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学习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73-01

叶圣陶先生有“教是为了不教”的论述,新课标也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在这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1)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初中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条件是较为成熟的;(2)当学生养成自学习惯且自学能力提高后,其它方面的能力和学习成绩也自然会提高;(3)当今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很多知识必须靠学生将来自学和实践去获得,这就显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了;(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切实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物理方法的培养是关键。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几点学习物理的方法指导:

1 教会学生阅读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课本文字精炼,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完全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理解、探索。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新教材编排体系,首先要阅读课前问号和问题,了解问题的提出,明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其次阅读小标题插图,插图很多,且很多具有漫画性,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学生会看插图,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简单机械一节中,开始有一幅胖子和瘦子用滑轮提起面粉的漫画,我就请学生展开想象变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他们很活跃,听课也很轻松。

2 常用物理方法的培养

学习方法的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学生大讲学习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学习方法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之中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流和水流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加推理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的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 指导学生解题的正确方法及规范解题

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复习、巩固、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正确指导,如我在指导时,要求学生按三步进行:讲道理、摆事实、得结论。如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拨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讲道理),用手向后拨水,水则给人向前的力(摆事实)故人就能向前进(得结论)。通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这一方法。在电学题目中往往由于电路中接入电流表电压表而使题目变得复杂,我则指导学生把电流表看成一段导线,电压表看成断开的开关,这样电路大大简化。在讲解例题时要严格要求,叫学生读题2―3遍,找出题目的题眼,分清已知未知,不能马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4 穿插物理学家小故事,体会科学家的学习方法

了解物理学家的趣事,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很有帮助的。要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必要时将物理教学和物理学故事进行结合,将物理学小故事融入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把学生放回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

5 多做小实验,多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物理学现象

篇2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很重要作用,如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今天,我们发展的前沿科学,比如新材料的研发、“纳米技术”的研究等,都是同物理学有着很重要的联系。而同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很多现象,如雨是怎样形成的、鞋底为什么会刻花纹、电灯为什么会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日食等,这分别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热学、力学、电学、光学的知识来加以解释。因此,同学们应该了解物理是有趣的,物理也是有用的,应花一些功夫学好它。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谈谈几点学习物理的方法指导:

第一,多阅读分析理解教材。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教科书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钻研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参考书和课外读物,如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辅导资料等,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开拓视野,更加开阔思维和眼界。

第二,学习物理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编教材中指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存在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以做好演示实验为前提,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为学生做好实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学气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茶壶盖上都有一个小眼?这个小眼起什么作用?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细心观察周围实际生活、生产中及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并与课本知识联系。如学习压强、摩擦后,可以有意识地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针在缝被子时,为什么手上套上顶针箍,并经常把针在头皮上摩擦?使学生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第三,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教材是学习物理的基本依据,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物理课本文字精练,语句准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完全适合与中学生阅读、理解、探索。

教师在开始上物理课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新教材编排体系,首先要阅读课前问号和课题,了解问题的提出,明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其次是阅读小标题、插图和正文,读小标题可以知晓知识框架,插图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补足个别学生孤陋寡闻的现象。新编教材中的插图很多,且许多插图具有漫画特征,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重视对插图的理解,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插图中的每一条线段、每一部分图示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问题,表示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学生会看插图,对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通过对正文的阅读,要抓住中心,认真揣摩每一个定义和规律的内容、物理意义,明确公式和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如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定律,需要学生认真做好实验,想象推理到位,同时应从文字上进行理解,知道物体在什么时候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什么情况下又保持静止状态。这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一切物体,适用条件又是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从而真正理解掌握这一结论。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比联系。如在学习“比热”时,让学生回忆密度、燃烧值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它们在公式、单位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揭示它们都是“物质特征”这一本质,从而正确地形成概念。

第四,要学会应用知识,联系实际。

篇3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着积极的求知欲,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主精神,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这也就是古人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 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试验。将学生教材中演示实验演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寻找物理规律。让每个学生都体会探究物理的全过程,对实验过程熟悉,记忆自然也就深刻。变被动接受新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注意力和科学探究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大大提高。

