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的背景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次贷危机的背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次贷危机的背景

篇1

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7年5月,随着首批4家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股改浪潮引领股票市场逐步进入全流通时代。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股票市场的不断成熟使得股价和汇率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行,两者的关系也开始回归真正的市场化关联。

2007年7月,次贷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强大冲击,国内金融市场也未能幸免。危机背景下汇率和股价的关系如何,与危机前相比有何特点,危机冲击对其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改革,指导金融政策制定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解释和文献回顾

汇率与股价分别是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也是反映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经济变量。目前,理论界对两者关系的诠释主要包括两种重要的理论:

(一)流量导向模型(Flow Oriented Model)

该理论最早是在1980年由Dorbusch和Fischer提出的,主要从国际贸易平衡的视角分析汇率变动对股价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汇率变化通过影响国际贸易收支进而影响实际收入和产出,并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而股价代表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会对汇率的变动做出反应。以出口型企业为例:一方面,汇率上升会导致国外需求增加,从而提升企业价值,股价上涨;反之,则股价下跌。另一方面,汇率上升也会使得以外币计值的企业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这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一是由于资产增加而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推动股价上涨,二是由于负债增加而导致企业偿债和抗风险能力下降,从而打压股价。流量导向模型认为汇率波动会影响股价波动;但这种影响究竟是正向还是反向的,仍要取决于上述两方面作用力的强弱对比。

(二)股票导向模型( Stock Oriented Model)

该理论最早是在1983年由Frankel提出的,主要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视角分析股价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股价波动通过影响外资的进出和本币需求的变化而影响汇率波动。以股价上涨为例:一方面,股价上涨推动股市繁荣会吸引外资流入,导致本币升值。另一方面,股价上涨也会使得本国居民财富增加,导致对本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外资流入,最终本币升值。股票导向模型认为股价波动会影响汇率波动;而且股价上升则本币升值,股价下跌则本币贬值。

虽然上述两种模型已经明确阐述了汇率和股价变动的理论联系,但是实证研究的结论却并不一致。尤其是自1992年Bahmani Oskooee和Sohrabian首次使用协整和因果检验进行分析以来,许多学者都运用类似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汇率和股价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论大致包括:汇率与股价不存在相关关系(Frank and Young,1972)或弱相关关系(陈然方,1999; Nath和Samamta,2003);存在着汇率到股价的单向因果关系(Abdalla and Murnide,1997;Apte,2001;邓、杨朝军,2008;朱新蓉、朱振元,2008;郭彦峰等,2008);存在着由股价到汇率的单向因果关系(Soenen and Hennigar,1988;马爽等,2010)以及汇率与股价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Granger等,2000;Muhammad and Rasheed,2003;杨清玲,2007;李泽广、高明生,2007)等。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引入外生变量间接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如Kim,2003;Phylaktis和Ravazzolo,2005;Pan等,2007;巴曙松、严敏,2009)。

事实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汇市场管制程度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不存在具有统一普适的一般结论。而且,汇率与股价间的传导中介和传导机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组合方式上的差异也将导致两者的关联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鉴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对外生冲击下的汇市和股市关系分析不多,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又为该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绝佳的研究素材,本文将以次贷危机爆发为研究对象,分析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危机爆发前后汇率和股价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分别选取2005年7月22日至2007年7月31日(次贷危机爆发前)和2007年8月1日至2011年9月13日(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日交易数据作为分析我国汇率与股价动态关系的样本区间。汇率选取的是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中间价格,数据来自外汇管理局网站。股价指数以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盘价为代表,数据来自申银万国网站。剔除两个市场存在着的营业日不一致的情况,共得到1495个日交易数据样本。

考虑到许多金融时间序列都呈现出异方差的性质,分别对汇率与股价指数序列作对数变换。用ex1t表示危机爆发前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对数记作lnex1;用ex2t表示危机爆发后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对数记作si1t表示危机爆发前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将上证指数收盘价的对数记作lnsi1t,用si2t表示危机爆发后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将上证指数收盘价的对数记作lnsi2t。计量分析软件为EVIEWS 6.0。

