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行业政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5月7日,国务院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态度明确定位清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又一次明确了中医药是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领域,并且强调了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明确了中药同西药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 充分认识挟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西医并重重的原则;
3 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4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5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6 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7 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8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9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0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对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此政策性文件的公布对中药类上市公司构成利好。周五,相关医药公司股票纷纷以上涨热烈响应利好政策的出台。
解读扶持政策
下发《意见》是医改的组成部分
国务院日前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耍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公布的是医改配套细则之一,扶持中医药发展是医改重要内容,中医药地位将得到大幅提高,我国-医药卫生将走中西药并重道路,意见将直接拉动中医药需求,推动行业整合,我国将逐步产生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
由国务院直接下发《意见》,表明国家对大力发展中医药态度坚决,从政策和舆论上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强调了目前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垒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冲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
我们在分析中药行业处境时多次提出:中医实践的萎缩是传统中药企业处境困难的根源。国务院的《意见》清晰地指出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认为给解决问题打下了理论基础。
确立中医药的合理地位
“中西并重”原则,确立中医、中药在国家基本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合理地位,通过强调“中医”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保证了中药需求增长。涉及中药产业的三个方面:基本药物中鼓励中药使用、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
中药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认为对于基本药物中强调中药使用是对中药企业的利好,尤其是目前基本药物目录迟迟未出,该政策的出台对于中药品种入选有利。基本药物将使中药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中药研发和中药种植相对目前看,并没具体的政策和量化的数据,因此只能是政策层面的强调。
部分措施是实质利好
《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这些措施对中医药的发展影响是直接的。
另外,《意见》提出要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医高等教育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等。这些原则和政策方向强调创新,给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希望能有更进一步措施
国务院《意见》对中药行业构成长期利好,但中短期不易见到成效。我们认为制约中药行业发展的除了投入、地位等问题以外,中医实践萎缩是根源。中医实践萎缩的根源又在于:中医理论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现代科学理论存在系统性差别,但我们长期以来是以现代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这对传统中医来说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期待对中医药的全新评价标准。看好保健,化妆品和现代中药
根据我们的分析,传统中药企业的处境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中药企业走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路线已成趋势,建议关注江中药业;另外,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改造传统中药的前景也十分可观,建议关注先行者天士力。
三类企业受益
从《意见》的表述看,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如果推行,将主要利好三类企业:
(1)中药饮片企业: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包括鼓励零售药店举办中医坐诊的政策,最直接刺激的是中药饮片的需求。我们继续看好中药饮片行业的龙头企业康美药业,公司已经通过异地收购,实现跨地域扩张,进入北京医院市场,同时也通过和一致药房合作介入零售药店的“店中店”饮片业务;加上中医药管理局逐步开始推广小包装饮片,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2)中药品牌普药:按照我们对政策的解读,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将为中医药市场发展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看好中药品牌普药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销售和使用,尤其是前期已经开始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企业,将逐步享受到这一市场增量。代表公司包括同仁堂、天士力、中新药业、三九医药、千金药业、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康恩贝、九芝堂、金陵药业等。
(3)中药创新药;《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我们预计国家未来将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推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销售。代表公司是康缘药业。
1.GSP的认证促使医药商业企业的转型和整合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凡通过换证的药品经营企业,将在3一5年时间内进行 Gsp(GoodsupplyPraetiee一良好供应规范)认证,未能取得osP认证的企业,在下一轮药品经营企业换证时将取消其经营药品的资格。因此,推行GSP对改变目前药品经营企业过多过滥,药品经营秩序混乱的现状,促进药品经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药品经营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发挥重要作用。现行GSP是药品市场准入的一道技术壁垒。为加快推行GSP和体现推行GSP的强制性,推行GSP将与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资格确认结合起来,GSP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持证药品经营企业是否具有继续经营药品资格的一道硬杠杆,成为药品市场准入的一道技术壁垒。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药品经营企业换证工作所采用的换证验收标准,实际上就是实施GSP的一个最低标准。医学论文
2.为医药流通企业积极拓展第三终端(主要指农村和城镇,除医院,药房外的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医疗保健品销售的终端)市场的创造条件: 随着国家全民医保覆盖制度的推进,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医药消费市场将展现出极大的销售潜能,而传统的医药商业企业多年以来一直忽视对第三终端的开发,因此第三终端无论从终端布点、产品结构、客户服务上都有待于大幅度的提高,这样流通企业才能真正地将第三终端这一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从而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3.消费品渠道成为OTC乙类及部分医疗器械的潜在大市场 OTC和医疗器械分类及取消I类医疗器械备案对“邦迪”;等双跨(既有药字号又有器械号品种)产品来讲在消费品渠道的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上WTO 后国家逐渐放开对国际连锁巨头经营OTC的限制,即这些大卖场向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申请经营OTC的牌照,可以在货架上销售OTC的品种,而不是以往依赖和有执照的药店连锁合作经营OTC柜台的小打小闹的经营方式。从美国沃尔玛的经验来看,这确实是具备相当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大卖场经营OTC品类在中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因为消费者目前的消费习惯以及中国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大卖场对于此类业务尚处于摸索中,以沃尔玛来讲,目前还缺乏该品类的专业人士,虽然有这方面的意向,但进展缓慢。由于国家取消了I类医疗器械的备案,使得一般零售企业可以扩大其经营范围,扩充其经营的品类,由于I类医疗器械相对于一般消费类产品具有更高的商业利益,也使其放弃了一些低毛利的消费类产品。
目前,国家对中药产业未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和协调机构。据统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现有的国务院部委局办中,仍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社保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5个部门与中医药管理有直接“官”联。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存在着两个明显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是中药产业担负起13亿人的健康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是一项公益事业,同时又涉及到农、林、牧、工、商等领域,各部门对中医药产业认识理解不可能从管理理念和方法达到高度一致和统一,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从自己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既得利益出发,去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和法规;在缺少科学的协调和约束机制的条件下,相互之间因职能的条块分割,各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之间的平衡协调有相当的难度。二是产业政策责任主体不明确,某一部门不可能去独立承担这样的社会和法律责任。因部委多头管理,政策制定、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政策实施、监管也各自为政,出现的问题又很难追究谁的责任,造成了许多管理政策上的重叠和管理成本的浪费,也容易产生管理政策盲区。
