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餐桌礼仪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

篇1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上的常识

篇2

把餐桌礼仪教育纳入到对孩子养成教育全过程,因为文明进餐和懂得餐桌礼仪,它是整个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个人言行举止表现的一面镜子。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的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和性格。一周岁时,就应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孩子到三四岁懂事后,家长对孩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不要一味任性,否则会让孩子养成自私的品行。五六岁时,就要教育孩子主动保护自己桌前的卫生,弄脏了桌面,鼓励他们自己清理,用餐结束时要帮助大人收拾餐具。要让他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会成为环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随便丢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重视环境教育,应从身边做起,从保护餐桌“小环境”,延伸到保护自然、保护社会这个大环境。

教育孩子用餐前在席座、餐具摆放等方面的常识。当父母在厨房即将做好饭菜时,就可以让孩子来帮助布置餐桌和椅子,摆上碗筷,递送和摆好食物,并招呼家人就坐,准备用餐。可按方桌、圆桌演示杯、碗、筷的摆放,西餐中的刀、叉也要涉及。餐前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在家庭平时用餐时,要让孩子明白按长幼辈份主次落座用餐,自己不要成为餐桌上的“上帝”。父母要以身作则:吃饭的时候,给老人搬椅子,引导孩子给长辈面前调换新上桌或边远的菜肴,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爱心的互动。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爱;知道怎样尊敬长辈、珍惜家庭,从小心中有他人。

让孩子懂得用餐时的基本礼仪。进餐开始时,要求孩子等大家都坐好后方可动用餐具,并学习帮助家人盛饭,主动询问家人是否需要帮助递送食物。就餐过程中,告诉孩子以自然姿态坐好,自取面前食物,需要跨越取食时可以请求家人传递食物,按量取食后放回原处,并学会询问和关怀他人。吃饭时不挑拣食物,残渣不乱扔桌上和地上,放在指定的器皿中。就餐时要知道挟菜,舀汤的规矩。挟菜时,筷子要干净,要看好,不要在菜盘中乱翻或胡乱翻一阵后又到其他盘子去挟菜;舀汤时应用勺子,而且要把筷子放下再去舀。挟菜或舀汤时,要适量,不要滴筷溢碗;吃饭过程中切禁用筷子剔牙等。

吃相要文明,做到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咀嚼东西以及喝汤时,不发出很大的声响等。用餐时,要目光随和平静,不要目光游离或老盯在自己喜欢吃的菜上面。挟菜或舀汤时,等席间的长辈或尊者动过后自己方可动用,亦不可从一碟菜的顶端掐挟。

席桌上,尽量少说话,说话时,嘴不要对着席桌。家长应教育孩子不满嘴含着食物讲话;不将饭菜乱吐在桌面上。对孩子灌输一些用餐的礼仪,让孩子懂得说“对不起”“谢谢”,对席桌上的人要讲文明礼貌。

从小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如习惯。孩子吃饭时,不随意浪费粮食,要知道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进餐结束时,告诉孩子不要急着离开餐桌,要有礼貌地告退,或者孩子先吃完饭,轻轻放下碗筷,告诉父母(或长辈):“我吃完了,你们慢慢吃。”征求父母是否可以先离开餐厅,如果获许,可以轻轻走出餐厅,结束进餐。

创设宽松的进餐氛围。创造宽松愉快的进餐气氛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的一个方法。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最应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评,训斥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严重的说教,这会破坏愉快的进餐气氛,既降低孩子的食欲又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有效,反而得不偿失。

总之,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家长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用引导、宽容和欣赏去发掘。孩子对新事物是好奇的,喜欢参加一点劳动、负一些责任的,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从餐桌上开始对他们进行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便是我们培养他们责任感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J].2010.

