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纺织服装市场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纺织服装市场前景

篇1

大批同质化较严重的服装专业市场在短期内纷纷涌现,投资减少、招商难、运营难的现实困境接踵而至。很多地产商为了维持短期内的资金回流,不惜采取盲目鼓吹市场前景,迅速实现商铺成交,之后就“甩手”不予管理的方式运营服装专业市场地产项目。在这样的格局下,如何依靠行业各方的力量,实现这些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中兴,避免“只生不养”导致已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夭折,成为当前服装专业市场本身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审视时局:转型升级之殇期待新模式出现

审视当前大批量涌现的服装专业市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数目众多的服装专业市场“航空母舰”大部分只是徒有其表,它们沿袭传统的服装专业市场经营方式和定位特点,并未真正具备发展一个中兴的服装专业市场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这些新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往往强调短期利益的回收,经营方式单一以贸易为主,经营载体以实体店为主,采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运营模式,交易模式以原始的 “三现”(现金、现场、现货)为主,难以适应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变化。

近期,全国各地涌现的这些运营不和谐的服装专业市场崛起与建成往往声势磅礴耗资巨大,而衰落垮掉的速度也同样迅疾。整体而言,这些新涌现的服装专业市场在数量上的增加虽然提升了商界对服装行业本身前景的认知,很多人都看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但其崛起的高速和没落的迅疾也使得业内人士反思。无论是规划服装专业市场建设的各个地方政府,还是投资服装专业市场的开发商们都逐渐意识到,以往的服装专业市场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整体趋向。这些依靠商业地产销售策划方式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对于新建服装专业市场需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变化了的市场环境根本无法给予很好的审视,只是一味盲目地筹建大规模服装商城,而从根本忽略了中国服装行业消费市场本身的需求。

这些骤然成型的“庞然大物”大多不具备支持旗下加盟的商铺进行品牌化营运需求,无法为加盟的商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引导其实现品牌系统化营运升级。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服装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行业本身一样,对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产业格局都已经发生了转变,而是更加注重市场的因素以及销售渠道的因素,产业细分正在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点。这就要求服装专业市场具备有效整合服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资源,借助渠道及运营服务提供,使得纺织服装行业具备更加有利的集聚优势。

“巨型”服装专业市场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纺织服装市场的这种基本需求。这样的格局下,当前我国的服装专业市场建设与发展本身遭遇到了转型升级之殇。如何实现这些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蜕变,寻找到新的服装专业市场规划运营模式,使其能够走上逐渐中兴,拉动整体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道路,似乎当前能够给出的答案只能是:尽快推出新的能够适应中国服装品牌消费市场现状与中国服装企业经营现状相结合的服装市场专业化品牌系统化营运模式,实现服装专业市场的整体转型升级。

探索出路:准确规划定位下的创新思维助力冲破迷雾

毋庸置疑,在我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格局下,纺织服装行业的消费者本身新的消费习惯、新的消费需求和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也推动着整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方式的改变。专业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基于服装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行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趋势要求,在探索服装专业市场合理转型的过程之中将市场的因素以及销售渠道的因素考虑在内十分关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服装专业市场在筹建之初的准确规划定位,以及建成后日常运营的创新思维及模式探索。

“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转型要突出重点,做强服装特色市场和相关的服装面料、辅料市场。服装专业市场在规划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以及快速便捷物流系统建设的条件,缩短纺织服装产业整体供应链,打造科学高效的服装专业市场短流程终端。”河南省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在当前的纺织服装整体市场格局之下,“主题”、“创意”、“网络”、“商城”等关键词成为服装专业市场实现转型建设不可回避的要点。对于服装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品牌实体店和网店的有机结合是立足未来之根本。对于过去传统的实体服装专业市场内的商铺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要继续保持同时融入电子商务、三维商城、智能商业软件等新的元素,推进网络化数字贸易的普及。可以采取为商户同步开设网店的形式,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完善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无缝对接。从整体上针对已有的传统服装市场商圈进行系统转型与提升,构建服装专业市场、服装主题商城、服装购物中心和服装商贸综合体百花齐放的服装专业市场新模式,务求实现服装专业市场的中兴及辉煌。

