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次生灾害防治

次生灾害防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次生灾害防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次生灾害防治

篇1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气温回升后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问题。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扎实做好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要迅速部署对重要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防灾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各有关单位要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分工,做到分兵把口、责任到人,确保预防到位、处置及时、应对有力。

二、突出重点,严密监控

重点抓好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次生灾害防范。

一是冰雪融化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中高山地区冰雪融化后容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要加强对山地丘陵、采矿工地、尾矿坝、铁路公路沿线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控和防范。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纳入当地群测群防体系。对已经纳入群测群防体系的隐患点,要加密监测频率,确保一旦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能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撤离;要切实安排好值班工作,确保信息畅通。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立即向县国土房管局报告,不得瞒报、缓报;要确保应急人员、车辆、经费和相关设备到位,尤其是春节期间要坚决做好用车、用人、用物保障。同时,加强与气象、民政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县国土房管局要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协助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工作组在协助抢险救灾工作时,要注意自身安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简明防灾避灾办法,提高广大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对灾害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是保障受灾群众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安全。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源污染,防止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和中毒事件发生。医疗机构要认真研究制定应对措施,调整充实门急诊等一线人员,确保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急救医疗机构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出车、第一时间救治、第一时间转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等均要做好应急准备。同时,时值春运时期,不少旅客滞留在公路、车站,交通运输面临着严峻形势,可能导致发生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卫生部门要在有旅客滞留的汽车站和宾馆设立抗灾医疗点,免费为滞留的旅客送医送药,保证旅客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杜绝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消除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加大重大基础设施的巡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公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设施、水库堤坝、河道堤防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市政公用设施和建设施工安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供水、供气企业加强管线巡查,组建抢修队伍,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隐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施工企业加强对施工现场临时建筑、工棚、围墙和工程的基础围护结构、土体的观测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工程复工前要对施工现场的塔吊、井架、用电线路等重点部位进行认真检查,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重新施工。同时,要高度重视危旧房屋、棚架结构的农贸市场、加油站、候车室和建筑边坡工程的安全,对受损严重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建筑物,及时加固或重建,排除隐患,确保安全。

四是要继续加大对客车超员、公路车辆超速、货车超载、违法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避免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

三、完善预案,健全机制

篇2

为切实做好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有效防范动植物疫病等次生灾害,把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公告如下:

一、恢复油菜、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生产。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针对受灾特点和气温回升情况,及时清沟排水、除雪除冰、培土壅根,尽快恢复蔬菜生产。要抓紧抢修受损的蔬菜大棚,抢种速生叶菜,抢生芽苗菜,抢育果菜秧苗,保证市场供应。采取摇雪打撑、树干包扎、稻草覆盖、松根培土、熏烟防霜等措施,提高果树避寒防冻能力,做好果树维护工作。随着温度回升和冰雪融化,田间小气候湿度增大,受灾作物抗病能力下降,部分病虫害可能加重发生。各地要加强预测预报,推进专业化防治,切实防范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二、加强畜禽生产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控。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农户对畜禽圈舍及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清除冰冻积雪,加固修复受损的畜禽圈舍,提高抗寒保暖性能。各地特别要防止因低温冻害造成畜禽免疫能力下降,引发的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要切实加强畜禽疫病防范,指导养殖场(户)对所有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对死亡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和免疫,及时排除疫情隐患;加强检疫监管,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保障畜禽产品安全。

三、减轻水产养殖灾害损失。抓紧清除冰冻水面的积雪,尽快修复受损设施;及时打捞死鱼,避免污染水质和发生病害。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和养殖水质监测,防止天气回暖后暴发水生动物疫情。

四、加强农业抗灾工作领导。恢复农业生产是抗灾救灾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和防范动植物疫病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应急预案,切实做到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要切实加强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的调配供应,确保灾后恢复生产需要。要加强信息引导,促进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应急值守,出现动植物疫情及时上报。

篇3

1、 引言

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全县地跨北纬36°15′—36°33′、东经113°54′—114°26′,总面积1031.8km2。磁县辖9个镇、10个乡,18个居民委员会、35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1万人,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

由于磁县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加之采矿活动强烈,产生了较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科学规划磁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促进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类协调发展,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磁县地质环境

