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行业现状

现代农业行业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农业行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农业行业现状

篇1

首先,从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余额情况来看,2013年全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抵押类贷款等五类贷款余额(详细见表1)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82%,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现阶段大部分支农小额信贷的发放主体为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部分工商服务业,而用于消费的则没有明显的特征。

表1 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第二,从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余额占比结构来看。根据调查不难看出,2010~2013年在上述的五类贷款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户联保贷款占比先降后升,而抵押类贷款比例却上升较快,主要原因就是近些年房产价格的攀升使得抵押类贷款记录创新,而其他类贷款比例相对稳定。

第三,从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特征,不难看出,资产质量整体稳步提高。随着信贷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支农小额信贷的不良率呈现下滑趋势,如表2所示。

2 商业银行开展支农小额信贷的意向调查及成因

现阶段金华市商业银行开展支农小额信贷业务的意愿较弱。原因有支农小额信贷经营模式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自我覆盖风险的能力较弱(如一般采取信用贷款方式)等等。但是,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激烈、原有业务饱和的基础上,支农小额信贷业务将成为其新的利润点。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开展支农业务也将体现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支农小额信贷经营模式与实际情况不匹配 目前金华市农村小额贷款其目标主要是服务于“三农”,所发放的贷款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以此鼓励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但在商业化的经营目标的大背景下,追逐利益成为其发展动力,但是农村范围内实际资金需求不能全面达到信贷机构的商业目标,所以商业性小额贷款项目就会将对象投向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风险较低的小企业,而不是数额小、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的农户。事实上绝大部分商业性小额贷款农村部门,主要是小额贷款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定文件的规定,面对中小企业的大额贷款仍是贷款投放的重点。

2.2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首先,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在制定时候就会良莠不齐。而金华市小额贷款农村部门普遍存在重视业务扩张,而轻视内部管理的现象。在制度管理上除了简单的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人员规程之外,并没有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及处理违章制度等系统,就导致小额贷款运转流程不流畅或者缺乏内部保障。其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相对较低。金华市绝大部分的小额贷款农村部门的数据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数据库,还不能进行自主查询信息这一条件。同时,由于缺乏对借款人信息评价的规范程序和技术,只凭借传统经验和地缘、人缘关系了解、判断借款人的风险状况,靠抵押担保控制风险,一旦判断出现偏差,容易形成坏账损失。

2.3 自我覆盖风险的能力较弱 第一,风险拨备制度不完善。小额贷款农村业务利润空间较小,并且多数金华市贷款机构未建立明确的风险拨备制度。据调查测算,绝大部分金华市农村小额贷款企业处在对风险损失补偿较弱的状态,而其他机构如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并没有根据农村小额贷款的自身特点制定专门的风险拨备金,以偏概全的风险拨备制度使得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第二,金华市小额贷款农村部门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首先就小额贷款企业而言,其经营的业务本身较单一,规模较小,风险对冲能力较差,经营的地域性较强,而地域内产业分布比较集中,一旦该地区的该行业市场发生巨大波动,或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必将严重影响对小额贷款企业的贷款清偿。第三,评审过程往往过于随意,我们应当借鉴现代风险管理中的评级制度和风险测算来提高审核的标准和风险控制能力。

3 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策略

3.1 控制小额信贷风险,完善保障保险制度 我国应当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内控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并与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状况进行结合,以此不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业务监督和风险预测等各项内控制度,尤其是对小额信用贷款质量的考评进行强化。

再则,央行要需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金融统计做好监督核实。并对其在利率浮动、金融统计、支付结算、存款准备金、反洗钱监测、现金管理、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的等方面做出确切的规定,支持村镇银行稳健发展。

此外,还可以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设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建立健全小额贷款政策的保障制度,以此增强村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要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篇2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流动群体的主流,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尤其择业问题备受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现状的研究,为相关机构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问题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为调研样本,结合相关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户籍在农村却在城市务工的,对土地相对不熟悉的,具有“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物质及精神享受要求高、职业期望高,工作耐受力低)特征的,渴望城市却又缺少归属感的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过程中有观念主导的、外在表现的活动,主要界定为择业动机、择业渠道、择业领域和择业期望四个方面。基于各方面因素限制和考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37份,有效问卷2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69.33%。

1 择业动机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的调查结果:以赚钱为目的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01人,占比48.6%;以自己喜欢这份工作为目的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5人,占比7.2%;以有专业技能、希望施展才华为目的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22人,占比10.6%;以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和锻炼自己为目的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70人,占比33.7%。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还主要是为了赚钱,但是根据相关数据收集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以自己喜欢这份工作为目的和以有专业技能、希望施展才华为目的择业的趋势明显,可能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加追求生活和自我发展。

