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进行任务分析
每节课设计前,不仅要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还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通过与学生对话,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凭主观猜测。我们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2. 制定教学目标
就是用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术语精确表达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形成怎样的态度和认识等学习目标,并在教学活动前把教学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3. 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新课标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教材内容应怎样详略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②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③在校内、校外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资源?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⑤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⑥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等。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教材的处理当中。
4. 设计教学策略
(1)物理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安排时,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把握知识点,挖掘所讲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了解所讲知识的发展过程及轶闻趣事,选取相关资料做“活化剂”,在上课开始或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入。②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
这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思考和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理教学方法的选用
一般情况下,物理知识的教学常用讲授法,物理规律的教学适用于探究法及发现法,物理现象的教学适用于演示法和实验法。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实验、课堂实验做与不做,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学生可做的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教师不要自己演示实验;可以用模型或画图代替的,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
(3)物理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如实验探究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准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倡用身边的生活器材来做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4)物理教学时间的安排
①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物理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在整体上做出合理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②科学规划好单元课时
物理教师需要对每节课的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好,如导入新课用多长时间,讲授新课内容用多长时间,提问讨论用多长时间,练习用多长时间,总结用多长时间等都需要事先分配好。
(5)教学媒体的设计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加深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尤其是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同时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再好的设备离开教师精心的准备也将失去它的作用。
5. 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效果、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进行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即教后反思跟进。我们刚刚投身新课改,无论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急待加强和提高,有必要通过“教后反思跟进”对自身教学的能力水平进行充实提高。教学反思主要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切实加强集体教研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从事学习与工作,教师之间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所以,在新课标下我们要设计好教学,更要加强教研。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其中教学设计是关键。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也要重视教学设计,要转变以前的思路,按照新课标的新要求来设计教学,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践中一般遵循以下三点策略。
一、按照教材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按照教材知识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内容为不同水平和特性的学生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他们能够吸收的信息。比如,在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走向社会”“家庭实验室”等栏目,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套教材比较强调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就应该多采取措施、创造条件来尽量完成这些栏目。只有明了教材的特点,教师才能在授课中游刃有余,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在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开展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提倡探究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要多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欲望的问题,设计一些让学生互动、探究的环节和环境,从而通过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动手,最终将书本上的知识彻底内化。比如,在教授“压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验:用木板和铁钉分别压气球,当木板下压时,很大的力气也不能使气球破裂,而铁钉只要沾上气球就能让他们破裂。通过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压力具有如此的魔力,受力面积等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等。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辅助,相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三、加强学生动手和自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多设计一些能够提高他们实践动手、从中发现契合教学内容的环节,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比如,在教授“阿基米德定律”时,可以让学生使用酒精、铝圆柱体、铜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具,分别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关系,从而引导他们得出科学结论,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该定律。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能够使教学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是推进教学的主要手段,新课改对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突显对教育思想的转变.打破传统的物理知识的传授模式,要突显对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上,立足基本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让学生从趣味中来参与教学,培养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关心;二是突显对物理学科具体内容的掌握,新教材总体来讲降低了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但更加注重对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实验教学部分,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理现实,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三是突显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地位的转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从传统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将物理课堂构建成师生互动参与的过程,讲究物理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知识、体验物理,提升兴趣.可见,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必然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中,将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作为问题,来吸引学生从中探讨、内化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能过于简略,也不能过于文字叙述,而应该在多种教参、教研中,整合教学知识,优化教学方案,突出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知和参与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路和对策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知识点多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融入生活案例,并从师生间的探讨、交流中来强化课堂环境的搭建,引导学生从参与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
2.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
新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参与到物理学习中,从实践中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就需要合作,使合作探讨成为课堂教学方法转变的主要内容.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从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借助于小组合作探究,关注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态度.小组探究的过程是渗透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要从学生的兴趣导向上,把握初中物理课改内容.以生活化的实例入手,从现象中来挖掘问题,梳理教学思路,并从小组探讨中,对相关问题展开交流,激发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究中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2.2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
学案是教师编制的课堂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法,也是指导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知识点,提升认知能力的参考依据.学案教学方式能够从教材资源中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知识建构和自主学习上提升能力.因此,学案教学在设计上,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学案设计要与新课标相一致;二是学案内容要强调知识点,并突显重、难点;三是学案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对知识背景的拓宽,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习惯;四是学案设计要具备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通常情况下,在物理学案设计中,要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从学生认知水平入手,有步骤地渗透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的层次性、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可见,对于学案设计,本身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也应该从自我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加以提升,科学设计.
