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

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

篇1

1.相关概念阐述

园林有很多外延含义,在建筑学中,园林一般是指供游客休息游玩的公共建筑或者根据当地自然景观改造而成的更具有美感和建筑功能的环境。而中国园林在园林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地位,其中古典园林更是独树一帜。

景观是现代园林的发展形式之一,由英文单词landscape翻译而来,指的是经过人工开发或者有着审美价值的风景等地表景色。景观的概念比较广泛,在园林建筑中,主要指考虑了自然和人工因素的景色。

风景园林是一门处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学科。从其存在时间考虑,风景园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为人服务,创造出舒适的环境供人游览;但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风景园林却是一门较新颖的学科,并与景观设计等学科融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内涵。

2.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特点

2.1与外界环境完美融合

中国园林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即使没有山水,园林建造者也会在园林建筑中自造一处山水,园林就像是在自然环境或人造景观中自然地生长出来,存在并不突兀,而是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完美融合。从古至今,无论是古代的园林建筑还是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中国园林都是以山水为骨架,山水是中国园林的魂魄,是园林建筑的点睛之笔,山与水的交映、光线与声响的交错,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对人们的感受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在中国园林中十分常见的假山,就与其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出现了“假山不假”的现象。虽然制造假山的材料是从园林之外取材,但是假山石的材质、形状等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精心堆叠,可以给人高低错落之感,穿梭其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使人可以更好地享受园林景观的美丽。这也是中国园林的元素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从而给人带来更舒适的享受和更美好的视觉体验。

2.2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十分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风景园林的建筑特点,看似简常的建筑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格是内向型性格,他们通过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自身品格以达到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效果,所以在园林建筑中,存在着很多人文景观,以帮助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园林小景不管是在布置上还是构造上都有自身独特的寓意。

比如园林中常见的植物,这些植物并不是随便种植,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梅兰竹菊作为“花中四君子”,总是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在书房的窗前种植竹子,会让人联想到坚强、正直而又能屈能伸的告诫品质;而在园中栽培梅花,除了能在寒冬中欣赏花开美景的功能外,梅花还象征着高沽、不畏严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有着丰富的精神意蕴。这些植物所代表的精神是园林主人精神的外化,是其品格和情趣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3.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风景园林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一定的优越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除了要具备审美功能和反映精神情趣等优点外,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实用功能。

园林、景观虽然在建筑学中指代不同的建筑方式或地域特征,但是其功能相似,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或观赏空间。中国园林设计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坚持自身优点的同时,也要吸取外国园林设计的优秀思想,结合现代便捷的功能设计与古朴的园林设计思想,使中国风景园林在保持自身古典气韵的同时,兼具现代园林便捷简约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2

0 前言

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中,除了延续优秀的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型外,还可以从古典园林的本质出发,即追求自然,遵循自然。将园林规划从自然的视野扩大到乡村景观这一人工化的自然中,从地域的乡村景观中得到设计灵感与启发,从而创作出本土化的风景园林作品。乡村景观在人工景观设计之上,更多加入了自然情怀,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点突出。

1 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从发展角度上分析实际上是城市景观所或缺的,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被后天改造的较少,并且与乡村当地人文环境特点相互结合。如在乡村景观中比较常见的山川、河流、树木等,这些景观元素都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同时其景观内容与人们的生a生活相关,包含村落、耕种以及驯化的动物等,基于以上可见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生态性、审美性等特点。[1]

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设计灵感上实现了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弥补了城市景观的缺陷,将乡村文化传统、自然景观呈现出来,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生态自然的重要性。从景观设计的手法上分析,乡村景观是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天人合一景观,与城市园林景观相比,具有一种不刻意雕琢之美。总体而言,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能够将景观的自然之美体现出来,也促进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2]

3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实现,首先是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其次是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最后乡村经济发展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

3.1 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对于乡村生活而言,最具备田园风光特点的就是农事活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田园风光,能够让城市的人们近距离的了解农事活动,并且将传统的农耕模式演变为景观风景。因此,在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根据地域农事活动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将某成片的乡村草莓种植规划为草莓种植园,设置在景区内,以游客自助采摘草莓的方式,让人们品尝到最为新鲜的水果。基于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为的景观设计带来经济利润,也能够的将农事活动体现在景观规划中,即保持了当地居民传统的农耕方式,也能够丰富了园林景观设计。[3]

3.2 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发展以来的珍宝,伴随着乡村逐渐城市化,乡村样貌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原本的历史文化依然还在。在进行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规划依据,秉持着保护乡村文化为规划设计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地体现出乡村人文情怀。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环节中,可以将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延伸到乡村边界上,保留城乡相通的端口设计,保障游客能够在景区中看到乡村的耕田、房子等。例如,在云台山的景观规划中,该山与花果山紧邻,那么借助花果山的深化故事,与云台山的乡村景观设计相互结合,打造集古代、神话以及幽深等主题于一体的乡村景观。

3.3 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农村特色经济运行模式,实现风景模块。以河南云台山的一座半开放式的5A级风景区是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由于该风景区属于自然景区,从山脚下到山顶需要步行三天,游客在游玩时不能一天到达,而该景区的路途穿过村庄,在景区规划中将该村庄规划在景区板块中,为游客建造吃住行等一条龙服务。基于这样的模式即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也保障了游客的生活需求。乡村人家所开设的农家乐等都是保留了当地原始风貌,当地居民依然过着正常的生活。景观科学的景观规划,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景观设计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该地区景区旅游项目规划如下:

4 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能够发现,乡村景观具有生产性、审美性、自然性等特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拓宽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在本文中介绍了三种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第一,乡村田园风光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田园风光为景观设计主体元素,提升景观规划的自然性,并且保留乡村风情;第二,乡村历史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以乡村历史文化为背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第三,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融入。

参考文献:

[1] 陈玲.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延续[D].北京林业大学,2008.