(二)产业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不足,制约和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药产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其独特性表现在:义不容辞地担负13亿民众的健康及医疗卫生的保障重任;中医药是以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产业,其继承与发扬、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药产业是集农、工、商、科于一体的集约化产业;野生中药材是国有资产;医疗体制改革与医保体系互为关联,以上特性决定了医药产业政策的制定要多角度思考、权衡利弊、相互协调与科学论证,遵循渐进而审慎的原则,先试点而后全面展开。
有关部门推行的中药材GAP种植规范认证,为中药材的规范种植提供了标准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中药材种植牵涉到的的问题很多,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尽快解决,如果GAP强制认证,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三农”事宜、育种技术、药材检测标准、饮片加工与炮制、生态保护、龙头企业培育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协调解决比制定GAP认证标准要复杂得多、宽泛得多。因此中药材GAP认证科学的配套政策实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全面调查全国现有中药材资源及分布情况(现在的数据来源于70年代的调查,并已无一个机构和部门能提供这些数据了);医药产业多重税收;农民中药材种植补贴;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标准制定;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一系列政策的研究和出台、“弃药种粮”、“滥采濒临灭绝中药材”、“出口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炮制技术泄密”等问题时有发生,已不足为奇。
90年代后期,国家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都要实施“GMP”认证,控制规模、优化配置、优胜劣汰是一件好事,但是事实上医药工业通过GMP认证能否达到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优胜劣汰、控制规模的目的还有待观察。但GMP认证政策的实施从某种意义把医药产业最需要的产业发展资金引导到医药产业最不需要的生产能力硬件建设上去,而医药产业最需要资金投入的医药基础研究、新药开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资金匮乏的巨大压力。
企业行政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良好的行政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企业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同时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就是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企业行政管理的三大功能分别是管理、服务、协调,其主要手段包括奖惩条件、规定、指示、行政命令等。在管理功能上,企业行政管理通过处理好公司各项日常事务,不仅能够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还能够结合公司的各项情况,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管理策略等,为高层决策提供有益建议;在服务上,能够为公司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在协调上,能够为企业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的作用相当于在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企业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良好沟通协调。企业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行政事务,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探讨企业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惬意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进而提高企业行政效率。面对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企业行政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想保证企业能够顺利正常的运行,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将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确保企业达成各项生产经营目标。而要想确保目标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行政管理有效的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1.1计划工作
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要想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目的,必须使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具有计划性,只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行政管理才能更加高效。
1.2组织工作
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就是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应自觉履行自身职责,同时明确规定企业各个人员的职责,明确每个人的任务是什么,谁来做决策等。要求企业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确保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高效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而要想建立完善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必须首先选择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机构,因为行政组织机构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通过组建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并加以良好的利用,能够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增光异彩。
1.3指挥工作
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明确企业各个员工的职、责、权,同时加强各个员工之间的合作,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尽量避免员工之间的冲突,且能够良好地解决员工之间已经发生的冲突。要想良好地完成指挥工作,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
1.4控制工作
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控制工作能够使企业了解和掌握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合理,从而发现并改进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2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企业行政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侧重于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自身的要求,其中正常组织经济活动是生产经营活动要求的行政管理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财务和销售管理、信息、沟通以及公关和劳资关系等。
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及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这无疑对行政的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负责人由于权力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应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和能力,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措施不当,正确使用和利用自己的权力,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限。
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行政组织机构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而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一要求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倶进;二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优秀的政治素质、强烈的创新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三要求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有人说当今社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为此企业应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
3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改革思路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我们应积极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改革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其更加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机构。虽然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经过多次调整已经解决了多个问题,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比如管理渠道冗余复杂、人员配置紊乱、企业行政机构臃肿等。为此,我国企业应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机构,明确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建立行政机构系统。
