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法治意识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13939/ki.zgsc.2016.41.087
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国家大力深入开展电力企业改革,社会各界对于电力企业的依法治企工作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所以,电力企业要认识到依法治企的必要性,在国家普法计划实施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1 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般来讲,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依法治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1 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必要性
1.1.1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要求电力企业依法治企
我国当前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相关法律范围内发挥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秩序的进一步稳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力企业也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自身的行为,规范与政府、公众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1.2 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电力企业依法治企
电力企业要想得到生存与发展,就要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并且还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监督制度等,这些内部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的。所以,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要求依法治企,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1.1.3 经济全球化要求电力企业依法治企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要跟国外企业进行合作交往。因为外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先进,假如我国企业缺少先进的管理水平,就可能在跟国外企业合作中出现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不利。所以,要强化电力企业依法治企,能够促进企业走向国际化。
1.2 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1.2.1 依法治企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切实履行法律义务、承担社会职责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电力企业有效贯彻依法治企的战略方针、促进企业依法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的能力、避免企业违法经营行为,这不仅是国家、社会对电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以及法律义务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1.2.2 依法治企有益于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正在不断变革、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企方针的贯彻实施不仅有益于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避免企业违法经营,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法律意识、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1.2.3 依法治企有益于确保企业规范、合法经营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依法治企不仅能够使电力企业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电力企业实施依法治企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比如促进企业的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科学决策、依法建立机制、依法进行供电以及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从而能够使企业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用电安全,有效防止、解决一些法律纠纷。依法治企的贯彻程度是衡量企业是否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缺乏依法治企的规范以及引导,容易导致企业的不合法经营,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此外,缺乏依法治企的观念易使经营者难以有效依法决策,甚至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效益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措施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电力企业改革越来越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电力企业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都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依法治企工作的同步推进。依法治企是电力企业加强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
2.1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法治观念