2.1气象水文

本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3.2℃。据磁县气象站1959—2008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528mm,日最大降水量1198.1mm。本县属海河水系,流经本县的河流主要有漳河、滏阳河,均为过境河流。

2.2地形地貌

磁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势总体趋势西高东低,京广铁路以东为冲积平原,海拔60—90m,西部为山区占全县总面积61.9%,境内最高峰有老爷山,海拔1088m。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因素的控制,区内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

2.3地质构造

磁县位于中朝准地台Ⅱ级构造单元山西断隆与华北断拗的过渡地带,其主要部分处于山西断隆构造单元内。两构造单元以邢台—安阳深断裂为界,地理位置大体在邯郸—光禄—双庙一线上。

2.4地层

磁县地层发育较齐全,出露地层自西向东依次为: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中生代三叠纪;新生代的第三纪、第四纪。

2.5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县内西部、南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的;东部平原区主要是进行农业活动。

3、 磁县地质灾害现状

在磁县西部中低山区主要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等。截止到本次工作结束,磁县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36处:泥石流2处,滑坡2处,崩塌6处,地面塌陷26处;险情等级为大型的8处、中型7处、小型21处。灾害造成损失超过4000万元。

4、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划分

4.1易发分区划分方法

磁县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采用单元网格划分方法,运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对县行政区划图进行网格剖分,每个单元面积为2×2km2。

(1)单元信息的提取及数字化

在计算机上,将剖分网格与已数字化地质灾害图件进行单要素叠加,对各种地质灾害易发区均按A、B、C、D四级分区并赋值(见表1)。将多种地质灾害进行叠加,当有两种以上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叠时,取值为5。根据上述标准,对调查区所属单元进行地质灾害信息的提取和数字化。

(2)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

将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数字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剖分单元信息叠加结果(G)满足如下公式:

G=G塌UG崩UG滑UG泥

式中:G:剖分单元信息叠加结果;

G滑:灾害值(滑:滑坡,崩:崩塌,泥:泥石流,塌:地面塌陷);

G=“A”,即单元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G=“B”,即单元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G=“C”,即单元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可不对低易发区的灾种作进一步描述。

4.2易发分区的确定

将上述综合信息叠加结果按1、2、3、4、5数值表示,并在计算机上生成等值线图,定量化综合反映工作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见表2)。

根据上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方法,将磁县地质灾害划分为三个区,即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见图1磁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图。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区内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205.62 km2,据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可分为白土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中部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和林坛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发育地质灾害23处。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区内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331.36km2,根据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分为磁县—辛庄地裂缝中易发区。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分布在县域西部的中低山区和东部的丘陵区,主要包括陶泉乡、北贾璧乡、都党乡、观台镇西部及东部的岳城镇、路村营乡、林坛镇、时村营乡,总面积494.78km2,占全县部面积的48.0%。发育地质灾害13处。

5、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1防治分区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是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及危害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个级别。防治分区主要依据四个方面因素综合划分:

a、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b、地质灾害发育的密度及强度,已产生的经济损失及潜在的威胁;

c、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及分布;

d、人口集中的居民点、重要工矿、交通干线及国民经济区的分布与规划。

5.2各区范围及防治建议

5.2.1重点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分成黄沙镇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观台镇重点防治区、西固义乡—路村营乡重点防治区和陶泉乡重点防治区,面积79.94km2,占总面积的7.75%,发育地质灾害15处。

防治建议:1.加强行政管理,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合理规划资源开采;2.圈定危险区范围,建立地质灾害警示标志;3.对危险性较大的村庄或住户采取避让措施。4.汛期要加强监测;5.对趋于稳定沉陷区进行平整,加强生态建设。

5.2.2次重点防治区

区内次重点防治区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173.24km2,占总面积16.79%,零星分布有崩塌、小型泥石流及轻微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地质灾害成灾规模小,没有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防治建议:1.要加强监测,特别是汛期,经加强巡查;2.加强坡面防护,进行小流域治理,进行人工造林;3.对泥石流涉及村庄、公路等设防洪坝。4.圈定危险区范围,建立地质灾害警示标志。5.对趋于稳定塌陷区进行平整,进行多种经营。

5.2.3一般防治区

一般防治区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778.58km2,占总面积的75.46%,发育地质灾害3处。

