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经济现象

文化经济现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经济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经济现象

篇1

一、藏语汉化的历史根源

(一)藏族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政权,松赞干布通常被认为是实际的立国者)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人民进驻,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拉萨地区)、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二)汉语与藏语

1.世界语系划分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2.藏语

古代唐朝以来汉族与藏族(吐蕃) 的密切交往及汉语藏语同属一大语系,彼此同源词相互交错有力地证明了汉族、藏族,汉语、藏语一脉连枝,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有章可循。

藏语族有300来种语言,包括10个语支。像这样复杂的语法形式主要表现在古藏文、羌语支、景颇语支、喜马拉雅、那嘎-波多、库基-钦等诸多语支里。

3.汉语藏语同源

我们设想原始母语的类型应该是一致的,经过长期的分化,类型开始改变,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类型上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历史实事,而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使汉、藏语在语法结构上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二、藏语汉化的现实原因

(一)国家对藏相关教育政策

1.财政与师资支持

为了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40多年来,国家为发展教育已累计投资11亿元,仅1987年就为教育投资6000万元,帮助建设了34个教育项目。1985年至1991年国家每年定额拨款200万元,作为班学生到内地上学的路费、伙食费、服装费、医疗费等经常费用,1992年以后增加到4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有关省市还为选派教师6640余人次。

2.内地藏族班

(1)创建初始

1984年,中央发出(84)22号文件,要求在内地举办班并筹建中学:"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培养人才。可考虑在北京、兰州、成都等地相对集中办班,其他有条件省市分配一定名额,选送10-12岁小学毕业生,以培养获得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其中少数优秀的可以选送高等院校深造。"

1985年,来自各地共1300名小学毕业生(拉萨400、山南200、日喀则250、林芝100、昌都200、那曲100和阿里50)被送往中国内地16个省份开始学制四年的初中教育(第一年学习汉语)。初中毕业后,他们回参加中考,随后在内地继续高中教育。

初中与高中教育并举的"北京中学"于1987年开班,随后几年其他城市的班也陆续建立。借鉴内地班的成功经验,2000年中国又开办主要面向维吾尔族学生的内地新疆班。

(2)发展经过

2005年底,共计29000人次的学生在内地22个省份求学,其中三分之一的内地班的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进入大学学习,并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加。

截至2015年,全国21个省市办有内地班,累计招收初中生4.32万人、高中生2.89万人,中专以上毕业人数达3万余人,约占总人口1%。

(3)历史回顾、变革新篇

最早的一批学生需要先读一年预科班,然后再进行三年初中学习。之后小部分毕业生进入三年高中学习,而大多数则在内地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例如教师培训等。

第二批学生初中毕业后,有更多机会在内地读高中,就读大学几率更高。1994年,内地班有5081名初中学生、2041名职业技术学生、866名普通高中学生和563名大学生,多数为三年制大专。

随着初等教育的改善,最新一批学生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再去内地读高中,而且多数内地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二)教学环境

国家制定的对藏教育扶持政策(以内地藏族班为例)让一部分藏族同学走向内地,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汉语,但在在藏文课时较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藏族同学的藏文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在为汉语环绕的学习环境下,在和汉族同学的生活,语言、情感的交流中,藏语汉化有了必然性的趋势与条件。

三、探究影响(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反馈与分析)

(一)教育

本地生源:随着初等教育的改善,最新一批学生不再需要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越来越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再去内地读高中,而且多数内地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

1.异地求学对综合素质的拓展: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性活泼。从访谈中也得知,内地班的藏族学生大都喜欢运动,还有很多学生具有歌舞表演和艺术模仿方面的天赋。为了抓好这些远离家乡父母的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学校都比较重视其音、体、美方面的素质挖掘。在学生的记忆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素质拓展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了劳动技能课,让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比如,喜欢做饭的同学可以到厨房帮忙、喜欢做针线活的也可以得到任课老师的专门指点等。在此次调查中,高中阶段除规定的文化课程外开设的如艺术、体育、计算机、劳技或均无的所占比例如下,注:部分同学对高中开设多种课程。

2.异地求学中的藏文课程: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93%的藏族同学认为藏语课程所占教学份额少了,90%觉得会影响藏语的使用(其中被调查者中有两位在大学以前在区内上学,故认为藏语课程教学份额适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藏族学生身处跨文化的环境,除了本乡本土的可以用藏语进行交流外,周边缺乏藏语言的使用环境;其二是藏语言的语法和使用在地区间都存在较大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藏族学生也有交流方面的障碍,多数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只能用汉语进行交流;其三是由自治区派出的藏语授课老师,也因为地区方言的差异,导致很大一部分藏族学生听不清楚或理解不了老师的语言,进而挫伤了一部分藏族学生的藏语学习积极性。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知,在内地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藏语言书面运用能力下降得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内地班的学生存在藏语言书面应用能力普遍下降的趋势,而在对藏语言重要性的认可度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也充分说明了其跨文化特性。

3.对汉语的使用:

(二)就业

1.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从反馈的样本数据来看,返乡就业率达100%,下表为他(她)们的理想职业统计:

2.我们也对进入内地班学习,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后返藏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情况按学历的不同层次做了后续的调查:总计40人,其中一本20人,二本和专科20人,但同时也引入了在高校的本地毕业生20人的就业与收入的数据作对比分析。

2.所有受调查者就业时间均不超过五年。

分析:

(1)从表1-2和表1-3的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班的学子在返藏就业的过程中,他们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学历与就业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及学历越高,收入相应增多,但两者差距较小。

(2)不论是内地藏族班的毕业生还是本地的毕业生都对本地的公务员国考情有独钟,90%的受调查者都参加过自治区的公务员考试,100%的调查者都曾经怀有过公务员的想法和决心。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特殊的就业形势――针对公务员:公务员职业稳定,收入处于全社会的较高水平(平均上高于企业单位、自主创业的个体户),如表中所示,公务员的工资普遍落在(6500,8000)元这个区间内,并且会随就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3)除了表格中披露的稻荩在与受调查者的交流中,我们惊讶得发现:

①在,如果最终目标是考公务员,那么大学是在本地就读或者是去内地深造对最后的就业结果影响不大。

②在,公务员的工作地点距离拉萨越远,工资会有不同程度的逐级增长。

③在受调查者中只有不到5%的大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或创业自营,这个比率在实际上也远低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估计值。总之在,不论是内地藏族班的毕业生还是在本地毕业生的出国率和就业率都非常低。

(三)文化

文化这个角度是十分宏大而复杂的,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这次采用访谈法,将目标对准两大主体:与藏族学子接触较多的汉族群体、交往互动较少的汉族群体,从他们的视角中去观察藏族学子的民族身份带来的文化意义及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在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究竟是怎样的体验。(访谈回放请见附录)

访谈分析:

1.基于与藏族学子接触较多的汉族群体的视角

这个汉族群体和藏族同学的互动是相对较多的(多为舍友、同班同学、非以上两类的好友),在他们的眼中,藏族同学有着热情爽朗的天性,彼此的交流:不论是在学习上――研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还是生活上――对电视、电影、音乐的兴趣爱好,都有着高频的互动。藏族的语言、文字、服饰、民族性格、艺术(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美食等文化符号令大多数的这些汉族同学也充满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就所有受访者就“会听见室友说藏语吗?会不会出现一些疑似普通话的词汇,瞬间有种听到中国方言的错觉?”这个问题上,都无一例外的与本小组有了一致的结论,由此可见藏语汉化这个现象在生活中的传播之广。

2.基于与藏族交往互动较少的汉族群体的视角

这个汉族群体和藏族同学的互动是相对较少的,从访谈反馈的信息来看,就“会听见室友说藏语吗?会不会出现一些疑似普通话的词汇,瞬间有种听到中国方言的错觉?”这个问题,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由于关系不是很密切,基本不会刻意去听对方的语言,即使听到了藏语也因为听不懂而不太上心。他们对藏族文化的知识大多数是从课本上涉猎的,对藏族文化的兴趣不如第一个群体那么浓厚,可他们却十分欣赏藏族同学真诚坦率的个性、能歌善舞的特长,尤其对他们信仰的宗教暗暗燃起了极大的兴趣,秉承着尊重差异、平等共融的文化理念,和睦相处。最后在谈及内地藏族学子孤独而艰辛的求学历程答,第二组的同学都纷纷表示对于他们克服了语言和生活上的不便 为了求学和建设家乡来到外地生活 这样一种刻苦勤奋的家乡情怀是十分珍贵而尊敬的。

(四)影响综述

1.藏语汉化虽然只是一种趋势、现象,但它实际上代表了国家对藏教育政策和藏族青少年在接受教育时走向汉藏文化交融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我们能够看到,藏语汉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意味着藏族本民族语言的丧失,其实更体现了藏族同胞汉语水平(或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这可以为他们更迅速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同时也为输送了大量人才,促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藏语汉化这一现象所在的群体也夯实历史上汉藏两个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民族沟通桥梁。

2.但藏语汉化的趋势、现象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的公务员考试大部分采用汉语出题并作答(部分地区可能不同),远赴内地求学的藏族学子在比本地就读的藏族W子接触了更多被汉语文化所包融的环境,也更为集中地吸收了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知识,可能会对公务员考试怀有更多的期待和信心,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然而这就使得为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工程师、自主创业者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他们在未来长期远低于政府体制内公务员的收入会削弱其在教育求学阶段内攻读自然科学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四、对传承古老藏族文明,促进汉藏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建议

(一)开设内地藏族班的省、市、自治区可以在维持或适量增加藏文课程比重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如藏语发音的准确性,普及藏语普通话。

从文献回顾以及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来看,99.9%的藏族同学认为内地藏族班中藏文的教学份额有所减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母语―藏语的使用。同时自治区派出的藏语授课老师,也因为地区方言的差异,导致很大一部分藏族学生听不清楚或理解不了老师的语言,进而挫伤了一部分藏族学生的藏语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考试(笔试、口语)、成绩的手段和机制定期定量对藏文教学进行质检,督促远赴内地求学的藏族同学温习藏语,保持一定的熟练度。甚至在异地高考中也可以分出一定比例的分数考察藏语的使用。

(三)鼓励在校内开展多种藏语艺术文化节:可以让来自各个地区的学子彼此分享独有的地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向其他民族的同胞学子宣传丰富而厚重的藏族文化,扩大藏族文化、文明的影响力。

(四)号召汉藏两族同学多交流、交往,分享汉藏语言、文字、风俗人情等,尊重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理解,促进汉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五)自治区的政府也应该采取更为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如平衡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者们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同时引导内地藏族班和本地毕业生自主择业、主动就业、努力创业,释放多年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将其更快速高效地转化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孙宏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节选)[J].汉字文化,2009(04):11-12.

