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茶道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18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因此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随之一些问题也都慢慢出现,临床医师们也在面临新的疾病,消化道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器官也在不断衰退,尤其是老年人的肠胃遭到了各种疾病的侵袭,常见的疾病有:胃癌、消化性的溃疡、胃食管的反流病等。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时刻检查肠胃很有必要。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对老年人消化道内镜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具体的资料以及方法
1.1具体的资料
在1996年到2006年几年之间我院一共接收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老年患者有201例,保留下完整资料的则只有120例,在这120例患者中男女的比例大概为1:2.44;年龄上则是偏大一些,大都在60岁之上,82岁以下,平均起来为63.3岁;如果要对这些患者分类的话,可以按照贫血的程度分为轻、中、重、极重,具体的标准如下:HB值大于90g/L的成为轻度患者,在60g/L与90g/L之间的称为中度患者,在30g/L与59g/L之间的称为重度患者,如果HB至小于30g/L,那么就称其为极重度患者;在这120例患者中都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其中有26人为轻度患者,57人为中度患者,44人为重度患者,3人为极重度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61人带有腹痛、恶心、难以下咽等症状,有71人大便潜血检查为阳性。
1.2具体的方法
采取患者的血液来进行相关测定,我们所需要的指标包括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在红细胞中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所有血红蛋白的值,红细胞中平均血红蛋白的浓度,血清中铁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比容,血清总结合铁的能力和血清铁的含量,网织的红细胞计数;在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指检时,对于大便是否潜血一定要反复进行观察,对84人的骨髓进行铁染色,当然每个患者所做的检查都在1个以上,其中有109人做过胃镜检查,有92人做过肠镜检查。
2结果
2.1对120例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老年人进行肠胃镜的检查结果
21人吸收铁的能力很弱,占总数的17.1%:在具体对其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分为,11人患有慢性的萎缩性的胃炎,有6人做过胃切除的手术,有4人是结肠炎。
44人在消化道发现肿瘤,占总数的36.8%:对所有患有胃癌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可以发现他们多数为进展性质的胃癌,因此肿瘤的表面就大多凹凸不平,同时伴有污秽苔,糜烂,在检查时还比较容易出血;也有人呈现深度达大溃疡,底部还有一些灰白色的苔状污垢,这种胃癌患者总共有14人。有6人患有直肠癌,有11人患有食道癌,有3人在胃切除手术后感染口癌,有10人为结肠癌。
有40人伴有胃肠道出血,但并非是消化道肿瘤引起:在这40例患者中有11人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有4人患有胃息肉,有17人患有胃溃疡,有2人患有结肠息肉,有4人患有痔疮,在肠胃道疾病中息肉现象发生最为广泛,而且在息肉的表面还伴有不定程度上的糜烂。还有3人患有反流性的食管炎,在内镜下显示B、C、D级的食管炎各有1人。在内镜下可以看到食管炎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溃疡、潮红以及糜烂。
有15人没有任何异常情况。
2.2经过内镜检查后胃肠道的结果与贫血之间的关系如下:
3讨论
老年人身体内器官的机能都在慢慢衰退,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同时在对待疾病上他们与非老年人的表现还大不相同。老年人生病之后症状以及发病的类型都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并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在进行化验时也会因为各种外界因素而产生干扰作用从而得到不准确的结果,对于各项身体的指标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一些恶性的肿瘤疾病也随之增加,如此导致在检查时误诊现象较为频繁。
经过内镜检查后发现在120例患有缺铁性贫血的老年人中有44人患有消化道的肿瘤,这足以表明引发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就是消化道肿瘤,在这些病因中较为常见的为几种消化系统中存在的肿瘤,比如说,食道癌、胃癌、直肠癌以及结肠癌,这些患者皆有明显的贫血症状,与之相对的并没有很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也可以说没有症状。有相关的报告表明,在一家280多万人口的综合性医院里,从其7年间的病例中可以看出由于贫血或者体重下降等原因检查出肠胃癌的
患有有300多例,他们的年龄大都大于55岁。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起消化系统的一系列检查;由于消化系统而引发的多为较为慢性的失血,其中大都是由消化道肿瘤引起。除此之外,消化道肿瘤还能够引起老年人身体内其他系统的失控,比如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此一来人体内对铁的吸收以及利用就会大大下降;同时老年人体内很多的细胞以及体液都有异常现象存在,因此对于很多疾病的免疫能力就大大下降,从而感染各种疾病,这些都能够影响到新陈代谢,从而对检查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这120例患者在初期检查时就有80%的人为中度以上的贫血,在这之中,大部分的肿瘤患者在早期的检查中表现为中度以上的贫血,有一半的为重度的贫血。这些都能够反映由于老年人身体的反映能力比较差,对于贫血有很强的耐力,因此在检查的时候不能及时作出诊断。
由结果可见表明有40人是由于非肠道肿瘤为引发的肠胃道失血,其中较为常见的病例有胃息肉、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这也可以引起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第二因素就是消化道疾病。
经检查有21人是由于没有办法好好吸收铁而造成贫血,其中还有胃切除、萎缩性胃炎、结肠炎等病症。由于老年人的肠癌经常被痔疮出血所掩盖,因此在对老年人检查时不能只检查痔疮出血,在本组的检查中可以发现有3人开始检查为痔疮出血,后来才经过肠胃镜才发现其为结肠癌。在对老年人的贫血症状进行检查时一定要了解其病因,铁吸收不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胃切除等,因此经过胃切除的患者应该服用一些口服的铁剂作为治疗。
有15人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可以认为他们是不明原因的贫血,这应该跟老年人的日常饮食以及其消化系统有关,因此只要在平常饮食上多加注意就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总而言之,本人认为对老年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一定要多加注意他们的肠胃系统疾病,在检查的时候肠胃镜以及必要的内镜检查必不可少。因此对老年人的消化道进行内镜检查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敏.卢岩.李乃静.王孟春.彭扬.李慧.何平.269例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内镜检查与临床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7.(3).
[2]方机.罗光辉. 中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对比研究和内镜观察(附281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1.(7).