防治建议:1.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2.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合理规划土体;3.在地面塌陷地方,确定危险区范围,建立警示标志。

详见图2 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R]。1983。

篇4

早在2009年5月,汶川地震一周年,受到6条地质灾害沟潜在威胁的龙池镇,迅速重建新居。在2009年雨季,这里发生了一次不大的泥石流,堆积物在沟口形成一片平地,政府出资在这片平地上修建了一个大花园,雕石刻字以资纪念。今年更大的泥石流,则将这个美丽的花园也一并吞没了。

“毁坏100次,就修101次!”一位前来慰问灾民的领导,以这句豪言壮语鼓舞士气。

然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8月24日上午,龙池镇村民刘勇强得知确切消息:他的妻子、女儿和岳母三人被泥石流卷走遇难。事发时,刘勇强正在山林高处经营农家乐。

次生灾害集中爆发

地震是剧痛,之后的次生灾害则是持续的慢性疼痛。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同,汶川强震区至少在近十年内,滑坡和泥石流活动趋势强烈,之后将会经历恢复期,直至那些斜坡趋于稳定。原因是大地震使山体物质松散,导致大面积坡面的岩土体松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而龙门山脉山高坡陡,历来就是次生灾害的高发区。

“大地震后五年到六年是次生灾害活跃期。次生灾害也分‘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现在大多数次生灾害都处于‘青年期’,人力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只能避让。”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滑坡专委会主任乔建平对《财经》记者说。

按照一般的规律,震后数年,尤其是2008年、2009年及2010年,都将成为震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年份。

2008年9月24日,一场暴雨在震区多处形成泥石流、滑波,仅在北川县擂鼓镇就造成200多人死伤。在受损严重的擂鼓镇柳林灾民安置板房区,泥石流将部分板房冲毁,整个小区内到处是积水和淤泥,2000多名受灾居民不得不再次搬迁。

幸运的是,2009年汶川震区一带的降水比平常的年份少了50%,这一年雨季没有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但是专家的书面理论,在2010年雨季的汶川、绵竹、都江堰、阿坝等地上演了真实版,今年震区异乎寻常的强降雨,导致前两年蛰伏的地质灾害悉数释放。

8月中旬,震区泥石流连发,映秀、清平两处尤其严重,滑落的泥石流体积均达数百万方,远超舟曲泥石流规模。8月13日,仅汶川一县就发生16处泥石流。其中映秀镇外发生一处塌方量约380万方的泥石流,近40万方泥石冲入岷江形成3公里长的堰塞体,致使河流改道;尽管坐落在岷江对岸的映秀镇修建了高10米的防洪堤,但岷江水还是进入了正在重建中的映秀镇。

汶川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是中国有史以来一次性灾变事件引发的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威胁100多万人口。

不彻底的地灾评估

曾被网友称为最牛县长的北川县长经大忠(现任绵阳市副市长兼北川县长),站在一个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上对《财经》记者说:“我真的希望科技人员来这里再彻底排查一次,到每个地方都看看,做出一个细致的评估。”他在去年雨季的疾呼,在今年的四川依然是个问题。

灾区重建要做地质灾害评估,首先由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依据。”此后,灾后地质评估成为重建的一个必要条件。

汶川地震刚过,国土资源部就牵头组织了一次由8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的地灾应急排查工作。但应急排查不能替代深度排查,在重建过程中,出现了多起将安置点选在泥石流口,以致发生雨季泥石流,将板房冲垮的事件。

“由于受时间紧、人员队伍知识水平的差异限制,以及频繁的余震等因素影响,初次排查出现了误判、漏判等情况。”乔建平说。例如,震后北川县城西部山梁上的一个通信发射站又刚好建在活动断裂带上,因此遭受严重毁坏,导致通信长时间中断。

2009年,国土资源部再次组织队伍做了汶川地震灾区的次生灾害详查,官方数据是,威胁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次生灾害隐患22000处,而如果加上无人烟处的次生灾害,则大约超出5万处。

除了国土资源部先后多次组织的排查,按规定,重建时期的深入排查则由各地方政府自己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但乔建平认为,地方可调动的技术力量太小,且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因此,排查工作的准确度、判读能力都相对较弱。