电力企业要进行依法治企,就要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依法与创新之间的内涵,要坚持在依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激发管理者与员工的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的基础要扎实,创新的手段要可行,创新的目标更是要现实。在创新理念方面,要坚持相信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要勇于突破前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敢于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创新基础方面,就是要坚持创新与依法治企之间的结合,要创造性地把法律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把企业的所有工作纳入法治的范围中;在创新手段方面,就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依法经营,创新依法保护和维权方式;在创新目标方面,就是电力企业要尽可能地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经营风险进行规避,进而提高经营效益。
2.2 坚持依法办事,实行决策法制化
电力企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的决策也是要建立在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基础上。首先,电力企业的决策立项要科学,杜绝出现盲目立项和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求每一项决策都要科学、可行。要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在重大问题决定之前要深入了解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民智、爱惜民力。领导干部跟职工之间要能够实现积极的互动与交流,让职工畅所欲言,敢于讲真话。其次,要积极组织专家和学者对决策的科学化进行论证。在企业做出重大的决策之前,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在决策中体现尊重科学、尊重专家的意见。最后,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决策,实现决策的法制化。要求电力企业出台的决策和制度、文件等不(跟)能与先行法律法规相违背,领导干部要知法、懂法,摒弃一言堂的作风,要找(依据)程序办事,没有经过法律程序的决策都是无效的。
2.3 坚持依法保护,促进依法经营
对企业进行依法保护就是国家政法机关必须要尽的义务之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政法机关也作出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工作,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从而开创新的局面。比如,电力企业可以邀请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去开展普法教育,教育的对象不但有领导干部还要有全体职工,要给他们讲实体法和程序法,给企业普及风险规避方面的技巧。除了告诉他们法律禁止什么,还要讲法律没有禁止什么。政法机关还要开展相应的法律咨询活动,对于电力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提出一些咨询性的意见,还可以提出司法方面的建议,特别是对依法提取证据等方面要讲解透彻。总之,政法机关对电力企业要坚持依法保护,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层次以及覆盖面,而电力企业也要开展依法经营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所作为。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背景下,强化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思想,能够有效地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持续的发展,积极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依法治企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减缓疾病进程
MS病程长,急性期多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此后用泼尼松递减维持。但是,现代研究认为,激素治疗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程,即使在缓解期,疾病还处于发展中。MS患者发病5~10年后,脑髓明显减少,脑容量急剧下降,病理表现为脱髓鞘,轴索损伤和星型细胞凋亡并存。反复发作的病人,还可伴有情感和智力的改变,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智力减退。中医药对于本病的优势在于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此外,根据肾主骨生髓,髓汇于脊柱为脊髓,上汇于脑为脑髓和肝主疏泄,条畅情志的理论,借助中医药的补肾填精,益智健脑,疏肝解郁,调和气血,起到补益脑髓、强肾壮督、愉悦情志、增进智力的作用,这些方面的作用正是西药所不能企及的。中医药的这些作用很有可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防止漫长病程中患者脑髓的减少和脑容量急剧下降。当然,欲取得这些疗效,长期坚持中医药治疗是关键。
2 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副作用,减少撤减激素过程中复发次数
直至目前, MS的病因仍属不明,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国内外主要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MS,早期用药多能缓解,但绝大多数患者在激素减量或停药时病情复发,只好再加大激素用量,致使部分患者长期不能停用激素。激素等免疫药物对患者的毒副作用众所周知,如痤疮、多毛、机体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乃至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引发糖尿病自发性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以及尽量减少激素用量而达到治疗目的,是治疗的关键。