初中物理课堂在新课标指导下发生了新变化,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具体落实改革的焦点。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往往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引起的。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由于学生生活中对光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上课大可不必手舞足蹈,应该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可以是带领学生总结评比各组实验的优劣得失,启发学生找出使演示效果更好的办法。这样上课,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学到了终生不忘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锻炼了思维和创造力。
二、研究课堂教学特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一定的特点,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特点,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利用教学设计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上,不是教师讲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学生活动越多越好,只有当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发生共鸣,与学生活动产生共振,才能使教与学生成最大的效能。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特点,熟悉教材内容,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根据选择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利于自己教又利于学生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即以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被教材所束缚,才能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三、以师生互动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以实现教学相长。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物理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为“导演者”。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为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
四、注重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的形象性非常重要,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可,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需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体现了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还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五、优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能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得老师的教学技巧更加娴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如分子排列和三种物态的物质特征探究,使物理和化学相互渗透。
总之,面对新课标、新课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就是教材编排的更新,而应该是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更新,以及对教师自己的更新。
参考文献: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自然学科,也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抽象化和公式化的特点,学生难以直观地进行理解,很多学生都感觉比较难学,有的学生甚至会陷入学习困境而产生厌学心理。高效课堂是一种现代、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在有效课堂基础上,通过采取有效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益,促进教学目标顺利达成。高效课堂强调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倡导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创新,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应用能力,因而非常契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打造物理高效课堂,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一、新课标下物理高效课堂的特点
高效课堂强调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在高效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从传统教学者变成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合作关系,教学方式也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践行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特点,用心备好每一节课,合理处置教材重点、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课堂教学明确、详细、符合学情和标准要求。要运用各种灵活实用的教法,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性;既要激发个性,又要注重情感与知识、技能的融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从教师层面分析
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实施以后,初中课堂教学成效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有不少教师尚未完全转变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也没有及时创新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也比较低效。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也极大地制约了物理高效课堂的实现。在实验教学中,一般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与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机会很少,既无法深入理解实验的本质,也无法感悟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另外,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还有一些教师片面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学习物理的质量,使得初中物理课堂变成了应试学习的天地,制约了学生科学素质和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从学生层面分析
一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不高,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逻辑性比较强,知识内容枯燥、难理解,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学生会逐渐对物理产生厌学或惧学心理。没有了学习兴趣,也就相应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行性,这直接阻碍了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二是初中物理课程中,概念和公式比较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对于概念与公式的实验推导和论证,则不能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也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达到学以致用;三是初中物理知识尽管只是基础知识,然而,部分学生物理基础较差,或者思维转变慢,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也制约了学生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三、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设计备课预案,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
良好的备课预案能够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从如下两点设计备课预案:一是充分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然后,再将各知识联系点、切入点、重难点等逐一进行明确,理清教学思路,以便准确把握知识脉络、教学思路,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流程;二是时刻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通过巧设悬念的趣味问题和游戏方式等进行课前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第一时间吸引到课堂上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语言描述、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节奏的快慢、对时间的把握、例题的设置等,为课堂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兴趣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先导,改革后的物理课程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物理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创设一个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场景,以情感策略为主线,做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物理现象,从而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都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只要物理教师循循善诱,便能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而实验操作能力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五大能力之一。