曾在都江堰市规划局挂职任副局长的彭万忠说:“地质灾害评估没有被足够重视也没有被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还没有详细勘察,一些地方的建设已经实施了,详勘也就没能进一步落实。”尤其是散户的重新建设,没有被纳入市里规划的统一管理,并且这些个体为了节省资金或者旧地难忘等原因,重建往往倾向于原址。

处在如此危险的地区,震区还有一些村民并不知道建房要有地质评估报告,他们就地将质量好的临时安置板房改造为永久住宅。对于他们,地质评估也就是请有经验、熟悉山中环境的村民四周看看。但中国科学院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主任庄平告诉《财经》记者,现在的情况远不是既往经验能解决的。

集中迁建的个别地方也存在先建后评估的现象。都江堰市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集中迁建户,他表示,在他们迁建的地址划拨后,确实来了一些做地质勘测的人,但是没有见到正式的评估报告时,这边已经开始重建。这种情况在汶川地震之后并不鲜见。

究其原因,当地政府面临两重压力:灾民总在追问什么时候能住上永久安置房;中央政府则对灾区重建提出“3年任务2年完成”。

“时间这么紧,规模又这么大,我想难免会留下遗憾。我们只能尽力避免在历史上留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彭万忠说,“目前看,大的格局上,我们选择了现有的最为科学的方案。”

预警系统与工程标准

截至8月21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

从地质灾害规模看,绵竹清平乡泥石流量达到600万立方米,大约是舟曲的3倍,却鲜有人因灾伤亡。“这次主要是预警做得很好,在灾害来临之前当地刚刚做过灾害应急演练,他们按照应急演练的对策进行防灾救灾。”国土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田廷山说。

8月12日下午4时,成都国土资源局了灾害预报,12日傍晚7时都江堰国土资源局也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据田廷山讲述,在绵竹清平乡发出预警报告的是人大主席刘如松。他当天值班,发现强降雨后就马上发出预警,组织撤离,“他们有预案了,一组织撤离他们就都按照那个预案执行。”

汶川地震之后,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开始重视平时的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国土资源部也要求地质灾害重点地区都要做一个应急预案,该预案一般都由当地政府官员监督,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人员也都深入一线去监察。

成都山地所则协助成都市政府做了一个监测预警系统,每10平方公里为一个地质、地貌网格,将天气情况输入后,即可显示预警指数。“当前因为气象预报条件的局限,使预警不能更精确。但这应该是未来建立预警系统的一个方向。”乔建平说。

不过一服药难治百病。田廷山认为,预警不是长久之计,还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目前,整个灾区通过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仅1000多处,相比2.2万处对生命、财产有危害的隐患点,这个数目远远不够。

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治工程技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没有根本上的变化,基本都是遵循着抑制泥石流、减小规模的原则。

8月13日和18日的泥石流重创了绵竹清平乡、汶川映秀以及都江堰龙池一带。其中,都江堰龙池一带的防泥石流工程正在施工中,在山沟里布建了拦砂坝和单侧防护堤,即在人口密集的一侧做防护措施。此次泥石流将坝体冲毁,但是人员、房屋都没有伤及,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映秀的红椿沟附近没有人家,因此没有做防护工程,只在山体下方做了防护拦网,为挡住零星碎石滚落伤及其下的213国道,这当然阻挡不了泥石流。

让众多专家不能释怀的是清平乡文家沟。

山地所研究员游勇介绍说,8月13日,清平乡约11条泥石流爆发,其中文家沟一条沟就冲下来约450万立方米的物质。“在文家沟已经做了防护工程,但是工程设施全部被摧毁,并且溃坝成为泥石流的一部分。”文家沟的防护工程今年刚竣工,造价1000万元,不但没能派上用场,反而增助了泥石流的物源量。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国家投资的1万亿元直接用于灾区恢复重建,其中400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灾区第一批工程防治项目在2009年年初通过审查,截至今年8月陆续审查了四批。

山地所研究员崔鹏等人分析认为,在极重灾区不宜在震后3年内实施大量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而应在震后3年一5年实施工程防治;在重灾区和一般灾区,可以在震后立即实施泥石流工程防治。目前地震灾区规划了大批泥石流工程防治项目,覆盖了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在极重灾区立即实施大批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可能得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在他们的研究列表里,文家沟正是被划分为极重灾区。