3.2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只要建立了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组建了高效率高质量的团队,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就会高效的自动运行,事半功倍。
3.3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目前我国的企业领导体制几乎都是党政合一甚至以党代政,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行政首长的权力无法得到充分良好的施展;尚未建立完善良好的企业领导体制;缺乏相应的辅助人员;监督机构和手段不足等。基于此,我们应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逐步提高和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4定期评价业绩,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企业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其结果直接关系到相关人员是否能够获得晋升,但长久以来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直饱受争议,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有技术因素的干扰。可采用部门监督方法逐步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而要想消除技术因素方面的干扰需从人才学角度出发,综合各项科学手段准确做出评价,定期评价业绩,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
4精益管理在行政行业应用现状
精益管理方法是在丰田管理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流程整体优化、均衡物流、高效利用资源、消灭一切库存和浪费,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向管理人员提供最完美价值的目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之间的竞争都集中在行政管理计划资源的争夺上,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资源配置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等,因此行政行业的管理将从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经营管理并重转变。随着行政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政管理系统纷纷导入精益管理的思想,但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行政管理系统的管理。如何有效的将精益管理理念应用到行政管理系统日常管理当中,整合现有资源,已成为当前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现代企业行政系统通过导入全面规范化管理、绩效管理精益质量管理,构建了基于现代企业行政系统特色的精益管理体系结构,旨在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企业竞争力。
5精益管理的目标
精益管理方式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的一种管理思想,根据这个基本原则,确定推行行政管理系统精益管理方式的总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系统推进精益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降低成本产生效益,即提高有效率和降低消耗,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浪费。精益管理方式的基本体系以持续改善为基础,以拉动式管理和准时化管理为两大支柱,以全员规范化管理维护、绩效管理等为辅助工具,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收益的最终目标。
6现代企业行政系统实施的精益管理策略
6.1拉动式管理
现代企业行政系统管理计划与控制设计的核心是用拉动式管理系统替代传统的推动式管理系统。拉动式管理即每一道程序的管理都是由其下道程序的需要来拉动,这就是要坚持准时化管理和看板管理,由于环环相扣,因此准时化管理的管理效果良好。通过看板来向前道程序传递信息,并对管理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因此,拉动式管理系统就是坚持一切以后道程序的需要为出发点,坚决杜绝超前和超量管理。
6.2准时化管理
准时化管理指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程序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管理出所需要的产品。准时化管理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是看板,看板是用来控制管理现场的管理排程工具,在保证适时适量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以管理线为例,用看板来组织行政管理的过程。
在行政管理程序中把管理成品看成是最后一道程序,按看板管理理论在必要的时间可以在上一个行政管理程序获得必要的半成品数量,同时在必要的时间行政管理程序又可以向上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及时准确的拉动物流,在必要的时间管理出必要的产品。看板既可记载管理数量、管理时间、顺序等信息,同时也可防止过量管理和误管理,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无效工作和浪费。
6.3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人员驱动的追求卓越绩效和持续改进的管理哲学。良好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品,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绩效管理侧重于高级统计工具的应用,通常要求项目中有大量的分析工作。绩效管理方法擅长解决复杂问题,特别是一些找不到原因的问题。绩效管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被广泛应用在产品各个流程当中,而精益管理方式则侧重于行动,不太能直接使用统计方法和管理流程。如果将精益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就可以通过提高管理人员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为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将精益管理和绩效管理合二为一,各施所长。
现代企业行政系统在选择绩效管理推进策略时,选择了战略改进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途径,从具体的专案入手,建立了一批绩效管理改进项目,边培训边改进,并跟踪实施,考察取得的经济效益,积累经验教训,熟悉绩效管理的运作,不断在员工中树立推行绩效管理成功的信心。通过一个个绩效管理改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断丰富和完善绩效管理的内涵,从而形成具有现代企业行政系统自身特点的卓越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6.4人才培养
精益管理方式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将人当成了最重要的管理要素,该方式认为人为因素是具有最大柔性和最大潜力的因素,因此,应将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中应注重人才培养,并将人才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位置。
提案制度是精益管理的其中一项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个企业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而管理层应张开耳朵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提出有益公司发展建议的员工进行奖励。通过建立完备的合理化建议反馈落实制度,所有的建议必须要有答复和落实,对于有价值的建议加大奖励力度,并且将合理化建议与员工的绩效考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避免了合理化建议制度流于形式。此外通过工作轮岗制,包括管理人员之间的轮岗、操作人员的轮岗等等,培养多能化的人才。轮岗制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并加强了大家对安全、质量、成本、产量等一切目标的责任感。
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总的外贸发展方针指引下,在区域性互惠国际贸易政策的惠泽下,我国企业可采取如下应变模式 :
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
(一)扩大受惠产品出口
在 由自贸易区建立的条件下,中国产品可在低关税甚至零关税 、无配额 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的情况下,进入国外市场。企业现有的出 口产品如果列入缔约方的降税清单 ,就可以借优惠政策大规模扩大出 13,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是最直接的、也是较低层次的简单利用。有头脑的企业家也许会深入研究降税清单和降税进程 。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把本企业的出口产品逐步调整为受惠的产品,把受惠幅度小的产 品调整为受惠幅度大的产品甚至零关税的产 品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际上对出口产品的调整直接促使企业的经营策略转变,企业家们会看到每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不仅仅牵涉到若干大类产品进 口关税的改变 ,其 中暗含的是对方缔约国对我国产 品的需求情况 ,受惠产品某种程度上就是受欢迎的产品,受惠幅度大的产品往往是需求程度大的产品。(某些不给惠的保护性产品除外)
(二)保持出口的稳定性
一旦建立自贸区,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 区的贸易 即获得 了制度上的保障 ,贸易中的变数 、不确定因素减少 ,从而可以保障出 口的稳定增长。因此随着 自由贸易区政策的不断完善直至完全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企业都可以紧跟 自由贸易 区的谈判进程,逐步夯实 出口贸易结构 、优化商品结构 、稳定 国外客源 ,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实现稳定 、健康 、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外贸行业的稳定 、有序发展。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