[2]段洁.餐桌礼仪与口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篇3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 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喜欢大伙儿到茶楼,因可品尝更多款的点心及菜肴,虽然茶楼都备有二人饭桌,但大多数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饭桌。茶楼通常很噪吵,气氛不像西式餐厅浪漫,若二人吃饭,可考虑不选择去茶楼。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十、给人递水递饭一定要双手。

十一、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但是胳膊不要撑得太开,挤到边上的人。不要一只手放在桌子下面,头埋到碗里自顾自的吃。夹菜或盛汤的时候应该把碗凑上去接住,不能让菜汁或汤水洒得到处都是。动作不要太大,当心溅到旁边的人。

十二、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十三、帮别人倒茶倒水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十四、盛饭端茶给别人,若中间隔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十五、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要低于对方,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美国洋妞搭配师教你百元衣服穿出千元感觉,马上关注女装搭配顾问,微信号:

十六、如果你是一位男性,而你的周围就坐的是女性,那么你应该发挥你的绅士风度为女士服务,比如拉开座椅,向服务员要东西。如果身边坐的是长辈,更应如此。

十七、发现牙缝里有东西塞着,不能肆无忌惮地当众剔牙。最好是能起身去洗手间完成这项动作,或者侧着身,用纸巾掩着嘴,再开始悄悄剔牙。剔出的东西应用纸巾接着,包好再放到骨碟中。

十八、吃饭的时候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发出吧嗒的声音,应该闭着嘴,细细品,不仅吃相文雅,也有助于消化。

篇4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孟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仪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礼仪习惯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文明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一、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文明礼仪”的各项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1、普及文明礼仪常识,辨明行为是非,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每天利用晨读与早会,在班级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在团队活动课上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使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有深入的了解,从自身做起,更加关注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良好习惯养成,夯实文明礼仪的基础。

2、开好《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班会,加深学生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主题班会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班会上主要活动有学生们之间辩论、情景模拟、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展示。通过学生模拟在日常生活中不同角色扮演及语言的描述,让学生们自身讨论哪些语言和行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规范学生们的语言与行为,努力营造学生们互相督促,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促进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通过活动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班级组织“迎宾礼仪”、“升旗礼仪”、“基础礼仪”、“餐桌礼仪”、“课堂礼仪”等情景展示,让学生们落落大方地向全校师生进行各种走姿、站姿、坐姿、手势、握手礼、鞠躬礼等常用礼仪的表演,向全校师生进行礼仪展示及教育,并请其他班级师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文明礼仪在班级的推广。

4、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礼仪养成。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对学校存在的文明情况和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的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让学生增强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养成讲礼仪的习惯。同时,在班级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栏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标兵,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修养及就业竞争力,快速适应就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礼仪养成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在学生就业前开设专门针对就业的礼仪规范教育,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着重强调面试礼仪。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招聘模拟会,让学生了解面试中的各种礼仪规范,明确面试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表现自然大方,态度友善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强调在面试中的一些礼仪常识和面试技巧及仪表礼仪(着装、发型等)等。让学生在面试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处处讲文明、懂礼仪,很好的迎接每一次面试的挑战,快速适应就业发展需求。

三、优化环境、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管理上的过分溺爱,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另外,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放任,也是导致学生家庭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延伸,通过家校联系进行家校互动,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学生进行辅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加强班级文明礼仪教育

篇5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篇6

a、学校礼仪

㈠进校礼仪

1、学生进校门,主动下车,与值日老师或同学互道“老师早”、“同学早”。

2、学生不在校园内骑自行车。

3、学生在校内遇到学校的、外校的老师、客人要行队礼,道“老师好”、“客人好”。

㈡课堂礼仪

1、老师进课堂宣布上课后,全班学生起立、行礼,齐声道“老师好”。

2、学生进教室迟到,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再进入教室。

3、学生有急事需出教室,先举手,起立报告老师,经同意后再出教室。

4、学生回答老师提问,先举手,经同意后,起立回答。

5、学生上课时姿态端正,不吃东西,不随便下位走动。

6、上课不做小动作,不讲小话。

7.、听到老师说“下课”后,全体学生起立齐声道“谢谢老师”待老师离开后,自由活动。

㈢尊师礼仪

1、学生进入老师办公室,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再进入。

2、在老师办公室不随意翻动老师的东西。

3、若找老师有事,先立正,说明来意;与老师讲话,面对老师认真听老师讲话,离开时礼貌地向老师告别。

4、学生进老师宿舍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再进入,如果只有一个学生,房门必须打开,若老师房中无人,学生不得进入。

