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把孩子当朋友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各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内心更为复杂。我认为,作为家长应随时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随时根据孩子的想法来指导他们、帮助他们,使孩子健康成长。我觉得,没有一种关系可以像朋友与朋友之间那样通透、坦诚。因为,朋友之间地位平等,相互间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所以,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甚至无为而治的效果。
二、放手给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孩子的事情应由孩子自己完成,家长只能指导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学生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孩子的天性是对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现在的孩子“喜欢成功”、“喜欢称赞”,家长可以随时表扬孩子,增强其自信心。
三、利用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内心渴望爱,希望自己有一个温馨的家。所以父母应充分发挥家庭优势,即使是父母产生矛盾,在孩子面前也应使孩子感到家的温馨。如: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家庭聚会等。家长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为孩子做一个榜样,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很多有问题的孩子,大都是家庭的原因,使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对社会、他人不满,容易动怒,产生自卑的心理。
四、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但是,家长应从孩子的天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有无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家长摆正了自己的期望,有一颗平常心的话,可以把自己的期望作为一种精神鼓励,它能激发孩子接受教育及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唤起孩子的上进心与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抓紧智力的开发,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即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非智力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长,机会多,家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家长的教诲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和通向社会的桥梁,对孩子的个性成长、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经常会存在很多困惑,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家长解决,要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去共同面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长教育孩子的困惑成因
1.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心理发展的阶段,叛逆期的到来常常让家长头疼不已。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发展和觉醒,他们会强烈地希望摆脱他人的束缚,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孩子也许内心清楚家长是正确的,但是强烈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事做主,即使是错的也要自己做主,叛逆心的根本是追求思想意识的独立。也有部分家庭采用高压政策对孩子进行教育,导致孩子服从家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家长的劝导和教育,表面上顺从了,但是根本不信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压抑就会爆发出来。2.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承受的学习压力较之以往大得多,面对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家长未能给予良好的引导,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意志消沉,心态悲观,情绪低落。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长们希望完全把孩子保护起来,尽量让孩子不会遇到任何挫折,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而实际抗挫折能力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需要家长和孩子正确面对。3.家长教育方式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有的家长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有的家长眼睛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只看到缺点,并放大缺点,导致孩子不够自信,厌烦家长的说教。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都会让家庭教育事倍功半,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教师如何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1.紧密与家长联合。如果家长抱着将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的态度,是很难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教师应该指导家长转变观念,在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都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和各种活动。教师要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动向告知家长,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在寒暑假这样比较长的假期,教师要跟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长对于孩子在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交友情况、活动情况应该密切与教师沟通,遇到教育问题不要松懈,要积极面对,努力解决。只要家长能够转变观念,运用家校合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孩子,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给予家长足够的帮助。2.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交流。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与孩子加强沟通。中国传统教育家长居高临下,孩子俯首帖耳,家长是绝对权威,而孩子是不需要发言甚至是不被允许发言的,只有服从。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小孩子懂什么”,就剥夺了孩子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机会。为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观察家长,如果是传统意识较强的家长,教师要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的引导,让家长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的想法、意见固然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从来都不需要发言,不需要思考,他们永远就得不到锻炼,也就不会成长。教师要指导家长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融洽的氛围中自由思考,并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人去看待,而不是一个只需要喂饱穿暖的小动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敞开心扉,把家庭当作温馨的港湾,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在这个港湾中与自己的长辈探讨解决。3.将正确的教育方法介绍给家长。家庭教育是朴素的,也是丰富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的技巧,尽量不要采用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方法。例如,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避开在人前批评的情况,想一想自己也不希望在人前丢脸,何况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在批评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能一味看缺点而忽视孩子的优点。之前批评过的事情就不要再翻旧账,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在家庭中发生争吵,双方都要保持冷静,等待情绪平息之后再批评或者做决定,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做出不当的行为。
学校通过”停课不停学”相关任务的反馈,敏锐地察觉到家庭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设计并向家长投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居家学习期间,亲子相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复工复产,学生居家学习全靠自律、自觉完成。上班需要分心监控,下班还要辅导孩子,家长表现出了强烈的无奈与无助。家长成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成了孩子居家学习的“老师”。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不认同,出现言语反驳、行为顶撞等问题,导致家长权威失衡。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将无法和孩子沟通归结于学校教育不到位。亲子有效沟通意识不足。在部分亲子沟通中,因家长没能控制自身情绪,或者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极易使用"语言暴力”刺伤孩子,导致孩子和家长渐行渐远,隔阂越来越深。动辄打骂,是家庭教育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家长和孩子无法有效沟通的主要问题之一。稍有不从,孩子便要直面家长带来的肢体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压力。孩子逐渐退缩,不敢表达真正的意愿。孩子的诉求被忽视。“手机才是亲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学会隐藏、忽视自己的情感,造成沟通障碍。
