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篇1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more urgent,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nly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gl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of awakening, low carbon economy is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economic slowdown, but in this proces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dvocate of natural the respect and protection, and help get the economy mor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对于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探讨。在面对全球面暖的局势下,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相关的部门来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来抓。倡导低碳理念,做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在低碳的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对低碳理念的践行,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是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促使下形成的一种经济观念,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任务中,遏制温室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

(一)低碳经济的奋斗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被英国政府首次提出时,就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其首相布莱尔还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80%左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60%,全面建设低碳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理念倡导是对人类发展的长远打算,具有高度的人类使命感和责任感。低碳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模式都有了约束,使得相关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不断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环保理念下的经济活动,提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新能源的建设和发展放置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为世界的低碳工程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工程的要求

低碳经济的理念本身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倡对环境、资源保护性的模式,而环境保护工程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低碳经济理念的具体执行过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约束企业以及个人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行为,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终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性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世界性的低碳发展任务,对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足的促进作用。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加快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和任务。

(一)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促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考虑到社会利益,从而将环保工程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带来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才能提供给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发展速度,不计后果的盲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也是极大的,而且是不利于经济的后续建设和发展的。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资源整合,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将环保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带来个人身心发展的愉悦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元素——个人的需求最终集合成了社会的发展意愿,只有注重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是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物质满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途径,而相对来说,精神需求的满足则薄弱一些。美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具体措施

环境保护工程既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要求,也是一种发展手段,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实施。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形势下的世界发展格局,了解到个人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环保工程的发展。

(一)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应该是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下进行的,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规,是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促使各个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提高环保工程的执行率。

(二)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环境有害的活动是促使环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加强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改变传统方式中对于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模式,引入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观念,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方式是环保工程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体现,强调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注重家庭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注重社会生活环境的保护。提倡对环境污染小的出行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做好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从而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中。

总结:

低碳经济理念体现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环境的重新认识和保护意识,低碳经济是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的,能够起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分配到国家的发展任务中。环境保护工程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能够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使政府环保工程的建设,也促使个人加入到对环境保护的任务中,从而共同建设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环境。

篇2

引 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对于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探讨。在面对全球面暖的局势下,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相关的部门来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来抓。倡导低碳理念,做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在低碳的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对低碳理念的践行,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是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促使下形成的一种经济观念,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任务中,遏制温室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

(一)低碳经济的奋斗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被英国政府首次提出时,就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其首相布莱尔还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80%左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60%,全面建设低碳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理念倡导是对人类发展的长远打算,具有高度的人类使命感和责任感。低碳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模式都有了约束,使得相关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不断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环保理念下的经济活动,提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新能源的建设和发展放置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为世界的低碳工程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工程的要求

低碳经济的理念本身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倡对环境、资源保护性的模式,而环境保护工程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低碳经济理念的具体执行过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约束企业以及个人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行为,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终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性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世界性的低碳发展任务,对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足的促进作用。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加快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和任务。

(一)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促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考虑到社会利益,从而将环保工程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带来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才能提供给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发展速度,不计后果的盲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也是极大的,而且是不利于经济的后续建设和发展的。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资源整合,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将环保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带来个人身心发展的愉悦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元素――个人的需求最终集合成了社会的发展意愿,只有注重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是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物质满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途径,而相对来说,精神需求的满足则薄弱一些。美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具体措施

环境保护工程既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要求,也是一种发展手段,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实施。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形势下的世界发展格局,了解到个人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环保工程的发展。

(一)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应该是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下进行的,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规,是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促使各个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提高环保工程的执行率。

(二)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环境有害的活动是促使环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加强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改变传统方式中对于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模式,引入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观念,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方式是环保工程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体现,强调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注重家庭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注重社会生活环境的保护。提倡对环境污染小的出行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做好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从而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中。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理念体现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环境的重新认识和保护意识,低碳经济是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的,能够起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分配到国家的发展任务中。环境保护工程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能够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使政府环保工程的建设,也促使个人加入到对环境保护的任务中,从而共同建设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环境。

