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等教育方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等教育方针

篇1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两个命题。“知”的涵义为知道、知识、求知、认识等意思;“行”的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为、行动、践履、践行等意思,包含有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

(一)“行先知后”论和“知行并重”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孔子的“学思结合”“言行一致”的思想,对先秦时期各家的知行观做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也。”荀子的主要观点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耳目闻见,知来源于行,又指导行。

在1973年的《实践论》中也谈到:“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但是感性认识仅仅出于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因而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理性认识阶段,再将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行动,才能取得透彻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不论是荀子还是,都意识到行先于知,求知的目的是为了行,但要行之无过就要知指导行。因而,知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

(二)“知先行后”论和“重知轻行”的思想

孟子与荀子师同孔子,但与荀子的知行观恰恰相反,他提出人的知识、认识能力等都是先天固有的,不是从后天实践中获得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他提倡知识的先天性,排除了后天的实践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提出“知先行后”命题的是北宋的程灏、程颐。他们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天理”是“吾心”固有的,人求知不必向外物求索,只须反求吾心之天理便无所不知了。他提出的“致知格物”就是“知先行后”,并且以知为本,行为末,表现为重知轻行的倾向。

明代的王阳明针对二程的“知先行后”论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他认为知和行相互依赖、相互包含,不分先后,知即行,行即知。但是他却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我今个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但在思想上还存在知先行后、重知轻行的观点。

一直以来,中国受二程和王阳明的知行观影响较大,重知轻行的思想对人们影响较为深远。

二、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

现行“模拟教学法”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1.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强化相关技能的教学方法。

2.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讲授的具体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学生身临其境思维器官与操作器官并用掌握所学知识。

两种解释归结起来,就是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它遵循的是“知——行——知”的路线。但从本质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是一切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仅仅出于表面的、肤浅的认知。从而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步感悟,掌握其中的本质内涵,最终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当中去。也就是它遵循的实际上是“行——知——行——知——行”路线。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层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重实践性。因而是知行并重的一种教学模式。

知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能力;行是让学生学会技术和能力,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在“模拟仿真式教学法”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策划过程以及活动方案的写作。然后学生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活动方案策划。又如在教会学生处理危机公关这一技巧时,要教会学生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特征。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还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说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无从下手,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抓不住这项技能的本质要义。

但是单单让学生知还不行,还要让学生会“行”——也就是会做。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模拟仿真式教学法”创设情景的用意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激发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加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转化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有时候甚至会激发出创造性思维,使认识由量变产生质变。然后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实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目的。比如,在策划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依据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及策划过程来确定方案的目标、对象、主题、形式、内容、时间、地点、过程、经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策划方案的技能技巧,还通过团队协作激发了创造的灵感,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

三、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处理

模拟仿真式教学既然知行并重,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古人的经验理论有很多,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如果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则变为了本科教育;但理论教学过少,又变为了职业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理念。何为够用?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就是模拟实际场景,抛出在此情此景出现的问题,驱使学生去探索“这是什么?” “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比较好?”学生能够解决好这四大知识点,基本足矣。

作为实践性教学,“怎样做?”是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做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做中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在“做”中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竞争能力:岗位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技术(技巧)和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任务组织、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甚至是把握机遇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对工作的反思、问题的解决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商务签约仪式礼仪的时候,首先要教授学生什么是签约、签约仪式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签约仪式的座次怎样安排、签字仪式的程序有哪些等知识点。对于教学难点,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点。比如签约仪式的座次安排为什么是客方主签人在右,主方主签人在左?因为这是遵循了国际惯例以右为尊的原则。以上这些都是属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进行这些理论的教学的话,学生就无从下手。理论教学之后接下来就要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理论教学以精简为主,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让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真正去亲身体验。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占用的课时是理论教学课时的两倍时间。

在商务签约仪式的模拟仿真操作中,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筹备和执行。从会场的布置、人员的分工、材料的准备到整个仪式的执行,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以黑板为后幕,以课桌为签字台,以讲台为发言席,将教室布置得有模有样。每位同学都在胸前佩戴自己的标志牌。依照设计好的程序,每个人都参与到签约仪式的活动过程。由于准备充分,整个活动进行得还是很顺利,而且大问题没有出现,但是出现了很多小问题。学生经过模拟训练之后认为,实践操作与设想有很大的差异,经过实践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并发现很多细节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以后的工作就会避免出现此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知和行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循环反复。而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循环一次,都会进化到更高一级的程度,最终实现技术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同时还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知行关系,就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首义.论行为导向教学法——“模拟与仿真教学”实效.职业技术,2008,97.