二、“六步”导航,重拾亲情
在和班主任、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家长沟通方式单一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多种沟通方式,助力家庭感情升温。
会倾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家长要蹲下身,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内心,静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听需求、听想法、听愿望、听表达,鼓励孩子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会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四川教育》2020年第4期.综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o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大声说出“我认为”,并用自己的良好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会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有独立的思维,和家长的认知有不小的差距。家长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孩子心理出发,寻找孩子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再一起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化解“越打越哭,越骂越叛逆”的现象,增加家长的信服力。
会讲故事──融教育于故事,浸润童心。有时候,直接沟通或许无法达成某种效果。此时,家长可以把问题放在某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用他人的故事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比起生硬的说教,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阅读──学习成功案例,寻找有效办法。家长在孩子阅读时,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遨游书海,不仅能静心陪伴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也能从书籍中找寻亲子有效沟通的好办法。
会营造──爱在一饭一菜间。一桌包含爱意的饭菜,不仅能刺激味蕾,还能营造其乐融融的就餐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沟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缝补“渐行渐远”的亲子感情。
三、“六法”助力,控制情绪
学会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亲子有效沟通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居家防疫中,能够有效疏导孩子心理,促进家庭和谐美好。
冷静思考,缓冲矛盾。家长遇到事情不要慌张,先冷静地想一想后果,再做判断,避免因气愤而产生语言或者肢体暴力伤害。
微笑倾听,缓和气氛。怒目圆睁,不但不能改善日渐紧张的亲子关系,反而会吓退孩子。家长要多微笑,用和善的态度处理
幽默语言,缓解尴尬。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多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相机教育。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颜面,还能巧妙地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延迟教育,缓兵之计。延迟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对于一些问题,家长可以避其锋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淡化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再择机进行引导,缓和亲子矛盾,达成相互理解。
亲子运动,柔缓关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运动,增加肢体接触的机会,在相互协助完成运动的过程中,传递爱,表达爱,感受爱。
音乐抚慰,舒缓情绪。聆听舒缓悠扬的音乐能够净化心灵,淡化怒气,是调节心理状态的好方法。
四、提升修养,融会贯通
家长要灵活运用"六步”“六法”,提升自我修养,以理论支撑实践。
中国与美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教育思想。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家庭制度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动而变动。在中国,由于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实行“同居共财”的制度,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依赖家庭共同财产生活,家庭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不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家族本位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家族看得比个人更重要,重视家族成员间的伦理关系。而在美国,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为个人本位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的独立性,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个人本位使得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很多,造就了美国人习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和努力,独立生存与发展,不依赖家庭和父母的习惯。
(2)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和宇宙观。中国与美国文化基本差异表现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普遍规律;人性即是人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受西方哲学观的影响,美国人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利;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
(3)从民族性格看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人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别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他们更在乎自己的想法,对于别人的干涉和建议不会太过在乎,如果遇到困难,他们也更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试图独立面对、解决问题是美国人的一贯作风。而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就是: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而表现出来的,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只有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他的人生价值才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善于掩饰内心真实想法,不会刻意回避矛盾,喜欢直接地面对矛盾,解决矛盾。中国人讲究说话的艺术,善于委婉表达,不直接暴露矛盾,谈话时总是给对方留有足够的余地以便对方能够接受。美国人很少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们充满活力,性格直爽。中国人感情内敛,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较美国人来说更为含蓄。美国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总是给自己与别人竞争的勇气和机会。中国人容易满足,不喜欢和别人竞争,从成语“知足常乐”中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易于满足的性格。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认为人应该为自己而活,所以谋求个人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集体利益不应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与自由至高无上。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提倡集体团结协作。美国人不拘小节,崇尚自由,而中国人则崇尚礼仪,秩序井然,师生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员工和上司之间都体现出尊卑和长幼之别。
(4)思维方式的差异。纵观中美文明发展,不难看出美国人更注重演绎、抽象和分析的逻辑推理,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具有垂直观、直觉和顿悟的特征。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语言乃其浅表,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识层面,其下就是情感和意志等,处于更加深层的就是以潜意识状态存在的观物态度。中美间思维模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观物态度。所以,我们可以将西方思维归结为逻辑推理型,中国思维归结为直观直觉型。
2.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父母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理孩子的任何事情,孩子的想法是可以被忽略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想法是肯定错误的,也一定会失败的,他们必须听父母的才会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才有可能成功。中国人不仅不会向孩子学习,还极度轻视孩子的重要性。而在美国,由于崇尚个人本位,家庭成员彼此间相对较为独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相对平等,这里也表现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美国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隐私,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2)培养观念的差异。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相信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于爱的表达和方式不太一样。在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已不知不觉与孩子的成绩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无一例外地都在为学校教育服务,孩子的好与坏都只被家长用成绩这一方面来判断。所以,中国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很少关注甚至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中国流传下来的古句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读书与考取功名的重视远大于其他。而在美国,父母更加注重孩子各种能力的获得,美国家长认为孩子的知识和学习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家长和家庭对孩子的作用就体现在素质能力和适应力的培养上,所以普遍来说美国孩子的文化知识素质偏低。另外,中国父母注重结果,而美国父母则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