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人体自身的阴阳属性影响较大,导致病机错综复杂。在病机的甄别方面,最重要的是分清阴虚与阳虚,湿热与痰热。疾病的早期大多数是因为肺热壅于上焦,五脏积热而水亏致痿,结合本病是肝肾阴虚,邪阻于脑或脊髓,脑为诸阳之会,脊髓与督脉关系密切,后者为阳脉之海,所以在脑或脊髓病变时,常常导致阳气运行不畅,郁而化热,热盛为毒,热毒伤阴。此外,早期使用激素治疗,也耗伤肾水致肝肾阴虚。随着病程的延长,在多次的缓解复发过程中, 患者长期离不开激素,激素的副作用由早期的损伤肝肾之阴,到后期又转而损及肝肾之阳,结果出现阴阳两虚。所以本病早期是阴虚为主,长期不愈,转而阴阳两虚。另外辨痰热和湿热,舌苔黄腻为两者共同特点,但两者比较而言,痰热上焦多见,如心、肺、脑窍;湿热下焦为主,如膀胱、大肠、肝胆;痰热多由内生,湿热每多外感;痰热形成迅速,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急性病势出现,极易生风变动;湿热相对缓慢,病势缠绵。本病初期,乃阳郁化热,灼津炼痰,而为痰热。痰热阻于舌络,可见舌僵语蹇;痰热蕴于肺,肺失宣肃,大肠传导失司,可见便秘。李贤[2]用清热利湿法治疗应用激素后的MS,方选黄连温胆汤或四妙散加减:陈皮9 g,半夏12 g,茯苓15 g,苍术15 g,白术9 g,枳实10 g,竹茹9 g,黄连6 g,薏苡仁30 g,牛膝15 g,黄柏12 g。急性期每日1剂,病情缓解后每周2~3剂,连续6个月,可有效减少MS的复发。
治疗方面,经验颇多,一方面抓住辨证论治的精髓:刘友章教授[3]认为,滋阴养血等方剂除有皮质激素作用外,生地、枸杞、知母等尚有拮抗皮质激素反馈性脑垂体抑制作用,从而保护长期使用皮质激素者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加强巩固疗效,减少副作用。陆曦等[4]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MS 35例临床观察,认为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为其基本证型,血淤和湿热证多见于病程较长或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者,中医治疗分别选用左归丸(生地、熟地、枸杞、知母、丹参、白芍各12 g,山茱萸、女贞子、鹿角胶、龟版胶、川牛膝、当归各10 g,生甘草5 g),六君子汤(黄芪、丹参各15 g,党参、白术、茯苓各10 g,法半夏9 g,陈皮8 g,大枣12枚,炙甘草4 g),补阳还五汤合小柴胡汤化裁(黄芪、党参各15 g,生地、白芍各12 g,柴胡、当归、赤芍、黄芩各10 g,川芎、法半夏各9 g,炙甘草4 g),大柴胡汤合甘露消毒丹(茵陈、滑石、白芍各12 g,柴胡、黄芩、竹茹、木通、枳实)。陈阳[5]辨证治疗MS 32例临床观察,分别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50 g,桂枝10 g,赤芍15 g,生姜10 g,大枣10枚,仙灵脾、白术、桑枝各15 g,过山龙、肉苁蓉各20 g),四君子汤加味(党参30 g,白术、茯苓各15 g,甘草6 g,黄芪30 g,仙灵脾、肉苁蓉、锁阳、益智仁各20 g,桑螵蛸6 g)治疗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MS。经治后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根据现代药理研究[4,6],黄芪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和脑血管,改善循环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桂枝具有兴奋中枢及末梢神经、交感神经作用,且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改善全身机能低下状态;而补脾药(人参、茯苓、白术等)具有增强或调节体液和细胞免疫、改善造血系统、减缓神经细胞损害作用;补肾类药可使下丘脑神经递质升高,对防治神经退行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重用补法: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多发性硬化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而发病。因此,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重复感染是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关键。刘友章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关键为脾胃虚损,气血亏虚。经言:“虚者补之”,故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重用五爪龙、黄芪,加归头、枸杞子、鸡血藤等药,疗效比较满意。陆曦等[7]应用自拟平复汤(十全大补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而成)防治3例经常复发的MS患者,方用黄芪、生鳖甲各12~15g,党参、女贞子、白芍、麦冬、茯苓、生地、枸杞、知母各10~12 g,柴胡、黄芩各9~10 g,当归、白术、制半夏各8~9 g,炙草3~5 g,大枣8枚,获得良好疗效。经治,此30例患者未接受中医治疗前平均复发率1.07次/年,而经平复汤防治后复发率为0.01次/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9]:黄芪、鳖甲、女贞子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小柴胡汤可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且能增强神经内分泌调节,保护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者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健脾益气和滋阴方剂尚能使紊乱的代谢趋于正常,并改善血液循环。在中医药防治MS过程中,除了抓住辨证论治的精髓外,还应注意分期论治,因为MS的发病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宜健脾化痰,活血化淤;缓解期病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或气血两虚阴阳两虚为多,重在扶正或扶正祛邪,滋阴助阳,并对脾胃、肝肾几个重点脏腑进行治疗。
3 缓解期对症及康复治疗
