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06-01
在新课程背景下,近年的历史命题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1.1 彰显新课程观念
近年各地新课程历史试题,体现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特点。题目选材新颖,试卷中使用的史料包括史籍、诗歌、法律条文、人物言论、新闻、著作、文物图、照片、漫画、表格等。这类题目,考生要得出答案,仅仅依靠教材知识是不行的。
1.2 突出能力考查
各地新课程历史试题,把考点放在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考查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考查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上、放在考查对不同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上。如江苏卷第22题的第2问就突出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探究性”“开放性”的理念。
1.3 融入全新史观
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等都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程高考汲取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新史观在近年各地新课程历史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凸显了新课程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为学科主脉,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特点。如2012年山东卷第29题、浙江卷第39题均属于渗透着新史观的成功题目。
1.4 体现适度开放
近年各地新课程历史试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各抒己见,为考生思维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如江苏卷第22题第(2)问,采用撰写历史小短文的形式,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1.5 关注史学研究方法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考生史料搜集、史料价值判断、史证意识、史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基本能力的考查是近年各地新课程试题的一大特色,如2012年山东卷第12题。
1.6 凸显时代特色
近年各地试题遵循“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原则,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以江苏卷为例,在周年热点方面有:第7题(2011年是80周年);在社会热点方面有:第8题关注了城乡的联动和沿海内地的和谐发展。
2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鉴于新课程高考试题的以上特点,笔者提供如下复习建议以供参考。
2.1 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现行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分别阐述的,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考生形成全面认识,也不利于形成对某一阶段特征的整体把握。复习中,考生要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以研究性学习的视角,从阶段性历史专题研究的角度整合知识。
2.2 以教材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近年的高考试卷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要求学生突破教材制约,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历史课堂学习应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着培养能力型转变。“材料情景-----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考生解读信息以及迁移知识等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复习中应以教材为依托,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当我们依据教材对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的深刻反思。
2.3 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要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等不同角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这方面的考查力度。因此,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4 研究真题,规范训练
(1)重视对高考真题的研究。高考真题,材料新颖、设计规范、方向明确,较好地体现了命题趋势,对准确把握考向有重要意义。复习中,要勤于研究新课标全国卷以及江苏、广东、山东、上海等成熟地区的高考题,达到既消除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增强信心,又领悟各种高考题型的目的。
(2)重视对审题能力的培养。考生要培养提取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寻找“题眼”,领会试题 “立意”的能力。要培养“找出关键词语----明确答题方向----找准试题设问和教材知识结合点”的良好思维习惯。
高考前一个月一般学校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基本结束,考生进入了自我备考阶段,这个阶段是考生复习的黄金期,提升成绩的空间还很大,如何选择复习策略必将影响到最终考试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考前备考效率谈几点心得。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近年不同模式的高考试题的走向呈现共同趋势是突出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作为考查思维的载体或工具,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融合。大量主观性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和变式,有的试题不论是题目还是答案都直接来源于教材。“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一条永不褪色的命题灵魂。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是最能体现学科的核心,最有用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前一阶段考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这是必要的,但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忽视了课本,基础知识遗忘现象很严重,一问三不知,为此,考生要走出题海,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考试说明》。认真阅读课本,阅读《考试说明》,弄清考试范围,将《考试说明》的考点在书本上一一落实,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努力做到主干知识网络化,每个考点“点点清”。考生通过“回归”,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核心知识”,绘制“知识树”,达成知识的完整建构
要关注高考“核心考点”。高考考点有很多,最后阶段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抓住主干知识点。经济生活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汇率问题、价格、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消费、生产、劳动、就业、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治生活要重点把握:政府、公民(特别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党、外交政策,文化生活要重点把握: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哲学生活要重点把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法,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绘制“知识树”。打破章节界限,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线,将教材中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网络,在头脑中构建有关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政府”、“国家”、“政党”等主干知识时,不仅要在政治生活模块内去掌握,还要将这些主干知识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在四个模块内将有关这方面知识整合起来,力求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知识合理自如的分析同一个问题。
三、关注“失分点”,查漏补缺
高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符合高考要求和课改趋势的典型练习去练练手,原则上不宜再做太多的模拟试题,这时要学会向试卷要分数,“找试题做,不如找错改错”,前期复习中的错题、疑问、疏漏都是宝贵的增分点,对这些内容要进行自我补救强化复习。将以前做过的试卷认真整理一下,分析错题的类型,弄清错在哪里,是基础知识不牢还是答题方法不对。如果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则可以选择几道类似题进行强化,比如经济生活中的“计算类”、“因果类”,政治生活中的“评价、认识类”、“意义类”,哲学生活中的“漫画类”、“名人名言及古诗词类”等。要学会将不同试卷中的同一个考点、同一个热点放到一起,认真分析问题设计的角度、命题规律及答案的差异,寻找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做到触类旁通。
四、盯紧社会热点,把握命题的兴趣点
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各地高考题都是以某一社会热点为依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景,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分析认识能力。因此,关注热点问题是政治备考的不二选择,热点问题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命题对长效热点关注有所增加,比如:资源环境能源问题、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平与发展。对长效性热点,在复习时,考生要思考其不同命题角度,从多方面加以掌握。考前复习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热点:1.理解十精神方面——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倍增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10年翻两番);2.“中国梦”及实现途径;3.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4.调结构促转变等等。在复习时,要努力挖掘热点所体现的考点知识,将时政热点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角度去考察,建立双向细目表。
五、保持积极心态,做好考前准备
高考在即,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的压力使得不少考生心态发生了变化,越临近高考越感到这有问题,那有问题,感到越学越糊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到压力并不可怕,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其次,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我努力了肯定行”,“ 我不会,别人也可能不会”。要通过适当途径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态平和了,冲刺阶段的复习才能有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考试(文综部分),总体上显现出更加注重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特点,同时高考政治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专题性、能力性、实践性、创新性更加明显和突出,充分体现了高考政治考试“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方针。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课本为依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政治
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托,政治考试的成败取决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切不可重题目而轻教材。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是空中楼阁。要从教材中构建出“树形”的政治体系,培养政治思维;要找出政治的“大脉络”,将全部知识整合起来;要明确和细化常用的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基础的巩固和能力的发挥。同时,政治考试非常注重答题技巧,强调学生高考试卷中切忌出现空白处,明确敢写就有分的答题原则。高考政治往往以新材料入题,以新情景切入,近几年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先后出现了古文材料、专业论述、图表、漫画等形式入题,有的材料和情景较新、难度较大。考生应牢记,设问一般情况下比材料简单,养成做题先设问题再看材料题的习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政治在文综中占比重大,政治选择题决定了文综考试成败的关键,考生应高度关注选择题,应该要消除快速完成选择题后,争取时间做大题的思路。实践证明,经过实际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是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文综试卷的。因此,建议一般学生用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完成选择题,保证选择题的正确率。
二、政治复习中要提供创设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获取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比通过听觉得到的信息所能保持记忆的时间长得多。可见阅读自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要做到“导”“看”“思”。“导”就是要当好学生的导游,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取代了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自己缺少参与和思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理念,我们可以“问题”串联课堂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导、看、思,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价值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后教师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学生发言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如果课堂上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何意义?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多少东西呢?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政治素养,从而引起共鸣效应。
三、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学科的特点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而政治学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教学具有思辨性特点,要求学生对政治的认识建立在一定的感官基础上,“感”是“悟”的基础。2.政治材料的丰富性和选择性特点。许多政治的观点都需要大量资料加以辅证,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求引用相关的材料,但是如何在众多的材料中寻找可利用的资料,这就看教师的选择了。知识和能力是新课改下“三维目标”之一,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割裂开来。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培养。而课改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倾向,即重视能力而忽视知识。这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在掌握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头脑中没有知识,还谈何能力呢,通俗地讲,“肚里没墨,你怎么往外泼”呢?
