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对策

社区治理对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治理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区治理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践行以健康服务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半径、以适应群众日常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宗旨。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自1996年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以来,经过了30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群众的满意度逐渐提高。当然,伴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群众对观念认识的不统一,再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距离群众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和不足,亟待完善与提高。

1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表现分析

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结构不完善

这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全科医生的储备严重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但有教育制度上的因素,也包含政府认识层面的原因。具体来讲主要是:第一,高等院校教学目标上不明确。近年来,医学教育不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上,技术研究大于临床实践,导致全科医生的教育非常不足。第二,政府没有对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认识上没有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再者,资金投入上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结果就造成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教育严重滞后,针对现有社区医生队伍的培训也是困难重重。第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太小。当前,大部分高素质、高学历的医学专业人才都更愿意在大城市中的大医院就业,而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造成社区卫生人员非常的匮乏,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提供也就无从谈起[1]。

1.2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非常匮乏

根据相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经费应当是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承担。然而,因为企业已经不再承担这方面的社会功能,所以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主要来源集中在政府拨款这一渠道。和大医院相比,政府给予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非常有限,即便是在这有限的政府拨款上,也大部分集中在医疗设备的投入上。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诸多功能,然而其获取的补助经费却非常少。2015年,国家拨付的医疗补助中有65%被用在城市医院中,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获得的只有2%。因为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加上经费短缺,导致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没有被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范围内,进一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

1.3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要想高效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机制。然而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具体体现为:第一,社会共同参与机制尚没有构建。社区医疗服务是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再者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主动广泛参与。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功能认识还非常不够,居民没有主动参与社区卫生发展的意识和意愿,导致社区卫生机构很难吸收到民间资本来支撑自身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没有积极的群众基础,导致其发展困难重重。第二,医疗卫生制度非常混乱。我国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规章都非常匮乏,很多病人反映:在社区卫生站看病,往往都是越看越严重,花费也不低,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形象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加之一些黑诊所和江湖游医的存在,让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错误认识,影响了其健康发展。[2]第三,尚未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当前,大部分社区卫生站都还没有构建所在社区居民的个人卫生档案以及家庭卫生档案等,那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也就无法对社区内患者的家族病史、用药史、患病史等进行全面了解和规范管理,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多障碍。

2 有关解决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治理对策和措施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对于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体现政府施政宗旨;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贯彻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国务院对此次方案的制定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这次方案改革重点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首次提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方案制定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的就在于要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治理对策和措施如下:

2.1强化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匮乏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一定要加大力度和重视度。对目前高等教育过度侧重培养专科医生的理念加以转变,切实把全科医生的培养纳入到和专科医生同等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并做出长远规划,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第二,构建针对全科医生的再教育和培训机制,其主要是为了对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医疗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提升,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如定期开展和定期考核把这项培训和教育制度落实到底,以提升实效[3]。第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与大医院开展互动式交流活动,特别是要选派医师到大医院定期进修、培训,提高医疗水准。大医院要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指导,免费接受社区机构人员进修,定期对社区机构人员进行全科或专科培训,并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最近,一些大医院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些大医院的医生主动走向社区、为群众上门服务。在这方面。上海市2011年就_始实行试点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2.2开辟多种渠道,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资料来源

社区卫生作为一项公益性的工程,其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为经费保障,对此应当做好以下一些工作:第一,补充转型社区卫生服务经费。针对目前社区卫生资金匮乏的问题,应当成立转型的服务资金,对社区卫生工作加以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各个社区卫生机构的任务完成、工作业绩、服务人口等进行对应的资金补助。第二,政府可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出资购买。比如天津市政府主导的对于18项社区卫生项目的购买,用于治疗慢性非传染病、精神卫生管理、老年与儿童保健等,然后由社区卫生机构来负责向社会居民提供相关服务[4]。第三,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注入,扩大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资金来源。政府主管机构应当对民间资本在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上的投资比例加以适当的放宽,把各种具有利用价值的民间资本切实纳入到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向社区卫生事业捐赠的渠道。

2.3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根据政策规划的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公共政策过程中首要的阶段,正是由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政治主体都会对自己的公共政策制定问题做出一定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规定。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公共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就是将有关的对策加以合法化采纳的过程。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管理与监督机制的支撑,只有在各项配套机制的指引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才能朝着规范高效的方向开展。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规范标准。比如针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情况,对其进行质量考核,达到既定标准的,补助经费才可以全额加以拨付;反之,达不到标准的,则根据实际服务情况部分拨付,这样能够极大地推动社区卫生机构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改善目前的服务质量现状。第二,构建透明公开的投诉机制。政府部门构建由各级地方政府、卫生主管机构、居民代表等为主体的监督机构,其主要负责对老百姓反映的有关社区卫生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向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卫生部门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第三,构建财务公开机制。政府部门要对社区卫生工作的经费收支情况加以定期的核查,并综合考评其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同时把考核的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将其作为机构综合考核的考量依据。第四,结合当地实际,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居民卫生信息系统。各地要结合当地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医疗档案,包括个人家族病史、个人医疗记录、个人在社区就医的医师记录等。通过个人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方便居民就近到社区就医,而且对防病即“治未病”大有裨益。笔者曾对山东省茌平县北关社区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所进行调查,发现该机构虽然只有6间房子的面积,但是服务很精细、很接地气,把所服务的北关社区一万多群众的个人医疗档案全部录入信息系统,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很熟悉,社区卫生所对群众病情了如指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诊就医。再加上所里这几年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引进了三名全科医生,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很多群众对一般性感冒、腹泻等常见病不再去县级医院就医,社会反响很好,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 结束语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它有利于现有卫生资源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有利于新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需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促进我国卫生公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它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关系着百姓生活的安居乐业,城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会影响和谐社区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才能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扫清障碍,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T素质、社区卫生服务点、覆盖面、群众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讲,研究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很多工作还有待完善[5]。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原则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强化政府的职责,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将是今后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蒋四川.浅析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7):25- 26.

[2] 綦蕴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6):33- 33.

[3] 张国红,武阳丰.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2778- 2781.

篇2

一、利益的相关概念

居民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统一命名群体,实质上还是一个个单一的个体,而作为个体,必然会基于所采取行动带给自身的利弊决定此项行为的实施与否。即就是说,当居民个体发现参与社区治理这个行为能带给自己更多的益处,其参与积极性和效能大幅度提升,反之,则大幅度下降。在这项行动中“利益”成为最重要,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之一。本文以“利益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居民驱动力”这一观点为前提,展开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问题中居民参与的动力问题的研究。

(一)利益的界定

推动个人或组织做出某种行为最基本的动力或者动机就是利益。这里指的“利益”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并不简单地指个人的经济利益。本文倾向于以下对利益的界定:即利益是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具体来说:(1)利益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需求性。当主体的需求相契合于满足需求的客体时,利益就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行为动机也由此产生,相应的行动也会随之开展;(2)利益的表现形式不仅有我们所熟知的物质利益,也有不以实体状态存在的精神利益,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参与者的行为需求;(3)利益具有交换性。利益的本质,即资源和条件本身都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用于交换,而条件和资源相比,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更应受到人们的关注;(4)利益具有普遍性,合理性。社会中,一切活动的开展或多或少都掺杂着利益因素,现实生活中,只要是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都有利益要求。同样,利益的合理性表现在利益能够满足人和组织生存发展的需要。以上对利益的概念界定,必然可以为我们分析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提供一个有力的解释框架。

