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

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今农村发展的现状

篇1

国家对于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正在逐渐扩大规模与完善体制,大部分幼儿教师还是可以得到培训学习的机会,但是对于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农村的幼儿教师来说,受到一些实际情况或其他因素的阻碍,导致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水平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与丰富。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近几年不断发展,导致学前教师供需紧张,尤其是城乡之间、中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2010—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尤其是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更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现状

1.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特点

(1)有年轻化的趋势,热情有朝气,发展潜力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越来越年轻化,也正是由于年龄相对年轻使得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与希望,只要对其进行适合的教育就能够使他们得到好的发展与提高。(2)学历得到提高过去,大学生较少,有学历的专业教师更多的是希望留在城市里发展,导致一些偏远山区、农村极其缺乏教师,更不要说专业的幼儿教师了。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幼儿教育,采用放养与自我成长的方式。这些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外地教师投身到偏远地区的幼教事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出身于农村的人学成归来投身家乡的幼教事业。(3)发展得不到保障尽管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年轻化、干劲足,但是客观条件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之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使得农村幼儿教师生活质量无法保证,发展动力不足;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编制名额少,不能给教师以归属感,导致他们后劲不足。(4)与发达地区教师的专业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不仅是个人的能力水平,还包括其他的因素,如教学用具、教学理念、教学环境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也需要环境与材料的辅助,由于农村地区专业教具资源不足,所以教学受到一定限制。

2.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

(1)国家政策的支持,费用与机会得到一定保障我国近几年逐渐重视民族地区的农村幼教发展,对幼儿教师加强专业水平培训。“国培计划”及一系列惠及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相关政策所需的费用由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出,但部分教师需要自己承担费用,这也就加大了教师的负担。(2)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化当前的培训形式大多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照搬,过于追求短时间的成效,这不仅枯燥乏味,还不利于被培训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幼儿一线教师所需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方法。(3)培训单位专业水平不一、忽视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当前进行培训的大多是教授或专家,培训机构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导致培训效果不佳。而这些教授或者专家只是对理论进行讲解,并没有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所以这样的培训效果并不明显。(4)培训的机会较少主要表现在:第一,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相对于发达地区少;第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人数较少,一个教师带一个班,如果去培训了就没有人去带班,所以使得很多农村幼儿教师失去机会;第三,培训主要针对公办幼儿园。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家已经逐步开始关注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师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水平问题,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投入,给更多的幼儿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长此以往还可以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建议

1.国家加大扶持的力度,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

尽管国家开展了“国培计划”等一系列的培训项目,但对于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而言机会还是较少,应当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尽可能使每一位当地的幼儿教师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进行职后培训,只有长期、持续地培训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学习与能力的提高,短期的学习只能得到暂时的成效。

2.丰富培训的形式,选择有意义的培训内容

由于传统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枯燥,使得培训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培训所需要达到的成效,所以在培训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一些,使整个培训过程变得有趣又易于接受和理解。比如,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赏析与分析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纯理论灌输的乏味无趣。

3.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筛查,进一步提高其专业能力

当前培训单位的资质不一,有部分单位专业性不强或者对培训不重视、草草了事,针对这种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与筛查,对于不符合培训条件的单位理应对其整改或者剔除,这种筛查可以促进培训单位的自我监管与提高,也能保证培训效果的实际达成。

4.培训机会普及每一位教师

对于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来说,编制太少,幼儿太多,导致临聘幼儿教师太多,再加上培训机会少,大部分幼儿园会选择让有编制或者资历深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一来并不能让所有幼儿教师都得到培训的机会。当今学前教育备受瞩目,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在教育奠基阶段对于幼儿甚至国家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这样才可以与时俱进、顺应当今发展。因此,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是当今的热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则更应该成为培训的重点人员。加强对当地幼儿教师的培训不仅关乎幼儿教师个人的问题,还有利于农村教育、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民族地区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慧俐.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2):358-359.

[2]韩宝庆.关于我国教师职后培训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6(8).