四、密切关注时政热点
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要掌握和利用每一个时政热点是不可能的。所以,选准时政热点是有效利用时政、有针对性地备考的前提。我们在选择时政热点时应该重点关注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既是社会热点又与历史、地理知识联系密切的时政热点,尤其要关注那些长效的、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特别注意的是,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重点热点问题,在综合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高考特别是政治科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把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把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到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培养自己成熟的心理素质。学生只有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三方面有了突破,才能自如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具体见下表:
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价格变动的影响、财政的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有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生活与哲学》中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简单的再现或相加,而是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39题的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等的变化,反映农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此题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不可能照搬课本和其他复习资料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置极力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关注热点,育人为本。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如第1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第2题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4题的宣传党的群众路线,第6题的加强民族团结,第8题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38题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39题的扩大内需等。可谓素材视角多元,取材视域广泛,既涉及国家大事,也有事关百姓生活的,既有国外名人名言,也有国内传统文化,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无不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一张试卷就能让考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热点、考点、知识点,点点对接”。整个试卷既体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又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如第1题渗透着开放意识,第2题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3题渗透着环保理念,第4题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第5题渗透着民族团结意识,第6题渗透着权利与义务意识,第7题渗透着孝道理念,第9题渗透着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第1 1题渗透着科学的人生态度,第39题则渗透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命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充分考虑选才用人德为本,凸显了国家意志。
4.不足之处。安徽高考始终秉承新课改理念,创新始终是安徽高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如2013年试题中第7题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第8题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破了以往选择题只考查一个模块的命题形式,虽然难度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模块的滋味,这在安徽高考政治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今年没能很好延续这种模块间组合式选择,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此外,命题者为了一味地追求降低难度的目标,选择题干扰性题肢设置过于明显。如第2题的“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第9题的“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第10题的“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第11题的“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考生一看就可以排除,不利于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深度,显得试题内涵不够深刻。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1.明确方向,有的放矢。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关注《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熟悉各类题型,掌握命题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高考的规律,通过透视高考真题,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我们的做法是:进入一轮复习时,把《考试说明》中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印发每一位学生,对照要求和考点逐一复习;进入二轮复习时,认真研究当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赏析好题,掌握各类试题特点,明确考试要求,研究命题趋势,提高考试能力。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基础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等。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知道疯狂地做题,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清,事倍功半。如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8题(3)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如果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比较熟悉,再知道联系材料,此问就应该没问题。如果学生不知“财政的作用”此问还能得分吗?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一定要打好根基,夯实基础,每一个考点都要细化。在教学中,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虽然教师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必须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然后教师收上来批阅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再完善补充,再批改,再完善。这样经过多次循环的辩证否定,学生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掌握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除了细化每一个考点外,要引导学生构建课、单元、模块的知识体系;而在二轮复习和靠后的复习中着重引导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跨课、跨单元、甚至跨模块知识体系。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如2014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就是跨单元、跨模块的考查。所以,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密切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长效热点,关注安徽的变化发展,更要把热点与考点对接起来,学以致用,抓住热点与考点的显性联系,挖掘热点和考点的隐性联系。安徽的政治虽然不考纯时政题,但往往以时政作背景。我们平时关注热点,不仅开阔视野,增加了自己“知识库”中的时政语言,而且增强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时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信息,为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在一轮和靠前的复习中,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在课前进行时政报道,学生简单评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二轮和靠后的复习中,则提供热点背景,让学生多视角分析评价,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训练,规范答题。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考训练一定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两点与重点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平时的训练次数不能太少,量不能太轻。我们认为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训练,甚至重点的单元一次训练是不够的。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往往要多次训练才见成效。但是备考训练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训练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试卷讲评与试题重组就特别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后,教师要对各个题目的出错率做统计,对于出错率在20%以下的题目,教师不用在课堂讲解,学生有疑问,就自己在课下请教老师或学生,对与出错率在20%——40%的题目,教师也不要在课上讲解,由学生在课堂讨论解决,因为学生的出错不一样,教师也不知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但全班至少有60%的学生做对了,所以学生一定可以在班上找到帮助他的同学;对于出错率在40%以上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分析,寻找原因,厘清思路。此外教师还要备案,建立错题库(错题库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然后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改头换面加以创新或找一些类似题重组试卷,再次训练。这样有重点的训练,可以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所谓答题规范,首先要注意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最后书写要认真,不求字有多好,但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得明白。
(责任编辑:刘丹)
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卷的命题紧紧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在延续近年注重“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涌F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的好题。
一、好题赏析
巧设情境,引领“立德树人”,体现高考导向作用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左),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1右)。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赏析】
1.独特情境,引领核心价值
本题组巧设“城市绿化带景观建设”情境,通过对街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设问,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建设需要公民“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于无声处对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2.精选图式,测试关键能力
本题组选择景观图作为文字材料的补充,增加试题的鲜活性。景观图直观简洁的特点,也有利于加快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速度,提高解题效率。但本题仍然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以第(1)小题为例,图文材料中“杂树丛生”的“丛生”说明杂树应属当地的天然优势树种,“我国东部地区”体现当地的自然植被应属阔叶林,“3月25日”与“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则暗示杂树属冬季落叶树种。学生只有在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之后,才能有把握地选择正确答案。此外,第(2)小题的正确选择还考查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和材料分析提取能力,“用地类型是否有差异”属于概念辨析,“景观规划”和“居民爱好”则需要根据材料中“按统一标准栽种”、“修剪齐整”等关键词加以排除。
3.立足基础,考查必备知识
本题组考查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有“自然带的类型与分布”、“影响自然带的因素”、“城市用地类型”等,均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命题关注“基础性”,能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内化所学知识和方法。此外,本题组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既关注考查面的广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又体现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聚焦热点,多层设问由果溯因,提升学科素养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如图2)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它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赏析】
1.聚焦热点,增强民族自信
本题以“剑麻王国”――非洲坦桑尼亚为素材,从地理学科角度聚焦热点区域,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当中,非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本题第(4)小题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阐述农场的兴建为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带来的诸多益处,正符合主席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体现构筑中非合作、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本题能够启发学生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休戚与共,中国对世界的积极奉献,培养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2.多层设问,凸显能力立意
本题的问题设置以剑麻的生产加工为主线,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为支持,从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设置四方面的问题,通过增加设问中的限定词,给学生限定清晰的应答域,对答题的精准度要求大大提高;在设问的角度上,也不同于以往的优势角度,而是从劣势角度设问,对答题思路的全面性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的问题设计,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有益,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3.由果溯因,突出推理演绎
本题在考查农业发展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需要逆向推理的问题――“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学生可结合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地布局的原因之一是“原料保质期短,易变质”这一基础知识,推理得出剑麻若不及时加工,可能腐烂变质的结果。接着据此逆向推导剑麻的腐烂变质可能与“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作物习性”有关,最后整理组织答案。本题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品质要求较高。
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引导正确人地观念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如图3),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文化传统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古村落的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
【赏析】
1.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
本题关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古村落的开发”这个热点话题。当下中,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文化、传统古村落正在逐渐凋零、被人们遗忘。题目选材于“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从生活在村中的村民着眼,关注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可以联系“美丽乡村”建设等现实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贴合时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思考价值。
2.贴近生活,引导人地观念
本题从传统古村落切入,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发展变化趋势,贴近生活实际。“古村落”、“村民”、“旅游价值”、“ 宁静与质朴”这些关键词,深刻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命题立意。古村落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记忆空间。本题要求学生思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最重要的学科素养之一。
3.视角新颖,设问推陈出新
本题组设问角度新颖,表面看考查内容冷僻,导致许多考生有无从下手之感,甚至在看到参考答案后,也有不少教师觉得无章可循,认为考查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本题设问的仔细分析后,可以这样推理:“旅游业能发展”即说明“旅游资源有价值”,那么“当地村民留在村中”可以影响的有“旅游资源评价”这一考点中的“资源价值表现”、“基础设施”和“交通”等几方面因素;其次,“发展”应是“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村民留在村中”,应能通过保护村落获得经济收益,从而激发其保护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看出,本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立足区域认知,传递学科研究方法,体现教学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4)。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C (2)D (3)D
【赏析】
1.创新考查,立足区域认知
本题组考查的知识主线为“区域划分方法”,该考点并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 但解题也要求学生必需具备对本区域的整体特征及地域分异认识的基础知识,如淮河不具备自身的天然入海河道,秦淮一线的一月0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800 mm的基础指标意义等。可以说,本题组命题切入角度巧妙,有意料之外之感,但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细究之后,不免让人产生情理之中的感觉。
2.追本溯源,传递研究方法
区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之一,区域划分则立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两大基本特征,力求保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的一致性与区域外部的差异性。但在划分方法上,从古至今,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大致呈现从主观定性到客观定量的逐步转化。本题组涉及的“长江”和“秦淮一线”两类分界线即为两种分类法的代表。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调动自身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再次对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有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3.思维考查,体现教学导向
本题组选择的区域背景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之一 ―― “江淮地区”,学生一般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积累。但该题组仍然给出了充分的图文信息,学生完全可以从材料中获取“淮河入海河道不定”、“长江为天然交通阻隔”等信息用于解题。因此,本题组实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同时,题组中设问的“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的对应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转换能力,充分体现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导向,对一线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降低难度,加强应用,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如图5)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4)A (5)B
【赏析】
1.情境新颖,紧扣人地协调
本题组选择“汽车轮胎测试”这一贴近生活,但视角新颖的情境素材,解题过程必须立足于对区域时空特征的判读与认识。由该区域“北极圈以内”的纬度位置及“每年11月至4月的最佳测试期”,可推知测试过程中冰天雪地的环境。该情境问题在探究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很好地渗透了人地协调的地理观。