初中物理教师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将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避免出现“纸上谈兵”。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课堂高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高效率,高速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手段,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多媒体能够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展示形象、直观的物理模型,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体现物理世界的奥妙。因此,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现物理课堂的高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扬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创新改革,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导向下,以学生为本位,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学习,从而真正构建教与学完美统一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前言: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及多方面的学习得知,知识不是仅靠传授就能获得的,还得靠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利用一定的学习素材,加上自身的理解和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方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原来在物理的教课过程中,总是习惯性的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让他们自我创新和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模式由于我的教学方法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形成不了他们自己有效的认知结构,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发扬新课程改革的崇高精神,考虑新课标的重大意义,争取通过我们教师的努力引领学生一个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一、新课改的优越性
1、“物理概念”教学的人性化设计
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大多数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极其难懂、抽象、不易学的学科,很多学生反映说在上完物理课程后,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些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感觉课上听懂了,但是下课之后大脑就一片空白,当然就更别说做题了,究其根源,就是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模糊化。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生活实践中抽象总结出来的,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最大瓶颈就是无法将抽象的文字表述与生活实践有密的结合起来,导致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步履维艰,所以,物理概念的重要性在此就不言而喻了。尤其是我们处于知识快速更新和发展的社会,而以往物理教材的那种单一的知识架构不但挫伤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会让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产生厌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了对物理的学习动力。而新课标正是改变了原始教材的单一设计,逐渐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然后再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关心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2.知识框架以人为本
以往的教材,课程设计均是以知识为本,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由此,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就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书本知识产生相关的疑问和见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使教师很难既能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传授完成的知识课程,因此,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设计很显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新课改就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同时也让老师从单纯的物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探究式实验综合能力和联系生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物理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化的,再加上以往的教材所涉及的实验虽然是经典的物理实验,但是和现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前沿是很难相匹配的,因此,学起来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吃力和枯燥。而新课标所体现的本质为探究式学习,即以体验和感受为基础,以发展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相对比较严格了,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主动积极的去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只有把两种学习方法有机的联系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发扬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确保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1、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强调活动探究、合作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注重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认为既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只要学生自己学习就行了,把课堂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也使学生对新课改的学习陷入迷茫。实际上,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教,反而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学思想,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结合实际,探讨教法、学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教,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好学生学习的导航人
2、注重与学生之间课堂上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单纯一味的让学生埋头钻研或者学生压根就不思考就直接养成好问的习惯都是很不利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习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淡化的毛病。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的沟通,在此为了提高课堂上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对此,我们可以在讲解课后习题时采用分组抢答的教学模式,并对表现优异的一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循序渐进,学生们的团队意识、沟通、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这就与我们新教改所提出的“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吻合,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并且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学的策略和学生的观念、思想方法、文化观、价值观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习,切实做到在新教改的驱动下,我们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服务于生活,使学生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用有所得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较以前的实验稿,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新课标》的61条“科学内容”的描述中,有33条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验”等手段来实现,有29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实例”等来展开教学。实践证明,将实验设计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生活化实验创设科学探究情景,用生活用品经历探究过程,用身边趣味小实验突破科学生活误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能增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关键词:生活化;实验;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1-3
实验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生活化实验,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对落实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着特殊作用。