三、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用非平稳经济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会带来虚假回归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建模前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该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假设为序列存在单位根,若拒绝原假设,则认为该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反之,则为非平稳序列。本文将用ADF检验对序列进行单位根验证。汇率和股价指数的对数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序列Δlnex1t和Δlnsi1t的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即汇率Δlnex1t和股价指数Δlnsi2t序列均为非平稳过程。而经过一阶差分后所得到的序列Δlnex1t和Δlnsi2t的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汇率变动率序列Δlnex1t与股指变动率序列Δlnsi1t均为平稳过程。而且,由于时间序列Δlnex1t和Δlnsi1t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均可记为I(1)序列。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以验证序列Δlnex2t和Δlnsi2t也都是平稳序列,同为一阶单整过程。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序列存在同阶单整。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序列Δlnex1t、Δlnsi1t、Δlnex2t、Δlnsi2t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所以它们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要求。本文将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先对响应序列与输入序列建立回归模型,再对回归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是回归残差序列平稳,则认为多元非平稳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分别构造Δlnex1t、Δlnsi1t和Δlnex2t、Δlnsi2t的回归模型,结果见表2。

其次,要对两个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ε1t和ε2t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残差序列ε1t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而序列ln ex1t和ln si1t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而残差序列ε2t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却是非平稳的,因而序列ln ex2t和ln si2t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表示了时间序列之间的领先与滞后关系,它重在影响方向的确认而非完全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基本逻辑是:过去或现在可能预测或解释将来,但是将来却一定不能预测过去或现在。从前述检验结果看,由于危机爆发前的时间序列lnex1t和lnsi1t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因而可以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即VEC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发现建立滞后3期的VEC模型时AIC和SC信息准则的值最小,所以建立VEC(3)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而由于危机爆发后的时间序列lnex2t和lnsi2t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因而可以将研究焦点放在它们的短期互动关系分析。基于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确定VAR 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期。所以建立VAR(2)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

基于表4、表5的分析结论可知,从长期趋势来看,危机爆发前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长期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遭到破坏,因为汇率和股价在危机爆发后不再具有协整关系。但从因果检验来分析,无论是危机爆发前还是爆发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着相互短期引导关系,即短期内汇率能够引导股价的变化,而且股价变化也能够引导汇率变化。

(四)方差分解

虽然格兰杰因果检验能说明汇率和股价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它不能解释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因此,还需要利用方差分解方法进一步对汇率和股价的不同预测期的预测误差的方差进行分解,从而了解各方程信息(随机误差项)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具体结果见表6和表7。

从表6、表7的分析结果来看:危机爆发前,汇率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波动的影响,第1期为100%,以后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总方差中来自汇率本身的部分逐渐降低,到第50期时为99.70%。而股价对汇率的波动影响在第1期完全没有反映,后来影响逐步增大,但到第50期时也才达到0.30%。与之类似,股价的波动也主要受自身波动的影响,到第50期时股价波动有99.56%来自自身的影响,而仅有0.44%来自汇率的影响。与之相比,危机爆发后,汇率和股价受到彼此波动的影响都要更为显著。到第50期时,汇率受自身波动的影响为89.39%,而受到来自股价波动的影响为10.61%;而股价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为98.48%,而受到来自汇率波动的影响为1.52%。从数据分析来看,危机冲击下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大大加强了,风险传播的速度和程度也更为剧烈。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次贷危机爆发前后的汇率和股价关系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得出如下结论:

(1)从协整分析来看,危机爆发前的汇率和股价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这与李泽广、高明生(2007),邓、杨朝军(2007),郭彦峰等(2008)此前所做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危机爆发后这种均衡关系由于外生的冲击而遭到破坏,不再具有协整性。这说明次贷危机对两者的关系有实质性的影响,短期内两者的关系不再协整,这与巴曙松、严敏(2009)所作的分析结论存在相似之处。

(2)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危机爆发前的汇率和股价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在危机爆发后同样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危机爆发后,股价和汇率之间仅存在着短期内的相互引导关系,这与Bahmani Oskooee和Sohrabian(1992)的研究结论一致。因果检验的结果再次证明,作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价格代表,汇率和股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风险在两个市场间的传播。

(3)从方差分析来看,危机爆发前汇率和股价的波动受到对方影响的程度较轻,其波动性主要来源于自身。而危机爆发后,两者受到彼此波动的影响都更为显著,其中汇率的波动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更大。通过对模型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次贷危机爆发使得金融风险传播的外溢效应更为明显,因而危机背景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也更为艰巨。

鉴于次贷危机后汇市和股市间联动性的加强,为了防范风险的快速传播,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在坚决维护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汇率浮动空间,稳步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其利润分配制度,并积极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价值投资理念。此外,还应积极建立健全各金融子市场的风险传播控制机制,加强对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借鉴境外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经验,开发和完善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加速推进远期外汇市场以及外汇期货市场发展等。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这次次贷危机爆发后,汇率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更为明显。这要求政策制定部门在新形势下更要密切关注证券市场发展,牢牢抓住风险传播的源头,尽量减少或消除目前疲软的证券市场对外汇市场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新蓉,朱振元.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股票价格报酬之间的相关性――基于2005年至2007年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2]巴曙松,严敏.股票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中国市场的经验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3).

