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护理评估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急诊护理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护理评估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09-90-04

[Abstrac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hich is highly centralized with critically and acutely ill patients, is also with the highest fluidity of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 key place where complicated patients are taken care. Therefore emergency nurses are supposed to choose pain assessment tools correctly and timely, manag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skills of their own in the analgesia.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in (acute abdominal pain)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the methods on pain assess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kinds of drugs on analgesia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Key words] Emergency surgery; Pain assessment; Analgesia

随着疼痛管理模式及疼痛管理理念的转变,临床对疼痛治疗的要求也逐步的进行了调整,对于疼痛的观念的认识,不仅有效地控制疼痛,还要对疼痛进行综合评估、治疗疼痛。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莫过于临床工作的一线人员,作为护士,最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故应具备正确评估疼痛的能力[1]。美国疼痛学会主席詹姆士・坎贝尔对疼痛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疼痛作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项生命体征,而且要求在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常规的测定和记录[2-3]。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急诊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疼痛患者的疼痛管理。

1 急诊外科疼痛特点

急诊外科常见病种:各类创伤、急腹症、蛇咬伤等。以急腹症疾病的发病为多数。

急腹症的特点:(1)不明原因的腹痛,较突然其病情变化快;(2)体温一般会在37.5~42℃,一般的改变对于疼痛缓解不明显;(3)腹痛部位

也较明确,患者会拒绝按压疼痛部位;(4)腹部有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肉紧张、反跳痛痛和压痛都会存在;(5)外观及用手可看到或摸到腹部包块或肿物。疼痛特点:阵发性腹部绞痛大部分为梗阻性病变;持续性的腹部疼痛多为炎性病变;爆发性难以忍受的腹部疼痛一般为空腔脏器穿孔等[4]。

2 疼痛评估

根据疼痛时间规律,可以判断疼痛是否为慢性或是急性、间断性或是持续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短,常规急诊镇痛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临床上很难控制,时间一般约持续1~3个月。作为急诊外科的一线医护人员对于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能准确的评估,是疼痛管理模式的第一步[5]。有些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医务人员很少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同时一些认知障碍者以及比较特殊群体中危重症患者中,疼痛的评估实施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显得尤为困难,一般被忽视。

根据评估方法不同可分为多维度(multidimensional scales)和单维度(unidimensional scales)两类,单维度主观性强,但是存在局限性;多维度是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结合在一起,较全面的反应问题,更有实用性。多维度评估方法经常多指对于观察患者的多面性,比如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时间的睡眠质量、情感交往、人际关系、精神等[6]。

2.1 单维度量表法

疼痛工具的应用可以更好进行完善患者对于疼痛程度的判定。单维度量表经常适用于运动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未受影响的患者。临床上一些客观方法可以让患者更准确和及时的评估自身疼痛程度[7]。对于急诊疼痛的评估还应考虑患者本身的地域人文,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既往疼痛阈值以及患者的家庭情况等。有效的疼痛评估可以予以患者及时的镇痛治疗。

2.1.1 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量尺的应用即为一般设计为线段评定法,在使用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主观意识将自己疼痛程度标记在线尺上,从左向右所画线段长短即认为是该患者主观上的疼痛强度感受。社会的进步也带动该方法的蜕变。例如在量尺上设置成竖直形式以便于卧床患者应用,增加一些可以自由滑动的标识等。视觉模拟评分方法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具有较高的信效度[8-9]。

2.1.2 数字评定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 单维度评估量表是应用范围最广的[10]。通过询问患者,让患者指出现在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通常用10个数字代表大小不同疼度。一般等级可分为5个: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这种数字评估方法较适应于临床青少年阶段,在国际上也较为通用[11]。一些特殊的ICU患者在使用NRS时,我们学会运用学习的技巧性和方法,使患者在第一时间能够清楚的表达和给予人性化的帮助等。

2.1.3 面部表情评分法 面部表情量表大多为评估儿童疼痛强度而设计,包括一系列进行性痛苦的面部表情,患者可以选择其疼痛强度的面部表情,也具有比较好的效信度。

2.1.4 语言评分法 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是由不同等级的疼痛词汇组成,可将疼痛分为:(1)一度疼痛;(2)二度轻疼痛;(3)三度中疼痛;(4)四度重疼痛;(5)五度剧疼痛[12]。

