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篇1

1.引言

海洋化工业是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活动。据科学家测试,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其含量最大的11种依次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溴化物、硼酸盐、氟化物、钠、镁、钙、钾、锶等;在80多种元素中,其中有17种元素是陆地所稀缺的,其数量比陆地储藏量要大得多,对提供人类能源和工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2.我国海洋化工产业专利信息分析

2.1海洋化工产业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分析

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该领域的技术发明创造。产业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衰退,总是伴随着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基于专利申请的数据分析我国近10年海洋化工专利申请,对把握海洋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有指导作用。

图1 2002-2011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见

从图1显示,10年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数量增长呈现出典型的朝阳行业曲线特征,合我国海洋化工作为新兴产业的技术特点。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从2006年开始的大幅增长,与我国2006年《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各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展科技兴海,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对于海洋产业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海洋生化工业用酶专利分析

图2.1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与公开趋势图

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在2007年以前不足每年5件的申请量,说明该时期以前对海洋工业用酶的研发投入不够重视,2007年开始增长,说明申请人的相关研究已开始有所突破并企图抢占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5项外国发明专利均在2008-2011年申请,说明该领域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间较晚,说明海洋工业用酶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晚,拥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我国在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排名前五名的分别为山东 26项发明专利,江苏 6项发明专利,浙江5项发明专利,辽宁4项发明专利,安徽 3项发明专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专利申请占了总量的近10%,说明国外科研机构已经开始重视我国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自身技术,做好国外申请专利的相关准备与应对措施。

图2.2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各省分析

综上所述,在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各种理论技术发明多由相关研究所完成,在技术生长曲线中处于萌芽期阶段,相关参与研究和开发的人员相对较少,在获利能力方面短期内难以见成果,需要在技术科研相关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在产品方面得到突破与创新。

2.3海洋精细化工专利分析

专利公开相对于专利申请具有滞后性,故专利公开数据与专利申请数据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由图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专利申请量最多,2011年仅次于2008年,专利申请量6件,而2004年未有专利申请;其余年限专利申请量比较稳定,保持在3件或4件。总体来看,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方面的专利申请比较稳定,但每年的申请量较少,与我国拥有大面积海域的地理优势存在不和谐之处。

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专利申请数据最多的省份为天津市,且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山东和辽宁,分别申请专利有3件、北京和广州、四川专利申请各有2件,江苏、台湾和河南省也均申请有专利。如图:

图2.6 海洋精细化工领域各省份专利申请量图

综上所述,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且针对支持提溴、提钾等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溴系列制品、苦卤综合利用制品、精细化工等产品的专利更少,专利技术尚不成熟,从侧面也表明我国在海洋经济化工领域的巨大发展前景。

3 促进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为加强广西该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尚需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基于广西现有海洋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

3.1增强海洋资源开发意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

3.2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我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队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借鉴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广西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

3.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付之产业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广西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广西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成和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近十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数据的时序曲线充分显示着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趋势,广西政府把加快海洋化工新兴产业建设列入“十二五”科技规划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广西需要加强海洋化工产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高新技术海洋化工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海洋化工技术科研水平,力争建设成全国优秀的海洋化工基地。

篇2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产值占接近全国海洋产值的1/3。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对北部海洋经济圈进行发展态势和趋势分析,以促进各沿海经济区优势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以期为区域布局优化与协调互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进行插值,该方法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能够对地理区域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很好地描述和估测。本文研究数据为北部海洋经济圈内15个地级市2009年和2013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结果分析

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将各地市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插值到栅格图层,可以直观地显示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

根据图1,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明显,区域内四个比较强势的发展地区都对周边地区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协带作用。同时,大连、唐山、潍坊和烟台四个主要产业重心点并未发生较大偏移,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但潍坊、烟台的重心域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迹象,说明两地海洋第一产业的优势正被省内其他地市逐渐缩小,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另外,环渤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较为一致,五年内相对发展程度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有天津市拉大了与其他地市的产业差距,这与渤海湾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

从图2可以看出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天津市一家独大,其产业产值远高于其他地市的产值甚至两个次重心点青岛、大连,承接京津冀优秀的产业发展要素使得天津市相关工业的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作用非常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以及山东省北部地区,正外部效应明显;另外,山东省海洋第二产业发生了相对的衰退,胶东半岛相对于山东中西部的相对优势也在减弱,甚至威海市还产生了相对劣势,应引起更多的注意。

图3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一是天津市和山东省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连市相对优势也比较明显;二是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甚至河北、山东的部分内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市对胶东半岛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而大连市对辽东半岛的辐射作用则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覆盖大连市自身区域,协带作用较弱;最后,天津、青岛、大连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都在减弱,主要原因与资金、人才等产业资源的集中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十三五期间各经济区所面临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即如何在吸引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辐射协带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正面的外部性,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共赢局面。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表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较差,第三产业发展较一、二产业明显滞后。十三五期间应注重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产出效率,侧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北部海洋经济圈具备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依靠陆海联动与陆海统筹,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充分发挥陆域产业的溢出效应。同时要强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夯实教育基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技术创新方面则注重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同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实现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h.基于GIS的黑河市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徐琳.基于ArcGIS的地面沉降数据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翟荣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态势与可持续对策[J].资源科学,2009,08:1335-1340.

篇3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29

1 阳信鸭梨无公害栽培技术

1.1 鸭梨的改形与修剪

为了进一步提高鸭梨的品质,使得鸭梨口感更佳,可以对鸭梨主干进行改形工作。将松散的分层修改为单层多主枝心形,使鸭梨更好的吸收营养,提升鸭梨的品质。在进行鸭梨骨干枝的修剪工作时,应根据抑强扶弱的原则来进行修剪,使鸭梨的生长更加均衡。

1.2 土肥水管理技术

1.2.1 土壤的管理

在进行种植土地的土壤管理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春季将7~10cm厚的植物秸秆覆盖在树盘内,这样就能够帮助鸭梨在生长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水分。在秋季的时候需要对果园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更好的防治病虫害,并且帮助树木根系的生长。在果树的间隙还可以种植苜蓿草,提高土壤中的有机含量。

1.2.2 施肥的管理

相比起其他种类的树木来说,鸭梨果树施基肥最好的时间在9月和10月。在这个时间中,果树由于急速的成长,会大量的消耗果树体内的营养。果树的根系也迎来了1a中最后1次的生长期。因此,应提前施基肥,保障有足够的营养来支撑果树的成长。

1.2.3 适度浇水

对于果树的浇水全年一般会结合施肥进行3次。在春季进行浇水的时候由于是结合施肥工作一起,因此一定要浇足浇透,这样才能让肥料更好的渗透到土壤当中。而到了夏季6月,则需要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来看是否需要浇水。到了果实成熟之前,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就需要逐渐减少,这样才能使得果实的含糖量更高,口感更好,外观也更加的金黄漂亮。

2 关于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

2.1 扩大规模化生产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推行相关的梨园转让或者承包政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承包商一定的优惠条件,使承包商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来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果园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梨园的规模化生产;在进行果园管理的时候,需要进行统一化、规模化的管理,并且制定严格、科学的生产标准,帮助果@更好的进行管理,提高生产质量;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鸭梨品质和品种的多样化,从目前阳信鸭梨的发展状况来看,品种相对较少,在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引进不同的品种,实现品种的多样化,这对于阳信鸭梨产业化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2.2 注重品牌的推广

在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品牌打造和推广是十分关键的工作。相关部门已经联合主要的鸭梨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了“阳信鸭梨品牌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作用就是进行阳信鸭梨的品牌打造和推广工作。在进行阳信鸭梨品牌打造和品牌推广的活动中,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调查当前的市场状况,使得阳信鸭梨的品牌活动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2.3 培养龙头企业

对于阳信鸭梨的产业化道路,龙头企业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而要进行龙头企业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阳信鸭梨产业发展合作社作为龙头,以此来带动当地的产业化发展。扩大鸭梨的产业链。从单纯的鸭梨销售升级为完整的产业链,拓展周边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4 发展旅游产业

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对于促进阳信县的经济发展,以及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借助阳信鸭梨的知名度,并且在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的生产基础之上,开辟风景秀美的旅游路线。游客在领略阳信县的美景时,可以通过农家乐旅游和生态游等,深入了解阳信鸭梨,从而帮助阳信鸭梨更好的进行推广工作,促进阳信鸭梨的产业化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42-0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earch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YUAN Qingmin,FENG 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Using Theil index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structurally decompo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0,and then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has overal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rovinces is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Chines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fell down slightly,technical change played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lso reduced.