(二)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利益

具体到城市社区治理来看的话,利益也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承认社区利益的客观存在性。在公共管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众多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愈来愈显示出复杂化趋势,社区治理也不例外。如何化解各个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作为社会利益核心的公共利益与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以及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间和谐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对于社区来说,其本质上就是某种利益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这里的利益主要指的是社区利益。社区利益在主体上包括社区成员(居民)的个人利益,社区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个人是利益主体的基本单元,也是社区利益的基本构成要素,居民作为参与主体,更多的关注的是参与的实效性,即居民在参与目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居民是否参与取决于对参与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估量,取决于对自己实现目标的力量和可能性评估,而“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因此,如何提升整个社区公共利益的维护,就应当着眼于微观角度上居民个人利益的有效维护。

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动力不足的微观探讨

本文把利益作为居民参与最重要的驱动力的出发点是人性。所谓“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它包含人具有动物本能的自然属性和人受社会影响的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决定着人的行为动机。而人的行为动机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上的,人通过认知建立一个标准,以此标准做出行为动机的选择和判断,即判断标准是动机的核心,行为选择是动机的结果表现,整个过程就是动机产生的过程。不同学科中对人的行为分析总是要对人性的假设作为基本前提,因此,人性假设是学科中人的行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同样,如果不从人性入手,就很难明确社区中居民的心态和动机所在。本文试图将“经济人”假设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以期分析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问题。

(一)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作为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假设。指不抱除经济利益以外的其他动机,只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具体来说,“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是:人的行为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人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在现实的社区生活中,对多数居民而言,是否参与取决于参与的实际功效,而非参与的民主理念。在涉及到居民个体或群体利益相关的项目时,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实效行动则会大幅度提升。如,社区的整个绿化和卫生状况,社区健身器材的购买,停车位的安排等,相关涉益居民都会有倾向性的投入与其关联性最大的项目,而这个过程是自发的不是政府或者其他主体有意识的进行强行推动的。因此,具体到居民参与中来,在居民最基本的经济利益在社区中未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奢望其能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我们不得不承认,除了部分特例之外,这是符合人的本性要求的。但同样,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居民较低层次的物质利益获得满足的情况下,还有被尊重,归属,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利益得以被需求,不可否认,精神利益带来的行为效力的持久性是远高于物质利益的,这就需要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予以分析。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初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又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对该理论做出进一步阐述,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需要的多层次。马斯洛于1943年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2)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行为的主导动机。这种某一时期最迫切需要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其相对重要性。(3)激励是动态的。当低层次的需要逐渐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则会慢慢影响行为判断的标准。(4)各基本需要的心理强度是按由高到低逐级上升的,但这种秩序不是完全固定的。(5)人都潜藏有各种需要,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所展现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如图1所示,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图1

居民本质上是“经济人”,兼有实现尊重,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首先,低层次的社区需求,指低层次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在城市社区内,生存需求指居民对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和生活便利等需求;安全需要,即指居民可以保护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其次,中间层次的社区需求。即交往需求,也就是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的建立,与其他居民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信任的需求。最后,高层次的社区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社区内,尊重需要指的是相互关心和尊重对方权利,社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自我实现需要指的是能够体现人格魅力,展现组织能力,获取社区声望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低层次的社区需求基本上关联密切物质利益,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参与中,中高层次的社区需求则是与精神利益关联密切,集中体现在政治参与中。

(三)边际效用下分析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问题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为微观经济学得一种分析方法,用于分析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数量所带来效用增减变化的影响。也即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每一个消费单位中获得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图2)。

图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其自身利益需求是多样的,现今有较多的社区指采取较为单一的需求点所延伸出的政策方法一成不变的实施,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可分析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行动积极性会由刚开始的效用最大化到逐渐失效,也即政策的实效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而不能持久的发生效应。居民个体对某种需要对象的占有量持续不断增加时,这种需要对象带给居民的满足感在一开始时是逐渐上升的,但单一的一昧只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居民的需求点在达到饱和后便会下跌甚至会产生负效用,就像一个人口渴时,喝水能带给他满足感,但一昧的喝水,喝水的人反会呕吐,这也就能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有些社区治理政策在刚开始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失效甚至带来负面效果。此规律要求社区治理宏观政策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阶段性调整,且要着眼于居民需求多样性的点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实施方法,关注居民的多元性需求利益。

总之,促使居民做出行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居民最基本的物质利益需要,是使个人决定是否参与社区治理的最直接动力,也是最基本动力,当个人物质利益在社区或其他领域中得到基本满足,失去最强动力以后,其他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浮出水面,特别是精神利益,如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就会取而代之,由间接动力转变为促使居民参与的直接动力。

三、微观层面建构居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一般对社区居民来说,其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从根本上看,参与是居民个人的事情,因而要从居民参与行为本身来寻找解决居民参与不足的对策,建构居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一)居民利益由个体利益向公共利益转化

基于个体利益追求基础之上的公民参与行为在多方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中逐渐达成对公共利益的认同,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居民本质是“经济人”,因此利益是其从参与的最重要驱动力。当居民感到社区治理与其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出参与社区治理的动机与期望。反之,则会出现不参与或者假性参等现象。因此,如何将居民与社区利益更加有效的关联,使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社区政治功能的强化

(1)扩大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体现在社区选举和民主瓶以上,通过社区内的政治活动,满足居民在单位外政治参与的需要。各地一重要的实践就是开展社区直选活动,让居民的政治参与权利真正落在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强化社区党建工作。现金社会,城市居民与社区的关系愈渐密切,其“单位人”属性逐渐弱化,“社区人”属性逐渐增强,因此更需要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地位,现阶段,社区党员的数量与日俱增,原有的体制已经无法进行有效教育和管理,建立以社区为主的党建工作势在必行。

2、社区福利保障功能的强化

就我国目前市场,社区发育不足的现状来说,我国只能实行市场偏重型社区福利保障模式,即一方面强调居民的自我投资,使社区服务商业化,同时实现社区服务价格的社区补偿;另一方面强调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的无偿服务和安置。降低职工与单位间的依存度,使居民除工作外的其他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中得到体现和保障。

(二)“市民社区”的建构

1、强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社会资本形式可分为政府创造的社会资本和民间创造的社会资本,而后者包括共同价值观、规范、非正式沟通网络及社团型成员资格等方面。这个分类方法告诉我们,社会资本的投资需要从公民个人、公民社团、国家三个层面努力。具体到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上,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来实现居民高层次需求的社区化。而个人层面涉及到社区社会资本的构建,正好和我们所探讨的居民参与是重合的。因为,扩展居民参与是社区社会资本投资的最直接方式。

非政府组织以居民的彼此需要为联系纽带,以信息沟通为切入口,以双方的满足为社区认同的感情基础,能有效突破居民间存在的陌生感和生疏感,缩短心理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催生彼此感情,最终形成社区联系。

从外部效应来看,其将居民各自分散的力量得以整合,与其他较为强势的如政府等主体进行有效的博弈,方便了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集合,提升了居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促使居民参与。

从内部效应上来说,当个人从属于有多元目标和多样化的“横向”组织时,他们的态度将因为组织内的互动和互交压力而变得温和,也更容易培养居民的集体参与感和意识,进而形成有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反作用力推动于居民参与。

