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崛起让世人瞩目。回顾过去,我们国家经历了无尽的沧桑,曾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踏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中国人满怀信心展望未来, 那是一个世界关注的国家,它的各项改革、进步都将引起世界的密切注意。未来的“世界大战”将是人才大战、国与国的“教育大战”,谁的教育优越,谁就可以屹立不倒。目前,英、美、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中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倡导素质教育之风电吹遍了祖国大地的城市和农村,试观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效果,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城市学校,还在进行“教死书”的教师和“填鸭式”、“满堂灌”的古老课堂模式已少而又少,绝大多数都在试探着“新课堂”。“新课堂”新在没有固定模式,新在教师的灵活把握,新在学生乐学,新在开放,新在减压,新在交流,新在自信,新在成功。历史学科是他山之石。传统上看,历史除了告诉学生以前有什么文明成果,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涌现了哪些杰出人物,哪些地名、人名最重要的要求学生记住就行了,仿佛一节历史课除了认识、记忆以外别无它求,难怪有学生说历史课是古董课,历史教师仿佛都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僵尸”,死板不灵活。其实不然,历史课堂照样可以生龙活虎,相反,历史课在某些方面还具备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设计一堂新颖的历史课,作为“导演”的教师必须从师德、知识到实践技能全面武装自己。怎样设计一堂课式开放的课堂,试以《中国历史》“”为例进行说明尝试。

1、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育人”的根本原则,但“育人”不单只通过“教死书”这种形式来达到,每一节教学内容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它应根据历史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由于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他们至少知道一些日本的过去和现在,也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知识,因此选择“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展示教学法”、“读、讲、练三段教学法”、“情境复现教学法”、“助读教学法”等,试举一例。该内容在授课中可提这样一问:“有一个日本人,他叫阿倍仲麻侣,有许多中国人都认识他,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王维都是他的好朋友;有一个中国人,他叫鉴真,他双目失明,六次东渡到达日本,许多日本人都认识他……请问朋友们(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做学生中的首席、故应在某些课堂环节中应和学生身份、地位一致),阿倍仲麻侣认识鉴真吗?他们的故事能说明中、日之间的什么关系?”假如能得出“友好交往”的结论,教师便抓住契机可以深化问题了,比如,中日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程度如何?到清末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相关的问题便一个接一个,会让学生激情万分,教师应接不瑕,课堂因此而变活了。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这节内容要求达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还得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安排。哪些该讲,哪些删去;哪些精讲,哪些略讲;哪些内容怎样板书、展示、带什么情绪,用什么语言、语调等都应在上课前进行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必须先研究学生对象,然后深人研究教材,创造性组织教材,最后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教书虽说是四十五分钟的过程,但教书过程无细节,处处是关键,必须让一堂历史课内容如高山流水般自然。“”在内容设计上可按“天使(过去)――魔鬼(现状)――地狱(结果)――花儿与芒刺(未来)”板块设计。之所以要创新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从视觉感官和灵魂深处都乐于接受。

3、多方位的情境创设。“窗明机净”利于读书,“听轻音乐”利于快速进入学习情景,紫色、蓝色便于集中注意力……实践证明,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能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智能,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堂课中,它的情景设置至少有四处。从形态上讲分成静态设置与动态设置两大方面。首先是静态情景。这节内容需要教室的环境颜色有绿色(象征和平、友好)、黑色(代表罪恶,因讲的是战争)、紫色或蓝色(代表平静、沉着,因为大家要理智、冷静的思考)、红色(代表激烈,激情,因为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会因为中国惨败的结果而愤怒,需要渲泻情绪)。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历史教材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删繁就简,图文并茂,教材结构新颖,是学生乐读爱看的教材。该套教材的知识点比同类教材要少,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空间。有空间,才有可能。从目前实验区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反映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比起传统教学大大增加。新教材还专门设计了学习与探究课型,学生在这类课堂,充分体现了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从被动接受状态开始走向了主动探究。目前,实验工作在向纵深发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在向常规课堂延伸。同时,活动探究课堂教学自身也在研究,如何在探究与交流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生成新的成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历史学科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望被打破,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篇2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学生这一主体来说,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等,其旨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程目标方面,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评价如何实现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笔者结合这一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准来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渗透。如,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针对“”事件、我国抗日系列的影片、日本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来启发学生的民族感,确定“铭记苦难,不断咀嚼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其次,结合我国2012年就“”事件我国部分群众砸日货商店、打砸日本出厂的车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现象,制订正确纪念苦难、反思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最后,直入本节的教学内容学习主题:“宁战死不为亡国奴”“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正视历史,展望未来”等,围绕情感教学目标来逐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端正对历史的学习。