篇3

Keywords: modern gardens;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无法持续贯彻。

(2)规划理念与方案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空洞,肤浅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

(3)方案停留在平面阶段,追求形式上的美而忽略功能,规划设计名品精品意识太强,对人性的关怀不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4)没有很好的立足于基地本体,基地生态的观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均等未能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实际结合,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2解决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2.1 确立传统与现代园林有机融合的理念

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如某公园园林项目南北景观轴上,在景观廊架里能观赏到影壁墙,在影壁墙处又可观赏到廊架,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的造园手法为对景,应用对景的手法,丰富观景内容。

2.2 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功能性原则。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

(2)艺术性原则。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同样也在某公园景点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辅设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 , 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

(3)文脉性原则。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公园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公园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 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国园林的特色,延续中国人心理文脉的继承感。

(4)经济性原则。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可持续性原则。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好的设计应该是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完美无缺或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设计在实施和维护中,也难免费有忽视之处,或者需要扩建等更改,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而公众则能有效地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这两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模式。

2.3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和谐,以人为本

注重园林设计的和谐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园林内景观配置的和谐;二是园林景观设计与人的和谐。

园林内景观的配置要和谐指两个方面:一是某一种景观的配置要和谐。例如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要和谐,这就涉及到植物树种的选择、植物布局的策略、不同冠形植物间的搭配、植物颜色的选择和搭配等。二是在园林中山、水、石、林、路、草坪等景观的配置要和谐,不能顾此失彼。山有真山和假山,有真山的要注重在原有山体的基础上创新,将其雕琢为更美的景观。假山的营造不能随意为之,要模仿自然真山,不仅要外形像,更重要的是模仿其自然之性,让人不见其假但睹其真。水是最具韵味的景观,它有生命、有神韵。水有静态之美,宁静的水面宛如明镜,让人看了心平气和;水也有动态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会让人不禁怀疑是银河落九天。石和林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感觉,沏一壶茶、听几声鸟鸣,微风吹过,神清气爽。路径亦有意趣,有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草坪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园林景物的基调。在园林设计中,山、水、石、林、路、草坪等景观和谐地配置,将能使园林更受欢迎。

2.4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与时俱进园林景观设计创新要注重理念的创新,注重与时俱进。如生态园林的设计、节约型园林的设计、低碳型园林的设计等等。创新也可以融入地域特色,如贵阳市小河航天园景观设计方案,它以植物造景为主,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用贵州省布依族特色乐器铜鼓为设计原色,利用铜鼓的十二则鼓谱符号的形状进行植物造景,并配套设计了绿色环保材料的民族少女图样的地面铺装,形成少数民族少女在铜鼓上起舞的景观效果。

3风景园林创新设计方法

3.1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实施创新设计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

3.2运用农业产业方法进行创新设计

欧洲的一些乡村地区看上去就象一座大花园——那些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错落有致的村舍、有高高尖顶的小教堂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样,中国传统的村落中那从门前潺潺流过的溪水,那白墙灰瓦,那竹楼、圆楼、吊脚楼等等无一不给人一种优美的意境享受。现在,多数大中城市的边缘区,除了已开发的大量的住宅、工厂、大学城、主题公园等人工及半自然的环境外,还有大量的乡村环境,我们大可就其村落本身和田园环境,结合农业产业,创造既能提供一定生产功能又能满足观赏与休闲度假需求的环境场所,如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公园等,从而就近满足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田园、亲近自然的本性需求,同时也能够让都市走进乡村,乡村融入都市,实现城乡共融。

3.3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设计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一般将现代景观的造景素材,作为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基本区分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深化。硬质景观中相对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造景元素的运用。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硬质景观,还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游移;不锈钢简洁、优雅的造型,则让我们体味到传统园林中不曾有过的精美。软质景观中,大量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的引入,正为庭园的外观增辉添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景观的外貌。而现代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甚至促进了可移动式景观的产生,这就是说外延的扩展,引起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景观并非一定就是固定不变的。现代照明技术的飞速发展,则催生了一种新型景观——夜景观的出现。色性不同的光源,效果各异的灯具,将我们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带入一种如梦似幻般的迷离境界。现代景观设计则可利用众多的技术手段将之“定格”下来,以令“好景常在”。

4结语

总之,在中国景观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相互渗透已使得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此,作为新一代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篇4

引言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环境认识的的加强,如今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自然化规划,以此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人们居住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乡村环境,与人们的发展以及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社会,关于怎样做好乡村景观规划,且把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完善,确保当代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本文内容里我们把风景园林规划以及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

1乡村景观的概念、特点及研究价值

1.1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通常来说,地理学角度是乡村景观的立足点,它的景观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这样的乡村景观把人类的居住状态作为关键,有着相对明显的自然属性及丰厚的人工气息,较低的人类干扰程度。乡村景观中拥有独特的田园生活与文化,是当代农业乡村生产性的乡村居住景观。

1.2乡村景观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审美性、地域性和生态性是乡村景观的基本特征。

1.3乡村景观的价值研究

在最近的几年里,越来越关注乡村景观,给乡村景观的探析也更加多。目前乡村景观在现实发展的过程里,通常具有它的特色与审美的意义等等。然而在当代乡村发展的过程里,它的关键的意义表现为地域认知与文化历史价值。乡村在对个别的区域人们社会文化情况与生产的情况反映的这个基本点上,针对地域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通常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而对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的现实价值。同时乡村景观也有着一定的人为与自然因素,它独有的社会组织文化与风俗特性等等全都不相同。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必要性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协同、统一建设,与此同时,人文活动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里,把乡村景观融入也有必要性,关键有下面的几个表现。