2 择业渠道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的调查结果:新生代农民工择业主要依赖亲友和熟人介绍的有83人,占比39.9%;通过媒体广告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4人,占比6.7%;通过公司、店铺招聘启事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25人,占比12%;通过政府安排的途径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3人,占比1.4%;通过中介的作用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有41人,占比19.7%;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自己随意择业的,有37人,占比17.8%;有5人通过其他渠道择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2.4%。

3 择业领域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领域的调查结果:有92个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于制造业,占比44.2%;有19人从事工作于建筑业,占比9.1%;有21人就业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占比10.1%;有16人就业于批发和零售业,占比7.7%;有19人就业于餐饮和住宿服务业,占比9.1%;有24人就业于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比11.5%;有17人就业于其他行业,占比8.3%。将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领域与上一代农民工择业领域[23]进行比较,如图3-7所示。相关数据显示,上一代农民工从事于制造业的比例为31.5%,从事于建筑业的比例为27.8%,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建筑业的比例远远低于上一代农民工,而制造业的就业比例提高。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上一代农民工比较重视收入,而是更重视以后的发展机会和长远前途,择业更倾向于一些体面的、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4 择业期望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期望的调查从未来准备从事何种行业、工资预期和工作压力预期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从对未来准备从事行业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比较趋向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有96人未来准备从事制造业,占比46.2%;有21人未来准备从事建筑业,占比10.1%;有77人准备从事服务业,占比37%;有14人准备从事农业,占比6.7%。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以后从事农业的比例非常低。

从对工资的预期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的预期多集中在2000-4000元。对未来工资预期在1200元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仅有7人,占比3.4%;对未来工资预期在1200-2000元的新生代农民工有39人,占比18.8%;对未来工资预期在2000-3000元的新生代农民工有56人,占比26.9%;对未来工资预期在3000-4000元的新生代农民工有69人,占比33.2%;有37人对自己未来工资预期在4000元以上,占比17.8%。结合访谈资料和搜集上一代农民工资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的预期与上一代农民工对工资的预期差异不大, 3000-4000元比例最大。

从对未来工作压力的期望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趋向于选择一些有些压力和压力一般。调查中有29个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期望未来工作毫无压力,占比13.9%;有84个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期望未来工作有点压力,占比40.4%;有61个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期望未来工作压力一般,占比29.3%;有23个新生代农民工期望未来工作压力大些,占比11.1%;还有11个新生代农民工期望未来工作压力非常大,占比5.3%。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是一代抗压能力比较弱的年轻人,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着较高要求、目光比较长远,愿意努力提升自己、改变生活,因此它们愿意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以求进步和提升。

5 结论

通过对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现状调查发现其择业动机还主要是赚钱,以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和锻炼自己为目的的也占较大比重;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还主要依赖亲友和熟人的介绍;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长远前途和发展机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更倾向就业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希望未来从事农业的比例很小;新生代农民工与工资的预期与上一代农民工差别不大,主要集中在每月3000-4000元,并且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些压力,而不是完全没有压力。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现状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需要相关机构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理性择业。

参考文献

篇3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03

农村商业银行现在普遍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逾期时间长、清收难度大以及投放点集中等。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客观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11经济转型和通货膨胀形成不良贷款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家经济正是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发展时代,原来由垄断企业经营的项目转化为市场放开经营。如过去的供销社、木材公司等企业,它们垄断经营,但是随着经济改革转化为市场经济,允许个人并鼓励个人发展经济,从而垄断企业经营下滑导致在农商行(原信用社)的贷款偿还不起形成不良贷款。据统计,仅木材公司在农商行就沉淀不良贷款160多万元。90年代初通货膨胀形成不少不良贷款,信用社发放贷款支持个体发展经济,由于“卖进高、买出低”导致亏本,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业、民众的经济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干预银行事务,从而变相误导了银行的经营作为,扭曲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向。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政府、企业和民众对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民事环境,导致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12金融体制改革和转型留下不少不良贷款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务院下令撤销农村基金会,全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农业银行原乡镇的营业机构收编进城,那么这些机构的不良贷款移交到信用社,增加了信用社资金包袱。据资料反映,笔者于1996年在兰里信用社任农贷会,那时农业银行兰里营业所移交给信用社不良贷款260多万元;1999年笔者在板栗树信用社任主办会接交乡基金会不良贷款70多万元。可想全县20多个乡镇的农金会和营业所把不良贷款这座“大山”压在信用社头上。农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偿债能力较差,社会清偿能力较低,造成社会对贷款的需求较高与清偿能力较低的矛盾,致使不良贷款产生,这是农信社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

13制度不健全,员工意识不强形成不良贷款

2009年之前,由于信用社科技发展落后,制度不够健全,信贷系统管理落后,没有安装借款照相,加之个别员工职业操守不到位,而农村金融改革深化,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万元以下的贷款农户可以仅凭身份证或户口簿随到随贷,这样造就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借用他人身份证骗取贷款从事非法经营而形成不良贷款。近几年来,总行就解除10名工作意识不负责的员工劳动合同。一些员工缺少责任心,在贷款投放上不“关心”,在贷款跟踪管理上不“尽心”,在贷款收回上又怎能“安心”;还有一些员工原则不坚定,在信贷投放时,不能抵制来自行政的、司法的、人际亲情的干预。