[2]郭超.儒效·传世名著百部之第21卷.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篇2

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1]。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类型、成本与实验条件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虚拟化和仿真化的运行与管理,不仅能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合理设计,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推动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一、运行方法研究

1.完善设备维修规定,依托有制度的管理模式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学校需要制定专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规定,有制度化的经费保障,每年都拔出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和购买维修配件的相关经费,从而保证了全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了各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转。在规范的管理模式下,實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并致力于促进教学实验室向科研实验室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实现“分级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医学虚拟方正实验教学中心应协同各实验室制定发展规划,由学校教务处和实验实训中心对整个中心的建设、使用和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各功能实验室教学资源由中心根据各学科实验教学需要统筹灵活调配、共享,使设备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主任负责根据有关学科教学需要,制定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计划;制定每学期/学年设备、家具与低值易耗品的预算和方案;完善并落实设备使用、保养与维修等有关制度,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验辅助有关工作;牵头或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实验考试考核标准,协调实验教学师资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

3.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能定位,对外实现共享服务。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做好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与安全保障;仪器设备购置、维护、维修与运行管理;实验耗材的计划、采购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教学标本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保障;实验教学预实验、课前准备、课中技术指导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情况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公共仪器和专用实验设施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等。

二、管理方法的研究

1.管理机制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及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它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般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即校长统一领导,各主管院长及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

2.保障制度

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优先保证实验中心在人员配备、培养培训、系部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

3.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

篇3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2614

国内刊号:23-1074/G

邮发代号:14-3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4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高文化素养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高文化素养必须依赖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成为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发展上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构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等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传授专业科学知识,忽视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理工科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类学生不了解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思想底蕴不够。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专业课教学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培育人的文化功底。培养人的能力,是两者的一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业课教学所不具有的功能,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曾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学校教学时间逐渐减少,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逐渐趋向融合统一,协调前进,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不容置疑。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并重,在于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独立完成的考核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上,又往往缺乏培养学生必要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无疑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思想,不利于日趋显著的技术活动规模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在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组织与协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尝试将工程的观念引入专业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些相对复杂、大型的作业或研究课题,放手让学生独自组织人员协调完成,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加强考核。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要实现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须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使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成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实践者。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研究专业教育中的教育需求。从理论上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两者的内涵,备课时一方面制订课时教学相应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哪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实现二者融合要研究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近几年来,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讨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专业教育中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篇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3667

国内刊号:11-2962/G4

邮发代号:82-71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6

在认真听取发言后,陈宝生表示,湖北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校众多、历史悠久,在中国教育的大格局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充分肯定了各高校在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工作进展,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良好势头,更加注重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扎实工作,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篇7

不少年轻的教师谈到第一次履行教师职责后的激动心情:“泪水模糊了双眼,终于找到了报效社会和祖国的地方。”可见教师职业何等神圣,当好一名教师多么重要。教师,是指受过专门专业教育训练,在学校里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专门人才。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教师的资格和职业的特殊地位。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标准成为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作为教师,自己要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扮演好名符其实的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窃以为,每位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

1 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了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一个原则方向,又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我国的教育方针可以归纳为“两个必须”和“一个培养目标”。第一个“必须”指出了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第二个“必须”明确了培养途径。一方面在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些重大问题上,继承与发展了教育思想。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和行动指南。所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认真学习,牢牢掌握,具体执行。

2 以奉献和服务学生为核心,培养和造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教师是以培养学生,服务学生和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的。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必须有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作为职业化的教师,更需要贯彻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今天,我们看到教师的服务精神在发扬光大。但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需要不断地改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全方位地服务学生,在奉献知识的同时,还要在求知、为人、做事、提炼品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多层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3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根本体现

古往今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把它视为教师的美德,是建立与保持师生之间感情联系的一种纽带。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做好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向上的个性,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如同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爱护的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也是教师应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4 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是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要求主要表现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实事求是,探求真理,忠于职守,爱护学生,作风正派,团结协作等。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曾指出:一个卓越的科学家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和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意义,可能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更大。可以想象,当这种影响体现在教师身上时,教师个体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将会对他所教授的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一个有高尚思想道德的老师,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培养高素质的有知识、懂技术、善动手的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615X