1.2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以前实验课都是教师将实验原理及步骤都先讲一遍,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激起学生足够的兴趣,物理实验设计的巧妙和物理思想的准确学生也不能完全体会到。因此我尝试让学生在物理课的实验课题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选出可行的,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决定每个方案的优劣。例如:讲《电流和电路》让学生动手连一个简单电路,体会电流的形成。在《磁现象》时让学生分组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根据实验的效果改进实验,让实验效果更明显。

2 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把物理知识从实际生活隔离出来,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形象,而把知识当作纯抽象的理论,结果只能死记硬背。

2.1 与日常生活联系。许多物理知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好的例子,对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兴趣很有帮助。例如:热现象《蒸发》一节中,用吹风机吹出的是热风并且把头发吹散的例子来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2.2 与生产实践结合。物理知识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锅炉水位计、船闸、以及机器中的各种简单机械等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或者实地参观,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认为物理确实是有用的。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通过实践,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动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小电动机”、“电磁继电器”、自制“指南针”等,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和小实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加深内容的理解。

2.3 尽量多做、做好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都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例如:讲《弹力》时可以多做些实验:书本把泡沫塑料压弯、弯曲的木杆把水中的圆木推开、伸长的弹簧使小车运动、手使玻璃瓶产生微小的变形等。学生由此得到弹力的概念,把握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

3 渗透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教学,使学生尽快入门

学好物理,入门非常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比如物理概念的学习,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要引入概念?其物理意义是什么?物理量如何定义?数学表达式如何等等。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这是物理研究概念的一般方法,那么对以后学习概念就有方向。不会误以为学习概念就是背出内容,记住公式。在《电功率》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电功率物理意义的理解,我出示一块电能表,实际连接了40w的电灯和400w的电热器,比较电能表转动的快慢,引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接着介绍电功率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就顺理成章了。

3.2 帮助学生学会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思考物理问题。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支持。在每解决一个物理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相对应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比如:生活中在煲汤时常常要小火慢炖。这似乎是一个生活经验,却需要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的原理做支持。

4 建立形象的思维

物理学的许多发现和发展都离不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阿基米德由浴盆中水面上升联想到皇冠浸没体积等于排开水体积的方法鉴别金冠的真伪,进而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想到地球与月球间的引力,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瓦特看见壶盖被水蒸汽顶起而发明了蒸汽机。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形象思维。

形象的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形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例如:电流是看不到的,但是通过形象思维借助管子中的水流就十分容易学懂了,从水流的形成条件(水和高度差)推出电流的形成条件(电荷和电势差)。

5 运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降低知识坡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大脑容易疲劳,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篇4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物理论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纺锤型的圆锥滚轮沿V形轨道向上滚。

    我们不应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滚轮放在斜轨下端是不会自动向上滚的。我们只要知道滚轮向上滚时,重心是不断下降的,那么滚轮上坡的道理就会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联系起来;看到肥皂泡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其实,物理上许多定律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着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烧开水时,观察到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开了壶盖的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物理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二、要重视实验, 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学习了"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  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的一些着名的竞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却与我们无缘。其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还很不够,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操作潜能。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三、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

    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解题时从容不迫,灵活自如,单刀直入,十分简洁;有的同学则迷茫混沌,步履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却往往繁杂冗长。剔除学生天资的因素,主要还是"思"与"不思"、"勤思"与"惰思"的原因。俗话[ uuubuy.com]说"刀子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伟大的电学家福兰克林也曾经说:"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正是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只要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理解,物理会越学越轻松。

    物理学习切忌张冠李戴。不注意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拿起题目就去"套公式、套类型"、"依葫芦画瓢",结果往往要出错。做物理题目要想到它的物理过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四、要善于总结,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物理论文,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对于每一章的复习,勤于总结,首先要学会写一个"知识结构小结",可以包括:全章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是重点?这章学了那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型、方框图、表格式、树型结构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每次认真做完一次知识小结,就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立足高处,俯揽全局,奇景异观,尽收眼底。经过总结的知识,既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篇5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同时更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在此,笔者就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学好中学物理。

一、要善于观察, 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物理论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纺锤型的圆锥滚轮沿V形轨道向上滚。

我们不应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滚轮放在斜轨下端是不会自动向上滚的。我们只要知道滚轮向上滚时,重心是不断下降的,那么滚轮上坡的道理就会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联系起来;看到肥皂泡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其实,物理上许多定律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烧开水时,观察到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开了壶盖的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物理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二、要重视实验, 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学习了'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cssci期刊目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竞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却与我们无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还很不够,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操作潜能。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三、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