MS为慢性病程,常有缓解复发,呈阶梯式恶化表现,相当多的病人常伴有强直痉挛、疼痛、震颤、眼球运动异常、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及抑郁与疲劳等症状,严重影响病员的日常生活、工作。MS病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多口服西药对症治疗,但很难取得满意疗效,原因在于就大多数病人而言,取得治疗效果时,难以耐受药物严重副作用。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改善神经症状方面的作用已初见端倪,如中药清开灵针剂能有效地改善MS患者的神经症状[10],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11]。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地改善神经症状,弥补了西药治疗的不足,使MS患者摆脱了肢体胀、麻、木、放电感、束带感、瘙痒感等感觉异常,减轻甚至消除了肢体活动缓慢、沉重、不耐行走等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12]。陈阳治疗该病32例,气血亏虚型19例,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视力减退、复视加密蒙花,肢冷加熟附子,震颤加蝉蜕、厚朴;脾肾阳虚型13例,方选四君子汤加味,肢冷加附子、肉桂,抽搐加白芍、石菖蒲。两型均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治疗。结果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治疗时间为22~56 d。樊蓥[13]将该病的治疗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缓解期辨证为肝脾不足,痰淤留着证及督脉亏损,痰淤阻络证,前者见于病势趋缓或多次发作后,尤多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选知柏地黄汤加减,若用激素者,随激素用量的减少,泻火之品亦递减,而递增平补肝肾的黄精、枸杞之类,后者见于多次发作之后或撤减激素过程中或复用激素效差而增加激素剂量者,方选阳和汤加减,药用鹿角胶10~12 g,生熟地黄15~20 g,山萸肉10 g,巴戟天10 g,肉苁蓉15~30 g,白芍15~30 g,麻黄6~10 g,桂枝10 g,地鳖虫10 g,白芥子10 g,结果16例患者中临床控制4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8例。毕明刚等[14]以熄风通络方(半夏、天麻、僵蚕各15 g,胆南星、远志、厚朴、甘草各15 g,菖蒲、钩藤、地龙、路路通各20 g,络石藤、鸡血藤各30 g,茯苓40 g)治疗多发性硬化经激素控制病情进展后缓解期患者10例,其中6例临床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3例,无效1例。再者,运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针灸、推拿针对缓解期进行对症及康复治疗,采用温补奇脉,通调阳明以及滋补肝肾、养血明目、壮骨强筋的治则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5~19]。
本病有发作-缓解的特点,故缓解期的中医治疗,是防止复发的最好措施,这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虽然目前尚无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但是我们的临床观察初步认为,长期坚持中医药治疗,能改善神经功能,加速疾病康复,减少复发,对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和重返工作岗位的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MS治疗中审因论治亦不可忽视,要考虑病因和体质因素,以情志抑郁或情志刺激起病者要注意疏肝理气;以饮食失节,劳倦过度起病者,应注意调补脾胃,健脾升阳;兼外感者要注意疏风散邪[20]。 MS是以正气虚损为主的疾病,故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顾护正气,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从而可以控制疾病的加重和复发。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多发性硬化有很大的优势,特别在减缓病程,防止该病的复发,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残碍及减轻西药治疗的副作用等方面有独到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魏岗之.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8.
[2] 李 贤.MS症应用激素后的中医辨治[J].广西中医药,2002,25(6):32.
[3] 周俊亮.多发性硬化中医治疗的分型与疗效[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88.
[4] 陆 曦.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35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3):174.
[5] 陈 阳.辨证治疗多发性硬化3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1997,12(6):28.
[6] 刘永昌.新编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治疗[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6:424.
[7] 陆 曦.中医预防多发性硬化复发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5,36(7):417.
[8] 顾旭平.小柴胡汤对免疫系统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88,10(2):45.
[9] 溪忠人.甾类激素剂对血液性状的影响和汉方方剂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成分[J].生物学杂志,1986,4(1):65.
[10] 王 平,樊永平,张星虎.多发性硬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5):303.
[11] 杨晓晖.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多发性硬化1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35.
[12] 宋春杰,尹 岭,朱 克.清开灵有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J].中国神经免疫与神经病学杂志,2003,10(3):156.
[13] 樊 蓥.长程辨证治疗MS症16例[J].中医杂志,1997,38(3):1621.
[14] 毕明刚.熄风通络方为主治疗MS 10例[J].中医药学报,1998,10(1):16.
[15] 欧阳谷,吕伟甄.针灸推拿治愈多发性硬化症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1,23(4):20.
[16] 徐丽宏.多发性硬化验案举隅[J].吉林中医药,1996,18(6):12.