我国企业可以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与建立 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并形成以亚太地区为重点 、以周边国家市场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拓宽出 口渠道 ,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减少其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风险制约并抗衡欧洲与北美经济集团。亚太、尤其是东亚是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多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各大跨国公司都把投资对准了这一地区,置身其中的我们更应充分地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时机发展壮大自己 。
(四)以较低的进口成本开展进口贸易
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或地 区,其 90%的产品关税会最终降为零 ,这样能大大降低我国企业的进口成本 。2007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保持出 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 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这是多年来我国外贸政策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新提法”预示着外贸战略的新变化 ,业内人士认为 ,只有增加进 口,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贸易摩擦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大进 口国面前也无能为力。中国应该增加进口,通过购买先进技术、专利和高科技产品,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扩大进口有助于充分利用 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商品结构,有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来提升我们的生产力水平 ,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质量的产品出口,达到高层次的贸易平衡。
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与时俱进 ,顺应外贸形势变化 ,及 时调整思路,依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居民消费水平,掌握 国内的市场需求 ,到国际市场寻找进 口商机。例如现阶段可以开发东盟农产品和橡胶,印度 、澳大利亚铁矿石、牛羊皮等资源性进口市场 ,借助中国一东盟 自由贸易区协定 、亚太贸易协定等区域互惠政策,降低进 口成本,不断扩大进 口规模。
二、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
我国外贸公司自 1987年开始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以来 ,已在国外投资了数十亿美元 ,初步形成了 自己的海外投资网络。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我国外贸企业可以到东盟、亚太地区、智利等境 内去投资办厂、收购兼并,以当地企业的身份去制造产品产品既可以在当地销售又可以返销还可以销往投资国的优惠贸易 国家和地区。这样既绕开了关税壁垒,又在区内建立了自己的行销网络 ,增强了市场渗透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积极到海外投资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跨国并购。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 ,提高境外资源的利用能力,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转移部分顺差。
(一)着重在重点、优先行业领域进行投资
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各缔约方同意在下列五个优先领域加强合作 :农业 、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 、投资以及湄公河盆地的开发 。事实上,投资只是一种合作方式或载体,它可以覆盖任何产业领域。目前,有成员已经达成共识 ,各方之间的经贸合作除包括上述领域外 ,还将扩展到银行、金融、旅游 、工业合作、交通 、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 、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广泛的领域。
我国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专业特长,在上述领域寻求自己的行业发展空间,尤其是要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正在和即将 推动 的大型跨区域合作项 目,如湄公河开发项 目。我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并已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开发湄公河流域的全面合作此外,泛亚铁路项 目也将吸引巨额的国际投资。我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签署 了关于农业合作的 《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信息部长会议即将召开。这些重点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其中所蕴涵的各种商机也在逐步显现。
(二)选择适宜的投资方式
各自由贸易区在投资领域的促进、便利和保护措施都在向法制化轨道推进 ,基于我国企业 已在这些国家建立了投资合作的坚实基础 ,因此我们今后应该针对不同的领域采取相应的投资方式 ,以开拓各个市场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形式包括股权投资、BOT和工程承包。IT、家电和纺织等行业 的投资形式主要 是境外加工贸易 ,关税的降低乃至全部取消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各自由贸易区缔约国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方位开拓海外市场
自由贸易区协议涵盖诸多领域是一个全面经贸合作的框架。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运用贸易、投资等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方式 ,在 自由贸易区内构筑 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框架 ,甚至在参与或启动某一个大型项 目的合作当中,也要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才能够实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一国综合 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国家经济崛起 的过程就是本国品牌发展壮大的过程。如果没有品牌作龙头 ,就必然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没有竞争力,在 国际交换中流失大量的利益。
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品牌是商品内在价值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个标识 、一块牌子,而且是质量 、是效益 、是竞争力;它的诞生也不是靠炒作 ,而是靠研发 、靠技术 、靠管理 、靠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讲 ,创建品牌的要求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一致的。
实施品牌战略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品牌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空问。目前全球贸易摩擦增多,国内企业问竞争也很激烈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 ,供大于求的矛盾都越来越突出。在国内市场上 ,70%一80%的产品都供过于求 ,没有供不应求的产品。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大,而没有品牌的企业则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品牌还影响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分配。目前,品牌战略已经成为跨国公 司重要的经营策略和竞争战略。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在市场扩张过程中,都把品牌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利用品牌抢占和控制市场,提高市场 占有率。
(二)重视保护原产地品牌,走品牌国际化发展之路
原产地标记与地理标志产品是密不可分的。在国际贸易中,地理标志不会单独存在,它必须与原产国标记同时使用,如“贵州茅台”出13时,除“贵州茅台”这一地理标志外,还必须标有“中国制造”这一原产国标记。而“中国制造”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来规范的,其中包括检验、检疫等。
一、当前国际金融业反洗钱业务形势的主要变化
2011年,毕马威国际委托总部设在英国的独立研究机构――RS咨询,根据2010年7月版的“银行家”杂志公布的结果对全球1000家大金融机构进行了电话调查,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跨越零售银行、企业和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和批发银行等广阔领域。受访人范围包括机构反洗钱事务负责人、法律主管和风险主管等。调查涵盖了高级管理人员在反洗钱事务中的作用、反洗钱合规成本、反洗钱政策和程序、客户尽职调查信息、政治公众人物、交易监控、制裁监控、风险为本方法应用、反洗钱内控制度检测等内容。对比毕马威国际前些年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前国际金融业反洗钱业务形势面临着如下主要变化:
(一)高级管理层重视程度下降。洗钱对金融机构来说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风险和成本事项,不成熟的反洗钱体系能给金融机构产生重大风险。但是,面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危机与动荡,高级管理人员对反洗钱的兴趣下降,对反洗钱的注意力明显被其它优先事项转移。虽然反洗钱合规成本不断上升,全球金融危机却已将反洗钱成功挤出高级管理层的重要议程。根据毕马威国际的调研数据,2011年只有62%的受访者认为反洗钱仍是高级管理层的优先重视事项,这一数据比2007年71%的数据显著下滑了9个百分点。从地域上来看,西欧高级管理层对反洗钱的重视程度明显下滑,只有55%的受访者将反洗钱看作优先重视事项,这比2007年下滑15个百分点;北美和中美洲地区高级管理层对反洗钱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亚太地区、俄罗斯和中东欧地区。
(二)合规成本显著上升。根据毕马威国际的调研数据,2011年全球金融业反洗钱合规成本比三年前(2007年)显著提升45%,超过80%的受访者对反洗钱合规成本的快速增长印象深刻。从地域来看,反洗钱合规成本的快速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北美地区的增速最快,达到64%。毕马威国际多年的研究显示,反洗钱合规成本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持续现象。如果没有监管政策或反洗钱程序的巨大变化,这一成本增加趋势不可能得到消减。在毕马威国际的调查中,受访者认为不断增长的交易监控是反洗钱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监管者以及执法者不断增长的报告需求则是第二重要原因。此外,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反腐败洗钱所提出的要求成为反洗钱合规成本增长的第三重要原因。