(3)独立性的培养。在独立性的培养上,中国是远远比不上美国的,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响,中国父母习惯于让孩子依赖,替孩子解决问题,他们觉得孩子始终是孩子,不相信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没有独立担当的勇气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基本上18岁之后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绝对不会插手帮助,尽量都依靠孩子自己去完成。美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4)德育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德育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培养方法却是各有自己的一套。中国父母擅长说理,进行思想教育,他们善于用历史典故来引导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在思想上给孩子塑造一个道德典范,让孩子向这些道德人物和行为学习,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父母则擅长行为教育和实践教育,即在事情发生、处理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一步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这样做才是对的,他们可以容忍孩子的顽皮和淘气,不拘于小节,不约束孩子,会鼓励孩子的奇思妙想,为孩子个性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5)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的小孩从小就习惯于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之下,他们从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因为中国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何为听话?就是顺从,父母说一不二,孩子很容易压制自己的想法,甚至变得没有想法,中国的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其实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教会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做自己喜欢和向往的那种人,他们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强迫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在美国,有一种共识,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3.中国家庭教育之不足
首先,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分重视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学校学习,在家里还是学习,中国孩子的童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课余的时间都被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辅助,一切都是为成绩服务,家长围着成绩转,毋庸置疑地忽视了家庭教育本来的职能,没有把对孩子生活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培养放在眼里,让孩子每天生活在学习和成绩中,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快乐,身心疲惫。其次,中国现如今越来越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特殊的现象使得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大家庭的越来越多过分的保护,因为在家长的眼里,这唯一的孩子太珍贵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篇》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现在的中国,十之八九的父母都是在源源不断地送给孩子这可怕的礼物。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在这种“保护”的观念下,许多孩子变成温室的花朵,娇气、懒惰、自私等不良习气在孩子的身上不断体现出来,很难在孩子身上找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子。最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注重说教,而不习惯或者说不喜欢身教。有句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们古代教育孩子言传身教,现如今父母更喜欢动动嘴皮子,把道德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自己的实际行动往往又是另一番样子,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说的和做的没必要一致,道德行为是不情愿的、迫不得已的,并不是自愿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没有被个体真正地接受并且融会到行为中去,反而成了一种道德束缚,给孩子造成不良思想影响。
孩子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他们对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时,说明他们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这时,我们应该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倾听孩子的诉说,在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予积极的赏识和尊重,这是非常可贵的。老师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你得听老师的!”“把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啦!”而是要经常对孩子说:“我认为……你觉得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这事件,老师的意见是……”这种沟通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把孩子置于平等的地位。
二.用接受的态度悦纳异见
真实的德育应以人为本。学生由于个性、家庭、年龄等各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审美习惯、价值观念。教师就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评价。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张扬学生个性,不能千人一面。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德育观,要营造多元价值并存的空间。比如学生爱打扮,我们不要批评;孩子爱占小便宜,我们不要挖苦,不要讽刺;学生告诉你一些肚子里的坏水,不要急于教育;对于一些看不惯的新潮事物,不要反对,要学会欣赏。
三.乐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父母只有善于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才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当老师的如果能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那么,孩子就会从老师这里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沟通就会变得顺畅。因此老师应把学生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例如,在孩子向老师诉说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或者疑惑时,我们不要打断他们的话,让他们把话说完,不要轻则斥责,重则打骂,要耐心的听他们诉说。
通过阅读老师推荐的《父母课堂》,我明白很多了,其中2012年11月这期“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一文,我感触颇深。让我懂得了“宽严有度是真爱;权威、民主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要符合孩子的个性特征。”
我静下心来反思自我,对自己的部分错误教育方式感到震惊,决定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从现在起,在做事前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在一定的原则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不做“包办父母”。对孩子有兴趣的事和物,自己先了解、学习,不武断的否定,理解和尊重他的爱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威信。端正自己的心态,不功利化教育。总之,像文中所说的“严而有格,松而有度”。
老一套的教育方式真的有些行不通了,我会以《父母课堂》为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个与时俱进的家长。
最新精选《父母课堂》读后感范文 父母课堂每期必读。如今读父母课堂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凡是有职责感的父母,选读这本杂志对提高自身的素养是有帮忙的。里面的资料丰富多彩,涉及的层面也很广。让家长们受益匪浅,这本书好像一盏灯,给家长们指明了教育孩子的正确道路。