国内刊号:31-101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9

中学应届毕业生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党团组枳和教师的教育,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大有提高,一般应届毕业同学在升学和就业的问题上,都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很多人都准备在毕业以后,报考高一级学校,考取了,就升学,考不取,就参加生产劳动。也有些学生决定不参加升学考试,迳直走上工农业生产劳动岗位。他们这样确定自己的志愿,是完全符合祖国人民的需要的。

有些学生提出:毕业以后,不马上参加生产劳动,还想考一考学校,考上就升学,考不上才去农村,这是不是恩想觉悟不高的表现呢?不能这样看。中学毕业生作升学或参加生产劳动的两种准备,是完全正确的。不仅现在是正确的,今后也是正确的。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根据这个方针,我们国家普通中学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一方面培养大量的有文化的青年,作为工农业劳动后备力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生产战线上去;另一方面,又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升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掌握更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织,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当然高等学校学生也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使自己劳动化)。中学毕业生作升学和劳动就业两种准备,无疑正是符合国家的需耍的。假如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只作一种准备,或者都一心只想上大学,坚决不下乡,不到工农业战线去,那工农业战线将缺少大量有文化的接班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搞好;或者全都下乡劳动,没有人去报考高等学校,国家不能培养出足够的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那也会妨碍到国家建设的发展。因此,志愿升学还是志愿参加农业生产,不能简单地作为区分一个青年觉悟高低的标准。衡量一个学生觉悟高低,主要的是看他学习和劳动的目的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是自觉地按照指示的教育方针,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果是这样,那末不论是像董加耕那样,中学毕业后迳直参加农业生产,还是像许多青年那样,毕业后,报考高一级学校,考取了,就升学,考不取,就坚决服从国家需要到农村去参加生产,以及参加国家需要的其他工作,都是有革命觉悟的青年,都应该受到祖国和人民的欢迎。我们反对的只是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那种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那种把升学看作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的思想。有这种思想的青年把升学看做唯一的出路,考不取学校,也不愿意到工厂农村参加生产劳动,认为当工人农民是不光彩的事情,这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耐心地帮助和教育他们。

一个学生究竞愿意像董加耕和侯雋等人那样在中学毕业后就下乡参加生产,还是准备参加升学考试,考不取再参加农业生产,可以根据本人的志愿来决定。对这两种学生,团组织和学校教师都应该热忱欢迎他们,鼓励他们,大力支持他们。在毕业前夕,我们团组织要协助学校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应该向学生讲明参加工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对升学应抱的正确态度,对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如何作好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两种思想准备,如何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等等。在动员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工作中,我们切不能简单生硬,搞形式主义,追求表面成绩。而要多做深入的、个别的思想工作。只有充分启发学生觉悟、提高认识,才能水到渠成,使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自觉自愿去劳动就业,参加生产。

在临近毕业考试的时候,我们毕业班的学生,一定要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教师也一定要在复习功课上给他们以认真的辅导,以争取毕业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有人觉得,只有升学才需要好好学习,参加劳动,学习就似乎可以马马虎虎。有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中学毕业生要升学,固然应该准备好功课,但是不升学,参加生产劳动,也需要在知识上作好准备。就是将来到了生产战线以后,我们也需要继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很好地发挥作用,为国家建设做出优异的贡献。因此,我们衷心地希望应届毕业的中学同学们,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要加紧努力,在各方面都积极作好准备。

篇10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甘肃省教育社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0463

国内刊号:62-1024/G4

邮发代号:54-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篇11

多年来全国已有一亿两千万人参加了自学考试,平均每一万人中就有56人是高自考的考生。人才培养层次也由中专、大专发展到本科、独立本科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即使在高等学校大扩招的情况下,每年仍有600万人左右参加自学考试。“高自考”已为国家输送本、专科毕业生400多万人。

实践证明,高自考教育出干才。成千上万的自考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显示了突出的才干。例如:燕京啤酒集团、多灵多集团、TCL集团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李富成等,获得国家设计优秀奖的“纪念馆”的设计师创建业,全国十佳母亲《妈妈的心有多高》一书的作者赵定军,北京十佳青年教师张忠明,扎根山区的优秀教师支来风,他们都是自学考试的毕业生。大批自考毕业生已经走上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领导岗位。根据北京密云县前几年的统计,全县处级以上干部有120多人是自考毕业生,他们正成为那里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干才。可见“自考”确实是条广阔的成才之路。

根据2004年各地统计,在参加自学考试的600万考生中,25岁以下的青年约占70%,他们大部分是高中阶段的毕业生。这就是说,目前仍有约400万青年在这种高等教育形式中学习,或参加全日制学习,或参加业余辅导班,为获得知识并争取高等学历资格而努力。按一个中等规模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为5000人估算,如果这些学生都进高等院校学习,国家要再建800所大学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想而知,高自考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多么巨大。

