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篇1

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初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堂教学组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如果能够尽可能使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图片、模型、影像等直观教学手段,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第一手学习感受,那么,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就会被培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适当设置疑问,引导他们在质疑解疑中不断进步,相信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会走上正轨。

一、使用直观教学手段

初中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化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相信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原本生动有趣的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化学科的兴趣极为低下。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究这些枯燥无味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化学老师都忽视了初中生好动、喜欢新奇、更乐于接受直观的影像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课堂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久而久之,这种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展示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教学《水的组成》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先是演示了电解水的实验,让同学们亲眼目睹水是如何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化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就势引导同学们进一步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让他们记住通过水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物质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的道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经历了由惊讶到有了探索欲望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可以想象,如果说还是由教师一味的讲解水可以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知识,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的话,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

化学是一门很注重实验的科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还是有许多原本应该有的学生动手实验被人为取消或者是被简单地用教师演示替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实验被取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要么是嫌弃一次实验要多花费教师课前课后的不少时间,要么是担心学生损坏仪器或是造成危险等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第一手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亲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比如说在教学“酚酞的变色反应”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学生们亲眼看看正常状态下的酚酞什么形状,呈现什么色彩。再组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在碱性溶液中、在极强酸性溶液中及在极强碱性溶液中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当酚酞加热到分解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通过这堂实验课,同学们有了最真实的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得到了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观同年级的某些班级,因为教师的原因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三、引导学生巧妙设疑积极解难

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够从初中化学找到解释。但是,有许多现象是我们常见的,难免会熟视无睹。通过生活现象教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多提醒他们注意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化学原理。这样长久坚持,学生们就能够建立生活现象与化学原理的联系,养成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设疑,学生才能积极解难。比如说在教学有害气体的时候,我就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冬天有雾的早晨,有一个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某个交通路口等绿灯,妇女的前面有很多汽车也在等绿灯。突然,这个妇女昏倒了。想一想这个妇女昏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据报道,有位农村妇女到自家地窖中拿腌白菜时,不幸死在了地窖里。想一想这个妇女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巧妙设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在积极解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加深了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2

G633.8

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科目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化学知识和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初中化学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和公式较多,因此化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科目。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化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这就意味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必须优化教学方式,在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笔者总结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新要求,认为现阶段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运用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化学作为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虽然涉及很多抽象的定理和公式,但大多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有所联系。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媒介。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加大了化学实验的比重,这种科学的设计,凸@了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时,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化学实验带入课堂,运用边讲解边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化学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将化学实验运用于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新课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要求,帮助教师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的化学实验课,是学生直接参与化学实验的首要渠道。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化学实验课主要是老师教授实验知识,而学生参与实验或亲手实验的时间比例并不多。新课标的化学教材,增加了化学实验的课时量,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将化学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实验课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实验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实

验结果, 更注重的是实验的效果, 是不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实验的严谨能力得到培养,有没有形成科学创新的思维等。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实验课,教师应该从操作规范的讲解和实验结果的考核中解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只有让学生重视实验过程,并学会在实验中观察、总结,才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意识,才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够完成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中也同样要重视自身的教学引导和保护职能,积极的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并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从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发现快乐。

三、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化学用语和公式计算能力

化学的公式、定理及化学语言是初中化学难于其他科目的关键所在,虽然通过灵活的运用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公式、定理和化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但却无法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这些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科目教学时,不仅要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同样要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以及化学用语的掌握与记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开展化学科目教学时,教师就要建立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的联系,并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点的应用和记忆,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化学语言,掌握化学公式的规律,并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定理。为了避免课后练习给学生带来过大的课业负担,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注意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总结归纳来形成系统的极易。这就意味着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先交给学生化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以最少的化学课后作业量,达到最佳的课后练习和复习效果。

四、通过家庭小实验、选做实验和选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化学现象,这些化学现象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都是具有一定练习的。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时,要提高对这些日常化学现象和小实验的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学小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抽象知识与具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这不仅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新课标初中化学课本中体现的重要教学方法。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实验部分的内容和自主学习部分增加了,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对这些处理不是很合理,就显得教学的时候顾此失彼。其实化学课本的 “家庭小实验” 对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完成的,这是因为家里的实验化学药品和实验器皿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掌握, 也可在实验课程结束早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一起做做家庭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完成能力以及创新性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选做实验和选学的内容可以在有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选学内容的知识,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不仅对人类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更是初中科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教师一定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新课标的教学新要求为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实验在完成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3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各个主题的具体内容中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探究活动建议,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同时巧妙地配合一些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如在学习“分子”时,可以通过有趣的“空中发烟”实验创设情境: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气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再如,在学习“金属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时,可以设置实验:把铁丝和银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提出“为什么铁丝表面有铜析出,而银的表面没有铜析出?”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过程

