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

篇1

一、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1.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是,无论是已实现的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已出售部分),还是未实现的投资收益(期末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会影响当期利润。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上升,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增加;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下降,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减少。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甚明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利润“蓄水池”,这些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来被处置时,有可能释放出利润。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来看,净利润成倍增长的公司不少。在这些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于业务的提升,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用。

2.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规定: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其中,对于投资者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存货的计量一样,企业管理当局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进行计量。投资收益科目主要是用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和处置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收益。而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投资收益大幅度飙升。

3.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准则第10条和第11条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一属性的采用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内,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在房地产业相对景气的市场环境里,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高于成本价。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年末的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资产剧增,巨大的利润也将显现出来,这将可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导致地产上市公司,尤其是拥有投资性地产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的引入一方面还原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确认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损益。虽然这种损益只是历史成本法下被掩盖的潜在损益的释放与体现,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利润的巨大波动将不可避免。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非货币易将增加企业的利润,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5.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按照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人而言,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债务重组所产生的收益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部分是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均计入损益。新准则改变了旧准则一刀切的规定,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导致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偿还负债获得的收益全部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计入当期损益,且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将增加债务人的利润,并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6.企业合并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针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按照测试确认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减少留存收益。对于负商誉,重新评估后,在损益中确认,同时增加留存收益。

除上述方面之外,公允价值还在很多业务中被作为计量标准。

二、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扩大,时至今日,这一危机已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许多曾被推崇的国外监管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都受到了质疑,其中也包括被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该准则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剧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修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产品的计量,基本属于公允价值第一级次的范畴。公允价值的第一级次,是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来估计公允价值,并且不作任何调整。这一级次的估计被认为是可靠性最高,最为优先选择的公允价值取值。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最活跃市场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最活跃市场是指在该市场上,这种资产或者负债数量最大,交易最活跃。

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操作上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扎实存在的,不论金融危机有多严重,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信息公允透明,正是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权。公允价值计量诞生于美国证监会指出历史成本对防范金融风险无济于事的危难之际,这本身就说明,公允价值天生具备防范金融风险的性能。所以面对物价变动的现实、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知识经济、历史成本等一系列冲击,引入会计公允价值是有必要的。公允价值计量解决了许多历史成本计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此外,在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商誉的确认和摊销、企业并购重组、关联方交易以及非货币交易等诸多会计事项中必然会使用到公允价值。

全球经济国际化浪潮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繁荣,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仅是会计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而且也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其推广势在必行。因此,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认定这一目标后,不要因为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挫折而轻易放弃。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过多年论证的科学方法,至于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当时的具体环境,选择一种最能客观、公正、可靠反映资产或负债价格的方法,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目标不应改变。

三、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准则框架。我们需要加强我国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逻辑一致的(非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目前的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还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当前,应尽快修改完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行为的预期成本远远高于所获收益从而警示会计造假者,并形成威慑。

3.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因此交易价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外汇市场和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和发达的专业评估市场。同时,要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4.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应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另一方面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同时,应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只有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产评估的公允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参考文献:

[1]姚茜.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山东商业会计.2007,(2).

[2]毕茜,彭珏.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2008,(18).

[2]吴可夫.论公允价值会计的过渡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5).

篇2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得到了广泛运用。其运用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中。

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仅对上市公司的相关业务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同时也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带来了重大变革。下面笔者以其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财务比率的影响为主线,对此次变革中的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运用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上市或拟上市银行以及拥有交易性证券或金融期货业务的企业的影响比较明显。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以及金融工具列报4项具体准则为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并且具有前瞻性,同时也考虑了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首次被纳入财务报表,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和所面临的风险。

(一)金融类企业及拥有金融资产、负债的企业

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首先丰富了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科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资产类科目中增添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这是对金融资产分类方式进行的扩展。公允价值的变动被计入报表以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会根据当时的市价或者依据合理折现方式获得的现值进行调整,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虽然国内企业可选择的套期保值工具较少,套期业务开展并不普遍,但是对于金融业和那些参加商品期货交易的企业而言,按照新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的处理方法,套期工具和被套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结果也将在报表中体现。如果采用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或是境外经营投资套期会计方法,企业在无效套期的情况下,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将被计入所有者权益;若为无效套期则直接计入损益。因此,企业对于所套项目的预期以及合约到期时的实际经济状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权益和损益情况。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正负商誉的处理使资产负债表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最终控制权的差异会使同一项经济业务带来的经济效果迥然不同。

(三)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何种计量方式会受市场行情、管理层意愿以及税收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形态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当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行情看好并存在可靠的公允价值时,如果企业继续选择按成本模式计量,不会影响其高价转让或赚取高额租金收入。但是如果按公允价值计量,在继续持有这项资产的情况下,企业当期利润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在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转换的情况下,市场价值看好的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时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而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将全部记入损益,因此,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会受房地产价值的影响。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因此,企业的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收益,同时入账的资产的价值被低估,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管理层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质资产便会逐渐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甚至每股收益。

(五)债务重组

新准则对于债务重组的规定显得极为谨慎,强调债务人必须真正处于财务困境,突出债权人让步的实质。因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在国内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大股东仍可能通过操纵债务重组来调节利润。假定重组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债权人的让步余地将直接影响债务人当期的损益,若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高,那么债务人完全可以通过此项重组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改善资本结构,甚至大幅提高每股收益。

二、公允价值运用对利润表的影响

(一)金融类企业及拥有金融资产、负债的企业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交易性股票的价格不断上涨,确认投资收益以后,将使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增加;如果价格下降,确认投资损失,将使当期利润减少。由于股市行情的变化,股票价格必然随之波动,从而引起利润波动。《套期保值》第21条规定: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将套期工具损益纳入表内核算,由于期末损益的不确定性,将引起利润的波动。理想情况下,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相互抵消,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表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商业银行管理层在选择套期工具时决策失误,造成套期会计方法的套期有效性不足,利润的波动将依据套期有效性不足的程度而波动,决策失误的程度越深,利润的起伏就越大。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准则除了对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产生影响外,对于持有大量法人股的企业也有重大意义,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一般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的潜在收益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出售时便会大幅增加企业当期利润。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关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旧准则主要的差异在于被购买方净资产改用公允价值确认,合并成本与其差额计作正商誉或负商誉。正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单独列式,只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而不摊销。按照常理,商誉标志着企业超过一般水平的超额盈利能力,代表未来超额收益的潜在经济价值。在数量上它等于企业支付的成本高出被收购方净资产的部分,企业将来的收益必须能够弥补提前支付的商誉,否则企业合并从长远角度看并不成功。同样,商誉在每个期末的公允价值究竟如何确定是一个较为主观的问题,因此,企业可能利用减值测试操纵以后相关期间的利润。对于负商誉,可视作是一项收益直接计入合并当期的利润表,从而优化企业相关的收益指标。

(三)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末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如果市场行情看好,则当期利润增加。由于以这种模式计量的房地产不需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相当于减少了成本支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期利润。

2.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相互转换的情况下,无论转换为哪种资产,其入账价值都为当时的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有所不同。如果存货或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差额将计入损益。行情看好时,当期利润增加,企业若能够推迟转换,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客观的租金收益,更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转换收益;如果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低于部分计入损益,减少当期利润,造成利润率的下降。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用公允价值来计量,由此可能给交换双方带来利润,而旧准则几乎不产生损益。损益的多少取决于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确认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是防止企业利用此种形式进行利润操纵的关键。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距越大,则差额影响当期损益越大,这对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或净资产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五)债务重组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以及重组收益可重新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可能为部分公司利用重组的机会创造利润来源带来了机会。对于债务人而言,如果债权人全额或部分豁免债务,将使其大幅增加当期利润(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进而改善财务状况,提高每股净收益。另一方面,债权人收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抵债资产均以公允价值入账,同时将其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之差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债权人的当期净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4-0122-07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大量涌现,集团的成员企业在集团内部的融资行为逐渐普遍化,企业集团的内部融资目的在于加强对集团成员企业资金的管理、降低成员企业融资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会对独立经营的成员企业带来什么影响,是否加剧了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冲突、增加了成员企业的成本,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外部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企业的集团化是增强企业控股、实现混合所有制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集团内设财务公司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成立的,目的是为集团成员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集团财务公司拥有对成员企业绝对的控股或相对控股,集团财务公司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时,企业的管理者会为谋取自身利益损害股东利益,从而发生了第一类问题;集团总部通过超长的控制链、交叉持股、发行双重投票权股票等方式,最终获得对集团成员企业的控制权,并导致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出现第二类问题。尽管我国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股权实现对成员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理论上可降低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第一类成本,但集团总部利用其对成员企业的控制权而谋求超过控股权的私利,致使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没有适当的资本配置,导致集团财务公司未能发挥提升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营效率的作用(纳鹏杰和纳超红,2012),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尽管适当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减少成本的有效手段,外部监督有助于规范集团的内部治理,但集团财务公司是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督和管理的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法律实体,不仅拥有集团内部资本的支配权,还掌握了成员企业剩余收益的控制权、获得了额外的非正常收益。因此,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没有实现上市公司的价值增值,却导致成员企业的经营业绩变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的第二层成本。

成T企业在集团财务公司成立后业绩变差,究竟是因为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矛盾的激化造成了更大的成本,还是其他原因?在职消费是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对成员企业的成本有所约束,是否降低了成员企业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可用管理费用来衡量(Johnson等,2005)。另外,我国企业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设立集团财务公司的目的是减少成员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闲置现金流量和内部股权比例可以用来计量成本(Sung,1994),经营费用率(经营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利用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可以用来衡量成本(AngCole和Lin,2000),财务费用中的利息净支出会对损失及相关手续费等财务费用与成本无本质关系(吕长江等,2002),可剔除掉这一部分内容,用管理费用率、营业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来衡量成本;营业费用(运输费、装卸费和包装费)与成本关系不密切(宋力和韩亮亮,2005),可用管理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来激励成本(苏坤,2007)。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增加了集团成员企业的成本。