二、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课堂教学指出:“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激情和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性的教学不仅仅能够活化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于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也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有利于自我个性思维、自我内在力量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活动等来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如,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将自己的不同见解或者不懂之处记录下来;其次,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最后,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自主收集信息的途径、学习和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充实展示自我。

三、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主要都依据教材,新课改指出: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却不是唯一的。对此,倡导教师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来开发、挖掘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实用性的体验和感受。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笔者在此认知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充分挖掘、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借以来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历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历史知识范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实现素养和技能的双重培养。如,在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现在的生活和10年前的生活做比较,即:收秋:传统的人工工作――机器作业;联络:书信、BB机、固定电话――手机、网络等,让学生通过比较,真正地感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化高中历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倡导以生为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情感、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历史资源的整合等。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真正的促使自我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相吻合、统一。

篇3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延伸至高中阶段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转变,正确认识并实践新课程对高中教师来说已成当务之急,但真正把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学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更关注对人的培养,更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着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内竞争,这些都决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势必要求学校教育更应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入手,创设培养能力的环境,培养学生更多些创新精神。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刚刚走进实验区,并没有可供遵循的现成模式,一切要靠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之改变,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极大、涉及内容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组织成实用性极强的历史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摆正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

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二、选择多样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应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新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近段时间兴起了发现法、探究式学习法、分组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民主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成为时下最时髦的教学用语。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

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赖以拓展的良好空间。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三、善于利用多元评价的激励效应促使学生学习观和习惯的转变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评价不能仅仅像过去那样只重视终极评价、忽略过程评价,而是要两者兼而用之。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而且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新课程强调过程评价,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当然,终极评价性质的学期阶段考试和高考的评价也是十分必要、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至关重要的,而历史专业类考生更是需要在每一学习阶段里保持比较稳定的历史考试成绩。毋庸讳言,当前整个社会对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成功与否,也主要是以高考成绩来衡量的,这一点不可轻觑。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不能把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

四、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观念

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高中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了知识架构,又缩短了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首先,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实、史论、史法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学中应该制订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最后,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的文学素养、表达的哲理思维、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和学生都会面临能否适应的困难,这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师们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肯定能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国琴.克服不良心理投身历史新课程改革[J].网络科技时代,2007,(10).

[2]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06,(15).

篇4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之后,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维目标的深刻研究及其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国外有学者(克林伯格)指出教学理论的基本性质: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教师指导作用原理)。学生必须处于能动的、愈益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原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它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

学生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跟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程度成正比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是学生能否学好相关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好某种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就能保证对此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兴趣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国的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尤为重要,这是保证新课程改革之下,让历史课堂生动、有效、务实的重要条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迅速提高,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将是如虎添翼。

现结合我的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实践,谈谈我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上的具体做法。

第一,注意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靠的仅仅是教材、教学参考书、黑板等,这就使得历史的生动感、真实感无法让学生们真实地感觉到,这就从物质技术方面限制了我们的教学。现今,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已经采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专注程度明显高于传统课堂表现,活动的积极性和准确率也有所提高,学生被有效的“卷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如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优势,我插入了《大国崛起》的视屏,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优势,让学生代表上台自己描绘出了新航路开辟后,伟大四会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并依照所画航线对四位航海家的壮举,对学生们进行解说。学生们课上学习的兴趣明显激发出来,在这堂课上,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现代高科技教学设备的使用为我们打造完美的历史课堂提供技术保证,我们从中获益甚多。

第二,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将自己储备的旧知识做适时更新。

在这点上,有些历史同仁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谁也不能改变,因此历史老师只要知道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况,就足够了。事实上,这远远不够,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较之以往有大量的挖掘,而现在高考历史又非常重视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新材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尽力为学生选择新颖、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到老师所精选的材料后,有兴趣深入的动机。除此以外,指导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史观也有很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学习。