“在服装专业市场规划定位过程之中,拓展纺织服装销售渠道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展贸结合,通过举办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全球专业采购展会、品牌商与商对接会,为加盟的商铺及企业提供时尚品牌流行、时尚品牌加盟、时尚精品批发的全球采购中心,摆脱过去服装专业市场单纯贸易模式的格局。”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指出,针对服装专业市场的硬件配套设施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针对销售终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商铺采购服务台、电子导购系统、消费者投诉站等服务性设施。此外,准确规划定位下针对服装专业市场的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应用、现代化物流方式及商铺彼此之间交流的平台建设也是实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转型的需要。

篇2

纺织服装行业为英国制造业的第六大产业,大约有1.5万个企业,全行业从业人员约36.4万人。其中,纺织制造企业大约有7000家,成衣制造商有8000家左右。除了少数著名的大企业外,大部分均为中小企业,雇员不超过100人。近10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生产发展速度减缓,针织工业相对发达,其针织业用纱量远远超过机织用纱量。

毛纺织业是英国最悠久的工业。英国毛制品的后整理技术很高,所以英国的毛料质量较好,销量较大。近年来,纺织行业由于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布料成本高,不少生产此类布料的厂家已转而生产家用、医用和工业用纺织品。英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年均服装生产值约为80亿英镑,其中价值33亿英镑的服装出口国外市场。英国的纺织机械、高档毛纺织品和服装在世界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英国是欧盟国家当中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之一,市场年销售规模在300亿~310亿英镑。据了解,在英国家庭的消费支出当中,服装消费约占5%~6%。 英国冬天很长,但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很少低于0℃,夏天最热的时候一般也不会超过30℃,因此各类大衣、丝绸服装等在英国需求不大。英国青少年不如美国青少年那样青睐牛仔系列。英国人的消费水平低于美国人,消费观念也有所不同,相对较接近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生活比较节俭,因而对毛巾、床上用品等日常消费品的需求相对美国要少得多。

此外,英国盛产羊毛,而且毛制品的后处理技术很高。每年英国出口大量的精纺和粗纺毛料到欧洲及世界各国。由此可见,羊毛衣及羊毛制品很难进入英国市场。欧洲许多国家禁止使用动物皮制作服装,因而貂皮大衣等高档系列服装也难以在英国市场上销售。但是英国人喜欢棉制品,英国本土不生产棉花,所以英国市场上的棉制品基本上依赖进口,各类棉纺织品的市场前景看好。各种棉、毛、人造纤维的内衣和衬衫深受英国消费者的欢迎。

英国人喜欢名牌商品,品牌意识很强,名牌商品的价格颇高。而非名牌产品,尽管质量不差,做工精细,式样新颖,可就是卖不了好价格,也不可能在高档商店里销售。由此可见,品牌战略对于拓展英国及欧洲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英国服装市场竞争激烈,低价倾销的现象较严重,其势头仍在继续发展,两纱两布价格也越来越低。但近期由于进口商品的利润颇佳,发展中国家都看好英国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英国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摩纳哥等国家。

外贸政策和投资环境

英国纺织服装出口逐年下降,进口不断上升,出进口的逆差越来越大,这说明英国的纺织业在进一步萎缩,已步入了英国夕阳工业的行列。纺织品和服装将会更加依赖于从国外,特别是欧盟以外的国家进口。

据英国贸工部统计资料显示,近5年来,英国十大服装进口市场分别是:中国香港、土耳其、中国内地、意大利、德国、摩洛哥、斯里兰卡、印度、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其中,英国从中国的服装进口增长尤为显著,服装的进口额相当于纺织品进口额的3倍。

进口对英国的纺织服装工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制造业输送原材料;第二,为加工业提供成品。自1996年以来,特别是从中国香港、土耳其、中国内地进口的服装持续上升。

近几年进口服装的品种主要有:套衫、T恤衫、各种裤子、男女外衣和内衣、衬衫、滑雪服等;纺织品有:棉线、棉布、地毯、天然纤维、针织布料、化学长丝等。

纺织品的主要供应国: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德国、法国、印度、美国、土耳其、荷兰、巴基斯坦和中国内地。