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解题时从容不迫,灵活自如,单刀直入,十分简洁;有的同学则迷茫混沌,步履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却往往繁杂冗长。剔除学生天资的因素,主要还是'思'与'不思'、'勤思'与'惰思'的原因。俗话说'刀子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伟大的电学家福兰克林也曾经说:'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正是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只要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理解,物理会越学越轻松。

物理学习切忌张冠李戴。不注意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拿起题目就去'套公式、套类型'、'依葫芦画瓢',结果往往要出错。做物理题目要想到它的物理过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四、要善于总结,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物理论文,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对于每一章的复习,勤于总结,首先要学会写一个'知识结构小结',可以包括:全章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是重点?这章学了那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型、方框图、表格式、树型结构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每次认真做完一次知识小结,就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立足高处,俯揽全局,奇景异观,尽收眼底。经过总结的知识,既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

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学好物理。

很多物理知识都来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指导我们改进生产生活。因此,我们不应把物理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作一门纯理论来学习与研究,那样自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6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纵观物理学发展史,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如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示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应要求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有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是学好物理的前提。

二、联系实际,勤于观察思考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降,冰、水的互相转化,还有水电站、内燃机、轮船、人造卫星、电脑几各种家用电器等;而应用物理知识就是以生活、生产、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提出的问题。可见,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脱离了“物”而学“理”,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物理定律、公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并积极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设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有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将物理学活、用活。

篇7

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学习方法犹如学习上的“点金术”。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终身受用;不讲究学习方法,犹如盲人骑马、瞎子摸象,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一事无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早就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可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得,成为学生的主人,是这些教育先知们的一贯主张。很可惜,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我们的教学仍在“教”,而不在“学”。当今的教改形势要求我们这些在一线辛勤工作的物理教师们要转移教学重心,要重点研究“学”。把“教书”、“教学生”转变为“教学生学”,也就是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职责。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呢?

1.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针对性

中学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放占优势,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加强他们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创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感性经验与感情投入。使他们在尝试中不断取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学习物理的不竭动力。所以,对初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在协助学生获得物理感性经验,在增强对物理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

1.1针对初中学生的做事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要提高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能力。我们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做许多演示实验来配合物理概念、规律的讲解。对学生而言,决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演示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往往不知怎样观察,观察的关键在哪里,如何把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规律联系起来。由于演示实验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反复演示,所以指导学生及时准确地仔细观察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每个演示实验都有观察的关键和要点,这也是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绝好机会,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和掌握仔细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

1.2针对初中生的好奇好动特点,在学生实验中,要充分将它们激发出来,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动手。初中阶段,实验分析归纳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现代教学中有很多当堂实验,这些实验往往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怎样使小灯泡发光的这个简单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显得无比的兴奋和自豪,有的同学甚至向其他同学炫耀。这个实验虽简单,但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多问细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的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是掌握了课本的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料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懂,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解释,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步步提高。

2.1课前阅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将要学习的部分包括哪些知识点及其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难点,攻克难关。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阅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如在“惯性、惯性定律”这节课文中。(1)什么叫惯性?(2)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3)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 (5)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6)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等。

2.2课堂阅读: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地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3课后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所学的零散知识和复杂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加深理解。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的课外读物,以巩固课本上的内容,扩大知识面。

3.指导学生巧记善忆,牢固地掌握知识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有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物理符号、术语等都需要记忆,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学好物理。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点问题重点讲,画龙点睛、语言精炼,条理鲜明,归纳概括准确,又要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不同识记,条理性识记,归类性识记,重复性识记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3.1理解透彻才记得牢。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规律,分析类比,加以记忆。如,音调和响度。

3.2语言简炼才记得快。顺口的诗句很容易被人记住,教学中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理出要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电流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用“压并流串、不超量程、电流正入负出,电流表绝不跨接电源电极”这样简短的话即可总结出来。

3.3反复强化才记得准。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一些知识找不到相关联的东西可以帮助记忆时的遗忘就更为严重。要同遗忘作斗争,就反复强化,多次重复感受。