2、社区认同感的构建

物质利益的满足其助推力的时效性是有限的。精神利益的驱动相对是长久性的。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社区认同感则是我们的研究所在。

一方面,社区参与的重要动力源于持久有效的社区动员和民众教育,使居民转变观念,产生内在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理解支持社区建设的现代化行为。另一方面,社区掌握了居民的能力和潜力,做宣传教育和发动工作时就能有的放矢,社区活动对居民有吸引力,居民自然就会产生同类认同,愿意参与。

具体来说,社区认同力的构建需要以下五个方面社区文化的构建:(1)充分发挥民间团体文化、文化精英等在文化建构中的有效作用,关注弱势群体文化需求,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内生力”;(2)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打造沉淀性强且独特的社区文化,彰显社区的独特魅力;(3)充分发挥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评价机制;(4)切实举办各种吸引力、实效性强的文化体育活动,让每个居民都能切实参与并从参与中获取一定参与实效,达到双赢;(5)协调好社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质之间的关系,既尊重亚文化,有切实抑制并改造其负面成分。

总之,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其使社区具有内在向心力,在这种向心力凝聚成行为规范的同时,构建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结合社区政治功能加以改造,同时增强社区福利功能。其次,有效发展非政府组织,构建“居民、社区组织、政府”三点一面的结合性攻略,形成“自信、互惠、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市民社会”,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参与不足的对策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和社区参与[J].社会,2005(5).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李炜.论社区归属感的培育[J].东岳论坛,2002(2).

[4]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5]魏娜.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6]潘鸿雁.社区治理新模式:共治与自治互动[J].学习时报,2013(6).

篇3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常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特别是重症哮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我科从2010年1月―2011年2月共收治哮喘病人30例,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均在7―25d治愈或好转出院。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3±15岁,病程15.5±8.6a。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6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过敏3例,劳累2例,精神紧张1例。

2护理

2.1缓解呼吸困难

2.1.1环境: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冷暖适宜的病室。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皮毛、油烟等。病室和物体表面消毒时,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如福尔马林、来苏等。晨间护理时防止尘土飞扬、戒烟。

2.1.2:根据病情提供舒适。哮喘发作时采取舒适的半卧位或坐位,如端坐呼吸时提供床旁桌以作支撑,减少体力的消耗。

2.1.3氧疗:[1]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氧时根据呼吸困难程度调节氧流量,一般给予低流量持续给O2,鼻导管吸入氧流量为2―4L/min,面罩吸入氧流量为4―6L/min,吸氧期间每15―30min巡视1次,保证吸氧安全有效,在给O2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律、节律,缺O2症状有无改善。如高浓度吸氧(>60%)持续6小时以上时,应观察病人有无氧中毒症状,如病人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胸骨后疼痛等氧中毒症状,应立即调低氧流量并通知医生。如一般治疗无效时,应做好低潮气量辅助通气等机械通气准备工作。在氧疗期间,应遵医嘱及时抽取动脉血做好血气分析监测。

2.2心理护理:病人在哮喘发作时常出现紧张、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可加重呼吸困难,护士应陪伴在病人身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病人,向病人解释不良情绪可加重或诱发哮喘发作,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慢性反复发作的哮喘病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会产生悲观情绪,护士应通过耐心细致的交流,让患者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从而让病人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3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容、出汗、发绀、呼吸困难程度等,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如干咳、喉干痒、胸部闷胀、精神紧张等,若有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防止哮喘发作。动态观察呼吸音、哮喘音及血气分析的变化,警惕酸中毒、呼吸衰竭、气胸等并发症。哮喘发病最严重的时间常在晚饭后到次日上午10时左右,尤其在凌晨3时左右,因此在这段时间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危重症状。

2.4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避免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蛋、牛奶等,避免食冷、硬、油煎食物。在哮喘发作时勿勉强进食,哮喘缓解时应鼓励病人多进食,并向病人解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5按医嘱用药、正确用药并观察副作用

2.5.1 茶碱类:氨茶碱是有效的止喘药,但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同一剂量下,不同病人血浓度也可相差4―6倍,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该药的血浓度,氨茶碱的安全血浓度为6―15ug/ml[2],当血浓度大于20ug/ml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毒性反应,大于30ug/ml时则产生抽搐、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因此在静脉注射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氨茶碱0.25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时,一般每日总量不超过1.2g,速度宜在30―40滴/min。若与西味替丁、大环内酯类、喹诺酮合用时,可影响氨茶碱的代谢,应减少其剂量。全特宁、舒弗美必须整片吞服,不可压碎或咀嚼后口服。用药中应监测氨茶碱的血浓度。

2.5.2β2受体激动剂: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并严格掌握剂量。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时,嘱病人先呼气,然后开始深吸气,同时吸入沙丁胺醇,吸入后屏气数秒,再缓慢呼气,每次吸入100―200ug,即1―2揿,必要时每隔4―8小时吸入一次,一天最多不能超过8揿,每周用药一般不超过10ml。成人心率超过140次/分或疗效越来越差时,应停药。此类药物过量时可使心率加快,严重时因心律紊乱而猝死,因此沙丁胺醇静注时滴速应控制在2―4ug/min,在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心悸骨骼肌震颤等副作用。此类药物不宜长期规律使用,应按需用药。

2.5.3保证水和电解质摄入:鼓励病人每天饮水2500―3000ml,以补充水分,稀释痰液,改善呼吸功能。哮喘持续状态应静脉补液,每日不少于2000―3000ml。静脉补液时应注意补液速度,同时应监测血清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5.4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加CAMP的合成,阻止白三烯等介质的释放,预防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反应性,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但是,在使用激素时应让患者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正确使用激素。用激素作气雾吸入时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呼吸道不适或咽部念珠菌感染。吸入后应嘱病人用清水充分漱口,如发现口腔念球菌感染,应用5% NaHCO3液作口腔护理。当长期吸入剂量大于1 mg/d可引起骨质疏松,应注意观察。全身用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神经、消化道等变化,注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口服此药时宜饭后服用。嘱病人在用药期间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随意停药。

2.5.5其它:色苷酸钠主要用于预防复发,因此应在哮喘发作前雾化吸入。此药吸入体内无积蓄作用,一般4周内见效,若8周内无效应停用。但该药使用时可诱发哮喘。在吸入该药时可同时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以防哮喘发作。支气管哮喘病人使用镇静剂应慎重,严格按医嘱执行,禁用吗啡、杜冷丁等抑制呼吸的药物。

2.6知识缺乏:缺乏预防哮喘的知识,根据病人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让病人掌握预防哮喘的知识;缺乏正确使用雾化剂吸入器的有关知识,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等,提供雾化吸入器的相关学习资料,医护人员先示教正确使用方法,然后练习,直到掌握,并指导病人学会清洗、保养吸入器。

2.7健康指导:教会病人做好病情的自动监测,教会病人认识哮喘发作先兆的症状,当再次发作时应保持心理平衡,立即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及时就诊。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不摄入鱼虾,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等。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下棋、跑步、打门球等,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改善肺功能。动员家人或朋友参与对哮喘病人的管理,提供全面的照顾与支持。

3体会

通过对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使我们体会到作为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护理理论,娴熟的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坚持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精心护理,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住院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4

结果: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都治愈或者病情得到缓解出院。

结论: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实施良好的临床护理对患者的恢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区 支气管哮喘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60-02