Key words: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production efficiency;Theil index;Malmquist index

海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间和资源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综合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2]。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按照地理属性可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泛珠三角地区则包含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来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分析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测算其生产效率并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因此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3];宁凌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了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4];韩立民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机制方面。而国外的学者,如Misra阐述了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对未来海洋电力业的重要作用[7]。Defne着重研究了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机物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9]。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都针对产业效益提高、技术利用等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泰尔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一方面从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视角,针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及比较分析,并对变化原因做出解释。

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内在原因分析

1.1 海洋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速度与质量对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图1所示)。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来看,海洋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海域面积最小,但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海洋产业构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域毗邻东海,该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线位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优良,并且海洋能源蕴藏量巨大,在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以及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南海海域面积全国最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水产和海洋矿产蕴藏量较大,因而海洋传统产业发达,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相较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并不具备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势。正是由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地理位置各异、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

图1 海洋资源与海洋新兴产业关系图

1.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对物质资本、复杂劳动和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使得海洋新兴产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要素之间具有弱替代性,这是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显著区别,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劳动力投入量,纵坐标为资本投入量,曲线QQ′为技术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组合下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和K′L′为两种情况下的投入组合,与等产量曲线的交点分别为A和B。海洋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期较长,且这些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变现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资本的刚性需求,使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虽然A、B两点的生产量相同,但是A点的生产效率要高于B点。因此,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会选择在资本投入更多的A点进行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沿海城市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水平,这样便造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差异。

图2 海洋新兴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弱替代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2.1 泰尔指数

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为了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是一个熵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1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三个区域分别为Q1、Q2、Q3,xi(i=1,2…11)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Xj(j=1,2,3)为区域Qj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X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区域内、区域间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将这一理论与DEA模型相结合,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方面的测算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基于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说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为同期的产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条件下的t期和t+1期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可利用DEA模型计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产率的变化,若其值大于1说明生产率是进步的;小于1说明生产率是退步的。在规模报酬可变时,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式中第一项为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最后一项为技术变化率。Dtv(xt,yt)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Dtc(xt,yt)为规模报酬不变时的距离函数。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时,表示从t期到t+1期,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而当技术变化率大于1时,说明在这一时期,技术出现了创新或者进步[14]。

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选取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在计算生产效率时,以每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变量的选择上,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涉海就业人数为指标,其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由各年固定资产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产出变量的选择上,则以各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 结果与分析

3.1海洋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计算出反映中国三大经济区2001~2010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一直大于区域间差异。动态地来看,2001~2010年十年间,区域间差异的平均值为001,其对于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8%;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则达到96.2%。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所致。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内差异和总体差异(见图3)。

图3 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差异比较

由图3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无论是区域内差异还是总体差异都呈现出震荡式的下降趋势,并且以长三角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具体来看,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最小,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始终在总体差异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从2001年的0.319下降为2010年的0.232,差异程度大幅缩减,说明目前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收缩。另外,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经济区的差异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当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均衡发展态势。根据上述结果,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区域内的差异,即区域内各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测算分析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沿海地区各省市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三个指数,分别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测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技术变化率年均增长-2.1%,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2%。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指数出现退步所导致。同时,技术效率的下降说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已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投入的资源并未全部发挥作用,因此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划分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变化率正向增长,技术效率负向增长。这一阶段内,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改进型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虽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却也是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出现波动,技术效率正向增长,技术变化率负向增长,表明这一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资源投入的开发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处于由非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

再来分析11个省市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表3结果显示,2001~2010年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分别下降了2.3%和3.8%,长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则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明显较低。这与上述分析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情况相吻合。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技术变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技术效率方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依靠技术优势,整个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泛珠三角地区由于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无论在技术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方面都需改善。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是生产效率改善最高的,环渤海地区次之,泛珠三角地区最低,这与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有明显关系。而从各个省市来看,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明显更依赖于技术进步,一旦技术变化出现退步,生产效率就会跟着下降。这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应当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10年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和生产效率变化,使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探究了导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稳,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各省市的发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大,长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小。

(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区。说明当前这两大区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区在调整海洋新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篇5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3.008

自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2012 年是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将有力助推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的“新东部”的崛起,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11年,山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18.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2%。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区域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的流通,生产的扩大化和社会化,社会资本的迅速转移,多种融资形式和信用工具的运用和流通,信贷市场逐渐形成,而作为信贷市场中起重要作用的信贷工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浪潮中,要转变原有发展方式,突破现有发展瓶颈,[1]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离不开信贷支持的巨大作用,有效的运用信贷工具对于促进海洋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优化主导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主体仍然是银行机构,民间金融的参与度比较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并不高,即使是农村信用社近年来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但自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各个商业金融机构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普遍采取了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收缩了农村基层信贷战线,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交,对渔业贷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手续繁、环节多、借贷难。同时,由于渔业是高风险性行业,许多金融机构认为渔民贷款诚信差、还贷能力不足。因此,一直以来,金融机构对渔业生产扶持力度小、放贷量不足,导致渔民生产、技改资金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2]

2 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度测算

山东半岛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830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2%。山东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海洋矿业产量较去年增加24%,海洋盐业产量达2273.05万吨,占沿海地区总产量的69%。2011年海洋渔业产出2388.2亿元,增长16.7%;海洋化工业产出663.3亿元,增长17.4%;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出441.0亿元,增长16.4%;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1亿元,增长15.9%。

青岛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龙头城市。青岛市的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83亿元,增加值557亿,同比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2011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890亿元,同比增长12.3%。2012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目标为15%,力争突破2000亿元关口。

各金融机构也是不断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2010年青岛市银行业全年新增信用增量1738亿元,支持实体经济的一般性贷款比年初增加1332.4亿元,同比多增208.4亿元。同时,继续加大包括海洋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青岛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典型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市的海洋产业为例,采用指标对比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半岛蓝色经济区信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2.1 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与信贷支持状况

2.1.1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状况

发展海洋经济,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青岛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居山东全省之首。而且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从2005年至2009年海洋产业的构成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图2和图3是对2005年与2009年海洋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从2005年至2009年海洋产业的构成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海洋产业中的海洋船舶业在整个海洋经济的比重中有所上升,海洋生物医药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值比例大幅提升。这与国家的政策对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有关,更与对海洋经济金融支持的倾斜度有关。

2.1.2青岛市海洋产业信贷支持状况

从2008——2009年青岛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海洋产业的支持就可以看出国家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就在不断增强。下面从信贷支持规模和信贷支持结构就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进行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09年青岛市各年的海洋产业产值的国民经济比重远高于商业银行海洋产业融资的比重,说明信贷支持规模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从动态来看,2008-2009年海洋经济产值的国民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尽管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融资额度增加了。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构的问题。下面就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构进行研究。

图中的其他产业,主要是除传统海洋产业外的新兴战略性海洋产业,主要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主要有滨海旅游业及海洋运输业等,这些产业已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重要增长点。

从图4和图5的比较可以看出,以海洋渔业为主的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持力度、海洋化工与船舶的信贷支持力度、滨海旅游业、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的支持力度在下降。海洋生物医药业的信贷支持比重在上升,海洋交通运输机港口物流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上升。

尽管对海洋经济的总体信贷支持力度不断上升,对各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结构进行了部分的调整,但是,对各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度是否应经达到合理的水平,下面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信贷支持海洋产业的支持度进行测定。

2.2 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度静态分析

我们以2008年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例。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用部分海洋主导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总值和贷款融资比重为考察指标。2008年,青岛市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为1222亿元,各种信贷融资总额为866224万元。表2是青岛市部分海洋主导产业2008年产值及信贷支持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8部分海洋主导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医药)产值贡献率和信贷融资比重中,海洋生物医药业贷款融资效率较高,其次是海洋渔业、然后是海洋船舶,剩余行业海洋化工的贷款融资效率比较低,可见海洋主导产业的信贷融资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从对海洋主导产业的信贷支持度来看,2008年的信贷支持度具有以下特点:海洋化工行业的信贷支持度最高,商业银行贷款比重大于该行业生产总值在海洋产业总值中的比重,保证了该行业资金的充足来源;海洋船舶行业的信贷支持度次之,贷款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差距比较小;海洋渔业的信贷支持度第三,海洋生物医药行业信贷支持度第四。

2.3 海洋主导产业信贷支持的动态分析

为更加清楚的表明各产业的信贷支持度的变动情况,我们将2008——2009年各个海洋主导产业信贷融资额度与生产总值做一下比较。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我们以海洋经济总额及最具投资价值的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表3是青岛市2008年和2009年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状况。

(2)2009年的海洋船舶工程产值为根据2010年产值的估算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论是2008年还是2009年这些海洋产业的边际贷款产值均大于整体海洋经济的边际贷款产值,说明这些行业都是对海洋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的行业,对未来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依然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海洋渔业,作为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行业贷款的边际生产能力上升不是很明显。与2008年相比,2009年该行业信贷增长率比产值增长率少了接近0.2个百分点。在今后的海洋渔业贷款支持中,应创新支持方式,提升贷款的使用效率。

海洋船舶、工程行业,是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行业。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对其的支持力度,贷款边际生产能力的下降说明政府对该产业的信贷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对该行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就整体海洋经济而言,2008年至2009年的信贷增长率比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七十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对海洋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青岛市海洋经济贷款边际生产能力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贷款投入结构的问题引起的。因此,今后的信贷支持结构需要科学调整。