[17] 丁金榜,丁 辉.针灸治疗多发性硬化症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4):23.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优势在于注重机体平衡和整体调节,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现状,提出RA防治的新思路:①镇痛抗炎,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②增加抗风湿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毒副作用;③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机体“阴阳平衡”;④逆转抗风湿药物的耐药,提高治疗效果;⑤利用细胞信号转导技术,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及可能干预环节。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药 抗风湿药 耐药 细胞信号 思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变化是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致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等的释放,以及由此而致的血管炎和滑膜炎。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RA属祖国医学“痹证”“尫痹”“骨痹”等范畴,《内经》最早提出了风寒湿邪与机体“内外相合”致痹的观点,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阴气少,阳气多,故为病热;阳气少,阴气多,故为病寒”等,指出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两气相感”而发病,强调先有脏腑内伤、阴阳失调及营卫不和,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而致病。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阐释RA发病机制,对于认识和治疗RA,探讨中医药治疗RA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 镇痛抗炎,防止骨质破坏,改善关节功能
中医学认为RA发病多因禀赋不足,脏腑功能低下,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所致。《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灵枢·五变》:“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首次以“历节病”命名RA,指出历节病是一种特殊的顽固性痹证,其血虚历节的病机、证候是“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是RA发病的基础。在活动期由于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免疫反应性炎症突出,表现为“邪气实”,关节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现代医学认为RA发病机制是由现在尚未知的环境中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刺激产生免疫反应而发病[1]。在其发病过程中主要发生T细胞免疫反应、滑膜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自分泌及旁分泌作用、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等。RA病变关节局部免疫细胞、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大量聚集,尤其细胞因子是形成滑膜炎,造成关节破坏、骨与软骨吸收的主要介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药黄柏、知母、薏米、苍术、忍冬藤、木防己、苦参等清热利湿药有利于消除导致RA的外来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中断免疫反应的始动环节,抑制炎症的渗出、坏死,减少纤维粘连,清除RA的感染诱因,恢复亢进的体液免疫以及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阻止病情进展。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牛膝、片姜黄、赤芍、当归、莪术等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血粘度,减轻炎症过程红肿热痛,增加氧运,减少渗出,有望达到防治骨纤维化,修复骨质的破坏,减少关节致残。
2 增加抗风湿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毒副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RA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滑膜炎,关节外病变主要为类风湿结节和血管炎。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风湿病专家认识到RA是一种对器官损伤重、破坏性强的疾病,主张慢作用药与免疫抑制剂选择性联合应用。这些药物主要有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ASP)、来氟米特、羟氯喹、金制剂、青霉胺等。早期联合应用病情改善药物(DMARDs)能够防止RA骨质破坏,减少关节致残。常规的联合方案有MTX+SASP、MTX+羟氯喹、MTX+来氟米特、MTX+硫唑嘌呤等。对于发热关节肿痛主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尼美舒利、奈丁美酮、美罗昔康、双氯芬酸钠等;伴有血管炎者加用激素治疗,此外还有生物制剂、免疫净化、干细胞移植等疗法。由于RA的治疗时间较长,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激素的使用,会使患者出现难以防范的不良反应和矛盾性问题。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引起胃肠不适、头晕、头痛、脱发、口腔溃疡、肝功能不良、骨髓抑制等,使患者难以完成总量药物的治疗;激素的使用,可使患者出现激素依赖现象,激素撤减过程中,出现病情复发、缠绵难愈。所有这些毒副作用反应都极大限制了RA的临床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中药联合抗风湿药物治疗RA,不仅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主要炎性活动指标,而且在控制疾病发展演变方面也显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单用西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用药后,既保留了DMARDs在控制风湿活动的优势,又突出了中医扶正祛邪、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另外,准确合理地应用中药,还能显著提高病人的耐受力和免疫力,对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维持病情的稳定和缓解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减轻诱发因素的影响,减少复发率。中药的加用,有助于RA患者功能改善,有助于激素的减撤,防止反跳现象的发生,减少治疗过程中消化道溃疡、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肝肾损伤,提高疗效,明显减少单纯西药治疗时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激素用量,说明有些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抗炎镇痛和慢作用抗风湿药的特点,在RA的治疗中起到减毒增敏的效果。