[2]郭龙岩.内地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社会化的实证分析[J].研究,2008(05):100-111.

[3]中国新闻网[EB].2011.05.19 17:19.

[4]城读(笔名).内地班30年:过去、现在与未来[EB].2015.10.02.

[5]王珍.说说内地班(校)的教育成效[EB].在线,2015.09.08 16:19.

篇2

(一)城镇化影响下,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乡土文化造成冲击

城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在给农村居民带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同时,也消解了原有淳朴的特色鲜明的文化观念。在传统农村社会,人际交往是受到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的契约关系,而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交往模式,以利益计算作为人际互动的第一考虑因素。由此带来的急功近利心态使人们更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传承,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城镇建设同质化、文化同化严重等现象。很多城镇建设过程中甚至出现文化传承的畸形发展,将乡土文化的保护推向商业化发展道路,重金打造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边缘文化,然而对于传统习俗、村落原貌等的保护是缺失的。原本特色鲜明的乡土社会逐渐消逝,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

(二)市场经济对乡土社会生存环境的吞噬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业转移人口增多,大量农村人口离开了乡土社会,投入现代城市文化和经济建设中,这导致了乡土社会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一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工业化的刺激,开始步入现代化,改变了原有的落后、封闭、保守的生存状态,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过度消耗,乡土社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农民对乡土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逐渐消失,恋家(乡土)情结弱化。同时,受目前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及城乡文化差异性的冲击,乡土文化在城市的繁衍受到阻碍。乡土社会是乡土文化的生存土壤,乡土社会环境的破坏、现代化城市环境的排斥使乡土文化逐渐从社会主流文化中脱离。

(三)保护制度的缺失导致乡土文化逐渐解构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国家政策、社会组织对于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注点主要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等问题上,而对于农村规划、及乡土文化的保护上是缺失的。目前我国乡土文化保护缺乏具体的参考依据和完善的法律基础,这导致乡土文化在面临现代化冲突时不堪一击,最终被逐渐解构。

二、乡土文化的重建路径

(一)提升社会成员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整合重构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因素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延续后代、和谐共生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国家应特别注重对提升民众乡土文化的教育认知,并给予政策支持。一方面,文化宣传部门要将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一个体系加以对待,通过社会机构、高等院校培训、乡村旅游、网络等各种渠道深入开展乡土文化宣传,使所有民众特别是村民都意识到传承保护原生态本土文化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保护乡土文化的同时不可忽视宗族、宗教因素对乡土文化的异化作用。在传承乡土文化过程中,在不改变原有实质内容的前提下,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形式进行改造,注入现代文化因素,这将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多认同。通过正确规范组合现代与传统文化形式,使乡土文化得以继续保存和发展,在提高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传承乡土文化。

(二)重组农村资源市场,提升乡土文化生活环境

篇3

机器人一词来源于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1920年,恰佩克在他的科幻戏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创造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robot (机器人)。在捷克语里,“robot”是苦役、劳工的意思。

机器人,这个不是由碳水化合物,而是由钢铁和线路组成的“人”,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并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1942年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原则相矛盾;机器人必须保 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原则相矛盾。”这三个原则被后世无数的科幻小说及影视作品引用,被人们奉为经典。

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 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机器人这个词汇迅速风靡世界,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机器人渗透到了科学、哲学、文学、电影、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阿西莫夫创作一系列机器人短篇科幻小说并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时,世界上还没有机器人。然而,仅仅过了17个年头,到了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就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宣告机器人从科学幻想变为现实。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的用途日益广泛,被应用于生活、生物技术、医疗等众多领域。机器人文化现象精彩纷呈。

日本在1967年由川崎重工业公司从美国Unimation公司引进机器人及其技术,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川崎的“尤尼曼特”机器人。由于日本当时劳动力显著不足,机器人在企业里受到了“救世主”般的欢迎。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到80年代中期,已一跃而为“机器人王国”,其机器人的产量和安装的台数在国际上跃居首位。

时下,日本机器人正在悄然变化,原来只能干那些险、脏、累等粗活的机器人,如今也开始文雅起来,可以与人交流,甚至成为家庭的一员。在这类机器人中最为先进 的是横滨机器人博览会上展出的“BN-7”,它的眼睛是两个数码像机,捕捉人的面孔特征后,可记住7个家庭成员的面孔。家人出去时,它会说,“请早点回 来”;家人回来时,它会说,“请进,请休息”等。如果主人发火打它,它会逃跑;主人叫它,它则笑着跑过来。

此外,富士通研究所研制的看家机器人身高32厘 米,重约5公斤,可灵巧地躲过障碍抵达目的地。它头部装有两个照相机,镜头象人的眼睛一样自由转动,捕捉面前的事物。所拍图像可通过因特网传给主人,以便 主人通过手机命令,让机器人遥控家电,向老年人提示危险信号,向陌生人发出警告等。

《科学之社会研究》杂志2014年第3期发表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Selma Sabanovic的文章:Inventing Japan’s “robotics culture”: The repeated assembl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social robotics。在Selma Sabanovic看来,日本机器人的水平享有盛誉,这一点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日本机器人发展历程也是前所未有的机器人文化的培育、塑造的过程。按照日本产业机器人工业会常务理事米本完二的说法:“日本机器人的发展经过了60年代的摇篮期,70年代的实用期,到80年代进人普及提高期。”并正式把1980年定为“产业机器人的普及元年”,开始在各个领域内广泛普及机器人文化并推广使用机器人。

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政府从1981年起就资助机器人产业,给购买机器人的公司以25%的价格补贴。2014年,英国政府已经制订了一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欲投入1亿6000万英镑。其认为,农场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不仅会带来效益和效率,同时还是将许多艰苦而繁重的农场作业终结。有媒体断言,用不了多久,机器人的足迹将会深入英格兰山区。

现在,在英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场机器人走出了实验室,他们有更好的能力来执行繁琐而苛刻的实验室任务,对于大型农业器械而言,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葡萄酒机器人可梭于葡萄园来进行藤条修剪,生菜机器人可锄净植物根部的杂草等。全国农民联盟的主席彼得・肯德尔表示:“无人操纵机器人的使用并不是梦 想,人们正致力于此。除了田间作业,无人操纵机器人在水果采收甚至牲畜管理方面都大有潜力。”

近些年来,美、日、韩相继提出以企业为主、产业化为先导的机器人总体发展规划,并通过机器人竞赛促进教育的开展,如美国三一学院的机器人灭火、韩国的FIRA、日本的RoboCup、FLL挑战赛等。机器人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人们的热情,机器人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的机器人秀、法国馆的舞蹈机器人、上海联合馆的炒菜机器人等都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1986年我国“863”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启动“智能机器人”主题,“九五”期间,“普及机器人文化”被列为该主题第一专题的宗旨之一。199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机器人足球的教学实验。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媒体报道,2011年央视春晚上,同时出现两个“李咏”――其中“李咏2”能点头眨眼,他就是按照1:1比例制造的仿真硅像机器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欧美市场畅销的扫地机器人也逐步走入中国平常百姓家。“先喷干净水,再吸水清洗地板……在客厅茶几、沙发下自如穿梭清扫的一个圆盘引来了 孩子的追逐和笑声。”自从陈楠给家庭添置了圆盘――一个全身布满传感器的机器“保姆”后,这一幕便时常在家中出现。这个机器“保姆”,能自动识别家居环境 和计算行走路径,地板上的灰尘、毛发、碎屑,抑或平时难以打扫的角落和家具底部,都能搞定。当完成清扫任务时,小家伙还能自动返回充电插座给自己充电。

发生在陈楠家中的这一幕,自2012年以来,已经在国内10万个家庭悄悄上演。

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消费国,在全球总销量中占比超过五分之一。被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元年的2014年,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近1.7万台,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77%。2015年发展更加迅猛,5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3倍。今年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中国制造2025》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把机器人列为中国制造业亟须强力发展的关键技术。

仿人型机器人的诞生及其应用

何为仿人型机器人?大多数的机器人并不像人,有的甚至没有一点人的模样,这一点使很多机器人爱好者大失所望。很多人问为什么科学家不研制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呢?其实,科学家和爱好者的心情是一样的,一直致力于研制出有人类外观特征、可模拟人类行走与其基本操作功能的机器人。