篇2

我们四川省是一个人口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四川经济形势均得以比较欣欣向荣的发展。义务教育也呈整体上升趋势,但也存有严重的不平衡。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有从低类水平上升至高类水平的,也有中类水平下降至低类水平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省发展义务教育极为重要,现结合自己所看到的现状、问题谈几点矫正的策略,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充分发展。

一、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设施的优化

在我们四川,农村教育应当就是整个教育的半个天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多的农民子弟逐步涌向城镇或城市学校,涌向教学设施相当优化的学校。这样的情形致使整个教育结构的不均衡,一方面城市和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可能承受多生源的巨大压力,高学额的班级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将逐步趋向于萎缩,形成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作为政府乃至整个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多向农村倾斜,尤其在现代技术条件上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高额度的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已经比较明确地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这是一个相当利好的地方。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应当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算不上是优质的教育,相对于城镇和城市学生而言,更算不上就是受到了均衡的教育,导致我们的发展不甚理想。但我们所必须建议的是,我们的政府要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局出发,让整个农村的教育设施得以充分的优化,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的义务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偌大的省份,还有许多山区的农村,那里还可以说是穷地方在办着相当穷的教育。这里寄希望于相关领导,优先对他们进行投入,发动相关慈善机构,办起慈善性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

二、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人员的优化

应当可以肯定,当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人员业已开始得以充分的专业化的发展,一般老师的专业化水准得以比较充分甚至是比较普遍的提升。这在我们这些90后的所有学生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的父辈之人所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但我们也时常听到父辈谈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但我们也必须这样去思考,当今一般农村教学人员的素质是否就是我们所感到的那样的优化?与相关城镇和城市教师队伍是否就不存有一定距离,或者就是一些小小的差异?从不少农村孩子涌进城镇,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城镇和城市学习就学,我们就完全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存在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我们以往所就读的学校老师看,他们有着一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热心,但往往是那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我们在上小学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可以说是那样的寥寥无几,现在想来,我们所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的老师都是在教学的课堂上把我们当作瓶瓶罐罐去那样的强灌着,课余就是让我们无休止且又十分机械地训练着他们所布置的作业,我们是那样的从早到晚,有时还需要“披星戴月”地熬上个大晚甚至就有可能是个半夜时分,这从我们许多学弟学妹们的叫苦不迭上也还可以能够略知一二。对此,我们应当大声疾呼的是:老师的用心不能再这样良苦,自己要更换理念,自己要改进方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十分需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相关的支教性的尝试,以一定的手段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的脱产培训,以此,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质量的优化

篇3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

2、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10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1、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

2、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篇4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当人们还在感叹21世纪高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时,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又走到我们面前。新科技手段的大量涌现,使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感到有些应接不暇,这一切不仅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启迪。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从农村学生现状及新形势下对农村学生的要求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生现状分析

语文基础差且不均衡。有的学生连拼音都不会拼,常见字不认识,老师提的问题,答非所问,表意不清楚,写作水平低。这些学生中,留守孩子居多,他们的厌学情绪高,对学习没兴趣,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学风、班风。这些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关,造成了农村中学现状。

二、新形势下对农村学生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在当今时代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将农村学生的层次定位搞清楚。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的要求,但对于一部分农村学生而言,他们一毕业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语文应当是基础课程,侧重于基础能力的训练。

其次,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因此,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起到先锋作用,教学方式不改、考试成绩就难以提高。如今,有不少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但纵观这些教学方法,内容上大多以体现地方特色为主,缺少各种实际可操作能力,体现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我们还必须在以上两方面作出努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中学语文对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处理得并不合适,不能满足听说训练的要求。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时代的需求。农村语文教学由基础知识、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与语文交际训练四大模块组成。这四大模块恰好可以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农村学校语文课的任务,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使农村学生今后能更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更新观念,改革农村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农村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三、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这种以重复学习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只能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培养,改革写作教学方式。面对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社会交际日益频繁,实用文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农村学生只有提高实用文写作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方式和手段的改变。因为农村学生的写作教学长期被封闭在狭小天地中,“一根粉笔,三尺讲台”是广大农村教师的现状,而网络一代现在使用最多的却是键盘和鼠标。改变这种单一方式的途径,就是要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有逆反心理,尤其是初二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对于老师强调的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方式已有点厌烦,他们的身上具有明显的现代商业社会的烙印――喜新厌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通过拓展新能力,培养学生新的学习兴奋点。新的兴趣一旦产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农广校要完成培养新型农民这一重任,就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农广校教师队伍。本文就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 农广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职业道德