1 生活化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培养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1]等方面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生活化的自制教具开展实验演示,往往更能达到兴趣激发的效果。
笔者曾在《空气的“力量”》的教学时,自制一个“两心壶”(如图1)做情境导入的演示。第一次什么都倒不出来。第二次倒出的白色的奶茶,耶!有的同学开始要求“老师慢点”,个别还没有从下课的休整中回过神的同学一下子也被吸引了,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老师演示的茶壶。第三次居然还倒出了红茶。啊!同学们惊呆了,老师追问一句“同学们,还想喝什么茶?”全班齐声回答“绿茶”,笔者说:“很遗憾,老师今天倒不出绿茶,等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们就能制作一个茶壶,还能倒出三种、四种甚至更多种类的茶。”
■
正视图 俯视图
图1 两心壶
将生活中普通的洒水壶稍加改装就成了具有神奇功能的“两心壶”或“多心壶”,化平常为神奇的生活化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观察力,还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激发浓厚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物理的神奇和美妙。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用好物理。
2 生活化实验探究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新课标》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标,其中科学探究是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修订后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都用了大量的篇幅开辟了“迷你小实验”“想想做做”等栏目,倡导师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展开一些实验探究。这些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1]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也可以因地制宜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和设计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案,增强实践意识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同学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知识后,我校物理组就组织初三年级各班级间开展了“摇绳发电”比赛活动。物理实验室只为各班提供一个微安表(300 μA规格),其余材料由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准备。在不新增电源的前提下,根据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确定成绩。全年级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各班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体现,收到了意料不到的好效果。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用行动体验了利用地磁场发电的可能性,还在参赛的准备过程中,发现了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最大角度与摇绳导线规格、摇绳方位、摇绳节奏等都有关,用实际行动体验到了科学的神奇和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创设引人入胜且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持续投入能彰显个性特点的活动中,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从事科学观察、基于证据形成理论假设等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 生活化的趣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通过初中物理教学,让孩子能“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1]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可以针对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代替空洞的说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空气的“力量”》的新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体会大气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首先,给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同学奖励一瓶饮料,为鼓励与同学分享,老师打开盖子,把一根很粗的吸管(侧面开有小孔)交给他。“耶,怎么吸不上来?”这位同学感到很惊讶。老师鼓励他找一下问题出在哪儿。等这位同学发现了吸管上开的孔后,笔者就向全班播放了“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A(图2),并附旁白“欣赏广告,关注吸管”。广告刚播放完,就有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争先恐后地发表他们的观点:“三叉管不可能吸上牛奶”,“这份广告是伪科学的”,“除非三叉管是不相通的”。于是,笔者就用另外两根细吸管,插入刚才同学用的粗吸管中,模拟了广告A中的情形,让同学们见证了他们的判断。“怎样能同时喝到多种饮料呢?”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地就发现了三叉管的妙用,全班同学沉浸在幸福的发现中,笔者又让同学们欣赏了“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B(图3)[2]。
■
图2 “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A截图
■
图3 “蒙牛果蔬优酸乳”广告B截图
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孩子快乐科学之旅的陪伴者,我们可以利用精彩的生活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信息,将对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开心的话题中,不仅能激活物理课堂,还能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幸福,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4 生活化实验能增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物理学家发现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包括测量一个物理量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方案失败、修正和调整,最终才逼近真理的。
在同学们设计出用盛满水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管中水面不掉下来的方案(如图4所示)能证明大气压存在后,笔者进行过如下课堂设计。老师出示问题:“大气压只能支持这么高的水柱吗?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方案讨论,尝试用更长的管子来验证,但毕竟可选的管子长度有限,感觉到有些无奈。这时,笔者就拿出事先灌满水并盘曲在桶中的透明塑料管和塑料瓶(如图5所示,上方的瓶中有显示水面的醒目的浮标),与同学们一起验证不断修订的猜想――“大气压真的只能支持这么高的水柱吗?”让协助演示的同学,慢慢地逐渐升高饮料瓶,全班同学都伸长脖子、翘首期盼大气压再也无法支撑水柱的那一刻。该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即便站到讲桌上,就算将饮料瓶升到天花板上(笔者曾在一个大礼堂上这节课,水瓶被举到了5米多高),浮标仍然处于瓶中最上面,说明水面没有下降。唉!太遗憾了,管子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高。
同学们认为,瓶中的水面总有一个时候会相对顶部下落。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理论探究,得出大气压p0=p液=ρgh液。在高度受限的情况下,同学们很自然就想到了,换用更大密度的液体做实验的方法。这个设想就是在300多年前,托里拆利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借助生活中的易得物品来体验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实验完成的部分过程,不但真正实现了教学元素的多元化,还激起了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对科学家超人的智慧无比的崇敬。孩子们在一系列跃跃欲试的“猜想―设计―验证―再猜想―再设计―再验证”的体验中,那种勇攀科学高峰的欲望被点燃。消除科学研究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后,再结合理论探究手段,升华学生的科学情感。这样的科学情感教育目标仅通过语言文字介绍远不能达到如此的效果[2]。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少物理实验教学无法开展,从而导致孩子们缺乏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更谈不上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因此,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教师转变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观念和改变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状况。
作为肩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重任的物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开发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实验教学资源。采用生活化创新实验设计,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养成科学生活的习惯,增进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用情感目标的达成助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小实验”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实验”指的是那些穿插在物理课文中或课后习题中的一些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的物理小实验。新课标中的初中物理课本中增加了许多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人教版教材课本为例课文中就出现了30多个物理小实验;加上课后习题中的就更多。这些物理小实验是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云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的教育思想,想方设法的让学生自己参与动手做实验和体验学习;新课标中的这些物理小实验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但有些老师却忽略这些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教材中精心安排和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小实验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下面就对这些小实验的特点进行归纳:
1、内容紧密配合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初中物理的小实验都是伴随着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在进行,穿插在物理课文中或课后习题中。其内容都紧密配合了新课标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题材大都取自于日常生活。例如:九年级课本中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中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等。
2、实验材料取自日常生活,容易实现
这些物理小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非常容易得到。例如:硬币、筷子、尺子、鸡蛋、玻璃球、易拉罐和包装盒等。这就保证了学生在课后或回家也有条件制作、设计和研究这些物理小实验。
3、实验形式灵活多样,便于操作
初中教材中的物理小实验主要有3种类型:制作型(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研究测量型(如:测量自己的步行速度、探讨真空不能传声等)、应用思考型(如:找重心、纸锅烧水、筷子提米等)。这些都是很容易操作、设计和完成的小实验内容。
二、课程设计中安排好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实验大都是内容贴近生活的,用的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教学设计,操作起来又简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论文范文。所以学生做起来会具有亲切感。小实验的效果也都是比较所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初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相对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比较占优势。学习的内容要通过形象的实验才能更好的理解。小实验都是紧密联系课程内容的,所谓“所闻不如所见”学生通过小实验能形象生动的将教材内容展现出来,亲自操作小实验能够更生动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另外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有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物理知识的巩固。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实验课本来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初中课本中的物理小实验都是比较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的,这对调动学生的双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外,鼓励学生多课本上给出的小实验进行改进,在自己生活中发现替代物品或自己设计实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好机会。
4、有助于养成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小实验的内容和所需要的器材都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学问。在进行小实验的教学时,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现题材,寻找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这使学生养成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三、怎样在课程教学中设计好初中物理小实验
由于小实验的数量很多,可能老师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者,小实验的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用以课下学生自己练习比较合适。所以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就是在家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己操作这些小实验。
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课程中的物理小实验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可以留给学生回家进行实验。(1)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里找一个小角落作为一个自己的小实验室,专门进行这些小实验。教师也可以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说服家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2)在学校每个班级可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置实验角,用来展示同学们在家进行的小实验的成果。可以利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由作者向同学们解释实验步骤。物理课上大家也可以一起来讨论这些小实验。(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运用Moodle、Claroline等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使用这样的教学平台教学设计,无论学生在不在学校都可以随时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得到拓展。
2、组织多彩的实验作品展览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小实验作品展览和评选活动。从学生作品中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实验。学校的评选可以分为三个水平等级。能够按照课本上的例子进行小实验并能解释实验现象,说说心得体会的算作初级水平;能够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改进(包括对仪器结构或者使用替代材料等)效果良好的算作中级水平;可以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自己实际小实验并展示给同学的算作高级水平。
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
多数初中生虽然有对物理实验很有兴趣,但物理理论知识还不够,实验操作能力也不强,目的性也不强;所以要开展家庭小实验,教师的辅导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辅导,学生做实验会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地从表面现象分析科学原理,也就不能从家庭小实验中获取知识;开展家庭小实验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最好对下列问题做出指导:①实验目的;②实验的原理;③实验材料的选择;④实验操作中的要点;⑤安全注意事项;⑥观察的重点;⑦实验现象的记录与实验总结等。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两个家庭小实验设计的例子,让学生参考教师的例子去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按照老师的例子去做、对老师的例子进行改进和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学生才能真正的从家庭小实验中获取知识,家庭小实验也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四、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传播一课中有观察小孔成像这一实验。在一个空罐底部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口上, 做成一个针孔照相机。对这个小实验的教学,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实验设计:
1、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实验目的:自制教具,观察小孔成像现象,探究小孔成像规律。
(2)实验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3)实验器材的选择:选择生活中的常见的、容易加工的材料论文范文。因为课本例子中的铁罐或铝罐打孔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替代材料。
(4)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小孔与屏之间的封闭性,不要有其他光干扰成像。小孔不要扎的过大。
(5)安全注意事项:注意不要被使用的尖锐、锋利的工具伤到。
(6)观察的重点:观察像的方向、物距的大小对像的影响、孔的大小对像的影响。
(7)实验现象的记录与实验总结: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小孔成像的规律。
2、布置作业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家进行实验
(1)利用家中现有的器具自制一个能观察到小孔成像的针孔照相机。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装和重新设计。
(2)利用自己制作的针孔照相机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3)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①观察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②观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与所成像的大小的关系。③观察小孔的大小对所成的像的影响。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自己总结小孔成像的规律。
3、对学生作品进行评选
让学生各自展示家庭实验的作品,并组织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效果进行评选,选出最佳实验作品奖,给予学生鼓励。
4、给出教师作品示范并组织讨论该实验。
教师提供一两个设计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一下每个实验作品的优缺点,并进一步讨论像是怎样形成的,最后一起总结一下小孔成像的规律。
安排好物理小实验的教学可以有效的辅助物理课程教学的进行。物理小实验的进行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初中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杜艾琳,浅谈初中物理小实验.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第558-559页.