2.1.5 五指法 我们运用最简明的方法,用自己手指的长度的不同让患者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手指不同所代表的疼痛级别不同。大拇指表示一级剧烈疼痛;食指表示二级重度疼痛;中指表示三级中度疼痛;无名指表示四级轻度疼痛;小指表示五级无疼痛。这种无需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简单易懂,比较适合语言交流困难的患者[13]。

2.1.6 长海痛尺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用自己在临床上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总结,研究和制定了新的评估工具-长海痛尺。赵继军等[14]在研究了NRS和VRS的相关性后对两者进行组合形成了“长海痛尺”,长海痛尺很好的体现了数字评定量表和语言评分方法的优点,更适合与在临床上使用。对于术后的急性疼痛患者,我们能迅速评估,使之方法简单,也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肯定。

2.2 多维度评估法

疼痛是不同复杂的主观感受体验,是对单维度评估量表所进行的完整。

McGill疼痛情况调查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 是这几年运用较多且对于疼痛评估较为全面的一种多维测量工具,不仅全面评估疼痛的部位、强度、时间特性,而且在情感及感觉方面也能做到。这种疼痛调查问卷形式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4类,别为评价类、感觉类、情感类和非特异性类,他们按照所给78个词汇的意思不同,对其进行排列[15]。目前已广泛使用于临床和疼痛研究[16]。

疼痛工具的应用和方法我们一直都是呈现一个比较生动的画面,去观察,能及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弱点,对症处理。不同的疼痛工具的运用对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评估疼痛是有所帮助的。我们应该在临床运用的疼痛评估工具中研究新的方法,以最简洁可行的疼痛工具解决最实际的问题,然后普及和选择使用疼痛评估工具[17]。

3 镇痛药物

镇痛药(analgesic)是指缓解痛的一类药。该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an”(即“没有”)和“algos”(即“痛”)。镇痛药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其他感觉中枢很少影响。对于国内目前大多数急诊患者在急诊科的诊疗中,镇痛治疗仍被忽视[18]。疼痛所造成应激反应过强、免疫力下降、高代谢、高氧耗等不利因素影响了一些急诊患者的最终预后[19]。在一些国内外的杂志、报道和临床实验的文献中,明确指出早期使用镇痛剂在急诊中无疑是对急腹症患者缓解疼痛有重要作用 [20]。

对于患者的腹部触诊也能顺利进行[21]。有研究表明,在镇痛治疗的时机中,92.8% 选择先抢救原发创伤,仅有6.5%的医生选择了立即镇痛,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1 麻醉性镇痛药物

如吗啡、芬太尼、可待因、哌替啶等。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剧烈的疼痛和晚期恶性肿瘤上。如果与中枢神经类药物在一起使用,效果镇痛更好。其不良反应主要有:产生依赖性、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咳嗽反射抑制、便秘、尿潴留、扩张血管性等[23]。

静脉注射阿片类镇痛剂的方法已经被急诊医护人员广泛接受。阿片类镇痛剂的使用,增加了急诊镇痛剂的种类也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但静脉给药时,需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形态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医护人员要定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动态评估,从进而调整使用药物的剂量[24]。

3.2 非麻醉性镇痛药物

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1)常见的是胃肠道刺激或溃疡;(2)影响血小板聚集;(3)抑制子宫收缩;(4)过敏反应;(5)肾功能损害。作用机制是使前列腺素减少而产生镇痛作用从而抑制环氧化酶(COX)[25-26]。

3.3 辅镇痛药物

对于一些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上是可以治疗一些神经痛的患者。若与镇痛药物同时使用时可提高镇痛效果,并能减轻或防止镇痛药物的副作用,若单独使用没有镇痛作用。

4 镇痛护理

4.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作为加重临床疼痛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是不能被镇痛药物所控制的。护士和患者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减轻疼痛的程度及心里的恐惧。急诊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以简单了解病人当时心理状况,然后给予支持,以消除不好情绪[27]。