模仿人的形态和行为而设计制造的机器人就是仿人机器人,一般分别或同时具有仿人的四肢和头部。世界上最早的仿人机器人研究组织诞生于日本,1973年,以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教授为首,组成了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组织,其目的就是研究仿人机器人。加藤一郎教授突破了仿人机器人研究中最关键的一步―――两足步行。

1996年11月,本田公司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台仿人步行机器人样机P2,1997年10月又推出了仿人形机器人P3。P3通过它的身体的重力感应器和脚底的触觉传感器把地面的状况送回电脑,电脑则根据路面情况作出判断,进而平衡身体,稳定地前后左右行走。它不仅能走平路,还可以走台阶和倾斜的路。它站立稳定,推不倒,脚底不平也能保持身体的直立姿态。

2000年11月,日本推出了最新一代的仿人机器人ASIMO。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大阪大学展出了一台名叫ReplieeQ1expo的女性机器人。该机器人的外形复制自日本新闻女主播藤井雅子,动作细节与人极为相似,以致于参观者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机器人。

在仿人机器人领域,日本方面侧重于外形仿真,而美国则侧重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仿人形机器人科戈(COG)。“科戈”机器人的大脑是由16个摩托罗拉68332芯片构成的,“科戈”的大脑放在与之相邻的室内,通过电缆与之相连。“科戈”最多用250个摩托罗拉芯片。“科戈”的大脑与人类的大脑一样,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据悉,本田公司最新开发的新型机器人“阿西莫”,身高120厘米,体重43公斤,它的走路方式更加接近人。几年前,在福冈举行的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上,人形机器人首次闪亮登场。它们的教练声称,50年以后这些机器人将打败人类足球冠军。这一举动颇有象征意义,可以说是机器人向文明社会进军的宣言。

仿人机器人不仅是一个国家高科技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仿人机器人具有人类的外观特征,因而可以适应人类的生活和工 作环境,代替人类完成各种作业。它不仅可以在有辐射、粉尘、有毒的环境中代替人们作业,而且可以在康复医学上形成动力型假肢,协助瘫痪病人实现行走的梦 想。将来它可以在医疗、生物技术、教育、救灾、海洋开发、机器维修、交通运输、农林水产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11年2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发现”号此行搭乘6名宇航员,要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并为它带来一个“常驻民”,即人形机器人宇航员R2。这是人类首次将人形机器人送入太空。R2机器人是NASA与美国通用公司制造的,它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仿真机器人,它要成为空间站的“居民”――NASA计划让这款机器人长期驻守在空间站。宇航员R2将成为太空中首个模拟人类的灵活性机器人,也是美国为空间站建造的第一款机器人。虽然这仅是机器人研究领域发展的一小步,对于仿真人类机器人的发展却是一大步!“机器宇航员2号”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类似人类的灵巧手指,可以帮助人类完成枯燥、重复或者危险的任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员布兰迪说,对于“R2”而言,它只获得搭乘“发现”号的单程票,一旦进入国际空间站,“有生之年”将不再返回地球。

我国政府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出了双足步行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研制出了多指灵巧手等。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于1988年2月研制成功了六关节平面运动型双足步行机器人,随后于1990年 又先后研制成功了十关节、十二关节的空间运动型机器人系统,并实现了平地前进、后退,左右侧行,左右转弯,上下台阶,上下斜坡和跨越障碍等人类所具备的基 本行走功能。

经过十年攻关,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仿人型机器人――“先行者”,实现了机器人技术的重大突破。“先行者”有人一样的身躯、头颅、 眼睛、双臂和双足,有一定的语言功能,可以动态步行。

2012年7月6日,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汇童”仿人机器人亮相“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二十年成就展”。能够自主行走、打招呼、打太极拳的“汇童”4代仿人机器人和可以进行乒乓球机器对打、人机对打的“汇童”5代仿人机器人在“二十年成就展”上一展绝技。两个不到1.7米的机器人挥拍打起乒乓球,数十回合没有失误,身边一个身材稍高,长着标准人脸模样的机器人,微笑着与围观的观众打招呼,聊比赛……

据这些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强预计,15年内,这些能陪人健身、聊天,甚至能洗衣做饭的智能机器人将走进家庭,给市民当保姆。汇童仿人机器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仿人机器人研究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系统综合性能和功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机器人发展前景预测

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悠远长河中,对机器人的梦想和追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有感觉、能思考、会决策的智能机器人,将人类和机器人的文化探索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

1990年 中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论机器人》一文中预言: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机器人不仅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还一定会带来我们已经预知甚至无法料想的未来。

2006年6月,美国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2007年2月1日的《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上,发表了比尔・盖茨名为《未来家家都有机器人》的文章,他向世界预言:机器人将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一样迈入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比尔・盖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文表示,一场新技术革命悄然来临,当前机器人正经历上世纪80年代“PC 式”发展,人类正从PC(个人电脑)时代向PR(个人机器人)时代迈进。届时,家用机器人将像门铃、计算机、移动电话、电冰箱等一样普及。日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伦敦参加了《金融时报》的活动FT125,并与金融时报的编辑展开了一场现场对话:

问:在电影《银翼杀手》的世界里,机器人将接管世界。你是否认为这样的世界还很遥远,而我们不必为此担心?盖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器人都会是无害的。问: 你认为工人被取代的问题会很严重,哪个行业风险最大?盖茨:那些高中以下教育程度的工人,他们将被取代。人们一直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取消流水线上的工作岗 位,这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搞好教育,就会出现这样一些人群。

在盖茨看来,“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家是利用了这些力量的人,但真正让事情发生变化的是科学。”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 展,社会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机器人的服务也从工业制造领域,逐渐拓展到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安防救灾等人类生活领域。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将发展机 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国际形势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欧洲“火花计划”、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等,均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试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夺回制造业优势。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三个10年规划,将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战略。

篇4

二、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应用都是简单地将传统吉祥文化元素照搬,很难与现代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刻板的印象。由于传统吉祥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隐性语言,因此需要研究传统吉祥文化的组成元素,需要深入挖掘传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将其隐藏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思想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谐自然地相融合。

(一)图形的重构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纹饰和符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以创新性的形式运用吉祥图案元素,重新构图整合成新的图形,以融入时代特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吉祥图案的主要手法有分解转化、打散再构和变形。分解转化是指,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将吉祥图案进行分解、提炼,创造出新的图案;打散再构是对吉祥图案的原型进行分解、移动、切割、变换位置,重新构成图案;变形是指,运用现代审美观对图案进行整体或局部改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将传统吉祥图案按照现代审美要求,对其进行重构,以满足现代设计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如家居设计中最常见的玄关,通常采用回纹以起到装饰、分隔空间的。回纹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代表富贵不断。玄关中的回纹经过了放大变形,以减少材料使用,同时满足玄关的功能要求,并且富贵不断的寓意也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融合吉祥思想

篇5

中D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88-03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滋养和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与灵魂,建构起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的民族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经历冲击、融合、革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以提倡“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主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经济管理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事着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军事斗争、文教思想等各项工作和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而这些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单从经济管理方面而言,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千百年来的经济活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的先贤圣哲们就对经济管理思想有过自己的判断与论述。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以及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言论,反映了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但不完全排斥‘利’,而是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主张以义求利。”[1]墨家主张义利统一,从而在义利观上形成了辩证的态度。在经济思想上,我国很早就形成了“重农务本”的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是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石。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法治国、贤能并举”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是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时间推进到21世纪,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各个经济体密切联系而又互设壁垒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态势。从宏观上看,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然而,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低迷,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酝酿和发展。“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美国‘特朗普现象’、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事件、社会两极分化等,使反全球化声浪时起。”[2]“这一切确实表明,全球化正在退潮,世界变得更国家化,各国对全球化热情锐减,全球化跌入低谷。”[2]从微观上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其经济发展的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当代主要经济大国或组织,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近年来经济发展趋缓,亟须在经济管理或其他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提振经济。总而言之,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发展迟缓,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不断涌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虽然从属于世界经济的范畴,受到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始终能够相对独立地保持快速增长,对低迷是世界经济起到助力和提振作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差别迥异,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开展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企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大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可供今人借鉴的经济管理思想,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经济管理思想的营养,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各国贸易政策逐渐转变,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国际经济总体环境下,构筑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方法并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复苏,它只会片面、暂时地保护本国经济局部利益不受严重损失。从长远来看,这种以邻为壑、自顾自存的做法是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要破解当今世界经济停滞、衰退的困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正视经济严峻形势,通过刺激贸易的其他方法,继续推进贸易全球一体化,千方百计地寻求合作共赢的经济贸易政策,从而为度过世界经济发展困局而同舟共济,勇往直前。而我们提出的这种想法,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太极图所体现的阴阳平衡思想。太极图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智慧,从相互依存又互补共生的阴阳鱼的图形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阴阳二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得以发展。某一国与世界经济犹如阴阳二元,相互依存、互补共生。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割裂二者的联系,这样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二者的对立中,创造条件,促进转化,找到实现共赢的途径,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不景气状况,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个企业的发展。然而,能够正确掌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模式的企业,将会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赢得巨大发展;而那些不能适应变化,经济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境地。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而言,要采取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必先具备成熟的经济管理思想。各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一再证明,单纯依靠西方的经济管理思想或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汲取二者所长,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战后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与西方经济管理思想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所阐述的管理思想。近年来,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热潮已悄然兴起,许多人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内涵,创新经济管理方法从而取得巨大成功。例如,人们把儒家的“以和为贵”“诚实守信”思想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去,使企业得到巨大发展;人们将道家的“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即‘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只有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刚性的事物很快就要走向反面。” [3])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贡献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它能够为现代人们提供启迪和帮助,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思想可以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借鉴和启迪。因此,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特别是2005年以来,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公司治理的企业。这其中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合资企业,还有一些是外商独资企I。”[4]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是可以融合的,二者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更加蓬勃地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各异而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之间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曾几何时,言及企业管理,可口可乐、花旗银行、通用汽车的故事始终扮演着值得剖析与效仿的经典的角色。然而,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把这些以往被我们奉为传奇的企业及其背后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并推下了神坛。”[4]

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方式落后,尤其是管理理念落后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全盘西化’,对外来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盲目地照搬照抄,结果却不甚理想,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些企业,管理理念极为粗放,尤其一些小微企业甚至采取的是家族化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极为落后,效率也极差,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5]

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从长远来说,要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而要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就应该具有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各有特点,并且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促进经济更加高速发展。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关系来说,首先,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几千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必然对现代经济管理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客观实际进行运用,才能实现对现代经济管理的高效管理。其次,坚持现代经济管理,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范围内、跨越几千年的历史维度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毕竟与世界范围、与现代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因而我们不能生拉硬套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现代经济管理。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深入理解分析传统文化的精髓及运用的思想原则,把握好现代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原则,将之运用到现代经济管理中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能够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注重整体性、处事灵活性、促进和谐共赢等特点,同时又能够发挥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的特点。二者紧密结合,是解决当前经济领域各种问题,破解经济发展滞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9).