5、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指指点点,评头品足,尊重老师的人格和习惯。

6、学生不得与老师闹意见,不得顶撞、辱骂老师,不得直呼老师姓名。

㈣仪容服饰礼仪

1、学生必须佩戴校 徽,少先队员戴红领巾,团员戴团徽。

2、升旗、开学、结业或举行其他重大集会时,学生必须穿校服。

3、仪容服饰朴素大方、活泼、整洁、符合学生特点,扣好衣服。

4、女生不烫发、染发、不画眉、涂口红、画眼圈、涂指甲、戴金银手饰,不穿着地长裙或超短裙,不穿高跟鞋或拖鞋。

㈤集合礼仪

1、学校集合。学生分班整体入场,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快、静、齐”,会中端坐静听。

2、升旗仪式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3、开学、结业或举行其他重大集会时,准时整队入尝退场,保持会场肃静,不随意说笑走动,不做与大会无关的事。

4、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台口上下,在台上站姿端正,接受奖品、奖状时,用双手捧接,行队礼,然后高举奖状向大家示意。

5、台下同学要遵守会场秩序,注意听讲,适时报以掌声,不交头接耳,随意谈笑,更不能起哄、喊叫。

㈥环卫礼仪

1、随时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

2、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

3、不在黑板、墙壁和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

4、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

5、自行车存放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地点,排列整齐。

㈦课余礼仪

1、课余休息,不大声喧哗,不追跑、不互相打骂。

2、不做无安全保障的游戏。

㈧同窗礼仪

1、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谈话要多使用礼貌用语,不恶语伤人。

2、不讥讽同学的生理缺陷和乱取绰号。

3、同学间不搞小团体、小集体,不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1》《2》《3》

4、借同学的钱、物要及时归还,损坏同学的东西要主动赔偿。

b、家庭礼仪

㈠孝敬父母

1、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长辈见面要主动问候。

2、每日起床后向父母问“早安”。

3、上学前梳头、整装,离开家时,向父母道别。

4、放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5、在家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6、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不与父母长辈顶嘴。

㈡家庭书信

1、与家人通信,信的内容要讲究礼貌。

2、书写规范,正确填写邮政编码。

3、正确使用祝颂问安语。

4、信封缄启书写要用尊称。

㈢家庭应酬

1、迎客。客人进门后,主动打招呼、接待。

2、主动让座、倒茶,敬茶要用双手端稳。

3、客人与父母交谈时,要主动回避。

4、当老师家访时,如果老师要自己听情况,自己应站在老师身旁,静听老师与家长的谈话内容。

5、送客。当客人提出要告别时,待客人先起身后,自己再起身相送。

6、探视病人。亲友、老师或同学患病,应去探望,保持轻松、无虑的气氛,给病人心灵上的最大安慰。

7、庆贺。同学、朋友、亲戚在学习、工作上取得好成绩时,要主动庆贺。

8、凭吊。亲朋戚友去世,前往吊唁要注意穿素装,忌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进入吊唁场以后,态度要沉重,不能大声谈笑。

9、电话

⑴向外人打电话时,不拨错电话号码。

⑵自报姓名,使用礼貌称呼。

⑶通话时语调柔和,吐字清楚,切忌哆嗦。

⑷通话结束时应说“再见”。

⑸自己接电话时先说“您好”,后说“这是某某家(或某某单位)”,再请问对方应找的人。

⑹礼貌使用“请稍等,我去叫他”,“他不在,我能帮你什么忙吗”等语言。

10、探亲访友。逢年过节或休息时,探望亲戚朋友要注意礼节。

c、社交礼仪

㈠语言礼仪

1、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使用普通话。

2、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亲切,用语谦逊、文雅,声音大小适当,语调平和沉稳。

3、说话要掌握分寸,措辞恰当、客观、有善意。

4、学会致谢和道歉,使用“谢谢”、“很抱歉”、“打扰了”、“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㈡体态礼仪

1、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做到头正、面容平和自然,肩放松,躯干挺直,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双腿立直;坐时做到入座轻而稳,双肩平正放松,上体自然挺直,双膝自然并扰;离座时要自然稳当。