4.2 药物应用护理

急诊护理对于一些特殊的急诊疾病处理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护人员熟练的急救技巧、心理沟通能力、护理措施和高度的责任感等多方面能力都具有较高的标准。作为急诊医护人员,应该在处理急诊过程中应相互协作,要及时准确的观察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包括一些疼痛所发生的时间、性质以及患者的对于疼痛的承受能力等。全面的听取患者主诉,从细小的观察以及患者对于外部反应判断疼痛的程度。三级止痛方法:从第一阶段非阿片类开始,如消炎痛栓、阿司匹林,强痛定(布桂嗪),平痛新(奈福泮)等。如果不能缓解疼痛,可以此基础上加弱阿片类镇痛剂,比如丙氧酚、可待因等;疼痛剧烈时可用强阿片类镇痛剂,如杜冷丁(哌替啶)等。镇痛药物的使用决定权由医生来最终决定,其与护理人员的工作也紧密相连。护士对于不同疾病的所造成的疼痛,应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从生理,心理,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变来及时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疼痛的阈值。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因此在给药等量的药物后,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与反馈。

4.3 平静镇痛护理

平静镇痛也是一种重要的镇痛护理方式,它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的镇痛模式以及一些相关的治疗药物关联起来进一步加强协同作用,使镇痛效果进一步提高。

5 小结

急诊医学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是临床的主要学科和重点学科。急诊患者的特殊性考验着国内外医疗机构和从事医学临床的医护人员,急诊外科患者的疼痛的评估及术前镇痛的效果实施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对于急诊急救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细化院前救援职能、实施院前预警、落实急诊外科与院前急救的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提高急诊外科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秋实,郭明贤,崔艳,等. 成年患者的疼痛评估[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1): 2185-2187.

[2] 贺丽春,陶新陆,张莉芳. 对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1):40-41,44.

[3] 陈基琳. 综合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15,36(4):790-791.

[4] 王俊东,夏平. 100例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4-45.

[5] 高万露, 汪小海. 患者疼痛评分法的术前选择及术后疼痛评估的效果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92-3894.

[6] Davis M, Walsh D. Cancer pain:how to measure the fifth vital sign[J]. Cleve Clin J Med,2004,71(8):625-632.

[7] 袁,肖水源.疼痛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5):331-334.

[8] Figueiredo RR, Azevedo AA, Oliveira Pde M.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visual-analogue scale and the 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in tinnitus patients[J]. Braz J Otorhinolaryngol,2009, 75(1):76-79.

[9] Kimura T, Hayashida K, Araki Y, et al.How valid is the self administered visual analogue scale for assess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elderly people?[J].Hiroshima J Med Sci, 2008,57(3-4):85-92.

[10] 邹秀珍. 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2):78-81.

[11] Tighe PJ, Riley JL 3rd, Fillingim RB.Sex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ain events following surgery: a review of 333,000 pain scores[J]. Pain Med,2014,15(8):1390-1404.

[12] Sloman R, Wruble AW, Rosen 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linically meaningful levels of pain reduction in patients experiencing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J]. Pain Manag Nurs,2006, 7(4):153-158.

[13] 刘丽宇,黄春燕. 规范疼痛评估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6): 922-923.

[14] 赵继军,陆小英,赵存凤.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中国现代护理,2002,8(9):660-661.

[15] 叶S,刘敏杰,张兰凤. 外科护士实施术后疼痛循证评估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2):1423-1426.

[16] 黄轶忠,武百山,何明伟,等. Mcgill疼痛问卷在三叉神经痛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23-227.

[17] 刘冬华,徐凌忠. 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及应用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4,12(3):200-202.

[18] 刘冬华,闫华,任晓风,等. 急性疼痛服务组织的构建与实践[J]. 护理学杂志,2012,27(12):68-70.

[19] Aloosi SN, Khoshnaw N, Ali SM,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tenson's duct injury by using double J stent urethral catheter[J]. Int J Surg Case Rep, 2015,17(2):75-78.

[20] 林红玉. 急诊患者疼痛的护理应对[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124-125.

[21] 陆劲松,刘励军,熊玉宝,等. 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现状的调查[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8):715-717.

[22] Southerland LT, Richardson DS, Caterino JM,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recidivism in adults older than 65 years treated for fractures[J]. Am J Emerg Med,2014,32(9):1089-1092.