[2] 陈凤英.G20杭州峰会:全球经济治理转型新起点[J].当代世界,2016,(8).

篇6

摘要:鉴于滨河市内开放性商业经营的空间设计模式,各种商业化文化元素在城市内景观设计的项目当中,具有高频率的融入体现。本文将武汉花山河项目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简单介绍商业文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武汉花山河项目的设计施工近况,对滨水商业文化内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滨水商业文化;市内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前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滨河商业化发展的水准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断提升。社会成员在自身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其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认知高度,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城市各种景观设计项目实践性设计流程之内,工作人员普遍选用将商业文化的精髓内容结合融入到设计方案之内,在赢得群众关注力度的同时,更好的体现了滨水的城市特色。

一、商业文化的相关概念介绍

    商业文化是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性概念内容[1]。所谓商业文化,其实际上是对商品流通的经济领域之中,各种形式文化现象的高度总结。市场经济、广告设计、心理认知以及金融走向等等,都能够被视作是商业文化基本概念之中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涵盖内容。现代景观设计研究领域的专业工作人员,将商业文化现象的存在,认定为是社会文化认知意识的形态化存在形式。通过观察滨水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能够从另一个研究视角更好的掌握滨水管辖区域内人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民俗行为的多元化发展特性。立足于商业文化发展特征基础之上完成的城市景观设计成品,具有不同程度商业特殊性的发展特征。

二、武汉花山和项目的施工近况

滨水管辖区域之中武汉花山河项目的提出与实施,开始于二十一世纪的初期发展阶段。整个项目施工以及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都市加田园的设计作为基本定位标准。河上美术馆建筑项目的推行、公园化商业经济圈的构建、高层建筑项目之上设定的私家花园,以及都市农场种植项目和都市单车项目的设计预想等,都是武汉华山和项目施工设计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施工内容。整个景观设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提升城市空间当中建筑物设定的密集化,以及建筑物构建模式的多样化水准,实现商业文化与城市生活氛围相互融合的高效融合。设计人充分利用滨河管辖区域内,河道水资源储备量丰富多样化的背景优势。在结合河道空间包容度的基础之上,体现出商业文化模式下城市风景形态的软化构造。通过商业文化的高效融合,滨河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化发展得到了坚实有力的前提保障。

在此基础之上,城市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将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利用、居住与旅游娱乐一体化的构建目标,以及商业文化背景下城市风情的充分展示等等,作为武汉花山和项目施工设计的整体定位方向。立足整体宏观调控的发展视角,将田园城市、人流地景,以及各种商业化新潮元素的编制融入,作为整个宏观调控发展的认知视角。最终形成了以彩虹环作为主要编织对象、以都市织锦作为商业文化与滨水文化互动的连接枢纽,以生态田园网络的构建,策划和归纳做为从水岸到溪谷的沟通桥梁[2]。

相比其他城市景观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案,滨水武汉花山河项目施工与设计内容的推出,具有几项较为显著的优势特征。首先是开放社区的构架,成功吸引了众多设计人员的注意力。花园慢街、邻里院落以及社会艺术公园的设计,成功在商业文化的圈落发展氛围下,构建了田园舒适的城市景观设计特色。各种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设想,力求能够帮助广大社会成员在紧张的城市生活空间中,获得能够有效放松紧张情绪的机会。各种固有优势的存在,直接提升了武汉花山和项目设计运行的实际优势。为项目设计成品社会经济价值以及欣赏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助力量。

三、滨水商业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一)景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设计工作人员如果想要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的成品中,更好的展示和融入滨水商业文化的精髓内容,首先就要在整个设计理念的选取方面,更好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认知思想。在城市景观设计商业文化融入的过程之中,人类是最终文化文明的创造者。与此同时,当城市景观设计成品完成竣工时,人类也是相应景观设计项目唯一的欣赏人。以武汉花山河景观设计项目为例,各种商业文化的融入以及设计预案的内容选取,均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成员在日常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提出的实际需求。在当今社会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水准不断提升的前提背景下,通过实现各种科技手段应用效率的飞速提升,使得景观设计成品的存在形态,能够更好的满足所在区域内大众成员的生理以及心理诉求。在设计理念营造的工作环节内,地域特色以及时代文化等都是需要设计人员在着重关注的设计关键。

(二)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基本发展理念

    在实践性设计方案设定的过程之中,坚持遵循科学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也是能够提升现代景观设计最为主要的应用途径之一。商业文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向前推进,不断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转变。例如,在武汉花山河项目景观设计工作开展的实践性工作环节之中,工作人员应当时刻观测武汉人文经济的发展走向。在注重商业文化发展理念结合融入的同时,更好的统筹考量城市经济发展前景,与城市文化资源储备数量方面的内在联系。相应道路交通网络的规划,以及商业化施工项目建筑地点的选取,不能与城市之中历史遗留的文化古迹发生冲撞。只有城市景观设计方案能够立足保护城市遗迹文化的设计视角,商业文化在景观设计成品中融入的延续性,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不断强化的优化成效。

(三)展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文美和时代性

    作为城市文化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项目中的结合应用,是城市文化发展水平能够获得飞速提升的重要保障。为此,设计人员在成品方案设计中,应当将城市商业文化的人文氛围更好的融入到设计实践的工作流程之中。将武汉城市之中的人文色彩,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设计成品之内。通过商业文化有关人文景观思想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的结合融入,不仅武汉社会的人文思想能够更好的传递给广大社会成员。相应城市文化精神的存在形态,以及其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能够直接体现在景观设计的项目成品之上,更好的为广大社会欣赏者,传递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蕴藏的文化精神。只有人文性以及时代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城市景观设计开发项目的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我国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地域文化差异大、人口基数众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性受到限制的影响作用,商业文化在景观设计环节内结合融入的体现形式,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只有设计人员深刻体会到商业文化结合融入的重要性,才能为其景观设计成品的建设施工赢得更多的群众基础[3]。

结论:总而言之,在目前滨水市景观设计工作开展的实践性工作流程之内,各种商业文化内容的结合融入,已经成为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景观设计成品欣赏价值以及使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工作人员应当深刻了解商业文化基本概念的界定方式,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进展状况,设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只有通过有效途径实现商业文化的完美契合,才能更好的提升项目设计成品的视觉欣赏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辉周. 现代城市景观视觉设计中的文字设计研究——以合肥市淮河路商业步行街为例[J]. 包装世界,2014,(06):74-75+79.

篇7

党的十七大明确并把文化上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转化和重塑这一重大课题。厚重的中原文化是进一步推进河南的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资源。但传统的中原文化只有通过扬弃而创新和发展,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走向现代化,才能够发挥活力、永葆生机。

一、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中原文化就是中原地区的文化,是中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它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是中原人民奉献给人类文明事业的宝贵财富。中原文化是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原文化的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光辉灿烂。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特点: 一是根源性,中华文明体系发端于中原文化,其是中华文化的母体。 二是主导性,中原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尤其是在在北宋以前的中国历史中始终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三是原创性,中原文化不是传袭于某种外来文化,而是在中原大地自身成长的文化,对中华文明体系起着开创性作用。四是开放性。中原文化兼容并包,吸收了周边诸多文化的优点,由于地处中原,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其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具有非常的的影响,可以说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五是创新性,中原历史文化生生不息、延绵数千年,可见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的秘密就在于其不但继承而且创新。

二、中原文化迈向现代化的困境

文化现代化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如国际因素、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等等,更受到文化自身起点的影响。随着南宋以来伴随全国性政治中心远离河南,河南陷于内陆,区位比较闭塞,河南早已远离全国性文化中心;教育相对落后,中原本土居民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盲目乐观,朴实有余,开放活跃不足,遇事不急等方面影响,使中原文化在迈向现代化中存在着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农和轻商价值观念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原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近两千年,发展高度达到了世界领先,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建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与繁荣发达的农业文明,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农业发展来看,生产工具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可以做文章的只有增加土地面积及单位土地劳动力的投入。近两千年的农业文明其中一半建都在河南,其重农思想影响至今,而这种意识很容易把人圈定在一定范围内,使人目光短浅。农业文明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轻商”。中原地区物产丰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上千年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使人小富即安,重义轻利。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第二,思想观念封闭、落后,使中原文化“走出去”步伐缓慢。河南地处内陆,地域的内陆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封闭、落后,普遍存在着只求稳、不求变,只求生而不冒险,甚至因循守旧、不敢为人先。与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侨乡那种敢于敢为人先、飘洋过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精神相比较,中原人却是存在着某种先天不足,这必然会使中原文化推陈出新、走向全国、走向海外面临比沿海地区文化更多的难题,中原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缓慢。

