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煤矿的安全管理

煤矿的安全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煤矿的安全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煤矿的安全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T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82-02

0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煤矿生产中应用的机电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如何对机电设备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是现代煤矿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目前的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1煤矿安全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1防止煤矿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

只有搞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煤矿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造成煤矿企业伤亡事故的原因很多,有直接原因和本质原因。直接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不卫生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本质原因也就是管理上的原因。发生事故以后,如果人们把事故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违章”,只追查直接原因,而忽视或不追求深层次的本质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消除,就难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故。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归根结底应该从加强和改进管理做起。

1.2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只有搞好煤矿安全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才能促进煤矿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的改善,有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而且还要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坏,无谓地消耗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传统的煤矿企业生产方式是以人工为主,开采、运输等环节的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煤矿中的机电设备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人工的生产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煤矿企业的大部分投资都用在了机电设备的引进与维修养护上,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机电设备具有紧密的联系,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对煤矿企业的生产活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煤矿机电的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机电设备能否正常的工作,是否会产生安全事故等,意义十分重大。必须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矿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整体提升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

3煤矿机电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视

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现在许多煤矿企业没有认识到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视,在管理中不能尽职尽责,使得机电安全管理中的问题频发。

3.2缺乏完善的机电安全管理制度

许多煤矿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机电安全管理制度,使得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十分混乱,完全无章可循。在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时,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显得十分松散,管理力度不够,很多机电管理的具体操作都存在不合理现象。同时由于缺乏对机电安全管理的有效监管,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违规操作现象十分严重。

3.3机电设备陈旧落后

许多煤矿企业的规模较小,在资金能力上十分有限,没有能力对机电设备进行大量的投入,使得机电设备陈旧落后,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煤矿机电设备的陈旧落后,使得机电设备的性能与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符,无法满足大规模的生产需求,也不能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3.4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没办法实现对机电设备的科学、有效管理。煤矿生产行业的危险因素较高,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不愿意到煤矿企业就职,现有的安全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养护、维修等都不到位,影响了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4加强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措施

4.1提高对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视

加大对机电管理重要性以及安全事故危害的宣传,使煤矿企业认识到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实际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认真负责,将安全管理与安全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机电相关操作的培训,提高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4.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机电安全管理制度,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完善的机电安全管理制度除了要对机电设备的使用进行规定,还要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规范。同时要加强对安全管理的监督,确保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全面的落实。

4.3引进先进机电设备

加大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投入,对陈旧落后的机电设备进行及时的淘汰和更新,禁止使用淘汰的机电设备。严格按照机电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运行操作,避免机电设备的超负荷使用,减少由于机电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引进先进的机电设备,提高煤矿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使机电设备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4.4提高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煤矿企业要十分注重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并采取应急演练的方式,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机电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5结论

总之,随着煤矿企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必须充分认识到机电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煤矿机电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转变管理观念,建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总体上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的水平,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祥.煤矿机电工程师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作出版社,2012.

[2]李俊.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硅谷,2010(3):23-24.

篇2

府谷县弘建煤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府谷县管辖。该矿为资源整合矿井,年生产能力90万t,属瓦斯矿井,煤层易自燃,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井田面积17.2699km2,开采标高+1245m~+1145m,开采煤层平均厚度1.39m。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方式,“两进一回”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系统,长壁综采采煤方法。2012年10月,陕西秦安煤矿安全评价事务有限公司组织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对该矿进行安全验收评价现场勘察。矿井的安全管理情况为:该矿实行矿级、科室及区队管理模式,井下作业实行三八作业制,两班生产,一班检修。配备矿长1名,副矿长3名,分管生产、安全及机电,总工程师1名,分管矿井技术工作。设置有生产科、机电科、安全科、通风科及调度室等科室,基层区队有综采队、掘进队、机电队、通风队及机运队。成立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有安全管理人员。建立有安全办会会议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统计报告制度、矿级领导值班制度、煤矿负责人下井带班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有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矿井管理人员经培训基本都取得合格的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数量基本满足要求,有安全费用提取台帐,井下机电设备具有MA标志,绘制有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通风系统图及避灾路线图等图纸。经过资料收集、下井查看,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认为,该矿管理人员虽配备齐全,但人员职责较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较好地贯彻落实,造成事无人管的结果;矿井编制的灾防计划、应急预案及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内容不全,不符合相关标准,表明该矿的技术力量稍显薄弱,这些均对矿井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为更科学的反映该矿安全管理的安全程度,达到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结果,本文选用未确知测度对矿井安全管理进行评价。