3 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机体“阴阳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和统一的有机整体,当受到内因的影响或外因的侵袭时,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及机体内外相对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大量的研究证实,RA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参与了这一病变。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等在RA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均有报告证实细胞因子(CKs)在R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它涉及RA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中的每个环节,并且CKs相互诱生、相互调节、相互间的叠加、协同或抵抗作用,构成交集的细胞因子网络,是造成RA发病的主要生物学机制。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关节滑膜液的巨噬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5(IL-15)、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中IL-1、IL-15、IFN-γ、TNF-α增高,它们在关节炎症、骨质破坏等病变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是抗炎症的Th2型细胞因子,可下调抗原递呈细胞功能,抑制Th1增生,抑制IL-1、TNF-α和其他炎症细胞因子的功能和生成,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成,从而抑制RA关节炎炎症,控制或阻止软骨及骨的破坏。
近年来,临床与试验研究表明许多中药、中药活性成分(如多糖、苷类)及中药复方都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或使紊乱的机体免疫状态恢复正常。中药的多重生物活性以及药物配伍,在治疗免疫功能紊乱疾病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且经济、有效、副作用少。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运用中药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白细胞介素(IL-1、IL-2、IL-6)、补体C3、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等免疫指标恢复正常。很多中药都有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机体免疫状态,使病情趋于稳定,如人参、黄芪、枸杞、茯苓、灵芝、女贞子、甘草等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加RA患者抗病的作用。
4 逆转抗风湿药物的耐药,提高治疗效果
在RA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并且常为多种药物长期、联合应用。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在治疗开始或治疗中对药物逐渐不敏感,除RA本身的特点、患者依从性因素等外,药物耐药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耐药在肿瘤和抗感染的治疗中已得到足够重视,但在RA的治疗中却刚刚被认识。导致抗风湿药物失效的根本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它可能是或部分是由细胞的耐药所介导的。其耐药机制包括药物到靶细胞的传递受损、药物摄取障碍、药物排除增加、细胞内药物活性改变、作用靶的抑制或以上情况的结合,大量药物的排出是耐药的重要机制。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是MTX的耐药机制,即由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表达减少或转运能量的改变,导致MTX摄入细胞减少和细胞内药物浓度的降低,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另外在细胞内MTX被转化为多聚谷氨酸盐的形式也是耐药的一个原因。而SASP发生耐药的可能机制是药物的排出增加。RA需要用药的时间很长,保持病情缓解抗风湿药的疗效是个挑战。
中医药在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被证实具有耐药逆转活性的中药有数十种,如汉防己甲素、补骨酯素、苦参碱、人参皂苷、槲皮素、丹皮酚、川芎嗪、姜黄素、蝎毒、冬凌草甲素、紫杉醇、贝母甲素等。这些药物通过降低P-糖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或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促使耐药细胞凋亡,从而达到耐药逆转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抗风湿药物对RA的耐药机制与抗肿瘤药相似,因此推测中医药能够通过逆转抗风湿药物的耐药,恢复其疗效。
5 利用细胞信号转导技术,寻找治疗靶点
细胞信号转导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前沿领域,自1991年~2000年间10个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项中,有6个奖项授予了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工作,其概念已深入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解决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思路。
细胞信号转导概念的提出,从分子水平上指出了细胞内除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分子途径和网络外,还存在对其调节和控制作用的自成体系的信号传递分子途径。细胞信号转导在应答环境刺激和调节基因表达、生理反应的同时,不仅维持着细胞正常代谢,而且最终决定了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的基本现象。病态条件下,生物信息系统功能表现异常,纠正信息系统的障碍环节可作为药物治疗的靶标。
研究RA滑膜细胞信号转导与药物作用靶点之间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其病理机制、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扩大筛选新型治疗RA药物提供新思路。目前认为RA的发生涉及抗原递呈细胞(APC)对自身抗原的异常递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2,3];患者体内致炎性细胞因子IL-1、IL-2、IL-6、IFN-γ、TNF-a等作用增强,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含量下降,引起各种病理改变[4,5]。这些细胞因子都需要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从而产生了治疗RA的新的靶点,出现了许多针对各靶点的生物类免疫抗炎药物。由于多种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同一种途径进行信号转导,它们的抑制可能比现有治疗方案更为有效。与生物疗法或基因疗法相比,药物学抑制剂具有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但缺乏特异性,易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优势在于注重机体平衡和整体调节,如何针对疾病本身的发病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理论、思路和研究手段,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及干预环节,可能是RA治疗的新突破口。理论上讲,有效中药“活性物质群”,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可能对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包括合成、释放、代谢等环节起增强或抑制作用;可能对信号接受系统的一种或复数受体起作用,激活不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产生多种生物效应;而同一受体上可能存在多个药物活性位点,与药物结合可因为受体变构而产生受体数量、亲和力及药效间相互作用的多方面调节。还可能对受体后1个或多个效应酶起激活、增强或抑制作用。