篇3

中图分类号 P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43-0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FENG Shu-xia FAN Lan-yan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Abstrac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meteorological work,it is the presupposition and basis of weather observation,its quality influences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 data.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ill help to improve accuracy and representativenes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abou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as introduced,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tection work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environment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mote carrying out of the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meteorology;observation environment;protection;contradic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气象探测环境是做好气象工作的基础,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设项目不断开展,严重破坏了气象探测环境,扰乱了气象探测设备,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为此,笔者总结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现介绍如下。

1 现阶段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

一是与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使得周边一些城郊土地也被利用,使得原本处在城郊高位的气象台站日渐成为城区扩展的重要地段,造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逐渐加大。二是与地方整体规划建设的矛盾。地方整体规划建设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台站在建站后不久就面临频繁搬迁的局势。三是与邻近单位居民的矛盾。由于气象探测站的建立要求周边视野开阔,不可以有高大的遮挡物,因此其四周的建筑物都会有限高要求,容易与周边居民因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冲突。四是与台站自身发展的矛盾。为提高气象台站的监测水平,亟须完善和改善基础设施,但是新建的设施必须要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必然与探测环境保护产生冲突[1-2]。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很多单位和个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二是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三是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硬。四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执行不深入。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气象法相关知识,如《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广大群众和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效促进周边居民和单位熟知相关规定与要求,便于今后气象工作的开展。

3.2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要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仅靠大力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定期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之间合作,完善协作工作机制[3-4]。气象部门应及时提交相关站点的信息材料并备案,与各部门探讨城市建设对气象探测产生的影响,共同将对气象部门的影响降到最低。

3.3 把气象观测场纳入当地城市建设规划

明确气象探测场所四周保护范围以及具体标准,并经当地政府批准执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工程建设。各相关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和规划用地审批关,必须在气象主管机构同意后再进行审批,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确需搬迁的,应按照规定程序经国务院气象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搬迁,且由该搬迁造成的全部费用全部由造成气象台站搬迁的单位承担。

3.4 建立健全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报告制度。一旦发现有可能会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问题,要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迅速制止破坏行为,并依法拆除相关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处理[5-6]。制订紧急预案,遇到不可抗力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时,可降低损失和不利影响,并能及时对紧急事故作出处理。

3.5 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

执法不严会导致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应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对那些明知违法却执意开展建设项目的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处理,杜绝各种违法行为,要做到有案就查、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4 参考文献

[1] 谢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3-34.

[2] 殷宏南,罗雄光,陈杰呼.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J].北京农业,2013(9):169-170.

[3]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篇4

1、前言

 

随着石油燃料和煤炭的大量应用,工业时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笔者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进行探讨。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环境问题如此之严峻,从根本上来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包含有历史因素,同时还包含有经济因素等因素,面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又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2.1.历史因素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索取量和速度比以前多得多。现在许多人都相信,如果人类按照这样的速度进行下去,社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源枯竭的问题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因此,人们应该积极的进行环境保护,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2.经济因素

 

现在,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首先,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极大的存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对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对环境的任意破坏,人们只注意到经济利益的获得,没有注意到在这之后的环境破坏的加剧,近些年我国的生态问题不断增加。

 

其次,在经济快速的时候,只有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环境保护却是每个人的利益,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虽然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极大地缓解了两节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加深,需要我们及早的进行解决。

 

2.3.教育因素

 

首先,人们缺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现在,由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缺失,造成人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没能够对环境状况做出相应的警觉,一些地方及部门,还存在着对公共环境卫生重视不够、措施不多、工作不力的问题。

 

其次,人们的环境教育严重缺乏。由于我国前期重视对经济的发展,缺少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投资,造成环保教育方面的缺失,以至于我国的许多人对环境问题不管不问,并且缺乏对客观状况的清醒认识。

 

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没能够与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以至于在环境保护方面严重缺乏合理的、有效的措施。

 

3、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落实环保责任制。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但同时其更应该是各地政府应尽的责任,所以各地的政府部门应为环境问题负上最重要的责任,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政府部门也要起到限制和约束的作用。

 

       各地政府应坚决的落实环保责任制,在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考核中都应纳入环保目标这一指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也引入环境效益以及资源消耗等内容,这样才能合理的评价环保工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另外,政府的环保部门应定期的向公众报告一次当地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情况,群众对相应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果是因监管不到位或是决策错误等原因导致重大环境的出现,那么应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甚至追求其法律责任。