在政策方面,由于欧盟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的纺织品实施安全和卫生检测,并提出了对非环保染料的限制。英国对此环保检验标准严格执行。

英国具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被认为是进入世界最大的统一市场―――欧洲市场的门户。作为发达国家,英国的基础设施如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通讯手段等非常先进,而且商业法律法规十分完善。英语作为商业语言的优势;伦敦的欧洲金融中心地位;训练有素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人力资源;欧洲首屈一指的通讯市场;费用低廉的公用事业;优良的后勤服务环境;富有活力、开放和鼓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在欧盟国家中相当低的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等都成为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

中英双边贸易及投资现状

中英两国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中英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2001年中英双边贸易额103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2007年1-6月,中英双边贸易额达到240.1亿美元。

目前,中国向英国出口的服装依然受中国与欧盟签订的有关纺织品的特别协议及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制约。中英双边贸易协议规定,对进口货物,特别是配额项下的纺织品,除出口许可证以外,要附上原产地证明,要求非常严格。若原产地证明有疑点,货物绝对不能进关。

2002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英中投资促进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该委员会负责协调和解决双方在投资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促进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到目前为止,英国对华投资在欧盟各国中名列第一。

截止目前,英国在华投资项目数已超过3400多个,投资额近107亿美元;中国已有50多家中资企业在英国投资,投资额近2000万美元,还有130多家中国企业在英国设立了办事处。英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连续多年保持欧盟对华最大投资国地位。

链接:

英国对纺织服装进口的管理措施

一、对商品说明书/标签的严格规定

英国政府对一般服装的标签,没有特殊要求,遵循的是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在衣服内标明成分、材质以及洗涤注意事项等即可。但对睡衣,特别是儿童睡衣则要求在标签上注明防火、易燃等安全标签。英国政府对商品说明书有特殊规定,要求英文名称统一为:TRADE DE-SCRIPTIONS ACT 1968 ORIGIN MARKING,旨在防止假冒商标。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商品难以进关。

二、严格限制转口贸易范围

欧盟/英国对正常转口贸易没有限制,但对非法转口或不正当转口有严格的惩罚条款,并且已列入欧盟与我国纺织品双边贸易协议中。条款规定对违反者,要予以扣减下年度配额。

三、严厉的原产地规则

篇3

关键词:服装主要困境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篇4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篇5

一是由产业的转移形成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自然会选择低成本劳动力易获得的地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南昌劳动力易获得且低廉,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低廉的劳动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带动了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由国企改革推动形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国有纺织业面临诸多困难,被迫压锭改造、改制改革、职工分流的同时,一批纺织企业职工与近郊农民结合在一起,办起了一个个生产出口低档背心、文化衫等针纺服装的企业,由于体制优越、机制灵活,这些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漂染、制衣一条龙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向中东、非洲、拉美和欧洲等世界各地出口低档针纺织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国际针纺织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三是由龙头企业和品牌形象依托带动起来的。近年来,青山湖区不断引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目前,通过区委、区政府“招商联姻”,投资8亿元的南昌银志纺织服装城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瑞达纺织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青山湖区。

(二)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十五”期间,纺织服装产业年均增长26.7%,高于工业增长9.6个百分点。2006年,青山湖区共有针织服装企业562多家,占工业企业的36.5%。涌现了如银志、盛兴、成功、阳光、福德隆等一大批上了“龙字号”的企业。青山湖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95户,产值在1 000万元以上的针纺企业达50余家,占全区针纺企业的10%,针织服装业占青山湖区三大产业的68%。从业人数达3.52万人,占青山湖区工业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91亿元,利税总额3.0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2.0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创汇总额的85.2%。今年上半年,全区服装企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企业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16户,达到11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1%,同比增长32.26%。与针纺产品有关的配套产业随处可见。纽扣厂、拉链厂、棉线厂、塑料包装厂、纸箱厂等看似不起眼,却带富一方。青山湖区已由当初的“块状经济”升级到今天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纺织业已经成为其支柱产业的“大青松”,经济发展的“隆起带”。