篇8

引言: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一些初中物理学得很不错的同学,到高中后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很多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初高中物理的差别,找到学习物理的方法,才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学好高中物理。

1.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1 高中物理以变化的物理过程为主。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不同,初中物理大多讨论确定的状态,变化少。而高中物理则以变化的物理过程为主。这就要求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适应这种变化,学会对变化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1.2 高中物理更抽象。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1.3 高中物理内容深度与广度增加。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1.4 高中物理更具有逻辑性。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同时,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向量(即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上。

2.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2.1关注新旧知识同化。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是教材理解方面、思维活动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完成作业应用的手段方面等,与初中阶段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梯度。仔细捉摸高中课程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课程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减少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

2.2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高中课程的知识呈现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在学习中,应注意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快速形成抽象思维习惯,形成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早入高中课程学习的门道。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要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

2.3 重视物理研究能力。高中物理课程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要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学会研究,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并能归纳结论,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演示中,要充当研究者,从实验读取数据绘制图形寻找物理量的数学关系得出公式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自己,老师只是“引路人”,让自己来完成研究,得出结果。从研究中产生兴趣,形成研究习惯,训练研究能力。同时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4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高中学生,尤其是刚进高一的学生,不会做题目的现象较为突出。认真做习题积极思考,上好习题课是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习题课中应该着重听思路、听方法。要懂得做题的思维过程是─―寻找问题现象、分析问题特点、归纳已知条件、确定所用知识、建立解题模型(方程或图形等)、完成具体运算。要明白解题的根据是什么?怎样联想?如何推算?要知道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如何进行判断等分析方法,要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所以,要抓住错误不放。发现错误是我们进步、提高的起点,许多错误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概念、规律造成的,找到错误的根源就使我们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一步,这是根本上的提高,极为有用。

2.5 提高自学能力。要加强阅读训练,学会阅读,阅读教材时注意去寻找每章每节的知识点,注意寻找定律的成立条件、要素、结果等内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课本阅读过程中要进行理解、有创见的,会灵活运用的现象。及时纠正死记硬背的现象,学会读书,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2.6 正确处理好练习题。有不少同学把提物理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搞题海战术。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目的要达到。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过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主要针对的知识点,选用哪些物理规律,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要考虑把它们联系起来,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3.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物理主要是要理解,不要认为听老师讲解就会懂得物理,只有反复思考、不断探索问题的实质,才能真正懂得物理。同时要对自己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对物理科的兴趣,掌握了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经过自己不断的探索,一定会把高中学物理学好。

篇9

1.激发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所以,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也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3.正确的学习方法

3.1预习,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没有时间的限制,长则20分钟,短则课前5分钟,重要的是过程)将知识预习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预习可以培养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2上课,上课时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分为三部分:首先主动听课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其次,注意课堂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上的。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且能听出门道。最后,是记笔记。上课要做好笔记,但也应牢记:听课时主要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笔记中我们要记的内容应该有:记课堂重点,记课堂"灵感"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3.3复习,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另外,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只是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也是战胜遗忘的需要。

4.要重视实验,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告诉我们: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初中物理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必然会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篇10

研究显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机制,是学习者自己主导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习者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自主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的学习思维有待完善,独立完成学习活动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具体来说,自主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创新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身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的引导,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自主学习的特征有五个方面。目的性:就是自主学习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具体的目标的。主动性:就是学生自身根据学习的特点,在学习中调动各个方面的因素,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学习主体进行自我的监控与评价。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独立性,就是学习个体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判断,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有效性:自主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对于提升教学效果非常有效。相对性:绝对的自主学习是不存在的,学校中的自主学习都是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的。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实施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内在机制。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持久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学习活动的顺利与否,又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力。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根据相关调查创设,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最强的,只有那些看似容易、其实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掌握。在物理教学的引入阶段,一般都采取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液化现象”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首先提问:“冬天在外边,我们说话的时候,空气中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呢?”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会有哈气。”这是生活的常识,大家可以理解。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在室内说话就没有呢?”这时候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没有办法解答了,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其次,要及时进行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显示,当教师对学习结果有反馈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增强,能够根据这些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在学生进行大量学习之后,教师要将这段时间的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加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加强,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篇11