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发展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

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忙学生提出问题,逐渐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2.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这样才能即学到化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冰箱异味怎样除去?喝矿泉水还是蒸馏水对人体有利?有火灾时怎样自救?煤气泄漏应该怎样应对?每天的营养食物应该怎样搭配等等都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另外还可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可接受程度,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比如可跟营养科学,环境科学联系起来。空气质量调查,水质调查,温室效应知多少,能源资源的短缺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关心社会和人类发展。

3.细心捕捉新颖的课堂信息,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堂中的教与学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更是出现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其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实验后,有同学提问,剩余的约五分之四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教师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一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师生在探究实验中,找到了问题答案。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总之,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应当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不应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排除其他学习方式,教师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包括集体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CAI技术辅助等各种各样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彩虹 《影响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因素与建议》 化学教学

篇4

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科学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不断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将使得学生在根本上获得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进而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现象,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注重综合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化学操作来获得基础的化学常识,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和问题。

目前,针对普遍的初中科学中的化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举一些具体的实证,进行相应的分析。

例如,我们在讲“醋酸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假设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只是直接进入正题,在黑板上为学生一一罗列醋酸的性质,那学生的反应必然就是拿着笔照抄黑板上的笔记,或者就是压根觉得无聊而根本不去理会。这就是最不理想的教学状态,完全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相反,假如我们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来引入课题,可能学生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比如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从而引出醋酸的性质。例如,“李大妈今天在清洗暖水瓶的时候,发现底部和周围内部全部都是水垢,她将一些醋倒入瓶中,请问大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就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首先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了,这就说明了化学的实用性。另外,一个短小的事例可以充分吸引初中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探究性教学和实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体验,是最佳的学习效果,也是新课改对我们最根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素养培养的起点,它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对学生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握好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充分运用有效教学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备好学生

有专家曾经指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影响他们学习的关键原因,教师应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状况来开展针对性教学。所以在正式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仔细研究和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仔细了解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整合处理,获得新知和感悟的过程。学习应该是学习者自主开展的选择性的活动,而不应该从外部进行强制灌输。学生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是它的基础。

二、以学定教,促进课堂互动生成

新课改以来,化学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一定要原封不动地重现科学家探究某些化学现象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探索未知的课堂,向困难挑战的课堂,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课堂。“以学定教”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可以思考、质疑、辩论的机会,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进行探究的重要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度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顺序,最大限度地绽放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在CO2和O2的检验教学环节上,可能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安排,用预设的化学实验进行鉴别,或者是澄清的石灰水,或者是带火星的小木条。我在教学时没有讲解预设的鉴别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检验方法,通过交流、探讨,学生得出很多种检验方法:能灭火的是CO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O2;活的小虫子需要O2才能继续生存;因CO2和O2的密度不同,可以进行分别称重来检验;利用CO2和O2的溶解性不同、水溶液的酸性不同以及跟NaOH反应后瓶内压力不同分别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学生从提出的问题出发,进行积极的科学探究,并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节课如果教师没有互动生成的意识,依然按照常规从课前教学预设出发,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前进,一开始就表明了检验的方法,那学生不会再动脑筋考虑,也不会有那么丰富的检验方法,学生也肯定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其创新精神也不会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的目标、内容及进程,始终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绚丽的风景。

三、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化学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四个部分,且每部分的内容都繁杂多样,仅元素及其化合物一个部分就包含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某个知识点,通常会事倍功半。倘若理清这些知识的内在关系,并对其异同点进行分类归纳,一一比对,就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复习课时,要求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把常用仪器、操作步骤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等内容都集中于此,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以上三种气体的用途、性质、制取装置、原理及收集检验等一系列的知识。另外,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和指导读书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机应变,有机结合,同时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并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力争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以优化课堂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习热情低下,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上面,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化学知识体系、实践应用技能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强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与化学思维,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受亲身实践带来的快乐,掌握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实践应用能力及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化学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深度和梯度,在以教学课标为纲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要求,把握教材特点.首先,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全章内容,合理划分教学单元,然后将其应用于每节课的教学中,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分析方法,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串联,避免知识结构出现脱节等现象.此外,教师应在注重挖掘教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翻阅相关资料,从中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背景资料,并选择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以及突出的典型事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课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飓风”和“海啸”的形成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一定关系,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飓风”与“海啸”这种灾难性场景用幻灯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引发这些灾难性气候的原因.在影片的影响下,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结合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相关资料,以及相互的交流讨论等方式,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坚持推陈出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现代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上面,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知识万变但不离其宗,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框架中的旧知识同化新知识,让学生把握问题的本源,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产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燃烧的必要条件时,首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随后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互动,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这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可能与空气、着火点以及物质自身的性质有关,为了帮助学生验证心中所想,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针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利用之前所学习的“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燃烧的条件.最后,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各组实验结果,得出影响燃烧的因素.探究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注重让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步骤、独立探究收集证据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首先,在学生提出疑问时,不要直接告诉其正确答案,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其能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如,有学生问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pH为何不等于8?教师可以反问他:"pH为8的溶液呈什么性?”学生便会回答:“碱性”,此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酸性溶液不管如何稀释都不可能变成碱性溶液,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其次,教师要多布置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标新立异,既解答了问题,又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讲实验基本操作中的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跟学生说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该稍微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然后按照正确的操作进行演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刻.教师可以在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故意不把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进行实验,而是先让学生观察试管炸裂,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分析炸裂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对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印象非常深刻了.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把握机遇,总结教学经验,吸取他人之长以补己短,适应时展的需求,开展创新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健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13).