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学问,不懂教育的家长又怎能培养出合格的下一代呢。孩子不光要学习好,各方面都要全面发展,以后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而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宠习惯了,什么事情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潜力简直太差,如果离开了父母,孩子们会干啥?以后又怎样能去适应社会?先别说洗衣做饭,就是独自出门购物恐怕很多孩子都做不到。遇到事情独立解决的潜力就更差了。光学习好有啥用,生活的白痴更可怕。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理潜力及独立潜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家长对孩子要放开手脚。不要什么事情都担心孩子会出错,而不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就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就会无意中扼杀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潜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放开手脚,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是,放手让他独立去做。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用心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实践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在这过程中要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与支持。这样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以后的行动中更用心的去应对去解决。
但是也不能过于放开。我绝对反对象韩国家庭教育方式:“狼型”教子法。太残忍了。我不能眼睁睁的去整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不是母狼,孩子也不是小狼。不能让他们从小就成了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更愿意让孩子更多的领略到关爱。如果没有爱,象狼一样的自强自立的人在社会中会无法生存,无法自保。象澳大利亚人那样的捍卫保密,我也理解不了。因为自己的孩子不能全部扔给学校,完全由学校来掌控孩子的一切,而当家长的却一无所知。学校能负担孩子的一切吗?学习成绩当家长的不了解又怎能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孩子的某些方面?
总之,要结合当前的环境施之恰当的教育模式。以前我可从未有过这么深刻的体会。透过读父母课堂,让我了解到很多,孩子不能圈养,要放开,要融入社会。要给他们一些关爱,要从小锻炼他们。给他们带给小小的舞台尽情施展发挥,将来就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最新精选《父母课堂》读后感范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一直以来困扰着我,像普天下父母一样,我也很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可是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虽然我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
孩子入学之初,我对女儿的说话的口吻大多数都是命令式的,很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的感受,只要我觉得是正确的就会直接命令她去做,或者直接罗列出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孩子没有反驳的余地,总是没有缘由觉得自己委屈而痛哭,我因此非常苦恼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了。
自从订阅了《父母课堂》,我就找到了儿童教育的专家,每一期我都会认真阅读,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感到震惊之余,认真的总结了自己对待女儿教育问题上误区,让我知道教育应该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面前,总是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排解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与孩子生命意愿相违背的强制、训诫,给孩子一个宽松并愉悦的心理成长环境,比限定与束缚更有效果,在学习上需要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78-02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个人素质的最佳时期,因此必须加强对孩子小时候的教育,幼儿园作为继家庭之后的第二个接受教育的关键场所,教师应该尽到应尽的责任,重视每个孩子的素质教育。然而面对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正确的社会现象,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错误教育后果,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广,所以应该从小培养幼儿的素质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
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对周围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和浓厚的兴趣,要抓住这个时机利用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落实素质教育的改革。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灌输这种创新的思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动作等相识来诱导孩子,让孩子去发挥想象不断创新[1]。孩子的创新意识非常强,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耐心地向孩子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孩子在受到夸奖后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创新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孩子就可以形成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要认为孩子可能听不懂就不去帮助孩子理解,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抹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但凭个人的能力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团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对幼儿教育中要从小渗透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从学习、娱乐活动等角度入手,让孩子学会合作。其中在娱乐活动中,塑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氛围,引导孩子关心、帮助其他伙伴,注重其他人的感受,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配任务的方式,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孩子来完成,之后让孩子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此外,还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当小组内的成员不能完成任务时,为了集体的成绩要主动帮助他们,塑造孩子的优良品质[2]。
三、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
之所以注重幼儿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正确的培养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小注重孩子思想道德素质,避免出现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会逐渐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评判,及时地改正孩子错误的想法,避免孩子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3]。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举动,幼儿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家长和老师面对一种情况采取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遇到某种情况也该如此,因此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到不闯红灯、主动帮助摔倒的老奶奶、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素质教育做出最大的努力。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孩子的视角和观察力与大人不同,他们能够发现我们忽视的事物,加上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提出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观点。兴趣和发散思维是想象力的基础,教师和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因为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普遍的规律去束缚孩子,让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敢于对现有的事物进行质疑,让孩子亲自动手去验证和创造[4]。幼儿园内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丧失信心,教师和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适当地给予帮助,让孩子明白困难时不可避免的,一旦放弃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尊重孩子的意见去选择坚持还是放弃,教育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坚强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前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通过实际的行动为孩子树立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正面形象。
五、加强家庭中幼儿的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地引导孩子,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素质教育[5]。摒弃溺爱孩子的错误教育观,不能将孩子作为家中的“小皇帝”,惯着孩子,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锻炼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素质教育环境,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除了教师的正确培养外,还需要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通过合理的途径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注重孩子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塑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环境。只有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社会、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瞿世荣,侍崇苗.论幼儿的科学教育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22-2.