2.加强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情境设计到选项设置,都具备鲜活的生活性。冰雪路面可能导致轮胎硬化、湿滑路面不易制动、松软路面易陷入等情境,虽不作为考查点,但对考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和力”,产生“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的共鸣感。其中,因为雪化之时也可能导致路面湿滑,使这一选项也有一定迷惑性,还需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区域的时空特征加以判别。
3.降低难度,关注思维品质
“地球运动”作为高考地理的“难度值担当”,其考法一直颇受关注。本题组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巧妙融入区域背景,但选项中考查的“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日出日落方位”、“时间的计算”等内容,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高考命题中单纯考查理论知识的现象弱化,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趋势强化,也反映了国家选拔应用型人才的选材导向。
由地及人,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素养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6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 与其它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赏析】
1.由地及人,倡导因地制宜
本题组围绕“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这一微小尺度区域进行逐级考查,给出“洪积扇连片分布”、“堆积物粒径大小不同”、“洪积扇与耕地开发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原因分析的设问,问题设置层层深入,由地及人,既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又传递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2.选项巧妙,重视成因辨析
本题组以原因分析为主要考查点,给出的选项有似是而非的表述,对考生有很强的干扰性,对其基本原理、规律掌握的扎实程度有很大的考验。如第10题“风化物粒径较小”这一选项,表面上看叙述合理,是很多考生的首选。但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角度分析,甲地与其它洪积扇分布区同属贺兰山东麓,光照、温差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风化物粒径不同的可能性不成立,该选项应予排除。
3.创新设计,体现素养导向
本题组给出的图文材料给人“出乎意料”之感,洪积扇的成因与教材中冲积扇的成因基本相同,属学生必备知识,但题干中仍然将其以文字形式给出。区域判读中常见的等高线图也被更为直观的示意简图取代,考生读图的效率和效度明显提高。这使本题组考查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更加集中,突出了地理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考查。
w验情境,培养家国情怀,考查地理实践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
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答案】43.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
【赏析】
1.独辟蹊径,培养家国情怀
茶马古道是我国一条自然风光壮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精品线路,该线路沿线多样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很强的地理特色,因而以本区域为命题点的试题屡见不鲜,学生对该区域并不陌生。但本题的问题设置却独辟蹊径,给出“从文化体验角度”的限定词,充分体现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决心。
2.体验情境,考查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它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因而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旅游情境,给出“行前准备”的问题设置,要求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题目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命题思路,有利于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3.知识外延,鼓励发散思维
本题从材料到设问都十分简洁,而参考答案也十分生活化,难免给人命题设计地理性不强的感觉,但在对照教材与大纲要求之后可以发现,本题考查的是“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这一部分中“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这一考点。而学生要较好地完成题目要求,除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外,还需从有限的文字材料中寻找提示信息,认真审题,答题切合“文化体验”这一设定,并结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及自身生活体验,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则检验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长效热点,注重探究过程,加强思维考查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7)。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赏析】
1.长效热点,关注国计民生
“水土流失问题”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长效热点,这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本题中给出的“红色荒漠”景观图与文字材料互为补充,点出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这样的选材,有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生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和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口小进深,关注思维深度
“水土流失”知识点,往往涉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对策等常考点。本题巧妙地找仕土流失防治对策“造林育林”中的“林”这个小切口,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林”对“水土流失”中的“水”和“土”分别起什么作用,既考查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求学生具备清晰明确的思维链。
3.命题精巧,突出综合思维
本题虽然情境常见,图文简单,但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上有突出表现。如从“自然恢复”和“人工林”两种表述中得出树种的复杂程度不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水土流失的表现”分析森林的防治效果――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比分析”的设问要求答题语言中“更”、“较”等比较性词语的运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两种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紧扣考纲,一题多考,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递人地和谐美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8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8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1)D (2)B (3)D
【赏析】
1.弘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民间剪纸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中国戏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本题组以剪纸和地方剧种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思考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增强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
2.天人合一,传递和谐之美
本题组用“一帧剪纸”展现“拱桥水乡、民居临河而建且多窗,门开向水,摇舟出行”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既体现江南水乡景观之美,又反映居民生产生活对水的依赖性。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一致性,塑造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也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的人地协调观,可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之美。
3.精设选项,辨析典型特征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位置特征”的判读,命题者针对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设置具有一定迷惑性选项。如“摇舟出行”指示当地“地势低平,河网纵横”的特征,可快速排除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珠三角地区也有“地势低平”的特征,只能通过两地水系特征不同加以判别。此外,当地“水多”的景观特征是否指示其“地形封闭,排水不畅”,还需要学生结合民居能依河而建,不惧洪灾来判断当地水流通畅的特点。可见,本题组成功实现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其蕴含的地理规律、特征和过程的目标。
综合导向,多角度考查运用学科知识发现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如图9)。
额尔齐斯河是我们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8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答案】(1) 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成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维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赏析】
1.思维综合,基于考核目标
本题组选用的图文材料非常简洁,但却蕴含巨大的信息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第(2)问中“分析该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为例,学生需首先据材料明确白斑狗鱼生长习性――“16℃以下的水温、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等,再调用自身原有关于“生物生长繁殖条件的思路模板――食物来源、繁殖地与栖息地的环境、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人类的影响”等的基础知识,最后从图文材料中寻找解题对应信息。本题给出的显性信息是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等高线体现的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水温低,隐性信息则有高山冰雪融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清澈;干流流经地区起伏不大(水流缓)――适合水草生长;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下游水温更低(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还可能天敌少)等。整个小题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将生物的生长习性、区域主要特征与自身建立的解题思路有机综合,再通过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既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又强化对学生四项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
此外,第(2)、(3)两小题,针对同一区域,一问“适合繁殖”,一问“产量低”,看似问法矛盾,实则考查学生能否自觉运用创新性思维方法,辨证地思考问题。
2. 尺度综合,基于思维训练
尺度是观察研究地理事象的窗口。本题选择研究“我国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这是高考一直以来命题区域选择题的特点。但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需要学生具备在大尺度区域背景下研究小尺度现象的能力。如第(1)问中分析该区域的降水分布特点,首先,将该区域放在地处中纬和身居我国内陆的较大区域尺度背景下思考,才能想到该区域受西风带影响,才能解释该河为何一侧无支流。其次,从山地坡向这一较小尺度的角度,考虑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要素综合,基于整体特征
本题组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背景,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为基本考点,重点考查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第(1)小题问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2)、(3)小题则问气候、地形、水文条件对生物的影响,问题设置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学科基础研究方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
二、商榷试题
对题目素材和参考答案的疑惑
【真题】(2017年高考新n标Ⅰ卷)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10)。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2 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评析】本题以“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阴阳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在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基础上的综合思维能力。试题角度新颖,能力要求高。但由于创新较强的缘故,部分内容值得商榷。
1.对题目素材的困惑
解答该题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图进行分析。但在答题中会产生以下困惑: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曲线是否一致;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峰值是否相同。
假设阳坡的单峰曲线可以如图11中A和B所示,那么在回答第(1)小题受干扰部位的问题时就无法得出干扰部分在苔原带2 300米以下的结论,当然也可以是2 400米或其它高度以下。同样在第(2)小题判断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高的依据时,也无法说明参考答案中的结论。而上述两个困惑在试题信息中均无呈现,从提供的参考答案看,命题者默认阴、阳坡的单峰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这种默认有悖常理,容易造成学生答题失误。
2.对参考答案的疑惑
本题第(3)小题要求解释“阳坡地表温度高、穸鹊汀钡脑因,答案是“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让很多教师感到疑惑,“阳坡融雪早不是有更多的融水下渗到地下,使地表湿度增大”?怎么能解释阳坡湿度小?笔者认为,应表述为“阳坡融雪消融早结束,蒸发历时长”。第(4)小题问“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主要都与坡面面积的缩小有关,这在中学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但从自然地理原理可以推出,植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条件(水热条件)的影响,在高海拔地区,水热条件均已无法满足多数植物生长也可造成阴、阳多样性差异缩小。所以,笔者认为答案中应增加“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水热条件趋于相似”内容,才与中学教学相吻合。
题与愿违,降低效度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第11题)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12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11)该地可能位于: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威尔斯金说过:“没有语法能表达的就很少,但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不可能在高考英语学科中取得高分。而高三学生的学情是他们已经学完所有考纲词汇,准备进行词汇复习。他们面临的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高效地复习英语词汇呢?
一、词汇复习话题化
《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生要求掌握24个话题项目:1.个人情况(Personal information),2.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Family,friends and people around),3.周围的环境(Personal environments),4.日常活动(Daily routines),5.学校生活(School life),6.兴趣与爱好(Interests and hobbies),7.个人感情(Emotion),8.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9.计划与愿望(Plans and intention),10.节假日活动 (Festivals,holidays and celebration),11.购物( Shopping),12.饮食(Food and drink),13.健康(Health),14.天气(Weather),15.文娱与体育(Entertainment and sports),16.旅游和交通(Travel and transport),17.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18.自然(Nature),19.世界和环境(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20.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21.热点话题 (Topical issues),22.历史和地理(History and geography),23.社会 (Society),24.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 and art)。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覆盖了这24个话题。教师在复习词汇时可以根据话题来进行。在复习模块6 unit4时,笔者发现这一单元就是“environment”为中心话题的。下面笔者以“environment”这一话题为例,谈一下如何以话题为依托进行高效地词汇复习。
步骤一:头脑风暴。笔者让学生brainstorming,尽可能多地想出与“environment”相关的词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结果如下:
Possible words: pollution,pollutant,pollute,chemicals,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low-carbon,renewable,recycle,recyclable,disposable,chopsticks,energy,environmentally-friendly,global warming,greenhouse gases,carbon emission,ice melting,species,die out,extinct,waste gases,emit,carbon dioxide,consume,phenomenon,fuel,catastrophe,flood,drought,deforestation,ecosystem…
Possible Phrases: result in,go up,oppose doing,save energy,subscribe to,take measures to,tend to,advocate do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low-carbon economy,protect…from…,arouse the awareness of…
步骤二:实战训练。“环境”这一话题是高考热点话题,在全国各地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名校联考试题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这一素材的高考阅读。比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的B篇、2013年天津卷B篇、2013年安徽卷B篇、2010年安徽卷E篇等等。笔者把这些经典的阅读材料整理一下,然后发给学生作为实战材料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关于“环境”这个话题的阅读中加深有关环保词汇的记忆,并进一步拓展关于这一话题的词汇。
步骤三:总结完善。学生在完成这几篇关于环保方面的高考真题和名校模拟题的阅读之后,笔者会让他们再读一遍这些文章,在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划出跟“环境”这一话题相关的词和短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归纳,把这些词汇整理到笔记本上去,再让学生限时抢记,并抽查学生落实的情况。
二、词汇复习情景化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社会背景即情景。词汇复习在情景中进行有助于学生对词汇表意功能的掌握,增加他们运用词汇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词汇记忆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即不容易忘记。高三词汇复习课内容多,为了调动学生复习英语词汇的激情,教师在词汇复习课上的例子需情景化。教师举例力求做到与学生生活相关、为学生所熟悉、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与学生的经验相关、与学生的好奇心相关。
在复习新课标人教版Book8 Unit4 Pygmalion这一单元的词汇时,首先,笔者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和原来上新课时的笔记找出本单元的核心单词和短语。他们找出的词汇如下:pass…off as,without hesitation,rain cats and dogs,fortune,showin,merciful,in disguise,betray oneself,the upper class,condemn,remark,putto trouble,in amazement……
然后,笔者让学生尽可能地利用他们自己找出的重点词和短语来改写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或者《青蛙王子》,改写的要求是只要学生用童话故事里面的人物形象,然后发挥自己想象,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素材。在改写过程中,学生热情空前高涨,思维也非常活跃,效果非常不错。以下是我们班一个学生改写《青蛙王子》的习作:
Once upon a time,there lived a beautiful princess whose name was Eliza.One day it was rainy when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When she opened the door,she was greeted with a frog.The frog said: “I know it will put you to much trouble,but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Would you please let me shelter from it?” Without hesitation,Eliza showed it in.