2.1将乡村带入城市的一种表现

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是把乡村带入城市生活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表现形式。慢慢把乡村环境变为城市公园,并且把当代的城市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这大大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增长时的环境压力。

2.2乡村景观艺术的一种再现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里,利用当代社会艺术上的个别手段,把现代化乡村景观绽开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从而联系西方目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最可行、科学合理的方案,这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田园山水风光的再现。

2.3乡村耕作景观的一种再现

在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利用融入乡村生活,与此同时也把乡村耕作景观进行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民间文化与乡村文化这有着正面的意义。与此同时,使人们的视觉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性。

2.4对变化风景的一种展现

拿中国现如今历史园林来说,人类关于自然景观的平衡性有一定程度上的追崇影响。就怎样确保在现代化自然景观设计中是非静态的,一直都是现如今风景园林艺术设计者非常重视的热点当中的一点。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乡村景观呈现出不一样的季节动态,这样的实际情况的呈现对自然界的萧瑟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寻找乡村景观设计的感觉,从而把园林景观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2.5对地域性设计元素的体现

通常情况来说,作为当代景观园林的景物,各异的景观园林规划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地域特征。然而乡村景观在设计的整个过程里,在土地上设计具有人文活动及自然景象的文化韵味,且把地域特征中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相结合并展现的淋漓尽致,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总的来说,乡村景观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呈现了地理文化的自然状态,让城市中的人们可以深入的认识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化等等具有的正面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对我国景观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在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里,将乡村景观进行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且具有实际意义。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基本原则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迅猛提高,在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里,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融入。然而针对它的实质性来说,当代的乡村景观在融入的整个过程里,必须坚持基本原则。

3.1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好乡村景观资源,尽全力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损害。真正实现对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景观乡村全方位的保护;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3.2始终坚持开放性的基本原则

现如今在乡村景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必须依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把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到最好。

3.3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当代园林景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乡村与历史文化的风俗习惯,保护好区域特色,在规划设计尽量避免对农田的损害。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人方法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工作至关重要,要把握风景园林所有景观的空间设计,将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4.1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4.2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4.3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5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篇5

园林文化是中国优秀且久远的传统艺术,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山水风光的审美意识和感悟。乡村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因为现代风景园林的不断发展前进,对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更为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对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提高乡村景观的品质,还能改善乡村居住人民的环境、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一、乡村景观概述

总体来说,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方面,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更加明显,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田园文化和风景以及因为农业而形成的生产景观也是城市所没有的。具体来说,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区域性。乡村景观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次,生产性。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再次,生态性。较为理想的乡村景观在生态性上基本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生态多样性的特征。最后,历史与文化的统一性。乡村景观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衍的真实反映。

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能够让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应该对外开放,采取大众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度的开放,要把握开放的度。比如,在设计中不能一味地开发土地,要限制性开发,尽可能地保留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这样更有利于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设计中,再加上乡村景观本身就具有的文化底蕴,使景观更加具有文化气息。

(二)协调性的原则

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将其融入风景园林规划时,要综合二者的特点,做出最优方案,协调两者之间异同。在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要综合比较与融入不同之处,两者兼顾。另外,在融入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根据乡村的地域特色以及园林的实际环境进行统一部署,协调合作。真正做到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将协调发挥到极致。

(三)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实际上就是在风景园林中再次展现乡村景观中一些具有意义与价值的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乡村景观,而且还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的文化底蕴。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肆意开发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从一定程度上说,将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也是对乡村景观的另一种恢复。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3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师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S富,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

四、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的方法

(一)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二)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三)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五、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篇6

一、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概念

1.风景园林生态设计

风景园林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设计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筑、植物和水体、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维持它正常运转的能源、物质均来自于园林景观生态系统外部,所以说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

2. 生态设计

“设计”是一种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具体的物理形式或表达方式的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以满足预想的需要与欲望心。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二、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大型植物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2.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1)植物材料的选择

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应尽可能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对于构建城市生态园林,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2)选用生态效益高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3)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建设城市生态园林要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应考虑到植物的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各树种间和草木间群落的稳定性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树木间的生化相克和对人体产生过敏或有碍健康的各种问题都应考虑周全。不同植物配置在一起除考虑不同功能区的条件外,还应考虑植物相生相克性、阴阳性、观赏性,病虫害的交叉性,以及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整体功能性的发挥等都是配置园林植物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暴发,常绿与落叶树种分隔栽植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耐阴灌木树种与喜光乔木树种配植,在增加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显著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

3.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3.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主要手法有:

(1)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

(2)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3.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3.3 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

4.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是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表达了人类渴望与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生态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在这些设计手法中得以表达。无论过程或结果,无论表象或本质,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思索与探究。

参考文献:

篇7

风景园林对城市的贡献表现在很多方面,它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减轻自然灾害,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加园林稳定性以及维护城市的健康环境意义十分重大。以下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植物配置进行研究分析。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风景园林在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要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要以美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导教化人们参加健康文明有益的社会化活动。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文居住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环境等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2、要遵循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统一的原则。“适用、经济、美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设计者必须遵循的原则。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就是因地制宜,比如气候特点以及干旱少雨和土壤贫瘠的地理特征,选择品种,这样本身可以减少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绿地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被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地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3、要贯彻绿地景观立体绿化的思想。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地生态景观时,应贯彻绿地景观立体绿化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要赋予园林绿地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和立体化。针对园林绿地不同的特点,在其绿化形式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应用功能。如增加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和层次绿化,在提升园林景观多样化的同时,有效实现隔热、蓄水、净化空气等功能,采用乔木下面种植灌木,灌木下面种植花草等复层绿化形式。