Abstract: urban road in use process, inspection Wells road sinking, damaged and all round covers the phenomenon such as fractured everywhere, for road use, vehicle safety driving and city beautiful, caused a major influenc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have inspection Wells more, besides the reason of design, mainly for the inspection Wells in circle road base and covers strength enough to meet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etc reasons. 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s discussion of city inspection Wells of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inspection Well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inforc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road, inspection Wells, and the well circle, reinforcement,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中图分类号: U21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按照排水规范要求每隔25-30米要设一座检查井,以便于日后随时检查、维护,确保城市雨污水排水畅通无阻。检查井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道路的板块整体性、结构稳定性、外观美感及使用寿命。城市道路中检查井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检查井与路面不顺接致使车辆多次行驶后现有道路的破损首先出现于检查井周围;②、检查井不平导致行走(车)时很不舒服且难以根治,也影响道路的整体美观;③、检查井周围路面破损后对车辆行驶带来了安全隐患,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养护部门虽然对检查井病害经常维修,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病害,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从源头上清除病害。本文主要讨论在城市道路整治中,对检查井井圈、盖及井周基础彻底进行加固改造,从根本上清除病害。
2 城市道路中检查井的种类
城市道路中机动与非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种类众多,主要包括雨水、污水、自来水、煤气、电力、电信、有限电视、强弱电等,由于各种管线隶属于不同的产权单位,在工程施工中可能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来完成,从此导致检查井施工中对井周的路基处理不尽相同,井周路基强度与道路整体强度存在偏差,在以后的使用中易产生病害。检查井盖有方有圆,在加固时需针对不同的形状进行处理,本文将讨论以上各种检查井井盖的加固技术。
3 检查井井周路面的切割与破除
城市道路检查井加固前为保证沥青路面的整体结构、强度及接缝美观,对要加固的检查井井周沥青路面进行切割,不论方形还是圆形的检查井,一般沿检查井井盖边缘60厘米处用墨斗弹方形框线,然后采用道路切割机沿墨线切割,切割深度为6-8厘米,切割完成后,人工用风镐进行凿除切割线内沥青混凝土及基础结构,严禁使用机械破除,机械破除产生的振动力对检查井井身砌体结构及井座钢筋砼盖板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对检查井周围的路面也会产生影响。人工破除时严格按照墨线内范围施工,不得将线外路面破坏,影响道路美观及整体结构稳定性,破除深度为28厘米,检查井加固结构为:24厘米钢筋混凝土(掺钢纤维)+4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人工破除完成后,检查井基底松散层及垃圾清理干净,进入下一道工序。
4 模板
根据检查井井盖形状不同,分为圆形模板和方形模板两种,考虑到拆模比较困难和成本费用,一般不采用钢模板。混凝土倾倒时对侧模产生的侧压力以及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使用带支撑的木模板足以承受,圆形模板支撑采用方木十字支撑,方形模板采用方木对角支撑加横向支撑。模板不可以重复利用,遇到拆模比较困难时,模板可以不予拆除,模板采用竹胶板进行切割制作,旧模板亦可,模板厚度为2厘米,支撑方木为5厘米×5厘米,模板制作安放完成后,检查模板顶部高程是否满足要求。模板尺寸根据检查井盖尺寸确定,圆形模板一般为Φ70厘米~Φ80厘米之间,方形模板有正方形和长方形,模板形状支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5 检查井盖座
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导致车辆大幅增加,再加上车辆超载严重,使得城市道路中的检查井盖座材料必须要坚固耐劳,才足以应付繁忙的交通状况。根据规范及设计单位的要求,本文讨论采用的检查井盖座材料为:雨水检查井井座采用重56kg球墨井座(方型);污水检查井井座采用重46kg球墨井座(圆型),检查井井盖均采用钢纤维复合井盖,其他配套检查井由产权单位提供相应材料的检查井盖座。检查井盖到使用时养护期要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卸货时要注意不要损坏井盖座,对质量、外观不合格的检查井盖座一律不得使用。检查井座安放时要平稳,不得损坏模板,安放好后及时调整盖顶高程,采用拉十字线方式调整,使井盖与路面高程保持一致,并用钢尺测量井座外边缘与模板外侧的距离,一般应为7.5厘米,使得井座座在混凝土上的宽度为7.5厘米,确保检查井加固质量。井盖座安装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6 钢筋加工与绑扎
主筋采用Φ16螺纹钢,箍筋采用Φ8的线材。钢筋在加工场内集中制作,运至现场安装。钢筋加工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尺寸进行下料、成型,钢筋安装时控制好间距、位置及数量。钢筋保护层采用提前预制与井圈加固混凝土同等级标号的混凝土垫块,底面和顶面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为5.5厘米,侧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为6厘米。由于配套检查井的尺寸各有不同,安装时根据设计要求的箍筋间距进行增加或减少,确保钢筋数量及间距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安装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7 钢纤维混凝土浇筑
井圈加固混凝土采用C30钢纤维混凝土,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增加了混凝土的牢固性,同等条件下比普通混凝土坚固,不容易断裂及破损,采用的钢纤维的种类为:钢纤维长度为3.5厘米,断面尺寸 0.6×0.8毫米,每立方混凝土中掺量为 45―50 Kg/m³,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钢纤维在拌合楼搅拌时掺入,与混凝土搅拌均匀,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为10±2厘米,混凝土浇筑前要先将基坑内松散层及垃圾清除干净,并洒水润湿,对发电机和振捣棒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浇注过程中,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作用半径约为振动棒半径的8~9倍。振动棒振捣时与侧模保持5~10厘米的距离,避免振捣棒接触模板。对每一振动部位振捣至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平坦、泛浆为止,避免漏振或过振,每一处振完后应徐徐提出振动棒。混凝土收浆抹面后进行人工拉毛,采用钢丝刷横路向拉毛,深度控制在1~2毫米。要掌握好拉毛时间,早了带浆严重,影响平整度,晚了则拉毛深度不够,一般凭经验掌握,在混凝土表面用手指压时有轻微硬感时拉毛为宜。混凝土养生采用土工布覆盖洒水养生,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养生时间不少于14天。
8 结合工程实例讨论检查井加固应用
某城市市容未整治前多处检查井下沉、破损、井盖断裂,井周路面下沉、裂缝,影响城市整体美观及交通安全,本工程包括配套管线检查井共约750座,均采用上述技术进行加固,加固结构为24厘米钢纤维钢筋混凝土+4cm细粒式沥青砼。经过3个月施工,750多座检查井全部顺利完成,细粒式沥青砼铺筑完成后,整个路面焕然一新,通过检查井加固技术提高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并为交通安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9检查井加固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对于新建工程来讲,通过对检查井结构的重新设计,不存在检查井加固的应用,但在城市道路整治中,既要保证通车,又要对检查井进行加固,就不能采用新建工程的检查井处理方法施工(大开挖施工),在不断交通的前提下,上述的检查井加固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检查井加固,使用可移动的简单围护就可以保证施工安全,保证了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了检查井的质量。
加固后的检查井在使用过程中,本人发现加固的钢筋混凝土上的沥青路面与原沥青路面接缝处存在细微高差,经研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刚性路面与柔性路面之间强度不同的关系,柔性路面比刚性路面有较大的下沉量,在接缝处就出现不平整现象,也是因为加固的钢筋混凝土上面只有4厘米沥青混凝土的缘故,所以本人建议,检查井加固施工中可以将加固厚度调大,在钢筋混凝土表面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之间再增加一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约8cm),这样加固结构变为24cm钢筋混凝土+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可以保证刚柔相接处自然过渡,平整。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uring pregnancy on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Natural childbirth. Methods 156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from October 2015 to January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ere generated by SPSS20.0. All the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78) and the control group (n=78).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not received systematic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uring pregnancy, and patie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uring pregnancy.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assessed for comparing of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all the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The mode of childbirth and cesarean section rate without medical indic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nxiety degre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igh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childbirth,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5.758, P