(三)全球化策略波动较大。对比毕马威国际2004年、2007年2011年的数据,金融机构反洗钱全球化策略波动较大,这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危机与动荡的可能结果。2004年,建立全球化策略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挑战,虽然近三分之二的受访机构采用了全球化的反洗钱政策,但其中又有一半不得不根据本土情况调整策略。2007年,全球化策略在金融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85%有国际业务的受访机构开始构筑全球化反洗钱政策。2011年,全球化策略的应用范围又下滑到了2004年的水平,并且其中四分之三的机构不得不根据本土情况调整策略。
(四)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趋于稳定。2004年,75%的受访机构对反洗钱内控制度拥有独立的检测流程,并认为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需要更大程度的独立,并受更广范围的配合。2007年,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得到更广范围的应用,83%的受访机构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独立测试。2011年,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检测趋于稳定,84%的受访机构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独立测试。
(五)对政治公众人物的反洗钱关注程度显著提高。2004年,政治公众人物还不是反洗钱的重点关注对象,只有45%的受访者对政治公众人物实施了开户阶段增强的客户尽职调查程序。2007年,对政治公众人物的反洗钱关注得到显著提升,81%的受访者对政治公众人物实施了开户阶段增强的客户尽职调查程序。2011年,96%的受访者将政治公众人物地位视为一个重要洗钱风险因素,88%的受访者对政治公众人物实施持续监控。但是,从地域来看,亚太地区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没有识别和监控政治公众人物。从方法上来看,61%的欧洲金融机构和55%的北美金融机构使用商业机构提供的名单识别政治公众人物。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有5只为主要投资于医药行业的基金,据《投资者报》统计,这五只基金在很多医药股上达成共识,大多重仓持有天士力、华海药业、恒瑞药业、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华东医药等股票。
医药行业基金领先
进入2013年,医药行业基金风光无限,业绩前十名之中,有五只主要投资医药行业的基金,包括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易方达医疗保健、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华宝兴业医药生物、融通医疗保健行业。
从刚刚披露的四季度报来看,这些基金配置最大的行业是医药股。汇添富医药保健配置的基金医药生物制品行业比重占基金净资产的78%,持仓最多的两只医药股是天士力和人福医药。
易方达医疗保健配置生物医药行业占基金净资产的62%,其前两大重仓股是华东医药、东阿阿胶。
博时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生物医药行业仓位为56%,前两大重仓股是华润三九、康恩贝;融通医疗保健基金由于建仓期尚未满,仓位较低,去年四季度末的股票仓位只有55%,生物医药行业占基金净资产的36%,其前两大重仓股是云南白药、东富龙。
华宝兴业医药生物股票仓位为83%,其中生物医药仓位达67%,其前两大重仓股是康缘药业、国药一致。
对比这五只医疗行业基金,能发现这些行业基金共同青睐一些股票。比如五只基金都重仓持有恒瑞医药,再比如有四只基金共同重仓持有天士力、东阿阿胶、华海药业。
天士力股价自去年四月份启动至今,屡创新高,涨幅接近60%;东阿阿胶自去年12月初至今涨幅接近30%,华海药业这期间涨幅近40%。
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易方达医疗保健、博时医疗保健行业三只基金共同持有华润三九;易方达医疗保健、华宝兴业医药生物、融通医疗保健行业三只基金共同持有华东医药。华润三九自去年一月底股价启动至今,近一段时间股价又加速上涨,相比较,华东医药股价呈慢牛状态,但股价屡创新高。
看好政策受益行业
在展望今年投资机会时,一月份的冠军宝盈核心优选基金经理王茹远在2012年四季报中写道,看好2013年优秀成长股价值凸显的机会以及部分行业受益政策改革的机会。
王认为,2013年各个行业真正“具备颠覆性技术和应用”的成长股都有望脱颖而出,享受较高的PE。看好部分行业受益政策改革的机会,例如“民营资本进入电信领域”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从去年四季度末持仓情况看,宝盈核心优选超配信息技术,该板块占基金净资产的35%,该基金最看好的三只股票为拓尔思、科大讯飞、赛为智能,配置比重均占基金净资产的8%以上,目前这三只股票除了赛为智能股价从去年12月初至今翻番外,其余两只股票股价还没有大幅上涨的迹象。
实际上,对医药行业2013年一季度的走势判断,上述五只医疗行业基金态度并不一致,博时、华宝兴业、融通态度相对谨慎,而汇添富、易方达则比较乐观。
(1)从行业一般特征来看,医药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在生命周期上并无严格的成熟期。医药行业的发展轨迹侧重表现在因技术和理念创新而带来的行业突破,而非传统的因资源枯竭或需求萎缩导致的行业消亡再生,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小。它是典型的弱经济周期行业,在衰退时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速,可以防御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数据显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等行业在前一时期的萧条相比,医药行业明显保持了高景气度。
(3)医药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较高。在测试生产、销售推广以及临床应用等环节均设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操作约束。医药行业日益显现出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征,研发费用在行业成本中具有较高占比,研发能力正成为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要件。
(4)药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稳定的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持续发展和稳定盈利的基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近年来产能稳步扩大,市场销售和利润实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市场需求。
(5)结合国情来看,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整体呈现垄断竞争特点,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个别子域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李野,2002)。与数量占近九成的中小企业相比,国内龙头医药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医药行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弱,呈现内需拉动型特征:一是由于医药出口门槛高,本土医药企业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二是中国医药市场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反而吸引了众多跨国医药巨头战略性进入。
二、行业成长驱动因素
(1)从内部驱动因素看,医药行业的发展活力源于科技进步和服务领域拓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医药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成本、实现效率,甚至带来新一轮行业革命。加入WTO以来,国内医药行业加大了模仿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了医药行业向纵深发展。
我国国民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优化了医药行业消费者偏好,促进了社会关注点、舆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影响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药品和医疗服务具有持续而旺盛的需求,全社会医疗开支在未来势必有大幅增长,进而带动医药行业发展。
(2)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当局的影响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医改、新农村建设和保增长举措均为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医改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政策目标,中央和地方均将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医疗保障在农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覆盖,促进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推动制药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优势的大型医药企业将受益。
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以及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药品市场第三终端特别是郊区、乡村市场的规模也将得到加速拓展。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保增长措施也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当提高部分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势必带动整个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
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部分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廉价和仿制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状况将得到扭转。而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也将促使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药企逐步退出市场。相应地,行业准入壁垒的提高使得具备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的药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板块投资建议