1.2弘建煤矿安全管理的未确知测度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的因素很多,本次结合弘建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选取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投入这5项进行评价,即评价空间X=(x1,x2,x3,x4,x5)。用这5项建立该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因素分解成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级)。其中Ⅰ级表示安全级,Ⅱ级表示较安全级,Ⅲ级表示一般安全级,Ⅳ级表示不安全级,Ⅴ级表示很不安全级[1],则有U=(c1,c2,c3,c4,c5)。单指标未确知测度:由于安全管理没有具体的客观数值,在进行分析取值时采用定性的取值方法。本文采用专家经验法进行取值。根据弘建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由煤矿系统10位专家对该矿安全管理状况进行了评判,持不同评价等级意见的专家人数分布见表1。将结果进行统计,得到持某个等级意见的专家人数,将此结果记为xik,那么评价因素xi处于ck等级的未确知测度便记为uik=xik/10,由此可得安全管理评价的未确知测度评价矩阵为:(uik)5×5=0.30.20.20.20.10.20.30.30.200.20.20.30.20.10.20.20.30.300.10.20.30.20.2(1)权重计算:依据信息熵理论,评价因素的权重。W=(w1,w2,……,w5)=(0.08130,0.37805,0.08130,0.37805,0.08130)(2)综合评价向量:由此可得综合评价向量U。U=(0.08130,0.37805,0.08130,0.37805,0.08130)•0.30.20.20.20.10.20.30.30.200.20.20.30.20.10.20.20.30.300.10.20.30.20.2=(0.2000,0.2378,0.2919,0.2378,0.0325)评价等级:依据置信度识别准则,取置信度λ=0.6,得到该矿安全管理的综合评价等级为3级,为一般安全级,与安全验收评价时定性认为矿井安全管理水平一般基本一致,反映了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可用于矿井安全管理的定量评价。

2未确知测度评价结果改进措施及作用

2.1未确知测度评价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

由上述安全管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知,在今后的工作中,矿井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责任制的明确及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与改进措施。

①按照煤安监办字〔2004〕42号关于印发《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的通知等国家、地方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

②进一步修订矿井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即制定全矿各人员、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人员职责,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③矿井工种操作规程内容必须全面,与矿井实际工种划分相匹配,同时安排职工进行学习,确保职工掌握本工种的操作技能,减少职工违章作业;

④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若显薄弱,应进一步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矿井管理和技术水平。

2.2未确知测度评价的作用

评价作用:

①以府谷县弘建煤矿为评价对象,建立了矿井安全管理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得出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结果,针对矿井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运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矿井安全管理进行评价,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煤矿企业和煤矿安全评价机构提供了一种安全管理定量评价方法,丰富了安全评价方法;

③由于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技术较少,评价因素的测度值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应进一步对因素的测度值进行完善,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客观的安全管理评价体系,使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技术更加科学。

篇3

1国外安全管理策略

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较好的国家,他们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被大多数安全管理教材上采用,比如在江苏省建筑企业项目负责人培训教材上对两国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汇总评价,两国认为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技术规范、规程和安全措施。这是最适用、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德国在一般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上,采用了重对策、轻处罚的原则。主要认为:人难免要犯错误;出现错误,希望劳动者自己提出来;出了事,大家共同分析原因,制定出防止今后再次发生的措施。如果是不称职、思维不行者,则调离本岗位。美国在事故问责上,采取了针对问题出现后,找出造成事故责任者出现差错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对责任者进行处罚,从而起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劳动者从此更加认真细致,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想一直做下去。

2煤矿安全管理策略

国家《宪法》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这是国家和企业安全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怎样做到安全生产,主要是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要从现场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谈起,生产现场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缺陷。这四种危险因素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管理的重点。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安全生产管理现场问题的认识。在煤矿管理中,有些事故的出现,分析后得出原来是没有想到会出问题,什么原因,主要是对这方面在战略上轻视了,认为不能出问题;另一方面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针对第一种情况,好解决,只要细心,考虑全面就可以了;第二种情况,就不同了,首先要从知识面上知道才可以,这就需要加强学习新的知识,可以采取走出去到外单位学习的方式,也可采取继续教育的形式,也可采取学习相关专业的安全工程师、建造师、安全员等执业资格考试,再结合本专业的情况,就会有新的认识。只有经常出去接触外界社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才能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能一味的“囚禁”在企业,实施闭门造车是不科学的,也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管理人员自身有加强素质提高的意愿,同时也需要煤矿企业给予积极的配合。煤矿企业或煤炭集团,不能采取封闭式管理,要想我国整体煤炭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由中国煤炭是一家的观念,这样,各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才能整体提高。

2.2现场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现场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取决于操作人员自身思维要积极向上,才能作为一个称职的劳动者;加强对劳动者的再教育,包含法律法规、施工方法、施工现场环境以及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那些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针对现场存在的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也是煤矿企业必须告诉劳动者的。