The next day,it cleared up.When Eliza was preparing breakfast,the frog asked whether she could give him a kiss.Eliza thought the frog was so cute and approved.The moment she kissed the frog,it turned into a handsome man.Eliza looked at him in amazement.The man told Eliza that he was a prince and the evil witch turned him into a frog and only after being kissed by a merciful girl did he become a human again.He remarked that he took a lot of trouble to find such a merciful girl but in vain and it was not until she met her that fortune smiled on him.Eliza was impressed by him and make accommodations for him.Gradually,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One day,there came a man from the upper class.He said the king ordered him to look for the prince.Hearing this,the prince got into deep thought.When the man drank water,the prince killed him with a sword.He told Eliza: “The man is that evil witch in disguise.He betrayed himself when he opened his mouth to speak.” Finally,Eliza and the prince went back to their home and lived happily.
根据以上学生在改写童话故事的表现和他们的改写结果,笔者认为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复习词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增加学生运用词汇的意识,提高他们对词汇运用的能力,加深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基础。学生英语词汇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分数。高三学生通过原来新课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词汇的基本用法。笔者设计的词汇复习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词汇知识,提升他们对词汇的运用能力。以上介绍的词汇复习话题化和词汇复习情景化都是从这一点考虑的。另外,笔者所尝试的这两种词汇复习方法都是以“任务型教学法”为理论根据的。笔者认为只有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让书本上的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那才是真正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77-04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多数人认为历史只要多背就能得高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发现高考历史题看起来容易,但考生要得高分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历史主观题很大一部分是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历史演进线索和历史逻辑关系对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等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当前不少考生只是死记硬背单个的知识点,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历史认知结构,导致答题时思路不清,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即知识与思维“脱离”,从而得分不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应“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能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如何使历史教学实现学生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mindmaps),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明的借助图像和文字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在制图过程中必须思考,思考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导图优势所在,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把逻辑关系严密的复杂信息用图解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说,思维导图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正好适应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利用新课思维导图,梳理主干知识
新课思维导图即每学完一节新课的内容,教师都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第四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为帮助学生轻松过关,新课讲授完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一张图浓缩了教材7页书的内容,简单明了,形象直观。从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敏锐地发现启蒙运经历了由对人政治的启蒙到对人思想的启蒙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每次的思想剧变都会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
二、构建专题性(主题式)思维导图,梳理历史的纵向联系
专题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以某个专题作为切入点,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着手,以时间为主线,整合一个方面或一类内容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认知结构图,进而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发展规律。一个专题讲完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张本专题的思维导图,当作一次作业上交。大多数学生的导图往往知识漏洞多,结构不合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或建立了错误的联系,教师批改时应明确指出其思维错误部分,促使其整改。批改完后可进行展示交流:既展示教师的导图,也展示画得较好的学生的导图,鼓励学生创新。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们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
通过此图,我们就把这一专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主干突出、层次分明、内在联系紧密的思维导图,效果明显优于用笔列提纲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对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思考,学生不难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开始探索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道路再到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建设道路不同的原因,这样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另外,构建专题性思维导图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整合同一类内容,构建主题式思维导图。如围绕高中历史教学的长效热点之一“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我们可以构建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
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近代中国无法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问题?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阶段性思维导图,挖掘历史的横向联系
阶段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以一个阶段为切入点,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着手,注重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同国家民族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阶段性知识思维导图。如19世纪中期是西方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时期,这些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三个模块中都有涉及,在学习完三本必修模块相应的内容之后,就很有必要构建如图4所示的“19世纪中期东西方历史比较”的思维导图。
通过以上的梳理建构,把不同模块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之“形散神不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树立整体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当时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理性地分析。如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方式(军事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思想渗透、政治控制等);分析19世纪中期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逐步实现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了世界殖民体系);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变化的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四、善用习题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答题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材料问题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但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完整地写出答案,时间紧迫;不动笔,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实解决程度,思维导图则能展示师生解题的思维路径。在复习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时,笔者以2010年高考福建卷第38题为例。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1912-1937年)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此题第一小问不难,第二小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针对第二小问,笔者给学生3分钟时间画出答题的思维导图,之后根据巡堂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抽取典型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并请学生本人说明其思维流程,再运用全班的集体智慧对它们进行分析“批判”,使学生明白问题所在。最后笔者边讲解边板书,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界定问题(工业发展但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下滑原因),并以此为基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思维发散(发散出阻碍近代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原因),逐步画出如图5的思维导图。
图5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目睹解题的整个思路,把握答案的来龙去脉,又能从教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辩证地分析“参考答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不盲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下转第83页)
(上接第79页)
通过善用习题思维导图,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途径被强化,错误的过程被剔除,长期坚持必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
高考突出考核思维能力,就是要把考生的注意力从死背知识点引导到对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历史知识为生活服务。所以,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潜心钻研,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新型思维工具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学会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招生宣传;品牌营销;植入
随着新时期多元化的成才渠道使更多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或者走入职业教育学习,生育高峰期的高考适龄学生也逐步减少,这更使高考人数逐年减少,录取率不断攀升。部分以招生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高校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解决生源危机,各高校都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展生源渠道。但大部分高校仅在渠道建设、中学关系、宣传力度上大做文章,缺少针对自身品牌建设的思考和实践。这给高校打造自身品牌带来了局限,也难以在家长和考生心目中形成“百年老店”的品牌效应。
一、大学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的核心在于文化。在于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攒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科研实力等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软实力。著名企业文化专家埃德加•沙因(EdgarH.Schein)说,“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她是强大的、潜伏的并且经常是无意识的一种力量,他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大学的品牌则由于大学这一具有独特功能的社会机构的存在体现出了其特有的品牌特性。张凤辉认为:“大学品牌是由表象信息(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与深刻内涵(价值、内涵、个性和精神)的有机结合,使之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曲慧敏认为,大学品牌是一所高校在创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卓越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等办学实力以及长期的办学传统逐渐形成的,并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是高校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品牌,作为高校的一项无形资产,是学校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争夺人才、资源和生源的必然选择。招生宣传即是将大学品牌文化植入给考生和家长的过程。招生宣传不仅是将学校的招生计划、招生分数、录取情况等介绍给学校,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将大学的文化品牌植入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让家长和考生认知到大学的文化品牌,从而选择该校作为志愿学校。为了将已经成型的或者尚未成型的大学文化很好的植入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就首先要分析大学招生工作的特点。
二、大学招生宣传工作对象的特点
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高中考生和家长。在当今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的适龄高考学生的情况下,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招生宣传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1.填报志愿时较为盲目
目前我国的大学选拔制度主体依然以高考为主。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的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极少有时间思考学生的性格特点、未来发展等内容。因而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对高校的办学特点、文化氛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内容是否与自身特点相契合,选择高校时较为盲目。
2.思考时间较短
