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者简介:苏苗赏,男,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儿科医学教育。
2016年教育部批准全国八所高校开始重新招收儿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这对儿科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恢复不等于照搬从前,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构建适应时展需求的儿科本科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儿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儿科医学教育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儿科专业本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儿科医学系本科教育的建立
50年代初,北京、上海、沈阳等医学院校开始筹建并招收儿科系学生,学制五年,培养方式是选择部分医疗系学生,在第五年安排到儿童医院实习,接受儿科医学教育,毕业后从事儿科工作。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中国医科大学即当时沈阳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和重庆医学院等院校设有儿科系,并建立儿内科、儿外科、传染病等教研组,开始自己编写教材和制订教学大纲,实施有关儿科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为各地儿科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后,原先的儿科医学院校恢复儿科系,湖北、南京、温州、青岛、新乡、河北等医学院校也开始筹建儿科系。次年还恢复了儿科研究生培训制度,并且开始制订儿科学专业教学大纲,编写《儿内科学》、《儿外科学》、《儿童传染病学》、《儿童保健学》等教科书,统一了全国儿科医学教育的教材,为保证儿科学专业教学质量起到很好作用[1]。
二、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五个专业调整为临床医学一个专业,儿科学专业即停办。该决定一方面是规定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内、外、妇、儿并重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也是对儿科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全科医生的基础上,通过毕业后严格、强化性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儿科专业医师[2]。对于这种形势的改变,全国医学院校纷纷改变原有的儿科医学办学模式,来适应目录调整及社会对儿科医师的需求。至此以后,儿科医生主要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选拔,进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2-3年;其二是本硕连读医学生,学制为7年或8年,毕业后获得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取儿科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3]。但由于儿科专业性强、社会家庭期望值高且儿科医师报酬相对低下,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选择从事儿科专业的优秀学生极少,再加上长学制或研究生培养的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招生人数限制等原因,导致儿科医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医疗需求。为了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可能带来的“儿科医生荒”,2016年3月教育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等八个省市医科大学新设五年制儿科学专业,确定从7月起招收本科学生,并力争到2020年每省或自治区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教育。
三、儿科本科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解决思路
1.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学专业的健康发展[4]。近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规模的扩展,并没有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基层医务人员仍然缺乏良好的医学培训,因此人们宁可排长队在三级医院就诊而不愿在基层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对比内地的儿科医学教育,香港特区卫生署鼓励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以便充分利用卫生资源[5]。因此,缓解目前儿童就医难的问题,需加强基层儿科医生的专业培养。
2.课程设置。
21世纪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麻疹等)、感染性疾病(败血症等)的患病率大大降低;而肥胖症、心理行为异常、遗传代谢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睡眠障碍等大幅度增加。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儿科医学教学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此外,还应该注重儿童身心健康的全人教育和医疗服务。因此,要求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增设儿童心理学、睡眠医学、急诊医学、家庭护理、卫生保健方面等课程,使医学生获得更多、更新而且更为实用的临床知识,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也可以参考美国儿科教学,适当增加外科如矫形、急腹症、儿童眼耳鼻的体检及常见皮肤疾病等部分内容。
课程设置应注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养。无论是儿科学总论或分论的教学内容,处处需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6]。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从课程选择和数量上看,为开拓学生的视野,除学院设立的核心课程外,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3.教学方法。
对于知识量大又相对抽象的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整合是必要的。不同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出医疗典型案例,将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基础医学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PBL教学法等不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定期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是培养临床思维最有效的方法。
4.临床技能。
患儿家长的不配合,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操作机会越来越少,为克服这一困难,学校在临床技能培养方面应该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临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基地,模拟医院场景,配备临床教学使用的模拟人及模拟教具,通过模拟实习,缩小实习与临床实践方面的差距。在见习或实习阶段,最好由固定的医师带教,全面负责学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治及诊疗操作,以及危急症病人的诊断与抢救处理能力的训练,实际操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及时发现实践中暴露的问题,纠正其错误。定期讲授本科诊疗新技术、新进展知识教育,查房时注意抽查提问,以了解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诊断及处理医疗问题的能力。
1引言
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基础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并认识各种临床症状及基本的临床诊治技能。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因而探讨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对加强医学生儿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常规的临床实践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内容,但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由于临床学生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带教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很多时候都是以听为主;②实践效果差,导致学生无法思考病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病例的方法,也未对临床病种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达不到临床实践的目的;③受实践时间的限制,不能全面展开临床实践。