因此,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技术及细胞遗传学技术等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以RA的中医发病机制作为基础,以细胞信号通路为靶点研究对RA真正有效中药复方制剂,有望控制RA炎症,防止骨质破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9.
[2]Comelia MW,James WF,Jorg JG.Immunosensecence,autoimmunity,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Exp Geront,2003,38(8):833.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182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长期持续性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特征,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为肾衰竭[1]。本文旨在分析时间医学中的时辰给药法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特收集本院7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7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40例), 试验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3.35±14.28)岁, 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6.24±1.28)年;对照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6.56±1.34)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6.45±1.3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 脾肾阳虚证的患者按照健脾补肾、益气活血的原则, 处方药物包括:黄芪、泽泻、当归、仙茅、山药、仙灵脾、白术、丹参、杜仲等。肝肾阴虚证的患者按照益气养阴、 滋补肝肾的原则入手, 处方药物主要包括:菟丝子、黄芪、金樱子、党参、丹参、山茱萸、枸杞、女贞子等。以上药物用法水煎2次, 共取汁500 ml, 100~150 ml/次, 3次/d, 持续治疗3个月;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时间给予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每日6:00、16:00及夜半临睡前用药。
1. 3 效果判定标准[2] 完全愈合:患者的长期持续性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体征和症状消失, 肾功能和尿沉渣正常;基本愈合:患者的长期持续性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体征和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 肾功能和尿沉渣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无以上改善者。总有效率=(完全愈合+基本愈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中15例完全愈合, 12例基本愈合, 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中14例完全愈合, 13例基本愈合, 1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67.5%, 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 P
3 讨论
中医将肾小球肾炎纳入“风水、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 肾阳、肾气不足, 并逐步累及到肺、肝、脾、心等多个脏器。因此在治疗上应重点考虑补益肾气, 温补肾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皮质激素有近似昼夜节律, 在清晨的时候达到高峰期, 并在睡醒之后逐步降低, 一直到半夜为最低, 然后逐步升高;内源性激素分泌系统对反馈性抑制的敏感性是在夜晚最高, 在清晨最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皮质激素最好在早上使用, 可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理峰值, 并能够降低对内分泌机制的反馈抑制。18:00左右是肾功能最旺盛时, 主要是由于十二经气血流注配合十二时辰的气血灌注肾经的时间是该段时间, 在这个时间给药对于提高药物效果具有较强的作用。中医辨证治疗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的效果, 时辰给药的护理方法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效果具有有益的影响。
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贾冬梅[3]表明, 肾病患者在冬季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主要是由于肾对应于冬季, 在冬至以后人体阳气慢慢的会升高, 而阴气则会慢慢的降低, 给药患者温补和治疗能够乘此时阳气上升之势迅速提高温补的效果。我国传统医学著作《灵枢・一日分为四时》中便提出, 夜半也是阴气减弱, 阳气增强的时段, 因此本文选取该时间段为第3次用药时间。中医治疗肾病历时悠久, 而在中医治疗中, 中医时间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辰给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刘变玲[4]通过对8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两组患者均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 给予其中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时间给药方法, 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时辰给药法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常规组的显效率仅为27.5%, 总有效率为72.5%, 采用时辰给药法治疗组显效率达40.0%, 总有效率为95.0%。同时, 时辰给药法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lb)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P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时辰给药法治疗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 而采用常规时间给药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时间医学中的时辰给药法能有效提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林.化瘀益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云南中医学院, 2013.