第三,在教学中,要适时进行情景教学。新课程改革以前,历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调、死板,学生们被动接受,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后,强调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情景教学就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就很好地利用了情景教学模式,在这课,我以苏家商海沉浮录为题,以苏家在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为背景,讲授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商业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被激发。

第四,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加分,减分奖惩措施。学生的荣誉感很强,为了给所在小组增光添彩,在课堂上小组活动时,学生们都踊跃参加,课上学生们的反应很积极。

第五,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体及学生小组不定期进行奖励,奖励的形式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奖品虽不贵重,但学生们很是认可,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这种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奖励可使学生们学习的信心大为增加,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因此,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

综上所述,课堂是一个舞台,师生是上面的演员。教师是演员更是编剧和导演,应该提供促进师生互动的多种学习材料,让师生在此平台上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个时期也是大多数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最多、影响最深刻的时期,所以高中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深化历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老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有效教学的特征

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系统也在进行改革,高中历史教学也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模式,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都要进行改革,以满足现在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需求。历史老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新的教学思想,制订新的教学方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让高中学生认识到,通过自身认真、勤奋的学习以达到目标,及高中这段时期的价值和意义。老师在原有教学内容之上增加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历史的理论知识结合当前实际进行解释,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潜能。

二、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导入技能

在进行课程导入之前首先要确定目的是什么,确保导入是正确的,在教学中能被学生接纳。老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未知充满好奇,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会增强。老师在选择主题的时候也要慎重,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2.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迅速实现“新旧”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再适用,新的教育思想要替代旧的教育思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扩展,思维具有局限性,新课程的采用,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不论是旧的教材资料还是新的教材资料,都要学习掌握。

3.提高讲授技能

老师在讲课之前,只有对所教的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分析,制作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的专业知识扎实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掌握历史知识,正确的教学思想。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灌输正确的思考方式,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索,历史老师在教学生历史的同时,也在激发学生的潜能。

4.优化课堂训练,巩固教学成果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会在某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检测,历史课程也不例外,不过很多人对于历史的检测结果并不觉得很理想。历史老师知道在课堂上的时间是多么宝贵,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吸取知识的最佳时刻。历史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思考、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说,谈到一个历史事件就会涉及人物、时代背景等等一系列问题,涉及的方面太多,这就是考验历史老师专业知识的时候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现在的学校一般都会引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将高科技运用到课堂上,信息化教学已是一种趋势。引用信息化教学,为老师增加教学的资料,完善了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不断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讲解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胡常海.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教学研究,2010(33):86-89.

篇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它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1 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人教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后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中国再世界然后中国融入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 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课。必修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曲折的含义,建议老师们补充一些关于的历史,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又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就是有关知识的衔接和历史兴趣的衔接。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

3 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当然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所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三位一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首先,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质”方面,指的是课程内容质量高低关系乃至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在“量”方面,强调关注目标底线,“顶”的程度要根据学生情况处理,不能过分拔高。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实实在在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其次,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不能“套上枷锁去跳舞”。这指的是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自己要避免“一个头脑两个系统”。两个系统一个对外,应付检查开优质课耍弄教学手段;一个对内,“穿着新鞋走老路”。教师更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教师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发展做贡献等人生理想。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把握好上述课程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和学科教育重心的转移;对于本地区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而言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例如必修课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专题,“新课标”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篇7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积极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越来越深入。随着新课程在更为广大的试验区中的推广,人们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新课程标准向人们提供的是鲜活的新理念,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的历史教学为了适应这一新要求,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变革,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重视高一历史教学的作用,加强历史情趣的培养

历史课在高中教学大纲中被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由于只有高一年级开设了必修课,所以实际上学生只能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教学在高一就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很多学生只有比较低的兴趣层次。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使学生变得更为主动积极,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出来

由于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愿意去学习,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对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学生为本,对授课的方法以及方式进行变革。