篇2

从2007年7月份开始,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不仅导致美国进口商资金链紧张,而且导致大量美国企业破产。由于美国是中国最人的出口国,受其影响,我国外贸企业货款回笼周期已经被拉长,货款设拖欠的情况急剧增加,很多外贸企业遭受了严重的环帐损失。由于次贷危机的不良影响已波及全球,而且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决定了我同外贸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居高不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次贷危机带来的信用风险,是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一串触目惊心的数据

2008年4月18日,都市快报报道,一季度,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受理的报损案件达到112个,涉及金额2200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

2008年6月21日,华夏时报公布了从商务部获得的一组数据,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的

损失预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损失率为5%左右,是发达国家的10到20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公布,上海地区接到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出口企业申报索赔的比例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125%。

新华网济南9月12日电,青岛市外经贸局统计调查显示,美国进口商为缓解其自身的资金压力,纷纷要求我国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付款期限从以前的60天至90天延长到交货后120天,甚至150天,拖欠或拒付的情况也有所增加。

2008年10月24日,深圳特区报报道,1至10月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深圳分公司共接到各类出口信用风险索赔案30起,比去年同期增长100%,无论案件数量还是案件金额均大幅超过去年同期。

以上数据仅是我国众多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一个缩影,但已足够说明我国外贸企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找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或降低信用风险。

二、俄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信调视不够

无论什么时候,对海外进口商的资信进行调查,都是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首要步骤。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外贸企业对进口商的资信调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于老客户,过分信任,没有及时更新老客户的信用信息,当老客户信用状况恶化,出现拖欠货款行为,未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导致坏帐损失;对于新客户,资信调查不够深入,盲目信任;或者做成几笔小额订单之后就失去了戒备之心,大胆出货,最终导致大量坏帐。

(二)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

日前我国的多数外贸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信用管理工作的职责,由财务部门或者销售部门承担,或者由这两个部门分摊,这样的组织设置不利于实现信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次贷危机之后,国际贸易总体风险迅速升高,这种管理模式就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外贸企业防范信用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三)很少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外贸进出口企业、如果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那么,在发生货款被海外进口商拖欠之后,则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就目前情况来说,甚至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绝大部分出口企业保险意识淡薄,没有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这样一来,如果发生收汇风险,也就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了。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涵盖率在20%至30%之间;而在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总数的3%左右,出口总额中,只有约1%的金额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

三、我国外贸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

(一)事前控制

1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认真进行资信调查。客户的资信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否,因此,在与客户发生业务往来之前,首先必须掌握客户的资信状况。对于老客户,要有专人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其经营活动与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以便对其资信等级及时进行调级。而对于新客户或者潜在的客户,则可以通过银行、信用保险机构、驻外商务处、中介机构进行资信调查,获取资信信息,然后再结合客户在业务中的付款情况和信用状况,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按客户的业务量大小对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划分一般客户和重要客户,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客户信用管理档案。

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并定期进行调整。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与重要程度,核定客户的信用额度与信用期限,并制定相应的现金折扣政策、收帐政策;还应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定期对这些政策进行调整。

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出口,保障企业收汇安全的有效手段,外贸企业应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通过投保,出口企业将收汇风险转嫁给信用保险机构,收汇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坏账损失可以大大降低。

(二)事中控制

1,严格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出口方义务,加强货物质量检验,以免给外国进口商拒收货物、拖欠或拒付货款留下把柄。

2,随时更新资信信息,及时调整信用政策。充分利用资信调查,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参加展会、拜访客户等方式密切关注海外买家资信动态,及时更改信用交易条件。

3,收集保存好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尤其是书面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4,每周进行帐龄分析。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对应收帐款的帐龄实施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客户付款时间和付款金额。每周编制帐龄分析表,列出每个客户信用期内的应收帐款金额与超过信用期的应收帐款金额,对于超过信用期的应收帐款,还应按一定的时间标准分别列示并将帐龄分析表及时传递给财务、销售等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5,严格控制逾期帐款。对于逾期的应收帐款,一方面要积极实施收款计划,另一方面也要调整供货计划。供货计划的调整主要有三种方式:(1)停止供货;(2)减少供货,采用小批量、快交货的方式,(3)延期交货,待进口商全部或者部分付款后再发货。