2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带来的后果

21不良贷款的存在不利于银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存款,不良资产过多,许多贷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就有无法支付到期存款、发生存款支付危机的可能。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存款支付没有发生问题是因为有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信誉,加之有国家作为其强大后盾,能吸收到大量新的存款,可以利用新存款支付老存款。如果情r发生变化,新存款减少,老存款的支付就可能出现困难。假如农村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困难,那么整个国民经济就可能出现动荡。

22不良贷款的存在会助长企业互相拖欠贷款,使社会信用恶化

企业相互拖欠贷款和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是当前社会信用恶化的两种主要表现,而且它们的根源是相通的、互为因果。企业相互拖欠贷款,销货企业不能及时收回销货款,归还银行到期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增加。反之,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于接受了被拖欠企业转嫁过来的损失,减轻对企业催收贷款的促进和推动力度,等于银行放纵和助长了企业相互拖欠贷款。因此,只有采取坚决措施解决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问题,才能促进和推动企业间清理贷款拖欠,使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得到改善。

23不良贷款的存在使银行改革无法进一步深入

银行是资金流动性很强的企业,不良贷款会增加银行的债务负担,致使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降低经营效益,导致银行出现财政问题。不良贷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中国的银行近年来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就是因为不良贷款太多,影响到银行放款能力。

3认真对待不良贷款形成的防控

针对以上几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降低不良贷款,从而盘活资金。

31改革营销机制,增加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投入

对于借款的企业、个人要大力扶持,重新评级授信、输氧打气,使他们面临资金困难时,全面得“氧”、起死回生,盘活原借不良贷款;对于营销贷款的客户经理,每年终了时要计提不良贷款形成的准备金(因这里有自然灾害引起的不良贷款)和计提营销优质效益奖,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32多措并举,盘活存量

一是摸清底子、找准方向。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不良贷款进行分析成因、状况,找出突破口。二是分解目标,定量、定向考核,兑现奖惩。在信贷员中实行任务分解,落实到人,任务到数、到户,按季兑现奖惩,形成压力和动力,增强工作积极性。三是灵活运用各种清收手段。对于不良贷款大户实行总行领导分任务、分户清收;小额的落实到各级支行和责任人。四是法律清收。对少数赖账户,依法清收。五是剥离拍卖,盘活资产。对于不良贷款的借款程序合法合规的,可以通过资产评估进行剥离拍卖,从而达到盘活资金的目的。

33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舆论“三驾马车”齐驱惩治不良行为

作为金融机构要充分抓住“全国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契机,主动请示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向政府提供不守信用企业、个人名单;发挥金融债权联席会议的作用,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对有不良贷款的企业、个人坚决制裁。

篇4

主管单位:广东省农业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2154

国内刊号:44-1616/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5

现代农业服务业,一般是指在传统农业服务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的新型农业服务业,主要通过对农业的产前服务(信息、金融、种子、种养计划合同服务等)、产中服务(技术、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产后服务(产品销售、流通、储存、包装等服务)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浙江省在积极发展传统种养业,抓好增收致富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外部功能的拓展,积极推进以农林牧渔服务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流通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有力地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293万千瓦,机耕面积1486.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以上。机械收获面积797千公顷,年均增长6.0%;农业设施大棚数量217万只,年均增长8.8%;设施栽培面积116万亩,年均增长10.7%。(2)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全省各市、县全面建立了农技机构,一些乡、村也设立了农技信息站,形成了全省上下联网、运行高效的系统服务网络。农技既是科技推广的载体,也是信息传导的渠道。到2011年底全省农技共受理答复各类农业技术信息377万人次,信息361万条。农技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与千家万户的连接问题,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3)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色化发展,农业观光促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拥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2000多家,其中专门从事餐饮的有900多家,从事餐饮并提供住宿的有900多家,其中提供休闲度假综合服务的有200多家。近些年来,浙江省旅游局、省农办等通过树立典型,积极引导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先后开展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促进“农家乐”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4)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循环、有自主品牌、高效管理、优化服务的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全市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加强。据统计,2010年全市累计共有79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二、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规模小,发展结构不平衡。浙江省农业生产业各行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或机构为主体,或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存在,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农业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批发和零售业市场由于起步早,政府前期扶持力度大,行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像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业等,由于市场规模小,缺乏政策前期扶持,这些农业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2)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浙江省农业服务组织的形式,主要是以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基础,以乡镇农技站农业技术人员为依托。以村不脱产农民技术人员为补充,已经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服务体系。2011年,浙江省县(市)技推广中心为137个,仅比2009年增加了57个。(3)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生产实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本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许多工作在家庭内部就可以进行,弱化了对生产的中间需求,这也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