在多数省份实行出分填报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的今天,从考生得知分数到确定院校志愿之间,只有大概4-5天时间。用4-5天时间确定5所左右的院校志愿及每个院校的6个专业志愿,共计30个专业志愿。同时还要参考这几所学校的历史分数、名次、招生计划变化,招生政策、专业安排办法、专业级差等,时间非常紧张。绝大部分考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填报高校的办学背景、历史沿革、文化沉淀等。
3.影响因素较多
在选择学校时,影响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信息来源极多:考生家长网络查询的学校情况;学校领导、班主任的建议和本中学填报的院校志愿情况;同学之间对于学校看法;招生工作组老师在进行招生宣传时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都将对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填报情况产生影响。在众多的影响因素、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中,往往家长的意见可以左右最终的院校志愿情况。但由于角度不同、年龄不同,往往家长意见和考生意见很难统一,造成考生最终难以走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和专业。
三、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局限
当前大学的招生宣传工作主要有宣讲会、咨询会两种模式组成。宣讲会主要由各个高校在填报志愿期间,单独针对自己学校有填报意愿的学生或家长开展的专场宣讲。咨询会则是有高中或社会第三方机构举行的,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开展的咨询,众多学校同时在一定场地内,以展台形式针对考生或家长开展咨询。但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宣传时间紧张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时间紧张,面向的对象考生人数众多,各个高校很难再短短的4-5天的时间内,把学校的办学情况、招生情况等非常完整的介绍给对象考生。仅仅通过这几天时间的招生宣传,是难以提升学校品牌知名度,难以提升生源质量的。
2.宣传对象层次混乱
在社会第三方机构举办的各类咨询会中,高校经常以展位的形式面向社会咨询。众多家长在众多展位中寻找理想的院校。但这种展位形式的宣传方式,缺少比较明确的针对性,很多考生和家长并未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进行咨询,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咨询针对性极差,缺少了对不同关注度考生或家长的特定宣传,严重降低了宣传质量。
3.缺少学校文化品牌的营销植入
囿于宣传时间较少,在较短的时间内,尤其是第三方机构举行的咨询会的形式,宣传对象混乱,招生宣传老师一般仅仅有时间解答招生分数、专业计划等知识性问题。宣传内容中缺少了对学校文化品牌的宣传。而一般向考生或家长散发的招生资料中,往往更多的介绍学校概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分数等知识性内容,各个学校的宣传资料也只是版式不同,内容大同小异。文化品牌的软实力难以在招生宣传资料中较好体现。
4.过分依赖中学推荐
部分高校和高中的沟通交流较为深入,可以直接走入中学招生宣传,由中学组织该校对该所学校有兴趣的考生或家长参与招生宣传工作。这使得工作的针对性有所增强,和考生的交流也较为充裕。但这种宣传模式受高中影响较大,高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重点率、或进入重点高校人数的利益最大化,除极少数顶尖高校外,很多高校经常遇到高中“推良不推优”,这与高校获取最优秀生源的目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
四、大学品牌营销的特点
从目前现有高校通行的在高考之后的招生宣传,对于已经知道高考分数的考生而言,肯定是最直接的,但是短时的宣传很难让一个不了解该学校的学生最终选择填报学校。尤其对于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有一定局限性的理工科高校而言,迫切需要拓展品牌实力,让该大学的品牌效应深入到考生高中阶段的思维中。大学核心品牌的特点是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性和长效性。在基于招生宣传的考量时,笔者认为大学品牌的特点最重要的是独特性,只有独特的大学文化,才能够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眼球,开展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最终确立高校在考生家长心中的地位。
五、大学品牌营销的方法
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优秀生源,为了提升生源质量,仅仅利用填报志愿期间的招生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将大学特有的品牌文化渗透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必须将功夫下在平时,笔者认为,品牌营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植入式的广告宣传
植入广告是目前现行的最为流行的品牌推广手段之一,其特点如下:(1)这种广告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信息内容的一部分。(2)将产品或品牌信息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品牌理念策略性融入媒介内容之中。(3)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现给受众(消费者),进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标。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植入的手段不能过于商业化,不仅需要符合大学的学术身份,也要符合品牌文化推广所需要的可推广性和一定的曝光度。我认为,植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利用通讯、专访、消息等,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科研实力植入到社会热点中。媒体追求社会影响,其追求的目的之一是轰动的社会效应。例如,某大学借其下设的科研、教学机构通过本单位的科研、教学成果以新闻、通讯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体现出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在新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品牌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社会热点,将理工类院校所处行业进行宣传,隐形的扩展学校品牌。社会热点是媒体追逐的首要对象。第三,结合行业发展、利用科普讲座、先修课程等形式推广高校的行业品牌。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道:“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随着多元化录取机制的陆续实施,高中将更加重视高校在高中培养阶段的作用。“中学科普讲座”、“先修课程”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从高一、高二入手选拔适合高校特点的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在高中推广高校优势学科,推广文化品牌。
2.技术营销
很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虽然已经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校的科研特点,很多科技成果以技术形式存在于成型产品中,难以形成社会广泛认知的轰动效应。这使得技术科研型的大学品牌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为此,Intel公司的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另辟蹊径,将自己公司的芯片广告巧妙植入在成品电脑的广告中,使得“In-telinside”成为了一种质量和水平的保证,自此很多PC厂商趋之若鹜,争相购买Intel的芯片产品,也顺利实现了Intel的品牌营销。Intel的技术推广营销可以给高校的品牌营销带来很大的借鉴意义。
3.具有年轻人特点的营销活动
品牌推广离不开各类活动,以招生宣传为目的的活动必须和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契合,开展互动性强、参与性强、开放性强的品牌营销活动。例如:电子信息领域公司可以利用各类自媒体平台活动信息,由陌生网友随机组合、自由组合,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甚至以“漂流瓶”的形式,将半成品“丢出去”,而捡到的小组以此为基础完成某一特定功能。这样的开放性强、互动性强的活动,将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今儿推广了学校的文化品牌,也提升了生源质量。
4.自媒体上的广告营销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中心,这给高校的文化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当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终端联系起来的时候,自媒体的信息爆炸就给了高校品牌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平台,学校动态、招生信息,增加亲和力,在推广学校招生品牌的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生源质量。以微信为例,腾讯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显示,微信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微信已经覆盖90%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中语言。
六、大学品牌营销的注意事项
随着生源竞争的白热化,部分高校难以把握品牌营销的尺度,大学营销要有度,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1.不能用网络推手来恶意营销
近年来,网络水军成为恶意炒作的重要推手,但是作为高校而言,如果利用网络水军推广学校品牌、制造轰动效应,则彻底违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是无法被社会公众接受的,自然也不可能达到招生宣传的目的。
2.广告及推送不能超越公众承受度
微博、微信的推送信息是高校品牌传播的重要环节,但是一旦推送信息太多,没有新意,无法成功唤起公众的兴奋点,则成为了无人关注的文字垃圾,多次推送无关的文字垃圾,很容易让受众反感。高校还应该尽力避免利用低俗事件恶意炒作,引发公众反感,也无法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作者:李翰超 方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招生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凤辉.论大学品牌战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04.
[2]曲慧敏.大学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6-98.
[3]周雪玉.地方高校品牌营销战略研究[J].家教世界,2013,(18):202.
新邵八中高考总结汇报材料
新邵八中学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和优良教育传统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德立校,以培养高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全体师生弘扬敢于超越的拼搏精神,自我加压,在“实”字上下功夫;细化目标,在“细”字上做文章;严格管理,在“新”字上求突破,高考实现了稳中有升,在全县初中招生考试前500名只占46人的不利形势下,全校共有106人上本二分数线,其中上重点本科人数达30余人。不仅超额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而且上线人数连续三年实现三位增长目标。为每位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撑起了一片蓝天,架设了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在探索高中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的主要做法与体会是:
一、明确目标 准确定位是实现高考新突破的首要条件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长期重视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针对本届高三,根据年级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学校提出了“认清形势,准确定位,确保目标,全力冲刺”的指导思想,经过认真测算,逐级分解高考任务,使全体师生都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学校的目标是:“确保上线,奉献精品”。与前两年比,在认识上实现了从“抓重点促上线”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提高上线率”再到“确保上线,奉献精品”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飞跃。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学校采取了三项长效措施。一是从分析教育改革和考试、招生改革形势入手,从分析学校师生的教情、学情上找到高考备考工作的切入点,早计划、早部署。学校于5月就制订好了高三全年的备考工作思路,对高三学年的复习工作(包括时间、进度、具体措施等)作了周密的部署。高三一开始就制订了高考的具体目标,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班,这些超前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备考。
二是教育师生牢牢树立质量意识,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都把提高所教学科、所教班的成绩以及整个毕业年级的成绩当作自己的中心任务。班与班之间、各学科之间开展竞学活动,营造气氛,激励斗志。
三是抓好纪律管理,形成良好校风、学风。为了能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抓课堂纪律、自习纪律以及寝室纪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和卫生习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保证学校制度的落实,校领导坚持实行值周带班制,中层领导实行值日责任制,年级实行晚自习值班制,班主任坚持跟班制,做到责任明确,层层检查落实。对学生,严格检查、检测和考试。做到以练促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应试水平。
二、严格管理 狠抓质量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细心批好每一次练习,诚心辅导每一位学生。做到备课全面,讲解精炼,训练得法,指导到位。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也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指导教师互听互评,不断改进教法,使教学对路到位,不断提高质量。
(二)、抓好“两个落实”。就是研究高考落实和集体备课落实。
研究高考落实。就是及时地、全方位地获取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考信息;年级组派出学科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吸纳、接受新信息;要求每位老师细心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与以前的“大纲”、“说明”相比较,找出异同,把准方向,掌握重难点;每个备课组都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相互交流,谈发现,谈问题,并把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落实。就是实行“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的“四定”制度,由备课组长召集,并详细做好讨论记录。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一是加强对备课组工作的检查,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并对各备课组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以及考练等提出宏观的指导性意见。使各个科组的教学协调、统一,形成合力;二是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特别强调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各备课组均按要求制订出周密的高三全学年的复习计划,制订出具体的进度、措施,如分几轮复习,复习训练检测题套数的安排,切实强化与训练;三是各备课组加强沟通,加强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四是做好备课、批改、辅导、讲评等常规工作,注意提高效率。
(三)、做到“三个及时”。一是及时进行考、析、评和综合测试。“考”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手段。只有通过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严治“考”。不管是平时的小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第一学期实行的月考,第二学期实行的半月一小考和周考、周练,都严格操作,科学安排,挤出“水分”,不留漏洞,确保成绩的“实”。
此外,为了强化学生的 文综与理综的解题能力,高三年级还充分利用周六的晚上统一进行文综与理综的测试。同时,还硬性规定所有高三学生在每天提前20分钟进入教室,集中进行英语听力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考后及时召开年级教师会,细致分析从年级到班级,从备课组到个人,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到教学各方面的得与失。要求各班主任据情制定“提优促中补差”管理目标,把学生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跟踪比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对于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对策。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分科的不同,学科实际情况的不同,年级组及时调整课程表,保优促中,打整体战。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学生张弛有度,学活学精。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体现“四补”,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即:缺知识补知识,能力低补能力,心理素质差补心理,师生感情差补感情,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通过班会、校刊、讲座、宣传栏和学生大会、学生家长会等方式,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和课任教师注意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有理想,有抱负,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的人,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坚定信念,坚持学习。