6,控制应收帐款总额。在风险较高时期,财务部门应经常监控应收帐款总额,一旦发现应收帐款快速增长,就要伙同相关部门调整信用政策、销售政策,将应收帐款总额调整到合理的水平。

(三)事后控制

1,及时进行货款催收。一旦出现逾期的应收账款,外贸企业就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外商拖欠货款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催收。收款计划的实施应遵循收帐成本由低到高的原则,采用邮件、电话催收,专人或专门机构催收,采用法律手段催收等等。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使用如下的方法:一是打电话、发传真等,主要依靠双方的诚信协商解决;二是委托信用管理公司或当地律师行来做,该方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三是通过仲裁,依靠专家裁定,形成具有制约力的裁定;四是诉讼。

篇3

一. 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三. 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与成因

1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

2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

3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四.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

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状况

2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3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五.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3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4建立完善的证券定价机制

篇4

一、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背景比较

(一)世界经济基本格局

两次危机来临之时,美国均处于全球经济体系的核心,均成为危机的发源地。但两次危机中美国所处的支配地位不同。一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二战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欧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其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二)金融体系

两次危机金融体系的差别还体现在金融衍生品、影子银行和融资方式等方面。大萧条之前金融机构基本没有动力开发金融衍生品,随着金融监管的日益加强,为了开拓业务,各金融机构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前,金融衍生品充斥市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还出现了影子银行,存在着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分业经营减少了银行的投资机会,低存款利率促使银行的存款资金转入其他投资渠道,20世纪60年代伊始还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

(三)国际货币体系

两次危机期间的汇率弹性是不同的,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在大萧条期间,世界各国普遍奉行金本位制度,黄金输送点决定了各国汇率波动的幅度相当有限,固定汇率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固定汇率制使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本轮经济危机之前大多数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各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有所增强,以邻为壑的做法比比皆是。

相对于大萧条而言,二战后“中心-”国家权利义务的非对等性。在大萧条期间,受金本位制的影响,各国货币的泛滥程度是受到控制的。但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货币不再仰仗于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心-”国家之间的义务权利不对等导致美元泛滥,2007年的剧烈调整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必然结果。

(四)国际协调机制

大萧条期间,国际协调机制比较脆弱,各国纷纷推行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首先是贸易保护主义。1930年6月,美国将平均关税税率由38%提高至52%。作为回应,各国随后开始了报复性贸易战,主要经济体平均关税高于50%。其次是金融保护主义。在大萧条导致大量银行倒闭的背景下,民众极力追逐现钞和黄金,各国黄金储备不断告急,世界各国穷尽手段来争夺黄金。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协调机制大大增强,主要国家采取了同向的救市措施,政府间提供紧急贷款援助,IMF推行了备用信贷安排、短期贷款安排等举措,2008年G20决定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二、两次金融危机演变过程比较

(一)传导范围

大萧条波及世界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日欧均深陷其中,但社会主义国家并未受其影响,苏联在西方国家深陷大萧条期间仍然保持经济增长的态势。相比较而言,随着世界上各国经济金融往来越来越密切,国际金融危机范围包括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传导过程

两次危机均经历了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这一过程,首先是资产泡沫破灭,股市、楼市中的投资者纷纷破产,虚拟经济风光不再虚拟经济的不景气进一步拖累了实体经济,随着投资者持有的流动性不断削弱,实体经济不得不面临通货紧缩,各宏观经济变量不断下滑,各国陷入经济衰退。

国际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而起,美国房利美、房地美和“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注资850亿美元拯救AIG公司,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并引发全球股市下行。事实上,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通过国债与公司证券化衍生品将次贷危机的风险扩散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2007年8月,法德日等国开始向处界披露次贷所造成的损失,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播至其他国家,并以迅雷之势席卷全球。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经历了股市下挫、汇率下跌,冰岛克朗一路狂贬,流动性危机迅速席卷其他国家。

(三)演变过程的对比分析

1.相同之处

两次危机均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虚假繁荣造就了资产市场的巨大泡沫,泡沫被刺破之后,投资者纷纷破产,宏观经济数据下滑。两次危机的发源地均在美国,并且通过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这两个途径波及到世界各国。两次危机均影响了国际货币体系,但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有轻微区别,大萧条导致金本位制终结,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在IMF中话语权有所增加,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不同之处

