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U Siqi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040)
Abstract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student college counselors as key personnel work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role played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In addition, the work carried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instructor in climate, geography, and other aspects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blems of students, briefly describes how to efficiently play a role of counselor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ounsel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ole
1 引起心理问题的成因
1.1 社会因素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调整好个人心态,适应崭新的工作环境不至于频繁跳槽,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前亟需面对的问题。而学校实际教学与职场技能的严重脱节,减少了学生参与工作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家庭状况也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当前,独生子女因其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问题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甚至逃避问题,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相对而言比较严重。此外,父母的婚姻状况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最后就是社会的不良风气给学生造成的极端影响。大学生在社会上沾染的不良习惯,很容易造成价值观念的偏差,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1.2 学校因素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轻松、悠闲,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习更加自由。大学生活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如果与学生个人发展产生矛盾,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学校与学生之间无法有效沟通也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所以因教育方向不同而产生的误差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个人因素
大学新生刚从紧张压抑的高中生活进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从高中沉重的学习环境突然转向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在精神上会呈现出松散的状态,正因为松散的精神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失去方向,在生活中自由散漫,甚至影响学生人生三观的树立,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因为恋爱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数不胜数。比如,有些学生缺少恋爱经验,心灵比较脆弱,在面临分手时,学生会因为想不开而一蹶不振,失去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因此产生自杀的念头。再者,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弱,以及尚未形成完善时间观念的原因,容易沉迷在一件事物上身不由己,比如因为熬夜打游戏而影响学习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比如,经常打架斗殴,多次逃课迟到等现象都是不健全的心理。此外,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在遇到难题是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有时候甚至因为想不开而作茧自缚。大学生涉世不深,资历尚浅,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容易产生恐惧,不敢面对,更容易受伤之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复原。
2 应对方案
因为就业形势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适当开设职场礼仪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避免学生对职场的畏惧,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确定生活方向。此外,对于独生子女,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交友观,提醒学生真心待人,广结良友,同时,避免学生因狐朋狗友的诱惑而走上不归路。而面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早帮助学生走出家庭问题,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舞,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指导。
因为学校因素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应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学校教育上的不足。比如,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组织学生参与户外实践课程等。与此同时,辅导员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思想动态,使其独立自主地参与学生,发挥直观能动性,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为个人因素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应与学生在私下里多沟通、多交流、多互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恋爱观、交友观。另外,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要积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友善的师生关系,正确指引学生,帮助学生合理利用大学资源,科学安排时间,使学生能在大学校园中游刃有余。
3 辅导员的作用
在学生的眼中,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老师,也是朋友。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成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工作性质机动灵活,与学生的联系日益密切,同时,辅导员也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应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放在首位,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此外,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经历,将学生带入职场礼仪的课程学习中,及时帮助学生获取工作经验,使学生提早经历职场生活。此外,年轻的辅导员可以发挥自己的年龄优势,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另外,辅导员也要及早提醒学生建立自己的人脉,为以后的职场生活打下基础。
由学校因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要发挥桥梁的作用。身为辅导员,应将学校相关信息有效告知学生,同时,及时地把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动态收集整理,向上级传达。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心理教程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生活学习中必备的技能,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分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强调的是,辅导员只有在沟通过程中,才能有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6-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大学生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更是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殊时期。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再加上多元化的冲击,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根据以往教育部的调查及学者的研究显示,三成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65%,在一些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疑似症状检出率在13.20%~22.40%之间,学生心理困扰的倾向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问题、敌意及焦虑五个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完善,工作体系还不健全。
二、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高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目前,我国较多高校采用的是“三级心理防护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一级网络: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组成;二级网络:由各院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成;三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第一级具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实施方案,督导二、三级网络开展相应工作的职能;第二级具有组织、指导、协调各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防护工作的作用;第三级具有早期防范、心理问题反馈、动态跟踪辅导的作用。其中,辅导员队伍处于“三级防护网”的最前沿,是三级网络的基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部份高校把家长也纳到心理防护网中,构成心理防护网的第四级。