由于集团各成员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各自为政的筹资和融资活动增加了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那么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是否会增加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呢?企业集团内部形成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集团内部融资约束的放松,但也导致了集团整体和成员企业财务杠杆的增大;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并未致使成员企业的公司市场价值发生显著变化,却显著地提高了成员企业的资本负债率,这表明集团财务公司的设立增加了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顾亮和李维安,2014)。

我国的集团财务公司是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集团总部作为成员企业的大股东可以采用隐蔽手段对其实现掏空,而设立集团的财务公司就是隐蔽手段之一。对于财务风险的计量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按照时间来分,分为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短期风险要求的是公司较快的变现能力,用变现能力指标来衡量,一般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长期财务风险反映了企业长期负债能力,主要用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例及利息保障倍数来衡量(李焰等,2007)。在现代财务理论中可以将负债水平和财务风险作为杠杆的同义词,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最为常用的方法便是杠杆分析,杠杆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此外,爱德华・阿特曼(1968)建立的5变量模型――Z-Score模型,广泛用于判断企业风险,该值越小风险越大,反之亦然。以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财务风险衡量指标包括股票收益的波动和β系数,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致使利用市场数据估算财务风险有失偏颇。另外,净资产利润率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典型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上市公司可以给股权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更低的收益符合本文的研究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H3: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经营业绩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样本。本文的研究样本选自中国财务公司协会搜集的2013年底前存在的157家集团财务公司,这些集团财务公司数量到2015年底已经超过200家。但是,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政府采取了降准降息政策和国有企业扶持政策,而拥有财务公司的国有成员企业享受了优惠政策,对2014年后的集团公司下属成员企业展开研究将影响结果的客观性。所以,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3年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上市公司作为基础研究样本。剔除掉2010年1月1日之后成立的财务公司,截止2009年底成立的集团财务公司共计91家。依据财务公司追索其所在集团,并确定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查找确定上市公司是否出资成立了集团财务公司,只有出资的上市公司才纳入研究的范畴,删掉没有出资的上市公司样本,删掉财务公司所在集团没有上市公司的集团财务公司的数据,删掉控股股东是外资的财务公司,剔除掉样本中2009年12月31日后的上市公司。此外,只保留A股上市的公司样本,其他如B股和H股上市公司样本删除,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70家。

2.整个行业样本。由于要将集团拥有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需要将各行业的财务指标水平作为比较基准,又因研究涉及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3年,需要分别从数据库中提取该年份成员企业的相关数据,而每年成员企业的数量都有变,在提取过程中剔除掉财务指标数据不全的样本。

3.数据来源。本文用到的集团财务公司数据来自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网站及《中国集团财务公司年鉴》,财务公司所属集团来自于财务公司及集团公司网站,集团的成员企业来自于集团公司网站,并通过成员企业的控股关系结构图进行校正。

(二)主要指标界定

Z-Score财务预警模型是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一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财务比率,并给予不同比重进行加权计算Z值,Z-Score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阿特曼通过研究得出Z得分与公司财务危机可能性之间呈负向关系,即Z值越小则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高①。

其中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偿债风险大小。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积累的利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总资产盈余能力。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这一指标衡量企业在不考虑税收和融资影响下资产的生产能力情况,也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取得盈利的指标,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越高。 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总额,这一指标是衡量企业的价值在资不抵债前可下降的程度,反映了股东所提供的资本与债权人提供的资本相对关系,反映了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比率高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Y构,同时这一指标也反映了债权人投资的资本受股东资本的保障程度。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这个指标可衡量企业产生销售的能力,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效果。总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表示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是公司管理人员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与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反映了管理者在职消费水平的高低,用来表示第一类的成本。总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的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出销售能力越强,这个指标也是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100%,用来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反映了股权投资者带来的回报率高低,净资产利润率越高说明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越多,相反越少。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的有效研究样本涵盖了中国证监会行业门类代码中的A、B、C、D、E、F、G、H、I、K、L、N、O、S等14类②,因要计算Z-Score模型的Z得分,需要获得有效样本的营业资金、资产总额、留存收益(用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替代)、息税前利润、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总额、营业收入等数值,此外还需要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率等指标值。由于需要比较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各财务指标值与同行业平均的水平,需要统计相应整个行业的Z得分、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率等指标,筛掉数据不全的用于对比的行业样本, 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得到用于对比的有效统计样本数量为1 998、2 258、2 407和2 402个。

首先,表1检验了研究样本与对比行业样本14个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率,除A和H行业外,研究样本的管理费用率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研究样本在9个行业中的总资产周转次数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与之持平,为了验证这些差异的显著性需要以每个行业总资产周转率平均水平为检验值,对研究样本按行业分类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就总资产周转率(次)而言,A、B、D、F、K、S行业不显著,C、E、G、H、I、L、N、O行业显著,但是通过表1可以发现E、H和N行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次)高于研究样本,而C、G、I、L、O行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次)低于研究样本。A、B、E、H行业平均管理费用率与研究样本没有显著差异,其他行业的研究样本的管理费用率均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本的管理费用率显著高于或等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总资产周转率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大部分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但并不能说明其管理行为无效率,不能确定成本显著增加,不能说明假设1成立。

将本文的研究样本与对比样本14个行业4年的Z得分和资产负债率进行比较,得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出研究样本的Z得分均低于对比该行业的整体水平,说明研究样本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从资产负债率水平看,除H行业③(住宿和餐饮业)外,其他所有行业研究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均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验证了研究样本的财务风险水平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再以对比样本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检验值,对研究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JP+1〗研究样本在1%的显著水平上的Z得分均显著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研究样本中除F和I行业外,其他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均显著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可以证实假设2成立。

表4反映出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2010年到2013年呈下降趋势,但这不能说明其财务风险是逐年递减的,因为各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相对而言,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更高。进一步进行配对Tz验分析,可以确认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同年份绝大部分研究样本的Z得分显著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绝大部分研究样本的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④,这又证明了假设2的正确性,这不是个别年份的特殊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了保证结果的严密性,本文比较了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的净资产利润率,即检验了假设3,基本情况如表5所示:从数值上看,不同行业两者之间的差别没有明显规律,但两者在不同行业的分布基本一致,即A行业相对较低,对应的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平均水平也较低,B行业的平均水平较高,对应的该行业的成员企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也较高。进一步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行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与该行业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平均水平并无显著区别,证明了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显著一致。为了确认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再加入年份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不同行业净资产利润率的变化趋势从2010年到2013年不明显。再将不同年份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公司业绩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份的两者之间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结合前面研究结果,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成本、财务风险显著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根据风险收益均衡原则,说明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不具备投资价值。

三、成因分析

首先,集团公司与其成员企业是终极控股股东与被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即集团公司拥有对成员企业的控制权,但是成员企业只有部分资金来源于集团公司,这就出现了控制权与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也促使企业集团产生了掏空成员企业的动机。其次,集团财务公司只对企业集团负责,集团财务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整个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的职能,如按照企业集团要求抽调部分成员企业的资金或者对成员企业的投资不给予财务上的支持,进而影响了成员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三,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都是独立核算的主体,集团公司通过委派管理者干预成员企业的经营,或改变成员企业的经营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员企业的独立经营。如对与集团战略发展方向一致的成员企业给予免息或低息贷款,对于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成员企业给予财务上的限制,而这些不合乎法律规制的手段却以财务公司的方式变得理所应当。第四,集团财务公司加大了对成员企业的集权管理,不利于调动成员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导致成员企业管理者加大了在职消费。第五,成员企业的发展完全掌控在集团管理高管手中,而成员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成员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去维护与企业集团的关系。因此,导致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更高、经营业绩更低的原因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成员企业是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偏离引致其采取掏空行为;第二类是因为集团财务公司作为合法的平台而影响了成员企业独立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力。

四、结论及建议

风险是影响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高风险对应的是高收益,而高风险低收益的投资组合属于无效投资组合。通过对4年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经营业绩、财务风险和成本的计量,并与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本文发现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成本水平显著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这类企业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如果投资者对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进行投资,在同等收益水平上将承担更高风险;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从2010-2013年呈上升趋势,这与整个行业变化趋势一致,但是投资者的收益水平并未显著提高;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差异没有明显特征,但是研究样本的财务费用率显著大于等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拥有集团财务公司的成员企业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不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因此,集团控股的成员企业存在被集团总部掏空的危局,这会导致成员企业的风险骤增;同时,因为成员企业管理层的权利被缩减,减少了与控股股东之间的第一类成本,这会引起成员企业管理层的不满,可能减弱成员企业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而增大在职消费。此外,集团成员企业管理者的抵触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集团总部的财务监管并没有使成员企业的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注释:

①Z-Score模型在下一部分研究设计中有阐述,当Z小于18时,表示企业属于破产之列;18

②A-农、林、牧、渔业;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H-住宿和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S-综合。

③经查证,研究样本H行业的样本每年仅有一个,样本量少,其统计意义价值不大。

④因为要针对研究样本中每一个行业与对比样本的行业Z得分均值进行T检验,表格较多,出于篇幅考虑,故而省略T检验表格。

参考文献:

[1]Johnson,S.,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 Tunnel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22-27.

[2]⒎澹贺建刚.股权结构与大股东利益实现方式的选择[J].中国会计评论,2004,2(1):141-158.