三、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模式。(1)公共服务项目采用政府无偿提供为主的发展模式。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现阶段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这些民生类和生产类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靠企业和个人提供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由政府提供。因此,基础性、公益性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采用政府无偿提供为主的发展道路和模式。(2)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除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外,大量的生产生活类服务可通过市场来调节,在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等地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应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在政府扶持下,由农民或经济组织组建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并根据其章程从事生产生活服务,以此发展壮大现代农村服务业。(3)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走企业化发展道路,即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调节组建并壮大农村服务性企业,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按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来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提供农民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服务。这是江苏当前构建多元化新型现代农村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和关键,也是今后发展江苏农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

四、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

在研究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实际与问题之后,本文认为浙江省要加快现代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达到“农业产业倍增”的经济目标,必须全力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新路径。(1)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产品营销体系扮演着协调者、实现者、联结者三个功能。浙江要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就要合理充分地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必须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将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融为一体。目前,我省农产品营销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完善农产品流通和营销体系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需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提高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2)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大力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3)持续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三部分。我省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将下列几个方面作为建设重点:一是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尽快建立一个包括农业环境检测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生产过程监控体系和畜禽与良种质量认证中心等在内的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二是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有条件的区域和农业大县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参 考 文 献

[1]WW Leontief.The Strueture of American Economy,1919~1929: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Equilibrium Analy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1:31~33

[2]刘峻岭.贵州省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7(4)

[3]黄瑞婵.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

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现状与问题;对策

1引言

基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的方向转变。虽然农业机械在我国的平原地区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贵州思南县,受到山区地形因素的影响,大型农业机械难以进入,只有少数小型机械可以进入并开展作业,所以该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平原地区。在现代农业日益强调机械化操作的大趋势下,该地如何运用先进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生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现状

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但是在山区,农业基础薄弱、机具田间作业及转移较困难、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还极大地制约着农业机械推广的发展[1],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仍存在诸多问题。

2.1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缺乏针对性

平原地区便于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往往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更高,而小型农业机械更适用于土地分布零散、单块面积小的山区。与此同时,很多山区的地势地貌条件相对平原地区更为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因此对小型农业机械的设计要求比较高。但是很多设计师和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前期缺乏深入考察,在设计中未能考虑到山区的特殊情况,导致很多生产出来的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2.2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我国的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比较晚,生产水平较低,行业发展尚未健全,行业内大大小小的企业各自为战,整体的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由于小型农机相对于大型农机的市场需求比较低,其企业发展规模也不如大型农机,所以实力相抵较弱、缺乏社会影响力,因此在推广方面也比较吃力。

2.3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处于低端化

由于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市场需求驱动不足,目前小型农业机械的生产还未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行业内目前也未能形成影响力比较大的龙头企业,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也不够高,行业整体出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型农机具的生产质量较差、售后服务不完善,尤其是缺乏针对于山区特殊情况的机械,导致小型农业机械的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

3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对策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只有生产农户需要的产品,农机的推广才有可能成功。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都不尽相同,对农机具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要想在贵州思南县取得成功就必须立足于当地的特殊需求,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产品。

3.2以三大效益的统一为准则

效益是农户使用农机具进行生产的核心目的。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下,经济效益是根本,同时必须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必须首先能够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其次要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后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还要在当地的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避免对山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3.3加大农机补贴力度

贵州思南县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其农户的经济收入比较低,对于农业机械的购买能力相当有限,因此仅仅依靠农户的个人力量促进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也是极为有限的。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农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原有农业补贴的基础上,继续拓宽补贴领域,加大补贴力度。除了常规的财政补贴之外,政府还要尽可能开辟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源,例如引进企业集团的投资,通过开源的方式加大补贴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机购买补贴一定要坚持透明制度,杜绝现象,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不动摇。否则不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会引发农民内部的矛盾。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向着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的有益尝试。大型农业机械在我国平原地区的推广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小型农业机械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区的推广过程都并不顺利,因此,大力推进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曾嵩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7

        (6)十五年品质打造专业温室设计和配套设备引领中国温室行业发展的潮流 无

        特别关注

        (11)2012中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大事top10 无

        行业视点

        (13)周博士考察拾零(二十三)走进多伦——多伦温室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 周长吉 丁小明 鲁少尉 穆钰

        (18)荷兰温室园艺生产技术现场参观记 丁小明 魏晓明 蔡峰 张日新

        (25)宁夏设施果树发展现状分析 张国顺 关耀华 关耀兵

        温室与设备

        (28)温室智能装备系列之四十五 花卉幼苗移栽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冯青春 王秀