(三)中小民营企业比重大。

由于纺织工业还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内部规模效应还不明显,而纺织服装的最终市场又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多元化、易变性等特点,因此中小型企业必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构成主体,是南昌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量从事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特定地理区域,形成集群,则可以视为南昌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同时,从我省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特点看,凡是产业集群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是私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是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企业除华源江纺、华安针织等几家国有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2006年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68亿元,占纺织服装企业增加值的95.1%。

(四)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业门类比较齐全,主要以棉化纤纺织加工、棉化纤纺织品及编织品制造、纺织服装制造三种行业为主,生产的文化衫、T恤、休闲衫、针织运动服大小规格齐全,颜色图案各异,高中低档齐备,产品销售主要与沿海地区和境外、国外客商接单生产,远销中东、南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文化衫出口占全省总量的1/2。2006年,青山湖区出口创汇2.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创汇2.07亿美元,占85.2%,涌现出银志服装、兆丰纺织、嘉鸿服装、贤日印染、中基等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群。

二、青山湖区纺织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的层次还比较粗浅。

青山湖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多数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主要还是加工型的企业集聚,承接沿海地区部分转移产业,属上游原料粗加品居多,甚至有些产品的核心技术还依赖产业转移输出地。产业链条难以衔接,致使产品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多数产品档次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以低质跑量经营为主的企业还占大部分。

(二)产业专业化结构、综合功能不够完善。

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产业集群之间和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受到限制,难以得到很好发育,产业集群或企业群体内部的专业化深度不够是起点低、规模偏小的结果。作为轻纺工业本身的链条不长,企业的生产往往又集中于这些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也不丰满。总体配套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三)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少。

在青山湖区纺织行业中,仅有银志服装、盛兴制衣等50余家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其他企业基本通过外贸公司接单。

(四)缺少自己的品牌,没有纺织品专业市场,行业难以进一步集聚。

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配套服务功能上。在原材料供应、选购和配送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地区配套功能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强化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纺织品专业市场,针纺服装业所用原材料大多外购。不仅运输费用高,企业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是难以吸引众多全国知名纺织服装企业落户,极大地限制了行业进一步集聚。

企业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创建自己的品牌,而南昌针纺服装业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还处于接订单和贴牌生产阶段,绝大多数的纺织出口企业大都是采用来料加工方式。虽然近年来,也培育出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装品牌,但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不甚理想。

三、发展青山湖区纺织业集群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对纺织业的政府调控,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

创造有利于纺织工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当前要严格落实产业政策,强化信息引导和市场准入,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一步扩大。纺织行业协会应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行业信息,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及纺织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的工作,重视协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一些组织技术性的职能委托协会代行。

(二)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抢占市场。

当前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市场转移。南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包括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配套,积极承接当前纺织业的转移。同时,也要加快技术、原料结构调整,提高服装纺织产品附加值,立足于提高竞争力,抓住市场。通过沿海市场的链接,直接进入全球服装市场中去,获得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由市场机制整合产能,培育优势纺织企业。

(1)加强资源整合。要鼓励具有技术、管理、资金或品牌优势的纺织企业,对小散弱的企业加以资源整合,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延伸产业链,强化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提高行业组织度及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促使产业做大做强。(2)重点扶持,培育优势纺织企业。重点扶持那些品牌商誉好、具有民族特色、市场前景光明的中小企业。培育国家级知名品牌,争取尽早在国际知名品牌培育方面有所突破,以品牌创建提升纺织服装行业。(3)坚持市场产业联动,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积极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等产业,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加快针纺大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会展、营销等产业。(4)注重中小企业的培育。由于中小型企业必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主体,产业集聚要注重中小企业主体,使其强大的创造性和快速应变能力来满足和适应复杂多变的服务市场,而使产业集聚更能呈现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四)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建设。