国内宏观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基于医药行业基本特征和成长驱动因素,投资医药板块同时具备防御性和成长性。医药板块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并在2008年获得了较高的相对溢价,板块一度表现活跃,位于一季度升幅榜前列。尽管医药板块在2009年上半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但行业自身的显著特征和高成长驱动使得板块中长期增长看好。
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关于‘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的建立给河北省医药行业带来的红利’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张希颖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4日
“十二五”之后,河北省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打造为后续支柱产业,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生产制造业基地,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地区的“药都”,从而充分发挥河北省技术和产业优势。“十三五”的时候河北省医药行业虽发展势头良好,但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规模经济、突破技术瓶颈、扩大正外部性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807.98亿元,河北省医药行业生产总值一直持续稳定上升,企业单位数也由2012年的196家上升到2014年的213家,增加了17家。但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却呈现下降趋势。统计表明:河北药企销售收入由2012年的752.43亿元下降到了2014年的548.08亿元,由此销售收入增长率由19.18%下降到3.08%,利润总额也由2012年的4,835,308千元下降到3,760,957千元。
(二)出口情况。河北省医药主要出口至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亚洲主要有日本、香港、韩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欧洲重点为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对亚欧国家的出口额占据总出口额的80%以上,其中对日本、香港地区的出口总额占据对亚洲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出货值由2012年的7,868,969千元下降到了2014年的4,666,311千元,同比增长从5.49%跌至-5.45%。
(三)产品结构。医药行业产品类型主要分为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9大类型。在全国看来,河北省主要以生产大宗原料药而著称,特别是在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的生产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中药、生物生化制药比重比“十五”期间提高近3个百分点,化学制药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左右。
从以上分析看来,河北省医药行业拥有自身独特的生产优势,出口范围十分广泛,盈利能力稳步增长,整体呈现高速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营业利润巨额下降,说明当今河北药企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新的途径和渠道来解决。
二、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优势不明显。河北省医药行业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在全国排名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与山东、吉林、江苏、四川等医药强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医药行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竞争力的增强,河北省医药行业利润处于下滑阶段。2015年规模以上医药行业9月份增长速度为7%,1~9月份累计增长仅为2.8%,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明显。
(二)创新能力仍不足。创新是推动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河北省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2010年,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5%,我国的医药大省江苏为3%,河北省仅为1%左右。2012年,江苏省作为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数是河北省的3.5倍,远远超过河北省。“全国最佳研发产品线十佳工业企业”评选中江苏省有五家,河北省却没有企业入选。
(三)产品结构需优化。医药行业产品类型种类繁多,河北省产品结构却相对单一,化学原料药产品结构偏重,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65%。并且河北省产品附加值较低,下游产品开发落后,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链也急需完善。除“华药”、“石药”等少数行业巨头凭借多元的产品结构、强大的竞争优势走向国际外,河北省医药企业中跨国公司少之又少。
(四)发展环境要提升。河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企业生存环境和人才环境三方面,河北省医药工业一方面受招标、价格和环保等政策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能源动力供给方面约束趋紧的制约,市场的不规则竞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产品成本的上涨等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相比于其他医药强省,河北省的医药行业投资政策优惠力度小、差异化不显著、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医药产品生产成本也较外省同行高,生产要素供给不足,这使药企面临着供应紧张的窘境。此外,河北省医药行业高端人才资源匮乏,且高端人才引进少,后备人才成长速度慢,医药企业人才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人才环境存在“青黄不接”的隐患。
面对国内外较大的需求弹性、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各国不同的政策风险,河北省医药企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河北省行业龙头的带动下应对要素供给偏紧、行业竞争加剧、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规模经济?总体功能定位为河北省创新发展新平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新引擎、京津冀地区高标准新兴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无疑是河北药企最好的选择。
三、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给河北医药企业带来的机遇
继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成立之后,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9月获批,经过一年的建设,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工程建设完成了90%,已具备验收资格。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位于中国北方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于一体的外向型、多功能国际化省会城市石家庄,必将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巨大的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成为省会高标准的新兴产业聚集区、高效率的国际物流分配中心、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增长极,为医药企业释放巨大的红利。
(一)自由贸易的基地。石家庄综合保税区通过一道虚拟的关境线,使企业在税收方面,“入境不入关”;贸易管制方面,除特殊规定,无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保税监管方面,区内保税存储货物不设存储期限;区内企业之间货物可以自由流转。如此种种优惠政策,必然有助于河北省医药企业自由贸易的开展。并且保税区内保税加工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为河北省药企优先利用政策福利提供了机遇,使降低高投入的医药企业生产成本和流动资金的压力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竞争机制更有助于在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医药行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贸易的开展,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同时贸易便利化也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减少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成本,给企业带来收益。
(二)规模经济的载体。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是一个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生产企业、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相关政府机构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将是一个价值创造的平台,价值链信息的载体,更是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企业的集结点。生物医药需求弹性大,价值增值高,综合保税区通过价值链的方式把各个环节医药企业集聚到一起,优化企业供应链,形成产业间的前后联系,充分发挥各个医药企业的专长和优势,产生强大的规模优势,在成本利用政策优势本就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利润。同时,集聚企业与外部市场保持的长期联系也将形成一种动态累积优势,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应变能力,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
(三)创新发展的平台。为避免保税区货物与区外出口加工区形成同类产品竞争,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的加工贸易并未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加工项目,而是充分利用保税区作为省会贴近国际市场、接轨国际潮流的增长极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项目,吸引其更多的科技专利成果在保税区内孵化、转化,进而产业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竞争已由传统的制造业转为集技术、资金密集型的服务业,河北药企可充分利用石家庄保税区为其提供的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窗口,抓住学习国内外企业国际管理、商事法律等知识的机遇,把握国内外顶尖企业入驻保税区技术外溢的优势,利用保税区对高素质人才、熟练劳动力的集聚效应,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带动自身传统产业,促进自身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开拓更多产品类型,突破技术瓶颈,发展清洁产业,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提升创新核心竞争力。