3 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信贷工具支持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像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弱、信贷产品种类少、信贷工具灵活性低、资金供需双方矛盾突出以及民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能力不足等。[4]为了更好的促进海洋主导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信贷工具在海洋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优化信贷支持结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政策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倾斜力度,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1 可以加大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快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改革,加大商业银行对海洋相关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5]具体可以从安排“海洋开发专项贷款”、提高对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6]、发放短期的季节性渔业再贷款和依据海洋经济信贷需求特点更新服务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7]

3.2 有必要筹办海洋产业信贷管理局,来重点扶持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有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他们均有各自重点扶持的对象和范围,都不可能将海洋经济企业作为专门重点扶持的对象。

3.3 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贷款结构、积极推动借款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方式转变,[8]并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信贷资金的用途等方式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3.4 由日本的经验可以得知,日本农(渔)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农(渔)业生产者因需农(渔)业现代化资金向贷款机构借入资金担保不足的问题,[9]因此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在发展海洋经济中也可以引入海洋信贷担保保险制度以提高海洋信贷资金担保不足的问题。主要通过健全海洋信贷保险制度和建立海洋信贷的担保机制来实现。

3.5 充分利用民间金融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促进作用,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民间金融对信贷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10]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使民间金融机构设立发展海洋经济的放贷专项账户。

参考文献:

[1] 刘堃,周海霞,相明.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N].太平洋学报.2012,20(3):59~64.

[2] 袁红英.资源环境约束与山东区域技术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09):153~157.

[3] 孟庆武,孙峰德等.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6):70~75.

[4] 李莉,司徒毕然,周广颖.海洋循环经济如何借力金融支持[J].环境经济.2009(4):43~48.

[5] 吴明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7):35~38.

[6] 屠元亮.海洋渔业行业分析和信贷支持策略[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2):58.

[7] 秦宏,谷佃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实证分析[J].海洋科学.2010(11):87.

篇6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marine industry for creating the 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and hold on the rule of coordinating the land and the sea,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and sea―front paring with the quite mature system of marine industry abroad,we hav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for example,unreasonable industry structure,inadequ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erious pollution. So basing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s.

Key Words:marine Industry,the Blue Economic Zone,shandong peninsula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20-05

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也给山东发展蓝色经济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蓝色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紧抓历史机遇,调整产业布局,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为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一)海洋产业的内涵及分类

海洋产业是指在海洋及其空间进行的各种经济性开发活动和直接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生产加工,以及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提品和服务而形成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

对海洋产业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首先,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其中,海洋第一产业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特征,即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以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为特征,主要包括海洋盐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第三产业为海洋服务业,其生产活动以提供非物质财富为特征。其次,按照技术标准和时间标准,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最后,根据海洋产业的定义,将海洋产业分为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

(二)海洋产业布局

在产业集聚与扩散规律的作用下,海洋产业布局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均匀分布阶段、点状分布阶段和“点――轴”分布阶段。学者于谨凯等(2009)利用“点――轴”模型分析得出,作为海洋产业布局主体的涉海企业在空间选址上有向中心“点”集聚的动能,其中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较明显,并基于此提出我国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体系。赵昕、余亭(2009)利用集中度和均衡度分析,指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并未绝对集中,各省市间、不同产业间分布不均衡。韩立民、任新君(2009)则从海域承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通过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维系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洋产业集群

在海洋产业集群成因研究方面,方景清等(2009)认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类型, 其形成机理与其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相同,即外部经济说、交易费用说、技术创新说、竞争协作说。马丽卿、胡卫伟(2009)以长三角地区海洋旅游产业集群为例,得出海洋旅游产业集群成因包括四方面:市场因素、产业内部因素、区域环境因素(优越的经济地位、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环境、积极的政府导向)、旅游资源因素。

二、海洋产业发展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国外海洋产业发展经验:以日本为例

1. 实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曾提出实现“环之国”的国家目标,旨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立足于长远发展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方案》、《第九次港口建设七年计划》、《二十一世纪港口构想》等政策措施,以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日本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税费制度,对涉及可持续发展相关项目、海洋科研费用、购置研究用设备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除政府财政拨款外,日本政府还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银团贷款,给相关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

2. 重视科技的力量。日本海洋产业开发实现了从依靠海洋资源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转型。近年日本加大了海洋科技领域的科研力度,涉及到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产业结构合理。日本海洋三次产业中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其中海洋旅游业、港口及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属于支柱产业。日本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日本政府曾提出“观光立国综合战略”,将旅游业置于战略产业地位,其业务范围涉及国内外,推动了沿海旅游业发展。在港口及海洋运输业发展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提高港口功能性,如完善通关手续、港口24小时开放等,改革港口的高成本结构。

(二)国内海洋产业发展经验:以浙江为例

浙江省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濒临东海,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近几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该省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浙江省海洋产业核心层,即主要海洋产业方面,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所占比重较高,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而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中向纵深发展,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在海洋产业支持层方面,浙江省不断提高海洋服务意识,加大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投入力度,使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海洋产业层方面,海洋相关产业发展稳定,涉海服务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发展相对较快。

浙江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较合理,呈现“三二一”的格局。首先,海洋第一产业即海洋渔业逐步向纵深发展。浙江省根据渔业资源及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力度,海洋渔业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转变、由近海向深海远洋转变、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良性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浙江省努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延长渔业产业链,依托渔港、渔乡渔村、养殖园区、人工鱼礁,大力发展休闲观赏渔业,使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向纵深发展。其次,第二产业发展稳健。在涉海工业中,初步形成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主体的临港工业发展格局,尤其是船舶制造业发展较快。浙江省实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支持船企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采取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特种液化气船、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型船舶工业,加快发展高科技船用设备及配件,延长船舶工业产业链,鼓励优势船企做强做大,提高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最后,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且在海洋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总体来看,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第二、三产业地位比较突出,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

(三)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达国家或地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其中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发展较快,“二三一”次产业结构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发展。

2. 海洋产业可持续化发展。随着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资源破坏严重,部分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发达国家普遍开始重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通过转变产业开发模式,建立海洋监测预警机制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重视科技进步的力量。科学技术进步决定了海洋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海洋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重视海洋基础研发及海洋人才教育,各国政府都提供了优惠政策扶持海洋产业发展。

4. 政府实施综合管理模式。海洋产业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政府实施综合管理模式,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达到强化产业管理力度、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 地理区位优势。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的桥梁。同时,山东处在东北亚经济圈的圈层中心,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山东半岛是中国北部延伸至太平洋的前缘,是通向各大洲的重要门户。山东半岛还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且海上交通便利,具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2. 资源优势。首先,港口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半岛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长度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0多处。其次,海洋再生和非再生资源丰富。山东半岛地处温带,日照充足,水质肥沃,适合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达400多种,渔业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53种,半岛北部海域石油、天然气地质预测储量巨大,地下卤水净储量约74亿立方米,含盐量6.46亿吨。最后,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滨海沙滩是山东最有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半岛南部沿岸,具有坡缓、砂细、浪平等特点,且阳光充足、气候宜人,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山东沿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极具特色,除独特的海洋和陆地景观外,诸多人文景观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同时,山东沿海海产品和土特产品丰富,成为旅游者购物首选。

3. 科技优势。山东省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山东省拥有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6所,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两院院士18名,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雄厚的科研实力、优秀的人才团队及不断增强的源头创新能力为发展蓝色经济积蓄了创新优势。

4. 产业基础优势。较强的海洋经济实力为蓝色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船舶制造、海洋化工、海洋油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食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沿海风电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5. 基础设施优势。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快公路、铁路、海运、河运、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山东省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仍占海洋经济总量的60%以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其中,海洋渔业所占比重较大,其后依次是海盐业、海运业、修造船业、海上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滨海砂矿业。新兴产业占比较小,如海水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可见,山东省海洋传统产业占比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主要指第二产业)成长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多空白,海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海洋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还导致了渔业资源的相对匮乏。近年来依靠扩大渔业规模提高海洋经济总量,致使近海渔业资源状况严峻,一些传统的大宗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代之以上层鱼类及头足类为主,近海捕捞业的衰退将会制约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

2.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山东省近海环境污染较严重,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城市的海域污染情况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陆地废水排放污染;第二,近海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第三,石油污染;第四,频发的海洋自然灾害导致山东半岛沿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3. 海洋科技创新不足,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虽然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实力较强,但还远不能满足海洋开发的实际需要。山东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方面,但该产业缺乏独立性,只能作为为养殖业服务的配套环节,其终极产品难以完全体现高科技的价值。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产品种类少,新产品开发缓慢。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仅局限于海洋科学,而与海洋科学相结合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涉及的电子、生物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激光等领域创新较少。此外,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项目产业化速度慢,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问题。