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要点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城市园林绿地景观建设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必须注重绿地布局的设计,努力做到生态化、实用化的有机结合,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面山水河流湖泊规划设计。

1、整体规划设计。水是生命的象征,从生态的角度,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以使水产生流动跌落的动感,这样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了气温,还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增加了人与水散发的潮气融于空气中的自然感。

2、地形地貌规划设计。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首先要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其次是增加绿地面积。这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小圆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向空中发展有利于栽植高大怕的观植物;向地下延伸挖地造湖,增加绿地面积,丰富景观层次。三是有利于排水。起伏的地形对排水非常有利。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对古迹、古树名木进行保留。城市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应尽量保留、保护好。尤其是具有生命的古树、大树,由于适应了原有的地下水位规律,如果因建设造成地下水位改变,很可能导致树木的生长不良,所以必须统一规划,尽量不要破坏原由的生态体系。

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所以正确的树种选择,理想的植物配置应首先是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其次是配置高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力求给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植物,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使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迷人的芳香,在园林中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具体通过以下搭配形式来表现:(1)花坛。花坛作为主景,多设在大门、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处,表现形式为带状花缘和花径。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2)孤树。应栽植在开阔空间或视野开阔的高处,表现所在的空间是主景和焦点,体现植物、环境景观的魅力。如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同主人招手迎接四面八方游客,因而知名天下。(3)丛植。按形式美构图,表现树木群体美。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在形态上有高低、近远的层次变化,在色彩上有基调、主调、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不同季节、不同树种所表现的观赏期不同,体现四季分明的景象。要一年四季都有变化,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色,体现了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景观艺术效果。(4)群植。以树木群体美为主,采用纯植和混合植方法,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现形式,还能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雕塑、喷泉等小品组合构景,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需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有了植物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是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花草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环境效果。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只有曲折之趣,而无空间之分、通幽之感。因此说,园林植物通过乔、灌、花、草的有机组合,可形成植物障景、框景、漏景等景观。

结束语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当前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的配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配置中,要遵循植物配置原则,结合园林植物配置艺术手法,使园林景观产生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景观都市主义是当前西方最热门的城市设计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景观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倡导的“以景观作为核心介入手段”多学科合作的思想来解决复杂的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的风景园林教育仍以单一的“人居环境空间、场所”设计主,面对综合复杂的诸多城市问题,当前的教育思想缺乏多视角、多学科、多技术协同的合作研究,已较难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笔者提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育改革,鼓励风景园林专业跨界融合,重新定位当代风景园林教育,通过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协作来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1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简介

1997年,美国城市学者瓦尔德海姆提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概念,并指出“景观将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景观突破学科的界限,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这标志着一种以景观作为主要介入手段,并结合多学科理论交叉的城市设计思潮的诞生。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多学科融合,考虑将人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因素融入规划实践,并充分运用新的图形分析、图像模型生成技术,形成崭新的城市设计理论。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四个主题:生态与城市过程、水平表面的分阶、操作或工作方法、想象力 。景观都市主义观点主要包括“系统、跨界、动态、基础设施、数据”等方面。

系统观念认为,应该将“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等因素纳入都市景观设计与再造的过程,力求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和操作模型的建立,来描述复杂的现代都市空间环境。景观都市主义倡导跨界融合发展,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应该和城市规划、建筑学、市政工程、生态学、社会学等交叉合作,形成良好的学科协作平台。城市景观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景观的创造应该打破对传统视觉领域构图美学的教条,创造出不确定的,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景观都市主义还认为,城市景观化、绿色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设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有效整合传统基础设施和城市户外空间人公共活动,提升城市活力。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化图像处理、分析,是景观都市主义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它开启了数字化的崭新的景观生成过程。

2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

2.1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回顾

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1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作组建的造园组。后来由于国家院系调整,北京林业大学于1956年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是我国早期园林教育的开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北林大的园林专业一度停办,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园林专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并取得较大成绩。

据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统计,我国现有220所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每年招收各种层次的学生50000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农林、环境艺术”三大学科背景的高等院校,各个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2我国风景园林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尚待完善,所以各类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建筑类院校中,风景园林教育强调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理论,以人居环境的“空间规划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农林类院校则强调以“植物学、生态学、传统造园学”来指导教学。

这就造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义、内涵、外延存在争议。

(2)专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各个学校办学实力差异,专业教育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所以导致很多院校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效果不理想。

(3)专业教育理论及思想发展缓慢。由于学科理论研究不足,在风景园林教育实践中,许多院校教学缺乏 “多学科协作、应用新的技术手段”等教育理念,致使专业教育缺乏思想及理论的革新。

(4)课程内容较单一,缺乏创新性研究。当前围绕“建筑、规划、绿地、生态、人文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以单门课程教学展开,缺乏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综合性的课程设置。

(5)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由于不同院校师资、场所硬件条件的制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育,多以校内课程设计方式展开,缺乏校外实践以及围绕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城市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型教学。

3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3.1教育理念的革新

针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借鉴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观点,将城市的设计纳入以景观主导下的多学科协同合作,创新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大胆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树立基于“自然、生态、人文、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规划教学理念。

未来的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而相关教育就更要转变仅仅在城市绿地类型的空间界域思考问题的思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向城市区域尺度、城市生态系统层次,从系统观综合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首先要突破单一绿地空间界域和传统园林设计的视野限制,力图将人居环境学科与生态、人文、自然、市政工程技术等紧密结合,从学科的交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要突破单一传统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在进一步加强建筑学、城市规划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城市水文、城市生态学、市政设计、人文地理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GIS技术、参数化设计”等相关课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借鉴医学教育方式,以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主体,保证学生能有较多时间在校学习多门交叉学科的理论,真正做到跨界融合,夯实和延伸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树立利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3.3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风景园林教育以“基础课―专业课”为最基本组织模式展开,综合类的课程设计安排较少。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容易形成以单一某门课知识为主体的的思维,缺乏多种课程融合、多学科、多角度思考探索的精神。

