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言艺术特点

语言艺术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语言艺术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言艺术特点

篇1

在常德方言中,除舌根音(g、k、h)和翘舌音(zh、ch、sh、r)稍有变化外,其余声母的发音位置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但语音有差异,有些韵辙的韵母也不尽相同。如梭波辙,普通话是e、o韵,韵母三个:e、o、uo,常德方言只有。韵,没有e、uo这两个韵母。又如普通话一七辙中有韵母一i(前、后),常德方言中因没有声母zh、ch、sh,而没有舌尖后元音-i(后)。再如普通话中东辙是eng韵,韵母五个:eng、mg、ueng、ong、iong,常德方言的风松辙无eng韵,韵母只有ong、iong。常德方言把eng念成前鼻音en,没有’ing和ueng这两个韵母oonq、tong这两个韵母在常德方言中,只有“东”、“公”、“宗”等字的韵母与普通话基本丰目同或丰目近。

2 声调

从调类来看,常德话与普通话一样,都是四个。从调值来看,常德话与普通话除阴平调都是高平,调值为55外,其余都不同。常德话的阳平为低升调,调值13,普通话为中升调,调值35i常德话的上声为中降调,调值为21。

普通话则是降升调,调值24;常德话的去声为中升调,调值为35,普通话则是全降调,调值为51。

3 语言的十三辙及辙韵转化

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归韵或收音是根据“十三辙”来进行的。常德丝弦运用常德方言的十三辙来演唱,现将常德方言十三辙列于表格:

常德丝弦除以上的韵辙外,在发音过程中,还出现一些韵辙转化的现象,如:

①普通话ie韵(乜斜辙)中声母为j、q、x的团音宇,在常德话中变韵易辙,凡介母为ǜ的撮口呼”团音字,如觉(jue)、却(que)、学(xue)在常德话里分别读"juo”、“quo”、“xuo”,均归uo韵(波罗辙)。

②普通话u韵(姑苏辙)中,凡声母为zh、ch、sh、r的,均化“合口呼”为“撮口呼”,归西奇辙ǚ韵,例如“朱”、“书”、“八”等。

③普通话中的e、o韵(梭波辙),在常德话中存在着e、o互易。o韵中,声母为b、m的原入声宇,如“伯”,读成e韵。

④普通话的ai韵(怀来辙),声母为b、p、m、s的部分字(主要为原入声字),在常德话中归e韵(波罗辙),例如“白”、“百’’均读“be”,“拍”读"pe”,“脉”读“me”,“摘”读"ze’!等。

⑤普通话ei韵(灰堆辙)中个别原入声字,如“北”、“黑”归e韵(波罗辙),分别读“be”、“he”。

⑥普通话u韵(姑苏辙),声母为t、l、d的字在常德中归ou韵(收侯辙),例如“图”、“路”、“突”,分别读"tou”、“Iou”、“tou”。

常德方言除十三道大辙外,还有两道“儿化韵’’的小辙:小寒山儿辙,小庚新儿辙。

4 语言的平仄与押韵

常德丝弦的唱词还要求讲究平仄。平仄是字的声调,汉语语音的声调分为四声:阴声、阳声、上声、去声,四声可以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在唱词中,平声仄声交错穿插使用,可以使声调变化多样,避免单调沉闷,平仄谐和。运用得当,能够使唱词的音调铿锵,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对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常德丝弦的唱词原则上是上仄下平,因为平声是一个音的延长,把它放到韵脚上,便于行腔,具有稳定性;仄声短暂急促,不能拉长,可以推动音乐的继续发展。

常德丝弦唱词的合辙押韵,就是按照常德方言十三辙和两道小辙,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每句或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使之落音一致,如:

老身闻言气贯斗(dou)

大骂红娘贱丫头(I:ou)

引着小姐胡乱走(zou)

篇2

曾有许多学生实话实说:小学语文是这么上,初中语文是这么上,高中语文还是这么上,高中语文至少要“高”出点什么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尴尬就是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在上完之后,让学生生出“你不说我也知道”的感觉。的确,高中生经过多年耳濡目染的母语熏陶,经过九年系统正规的训练之后,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内容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了。而我们却还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已经懂或者差不多懂的地方,即“义理”方面。“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中一个鲜明的特点。高中教材中许多内容就是古人或长辈在讲道理。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恐怕就是“传道”,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语文教师的身份实际上等于一个“传道士”了。