(三)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机遇

1. 时代背景良好。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并作出重要部署。当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已在沿海五个区域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龙头,即辽宁、天津、上海、广东、广西。而山东地处连接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位置,找准战略定位并尽快实现区域发展突破显得尤为重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既立足于山东发展实际,又放眼全国发展大局,定位科学,切实可行,付诸实施后,必将使山东半岛的区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

2. 政策环境良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培育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新突破,为此,山东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在现行政策基础上,着重从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支持、投融资、财税、土地与海域使用、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措施等七个方面给予省级扶持政策,并积极争取国家级优惠政策,扶持蓝色经济区发展。

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山东省拟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由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其他投资机构共同募集设立,以海洋二、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第一产业中的高科技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初步确定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港口、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重点领域,同时还将设立海洋开发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海洋优势产业发展;在土地和海域使用优惠政策方面,山东省将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在对外开发方面,拟争取设立东北亚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3. 滨海新区的崛起对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积极影响。一方面,滨海新区发展带动要素区际流动,为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助力。随着滨海新区的崛起,海洋经济中心沿东部沿海一线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同时伴随着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区际流动,使得山东产生“伴随型”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山东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另一方面,滨海新区的崛起带动了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协作,加速了经济一体化进程,山东可抓住契机实现海洋资源整合,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

(四)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威胁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的增长极和发展点,势必会对山东海洋产业发展产生“倒吸”效应,加速山东省生产要素的外流。同时滨海新区经济的空间扩张,也会使山东海洋经济的市场、产业受到空间挤压,如天津港和已获批建立的东疆保税港区,都将对青岛港产生巨大竞争。天津的海洋化工业和海盐业,也将对山东的海洋化工业和海盐业产生巨大挤压。

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对策

(一)SO战略: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第一,充分利用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科技资源等优势,规划整合要素资源,形成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胶东半岛地区应以青岛为龙头,烟台、潍坊、威海为骨干,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青岛应充分发挥资源、科技、区位等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建设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及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示范区;烟台应借助自身资源、空间和产业等优势,以港口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海洋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水产养殖加工、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滨海旅游等海洋优势产业;威海与日韩区位优势明显,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鲁南地区应着力构建临港产业带,以建设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心,加快现代港口物流业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应摒弃“重河轻海”的旧观念,把握河海双重优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研与产业相融合,争取在临港产业开发、海洋渔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上实现突破。

第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首先,应针对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不足之处,加强与省内外著名院校、研究机构及大公司、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采取技术联姻、知识共享、合作开发的方式,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科技资源,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引导海洋与渔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进程。

第三,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契机,紧跟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平等互利为基础,通过区域协作,实现垂直分工和水平合作,加速海洋资源整合,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

(二)W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改进内部弱点

第一,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手段。首先应加大依法治海力度,严格贯彻落实海洋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其次,鼓励相关企业降低能耗、排污量,严加整治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其进行清理改造。最后,适时借助政策调控、市场机制等手段,制定相应具体措施,如排污收费、发放排污许可证等,加强污染控制,改善海洋环境。

第二,提高政府综合管理能力。我国海洋管理权责模糊、效率低下现象普遍,因此山东省应充分认识到在这方面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综合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管理人员和民众对综合管理的认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及执法机构,强化海洋产业管理力度。

(三)ST战略:利用自身优势抵御外部威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业、单一城市的竞争,而是提升到区域一体化的更高层面。滨海新区的崛起带来了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也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鉴于此,山东省既要与其他区域的相关产业建立强关联性,又要形成错位发展,扬长避短,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优势。首先,可考虑建立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积极组织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产业发展。其次,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减少区域间要素流动障碍,打破市场的地域分割。最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半岛经济与日韩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等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区域经济合作,使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全方位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实力。

(四)WT战略:克服内部弱点和避免外部威胁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比过重,因此应加速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向“三二一”结构形式转变。首先,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海洋交通运输业可以带动电子、机械、造船等相关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其次,加大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推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如船舶制造、油气开采、海水化工等产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达国家海洋第二产业产值能占海洋产业产值的一半,因此,应加大第二产业技术开发力度,并迅速投入使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最后,第一产业发展应以保护海洋环境为前提,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现代渔业产业。

第二,加速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山东半岛海洋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将海洋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产业集群化推动蓝色经济区经济增长。山东省应克服自身产业布局缺陷,将适宜在沿海地区发展的海洋产业、临海产业、临港产业等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布局在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也要注意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应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33-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7

一、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一般是建立在股权治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持股、控股、股权合作与人事协作管理等形式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1]。产融结合主要采用由“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的路径形式,构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信贷联系、资本联系与证券化联系[2]。建立在产融结合基础上的“由产到融”能够把土地、资源等部分资产通过证券化由实体产业领域转移到金融机构[3],而“由融到产”能够通过集合融资、信贷支持、金融平台等途径将资金疏导集中到特定长期投资领域,助推产业的战略发展[4]。产融结合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规避系统性风险。为控制风险,当银行、财务集团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与金融信息服务时,容易出现“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不协调情况,金融支持不能匹配经济发展需要[5]。但是,如果能够实现产融结合,让企业集团与金融机构形成共同的产权约束,通过内部信息流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规避市场交易容易出现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集团的外在经营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6]。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融结合形成的必要性与内在推动力。从西方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分析,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是在相互推动的基础上演进的,符合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准则,具有现实必然性[7]。但产融结合的内在生成需要多元化推动因子,包括充足而又稳定的资金流支持、健全的信托机制、成熟的资本运作能力、金融与产业的利益共享协同、财务及管理协同等[8]。同时,产融结合也会衍生风险,比如资金链条被拉伸,致使风险的传导性更强。因此,产融结合应该在政府的疏导与管控下规范化运行。

2.产融结合的方式选择。目前,产融结合已经形成几种特定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德国全能银行制产融结合模式以及日本主银行制产融结合模式[9]。

3.中国产融结合的现状与产融模式探究。通过对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利用制度变迁模型,结合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经验总结,得出中国的产融结合应该采取主办投资银行制。另外,针对特定区域内产融结合的研究,以民营企业发达的温州为范本,以产融结合中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参股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机制与管理体系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民营企业、民间资金能成为产融结合的重要主导力量[10]。

综合以上研究,虽然理论界为进一步研究产融结合问题以及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研究仍不能满足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以下问题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对由产融结合的创新形式与有效组织形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尤其对产业发展基金以及规制系统的探讨还显欠缺。另外,根据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对产融结合的一些有效实践,比如产业发展基金的有效运行及其运行效率的控制管理还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尤其国家海洋战略下的海洋产业发展来说,探索有效的产融结合路径,为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对产融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

二、以产融结合实现民资功能的有效放大

(一)产融结合应适应资本需求

产融结合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筹集有效资金,产融结合的过程就是将用于投机与储蓄的闲置资金转移到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内的过程。但是,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资金驱动或者利益驱动,金融资本难以短期内集聚到既定的产业发展领域。因此,产融结合的前提是存在具有较好投资前景以及投资回报的产业,从而由较高的产业投资收益来凝聚发展资金,而且这些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受制于有限资金瓶颈的发展阶段,急需大量资金的介入。

当前,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就处于这样一个资金短缺的阶段。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推动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步伐加速推进,各项海洋工程、海洋产业投资全面铺开,资金的基础支撑薄弱。到2020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强省。根据这样的发展速度,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浙江海洋经济总量的大规模扩张,必然带动一批海洋传统产业、港口物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大多都属于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产业资本的注入。因此,按照“集合融资,科学管理,风险规避,运作规范”的理念与规则建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可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为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提供充足资金。

(二)民资具有逐利本性

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当资金没有充分使用或者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时会导致其时间价值的流失,这就赋予了资金天然的逐利本性,也就是资本要实现其保值增值功能。伴随民营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的来源渠道以及存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主要有民营企业积累资金及扩大再生产资金、民营个体资金、居民个人储蓄资金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末,全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33万亿元,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民间金融途径积累形成的民间资本,都是以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过多进入投资领域,民间资本的逐利本性有待释放。

(三)以产促融释放资本效能

在常规投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高额投资回报往往推动大量民间资金流向极易产生泡沫的虚拟投资领域(例如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从而资金开始不断偏离实体经济领域。与此同时,产融结合过程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又面临资金短缺,这就必须解决产融结合过程中民资的逐利本性与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之间的耦合关系[11]。通过疏导民资流向,让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在以产促融的基础上释放民营资本投资效能,实现资本效能的最大发挥。同时,产融结合也能加速资本的积累与扩张,确保资本运行的安全与收益,创新民间投资渠道。

另外,产融结合过程中资本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借贷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利益输送、信贷关系与股权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从而可以直接作用于金融资本。但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借贷资本之间都必须通过组织严密的人事关系来保持,只有这样金融资本才能符合相关产业的各种需求。同时,金融资本还应该以人事关系的建立为前提满足借贷资本的投资扩张需求。