(四)、严格常规管理。教育教学成绩的优劣,关键在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键在班主任。学年伊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我们结合高三实际情况,特定出一系列年级管理的规章制度。按照“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管出特色,团结拼搏”的管理方针。要求每位班主任要做到“两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质量”;实现“三勤”,即“眼勤、腿勤、嘴勤”;树立“四种意识”,即“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目标意识,服务意识”。对学生实行全天候监控,无空档管理。针对高三学生面对升学压力,思想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要求每位班主任细心发现学生思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深入细致耐心的工作,把“严格要求和奉献爱心”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教会他们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常规管理中,我们还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遵守常规的自觉性。严格的管理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整个年级没有发生任何严重的违纪事件,为学生安全、安静地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年来,全体高三教师风雨无阻,起早摸黑,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每一次考试过后,高三教学楼的走廊里、校园小道上、教师办公室中,都是师生分析教训,总结经验的身影,一声声鼓励,一句句鞭策成了校园最美的乐曲。
三、科学决策 巧教巧学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得力举措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相信学生,尊重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精神,是我们对教育过程的基本要求。过去,老师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学生做题,然后自己讲题,很少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做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照分析,和学生面对面,心换心交流。针对学生层次不齐的现状,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学中,我们强调认真调研,进行教学反思。采取“低起点,小步伐,宽领域”的教学思路,在老师的专题点拨之后,每天留足学生用于自学的时间,消化旧知,拓展思维,以此保证最大面积的学生学有所悟,稳步提高。各班在学生中广泛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调研,为指导教与学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依据。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的较充裕的自习时间,也保证了学生查漏补缺、综合分析的自主性和机动性。学生普遍反映,有老师的精讲精练精指导在前,有更充裕的自学时间继后,边学边练,轻松、踏实。
(二)、优化复习,促进质量。围绕“定目标、挖潜力、抓本科、超重点、突名牌”这一中心环节开展工作。一是优化课堂,把握重点,讲清难点,突出考点,关注热点,四点连线,以线带面,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积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有关内容及动向,做到“四个统一”:学要求,学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在教学中做到“四共一补”:目标共同,资料共用,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三是要求老师突出尖子层,重抓中等层,不放弃普通层,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和数量意识。做到严中有紧,紧中有活,活中有序,使三个层次在高考中都力创新高。
(三)、灵通信息。一是加强家长与家校的联系。在高三学年里,我们召开了三次学生家长会,学校在高三第一学期正式上课之初即召开一次全级所有学生家长会。高三第二学期分别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还要召开体艺考生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高考备考计划,高考的考法、要求,学生的存在问题,高考备考的做法以及家长如何做,才能为考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等。这校做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指导作用,使学校紧密协调,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二是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系。的年初学校组织高三部分老师到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和长沙长郡中学等湖南名校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老师们既学到了这些名校教师的刻苦钻研敬业奉献精神,也学到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高考备考经验,还搜集索取了更多的高考备考资料。这次大规模的参观访问活动对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指导高考备考水平,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调整心态,从容应考。“高三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高考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这是经历过高三的学生发出的感叹。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面临着出路的选择,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同学和自身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堪重负,必定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消除,不但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理进行复习备考,影响高考水平的发挥,甚至还会酿成悲剧的发生。为此,我们分析了高三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动员所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心理疏导,采取集体或分班心理辅导讲座、个别心理教育、校方与家长配合心理疏导等方式,努力防止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的行为发生,促进学生形成初步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正确自知,控制情绪,客观评价,乐观向上,心胸开阔,自信自尊。通过疏导,使学生认识到“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学生充分调整心态,身心放松,减少压力,在考前考后基本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正常应对高考和准确填报志愿的目的。
一、提高认识,充分重视招生宣传工作
(一)招生宣传是创建学校品牌、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途径
高校招生工作是社会的热点,招生宣传、录取期间是社会关注高校最集中的时候。招生宣传实际上就是宣传学校,招生宣传与学校整体形象的推荐、学校品牌的建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招生宣传,展示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成果、办学条件等,受众面广,效果好。有效的招生宣传有助于提高学校声誉度,增加学校美誉度。
(二)联络社会的纽带
高校招生涉及到千家万户,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高校与社会接触最多、联系最广的一项工作。广大考生和家长以及所有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都时刻关注高校的招生政策、招生改革的情况和各种招生信息,希望高校给予释疑解惑。而高校的招生工作需要广大考生和家长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这样高校应建立高效、畅通及有效的招生宣传机制,既可以与考生、家长跨越时间、空间的距离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考生和家长及社会对高校招生工作的要求和建议,以及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从而使招生宣传成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
(三)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逐步下降
根据有关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推算,2009年为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高峰,为12228.84万人,此后逐步下降,2012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预计为9942.9万人,即与2001年数量相当。
(四)出国学习生和国外教育机构逐渐增多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逐渐增加。随着与世界的逐步接轨,对外交流逐渐增加,国外教育机构纷纷抢滩中国教育市场。各种类型的出国学习中介机构、中外合作班招生等,让高中毕业生就可以出国学习成为普通事。近年来,香港部分高校直接参与高考录取,高校间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
(五)保障“阳光工程”的落实
高校招生工作实施 “阳光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而公开是保障公平公正的前提。只有将招生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才能使广大考生和家长更加踏实放心地选择学校。构建良好的招生宣传机制,将招生信息置于阳光之下,让社会各界对高校招生工作拥有最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更好地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切实保障阳光工程的深入贯彻落实。
二、高校招生宣传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招生宣传的内容是招生宣传的根本,也是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的关键。随着办学规模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不同的招生阶段,宣传内容也要有所侧重。但不管怎样变化,招生宣传的根本不会变,其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内容:
(一)招生政策
高校遵循国家教育部及所在省、市、自治区招生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向社会公布的相关招生政策。
(二)学校概况
宣传高校的隶属、历史、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实施、图书馆、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等,尤其是高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
(三)招生计划
公布高校在全国招生计划总数、分省、市、自治区分专业招生计划数,各专业设置、科类、专业层次、学制、招生人数、收费标准等。
(四) 专业介绍
宣传高校所设专业培养方向、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
(五)奖助学金
宣传高校新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政策与措施。
(六)就业情况
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充分利用就业率的导向作用,研究生升学考试情况以及社会公职考试录用情况,大力宣传学校。
(七)校园文化
宣传学校的人文环境、生活服务设施、第二课堂活动等。
真实地宣传自己是高校招生宣传的根本,招生宣传的目的不是不顾实际一味地拉考生报考本校,而是为考生提供可参考的真实信息,由考生自己决策。因此,推介学校时要适度,对于本校办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没必要遮掩,宣传时不应只介绍学校的特色、优势,还应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不足的地方和有待改进的方面。所有的大学不能适合所有的考生,关键是各高校对自己的办学水平要有恰当的定位,在招生宣传时要把握好本校主要是吸引哪一层次的考生,然后有目的地去宣传和争取这部分考生。如果学校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能实事求是地宣传学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就业情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亮点,会更容易增强说服力和亲和力,收到的效果要更好一些。
三、高校招生宣传的具体策略
(一)进行生源市场调查,细分生源市场,提高招生宣传效率
学校现有发展的差异必然造成学校间不同的招生对象考生定位。为使学校资源利用最优化,提高招生宣传效率,这就需要细分生源市场,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
1.细分省份地区
根据学校招生来源计划安排及往年录取情况,综合确定重点宣传地区。招生数量大的地区关系到学校整体形象和定位,应重点进行宣传;往年录取分数降低的地区则应适当加大宣传力度;部分地区则可以不进行宣传。
2.细分分数段考生
各个学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有延续性,尤其是对招生计划安排较大的地区。这是考生、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博弈的结果,如果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录取分数情况不会发生变化。招生宣传应根据往年录取情况,确定适合报考本学校考生的分数段,对该分数段的考生进行重点宣传,有的放矢。
3.细分中学
中学是高校的生源库,同一地区有大的生源库,有小的生源库,不同生源库中的生源质量也有高低之分。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目标分数段考生分布情况,有选择的进入不同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大而全的招生宣传反而会分散精力,事倍功半,并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1)无论是高分考生还是低分考生都十分在意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毕业后的学习深造机会。(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对招生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3)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好还是不好,考生和家长对高校奖学金、助学金数额给予了很大的关注。(4)高校的地理位置也是考生及家长很关注的因素之一,许多考生向往位于大城市、中心城市的高校。(5)高校所在省的生源一般乐意报考本省省会城市高校。(6)对一所中学来说,上一年度高校在本校的录取情况会影响本年度考生志愿的填报。(7)填报志愿时,城镇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而农村学生更加依赖于中学老师的指导。通过对招生市场的调查,高校可以了解生源市场的现状、态势,分析招生的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掌握有关招生的基本数据,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为招生宣传工作总结出科学的论证报告,进而加强招生宣传的针对性,提高招生宣传效率。
(二)确定目标生源市场
面对多样化的考生需求,在选择目标生源进行招生宣传时不同的高校定位不同,发展策略也不一样,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对生源市场的科学调查,进行市场细分,满足目标生源中某一类或某几类特定的自己最熟悉的生源的需求,从而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目标生源。然后根据市场细分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制定和实施招生宣传策略。
(三)合理选择宣传媒介策略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宣传载体越来越丰富。高校招生又是社会热点,吸引着众多眼球,招生宣传市场不断扩大。在考生填报志愿期间,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信息铺天盖地。在有限的招生宣传经费下,合理宣传宣传媒介,可以最优化招生宣传效果。根据有关调查,各地区招生主管部门主办的招生计划专刊、网络宣传平台是现在最权威、对考生影响最大的媒介。面对如雪片般飘落的公众信息,高校应对招生信息进行搜集、评价,加工成与众不同的信息,走个性化宣传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制定科学的广告媒体策略是关键。由于每一种广告媒体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广告媒体策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广告目标选择最佳的媒体与媒体结合,在最合适的时候,用尽可能少的广告费用投入实现广告目标。
1.高校招生计划专刊