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多样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呈现方式。所谓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就是指在教授教学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依靠自身的传授,必须要不断地将其中科学科技含量提高,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制作与使用电子课件以及多媒体教学时,不仅可以将历史情景再现出来,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所谓的教学内容科学化,是指不要让学生单纯的对历史结论进行记忆和储存,必须要重视形成结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以及相关的分析文章,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可以将学生批判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培养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1.2对师生的互动方式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的想象彻底的改变掉,同时以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将一个融洽、宽松的环境营造出来。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形象。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促进历史学科课程使用价值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历史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出来。比如,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历史考试形式,让学生进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从而将学生对历史思想的运用调动出来,让学生将历史基本依据寻找出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教师可以将当今世界出现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历史分析方法的运用,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世界发展形式有所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历史讲座的开设,或者开展历史性的纪念活动[5]。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对历史学科氛围进行强化,从而感染学生,真正让他们意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必须要明确再记得定位,不能将自己看做单纯的讲述者,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不断地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真正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重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培养自己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最终促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形成,总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4 结语

历史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不仅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做到实践上的飞跃、理论上的充实以及观念上的更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叶亮,李泽昂,张颖.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J],中学历史教学,2003(8)

[2]崔继英,王传志,叶浩.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再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2012(8)

篇8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较多新的教学内容,使得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过大,但是教学课时是十分有限的,这就产生了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对此,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省略了课堂教学中一些对学生思考有意的探究环节,学生的自主性思考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

2.走入了“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

主要表现是:对于课堂中的专题教学,很多历史教师一般只讲10~15分钟的内容,剩下的课堂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进行“参与式”小组活动,在过多的课堂时间里,学生都在收集资料、进行课堂辩论等。如此,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发挥,但是主动性思考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较好实施。

3.学生的学习认知跟不上教材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教材难度,很多学生都跟不上专题教学的学习进度。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来看,很多学生没有较为强硬的历史学习基础,对很多历史知识都不清楚。由此,在开展专题教学时,对于教学内容中一些没有交代因果联系的事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没有较大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教学进度缓慢。而且,高中历史教学课时又少,教师很难向学生细讲每一个基础知识,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鉴于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大容量教材内容的冲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对于历史专题的教学,有必要按照“三讲三不讲”原则来进行。向学生讲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此为“三讲”。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或者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就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不讲,对于那些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理解的历史知识也不要讲,此为“三不讲”。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较为庞大的知识体系,教材容量又大,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对教材内容加以有效整合,删减不必要的内容,做到有详、有略、有重点,尽最大努力节省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更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能够在课堂上多讲,教师要走出“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做到教学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想学生多讲授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用互动的方式解决学生难懂的问题,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对于一些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历史知识或者通过课前预习就可以解决的历史问题,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用课堂讨论来解决,浪费课堂时间。

3.科学分化教学任务。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把这些内容放一放,先讲其他部分的内容,等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提升、理解水平有所提高后再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历史研究,教师也有必要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判读史料、如何用多维的角度更为全面地对历史观念加以阐述等,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文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篇9

但是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受新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国内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背景下出现的。新课程着眼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虽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课改潮流不会因此而停止。所以广大高中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勇于尝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虽然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何尝又不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呢?

二、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实施新课程重点在观念上转变。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转变观念。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秉承两个教育理念: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贯彻两个发展: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行四个举措: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以改革评价制度(多元化)和高考招生制度为保证等等。

知易行难,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广大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不断地尝试尤为重要。

三、解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评价教学成果的标尺,对教师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否认真领会课标精神,贯彻课改理念,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课标具有指导意义和弹性特征,而教学目标则必须有确定性和纲性标准。课标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教师在认真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的具体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实施,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统筹考虑,融为一体。“过程和方法”是链接“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载体、支持和保证。“三维”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在一个好的教学活动中。

四、认真钻研,加强协作,备好每一节课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贯通古今,中外关联,改变过去中外历史分开,按时序来编排的方式。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就需教师在解读课标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参考相关历史专业书籍和上网查询,整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备好每一节课。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合作意识,因此,历史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新课程,尤其重要。不同教师知识积累和经验不同,他们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备课时可以随时交流,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也强调学科之间整合,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育人手段、教学手段也很有必要。当然,加强师生协作,加强与兄弟学校教师之间协作和交流,也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

五、转变教学方式,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篇10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05年秋季开始试行新课程模式,我校改革已经推行了三年。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改革中的不足,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成绩

1.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师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学校和本学科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和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校专职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2)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三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历史教师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

2.优化教学实践

(1)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面对新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因此,教师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和讨论成为了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展。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教师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

3.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作业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现实热点,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等。这些历史作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二、不足

1.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

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知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这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课堂要让学生建构。“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笔者欣喜地看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新课程更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关系”。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教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篇11