[Key words] Only-daughter parturi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egnancy; Cesarean section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当前我国剖宫产率为46.5%,剖宫产率为全球第一,其中25%根本没必要剖宫产。因社会因素剖宫产独生女居首位,并推高了剖宫产率[1]。虽然分娩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2],尤其是对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则是一件重大的、难以承受的应激事件 [3]。有调查显示,按研究者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执行30多年来,诞生了1.5亿独生子女,近年来已陆续进入婚孕高峰期。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再次生育要求的妇女日益增多,医务人员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娩挑战。产前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增加产妇对自然分娩过程的认知及信心,提高自然阴道分娩率,维护母子健康 [4]。目前我省仍缺乏针对孕期接受分娩心理辅导对独生女孕妇剖宫产率方面影响的公开研究报导。本研究观察孕期接受分娩心理辅导对独生女孕妇剖宫产率的影响,以期能为临床提供指导,以期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产检、分娩的156例独生女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预产期在2015年10月~2017年1月,采用SPSS20.0生成随机数字表,?⒃懈舅婊?分为观察组组(n=78例)和对照组(n=78例),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27.0±2.8)岁,孕周18~23周,平均(20.4±1.3)周,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6.8±3.0)岁,孕周18~24周,平均(20.5±1.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均为初产妇;(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够较好表达自己感受;(3)无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碍;(4)单胎头位妊娠,孕前无躯体疾病、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等高危妊娠因素存在;(5)在我院住院分娩,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并接受随访;(6)入院产检时均无焦虑或抑郁;(7)患者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1)经产妇;(2)存在心脏、肝脏、肾脏病史或其他重大疾病病史;(3)妊娠合并其他疾病。
1.3 方法
先由产科门诊护士按设定的方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行设计的影响孕妇选择自然分娩因素调查表对两组独生女孕妇进行测查,收集并了解独生女孕妇对自然分娩的心态、压力,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对照组未在孕期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进行常规孕期保健教育及常规产检,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接受分娩心理辅导,门诊护士按计划组织该组孕妇在孕期每月第3个周六上午10点回本院母婴俱乐部接受分娩心理辅导课程,该课程是根据之前测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孕妇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疼痛、出血、难产、胎儿性别、胎儿畸形、生命危险)进行心理辅导,包括分娩相关知识及自然分娩好处、科学育儿知识、产后可能出现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如何识别产后焦虑症和抑郁症及应对方法、指导放松训练方法,集体讨论对自然分娩的看法、疑虑,释放存在的心理负担,解除不必要的顾虑,正确对待“妊娠”问题,使其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她们特有的“美”,应感到自豪和骄傲,示教减痛的方法及分娩过程的应对技巧训练,坚定自然分娩的信心;期间接受电话咨询辅导。
1.4 观察指标
所有产妇在分娩前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评定,各有20个项目,标准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分娩前焦虑程度比较
观察组分娩前焦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焦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8,P
2.2 两组孕妇分娩前抑郁程度比较
观察组分娩前抑郁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抑郁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55,P
2.3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产妇剖宫率、无医学指征时强烈要求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226、9.028,P
3 讨论
我国剖宫产率为全球第一,其中25%根本没必要剖宫产。因社会因素剖宫产独生女居首位,并推高了剖宫产率。虽然分娩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尤其是对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则是一件重大的、难以承受的应激事件,心理应激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导致子宫收缩力减弱,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增加难产发生率,增加剖宫产的几率。临床上常见的精神心理因素引发的难产有以下几种:(1)亲属好友中有难产史的产妇易于难产;(2)对分娩疼痛缺乏耐受的产妇;(3)产前存在过度焦虑、恐惧和忧郁等产妇;(4)医源性不良心理暗示可致难产;(5)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前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提高自然阴道分娩率,降低难产发生率,维护母子健康[6-7]。因此,有必要对孕期接受分娩心理辅导对独生女孕妇剖宫产率方面影响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依据,以期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住院日期,节约资源,减轻产妇痛苦,降低产科风险,提高产科质量,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研究表明,独生女孕妇产前接受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况,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阴道分娩率,维护母子健康[8-1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0166-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如精神科医生缺乏等不足之处,因此临床精神医生的培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教学查房是一个培养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是培养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诊疗以及学习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1]。传统的教学查房多以带教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尽管也有提问,但仍未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桎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一般流程是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讨论-总结,目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2-3]。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1870年美国哈弗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 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而首创的,并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4]。案例式教学重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知识举一反三,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4]。本研究旨在探索CBL结合PBL在精神病学教学查房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培养拥有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精神科医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调查对象来自2010年3月~2012年2月年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实习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均处于毕业前实习阶段,已学习过精神医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共365人,男161人,平均年龄(23.13±1.57)岁,女204人,平均年龄(23.15±1.68)岁,其中五年制本科生215人,7年制本硕连读生82人,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68人。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365名同学分为两组,A组181人参加案例和问题为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查房模式,B组184人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
1.2.2 教学方式 两组由同等资质的副高及以上临床带教老师教师根据本实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选出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学查房,每周1次,每次2个学时,共进行2周。CBL和PBL带教查房流程为:选择病例-备课、撰写教案-主持查房讨论会-指导学生讨论-讲评、补充-总结归纳;学生查房流程为:熟悉病例-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工查阅资料文献、提出解决方法-参加查房讨论-互动提问-评价反馈-回顾与自我总结。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主要针对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专科特点和教学计划选择病例,查找资料,不对实习生做特别的要求,按课堂教学方式讲授疾病相关理论并进行提问。
1.2.3 评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问卷依据教学查房实施情况和研究目的设置相关问题,以封闭式问题提问,提供假定的被试行为或态度备选,主要采单选,并呈等级式排列,采用5级评分方法,对总体满意度、查房质量、准备工作、上课效果、语言表达、选择内容、参与性、处理问题能力8个方面进行评定,回答“非常满意”计5分,回答“较满意”计4分,回答“一般”计3分,回答“较差”计2分,回答“差”计1分。调查前,经过20人预调查后由相关专家组对部分不适合条目内容进行修订和删节。查房完毕后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人员发放问卷,采用同一问卷和匿名方式,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后统一收回。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考核。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两者性别、实习生来源分布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B组得分差异。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 两组临床实习成绩比较