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病不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且严重时会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采取及时的措施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保证其康复和治愈。我科对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实施良好的护理,以下是护理过程和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其中,男性80例,女性60例,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是64.3岁,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疗程是1~4个周。此外,在选择这些患者的时候,都经过了他们的同意。这些人员在文化、年龄以及职业等面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方比性。

1.2 护理方法。缓解呼吸困难。为患者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住院环境,这就要求医院在病室的布置上面合理,要有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和以下物体接触:油烟、花粉以及过敏原等。对物体的表面和病室进行及时的消毒,不要使用具有强烈刺激味的消毒液,比如:福尔马林。根据病情提供舒适。

氧疗。在进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时,需要及时的根据呼吸困难程度来调整氧流量。在这期间,每半个小时进行巡视。一般给予低流量持续给氧2mL/min,对其节律、呼吸频率等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当高浓度吸氧(>60%)超过了6个小时,需要注意患者有没有中毒的状况。一般患者中毒时,会出现以下症状: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烦躁不安以及胸骨后疼痛等,这时需要调低氧流量,并告诉医生。

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就是要让他们用一颗善意的心去关怀、体贴、理解患者,不能嘲笑、玩弄患者,因此医护人员要体谅患者,跟患者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充分的尊重患者,在进行相关的医疗操作之前要跟患者解释清楚,让患者在对其信赖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也要让患者知道,在操作过程中的无意过失举措要向患者表达歉意。在患者家属进行探望询问患者病情的时候要做好及时的回应。充分的尊重患者的意见,把握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个人情况,适当的机会下多和患者进行肢体上的接触,比如拥抱、握手、抚摸、这样的话就可以将心理对患者的呵护之情用一种更加直接的关系传递出去,也可以让患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人不独其亲而亲,对待患者要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用自己的耐心细心以及热情做好这项工作。始终用灿烂的笑容和亲切的语言来面对客户,此外肢体语言的传递也是非常重要的,将爱和关心传递给患者。

饮食护理方面。要给予高维生素以及高蛋白的食物,饮食要容易消化。多吃水果和蔬菜。以下食物可能引发哮喘:虾、牛奶等,不能吃油炸以及冷硬的食物。

用药方面。对氨茶碱的血浓度要进行及时的掌握,其安全浓度是为6-15ug/ml[2]。如果超过20时,患者就会头痛、恶心。当超过30时,就会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因此,在静脉注射时浓度要合适,速度要适中,不能太快。保证水和电解质摄入:要求病人每天的饮水量在2500-3000ml左右。激素:使用激素作气雾吸入时,要对应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呼吸道不适或咽部念珠菌感染等状况进行观察。B2受体激动剂:让病人正确的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要注意对剂量的掌握。在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时,让病人首先进行呼气,之后进行深吸气,此外吸人沙丁胺醇。当吸入后需要屏气几秒钟,接着缓慢呼气,吸入为100―200ug,即1―2揿。

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的宣传。宣传的内容包括:支气管哮喘病的治疗、保健知识、预防等。在宣传方法上,要使用患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图文并茂。最后,将宣传内容布置在科室前的宣传栏以及宣传架上面。有的病人严重缺乏预防哮喘的知识,因此医护人员要让其掌握,需要从病人的文化层次以及理解能力出发。有的知识需要医护人员进行亲自的示范,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

健康指导。让病人知道怎样进行病情的自动监测,也要让其理解到哮喘发作先兆的症状,有一个心理准备。这样,当再次发作时心理就会保持平静。避免以下诱发哮喘的因素:鱼虾,花草、宠物等。多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太极拳、下棋等。

1.3 统计学分析。对全部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患者干预治疗状况采用t检验,质量评分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

2 结果

实施缓解呼吸困难、氧疗、药物护理以及饮食护理、严重病情观察、健康指导以及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的宣传后,护理工作得到了顺利的开展,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 讨论

对于支气管哮喘病的治疗,不能单单的依靠药物的治疗,而是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在治疗方法上进行了创新:①缓解呼吸困难,让病情得到缓解。②实施及时的氧疗保证呼吸。③在心理护理方面,让患者得到尊重和放松,为治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也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治疗的开展。④使用合理的药物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⑤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的宣传以及健康指导,让病人对疾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做到预防,提高了治愈的效率。此外,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使用上述方法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了积极的干预,14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都治愈或者病情得到缓解出院,住院时间也缩短了不少,因此在临床上具有积极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2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的人们涌入城市,原有的城市管理格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人们的法制、环境、权益意识开始不断提高,教育、交通、医疗等社会问题频现,充分暴露出我们的社区治理工作还十分薄弱。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多头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经常遇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要想彻底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有利于政府的服务推广更加优化,将更多的职能、服务措施引入社区,方便居民;此外,在企业主导型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可以让企业内部资源充分调动和支配,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让平台真正融入社区,服务居民;同时当前各种社会资源的引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一对一的责任划分,也让服务更加主动,精准和快捷。

整体来说,就是真正做到把各种社区服务管理资源整合到网格,把社区服务管理责任落实到网格,把属于社区服务管理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在网格,实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解决,达到共同发展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3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原则

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社区自治的最佳结合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广泛的推广中不断改进新技术、创新工作方法、改变工作机制,同时也兼具几个原则。

3.1 资源整合,全面覆盖的原则

将政府、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各方面的资源有机充分整合,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将基础网格作为社区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做到区域全覆盖、对象全覆盖、管理全覆盖、服务全覆盖。

3.2 企地联动,共同推进的原则

网格化管理是改进社会管理的系统性工程,既强调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又强调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参与、协同作用,实现企地联动,共同推进的原则。通过网格化管理,将社会各行各业资源融合起来,把商业、邮政、金融、家政、美容、旅游等社会资源综合在一起,为居民开展多样化的服务。

3.3尊重客观,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建设的大框架下,充分结合当地社区的历史与现状,既考虑在网格化设计阶段方案的前瞻性,又要尊重现实的客观性,制定最符合社区实际的实施方案。

3.4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就在于从百姓身边出发惠民生、顺民意着眼于多层次的居民需求,如何更好的服务好社区居民是创新网格化管理体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网格化管理是改进社区管理的系统性工程,不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该积极倡导企业承担的作用,借助网格化管理系统,以人员要素为对象,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事件处置为主线,主动跟进从而进一步实现社区的精细化管理。

4 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的内容和方法

4.1科学设置网格,推进服务管理新突破

当前,在企业主导型社区中,网格化组织体系建设要把社区管理服务的内容与政府进入社区的服务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在政府还未进入前,由企业运作和指导建设,并在相应的时间做好交接工作,确保网格化管理中心的正常运行。具体到划分网格时,更要充分考虑社区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按照整体规划、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项目引领、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发挥社区物业服务、治安消防、社保、医疗卫生、居委会、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团体的作用,实现企业和政府职能相融合、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融合、企业主导社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多项融合。

4.2加强网格人员队伍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

网格人员是社区网格中从事信息采集上报、矛盾纠纷化解和综合服务管理的基层社会工作者。要按照一格一员,一格多员、专兼结合等方式配备网格管理人员。我们要从企业内部公开招录,由于他们长期接受企业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与熏陶,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再加上社区及周边资源(学校、医院、天然气公司等)均属企业原有、现有或自主引入的服务单位,便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天做好走访和巡查,做好信息采集工作。要通过区域联动等方式,采集网格、社区、单位、政府等多个层面的信息,做到信息准确、完整并将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传递、反馈,确保信息的有效流转和利用,实现整个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服务。