[2].刘瑞琴,浅谈开展物理家庭小实验的做法和体会.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第104页.
[3].左芳,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实验”的作用.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2):第127-129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要积极从传统教学中脱离出来,进一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升级。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的探究体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为探究式教学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前提,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仅需要一个具有鲜明主题的问题本身,同时还要考虑到利用方式、引入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加强对于问题情境设计的思考,从而使问题情境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探究式教学的体验过程
探究式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突出的是学生在思考中对于物理知识的情感迸发。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信息的获取与事例,要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力争通过“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探究式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性原则,从问题的引出、提出假设、搜集证据、分析与处理信息、评价与交流全过程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习的推理、思维、实验能力。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在内容的安排上运用梯度法,应该从易到难,逐步加深探究的难度性,从而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探究式教学中
近些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时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以及多媒体的资源与设备优势,为学生的物理探究创造更好的条件。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课件,包括课堂所需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等,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象化,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物理探究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布置课余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自行在网络上搜集与课堂讲解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带到课堂中来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从而拓宽学生的探究实践空间。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探究主题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激起学生物理探究的热情。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叙述案例为:在寒冷的冬天,气温骤降到零下10 ℃。但是由于不久前刚下过一场雨夹雪,因而地面上结了一层冰,为了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扫清积冰,避免出现交通事故,并且让持续落下的雪能够不再结冰,有人提出了要在路面上撒食盐除雪。实践证明,被盐撒过的地面果然没有再结冰。此时,教师则可以将这一案例联系到物理知识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检验水中加食盐后对水结冰快慢的影响。
1.提出问题:纯水与盐水哪一个结冰容易?
2.猜想与假设:如果把食盐加入纯水中,那么这水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结冰。
3.实验设计:取若干个相同的容器,分别加入等量的同温度的冷水,其中一个容器不加盐,另几个容器加盐的量依次为由少到多。充分溶解后,同时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观察记录一次。
4.实验步骤:(1)在三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加入300毫升冷水。分别标以A、B、C。(2)容器A中不加盐,容器B中加入10克盐,充分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容器C中加入20克盐,充分搅拌,使之完全溶解。(3)在三个容器中均插入一根小木棒,然后把三个容器同时放入冰箱。(4)每隔15分钟检查一下容器,并记录三个容器中小木棒能否移动。
5.得出结论:在水中加入食盐会延长结冰的时间,即盐水结冰比纯水慢。
通过此种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明白物理的实用性,同时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新课标领导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科学教育的最终成败。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地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物理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接触这门课程,难免会有一点不适应。同时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又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究。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化学专业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化学中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提出质疑,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对初中新课标化学课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来说,一般实验注重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其次要有严谨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最后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这样是化学实验的目的所在,化学实验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本身的科学性,并且实验过程中的材料和器材必须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同时实验的难度不能超过所学内容。不管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都要保证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2.创造性原则:初中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上,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并且充分体现出创造性,不要照搬全收,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符合学生学习范围和认知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实验的创新,让化学实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
3.可行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必须是教材上的相关实验,或者教材实验基础上的升华和改革。而且化学实验设计要和平时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但是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接受能力,实验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备实施性,能够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4.安全性原则:化学实验一般都要接触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有些材料和器具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在实验设计之前,教师要正确讲解实验材料的特点,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材料和药品,同时尽可能的设计危险小的实验,不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和器材。一定要保证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安全性。
5.趣味性原则:单纯的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办法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理解化学知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辅助的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要能够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学实验需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只有充满趣味性的实验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能够缓冲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
二、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是指将教材提供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延伸和升华,改变实验中的某些条件,使其成为未知实验结果的实验,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思考的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会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学过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来探索改变实验条件以后会得出怎样的实验结果。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以教师为引导的辅助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能力。而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主要是通知、验证、运用的设计模式。学生们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结论,这种方式的化学实验比较死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可言,步骤是提出实验问题、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但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1.探究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
设计方案:
科学性原则:基于对物质科学性分析,首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其次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如图:
可行性原则:二氧化硫易溶于水,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硫不与浓硫酸反应。
安全性原则: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不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有毒,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2.实验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水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3.二氧化硫溶与水生成酸,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初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力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适应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习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崔跃新.乐学与爱学—化学教学质量提高两步走[J].辅导员.2011,(27).