由于农广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忠诚农民教育事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献身。这就是农广校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修养去点燃亿万农民的智慧之光,把全身心献给农广校教育事业。职业道德还要求农广校教师热爱农村,热爱农民,这是核心内容,也是工作的重要动力。从事农广校教育的老师应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计名利得失,踏踏实实地工作,这就是农广校教师必备的品质。

2.知识结构

农广校老师首先应具备丰富的农业科技和生产知识,这是老师知识结构的主干。因农业的区域强,农民的需求又各有不同,教师应将专业知识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掌握各种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成为“一专多能”。农广校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满足科学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广大农民的求知需要。农广校教师要完成教学培训任务,就必须懂得农村成人的学习心理,掌握农村成人教育的规律,运用各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农民传授知识。这样方能胜任。

3. 能力结构

一是农广校教师要拥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强,农民的技术文化参差不齐,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照本宣科”农民不能接受,要将其“化”为可传授的教学内容后,才能传授给农民,才能理解,掌握,也才能运用于生产当中变为生产力;二是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和示范能力。农广校教学的目的是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实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许多教学培训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教师光有理论,不会操作,算不上合格的农广校教师。三是要有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将教学内容与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相联系,尽量做到生动形容,通俗易懂,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培训。

二、 农广校教师队伍现状

1. 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

当今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农村生产岗位越来越多,需要培训的专业也随之增加,而农广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民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多数农广校非常缺乏能满足农村生产实际的专业老师,影响了农广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专业性非常强的培训内容,多数教师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动手能力,实习实践水平低,传授的知识大多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尤其是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更是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教师队伍人数不足,知识老化

全国农广校师资队伍这几年一直在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教育的要求。农广校的老师多是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和农广校的专业设置不相符合。大部分老师学历也不够。同时,由于农广校教师参加系统、专业的培训比较少,知识较单一、老化,不适应当今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办学环境下,农广校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提高途径,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以适应办学发展需要。农广校领导要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放手,从设施上加大投入,不断更新教学培训软硬件设备,全方位关心教师的成长,为教师学习提升解除后顾之忧,创造条件和机会,提供素质提升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50-0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1.78亿,占人口总数13.26%。预计到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20%,也就是说平均不到4个人就有1位老人。而农村老年人是我国最大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养老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养老意愿是否得到落实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国家如果想切实满足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须首先了解其需求并进行分析,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他们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

一、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外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方面,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亦是如此。物质需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所需。广义的精神需求就是除物质需求以外的需求,狭义的是指满足老年人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感情需求。但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对于城市来说一直被忽视着,现状不容乐观。

(一)贫困地区农村老人物质需求的现状

1.消费需求不足

贫困地区农村老人消费需求的基本现状就是消费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农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与城镇绝对差距很大。自2005年到2008年,我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165.72、2495.33、2786.77、3125.55元,年均增加239.21元,而城镇消费支出分别为:6699.67、7373.49、8234.87、9086.73元,年均增加596.77元。从上述的消费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缓慢,增幅远远低于城镇,与城镇的绝对差距逐渐拉大。这是我国农村的整体情况,贫困地区的农村也不例外,甚至状况还会更为严重。第二,农村的消费不够均衡。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消费最多的还是食品,其次是居住,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较少。可以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还停留在维持生计的层面上,根本没有达到可以安享晚年的程度。

2.医疗保健需求难以满足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时各种生理机能减退,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但贫困地区农村的老人作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较大的人群,其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从表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存在着城乡差异,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城市、镇、农村的顺序而逐渐恶化。农村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最多,身体健康的人数最少,因此,农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大。但从图1中我们知道,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仅占总支出的6.72%,因此可以推断出其需求远远未能满足。

(二)贫困地区农村老人精神需求的现状

1.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情感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以及亲情的需要。我国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情感需要,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严重束缚,它最主要的表现仅仅在于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方面上,而对友谊、爱情等方面的情感需要,不仅是农村老年人,就连其他社会人群,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思想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影响巨大,农村老年人对于友谊和爱情的理解力通常比较差,很多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友情和爱情而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日常交际活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老为伴”,他们与中青年、少年人的生活处于不同世界。而即便是“以老为伴”,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来,很多农村老年人仍需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很少。另外,农村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往往还要受到场所的限制。出现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所谓的“榕树下”现象,就是指很多农村老年人聚集在大树下聊天的现象,而这种活动又会受到天气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老年人情感需要的满足状况令人担忧。