[2]许颖,刘朝辉.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具体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35-46.
每一天孩子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学习活动是正常的教学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每次的学习活动大多是要求孩子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听老师说,可能会有一部分的游戏环节来辅助完成学习活动,过去因为时间的关系基本不允许孩子回答太多和学习活动无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压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从客观上束缚了孩子的潜能,所以,我现在鼓励孩子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游戏活动中,我总是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所有的游戏都是幼儿自己选择角色,教师适当加以协调。在玩积木的时候,大多是教师给每个小组分摊积木的种类和数量,有的幼儿会说:“老师,我不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此时我总是引导幼儿先玩儿自己小组的,之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玩儿。
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需要尊重,他们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朝着他乐意为之努力的方向发展。每一个孩子因为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到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状态,所以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了解他们最基本的想法和需要,这样我们就能根据了解到的内容给每一个孩子充分自主的空间,让孩子的性格能按照对自已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在交流互动中给孩子自由和尊重
想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最基础的就是要让孩子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从最基本的语言自由,到活动自由,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让孩子做自已想做的事,教师不能剥夺孩子畅所欲言的权力,只有充分地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才能让孩子有广阔的空间自由发展。
每一个孩子由于家境和个性的影响等,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人生状态,可能一个优秀的画家、作家、音乐家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诞生了,也可能因为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而被抹杀了,所以,家长和老师都要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给了孩子一个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教育需要怀疑,需要创新。孩子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时,如果被大人所谓的“权威”压倒,孩子想画画,老师说不行,现在这个时间不是绘画时间;孩子想要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家长说不行,还要去参加培训班。这些都是不对的。
孩子教育,听谁的都有道理。可是到了具体的事情上,又都对不上号。道理上讲,还是我们学习不够,可是我们的学习短时间里也就这样,能不能有一种方式,让我们只要照做就能基本正确呐。
基本正确
就我个人的体会,简单一点的方式还是有的。只是照做,一点不用想的方法,当然不现实。还是需要尽量少的理念配合我们的行动的。这些理念是:1.孩子的任何感觉对他来说都是真实的,也就是他认为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你不对来讲道理。2。孩子的许多不对是我们的判断,客观上我们也不一定对。3.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是可以并存的,不需要分个对错的。4.孩子的行为只要:1。不伤害自己,2。不伤害他人,3。不与环境有大的冲突。都是可以接受的。
以上四条理念解决一个问题,我们不去强迫孩子接受我们的说教,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就是我们虽然不能理解,但我们承认对方有对方的道理,不把自己的理当作是唯一正确的。
尊重孩子只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仅有尊重是不够的。虽然孩子的感觉是真实的,但孩子凭感觉成长,不是最有效的成长途径。
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就是孩子的最有效的成长途径了。
首先,我理解引导并不是要孩子简单的听我们的,而是要引导出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如果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和家长的一致,那自然就是听了话了,一切没问题。如果孩子的想法、看法和我们的不一致,是不是就要引导孩子像我们的靠拢呢?这其实是明天要说的,这里暂且先用。就是对于那些基本的、普遍的、已有社会认可的对错结论的事情,我们是需要做这样的引导。比如:三种伤害。而那些我们自认为是对是错的事情,可以暂且放一放,不急于将我们的认识通过引导的方式,灌输到孩子的思想中。因为我们的灌输,会是孩子的认知受到限制,孩子自身适应环境的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就会受限。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回头想想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错的。这种情况不仅孩子成人了回头会发现,就是孩子还小,也时常会有的。所以引导什么,也就要细心选择了。要简化又简化。这样你的引导就会更有效率,又尽可能少的影响孩子的自由空间。
引导的唯一途径是沟通,你要让孩子的所有想法呈现在你面前,尽管这些想法在你看来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就是完整的孩子,你只有让孩子完整的呈现在那里,你才有机会胸有成竹。任何对孩子的训斥、打断、等否定行为,都会让孩子退缩和隐瞒。你对他的了解就会打折,你对他的教育也就是只见一斑了。所以在和孩子沟通时,要鼓励和肯定孩子,至少他说了就很好。对其中你赞同的,给与鼓励和夸奖。对于你认为不妥的,你不认可的,不能简单的给与批评和否定,更不能训斥和惩罚。下次孩子哪里还敢跟你说啊。这样你就和孩子失去了心灵的联系,你就很多时候看不懂他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孩子的思路,引领他多走几步,或者退回几步,让他自己看到{思想中看到}结果,并且由他自己去选择坚持还是改变。可以用它熟悉的事情引领,也可以是某个故事,某个动画片等等一切他能感受的事情来引导他。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在自以为是的说教之中了。也许一次两次都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那也得慢慢来。说不定还有其他结果。坚持这样做,就会迎来简单的教育,至少家长和孩子关系融洽,思想上保持沟通,情绪上没有负担。孩子是快乐的,孩子始终完整的呈现在你面前。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82-02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会导致孩子不同的个性。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都有巨大的转变,他们能够为幼儿的发展创建有利的、健康的生活环境,并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但是也有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甚至一部分家长由于教育理念与态度不正确,而对孩子的个性培养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幼儿个性的培养对幼儿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家长应该重视对幼儿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到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学会重视孩子的需求,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态度,以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以及将来和谐、健康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幼儿教育以来的一些心得,浅议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一、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般都会容忍与溺爱孩子,但是过分的容忍与溺爱却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会养成孩子娇惯型的个性。