各地区招生主管部门主办的招生计划专刊是每一位考生填报志愿必须使用的工具,因此它具体其他所有媒介所不能有的广泛行、权威性。
2.网络宣传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宣传可以突破时间、地区的限制,可以有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相辅相成的宣传方式,并可以一对多的进行即时咨询。
四、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实施
(一)编印招生宣传资料
高校宣传工作除了要编印好每年度的招生章程、院系及专业介绍外,还可以编印画册、资料袋、信封、明信片、音像光盘等,尤其不能忽视各种宣传品、招贴画、录取通知书的宣传作用。编印的资料一定要讲究印刷质量,精美大方,讲究美学原理和艺术水准,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让人愿意看或引人来看,绝不能粗制滥造、错漏百出,否则会给考生造成学校不正规的感觉。另外,数据统计信息,如高校将历年录取计划数、投档线、分专业最高分、最低分等,具有直观的决策作用,把它印刷成册,广泛散发,对吸引考生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邮寄招生宣传材料
高校给中学校长、高三年级组、教务处、县级以上的招办及考生本人寄发招生简单等宣传资料,是各高校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宣传方式。它的优点在于覆盖范围广,可以发到有招生计划的任何省、市和中学,还可以把学校概况、招生来源计划、招生章程、专业介绍和奖贷学金设置等刊印在一起,即直观又便于张贴展示,比较受中学和考生的欢迎。
(三)参加高校招生咨询会
近几年地级市以上的招生部门都会在高考填报志愿前组织各种各样大型咨询会,也被考生和家长逐步认可。高校在咨询会上摆滩设点,是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影响、提高生源质量、争取优秀生源的极好机会和重要途径。
(四)加强与中学的联系
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新生入学调查,中学教师在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起着导向作用。因此,高校在准备开展招生宣传前,应当尽可能对历年入学学生的毕业中学做分析,通过对全校学生的籍贯以及原中学的性质进行摸底调查排队,既有利于做好对生源相对丰富的中学重点宣传,降低招生宣传成本,也有利于高校了解招生宣传的盲点。
高校要加强与中学的领导、师生、校友进行正面的交流,以精胜多,注重过程与结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现有的社会信誉和校友资源,在有些中学建立生源基地,也可以考虑在生源地中学设立以校名命名的奖学金等。平时可以邀请中学领导和中学生代表到大学做客交流经验。在填报志愿期间,高校应向目标中学派出专门人员指导考生填报志愿。在深入中学宣传时,可以将该中学前几届考取本校的学生名单和各专业录取分数统计列出,及时将往届录取的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奖励情况、奖助学金情况和就业岗位等情况反馈给相关中学,以便让中学领导和师生更多地了解高校,吸引更多的考生。
(五)开通招生咨询电话
电话咨询方式是考生和家长最常用的一种咨询方式。高校对他们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及时为他们提供详细的信息,为他们当好参谋。假如对他们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到生源的稳定性,甚至学校的整体形象也将会受到影响。当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开通电脑自动应答和人工应答两条服务热线,对一些“硬性”的问题做成电话录音,提供电脑自动应答那会更便捷方便考生的咨询。
(六)创建高校自己的网页
网络的普及给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在现实条件下,绝大部分高校是不可能分赴招生各地进行现场咨询的,从以往的招生宣传情况来看,现场的咨询会成本较高,又受到场地、时间、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收效不是很理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对网络利用的意识,创建自己的招生信息网是高校与考生之间建立起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直接沟通的交互平台。在招生网页中不仅可以有学校概况、专业介绍、招生计划、招生政策、最新招生动态、历届招生情况、联系方式等,也可以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文化、部门介绍、报考指南等作详细的介绍。还可以设立在线咨询、网络查询、网上报名、在线调查等。
(七)给予考生优惠政策
高校可以通过给予考生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考生报考,如对成绩优异者减免学费,为高分考生设立“新生优秀奖学金”,考生进校后学校可以提供很多转换专业的机会,对贫困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奖贷结合等政策。
(八)把握好开展招生宣传活动的时机
高校招生宣传应该做出长效计划,要早启动、分阶段、抓重点,做好每一个环节。社会对高校的认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某一地区制定长效宣传计划会使高校在这一地区建立较深的印象,这样我们可以巧妙地以其他事件或活动为载体策划宣传活动,从而使招生宣传收到“借力发力”的效果。
(九)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政策,保证招生宣传任务的顺利完成,如给推荐高分考生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发放物质奖励,对在招生宣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等。
五、高校招生宣传队伍的组建
(一)高校宣传人员必备的素质
对考生或家长来说,他们认识和了解一所高等院校,也许就是从招生宣传人员的一言一行开始的,特别是宣传人员的介绍和解答,无论恰当与否,在考生眼里就是校方的立场。因而选派招生宣传人员直接关系到招生宣传的效果。这样就要求高校在选择宣传人员时注意德才兼备,这里的德就是要求招生宣传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具备较强的纪律性,能够吃苦耐劳,要有团队精神,必须保持最佳的形象状态。才就是要求参加招生宣传的人员要有一定的口才、懂招生业务(特别是报考和录取办法及流程)、能与基层和中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能更好地指导考生报考,提高考生报考的命中率。
(二)高校招生宣传人员的构成
高校招生宣传队伍的构成应该包括以下人员:(1)高校内部负责招生的专职工作人员;(2)高校院系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招生的部门领导;(3)与中学、县市区招生部门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本校教师;(4)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中学的表现好、责任心强的在校学生骨干;(5)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家长和校友。为逐步实现与被宣传地区的学校的“零距离”,使招生宣传工作切实见到成效,必须要保证这支队伍的总体相对稳定。
(三)高校招生宣传人员需进行必要的培训
对非专职招生人员来讲,要想完全掌握招生方面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即使是专职招生人员对本校的一些情况也难以全部掌握准确。因此,高校对选派的招生宣传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显得很有必要。
不可否认,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办学定位的准确性、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模式的独特性和教育新产品等情况制约着高校的招生工作。但是,随着生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制定科学的招生宣传策略,对高校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生源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2年我校建设网站起,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校网站已具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在内容丰富度、信息更新速度和互动方面表现突出,而且还被媒体评为“2010全国十大最优中学网站”,这对我校多年的网络建设给予了肯定。在此,笔者将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建设学校网站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希望能够对各中小学网站的建设有一定帮助。
一、学校网站应该有清晰的定位
学校网站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社会了解学校、学校展示自己的桥梁,也是全校师生展示才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更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让广大师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能够通过这一媒介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网站所能带来的便利,那么建设一个学校网站,就不能只为了赶时髦,也不能仅仅当成一个摆设便不管不问,更重要的还是要让网站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有效展现学校风采、宣传学校风貌的媒体和沟通学校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桥梁,以便让网站真正能够起到切实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开展的作用。
二、学校网站应该有明确的服务对象
网站作为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平台,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它的受关注程度。那么,平时又是谁来关注和浏览学校的网站呢?学校网站不同于互联网中的其他网站,其门户最重要的特色功能便是着眼于教育。所以,若指望社会各界人士经常访问某一个学校的网站是不现实的。在一般情况下,关注它的只可能是与学校有关系的群体,而这一部分群体也会相对很小很集中。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学校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应该就是这些对象所关心的内容。
通过学校网站的在线投票调查了解到,关注我校网站的主要有本校师生、学生家长、校友、教育同仁等几大群体,其他社会人士所占比例较小。本校师生主要通过学校网站进行日常教学、办公等应用,家长通过门户网站则为了解学校及学生在校的情况,校友关注的是学校现在的变化及可以寻找过去的记忆,而教育同仁通过学校网站可以了解、借鉴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这些不同的访问人群有着不同的内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网站针对这些不同的用户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应信息。
三、学校网站应该有鲜活的原创内容
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重要窗口。我们在打开一些学校网站的时候可以发现,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首页设计和栏目规划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也都做得很好,但在内容设计上却相当贫乏,没有充分展现出学校的特色。这类情况也许是多数中小学网站所共同存在的问题。要知道,用户访问网站的目的就是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学校网站的内容是网站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丰富的原创内容更是成功网站的必备要素。网站的访问者不愿意看到重复毫无新意的内容,而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必须有丰富的原创内容做支撑,才能体现出网站内容的价值所在,即资源的专有性、独创性和特色性。所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划栏目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的版面,运用适当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及及时大量原创信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文字内容是网站必不可少的元素,学校的每件大事一般都会通过相关的文字内容及时上网。为了规范网站,保证文字不出差错,我们不仅对所有文字都制定了相应的字号标准,而且还规定至少两个人负责对文字进行校对。
图片比文字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更具视觉冲击力,所以,我校的网站也有丰富的图片信息。这些图片主要是拍摄的照片,也有少量图表、图示。拍摄的照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裁剪出合适的构图,再进行调节亮度和按照标准的宽高、大小进行照片缩放等简单的操作处理。我们争取每个活动都留存照片,每张照片都反映学校独特的东西。涉及外界关心的活动时,一般会上传多张相关图片,但多张图片在网页中时尽量不用分页,因为根据我们在网站的访问统计数据显示,很多用户只关注第一页,而不会再翻页查看。有特色的原创图片容易受到外界关注,也能提高学校知名度,比如我们学校网站的高考备考的照片,有的被新华社刊用,有的被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播出。
视频的作用有的时候是文字、图片所不能比拟的,但由于视频的后期处理不像照片那样简单,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视频。我们在2010年5月的第一个高考专题视频《跑操》,初衷本是给学生励志、让家长了解学生备考前的状态,但到网上以后,经网友纷纷转载,在网上走红。另外,还有其他高考视频如《赢在状态》、《在路上》及2011年大学校友参与录制的《我们在大学等你》等,已经成为多所学校的班会励志教材。可以说,我们的高考专题视频已经成为学校网站的特色内容。
另外,我们会在每年新生入学及高考的时候开设专题板块,因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学校网站会特别关注,所以需要及时更多的相关信息,让外界了解学校。由于我们是寄宿制学校,新生入学后,家长会特别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们每天会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学生日常生活及军训情况,并为家长提供拍摄学生的服务。家长一旦看到孩子照片,即使是看到自己孩子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都会感到欣慰。每年从6月1日开始我们也会每天学校高三备考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态及学校为学生备考所做的工作,让心情焦虑的家长放心。
四、学校网站应该有良好的互动
学校网站不应仅仅起窗口的作用,更应是学校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它既要满足访客的需要,也要使学校网站获得访问量。但若真正获得一批“忠实的关注者”,还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互动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以便促进学校的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合理规划网页布局,重视加强互动内容
过去,我们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评论的超级链接,需要点击进入评论页面才能发表评论。因为过于麻烦,发表评论的访客很少。后来把评论页面整合到每篇文章的下面,发表评论的帖子也就很快增多了。通过这个小小的改动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划网页布局不容忽视。如今,网站的每篇文章都有人关注、留言反馈,热点问题能有几百条评论,这在中学门户网站是不多见的。
另外,建立学校留言薄也是网站互动不可缺少的元素。我校的留言薄已经有上万条留言,可以看出留言簿的作用不容忽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网站的留言及评论需要有审核机制,很多访客通过发表文章评论、在留言簿里留言等方式与学校互动,内容是不能立刻显示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审核、定期将评论和留言中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反馈给各主管领导,学校及时回复内容,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通班级博客
为给班主任创设一个更便捷的记录班级管理的平台,搭建一条学校和家长之间更迅捷的交流渠道,我校在网站上开设了“班级博客”系统。“班级博客”记录了教师班级管理经验、班主任管理案例、学生成长足迹、班级管理的思考和研究。这不仅加强了班级的对外宣传,也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使班级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和谐,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在衡水二中的博客上找到自己的成长足迹。学校也对“班级博客”提出了要求:首先,班主任要本着建设网上班级的思想对本班的班级博客进行分类设计,分类要包括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各班主任要定期对班级博客进行更新,及时上传与班级相关的各种文件等,并对评论内容做好审核工作。
3.搭建校友联系平台
一所学校,特别是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在国内外有无数的校友,而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参与和支持。当前,校友与学校之间以及校友与校友之间最方便的联系方式莫过于网络,但是我们在学校网站没有专门建立校友录,而是建议校友注册专业的实名制SNS网络平台,既方便联系,也将校友们联系在了一起。为了让毕业的校友能够互相建立联系,我们于2011年6月通过学校网站特别组织校友们建立了各大学的校友QQ群,同时,这些大学的校友QQ群在高考前后还为高三的学弟学妹及其家长们在报考志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意见及建议。
4.开通微博
我校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互动,在2011年6月开通了学校官方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链接在学校网站的明显位置,作为学校网站的一个补充。有些不适合在网站上正式的信息便可以通过微博进行。
5.论坛的问题