2、举止稳重,克服“冒冒失失”的行为。

3、会用有特殊礼貌意义的动作,如:点头、举手、起立、欠身(弯腰)、鼓掌等。

4、讲究个人和公共卫生,不当众搔痒,防止发自体内的各种声音,吐痰必入孟。

㈢餐桌礼仪

1、用餐时做到餐前洗手,餐时,待主人示意后开始。

2、夹菜文明,细嚼慢咽,不挑食,动作文雅,不发出不必要的响声。

3、用筷切忌:敲筷、叉筷、游筷、刺筷、签筷、吮筷、插筷、挥筷、舞筷等。

4、餐末,正确使用餐巾或餐纸擦嘴。

5、退席时对他人说一声“请慢吃”。

6、在食堂用餐时排队礼让,爱惜粮食,不乱倒剩饭。

㈣交通礼仪

1、走路时做到双目向前平视,步幅适当,停步、拐弯、上下楼梯时,从容不迫,控制自如。

2、骑车时遵守交通规则,进入学校或单位大门时主动下车,在行人多的地方推车行走。

3、骑车时不勾肩搭背,不相互追逐,不曲折竟驶。

4、假若不小心撞了他人,要主动道歉。

5、乘车时遵守秩序,让车、让座,下车时及早作好准备。

6、问路时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劳驾”、“请问”等。

7、询问之前要礼貌称呼对方,如“老大爷”、“阿姨”、“叔叔”、“小同学”等。

8、发问时用请求语气,事后诚恳致谢。

㈤公共礼仪

1、在公共场所遇到师长、邻居长辈或其他相识人主动打招呼。

2、邻里之间以礼相待,互谅互让,互相帮助,不打听他人的私事,不介入是非之争。

3、旅游参观时,能 自觉保护公物,自觉维护旅游区的环境卫生和静谧气氛,主动关心他人,为他人提供方便。

4、观看演出时,自觉遵守场内规则,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高声喧哗,不附唱或以手击拍。

5、进入图书室、阅览室,衣着整洁,进馆按秩序,就座时移动椅子不出声,不抢占座位。

篇7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①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鱼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11)大刀(主菜刀)﹔

(12)鱼刀﹔

(13)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入坐礼仪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坐,而关于邀请入坐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否则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个有礼貌的绅士也应该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时,免不了会随身携带包包,这时候应该将包包放在背部与椅背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维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个木头人,并且注意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遇到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唿一声是绝对必要的,而男士也应该起身表示礼貌,甚至如离开的是隔座的长辈或女士,还必须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之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问题,必须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摊开后,应该摊平放在大腿上,千万不要放进领口,因为三岁小女孩这样做或许很可爱,但十三岁以后的成人这样做就有点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以及擦掉嘴唇与手的油渍,请不要在忘记带面纸的情况下,拿来擦鼻子,因为这样既不典雅也不卫生。

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食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食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之后,应该将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顺序方面,原则是由外而内。要先使用摆在餐盘最外侧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毕之后,刀叉并排在盘子中央,服务生会主动来将盘子收走。食具除了用来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来移动食物,因为在正式场合下转动盘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食用礼仪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饮用礼仪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附加: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篇8

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豁达、健全的人格,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中学生自我能力的内在需求。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接受道德熏陶教育的过程,有利于社会化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怎样用礼仪规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基础。文明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加强引导,营造氛围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模仿能力、从众心理很强,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反复性。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礼仪氛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将礼仪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最后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学校要结合礼仪教育,有计划地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宣传各种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加以引导,如:餐桌上、待客时、交谈中等等,以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和家庭的文明气氛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和社会舆论也要倡导文明礼仪,提升国民素质,重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每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约束自己的言行,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理论学习,领悟内涵

1.编制“个人礼仪和学校礼仪要求”人手一份,放大一份贴在教室的前面。利用下午第四节时间,一边学习礼仪常识,一边示范动作,规范学生的谈、站、坐、起姿,同时注意学生的仪表和言谈。这样使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要求有了认识和理解,体味着文明礼仪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2.诵唱“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三字歌。利用课间、班会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齐声诵唱。如“站如松、坐如钟、面含笑、敬师长、孝双亲、守秩序、懂谦让……”“三字歌”主题鲜明,易学易懂。他们边唱边做,既规范了行为动作,又品尝着文明礼仪的乐趣,促进了班级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学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竞赛不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上,更重要的要求学生行为动作规范性。如注重同学间的礼仪、团结协作精神等。这样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他们在体悟中心情愉快,从精神上享受文明礼仪教育。