在家中过分地溺爱孩子会养成孩子自私、好吃懒做、蛮横等不良的个性,当孩子走进幼儿园后,会由于在家庭里受到的过分容忍与姑息,不会与其他的孩子相处,老是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独霸、放肆会使其失去许多朋友,很难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娇惯型的孩子由于在家庭很少遇到挫折,其意志力往往异常薄弱,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为此,家长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要认识到过分容忍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更正自己的教育观念,运用一些教育技巧帮助孩子更正不良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与习惯。例如,家长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时候可以不予理睬,或者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对于孩子过分的哭闹可以适当地给予让步,临时满足其一些小要求,等到他们平静下来的时候给他们讲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注意建立稳定的生活秩序,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不要过于严厉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支配型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父母平时对孩子管理过于严厉,并且经常干涉孩子的行为和喜好,这种教育的方法也不可取,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这类家长不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与感受,一切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做不好就斥责,甚至打骂。这种教养的方法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害怕挨打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意识到孩子拥有自己的情感与愿望,要重视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合理要求,切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树立良好的个性,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三、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冷淡或放任,以免孩子形成忽视型的个性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比较冷漠,不关心孩子,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想法,对孩子的一些要求经常拒绝,放任孩子的行为不管,这种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非常不利。由于家长的漠视,孩子的合理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会造成孩子没有自尊,同时又缺乏爱心与责任心,再加上家长的放任不管,长期下去,这类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因此家长在对幼儿教育的时候,切忌对孩子过于冷淡与放任,要重视孩子的合理需求,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拒绝,但是对于孩子合理的需求,家长不能够拒绝,否则就会引发孩子的挫折感与抵触情绪。家长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举止,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要给予制止,还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应该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不对。
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并使其明白家长是爱他们的,同时家长还需要意识到自己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分析
孔子曰: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言语、家庭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长此以往会潜移默化的根种于学生的思想中 [1] 。 由此,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以自身行为和积极良性的引导为导向,对孩子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将日常生活、时间、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自身和学生的言谈举止,培养其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坚强、诚实守纪的良好品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一)家长家庭教育态度分歧
家庭教育态度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父母或者父母与老人之间。对于父母来说,由于两者之间的素质教养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在孩子的培养上存在差异,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之间往往又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投入方式都会存在分歧。 现如今随着离婚率的上升,重组家庭的增多,在继父母与亲生父母之间教育态度的分歧表现的更加明显 [2] 。对于父母与老人来说,教育态度的不同主要来源于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代沟。 育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教育表现的差异,在这种矛盾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很难去适应这种环境。如果孩子勉强自己去适应,容易让孩子产生两面性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对小学生期望值过高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心中的愿望。许多家长为了让学生发挥更多的能力与特长,从自身的愿望和兴趣出发,替孩子规划假期和课外活动时间,而没有真正的考虑过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盲目的报班跟风学习。 这种盲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很难达到的“高指标”,填鸭式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兴趣爱好。 对于孩子来说,付出努力后达不到父母的不适度的要求,他们会逐渐失去信心产生厌学的心理。 父母的期望越高,给孩子带来的附加压力也就越大 [3] 。 强迫式的学习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全和平衡。
(三)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个性的养成、行为方式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塑造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假设家庭环境氛围长期保持在矛盾、纷争状态,父母意志薄弱,好吃懒做,自身行为导向都不正确,这些因素会潜移默化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在性格成型的过程中受其影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和谐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以及凶狠的性格,孩子的教育一旦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非常容易误入歧途。