A组临床实习生成绩为(93.4±6.2)分,B组实习生成绩为(91.7±7.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临床诊治要求有“循证”依据,这就对我们培养精神科医师提出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而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将事半功倍。精神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和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作用的影响。如果没有有扎实、广泛的精神病学知识基础,很难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非常准确的诊断,从而制订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治疗计划,往往会延误患者病情。医学生临床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教学查房则是达到这些目的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精神科医师培养的需要。CBL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实习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形式,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它侧重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观念的培养,局限性在于耗时多、知识系统性差等[5]。而PBL可使实习生善于分析、系统综合,掌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PBL教学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容易出现“闭门造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设计相应的问题[6]。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突出各自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但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带教老师的“一言堂”形式,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分析发言的积极性,而且老师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某些不足之点予以纠正,加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从临床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本研究中发现在精神科实习中,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更多地获得实习生的认可,实现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的互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实习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潜在地加强实习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本研究中参加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实习生与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的实习生临床实习成绩虽然较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的一些报道不同[8-10]。这可能是因为两组实习生得分均较高,不利于准确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且两组实习生参加不同教学查房模式的次数较少、时间较短。
虽然对教学查房模式优劣的评价尚缺乏较科学系统的指标,主要是实习生的主观感受,但仍需要勇于打破思想的桎梏,不断探索,建立新的、更符合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查房模式。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有利于培养新一代更具有创新能力、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医学生,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平,杨波,王魁英,等.注重见习教学改革提升临床教学质量[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3):424-425.
[2] Lohfeld L,Neville A,Norman G. 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 [J].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3] Prince KJ,van Eus PW,Boshuizen HP,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 [J]. Med Educ,2005,39(4):394-401.
[4] 李雅轩,赵昕,张飞雄,等.案例在遗传与优生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12,34(5):647-650.
[5] 朱焱,祝峙,郑建明.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8):1660-1661.
[6] 胡明冬,徐剑铖.医学教育实施PBI 教学法的优缺点[J].重庆医学,2010,39(16):2145-2146.
[7] 于世勇,陈剑飞,宋明宝,等.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36):3736-3737.
[8] 于爱军,张学军,刘金龙,等.PBL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00-101.
结肠癌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多为老年男性,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结肠癌的发病与大肠腺瘤、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1]。结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临床治疗为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多进行结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有研究指出,对低位结肠癌行肠道造瘘口术进行术后系统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效果确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低位结肠癌行肠道造瘘口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6.7±4.3)岁;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肿瘤科学会分会制定的低位结肠癌的诊断标准[3];经相关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低位结肠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6.7±4.2)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6.6±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进行术后系统护理,包括以下方面。
1.2.1基础护理 确保病房的湿度及温度在合适范围内,对病房通风开窗,确保病房内空气流通新鲜,病房内应保持安静及清洁。
1.2.2术后监测病情 术后6 h内嘱咐患者保持平卧位,予以心电监护,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水平。
1.2.3呼吸道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后需及时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除,定时为其叩背翻身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必要时可予以吸氧,改善血氧饱和度。
1.2.4手术切口护理 注意监测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对于手术切口感染、渗血、或出现分泌物者、愈合缓慢者需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1.2.5造瘘口护理 对患者的造口进行密切监测,注意监测造口是否出现皮肤坏死、出血情况;定时对造口进行温盐水冲洗,造口进行适度扩张,以便顺利排出粪便。
1.2.6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会降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讲解低位结肠癌的相关手术知识、预后、并发症发现情况,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术后需注意事项、低位结肠癌的相关护理知识,如规律饮食、造口袋正常更换、处理并发症、规律饮食、复诊延续等。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护理及监测病情。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后的并发症情况;比^两组对于低位结肠癌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1.3判断和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4]: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自我能力、情感状况、社会活动、身体状况、生活状态等,共计20项,每项5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相关病症知识掌握情况包括造口袋正常更换、处理并发症、饮食规律、复诊延续;并发症包括造口狭窄、造口回缩、造口感染、接触性皮炎等。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自我能力、情感状况、社会活动、身体状况、生活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对于低位结肠癌的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于造口袋正常更换、处理并发症、规律饮食、复诊延续等低位结肠癌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发生造口狭窄、造口回缩、造口感染、接触性皮炎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结肠癌多发生与机体结直肠消化系统,中老年人发病较多,居我国恶性肿瘤的前5名[5]。低位结肠癌患者大部分为出现肠壁炎性水肿及严重的肠梗阻等情况时而就医,临床多对低位结肠癌患者进行肠道造瘘口术,降低因肠壁炎性水肿及肠梗阻导致的临床症状,待以上症状全部消失后再予以结肠癌根治术[6]。肠造口为治疗结肠癌等肠道病变在患者腹壁部位开口,部分肠管移出开口外,在腹壁翻转缝合的人工管道,可替代排便,出院后结肠癌永久性肠造口为不能恢复排便的肠造口,通常在腹部左下侧,主要为利用灌肠方式维持定时排便,常为乙状结肠造口[7-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自我能力、情感状况、社会活动、身体状况、生活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低位结肠癌行肠道造瘘口术进行术后系统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张燕琴,唐志红,等.低位结肠癌术后肠造瘘口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04):126.