很多初中生认为物理难学,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只有当学生本身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转变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能在生活中应用。离开生活,一切学习都是在做无用功。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利用丰富的感性教材进行教学。如生活中存在着的物理现象,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但是,如果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和常识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他们未必都能解释清楚。此时,教师要运用物理学中的知识适当地引导学生,一一解释这些现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包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更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理论去演绎这些现象。如在太阳下,我们背对太阳,口喷水雾,就会发现瞬间的像彩虹那样美丽的色彩。这就会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去探索自然科学,去领悟生活,为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电学”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200W的灯比50W的灯更亮?”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教师多整理这方面的素材,将物理中有趣的东西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就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细心发现生活中常见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创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实验、观察或是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分组讨论或以实验检验等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加强实验教学,丰富第二课堂

一些物理知识是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做实验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它们了。同时,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克服实际困难,加强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如在“长度的测量”的教学中,笔者让全班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让其用同一米尺分别测量黑板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测量结果暂不公布,当所有学生都测量完之后,让他们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当大家看到6名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时,都很惊奇。这样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也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篇12

二、初中物理学习评价的原则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元的学习评价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不断改变、不断进步,而不是学生的成绩与名次;所关注的不是学生之前表现如何,而是学生未来会如何;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出一套合适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创造出一群适合教育的孩子。在制定评价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本人的尊重,努力做到将个体发展的需求与社会、与学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能够符合学校与社会的发展标准。

2. 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在进行评价之时,要将评价的范围放到全体学生身上,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同等的基础之上不断进步与发展。所以,评价者在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之时,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物理学科的要求与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评,充分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要关注学生各种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习信心,去克服和解决在学习物理中的任何困难和障碍;不仅如此,这样还能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 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采取一种教学方式去教导所有的学生,这样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在智力方面和独特的个性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评价时,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掌握学到的知识,主要方式是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来获取知识的;所以,在评价时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关注个性化需要和特长的培养。

三、初中物理教学常用的学习评价方法

篇13

初中生普遍感觉物理课难学,若教师能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则既能减轻其学习负担,又可提高其学习质量。本文就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谈一谈几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阅读法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1)课前阅读,要有的放矢,即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光的传播》这一节,可提出如下问题:①光是从哪里来的?发光的物体叫什么?②光源可分哪几类?③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需要介质吗?④光传播需要时间吗?也就是说光传播有速度吗?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如阅读"浮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向上".阅读"光的折射规律"的课文时,抓住"斜射"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还是从水、玻璃等斜射入空气中"来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弄清其原因究竟。(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二、实验法

实验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验都是演示实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成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上台演示,然后教师再指导或者再示范一次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参与和展示机会。例如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一章有很多实验都是演示实验,用空气和二氧化氮演示气体间扩散现象的实验、用两个铅块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研究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实验等,让学生上台来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在演示中被台下的学生看清楚了,教师再有针对地进行指导,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还有一个物体内能的实验,在用橡皮塞塞好的带导管接打气筒的广口瓶里装一点水,然后用打气筒往里打气,可以看到容器里有水雾出现,还会看到瓶塞跳起。教师提前鼓励一两个学生课前准备一下,当其他学生不能主动上前时,这一两名学生上成实验。台下的学生既羡慕又不解,总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学到了东西。

三、质疑法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如在学习"小灯泡亮度是由谁决定的"时,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 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其正常发光吗?

(2)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小灯泡能不能正常发光?

(3)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小灯泡又会怎样?

结论:小灯泡的亮度是由它的实际功率决定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正常发光;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小灯泡发光较暗;当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时发光很强,很容易将小灯泡烧毁。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四、讨论法

讨论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现在每一节课上,笔者都在尝试间断性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应用过程中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在讨论中及时的给学生以启发诱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围绕中心议题发言。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想到,给他们时间讨论,通过讨论,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讨论,学生间交流、师生间交流同时增多,课堂气氛得以调节。

例如讲到直流电动机一节,教师带到课堂上的一个小电动机,接通电源后,电动机没有立刻转动起来。教师就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电动机没转动,有哪些可能性?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很快,每个学生都加入到小组讨论的行列中,通过激烈地讨论后,可能出现的主要五种情况全部被说了出来,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效果好得多。

五、研究法

研究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优点在于通过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独立地获取信息、获得概念,并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