(三)开展活动,陶冶情操

1.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活动。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我们一是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等行为规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知识。二是围绕在生活中常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对文明礼仪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三是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等各种方式宣传文明礼仪知识。

2.文明礼仪行为的实践训练。言传不如身教,听过不如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定要有具体行为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一是举办文明礼仪指导讲座,邀请有关专家教师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文明礼貌用语,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及各种规范的表情动作。二是开展模拟礼仪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开展鞠躬行礼、问好、升国旗、集合列队等模拟训练,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身临其境,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篇9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喜欢大伙儿到茶楼,因可品尝更多款的点心及菜肴,虽然茶楼都备有二人饭桌,但大多数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饭桌。茶楼通常很噪吵,气氛不像西式餐厅浪漫,若二人吃饭,可考虑不选择去茶楼。

其它信息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篇10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在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文化在个人形象塑造、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培养“文明有礼”的一代,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小学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目标是,“以英语礼仪文化为载体,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直至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同样强调了“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通过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认识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树立跨文化教学意识,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逐步扩展英语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有所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鉴于此,在英语口语、称谓、访谈做客等英语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礼仪文化教育机会,在其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如西方人礼仪文化中,人们非常忌讳“老”(old)这个字,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老”意味着失去活力、体衰无用。而在中国人看来,老是高寿、福气的象征。为了表示尊敬,人们经常会对用“老爷爷”(oldgrandpa)“老奶奶”(oldgrand-ma)称呼不认识的老年人。在学习这个词时,教师要从文化礼仪迁移方面,讲述不同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用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类语言与文化一样,都是丰富多样的,要想相互了解,必须相互尊重。

二、以教材为基础,加强礼仪文化知识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它却是学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从小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有许多与中西礼仪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对礼仪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拓展和补充,以丰富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知识。如教师可以将英语教材中的礼仪文化划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将礼仪文化内容分为日常礼貌用语、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其他公共场合的礼仪等。然后,在备课和教学中,挖掘礼仪文化的内涵,利用那些礼仪文化元素进行文本再构,借助礼仪文化主题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礼仪文化渗透和引导,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系统而富有情趣。如在“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night”等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从风俗、习惯入手,讲述西方国家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中国人对吃的关注,讲述中西方国家在问候语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礼仪文化意识差别,教导学生养成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习惯。当然,在讲述到与礼仪文化有关的典故、风土人情、历史等话题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日常礼仪、餐桌礼仪、道德礼仪等关联知识,在其中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醒学生始终以礼正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三、创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方法

篇11

 

家庭是孩子受影响最深,受教育最直接的场所。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做支撑,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吸取国内外成功的家教理念和经验,从中提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为己所用。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造就了韩国东西合璧的极具特色的家教理念。而这种独特的家教理念,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一、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 

韩国父母非常注意从小对孩子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他们认为要让孩子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伦理道德教育 

1.尊老爱幼和感恩教育 

韩国的教育一直受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韩国父母会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 

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情,让孩子珍惜这份亲情,并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2.宽容教育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能使自己与人和睦相处。 

3.诚信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提出: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诚实守信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每个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 

韩国人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犯错时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责任意识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得出结论:“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有责任心,要靠家庭教育中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利用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机会培养出来的。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父母就要让孩子的责任心来自于对生命和自由的敬重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二)文明礼仪教育 

韩国《道德》书中明确提出,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礼节,以及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 

当孩子在用餐时,一旦出现不文明、不注意礼仪的行为,父母都会及时地给予指正。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礼貌常识是最好的时机。 

韩国人认为,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修养。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韩国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在公共场所的礼仪教育。 

韩国父母习惯让孩子参与待人接客,如果在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文明礼仪的行为,父母可以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引导。 

(三)学习教育 

韩国一位权威教育专家说过:“善于学习的人,就是能善于培养并且能保持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要使孩子学有所成,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韩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持。他们认为兴趣的保持与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学习都很重要。 

此外,韩国父母对待孩子文化课学习的方法是用一种愉快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他们主张尽量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可以快乐自由地发展。 