二、消除家庭教育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协调家庭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应当齐心协力,作为父母和长辈更应该统一观点。 这就要求家长思考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然后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的前提下,开个家庭会议一起来讨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的地方。通过坦诚的交流彼此的想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达到一个统一的想法。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要按照统一的去做。这样的家庭会议应当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展开,孩子的想法能够最直观的体现出该方法是否可行。 在家庭会议中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有矛盾冲突应当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矛盾双方应当冷静协商,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家庭会议的及时召开可以有效的保证孩子的教育顺利进行。
(二)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
自然和谐,就是指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揠苗助长。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足够的优秀, 将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不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了让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让孩子上学,课外时间还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培训班。 不仅要求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异,还要求孩子能够在美术、音乐、跳舞等方面都能够名列前茅。 这种负担式的学习,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放松休息[4] 。 长此以往,学生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心理压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是每个家长应该努力去做到的,规划好的人生没有意义会失去它原本的光彩。 只有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其自由发展,才可以培养出拥有健康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创新性人才。
(三)构建和谐的家教环境
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和谐、温馨、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引导激励孩子,使其热爱家庭,在生活中积极向上。 好的家庭环境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对待,在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每个孩子在性格生成阶段中,学的最多的东西来自于父母,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会对孩子起到严重影响,而孩子早期受到的影响会作用其一生。 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有利于构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结束语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遇到、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其成长,也会使其心理因不同的感触发生不同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应该时刻引导、教育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构建和谐、健康,对孩子有益的教育环境,避免产生教育分歧,不能以错误、消极的言语和态度批评学生,让其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产生本身就是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出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孩子新颖的想法和所犯的错误要有耐心,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因为以人为本思想本身就是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教学背景
1.幼儿年龄比较小,需要教师去尽心呵护
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孩子年龄都在3-5岁之间,这部分群体的认知意识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非常不成熟,因此在幼儿园管理中,教师会经常碰到孩子不听话或者是与其他小朋友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于该阶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而教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首先不能大声呵斥孩子,而应该先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然后根据事情发生的严重程度对孩子进行指导教育,教育方式要以呵护教育为主,比如可以采取与孩子谈心交流的方式充分了解该阶段这部分群体的主要心理特征,这样一旦后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教师也好去应对。
2.该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要求教师尽可能尊重其想法
由于幼儿园的小朋友自身的认知条件远远没有形成,对未知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具体想法,比如幼儿园的孩子经常会提出一些大人们觉得非常幼稚的想法,但是在此时作为教师,不仅需要耐心地为孩子讲解,而且不能取笑孩子的无知,而是要鼓励孩子在后续多提问题,在学习上要多主动钻研。另外,一些孩子可能还有多动的特点,包括自身想法奇特,和其他小朋友沉浸于游戏中,忽视学习,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常常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当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去一探究竟,这就会导致其在课堂上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忽视教师要求的情况发生。这时作为幼儿园教师,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可能先给孩子讲解作为好孩子的一些基本标准,比如做哪些事情是不对的,追寻自身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需要在课堂上符合教师的一些基本要求。
二、如何更好地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到幼儿园管理中
1.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孩子有耐心
耐心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孩子的知识水平十分有限,有很多问题不懂,就会去问老师,如果教师在此时仅仅是因为这些问题比较简单,没有耐心地去为孩子讲解,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很好地遵循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而且还会让孩子觉得教师不和蔼,这对于幼儿来说其实是非常致命的,因为只有耐心地去解答孩子的问题,并且时刻给予其必要的鼓励,才会让孩子更加喜爱老师,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信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具体的幼儿园管理中,不能忽视孩子们问到的每一个问题,要有耐心地去解答,在解答前甚至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信息,客观真实地做出有效解答。
2.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及时引导