[3]Malitz, I.B. A Re-Examination of the Wealth Expropriation Hypothesis: The Case of Captive Finance Subsidiari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9,44(4):1039-1047.

[4]Gertner, R.H., D.S. Scharfstein and J.C. Stein.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09(4):1211-1230.

[5]王化成,蒋艳霞,王珊珊,等.基于中国背景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建议[J].会计研究,2011(7):28-37.

[6]纳鹏杰,纳超红.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研究[J].会计研究,2012(5):29-38.

篇4

一、价值链管理理论概述

(一)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阐述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前提是要了解价值链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来的。价值链管理思想的诞生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的组织形式日趋复杂,人们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一部分人从生产中分立出来,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由此学者们以如何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效率,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并进行深入研究。许多管理学家,例如亚当·斯密、泰罗、法约尔等,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为价值链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价值链思想是管理思想史发展的趋势。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体现了管理发展的要求。当今,企业外部环境日新月异,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下,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生产组织不利于业务流程和内外部协调,经营决策不利于内外部协调,管理体制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内外部协调的低效率,种种弊端使管理思想的变革成为必然,价值链思想应运而生。

价值链思想的产生也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要求。“价值”是近些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在于为股东创造财富,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又取决于价值驱动因素,诸如资本投入、流程开发、生产经营、组织销售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要想提高价值,必须兼顾各个方面,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优化价值链,才能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

迈克尔·波特把价值链定义为“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础活动包括内外部后勤、生产作业、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每项活动都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又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财务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是统一的。因此从某种角度说,财务控制也就是价值控制,通过对企业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来达到财务控制的目标,即用价值链的思想实现财务控制的目的。我们可以将价值链管理定义为“整合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等各种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价值链。”

(二)价值链管理的特征

价值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整个价值链、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出发,通过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整合企业各项优势价值活动,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缺陷,能够从更广泛的范围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具体来说,价值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链管理的基础是业务流程再造。价值链管理不同于普通职能管理之处就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许多价值链环节,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提高该环节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价值链管理更强调对整个价值链进行优化,不仅要改善某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与之相关的其他环节也要进行改善。最终通过整合以及共享资源,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

2.价值链管理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原则。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提高顾客价值,才能赢得顾客的信赖和认可,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价值链管理的起点是从顾客需求或者为顾客创造价值开始的。凡是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活动和作业,都不能纳入价值链管理的范畴。”

3.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是价值链整体,通过各部门员工的通力合作,总体、全面的把握价值链各环节,消除非价值增值活动,从而可以避免传统职能管理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情况出现。此外,企业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

二、财务控制体现了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1.从目标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一种管理思想能否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首先要看管理目标与工作目标是否统一,如果管理目标与实际工作目标相比出现偏差,管理也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财务控制目标经过长期演化,最终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得到了人们的共识。而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也在于实现价值增值,达到价值最大化。因此从目标来看,二者具有共性,这就决定了将价值链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控制之中是可行的。价值链管理破除了传统的企业财务控制思想和方法,把对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控制转变为对各项价值活动的控制。在对财务人员、资金、预算等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时刻体现出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考虑。在具体的价值链管理中,可以利用价值链会计的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及时、迅速的特点,充分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及资源共享,从而做到事前控制和实时控制,最终提高财务控制的效率。

2.从对象来看,财务控制与价值链管理具有相似性。财务控制的客体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企业不仅要对资金、信息、技术等财务资源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财务人员等人力资源进行控制。价值链管理的对象是各种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依托于所有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价值是一个体现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综合指标,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力和物力,事实上价值链是由现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融汇而成的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链条。因此,从对象来看,二者具有相似性。

篇5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强调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企业的合作功能。企业之间通过构建供应链,并成为某一条供应链的组成成员,可以使企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竞争力的巩固与开发上,反过来,个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整条供应链更具有竞争优势。

本文围绕企业关系资本与价值创造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试图找出哪些因素影响供应链关系资本,而关系资本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又有何影响,以期为国内企业进行供应链关系资本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供应链关系资本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引发各个企业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高度重视。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是指供应链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所建立的一种长期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同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所建立的传统交易关系,也有别于同一正式组织结构中的层级关系。

组织文献认为,社会资本来源于组织间的社会关系,是企业中的重要无形资产(Granovetter,1992)。Nahapiet和Ghoshal(1998)提出社会资本包括认知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认知资本指企业间共享的认知、判断和意义体系,结构资本来自于企业间的关系结构,如关系构成、密度、中心性与桥联接等,关系资本是指行为主体间通过历史交往形成的信任、义务和互惠等,网络关系资本是指行为主体间通过历史交往形成的信任、义务和互惠等,反映了在网络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情感和态度的不同导致的行为差异(Pablos,2005)。McEvily & Marcus提出关系资本由多维度构成,且不同维度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结合McEvily & Marcus(2005)和Dhanardj等研究中关于关系资本的维度划分,采用联接强度、信任和信息共享三个维度对供应链关系资本进行研究,并选取了一些供应链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构建模型验证分析了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联接强度、信任和信息共享对供应链企业间的价值创造的影响。

(二)企业价值创造理论

“创造价值”是企业生命意义之所在。企业的价值就在于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地为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企业价值的创造和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

波特教授在其1985年发表的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模型”。 企业价值链是企业内外经济活动组成的,而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组合。在今天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里,在内部,企业的基本活动、辅助活动组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价值增值、价值创造。在外部,企业又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供应商、企业合作者、顾客)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协同价值创造要求供应商获取协同价值创造的机会,并与顾客一起计划和实施协同价值创造的机会,为顾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同时设计出标准,评价企业是否实现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三、理论分析

(一)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与企业价值创造

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知识分享,是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获取、共享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Hult和Ketchen指出,一个供应链之所以比另一个供应链更具有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供应链中,企业能充分运用其内部存在的知识资源,并将知识资源当作供应链中的重要战略资源进行吸收利用。因此,供应链企业间有效的知识分享可以促进供应链企业的价值创造。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与价值创造

信任是一个企业相信另一个企业即使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机会,仍会按预订的方式行动、公平交易,并完成其义务(Zaheer,McEvily,and Per-rone)。信任是组织间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随着信任的增加,供应链企业会降低对知识的保护程度。信任对于知识分享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信任能够促进企业间合作,从而促进知识分享;另一方面,信任能够加强知识分享的程度,从而实现企业之间知识的有效利用。在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的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分享与组织学习活动中,信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供应链成员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预期。信任在知识分享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正式的合作程序。当知识分享的双方之间存在信任,人们更愿意给予对方有用的知识,同时也更愿意接受和吸收他人提供的知识。Stanko,Bonner和Calantone研究指出,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信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

(三)供应链企业间的联结强度与供应链企业价值创造

联接强度是指合作双方社会交往的密切程度与互动频率(Levin et al.),企业与关键供应商间的社会互动,有利于减少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强化双方的合作领域和范围,增进双方目标和价值的认同,从而增进合作双方的信任程度。同时,随着企业与关键供应商间交往越频繁、强度越大,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的信息交流,导致信息共享程度的增加。Levin等的实证研究发现,联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双方信任。Mahama发现联接强度的提高有利于增进信息共享。企业间联接强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交流的水平和效率、降低交流过程中的摩擦,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

四、实证分析与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嵌入供应链中的企业,这种企业至少要有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企业,其下游企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研究对象企业,其本质上应该在供应关系中扮演一个中间角色。本文运用国内外研究中常见的“方便抽样”方法,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250家符合本文研究的供应链企业,这部分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存在合作伙伴关系,也有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我们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这250家企业发送了调查卷,企业中接受调查的人员主要是熟悉客户关系及运作情况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部门负责人、销售人员、客户经理、供应链/物流经理或知识管理项目负责人等,共收回有效问卷146份;通过同事、同学、朋友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问卷的行业情况和收回情况见下表:

表 问卷调查情况表

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以及深交所和上交所公布的财务报告,另一方面所涉及的非财务数据基本上是无法从公开的资料中获得,因此本文的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设计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参阅和结合了企业供应链管理、价值创造、关系资本和知识共享等相关文献,吸取了这些文献中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成果,设计了相关指标。研究涉及到4个变量,分别是供应链知识共享、信任、关系联结强度、供应链企业价值。本文征求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意见,对问卷题项进行了修正。最后,对企业界人士进行了预测试,我们预测试了20家企业的中高层人员,根据他们的反馈,又一次对问卷题项进行了修正,形成了最终问卷。

篇6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重视企业的社会价值,在金融危机下能够有效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积极应对全球化竞争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基于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如何紧跟时展的需要,促进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让财务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财务转型的背景

1.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国家之间的商品、技术与信息得到实时共享,服务和人才也在不断流动,使得全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因此跨国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利用全球化供应链市场来购买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利用高科技自动化信息技术来制造与销售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在产业链微笑曲线中占据重要地位。

1.2“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

面临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企业自身的ERP管理系统也发生了明显改变,逐渐向手机移动客户端延伸,使得海量数据储存趋向于精细化管理,更加具备实时性。但是只是简单地将海量数据信息储存起来,无法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只有对这些数据交易采集、分类、整合后,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这些数据挖掘分析,需要投入更多的硬件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计算、云服务等技术提供动态、实时、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共享平台来实现。这样企业需要相应的服务时,只需要输入相应的指令,服务平台便会依据指令配置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应抓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为财务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1.3管理支撑与财务现状间的差距

以往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于重视与满足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需要,而忽略财务信息的提供,时间更新速度缓慢,每月1次,财务的信息内容仅限于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四表一注”。而管理会计背景的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要求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生产经营的政策方针,要求财务部门积极参与到业务经营、绩效管理、管理决策以及计划制定等项目中加以监督管理,帮助企业管理者出谋划策。