语文教材可以“文以载道”,但语文教学不能只是”传道”. “传道士”常常满足于对故事内容、思想情感和现有社会观念的诠释,普遍缺乏使用“文学语言”的自觉。以至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最高成就可能也仅仅是让学生正确理解而非正确运用。语文教材的“义理”本位使得语文教学背离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而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的宗旨。

而高中生已经或即将步入成人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你教师所说的“林黛玉”正是他心目中的“林黛玉”,可能引起他的共鸣。你也可能觉得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殊不知你还在传授他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已。总是在传授已经知道的东西或点明点穿他差不多看得懂的知识,日复一日地原地踏步,长此以往,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乃至语文成绩呢?

高中语文教学要想“高”出点什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地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例如:用“绝代佳人”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来描绘美女,与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来描绘美女,从内容理解上看,学生都懂。而前者所以不如后者来得生动感人,又有几人能知,几人能解?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艺术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中学语文课本和相关练习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比比皆是。本文从古文、古诗、现代散文、现代小说作品中各选数例,略作分析。

1 古文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①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①文意应是“泉洌而酒香”,作者将“洌”和“香”位置互换,以收到新奇的效果。是运用了“错综”的修辞手法,故意使用参差交错的语句,使句型错综变化,能收到同中见异的艺术效果。

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例②的妙处在于前面部分并列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后面部分按照所提成分的顺序,分别加以叙述说明,前后各项一一对应,是运用了合叙的手法,先以“竭诚”和“傲物”对比,再分承说明二者的不同的结果,可见合叙便于对比及对比后语意上的进层。

③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唐?韩愈《师说》)

例③将词语相同或相似,而排列顺序不同的词语或句子紧密相连,前者的尾是后者的首,后者的尾又是前者的首,有循环往复之趣,不仅能揭示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而且使语言有节奏感,增强了感染力。

2 古诗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古典诗词,大都文质兼美,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常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

①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从形式看是对偶,“客”泛指客人,“君”特指来访的崔明府。此句意思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君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句参互见义,又有对偶,可称之互对,参透两种修辞手法,才能深刻领悟诗意。

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多数人只简单地把它当做夸张,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实际上这是一种疑喻,将喻体说得似是而非的一种介于疑似之间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似乎重合又似乎不重合,是一种似是而非、疑非疑是的关系,此类比喻,想象力强,通过喻体的类比联想,可以使本体更加形象生动,更能揭示本质特征。

③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疏影”“暗香”二句,前人称赞“颇得梅趣”,“于梅之真趣颇自曲尽”。其中用“浮动”一词写梅花香气幽幽发散,极其巧妙。作者用视觉写嗅觉,把不可见之物拟作可见之物,香味便有了形象,有了动态,仿佛正弥散开来将溶入朦胧昏黄的月色中。

3 散文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散文的文字极富美感,打开高中语文课文,一段段美不胜收的艺术语言扑面而来,令人惊喜不断。

①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④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①②妙用通感,将视觉、听觉、嗅觉的界线打破,更主要的是现实与梦幻的结合,使各种感觉在心灵的作用下相互沟通,以此来创造出了一种诗的意境。③在比喻中很显然还有缩小夸张的手法,这一比喻一夸张就把山的灵秀小屋的美好展现出来了。④是拈连、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4 小说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①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如果说科学语言的语序必须一丝不苟的话,那么艺术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对常规语序的反叛。①句里,“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后置定语。与常规语序相比,无庸置疑,①的写法更有表现力,更能显目地刻画出祥林嫂已经沦落为一个乞丐的事实。

② 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沈从文《边城》

③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孙犁《荷花淀》

④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鲁迅《药》

⑤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按照科学语言的标准,②“心被吹柔软” 、③句里的“苇眉子”“跳跃”肯定属于搭配不当,④句里的“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⑤句里漫画式描写则属于违背常情。但是,正是这种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搭配更加准确地传达出了那些用科学语言很难传达出的意蕴。