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我省产业集群开发能力,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区域建立纺织研发中心。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辐射范围大的企业技术中心要特别给予重点扶持;第三,要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文化和品牌效应,充分显现区域创新特色。改变过分依赖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长期忽视产业升级对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放大作用,而要面对国际国内买方市场的条件,增强质量、品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低质跑量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提高产业层次和集聚竞争力。第四,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行业创新示范体系,集中力量解决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强化纺织专业市场,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进一步开发及提升纺织专业市场,完善纺织城的建设,使纺织专业市场真正成为纺织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扭带,推动纺织集群效应的发挥。在加强纺织专业市场中,要注重诚信与法制,推进交易结构多样化和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发挥专业市场对纺织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篇6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篇7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篇8

伴随着纺织贸易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品牌竞争实力,占据纺织高新科技的制高点,主导着纺织服装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并牢牢控制着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近年来虽发展迅猛,但在纺织配额逐步取消、出口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产品价格却呈下滑趋势并屡屡遭受西方国家“特别保护条款”的施压和“反倾销案”等其它非关税壁垒的威胁,这种国际竞争引发的“马太效应”并没有因WTO的到来而日趋淡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见,单纯通过扩大规模和数量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中国的服装业的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坚持走“差别化”发展之路。正如“美力经济学”①新概念所言: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更美丽的产品去占领市场的时期,今后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以美学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上,美的力量将在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同时,“e”时代生活方式的巨变从另一个方向也带来了服装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正经历着强大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异化,他们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职场中人,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人一面的经典服饰,质疑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般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个人情绪蓄积为巨大的社会心理集合时,便是现代服饰消费行为剧变和“新新人类”另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渊薮。今天,我们亲历过“衣冠楚楚”让位于休闲牛仔、一个“酷”字取代“君子风度”的服饰文化变迁,耳闻了张扬个性、颠覆经典、回归自然、东方寻根等常变常新的设计宣言,面对着设计师追求原始工艺的淳朴天真、醉心于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尝试“太空时代”的“未来时速”感觉和玩转了“三大构成”法则成为灵感溯源的现实。因此,当工业社会过度物质化发展到极致步入“后设计时代”,“地球村”的消费导向对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工艺和具有包容世界性多元文明冲突的“泛工艺化”形式的呼唤,必然会激发服装设计语言的不断创新。

“艺术染整”②新概念的提出,源于提高面料功能后整理技术的科学思想。它从服装面料视觉创新入手,运用“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理论③,以探索点、线、面“形式美”抽象形式构成为主线,致力发掘、研究和创造全新肌理的视觉效果来强化面料和服装的时尚“功能性”,形成了独具自己艺术特色的差别化工艺。它以主动迎战、积极应对的态势参与纺织服装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并成为我国染整学科面料、成衣后整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具比较竞争优势的亮点。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在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中,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审美的力量不言而喻。以面料、服装为载体,探寻传统工艺蕴涵与西方抽象艺术意念有机结合的“艺术染整”工艺,其视觉创新的重要意义和运用高新科技进行面料功能性开发一样,对提高我国服装面料附加值,改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同质化、低产能、量增值减之痼疾,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不同的只是,强化面料的专、高功能和多“功能性”开发,主要是对纺织染整学科研究提出的课题,而“艺术染整”作为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和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性”深度开掘,则需要服装设计师和图形艺术家们加盟创意。

“艺术染整”设计理念与“美力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全一致,其倡导服装工艺个性化设计、视觉差别化创意和设计师充满才情创造新的时尚流行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拓宽服装、面料审美视野,突破经院设计传统,努力践行“美力经济学”的设计创新和“再再探索”的“美的历程”。