1.4产业并购重组的需求

在新态势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市场也进入到并购重组的关键时期,使得企业经济结构转型与制定创新发生率显著性改变,尤其是在“并购元年”后,我国并购重组的交易规模大幅度上升,依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国重组并购市场宣布交易的案例高达6967个,宣布交易规模的资金达到3722.27亿美元,增长率为14.14%,代表了我国企业整合的脚步不断加快,在以后5~10年内,行业领先的企业会利用产业链并购重组的关系在不断做大做强,迅速成本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财务向价值创造型方向转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选择[1]。

2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途径

2.1以价值创造为转型导向

以价值创造为转型导向即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应以价值导向为前提,以价值创造为目的,详细分析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主要因素,充分挖掘企业中的采购、制造、销售、开发和投资等增值价值潜力。因此为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转型,企业不仅需要注重短期的经济投资效益,还要重视企业发展的长期投资,紧紧围绕实现企业价值活动的开展,加强对财务共享、财务运作、财务融合和财务决策等价值创造,以充分挖掘企业有效资源的价值。

2.2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

在管理会计背景下的价值创造财务转型中,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是企业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转型的关键,有利于将分散的财务资源集中到服务中心整合处理,保证数据处理的真实性、可靠性;并且在数据资源加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依据标准的财务制度、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进行,能够保证数据信息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此外,工作人员在处理、整合与保管数据信息时,通过财务共享服务系统来操作,能够减少工作量,缓解他们工作压力的同时,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3构建业财融合服务体系

业财融合服务机构的建立,由不同分支结构的员工组成,他们的工作职责便是进入到企业业务的一线工作中,依据财务共享服务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结合企业财务业务的需要,引导企业财务业务活动有序开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服务队伍能力的建设,邀请财务专家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财务、资金、绩效与税务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有序开展。我国当前的上市公司在业财融合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都设置相应的外派财务总监、销售财务总监和工厂财务总监等职位,专门负责企业的业财融合服务工作。

2.4提供战略决策服务

战略决策服务往往由企业总公司财务部门决定,主要是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企业制定财务预算方案,将内控、绩效、成本以及税务等一系列管理的细则纳入到管理内容中,统筹安排,集中管理,并通过财务共享、业财融合和资本运作服务将财务管理战略转型落实到位,以提高战略决策服务的能力。

2.5开展资本运作服务

资本运营服务作为实现价值增值与效益提升的有效服务手段,即企业财务部门基于对产业并购重组与资本市场的深入理解,在资本市场法则的基础上,经过市场合理估值,募集相应企业投资资金后,让企业股价和价值保持一致性,然后依据自身的经营战略,统一制定产业投资计划,以便投资管理者利用资本市场估值与并购市场估值的差价对产业进行并购重组,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从辅助型向主导型工作转变。2.6IT信息化系统保障财务的IT信息化系统作为活动开展的前提,要想实现财务资源的共享,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来报账、核算企业利润、管理资金,且业务融合服务于战略决策服务也需要网络系统的支撑,才能简化工作的流程,缓解职工的压力,提升管理效率。因此将IT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利于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的转型[2]。

3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工作有效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配合措施

3.1绩效考核

企业的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必须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促进体系,才能确保企业生产与经营可持续发展,而这一促进体系就是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因此为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工作有效开展,企业财务资产部应从服务于价值创造入手,与各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综合考评职工在理财活动中实现的创造价值、利润,关注他们在协助企业价值创造中所作出的贡献与取得的成绩,与企业价值的影响挂钩,并纳入到工资薪酬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3.2创新激励体系

为实现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企业处理建立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外,还需创新企业的价值创造型激励体系,对在企业生产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职工给予相应的奖励,相反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的职工给予相应的处罚[3]。例如为了实现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某机械工业集团企业在职工激励体系的建设方面,基于价值管理理念上,结合“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原则,建立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激励体系,明确规定在创造价值与协助价值创造工作中表现良好、创值效果明显、积极性高的财务人员,给予经济性的奖励,并得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权利与晋升的机会;相反对于工作能力薄弱、产生懈怠心理与创值成绩差的财务人员,除了给予经济性处罚外,还进行降职、降级与辞退等处罚。

4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的经验探讨——以xx公司财务部为例

4.1正确理解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

对于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要想保证工作开展顺利进行,企业必须正确理解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的关系,依据价值管理的目标,结合自身价值增长的规律与计划,创新价值创造财务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适应价值创造型财务工作开展的需要。例如某公司资产财务部门依据VBM的管理理念,遵循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的思路,明确财务部门的工作定位,树立财务价值创造中心的理念,对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挖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有效价值。并依据价值评判标准,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的开展加以评估,确定现金流的流向与流速,为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撑。

4.2重视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对内部管理活动与活动效果加以衡量、校正,保证企业创造型财务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具体体现为:企业财务资产部门在参与企业经营、投资和融资等一系列活动的价值管理与风险管控的过程中,必须以财务管理为支撑,建立完善的价值创造过程控制措施,通过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系统来采集财务资产部门各环节工作开展的价值信息与风险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管理与风险管控体制,以有效规避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可见企业财务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的建设,并不是为了有效控制各工作环节的实施,而是有效引导价值创造财务活动有效开展,并通过绩效考核与激励措施等管控活动加以激励,让职工按照计划和预算分解总目标来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有效控制。

4.3积极利用价值评估、借力奖惩机制推进企业价值创造

要想推进企业价值创造,企业财务资产部门必须将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积极利用价值评估对活动开展的过程加以评估、控制。此外,还需加强日常管理的宣传,提高领导对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认识,借力奖惩机制对创造价值的管理者与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充分挖掘他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热情,从而为价值创造活动稳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4]。管理会计是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提升竞争实力,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但为了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工作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完善绩效考核与创新激励体系,还需正确理解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重视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积极利用价值评估、借力奖惩机制,才能推进企业价值创造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国昀.管理会计浪潮下的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探讨[J].江苏商论,2015(12).

篇7

随着竞争的加剧,价值链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保持竞争优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的运用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与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拓展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价值管理的理论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活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实用的、切合实际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财务管理职能与价值管理的密切结合,为财务管理思想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思想,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价值管理的目标也是以为广大消费者和企业创造附加价值为主要目的。可见二者的目标非常吻合。

一、价值管理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总产值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最大化或者每股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中为了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为了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科学性、为了实现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与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而需要时间的特定的标准。

以价值管理为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这种标准的束缚,动态的对企业的价值流、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此为契机来适应各种不确定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价值管理下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注重对未来的掌控、对未来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

(一)价值管理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对于价值管理角度中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站在价值增值的高度来实现的。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备受关注的增值流共同构成了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从产品的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的全过程中其实质就是市场价值或附加值得企业价值的增值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能否产生价值的增值?增值的幅度是多少?这些都将是价值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可见,为了尽可能多的提升价值管理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尽力剔除所有环节中一切无效的消耗和劳动,从而实现每一个价值链环节中的增值。这一点也是价值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是价值链管理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的最直接目标。任何客户都希望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时能够从中获得最大利益或价值,而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则是价值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二)企业财务目标中的价值管理

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是为客户提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最终形成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在筹集到资金后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为客户提品和服务来获得收入,在扣除企业在生产过程只能够和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后赚取到企业应得的利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胜利就必须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为自己的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企业的价值是通过价值链上各环节中的增值来创造的。

二、价值管理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价值管理基础上的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想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开放式价值链基础上的综合的全面的反应,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动态化的、真实的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价值链所反映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及时的、准确的、有效的控制。

(一)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构建

价值链管理基础上财务管理将现代企业与价值链上的其他利益主体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整体环节中,居于核心未知的企业通过建立自身与联盟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价值链的构成与优化提供服务。另外,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之间通过公平竞争与良好的合作,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全面加快资本的周转,并最大限度的实现价值的增值。

(二)财务管理内容的构建

价值链管理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控制、业绩评价。在价值链基础上的企业应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变革,加强对企业各种价值因素的重视、时刻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及时根据各期的信息及行业的分析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编制适合企业的全面预算,以此来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价值链基础上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以实现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为基础的。财务分析将始终贯穿于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分析、投资分析、成本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价值链基础上的财务控制实现了价值流与业务流的相互整合,使得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和报告,并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对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的同时把握企业的动态化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各项业绩进行评价属于一种事后管理的过程,价值链基础上的业绩评价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实现了对企业的战略性评价。在绩效考核方面,用经济增加值评估系统来进行评价(EVA系统)。

三、价值管理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为了能够实现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竞争优势,在价值链管理的支撑下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重组,找到其核心竞争能力,再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来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发展优势。通过实践,价值管理理念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将随着价值管理的深入而得以发展。

(一)将以企业的价值管理作为主要目标

价值管理为企业的持续经营、竞争力的提升、有事的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建立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价值管理的方式注重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战略联盟的建立,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利益的共享时间客户的价值增值,最终实现价值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未来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以此为主要目标。

(二)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价值管理中的企业级各环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建立动态化的、实时性的管理,另外,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更加丰富、产品销售更加广泛。

(三)资源的利用率将不断提升

价值管理的主要思路就是对企业内部外部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整合,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资源的整合实际就是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财务管理以资本的运营为主,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价值管理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将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价值管理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将大大促进财务管理的创新,这已经成为各企业正在尝试和思考的主要问题。价值管理为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思路,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重新优化和整合、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的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06).