4.3 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篇6

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是加强环境管理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群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及治理[1-2]。为进一步规范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本文重点对南通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深入推进排查整治工作。

1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南通市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18 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6 个,省级工业园区12 个。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有13 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 个,省级开发区9 个;依托园区企业及园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有6 个,其中国家级2 个,省级4 个。根据初步排查统计结果,18 个工业园区批复总面积约为300km2 ,但实际管辖面积约为2000km2 。前期,由于生态环境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部分园区仅排查了国家批复范围,实际排查面积约为923km2 ,占实际管辖面积的50%。排查范围内已建污水管网长度共计1452.83km,园区涉水工业企业共计2117 家,污水纳管企业数为1223 家,约占57.8%,未纳管企业主要集中在海安高新区、海门工业园2 个省级园区,但均采取了临时收运设施,总体污水集中处理率均大于90%,其他园区通过纳管、临时收运处理等方式,基本做到污水全收集。对照国家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南通市共排查出12 个工业园区存在问题38 项,涉及园区管理、管网建设及维护不到位、接管企业底数不清等共性问题及污水处理工艺不匹配、在线监测不完善等个性问题。经过3 个多月的边排查边整治推进,共完成15 项问题整治,完成比例为39.5%,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完成4 个问题整治,省级工业园区完成11 个问题整治,完成比例分别为26.7%、73.3%。工业园区新增管网建设长度79km,新增纳管涉水企业数36 家。

2 园区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设施专项行动的开展及现场走访调研,整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整治工作进展较慢。根据国家、江苏省部署要求,2019 年底需要完成国家级工业园区整治工作,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但从目前国家级工业园区问题整治完成数量比例来看,国家级工业园区整治进展较慢,主要是管网排查修复方面。二是园区排查整治范围较实际管辖范围小。此次开展园区排查工作时,各园区主要以园区批复面积开展相关排查工作,然而园区实际管辖范围远大于批复文件中园区面积,因此排查工作覆盖范围不全面,仅排查了实际管辖范围的一半面积。三是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由于园区管理责任不清,因此园区管理体现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有的园区没有建立污水管网定期排查维护制度,未开展管网定期维护,有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未全覆盖,有的园区还存在对自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清楚的情况。其间存在对园区内企业数量类型、废水种类、主要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等基本信息不掌握或掌握不清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违法偷排漏排有空可钻。四是环保意识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园区领导环境管理意识不强,重经济,轻环保,环境管理专业人员欠缺,人员及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支撑能力十分匮乏。有的由建设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环保工作,例如,崇川经济开发区、海门经济开发区、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基本无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更别说有专职的环保部门。有的园区虽有环保管理人员,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支持队伍,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五是园区与相关部门间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有的园区管理错综复杂,又与相关部门没有有效的交流和协调机制,导致园区管理缺乏统筹性。以崇川经济开发区为例,其具体管理在街道,管网建设在市、区级部门,依托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由南通市市政园林部门、南通市水务公司主管,园区日常不掌握相关管理和建设运行情况,从而导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联动。六是污水处理厂对接管企业底数不清,工业废水来源情况不明。根据现场调研情况来看,污水处理厂基本只负责废水的集中处理,多数污水处理厂未与排污企业签订委托治理合同或协议,这导致污水处理厂对接入的企业情况、数量及工业废水来源情况并不清楚。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南通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超过一半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园区废水,造成园区管理部门和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明。污水处理厂不清楚前方废水来源、来水情况,出现问题,就责怪前方企业偷排,却不愿去调查、获取证据。

3 对策建议及下一步打算

3.1 落实园区主体责任,增强环境保护管理意识

企业组群,成立工业园区本是一个更有效地控制及解决污染问题的方式,但若园区环境管理出现缺失或漏洞,将会变成污染环境的一颗毒瘤。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要加强园区环境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园区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3]。此次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是生态环境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专项行动之一,是打好长江保护修复的重要举措。各园区和所在地政府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主动靠前,上下左右联动,确保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3.2 全面组织问题排查,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在现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排查整治工作基础上,扩大园区整治范围,由园区批复面积范围扩大至实际管辖范围,由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扩大至县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做到真正的排查全覆盖,建设全覆盖,整治全覆盖。

3.3 理清管理责任,加大技术投入

各园区要进一步理清管理职责,管理权限,空间边界,严把环境准入关。理清园区内每项建设与管理工作对应的部门,便于工作中的对接与合作,避免多头管又多头不管的情况出现[4-5]。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环境管理制度,如污水管网定期排查制度、涉水企业清单制度、污水处理设施定期维护制度等,加大基础设施日常管理。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完善“一园一档”,在“一园一档”的基础上,对园区环境问题进行诊断,进而实行“一园一策”。要加大环境管理人员配置,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创新园区管理,可聘请专业的第三方、专家或与高校合作,共同指导促进园区环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园区环境污染治理。

3.4 加强园区与各部门间协调,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联动性

对于实际建设与管理涉及市、县(区)级部门的园区,应加强信息交流,比如,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交流会、工作推进会等,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主体,虽然有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是由相关的市、县(区)级部门开展,但其应主动向相关部门对接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进展与动态,掌握并整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而不是“一问三不知”。园区对实际管理建设中发现有短板或需要完善的,即使建设主体不是园区,也应与部门加强对接,共同推进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主动告知园区建设情况及管理情况,便于园区统筹掌握。要加强信息交流,有效解决多头管又多头不管的状况,使园区管理工作具有联动性。

3.5 摸清企业接管底数,掌握接入废水情况,开展污水处理厂效能评估

结合《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要求,全面排查接管企业废水排放情况及涉污信息,建立企业排水管理档案,做到接管废水“心中有数”,并根据接入废水的水质特征、工艺匹配、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等,开展污水处理设施效能评估,对评估不能有效处理的废水,应限期退出。

3.6 加强排水许可、排污许可发放与管理

应严格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要求,对接入市政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排水户核发排水许可证。同时,根据《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核发排污许可证。对应领未领、私接乱排、不按照许可要求排放的企业或排水户,应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处罚。

参考文献

1 朱佳焘.工业园区污水治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 ,(25 ):73.

2 顾修君.工业园区污水的科学处理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4 ,(20 ):115.