二、“差别化”创意引领世界时尚潮

曾经有国内著名机构分析认为:意大利服装业屡创佳绩、长期制胜的理由在于意大利文化中历久常新的“文艺复兴效应”已经渗透在意大利人的美学标准及对优美事物的渴求上。意大利JACKYTEX女装2003秋冬面料就非常注意视觉肌理的丰富表现,他们在棉/锦纶、马海毛/锦纶等交织混纺的拉毛面料上,运用现代扎染工艺产生变化而又丰富的层次来传达面料独特、精致、手工的人情味,拉开了与工业染整产品审美风格的距离,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非常耐看。而意大利著名品牌PRADA2004的春夏、秋冬时尚女装,也将扎染与绣花、珠片、皱褶等工艺元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综合创造,并推出了大量的“艺术染整”工艺女装系列,掀起了一股手工怀旧工艺风,再度领潮高级工艺女装市场而备受时尚界关注。当然,意大利纺织服装产品始终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先进的纺机、纺织和制衣产业链与创新网络,是其重要的体制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文艺复兴效应”在铸就意大利享誉世界“工艺品牌”的利剑中无疑起着“灵魂”作用,这就足以说明视觉艺术的“美力”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欧洲时尚之巅,被称为“无风无浪”优势产业的意大利时装业的崛起,不仅始发于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和“泛工艺化”自由采撷设计思想的解放,还受益于他们没有重复法国高级时装产业发展路径的清晰定位。笔者以为:作为服装、面料视觉功能“艺术化”创新和工艺“差别化”实践成功典范的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完全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艺时尚服饰产业的重要参照。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欧洲休闲文化、美国牛仔文化对传统经典服装文化的冲击,来自西方的欧陆休闲风遭遇东方民族工艺潮,引发了世纪末全球性的文化回归风潮,得风气之先的世界著名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都将探寻设计灵感的目光投向东方、非洲神秘的工艺文化和先民远古的历史积淀,人们熟悉的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时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熠熠生辉,这方面的探索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不惟西方马首是瞻,以浓缩东方哲思的天才创意和对服装面料“差别化”的功能再造,震惊世界,一举改写了高级时装业欧美“一元格局”的历史,成为“东风西渐”开一代时尚新风的先行者,为日本也为东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近年来,纺织贸易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使我国面料、服装流行和设计的审美国际化趋势日渐成熟,以杉杉、雅戈尔等著名民族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产品结构调整和设计风格转型,标志着我国休闲服装规模市场的形成;而国内一批新锐设计师和个性化消费新生代的迅速成长,昭示并呼唤着我国纺织、服装设计“工艺文化复兴”时代和“差别化”设计创造春天的到来!

在2004CHIC国际男装展会,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国内一批休闲男装品牌的崛起,它们在服装设计理念和工艺处理方面已经越过了“面料至上”、“裁剪结构”等技术层面,转而更加关注视觉肌理艺术创造的二次开发、民族工艺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对时尚流行文化的直接诉求。这种多元的、艺术与生活交融并渗透着设计师独特情思的个性化的“艺术染整”设计语言,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差别化”设计,冲破了长期以来“正装”的传统工艺禁锢,彻底解放了设计师的思想,并使服装产业成为“艺术染整”工艺的创意载体和现代艺术创作的“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服装休闲化、设计“差别化”和“泛工艺化流行”热风拍面的今天,我国年青的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新语境的探索和创造,似已进入了一个勇于原创、敢为人先、挥洒自由和瑰丽神奇的境界。时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商场热销的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在运用现代扎染抽象图形写意传神和西方个性化涂鸦艺术语言抒情释怀,在借鉴平面设计构成技法、即兴喷绘和对传达出手工时代温情的民间“女红”技艺所进行的服装设计语言创新的尝试,使我国男装设计长期以来因“同质化”面料和板型出新难的“老面孔”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成为充盈着鲜明时代精神特质的市场宠儿。面对年青的设计师们在服装设计语言的全新探索中表现出的东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的勃勃生机,诚如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在首次中国之行的由衷赞叹:“亚洲的文化和习俗总能成为我设计的灵感,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国家,这是一次迟到的访问。”其实,东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传统工艺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时装设计师们寻找个性化创意灵感的“源头活水”。像皮尔?卡丹(PierreCardin),尹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和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饮誉世界的时装设计大师在缔造自己时尚王国灿烂辉煌的奋斗中,都曾受惠于东方文化乳汁的哺育并进行过成功的风格转型,他们藉此对世界时装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大师们善于汲取东西方工艺文化精神进行服装设计“差别化”创意的成功经验,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语言创新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力和时尚感召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反思。