2.3现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分析与传达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需要煤矿企业全面的分析、评估、传达,这就需要煤矿企业有这方面的人才,也就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他们必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思想素质,只有提高了他们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将这方面做好。只有对现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分析全面,将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危险分析出来,才能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对劳动者进行全面的传达,才能避免安全生产事故。

篇4

中图分类号:TD8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301-01

1 煤矿安全管理概念

煤矿安全管理就是对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要素和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由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与安全相联系,因此安全管理应该是全面的、全员的和全过程的,是煤矿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

2 煤矿安全管理要素分析

管理要素是指管理活动和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煤矿安全管理的活动和过程看,煤矿安全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要素。“人”是指员工的本体、意识和行为;“物”包括工程、设备、材料等硬件和技术、工艺、流程等软件两个方面;“环境”也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环境指由装备、技术等构成的生产、工作环境,软件环境指由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等构成的思想文化氛围。在人、物、环境诸因素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人既是安全管理的主体,也是安全管理的客体,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直接目的――人的安全。而人的安全从狭义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安全事故的承受者――决大部分生产一线员工的生命安全。

3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哲学上讲,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内因和外因的变化决定的,内因是根本,外因作用于内因。因此在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必须坚持以安全管理的主、客体,对安全管理起着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人”为根本,立足于自身的意识、素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外部其它管理要素物和环境的组织和控制影响作用与人,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从安全管理的最直接的目的――人的安全来看,安全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更多地倾向于生产一线的员工。

4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具体工作

4.1 以“人”为本

从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素质以及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方面进行研究,使员工在自身和外界约束下保证安全行为,进而保证人的安全。

4.1.1 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是根本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不是就安全而抓安全,而是从职工是心理、意识、情绪、性格等方面人手,激发职工的主动管理性。

(1)加大对职工“安全第一”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教育等方法注重提高职工对安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职工对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个人利益、安全与家庭幸福辩证关系的认识,激发职工内在需求的活力,培养职工高度的自我安全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2)加强对安全事故案例的学习,做到警钟长鸣。针对最近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及时开展全员事故反思学习,举一反三,在分析事故产生原因的同时,通过事故教训从思想上对职工进行再教育,使职工在接受教训的同时认识到不安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时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心态就处于最佳自我保护安全的境界。

4.1.2 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是基础

在拥有足够自我安全意识的前提下,职工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素质和业务素质来保证安全的实现。而一线职工素质技能的整体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继续加大职工培训教育力度。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在坚持单位自身培训的基础上,可以同煤炭院校进行合作,借鉴煤炭院校建设经验,也可借院校平台来加强对职工的正规培训力度。

4.1.3 有效的监督激励管理机制是保证

在职工有了足够的自我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素质,能够自发地良好地履行岗位安全职责的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来使职工的这种安全行为、安全意识坚持下来。

(1)加强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和考核。针对不同的工种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岗位的职工都明确各自岗位的安全职责,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按照责任轻重和所担风险,实行工效挂钩、绩效考核。同时可以班组的几个人为一个小组实施相互监督互保安全的机制,小组成员共担风险,其中一人出事,其他成员也要按一定比例挂钩考核,定期对区队内的所有小组进行安全状况排名排队,奖优罚劣,形成风险共担,压力传递,正负激励相结合的安全管理考核机制。

(2)借鉴潞安集团安全管理经验,推行职工个人安全档案管理。建立职工个人安全行为档案,定期对职工的思想、工作表现、个人行为等方面情况进行纪录存档,并认真分析其中的不良行为,实现对职工的同步管理;建立职工培训教育档案,把职工培训学习、换岗、考试、持证等情况进行整理,时刻把握职工的学习状况;建立职工家庭情况档案,把职工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家属成员等情况进行备案,进行档案管理。

(3)注重通过职工家属对职工的安全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以家庭幸福、亲情感化激励来提高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生产一线职工整体素质的普遍地下决定了高深的安全理论和知识对他们的绝缘,反倒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更能激发、打动他们。

4.2 以“物”保“人”

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推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安全机电一体化管理、安全技术一体化管理,狠抓安全费用工程、装备升级、技术创新等工作,以先进的系统、装备、技术等为职工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1 全力推进安全费用工程的完成

推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在抓采煤、开拓、掘进等生产工作的同时,要狠抓与之相配套风井建设、主扇安装等安全费用工程,为安全生产奠定基础。安全费用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要通过招投标来确定,争取让高素质、高水准、高资质的队伍来组织施工。狠抓工程的施工组织和管理,积极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各项工程按进度计划安排正常施工。