篇8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的价值链

经济学家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或将来所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决策。战略是一条贯穿企业活动与产品/市场之间的“连线”,这个连线由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战略就是把企业活动和以上四个方面连接起来的决策标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加剧,如何在动态多变、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羸得竞争优势,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以预测和分析未来的竞争优势为基础,以寻求中长期竞争优势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西方企业开始逐步关注战略管理,理论界也更加活跃,新的工具、新的思路不断涌现,在指导企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珀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论》中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这一经济名词。他的观点是,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的。这些作业分布在从供应商最初的原材料来源到最终产品的最后消费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价值链分析将价值形成过程分解成战略性相关的作业,便于更好地理解成本性态和产品忧势产生的源泉。它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问题,把每个作业都当成整个创造价值的作业链中的一环,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的整个价值链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合理分享利益,求得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和协调,科学地设置整个价值链。这是基于企业竞争战略对价值链的理解,也是社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作为一种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强有力战略分析的框架,多年来不断发展创新并被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领域所广泛融入和吸收。在新思维方面,价值链和供应链是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股东、企业职员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在价值链中,价值的概念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理解。对外针对企业客户,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对内针对企业自身及其内部流程,指产品能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特性。其数量表现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顾客支付的产品价款。企业特有的价值链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企业价值链与其供应者、销售者价值链的联系,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基础。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为此,考察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应该把它与上下游产业联系起来,从供应商开始,直到价值实现的一个价值增值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一般可分解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不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为“增值作业”,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它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也需要负担各项价值链中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劳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中所消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尽量增加利润。因此,要仔细分析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以此来分析企业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增值”的,哪些不是“增值”的,并由此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价值活动所创造的利润空间。

价值活动是组成企业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活动,它们是企业创造对顾客有价值产品的基础。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活动,另一类是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物流过程的各种活动,如生产制造及其销售,转移给顾客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内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如图所示,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1、基本活动

主要包括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经营销售、服务等环节。在任何企业中,所有类型的基本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对竞争优势发挥作用。但是,在特定的产业情况下,每一种类型对于竞争优势都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如对批发商来说,进货和发货的后勤最为重要。而对于小饭店或小型零售店等服务性的企业而言,后勤则显得无关紧要,经营才是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2、辅助活动

任何行业内竞争所涉及到的各种辅助活动可以分为4种类型: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与基本活动一样,每一种类型的辅助活动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价值活动。

(1)采购。购置用于企业价值链的各种投入资源的活动,而不是外购投入本身。外购的投入包括原材料、储备物资、其他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器材等。尽管外购投入一般与基本活动相联系,但是外购投入却在包括辅助活动在内的所有价值活动中存在。采购遍布于整个企业,采购活动与所有基本活动及辅助活动都有关系,尽管通常一个购买部门服务于很多价值活动而且购买政策适用于全企业范围。采购成本如果相对于总成本有一定的份量,那么也只能是很小的份量,但它对于企业的全面成本和经营歧义性往往有很大的影响。

(2)技术开发。是指同产品有关的改善产品和工艺的相关技术活动。包括各种技术诀窍、程序、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的技术等。在大多数企业中,所应用的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准备文件过程中和运输商品过程中的技术及产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等。同时,技术发生在许多部门,并用许多形式与最终产品的价值实现直接相关。包括订货登记系统中所应用的电子通讯技术,会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及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和服务程序等相关领域,而并不仅仅适用于与最终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此外,大多数价值活动所使用的技术综合了涉及不同学科的大量不同的分支技术。例如,机械加工包括冶金、电子和机械等学科的技术。技术开发也有许多形式,如基础研究和产业设计、媒价研究、工艺装备的设计和服务程序等。

(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所需人员的招聘、雇佣、培训、报酬、开发、激励等活动的管理。人力资源不仅对单个基本和辅助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支撑着整个价值链。它既包括支持各个单项的活动,又包括支撑着整个价值链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决定了雇员的技能和积极性,以及培训成本所起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企业基础结构。企业基础结构由大量活动组成,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和质量管理。基础结构与其他辅助活动不同,它通过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作用。依据企业是否是分散化经营,企业的基础结构可以是自我支撑或在业务单元和母公司之间分担。在分散化经营的企业里,基础结构的各项活动典型分布在业务单元和公司层次之间。然而,很多基础结构活动同时发生在业务单元和公司的范围内。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所有决策和管理活动,都要通过企业组织结构来贯彻、执行和控制,所以,企业基础结构是否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价值链分析

1、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的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运用价值链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进行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每项价值活动的逐项分析,属单项能力分析,用以发现企业在这一价值活动环节上存在的优势和弱点。二是对价值链中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分析,属于综合能力分析。分析这种联系既必要又重要。其必要性在于,价值链所表示的不是一堆相互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系统。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连接在一起的。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或与成本或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购买高质量、预先剪切好的钢板可以简化生产并减少废料。对一家快餐连锁店而言,促销活动的时间安排会直接影响设备生产的效率。其重要性在于,这种联系常常以整体活动的最优化和协调两种方式给企业带来优势。如企业在考虑产品设计与服务成本时,为了获得差别优势,可能会选择成本高昂的产品设计、严格的材料规格和严密工艺检查,以减少服务成本。

2、对企业价值系统的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优势既来自于价值链的单项活动本身,也来自于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从更广泛的角度讲,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价值系统之中。把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联系称之为纵向联系。纵向联系与价值链内部的各种联系类似,即供应商或渠道的各种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生产某个企业用于其价值链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中投入外购的价值链,而企业的产品最终又会成为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因而企业的优势既可能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能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然而,纵向联系常常被忽视。即使认识到了这些联系,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独立的所有权和敌对关系的历史都可能妨碍利用纵向联系所要求协调和综合优化。利用纵向联系需要信心,而现代信息系统正在创造很多新的可能性。

3、对社会价值链的分析。

社会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出路有两条,即保持成本优势和保持产品优势。不管企业是采取成本战略或利用产品战略,或者是两种战略同时运用,竞争优势的获得要么依靠同等成本条件下较大的顾客价值(产品优势),要么依靠同等顾客价值条件下的较低成本(成本优势)。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何处能够增加顾客价值,何处能够降低成本,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形成的全过程和相应的成本。

一个企业的作业只能是产品(服务)价值转移系统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它们拥有相同的供应商,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但其产品(服务)的整体价值链也是有差别的。供应商不仅为企业的价值作业提供生产要素,还会对企业的产品和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样,顾客的行为也会对企业的价值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要获得和保持成本优势,仅仅了解企业的价值链是不够的,需要了解整个社会价值链系统。

三、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当今时代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和传递信息。大量的信息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并产生了“信息烟雾”。所以,随着信息量的暴涨,企业更迫切需要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选择信息,精炼信息,并据此采取可预测其结果的行动,知识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把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创新和交流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使企业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起点是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收集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知识收集的范围,提高了知识收集速度,降低了知识收集成本。企业需要的是对发展有用的知识,而收集来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无序的知识变为有序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编辑。然后,把经过编辑的知识转移、扩散,通过交流使知识实现共享。

知识的共享是指员工个人或企业某个部门的知识财富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企业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财富。将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的最好做法转移到企业内的其他部门,以增进知识的应用,这是企业取得优良绩效所必需的。由于知识的内部转移比外部转移较少地受到保密性、专有性等制约,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转移应当是较快的且复杂性也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流方式不断涌现,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知识的共享作为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的终点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因此,知识共享也必然是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职能转型

一、财务职能对企业的作用

第一,计划作用。认真研究分析有关资料、各种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财务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指标做出估计和判断,制订财务计划。

第二,控制作用。财务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的资金流向,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符合既定目标,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第三,监督作用。财务主要利用货币的形式对企业的运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具体点来说就是监督企业内部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等活动。

第四,资本运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资本运营不仅是运营产品,而是运营资本,资本运营时企业运营的最高境界。

二、实现企业财务职能转型的迫切性

如今,全球的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而几乎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都朝着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前进,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及时把握机遇,发力发展,以实现企业的利润可持续化增长。

但是,传统的财务职能过多偏重于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核算,经常是在事后整理数据,无法对公司的运营成本和预算进行相应的控制,导致其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比较薄弱。因而,这种传统的财务职能己经适应不了当今公司的发展态势,不能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很好的服务。

因此,财务职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应使得财务职能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更加侧重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以及评价职能,深化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力度,使其更好的进行整合。使其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使企业投入产出利润最大,并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进而达到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

三、如何实现财务职能的成功转型

(一)搭建企业内部的ERP系统

REP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目前先进的企业信息化、集成化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结合,将企业的全部资源信息进行集成,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帮助企业管理的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E代表的就是财务系统,也是核心所在,是企业运营效果和效率的衡量和表现。正确认识财务系统并提升财务系统的功能,能使企业各方面的实时动态及时被管理层获取,达到对企业的资金流向和运行成本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以及财务效率。除了财务系统外,REP还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可以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等,丰富了财务职能的内容。

(二)建立覆盖全公司的财务信息共享中心

如今经济全球化仍在迅猛发展,经济竞争有增无减。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逐渐改变企业传统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因此,为了继续立足于全世界企业之林,企业必须关注内部资源的配置,以提高其使用效率。而共享中心就是为此而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职能转变。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共享中心,将原来由一个集团各分支机构分散进行的财务等职能中可以共享的部分集成到这个平台,由共享中心一次王城,从而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效果。

(三)强化财务的价值服务功能

现代化企业中各部门之间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财务逐渐融入到经营活动,但是有些地方仍然结合的生硬,存在矛盾。如何实现财务与其他经营活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便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所有经营活动都要站在理财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评价,而任何财务活动都需要经营活动去促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而不能因为经营活动影响财务的正常运作。现代企业需要利用财务与经营活动的有机整合去创造价值。