浙江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而从很多海洋强国的发展实践来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大发展都必须借助于政府与国家政策的外在支持,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资金的投入。例如新加坡、欧美、韩国等国家都采取了各种出资手段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爆发式发展。结合当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与海洋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1),加快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首先扶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巨大,在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下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整合民间资金力量,通过“以力借力”的方式集合有效资金力量注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海洋开发的“硬实力”。

三、民资主导型产融结合的产业发展效应

民资主导型产融结合是基于民资效能得以有效发挥下的产融结合,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金融资本来源主体是民营企业和众多个体,受众范围相对比较广,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到系统性风险的控制[12]。因此,产融结合的融资前端必须是能够确保长期稳定运行的产业领域或者产业融资项目。在这一产融结合的风险机制倒逼下,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规制管理发挥产业的自动风险滤波效应,既要促进长期运行风险较小的产业发展被强化与放大,又要确保短期风险波动较大的产业发展被弱化或者退出产融结合领域。同时,民间资本也能够通过风险识别自主选择高风险产业或低风险产业,经过优势劣汰形成具有产融结合优势的主导产业。

(一)产融结合中的产业选择

产融结合所体现的产业发展效应主要表现在募集的金融资本与分布在各个特定产业领域内的产业资本的融合情况,这些特定产业就是产融结合中的“板块效应”。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究室调研课题组(2010年)的研究报告,精密仪器、工业设备、船舶制造、钢铁冶炼、石油化工、电力、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的发展通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与产融结合产业具有较为准确的匹配。

随着民间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迫切需求高收益与高保值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民间资本在市场化条件下的流向容易出现盲目性,往往在某一特定经济领域集结,推高资产泡沫,如当前虚高的房地产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有行手”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具有一批前景的产业和重大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向这些领域注入。比如澳大利亚政府就通过设置基础设施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机场、通信、工业地产、基础设施、传媒、休闲以及商务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见表2)。

(二)产融结合中的金融资产选择

在传统的海洋产业领域,比如海洋捕捞、滩涂围垦、远洋运输、海洋养殖等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对承担较高溢出风险的金融资产而言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相反,诸如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海洋新能源利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底钻探等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前景,投资回报率的预期较高,能够吸引股权金融资本与长期投资资金的参与。因此,产融结合的实现条件就是必须在金融资产选择上满足股权投资较高的投资回报需求[13]。对浙江海洋产业发展项目来说,可由浙江金融投资公司组建专业资金管理团队,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规范的海洋项目型基金产品(见表3)。然后通过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完成基金份额的募集。

四、以定投基金为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搭建产融平台

由于定投基金具有定期定额投资的特点,在采用定投基金的形式进行产业融资时,投资者就能根据风险状况的变化,通过调整投资策略规避风险。以定投基金构建产融平台,可满足风险抵抗能力较差的中小投资者的长期投资需求,并能为战略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14]。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浙江海洋产业发展对长期专项资金的需求特点与需求规模,组建符合海洋产业资金需求特征以及投资周期较长的定投基金。尤其要根据不同海洋产业发展项目的具体特征,规划设计相匹配的专项定投基金,科学合理构建定投基金与海洋产业互为推动的产融平台。

但是,搭建产融平台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与管理结构,例如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公司,形成“财政预算+金融资本+资本运作+民资参与”四位一体的系统金融控股平台,在其架构下包含担保子公司、证券子公司、银行子公司、保险子公司、基金子公司、实业子公司以及类似金融子公司(见图4)。其中,主要由银行子公司的业务部门负责吸纳闲散的社会投资资金,并承担“资金池”收入与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证券子公司主要负责对打包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初期投资期满时将证券化处理后的资产以发行上市的形式进行投资资金的兑付或者转化为可随时变现的金融资产。在产业投资资金稳定供应的情况下,实业子公司主要承担投资项目的选择,将募集来的投资资金投入到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比如海洋装备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本的增值。另外,考虑到产业基金运行风险的防控,由保险子公司或者担保子公司承担具体投资项目的风险担保,防范较高的系统性风险。

五、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规制设计

(一)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治理结构

建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其管理体系的形成需要具备科学的治理结构,连接并规范基金投资者、董事会决策层、职业经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分配,确定内部详细的权限划分,以此来解决基金运营体系内各方利益的协调分配问题,确保基金的高效有序运转。海洋产业资金考虑到提供者或投资者多为民间自有资金所有者、中小企业投资者、民间机构投资者等分散主体。须构建由发起人与其它投资者代表共同组成的投资者委员会来行使一般基金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功能。

投资者委员会负责指定基金托管人,支付托管管理费用,同时明晰资金往来,监督投资运行。投资者委员会只是资金的来源与监督管理机构,还必须在投资者委员会的监督下成立专门负责基金日常运营的基金管理公司,由它选择投资项目与设计基金项目投资组合。除此之外,投资者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根据基金公司作出的产业调查分析,明确项目投资领域,做出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可观收益的项目投资决策。

在海洋产业基金的使用管理方面,按照《浙江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必须成立基金的董事会,规避决策风险,然后由董事会一致表决通过基金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为了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还应设立服务于董事会的投资决策咨询委员会,而且投资决策咨询委会组成人员必须包含有浙江省金融控股公司派出的5名上线人员,以明确浙江省金控公司对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督管理。

当基金董事会对某一投资项目做出出资、增加或者减少投资份额前,先由投资决策咨询委员会和项目小组对预投资项目进行评议,为董事会项目决策提供专业意见、技术和智力支持。另外,对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使用必须严格监控,按照基金设立的招股说明书,资金只能运用于对浙江省海洋经济的重点发展产业进行投资或者某一特定产业进行投资,比如舟山港产业基金只能用于舟山港的建设、浙江省船舶产业基金只能用于船舶生产建造以及相关装备产业。未经浙江省金融控股公司批准,浙江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任何资金不得从事房地产、股票、债券、贵金属、期货等方面金融投资,为确保闲置资金的稳定运行,只能将资金存放银行或者托管账户。同时,也不能以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名义为他人或者任何机构提供担保。

海洋产业基金的项目投资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投资、母基金、战略合作等三种模式。直接投资主要应用于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加工贸易基地以及重要集装箱港等基础设施产业,这些资源型产业项目对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投资周期较长,缺乏有效市场资金的流入,应该通过直接投资的模式。与此同时,浙江省政府重点发展的海洋经济项目以及海洋经济新型产业的早期孵化项目,比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投资主要应用于特定的海洋经济细分产业,比如针对海洋生物产业,通过母基金重点对海洋生物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发以及海洋农业良种选育等进行精细化投资,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海洋高精尖产业。战略合作模式主要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内那些资源整合难度高、资源需求量大的海洋新兴产业,比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难度较大,需要引入战略合作者进行联合投资。

(二)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运行机制

浙江建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运行机制应该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以信托投资契约的形式向众多意向投资者发放收益凭证,将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起来组成投资基金。围绕治理结构设立的投资基金,主要由基金投资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三方共同协商订立统一的信托投资协议,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契约规定运用信托资产进行基金投资,基金托管人按照契约规定对基金的资金流动进行投资管理,并监管资金的流动性风险,有必要时及时向投资者委员会反馈风险状况。基金投资人则按照契约规定的收益方式享受投资回报。另外,投资对象与融资主体之间应建立在信息对等的基础上,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定投基金的海洋产业投资形式决定了分散的投资者具有特定的局域性,与投资地域具有天然的联系性,这就方便投资者可以时刻关注投资项目的运行状况,从而根据直观的风险情况或者经过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来进行个人投资决策的调整,将个人投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另外,浙江省海洋产业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运作,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举措”,重点支持浙江省海洋装备、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勘探开发、滨海旅游、航运服务、涉海商贸服务、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经济新兴产业项目。因此,应该根据特定项目需要,设计出海洋项目型基金产品。为了符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应由政府作为海洋项目型基金产品的主要承办方,按照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目录,委托金融投资顾问科学设计资金产品并募集资金,同时由保管银行全程管理及监控产业基金的资金运行。另外,根据投资者提供资金的期限,设置短期优先投资者和长期劣后投资者,确保不同类别资金能够及时有效的回笼,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海洋产业定投基金风险防控

针对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投资特征,应该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规则。例如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募集的资金主要运用于长期项目投资,容易出现短期流动性风险,这就需要设立短期拨备资金池应对流动性风险。同时,针对产业发展基金运营过程中的管理风险或经营风险,在管理架构上应确保基金投资项目的引入推介、风险评估与投资决策工作要单独进行,比如选择投资项目的负责人不能参与项目审核、风险评估以及各项投资决策的做出。通过风险的流程控制,规避基金投资过程中人为操纵风险,实现基金运行中风险的科学化管理与防控。另外,还应加强基金风险的后续管理,在海洋产业定投基金规制系统建立的基础上实时监测基金运行风险与运营效率,及时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在后台管理上强化整个定投基金规制系统的风险防控。