2.辅导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他们与学生接触较多,能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辅导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及时发现和甄别问题,防患于未然。辅导员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方面是开展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活动的组织,配合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普查及为学生建立心理建档等。在个体咨询方面,只有少数辅导员初步具备咨询和辅导的专业背景,大多数还只停留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纯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方面,有时运用类似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技术,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真正意义的心理辅导作用有限。
三、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心理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素质教育在我国提了多年,一些中小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可是很多高校依然没有转变知识教育的思维模式,在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只重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重视思想工作而轻视心理工作。一些高校长期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心理咨询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新方法。这一误区的存在,造成了高校只重视思想政治素质而轻视心理素质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3.重视心理治疗而轻视心理发展,缺少心理健康防范意识。不少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甄别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实际上存在心理疾患或疾患倾向的学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身心健康的学生则值得我们关注。如何做好对健康学生的心理疾患的预防,营造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做到防患于未然,则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应发挥的作用及工作方法
1.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机构、专业人员普遍匮乏,力量还比较薄弱,按较多高校1:3000~4000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配置比例,仅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力量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况。因此,要全方位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就显得为尤为重要,就必须像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那样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与教育、辅导技能作为辅导员必备知识及能力扩充的方向,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①研究书面材料法。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前,往往就已把新生的相关资料发至辅导员手中,这是辅导员初步了解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需仔细研读。但学生的很多本性是在课后反映出来的,要想更多地了解这类学生,还可通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设立辅导员电子邮箱或参与班级聊天群等方法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②观察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辅导员要善于在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及行为表现。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最能真实的体现自己的兴趣跟特长,这就要求辅导员做好记录,一些重要事项还可记入学生心理档案,以便从纵向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动态。③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关键就是谈话。事先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可促进师生互相了解,帮助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解疑答惑,可以缓解或解决学生初期的心理困惑。为了保证谈话的效果,在开始会谈前,辅导员应根据谈话的对象及特点认真考虑谈话的内容,采取的方式,及选择的时间、场合等。在谈话中,对学生要态度和蔼,亲切自然,避免学生感到紧张拘束;要讲究方法技巧,引导学生讲真话;要克服不耐烦的情绪,听学生说完。要边听边思考,联系学生一贯的言行和平时观察的印象,对与学生言行、感受不一致的地方要重点分析,不能轻率地得出结论。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究疏导的方法,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④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是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要保证调查的效果和真实性,除了向学生本人及科任老师作调查外。最重要的是要亲近学生,全面地去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与学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用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3.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加强心理投入和心理沟通。心理投入是心理沟通的基础前提,是集体内每个成员出于对集体的关心,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实现集体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心理状态。因此,辅导员可运用团队建设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加强集体目标建设,增加集体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感和亲切感,并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②注意心理换位,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世界,身同体受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正遇到的问题,并教会学生用他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世界。③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教育者,才能认同、信服教育内容。④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因此,把握好教育契机,对强化心理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十分重要。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以下时机:第一、新学期开始之时,是班级良好氛围建设的一个最佳契机。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进取,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环境,使学生从悠闲、放松的假期个人生活回到紧张、有序,松弛有度的集体学习生活中,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心理准备。第二、评优选干之际。评优选干是很多辅导员较为头疼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在班级掀起风波。评优选干可通过学生自荐演讲,自评、他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的良好氛围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自觉参与,认识自我价值,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第三、考试前后及就业过程的心理疏导。考前焦虑,考后兴奋,是多数学生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面对就业的压力和疑惑,特别是面试过程中,学生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团体辅导知识,在考试前后为班级同学提供相应的咨询、压力缓解服务,或是邀请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活动,在平时就要加强学生当众演讲、自荐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社交恐惧心理。第四、典型的人物及事迹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崇敬英模的心理,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榜样成长的历程,向英雄人物学习,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请英雄人物举办报告会,在班级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从思想上、实际行动上向英模学习,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的途径。第五、重点对象重点关注。在大学生中,有些群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近几年各高校开展的心理普查报告提示:在症状的分布上,女性学生得分普遍高于男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得分普遍高于汉族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得分普遍高于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为贫困学生得分普遍较高;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普遍高于城市和城镇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学生得分普遍高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家庭结构为寄养和父母再婚抚养学生得分普遍较高。这一症状分布的特点提示:女性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贫困、农村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及寄养和父母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校辅导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何心展,张林,尤海燕,刁娟.7763名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12):81.
[2]杨杰.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22):122.