因此,理想的临床实践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儿科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水平,提升临床实践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2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是以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让医学生带着实际病例问题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法(CBL)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将理论教学融于临床病例分析中,通过相互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法可对PBL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补充[2]。将PBL和CBL结合起来,既注重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增加对临床实践技能、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利用现有的微信平台,将见习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构建一个可供医学生随时公开讨论临床问题的平台[3]。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教学法(联合CBL及PBL)”的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参与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
3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专业性较强、涉及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疾病的医学学科。根据病种的不同,儿科学又分为呼吸、消化、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专科方向,但上述专科疾病的病理因素与成人疾病又不同,因而临床实践过程非常重要。现将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的具体应用策略介绍如下。
3.1病例准备
在基于CBL和PBL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方法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人左右。每次临床实践课前,由临床带教教师挑选三四例儿科不同专科方向的典型病例,病例的选取应紧扣教学大纲。将选好的病例提前1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收集病例涉及到的临床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最新文献,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内部学习和交流,聚焦出该病种的科学问题和临床要点。
3.2实践中讨论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患儿进行实践,让每组学生对1名患儿情况进行问诊,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诊疗经过。随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病情分析,进而得到该疾病的诊断思路,建立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比如,某患儿因高烧呕吐入院,需根据其他临床症状分析可能是哪种疾病、需进行哪些检查才能确诊、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是否需要紧急处理、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哪些药物,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都应进一步思考。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学生针对该病例发表意见进一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3实践后的总结与讨论
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问诊顺序、问诊内容、问诊技巧,以期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进一步结合临床视频、临床影像资料对学生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3.4构建儿科临床实践微信交流平台
由于每次的临床实践课程时间较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仅仅靠一次临床实践去消化所有的实践要点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每次的临床实践,借助微信平台建立不同的讨论组,将实践课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针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推送相关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操作方法;同时,大家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具体包括:①在临床实践开始前,由带教教师建立微信群,并在群里科室临床实践学习要求;②在入科进行临床问诊前,带教教师将常见的儿科疾病资料发送至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③临床问诊结束后,小组成员互享临床学习心得,通过病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锻炼学生发现临床问题、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并获得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来增加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激发人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也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学生快速地适应临床实践学习。
3.5构建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实时反馈系统
儿科临床见习结束后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等进行考核。采用本医院自制满意度表对学生对此见习的结果进行评估,主要对教学方法效果、自我成长、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问卷形式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生对临床见习教学的学习反馈,得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
4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由于儿科诊治对象是14岁以下的患儿,特别是幼儿患儿往往不能自己诉说病史或诉说不清楚,且儿科疾病病种多、患儿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造成临床诊治难度大[4]。因此,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儿科临床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问题当中,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在本院儿科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查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临床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调动临床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可激发临床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相互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主动沟通交流的能力;让临床医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帮助其了解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尤其在临床工作中当患儿病情变化较快时要快速结合症状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同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达到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熟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问题的目的[5]。
5小结
有别于儿科常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打破见习时间的限制,可以全面展开对临床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临床医学院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此外,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经验。该教学方法不仅可用于临床医学院各临床科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万智,汪池洁,艾媛,等.关于“儿科学”课程见习的教学形式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3):243-246.
[2]赖学莉,谌卫,郭志勇,等.PBL与CBL综合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5):2382-2383.