2.得不到尊重

尊重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个部分。内部尊重主要表现在自尊和成就感上,外部尊重简单的说就是是否受到别人尊重。但对于我国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都没有得到满足。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流,很多老年人仍然需要从事农业生产。这些从事了一辈子农业生产的老年人,到了晚年,还要不顾自己身体条件继续从事生产,他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认可,而是无可奈何,丝毫没有所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其次,虽然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今社会这一点正逐步流失。例如,辱骂老人是存在于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妇女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仅对别的老人,甚至对自家的老人也是如此。

3.无法实现“老有所乐”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生活水平低下,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非常少,且没有娱乐场所。最普及的休闲娱乐活动是打牌或喝酒、串门、聊天。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老人处于终生劳作的状态,无法实现“老有所乐”。

二、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难以满足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现状令人担忧,同时也很少受到社会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

(一)收入较少,生活拮据

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致使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于城市,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活更是拮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有快速下降之势,1978年城乡收入比率为2.37:1,1985年下降到1.72:1。但从1985年起,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又呈现迅速上升之势,城乡收入比由1985年的1.72:1提高到1999年的2.65:1,2000年达到了2.80:1,2003年又扩大到3.24:1,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农村为51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33:1。如果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5.16:1。生活的贫困决定了这里的老年人终日为生计操劳,无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图2所示,从1990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呈递增趋势,但与此同时支出也在同步增长。因此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而且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即使在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2008年也不到7000元,在通货膨胀普遍存在的当今社会,购买力年年都在打折扣,所以农民的贫苦是可以想象出来的。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何贫困地区农村的老人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安度晚年,因为他们要终日劳动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享受好一点的晚年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减轻子女的负担,获得精神上的一点安慰。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制约着他们养老的物质需求是否得以满足,而根据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老人精神生活就更加贫瘠了。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越来越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经济需求方面,有子女无老伴的老年人靠自己劳动维持生计的占27.47%,完全靠子女供养的老人占58.95%;而子女老伴都有的老年人靠自己的比例高达43.36%,靠子女的老人仅占23.91%。可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使是在有子女的情况下,老人也是会凭借自己的劳动来减轻子女负担的。这就造成了生活在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终生劳作,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无法实现“老有所乐”。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完全靠子女供养的,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对老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分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程度。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加之老年人地位日益下降,故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难以满足。

在生活照料需求方面,在子女与老伴之间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与老伴生活在一起,因为在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人大都出去打工,老伴则是其唯一依靠的对象。可是没老伴的老年人就只能靠子女来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众所周知,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平时很少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这些老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养老需求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家庭结构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老伴健在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明显会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的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所起到的作用很小,可见子女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子女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孩子需要照料,精力有限,自然会忽视老人的一些需求,无法及时关心老人。其次,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加深了新老两代人的代沟,导致子女与老人缺乏沟通。由此就不难理解老年人精神需求为何有如此现状了。

(三)农村养老方式的影响

贫困地区农村现有的养老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如最原始的家庭养老,最传统的土地养老,发展不健全的集体养老等。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最为常见的养老模式,这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承袭。但在当前社会,随着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正在不断退化,这是造成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现状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地养老是农村地区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了,他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来满足他们一系列需求的。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农村人“有土地就有保障”,无须担心老年生活。其实不然,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在2008年,农民家庭每人纯收入中仅有323.24元的转移性收入和148.08元的财产性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此养老更是奢望。

集体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对于农村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养老方式,若想使之健全,国家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给予支持,只靠贫困地区农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两种养老方式在农村发展缓慢,还没有发展到能独立承担起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所需的程度。

(四)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虽经历了改革开放,国民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但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封建思想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力,这里的农民依然被传统观念牢牢束缚着。这种束缚严重阻碍了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情感需求的满足。例如,老人再婚现象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几乎没有,不仅是因为子女不同意,就连老人自己也接受不了。所以这里的老人如果不幸丧偶,晚年生活就更加凄惨了。