(四)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资本回报与退出机制

出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考虑,海洋产业基金前期重点投资主要集中于海洋基础设施、海洋项目前期投资、海洋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海洋研发技术投资等,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而民间资金的退出与进入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资金在使用周期上存在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基于这一特征,可以参照澳大利亚麦格理产业基金的管理模式,首先确定产业基金要投资的产业项目,在此基础分门别类就行打包集成,最后在资本市场以证券化的形式实现资金的赎回与转让交易,这就使项目的投资价值实现了证券化、货币化,也通过资本市场为产业基金的原始投资者提供退出与实现资本回报的机会,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在金融投资产品设计初期,就应从资本市场要求、法律框架、金融产品特征、价值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做好私募投资产品转公募投资产品的准备,为后期的基金上市募资提供前提条件,形成有效的资本回报与退出机制。

(五)确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担保机制

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设计的初衷是在民间资金与海洋产业发展之间进行要素的调剂分配,为富余的民间资金开辟新型的融资渠道,也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海洋产业解决急需的资金问题。民间资金被引导进入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必须要首先要确保个人投资者资金的安全,而能够提供较高安全性的手段就是建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担保机制。但是,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银行、担保机构的金融机构往往无力也不愿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这时就需要行政措施来确保产业基金的安全,比如地方政府可以依托地(下转第55页)

(上接第38页)方财政为产业定投基金构建担保机制,在产业基金遭遇重大损失无法还本付息的情况下由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承担还本付息责任,将个人投资者的风险程度较低到最小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使民间资金流向国家重点引导的产业领域范围内

参考文献:

[1]Paul Gompers and Josh Lerner, The Venture Capital Revolution[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 15,No.2,2001:145-168.

[2]William A.Sahlman, The governance of venture capital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2002:473-521.

[3]Bygrave, W.D., Timmons,J.,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1992.

[4]田书华.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2-65.

[5]陈明.产融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和对我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4(6):55-57.

[6]黄明.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制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9(2):23-25.

[7]魏杰.产融结合的体制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2007(55):68-71.

[8]钱志新.产业金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金融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6.

[10]童威.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理论溯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4(6):54-57.

[11]季敏波.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一、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以来,宁波市坚持把海洋高技术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摆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科技创新重点支持范围,海洋高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据测算,2005-2010年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约25%,到2010年底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约136亿元。

2.优势领域逐步显现

(1)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主要体现在高端船舶生产领域,全市共有造船企业和船舶修造企业65家,制造能力达500万载重吨,拥有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等一批造船骨干企业;船舶品种已经发展到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的多用途船。(2)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海洋生物育种领域,初步形成以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生命学院为核心的种苗繁育体系,可规模化繁育的海洋生物品种达30种,拥有海洋生物育种企业196家;海水健康养殖领域,全市海水养殖面积54.2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7.4%;养殖池塘底充氧技术、复合生态养殖系统等增养殖新模式和技术逐步推广,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逐步建立。(3)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目前全市共有海洋生物制品企业20余家,部分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和经营,如宁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鱼蛋白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的鱼油降脂丸、角鲨烯等海洋药物在全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4)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沿海大中型企业开始大规模采用海水冷却,全市年海水冷却利用量已超过70亿吨;杭州湾新区、象山等地海水淡化试点工程正在积极筹划中。

3.技术支撑力量增强

主要表现在:技术合作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海洋科研与技术开发体系。建有宁波大学生命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已达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总数15%以上;关键技术成果取得突破,在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以及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5项,市科技进步奖35项,专利授权30余项。

4.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1)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在海洋生物育种领域,以象山水产苗种引进繁育中心、宁海得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代表,梭子蟹、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实现大规模育种;海水健康养殖领域,以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在海水饵料、科技养殖等方面拥有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以象山南方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波飞日水产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在低值鱼深加工方面成果突出;(2)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以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蛋白胨、角鲨烯胶丸等取得突破;以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宁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海洋功能食品产业,在海洋调味料和海洋功能型添加剂方面达到了同类领先水平;(3)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主要在高技术船舶生产领域,以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和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为代表,前者实现了海洋工程船生产的突破,后者成功开发了Ⅱ类化学品船。

5.产业基地逐步形成

在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技术船舶生产方面,已初步形成基地和产业互动发展良性局面。海水健康养殖方面,各县(市)、区先后建立了浅海、滩涂、池塘等集中连片的专业化养殖基地,全市“一湾两港”(象山港、石浦港、三门湾)综合性海水养殖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已初具规模,特色化、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海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石浦水产品加工区成为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象山也获得了“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称号;在高技术船舶生产方面,从北仑到象山港两岸以及象山石浦、鹤浦、高塘等地,形成修船、造船、配套、交易的完善配套产业体系。

二、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规模有待扩大

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明显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等问题。如海洋生物育种产业,近200家企业中,年销售100万元以上的不足30家,企业平均产值不到30万元,产业链条短,不少品种难以规模化和产业化。又如海洋医药产业,目前产业产值低,规模小,本地企业很难找到相关配套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产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2.产业支撑配套体系尚不完善

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体系尚不健全。首先,财政资金支持不够,各级政府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入力度较小。其次,海洋高技术人才支撑缺乏,尚未制定引进海洋高技术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第三,相关统计体系缺乏,海洋高技术乃至海洋经济数据只能通过估算取得;最后,海洋经济主管部门缺位,海洋产业分块管理为主,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3.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宁波市现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级别较低,以宁波市级为主,尚没有国家级机构,科研机构整合不够,科研创新力量比较分散,各机构之间内部竞争关系明显,合作力度不够,科研整体实力相对不足。同时,科研机构缺乏海洋科研高层次学科带头人,难以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虽然宁波市在部分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但同大连、厦门、青岛等海洋经济较发达城市相比,宁波市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级别、科研成果总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三、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

1.产业发展地位进一步突出

海洋高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把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作为战略重中之重。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纷纷提出各自的海洋开发计划。从国内看,沿海各省市北至京津鲁辽,南到闽粤桂,掀起了海洋经济竞争大潮,都把海洋高技术发展作为未来战略重点。可以预见,海洋高技术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世界各国围绕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竞争态势将进一步加剧。

2.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科技兴海”战略以来,海洋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超前部署的全国五大重点战略领域之一。当前我国海洋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正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十二五”时期,预计国家将在规划引导、资金投入、重大专项等方面给予海洋高技术创新扶持,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创新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每一轮国际金融危机都催生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当前海洋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呈加速态势,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的海洋产业业态,海洋高技术产业进入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时期。今后一段时期海洋高技术产业有望在以下领域取得技术性突破:海洋环境观测、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潜水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特种船舶研制等。

4.国内外竞争合作并存

随着产业的发展,海洋高技术领域日益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和热点,产业转移和跨国技术联盟成为强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联合开发和协同合作逐步普遍。如欧盟和北美各国开始按照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进行分工合作,并采取统一行动,一致对外;国内沿海各省市在国家批准山东、浙江和广东成为海洋经济示范区后,围绕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合中发展”将成为未来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常态。

四、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1.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到2015年形成20家以上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力、核心竞争力、规模影响力的海洋高技术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海洋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左右。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修复中的运用逐步加强,生态型和环保型高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海洋高技术产业在宁波海洋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2.产业集群基本成型

沿海四大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到2015年基地内产值达海洋高技术产值的80%以上。初步形成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群,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3.创新转化能力明显增强

在高等院校基本建成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信息等优势学科走在全国前列;建成5-7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一批海洋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和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高技术装备产业等重点领域产业化平台,实现海洋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同步推进。海洋科教创新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五、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路径

1.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产业联动、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议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下设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办公室,以协调涉海各部门关系及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活动,组织海洋高技术产业相关项目的实施。

2.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积极构造宽松的政策平台,研究制定鼓励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突出对海洋高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引进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结构性税收减免措施。强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优先保障产业发展水、电需求,优先安排项目用地、用海指标,依法划拨海洋环保、防灾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海用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对属于海洋高技术项目在立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实行专人专门协调,营造绿色通道,及时帮助解决。

3.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

紧紧抓住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工作力度,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招商工作重点,集中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大集团公司总部。推进大项目招商,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引进一批牵动力强、有影响、有规模、高科技、环保型的大项目。做好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督促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完善招商工作责任制,实行各部门及县(市)区招商引资考评制,做好项目跟踪制,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制,切实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和工作水平。

4.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统筹涉海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形成海洋高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合力。以人才为核心,依托高校院所、海洋创新基地,在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基础上,加强已有人才的培养提升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新型联合体,共同推进海洋高技术的研究和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内外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外资技术扩散与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武汉光通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1),67-73

[2]李芳芳,栾维新.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1),74-77

[3]刘洪滨,刘康,焦桂英.建设青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研究[J].海洋科学,2006(12),65-68