第三,中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创新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水平是文化能否“走出去”及其竞争力决定因素。对中原文化的创新既需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更要为其注入时代精神。中原文化必须跨越巨大的时空障碍,实现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

第四,中原当代文化人才缺乏,尤其缺乏大师级人物,削弱了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智能基础。高校、科研院所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河南在这方面很大的欠缺,没有更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再加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才在全国的流动的大方向是向东南沿海及“北、上、广”集中,河南基本成为人才净输出地,特别是在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的复合型文化人才严重短缺。文化人才奇缺的困境,使中原文化进一步提升缺乏强劲的智力支持。

第五,中原文化宣传有限,影响力没达到其应有地位。文化宣传与文化影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说服是通过宣传而到达其影响力。河南的主流媒体(包括电子媒体)是中原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但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的广度、深度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明显的不足,这必然局限中原文化向外扩展及传播,压缩了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空间。

三、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原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面对各种挑战所生成的原创性智慧,我们要立足现实、背靠历史、选择传统、融会东西、综合创新、广泛传播,促进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

第一,解放思想谋新篇。解放思想,努力改变各种阻碍文化发展的旧思维定式,促进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目前,中原经济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其核心任务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这个转型就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必然促进中原的文化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解放思想、增强传统文化适应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时代潮流发展的新意识,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促进文化大发展,为传统文化与新型工业文化相融合及早谋划。

第二,侧重精神谈传承。人追求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就是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他是融化在你的血液里面的,是与你最亲近的,是最能让你快速认同的,是最能让你获得共鸣的。中原文化虽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在当代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仍然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传承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其侧重点,当然这种精神是那些积极向上、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经过提炼加工的。

第三,融会中西促创新。任何民族或地区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受到全球化的强力影响,民族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创新)来讲,仅仅靠文化的内源因子是不行的,它必须引入大量的外源因子作为催化剂,催生、激活当代思想界精英,通过引进外在外埠文化类型的可用要素,对自身文化进行批判性重建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后发优势。目前,在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卷入国际文化“旋涡”之中的全球化时代,中原文化走向现代化也不例外,其必须吸收一切先进文化的内容,以利于其自身的传承创新。

第四,精心保护为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谈中原文化的传承发展,既需要改造中原文化,更需要坚持中原文化。中原是三皇五帝建都兴起之地、中原是中华文明发源之地、中原是诸多中华姓氏之源,中原文化更多是一种“跟文化”、“源文化”,失去了根源必然会迷失方向。因此,全球化的今天,对其加以保护珍视,就是加强对民族民间和地域文化的保护。

第五,加大宣传扩传播。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宣传过程中,贯串着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方法问题。应整合省内相关宣传机构,结合其自身实际,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宣传展示,以求让更多的人加以了解,避免“养在深闺无人识”。在宣传的方法上应当注重载体,近几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武林风”节目在国内外较为广泛的影响,其通俗易懂、直观直接地传播了中原戏曲文化、武术文化,其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一个成功的文化宣传案例。

总之,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出适应中原崛起的现代文化。中原经济区建设,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培育适应中原崛起的现代文化,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国家在高职英语“新课程”教学大纲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学生中学阶段主要强调应试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而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英语学习现象。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学生步入社会后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增多,为避免失误,对交际成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才录用的基本条件。但现阶段部分高职各专业的学生,即使有的已经通过国家英语A、B级考试,仍然在对外交往中力不从心,无法做到得体表达,语用失误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语用失误现象及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1.常见的语用失误现象

所谓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异文化与本文化的冲突,具体来说就是“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则、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做语用失误”(孙亚、戴凌,2002)。高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呈现两种失误现象,理论上叫做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说通俗点就是“言传”中的失误和“意会”中的失误。

1.1“言传”失误。主要表现在语境把握不当,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未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角度上的差异,影响了正常交际。例(1)反义疑问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如客户询问发货时间——“We would like to receive the goods this weekend,can’t you catch the time?”在高职经管专业学生如果回答“No.”本意想说“不,我们可以按时发货。”因为没有掌握好对英语反义疑问句的回答,回答错误,被误解为“是,我们办不到。”不仅失去一单生意,还可能会被老板炒鱿鱼。例(2):“这星期三”还是“下星期三”。假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上岗后遇到老外预约看诊,如果说,“Come here again next Wednesday morning please.”当时若是星期一,老外可能两天后就出现在医院了,但护士的本意是过了这个周末的下周三。引起误会是因为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话时是星期一,那么说“下星期三”,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三。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一,那么说“下星期三”是指过了今天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三,可能就是后天。可见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会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1.2“意会”失误。主要表现为在交际中由于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例如,中国人最喜欢见面问,“Didyou have your dinner?”(您吃饭了吗?)对于英美人士来说,这是请人吃饭的婉转邀请,要是未婚男女,还可能表示男士对女士有兴趣,所以会让听到这句问候的老外摸不着头脑。另外,外国人士会询问到家里来的中国客人,“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中国人要是按照自己的习俗,明明想喝却还要客气地说“No,thank you.”就很可能喝不到东西了。可见,中国人一向注重礼节,崇尚“礼多人不怪”,而英美人士尤其是美国人,习惯简洁直爽(directness),思维上很少“拐弯抹角”,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就不奇怪。高职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语用失误的频繁出现,暴露出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语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2.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2.1英语基础薄弱,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多是成绩中下等、高考分数进不了普通高校的学生,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分化严重。而且学生一直受传统应试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学习还局限于语言层面,学习方法还停留在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上,一方面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影响和束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同时,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也不明确,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接受,却忽视语言文化等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未来职场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目前的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来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方向,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未来给学生助力。

2.2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相对滞后,师资质量需不断提高。尽管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已经在慢慢提高,但是总体来说,他们还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视野,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几年来,高校交际法教学得到提倡及普及,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逐渐开始重视跨文化交际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重视程度还显不足,导致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无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3.1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在教学中增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性。教师应不断学习,既掌握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又具备广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观念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应该给教师制造机会,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并且配备一些反映欧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书籍及报纸杂志供教师涉猎,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的同时,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3.2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文化无所不在,教师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英语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文化学习,包括礼仪、习俗、语言等很多方面。教师要通过实践语言教学,在课堂上营造出英美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在社会交际中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方式,如对话、角色表演、小组讨论、辩论等诸多形式,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说符合文化背景的话。如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模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握如何打电话、拜访、购物等语言表达技能。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将越来越频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水涨船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高职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潮流,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明确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要素,逐渐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学生可以主动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期待能与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将这一课题真正推广在英语教学当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跨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9

在著名学者冉云飞心中,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则是一种双重的不幸。“在经济利益至上的风气席卷下,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唯有对文化家园有所坚持的文人,用笔墨复活了自己心中的故乡。”

面对故乡的文物被毁、古器被盗、老屋被拆、江河被污染等逐渐“沦陷”的现象,冉云飞先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查阅大量史籍,足迹遍布巴蜀大地,去追寻文化兴废,重新梳理巴蜀文化的历史钩沉,其著作《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问世,再度让人们看到了那些渐行渐远的文化。

面对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冉云飞说:“既然我无法阻止那些破坏与变迁,但我可以凭借地下古物、纸上文献、自我经历,来建构那过去或即将消失的故乡,聊以慰藉众多像我一样的受伤者。”

“我的故乡已沦陷”

无法还原的吊脚楼和龚滩古镇

在有识之士看来,那些旧的历史遗存,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传统――但若以社会的发展来看,许多我们想保留的东西,却又未必能够保留下来。

冉云飞的老家在重庆的酉阳,深藏在渝东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那里是神秘的北纬30度线穿过的武陵山区。作为诗人,他用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黑人诉说河流》的名句,来称颂故乡那条约一千二百里的河流酉水:“我知道河流像这世界一般古老/比人类血脉中的血流还要久远……”

“任何一个民族的定居,在对水源的选择上都是十分慎重而考究的,逐水草而居原非游牧民族的专利,围绕武陵山区而言,对我们土家民族来说,鄂渝湘的酉水流域是永远的故乡。”

重庆境内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镇――龚滩,是冉云飞家乡的骄傲。古镇坐落在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拥有1700多年历史。这里蕴藏着土家族的许多精神及物质文明,历史悠久的冉家院子、西秦会馆及不少寺庙,都是难得的活着的文物。

古镇中最典型的文物,莫过于举目可见的吊脚楼。吊脚楼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杜甫入蜀时曾写道:“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古巴蜀地区多是瘴疠沮洳之地,且森林茂密,气候比现在还炎热,因此必须有底层房屋架空的巢居,才能最大程度地摆脱当时的环境对身体的伤害。后来,随着平原地区气候日趋干燥,人口越来越稠密,森林砍伐得厉害,巢居的形式便渐渐式微、衰落,只有在山区或一些需要人们爬坡上坎的大城市,还残留有巢居的影子――这便是今日之吊脚楼。

在重庆、涪陵、万州等长江沿线城市,以及乌江沿线的小镇如龚滩等地,尚有吊脚楼的余韵风采。但随着建筑材料的变更,建筑式样的西化,大城市偶存吊脚楼样式,与原来的吊脚楼韵味已经相去甚远。只有在渝东南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才多少保留了吊脚楼这种“建筑活化石”。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堪称“活着的土家族建筑博物馆”的古镇,在现代化的建设大潮面前竟然毫无抵抗之力――在下游修建的一座水电站,注定了原来的龚滩古镇被淹没的命运。早在2006年,龚滩古镇就已经被拆迁,并在下游3公里处进行了复建。虽然有关部门宣称“修建水电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并且古镇会按照原样进行复建”――但那1700多年累积起来的神韵,只怕早已在搬迁过程中损失殆尽。

为搜集家乡那些即将消失的人间爱物,冉云飞曾跑遍了这里的山路,“无法阻止,真有追之莫及的伤怀之痛。”冉云飞痛心地说,如今像这样喊着‘大开发’的口号,冠冕堂皇地“为了发展经济”,而罔顾保护传统文化的行为,并不鲜见。在有识之士看来,那些旧的历史遗存,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传统――但若以社会的发展来看,许多我们想保留的东西,却又未必能够保留下来。

成都的“病态”

我们的精神家园怎么了?