很多学校的网站都建有论坛,试图创设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良好空间。学校希望建立这种交流平台的理想和出发点很好,但在现实中这几乎近似于一种摆设,多数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我校也曾开设过论坛,但效果很不理想,论坛是需要时间“泡”的,学生的时间有限,而且论坛里更多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帖子,所以后来关闭了论坛,只用留言板。
五、学校网站应该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枢纽
许多学校管理者和网站建设者都认为,学校网站应建有庞大的资源库,但事实上,学校网站和资源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建设不同,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网站是教师在使用资源库时的一个平台,而在技术上,资源库的建设要依存于网站,是一项覆盖面广、内容多、周期长而又复杂的工作,比校园网站本身的建设更困难。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不能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网站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
目前,尚没有一个大而全的系统能解决所有学校的实际应用,所以,系统整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学校网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枢纽。除资源库外还有办公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学观摩系统、校园电子安防系统等,这些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需要跟学校网站整合到一起,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建好学校网站后就需要解决系统整合的问题,如果不去整合就会出现所谓的“信息孤岛”。
六、学校网站应该有长效的管理机制
1.各项教育事业实现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增量提质,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召开开全市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加快做好城乡幼儿园规划与建设工作,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5所。全市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新增省优质园20所、市优质园22所,目前,全市省优质园达209所,占比58.4%。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减负校校行”活动,启动市薄弱初中课程基地和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指导区加快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步伐。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全面加快薄弱高中创建三星级步伐,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转变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启动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3所学校参加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评比。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取得新成效,7所省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加大省高水平示范校创建力度,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通过省专家组评估验收。省技能大赛共获奖牌93枚,其中金牌3枚。2014年对口高考技能考试过关率达97.1%,,位居全省前列,本科达线262人,专科达线2342人,本专科达线率达98.3%,创历史新高。加快专业设置优化调整,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设置13个专业大类,106个专业方向。全市社区教育完成实用技术培训5.2万人次,创业培训0.2万人次,精神文明培训10.6万人次。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继续为各县区免费定向培养幼儿师范生100名,目前已经完成招生宣传和面试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培训449人次,其中,出国培训48人次,省级培训329人次,市级培训120人次。精心组织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共组织215名社会人员和全日制非师范类毕业生参加测试。精心组织省第十三批特级教师推荐人选选拔工作,共推荐上报26人。组织市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目前共有662人参赛。18名教师在省“两课”评比中获奖,获奖率达90%,居全省第二。
3.各项教育惠民举措落到实处。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上半年新建、开工、加固校舍17.9万平方米。拆除、停用D级校舍36.6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全市所有D级校舍100%停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市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加快实施。老城区部分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市实验小学新校区投入使用,马陵高中新校区主体工程完工。启动中心城市中小学幼儿园午餐保障行动,起草了《中心城市中小学、幼儿园午餐保障行动实施方案》,并向各区征求意见。实施中心城区食堂改扩建和午餐配送工程,目前,改扩建食堂2.3万平方米。教育现代化创建取得新进展,圆满完成省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工作,宿豫区接受省教育厅专家组的现场督导,创建工作受到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深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提升创建的针对性。深入沭阳、调研,促成县委、县政府尽早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切实做到早谋划、早准备、早推进,确保今年下半年通过申报,今年底或明年初通过省厅评估验收。制订我市更高水平教育现代的创建方案,并在区先期试点,启动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工作。二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教育提升工程。加快马陵高中新校区建设进度。加快青华中学、宿豫实验高中三星级创建步伐,大力推进市钟吾初中校园改造工程,打造省级精品校园。深化中心城区布局调整和学校管理体制调整的成果,调优做强教育资源,切实提升中心城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全年6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建立工作调度、任务督办、监督检查、进度通报等长效工作机制,一着不让地抓好推进工作。加强对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建设面临困难和问题的研究,按照市政府四届四次会议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分类指导,分批建设,确保民办学校的校安工程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长效机制,实现校舍安全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2.推进基础教育优化发展。一是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提高。以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学前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加快农村薄弱园建设,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所,创建省优质园25所。二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确保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努力实现普高教育的优化发展。加快薄弱高中创建步伐,创建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1所。实施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人数,实施精致管理、精品办学。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秩序,规范执行热点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级各类初中的政策,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深入推进市级课程基地建设,推进普通高色发展。
近年来,全市的广大教职工在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中也积极努力,在有效地降低“热点”、化解“焦点”和缓解“难点”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始终把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了《收费明白卡》制度、公示制度和教育收费专项审计制度,同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了捐资助学款的管理使用办法,成立了教辅材料监管领导小组,着力构建“治乱”的长效机制;修订了对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的办法,妥善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开设了宏志班,为家庭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了对学科竞赛、乱办课后班、开设重点班的管理、检查力度;高中择校生坚持“三限”政策,**年还实行了择校生从高分到低分、入学入籍的招生办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对举报查明为自己所教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评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全市绝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二、要清醒认识现阶段教育行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几年,我们市教育系统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照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教育系统还存在着不少行风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集中起来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乱收费现象在一些学校依然屡有发生。(1)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举办课后班、重点班、强化班、实验班为名,通过学生家长“自愿赞助”的形式收取一定赞助费;(2)少数教师还存在为学生代购、甚至强行推荐未经审订的教辅材料;(3)变相强制收费、或搞搭车收费、或代人受过的收费还时有发生。
二是利用节假日补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学校没有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抓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搞应试教育“落实在行动上”;不在研究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热衷于搞“题海战”;一些学校不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上下功夫,而是千方百计“抢”时间,遮遮掩掩“忙”补课,甚至明目张胆违规收费补课,其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在接到群众举报后,市、区教育局曾对有关学校进行检查,提出了整改要求,绝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上级的有关精神进行了整改,但仍有一些学校,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以家长要求、学生自愿等种种理由进行推诿。
三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历来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珍惜教师的光荣称号,爱岗敬业、积极奉献,自尊自爱,为人师表,涌现出了一批批师德高尚好园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确有一些教师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在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本职工作的热情减退,不安心从教,教书育人观念淡薄,道德责任感下降。进取心减退,放松了对自身学习、道德修养的要求。(2)对个人利益看得太重。把教书育人的过程变成了商品交换的过程,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商品化。有些教师热衷于搞有偿家教;有的教师接受家长的吃请和馈赠;更有甚者利用家长的权利谋取个人的私利。(3)对学生缺乏爱心,以分数划线,歧视、讽刺甚至放弃成绩差的学生,个别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育系统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原因。从机关到学校,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1)行风建设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制度还不够健全,缺少长效管理的机制;少数同志思想上因循守旧,对困境束手无策,顺境又安于现状,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2)学习风气不盛。表现在观念比较陈旧,管理思想比较落后,忙于琐碎事务,疏于思考。有的同志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作为一种摆设和应付的手段,而不是把它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个别教师忙于家教,个别校级领导不能有效组织学校开展好学习活动。(3)少数学校和部门对教育行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暴露出的问题重视不够,存在着模糊认识;法制观念不强,表现在有法不依,意气用事,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想钻空子。如前面讲到的乱收费问题、办班问题,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甚至拒收学区内孩子入学等问题,这是依法治教观念不强的表现。(4)极少数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有急功近利思想,因此对于上级的指示,决定,决策,你说你的,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没有全局观念,而是仅从本单位的短期利益出发,影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5)个别教职工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对教育事业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缺乏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关爱。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通过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的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要深刻认识创建“群众满意的学校”的现实意义。
1、创建“群众满意的学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届4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教育系统在这项伟大工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按照国际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当人均GDP发展到1000-3000美金时,社会各种矛盾会比较突出,这是许多发达国家走过的一条路。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情况也在出现,**年我市的人均GDP已达1700多美圆。由于一些利益的调整,导致许多矛盾在积聚,甚至越来越尖锐,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譬如说企业改制、下岗就业、拆迁征地等;另外,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也在激化矛盾;同时,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法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我们所有的工作如何真正按照“三个代表”去思考、去实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其次,从芜湖教育当前的作用、功能来看,也有这样的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对一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人的价值要能实现,事业要求突破,命运要有改变,受教育的状况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行为、形象和效能非常关注,如果我们做得不到位,甚至有悖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再次,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教育办得好不好,能不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进程。
2、创建“群众满意的学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