        (30)一种国内领先的科研温室简介 吕艳

        (36)甘南州设施蔬菜不良环境因素发生与防治对策 陈广泉

        (42)浅析温室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日常维护 姚宝根 沈清

        (44)见赏凤梨温室栽培种植指南 李春华 李天纯 李柯澄

        (52)通化地区日光温室草本花卉育苗技术 伍艳萍 张武义

        果蔬栽培

        (58)新型无土栽培模式系列谈(二)多功能(lg—d)无土栽培模式及配套设施 汪晓云

        (62)日光温室草莓-番茄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王振学 王庆广

        (63)《温室园艺》杂志征订约稿启事 无

        (64)大棚里的盆栽韭菜走进家庭 苗全亮 王国梁

        (66)无公害杏日光温室生产技术 王秋萍

        (68)冬季异常天气设施栽培防灾减灾技术 吕丽英

        (69)寿光棚室蔬菜生产把握“五忌八注意”科学应对连续雾霾天 郎德山 亓延凤

        植物保护

        (72)李明远断病手迹(三十二)未定种名的茴香霜霉病 李明远

        (74)花卉害虫康氏粉蚧的综合防治 褚方钢

        (74)江西省投4亿元扶持“菜篮子” 无

        企业/人物

        (75)吉尼嘉的五层共挤技术 无

        (77)雾霾、农业 无

        (78)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无

        (81)设施农业文摘 无

        (82)日先温室蓄能调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吕艳

        (83)2013年第一期priva经销商技术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无

        (84)吉林榆树市棚膜产业科技含量高农民人均增收一千五百八十元 无

        (84)吉林白山市实施“菜篮子”工程让菜农钱包鼓起未 无

        (84)吉林通化市休闲农业有新突破 无

        (85)天津宁河“服务型政府”进大棚 无

        (86)天津市设施农业达60万亩带动40万农民

业 无

        (86)天津滨海新区汉沽设施蔬菜基地建成投产 无

        (86)海南省农业厅加强瓜菜产销对接 无

        (86)天津将实施七项举措 提速现代农业发展 无

        (87)陕西汉阴现代农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无

        (87)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阳光操作” 无

        (87)2013年1月北京中荷园艺产业对接会召开 无

        (88)甘肃省供销社助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 无

        (88)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大棚里的别样年味儿 无

        (88)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办 无

        (89)大力发展“棚室吊袋耳”推进东宁黑木耳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无

        (89)辽宁设施农业超常规发展面积突破1100万亩 无

        (90)“斗南亚洲花都”年底投入运营农博会将移师斗南 无

        (90)云南玫瑰大连“野蛮绽放” 无

        (91)广东万顷园艺世界拟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园艺基地 无

        (92)广州供大于求大花蕙兰价格跌近三成 无

        (92)名贵花卉蝴蝶兰湖南安乡落地生根 无

        (92)宁夏百万株露地花卉为首府添彩 无

        (92)荷兰“国王文心兰”来了羊城 无

        (93)山东平邑评估低温雨雪对设施花卉影响 无

        (93)山东滕州市花卉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无

        (93)违规使用燃煤锅炉花卉大棚被令整改 无

        (93)国内首创“无菌空杯”技术 泉州花卉“轻松”出国门 无

        (94)泉州跻身福建省三大花卉重点产区 无

        (94)海南儋州花卉市场15万株兰花出口新加坡 无

        (94)河南郑州花卉种植面积逾七万亩 无

        (94)贵阳气象经助大棚花木安全越冬 无

        (95)北京顺义国际鲜花港引进生产线自产鲜切花 无

        (95)北京昌平蝴蝶兰有了国际“绿卡” 无

        (95)天津滨海农业生态园推出新品蝴蝶兰 无

        (95)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无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91-01

1 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句容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资源十分丰富,适宜于各种经济林的生长。“十一五”以来,句容市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特色农业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生态观光农业初见成效等方面。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对丘陵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三资”拉动、项目带动,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度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基地[1]。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花卉苗木面积0.67万hm2(包括苗材两用林),果树0.57万hm2,茶叶0.23万hm2,乡土树种、良种苗木种类多,葡萄、水蜜桃、草莓等优质应时鲜果,茅山长青、金山翠芽等名优茶多次在江苏省及全国获奖。云兔牌草莓[1]、继生牌葡萄[1]、张小虎葡萄[1]、贵妃牌葡萄[1]、秀林牌水蜜桃[1]、大卓牌水蜜桃、万山红遍系列果品等,茅山长青、金山翠芽、宝华玉笋等名优茶成为省内知名品牌,其中继生牌葡萄为江苏省十大优质果品品牌之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较多,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生产营销方面的农村能人[1]。全市各种经济类型的农庄式小果园、小茶园、小苗圃星罗棋布,成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突出亮点,也为全探索适合句容市实际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同时,句容市依托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省级有机农业示范区和市级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等三大农业园区[1]。目前,实施面积已达0.67万hm2,筑就了省内一流的农业发展平台。相继开辟了白兔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丁庄老方葡萄园、容南风景生态园、万山红遍科技示范园、九龙山生态示范园等,形成了一大批集度假、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与生产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区,春有花、夏秋有果、四季有农家菜供应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1],致富了一方群众,成为句容市吸引省、内外四方来客的一道亮丽风景。