[23] 何晓华,骆惠玉,林燕,等. 应用品管圈降低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发生率[J]. 天津护理,2015,23(6):536-537.

[24] 蒋太权. 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疼痛反应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5,22(17):94-95.

[25] 舒敏,黄镭. 程序镇静与镇静在急诊中的应用[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6):188-189.

篇2

1.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急诊科工作本身具存在着患者病情重、发病急、病死率高以及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医疗救治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有些新进岗位的护士缺少临床工作经验,自我保护意识低下,法律意识薄弱,工作中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缺乏,多因言行不当、责任心不强而导致患者出现误解以及不满情绪,进而引发护患纠纷。

1.2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其中必然包括血的教训。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中提升责任感,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事实上,一些制度没有真正落实,护士工作过程中比较粗心,违背了常规而错做规范,自行将操作程序简化,没有严格执行医嘱或者错误执行医嘱,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出现。常见的有发错药、打错针、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观察不细致以及延误救治的最佳时机等。

1.3急救技术以及应变能力不足因日常对多种突发疾病知识以及对抢救过程的掌握不够熟练,不熟悉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当遇到紧急抢救操作时容易手忙脚乱,医护配合不佳,错误判断了患者的病情,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出现。少数新进岗位的护理人员缺少临床工作经验,当遇到紧急抢救时心理紧张,手忙脚乱,对患者的救治产生影响,留下了安全隐患。

1.4护患沟通不充分以及缺乏技巧急诊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紧急,快速向患者及其家属清楚解释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效果,争取配合,这是医护人员需要履行的义务,但是要注意沟通的技巧。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因忙于急救操作,忽略患者以及家属的感受,很可能出现语调高、语气重以及态度冷淡等现象,导致患者投诉以及不满现象。

1.5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及时一般来说急诊患者的情况都比较危急,急诊护理工作繁重,假如由于种种原因而对护理记录书写有所忽略,书写不清或者字迹潦草,甚至随意涂改等,日后一旦引起医疗纠纷,就会对责任和过错认定产生影响,也无法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1.6急救药品以及设备未处于完备状态急救医学同时带动了急救设备以及急救药品的发展和更新,如日常工作准备不足,急救器材没有处于完备状态,就会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使得急诊风险转变为事故。

1.7院前以及院内转运中的风险在院内以及院前的转运中,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尤其是夜间,急诊科的工作量增加,虽然转运只需要十几分钟,但是却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埋下安全隐患,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引起医患纠纷。

1.8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以及环境的影响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工作不在是简单地执行医嘱,而是从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如心理、生理、文化以及社会等。这就明显地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随着急诊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大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2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

2.1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已往观看警示教育片、法规专题学习以及预防医疗纠纷讲座等基础上,还要组织护士进行自我查找,结合科室的工作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育、解析典型案例等,使大家充分认识急诊护理风险的存在以及整个过程,树立预防风险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2.2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制度的落实与健全是保证医患双方安全的前提,也是预防护理纠纷的关键。在护理实践过程中,要常常自省及相互督导,才能够按照相关制度执行,使得在紧急情况下急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达到最优的急诊救治效果。

2.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及提升应变能力一些急诊护士由其他科室调配而来,甚至一些是刚刚毕业的学生,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招聘的护理人员不应仅仅局限在专科学历,应该招聘一些本科护理人员。对于在岗的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急救技术训练,不断地进修学习,组织护理人员院内科室轮转等,使其能够更快熟悉各种仪器以及操作技术。

2.4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护患关系协调的重要前提是良好的沟通,同时也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及相互配合的关键。护士应该树立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充分融入同情心、责任心以及爱心等,认真对待每名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医疗水平与患者期待上的差距,主动与患者沟通,多换位思考。

2.5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护理文书是记录整个救治过程的凭证,也是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而且在事故处理以及医疗纠纷时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应运用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进行记录。

2.6注重抢救物品以及器械的管理派专人管理器械以及抢救药品,定期进行检查,做好记录,随用随补,设备应定期保养和调试,使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应根据每个时期的抢救特点,不断添加以及更换药品。

2.7规避转运风险虽然转运过程时间不长,但是存在的风险较多,而且有一些无法预料的风险存在,相关统计表明,多为心血管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因而,护理人员应对潜在风险认真评估,根据相关的可能性积极进行准备,对于危重患者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送。