当然,两次危机演变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主要差异有二。

危机演变过程对监管准则改革存在不同影响。大萧条充分暴露了分业经营、分业监控模式的弊端,“格拉斯-斯蒂尔法案”确立了美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新模式,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成为各国的主要模式。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认识到监管不力的问题,美国金融体系有重拾混业经营的可能性,监管结构也可能会从伞形监管转变为功能监管。

篇5

1.引言

投资银行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对于投资银行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进驻中国。本文的写作背景基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等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而投资银行则是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投资银行甚至因之而破产。而正是基于此,投资银行的经营背景,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投资银行开始注重财务风险,而不再是只关注各自的利润,投资银行业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这些变化对于投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都是值得我们殷切关注的,因为只有关注了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控制好投资银行业得财务风险,使得投资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并且逐渐防止再次出现这样的危机。

2.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投资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是各方面的,然而最直观的莫过于对收入的影响了,它能直接通过财务数据来显现。而对于著名投资银行财务数据的分析显而易见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它能够洞悉到整个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对投资银行业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下面主要通过分析著名投资银行的收入变化来说明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收入结构与变化来看看金融危机前后投资银行财务状况方面的变化[1]。从业务收入的来源分布从业务大类看,根据摩根士丹利历年财务摘要的显示,其业务收入主要分为四大类:机构证券业务收人、全球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和信用服务业务收入。危机爆发前:摩根士丹利收入的最大来源是机构证券业务,占全部净收入的50%左右,且保持了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而全球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信用服务业务都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危机爆发后,摩根士丹利在危机爆发当年就出现了4.32亿美元的亏损,2008年净收入为18.29亿美元,较2006年的净收入86.25亿美元相比,下滑幅度很大,其中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大的是机构证券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从具体业务收入分类看,摩根士丹利实现收入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资本交易业务、佣金收入、资产管理费收人、利息与股利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利息与股利收入是摩根士丹利业务收人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资本交易业务中的贸易业务收入,此外,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上述各业务收入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但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收入和利息与股利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两项收入分别为29.29亿美元和68.51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大幅减少;同时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崩溃以及全球贸易萎缩的影响,摩根士丹利贸易类业务收入也从2007年第三季度出现巨幅波动,显示出该类业务的市场风险较高,市场敏感性高于其他业务种类。

雷曼兄弟的收入结构变化[2]。2005年至2007年,雷曼兄弟实现总收入分别为324.20亿美元,467.09亿美元,590.03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86.10亿美元。可以看到,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净利润为-24.08亿美元,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原因是与证券资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收入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亏损额高大34.34亿美元。过度依赖证券经营业务的弊端显现无疑。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仅实现净利润28.39亿美元,利润大幅减少。进一步分析雷曼兄弟净收入业务可以看到,净收入来源于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其中资本时市场业务是净收入最主要来源。雷曼兄弟资产过于集中直接导致其业务收入来源过度集中,对资本市场收入的过度以来成为雷曼兄弟在次贷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的最主要原因。

3.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遭到巨大影响与风险管理不善有何关系

3.1 金融创新过度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之所以遭受如此巨大的影响与其风险管理不善是有很大关系的。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品过多,衍生品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导致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到其他各个环节[3]。因此可以说投资银行就是没有在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保持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投资银行把重点都放在了金融创新上,而没有注重风险控制。

3.2 忽视了市场变化引起的信用风险

次贷市场之所以蓬勃持续发展是由于人们普遍相信房价会不断上涨,对经济增长持长期向好的预期。因此当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快速上调,房屋价格不断走低时,大量次级房贷者便无力支付不断增加的贷款本息,次贷违约率不断攀升,此时银行才发现即使把房屋出售,得到的资金也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本息,银行亏损急剧增大。由此,必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资产质量下滑。因而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任何可能的经济冲击、市场变化对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盈利能力、拨备提取等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及融资和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金融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规范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强化运营风险管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广奇.美国投资银行的组织形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5):16-19.

[2]潘成夫.次贷危机与国际银行业未来定向[J].财经科学,2008(12):23-28.

[3]陆晓明.次贷危机挑战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系统[J].银行家,2008(4):44-50.

[4]王晓国.从次贷危机看我国证券业发展[N].证券时报,2008(7):23-27.

[5]陆媛.慎用高杠杆[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44-49.

[6]卢伯军.次贷危机背景下投资银行角色转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35-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