199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定位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中,从此高自考教育的法律地位确定下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战线上出现的最大的一个新生事物。对照国际上一些国家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属于“宽进严出”类型的高等教育。其主要特色是继承中国从科举制度以来的考试选材功能,把局限在校园的“宽进严出”教育推向社会,成为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学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式。不但是在中国,这一教育制度也适合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是一项有重大发展意义的高等教育形式。

当前在我国,从政府到社会、家庭,人们对它的重要地位仍然认识不足。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人认为高自考教育是可有可无了。笔者认为,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习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十分不利于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沿着适合我国国情的形势创新发展。

如果说“高等教育法”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实践经验推到了国家法律定位,那么民办大学(包括培训机构)则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自学助考推到了全面助教,形成了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中国式“宽进严出”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教育实践中铸成了一种“自信、自立、勤奋、求成”的十分可贵的优良学风。

笔者认为,站在中国教育走向未来发展选择的十字路口上,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自考”的价值定位,促进它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这将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二、自学考试发展成为自考教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由同样8个字拼成的词组。但把前者的教育2字移到后边,就改变了意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考试—高等教育水平的自学考试(准确地表述是“国家学历考试”),而“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则是一种教育—以国家考试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一个是“考试”,一个是“教育”,其各自代表的意思当然就不一样了。把我们常说的“高自考”当成一种考试来办,还是当成一种教育来办,那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工作思路一了。

以笔者的观察和实践体验来看,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大众化条件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从教育观点看自考,无论是助考还是助学,都有一定的教育局限性。自考对人才的考核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培养过程;只能考核专业水平,难以考核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教育,它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育人。如果要克服高自考教育的局限性,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把“助学”变成“全面助学”或“助教”,从而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育人。而这一要求,对全日制助学机构来说,只要从总体上,明确其教育定位和责任,对原有的助学形式进行改革,精心安排,都是可以实现的。

近年来,北京城市学院培训中心在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转化为“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其基本的改革思路是:在已有的自学、助学和国家考试这一构架基础上,把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与“高自考”灵活开放的管理机制和院校文化的育人优势结合起来,扩展“助学”功能,经过整合安排,形成一种“宽进严出”教育模式。具体地说,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为了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自考计划规定的政治理论、法律与德育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健全了党、团组织和“学工委”工作体系,由党、团组织定期组织主体教育活动,系统地开展党课教育;定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开设就业、职业和成才教育课;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配备班主任,实行跟班负责制,加强日常的思想指导与管理;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的指导;坚持开展创“四好班集体”和争做“三好学生”的活动,并定期进行评选。

2.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目标,学校教学管理实行“双证书制”,为学生开设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和训练;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实践能力型社团活动,广泛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同学利用假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学校从2004年开始为学生安排“小学期”,主要是结合专业,开展实习和实训,从教学制度上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培养一定的工作和实践能力。从2002年开始,学校建立了“特长生评审制度”,对有各种能力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发挥,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评定,符合条件者发给特长生证书,等等。

3.为了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提高的成绩,学校从2005年开始正式推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量化考评》制度,就是把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进步的可量化部分尽可能的实行量化,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学考试只注重结果,不顾及过程,只能考专业,不能考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缺陷。目前,我们正在一年级新生中做一个课题试验研究,即把综合量化考评成绩按一定比例,如30一35%的权重,反映到学生平时和学期的总成绩中。使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成绩能同时反映学生本人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情况。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既是专业素质达标的毕业生,也是以思想道德为重点的综合素质达标的毕业生。这样,就使这一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会进一步鼓舞自考生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以上教育实践探索的结果表明,这些毕业生更受社会用人部门和单位的欢迎。近年来,北京城市学院培训中心的自考生获得国家颁发毕业证书者,100%能就业;获得学校发给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91%就业。

从总体上把“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加以比较,除了“教考分离,宽进严出”的特征外,在培养过程上人们很难找出它们之间有其它方面的本质区别。相反,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由于它实行“教考分离”,因而培养了学生自强、自立和勤奋、求成的精神。学生养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风也比较好。而这一点正是近几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校风建设中所缺乏的。

当前,做这一实践探索的不但是北京城市学院培训中心,在北京、陕西、浙江、天津、江西、重庆、辽宁等地都有一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做这样的探索,这几乎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成“自学考试教育”有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四点意义:

一是按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模式“全面助学”,更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它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

二是定位在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高自考”,按这一模式运行,配套以国家政策支持,它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再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将有利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难题。

三是目前有大批这样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全国至少有600所,已经有了一定的办学基础,积累了一些助学经验。这批学校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成为具有自己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大学。把这批学校纳人“宽进严出”教育的轨道,设置标准可以降低一些,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也使这批学校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这有利于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四是从一个教育体系的组成结构来看,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应该既有刚性部分,也有弹性部分,刚柔结合才能够形成更好的外部适应性。它符合事物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不论公办、民办,凡具有自己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高等学校是刚性体,那么按“宽进严出”教育模式办学的教育机构则是弹性体。这样的刚柔结合的高等教育体系才是最有适应能力,最有效率、最少浪费的教育工作体系。

三、管理机构在自学考试教育中的作用

助学改革离不开考试管理部门的领导,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上下配合,同步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助学机构在助学过程方面的教育改革对专业定位、国家考试、课程结构设计及成绩统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是自下而上对自考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1.“国家考试”和对“毕业生的成绩评定”不能只反映一次专业考试成绩,也应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提高的成绩。这样就必须把助学机构在助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德育与能力提高的量化成绩及平时的学业成绩在毕业成绩中以一定权重得以反映。德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能够量化的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助学机构可以做定性化评定。这样,才能从考试导向上反映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2.要给助学机构以一定的发挥其教育职能的空间。助学机构要进行思想和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要组织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性教学环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同学完成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训练与考试。这些都要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去做。而现在,在国家教育计划总安排中实际上没有给助学机构留出这个空间。因此,现在需要精心研究和调整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的高自考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组合要彻底摆脱学科型教育的影响,以就职能力培养为中心,该压缩的压缩,该补充的补充。专业理论部分以“少而精、拿到手”为尺度。现在有必要把专业课程分解为校本课程、行业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德育课、职业与就业指导课、实践环节的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应由学校来组织教学与授托组织考试。这部分属于校本课程,其总课时的比例应占到接近40%。一些专业课程及区域性、行业性较强的课程,应由省市业务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确定课程门数与教学大纲,并由行业提出考试命题要求。这部分属于行业课程,其总课时比例应在30%左右。政治理论课、法律课和一部分专业基础课应由国家考委组织教育专家确定课程大纲、规定教材,提出考试命题要求。这部分属于国家课程,其总课时比例应接近30%。

3.以上问题的改革与实践,实际上是对自考管理机构管理工作改革提出的同步要求。其中每一项改革措施都离不开国家和省市自考委的支持和帮助。实践说明,这仍然是关键性问题所在。省市自考办公室既是一个考试机构,也是一个进行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它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和考试方针,把握好政策导向,以其行政管理职能,促使本地区高自考教育在方向、质量和规模上协调而健康的发展。要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中心组成有行业代表、主考院校和助学机构代表参加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咨询和参谋作用,推动自考教育事业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国家自考办和地方自考办应加强对助学院校的业务指导,求真务实,及时总结和吸收助学机构在助学过程综合教育改革对考试责任分级、课程结构改革做出的积极成果,支持和指导助学院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试验,并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量化成绩以及学习过程的阶段学习成绩吸纳到国家考试成绩中,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走上“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注人发展活力。各级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应同自考管理机构互相配合,对民办助学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加强规范管理,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要帮助各类、各种规模的助学机构,使它们能符合规范要求,胜任助学职责,让社会满意和政府放心,并有持续发展力。

四、应提离对商等自学考试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当前讨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时刻,有必要重新认识“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前程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还要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增长。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要从现在的2000万人增加到近40()0万人。大众化程度要从现在的20%增加到35%左右。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怎样发展,是依靠国家扩大投资,建设传统的大学校园,按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发展,还是依靠社会力量,以多样化形式,按市场模式来发展?按前者的习惯方式发展,国家没有那么多经济力量,还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到20()0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而实际上,到2003年也仅仅达到3.28%。近年来,政府对地方院校的资金投人比例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到位率只有50%。以2002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是2500亿,而政府实际只投人了1200亿,资金有一半缺口。由此,地方公办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主要靠收学费支撑办学。这就导致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乱办学、乱收费之类的问题由此而生,很难根治。如果以后仍按这种习惯思路走下去,那么可想而知,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将走人更大的困境。