篇3

急诊科护理风险是指急诊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及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护理风险能造成对患者身心伤害、导致医院遭受经济损失或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声誉。造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医师因素等。如何尽早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种护理风险隐患,减少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急诊科是风险系数极高的科室之一,为有效规避护理风险,降低医疗纠纷,保证患者安全,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自制的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强化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本院急诊室共有护士10名,年龄20~45岁。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7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4名。

1.2 方法 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实际情况,自制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评估表评估项目共包括16项护理风险因素内容,包括:(1)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2)岗位责任心不强/脱岗、惰岗;(3)操作规程不完善/执行不严格;(4)知识缺乏/经验不足;(5)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不严格;(6)观察、处置不及时/延误救治;(7)查对不严格/输血、给药错误;(8)手术患者或部位识别错误;(9)告知不当/护患沟通不良;(10)一次性用品或药源性不安全;(11)仪器设备或服务设施不安全;(12)院内跌倒、烫伤、压疮等;(13)护理记录不当,医护记录不一致;(14)人力不足或配置不当;(15)带教不力;(16)其他。对上述每一项不安全因素内容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本项护理风险,可能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最后对评估效果进行评价。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评估1次,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干预方法。统计2010年、2011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并与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前的2009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2009年比较,急诊科2010年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常见护理风险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而急诊科急救因其突发性,是医院救治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阶段[2],如护士技术不熟练或动作慢、操作失误或言语不当、出诊记录缺陷或漏记,在急救转运的途中没有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对急救器材操作不熟悉,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按操作常规和制度执行医嘱,皮试或注射前未询问患者是否有无过敏史,当医嘱不详时未明确医嘱等直接影响了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急诊科在实施护理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的2009年比较,2010年与2011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15.38%和7.69%,说明进行护理分险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某项护理风险,可能发主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急诊科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2.1 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急救业务培训,加强护理管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规范抢救物品、药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增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加强护理记录单的管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爱心和真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护患告知制度,强化护患共同承担风险意识[3]。

3.2.2 建立预防急诊科护理风险干预流程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熟练地根据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准确评估患者护理风险。对新入院患者由专职的护士进行评估筛查,对筛查出的有护理风险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特殊护理干预,如对有褥疮高风险患者使用气垫床、气圈、局部易压部位使用褥疮贴等[4]。对有跌倒高风险患者在床头挂“小心跌倒”的安全警示牌。提醒各级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活动时给予协助和警告,以防跌倒[5]。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6,7]。通过实施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使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了医疗差错、事故与纠纷,切实为患者提供放心、安全、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参 考 文 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李小平.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12):3367.

[3] 何元风.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1):83-84.

[4] 杨春莉,杜金莲.骨科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J],2011,32(6):1016.

[5] 李新辉,陈丽丽.老年病房跌倒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8,6(11A):2829-2831.

篇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当地人员大量伤亡。153野战方舱医院接到任务后,快速反应、快速机动、迅速展开。收治了大批量的伤员。 门急诊接诊伤员中成功救治11526例局部外伤的伤员,并对其进行了伤口评估、分期处理和护理, 大大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减少病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11526例均是从地震中救出的伤员,成人10270例,其中 男6428例、女3842例,年龄16~91岁 平均年龄 42岁;儿童1256例 其中男700例、女556例,年龄4 ~15岁,平均年龄8岁。

2 伤口分布情况与致伤原因

所有伤情都是地震所至,坠落伤600例,挤压伤2750例,砸伤1540例,颌面部损伤344例,急性伤口2396例,慢性伤口1450例,混合伤口1430例,污染伤口550例,感染伤口236例,细菌定植伤口230例。(见表)

二 评 估

1 伤情评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严重的特点,在震后灾区,我野战方舱医院接诊是批量就诊伤员。大多数病情急,伤情重,护士需要迅速对伤情做出评估,简单询问并记录病史,优先抢救危及生命的伤员。清除伤者口鼻分泌物,畅通呼吸道,仔细查看伤口出血量的多少,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者有无意识丧失和烦躁情绪。通过评估使2780例危及生命的患者优先得到救治,保全了生命。