(四)财商教育 

韩国父母非常重视引导孩子正确消费,他们主张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金钱,没有善于理财的习惯,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不在于孩子本身的错误,更不在于孩子拥有零花钱的错误。 

此外,韩国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储蓄,不让孩子乱花钱;另一方面,又教育孩子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五)心理教育 

韩国心理教育专家经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不少青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呈上升趋势。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在情绪失调、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学习出现障碍等方面。因此,韩国教育专家呼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关注。 

只要父母有信心、有耐力,认真对待孩子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孩子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很快得到消除。 

二、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许多家庭里,父母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出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心态,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屈,孩子犯错误也是得过且过,致使孩子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父母可以参照韩国家庭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从道德、礼仪、学习、财商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注重细节,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农村读物出版社. 

篇12

礼仪教育不是新课题,涵盖的内容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很多,有的侧重于遵规守纪行为养成,也有的侧重于人际交往的沟通艺术。学校结合学生实际,经过反复梳理,最终确定探索实践“一线四点”礼仪教育模式。即以责任感教育为主线,以守纪教育为突破点,以感恩教育为升华点,以诚信教育为支撑点,以合作教育为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礼仪教育,努力夯实学生的人生道德基础。

一 、以责任感教育为主线,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立德修身的抓手

礼仪通常是一个人具备了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意识才有的外显行为,因此,责任成为礼仪修养的要义之一。责任是指份内应该做好的事,而责任感则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份内份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只有个体认为“这是自己必须做的”时,才能自觉地有外在行为的礼仪表现。所以我们从初一入学教育到初四中考教育,从学校教育管理到家庭教育合作,都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道德培养目标,大处着眼,小处落墨。通过对社会、对集体、对家庭、对自己未来负责的责任感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行为,全力塑造有责任心的人,使礼仪从入脑、入心,渐至融入学生生命。从作为目标学习训练要求被动应用,逐步适应进而到自觉应用,逐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使讲礼仪成为学生生命状态的自然呈现。

学校特别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中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文明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作为中学生的基本要求,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责任感培养有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因为对小事负责任是对大事负责任的基础。学校从做值日、摆放自行车、打扫宿舍、整理餐桌、穿校服、戴校牌等细节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并纳入量化管理。班级物品管理如多媒体遥控器、电脑桌、电扇、日光灯等,具体到一人一物,学生责任明确,目标清楚,易于完成。不断细致的严格管理,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增强。

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只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及家长学校的培训和指导,纠正部分家长“树大自直”的看法,引导家长注意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建议家长按照家庭成员的能力分工负责家务,和学生签订家庭责任合同书,让学生懂得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无论事情结果的好坏,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家长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逃避责任。期末评选出“家教示范家庭”并隆重表彰,鼓励家长,教育学生,努力实现学校、家庭在学生德育上的目标与节奏同步。

二、以守纪教育为突破点,培养学生“遵守”的礼仪素养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遵守成为礼仪修养的要义之二。遵守是一个单位,乃至国家、社会安定有序的根本。遵守是指守法循礼、守纪守约。“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所以“遵守”是重要的礼仪素养,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我们把守纪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突破点,常抓不懈,以此培养学生“遵守”的礼仪素养。

学校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搭建学生日常管理长效平台,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不断完善值班管理、班主任日常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三套并行的监督机制,对班级学习和生活常规一日一检查一反馈、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根据量化积分评选出文明班级,在学生集会上授锦旗表彰获奖班级和班主任,营造出比学赶的氛围。严格的常规管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学生不给集体丢分的朴实想法和做法,其实就是遵守约束礼仪素养的具体表现。

纪律是集体生活的保证,集体活动是纪律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学校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外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除每学年初通过军训教育集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纪律观念外,还有计划地组织消防演练、紧急疏散演练及“迎奥运,游青岛,体验动车组”、“北大科普夏令营”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纪律意识。

三、以感恩教育为升华点,培养学生“尊重”的礼仪品格

为人要常怀敬畏之心。所谓谦谦君子,是传统礼仪的核心要素。由此,尊重成为礼仪修养的要义之三。很多专家把礼仪界定为“礼仪是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就是说“尊重”是礼仪的灵魂,因为只有从内心尊重,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而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深刻理解尊重,学会尊重。学生在感恩这个世界所给予他们一切美好的同时,便增强了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之意。所以我们以感恩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升华点,培养学生“尊重”的礼仪品格。