篇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初中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做到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动手,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分析、动手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充分l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实验活动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身为化学教师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认识和改进措施,希望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质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首要途径

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具有较高思维批判性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往往还是成功的开端。纵观科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看似“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陈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指导方面,教师只需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引导学生存疑、质疑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和验证,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二、实验是拓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的论证和求解的过程,力求用理论学习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这样既可优化实验教学的过程,又符合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教师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教学中,把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二)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在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和周密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增长和提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实验设计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查找、阅读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氧气》一课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和有关仪器用途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实验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在学生亲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自己对比找出实验中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简单加以点评,“表优鼓差”,使学生能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自主实验环节。这样就能做到将自真正交给学生,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本化精神,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学生自行设计、分组讨论、开放式的实验,自由度大,自主性强,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外实验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可以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学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文,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创新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为主、多法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经常性地渗透创新思维方法。大胆地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会极大地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作用。只要教师因势利导,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时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为学生插上一双双奔向理想而腾飞的翅膀。学生通过每一次的自主实验,发现相关的化学规律,建立正确的概念,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了探究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量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充分开发化学实验功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态度,推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向前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江红,赵岗.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45.

[2]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第一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略陈浅见,与同行商榷。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确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教学中,我不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暗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我总是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无形中就将老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为进一步共同探究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我是如此引情导趣的: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我们老师的做法大都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使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我尝试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的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提升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未来的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彼此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通过实际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探究,关注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增加实验课的研究性,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化学教育。

篇9

引言: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的一个后续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中考制度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化学知识的后续教育问题,从而使得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之间出现了矛盾性。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推动学生化学的后续有效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

1.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1.1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1.2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初高中化学方法的衔接要点

2.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①主动学习新课标、熟悉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评估与考试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

②增加过渡性教学,使初高中知识系统化:初高中知识存在“脱节”,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的通性;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在摸清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

2.2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握好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其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的展现过程,弄清反应的机理,从本质上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③巧用化学实验:高中化学实验偏重就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其本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调从实验技能的培养逐步转移到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实验、探索实验、或自己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教育上。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寻求反应的本质,获得真知。

④重视知识归纳: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思维向多元化发展。真正做到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

2.3做好学科知识的衔接

①高中化学知识按知识的功能分为:可结构性知识元素化合物;解释、预测性知识理论;技能性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三类。将此三类知识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及相互的关系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优秀学生自学并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白知识的遗漏之处,解题时存在的知识缺陷、明确学习困难的地方、应需弥补的知识。

②学科学习方法:通过衔接教学及早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a.化学意识: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物量意识;

b.守恒意识: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c.平衡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

d.实验意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

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上用心、善于思考、认真作笔记、及时复习巩固、建立错题集等;

④开设学法指导课:教师可以对高一新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让学生学会学习;

⑤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设置合适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学会审题,找准题眼。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3.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

3.1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①新课程下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