以人为本思想的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尊重孩子所犯的错误,比如过分追求自己的想法、不爱学习等等,其实这些错误的产生并不是说这部分孩子不是好孩子,只是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幼儿园管理中,面对孩子所犯的这些错误,首先不能表现出过度的紧张,而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关爱,一旦孩子出现了以上有错误,教师只需要及时引导孩子对所犯错误有基本的认识,并且保证下次不再犯这些错误,这样孩子如果很好地认识到错误,教师就要给予这部分孩子足够的尊重,并且要鼓励孩子在后面的学习中做得更好;而面对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教师首先只需要给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利用一些小游戏和具体活动来将具体的知识内容贯穿其中,这样孩子就会逐步有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面对孩子所犯的一些错误,只需要首先强调错误只是暂时的,只需要后面改进就行,这也是充分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念,因为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必须得到教师的尊重。
总的来说,在幼儿园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运用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的前提下,将爱心教育展示给孩子,同时不能忽视孩子所犯的错误,要及时向孩子讲明错误的严重性,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必须时刻记住要有很好的耐心,特别是在管理过程中,面对孩子的疑问不能不闻不问,而是要积极地去应对,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只有很好地将爱心和耐心以及宽容运用到幼儿园管理中,取得的效果才会更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69-01
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成长中渡过的。在家庭教育中,每一位家长(父母)都是孩子的老师和学习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目前我国幼儿成长的家庭环节并不乐观,我们不得不关注广大幼儿在家庭中的成长。
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现实中的家长(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包揽一切。可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她)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她)从小就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幼儿要挣脱父母的管教,为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在为争取自主发展的权益与成人斗争着。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律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也正是因为这种"可怕的礼物"的存在,成长中的孩子就有了成长中的烦恼。成长中的孩子渴求成人对爱心的理解,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学校教育较好地尊重孩子的实际,但往往每天的努力回到家里基本上就白费了。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成长教育,是指家长(父母)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巩固学校教育成果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成长的成败直接影响幼儿健康发展。家庭成长环节工作的好坏,对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幼儿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身心发育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而且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奠基期,儿童的性格、信心、感情等方面的发展都与其同家长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需要密切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如何指导家长(父母)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主张家长(父母)把"自己拿主意" 当作最好的礼物带给孩子,有以下几点做法。
1."让我想一想"
孩子从出生起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无时无刻都在接触新鲜事物,他们的小脑袋里总有十万个为什么。孩子的心智并未成熟,在不断地思考中积累经验,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水可以喝,可以洗手,可以洗脸,还能用来做什么呢?太阳为什么挂在天空,不会掉下来,还能发光发热呢?泥土为什么是黑的,为什么会粘手?……当孩子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的时候,父母大多时候会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打断孩子对世界的幻想,提醒孩子远离危险,同时也远离了创新的源头。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是好的,但往往会忽略孩子的独立思考,直接给出自己认为的最好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就会减弱,也不愿自己去思考、想象。父母的好意有时会扼杀孩子无穷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们多一点的空间去思考,拥有自己的想法。
2."让我做一做"
要知道,生活能力的获得过程,就是独立性发展的过程。无论吃饭穿衣、铺床叠被、洗手帕、给花浇水等,孩子一开始往往是做不好的。他(她)浇花时,给花儿浇浇水,还会想当然地给花篮浇浇水,甚至给花篮边的皮球浇浇水;吃饭时,饭粒会洒满身上、地上;穿衣服不是穿反就是穿倒……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总会下意识的批评孩子,然后自己帮孩子把事情做好,忽略孩子渴求自己做事的心理。殊不知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成长起来的。带点童心去理解孩子吧,既然没有人能代替孩子成长,大人又何必做些越俎代庖的事呢!
3."让我说一说"
爱问爱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断地问、不断地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世界、形成自主意识的。限制孩子的想法,不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犹如一根绳索缚住了孩子想象和思维的翅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木讷寡言。带着童心去理解孩子吧,如果孩子有自己装饰房间的想法,就不妨让他(她)说一说;如果全家想外出游玩,何不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呢?当孩子对着你喋喋不休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那是孩子思想的火花在闪烁,而在成人耐心倾听中,孩子得到的是更多的勇气和自信。
4."让我试一试"
孩子在各类活动中都会产生自由的想象,进行自由的创造。同样的玩具,采用不同的玩法;同样的操作材料,变换出不同的做法。他们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也许这样做有可能弄脏家里洁净的地面,弄坏新的玩具材料,或许给大人添上许多的麻烦。但比起孩子的发展,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带点童心去理解孩子吧,不要用太多的限制来约束孩子的探索行为,更不要用简单的训斥来对待孩子的错误尝试。孩子把篮子塞进冰箱,是在试验篮子里是否会开出美丽的冰花;孩子把泥土挖起来盛在纸箱里,他(她)是在试验小草是否会在纸箱中破土而出。这是多么大胆的尝试,孩子从中获得的欣喜不亚于科学家实验成功时的惊喜!
现代幼儿教育中,教师不仅教育孩子还要教育家长,在家庭成长别是有了父辈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的成长才会更上一楼。尊重孩子,理解童心,给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权利,孩子今天的"自己拿主意",就是将来能独当一面的萌芽。这也就是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让我们行动起来,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狠抓幼儿园家庭成长教育,走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家庭成长困境,齐心合力,勇于创新,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必定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 2010.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