三、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几点建议

只有了解了贫困地区养老需求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办法。

(一)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国家可以适当给于补贴

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贫困地区农村的青年人如果增加了收入,就可以为老年人的经济需求提供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如果老年人增加了收入,反过来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把自己的老年生活打理好。国家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补贴制度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例如,对农业生产上的良种补贴、柴油补贴等,还可以尝试给农民直接补贴,把钱直接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以此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完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尝试新的养老模式,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制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在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抛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保障我国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解决其物质精神需求问题,就必须完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老年人的需要。

1.建立制度化的家庭养老体制

把家庭养老体制化,就是利用政策法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把家庭养老的方式方法和权利义务关系固定下来。现有的家庭养老体制,处于社会上的默认状态,受道德制约,并不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这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利来说非常不利。尽管“孝道”思想仍然被视为为人子女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但在当代中国农村,子女不孝顺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强制性和规范性的家庭养老体制将使得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得到保障。

2.尝试新的养老模式

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现状,建立最合适的养老体制。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大量空巢家庭出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国家要根据这种变化尝试一些新的养老模式。比如,把空巢老人聚集起来,利用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伴。

(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孝道”教育,宣传“尊老爱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在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在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要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若想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宣传力度,让新时代的新思想在农村生根开花。思想的提升必然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四)建立各种灵活制度满足养老需求迫切人群的需求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党和政府不要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养老制度,可以建立一些灵活的制度来满足养老需求迫切的人群,切实保障贫困地区的老年人老有所养。如设立专项的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或文化服务等。

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当今我国正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而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于情于理国家和社会都不应该逃避和忽视这个问题了。而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所谓和谐相无非就是享受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国家、社会以及老年人自己都需要付诸更多的努力。

――――――――――

注 释: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②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2):34.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④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2):34.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20年来的若干反思[J].经济学报,2000,(12).

〔2〕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实现“中国梦”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梦”,水利要先行。

1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住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

1.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壬杌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水管单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措施

2.1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4项目带动,加大投入促水利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项目区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是把涉水支农项目有机结合,确保重点工程、重点区域投入。坚持突出重点,加强计划、财政和农口各部门的协调行动,将涉水支农项目资金捆起来,对重点工程、重点区域加大投入。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在每年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上,专门列出重点水利建设资金,确保节水续建配套和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大公益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力度,调动基层和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

2.5民办公助,激活民资投水利

转变基层和群众单一依靠国家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放开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权,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制订出台了多种形式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办法和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政府以奖励的方式实施补助。

2.6“一事一议”,引导群众修水利

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下发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就农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征求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对如何搞好“一事一议”进行重点研究;农建规划要充分征求基层干群意见,做到同群众利益紧密结合;通过 “行风热线”解答基层干群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受理群众投诉,加强政府同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体察民情,顺乎民意。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技术现状还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应该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

篇8

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会长期存在。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指出其解决措施。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简析

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并进入各方面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迫与父母分开,有的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被父母送到亲戚家寄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如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性格冷漠,由于他们缺少亲生父母的关爱和合理教育,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所以难以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会走向犯罪。为了使这些被留守的儿童能够健全发展,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父母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

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抗诱惑能力以及是非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2]。但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是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隔代长辈只是能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他们心理关注过少,有些甚至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体罚。对孩子进行长期体罚的结果就是使这些孩子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农村学校设施差,教学资源不足。

虽然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对适学孩子的教育投入仍然很少。这些地方的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远远跟不上当今教育的发展要。在一些农村寄宿学校里,学生的宿舍条件差,房间阴暗潮湿,假如孩子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个房间要住十几个学生,居住空间十分狭窄。学校食堂也是很简陋,有些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都在教室里或者是学校空地上蹲着吃饭。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通常也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班主任老师往往身兼多职,工作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极低的待遇也很难让比较优秀的老师安心工作。在一些贫困地区,在编的教师很少,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学校管理不足。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推行,学校的教育职责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及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管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学校普遍没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管理方案,也没有指派专门的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教育。虽然有些地方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也很难起到相应的效果。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注重亲情教育,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没法替代的。父母要尽可能的陪着子女,让其在有双亲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假如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要外出工作,那么要尽可能做到让孩子就近上学。作为父母,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外出务工的地点要尽可能选在离家近的地方,以便能经常回家照看子女,让其能在亲情关爱下茁壮成长。如果父母双方必须都外出打工,那也要保证父母回家的次数,要对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主管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

针对当前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等偏远地区资源稀缺的不合理现状,教育行政单位应该努力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比如通过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些实际补贴,以改善这些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当地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形式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努力。

3.学校管理方法的改进。

作为适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远大于其他学生,学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3]。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指派特定的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家访,以便及时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对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流,双方在发现问题时能共同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做为监管部门,应该把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具体实施不到位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易善策.李 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 教育研究,2011(09).