(四)强化财务职能对于企业决策的支持

普华永道曾经调查了300家世界性跨国企业的CFO,发现了一些近年来财务职能重心的转变情况----原来,决策支持、控制、报告、业务处理在整个财务职能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0%、30%、20%、40%,而现在这一数据变成了50%、10%、20%、20%。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决策支持在财务职能活动中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10%上升到了50%。换句话说,财务职能已经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了企业的决策中,从企业总体的经营战略出发,为企业筹集必要的资本,并且在组织内有效的管理和运用这些资本,通过财务资源的合理安排为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提供持续性的优良的财务环境保障基础。

四、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企业也财务职能的转变,反过来,财务管理也将帮助企业加快企业管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而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篇10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逐渐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观念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化,而财务管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现行的财务分析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单一地表现为货币和数量,而且将一些作业和流程人为的割裂开来,这样有可能使各部门片面强调单部门业绩,或简单地改良现行的经营过程,不利于整个企业综合协调地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财务分析有必要为适应新的变化而做出努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价值链理论对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而且将之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基于价值链财务分析模式的构建

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波特认为价值可看成是资金的生成和增值,而价值链就是价值增值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实质上也就是对企业的价值运动进行分析。而价值链与作业链紧密联系。一个企业的活动可以依据价值链分解为价值运动的许多环节,并形成为三条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这三条价值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现行的财务分析中注入价值链分析的思想,使传统的财务分析置于企业价值链的环境之下,使两种分析融合、交流、相互补充是完全有可能和十分必要的。

(一)运用纵向价值链,考察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定位问题

纵向价值链主要反映企业从资源取得到产品销售的价值运动。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的各种活动的进行与企业价值链接触能够十分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成本或效益。要考虑企业在纵向价值链中占有哪些环节,是进入还是退出某个环节,是向上游或下游企业扩展还是收缩等。结合这一思想,通过运用财务分析中的某些指标,以其作为分析的尺度来考察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交往所采用的经营方式、策略是否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是否影响生产作业链(工序)。设想通过影响供应商的价值链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与供应商价值链的关系,使得企业及供应商双方受益。

(二)运用横向价值链,分析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竞争实力

横向价值链,主要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状况,是企业确定主要竞争对手底数的基本工具,其意义在于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中,运用这一思想,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了解情况、知己知彼,使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比如,可以采用影子价格等宏观财务评价指标及成本分解的办法进行价格调整,以合理反映企业外部资源的地理分布和稀缺或富余情况;运用税费来计量企业为社会提供的贡献以及企业耗费的社会劳务,用补贴、贴息来计量社会向企业提供的支助与扶持。

(三)运用内部价值链,把握财务指标反映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

内部价值链分析指的是企业的内部价值运动。内部价值链分析始于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而终于产品的销售。其目的是找出最基本的价值链、企业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及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探索提高增值作业效率的途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决策、预算、分析和控制所有方面,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企业的职能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强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组织,完成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从而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

三、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的优势

(一)进一步拓展财务分析的范围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归纳、判断,使财务分析的视角不仅注视企业内部的战术性问题,且致力于企业外部问题的战略性研究。价值链中横向、纵向、内部分析的共同作用,使得财务分析成为多维的、纵横交错的立体分析结构体系,即具有鲜明的、整体的内部分析特征,同时具有开放的、动态的外部分析特征。使分析的结果与外界客观情况更趋一致,充分体现预测对决策把握未来、明确方向所具有的望远镜作用,在此基础上企业不但可以对结果进行控制,也可以结合过程进行控制。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或消除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竞争的无序,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明确从资源到产品的价值链运动中,企业如何与之匹配、协调、运转,从而找准生存的立足点,创新的突破口,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使财务分析方法渐趋完善

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模式,一方面使价值链分析借助于财务指标有了具体的量化依据,分析内容得以充实。例如在内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用不同的财务数据、指标来反映价值的增减变动,从而使价值链分析有了新的数量指标的支撑,易于操作,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价值链分析强烈的逻辑性、条理性无疑又使财务分析的思路更严谨,对财务指标及基础数据的关系和影响把握更准确,推动财务分析向深层次发展。因此,两种分析方法的相互补充及融合应用,使财务分析方法更为完善,推动了它的发展,对实现财务分析的目标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三)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随着社会经价生活的向前发展,各种经济关系更为复杂,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由于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伴随着多种形态的资源运动,企业不但要对价值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使用价值、劳动因素、信息等进行管理,不但要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而且要处理各种非经济利益关系。而整合、融洽这些关系取决于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包括对企业内部状况,外部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价值链分析的思想为企业的财务分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新的通道。如财务指标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时,价值链分析可以通过对每一阶段的价值链作业活动作出分析,找出症结环节。如果是纵向价值链出现问题,企业将决策进入还是退出某环节。如果是内部价值链出现问题,企业可采取降低成本或采用差异化策略,优化“内部价值链”,尽可能提高“顾客价值”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价值链分析把企业的价值运动和最终收益紧密结合,视顾客价值为企业价值运动的核心。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方法,使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有了坚实的依托,从而突破传统管理的思维束缚,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大为提升。

四、优化价值链管理以提高财务分析水平的对策

(一)加强价值链分析在企业竞争战略中的运用

企业在追求可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时,要将价值链分析同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相结合去支持企业的战略实施。一方面,企业应通过价值链分析,将企业整体价值活动及单个价值链环节的成本,与竞争对手相比,来确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成本优势环节,并通过对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其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即成本优势的战略持久性。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差异化战略,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对此,价值链是一种有用的思考方法,它考虑怎样通过价值创造形成差异化的不同基础,以及不同基础相互提高、相互支持的程度,并最终通过价值链的多种联系实现差异化。

(二)拓宽价值链的管理范围

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不仅要分析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应向企业外部价值链扩展,将企业的价值链管理范围扩展到其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顾客之间,以及行业的整条价值链,加强价值链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对供应商价值链的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以下战略行动:通过谈判,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有利的价格;同供应商进行紧密的合作,帮助其降低成本;尝试使用成本更低的替代品。另一方面,通过对购买商价值链的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以下战略行动:促使购买商减少利润;转向更具经济性的分销战略;尝试砍掉价值链中前面某些阶段的成本;通过管理企业价值链与购买商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消除不增值作业,以寻找降低成本的双赢机会,优化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分析水平。

(三)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形成协同效应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企业内部实现整体性协调后,由企业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的功能来耦合而成的企业整体性价值链功能,它远远超出企业各价值链的功能之和,可以简单地表示为“1+1>2”,即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的价值之和。正是这种隐性、不易被识别的价值增值,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该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使企业的采购、生产、营销及人力资源管理协调统一,以及各分支机构在资源上共享、资金上互补、人员合理流动等,从而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价值链对财务分析的协同效应,完善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财务分析体系。

(四)力求量化成本动因,优化价值链财务分析环境

在成本分析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无形动因是很难量化的,为此企业常常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但其实对更高层次的成本动因与成本之间关系的数量化并不要求非常精确,为了能判断各种成本动因的相对重要性,一定程度的量化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此,企业可以力求量化成本动因,并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为价值链管理提供保障,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得出更高层次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以便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陈秋萍.浅析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2]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01)

篇11

1.业财融合体系框架

业财融合是指通过将财务管理深度融入业务运营中,支撑企业战略和运营决策,实现业财精益协同,助力企业价值创造。如下图所示,业财融合体系应分为目标层、内容层、方法层和支撑层。其中,深化协同、支撑决策、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推进业财融合的终极目标,位于业财融合体系金字塔的顶端,为明确其他层级的边界提供方向;内容层是业财融合的重点领域,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点;方法层为业财融合实施提供具体管理工具,并随企业的管理特点和业务变化不断更新;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支撑层是业财融合体系的坚实基础,为业财融合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上述四层相互影响,有条不紊地推动业财融合的管理闭环。

2.业财融合体系特点

全局性。业财融合涉及范围广、层次多,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因而获取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尤为重要,业财融合体系的构建和应用需作为企业级项目来推动,业财融合的管理机制也需上升至企业层面,在整个企业推动贯穿执行。

开放性。业财融合体系框架具有稳定性,但同时也应有开发性,业财协同模式、业财融合工具方法都将会随企业的发展持续更新,动态变化。

过程性。业财工作协同对企业影响广且深,会对企业现存管理模式造成冲击,如战略规划、信息系统、人员分工和数据管理等。企业的业财融合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分步开展和稳步推进。

协同性。业财融合强调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深度交互融合,双方需要解决语言不一致的难题,统一业财口径,达成共振,实现深度的协同。

二、企业业财融合的意义

1.业财融合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随着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化,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资源配置压力日益增大,原有粗线条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企业需搭建精益化管理的运营体系为转型升级服务。业财融合要求财务将价值管理相关要求融入业务管理中,在资源配置、转型提升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全流程支撑,业财协力帮助企业科学进行资源配置、合理评价资源效能,实现精益化管理和战略转型。

2.业财融合助力企业实现高效低成本

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激烈,对成本效益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加强成本管控、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践行低成本高效运营,已逐步成为许多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业财融合的降本增效管理,通过管理会计准确反映成本投向,清晰揭示成本动因,客观评价成本效能,引导全员树立成本意识,形成闭环成本管理机制,为优化成本管理模式提供支撑,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助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3.业财融合有助于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服务

打造高质量产品、提供高水平服务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诉求,业财融合作为财务传统职能的延伸,与以往最大区别在于站在业务视角,用财务理念和方法助力业务活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财务和业务站在同一视角,使财务工作进一步向业务线条纵深延伸,全方位了解业务需求,在规划设计、采购管理、投资运维、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各环节,为业务运营提供支撑,参与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提升内部价值链各环节的协同,促进业务多样化及商务模式创新,助力高质量产品服务的打造。