篇7

目前,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匮乏是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当前,我国各地社区有大量的闲置人力资源存在,主要有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被征地农民、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下文简称四类人群),这些群体数量多、规模大、增长快,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一技之长,相当一部份人处于失业状况,有工作的则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些人群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成为有效或高效的人力资源。 

(二)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欠佳 

因为社区人力资源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各群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外来务工群体则都来源于全国各地.所以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因素对开发社区现有人力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从总体上讲,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很薄弱,培训规模、学院数量、师资供给、实用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被开发者的需要,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 

(三)保障与支持力度较弱 

社区教育机构对教育培训开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构建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是最重要的。实现社区教育机构开发目标依赖于形成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和体系,快捷的沟通平台并融入社区教育机构文化,通过对组织结构与流程优化,目标的设定与评价来形成高效的平台,推动被开发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增值,这些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后盾,否则人力资源开发很难保证从根本上造福被开发人群。并促进社区教育本身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多元的开发主体,不足的协同整合 

目前教育局、民政局、计生办、劳动局、文明办、工会、妇联等部门是社区教育中从事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但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统筹协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欠佳.从而使联动效应和系统效应难以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横向与纵向的联合,没有制定出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协调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在管理与运行上也没有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各开发主体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主要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协同运作较少。 

(五)丰富的培训内容,但系统性针对性欠缺 

当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生活保健教育等是各开发主体开展的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人群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使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培训内容的市场化针对性、弱势群体针对性、个性化针对性仍有待加强。此外,就系统性而言,各社区人力资源缺乏主体和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平台,整合各友资源,对各群体开展教育培训以及多种载体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呈现“点状”分市,其序列化、系列化格局尚未形成,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二、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解读和分析 

(一)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环节就是部门联动、行业参与 

社区教育中进行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首要一环就是政府各个部委办局的统筹和联动,各行业及社会团体的配合和参与。这是由人力资源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的,也与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部门联动与行业配合直接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中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教育供给、培训项目资金和师资来源、开发成本等方面,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规模效应,发挥整体优势的首要环节。 

(二)依托社区教育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人力资源生成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支撑和推动人力资源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的发展。其中,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这主要在以下三点体现:其一,社区教育的特有优势决定了社区教育具备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条件。其二,社区教育的內容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可以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其三,社区教育的宗旨和功能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将开发社区人力资源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之一。 

(三)促进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节点 

只有有机融合社区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与市场机制,才能保证社区教育提供给企业、单位和社会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同一地区、相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个性化所呈现;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对教育的区域化和特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多样性和优质性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导向。研究中发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倍受欢迎,参与培训的学员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他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工作业绩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肯定。 

三、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进行制定,并将其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由各部门、各行业联合制定社区人力资源根据社区建设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求而开发总体规划,既使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发挥,又对各行业的实际需求信息和市场敏感所吸纳。规划要使各个阶段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任务、内容、类型、方式、师资及其培训、开发举措及实施等明确,定位各开发主体、机构的职能作用,制定按需要、分步骤、分层次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且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开发。科学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开发的盲目性,避免由于无效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后,由政府统筹,将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规划。 

(二)创建区域特色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首先,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和以四类人群为主要对象的培训模式进一步完善。其次,依托现有各区县市社区教育网,对覆盖面及信息量,建立链接培训、就业、劳动力市场供需以及居民学习需求的实时信息服务体系拓宽。实现各人才市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受训学员之间的信息互动。最后,培育和发展一批社区教育中人力资源开发的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结构来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中高级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 

(三)对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机构设立 

为使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提高、有效避免“多头管理”,政府应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各系统、各部门开展社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对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立,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对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并举战略实施。以此为基础,政府将各行业、社区企业和社会力量引入成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为社区教育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建立具地方特色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管理机制。 

(四)对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条件标准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评估标准制定 

篇8

Cognitive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ommunity nursing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before clinical practic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n community nursing of the nursing students before clin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adopt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97 nursing students of junior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on community nursing before clinical practice and analyzed existed problems.Results Attitude and knowledge about community nursing of students were obviously insufficient.Conclusion We should open “community nursing” course and teach systematically,make studen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nursing,master relevant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about community nursing.

【Key words】 students community nursing cognitive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将成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中国将有一大部分护士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开展社区护理[1]。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2]。高等护理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新形势,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是面临的新课题。对于一名临床实习护生,要适应临床实习的要求,要掌握社区护理的相关知识。为此,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我院2002级护理专业专科护生进行临床实习前社区护理认知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我院2002级护理专业普通专科护生97名,年龄19~22岁,均为女性。该批护生已开设《社区护理学》60学时。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于护生临床实习前1个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分为10个项目[3],每项分熟悉、部分熟悉和不熟悉3个等级并赋予10、5、0分,项目平均得分越低对社区护理认知越差。发放问卷97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100%。针对调查结果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于护生实习前进行为期1周的社区护理知识强化。

2 结果

护生临床实习前社区护理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护生临床实习前社区护理认知情况 [n=97,例(%)]

3 分析

3.1 护生对社区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问卷第2和第10项结果显示:所有护生均熟悉或部分熟悉社区护理的意义,但80.4%的护生部分熟悉或不熟悉其在实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在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护生基本明确社区护理的作用与地位,但大多数护生认为在实习阶段掌握基本护理技能是最重要的,能否有效进行社区护理尚不是当务之急。因此,护生表现出在临床实习前非常重视动手操作,积极练习各项护理技术,而对社区护理知识不感兴趣,提示护生的认识尚存模糊,头脑中对现代护理的理念还不明确,不是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框架下完成护理工作,对社区护理认识不够,把社区护理与整体护理分离。

3.2 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对象、涵义、目标与工作地点基本熟悉 从表1中第1、3、4、5项得分看(平均得分均超过6.9分),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对象、涵义、社区护理的工作目标与地点4项内容基本熟悉。访谈中70%的护生基本能说出社区护理的概念和方法,即通过深入社区进行社区健康知识传播,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健康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起到促进康复、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的作用,从而推动社区健康。但同时他们对社区护理的实质是一种主动干预不太理解。

3.3 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技术与手段、步骤等知识掌握不系统 表1中第6、7、8、9项得分较低,分别为6.0、4.7、4.5、4.4分,显示护生对如何正确地开展社区护理不甚了解,未系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在访谈中有些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就是对社区人群进行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对社区护理可以运用护理程序的了解也较片面,对社区护理的基本步骤缺乏认识。这说明护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及内、外、妇、儿等各专科护理学中接受的社区护理知识是不完整的,或者是课程安排偏前,临床实习前已遗忘部分知识,不知在实践中如何去运用。

4 对策

针对调查新发现的问题,我们利用实习前1周的时间对本批护生进行了社区护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相关技能的强化培训。

4.1 提高对整体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认识 首先就整体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意义、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帮助护生对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进一步理解,要求护生重新认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及赋予护生的重要职能。目前,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社区护理势在必行[2]。作为一名护士,要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社区护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社区护理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4.2 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进行系统知识传授 《社区护理学》课程要适当安排在临床实习前,且内、外、妇、儿、传等各专科护理学课程结束后进行,且课时应稍增加。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社区护理主动干预的实质,使护生熟悉社区护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活动,是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主体,重在预防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社区护理服务面广,管理时间长,具有高度自主权和独力性[4]。没有系统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是不可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的。

4.3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 开展社区护理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过程。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在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教育方式方法,健康评估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与社区急救技能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要求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社区服务意识,掌握护理技巧。

5 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伦理学、法学等各学科的边缘学科。护士在实际工作中要担当社区护士的角色,必须掌握《社区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各学科教学和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还可指导护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在临床实习中注重指导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系统地为病人进行健康评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懂得如何以人为本做好整体护理,毕业后能在医院、社区等不同的岗位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志红.加入WTO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护理研究,2003,17(3):295.