[2]张静.探讨低位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造瘘口系统护理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42(25):242-243.
[3]赵莉,杨方武,李军.整体护理模式对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8(z1):162-163.
[4]李婷.结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护理研究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8(17):186-186,187.
[5]罗爱静,毛平,杨金福.激励干预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永久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05):465-470.
[6]黄细平.延续护理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18):213-214.
[7]霍明娜,单松,林瑶.心理护理干预对结肠癌造口术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7(06):3693-3693.
“为什么要分成茶人与学茶人?”
我们将茶人视为偏重茶文化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的一群。将学茶人视为刚踏进茶文化领域的一群。前者或许已走过茶产业(如种茶、制茶、卖茶叶产品、卖茶汤产品),后者则可能走向茶产业,也可能直接走向茶文化学术与茶文化艺术。“茶人”与“学茶人”的走向与他们的事业是不相同的。
“荼人的走向与事业是什么?”
茶人要帮大家把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茶产业的领域划分清楚(从学术性上),让大家有个认知与努力的方向。茶人的事业是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他们的工作单位是在学校、研究机构或个人工作室。他们从事历史性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他们从事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他们从事思想型(如茶道观念、茶道哲学)、艺术型(如茶道美学、茶道艺术、茶汤作品)、应用型(如产业经营型态、茶具与茶席设计)的创新。他们透过著作、演说、个人对茶产业或茶道艺术的展示(即现身说法),将这些知识流传下来。
“学术研究与茶道艺术创作有何不同?”
学术研究是将现有的茶文化成就加以认知、整理、整合、应用;茶道艺术创作是就茶道的艺术内涵加以艺术性的表现。前者较易理解。后者受限于对“茶道艺术”的认知而显得陌生。茶道艺术是以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与最终的茶汤作品为媒介所呈现的艺术,有如以声音为媒介所呈现的音乐、以线条色彩为媒介所呈现的绘画。茶人们如果以此为职志,他的茶人事业就是要成为茶道艺术家。
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茶文化传入日本,早期只是借鉴和模仿,后来逐步与日本的民族特性及文化相融合,成为一种具有其民族独特韵味和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体系。这个文化渊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中日两国也应该从这一共同源流中找到民族间、文化间的认同感。一方面,日本人要有中国文化乃源的意识和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如今的日本茶道已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能只看到这同一源流而忽视了其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我们要“”,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
有句话叫“以书会友”,那么为什么不能“以茶会友”呢?在茶室清雅祥和的环境中,在和谐温馨的氛围里,双方静视,得以反思。和之美,敬之尚,清之高,寂之远,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给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提供了一种渠道。
一、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它是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体现。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过程中,“和”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茶碗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①弥漫在茶室里的香气不能太过浓重,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茶室设计之和在于窗子,这是“和”之美的源泉。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轻柔,诱人冥想。另外,茶室周围的环境则是天然的枯石、流水、树木、草丛,茶室外的自然风景之美与茶室内的人性和悦之美相得益彰。茶室中,人们以和谐之境,得和悦之美。
(二)“敬”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茶室里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相敬相爱。“敬”可以说是整个茶道过程的灵魂。只有人格的尊重才有平等的心态,心灵才有平静,灵魂得以稳定。就像茶室外的自然风景,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这是贯穿茶道的灵魂之弦,有“和”才有“敬”有“敬”才更“和”。
(三)“清”
清即清洁,也指整齐。“清”既是指茶室的整齐、干净,又是指整个茶事过程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而更多的当然是对灵魂的整理和升华。在清洁无垢的茶室环境中,人们平等而坐,一视同仁,怀着心和之愉悦,畅享精神之平和,似一个理想社会,人人和谐共处。“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唯有清洁的灵魂,方可平视世间一切。
(四)“寂”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寂”可以说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茶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和”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敞开心扉,真诚相对。“敬”是相互尊重、相互敬重,又是互敬互爱。“清”则是心灵的无垢,灵魂的清洁。“寂”是茶室中人要忘却周边一切,待内心平静、灵魂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在环境之“和”中得到人之“和”,在相互尊重中平等相待,在思想纯净之时,寻得灵魂之静,心灵之稳。
二、对中日关系的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日工作开始于民间外交,从1952―2015年,经过了63年。中日两国克服种种困难,于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到2015年走过了43年。这其中有中日关系的“蜜月”期、“破冰之旅”、“融冰之旅”,也有中日关系的“冰点”。旧的矛盾加上新的摩擦,使中日关系风雨阴晴,变幻不定。本该因文化交流悠久而友好和睦的中日两国关系却总是时远时近、时冷时热、磕磕碰碰、摩擦不断。归根结底,这是两国人民的心结未解所致。
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的态度和因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误解是阻碍两国关系的根源。再加上日本政局千变万化,执政党走马灯般的变化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不稳定性也是显而易见的。②要真正实现中日两国关系融洽,关键还在心态的转变。日本茶道四谛中, “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在茶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同等地位,没有贵贱之分。互敬互重,共同享受和谐的茶室氛围。“清”是指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寂”即是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中日关系风雨阴晴的根源
首先,到目前为止,历史问题始终是横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人认为,只有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好地走向未来。而日本人则强调过去的事就让它们随风逝去,如江河流水一般。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反差成为引发两国摩擦、阻碍双方信任的一个根源。其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创造的文明更是光辉灿烂。从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并未完全从中国国民的思想中消失,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都是优于日本的“大国”,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负心理导致了中国无法用平等的眼光去认识日本,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则有一种“神佑民族”的优越感,认为日本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中日两国各自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
(二)感悟
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地缘关系上是一衣带水,在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上更是如邻居般频繁密切。两千多年的交流往来,造就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也让两国人民结下了不可磨灭的情结。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更紧密,合作也往更深的层次发展、扩大,无疑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贸易伙伴。唯有相互合作,才是中日两国应对挑战、发展未来的正确道路。
本着“和、敬、清、寂”的思想精神,在这种和谐、清净、无等级差别的茶室中,没有思想的束缚,在一种原始自然般的氛围中,想必没有谁还烦躁不安、怒目相对。中日两国都要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中国需要原谅,但是日本更需要坦诚。平等地看待对方,理解对方,试着努力地抚平历史留下的伤痛。中日两国人民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理解和包容。而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则为克制或者说减弱这种心理创造了环境和氛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日关系是切也切不断的关系,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关系。③邻居之间就会存在摩擦,就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在长期的、大大小小的争执里面,中日两国都需要认识、认识、再认识,理解、理解、再理解。中日两国都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反省自己,反思过去。真正地心平气和下来,找到属于两国人民的共同源流,共同的理解点。只有相互理解,坦诚相待,放眼未来,才能为中日关系新发展开辟新的纪元。
注释
①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②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③ 冯昭奎.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N]环球时报,2007―1―25.