(四)物流仓储的中心。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以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功能为核心,其保税仓库不仅具有传统的保税功能,也期望为医药等敏感货物根据药品特性,提供专用保税仓库,满足药品存储需求。保税区医药企业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分批提取贮存在保税仓库的货物、分批缴纳关税,这样不仅可节约仓库空间,还可避免一次性缴纳大额关税,便于资金流转。同时,保税区也应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当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打造平台经济,帮助企业规避原料涨价,降低经营风险。此外,位于正定国际机场东侧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拥有集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变既方便又便宜,又可以通过区港联动为医药企业实现一体化运作,为其提供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方便医药产品运往有需求的世界各地。
(五)综合服务的窗口。在全球信息化迅速更新换代的今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变动频繁,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资本交易,通信和信息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不仅发展与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相关的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展览展示等功能,还积极拓展医药试剂的检测、供应链的管理以及经济法律咨询等业务。高投入高风险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可以在保税区内获得各种优质的市场咨询、业务咨询、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保税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多样的金融产品、便利的外汇政策、跨境电商贸易综合的服务中心,都将有利于入区医药企业优化资金管理、抓住市场机遇、帮助其规避投资风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维护自身利益。
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河北省经济发挥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医药商业市场不断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大型药企扩大经营的现象层出不穷,使行业内竞争加剧。河北省医药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深入研究企业发展环境、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生产结构以及客户需求变化趋势,抓住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机遇,充分利用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为其提供的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福利”,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促进自身快速崛起,成为医药行业的翘楚。
主要参考文献:
但即便如此,整个行业却活得很焦虑。造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多变、急变,缺乏稳定性,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的压力与庞大的社会成本。
2014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企业经营,提升运营效率才是最终的出路。
医改变局
2014年,随着医改的深化、医保的扩容、新一届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医药行业仍然会有高速的增长。作为医药从业者,我们期望无论政府选择哪种医改模式,渐进务实都是我们所期盼的。对于中国医药行业,如果没有稳定务实的政策,那么高速的增长不会给行业带来幸福感,也不会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满意。
但是随着医改的深入,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在很多企业仍然一味追求高价产品,而医药产品最终是要讲究性价比的,相信国家政策会朝着按病种付费(注:以病种为单位制定医保的定额偿付标准)的方向走,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市场,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这也符合三中全会的精神。如此一来,企业的创新方向才会符合百姓的期待。
医改纵然对整个医药行业是重大利好,也让老百姓受益良多。但同时,我们也要搞清楚,医改能够带来的诸多好处,哪些是由政策带来的,哪些是由国家投入带来的,如此才能分析出投入效率是高还是低。
药企新路径
药品与其他产品不一样,往往受国家政策的约束和管控,特别是中国近几年的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冲击甚大,赚钱的和亏钱的企业都如履薄冰。
为应对大环境的变化,立方制药的判断是:
1.新药的审评速度令人沮丧,加大现有产品的二次开发力度成为必然选择。
2.相对处方药而言,OTC(注:非处方药)市场受国家政策的约束较少,所以会把原来集中做处方药的战略,调整为逐步加大OTC的比重,以此降低政策约束带来的运营压力。
3.即使国家对医药电商的开放非常谨慎——目前网上能够销售的也仅限于OTC产品,却也阻挡不了医药电商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连锁药店经营与医药电商B2C经营是趋势。“立方大药房”(立方制药的天猫旗舰店)未来将在健康服务、移动互联网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向进行有益探索。
2014管理风向标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际税负 所得税率 医药行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医疗保健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药品的标准,建立起了完善、高水平的药品质量体系等。这些政策的颁布无疑加快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用药方面的需求,改善了生活健康水平,切实提高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最终的利润额,作为被动的一方,必然要遵守市场价格波动的规律,但如何利用规律的波动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而不是逃税避税,也成为每个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合理制定降低实际税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1.资本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的资金来进行经营活动的指标,其表示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中有多少资金是通过负债来筹集的。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达到46%左右,而2013年有所下降达到43%,到2014年降到39%,由此可得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下降,企业负债水平在减少,负债的抵税效应在降低,税负水平将会提高,因此本文认为,医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高。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企业短期债务到期之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债务的情况,若企业的流动资产越高,说明企业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普遍不高,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当流动资产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负债越高,企业的流动比率就越低,债务程度就越高,则企业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流动比率正相关。
长期负债比率又称为资本化比率,若此值越小,说明企业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越低,长期偿债的压力就越小,一般情况下,大公司往往倾向于选择长期债务,而小公司则会选择短期债务,因为大公司可以在发行长期债务的同时取得规模效益,若长期负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现金流较为稳定,则所需要缴纳的税负就越少。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长期负债比率负相关。
2.资本密集度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密集度主要用固定资产比率来衡量,可以用固定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表示。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相关费用要计入到当期费用中,当期费用可以在计算税负时予以扣除。医药行业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有较大份额,属于资产密集度较大的行业,所以计提折旧会对企业税负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4: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本密集度负相关。
3.盈利能力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等,本文选用销售净利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受到税务机关的监管力度较大,因此,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更有能力有动机进行税收筹划,更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5: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