 

3.2.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环保工作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其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还应培养广大人们群众的环保意识,提升其安全环保意识。首先,在各大高校应开设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教师教授专业的环保知识,从年轻人抓起,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并使学生们参与到环保征文以及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中。

 

        其次,在各个社区还应宣传环保知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做好了环境保护工作,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3.3.制定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无论是国家,还是各地方,都应制定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首先,国家应做好对各地方的政策指引工作,为了确保跨省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家应完善各地区的环境监测机构,发现了环境问题应及立即监督检查,并且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

 

        各地的政府部门应为当地环境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还要监督下一级政府部门有序的开展各类环保工作,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并且加大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力度。而在各地区的企业中,还应实行环保监督责任制,建设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应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监管模式,从而真正的做好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4、如何科学发展进环境保护工作

 

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贯彻科学发展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善民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的新形势下,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环境保护要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量环境保护。

 

(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全社会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首先,进行环境保护时,应该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从战略上进行环境保护,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的方向和重点。在进行环境保护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要保护优先、科学防治,真正发挥资金的环境效益。

 

其次,加快树立各级领导和部门的科学发展意识,并建立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的综合决策机制。

 

最后,充分认识“科学发展是主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调动、激励各级政府、企业团体、公民采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方式,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激发政府、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的环境补偿机制。

 

二是国家应对大小兴安岭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具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的区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维持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

 

三是完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价格、绿色税收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将企业履行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纳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企业贷款、企业上市核查等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缺乏、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力的企业,银行不予贷款、证券公司不予上市、企业信用等级降级。

 

(3)完善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研究适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环境条件各省差异大,环境污染处理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实际。对我省这样人口密度小、北方高寒地区的污染处理技术,应研究提出规模大小皆宜、集中分散皆宜、处理利用皆宜、生化生态皆宜的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

 

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提高环境保护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环境统计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为政府的综合决策提供环境技术支持。强化突发环境事件“一案三制”建设,健全企业环境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三是组织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确定的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划分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根据各区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实施不同环境保护策略。

 

        污染减排目标的确定应以环境质量为基础,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辩证分析投入与污染物削减量、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对投入环境效益比过高的污染减排地区应对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以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核定减排任务。

 

5、结语

 

篇5

面对以上分析的众多旅游环境破坏问题,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和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且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林越英[6]着重从经济方面考虑,提出十种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信贷、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保险、环境污染和破坏罚款赔款和物质奖励。张国勇等[7]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工作,搞好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和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提出保护措施。汤春琳和唐翀[2]提出完善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王木树[8]强调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审美保护等。肖红根[9]提出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即根据景区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各个击破。笔者认为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其内在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意识,以人为中心,其他非人类存在物(诸如树木、花草、动物、生态环境等)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旅游环境保护只得依靠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等外部措施来制约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环境伦理思考

中国古代的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比如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地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10]。这流露出人应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然而,大自然的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审美价值则根本不能换算成金钱。任何自然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审美价值是无限的。特别是,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已经破坏,任多少金钱的投入也无法恢复[11]。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大多数开发者只注重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或优先考虑经济价值,而忽视旅游资源审美价值及其他价值的开发和保护。1999年10月,《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3次大会获得107个与会成员的“一致通过”,并于2001年12月21日得到联合国大会决议(A/RES/56/212)的核准[12]。这标志着伦理思想在旅游业中的逐步受到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应把环境伦理思想的贯彻放在重要位置,这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旅游环境的破坏。只有人人都意识到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才能人人做到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具体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环境保护的主打力量,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人员、导游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人们把环境伦理当成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后,在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才有望从根本上消除。

2.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能否避免只看重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缺憾,能否平衡资源和环境的众多价值,能否做到善待自然和生态系统,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丰富的环境伦理知识。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从人员的环境伦理认识水平的提升,也将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3.在大学开设环境伦理的相关课程。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旅游学院(系)。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把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环境伦理方面的研究,丰富环境伦理思想。而旅游伦理思想的研究则更加迫切。

