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思乡的诗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下面我结合有关诗人诗作加以探究:
第一,家国之愁。人生天地间,无不有家国之爱、故乡之思。当国家罹难,诗人无不书写浓浓的家国之愁。这种忧国忧民之愁根据不同的背景和际遇,又可分解为家国之恨、战乱之忧、黍离之悲、故乡之思。屈原的《离骚》,为中国古典诗歌奠定了悲愁的基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种深怨幽愁,是国仇家恨,源于屈原的大爱。从屈原开始,这种大爱与大愁并生的情感濡染了一代代中国的诗人骚客,并逐步形成传统,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诗圣”杜甫更是以其善感的心灵触摸时代,以深广的襟怀体恤苍生,用如椽的巨笔描述国难。在《对雪》一诗中诗人写道“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时刻关注着“安史之乱”的战况, 诗人的悲悯情怀与日月齐光,昭示后人。心忧天下,是我们的民族魂。
在抒写家国之愁的诗歌中,还包括思乡诗和怀古咏史诗,游子思乡的原因除了国难和战乱外,还有羁旅异地、客居他乡、仕途失意、贬谪流离、科举落第等多种原因,抒发的情感都是羁旅之愁、故乡之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在诗人屡试不第后客居建德江时所写,那种落魄失意和思乡之情充塞江天。怀古咏史诗抒写的是盛衰之悲,其目的是借古讽今,以前朝的国运衰微警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其实质忧虑的仍是国家的盛衰安危。特别是中晚唐诗歌和两宋词中,这类诗歌居多,如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石头城》、王安石的《金陵怀古》等。
第二,离别之愁。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诗人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许浑的《谢亭送别》一诗,诗人用“红叶青山”反衬对朋友的留恋之情,用“满天风雨”的凄凉之景来表达萧瑟孤寂、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等,都异曲同工,堪称送别诗的典范。
第三,相思之愁。讴歌爱情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在古典诗歌中爱情诗是最能拨动心弦的华章,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爱情诗按照相思双方的关系可以细分为闺中怀人、游子思妇和悼亡怀旧三类。闺怨诗多写女子闺中思念丈夫,丈夫出征或出游或经商,如王昌龄的《闺怨》诗。而柳永的《蝶恋花》一词抒写的是游子思妇,词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用夸张手法诉说了相思愁深。爱情诗中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当属悼亡诗,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字字血泪、句句真情,读来令人“惟有泪千行”。
第四,失意之愁。中国诗人大都怀有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年轻时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李白的“济苍生,安社稷”,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这些诗人理想的集中体现。但由于生不逢时,朝廷昏聩,政治腐朽,社会黑暗,他们有的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有的受人排挤、有志难伸,有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有的知音难觅、怀才不遇,有的品格高洁、不与尘俗为伍。当他们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难免会有落寞失意之愁,甚至消极避世、迷茫沉沦。这种情感态度的产生也是合乎情理的、值得同情的,我们应该深入体味、准确把握。
中国古典诗歌抒写悲愁有些单写一种愁,但大多诗词抒写多种愁思,并且多种愁思往往是彼此联系、富于变化的。李清照的《武陵春》就抒写了由悲转喜、由喜转悲、悲喜交集的感情变化。词的上阕由伤春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国破家亡,丧夫失爱,流落江南,孤苦伶仃,触发了更多更深的悲愁,人事皆休,欲语泪先流,悲至绝望。接下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两句,情感转好,心有些喜。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悲从心来,愁生千钧重,难以驱遣。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抒情婉曲幽深,布局错落有致,复杂矛盾的情怀展露无遗。大凡经历战乱、忧国忧民、个人又遭遇不幸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常悲愁千结,像屈原、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试问闲愁都几许,鉴赏古代诗人的作品,需要我们字字推敲,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心灵,倾听诗人的心声,领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毛诗序》。
一、诗歌情感的普世性
蒋述卓说:“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王羲之则感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两位大家所说“若合一契”的“生命”是什么呢?四句杜诗可作注解,“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是情感,情感的普世性使它能穿越千秋,也包括理想、意志、愿望、情趣等,那流淌文字间的情感是诗歌涌动的生命,或因其情感历程的似曾相识而感动人,或因诗人的悲悯情怀而感动人。