设计在线.中国

三、“艺术染整”开创我国服装设计新天地

类比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效应”,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民间工艺文化积淀,扎染、蜡染、蓝印等原生态的优秀传统工艺,都曾是驰誉中外的“国粹”精品;“三染”博大精深的“防染”技艺,清新优美的图案构成,可视觉感悟但妙不可言的东方意境,恰是服装设计“差别化”的工艺瑰宝。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博士在《企业竞争》中指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艺术染整”以创造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工艺定位,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着力探寻产品差别化竞争路径的本质。

“艺术染整”概念是笔者以南通地区现代扎染产业发展为背景,以“华艺扎染”市场国际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在2003年江苏国际服装节“百年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一文中进行了正式定义。它是扎染、拓印、转移压皱、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刷、雕、压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染整技术。由于“艺术染整”的一系列技法主要是在扎染工艺基础上拓展的,习惯上人们就称之为“现代扎染”。“艺术染整”主要包括“成衣染色图形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和“成衣三维记忆与喷绘、拓印、聚集综合工艺”④两大部分。首先,它在继承传统工艺文化精神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具有现代技术集成和工艺美术创新的柔性化特征。由于现代扎染工艺具有无需制版,配色不受套版限制的突出优点,所以能根据市场流行导向进行及时创意和设计。这种在成衣上自由设计平面染色图形的独特功能,使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个性化”实样方案提交买家优选和确认,下单后即可迅速投产并能衍生出多组配色方案和各种图案花型,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的序列优势和个性化的视觉审美优势,因而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时装产业“速度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即兴创意三维肌理美感的原创性技术,为传统的“平面”服装植入了浮雕艺术的因子,具有鲜明的工艺差别化特征。它能激活设计师创意灵感的火花,丰富服装视觉肌理效果和表现技法,使过度“商业化”的服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柔性、富于个性和充满原创艺术创造的趣味性。近年来,我国从事现代扎染研究开发的设计师通过反复实验,获得了科学翔实的材料记忆数据,并优选出不同组份的国产新型面料,创建的具有开放性的国产优化成型记忆面料数据库,完全能适应“艺术染整”工艺技法不断创新对材料载体提出的技术要求。其创作原理是将面料和成衣按服装设计要求设定工艺,辅以缕空、机绣、贴布等工艺元素后进行绞缬、聚合和皱褶。通过选择性采用自主开发的热敏辅料记忆成型、拧绞喷涂、皱纸转印和整合成型等原创工艺技术的柔性化组合,经高温高压汽蒸或高温压延处理,达到改变服装面料纤维组织结构的目的,获得各种视觉“新外观”并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衣整体“软雕塑”艺术或局部浮雕艺术的视觉效果。特别是运用现代扎染中浸、注、拔、喷、绘等“艺术染整”技法与上述三维工艺进行的综合与创造,能产生出“万花筒”般的无数种组合方案和奇妙的视觉图形,将其应用于现代时尚服饰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具有服装视觉革命的意义。上述这种通过“艺术染整”二次开发创造的艺术休闲时装,带给我们的完全是一种与普通印染工艺和常规服装设计“传统”手法迥然不同的审美风格。

“艺术染整”工艺二次开发和深度加工的服装成衣,以丰富变化的肌理图形,抽象写意的审美意趣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品味,予消费者以一般时尚服饰鲜见的视觉“愉悦”,令WAL-MART,MARKS&SPENCER,BESTSELLER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青睐有加,也让颇具艺术眼力和追求精致品质的法国、意大利等休闲、工艺服装市场欣然接受了国产面料的“以产顶进”。“艺术染整”工艺强化对服装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深度开发的探索,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整合国内传统工艺资源,积极面向国际主流时尚市场,有效规避因同质化恶性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提高服装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产能,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和崭新的方法。以欧洲绿色生态和国际标准化生产规范为标准的“艺术染整”工艺,将“三染”聚合、绞缬、冰裂纹肌理等传统技艺精髓与自主开发的注淋、泼彩、喷涂、拓转、拧褶记忆成型等核心技术结合,集东方“写意”悠远之意境和西方“印象派”形、色、光、影之神韵于一体,巧妙地将民间工艺文化、现代设计“形式美”法则、数码图形创意与纺织印染科技进行综合与创造,形成了一门全新的科学、柔性、艺术并有着手工时代工艺特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染整学科分支,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天,当我们迈步入世与世界纺织服装业同台竞技之际,“艺术染整”挟全球休闲化流行风潮,集东西方自然造化,汇工艺历史源流,以面料和服装图形创意、设计和生产一体化工艺的独特优势,将时尚与速度、设计与流行、需求与生产完美地整合在一条充满柔性的产业链上,为我国设计师直面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天才创意提供了一个全新、自由的设计空间。