“曾接纳穷困杜甫的草堂门票愈来愈贵,草堂也愈来愈豪华,甚至还有人准备在草堂里建商业地产,名曰草堂二号……”

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沉沦》一书中,从众多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当今的巴蜀大地,但凡可贴上“历史文化”标签的元素,似乎都已被开发打造出来,成为吸引一拨又一拨观光客的噱头,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明积淀,也在指缝间悄然溜走。

冉云飞认为,作为四川乃至大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近年来也逐渐走上了文化“沦陷”的道路。作为2000多年来城址都没有多少变动的城市,成都以山水之胜、风景之美而驰名天下,历来吸引着各路人马频繁出入,他们在或短或长的羁旅中,不忘将他们所看到的蜀中景致传达给友人,展示予读者。但纵观如今来到成都的各路旅行者,似乎都得到了统一指令,那就是导游们手中小旗子的指挥。一大帮人闹哄哄地跟着导游,纯粹是走马观花看热闹,那简单的三言两语,短短的十多分钟游览时间,怎能体会那些古老的建筑、书画甚至草木里记载的岁月风华?

更令人痛心的是,成都这些年的改造,悄无声息之间就毁坏了许多好东西。太多的打造、开发,让这座原本纯粹、安逸的天府之国,到处充满了铜臭,那些慢悠悠的休闲时光,也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夜生活”里变得一塌糊涂。

冉云飞把著名的宽窄巷子称为“成都最后的孤儿”,曾几何时,这“孤儿”作为有百年多历史的孑遗而如此沧桑多难,身历数朝,愈发显其不可多得的风致。人们行走其间,旧日风物、人物掌故联袂而来,动人心怀。可是如今,这“最后的孤儿”也被狠心的父母给典当、卖掉而拆毁了。各色商铺、各种酒吧会所五光十色的浮华,让那最后一丝沧桑的味道也荡然无存……

冉云飞在书中还重现了杜甫草堂的兴衰:“公元759年冬,杜甫从甘肃同谷出发来到蓉城。第一次看见繁华的成都,冬天里还有绿树,一个逃难的穷人,得到当时成都要员严武的扶助,在离市中心远点的地方安身,于是他在浣花溪筑茅屋数间,成就了后世天下闻名的草堂。老杜在浣花溪写下了他穷愁一生中最快乐的诗篇……但如今,曾接纳穷困杜甫的草堂门票愈来愈贵,草堂也愈来愈豪华,甚至还有人准备在草堂里建商业地产,名曰‘草堂二号’……”

阿坝的窘境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冲突

“我们必须天然地利用现有环境,进行科学而适度的开发,而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头等要事。”

中国的旅游胜地大多位于西部,而西部的旅游核心地非阿坝州莫属。从上世纪1990年开始,冉云飞就开始探访阿坝,这里是他最钟情的地方――神奇的九寨、上天的黄龙、醉人的米亚罗、自然之子牟尼沟、生物天堂卧龙、雪山女儿四姑娘、赏心悦目的黄龙大草原、“羌族生活博物馆”桃坪羌寨等,无不闪耀着令人称奇的魅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些令人心醉的风光与人情,让我此生不忘。”

篇10

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并延续至今的新增长理论,人口因素始终是一个相对而言获得较少重视的问题。毫无疑问,将人口老龄化引入经济增长分析意义重大。就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几个途径的相互交织,主要包括老龄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储蓄率效应、劳动生产率效应和资本市场效应等,但由于假设条件、模型设定等不同,结论也不同。

一、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研究

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人口老龄化直接减少了劳动力供给,使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减少,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Cutler,Poterba & Sheiner发现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美国劳动力供给在2010—2060年间将出现下降,投资率也将下降3%—4%,但劳动力供给减少并不一定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因为老龄化在发生时间和速度上的国际性差异引起的资本跨国流动将起到一定的抵消作用。

Borsch-Supan对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Borsch-Supan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提高,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但劳动参与率会上升。他发现相比于劳动力供给对生产力的不利影响,年龄结构对生产力的负面效应似乎更小。同时,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可能会导致资本替代,单位工人的资本密集度提高,并且如果能在2030年实现向完全基金积累制转型,那么单位工人的资本密集度将更高,劳动生产率也将提高的更多。

Ilmakunnas & Maliranta、 Borsch -Supan、 Vodopivec & Arunatilake、Marchiori, Pierrard & Sneessens和Ludwig, Schelkle & Vogel等考虑了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性和工资刚性对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的复杂影响。Ilmakunnas和Maliranta用工资刚性理论解释了年龄—工资的不对称性。他们认为由于延期付款合同、就业保护以及内部人—外部人力量的不均衡性导致老年人工资一般要高于其边际生产力。Borsch-Supan认为在老龄化冲击下,如果欧洲劳动力市场不能迅速调整,那么这种不完全性将放大老龄化的负面效应, 使欧洲就业趋势加速恶化, 不利于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Marchiori, Pierrard & Sneessens在研究人口结构变动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时,考虑了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性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存在巨大的就业调整成本,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比在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下规模更大的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不利于经济增长。Ludwig, Schelkle & Vogel认为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提高,资本报酬率降低,工资上涨,加剧代际福利分配的不公平性,但如果人力资本积累能内生调整,将有效降低不公平性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市场不完全,那么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调整将受到抑制,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教育以及就业培训的支持力度,为人力资本积累提供外生激励。Blondal & Scarpetta发现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对老年人退休决策有很大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会促使老年人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1]。

二、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人力资本的内生调整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Bloom & Canning发现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平均寿命延长会提高储蓄率和资本存量,增加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抑制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2]。Ferguson指出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有长期效应。他认为由于医疗保健和教育投资的“溢出效应”以及储蓄率和资本存量的提高,寿命延长在短期内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积累,但长期内储蓄率的下降会抑制人力资本积累,且教育投资私有化以及政府对医疗保健投资支持的下降会使人力资本积累加速恶化,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3]。

Fougère & Mérette以生命周期储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效应。他们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降低了物质资本需求,但却提高了人力资本积累激励,使父母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这对经济增长有长期正向效应。Kemnitz & Wigger 以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为切入点,认为设计恰当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能将人力资本积累的外溢性内生化,实现经济的帕累托改进和更高的增长速度。Zhang & Zhang在生育和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中证明了,越是依赖于个人收入的现收现付养老制度越是能起到减少生育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反,Docquier & Paddison在人力资本内生增长模型中证明了现收现付养老制度不利于经济增长。他们认为,现收现付养老制度使物质资本积累减少引起利率上升,未来工资收入现值下降,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经济增长。Thφgersen在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也证明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基金制能通过强化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Cerda在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和人口转变内生于现收现付养老制度的假设下,证明现收现付养老制度本身的不可持续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入老年人对政治决策的政治影响力时,Samadi & Esfahani et al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随着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多,老年人投票者与日俱增,这促使政府减少教育投资,降低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入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后,人口老龄化并不一定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相反会为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提供激励,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储蓄率效应研究

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给减少,年轻人税收负担加重,储蓄率下降并导致资本积累减速,向老年人的转移支付增加,挤出公共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特别是Shimasawa和Hosoyama运用带有OLG结构的CGE模型研究了亚洲四国(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他们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社会保障缴费率和工薪税率将不断提高,从而压低国民储蓄率,降低资本存量,但由于老龄化的劳动力短缺效应大于资本积累减速效应,导致资本密集度提高,资本收益率下降。Gonzalez-Eiras和Niepelt认为老龄化通过储蓄率、劳动力供给和资本密集度等直接效应以及税率变化、政府支出结构和退休年龄等间接效应影响经济增长[4]。在一个由资本积累和生产力进步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他们认为,一方面,老龄化将使家庭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积累;另一方面,老年人政治力量提升,加强了老年人对公共投资的政治支持。然而Futagami & Nakajima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在以生命周期储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他们认为人口老龄化通过四种效应影响经济增长:首先,随着寿命的延长,为退休积累的动机逐渐增强,从而家庭每期选择更少的消费;其次,储蓄率上升导致资本积累加速,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再次,加速的产出增长反过来又导致储蓄率的进一步上升;最后,退休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又压低了储蓄率。与Auerbach & Kotlikoff、Shimasawa & Hosoyama等强调老龄化降低储蓄率不同,Ki Tang & Wong同时考虑了老龄化和寿命预期对储蓄率的影响,肯定了老龄化加剧会降低储蓄率的传统观点,但又认为寿命延长也可能会提高储蓄率,二者对私人储蓄率的净效应取决于其相对速度。