要打破现状过于分割的课程培养体系,建立以综合设计studio模式为主导的设计教育方法,保证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专门综合设计studio课程。这些课程的训练主题应紧密围绕复杂的城市问题,如“旧工业遗址再生、景观生态修复、绿色基础设施设计、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等,从而逐渐让学生认识景观都市主义设计的价值所在。在教学中革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研修的学习习惯。

3.4教学质量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体系需要科学而缜密的教学大纲设计,为突出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要增加风景园林专业涉及城市气候、土壤、水文、地理、生态、人文学科、市政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如:鼓励跨学科专家及社区公众组成评审团,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成果评价。对于学生设计成果,要坚持开放性评价原则,在坚持科学与艺术原则基础上鼓励方案多解的思路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多种思维。

4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关注复杂背景下城市问题,力求通过打破单一传统园林设计界域,建立以景观设计作为主要介入手段,跨界整合相关学科,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参与的城市设计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景观作为核心媒介重新定义城市的秩序,力求真正整合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解决人类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

所以,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风景园林教学,应该树立新型的以“风景园林学科主导并多学科协作”的教学理念,同时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东云.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谱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129):133.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树人成境――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成果集

篇9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96-02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它也是对一个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园林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和时展的步伐,同时还体现出了人们对理想空间的一种渴望心理,都希望可以生活在令人身心放松的美好环境中。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促使着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不断提高,城市园林建设中对城市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优化城市功能。

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的居住水平的高低。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种植树木、花草、摆雕塑、设置桌椅,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空间布局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从而体现生态功能性。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又舒适的人文生态城市奠定基础。那么就需要将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观赏性与功能性充分结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才能打造出居住舒适性城市,保证休闲运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健康建设。

二、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分析

1.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风格设计。城市规划建设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必须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当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会过于管着景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外来植物的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设计所带来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中所选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选用本土植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本土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大量的节省开支。同时,通过大力引用本土植物,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苗为主,进行适当密植,选择既具有观赏价值,又有较强抗逆性,便于管理的树种,保证园林植物由是以的还说呢国泰环境和植物配置,必须要适应植物生长的生态习性,保证高度适应和适应近期、远期景观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还起到了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的作用。大力应用本土植物还可以在一定出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的景观或是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总格文化氛围的建设。比如L沙市滨江公园水景区,就是以垂柳为骨架,辅以花桃种植,形成桃红柳绿的水岸风情,水面种植荷花、睡莲等,使得本土植物可以得到长久的发展,推动城市绿化和经济文化的共同建设发展。

2.围绕园林文化进行园林风格设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规划中经常会出现多种表现方式来突出园林主要发展方向。一般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主要有两种建设方式,一种是对原有场地进行改建,另一种就是选择新的场地进行建设。无论是哪一种建设方式都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在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建设中,因为原有的基础建筑风格已经决定了园林设计整体风格,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设计人员要做好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原有建筑物的历史,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怎样添加新的元素,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最后再来开展合理的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工作;而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要根据园林主题,对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本土植物的生长特点等进行评估后,再来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路,从而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建设工作。

3.开展互动性的园林风格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应该以互动性的景观为基础,从而开展景观的规划设计,通过互动性的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很多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都是单纯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满足欣赏需要,而忽视了人们与景观的互动性,比如在很多园林景观规划中,就有很多假山、雕塑等单一的景观。但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更多的是要将观赏和娱乐结合起来,通过景观设计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比如可以设计秋千、围棋台等让人们在进行观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娱乐活动,让城市园林拥有良好的氛围。所以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时候,要提高后才能是园林景观的休闲娱乐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性。

4.园林风格设计与立体绿化的结合。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都是人口繁多,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节省用地的原则。可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以中小型园林建设为主,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打造出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进行泥地散铺石,在路的两百米范围内打造郊外野生环境的自然景观,通过泥地与石头缝隙来增加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通过大面积的立体绿化景观还可以吸附灰尘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三、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意境分析

1.园林景观植物与园林意境。园林植物本身就结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而植物美是通过植物本身优美的姿态、丰富的树形、绚丽的色彩以及芳香的气味为园林营造出来的美,让大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使园林意境更为丰富。所以,首先要充分认识植物本身的美,才能发挥应有植物美的特性,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

2.园林植物的生态特点与园林意境。运用植物不同的生态学提点,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悟和想象,从而丰富园林的意境。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以菊象征不畏风霜。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以牡丹象征富贵。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 “花中之王”;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根据景观效果的需要,选择以生态学特性的植物进行搭配,可以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

3.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与园林意境。通过采用孤植、丛植以及群植等方式,构建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将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展现出来,同时赋予园林植物丰富的内涵,让人感受回味无穷的园林意境。第一,孤植体现植物的个体美,选择个体美的园林植物景行孤植,创造园林意境,比如园林中庇荫和构图艺术相结合的孤植树。孤植树应选择具有枝条开展、姿态优美、轮廓鲜明、生长旺盛、成荫效果好、寿命长等特点的树种,如银杏、槐树、榕树、香樟等。第二,丛、群植既展现植物群体美,又体现植物个体美,选择适宜的丛植更可以丰富园林意境美。例如油松在幼龄时全株团簇似球,壮龄时亭亭如华盖,老年时则枝干盘虬而有飞舞之姿。将植物通过孤植群植等不同设计手法组合在一起,则能体现植物的群体美。乔木层位于植物群落的最上层,增加群落的层次感,并且色彩丰富、景色宜人。植物群落的地表用草坪、低矮的花灌木或地被植物覆盖,避免了黄土,使地表绿荫覆地,鲜花盛开,观赏效果明显提高。不同的植物群落能够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乔木、灌木、草本均衡搭配形成的群落层次分明,比例协调,错落有致。