[2]韩亚.记忆能力的培养与化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1,(47).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传统灌输式学习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发式探索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物理教师,想要教好物理这门重实践的课程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常见且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一、合理分组以奠定教学活动基础
要想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式教学,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制订科学合理的分组计划是极为重要的,并且对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起着关键作用。物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的小组规模
初中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在四十多人左右,在此建议最好是将学生分成6~8人构成的小组。
2.小组成员的构成
小组人员的编排不要局限于学生的座位,要以全班学生为范围,小组成员的搭配要有互补性以及差异性。
3.选取综合能力强者作为小组长
学习小组构成后,从中选取一位“领军人物”是极为重要的,即小组长。小组长对促进整个小组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小组长的综合素质要强,既要有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又要有过硬的知识本领。
二、有序、有组织性地展开小组活动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绝对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尽管此种教学模式已被沿用多年,但仍然有很多时候出现教学效率收益甚微。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需要性原则
所谓需要,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课程内容需要,要加强小组合作教学的实用性,而非一味地作秀或是教学表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方便学生理解。
2.恰当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时间都具有固定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合理计算时间。要做到合理控制小组合作次数、把握最佳合作契机以及紧扣教学重难点。
3.计划性原则
新课标下的小组合作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于是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不管是何种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考虑来自各方面的因素,从而保证整个教学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且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4.有效性原则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乐于读书、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等。同时,教师还必须处理好独立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独立基础上的合作,是共享的、互补的,这样才能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使小组学习行之有效。
总之,一堂高效的课堂是离不开巧妙的教学设计的。物理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要注意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竞争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云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1.1 道德品质。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教育,是对人的塑造。”新课标要求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在这一教育性目标下,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要达到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勇于创作、愿意奉献、能对个人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素材,正确加以引导。
1.2 科学态度。“新课标目标”规定学生要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有动手探究简单的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的兴趣和勇气,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尊重自然规律,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理科教学都把发展学生与学科有关的科学态度和能力或以科学态度的养成作用于个体人格的形成,作为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知识世界的好奇心作为一种目标去实现。
1.3 对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兴趣的培养,而应从观念上和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来实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大胆创新,设计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更贴近生活,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处处有物理,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 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学物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让实验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需要,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甚至实验记录的表格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这极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及自主学习的开展。实验探究环节的实验目的、原理完全可以让学生到教材中找,实验步骤完全可以让学生按实验目的去摸索,实验表格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物理量的需要去设计,实验结果让学生去归纳总结、验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过程的习惯,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做探究实验。
3 探究精神的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67―01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下面,笔者立足于生本教育,从不同角度谈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生本教学理念下,学生已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和他们自身密切相P;教师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全方位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以“杠杆原理”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引出新课题。比如,日常生活中,如何将道路中央的大石头移走,确保车辆正常通行。在提出该问题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学生提出的观点加以总结,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教学设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具有鲜明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要以多个教学标准客观评价班级学生,要告诫学习好的学生戒骄戒躁,多鼓励后进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这正是生本教育的客观呈现。
以“焦耳定律”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实验,根据他们已有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比如,让某些学生负责实验过程的设计,某些学生负责试验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准确理解“焦耳定律”概念等,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与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这种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哪些因素紧密相连,一旦改变物理条件,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促使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操作,逐渐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