参考文献
[1] 刘少东.析解中日关系中的文化隔膜[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2).
[2] 刘少东.岛争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比较[J].人民论坛,2012.10.
[3]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 蒋丰.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M].东方出版社,2013.3.
[5] 王运祥.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J].东南亚研究,2005(1).
[6]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 李晓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5.
[8]张建立.日本茶道的源流与精髓[J].日本文化教育研究,2013.
[9] 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7.1
[10] (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1] 叶渭渠.日本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 邢黎.浅谈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J].文化论坛,2005(19).
所谓“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们思想层面的象征意义,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仪式感”则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语,“好生活需要仪式感”、“应设立国家阅读节,用节日唤起阅读仪式感”等创意性网文标题,暗含着“仪式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潜台词。那么,具体到日本茶道,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仪式感存在的意义呢?
1977年,古川彻三在《茶道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离开,以此来确立艺术世界自身的独立性。这个定义既可以用于对茶道文化的阐释,也可适用于各种艺术性活动。如京剧需要夸张的扮相、身段和唱腔;交响乐需要明亮的舞台和观众的盛装。就连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也要借助道具和超乎想象的夸张创意,来将自己的艺术与生活闹剧相区分。
在日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正如同中国的“开门七件事”一样,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世俗饮料。日本惯用语中,用“日常茶饭事”一词来形容生活的琐碎庸常之事。甚至有字面意思为“用肚脐煮茶”、“茶叶袋子压咸菜缸”这样的俗语存在。可见饮茶习惯,贯穿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细节,茶在日本民众生活中也并不是高高在上。
那么,一直定位于贵族化的交际与修养方式的茶道文化中,又是如何将茶与现实生活相区隔,赋予茶事活动以应有的艺术性呢?如同书法前要静心研墨,礼佛时要上香跪拜……这些用固定的仪式性步骤来调整心态,进入境界的手段。它们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取向甚至生理科学。
同样,一场茶事活动中,从客人们开始步入主人精心设置的茶庭,便已经进入了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心理准备阶段。进入了一个只有主人、客人、各种等待着被鉴赏的珍贵茶道具、茶饮食所组成的小世界,融入了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去感受彼此之间平等敬重、珍视诚意的氛围之中。当客人进入主人精心设计的、清幽雅致的茶庭中,曲径通幽,欣赏了处处别致的景致,再进入茶室特意设置得非常低矮的小门,以示放低身姿之后,眼界另开,茶室内各种和风精妙的道具,禅意的挂轴,庄重奉客的主人,尽在眼前。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后,大家都完整地进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中。
茶事活动的进行中,有很多看似无端的规矩。细细深究,均有其背后的深意,也参与了这种仪式感的造就。如主人撤污水罐要从身子左侧进行;并排而坐的四名客人,位首的主要客人离席时要左转身,其余两名次要客人转身时要向右转身。左右之别令人迷惑。其实这皆出于“代表脏污或隐私部分要尽量少停留在别人的视线中”这一原则罢了。欣赏茶碗、茶勺、茶罐等茶具的时候,要先向茶具鞠躬致礼;有图案的茶具摆放的时候。要将美丽的正面图案面向别人,让茶具的背面朝向自己;用有图案的茶碗喝茶时,应避免在茶碗有图案的一面“下嘴”;吃小巧而精美的茶点心时要一口吃尽,不可把咬得破败的点心放回盘中……只要你能以一颗体贴而敬重的心,把茶具茶点也当做灵物来敬惜,将它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别人,避免将它不美的状态曝露于众,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习惯。
至于点茶的手法、拿茶具的方式、甚至主客在茶席上行走的步伐、品用茶汤茶食的具体步骤……这些环节,是在长久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为稳妥有效的路径和程式,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消弭人们的慌乱、避免拿递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手,防止自己的行动干扰了下一个步骤,将自己的所有举止都包含在一个最为配合默契、行进顺畅的、有效率的流程中。
茶叶制成后,其品质风格都已经定型,茶道艺术家还有什么改变的空间吗?也就是说茶道艺术家还能以它为媒介表达自己的茶道艺术吗?
还是可以的。同样一泡茶,在不同人的诠释之下也可以创作出许多不同的境界。这个茶的媒介还可以扩大到泡茶的水质、水温、壶质、杯质与泡茶者的心情与能力等各方面,一位有能力的茶道艺术家是会应用这些媒介表现他的茶道艺术。至于茶汤作品产生之前的泡茶过程(含奉茶与品茗)也是茶道艺术的范畴,茶道艺术家藉着泡茶过程、茶具使用与对茶道的感悟,将他想要表现的茶道艺术表达出来。
茶汤在茶道艺术中属于主角的地位,但是一喝便了,那么短暂,那么难于记录,所以大家的印象中,茶道艺术好像就是泡茶、奉茶、品茗,茶汤并不那么重要,对吗?
这个看法是不对的。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可以协助茶汤的表现,但并非主体。如果是因为它比较有看头而将它视为茶道艺术的本体,可能大家就会夸张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表现而忽略了茶道艺术是以茶为主体的前题。茶汤呈现的时间虽短暂,但却是茶道艺术最终要呈现的作品。不能因为茶汤无法记录,喝了便无踪影而将它的地位排在泡茶动作之后。
茶道艺术要在什么场合呈现呢?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哪里?