4.其他景^与园林意境的结合。第一,与建筑物等的结合,园林植物丰富了建筑色彩,赋予了建筑物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协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凸显出建筑主体意境;第二,与水体的结合,通过园林植物与谁提的结合,既丰富了水景,还为水景增添了生动的内容,比如在笔者的故乡洪湖,主要是盛产荷花的,在园林景观中通过荷花的种植,可以体现“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还凸显除了夏日的景象;第三,与山体的结合,不但可以起到保护山体的作用,还可以为山体装点华丽的衣裳,使园林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与园路的结合,利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构成具有特色的园路景观,创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要充分根据现有的环境,结合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从而通过植物特性以及个性美和群体美的结合,为人们打造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以及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美。所以当下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既要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要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精华所在,打造现代化园林意境,从而营造符合人们追求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刘宁.青岛新天地景观长廊色彩设计分析[J].北方园艺,2016,(1):68-71.

篇10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隋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篇11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速,现代城市对于城市规划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林园建设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可以有效缓解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对噪音也有一定的阻隔和吸收效果,城市林园也可以作为人们日常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林园景观可供人们欣赏,使人们在工作之余得以放松心神,城市林园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城市林园意境与风格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单位土地面积人口压力大,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紧张,如何高效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空间时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林园建设不是简单的种植花草,摆设桌凳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们在有限的空间上看到无限的风光,得到最大的乐趣,最重要的是要起到优化城市生态的作用。现代城市的林园建设,对其的要求可以说是功能性要大于观赏性,林园要起到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才能算是成功的,但如何将其功能性和审美性结合,如何在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构造起良好的人文环境,怎样才能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健康舒适呢?就需要我们科学的计划和合理的设计。

二、现代林园风格的设计分析

(一)从生态节能角度入手的林园风格设计

现代园林建设工作的重心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林园空间的科学分割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划分植物生长空间,实现林园的环保性和审美性以及科学性。在林园的草木种植工作中,最好选择本土生长的植物,以免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能为了追求林园的观赏效果,盲目的引进外来物种,因为没有天敌,很多外来物种是会对本地生态稳定造成破坏的,比如滇池为了达到观赏效果引进水葫芦,结果水葫芦疯长,阻隔了水体和空气的接触,很多原有生物因缺氧而死,整个滇池水质下降,哈尔滨在园林建设中就选择了本土的丁香,哈尔滨丁香之城的美誉得以广为流传,本土的植被是大自然长期发展选择和淘汰的产物,种植好本土的植被有利于在推动城市绿化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

城市的土地资源比较紧张,一般情况下,为了节省土地,城市林园建设一般以小型林园为主,立体化的绿化林园是不错的选择,它即节省了土地使用面积又能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大大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大部分植物是多年生植物而且植物的生长期长,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保持立体绿化的长期性,同时加以人工的建筑,像绿棚、护栏、路灯、墙柱、凉亭等,可以建设出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绿化景观,还可以将林园的空间进行合理分隔,立体的绿化景观也可以更好的达到优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二)从文化工作建设角度入手的园林风格设计

为了顺应城市化潮流的发展,现代城市的林园建设需要契合城市原有的建设主题或是城市将来的发展方向,园林的主题设计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的建设有在原有场地中改造建设和选择新的地址建设两种,但无论是哪种,都要先选择一个符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题,由此为中心开展园林设计建设工作。园林的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环境、建筑风格作为设计背景,结和当地的地理形态气候特点进行设计。

如果是在原有的场地中进行改造和建设,在工作开始之前,相关人员要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对原有的建筑进行考察,分析其建筑的特点和风格,思考怎样保留在原有的建筑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加上适当的元素让其顺应城市发展,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文化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在园林的设计中,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建设环节,文化建设对城市居民的素质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从互动性的角度入手的园林风格设计

城市园林的建设应该将促进林园景观和林园的观景人和谐相处作为发展目标,城市园林的功能除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外,还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是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心神的好去处,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停下脚步,感受自然的舒适,让人们投入自然的怀抱,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所以在林园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将景和观相互结合,重视景色和观赏者之间的互动。有研究表明,人们希望林园建设中有更多有趣灵活的设施,这一方面,有一些设计者在林园景观中加入各种立体雕塑如植物雕塑景观等,也有加入水来增强林园景观的灵动性,有些依山建设的林园景观在山间的沟谷上建起吊桥,在河流上建起秋千桥等,由此来增加人们与林园景观的娱乐互动效果。

三、现代林园的意境设计分析

(一)林园的形态意境

事物的形态是事物通过眼球和人脑的作用最先给人的映像,事物形态通过人脑的处理和人的思维梳理后,让人长生审美兴趣,因个人的经历和文化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享受,城市林园景观形态也是林园最直接的表现,以小见大、个体美、群体美是城市林园形境美的核心表现,林园的建设是对自然之景的模仿,要求在有限的林园空间内将自然之景适当的植入,表现出自然风光的大小层次之变,人们在小小的林园空间内体会到山林深处的意境。

中国传统的园林讲究对称,但又要求不能刻意,林园内的景致要各有千秋同时要和谐一体,植物本身就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园林中的植物在给观赏者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控制好植物的疏密,科学的排列种植,植物配置对园林整体构造的和谐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林园的色彩意境