4.业财融合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价值信息中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而财务信息本身即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业财融合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企业管理决策的支撑,通过将财务触角深入到各项业务运营活动中,促进业财信息实现有机融合,专业性、全面性和综合性集于一体,为企业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提供重要信息支撑,对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益、实现价值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业财融合内容

1.目标层

尽管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业财部门的目标并不一致,业务部门主要关注业绩目标的达成,而财务部门则更重视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和监督,二者皆对企业价值效益创造的关注不够。推动业财深度融合,是要从根本上打通业财部门的目标壁垒,统一认识、关注效益、密切合作,积聚双方力量共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一方面,通过深化业务运营和财务管理的融合协同,将价值创造及风险防控等理念,深置于企业的价值链(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业绩管理),提升业务经营重要阶段对价值和风险的关注度,有力支撑改善企业经营决策和战略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企业原有流程,将财务管理贯穿到整个业务流程中,利用财务信息协助业务部门,开展事前总体规划、事中实时调整、事后评估分析,发挥财务数据优势、推动业务持续增长,打通管理壁垒和沟通障碍,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2.内容层

业财融合强调以企业全局为出发点,以企业价值链中的关键价值创造领域为切入点,业财联动协同合作。通过梳理企业价值链,结合企业业务属性,明确业财融合切入的价值链环节,从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业绩管理等维度贯穿企业经营发展。这些维度是企业价值链条上的主要价值点,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指引,在制定战略之初就辅以充分的财务信息支撑决策,有助于企业将资源运用到关键处;采购管理是生产经营的前端环节,业财数据联动分析对实现采购高效低成本大有裨益,帮助企业节省成本、创造利润;产品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基于业财大数据挖掘协助企业进行产品需求预测、盈分析等,打造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企业内外部信息,综合分析市场占有率、营销费用等业财数据,有利于提升营销的精准度和效益值;客户服务是企业联系客户的重要抓手,跟踪客户数据,在客户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间取得平衡,可在不减损企业利润的同时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业绩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的工作积极性,量化分析各部门创造的价值效益并据此进行业绩评价,集公平性和合理性于一体,引导员工切实致力于企业的价值创造。

3.方法层

企业业财融合体系具有全局性、过程性、协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推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高效优质的方法工具必不可少。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管理会计分析工具,成为业财融合的有力帮手。针对战略规划到业绩管理这一关键价值链,开展全面预算、运营支撑、风险防控和管理分析工作,利用贯穿始终的企业运营大数据,辅以搭建的融合信息系统,事前、事中和事后实时业财协同,并因此形成闭环,以管理分析的结果作为下一期全面预算的基础,实现信息交互流动的良性循环。工具方法的运用是开放性的,因企业而异、因管理而异,并随企业经营变化而调整。

首先,以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业财资源配置效益。全面预算管理是业财融合推进的重要一环。对企业而言,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业财互动的重要节点,但目前企业实践中,预算管理的资源引导有限、全员意识不足、管控集中前端,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都亟待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预算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实现业财数据集中处理、实时融合,从战略规划到业绩管理链条全方位进行预算管控。依托于大数据的全面预算管理内涵丰富,首先是全面资源管理,基于资源扫描大数据将预算管理范围覆盖公司所有可规划资源,通过资源数据挖掘分析,发挥资源引导作用,为战略规划的制定也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是全员预算管理,将预算数据颗粒度精细化,建立从上而下的全员预算关联机制,把预算管控嵌入业绩考核,致力于实现“人人都是预算员”;最后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根据整个预算周期数据分析结果找到预算管控的薄弱环节,加强立项、执行、调整、考核全周期管理,推进资源闭环管理,助力采购管理、产品管理等关键价值环节,实现降本增效。“三全”预算使得企业能够将财务管理深度贯穿于业务运营中,全过程对成本执行进行监控,及时响应业务变化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实现价值创造。

其次,以运营管理支撑助力经营决策制定。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实时高效的支撑,是推进业财融合的核心。在企业实际运营中,仅依靠业务数据难以独立完成决策制定,简单的财务数据对企业决策支撑作用也十分有限。尽管部分企业在业财数据支撑运营管理方面已有一定实践,业财管理壁垒的存在、业财融合程度的不足,依然大大减损了支撑力度。因此,需发挥财务专业优势,紧密结合企业业务流程,实时、持续地将财务管理植入到企业业务运营中,针对各类业务需要建立业财大数据分析模型,以分析结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决策支持。企业关键价值链中,采购管理、产品管理和市场营销这三个环节的经营决策,尤其需要基于业财大数据分析的运营管理支撑。如企业营销模式的确定,企业可建立营销模式分析模型,用模型对不同营销模式下的营销成本和营销效果进行整合分析,判断不同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盈利能力和产品、企业形象的综合影响,支撑企业选择最有利的模式。基于业财大数据的模型分析和管理支撑,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不仅可考虑到对业务经营目标达成的助益,也同时兼顾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再次,以运营异动防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将财务信息融入运营异动的实时扫描和防控中,是业财融合推进的深化。目前的现状是企业监控运营指标时未结合业财大数据,导致分析视角局限于具体业务本身,部分风险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极大影响企业实际运营的效率效果。为此,首先需构建嵌入式风险管理体系,深度融入财务元素,基于业财大数据的历史分析及未来预测,设立指标的异动临界值。实际运营中,利用风险地图全方位实时扫描重要指标,深入挖掘指标异动中存在的经营风险,针对运营异动进行分析和预警,评估风险重要性和发生频率,实时响应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切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以企业安全漏洞风险为例,传统业务运营中,通常仅考虑安全漏洞发生频率和漏洞大小,是否低于安全管理规定标准,业财大数据的综合分析,还将涉及漏洞发生后检查和修补的成本、用户体验下降的损失等,从而有助于企业将资源运用于关键漏洞的扫描和异动分析,切实降低经营风险,防止企业价值减损。

篇12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简而言之,价值链就是为生产有价值的产品而发生的一系列活动。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管理视角细化,认为在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息息相关。在这种视角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是宏观的整体实力的对抗,而是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各自比拼。以这种理论指导企业的管理,就要求企业着力于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力争在在每个环节上控制成本、扩大收益,提升每个环节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对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价值链理论从作业管理和作业增值管理的角度阐述管理思路,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的各个方面。在成本控制方面,价值链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价值链理论能够用于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将价值链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将企业整个价值创造过程完整分解再现为各个具体作业环节。明确各个作业的成本产生原因,进而揭示影响企业成本的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确立控制哪些重要的成本动因。

其二,着力于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增加各个环节的收益,分析在此环节压缩成本的可能性,以及有无其他更低成本的方式替代本环节。

其三,价值链理论还应当用于分析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分析每个企业在该行业的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明确企业自身的定位和成本管理的努力方向。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成本控制缺乏主动权,受上下游企业影响大 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成本控制主动权。中小企业普遍议价能力低,只能被动接受供货企业和零售商的要价,而无力采取有效还价手段,这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强行忍受高成本,微利生产。

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只能将生产经营范围局限于行业中的少数环节。现代企业生产是社会化生产,一个行业就是一个生产价值链,每个企业都只是这个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价值流动发生在整个价值链中。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局限于有限的若干环节,其对于同行业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成本变动只能被动接受,难以主动控制。

(二)缺乏高效成本管理工具、制度和优秀的管理人才 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大多采用原始的管理工具,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流程,只有具备优秀的财务人才才能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构建高效的管理制度。但是中小企业缺乏对优秀财务人才的吸引力,这一点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始终受制于资金缺乏这一难题,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稳定充足的融资来源,这给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为此压缩管理成本,吝于花费资金构建成本控制制度,聘请优秀的财务人员。同时,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这种方法以财务报表为导向,只核算生产中的显性成本,而对管理成本等隐性成本的核算严重缺位。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不规范。

(三)额外损失严重,造成成本居高不下 此处所指额外损失是指由滞销产品和计划外的废品造成的非必要的库存成本、废品损失和库存损失。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滞销,产品滞销会影响企业的资金链运作,增加管理和销售费用,拉高产品成本。另外中小企业废品率和库存损失也高于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滞销产品和废品实质上是对企业的运营资金的占用,在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的资本成本。

因为滞销、废品和库存损失而产生的作业实质上是无效作业,这些作业浪费了企业资源却不能给企业增加价值,在企业价值链中属于应当剔除的环节,这些作业环节的存在浪费了企业资源,拉高了中小企业的成本。

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价值链理论的运用

(一)将价值链理论运用于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首先,传统的成本控制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成本问题,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变革现有的成本管理方式,以一种新的、有效的、适合中小企业现状的成本控制模式取而代之。其次,价值链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被不断完善充实。阎达五教授提出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更是价值链理论运用于成本管理的重要实践。伴随着生产社会大分工的发展,价值链理论尤其是全球价值链的先进性日益显现。价值链理论运用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是可行的。

(二)运用价值链理论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包括:

其一,中小企业在外部价值链的定位。在开放式社会化的生产中,企业的价值链已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而应将视角扩大到整个行业,整合企业内部生产与外部交易流程,建立覆盖从初级材料提供商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价值链。而对于每个企业,就要获得自己在同行业中的准确定位,进而依据实际采取合适的成本策略。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应尽可能的做到财务信息共享。只有财务信息的共享,同行业价值流链的确定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分析整个行业的价值流程,明确自身所处的价值环节,确定自身所处环节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确定每个环节的价值增值,进行经营成本合理分摊,确定每个环节应分摊的成本,尤其企业自身应负担的成本。通过核算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确定在与上下游环节发生价值交换时所发生的成本。依据各环节价值增值量确定在与上下游进行价值交换时的合理成本。将企业成本控制从内部延伸到外部,将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与整个行业的成本控制结合起来,形成跨企业跨价值环节的成本控制作业,减少中小企业生产局限于少数环节而带来的额外成本,提高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效率。