就商场而言,茶道艺术要在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呈现。而品茗馆是行销茶道艺术的地方,也就是说,茶道艺术家的事业在品茗馆。就个人的品茗生活而言,茶道艺术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为自己或他人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
茶道艺术家一次最多也只能提供茶汤作品给十个八个人享用,是不是难于形成经济效益?
只要提供的茶汤作品足够精美,消费者是愿意付出代价享用的。小型室内乐也仅为少数人提供欣赏,厨师也可以只是为几个人提供美食,咖啡师也是每次一杯二杯地冲泡着咖啡。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作者:杨珊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第2页)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第2页)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第2页)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第2页)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其它的说法:
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升华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不过对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中日两国茶道观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陆羽在《茶经》中虽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他们是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格的传承下来;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茶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上发育起来,逐步成熟。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茶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里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从唐代以来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于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无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却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历千年而不变。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在日本,学茶也就是在学佛,学佛必须学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个个和尚都是茶道高手。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不仅如此,就是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从是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
但是,刘元甫的《茶堂清规》连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谛在中国宋代以后却失去踪影,既没有在佛门寺庙中得到传承,更没有被广大茶人们所接受,以致中国茶文化界至今极少有人知道刘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谛。由此亦可反证,茶道观念在中国确实是缺乏丰厚的土壤。
因此,尽管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艺术文化体系,在国际上也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与中国茶艺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对茶道形式和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这是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但是了解了这一区别,却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茶文化历史的发展方向。日本人可以继续为他们的茶道而骄傲,我们却应该为中国的茶艺而自豪。
参考文献: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茶道花自开。
公元2015年,岁在乙未,节序清秋,中华煎茶道南山流众弟子齐聚于东岳泰山,仅以炉香,茶汤,素琴,山花,行秋季祭祀茶礼于降魔藏禅师座下!
首祭:向黄天厚土奉香、献花 次祭:向东岳泰山之神祭祀茶汤
终祭:向降魔藏禅师敬奉茶汤 再祭:向茶圣陆羽敬奉茶汤
末祭:向中华历代茶人之魂魄祭奠茶汤
礼毕
中华煎茶道,最初由唐代降魔藏禅师提倡,距今已过了1200年。降魔藏禅师在泰山大兴禅宗,教授僧众坐禅、煎茶之道,从此茶禅之风大兴,从泰山之巅一直传播到长安,继而风靡大江南北,并远渡朝鲜,东传日本,以彰显我中华传统文化之道统与教化。此后楚人陆羽著《茶经》,弘扬煎茶道,被后人尊奉为茶圣。
宋代以降,煎茶道消亡,抹茶道东传日本,被奉为日本文化之核心。在大陆反而沉溺消亡,令人叹惋不已。今恭逢盛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自唐宋以来煎茶道正统,我们南山流弟子齐聚于泰山之下,相会在降魔藏禅师当年坐禅煎茶之地,行中华煎茶道之雅集,使失传千年的中华煎茶道重现于当今天下,意义尤其深远。
在这样一个庄严的时刻,在这样一个神圣之道场,祈愿各位茶人悉能静心安坐,细细品味一碗茶汤的真实滋味,感受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荣耀与尊严,在水声茶香中领悟禅悦之味,使我等生命得以庄严圆满。
感恩大家,
让我们再次向降魔藏禅师行感恩之礼!
神农氏,始采茶。
及春秋,历百家。
迄两汉,重芽。
煎鼎鬲,酌瓯花。
有魏晋,有齐梁 。
赐茗,荐殿堂。
号水厄,奴酪羊。
煮百沸,及隋唐。
降魔藏,归泰山。
教禅坐,主灵岩。
不夕食,不夜眠。
煎茶饮,疗饥寒。
大鉴主,百丈山。
制清规,礼仪严。
首敬佛,次助禅。
日不做,不饮餐。
陆氏子,本弃婴。
卜周易,为姓名。
居天门,移吴兴。
访茶山,著茶经。
陆氏经,共十篇。
分源流,记俗谚。
备器具,论烹煎。
重精俭,解忧烦。
制鼎釜,串饼团。
廿四器,七千言。
尊茶圣,号茶仙。
煎茶道,始流传。
唐五代,战乱频。
煎点事,渐纷纷。
分茶巧,斗茶新。
幻诗句,伪花身。
僧文了,号乳妖。
结汤社,和凝朝。
生成盏,有福全。
幻诗句,傲茶仙。
南北宋,雅意存。
重煎水,唐人。
坡,尊旧法。
杨挺秀,喜僧家。
著茶录,蔡端明。
写茶论,宋徽宗。
侧建盏,试汤花。
击筅,细分茶。
南宋灭,茶道亡。
废团饼,朱元璋。
癯仙子,好雅章。
重烹试,乐未央。
自嘉靖,及万历。
废瓯盏,紫砂贵。
瀹散芽,完神气。
泡茶兴,烹茶废。
康乾间,茶事兴。
论工夫,重火功。
泡小壶,饮小盅。
迨甲午,炮火隆。
茶之事,历千秋。
煎点泡,事悠悠。
传东瀛,播琉球。
说荣西,利休。
抹茶先,煎茶后。
迨明治,传美欧。
茶之道,唐宋存。
事虽小,义理深。
能格物,能修身。
致良知,养性心。
可插花,可炉熏。
可挂画,可抚琴。
南山流,开宗义。
重煎点,倡礼仪。
祭降魔,奉茶圣。
设五山,传习正。
首正坐,存浩气。
次煎点,正心意。
备瓯盏,洁缶罂。
活火,汲泉清。