4.公司规模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医药制造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材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较大,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其相应的设备以及资源与小型公司相比较为丰富,其可用资源也较多,在缴纳税收方面则会占有较大的优势,会通过企业内部政策缴纳相对较少的税额,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收负担。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6: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规模负相关。
5.股权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国有股权比例是衡量企业股权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国外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时候,把股权结构也列入其中假设。医药行业的国有股权比率平均每年为35%左右,且医药行业股权集中度较高。大多医药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确保自身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地位,会积极迎合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纳税,维护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7: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国有股权比例正相关;
假设8: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解释变量。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波士顿矩阵法、税负的评价指标法和实际税率法。实际税率法是衡量企业微观税负水平的基本方法,很多外国学者在无法取得重要数据的前提条件下,一般采用平均实际税率法,该方法是研究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问题的较好的替代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采用实际税率法衡量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企业的实际税率等于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费与企业所得的比值,所得税与流转税是主要的两大主体税种,但是,由于消费者是流转税的最终承担者,而企业的税负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所以本文以企业所得税率作为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标准。
2.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资本结构、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股权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3.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上述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的实证回归模型如下:
ERT=α+β1 LEV1it+β2 LEV2it+β3 LEV3it+β4 CIit+β5 NPMit+β6 SIZEit+β7 GQit+β8 GZ it+θit
其中,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表示从2009到2014年度,α指截距项,β表示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θ表示回归分析后的残差。
(三)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9―2014年在沪深公开上市的医药行业公司,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查找最新调整后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还执行了以下筛选:(1)剔除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2)剔除以前年度有亏损,且在本年度尚未弥补完的上市公司;(3)剔除利润总额或所得税费用小于0的上市公司;(4)剔除所得税实际税率小于0或大于1的公司;(5)剔除样本在研究期间某一年度被ST或PT的公司。最终经筛选,得出42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共252个有效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和锐思金融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运用Excel和SPSS 19.0。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描述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最大值为2013年的52.08%,最小值为2009年的0.97%,实际税率的不断波动意味着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不断改变。2013年的所得税实际税率平均值和标准差与其他年份相差较大,说明实际税率值和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税负不稳定。
2.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1.81%,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从流动比率看,其标准差与方差值相比其他自变量而言相对较小,说明该行业数据波动较小,较为稳定。固定资产比率的平均值为21.28%,由于本文研究的行业为医药行业,需要大量医药医疗机器设备的投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从销售净利率看,极大值为173%,说明该行业的产出水平较好,销售收入获利的能力较强。公司规模的标准差为1.0882,值大于1,说明医药行业各个公司之间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从持股比例来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37.75%,股权集中度均值已超过了50%,说明医药行业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下页表4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从该表可以看出,与因变量存在显著性的有长期负债比率(LEV3)与ETRs之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销售净利率(NPM)与ETRs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股权集中度(GZ)与ETRs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相关系数最大的为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股权集中度(GZ)之间的关系,但未超过0.8,所以均可纳入本文回归模型中。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F值为5.445,Sig值为0.000,说明建立的模型通过了检验。反映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LEV1)、流动比率(LEV2)、长期负债比率(LEV3)三个指标对实际税负的影响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1―3不一致。从资本结构看,在整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时发现,2009年与2014年之间上市公司的变化较为突出,新兴的医药企业占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固定资产率(CI)作为资本密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固定资产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4一致。医药行业作为技术密集以及资产密集的行业,其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大量设备,资本密集度越高时,企业所要计提的折旧就越多,所得税额就会越少,则税负越低。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NPM)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5一致。盈利是投资者本金与利息的来源之一,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投资者会十分重视,因此投资者会通过税收筹划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
公司规模(SIZE)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6一致。医药行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避税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对于大型医药上市公司来说,税务部门会为了扩大税基,对医药上市公司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而使税收部门得到更多的税收,因此税收负担水平就会下降。
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7一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较高,为保证医药行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股东会积极主动的参与纳税,目的是维护医药行业的发展地位,因此,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会对企业的实际税负产生积极影响。
股权集中度(GZ)与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越低,假设8没有得到验证。
四、研究结论
本文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医药行业不仅要面对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掌控,并且还要维护企业的顺利发展与经营,从微观角度来说,医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通过不断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和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好地达到降低企业实际税负的目的。J
参考文献:
[1]王新安,张力多.煤炭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150-153.
[2]亓红红.电力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的实证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3,(7):67-69.
[3]刘崇明,陈思璐.关于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6):203-204.
[4]曹志鹏,李倩.石油行I税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深两市公司财务数据[J].财会通讯,2014,(1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