其二,利用价值链构建全新内部成本控制系统。分析中小企业内部价值流动过程,将中小企业内部价值流动从纵向分为采购、加工、销售三大环节,横向分为生产、后勤、管理三大模块,财务部门单独列出,作为成本核算、监督部门。首先,在纵向价值流动中,每个环节独自与财务部门进行财务信息交流,由财务部门对各个环节作单独核算分析。找出每个价值环节的增值点,核算各个环节的增值量,找出关键价值环节。对每个价值环节采取不同的财务对策,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控制。其次,在横向价值流动中,对后勤、生产、管理这三大模块采用相同标准但互不混淆的核算方法。各个模块向财务部门提供各自的财务信息,由财务部门单独核算出各个模块的成本,并针对各个模块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照作业成分分析法,依据以下步骤实行。利用作业分析识别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作业。利用作业分析对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确定各个作业所属价值链环节。同时对每个作业单独分析,确定其属于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确定成本动因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的广泛参与,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确定各个环节合理的成本动因。依据成本动因将发生的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作业成本计算耗费的分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作业;二是将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其中直接耗费可以直接分配到各个作业,间接耗费则需要采用相应的成本分配方法合理分摊。依据上述三个步骤最终确定各个价值环节的成本耗费。企业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压缩非增值作业的成本,提高增值作业环节的效率,从整体上控制成本。

其三,在整个价值链流程中突出库存和销售环节。企业的额外损失是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根据价值链理论,任何一个价值流动环节的成本增加都会导致整个企业成本不可抑制的增加。销售和库存是企业创造价值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同时也是成本支出较多的两个环节。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的劣势,在库存和销售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额外成本的发生。因此应将销售和库存等环节置于整个价值链流程之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很多中小企业将成本控制局限在生产环节,刻意压缩生产成本,却忽视了库存和销售环节高涨的库存损失和滞销损失,结果导致成本控制收效甚微。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整个生产运作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循环体,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实践中应当挑出既有的重生产环节轻其他环节的误区,真正的认识到库存和销售环节的重要性,采取必要措施,例如:改善库存管理、调研市场需求、开展营销推广等降低库存和滞销成本,将少额外损失,从价值链的各环节入手进行高效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胡建新:《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代商业》2009第年14期。

篇13

关键词:财务资本 知识资本 生态资本 广义资本 价值创造

新世纪企业资本的泛化:从财务资本到广义资本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呈现出一种“泛化”的趋势,即资本从传统财务会计的“财务资本”嬗变为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生态资本等内容在内的“广义资本”。

(一)财务资本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界定,财务资本是指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是企业的净资产或产权的同义词。将财务资本投入企业后,依次进入供应、生产和销售环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并在循环中通过新价值的创造,确保财务资本保值增值。

(二)知识资本

由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都是以知识或智力为基础,所以将其统称为知识资本。

1.人力资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这些知识、技能在其使用中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增值性,高投资必然会产生高回报。

2.组织资本。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的第4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中,就提出应把组织作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一样的生产要素。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最简单的工业操作也需要第四种要素:有管理的组织。这第四种要素是现代大规模生产中最重要,同时也是唯一不能被替代的要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组织,可称为组织资本。

3.社会资本。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环境、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等,也具有资本属性,即需要进行投资,并能产生投资收益。所以,都可称为社会资本。本文中提到的社会资本,仅指企业外部的信任网络,不包括企业内部的信任网络。企业内部的信任网络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体现在组织资本中。

(三)生态资本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仅是谋取自身经济利益的组织,而且是谋取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协调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生态资本表现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资源生态潜力、环境自净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整体有用性等生态质量因素之和,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资本。 生态资本具有一种公共产品的特性,其所有权主体是国家。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企业总资本由财务资本 、知识资本、生态资本等构成。本文将所有这些资本的总和,称为广义资本。如图1所示。

价值创造理论的发展

(一)共生理论的产生

共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股东利益最大化曾经是企业价值观最为核心的理念,然而随着企业所处环境之嬗变,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共生理论和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的最大不同就是对合作的重视。共生理论从合作本身的作用出发,认为合作本身并不是竞争的一部分,而有自己特有的,竞争机制所不能替代的功用。

(二)价值创造理论的新变化

共生理论要求企业的价值观要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不仅仅要为股东、顾客、员工、社会创造价值,还必须与股东、顾客、员工、合作者及联盟等利益相关者一起共同创造价值。

193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契约理论”,把企业的性质概括为生产要素的交易,确切地说是劳动与资本的长期的权威性的契约关系。在科斯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公司定义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这一理论表明,公司作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缔结该契约的当事人都应该是独立的、平等的,即缔结契约的当事人并不必然由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充当,拥有人力、知识、信息等资源的所有者同样具备契约主体的资格。这些与企业相关联的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

公司作为契约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信息等)投入者联合起来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网络。各种资源都是公司利润的源泉。因此,公司利益理应回报各方主体。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转变是一个公司价值观发展的合理的必然选择。

广义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

如上所述,现代企业既处于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之中,也深陷复杂的内部环境之中,其价值创造不是简单的物质资本的价值创造,而应当是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生态资本等广义资本所创造价值的耦合。

(一)基于财务资本的价值创造

公司的创立需要财务资本的投入,财务资本是公司的生命之源;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财务资本来维系,财务资本是公司的血液;没有财务资本的投入,公司不可能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存在下去,价值创造也就无从谈起。公司财务活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是公司拥有一定量的要素资本。一个公司的要素资本总额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就是该公司真正的资本结构。各种要素资本的价值及其增值便形成企业的财务价值。

财务资本增值的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财务资本的总量积累。总量积累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公司内部自我积累。公司应强化自我积累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提高治理效率来挖掘财务资本潜力,确保财务资本不断增值并资本化。第二,外部积累。公司应不断拓展并充分利用财务资本的外部积累渠道,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股权筹资和可转换债券筹资这三条基本渠道。

2.注重财务资本结构优化。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间,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各自的构成要素之间,既要在质量上相匹配,又要在数量上形成一定的比例,这是提高有形资产使用效率的基本条件。优化有形资产的内部结构,是企业在项目投资和资产运营资源配置战略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种结构优化是资本增值的一个关键。

(二)基于知识资本的价值创造

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构成的一个特殊契约。而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构成。知识资本价值实现的前提是与物质资本结合。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结合之后便开始了价值创造的过程。

1.人力资本与价值创造。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人力资本价值的核心体现在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上,而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创造性和学习能力。它的价值是一种产出性价值,是潜在的价值,是未来能物化在商品或劳务上的价值,它取决于其创造性潜力的大小和发挥程度。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实质是人力资本创造新价值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创造,要根据劳动者的能力素质特点,提供持续的、必要的教育培训,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尽可能做到岗适其人,人尽其才,不断增强劳动者的智力和才干。人力资本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其所有者所受的激励、约束力度,取决于其权益的保障程度。这就要求企业要切实维护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使劳动者的所得真正与劳动者的贡献相匹配。

2.组织资本与价值创造。组织资本存在于专业化经济、规模化经济、范围化经济、模块化经济、网络化经济等多种组织形态中。这里仅以网络化经济组织形式为例。

在网络化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增规律起着主导作用。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较高的资源投入,因此,其生产成本比较高昂,但是组织成本一旦形成,就能在企业内甚至企业间通过协同作用实现低成本复制。这一特点使组织资本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而边际收益递增。因此,组织资本能在不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反复利用,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组织资本投资有助于激活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催化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但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且使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率。另外,持续的组织资本投资还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给企业带来正的外部性效应。

3.社会资本与价值创造。社会资本指在一个组织或群体中,人们为同一目的而共同工作的能力。这种自愿合作的能力取决于群体内价值观和规范的共享程度。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本理解为存在于一个群体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的程度。价值创造不仅是物质生产过程,也是积累与运作社会资本,创造社会关系、社会声誉的过程。

信任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本质。目前,社会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网络价值,超越了家庭、工作场所和官方公共机构,将人们与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联系起来。它是可以量化的,具有可转变性、可代替性以及创造其他形式资本的能力。

(三)基于生态资本的价值创造

生态资本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它包括阳光、空气、朝向、沙滩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过去,生态资本作为机器所占有的无偿生产能力,它仅仅是企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必备前提。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生态资源不再是无偿的,不再是只产出不投入。企业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同量劳动投入会体现为不同的产品或企业价值,甚至不用劳动也能创造价值。

虽然生态资本在价值创造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在实际中,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没有投入人类劳动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具有价值,该生态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发挥着具体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期以来,企业急功近利地发展生产导致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出现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生产的要素、材料和能源需求与生态资本生产的供给之间出现供不应求的尖锐矛盾,生态资源的破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所以,充分协调生产、环境、资源和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的成长、价值的创造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属于同一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企业的价值创造实际上就是通过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生态资本要素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在企业中,财务资本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而言,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更多取决于企业的知识资本,因此仅有财务资本的投入是不够的,这会使得增长是低效率的。企业要创造长期的价值, 应该更多关注企业知识资本等知识要素的积累和投资。

参考文献:

1.祝建军,肖芳华.广义资本结构-一个新的概念[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

2.胡国恒.广义资本初探[J].财经论坛,2004

3.别晓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分析框架研究[J].商业时代,2007

4.阎建军.企业价值创造理论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

5.吴娜.关系资本与企业价值创造[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