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称得上语言艺术的典范。如果我们只是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对内容的载体――语言及语言艺术不加重视,那么就背离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而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的教学宗旨。变成传声筒式的教学工具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本质,由“义理本位”转为“义理”与“语言”并重,引导学生在作品语言艺术上探幽发微,这既是诱发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进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情达意的有效方法,又是教师深入开掘教材,发挥教学创造性的突破口,更是“教师”和“教匠”的显著区别。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从下列两个方面进行艺术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⑴ 立足课本,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如在《荷花淀》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孙犁的小说追求“诗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格调”的创作风格以及涓秀柔美、清新质朴、简洁流畅、舒展自如的语言风格外,还通过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如① 倒装句的品味。《荷花淀》中有两处经典倒装句:水生嫂很敏感,知道笑里有文章,就问:“怎么了,你?”第二处是一场战斗之后,水生们从水里打捞了战利品,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让学生了解在记录人物对话时适当用一些倒装句,可以再现生活,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 ② 省略句的咀嚼。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这一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通过咀嚼,让学生知道人物对话中省略句的运用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③ 修饰语的准确运用以及词语的巧妙组合的揣摩。“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是《荷花淀》开头部分描写的自然景物。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场面:但修饰词的准确运用以及词语的巧妙组合,更是让这种诗意的氛围得以进一步的升华和丰富。由此,对白洋淀广阔浩淼、物产丰富的画面的联想,对白洋淀人民淳朴勤劳、追求美好生活的想象油然而生。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绘,将读者带入绝美的画面中,进入一种纯美的境界。通过品味揣摩,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艺术化处理来表现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

篇3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歌编舞通常有以下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篇4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武器,是直接关系到能够完成教师使命的主要因素。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良好地发挥教学语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中学物理课程相对而言又是中学各科目中较难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各种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一、教学语言要科学,富有逻辑性

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这样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真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沿着教师的语言轨迹,打开思想大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进而化知识为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借助语言输出的信息,获得最佳的反馈,取得最佳的语言效果。反之,在课堂上,任何出自教师之口的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自相矛盾的推理,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知识体系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往往是字字千钧、不可更改。这就要求教师在叙述物理规律时,不能乱用词语,不能破坏原有客观规律的严谨性。很多物理名词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比如“速度”与“速率”,前者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后者是标量,仅仅指大小;再比如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好多学生也经常会在这里犯错误。这些例子都要求我们对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上要特别注意。另外,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比如,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不能把“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说成是“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等等。因此,这里要求教师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更应该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字斟字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使用语言时有科学性、逻辑性,不违背科学。

二、教学语言要精炼

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杂乱无章,必然会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语无伦次的后果,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尚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用语简明扼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炼的教学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每句话、每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三、教学语言要规范,富有启发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吐字清晰,表达流利。教师在运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时,要充分驾驭教学语言,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讲课时语言要有音乐节奏感,优美生动,当高必高,当急必急,当缓必缓。关键之处应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应有反复,难懂之处应仔细咀嚼,教师应从讲课语言的声调变化之中显示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度和广度。

物理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许多知识前后联系比较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要使学生经常注意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样着手解决的。讲课时,要“心中时刻有学生”可以经常提出问题,即采用所谓“问题性讲解”,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思想上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要做一名好的物理教师,幽默是必不可少的。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他富有情趣,意味深长。首先,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比在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好的多。其次,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用幽默的方式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制止的好。比如,当你发现学生睡觉时,除了可以走到旁边个别提醒外,有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幽默一下,说:“有的同学已经在梦里……”后面的内容可以与当时讲授的内容相联系,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又加深知识的印象。但要注意的是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来挖苦学生,如果有意无意的贬损了学生的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篇5

语言艺术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因此一个优秀的文学欣赏者,会积极参与文学欣赏活动,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含义。

2、模糊性间接性:文学的模糊性使文学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具有的优势,因此这更有助于读者发挥想象力,不同的读者层次,不同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不同的作家作品中的发现与感悟不同,文学的模糊性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

3、易于表现丰富的宇宙与人生:语言与其他艺术所使用的材料相比,最为自由和灵活,受限制最小,能够突破客观时空,实现时间空间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直接展现人的内在思想,情感情绪和愿望。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