情感的普世性体现为时代特征,如盛唐气象、建安风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毛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二、诗歌意象的俗成性
诗的意象是诗的情感符号,是诗的密码,是人把情感用物象含蓄呈现的一种方式,彰显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唯其形象生动,更是蕴藉,显中国风。叶嘉莹认为,意象的产生跟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方法有关,情感与意象的关系是心与物的关系,由心到物是“比”,由物到心是“兴”。
意象特征:①文学作品赋予的内涵。作品中的某个物象很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理想,或志趣),并被后人认可,该物象所代表的意义被固定下来。如杨柳,便源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因“柳”与“留”谐音,于是成了惜别之情的意象。如鱼肠雁足,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南朝梁王僧孺《捣衣》)而成为书信的意象。如“东篱”意象给人的是超尘脱俗之感,是因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②故事或传说。如杜鹃,源于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的故事,还有“投笔”、“长城”等。③诗人据物象的物理特征与生活、情感的相似性,来类比或比喻自己的情感,当它成为诗歌语言,就被人们接受。如“月”有朗照天下和阴晴圆缺特点,漂泊者借此寄托思乡情怀,月就有了望月思乡怀人之情;月色清凉,失意文人借以渲染凄凉气氛,烘托悲苦之情。如“清秋”成为感伤意象,是因为“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物候特征。如候鸟“大雁”因每年随季节迁徙活动而成为“思乡怀人”意象;又因群体活动特征,孤飞的大雁便成为“孤独”意象。如“莲”因“出淤泥而不染”特征成了高洁的意象。
这些人们熟知的意象,其内涵有了俗成性,人们就可以据此解读诗歌。意象不仅具有个体性,还具有相同性,如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表达凄怆、孤独、惆怅,松、竹、菊、冰雪等表达忠贞与高尚。
三、诗歌内容的整体性
诗歌从题目到内容是一个整体,围绕情感主题,不能因表现手法与写作角度而断章取义。厉鹗《晓至湖上》的情感只能是向往自由不得的惆怅,而来到幽静的自然正是在现实中向往自由不得的表现。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思乡念亲、怀想故园;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不过是羁旅愁思细说。王维《山居秋暝》是表达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颔联颈联以融情入景表达,尾联则化用诗句表达,殊途同归。
古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历来是古诗鉴赏的重头戏,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绝大多数都直接考到或涉及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迅速准确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呢?
一、看题目,确定情感类型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同时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准备。例如唐代诗人严武的《军城早秋》,题目中的“军城”二字,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并暗示了内容是关于边塞战事方面;“早秋”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一首边塞诗。又如唐代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直接告诉读者,这是一首写与亲友相见时分外高兴而又有诸多感慨的诗。
另外,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吟、怀”等字眼,就有明显的点睛作用。如陆游的《书愤》,这首诗从诗题上就可品味出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
二、看注释,做到知人论世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注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疑难词语;②作者情况;③写作缘由或背景。必须明白,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如严武《军城早秋》的注释是:“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是对作者简历和主要事迹的介绍,也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它,我们很容易看出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以作者严武为代表的戍边将士的昂扬斗志和豪迈情怀。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诗下注释首先介绍了作者张孝祥的身份和词的写作背景,并且还引用了作者与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最后一句话表明,他虽然受风浪阻碍,但能乐观面对,心胸豁达。
三、找情词,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词是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一首诗的中心字词。根据古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模式,阅读古诗时,只要抓住了诗句中情感色彩很浓的字词,读者就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例如杜牧的《寄远》,第三、四句“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是抒情句,其中的“孤”字就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较明显的感情词语,可以初步推断,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孤寂的思乡之情。如杜甫诗《登高》,首联中的“猿啸哀”,颔联中的“落木萧萧下”,颈联中的“悲秋”、“多病”,尾联中的“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就典型地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四、看意象,明确褒贬感情