②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3.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①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与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②教师必须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3.3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①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②运用全新的评价理念,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③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④不断给自己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总之,初、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对接是一门教学艺术。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衔接意识是前提,重视化学的起始教育是基础,加强教材中实验内容的衔接是根本,注重实验教法的衔接是重点,加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指导是关键,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保障。真正做到三个方面的对接,才能驾驭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0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的有效推广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既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也适应时展的需求。在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尤其是实验的育人潜能。如何才能有效借助实验教学丰富化学课堂资源,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呢?笔者结合实践教学,总结了几点看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化学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把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出来,使其保持稳定的兴趣,并加以发展,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使化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分析“燃烧的条件”相关点时,笔者先为学生演示了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的小实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看到火中的手帕没有被烧掉,感到十分好奇,也会进一步激发自己内在的兴趣。再如,在讲授“水的净化”相关知识后,进行“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将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碳单质的性质”知识后,开展“石墨导电实验”,可以用来解释石墨爆弹的原理等产生黑烟的原因等,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化学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这一学习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创新作为实验的突破口。另外,化学学科是一门有利于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实验教学能使目的和结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例如,在演示“氢气燃烧”的实验时,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课本描述的氢气燃烧的现象有所区别,即燃烧时,氢气只有黄色火焰的产生,但是却没有课本上所述的淡蓝色火焰出现。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醒他们玻璃中含有的钠元素可能会对实验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显示氢气燃烧的真实情况。借助这种形式训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交流,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尝试,这样做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理想的。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指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打好基础。例如,在演示“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时,学生需要真实的触摸后才能感知到,这也给学生观察实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演示时先把试管中的水煮沸,然后移离火焰,水立即停止煮沸,再迅速加入两小粒氢氧化钠,水又开始沸腾了。这一小小的改进,既能让全体学生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又能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此外,结合实验探究活动教学,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利于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化学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犹如化学的两条腿,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成效,因此,实验教学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鸡肋”,而是独有的价值与作用。实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又便于他们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知识,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教学很少开展实验教学,实验只是教师独立完成课堂任务的一种形式,把知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尽管知识点都讲到了,但是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单凭教师向学生讲解各种实验的现象、原理及形成过程,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很难跟得上教师的节奏,慢慢就掉队了。初中生的理解层面相对较窄,了解的知识不多,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这个情况下,教师需要实验教学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接触化学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们也会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教学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构建好的教学环境,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适时地安排一些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实践中也能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熊言林.了解学员 整合内容 优化方法 展现风采──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课的教学[J].化学教育,2002(2).

[2] 王俊霞.浅谈课堂上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J]. 现代教育科学,2011(3).

[3] 闫芳,郝轶鸣.新课标下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若干想法[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篇11

传统教学中,教师迷从于“填鸭式”教学,大搞疲劳战术,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缺少思考与想象的空间,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往往会被老师认为“异见”。学生越来越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能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见解。随着后“新课改”时代的到来,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愈来愈得到教师的关注,并藉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抑制学生个性的落后模式,转化自身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

1.创设教学时机。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预测和创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1)利用化学史创设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史创设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金刚石、石墨和C60》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碳单质的三种形态,日本化学家对C60H60的预言,俄罗斯科学家预言碳多面体的存在,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独特的思维、敏锐的眼光以及团队合作精神。(2)以提问创设时机。教师要以提问制造悬念,让学生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教者将一瓶打开的香水带进教室,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会闻到香味?糖放到水里为什么不见了?衣柜中的樟脑片哪里去了?”(3)以生产实践创设时机。教师要加强生产社会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将化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捕捉教学时机。教师既要精心预设教学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闪光之处,迅速做出决策,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活动不断推向。如在《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中,教者在学生了解H2O的意义后,提出问题:“你能说出CO2的意义吗?”一学生抢答道:“表示二氧化碳”。另一学生补充道:“表示二氧化碳由C、O两种元素组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C原子和两个O原子构成。”教者为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丰富内涵,追问:“大家知道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社会热点、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使他们在挑疑、质疑中明确目的,提高探究意识。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教者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与经过不同程度处理过的水,看看有何不同?沉淀、过滤主要去除什么样的物质?”接着教者向学生呈现活性炭净水器,让学生了解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滤器,感受到化学的应用价值。

2.积极参与探究。教师要留有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想象的时间,让他们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索、讨论交流对假设进行验证。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在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点燃前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密度、熔点等性质,关注蜡烛燃烧的火焰,分析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试着用火柴点燃产生的白烟,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推断生成物是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表达交流。教师要将课堂的重心由“教”转为“学”,不急于将结论“交”给学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表达见解,并参与小组的交流讨论,在概括、分析、综合中纠错补漏,完善认知结构。

三、创设教学

1.巧用师生情感共鸣,引发。教师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要以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启迪智慧、激发内驱的目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教学活动推向新的。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教者以一系列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的匮乏,产生关心社会,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意识。

2.借助于形象手段,创造。教师要通过电脑、电视、实物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亲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教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原子结构的模型,并播放原子内部的运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认识原子结构,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无穷想象。

篇12

引 言:2012版新课标对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的要求是: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可见,新时期的化学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如何将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还要关注于如何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科学的态度,熟悉研究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新焦点。