篇6

(作文库网 zuowenku.net整理)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篇7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316-01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很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的经济发展行为也得到了极大地整治,环境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环境的保护就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标准,制定整治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以环保为主要目的,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标准累计达到了1418项,现行的标准就有1307项,被废止和更新的标准有111项,我国在过去的40多年的时间里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并且形成了“五类两级”的保护环境的标准体系。五类主要指: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修订规范与管理规范类的环境保护标准。其中: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属于环境保护的核心标准,其他两类属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两级”主要指的是地方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级别的环境保护标准。在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中,包括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的14项标准,国家规定的排污控制的138项标准,国家环境监测的707项标准,基础环境标准18项、环境保护的规范类430项。国家在排污的标准控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的监测规范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我国的环境保护的体系标准框架已经形成[1]。

二、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至今,历经了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标准的建立对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在开展各项环保工作中有标准可以作为参考,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在环保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也使环保工作更加规范化,使环境保护有了具体可以参考的数据,便于指导我们具体的经济工作的开展,所以,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为整个环保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尺度作用,对环保工作的成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环保标准的建立对我国的环保工作的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环保标准的建设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影响到环保工作的持续有效地开展。

(一)环保标准制定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体系是在1973年就制定了,现在以及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框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环保标准还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还没有与国际的环保标准相对接和相关联。我国的环保标准的要求是对一切行为都是强制要求达到环保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行为和相关的违反环保的行为都要受到处罚,在环保强制性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排污的规定和环境质量的规定,但是在国际的环保标准中,很多的标准都是以自愿的实施原则,而在推荐的环保标准中,则是由很多非政府组织颁发的,目的也是在一种人们自愿参与的情况下,主动为之的环境保护行为。因此在制定的强制性和制定的主体方面,我国与国际上的通用的标准有一些差距。

(二)环保标准的认识程度的不足

在中国的环保标准里面关于排污、环境污染等规范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政府和企业、个人对环境污染的指标规定,都带有法律的强制性。因此很多企业都是考虑的强制性后面的处罚和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才勉强而为之,并不是从内心真正地愿意去实现环保标准的指标考核,很多企业甚至从意识方面并不认同环保标准的制定,他们表面上服从国家、政府的对环保标准的规定,但是私下却为了经济效率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这种从内心深处为了经济效益而视环保标准为虚设的情况存在很多,这也为我国开展环保活动,制定环保标准体系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严重地阻碍了环保标准的顺利实施和环保工作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还不健全

随着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标准的不断规范和完善,环保事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了相关的环保材料、环保器材、环保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环保工作的发展也将带来了整个环保产业的连锁反应,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环保产业化发展还不健全。在过去的环保标准中,过多地强调的是环保的技术、环保的设计的发展,更多地资金和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环保工作的技术提升和测评工作中了,对整个关联的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也影响了环保产业标准的更加健全和完善。

(四)环保标准的制定的内容不全面

我国在当前对环保的标准体系的制定越来越完善,对环保标准中的排污等环保标准的执行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在环境保护的标准制定中对环境生态破坏的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循环、环境破坏的修复等的具体实施规范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标准,使人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作为参考,例如现在的很多制药企业,虽然在监测中,各项污染物已经达到排放标准,但是周围的人群仍然可以闻到溢散出的无组织气味,这些气味导致身体的不适,但是按照环保部门的环境排放标准,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是_标的,因此管理部门无法对相关的企业给予处罚,这就是我国现有环境保护标准缺失,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上没有以人体健康指标作为相关联的参数,忽略了环境最终的受体人群,而只是从技术、数据层面上去设计环境标准。因此,在环保标准体系健全中,应该更加注重标准体系内容的全面性,以人为本,以受体人群的切身利益出发,对于环保的标准制定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生态发展方面的标准体系的建立,对环保标准的建立应该有一个大环保、大生态的概念,因此在环保标准中应该加入生态系统的环保标准[2]。

(五)我国环保标准体系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相比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家的贸易也正在走向国际化,但是因为我国环保指标体系技术与国际环保指标技术的差距,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上很难打破国家贸易壁垒,这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主要是建立在环保的标准上的,但是我国的环保标准的制定还没有完全制定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标准体系,因此,环保标准体系制度的不完善和技术的薄弱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环保标准化发展的新思维