[2] 林菁.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五脏相关性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 贾冬梅.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目前我国分泌型中耳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人和儿童均为易感人群,长期性的分泌性中耳炎可间接导致听力损害、患儿语言发育受限及增加中耳炎发作的危险。即积极合理的联合治疗对此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9例(88 耳),其中男性 38 例(52 耳),女27例(36耳);年龄9~45岁,平均(31.47±6.13)岁;病程 3~24个月,平均(12.73±4.19)月。对照组35例45耳采用单孔鼓膜穿刺结合常规药物局部给药或者口服进行治疗,观察组34例43耳患者用鼓膜双孔穿刺结合鼓室注药和外用或口服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临床症状主要为耳鸣、耳闭塞感、耳痛。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上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一个孔鼓膜穿刺抽液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具体过程: 首先对患者的外耳道皮肤进行碘伏擦拭消毒,然后将在1.0%丁卡因中浸润过得棉签贴于患者鼓膜上5~8 min,进行麻醉;麻醉结束后采用5号细长型针进行穿刺;穿刺针进入鼓室后,导入注射器针头,用注射器抽搐内部积液,抽尽积液后,拔出针头。同时给予常规治疗药物,包括鼻剂滴鼻,口服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同时口服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药物治疗1w为1个疗程,患者手术结束后服药1个疗程后复查,效果欠佳者可重复以上过程进行第2次治疗。
试验组:用碘伏对患者外耳道及鼓膜进行全面消毒,运用2%的丁卡因棉片对患者外耳道的皮肤和鼓膜行表面麻醉。以长5号针头,在内窥镜下从鼓膜前下象限刺入鼓室,缓慢抽出鼓室的内分泌物,再用糜蛋白酶4000 U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1mL轻度加压注入鼓室,同时让患者行下吞动作数次。术后口服适宜抗生素和粘液促排剂1w,嘱患者近期避免头部接触水,保持耳内干燥,预防感染,1w后复诊,没有治愈者可重复治疗,不超过3个疗程。
1.3疗效判定[1] 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通过耳镜检查耳膜恢复正常,鼓膜标志明显、颜色正常,患者的听力恢复正常,进行纯音测试正常,患者没有复况;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好转,耳膜基本恢复,鼓膜颜色和标志基本正常,听力提高 10 db以上,患者在半年内无病情复况;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检查耳膜无明显变化,鼓膜标志不正常,听力没有恢复,或患者于半年后复发。
1.4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结果
出院后随访1~6个月,试验组治愈21耳,治愈率48.8%,试验组治疗痊愈15耳,治愈率为33.3%,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P
3结论
中耳炎是一种耳鼻喉科对见疾病之一,分泌型是中耳炎中最常见的,其特点是鼓室有积液和听力下降,属于中耳非化脓炎性疾病,有急性和慢性2 种。病因较多,主要包括先天性咽鼓管功能不正常、中耳黏膜的气体交换功能异常及乳突气化功能低下,后天性的咽鼓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外界感染及一些高危理化因素等,但多数研究表明咽鼓管功能缺乏是分泌性中耳炎的最主要病因[2]。目前我国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人和儿童均为易感人群,长期性的分泌性中耳炎可间接导致听力损害、患儿语言发育受限及增加中耳炎发作的危险。即积极合理的联合治疗对此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