旧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首位,主要让学生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存在内容较多、观念陈旧等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目标。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新教材对课文的设计、编写体制和旧教材有很大差别,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纠正旧教材以老师为主的教学观,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对每篇课文的编写包含课前重点内容、正文、竖排的资料、相关知识链接、动脑筋、自我测评、材料阅读和思考几个学习栏目。这样明确的课程设计和编排可以突出本文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课本知识内容,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学本。

第二,改变以往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充分和老师同学进行问题探讨,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老师倡导的硬背式机械学习形式,让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有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第三,新课程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注意力。新课程在注重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课本内容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注重图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历史知识更直观地表现出。

二、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念

叶圣陶曾说过:“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应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新课改下,要求老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老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传统教学观念是老师照本宣科,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记什么,学生对老师的知识机械地接收,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老师看来,只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能在考试过程中取得良好成绩就可以了,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束缚了学生思想,使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阐述人类发展历程和规律,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基本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协调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老师要紧跟时展步伐,熟悉历史新课程,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带动学生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对学生有着绝对的领导作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和活跃化。

(一)采用提问方法

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但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先不讲解每天新讲的课程,而是采用提问方法让学生抢答,对于答对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颗棒棒糖,让学生拥有回答问题的动力。如老师在教学《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偏偏发生在俄国?革命胜利有何意义?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主动学习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二)采用小组式合作学习方法

采用小组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生活经历不一样,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探讨,通过各个同学的发言,让学生知道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提高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利用图片和教材实施教学的,但是历史本身就是记载人类实践活动的,那些恢弘的战场、屈辱的历史是难以用语言阐述的,只是通过记账图片或者教材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因此,老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备课工作,明确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注重学科综合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找到相关视频,课上播放视频给学生看,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又可以向学生再现历史场景,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12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学习和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才能感知历史的荣辱,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新课程改革给推广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致使不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讲解历史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历史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这一历史知识点时,如果历史教师不能明晰的掌握我国古代所用的工具,也就无法将此处的历史知识与所讲述的古代不同农业政策相连接,只能将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而且不能深入的挖掘一些潜在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还会将学生带到一种“不知所云”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对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学仍采用板书教学,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单一的板书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时,需要给学生讲解许多的事件,而不同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不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采用表格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及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对不同事件做好分类和总结,课堂上做出详细的讲解。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上。

二、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自身教学素养,为此,教师应针对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翻阅文献及网络搜索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点,也可以旁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与优秀教师的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要认真的分析课程标准,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然后根据课程的标准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做到有规律的讲解历史性问题。例如,在讲解“在中国如何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历史性问题、教学方法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述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及出现的关键性人物,让学生自主探究各阶段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选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教学

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论性,根据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应选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可选用一些教学手段,将理论性问题转变成形象性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导入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我国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热播的明清古装剧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电视剧的讨论中对“君主专制”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这种现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性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将一些理论性问题形象化,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性问题。

三、 总结

高中历史是学生整个历史学习重要重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当前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02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传统的中小学进行的应试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势,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课程改革,于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学习小组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讨论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在高中历史学科当中使用讨论法教学之前,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讨论法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历史课堂上的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并为提出这些问题做好情境铺垫;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有一个主题,不偏离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他们可能对新的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要做好课堂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和探究。

(二)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

学生不管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与历史知识相结合。通过讨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样讨论法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的结论不能是教师强加的,也不应该是历史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进行讨论的真正目的。讨论不一定要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即使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结论,也应该是学生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不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四)互相讨论和学习

这一点主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解释和争辩,获得思想上的碰撞,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举多得。

二、 讨论法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

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课程标准、备历史教材之外,还应该备学生。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讨论问题,要注意到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或者太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不是教材中已有的现成的观点或者结论,如果是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某一问题的思考上,但不能妨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实践证明,热烈的讨论过程能够延长这些历史知识在头脑中的保存时间,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可一开始还不能适应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探究的兴趣,只要学生中有好的想法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做好引导的工作,不要每次都急于公布答案,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总之,整个讨论过程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学生,讨论法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新观点,允许多种观点并存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暗示自己的观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讨论法教学就没有了意义。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用更有条理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得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师也不要急于反驳,可以允许多种答案并存。

总之,讨论法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极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不管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都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走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的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2011(7).

[2]武栋玲.浅谈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