[3]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2010,2(1):54.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压力,同时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主张,乐于接受外部信息,导致思维活跃,出现的心理问题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如果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一旦大学生难以承受,会出现伤人、自杀等恶性事件。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他们是学生成长中的主要教师,具有一些其他老师无比拟的优势。目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的问题,如生活、学业等,而非障碍性的问题,通过沟通、心理疏导等方法可以及时解决。但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需要辅导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了解。作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高校的连接纽带,辅导员具有信息获取直接性、沟通便捷性、危机干预灵活性等优势,他们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帮助,使学生摆脱心理危机。作为班级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桥梁,辅导员在学生心中更具有权威性,学生对辅导员有信任感和依赖感。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一、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交流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生活、学校中的心理问题往往更倾向于向同学、老师倾诉,辅导员应为学生搭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理交流的平台,如茶话会、联欢会等,增进广大师生的交流。此外辅导员可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从知识到信念再到行为发生转变,减少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影响。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转移不良情绪。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可向积极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挫折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桥梁作用。辅导员是学校和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学生信息,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可就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要推进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挫折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则要做好辅导、监督、监测的责任,通过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到全面整合,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辅助作用。当前高校均已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部分高校还开展了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其目的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危机干预技巧,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摆脱挫折心理的危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心理教育咨询队伍的后备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可结合心理咨询机构的意见建议,对大学生心理持续辅导监督,辅助心理机构对大学生不良心理进行干预。
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充裕的时间。不同于其他老师,辅导员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生身上,与他们联系,和他们谈话。只有多与学生接触交流,才会了解学生,才是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途径,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长时间接触,辅导员才会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朋友圈、家庭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2.活力和热情。辅导员一般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方面与大学生比较相近,年轻富有朝气,对新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活力和热情。由于与大学生是同龄人,且刚刚毕业,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行为,同时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易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眼里,他们是大哥哥、大姐姐,而不是老师和管理者,辅导员可以走进大学生内心深处,及时发现问题;大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中具有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引导、桥梁和辅助作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力争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拥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队伍急速膨胀,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感情、就业等各种压力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梳理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何谓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表明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自身活动和与他人相交往的活动中,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人际关系等构成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以此为据,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校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90”后大学生过惯了养尊处优、过分依赖家人的生活,要在新环境下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尚有一定困难,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避免地感到迷茫、无助。
(二)学习压力的困扰
面对大学课程科目多、学业重、任课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的现状,他们会产生无助与沮丧,这就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或其他娱乐事项,从而荒废学业。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由于身边同学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对彼此的沟通造成了一定障碍,在面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能因选择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自闭症。
(四)感情问题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时期,恋爱和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性的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渴望与恐惧,有可能因此引发极端事件。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大学生面临工作难找的窘境,这就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就业恐惧症”。轻者失眠、焦虑不安,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极其危险。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位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不睦或不完整的家庭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这类学生很有可能产生忧郁、伤感、孤僻、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面对众多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
辅导员一定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此外,辅导员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访谈技术,如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同心理技术、具体化技术、探问技术等。这些都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助助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
(二)拓宽宣传渠道,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除了定期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宽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预期目的。利用宣传栏张贴“心理健康小提示”;建立班级QQ信息群、博客,随时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观看以励志、感恩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影片。
(三)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多数辅导员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背景相似、兴趣爱好相近,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维系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及时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随机出现的心理障碍。
(四)培养学生骨干,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过于繁琐,部分辅导员便无暇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学生骨干以协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就成为必然之需。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骨干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这样就更容易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重点教育对象与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确立重点帮扶对象
在新生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有效地处理所发现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各年级侧重点不同,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分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历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291-01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触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现代社会的高中生接触世界和社会的机会比以往要多,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加强高中的心理教育对高中生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良好的行为举止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是通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出来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以及行为举止发展塑造的阶段,他们的身心都不成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引,为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现代的高中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宠爱的偏多使他们存在着怕苦怕累的心理,不能够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有一点点的失败都会被他们自己无限放大,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在行事做人方面有的高傲不可一世,有的自卑受不起一点指责,稍有不当的地方就会出现学生过激的行为。通过高中心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指导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应对,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准确表达自己。高中生的行为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表现,而真正对他们行为表现有影响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的行为举止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其中最严重的影响就可能导致高中生出现人格以及道德方面的缺失,对高中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健全等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偏离社会的正确发展轨迹。从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途径