虽然我国的环保标准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国际竞争和与国际上环保标准的对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降低差距,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新思维,加快提高环保标准化,是当前我国政府和整个中华民族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各种新思维的冲击下,如果还一味地沿用传统的环保标准和思想将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在环保标准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创新新思维,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来带动新的发展,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完善环保内容,增加大环保的思想;

(二)不断提升环保标准的市场化,大力培养相关联的环保产品的开发,不断完善发展环保产业;

(三)不断创新环保技术,开发与选用与国际接轨的环保指标体系,使国家的环保事业能与国际无缝对接;

(四)不断提升国民环保的认识和提高环保的思想觉悟,从内心深处接受环保标准,从行动上自觉遵守环保标准的相关规定,生产、生活都在环保规定的标准内进行;

(五)不断完善环保标准的反馈机制,对于环保标准的制定,不但要注重环保工作结果,更要关注环保工作的前瞻性,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环保标准,做到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去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换取GDP的发展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了,建立环保标准,重视环保工作,将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环保工作来说,因为国家政府的逐渐重视,环保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该看到与国际环保标准的差距,与国际环保产业的差距、与国际上环保技术的差距,特别是国人对环保的认识上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要改变固有环保观念,创新新思维,用新思维来引领我们不断创新,不断钻研,不但在环保体制上、环保技术上、环保产业上与国际接轨,更要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上用新思维去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我国环境保护制定的标准,运用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新思维来指导我国的环保工作。

篇8

但是在关于环境诉讼问题上至今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在讨论关于气候变化等环境和资源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想知道这种诉讼多是通过何种诉讼程序得以解决最为合适。当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并触犯刑事法律时,可以通过刑事诉讼得以解决,而当危害程度不及刑事法律规定而又产生了一定的损害时的诉讼程序问题成为了摆在现实的问题。通过公共利益的有限让渡而形成的公益诉讼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而真正的使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又不能仅仅通过“公益诉讼”的形式进行简单处理和解决,那么探求环境利益损害的事件得以更好的解决的方式和情形又是什么又有哪些?

 

众所周知,中国的内陆城市多是工业中心所在地,而有工业重心的存在就有相对比较严重的污染,想要完全清理好内陆城市的污染并非易事,在原先污染的基础之上又有新增污染的出现,同时,各种工业制造业还要进一步的发展,以遏制发展的方式换得环境保护并不是件聪明事,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同时也需要工业等各种制造业的资金维持,而各种工业运营想要谋求长久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协调好自身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关系,以牺牲经济建设的环境保护是不可取的。

 

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同时新的《环境保护法》也为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环境监测,环境监管以及主要责任人的重大责任事故引咎辞职制度都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并将环境保护的责任提上日程。在各国都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的大前提下,中国在考虑自己国情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更好的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中国政府全方位的加强了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不管是在措施层面、资金层面还是在宣传力度层面都增强了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2014年又以立法的形式将这一成果加以固定,进一步体现了国人整体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入认识,也是对其加大保护后有效性的最为直接的体现。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亟待保护的公共利益赋予国家强制性和威慑力同时也是引起人们重视和将各种价值进行有效兼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此次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和个人的责任,并将原先责任与责任之间并不明晰的部分进行了有效界定。新《环境保护法》更像是一本环境权利保护的宣言书,不但进一步明确了各方权利义务关系,也为民众更好的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环境保护与许多其他部门法也会产生交叉,如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等,但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其在民事侵权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兼论其他部门法。由此,我想较为深入论证的是环境保护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法属于经济法的范畴而环境保护法在众多经济法门类中属于偏向社会法范畴的具有公法性质的社会法类别,相较《反垄断法》《反不正当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而言,环境保护法更加侧重于对于整体公共利益的保护,其公益性质较其他经济法门类来说更加明显,其公益性质不仅体现在其中诉讼主体仅这一个方面,更体现在环境保护法对于从更深层次唤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在民众中起到的倡导作用比起所具有的强制性、约束力来说更为重要,较其他部门法来说也更为明显。例如,在劳动法中,我们自然或不自然的就会在仲裁或是诉讼中牵涉到较为具体的劳动工人和资本雇佣者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具体而明确,具体的权利义务主体多是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亦或是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时工会组织可以作为维权主体但大部分维权行为的实施都是通过劳动者本人来完成的。但环境诉讼却有不同,环境诉讼可以由专门的维权组织实施,当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无论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受有损失的具体当事人是否存在,利益侵害指向是否明确具体到了自然人个人,诉讼都可以通过维权组织进行,这是环境民事诉讼与其他诉讼程序最大的不同。同时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维权组织进行了进一步界定,并明确了其作为公益组织的公益性质。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产业的发展给予的巨大的支持,是继文化产业之后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第三产业的又一次倾斜,同时也通过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带动了就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此次通过立法对产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律作为其上层建筑应该发挥其作为上层建筑应有的功效即在保障社会稳定及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推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各项经济结构的优化贡献力量。作为法学,应该充分发挥其规范作用中的指引作用在有效评价他人行为的基础上为经济建设拓宽渠道,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更好的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