植物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予人一定的感官刺激,比如蓝色会让人平静,红色会让人兴奋,是热烈的象征,白色代表着纯洁,绿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色彩所营造的意境会让观赏的人在观赏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情,绿色无疑是大多林园的主色调,植物伴随着季节的变换,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植物色彩的变化也给予了观赏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林园的氛围意境

植物所散发出的气味也会给予人们不一样的体验,林园的香味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同的,一场春雨过后,春风微拂春寒料峭,配上雨后泥土的清新,你是不是似乎嗅到了小草破土而出的生机,夏夜的荷塘边上,蛙鸣渐渐,中秋时节的桂花香气馥郁,你是否能尝到桂花酒四溢的浓香,冬季的红梅傲雪,那点点清冽在寒风中依旧醉人。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林园的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园林的设计要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也要能够满足现代都市人的生活需要,园林的风格意境设计是园林建设成败的核心,打造出观赏性、娱乐性、和功能性为一体的现代园林时我们共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岚. 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与差异性[J]. 中国园林,2002,05:92-95.

[2]孙勇.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J]. 大众文艺,2012,12:61-62.

[3]矫克华. 现代景观设计的中国精神文化体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2:190-193.

篇12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14-01

0.引言

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风景园林自古以来都在城市设计实践活动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从19 世纪后半期开始,风景园林实践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和大地环境的背景中, 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影响。

1.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顾名思义,就是对城市体形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其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在专业划分上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进行城市区域形体与空间的组织,形象和功能的设计,重点进行建筑物及建筑物之间的组合与组织。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典型的规划师的工作就是考虑城市的整体,事实上他们思考的角度经常突破城市的界限,从更大的地域角度考虑城市的作用,例如交通系统与周边郊区和社区的关系是怎样的。

城市设计师与城市规划师各自都接触规划中的社会、文化、物质实体各方面,区别只是侧重点的不同,前者侧重细致入微,后者侧重宏观与整体。

建筑设计侧重建筑单体的详细处理,包括使用功能、三维造型、空间组合、结构、构造、材料、色彩等,而城市设计更多关注三维空间的形态品质,关注建筑单体形态的多样性和协调性。城市设计起着联系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作用(图1)。

城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课题。早在14世纪就已形成基本格局的北京古城,被世界公认为城市设计实践的杰出典范。现代城市设计在20世纪中期兴起,并且在几十年间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凯文・林奇等许多大师级人物。如今,城市设计已经成为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创造更为宜人和和谐的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几十年中依次形成了功能主义、人文主义两大主流理论形态,在功能主义结束其历史使命后,伴随着人文主义的盛行,又出现了系统主义、形态主义、实用主义等非主流的城市设计理论流派。

2. 风景园林设计的内涵

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园林设计与营建是人类文明史上传承下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最为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可以分为规划(L a n dscape planning)和设计(Landscape design)两个层面,规划主要是对较大范围和较大尺度地域进行整体上的构思,而设计是在规划基础上形成具体实施方案,直至施工图设计。虽然风景园林设计在深度上有多个层次,但并不是所有具体的设计项目都要经历这些过程。如一个中等尺度的公园,经过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后,一般即可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3.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3.1 设计客体的同一性

城市设计主要面对的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布局,创造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风景园林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如城市内部的绿化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师最本行的业务。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与园林设计在设计对象上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间是其共同的工作领域。

3.2 设计目标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设计师还是风景园林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不断的创新发展,面对和追求的都应是同一个目的――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营建理想的可持续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向这个目的努力和迈进。

3.3 设计理论的互通性

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在理论基础也有着很高的互通性。20世纪人类在哲学、艺术、科技领域里几次大的潮流,几乎同时对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变迁,既左右了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人们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改变时,两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随之改变。

3.4 从业人员的互渗性

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渊源很深,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互渗性。许多城市设计师有着风景园林的学科背景,而许多风景园林师又是学城市设计出身的。国际著名的风景园林教育家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教授,早年就是师从于城设计巨匠凯文・林奇。亨利・文森特・哈勃德是哈佛大学第一个风景园林学位的获得者,后来成了城市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3.5 学科发展的互补性

城市设计注重硬质景观的营造,强调景观视觉上的冲击力,将环境看作是建筑在空间上的外延;园林设计注重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生态原则的体现,将建筑看作是众多营造要素之一。19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生态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处理设计对象,已成为风景园林师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4.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作用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已从传统的筑山、理水、种植花木转变为集传统与现代园林之大成,实现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城市设施公益性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气候和环境。风景园林的基础构成元素―植物能减少城市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改善局部空气质量,消耗氮、消音减噪、吸附灰尘以及改善城市小气候等方面能发挥优化作用,还有助于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对城市人居环境起着净化作用。在城市设计中,专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用地,正是为了发挥植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需严格控制建筑、交通、广场铺装地面的比例,保证风景园林的绿化面积,降低公园建设土木工程化的倾向,保证公共空间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发挥风景园林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城市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不同的是这个生态系统不能靠自身来维持平衡,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靠人力维持才能保证其平衡。由于风景园林师能用有生命的材料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好地完成城市设计任务,因此国外许多成功的城市设计案例都少不了风景园林师的参与,甚至有些就直接由风景园林师主持。对于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领域而言,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发展的趋向,也是它们在改善城市景观、为人类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宋正祥.简论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3,07:101-103.