按国家目前对次生灾害防御工程规范的设计标准,大致是以20年一遇的降水量来设防,50年校核――即防御工程挡住了20年一遇的灾害就算达标,如果能挡住50年一遇的更好。

这一设计标准偏低,清平乡此次遇到的是4小时227毫米降雨,百年一遇,所以防御工程不具备抵挡如此大灾害的能力。

乔建平的建议是,此次灾害之后,应考虑修改国家标准,即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城镇,适当提高设防标准。但是这会使投资加大:如果一个泥石流沟内建设20年一遇标准的防御工程需要花费200万元,改建为50年一遇标准的工程就可能意味着400万-500万元的投入。

灾民安置困境

对于遭受泥石流损害之后的绵竹市清平乡,专家们在重建选址问题上难以决断。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蜀通岩土工程公司总工程师何平表示,如果将来决定在原址重建,那么清平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需要调整思路,必须要重新划定危险区的范围,之后还要对居民安置点和文家沟进行勘测,获取相关数据,提供给有关部门进行参考。

由于地质灾害隐患过多,为山里的村民找安置点很难,北川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龚安虎曾对《财经》记者分析:“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户,生存状况最为困难,这部分灾民的安置问题非常难解决,在山区里找块合适的安置地点很难。只能对某些地点进行综合评估后,再通过治理来解决一部分居民的安置问题。”

四川本土的专家们纠结的是:现在的工程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完全抗击自然灾害,外迁也不太可能――汶川地震后,最危险地区,也就是重灾区近10万平方公里,“涉及100多万人的迁移,动迁量太大,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些地区重建实行的是城乡统筹,就是为了山区百姓适当外迁。”乔建平说。

次生灾害的高风险区域,正是在中国西南部和青藏高原周边区域。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住在山区,就整个中国而言,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分布非常广泛。山地所研究员崔鹏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分布区域看,中国几乎有463万平方公里――即48%的领土――存在灾害状况,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个县。事实上,中国有44.2%的人口处于这些隐患区域。

舟曲灾害之后,由于本地没有更开阔的条件供选择,搬迁和重建成为难题。而在地质灾害重灾区,“在本县找不到更好的地方”基本是一个普遍现象。“选新址并不是那么简单,搬迁之后,老百姓土地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搬迁的最大障碍就是他们将来的生活生产问题没办法解决。”

篇5

2008年严重的雪灾冰冻,造成全县12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1个林科所的森林受到严重为害,其中林木受灾面积合计50901.3公顷,受灾蓄积量231.1万立方米,竹林受灾面积1151.1公顷,受损株数189.4万株,苗木受灾面积701.7公顷,受灾株数3320万株,林木种子减少400公斤;松树以及其他树种也受到严重的危害。长时间的冻雨和冰雪造成大批新植幼树冻死,大量林木折断或倒伏,树干、根系被冻伤,给森林病虫害大发生提供机会,给林业生产造成第二次灾难。

2昭平县冰雪灾害天气发生后针对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自2008年冰雪灾害发生以来,我县林业部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每年选择受害程度不同的植株,自梢端开始,从上到下直至根部,观察顶芽、嫩叶、老叶、枝、干及根系的颜色、形态、质地,确定冻害症状;记录立木病虫害种类、数量和存活率。同时调查记录地理位置、土壤、植被等情况。调查记录在土壤、杂灌木和其他植被越冬的病虫害种类、天敌种类及数量和存活率。通过调查发现病虫害发生的总面积一直处于较高位运行态势,具体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

表1昭平县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年度 累计发生面积(公顷)