 

环境与公益事业息息相关,但仅仅通过公益并不能完成社会中绝大部分环境保护的义务。权利与义务并存,有义务必有权利,通过环境保护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就已经初现端倪:在原先明确政府环境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生态问题上的权力和责任,并将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与政府进行绑定,在落实部门权限的同时宣誓其义务范围,以自上而下的形式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有效、有序、有力进行;在个人和社会组织方面明确了其监督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敦促义务与责任,同时也将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明确固定在法条中,以此加大了整体生态保护的力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提高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业企业的准入门槛,将工业生产的整体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与国际水平相接轨,从而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并对世界环境改善起到积极影响和示范作用,以此推动国内环境质量的改善。但众所周知的是,内陆地区和城市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地形气候、天气等因素影响,大陆性气候环境下并不利于空气质量在小范围、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因而在产业进步升级,提高效益和缩减成本的大工业生产环境下,环境和生态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环境保护法与侵权责任法之间的关系,侵权责任法在环境侵权方面有专章的规定同时适用相对无过错责任原则,仅在侵权时证明具有免责事由,无因果关系时可以免除或减轻责任,当第三人环境污染造成损害时会形成不真正连带责任,单向向最终侵权人追究全部责任。此处并不存在公平责任的追究问题,因而并不能进行责任追究程度的定量分析,第三人造成损害的只能单向追究第三人责任即由责任的承担者向第三认追究责任的全部而且公平责任在此处并不适用,虽然环境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最终造成损害的行为仍然是侵权责任法最终极的评价对象。有说法认为,环境侵权应当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即对所造成的污染进行较为定量的分析,最后确定应当承担的赔偿额度,但是环境污染损害在民事领域的相对人有时可以确定到具体的自然人但大多数情况下可由环境组织进行,同时环境侵权的责任主体并不是完全具有环境保护职责的并以环境产业为经营主业的经济体,其所负担的环境责任除其应负担的社会责任外并没有此项义务亦或是附随义务因而我认为此处并不能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那样给与负有环境污染责任的工业企业惩罚性赔偿。

 

对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时间、方式是应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中之重,但同时环境风险控制等环境变化所产生风险的提前预防也是环境保护法需要应对和处理的问题,在环境风险控制方面,新《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风险控制机制,在发生大规模环境问题之前进行有效地风险控制,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行及时的环境风险控制,将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提前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通过环境立法充分调动对于风险预防的能动性,并从调控和检测中评估有效数据,为环境建设及其他有关经济的发展建设提供有益数据,以立法手段提高社会运行的整体机能,提高环境和社会运转发展效率。此种举措将有效地避免大规模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将各种工程的建设更好的纳入环境监测的轨道,在规范工程建设运行的同时提高工程的环境保护效能,多管齐下,有益的保证了各项与环境有关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影响尤为突出,在民事领域我们不难看见对于大规模污染而引起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其中比较突出的河流排污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尤为严重,水污染防治问题也日渐提上日程,在环境风险控制领域以及水污染防治领域都对水源的污染有所涉及。此次新《环境保护法》将风险评估机制纳入其立法范围就是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将水污染等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纳入到风险评估等环境问题的提前防治领域,为生产生活的用水安全提供有益保障。

 