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进一步调整思路。以主要依靠大众化、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发展高等教育,这必将是保证我国今后高等教育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高等自学考试教育”是现成的符合以上所说的“四化”标准的高等教育,是最现实最有基础的发展之路。政府只要制定积极政策,加强引导,平等地对待高自考助学机构及其学生,它的发展潜力很大。在现有规模上增加一倍,没有很大的困难。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用好政策杠杆,管好教育定位,“高自考教育”就能以最小的投人、最高的效率发展起来。

篇12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也随之转入“大规模生产”时期,发展数量与确保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一词源自英文(QualityAssurance),“高等教育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inHigherE-ducaiton)这一术语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高等教育质量文献中被普遍采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现代质量管理和现代教育评价思想指导下,根据教学质量保证对象和质量保证活动的需要,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控制、评估和审核,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所进行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到预定的目标,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过程。它是政府的外部保障和学校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统一。在外部保证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质量保障平台和外部质量评估,并采取控制、监督和鉴定等措施检查并报告高校履行其职责的情况,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高校质量保障活动的结果和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向高等教育的有关“利益相关人”提供信任;在内部保证机制上,关注的核心是在高校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及对其运转情况进行审查,重点是高校对内部活动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在当今高等教育界,教育质量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质量保障已成为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制度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教学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来实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决定了该体系具有鉴定、监督、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从而对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鉴定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者根据质量保障体系确立的标准与目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鉴,判断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最低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帮助教育者分析教育过程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起到鉴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的作用。

(二)监督调控功能

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通过实施质量保障体系,了解学校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资源配置、日常教学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状况,对整个质量保障过程进行及时调控。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自我监控,检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风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监督各项教学工作按预定计划进行,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导向性功能

该体系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需求、期望以及基本评价,发现自身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走向规范。依靠质量政策、质量文化等对全体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等对教职员工的质量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激励功能.

高等学校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自身作出正确的评估,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对学生、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励高等学校不断进取,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把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调动和激发全体人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途径

大众化教育给高等院校办学造成巨大压力,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生源质量降低,教学软硬件条件远远跟不上,教学管理滞后,强调办学规模而专业设置雷同化、职业化等种种问题。目前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强化质量保障意识,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高等院校要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本着对社会和教育消费者负责的精神,通过引导、激励等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使质量文化思想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中心价值思想。高校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主体,要建立完善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分别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况等涉及教育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估。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和科学评价,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

(二)利用多种渠道,确保高等教育充足的经费来源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不少高校办学经费紧张,高校要对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探索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和教育股份制,把学校办成一个对外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及个体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对内充满竞争与合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俱佳的健康的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试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使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投向教育行业。鼓励和引导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办学,积极寻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并把捐资集资与培养学生结合起来,使那些为高校筹集资金的单位能够优先选择急需的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又可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分配供需脱节的问题。

(三)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重视教学创新

根据市场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普通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方针,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特色,将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资料等先进手段。更多地关注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这些是构成、保障教学创新的基本环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积极引进高学历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以各种形式攻读博士、博士后;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热情,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定期考核、择优上岗,合理设置高、中、初级教师职务岗位。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通过观摩教学、聘请优秀教师开设讲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及教学课件资源共享等形式,使教师能充分汲取各家之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竞争与激励中发挥创新能力。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进行及时评价

篇13

从高校实际出发,区分层次,因人施教。把握教育灌输与自我修养的相互结合并持之以恒的原则,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以使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道德水平的人都有努力目标,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开展好道德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中注重启发、引导、激励人的道德修养,使其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在工作中要将日常教育、专题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日常教育为主,专题教育为辅,量化具体的教育指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较多,容易忽视自身的学习,因此科学、合理设计的道德培养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典型的优秀思想与事迹,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深刻理解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性和自觉性。坚持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在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中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主动性,把道德认识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磨练人的道德意志,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道德修养的机制体制。

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道德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政策的制定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其工作直接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办学思想,他们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牵制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所以,必须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道德考核评价体系,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把握好考评的重点、考评的形式与方法、公开性的原则,将考评结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从行政管理人员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加强道德建设,从而推进行政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评可以将自评与他评两种评价形式结合,根据考评的目的、原则,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要考虑到工作性质上存在的差别,也要对其工作的实际情况作数量上的统计、分析,然后根据其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及其工作态度的认真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考评,使行政管理人员受到教育,反思工作中的不妥之处,促进道德的自我完善,提高道德建设水平。将考评结果与激励机制相互结合,使考评工作发挥最大效能,从而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探索建立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评选先优与福利奖金等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挂钩的机制,促使考评结果成为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建设有坚实的基础作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会提升。

三、健全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