2 营养与饮食评估 创伤使伤员处于高代谢状态,因此应注意其蛋白质、脂肪、能量及维生素的补充。维生素在促进上皮细胞正常生长、分化过程中,对伤口愈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保证充足的物质供给伤员。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1]门急诊在救灾期间接诊了344例颌面部严重损伤的伤员,我们赴前线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有3名具有三级营养师的资格,她们利用可现有的条件给配置了适合伤员卡路里的膳食,并通过鼻饲注入,两周后,伤口明显好转。

三 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野战方舱医院门急诊有60例伤员,在住院期间突发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痰鸣音亢进,立即给予吸痰,运用相关药物,其中5例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解除了窒息症状。

2 伤口护理 观察伤口的损伤情况及出血量。伤口颜色、渗液量及其性质(脓性、血清性、血性)、伤口气味、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的范围、伤口面积、深度及潜行的方向和深度。[2]当伤口出现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时,应立刻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给予及时的处理。接诊36例伤员股骨骨折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局部固定和抗生素治疗后,30天后有所好转,转入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地震发生后伤员多,伤情复杂,医务人员应最大限度的抢救尽可能多的伤员。根据伤员病情缓急,合理安排救治。参加救灾护士需凭借个人临床知识、经验并配合医师对伤情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等级护理不同,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及时做好记录,为治疗、抢救提供准确依据。

4 饮食护理 由于震区条件有限,我野战方舱医院获得资质3名三级营养师与炊事班战友共同配备了合理的膳食,并制定根据伤员伤口需求的一周膳食计划表,告知伤员宜进食的饮食,多食新鲜水果,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5 心理护理 精神和身体的创伤给伤员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生活、工作,再加之震后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丢失,会使灾区人民长期处于心理应激之中。做为前线的护理人员应观察其心理变化,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并耐心向伤员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减轻伤员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伤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6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伤口的严密护理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伤口的进展、色泽、有无红肿、疼痛及渗出液的性质和量。在我们护理的11526例局部伤口患者中,未发现一例并发症的发生。

四 结 果

野战方舱医院门急诊接诊11526例局部伤员中,转入后方医院4330例,留观2314例,死亡20例,治愈4862例。

五 讨 论

地震与其它自然灾害存在不同之处,来之突然,损害性大,伤口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伤口往往是局限的,而对伤者的影响是身心整体的。只有给予全身心的护理才能使伤者尽早康复。在救治现场对伤者护理不但需要过硬的操作技术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提高对伤口的治愈率、减少其病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所以,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应开展针对性训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能力,才能应对不同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各种困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使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使伤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5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82-02