长期以来,学校抓住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重要契机,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组织学生写一封感恩信、做一件感恩事等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感激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与山东《现代教育导报》编辑部联合举行的“淄博师专附中杯”感恩征文比赛,在更大范围弘扬感恩意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感恩教育使学生越来越尊敬家长、尊敬老师,尊重老师和他人的劳动,更加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锻炼,更加爱护公物,更加自觉的保护自然环境。

四、以诚信教育为支撑点,给学生搭建践行礼仪的平台

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由此,诚信成为礼仪修养的要义之四。一个人只有为人诚实, 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本。诚信是做人之本,我们把诚信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支撑点,搭建各种平台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

学校通过组织问卷、座谈等形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在诚信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手抄报展、演讲比赛、故事会、征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感受、体会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以“播种诚信,收获成功”为宗旨的诚信考试教育活动。庄严的诚信宣誓,庄重的诚信签名,严肃的诚信考场文化建设,认真诚信答卷的考试氛围,真实的考试成绩,培育着学生的诚信品质,实践着礼仪的规范要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要求教师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大到切实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小到答应的课外辅导,有诺必践,从不食言。“言必行,行必果”,各职能部门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违规必究。如考试作弊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决不言而无信,形成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强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礼仪品格的形成。

五、以合作教育为着力点,培养学生践履礼仪的能力

礼之用,和为贵。与人合作,要在互动中进行。由此,互动成为礼仪修养的要义之五。《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仪只有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中才能得以应用和体现。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四大素质之一的“学会合作”异曲同工。为此,我们把合作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着力点,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互动体验中,培养礼仪的应用能力。

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常规遵守情况分成小组,将其作为班级管理和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每个小组有自己的个性化命名,有极富感召力的口号,有创意鲜明的标志,疑难问题小组内争论、磋商,在智慧的碰撞中合作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篇13

二、营造学校餐桌文化的良好氛围,开辟学生品德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中小学相继撤并,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寄宿生每日三餐及农村学校学生营养餐供应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学生用餐管理,并通过文明用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课题组在实验学校探索出一条以餐桌文化教育为载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耳濡目染,让餐桌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

对寄宿生文明用餐的制度要求,学校以“温馨提示”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让学生了解每日饭菜品种及荤素(营养)搭配时,在取餐窗口设置了《科学营养餐搭配建议》;要求用餐学生保持餐桌面整洁时,在餐桌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不随处吐渣”等提示语。以教师用餐的文明行为,来感染学生。大力开展师生同用一种餐活动。学校食堂内不设教师餐,更不设教师用餐专用包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用餐,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售饭口有序排队打餐,不得随意进入食堂购饭。如此一来,教师的用餐行为会时时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对学生的就餐行为的文明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监督激励,引领学生健康文明的用餐

为了引导师生文明用餐,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实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在学校餐厅设立“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示范岗”,对师生用餐行为进行监督公示。示范岗位人员分别在一日三餐时间内,监督和管理学生用餐的全过程。学校对所有用餐师生进行了桌号划分和取饭顺序规定。每周评选出个人、小组和班级用餐的“文明之星”,以激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不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3.设身处地,让学生亲历文明的魅力和劳动的艰辛

食堂是学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现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标志。开展好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各类班(团、队)活动,是落实以餐桌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是一粒饭,不愿在垃圾桶里沉沦;我是一勺汤,不愿在臭水沟里流淌》《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强化学生严格按需打饭、用餐时不掉饭、不溢出汤汁的节约意识。《文明用餐,礼貌待人》《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校园情景剧的表演,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子,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在西北农村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典型的农事活动,整个劳作都是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虽然同学们都生活在农村,但对具体的劳动过程和农作物的成长经历还不是很熟悉。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实验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以本地旱作农耕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对小麦、玉米、胡麻、洋芋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锄草、收割、打碾和收藏等过程的亲临体验,让他们在了解旱作农耕文化的同时,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不断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深切感受到父老乡亲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和气概。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深深地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