肖邦(1810—1849年)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的作曲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那么,他的钢琴作品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有何相似之处呢?笔者将用中国古典诗词来诠释肖邦的练习曲Op10、No3,希望借此更深刻地理解肖邦音乐中的诗性,同时让中国的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这位跟我们不同国籍,却与我们内心如此相通的音乐家不朽的音乐作品。本文从表现手法、节奏、情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比较该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表现手法
1.起承转合
肖邦这首练习曲浪漫抒情,以主题句为例,前两小节(起)—第三小节(承)—第四小节(转)—第五小节(合),这个乐句包含五个小节,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关系。“起承转合”的概念首先源于古代诗文创作,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更是常见。比如王勃的诗《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故乡的诗歌,同肖邦该曲的离别之愁、思乡之情很相似。在这首诗中,首先开头以万里长江的停滞之景来书写诗人之悲,是起因,这与肖邦曲子的起句类似,钢琴家也许是被什么触动了,或是哪个友人赠送的银杯或是那一抔家乡的泥土,都让钢琴家产生了离别的愁绪。其次,在承句中,“万里念将归”通过一个广阔的空间将诗人的悲伤推到顶点。在肖邦这首练习曲中的那一份情绪也升发到了顶点。再次,再一转,诗人王勃回到了当下的秋天黄昏之境。肖邦的情感在第四小节也一转,离愁淡了一点。最后,在合句中,诗人的一句“山山黄叶飞”留下了让人回味的寓意,这翩翩飞舞的黄叶正是象征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肖邦该曲的第五小节中,肖邦所表达的感情如同低吟浅唱,音虽然收住了,但曲中之意仍然意味深长,让听众产生无穷的联想。
2.叠加
在这首练习曲的主题句中,分为三个声部,高声部像小提琴般,似一条明线,而低声部像低音提琴般一直保持弱音,似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中声部作为和声的填充,使音响更加丰满。
意象叠加就是将几个意象放到一起。在诗歌中对意象叠加的表述是意象组合。南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留。”因此,意象组合要求以意为主,“尽量选择能表‘意’的‘象’”,最后将“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①。肖邦这首练习曲中三个声部叠加的情形,也如同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三个声部各尽其“意”,但是又能够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李叔同《送别》的上阕:“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由于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的不同,诗歌是线条性的,因此“长亭”“古道”“芳草”“垂柳”“笛声”“夕阳”这些意象,依次出现在了画面上,但意象都组合起来:“长亭”“古道”本就是古代离人分别之处;“芳草”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连天的芳草更是看不到边的寂寥;“柳”更是离别的代表之物,一是柳本生在江边,人们分别之时总会折柳送别,二是柳有“留”之音,代表了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笛声”同离别也是密切联系,有《折柳》曲是送别曲,抑或是为送别而吹奏笛子,这也是离别之意;“夕阳”时刻已是傍晚,傍晚乃一家团聚之时,却不得不分别,自然又增添了分别的离愁。肖邦的这首练习曲三个声部交相辉映,音乐是立体式的,有层次的,高声部的旋律描述出作曲家的忧郁、伤感的情绪,低声部给出了深沉的和声,与之相呼应,更加增添了离愁别绪,中间声部和声层的填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不同,但是两者叠加之后,表达出来的效果却是相似的。
3.“回文”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32-02
诗歌的形象,也叫意象,是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某一自然景象,可以是诗人在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当这个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时候,诗人自身就成了诗中的形象),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的事物。这些客观物象经过艺术加工,具有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便成了意象。美育,即审美教育,可以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的道德与智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言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言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那么如何借助诗歌形象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呢?