折茶巾,拭茶器。
听松风,辩初沸。
调姜盐,法天地。
奉茶汤,明茶礼。
今盛世,百废兴。
宣茶道,讲文明。
追古法,树新风。
重文艺,劝百工。
学茶道,自孩童。
知先后,明始终。
识茶器,讽茶经。
幼能学,长能行。
我中华,文明邦。
文明灭,种亦亡。
茶虽小,义却方。
继道统,续炎黄。
人说茶,论年份。
我说茶,重人伦。
茶之道,传至今。
勤修习,致尧君。
“第二届 中华煎茶道大会”煎茶道学人修习心得回访
学煎茶之人,各行各业皆有,茶是来自中国的饮料,发于神农解毒,后于宫廷、文人、士大夫中流传,
利于苍生,口感佳,雅士长饮不弛,是尚道者载道修行之方便饮。
每当静坐下来,慢慢地煎一釜水,听水声汩汩,看茶叶在水中醒来、舒展、浮沉、重生……再捧起那一盏茶,沉沉的暖暖的,煎茶的过程,也是心灵醒来、舒展、重生的过程,每一次煎茶都让自己更贴近传统,更贴近内心。
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在黄山屯蒙学舍学习,知道了马老师的煎茶道,一开始是上的茶禅共修班,通过几天的修习,正坐,折叠茶巾,能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沉淀下来,对马老师的这套煎茶道也更感兴趣,尤其是在知道我们泰山就是中华煎茶道的祖庭,很自豪,也更加想修习好煎茶道,能把煎茶道弘扬得更广。
我的性子是比较急躁的,通过修习茶道,练习正坐,在生活中,我现在可以做到让自己说话的速度更慢一些,对人对事更耐心更包容 。
十年前,我取得了国家二级茶艺师和二级评茶师的资格证书,也开过一年多茶馆,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转让了,但是,在那时,我就发觉茶艺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我内心的需要了,在我看来,茶艺表演更多的是向外的,而茶道,让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向内的。
以往自己也喝茶,但是对茶,总有些漫不经心,就是一种中国的传统饮品嘛。学习煎茶道后,每当静坐下来,慢慢地煎一釜水,听水声汩汩,看茶叶在水中醒来、舒展、浮沉、重生……再捧起那一盏茶,沉沉的暖暖的,煎茶的过程,也是心灵醒来、舒展、重生的过程,每一次煎茶都让自己更贴近传统,更贴近内心。
煎茶道的修习,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耐心更从容,茶道的修习,茶人的修习,是一生的功课。
在马老师的课上,看到了很多的茶道器具,它们或精美或古朴,或大气或精致,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审美境界,现在普通的茶具店铺里,已经很难找到合眼缘的器物了。期待马老师可以为我们学人设计合适的器具。也想多走走多看看,多发现一些美的传统的茶道器具。
在中级班我们修习了唐代煎茶法,对马老师提到的宋代点茶法很感兴趣,也希望能继续跟着马老师修习点茶道。
修习茶道这么久,今日若有老友来访,当为她煮一釜泰山水,泡一盏泰山茶,秋日天凉,再加一点儿盐,再加几片姜,茶汤柔滑,暖手暖心,共看窗外枫叶正红!
煎茶道既是茶的烹饮方式,也是茶道的修习过程,在煎茶道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件事情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就能感受到它与自然之道一如的本质。
通过学佛的师兄推荐,我认识了泰安一支莲的周知一与孙慧群两位老师后,对他们办的课程比较认可,经过听马老师的一个公开课以后确认要学习中华煎茶道。平时见茶艺很多,没啥兴趣。早些年见识过家师演示禅茶,很殊胜,被摄受,所以普通茶艺或假茶道,吸引不了我。但马老师教授的东西不一样,感受得到马老师有修为,教授的东西是一生之精华,很少见,所以来学了。
通过对煎茶道一丝不苟的千百次训练,在心灵成长方面,收获了真正的自然与洒脱。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准备了全套煎茶道器具,时不时自己煎茶喝茶,玩得特别熟的,会邀请他们一起喝。
在煎茶道中,喝茶还是喝茶,生活还是生活。
煎茶道既是茶的烹饮方式,也是茶道的修习过程,在煎茶道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件事情用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就能感受到它与自然之道一如的本质。
初步了解煎茶道后, 我最想要的是与唐宋时期一样器型与材质的煎茶器具,在普通的地方买不到这些东西,偶有一些零星的,可以拼配。
在学习了煎茶之后,我也对宋代的点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煎茶道特别重视茶道礼仪的训练,所以修习了煎茶后,在泡茶时更自信从容了。
如果有一天老友来访,恰是同频的老友,自然是一起正坐,相对无言,一起享受当下煎的一碗茶汤。
茶不仅仅只是一个饮品而已,它更是一种修行的法门,通过煎茶的学习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更为简单纯净,让我们获得一颗纯净的心去看待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心中烦恼越来越少,喜悦越来越多!
在了解中华煎茶道前先是认识了马老师,跟马老师的结缘是两年前我在昆明学习香道,一位老师告诉我晚上有一位终南山过来的茶道老师做分享,因为特殊原因没有与马老师见面。可是这依旧没有剪断茶缘,昆明的老师把马老师的微信推送给我,开始微信了解了马老师的课程。通过学习煎茶道,对我的心灵有了更深层次的洗礼。马老师说:“修习茶道从正坐开始,从叠茶巾,从抹拭茶碗开始。”我很受启发,心灵的沉淀需要通过行为的标准化来提高到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时刻活在当下,时刻警醒觉察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而且当心灵安静下来,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也更加明晰和包容了!
现在,我养成了东西归纳清晰整齐的习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每个物件都如茶具般细心对待。洗碗的时候似乎也不像从前那样,而是用心仔细地洗和擦拭。另外,我也会给予自己独处的时间,为自己煎茶。
通过煎茶道的学习,对茶的态度最大的变化是:茶不仅仅只是一个饮品而已,它更是一种修行的法门,通过煎茶的学习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更为简单纯净,让我们获得一颗纯净的心去看待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心中烦恼越来越少,喜悦越来越多!
茶本身是一种修习的法门,并且是与生活完全融合的,不论是用盖碗还是紫砂壶泡茶,更为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内在的质变,内在的清静与安详。煎茶道让我慢下来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动作,而是遇事不急躁,不慌张。处事不计较,不生气。给予身边的一切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初步了解煎茶道后,最想要的是最能贴近自然和原始滋味的茶器具。在普通的茶器店铺、茶馆或茶城中目前尚未有配备的茶器具,但是相信还是可以找到相对匹配的茶器具。但是更加希望在未来能够制作一系列适合煎茶道的器具就太好不过了!
对煎茶道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我对宋代的点茶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马老师的带领下让我对茶文化历史的渊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明白日本茶道与中华茶道的渊源,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复兴中国茶文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