[4]孙洪,李永祺.中国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86-89

篇9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和矿产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海洋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准确发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国的海洋产业市场,不断优化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国外一些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利用数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知识等工具对海洋产业经济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工作。Morrissey, O'Donoghue(2013)通过分析2007年爱尔兰10个海洋产业的产值,量化了海洋产业间的联动效应、生产诱发效果和就业乘数,发现在爱尔兰的国民经济中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捕捞份额的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发展中国家案例的空白,Jardine 和Sanchirico(2012)分析了20%的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发现制定准确捕捞份额的国家的政府排名更高、经济更发达、渔业出口产业更有价值、渔业从业人数更少。国外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1.2 国内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我国的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起步较晚,目前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区位熵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灰色关联分析经常和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为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的基础。

于潇(2008)选取了2001-2005年间的海洋产业中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国民经济总产值,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了海洋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评估了海洋产业各个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而白福臣(2009)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进行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各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的计算,而且联合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通过寻求他们之间的关联度,为我国制定海洋经济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徐胜和李振华等(2011)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时,就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在分析过程中,他们剥离了那些不相关的因素,将海洋产业从业人数和海洋各产业的产值联系起来,对涉海就业政策给出了建议。

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大量的海洋产业数据,不仅通过分析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关联度,阐明了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特质;而且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推测了我国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产值,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补救措施和调整建议,这是本文的创新点。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灰色系统的测算方法

2.1.1 灰色关联度

第一步:确定初始参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其中自变量参考序列又叫子序列,记作

(1)

因变量参考序列又被称为母序列,记作

(2)

第二步:原始数据的初值化处理。由于原数据的量纲不一定相同,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系数的表达式:

(3)

其中,P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0.1-0.5,文中取值0.5.

第四步:求相对灰色关联度。母序列和子序列的相对灰色关联度都等于这两个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4)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大证明关联程度越大,子序列对母序列的反映越好。

2.1.2 灰色预测

第一步:生成1-AGO序列。设有非负序列

(5)

则的X(0)的1-AGO序列为

(6)

式中:

(7)

第二步:生成X(1)的紧邻均值序列Z(1)。Z(1)为序列X(1)的紧邻均值序列,根据定义得到:

(8)

第三步:求参数列A。参数列A等于:

(9)

其中,

(10)

第四步:确定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

(11)

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12)

式中:

(13)

故有:

(14)

第五步:求X(1)的模拟值以及还原出X(0)的模拟值:

(15)

其中还原值为:

(16)

第六步:进行模型的精度检验。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一般利用残差序列ε0和平均相对误差来进行,其中残差序列为:

(17)

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18)

平均相对误差为:

(19)

2.2 数据来源

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目的出发,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资料,选取了2004-2011年8年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和各个单产业的产值。

3 实证分析

3.1 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特质

表1 2005-2011年相对灰色关联度

以全国在2004-2011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为参考数列,以各个海洋产业为比较数列,进行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得到2004-2011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1。

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一方面要看到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降低,说明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消耗、低产出”的特点,对资源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符合我国十二五以来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还是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即使意识到传统海洋产业具有缺陷,短期内仍要依靠它来带动我国的海洋经济进步。

2)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升高,说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率高,对资源的消耗较低,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少,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3)新型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程度总体上低于传统海洋产业,但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二者之间的差距正以增速降低。

总之,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总产量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方面。与此同时我国的海洋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现有海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人才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对科技人才的依赖度较低等。

3.2 海洋产业优化研究

海洋产业产值预测:

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问题,首先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从而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服务。灰色预测的结果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1)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预测。计算得到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根据时间响应函数,可以得到X(0)的模拟值序列,对模拟值和原始值进行比较,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拟合

由此得到=0.027%≤0.01,C=0.118≤0.35,p=1。因此,无论是利用平均相对误差,还是利用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频率p进行检验,都得到模型达到了一级精度的结论,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2)海洋渔业产值预测。对海洋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0034≤0.01,C=0.06≤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3)海洋油气业产值的预测。对海洋油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油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可以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0.01,C=0.53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油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4)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船舶工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2.22%≤0.05,C=0.139≤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5)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工程建筑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4.37%≤0.05,C=0.22≤0.35,p>0.95。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6)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交通运输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61%≤0.01,C=0.49910.8。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7)滨海旅游业的产值预测。对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滨海旅游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7%≤0.01,C=0.12≤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海洋产业继续发展,海洋产业的产值持续增加,但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很严重,海洋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传统的海洋产业虽然总量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处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受海洋科技水平低的限制,尚未形成规模,对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力较小。这些因素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制约了海洋产业为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

4 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性问题,为了实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大力推动,继续发展我国的海洋产业,应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考虑:

4.1 在保持传统海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改造

虽然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属于粗放型产业,却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必须深入到这些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实现从源头进行改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优化传统海洋产业的结构,加强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淘汰技术落后的企业,依托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投资回报快、发展前景广阔等优点,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力量。为了实现海洋经济更持久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这就要求我国各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特点,大力发展它们的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兴海洋产业。发挥政府服务型公共部门的作用,增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鼓励年轻大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投身于海洋产业,为新兴海洋产业吸取活力。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实施措施保障它们的权益,吸引私人企业家投资。采取开放的海洋发展战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注重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我国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有迹可循,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于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海洋产业经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76-79.

[2] Morrissey Karyn, O'Donoghue Cathal. The role of the marine sector in the Irish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Marine Policy, 2013, (1): 230-238.

[3] Jardine Sunny L, Sanchirico James N. Catch share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 Marine Policy, 2012, (9): 1242-1254.

[4] 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0-112

[5] 徐胜,李振华.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性研究[J]. 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11,(4):54-60.

[6] 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271-275.

[7] 殷克东,王晓玲.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 2010,(28): 28-37.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23—04

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从陆地走向海洋。我国现代化进程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突破资源要素限制、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开发蓝色国土等多重战略作用。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大发展轨道;同时,也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现实使命。

目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涵盖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领域。实践中,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占整个海洋经济的比例尚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非常突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尤其是迅速规模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成为海洋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与成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海洋科技创新是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海洋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构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加速新兴海洋产业成长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效率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要素,促进技术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政府的重要行动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要着力于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为技术创新活动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便包涵着内在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为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加速”体系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支撑。

(一)当代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需要“孵化-加速”体系

全球技术创新图景的新变化要求更具效率和竞争力的创新服务体系。跨区域、跨行业聚集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资源的匹配度、集聚效率和利用效率成为获得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随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创新复杂性大幅增长,创新难度和创新风险日益攀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技术创新的新格局下,切萨布鲁夫提出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可以且应当利用外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这为创新服务体系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为契合的理论支持,也成为创新实践中探索“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渊源之一。

(二)新兴产业竞争的本质特征要求“孵化-加速”服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尤为激烈,因为通过技术创新率先推动新兴产业成熟的区域经济主体能够借此占据产业高地、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从而获得超额创新利润。技术创新竞争具有“赢者通吃”的特点;依赖技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竞争格局具有浓重的产业爆发力和产业成长速度的特征。从区域发展主体的视角观察,新兴产业具有典型的速度经济特征,即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并走向成熟,优先取得新兴产业的规模经济,即可获得产业发展的各种优势。因此,区域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活动参与者都需要加快孵化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以此加速新兴产业成熟。鉴于此,一种致力于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的创新服务体系成为现实需求,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三)企业成长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为“孵化-加速”体系搜寻适合的服务对象与合理的作用周期提供了理论指导

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而且这些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不仅指企业内部资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外部资源。已有研究文献表明,具有较好社会网络、能够利用外在资源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绩效。进一步来看,彭罗斯认为管理型资源的积累与扩张是企业成长的重要限制因素。管理学大师爱迪斯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等10个周期,并针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提出发展对策,这些研究为“孵化-加速”体系的作用周期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正是基于企业成长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和现代企业发展实践,“孵化-加速”体系可以瞄准特定的企业群体和生命周期进行各种有益的增值和助推服务。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理论演化与实践发展表明,技术创新领域的“孵化-加速”体系具有理论自洽性和现实可行性

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时值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尽快摆脱经济低迷格局,极具创造性的商界催生出企业孵化器这种商业服务模式,培育和帮助新创企业发展。此后,孵化器呈现出燎原之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展,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此后,孵化器理论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逐渐演化出更深层次的理论脉络;其企业孵化实践也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企业加速服务发展。20世纪末,企业加速器又在美国率先诞生,成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新成员;与之相关的理论探索紧随而至。Price认为,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服务于不同的企业类型和成长阶段,企业加速器为具有良好业务前景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加速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此后,Hannon从理论上提出孵化器的三种功能角色,即萌芽器、孵化器和加速器。这种划分方法传承和发展了企业孵化器理论,为将企业孵化服务向纵深扩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如果说企业孵化器是在经济衰败时期为了促进新创企业诞生并提高其存活率,那么企业加速器则是在技术创新竞争加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的时代背景下加快产业成长。沿着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理论思路,结合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构建更高级别“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的理念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逻辑结果。