一、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法的本质是重在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获取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还通过其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来协助解决问题,进而获得主动探索、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时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势

(一)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和方法,并确定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策略、端正的认识态度以及高的自尊。这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具有。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需要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独立研究难题:确立假设,查找资料,探索方法,实践方法,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整个过程不是老师代替学生完成,而是由学生主动得去完成,老师的角色只是在中途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指引和帮助。研究课题一旦完成,学生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就会大大提升;不断成功和探索的过程会诱发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提高考试成绩、让自己有面子等等,而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科学难题等;形成假设、实践、形成结论、反馈总结经验,周而复始,加以老师的适当指引,学生逐渐会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实践经验,这极大地有利于科学的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形成。可见,良好的探究式教学法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就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科研思维是一种敏锐的洞察力,是对科学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深化认知的思维方式。科研思维为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科学难题时提供了准确的研究方向,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一种天赋,还需要依靠后天的不断培养。探究性学习本身就像是在探索科学难题,其过程类似于科研探索过程;再者,学生在不断的在探索中实践,失败,总结经验,直至成功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许多固有的定势思维,许多细微的定势思维有利于直觉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快速处理问题。因此可看出,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起到重要作用。

三、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创设下的探究模式

本模式是要求将探究式教学法与情境创设教学法相融合。创设情境,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法宝。情境创设的合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只要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在科学探索的康庄大道上昂首前进了,然而若情境创设不合理,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生活或是老师在演戏,都起不到比传统教学法更好的效果。例如: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把院子比作一个足球场,原子核就是足球场中的一只蚂蚁。这样形象的情境可以生动得表示出来原子结构。而学生可以想象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轨迹和空间。甚至老师可以将同学们领到足球场上,让同学们去亲身感受,鼓励人人参与,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自主探究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然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他们的自主探索、选定目标、集中焦点的能力还并不强大,故需要教师不时的引导。因此,自主探究模式下的探究式教学法需要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的指引。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自主选定目标并持续锁定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逐步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科学得设定问题情境,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及时给予积极科学的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模式

合作交流探究模式是指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以及各种自助式团队之间开展的以团队为单位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这种模式除了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强调了组内成员的合作性、包容、分享、赞赏和互助的品质都能得到锻炼;而组间又强调了竞争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团队组建(即分组)时应格外注意,要科学分组,尽量让分组后每位组员都能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作为,避免一人大包大揽,其他组员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

(四) 基于实验课的探究模式

初中化学教学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有实验教学的。在教授实验课时,教师也可以引入探究式模式,让学生对实验有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氧气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高锰酸钾等原材料,并提供相应的实验仪器。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每组讨论制作氧气的方法,并选用仪器和原材料。制出来气体之后,需要能够验证是氧气。鼓励学生使用课本之外的方法。开放式的课题往往能够让学生对探索过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结 论:

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性的体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能够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探索过程的不易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尊敬,有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篇13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将学生看成知识的堆积体,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形成高分的低能儿,新课程教学要突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大力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过程,并使学生在各种自主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如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趣味性都很强的自然科学,教师应该利用好化学学科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有效教学加分,比如,初中化学中有现象明显的小实验,学生对它很感兴趣,老师应该因势利导,补充一些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小纸花变色、空杯生牛奶、烧不掉的手绢等等,都能深深的打动学生的心,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起点,因此,老师要做好每一实验,确保每个演示实验成功外,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比如,在学习H:实验室制取方法的时候,除了用zn与稀H:s0。反应外,可以增加Mg与Fe跟H:s0。反应,让学生观察三组实验后,总结出为什么实验室常刚zn与H:s0。反应,而不足用Mg与Fe?在氧气鉴别方法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余烬的木条分别捕入氧气与空气中,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我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这远比纯粹由老师告知的教学效果好,而且能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老师在教学中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学习效果自然会明显。

2. 联系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非常有兴趣,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化学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比如,自然现象常常是森林大火的重要原因;假如图书馆失火就要用干粉灭火;还有对鬼斧神工般的钟乳石形成原因的分析,微观世界的探究等等,这些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进行教学的另一方面,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对当地土壤进行酸、碱度的测定;调查当地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学了有机物后,开展真假羊毛衫的鉴别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看似简单,但对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培养,却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完成中考指标,而新课程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知识获得过程的体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知的过程,获得探知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将酸碱盐溶解性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都编成顺口的口诀,好让他们能够熟记;在溶液的计算上,要指出重点并告之方法,鼓励他们多多练习;因为化学知识相对比较零乱,所以老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记忆及掌握,学生觉得知识好掌握了,不能感到困难,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增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