门诊是医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医院大量的工作,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患者多、工作量大等特点,导致护理人员无法较好地对每位患者进行完善的护理,门诊医疗纠纷发生率高。静脉输液是给予患者给药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儿科患者,80%以上患儿在治疗期间使用静脉输液治疗,且多以外周静脉输液治疗为主。学龄前患儿发育未成熟、血管细小,加之无法忍受疼痛引起的不适,反应较大,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输液并发症[1]。故在儿科门诊行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护患纠纷,影响护患关系。因此在保证输液安全的基础上,给予患儿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及人性化的护理至关重要,可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2]。本研究为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门诊输液管理、减少护患纠纷,对门诊行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进行护理管理与风险评估,并分析其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10月儿科门诊收治的学龄前患儿8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以静脉输液进行治疗,输注药液种类≥2种,输注时间≥2 h/次;无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7岁,平均(4.73±0.89)岁,输液时间3~5 d,平均(3.64±0.22)d;试验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6岁,平均(4.23±0.51)岁,输液时间3~6 d,平均(3.85±0.42)d。两组患儿年龄、输液时间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输液患儿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安全、预防性护理,内容如下,(1)沟通护理:行输液治疗前,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发放留置针输液及静脉输液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处方,将家属的疑虑消除,获取家属的支持与理解。输液时,根据患儿的年龄、输液次数,给予其铃铛、动漫画及拨浪鼓等不同玩具分散注意力,并在输液结束后对主动配合治疗的患儿进行语言与糖果鼓励,以获得患儿合作。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正确固定,及时分散其注意力,并依据患儿生长发育情况选取穿刺点;在不经意间一次性成功完成穿刺,降低穿刺疼痛。(2)完善固定:给予学龄前患儿手板进行固定,固定时将注射部位充分暴露,便于护理人员对穿刺点的状况进行清晰的观察。(3)穿刺后沟通: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介绍输液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并交代整个输液过程注意事项。(4)输液巡视:护理人员对行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巡视,每小时1次,对留置针留置第3天的患儿进行每30分钟1次的巡视,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穿刺点情况及病情变化。并设置输液泵报警处理,含“气泡”、“阻塞”、“输完”。(5)完善记录:将患儿的穿刺部位及周围情况、病情情况及巡视时间、巡视护士签字正确记录在护理记录与交接班记录中。(6)输液结束后沟通:为提高患儿再次输液配合度,可表扬患儿;拔针后指导患儿家属对穿刺血管进行较好的护理,避免不良事件出现。(7)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儿家属相关疾病知识,使其充分的、正确认识疾病;告知家属治疗与预防疾病方法,指导其日常护理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儿的输液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进行比较。(1)输液管理过程评估:采用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预防措施与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评定。1度外渗:患儿皮肤表现苍白,体温低,水肿范围在2.5 cm以下,无或伴有轻度疼痛;2度外渗:水肿范围在2.5~15 cm,伴有轻度疼痛;3度外渗:水肿范围在15 cm以上,伴有中度疼痛及麻木感;4度外渗:水肿范围在15 cm以上,伴有重度疼痛,皮肤变色,并出现渗出、淤斑及肿胀,水肿呈凹陷性,出现循环障K[3]。(2)护理满意度:输液结束后,向患儿家属发放笔者所在医院制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分为,非常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非常满意;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满意;一般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一般满意;不太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不太满意;很不满意:患儿家属对工作质量、环境整洁程度、服务态度及穿刺技术非常不满。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药液外渗发生率对比

输液过程中对照组出现药液1度外渗7例(17.50%),2度3例(7.50%),3度1例(2.50%),4度0例(0),总药液外渗发生率为27.50%(11例);试验组出现药液1度外渗2例(5.00%),2度1例(2.50%),3度0例(0),4度0例(0),总药液外渗发生率为7.50%(3例)。对照组患儿药液外渗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60.00%)低于试验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对比

对照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45.00%(18例),护理人员主动更换22例(55.00%);试验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32.50%(13例),护理人员主动更换27例(67.50%)。对照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发生改变,学龄前儿童患病率明显上升。因学龄前儿童年龄小,无法较好的适应陌生环境,在护理人员实施静脉输液时其配合度低,易引发不良事件。而为保护静脉输液留置针及注射部位,使护理人员能够清晰观察,需使用胶带将穿刺点呈心形固定,易被患儿家属接受;同时护理人员与家属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巡视,将相关资料记录完整,可提高患儿家属配合度及首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疼痛[4]。

临床研究表明,外周静脉穿刺易发生药液渗漏情况,外周静脉药液外渗是指药液由血管渗入外周组织,造成患者皮肤出现溃疡、红肿及水泡等症状,或皮肤出现迟发性损害[5]。药液外渗多发生于儿科静脉输液,尤其为学龄前患儿[6]。患儿因害怕输液,哭闹剧烈,易导致留置针回血症状,影响穿刺效果;患儿血管细小、穿刺点血管不佳及过快的输液速度等是引发药液渗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输液过程中试验组患儿家属呼叫换液率(32.50%)低于对照组(45.00%),护理人员主动更换药液率(67.50%)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制定完善的护理流程、管理方式,加强护理人员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保证静脉输液质量。对门诊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进行风险评估,并给予其安全、全面的护理管理,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提高患儿及其家属配合度、护理满意度,提升医院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晓琴,刘宴伟,刘剑英.小儿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7):1199-1200.

[2]杨辉,李婵,赵璎.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细微服务理念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19.

[3]余庭霞,吴玉美,滕红娣.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15):1454-1456.

[4]林慧萍,马维红,赵娜.婴幼儿患者门诊静脉输液护理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139-141.

[5]娇燕,冯秀梅.护理管理干预对急诊和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8):2797-2798.

[6]周望梅,梁丽云.规范化静脉输液流程在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4):18-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