3.1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体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学校也更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中生背负着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更重,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时间的紧迫又使得他们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只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出来,有时候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的教育中,应该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为高中生在文化课之余留下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健全自己的心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为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行为。
3.2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心理教育是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来设定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的改变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两者的关系紧密,互不可分。德育是对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引导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养成进行及时辅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良好的品德的基础和奠基石。因此,在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和培养上,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行为标准,而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塑造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
3.3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高中学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背负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大。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和指引,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平台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社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难与同龄人一起分享和倾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心理教育课上,高中心理教育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针对性格比较含蓄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引,通过一些谈话等形式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分享和倾诉,从而达到掌握核心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塑造良好的行为。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的倾诉意愿打开,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课氛围,达到适时引导学生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4结语
高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塑造的成长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以及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塑造高中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困难。但再难的工作也必须有效的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相关探讨。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对1500名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有63.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对高中生存在的集中心理现象进行集中调节和指导。其中学习压力大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而另外46.8%的学生认为虽然对于升学有压力但是仍可以接受。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农村高中生认为学校应该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或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及时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高中生心理成因分析
就实际状况来讲,高中生处于生理过渡期,但是心理发展却明显落后于生理,造成了高中生“表里不一”的不平衡问题。再加上高中生心理发展非常不稳定,自我认识不深,自我定位不准,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因而非常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形成叛逆行为和逆反心理。就家庭方面来讲,家长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对高中生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就学校方面来讲,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升学压力大、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等,这些事情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就社会方面来讲,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冲击学生心灵,尤其是农村高中生的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判断能力也不强,因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三、加强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及时的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就此笔者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措施。
1.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实际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充分融入活动中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道路。
2.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及时采取个别心理辅导
对农村高中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效果。部分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门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心理辅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促进互动型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经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这一举措,学生基本持赞同的态度。同时他们认为还可以适时举办心理讲座,加强对具有问题行为和问题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习是高中生最核心的活动,而许多心理问题也都是因学习而起的,因而在高中时期的各学科中实现心理教育的渗透,加强各学科与心理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能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德育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心理起到有效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还可以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4.及时收集心理材料,构建完善心理档案机制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不良心理倾向。
2.班主任能够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班主任能够连贯、系统地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成长予以关注,必要时进行辅导,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高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后,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我教育,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的工作,是提高班级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接纳、尊重和理解,使班级日常管理更加轻松。
二、农牧区高中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厌学情绪
高中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家庭关系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首当其冲,某些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动辄大吵大闹,极大地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其次,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对高中生思想水平滑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们一味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再次,由于某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情趣,产生了怠惰的心理倾向,无心于学习,甚至开始迟到、逃课、撒谎。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缺乏对自身的准确了解、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身持否定态度的消极内心体验,常常表现为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得过且过、悲观失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的成功是自身无法企及的,内心渴望同样的成功体验,梦想着一鸣惊人、梦想着超越别人,却胆怯、轻视自己,严重缺乏尝试的勇气,更怕尝试失败后遭遇嘲笑和冷落的困境。
(三)早恋倾向
早恋问题是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表现出爱慕之情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在当今风靡网络的爱情故事以及电视荧幕催人泪下的泡沫剧的狂轰滥炸下,学生的心理防线被击溃,高中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催生尝试的意识。