篇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各个学科有了新的要求,其中对于小学科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乃至科普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承担着为小学科学素养奠基的任务,并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它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1]。“探究式”学习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的主题。当今学生素质总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基本素质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城镇和乡村的教学资源水平差距过大,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也五花八门,面对这种复杂的教学环境,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在当今新课标的推动下,很多学校的科学课教师都表达了对于课改标准更加实际化的诉求。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处于复杂的形势之中,一方面源自于学生的自身的情况,根据城镇学生和农村地区学生的自身条件,出现学生科学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个班有部分学生来源于城镇,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的两级分化的情况,面对不同科学素养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兼顾有优秀科学素养的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补齐短板学生的科学知识凸显的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同样在对学生教学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城镇和农村设施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处境,城镇学校拥有先进、科学的教学器材,能使学生不出教室就能了解所讲述科学知识,但是城镇狭小的教学空间,不利于教学的展开,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施展空间。相对于农村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科学演示基础设施,但拥有较大的教学场地,更容易接触到自然环境等优点。这些复杂的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城镇和农村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做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探究式教学

科学课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的学科,学生学习的方式从原来的由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发展到今天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经历一个漫长的改革,事实表明,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更优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科学课应该更多的体现科学的理性,科学探究更多的是应是思维的探究过程,通过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使学生自己体味认知事物的过程,在不断的认知中发掘创新思维。

以三年级(上册)第五节《蚂蚁的生活》为例,我们可以制作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因地制宜的发挥学校的优势自然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1)将学生分为三、四人一组的若干组,利用所在学校的环境优势,将各个小组分散到学校食堂的菜园,寻找蚂蚁群。

(2)用事先准备的白糖,面包屑,饼干屑,肉沫,水果果肉等食物作为诱饵引诱蚂蚁。

(3)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行为,由每组专门的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待实验结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发言,最后由教师纠正错误,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学生建立小组学习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素养的学生的组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尝试组织小组内的活动步骤,亲自去探究、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较不同环境下的蚂蚁的区别和相同点。总之,蚂蚁作为一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动物,具有数量多,不具有伤害性,实际的可操作性等特点,非常适合用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在学习的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协作,使学生得到自我的提高,既能减少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差距,又能达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的辅助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整个小学时期,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尽量达到生动形象的介绍新事物,避免因描述或者想象带来的思维误差。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这些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发挥者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国外先进的裸眼3D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可以做到在体育馆内模拟各种科学场景,为学生展现出立体、生动的自然环境,或将学生带入荒漠,或将学生带入热带丛林,或将学生带入大海,甚至可以做到将学生带入宇宙空间,以外空的角度来观察宇宙。利用现代科学,来展现以前只能依靠语言和想像来描绘的科学场景或自然环境,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样也决定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科学教学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总之,在随着科学进步的同时,对于辅助教学的教学用具的改革也在愈加深入,合理的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和科学技术已经作为辅助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辅助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将更加接近教学任务中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科技每时每刻都在进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也在趋于复杂化,以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仅仅有一黑板一粉笔一课堂的教学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新时期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之中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的制作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流;其次,合理利用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来开阔学生视野,进行辅助教学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具备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优秀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七产业指退出工作岗位后的‘新青年’,通过自身思想及修养的提升和转型,坚持积极的信仰价值,重新运用自己前半生积累的知识、资金、资源、技能和经验,以反哺‘三农’起步,将这些新青年视为财富,组织在一起,二次创业的同时,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的产业。

第七产业的提出一方面是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改变现状。另一方面,‘新青年’在新农村‘生态文化、绿色环保、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园’中积极生存和发展,使新青年达到在颐仰过程中大有作为,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管理体系,将颐仰产业链用一种新思维转化为以优秀文化信仰为核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现状一:没的用。