累计 马尾松毛虫 竹蝗 萧氏松茎象

2008 3396.67 1860 170 1366.67

2009 3568.67 2177.33 154.67 713.33

2010 3272 2268 140 864

2011 5495.33 4654 226.67 614.67

3昭平县冰雪灾害后森林病虫害的趋势分析

3.1冰雪灾害对昭平县的森林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适合森林病虫害暴发和流行

此次冰雪灾害,部分中、幼龄林因雪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折干断枝、冻伤,使林木生长普遍衰弱。一方面,雨雪冰冻灾害会降低以各种相对以裸露方式越冬的昆虫,如食叶害虫越冬虫态的存活基数;但是另一方面,有利于多数次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暴发和流行。尤其是树木遭受雪压冻伤折断,树势下降,多种病菌容易侵入树体。马尾松和湿地松普遍遭受不同程度冰冻,造成松树枝、干折断,生长衰弱,必然引发松墨天牛和其它钻蛀性害虫的大举入侵和繁殖,从而带来松材线虫病入侵和繁殖,增加松材线虫病发生和扩散的危险性。加上林区供电设施维修,将有可能从松材线虫病疫区带进的松木电缆盘,为松材线虫病传入林区带来隐患。幼林以及苗木抗冻能力低,更容易遭受病菌的侵害,导致一些病害的流行,造成苗木死亡,影响苗木和新造林的成活率。山高路陡,在海拔450m以上的受害林木将很难清理完毕,每年的四月份气温转暖后,天牛类、各种小蠹虫将会对松木、杉木以及其它阔叶树木进行入侵,这将有利于一些次生性、隐蔽性强的害虫暴发成灾。

3.2昭平县森林主要病虫害的发病趋势分析

2008年春发生了冰雪灾害以后,我县的马尾松毛虫、竹蝗都呈上升发展趋势。目前,在高山部分的小蠹虫所引起的灾害还没有暴发,以及其他次生性灾害也没有暴发,预测下一时段大面积发生的概率较大,需对此引起高度重视。2008年发生的冰雪灾害是在海拔450m以上,全部的树木都被冰雪压断,在高山上很难处理被压断的枯死木,经过几年的自然腐化,为蠹虫类泛滥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在未来1 ~ 2年内大面积出现蠹虫类蔓延存在着较大的可能性。受雪灾的影响,昆虫的食物链断裂,就必然会暴发其它病虫害,这是一条自然的规律。在2011年的调查中新发现了桉蝙蛾、天牛、桉树枝瘿姬小蜂、竹节虫,虽然为害面积较少,危害程度轻微,但是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达到防治基数以后,要果断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4昭平县冰雪灾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4.1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防止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森林病虫害预报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病虫害发病动态,并根据当地气候以及林木的生长状况等因

转贴于

素,综合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它是以病虫害的监测为基础,对病虫害的发生做出相对准确判断。它是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中最为基础性工作,但是2008年的冰雪灾害,不仅仅对森林生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一些有益的生物,或者说天敌类生物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于病虫害的发病规律而言也是一种破坏,简单依靠原有经验数据对病虫害的发病测算,已经不能准确地预测出下一时段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趋势,需要进行重新的监测,通过监测得出新的数据,进行新的基础数据测算。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测体系,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和借助高科技的监测模式、数据分析系统,在原有监测模块体系的系统中,加载上受自然灾害因子,再展开数据分析运算。同时要借助人民战争的成功经验,形成一个群众性的测报网络。增加新发生病虫害的监测点,调整和部署原有各种病虫害的监测点,尤其是在病虫害高发的林区,进行重点的布点监测。对主要常发性和次生性病虫害开展常年动态监测,冰冻雪灾极大地改变了林分环境,原先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特别是次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对海拔450m以上的林木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要针对不同林种或林分类型、受害等级,设立固定样地进行监测。

4.2加强营林技术改进,提高森林自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2008年冰雪灾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使大部分林木失去了原有自身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即便不再遭遇病虫害的侵染,也很难维系正常的生长,在这一时期内,加强对森林的营林管理是尤为必要。首先对于受冰雪灾害影响而死亡的植株要及时清理,及时补种,对于那些折枝但是还在存活的树种,要迅速清理折枝,改善林地的卫生条件,防止由于卫生条件较差造成的病害。对于经济林要深挖除草,改善土壤环境,清理冻死土壤内的病虫或者是虫卵,同时进行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通过树干的涂白来防止树木的病虫害。在树干的断口处进行伤口修复,防冻液涂抹。在每年的春季喷洒杀菌剂。在今后营林的选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抗寒性,做到适地适树,选择合适和合格的种苗,栽种到合适的林地中去,在整个营林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营林理念,提高森林的整体抗寒、抗病水平,增强森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3通过综合技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