2 发展措施

2.1 加大结构调整

在稳定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作物的发展力度,逐步缩减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2.2 加快土地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导小户土地向大户流转,小户土地承租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户倾斜,零星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3]。

2.3 加强服务能力

2.3.1 科技服务。加大科技指导力度,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利用政府网、农业网等信息平台,使种植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和中介组织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新行情,加快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步伐。

2.3.2 中介服务。培植和引导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协调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发展企业)参与服务组织建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密切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规范各自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开展系列化服务,建立产、供、销的桥梁和纽带,为双方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2.3.3 订单服务。抓好订单种植,减少农户的盲目性[4]。既要与当地龙头企业签好订单,又要与外地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取得订单。同时,规范订单,用法律严格约束双方,避免伤农、伤企事件发生。

2.4 促进战略实施

2.4.1 规模战略。在制订政策上,向规模大户倾斜,抓好连片开发。按照区域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合理布局和安排,使各类商品基地的面积规模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真正实现规模效应。

2.4.2 品牌战略。农产品要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5]。相关部门要协助农户、企业做好“绿色标识”的申报工作,“包装”产品,协助其把产品推向市场。突出特色,在产品创新升级上下工夫,努力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拓宽新领域、创造新优势,使农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创名优品牌[6]。

2.4.3 龙头战略。扶强扶壮现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研制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引、联、育的办法,建立龙头企业群,拉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7]。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捆绑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实现全市农业的良性发展。

2.4.4 项目战略。抓住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农业综合开发大好形势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发展全市现代农业。

3 结语

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加快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许俊彦,王友成,叶金华,等.推进丘陵山区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于句容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调查[J].上海农业科技,2006(6):7-10.

[2]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5-29.

[3] 冯竞.用工业理念引领现代农业——走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J].科学咨询,2010(3):5.

[4] 薛荣.在转型发展中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J].前进,2010(6):28-30.

篇9

近年来,在海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实施“三片四园”的农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海安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茧丝绸、家禽、生猪等三大产业为核心,蔬菜、优质稻米、海洋渔业、山羊、食用菌等五大产业为特色的产业格局。现就海安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作一探讨。

1海安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海安县桑园面积8 533.33 hm2,蚕茧总值4.46亿元,茧丝绸企业实现产值60亿元;家禽饲养量达4 167万只,年内出栏2 227万只,实现家禽业产值近20亿元;全年生猪出栏72.4万头,实现生猪产值15.9亿元;蔬菜播种面积2.08万hm2,实现蔬菜产业产值15.6亿元;水稻种植面积3.74万hm2,总产量34.6万t,实现产值7亿元;海洋养殖面积1.73万hm2,海洋渔业总产值16亿元;山羊饲养量74.65万只,实现产值3亿元;食用菌种植规模达400 hm2,年产菇3.5万t,实现产值5 000多万元。

1.1立足现状,科学规划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海安县资源优势,结合省市沿海开发规划、沿海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科学制定和完善“三片四园”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加大工作力度。以三个片区(沿海绿色旅游农业、里下河生态农业、西南特色农业三大农业片区)为载体,分别侧重发展海洋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园艺业,以四大园区(苏台农业合作园、雅周现代农业园、城东现代农业园、墩头现代农业园)为基地,发展优质稻米、蚕桑、水产、设施栽培等,引入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逐步引导优势特色产业由分散发展向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形成市场调节、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的产业运行机制,培育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1.2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各大产业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形式。全县拥有茧丝绸深加工企业52家,其中缫丝厂15家,丝织厂15家,针织厂4家,绢纺厂2家,服饰及深加工企业16家,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家禽存栏10 000羽以上的有132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5.15%,有从事禽蛋营销的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5 000多个;2009年,海安县列入农业部规模养殖统计的生猪养殖户1 962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有41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42%,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县现有52家饲料生产企业、3家兽药生产企业和658家饲料经营企业、35家兽药经营企业,建有苏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兽药批发市场;另外,稻米加工企业、海洋养殖业、养羊业以及食用菌种植业等的产业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2取得的成效

2.1优势特色产业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海安县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统计,1994—2008年的15年期间,全县年均桑园蚕茧收入3.3万元/hm2。全县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5万人次;全县近8万户农户专业从事蔬菜种植,或套种蔬菜,或参与蔬菜加工和蔬菜流通领域,蔬菜年平均产值达6万元/hm2以上,露地蔬菜年均产值也在4.5万元/hm2以上,设施栽培蔬菜的产值效益则更高,小棚栽培年均产值6.75万元/hm2左右,大棚栽培年均产值7.5万~9.0万元/hm2。优质稻产值20 355元/hm2,比普通稻米提高10%;全县海洋渔业从业人员近2万人,效益3亿元,人均收入近3万元;全县现有山羊养殖户71 596户;土地种菇产值60万元/hm2左右,净收入22.5万元/hm2。