这些学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没有必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硬件设备,教师想用也没的用。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领导认识的问题。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多媒体好是好,就是身价高,学校资金紧缺,师资又缺乏,暂时不搞也无妨,还是等水涨船高吧”,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孰不知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模式,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教改的必然趋向。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放远目光,抓住机遇,抢先发展,才能取得现代教育改革的主动权。

二是明显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边远的农村学校,所在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相应出现了学校的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再加上这些设备价格不菲,很多学校领导面对破旧的校舍都只能憾然摇首,对这昂贵的高科技设备,那种无奈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呼吁全社会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案,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也好,在社会上共同呼吁合力解决资金难题也好,让农村的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多媒体机房,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让他们也有机会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描绘自己的蓝图。

现状二:不让用。

还有部分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花大价钱购置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视若珍宝,不舍得投入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舍得让老师们用,而是将这些“宝贝”放在空调屋子里,每天让管理员擦得一尘不染,只等着有上级检查时让领导过目。疏不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让我们想都想不到,不出三年,花巨资买的这些“宝贝”,就与废铁同价了。这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呀。合理利用这些设备,让它最大限度的为教学服务,发挥它们的作用,才不枉为“宝贝”。

现状三:不会用。

还有的学校,硬件设备是具备的,学校领导的观念也是开放的,就是师资不过关,没有人会用。在调查中,很多老师有这样一种思想:“我又不是教计算机的,搞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教师的事,跟我关系不大,我学不学没什么必要。”偶然遇到学校搞公开课或研究课,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请计算机教师随便帮着做一个小课件,应付了事。其实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每个一线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学习与实践。就现在教育现状和师资情况而言,要让多媒体进入课堂必须进行必要的师资培训,重点在于两个方面: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

转贴于 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方面,随着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普及,已不成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对运用多媒体教学一般就能胜任了。关键是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目的在于让老师明白如何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观念的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而自主建构的。因此,教师及时完成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把握好自己在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现代教学技术思想、现代教学方法等,引导教师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束缚,能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来处理教学。

培训可采用自学、校内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形式,逐渐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现状四:不常用。

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上公开课,大多数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而当你深入到普通的课堂教学中,则看不到多媒体的影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是硬件数量不足的原因,一般学校都是只有一两个配置较好的多媒体教室,供大家上公开课、研究课用,但平时就很少开放了。而普通教室里一般没有这些硬件设备,老师也只能恢复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了。此外,最重要的则是相关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农村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需要的课件都去花钱买,很不现实,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不一定适合农村现状,那么只能自己动手做。为了一堂公开课,为了一个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课件,通常需要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才能制作出来,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而在平时教学中,农村老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很多的教师根本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搞课件的开发工作,所以只能敬而远之了。

那么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其实方法还是有的。

篇12

【中图分类号】G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2-02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师资力量薄弱。

1.第一点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教学主力仍然是转正民办教师。这些人为农村教育奉献了一生,劳苦功高,但是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原始学历大多是初中,高中很少,甚至于还有部分是小学毕业。最近几年,各个学校也补充了部分年轻教师,可扔摆脱不了“分不来、留不住、更新慢”的现状。

2.第二点是老师的年龄偏大,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左右。爷爷奶奶辈是小学教育的主力军,这些人教育理念思想观念跟上社会的进步更难适应儿童的发展。年龄的上涨不代表阅历的丰富,反而缺少年轻人的新意与活力。农村教育缺少新的力量的推动。

3.第三点专业学科教师严重匮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可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这些专业教师。因此这些学科在农村学校要么不开要么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流于形式,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了。

(二).教学设施落后

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太少欠账太多,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越来越大。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偏远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上。教育设施设备“普九”后基本没有补充充实更新过。由于经济落后,教育缺少经费的支持,农村的教育设施极其落后。一些教育必需的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多媒体、实验器材很少甚至没有。由于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教育内容以及教学管理不能正常的开展并完成。

(三).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

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三.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备受广大社会群体关注的部分,做好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个性,共性的问题。但是在国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帮助下,我相信,农村小学教育会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 TU722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90-01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

1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