二、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与目标功能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依赖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与技术创新服务密不可分,需要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实践中,面临我国新兴海洋经济比重偏低、海洋产业结构亟待提升的局面,打造专门化的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借此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加速新兴海洋产业成熟成为必要的现实选择,也理应成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为了确保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目标功能,并据此设计相应的体系架构。这里根据技术创新及其服务体系理论,结合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特征,试图从理论上厘清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与目标功能,为构建该体系确定合理边界和行动指引。

(一)内涵透视

分析和阐释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有助于清晰把握其核心属性。

1.专门化的服务体系。技术创新及其服务活动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沿着提高专业分工效率的主线加速演化,分化出专门化的技术创新行为和日益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行为。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作为技术创新服务的参与主体,自身就裹挟着专业分工效率的内在动因,这是准确把握该体系属性的首要因素。

“孵化-加速”体系作为专门化的创新服务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体系的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即致力于加快海洋高新技术转化、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凸显这种专门目标,是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区别于其他经济服务体系的标志,也是该体系借助专业化分工效率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二是“孵化-加速”体系服务内容的专门化。作为高端生产业,应该提供其他技术、经济服务体系所未能供给或供给不足、不优的服务内容,从而实现差异化服务供给,进一步释放和发挥专业分工效率。据此,紧扣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专门性,既能凸显优势,又能提升专业效率。

2.鲜明的有机集成创新特征。新兴海洋产业“孵化一加速”体系应注重集聚和利用现有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具有鲜明的集成创新特征。“孵化-加速”体系的集成创新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该体系要集聚各种资源要素;另一方面,要集聚各类主体要素。在资源要素方面,“孵化-加速”体系应当涵盖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需求,如高新技术开发、金融资本、科技人才、管理咨询等等。在主体要素方面,“孵化-加速”体系应致力于囊括或联络广泛的技术创新活动参与主体,形成规模庞大的合作共生技术经济体系。从本质上看,资源要素集聚和主体集聚具有同构性,因为资源要素最终要通过组织主体来承载和转移。

简单、机械的资源积累,并不能直接创造出高效率的技术经济服务体系。在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人为打造的创新基地往往经历漫长的成长期,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外力干预下的资源积累在形成有机共生系统之前需要一个较长的演化周期。在自然界,人造林生态系统的生存能力总是不如自然演化生长而成的原始林生态系统,究其原因在于人造系统内各主体间的有机共生联系有待加强。自然界的原理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维路径,实践中,人为打造的科技创新基地在综合创新绩效上很难达到美国硅谷的水平即是很好的例证。所谓道法自然,人为打造的技术创新系统应致力于提升和加强内部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海洋新兴“孵化-加速”体系是一个有机的集成创新系统,这是构建该体系成败之要点。

(二)目标功能分析

在技术创新日趋复杂、新兴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倚重和依赖创新服务体系,并与之形成相互渗透的螺旋式进化系统。单个的创新服务组织难以承载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体系化的创新服务主体将能释放出更强的驱动力和竞争力。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目标功能,有助于加快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

1.高效整合与开发创新资源,升级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多方面的资源要素,创新资源整合效率成为决定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源整合有助于盘活存量资源要素,开发新型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将充分挖掘区域内、行业内的存量创新资源,促进资源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打造创新共生系统,最终实现高效率的创新资源整合效果,提高区域创新资源效率。当既有的技术创新资源难以满足创新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时,开发新型资源和资源主体就成为“孵化-加速”体系的目标功能。技术、经济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种资源的短缺与不足都将导致整体功能的孱弱,引起技术、经济资源的流转产生阻滞。构建“孵化-加速”体系将主动识别和弥补资源、服务的短缺,及时夯实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短板”,使创新服务链条更加完善与健康,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

2.快速搜寻与供给核心资源,加快创新进程与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资源搜寻、供给与交易问题。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导致珍贵的技术创新资源闲置或不合理配置、创新活力不足。首先,海洋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新海洋技术及其商品化、社会化。“孵化-加速”体系通过高效率整合与开发技术创新资源,将大幅度解决技术与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降低技术与服务的交易成本,从而繁荣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为创新主体快速提供核心资源,有助于加快创新进程,促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成长。最后,“孵化-加速”体系为新兴海洋产业提供规模化的创新服务资源,加速新兴产业成熟,助力海洋经济区域抢占新兴产业高地,谋求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三、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对策

当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成为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主要竞争阵地,其中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与新兴海洋产业紧密相关。加快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契合时展需要,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紧迫性。实践中,已有地区尝试实践类似的“孵化-加速”体系。例如,成都市从2013年起将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培育网络体系。基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基础,把握“孵化-加速”体系专门化服务体系和有机集成创新的内涵特征,围绕体系的目标功能,结合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提出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4条对策建议:

(一)确立重点发展和扶持的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围绕这些领域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明确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专业化服务系统属性,瞄准专门的行业进行加速服务。新兴海洋产业涵盖面广泛,行业之间技术差异、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差异巨大,“孵化-加速”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贯彻专业分工效率原则,围绕特定行业展开服务。建议海洋经济发展区应根据资源禀赋、自然地理条件、科教优势领域和产业基础等要素,确立本地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据此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二)围绕技术创新活动关键环节与核心创新服务组织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技术创新活动包括系列行动环节,不同阶段和环节需要不同的创新服务。“孵化-加速”体系应涵盖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行动环节,并特别关注技术创新主体的瓶颈环节和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创新服务组织是“孵化-加速”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该体系应囊括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市场上的核心创新服务组织,并及时吸纳新型创新服务组织。科技园区是综合性创新服务主体,具有功能强大、影响力广、集聚力强的特点。建议以海洋科技园为核心节点,吸收其他既存的创新服务组织,建设必需且短缺的创新服务主体。在海洋科技园区内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并实现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加速器的耦合对接,提供“孵化-加速”一体化服务。

(三)完善并强化创新服务合作网络

“孵化-加速”体系是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助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服务系统,但绝非是唯一的服务体系。期望“孵化-加速”体系提供全部的创新服务,既不符合学理,也无法实现。因此,“孵化-加速”体系应当保持开放性,注重与其他服务主体、服务网络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完善创新服务网络。如关于海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就有助于完善创新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孵化-加速”体系要加强与创新驿站、风险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其他创新服务系统和组织的合作。

(四)制定“孵化-加速”体系建设规划,出台金融、财税和人才等方面的区域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篇11

[作者简介]位双,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22-03

随着世界对于海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国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成为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技术的集成,它的研发和开发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技术突破的难度大,失败率高,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集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于一体,建立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二)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1、资源条件

广东全省海域面积41.93万km2,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35.40万km2。广东省濒临南海北部,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广东省所辖海域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含量丰富,可预见性石油资源储量达50亿吨以上,并且大多具有勘采价值。广东省具有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物产资源优势,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经济条件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一步的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广东省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GDP达37588元,增长8.7%,提前两年实现2010年预期34400元的目标。这为广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政策条件

广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优化调整和制订实施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广东省委、省政府早在2004年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就提出了要依靠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

我国海洋产业迅速发展,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电力业等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并提出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表1)。

1、广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沿海地区都在大力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纷纷成立专门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基地。广东省作为全国的医药大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海洋高新技术推动现代中药、新型药物制剂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加速推进了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程。在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上有显著提升,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广东海水利用业

广东虽是海洋大省,但是广东淡水资源不足,用水效率不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量日渐短缺,水质日趋恶化,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缺水范围不断扩大,难以满足沿海地区发展需求。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海水利用工作,探索海水利用有效途径,取得较好成效。广东具有海水淡化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成功范例,如全国第一座电渗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在南海西沙,全国第一座民用电渗析海水淡化站落户于珠三角。

3、广东海洋电力产业

海洋电力产业是利用海洋能发电满足人类电力需求的产业。海洋能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广东是海洋大省,可用于潮汐发电资源约400万千瓦。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小,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但依旧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尚待完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间接调控能力、技术中介的服务功能、知识产权的保护、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综合环境。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和资金。从人才角度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广东缺少高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广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技术创新源的开发能力尚待加强。从资金角度来看,广东目前的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偏低。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实力有待加强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大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海洋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数量还不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虽然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形成经济规模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不多。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来提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保持其发展速度。

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应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扩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一)制定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协调,结合广东省经济发

展战略需求,提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目标与动态调整建议。协调区域内各市的产业分工,消除人才、资本、信息、科技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分割障碍,营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国家级或市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完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大力推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拓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来源

要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入体制,拓宽资金渠道,逐步形成财政拨款、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利用外资四大渠道。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积极推荐和协助有实力、成长性强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管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创新人才制度,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欢迎他们参加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开发。

(五)依据政策法规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

建议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恶性竞争。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全省供求总量的平衡、重大科技项目的布局、产品发展方向和技术转移等。

(六)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

营造良好的研发环境,充分发挥广东的区位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使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融入到广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

五、结语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直处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升华和发展。依托广东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谨凯,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广东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广州:广东省统计局,2009。

[3]高慧英,海洋能发电[J],广东科技,2007,(4)。

篇12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篇13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契机,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助推海洋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海洋产业与就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为扩大就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 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 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 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