四、人口老龄化的劳动生产率效应研究

Skirbekk认为由于老年人劳动生产率较低,而老年劳动力越多,对经济增长率和财政可持续性越不利。同时,他发现加速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学习以及工作方式动态调整的重要性,从而使工作经验的重要性边缘化。

Van Ours和Stoeldraijer研究了年龄结构、工资率和生产力的关系。他们认识到年龄结构的生产力效应很难判断:首先,年龄结构的生产力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的运用方式、组织结构、工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企业的技术水平;其次,由于企业用工环境的改变和经济主体行为特征的代际差异,技术进步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而增加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再次,年龄结构的生产力效应内生于劳动力市场。Ilmakunnas & Maliranta指出了在老龄化冲击下,企业和政府最优选择的对立性: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使企业老年劳动力增多,生产力水平降低,此时解雇老年工人,重新雇佣年轻工人将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在财政可持续和养老负担加重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延长了退休年龄,并努力提高老年工人的劳动参与率,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利于经济增长。Alders在内生增长年的OLG模型中考察了外生低生育率冲击、人力资本积累与折旧以及老年人就业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并通过“数量—质量替换效应”加速了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了技术进步,却导致老年人人力资本的退化,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失业率上升。

虽然大部分经济学家支持老年人生产率较低的观点,但Lundberg发现可能存在Horndal效应。基于此,Malmberg,Lindh & Halvarsson运用瑞典1985—1996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老年工人的生产力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拥有众多老年工人的企业表现出的低生产力并不是由于老年工人生产力低引起的,而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没有及时更新。同时,Malmberg等强调了老年工人和年轻工人相互影响对提升企业生产力的重要性。

最后,Backes-Gellner & Veen认为现有研究过分强调老龄化对个人生产力的负面冲击,而忽视了老龄化和年龄结构差异对企业组织生产力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年龄结构和工作类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年龄结构组合还能提升组织生产力水平,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综上所述,关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汗牛充栋,已经形成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框架。笔者发现,由于研究者所使用的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假设条件和参数值大小等的差异,研究结论往往也不同,如人力资本的内生或外生假定、经济体开放与封闭的差异等。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对模型假设、变量选择和参数设置等应极为慎重,如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人口迁移和经济二元性都有可能对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产生重大影响。再次,就研究方法来看,国际上运用OLG模型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非常盛行,但OLG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在中国的老龄化研究中还没有得到重视。最后,虽然大部分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灾难性影响,但也有学者指出人力资本的内生调整以及技术进步的加速足以弥补老龄化的负面效应,但老龄化冲击下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实际上是制度设计问题,有效的制度设计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Blondal. S & S. Scarpetta. Falling Participation Rates among Older Workers in OECD Countries: the Role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OECD Economic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1998

[2]David E.Bloom,David Canning & Jaypee Sevill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NBER Working Paper.No.8685.2001.

[3]D.Chris Ferguson.Human

Capital Investment,Longevity,He-

alth Care, and Growth.[J].2011

[4]Martin Gonzalez-Eiras &

篇11

“文化工业”,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概念。文化工业指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性生产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报纸、杂志、光碟、影视、动漫等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一概念一经提出,欧美国家发展迅猛,而且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和支柱产业。有人称为“美浪涛涛,欧风阵阵,韩流滚滚”。我国的文化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雏形,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很快,报刊杂志、光线传媒、电影电视、卡通动漫等异军突起。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建设也正在向文化工业的方向发展。如鄂州市鄂城区的剪纸制作和雕花制作,仙桃市的麦秆画制作,阳新县的布贴制作,大冶市的石雕,枝江市的“步步升”布鞋,长阳县的根艺盆景,团凤县的农民画制作等等。这些文化工业产品目前虽然批量不大,但具有鲜明特色,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品既是个文化概念,又是个经济概念。文化成果分三种类型,一类叫作品,用于欣赏;二类叫产品,用于储存;三类叫商品,用于交换。只有通过交换实现“惊险的一跃”,才能将产品变为商品。文化产业,同样既是个文化概念,也是个经济概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不同,文化事业是公益产品,不强调产业链,而文化产业却是交换产品,必须形成产业链。文化产业链一般具有四个环节:一是创作,二是生产,三是传播,四是消费。创作是前提,生产是基础,传播是关键,消费是目的。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一般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或1/5,而我国的文化产业不到10%,我省的文化产业只有5%,各市县的比重也都只在5%左右。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突出的县市却另是一番景象。如利川市投资1200万元打造了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夷水利川》,从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天上演1-2场,年销售收入可达3000多万元。长阳县引进武汉一家企业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了一个清江古城,其中建设了一个民族大剧院,正在打造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巴王与女神》将走向市场;并正在建设“四馆一院”,即巴人展览馆、中华奇石馆、汪国新美术馆、彭秋潭纪念馆和巴土文化研究院,也将走向市场。清江古城今年元旦开业,将以巴土文化为元素,从研发――创作――生产――展演――展销,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三、“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创意经济发展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这里有三个概念要区别开:“创意”是想一个“新主意”,“创新”是绘一张新蓝图,“创造”是生产一个新产品。“创意产业”必须按照创意――创新――创造三个环节打造两种产品。一种是文化创意产品,即文化的产业化。如演艺业、节庆业、会展业、动漫业等。另一种是经济创意产品,即产业的文化化。如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服务行业,叫创意工业、创意农业和创意服务业。如武汉市黄陂区开发的木兰泉饮料、木兰牌醇酒、木兰牌泥塑等;宜昌市夷陵区开发的“稻花香”、“关公坊”、“王昭君”白酒等;黄冈市蕲春县建设的李时珍工业园、李时珍医药集团和李时珍系列医药产品等。麻城县举办的“杜鹃节”、老河口市举办的“梨花节”,荆门市举办的“油菜花节”。这些节庆不仅是农业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即“文化杜鹃”、“文化梨花”和“文化油菜花”等。

四、“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正在向文化旅游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旅联姻”已是一种大趋势。实践证明: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形。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一种新的说法叫创意旅游。创意旅游就是文化旅游,就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将平凡变得不平凡,将低效益变成高效益。如郧县推出“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的创意,打造“七夕文化旅游品牌”,巴东县推出“世界纤夫在哪里,中国三峡神农溪”的创意,打造“纤夫文化旅游品牌”;宜昌市夷陵区大打“三峡牌”,建设“三峡长廊”、“生态走廊”、“艺术画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不仅可以创造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12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2-02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乡土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与传统大众旅游形式相比,有着个性鲜明的特点,其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卖点在于是农村和农业自然景观和农村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的生活节奏、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当今社会,人们工作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人人都向往一处世外桃源,得以摆脱喧嚣与烦恼,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出于对旅行费用、时间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都会理性地选择就近的周边郊区去旅游,乡村旅游存在巨大发展潜力,而且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可以预见,未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心将向农村转移。然而,中国多数农村地区受制于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差等诸多因素,无法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导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低,要想发挥其后发优势,就必须抓住政策机遇和信息技术带来的超常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信息技术和旅游业曾被预言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两者的融合定会产生更大的驱动力。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本文主要探讨这些技术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应用方法和途径。

一、借助信息技术开拓乡村文化旅游市场

网络传播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今天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明天就有可能是地球另一端家喻户晓的地方。身处这样的时代,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不能坐等游客上门,目前,乡村文化旅游客源绝大部分来自周边省市,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出游形式是与家人、好友结伴而行,或者单位组织的集体出游,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很少,网络是他们出行前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所以旅游经营者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范围。这些工具包括网站、博客、微博、论坛、常用工具软件中的植入广告,如QQ登陆界面的景点推广等。其中官方旅游网站和官方微博因其信息具有权威、可靠、及时的特点,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特殊的低位,非常有必要加强其建设和使用,这方面已有成功范例,据报道,延安市旅游局于2011年5月开通上线新浪微博后,截至2013年3月1日,延安市旅游局新浪网微博粉丝已超过65万,在全国地市旅游局官方微博粉丝数排名第一,其广泛的传播力和良好的互动性,进一步提升了延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见微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而官方旅游网站更是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平台,可以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于一体,在开拓市场,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景点

乡村旅游景点大多以自然村、镇为单位,乡土资源分散,靠常规方法实现区域内整体规划比较困难,而且发展旅游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民居、农田、植被分布、水土流失情况都需要动态监测,这些都是常规方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的。遥感技术在这一方面却可以发挥优势,它不仅具有所获得的图像清晰度高、信息丰富、形象直观、现实性和立体感强等特点,以及视野广、可重复观测的长处,而且在资源调查方面具有客观、动态、综合、快速等突出优点,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景区规划和资源考察可以提高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并且加强对旅游景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借助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展示乡土资源

篇13

中图分类号:G8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30-04

Discussion on the Calculation and Drawing Method Issues of the Starting Line in the Track and Field Events Regardless of Starting Line

SHI Wen-zhong1, CHEN Yu-shan2

(1.College of P.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2.Fuzhou NO.3 Middle School, Fuzhou 350315, Fujian China)

Abstract:In the IAAF Track and Field Facilities Manual , the cut-in line in 800 m running and the starting line of the events 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line is an involute curve. Its cut-in differentiation is shown by diagrams and tabl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s not precise enough and the data obtained are ambiguous.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ne parameter equations and Newton's iterative method to conduct calculation by C++ language programming in computer to the cut-in line, cut-in differentiation and starting line of the events regardless of starting line to make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IAAF Track and Field Facilities Manual more precise.