一、认识诗歌景物美
优秀的古典诗歌中描绘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表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壮美。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示的是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象。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的是静之极致的古寺风景,是自然景物的幽静之美。除此之外,古诗中亦有悬崖峭壁、参天古木、雷鸣电闪、瀑布飞流之类奇伟险峻惊心动魄之美。李白《蜀道难》中描绘蜀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让人享受了一番大自然的阳刚之美。
这一幅幅用诗的语言组建的自然风景画,写尽了祖国大好河山秀丽的田园风光,幽静的山中景致,惊险的山谷风情。自然造化的千姿百态,天地万物的鬼斧神工,让学生在细细咀嚼这些具体的景物意象时,心领神会,让他们感受自然美的无限魅力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古代杰出的诗人们在描绘这些看似简单的自然景物时都融进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意与境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使诗中之景成为“情中之景”,更能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共鸣。如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如此走马观花平淡不过的事,被作者一个“疾”一个“尽”,写得那么神采飞扬,那么喜不自胜。座下的马儿似乎感受到了主人志得意满的心情,也高兴地撒开四蹄,带着主人疾驰在长安大街上,似乎要把内心的喜悦尽数展现在奔驰的身姿上。那沐浴在春光中的长安花,也迎着春风展开笑颜,对着踌躇满志的诗人表示祝贺。平凡的街道一景,因为诗人内心的无限美好,而多了一份人的智慧和情趣,平凡的本身增添了生命的灵动之美。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说:“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学生在鉴赏这几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时,深入认识了生活的美,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方法,感受到了精神美、情感美的重要性。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用美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草一花,用美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长此以往,人人都将有着美好心灵,有着美好情操,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释放着大自然巨大的感染力量,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心灵愉悦,让我们品尝到以文字和情感烹调的美不胜收的精神饕餮大餐,沉醉于感人的艺术境界之中。
二、品析诗歌人物美
古典诗歌中也塑造了各具情态,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李白的傲视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杜甫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有陶渊明的寄情山水,钟情田园的形象;“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有白居易的漂泊在外,思乡愁苦的形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有王昌龄的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有柳永的离别相送,爱恨情长的形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有柳宗元的孤傲高洁、独守节操的形象。
正是这一个个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执着,或洒脱的艺术形象,因作者的生花妙笔而活生生地站立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触摸,去感受,我们才最终领悟了那些跳动的心脉里涌荡着的思想、情感、处世的观念以及人生的价值。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们分明看见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面对残缺的半壁江山,内心的无比愤怒。凭栏眺望,将军仰天长啸,发出“还我河山”的豪壮誓言。国家受辱,百姓遭灾,激起诗人满腔义愤,勾起诗人揪心之痛,更让诗人担起收复失地,统一河山之大任。
学生若能读到诗歌中这些东西,对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勇于承担建设祖国的大任,更加珍惜美好现实,积极乐观,追求崇高理想无疑是一个很有力的帮助。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类。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含着许多健康的思想情操,我们只要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就可以对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使他们的人生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感悟诗歌事物美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通常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咏物诗大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寄托在某一具体事物上,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代表思乡思人的月亮;寓意离愁别恨的芳草、芭蕉;象征高洁人格的梅花;抒发惜别不舍的杨柳;代表高洁、清高的蝉;代表书信、音讯的鸿雁;寓意悲苦之事,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的子规;表示戍边思归的羌笛、胡笳等等。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很多作者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不正面说出自己的本意,而将上述物象放入诗歌文本进行细致描写,营造出审美物境,表达自己的情怀,使得诗文表现出含蓄蕴藉的美。如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傲雪迎霜,盛放于百花凋谢的数九寒冬,在了无生机的冰天雪地中。梅,以她独特的气质、坚定的意志,显示着她的潇洒,她的孤高,向世人证明她的生命价值。这不是林和靖先生的真实写照吗?他不慕名利,不求显贵,惟愿纵鹤放飞,与梅相狎。他满腹才华,却性喜恬淡,归隐林间。一字不著己,却句句写己之风流,所谓“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说的就是这样的诗歌。这样的诗歌有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再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蝉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在古代文人眼里,它是高洁的象征。作者在狱中听到树上的蝉声,以蝉喻己,表明自身之高洁,抒发含冤莫辩的深痛悲哀。这正如王国维所说:“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若言尽意穷,读者便不会再有任何联想的兴趣和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诗歌必定嚼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我们的学生在欣赏此类诗歌时,若能领悟诗歌言外之意,意中之美,必将有助于唤醒欣赏者的审美想象,提高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世间真、善、美的载体,高中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若能利用好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让我们在诗歌艺术的海洋中期待新一代莘莘学子真诚、善良、完美人格的形成,期待那一轮旭日东升时他们的起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