[3]宋波,王桥,谭佳音,等.基于微信平台的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0):226,228.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摘要] 目的 探讨TBL式教学法在临床儿科教学中的实用性效果,并且总结在教学中具体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实习的两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96位实习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对照组)和TBL式教学模式(观察组),记录并对照学生的结业考试成绩,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与实践总成绩相比(对照组87.65±9.32分,观察组94.42±5.55分,t=-3.187,P=0.015),理论成绩两组相比(t=-5.671,P=0.002),实践成绩两组相比(t=-1.571,P=0.02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TBL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的系统性和脉络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
关键词 ] 儿科学;TBL式教学;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44-02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胎儿到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身心健康的一门医学类科学。儿童是弱势群体,本身抵抗力较低,加之当代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易患多种疾病,如小儿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此儿科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室带教老师尝试开展TBL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儿科教学方法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儿科专业知识储备,强化巩固学习内容,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间,在我科实习的两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96位作为对象进行研究,2012年入科的学生(5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讲授模式教学,平均年龄(23.53±3.01)岁,其中男生20名,女生30名;2013年入科实习的学生(46名)作为观察组,采用TBL式教学法教学,平均年龄(24.37±2.15)岁,其中男生23名,女生23名。两组学生在年龄大小(t=1.281,P=0.298)、性别(χ2=0.723,P=0.528)等自然条件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条件。
1.2方法
TBL式教学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并且通过带教老师的引导, 利用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可能性的假设,培养学生的扩散思考能力,创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1]。
对照组教学方式:进行常规包括患者家族病史的采集与病例的书写规范,辅助检查,体格检查与分析,病情分析与观察,病例讨论,儿科专业操作规范的示范教学等按照以前的方式方法进行的常规儿科教学的带教方式,具体实习内容均按照一定的模式方法进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基本的教学基础上,强调儿科及其相关疾病、相关学科重点知识教学,强调老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导向与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的灌输与被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本身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想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并且为同学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激发同学们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或是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带教老师在儿科学中提出的问题。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两种不同方式的教学后,在实习结束前由带教老师出相同的题目进行考核,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采集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样本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设定值0.05为检验水准,结果显示P<0.05既为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学生的实习考试结果比较详见表1,两组学生理论与实践总成绩相比(t=-3.187,P=0.015),理论成绩两组相比(t=-5.671,P=0.002),实践成绩两组相比(t=-1.571,P=0.02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从诞生到成人,时刻都在生长和发育。这一过程中的身体结构、器官功能、身高体重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正因为儿童的身体结果与成人存在差异的原因,儿科学应与正常成人的内科外科分开来,单独自成一套系统理论体系。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儿科学也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开始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其下分支的小专业也变得更加细致。经过不断的发展,目前儿科学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体系中有众多细小分支,如儿童营养、护理、保健等十余个分支。正是这些小分支的科学技术成就促使了了儿科学从基础医学教学到临床实际应用的迅猛飞速发展。小儿身体结构特殊,抵抗力低,可侵染病毒种类多,一旦患病,起病急、发病快,诊治难度大。因此,就需要儿科医生掌握充足丰富的儿科学诊断以及治疗手段。儿科学名称复杂繁琐,学习内容多,如果单纯地老式你讲我听的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听不懂、学不会、难应用的情况出现。同时受到长期成人的临床特点影响,儿科学的许多特点变得很抽象,形成贯穿始终的知识网络系统比较困难,从而很难把握知识,并做到灵活应用[2]。
从以上两组考试分数可以看出,观察组的出科考试成绩(94.42±5.55)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7.65±9.32)分,并且观察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儿科临床学习中,加强带教老师的TBL式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参与性,学生的结业考核成绩显著提高,表明TBL式教学方法取得的成绩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可以初步认为TBL式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讲授的教学方法。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单独灌输方式[3],将儿科学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讲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对儿科学临床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被动型与局限性,使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并导致知识掌握脱节,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与积极性,通过强化了学生的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将基础与临床实相结合,汲取TBL式教学的优点,使学生有兴趣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4]。
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可通过学校的资源来安排一些儿科方面的专家对学生的实习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帮助,安排一些相关的儿科疾病的会诊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室内部的患者情况讨论等。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掌握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了解以及预防和治疗办法,熟悉病例的书写等基本操作[5]。总之通过在儿科实习的学生中广泛采取TBL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TBL式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医疗技巧,值得临床相关科室进行学习参考[6]。
TBL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中的常规做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使学生从“被动灌注式”为“主动吸收式”。这套成功的TBL式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相关临床部门及科室学习借鉴。
[
参考文献]
[1] 赵汗漫. 关于中学生物课TBL式教学的研究[J].金色年华(下),2010,3(1):46-47.
[2] 毛萌,金星明. 中国发育行为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123-127.
[3] 金立,赵汝杰.研讨式教学法在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8):1053-1054.
[4] 付英梅,袁谷鸿,钟照华,等.TBL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改革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6):853-855.
榜单解读
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现在的复旦大学是由2000年4月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211工程”(二期)建设重点学科8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医学方面的教育、研究实力在全国数一数二,也是众多学子所向往的学医之地。
浙江大学医学部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都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著名医学院校之一。学部以培养和造就医学实践、生物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精英人才为使命,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院、护理系和药学院等8个院系,拥有六家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