三、农牧区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营造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多数是由于心理产生了负面情绪。为使学生身心良好发展,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适宜于健康心理B成的环境,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观念。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建立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积极的合作,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积极奋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过于严肃、呆板的态度,必然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营造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时,教师尤其要注意班级氛围的民主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以民主、宽松的班级文化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以此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二)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教师可以多渠道采取措施,例如,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外活动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在详细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系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使学生自觉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在自我调节或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保证心理健康发展,促使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三)开展个别辅导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家庭、人际关系到学业成绩等时刻影响到高中生的脆弱心理。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大朋友”,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有利于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德育教育也能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高中升学压力很大,不仅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高中班主任也有升学压力,而且班主任不比学生的心理压力少。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监督和保护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其人身健康。其次,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监护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既是青春期又是叛逆期,班主任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压力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再次,班主任还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发展空间;最后,离开学生,班主任还是个普通人,需要照顾家庭,要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关注,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调试的心理,在健康的基础上做出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引导、照顾和帮助学生。
(二)师生双方对在高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对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高中班主任关注学生的重点还是在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对实际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而学生在这个阶段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会怀疑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高中班主任不但有教育教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然后还要明确自身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进行监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2.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求心理健康。高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随时都会给高中生带来困扰,高中生面临着升学问题,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会、学校和家长纷纷施压,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作为教师,如何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咨询
高屋建瓴的开阔视野、广博深厚的学识底蕴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难得的优点,但是更为可贵的是教师拥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以及深切关怀学生内心的品质。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一方面,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传授课业知识,应该拥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学生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俯下身来把学生当作朋友,及时了解他们心理的变化。很多时候学生内心被得到关注的渴望并不亚于对知识的追求,因此,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好相关功课,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高中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课业压力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以及生活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二、及时辅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具备相应的业务素养,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其他相关的学问及技能,以便在学生面临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辅导。
“打铁需趁热”,当学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众所周知,很多严重的心理疾病都是长时间累积而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结果。要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把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控制在最低限度,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多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除此以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交流、电话通讯等方式关注学生。
三、自我调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时候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调节心理和控制情绪。作为教师,最为直接也最为彻底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高中学生在生活上都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很多高中生寄住在学校,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生活不适应、与同学产生矛盾、学习压力大等现象都很常见,很多学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下降,对于教师而言,既要解决好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应该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心理都有一定的压力,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通过运动或是进行短暂的娱乐等方式来调节紧张的情绪。当学生为生活问题而感到烦恼时教学生学会释放等。总之,教师的参与以及学生自觉的调节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田自然.如何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玉屏民族中学,2011(14).
1.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意义
首先,可以提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社团活动都是自愿参加,期间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并彼此学习心理教育方法。且开展这种活动也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找到可以倾述的对象。聊天可以为高中生创造欢乐、愉快的氛围,在校学生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开办心理社团活动可以确保学生自由畅谈,提升了自主能力,缓解了学习的压力。其次,可以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社团的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心理社团活动中,高中生可以找到学习压力的缓解方式。同时,社团活动没有教师的约束,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进而调节自身的学习压力。最后,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参考,当前教育部门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疏导学生的学习压力,并积极做好心理健康工作。但对多数学校与教师来讲,这些也只是纸上谈兵,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得到落实。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并不符合要求,而学校的这种自主性的心理社团活动,反而可以提醒教师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高考,学生难免会产生压力,心理方面也会存在胆怯情绪,如果教师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则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为此,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方法,确保学生与教师都积极认真的完成心理教育工作。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社团活动的应用方法
2.1体现同辈辅导
心理社团活动应该加强成员的心理培训工作,尤其应该培养出优秀的同辈辅导人员。同时还应该强化学习心理基础知识,使其充分了解当前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认清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对症治疗,掌握正确的解决策略。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成员学习心理咨询方法,并掌握班级的辅导技能,开展心理培训工作,定期组织社团的骨干人员开展社团交流活动,强化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2强化心理教育指导
高中心理社团还应该遵循实际应用原则,高中生对心理课程抱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理,但却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此时学校应该指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除了聘请专业心理教师之外,还应该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并强化队伍建设,实现心理社团的专业性。除此之外,心理社团活动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在结合高中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注重社团活动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例如开展励志性的歌唱比赛等,使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2.3确保社团活动的实效性
在开展高中心理社团活动的进程中,应该严格选择活动的主题与内容,且每次活动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目标,重视实现活动的实效性,还应积极收集各年级学生参加活动后的实际感悟,并做好后期的反馈工作。同时,还应做好社团骨干的追踪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活动之后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扩大活动范围。除此之外,还应该利用各种方法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度,比如定期向全校学生展示活动的剪影、定期编制心理健康的宣传手册等。
2.4增强社团活动交流
心理社团活动也可以与学校的其他社团进行合作,并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时吸收采纳其他社团的宝贵意见,以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比如与本校的美术协会共同开班心理学的漫画比赛;与摄影协会开展心理学的摄影比赛等。同时,心理社团还应该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活动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确保合法、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结束语
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每天的课时安排十分紧凑,每个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部分学生便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对学习丧失兴趣。此时,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则可以参加学校的心理社团活动,从而放松心情,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心理健康的投资力度,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全力支持学生开办集趣味性、知识性以及实效性于一体的心理社团活动,以便优化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玉丽.高中生心理社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心理社团实践活动为例[J].新课程(上),2012(06).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p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