4.2.2 继续加大装备升级的力度

推行安全机电一体化管理,装备升级、环节系统改造要以安全为前提进行考虑,也要以安全为目的进行考虑。重点加强一通三防、防治水、瓦斯治理等安全重点方面设备的更新和升级。全方位引进高科技、现代化的设备,逐步以科技和信息为主导,作为装备升级的手段和目的。

4.3.3 狠抓安全文化建设,创造安全生产的软环境

通过建立形象化的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从思想、心理、意识的层面对职工进行潜移默化影响和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1)强化对职工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的导向教育。通过丰富安全物质文化,完善安全的制度文化,充实安全的精神文化,正统安全的观念文化,不断赋予职工安全价值新的内涵,提高安全文化水平管理,使职工的安全行为以符合安全的需求为前提,形成“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压倒一切”的安全文化氛围。

(2)坚持正常的安全教育、安全宣传为基础,充分利用每周的安全学习和每班的班前会时间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灌输,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平台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及时宣传上级领导重要讲话和典型案例分析材料组织学习,倡导安全文化,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努力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3)创新安全文化形式、丰富安全文化内容。

篇5

目前由于我国煤矿产业与国外相关,起步晚,发展时间不长,使得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而煤矿市场的不完善使得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成为难点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机电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在矿井的机电运输上,并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导致现场管理混乱。另外,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也是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安全问题的好坏,但有的监督工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在安全监测的过程中,不按照相关标准去检验,检查力度不到位,没有看到实质的隐患,给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阻碍了其安全管理[1]水平的提高。

2煤矿机电运输事故概述

2.1重大人身伤亡机电事故机电事故不但可以造成极其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而且还是导致矿井瓦斯爆炸的其他重大事故的一个重要诱因。据统计,我国煤矿因为电器设备的失爆及电火花导致的井下瓦斯爆炸事故占了瓦斯爆炸事故总量的40%~50%。例如,某采煤企业在2006年到2009年期间,发生的6次死亡5人以上的重大事故中,其中有4次是因为机电运输而导致,而另外两起是机电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摩擦产生电火花所导致。

2.2经济事故煤矿机电运输事故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损害,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81年的平煤五矿采取由于瓦斯爆炸,人员伤亡不算,经济损失高达1050余万元。1989年平顶山南顾庄段岭煤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万元。众多煤矿机电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企业甚至国家的经济受到损害,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

2.3一般人身伤亡事故机电作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工作地点分散,导致很多机电作业往往需要单独操作,如此就会导致触电、机械、跑车伤人等一般性人身伤亡发生的概率加大。以某采煤企业为例,据相关数据调查,在2007年到2011年的4年间,该企业共发生死亡或重伤的机电运输事故共65起,分别占了全部事故死伤总数的48.5%和[2]51.1%。

3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措施探究

3.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要加强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教育培训就要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在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具体如下:一是创新培训方式。以前的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采取传统的“课堂式”、“填鸭式”教学,培训内容侧重书本理论知识。因此,企业在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后,要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培训形式不拘于课堂,培训内容逐渐向实践操作转变,以提高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二是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企业要建立以安全意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在企业文化中收到安全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三是注重员工技术的提高。只有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煤矿机电运输安全事故。

3.2加强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煤矿机电运输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定期维护与检修显得尤为重要,设备的性能与质量直接关系着煤矿机电运输的质量。因此,要加强设备的维修与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煤矿机电运输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把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使煤矿机电运输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设备性能质量对于整个工作环节的重要意义,从而与设备维护部门共同合作,不断提高煤矿机电运输的工作质量。二是做到检修的科学化。这就涉及到了设备检修人员技术问题,首先,设备检修人员要定期对继续进行检修与维护,一般时间控制在一年以内,检修方式以罐笼防坠器的脱钩实验为宜。其次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提升,众所周知罐笼防坠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其性能也将有所下降,这就要求设备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定期对罐笼防坠系统进行性能的提升,从而保证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性。三是定期进行排水性试验,煤矿采区最忌排水性差,排水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煤矿采区的安全问题,因此,设备维修人员每逢雨季或暴雨天气都应对设备的排水性进行试验,以保证煤矿采区的排水通畅,从而提高整个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水平。

3.3认真落实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责任煤矿企业要切实重视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事务,设置专门部门,明确负责人,配置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必要的技术支持。要建立并健全矿井机电运输设备和材料等资料的统一采购和供应管理、下井前检验、安装完成交接验收、巡逻检查、定期检测检修、定期维护保养、及报废等制度,明确人员和岗位职责。根据国家安全管理与安全监察体制和国内技术发展现状,结合实际工作具体情况对机电运输安全管理提出下面几点建议:首先,继续保持有效的机电运输安全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对规章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切实抓好质量标准化的工作,加强对机电运输的技术上的管理,持续打牢机电运输安全管理的基底。最后,加强对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规范化操作的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从而更加主动[3]积极地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