篇9

参加维持治疗的患者现在一般是社会的底层,文化素质一般为初中,与家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患者心理方面也都存在问题。主要有:

1 仇视社会

现阶段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以下简称:美沙酮门诊)的患者一般于1990年后开始吸毒的,在那个年代他们均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只是因为一时的好奇、空虚、无聊染上了毒瘾,导致现在倾家荡产、穷困潦倒,他们从来没有从自身找过原因,将一切责任推向了社会。"如果没有我也不会成这样"。

2 焦虑、抑郁、自卑

2.1海洛因成瘾者由于吸食后无法戒断,正常的生活规律已经严重破坏,每天为而奔波,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再加上吸毒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参加美沙酮治疗后也无法立即摆脱对其自身的困扰,就产生了焦虑情绪。

2.2 海洛因成瘾者85%以上为静脉注射,90%以上为丙肝抗体阳性,由于家庭成员缺乏相关知识,对患者避而远之,就导致了患者的自卑。

2.3患者参加治疗康复后普遍存在想就业而无就业途径,有的没有经济来源,有的患者家庭有多人吸毒,无法支持长期的维持治疗费用,对患者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由于没有工作,长期吸毒导致生活懒惰,有的患者人格缺陷,没有愉、充实感,自卑、自责。

3 急躁

3.1随着生物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吸毒已被证明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部疾病。对吸毒者的治疗是长期的和困难的,并常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防御系统薄弱,应对挫折的能力很差,缺乏承受环境压力的能力,遇到事情就会急躁,发脾气。

3.2患者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缺乏认识,错误地认为美沙酮治疗是一种根治疗法,并且无法保证服用美沙酮药物的持续性,刚接受治疗就急着戒断美沙酮。

4 烦不了

患者因为反复戒毒、吸毒,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稍有不顺就激动,认为"我是吸毒的,我有病,连公安都管不了我,对我没辙,你能把我咋样"。

5 对策

5.1指导患者合理服用美沙酮药物:在患者患者入组前应明确告知,药物维持治疗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它不是用来戒毒的而是维持治疗,服用后不会因为海洛因的戒断而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开始使用美沙酮药物并逐渐调整至稳定状态通常需要15~30d,首次服药剂量根据患者吸食海洛因的剂量来定,一般小于40mg,以后根据患者的海洛因成瘾的戒断症状或患者自身感觉决定是否加量5~10mg/次,直到患者的戒断症状得到控制,自身感觉舒适为止。

5.2通过宣传册、宣传栏等告知患者药物维持治疗的相关知识和的危害,宣传安全服药意识,提醒患者在治疗期间谨慎服药,禁止饮酒、吸毒等行为,降低治疗风险。

5.3采用患者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了解其抑郁、自卑的原因,通过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患者对的抗拒心理,逐步引导患者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5.4为患者极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宣教,告知丙型肝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经血液、体液、母婴垂直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指导患者和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消毒隔离的方法,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不能与他人或自己共用针具。并且美沙酮门诊每年为患者免费进行一次血液检查,主要检查项目为艾滋病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和肝功能,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

5.5门诊通过各种方式为患者家属普及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知识,让他们对患者有更近一步的了解,帮助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使其家庭关系得以改善,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属也可以起到一个支持和督促患者服用美沙酮的作用,防止其偷吸,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篇10

油田社区建设对于服务油田职工,推动油田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油田社区的建设中,基建项目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油田社区的基建项目涉及的内容复杂、工期长,这就使得对油田社区基建项目进行管理存在着很强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一些涉及制度规范、建设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关键环节和重要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建设质量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基建项目管理中,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对策提高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管理质量。

1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油田作为国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油田都会有社区为职工进行服务,重视和加强油田社区的建设,为油田职工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空间,创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对于保障和促进油气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在油田社区的基建项目管理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缺乏合理的成本控制手段

基建工程项目由于涉及的因素复杂,因而往往花销巨大,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中,要想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基建项目在立项过程中和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有就是在基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这一个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变更成本预算控制和阶段性结算的控制。而在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管理中,由于油田整体的体制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相对之后,在这两个方面的管理中往往存在一些由于工作不细致、不认真而导致的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从而造成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不合理,造成成本的浪费。

1.2 基建项目的质量管理存在缺陷

基建建设需要人员进行施工,因而在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质量管理中,首先涉及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由于参与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差,赶工程进度的观念作怪,再加上参与施工人员众多、成分复杂并且素质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质量管理中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质量培训和提醒,就必然会导致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的下降。第二个缺陷,就是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现场管理中及时监控能力较弱,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监理工程师的作用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不能在施工现场起到应有的作用。再有一个普遍的缺陷就是制度的缺失,在管理中一些质量监督和控制的制度由于不到位或者不完善,往往会导致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都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从而出现制度和管理的缺失。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存在质量的缺陷。

1.3 基建项目的档案管理不完善

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档案管理的缺陷,首先表现在档案管理思路和观念的滞后,众所周知,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长、涉及流程多、阶段性施工多, 这些特征使得基建工程项目内容复杂,从而使得档案的整体管理制度和科学性还不能满足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2解Q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首先,油田社区的基建工程建设要满足于整个油田发展的需要,因此,油田社区应当在立项阶段就有针对性的对项目投资进行必要的控制,运用先进的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对油田社区的基建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对各种涉及到投资变化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从而来保证投资决策立项的准确性和必要性,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其次,要在基建工程项目的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控制成本。施工图纸的设计对于后期的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建设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的阶段就有必要对图纸进行全面而专业的审查,防止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错误或者漏洞而导致施工中的成本浪费,进而节约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第三,要规范变更制度的程序,提高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减少工程项目建设中变更的数量和幅度,从而严格的控制变更的范围,进而避免不必要的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浪费。

2.2 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基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首先,要增强对基建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基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树立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管理中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在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还要增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最终奠定从施工人员质量管理和教育上奠定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基础。

其次,制定详细和全面可靠的制度,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在基建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监督作用。要根据基建工程项目的基本状况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进入工程项目进行监理,这样就可以使监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满足油田社区基建工程项目施工的要求。

再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工程建设的材料进行全程监控,因为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 基础,正是因为材料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有效地手段对材料的采购、运输以及储存最终的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的监控。

2.3 规范基建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

要想规范的管理档案,首先就需要根据油田社区的实际特征对油田基建工程项目的档案进行制度上的构建和改进,从而形成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了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利用先进和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来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合同作为基建工程的基础性文件对于整个项目的档案管理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要保证其完整性,并以合同为主线对设计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资料和档案进行管理,从而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3 总结

总之,要想提高油田社区整个基建项目的管理质量,就需要针对油田的诸多独特性特征和油田社区的建设要求,克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而合理的管理使油田社区的基建工程在管理中达到完善和科学的层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油田社区基建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智辉.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探索[ J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 12 ).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高血压患者110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110名居民做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岁;对照组中男性有60例,女性50例,年龄在4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工具: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经济来源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同10个条目,其中1~4条、8~10条只选择一个选项,1~4项分别为1~4分;第5条对四个选项计总分,每项由“无”到“全力支持”分别为1~4分;第6、7条“无任何来源”计0分,“有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便记几分,得分越多社会支持越多。

1.2.2研究方法:由专门的人员在培训后进行调查,首先,应该向接受调查的人员说明调查的目的、方法以及调查的保密性,取得接受调查人员同意后向其发放问卷,问卷的填写应该在30分钟内完成,之后将问卷收回,并对问卷进行检查,防治露批或者重批现象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分以及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等情况均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8.O 软件实现。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检验,P