2.2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质量提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化,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鑫缘茧丝绸集团是海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5类免检产品;海安县被列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有“赐福”、“青墩”、“凤乡”、“隆政”牌鸡蛋,“格格佳”牌三黄仔鸡,其中“赐福”牌鸡蛋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富思源”、“海派凤味”、“717”、“德心”牌猪肉均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深受上海、苏南等城市消费者喜爱;“兰波”、“清馨”牌二次紫菜通过了美国HACCP质量认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时代”、“餐侣”等6个品牌的一次干紫菜获得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另外,该县多个大米品牌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多个食用菌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证书等。

3存在的问题

3.1劳动力缺乏,制约产业发展

随着大批素质较高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的趋势明显,导致主要劳动力人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维方式陈旧,只能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劳作,从而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例如,蔬菜生产是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劳动强度较大的一个产业,高素质青壮劳动力的缺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在蚕桑产业方面,一些规模较小的养蚕户一旦遇到蚕茧行情低谷,随即挖桑毁桑。

3.2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化有待提高

海安县的部分特色产业仍以散户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加工质量。目前该县的稻米种植是以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为主,比较效益不高;食用菌总体规模偏小、保鲜贮存和深加工技术滞后;山羊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给疫病控制带来隐患;目前该县的生猪产业分布主要分布在城镇近郊,养殖结构亟待优化,畜牧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因此该县生猪产业面临着生产布局重新调整的巨大压力。

3.3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有待提高

随着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产量逐年增长,该县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带动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低。蔬菜的贮藏、加工、出口一直是该县的弱项,近年来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小,有的仍是小作坊式的经营。出口也刚起步,出口量微乎其微,品种单一,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蔬菜产品销售缓冲的余地较小,市场风险增大,不利于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龙头企业不强,加工能力弱。现有企业大多加工转化能力有限,以简单的一次性加工为主,山羊、食用菌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有待实现加工龙头企业零的突破。三是龙头企业少,不能形成产业合力。融资问题是制约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产业抵御市场风险。

3.4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该县国家级名牌产品仅有3个,而且集中在茧丝绸产业,其他产品都属地方性产品,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在全国市场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国家级品牌,影响产业层次的提升。

4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按照“三片四园”的产业发展规划,分解落实任务指标,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进行严格考核和奖罚,推进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做优做强[1-2]。

4.2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水平

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技术与经营管理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行业技术骨干和经营能手,发挥其在推动现代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引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如无公害生产技术、生态健康种养殖技术、良种繁育改良技术、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农产品系列化加工技术等。

4.3大力培育加工流通企业,努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积极扶持壮大龙头加工流通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工作思路,加快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市场拓展能力强的龙头加工流通企业群体,增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营销能力。二是认真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建立规范、合理、契约化的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双赢互利的目的。三是按照“优化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功能”的原则,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互为补充、当地市场和外地市场相互衔接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建立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的产销互动模式[3]。

4.4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二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政府有关部门相结合的形式,搜集各地农产品产销信息,为该县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三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监测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动物药品、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滥用。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并积极进行申报,不断提高海安县现代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4]。

4.5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该县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采取“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程。采取扶持奖励的办法,鼓励土地流转。制定优惠政策,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5参考文献

[1] 马钟辉.互助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79-280.

篇10

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把定性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与发展相关的内部环境因素(IFE)分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EFE)分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需要回避的因素和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通过战略类型分析,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争取型的调整战略,这就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回避风险,在对以前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行业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篇11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锐,杨鹏亮,盛瑞.榆林市农业产出增长动力来源寻找[J].榆林学院学报,2015(5):66—70.

篇12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6-1

1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杨舍镇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苏州市级4家、张家港市级5家。全镇有经认定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4家,休闲观光农业总面积2000亩,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杨舍镇都市现代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笔者认为仍存在六个方面问题有待提高: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不能简单的以GDP贡献来衡量农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贡献程度;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且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有待提高。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应有统一规划的问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农业科技还是偏向于传统科技的推广应用,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队伍层次有待提高。农技人员队伍严重老化,现有种养大户本地人员比例偏低,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抬高,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短缺,整体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层次亟待提高;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从产业内部看,部分存在规划起点低,分布零散,功能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开发水平较低等问题;从发展环境上看,项目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政策扶持,多部门管理协调力度不够;从企业发展水平上看,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思维包装的经营管理经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到位,产业链条尚未成型。

2 杨舍镇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2.1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来培育。放眼长三角地区,充分挖掘区镇作为城关镇的区位优势。加强上下沟通,左右联动,在政策争取、项目落地、规范管理上加大力度,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2.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有关的基地、道路、大棚设施等硬件建设,要继续给予必要的配套资金支持并逐步提高投入比重;加大“三资”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担保机构开展涉农担保业务。逐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2.3发挥协会作用,强化产业服务水平