Key words: cut-in differential;regardless of the starting line;involute curve

田径运动场地径赛不分道项目起跑线和抢道线的画法,过去的田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有关书籍、教材都将该起跑线画成一条等半径的圆弧,这是不正确的。由于误差不是很大,尚未引起业内专家的注意。笔者在田径场地竣工验收时发现部分塑胶跑道的施工企业也是用这一方法,画成等半径的圆弧。例如:3 000 m障碍跑起跑线,按等半径画弧画成的起跑线,第8道运动员要比第1道运动员约少跑0.15 m。这就违背了比赛公平竞争的原则。

国际田联《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以下简称《标准手册》)“……对于所有起跑线,直道的、前伸的和弧线形的,其基本要求是:对于每一名运动员选取的所允许的最短路线是一致的,并且不少于规定距离”[1]。根据此要求和数学理论,可确定不分道项目起跑线和抢道线应该是一条渐开弧线。在《塑胶面层运动场地建设与保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一书也提到它是一条渐开弧线,同时也提到“一步到位”和“逐步到位”的计算数据[2]。《标准手册》图1,表1列出了切入差数据。但这些数据如何计算得来,其他类似的不分道起跑线(如1 500、10 000 m)应怎样计算,还是没能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

基于此,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试图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得出400 m标准场地不分道起跑线和切入差等数据,以及半径36 m和半径37.898 m的400 m田径场相关数据,提供参考;同时还将对其他非标准场地径赛不分道起跑线和切入差等提供计算方法。期待与业内专家共同商榷。

1 研究方法

1.1 数学计算法 不分道起跑线和抢道线都是渐开弧线,渐开弧线与各跑道线都有一交点。根据渐开弧线原理,通过列参数方程,求得这些交点的坐标,将所求的点依次连接,就可画出所要求得的渐开弧线。因所列的参数方程是非线性方程,不能直接求解,所以本文运用迭代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

1.2 计算机应用法 依据牛顿迭代法得出的方程解得近似值:x2=x1-f(x1)/f′(x1),依次计算, n次计算后,得近似值:xn=xn-1-f(xn-1)/f′(xn-1)[3],通过C++语言进行编程求出n次迭代后的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手册》相关的渐开弧线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标准手册》第33页列出了切入差数据(图1,表1)。其基本上是按渐开线原理算出或画出这条抢道线。但有些数据还较模糊:

例:从图1中看出 R2T8D8 是个直角,cos ∠A =R/X ,根据表1 得知 X8=95.751 R=36.8 , cos ∠A8=36.8/95.751 cos ∠A8=0.38 433 ∠A8=67.397 836°

同样在直角R2R1D8中可求得∠B8=61.804 894°

而表1中∠A8=74.887° ∠B8=68.672°,不知∠A8、∠B8是怎样计算得来。

另外表1中备注栏的说明,使数据有些模糊,不知要说明什么问题,因此上述数据可否选用值得商榷。

2.2 列参数方程用迭代法对渐开弧线的计算 我们可通过数学方法计算求得渐开弧线与各跑道线之间的交点坐标,根据这些坐标点的和已知点连接形成夹角或线段,就可进行测量,求得各道上的交点,然后依次圆顺地连接这些点,形成不分道起跑线或抢道线。

在正式的田径径赛不分道项目起跑线,依第一道起点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

2.2.1 第1道起点在直段上,通常有2 000 m障碍跑、3 000 m障碍跑起跑线和800 m跑的抢道线

现以半径36.5 m,跑道宽1.22 m,800 m抢道线为例进行分析:

如图1:假设弧AB是800 m抢道线,根据竞赛原则,那么其几何意义是从B点到基圆O最短距离的切线BD长,应该等于第一道直段AC+弧CD长。

以半径为R=36.5+0.3的基圆圆心O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设A点为800 m抢道线的第一道切入点,C点为从直道进入弯道的切入点。设AC=1 ,=s,B点(x,y)为800 m抢道线的第n道切入点,过B做基圆的切线BD,切点为D,则BD=AC+=1 +s, OD与y轴的夹角为θ(弧度)。在BD上找一点C′,使得BC′=AC=1 ,DC′==s,s=R·θ。则由图2可知第 n道起点B的y坐标:,设计算出的坐标等于K。

B点坐标关于θ的参数方程Ⅰ:

x=(l+R·θ)· cosθ- R· sin θ

(1) …Ⅰ

y=(l+R·θ)· sinθ+R·cosθ (2)

设:计算出的y=K,将其带入式(2),则

K=(I+R·θ)· sin θ+R· cos θ …(3)

公式(3)是一个非线性方程,不能用直接法求解,本文采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求得角θ(弧度)。因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本文通过编制C++语言程序,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求得角θ(弧度),进而可求得 OE长度,即B点的横坐标x。

AM是已知的第二直曲道分界线,通过计算求得各道切入差BM,用垂直点量法就可测量Bn点,依次圆顺连接Bn点即可画出抢道线AB弧。

现将各道切入差BM计算结果列表2 :

2.2.2 第1道起点在基圆上的不分道起跑线,通常有1 000 m、3 000 m、5 000 m和10 000 m起跑线属于这一类。

现以10 000 m起跑线测画进行分析:

1)如图3:当A点在基圆上时,也就是A点与C点重合时,那么这一条起跑线就是以O为基圆的渐开线。

其几何意义是:假设曲线AB是以O为基圆的渐开线,B是曲线AB上的一点,BD切O于D,那么BD=。B点坐标关于θ的参数方程

x=R·θ· cosθ- R· sin θ

y=R·θ· sinθ+ R· cosθ

…Ⅱ

2)我们还可通过直角BDO中已知OD、OB长,通过OD/OB=cosθ,求得∠θ。BD=,通过便可求得∠α,∠β=∠α-∠θ。于是便求得∠β。此法计算更简便些。

计算求得∠β,根据余弦定理可求得放射线长

ABn=R2n+r2-2·Rn·r· cos β。

测量角β=180°—∠β

现根据上述方法,用计算机计算10 000 m起跑线测量数据如表3:

10 000 m跑第二组起跑线计算方法基本同上,数据可参看表3:

2.2.3 1 500 m起跑线是在直段向后延长线上,他的计算和测画包含参数方程Ⅰ、Ⅱ。

仍以半径36.5标准田径场1 500 m起跑线画法进行分析:如图4:

设C是以O′为基圆并与直段CA的交点,A为O为基圆并与直段的交点,M为CA延长线并与的交点,且CM=100 m,OO′=CA=84.39m。

由于1 500 m起跑线(渐开弧线)是在第二曲直交界线后的弯道上,他与弯道上各跑道线交点,是以M点为界,在跑进方向M点左侧的渐开弧线用参数方程Ⅱ,在跑进方向M点右侧的渐开弧线用参数方程Ⅰ。

因此应先判断M点在第几道上,如图5通过计算:求得OM=39.974;而第3条跑道线半径=38.94, 第4条跑道线半径=40.16,

38.94 <O M < 40.16,由此确定M点在第三跑道上。

1)如图5,第1~3跑道线与起跑线(渐开线)交点Bn,Bn到O等切点为N,令∠NOBn=∠θ,∠MOE=∠β,用参数方程Ⅱ计算求得∠θ, NBn=R·tgθ 。∠ NOE=360°2πR×=360°2πR×NBn ,∠β=∠NOE-∠θ,求得∠β,则测量角∠AOBn=∠AOM +∠β。

求得∠AOBn,根据余弦定理可求得放射线长ABn=R2n+r2-2·Rn·r· cos ∠AOBn。

2)第4~n道跑道线与渐开线()交点是关于基圆O′,用参数方程Ⅰ计算,求∠θ′。

设场地直段长l=100 m, 两圆心距离m=84.39m,第n道半径为Rn,

4~ n 道各跑道线圆的轨迹为

…(5)

将式(1)、(2)代入式(5)得到式(6)

2R·l·θ′+R2·θ′2-2m·l· cos θ-2R·m· cos θ′+2R·m· sin θ′+(l2+R2+m2-R2n)=0 …(6)

应用迭代法和C++语言编制程序计算式(6),求得∠θ′带入参数方程Ⅰ,得到(x、y)点坐标。

则测量角 ∠AOB′x= arc tgxy

现把计算结果列表如表4:

2.3 《标准手册》画法数据与本文数据比较 传统的用等半径画弧的方法与本研究用渐开弧线的画法存在一定差距,800 m切入差和1 500 m跑线,因直段距离较长,其误差较小,也许还能接受;3 000 m障碍跑起跑线距分界线较短,其误差已超出规则允许的范围(表5)。由此可见,起跑线距离前方直段分界线越近,造成的误差就越大。

3 结 论

1)不分道起跑线和抢道线用渐开弧线画法,避免传统画法的弊端,使所画的弧线完全符合“对于每一名运动员选取的所允许的最短路线是一致的,并且不少于规定距离” [1]的要求。因此应用迭代法计算得来的数据,能更准确反映所要求的渐开弧线的各种数

据。以保证不分道起跑线或抢道线更准确,更符合规则要求。

2)本研究编制的计算程序,可计算不同半径的半圆式田径场的不分道起跑线,同样适用于其他非标准的半圆式田径场的不分道起跑线点位计算和画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田径协会译审. 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孙大元. 塑胶面层运动场地建设与保养指南[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微积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美)LvorHorton.VisualC++2005入门经典[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全章,赵俊玲,余建华. 关于半圆式田径场弯道不分道跑竞赛项目弧形起跑线画法的研究——再论椭圆式画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6] 马生录. 弯道起跑线渐开弧的研究与应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7] 邓万金. 标准400 m跑道径赛场地的程序编程计算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8] 纪和江. 对于“3 000 m障碍起跑线”划线方法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