2结果

2.1观察组共110例患者,其中主观支持的得分为20.45±6.25分,客观支持的得分为8.10±3.07分,支持利用率的得分为7.20±2.11分;对照组共110名居民,其中主观支持的得分为23.59±6.59分,客观支持的得分为9.03±3.22分,支持利用率的得分为8.14±1.75分,观察组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2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118-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单位退休人员呈逐步增加态势。医院也同样如此,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批“三届生”已陆续到达退休年龄,管理任务也相当繁重。且依然保持着原单位管理状态。尽管全面纳入社区管理是社会保险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确实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分析其社会化管理的利弊所在着手,提出些许可以探索的方法,以求加快离退休人员全面社会化管理的进程。

1离退休人员全面纳入社区管理的积极意义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初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离退休人员同企事业的分离,实行社会化管理[1]。但是,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不健全,特别是基金征缴与使用存在较大缺口,其运行仍然以企事业为基础单位,离退休人员只能继续依附于企事业。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离退休人员全面实行社会化管理是有效减轻企事业单位压力、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的一个双赢之策。

第一,有利于减轻企事业单位的沉重负担和压力。从事业单位退休金的发放组成来看,社保机构发放的养老金只占全部退休金的60%,如交通费、地方补贴、目标奖等约40%部分仍由单位发放。还不包括所有的管理和福利性支出。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一方面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同时依然要承担退休人员的部分养老金,如此与社保改革的初衷极不协调。社会化后将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事业单位的负担。

第二,有利于帮助离退休人员早日由“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其中最显著的积极意义就是让破产、改制企事业的离退休人员有了“娘家”,使他们的生、老、病、死有了就近的服务机构来关心和帮助。尤其要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从事实上接受“同为社会人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的观念,不再有无限的优越感。无论原单位效益是好还是差;是干部还是群众;是机关还是企事业。回归社区按照同等的管理模式、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离退休人员,相反倒也让所有退休人群感觉到居家后的平等和平静。

第三,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作为一项最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其管理对象仍然实行企事业化管理。同时,离退休人员的企事业化管理,也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向更贴近市场运作机制灵活的私营、个体以及外资企事业的扩展,离退休人员企事业管理成为养老保险完善制度、扩大覆盖和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1]。这样,离退休人员全面实行社会化管理无疑有利于社区功能的扩大和统一,社会保险体系的更好完善。

第四,有利于更多地赋予社区管理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社区整体功能。一旦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那么社区的权利、义务以及功能将大大增加。所有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保险等活动和服务将实行统一共享,包括生老病死等。真正由“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使得管理更统一,条线更为清晰,职责更为明确[2],不至于有推诿、推卸,更不会出现“谁谁谁属于我社区管,谁谁谁属于他单位管”的现状。

2离退休人员全面社会化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以原单位为中心来管理,且有专职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而社会化管理则是以居住地为中心来进行管理,目前只有社区工作人员兼职来管理,由此凸显出很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存在着观念上转变的问题。一直以来,离退休人员都是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认为“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人来考虑过。即使是破产改制企事业的离退休人员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身份转变的事实。但正常运转的单位的离退休人员都不愿意划入社区来管理;依赖感、认同感、长期共事凝聚的公共情感和个人情感都难以摆脱单位和社会分离带来的失落和不适。

其次,存在社区人、财、物的落实问题。一旦离退休人员全面纳入社区无疑将给社保机构或社区带来诸多的管理和服务难度。首先涉及到的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体和影响体。

另外,目前社区并无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不及时也不全面。最为关键的还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和场地来组织大型的活动;社区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和服务质量也不尽人意。

3离退休人员全面社会化管理的探索方法

3.1依托社区组织建立社会保障服务机构

要把强化社会保障职能作为完善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每个社区街道都要建立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形成省、市、县(区)和社区街道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所需人员,可以结合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后社保机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解决一部分,还可以从曾经从事过企事业劳资工作的下岗失业人员中选用,其工作经费比照其他社保机构经费由财政部门解决。

3.2加快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

离退休人员遍布各个社区,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生老病死成为同离退休人员关系最密切的管理服务项目,由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离退休人员已经进入老年,行动不便,服务的快捷方便成为迫切需要。为此,必须转变政府部门传统的面向企事业和大厅式集中服务模式,加大政府投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离退休人员数据库,实现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信息。

3.3合理进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定位

当前作为社区组织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应当包括接收和管理离退休人员档案、离退休人员生存认定、协调解决离退休人员同原企事业遗留的各种联系、开展党的组织活动等。社区服务要在国家出资建立基础设施和解决活动场所、提供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开展包括娱乐健身、专项服务、社区卫生、养老院以及其他具有共性的社区服务项目[3]。

3.4对现行社会保险政策进行必要调整

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反之,社会保险仍然同企事业单位责任不清,就丧失了这项制度的社会性[4]。一是企事业统筹外项目要抓紧清理,不能再出台新的统筹外项目,现有的统筹外项目应当在养老金调整中逐步冲销。二是加快社区建设和各项改革措施力度,在住房、用电、用气、子女入学等各个方面,抓紧实行市场化管理,企事业相应的补贴要进行必要的清理,无法取消的,在调整养老金标准时逐步解决。三是实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政府对基本养老金发放不受企事业缴费和其他因素影响。

3.5按照分类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推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首先,考虑到破产企事业、改制企事业以及“两停一亏”企事业,新退休人员要直接进入社区。其次,利用大中型企事业原有退管组织管理服务设施齐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建立社会化的退管服务组织。第三,可由原企事业成立退管机构,比照再就业服务中心管理下岗职工的做法,将离退休人员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和社会保障事务同企事业脱钩[5]。在深化企事业改革过程中再解决企事业同离退休人员存在的其他关系,逐步实现企事业与离退休人员的分离和社会化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灵芝. 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J]. 东岳论丛,2004,3:100-104.

[2] 李玲君. 浅谈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J]. 就业与保障,2009,5:30-31.

[3] 王俐宁. 浅议企业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新途径[J]. 经营管理者,2008,17:105.

篇13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预防和对疾病进行照顾为服务内容,而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社区护理人员依据高危人群的资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情况、家族病史、及联系方式。有利于医务人员掌握居民个体及其家庭的健康问题和与健康问题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长期的健康护理,医务人员有机会发现辖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和病患,有利于及时为居民及其家庭提供具体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完善城乡卫生保健保障体系。

健康护理

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护理的方法:①健康教育护理:社区经常为高危人群免费称体重、测血压和检测血脂,通过这些活动让高危人群认识到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如果不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可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可能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病及其他突发症状等。②饮食护理:以谷物为主,粗细粮搭配,适当摄入鱼、禽、蛋和瘦肉,少食猪肉,其摄入过多可增加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少食烟熏、腌制、油炸的食物,养成吃清淡少盐的习惯(可在菜熟时放盐,即可提味又可减少盐的摄入),饭前喝1碗烫进食量就不会过大,不会造成超重和肥胖。早餐保证充足的营养,午餐吃好,晚餐要清淡,吃饭以7分饱为宜。不经常在外就餐,尽可能与家人一起进餐,饮酒限量,吃新鲜食物。③运动护理:选择适合自己运动的方式、强度和运动量,持之以恒。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至少5次以上,运动后的心率加年龄约170,这样能保证有氧代谢。④心理护理:高危人群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对疾病的预防,认为自己身体好,存在侥幸心里。护理人员要对其讲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现有的身体状况可能会造成的疾病,要求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正确应对生活的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结 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