成立相关都市现代农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外沟通交流。通过协会引领,加强对都市现代农业的三产开发,对农业景点规划编制统一规划,增强开发项目的特色,建立多样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培训服务,促进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3.1 优质稻米生态湿地产业带

未来,区镇将在四个百万亩永久性水稻保护面积范围内,规划建设万亩,以村办农场和家庭农场为龙头,建成南新、东莱、农义、李巷、章卿、善港等为主体的优质稻米产业带,同时也是都市二环圈外的人工生态湿地保护带。在生产上严格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监测用药等科学手段,100%实现农药统一配送和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物理、生物型防治措施,三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30%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全镇粮食绿色生产,有效保障消费者米袋子质量安全。

3.2 菜篮子工程城郊保业带

充分发挥好城郊型特色农业的优势。硬件设施上,抓提档升级继续投入800万元,做强350亩优质蔬菜基地;物流配送上,做大总投入1100万的金麦穗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小时快速配送圈,年配送1万吨,解决10万人的菜篮子配送问题。叶菜类自给率三年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5%,有效保障市民的菜篮子安全;同时打造两个亮点,一个是位于农联村的蔬果主题公园,它将是一个集绿色生产、蔬果养生、观光教育于一体的近郊特色农业亮点。另一个亮点是位于大寨圩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投入一千多万元,全面采用梁丰奶牛场牛粪尿发酵产生的沼液有机肥进行灌溉,未来三年将发展成苏州生态循环农业的标杆。

篇13

1.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2013年上海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2%,服务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正式步入“服务经济时代”。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为:一是发挥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拉动作用。重点建设金融服务、商贸和物流业等支柱行业和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二是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战略性、功能性集聚区,逐步形成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制造业分离生产业,将服务外包给服务业企业;另一方面提出大力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提升服务外包能级。2.杭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2012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2%,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4.6%。杭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具体做法:一是明确发展战略。在国内率先提出“服务业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将“服务经济”放在发展首要地位。二是重点领域突出发展。确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三是大力增加资金投入。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二、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分析评价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友谊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友谊县境内,与友谊县政企分设、分工管理,农场服务业包含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旅游、居民及社会福利等服务产业。近年来,农场服务业经济总量虽然逐年提高,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1亿元,在红兴隆管理局12个农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服务业增加值占农场GDP贡献率较小,仅为16%,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和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上分析,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提升空间有限,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严重制约农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第一产业对现代服务业拉动作用不明显友谊农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94.6万吨,是垦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全场共建设5个百亩核心区和1个万亩示范片,玉米高产创建亩产分别达到900公斤和806.1公斤。粮食产能虽大,由于企业加工技术较弱和产业链短等原因并未实现加工增值,处于初级加工状态,产业链条得不到延伸,与其他产业间衔接不够,导致农产品积压和过剩,严重制约了运输流通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2.现代服务业体系不完善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整体实力不强,2012年,友谊农场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三大传统服务业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42.81%,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少且多为小微企业,缺乏规模化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有带动力、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产业化水平较低、企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和规模效应不明显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3.场县政企分设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挑战明显友谊农场与友谊县实行政企分设、共同管理的发展模式,公检法司和工商、交通、文教等行政部门均设在友谊县,农场无行政审批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布局和统筹发展,只有积极促进场县对话,创新场县合作机制,明确农场定位,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框架,才能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友谊县建立紧密的深度合作关系,实现资源、资金、人才、信息、服务等发展要素协调互补,互利共赢。4.区域间产业与消费市场竞争以及差异化发展压力较大农场周边双鸭山市、佳木斯市和富锦市等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优于农场,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近两年来均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场与周边县市和其他农场现代服务业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深入挖掘农场自身潜力,整合要素资源,有效规避同质竞争,与富锦、双鸭山、集贤等县市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在有限的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差异化发展是农场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

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结合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以粮食和安全食品全产业链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侧重于农业现代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和农业金融服务业,以两大产业引领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具体发展路径如下:

(一)构建“三二一”产业融合型发展模式以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突破口,以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生态优势和绿色农副产品规模和品牌优势,加强粮食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安全食品精深加工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三次产业循环模式,建设以粮食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粮食和安全食品加工基地—粮食和安全食品服务体系—市场终端为路径的三产融合型产业链,重点建设由一产到三产的粮食产业链和由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的安全食品(以绿色果蔬和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全产业链。

(二)以物流业和金融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利用农场耕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农资、农机、农业流通、农业金融和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重要内容,培育农资流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工厂化育秧(育苗)合作社、金融合作社等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和专业化农业服务龙头企业,为农场粮食和安全食品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突破粮食和安全食品流通领域,以现代农业服务业引领农场产业快速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