环境问题突出并不仅仅体现在水污染等问题上,对于环境检测也在新法中得到有效明确,例如将环境检测数据作为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在此我认为,环境诉讼程序中与行政诉讼的交叉不仅仅体现在行政机关本身作为环境影响主体对于环境产生的效应更不限于行政机关对于环境侵权案件的处罚引起争议时作为行政诉讼或是行政复议的一方当事人而起到的作用,而是体现在行政机关对于环境影响的提前作为方面。作为行政机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部门依其所具有的执法主动性应当对环境及生态的发展起到积极有益的环境作用而新《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无疑将这种情形进一步加以明确;环境评估、环境评价制度,风险控制、监测制度都对环境行政机构的执法目标、执法方式进一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同时也通过法律提高了环境保护事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并有效改善了环境运行模式。

 

环境保护中我们常常提到关于《东京议定书》和与之相关的问题,《东京议定书》中对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责任界定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此种责任将有关历史问题和随时出现的环境问题以多边条约的形式加以固定,使之成为大气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防治中有效和有益的运行原则。当全球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产生活时,我们可以以《东京议定书》等多边协议为依据制定更加合理且更加契合本国实际的规范原则。但现在的问题是,在责任承担方面是不是还有欠缺,欠缺主要出现在哪些方面,又如何改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环境保护的资金问题,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资金的界定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同时笔者认为可以建立社会环境保护基金,通过基金的形式并在立法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的进一步运行,也为个人和社会组织的环境保护行动提供比较有效和持续的促进和保障,同时通过环保基金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更加广阔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和风气,起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环保、能动环保的有益作用,让环境保护更加深入人心,而不仅仅停留在小范围和部分环境保护公益组织的运行范围内。

 

同时我认为可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有关法律援助的规范原则,使得环境保护不但具有公益性质还有法律作为强有力的维权保障,在维权同时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将维权系统更好的与诉讼程序相链接,提高法制社会的运行效率,降低诉讼程序所产生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使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效果和作用,通过社会效果的有效发挥,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提高全体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为环保事业积极贡献力量。

 

环境保护监测的进行也应该纳入到每日、时时监测系统中并形成成体系和系统的监测制度,在环境监测的同时进行环境监测的预报制度,使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被大家更好的掌握以此提高个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应对能力,为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作用;同时个人环境问题的有效应对也对整体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在部分、局部缓解的同时为整体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创造条件。

 

篇9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篇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人类生活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群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社会公众也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

三、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控制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实行征收环境税,用于保护环保工作。二是,各基层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环保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因此,要做到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又要增强广大环保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必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是强化环保执法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如果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观念,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环保行政执法,养成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那么,国家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必然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篇11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与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环境法治观,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致力于既满足人的需求,又保证环境不遭到破坏;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一、完善立法

第一,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立法的基本准则。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且其中很多都体现了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但由于有些法律条文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制定和建立的,还很不完善,市场主体为了达到暂时的个人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社会效益与环境保护。现行《宪法》虽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但不足的是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在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及时修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生态环境立法紧跟国际步伐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更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提。一些人片面地把经济增长的数据作为“现代化”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同时也把GDP指标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关键标准,最终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领导片面地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出发,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道路。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第二,要加大环境保护立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成分。在我国,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转型时期,因而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由于这个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往往忽略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虽然现行的《环保法》在立法体例上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大内容,但它并没有规定自然保护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等,且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因而可以说它基本上是一部污染防治法。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要修改环境保护立法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分。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环境与资源立法却仍然有一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这些带有计划经济特征的法律规定已明显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自然资源保护法应修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做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经济手段的法律化来管理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同时进行。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必须强化环境资源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增加环保投入,为环境资源计划管理提供现实办法。

第四,要注重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中,有关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一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实践中难以把握。其次,立法中缺乏程序性规范。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环保程序法,甚至连作为环境纠纷非诉讼处理重要方式之一的环境仲裁制度都无法可依,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而环境自力救济因没有统一、明确的程序,实践中受害者经常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另外,在当前制定统一的环保程序法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应针对环境资源法中实体性规定,通过在本法中或在其实施细则中及时地补充相应的、完善的程序性规范,以确保实体性规范的实施。