篇13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风景园林学中的“适地适树”主要指人们在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根据对其的功能性需求,选择适生于当地气候和景观营造场地条件的植物种类及品种,并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以形成稳定的、适宜的、节约资源的植物景观。“地”指植物景观营造地区的气候条件、场地的基址条件以及人们对所营造植物景观的基本功能需求;“树”涵盖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常用的,具有一定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适”指植物景观营造所应用的植物材料既适生于营造地区又适应场地的基址条件,同时适宜构建资源节约型、安全健康和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的植物景观功能空间。

一、适地适树原则的贯彻

进行定位树种试验以及对造林地(或环境条件相似的土地)的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调查,是贯彻适地适树原则的基本方法。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营造各树种的试验林(即树种试验),可为适地适树提供直接的依据。但要从这类试验林中得出可靠的结论,往往需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很长时间。为了较快地获得这方面的资料,可利用天然林和散生树,特别是利用现有的生产性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并应用数量化理论、多变量分析及其他数学方法深入探讨现有林中各树种的生长指标(包括其立地指数)与各立地因子之间及各因子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各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生长进行预测【1】。

二、适地适树的标准

虽然适地适树是个相对的概念,但衡量是否达到适地适树应该有个客观的标准。适地适树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依据造林的目的来确定的。不同的地区就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比如,对于用材林树种来说,一定要确保成活、成林、成材,同时还要确保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要具备抵抗间歇性灾害的基本能力。另外适地适树的衡量标准还包括数量标准,衡量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二是平均材积生长量,三是立地期望值,具体表现在:

1、立地指数与树种选择

立地指数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立地性能与树种生长之间的关系,倘若可以通过调查计算,充分了解树种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相关的立地指数,特别是如果能够将同一立地条件下的不同树种的立地指数做出对比,就能够比较客观地提供选树的具体依据,还可以与适地适树原则相结合。但是,立地指数在进行适地适树的指标的判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无法衡量或评估人工林具体的产量水平。由于树种的不同,其树高与胸径和形数的关系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的树种株数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立地指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同样是有所差异的。

2、材积生长量与树种选择

衡量适地适树的指标还包括平均材积生长量。如果在成熟收获时,树种想要保质保量的达到平均材积生长量,就要将决定其材积生长量的立地条件以及密度范围和经营技术水平充分考虑在内,由此而来进行衡量的指标就变得相对复杂起来。然而,倘若我们把具体的规定落到实处,使其可以顺利达到高产量的范围,就需要分析经营水平的高低,或者将其分成几个经营集约度等级,来实施调查研究人工林产量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这样不仅可以非常鲜明的将出立地条件的影响度充分反映出来,还能够为制定适地适树的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分地区,并且按照立地的种类和经营强度编制林来进行收获表分析,从而更好地实施适地适树理论在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中的实施和应用。

3、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

针对不同树种采伐年龄、培育费用、成材价格等,单从经济效益来反映林地立地的产量,而且是在树种的地位指数或蓄积指标的基础之上,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立地经济评价指标中进行立地期望值的设置,来评价立地的经济效益。

三、基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地适树理论新解分析

1、适地适树之场地条件特征分析

在适地适树理论分析过程中,场地条件特征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1 地区气候特征,主要受到太阳辐射、温度、水分以及小气候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以及城市环境的影响。太阳辐射受到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以及季节更迭与昼夜交替的影响,会呈现出辐射不均匀、时间缩短、直射辐射少而散射辐射多的特点,另外建筑物、污染气体等城市环境也会给地区气候特征造成影响【2】。

1.2 场地基址条件。场地基址条件主要包括土壤条件、水分条件、地形条件以及生物条件,通过对物化性质及形态结构、土壤肥力、自然降水、温度、太阳辐射等方面的分析,对于场地基址的土壤污染情况、水资源供应以及山水格局、地形高速、走向以及朝向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场地基址。

1.3 人的功能性需求。人的功能性需求主要是从区域环境改善、景观美化以及文化创造三方面来分析。由于人类需求的特点与内容,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同时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教育的展开。

2、适地适树之植物材料分析

适地适树之植物材料分析主要从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植物对场地的适应性、植物与人需求的适宜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2.1 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节律变温、三基点温度、三基点水分以及一般适生条件。在分析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城市热岛”以及“城市干岛”、“城市雨岛”现象的影响,关注降水量和蒸发量以及时间分布,做好气候适生性分析【3】。

2.2 植物对场地的适应性。植物对场地的适应性主要有水分、土壤、地形以及生物因素的影响,水分补给量以及流失量、土壤结构及土质、地形是阴坡还是阳坡、潜在生物种类都是在分析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方面,只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3 植物与人需求的适宜性。植物与人需求的适宜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稳定的空间环境、益于健康,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进行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及种间关系的研究,促进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

3、适地适树之实现途径

3.1选树适地。若场地条件适宜营造植物景观,则尊重和保持场地的基本条件,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充分认识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根据人们对场地内植物景观的基本功能需求进行植物景观营造。

3.2 选地适树。在已确定造林树种的前提下,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去选择适合该树种生长的造林地。造林地选择不仅关系到造林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林木生长迅速、丰产、优质,只有当选择了能满足某个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立地条件,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发育而成材成林。如果“地”选择不当,不仅苗木不易成活,即使成活也生长不良,最终成为“小老树”。在速生用材林的培育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南洋楹适宜发展区域多在北回归线以南,且应选择山坡中下部土层厚的地方。

3.3 改地适树。植物景观营造场地的某个条件或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观赏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求时,可以通过土壤管理、给排水管理和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逐步改善场地条件,使之满足植物景观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也是园林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3.4 改树适地。通过育种、选种等方法,改变植物的某些原有特性,并目的性地选育某一抗性,例如抗寒性或抗旱性,使植物与立地条件相互适应。在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应以“选树适地”为主,配合实施改地适树或改树适地,这样既不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还可以充分发挥人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创造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适地适树理论对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