二、强化执法

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存在普遍不力的情况。个别政府部门和领导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以权代法、以亲代法,干预、阻碍环境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对企业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听之任之。有些领导还为之说情护短,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办法,帮助企业和有关责任人逃避法律制裁。可以说,对于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产生,执法不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司法监督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去除那种将“发展就是硬道理”庸俗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在评定干部政绩方面,不能仅以经济增长数据为标准。同时,执法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在环境执法时做到勇于执法、敢于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人民检察院环境司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各政党、各人民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以切实保障环境执法依法进行。

第二,必须加大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我国生态环境执法中的执法不力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愈演愈烈的恶果,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动摇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为保证严格执法的实现,在立法确立生态环境法律中有关规定的实施主管部门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想,要切实考虑该部门是否适合行使主管职能,在制度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到“制度防恶”,从源头上杜绝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产生。另外,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用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谁污染谁治理,这本来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绝对杜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

第三,必须加强执法资源整合。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基本上是针对单项污染防治和单项资源要素保护进行的,缺乏对污染的全面控制和资源整体保护,形成了分部门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重重。例如按照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环境资源管理体制上人为地分割为土地、农牧、矿产、林业、水利等众多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这些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的第一职能并不是保护环境资源,而是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必然与环保部门发生权力冲突。生态环境立法上如此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很多部门经常从部门利益出发,对本部门有利可图的,往往互相争夺审批、发证、收费、处罚、解释等权限,闹得不可开交;而无利可图的则往往无人愿意负责,互相扯皮、推诿,人为造成许多工作漏洞。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其职能根本无法落实。

三、普遍守法

篇12

中图分类号:K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52-01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环境问题关心的程度也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但 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环保问题,似乎更多的是指城市环保,说到环境问题,人们心里想到的也大多是汽车的尾气啦、工厂的废水废气啦、城市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啦,如此等等。环保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 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日益响亮的今天,人们回过头去看,会发现农村环境问题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农村环境问题其实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还是一个文化和观念问题,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显而易见,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所以,加强对农村群众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要想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就要先从学生做起。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中学地理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环保教育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危机感。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在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如近年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前所未有的雪灾,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我们在教学中就以这一环境问题为主题,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进而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 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 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 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学生 环境保护意识

(一)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中国的气候”这一章时,要求学生 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沙尘暴、干旱、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 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除自然原因外还有认为因素。

(二)利用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农业”一章时,我 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考察,到农民家中并听他们的介绍。同学们对农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难度有了清晰的了解,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三)利用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今年春天我带领学生到黄河春游,我就 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地上河”的形成与危害、治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政府投资治理对我们当地百姓有何实际意义等。

(四)利用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从教以来每年3月12日我就会和学生一起参加植树活动,让学生实现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并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 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五)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我深信只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未来世界一定是洁净美丽的。

三、通过宣教文艺活动,使环保意识普遍化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1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三废"排放量逐渐呈现上升趋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淡水资源日渐匮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矿产资源日益减少,浑浊不堪的河流,乌烟瘴气的空气,随处可见的垃圾……沙尘暴多次光顾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今年的雾霾天气多次出现,而且相当严重,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环境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谋求合与作共同发展的主要议题。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环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一般的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和谐。

那么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呢?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1.利用课堂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当今由于人们注重于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结果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在我国存在,大气污染是环境问题中很严重的一个,大气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的浓烟,车辆排出的尾气,生活燃煤产生的烟雾等。这些大气中含有大量有毒气体,对人体和动植物的伤害极大,并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其次便是工业排出的废水及人们生活中排放的污水造成的水污染。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各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获得眼前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了解事实,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通过地理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树立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扰。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要让学生懂得人类和动物,植物一样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并且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

2.利用教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如在讲述水资源时,要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的减少会给全球造成缺水的灾难。某专家说: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21世纪则是"水的世纪"。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继续呈下降趋势,水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受污染的水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使人畜中毒,甚 至危及人的生命。所以我利用教材对淡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逐步提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各种措施和途径,使学生们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从而让学生树立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再如我在在讲自然资源时,让学生明确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护田、吸烟滞尘、改变大气质量等作为"大自然总调度室"的作用。教育学生,由于滥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通过学习让学生自觉做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观念。

3.利用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