四、“艺术染整”理应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创新利器

在纺织服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国服装设计师应当借鉴国际成功典范的经验,敏锐地抓住“民族化”遭遇“国际化”引发“泛工艺化”流行的历史机遇,以本土文化做支点,用国际化眼光望未来,从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入手,正确导入“艺术染整”设计概念,及时把握和正确运用民族“工艺品牌”之利器,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樊纲教授⑤指出:“对一些传统产业的品牌,我们强调民族性是对的,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国际性。但是只强调民族性,而没有现代化,那么也不可能有国际化。人们对品牌的认知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把传统的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需求融合起来,这才能够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e”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巨变所带来的服装个性化消费新需求,能否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开放自信的心态改造和扬弃民族传统工艺?在西方强势流行文化与东方历史文明遭遇、碰撞和交融并汇的“信息爆炸”时代,“综合就是创造”的科学设计观,是否应该再度引起服装学界和设计师们足够的重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手工与科技、功能与形式,太多的“综合”命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和解读。笔者以为:“民族的”工艺文化精神真正融入“世界的”主流时尚的设计探索,是一个以国际化宏阔视野“东寻西找”⑥、用九死无悔的执著坚韧“水陆兼程”的长期、艰苦的求索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时下那种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经典常作简单、片面和浅层理解的阿Q精神,那种将承载着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远古先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图腾设计”庸俗化甚而止步于简单的“描龙绣凤”,那种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夜郎自大并在玩味“盛世唐装”湮灭的辉煌中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笨伯们,是难当时代赋予的设计大任的!一个志存高远并以振兴中华服装“民族品牌”为己任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国内外工艺休闲服装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是服装设计师进行视觉工艺“差别化”创造、形成自己独特设计风格和开发新的服装市场的无限天地。躬逢盛世,我们应乘“泛工艺化”流行之势,放眼国际时尚风云,探寻欧美服装流行机制,借鉴意大利和日本设计群体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运用“艺术染整”工艺不断丰富自己的设计语汇,真正告别“面料至上”“裁缝情结”等传统设计思维模式,以具有鲜明时代个性特征的“大设计”观,去主动适应、拓展和创造、引导不断变化着的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流行,作为人类“惟美”理想缔造者的服装设计师,在娴熟运用面料质感语言的同时,怎样从面料视觉艺术创造入手进行全新的探索?在习惯于轻松驾驭服装裁缝结构技艺的同时,能否进行多维度思考并在发掘、强化和再造面料“形式美”的功能性开发方面有所建树?特别是当使用进口面料进行中高档时装设计已经成为习惯的今天(习惯往往导致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影响着艺术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对待国产面料的态度上是持无所作为的抱怨或自暴自弃的态度,还是应该像著名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那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求索创新之路,始终以朝圣般的虔诚向东方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采风并能立足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开掘和创造面料和时装“视觉构成艺术”的另类之美呢?笔者认为:只要能够独立思考并在积极的思考中敏锐地发现“差别化”工艺;只要能够充满自信地去探索并在探索中大胆创意、不断丰富和创造出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只要能够不再拘泥于“面料”、“版型”和“裁缝”等单一线性设计思维并以宏阔的视野去仰观俯察和大胆借鉴各种艺术元素;只要能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因此获得了想象力的自由,我们的设计师们就一定能够充满信心、直抒胸臆、身体力行地去借鉴和运用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进行具有真正意义的原创设计,也就一定能够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天地。

处于“未来时速”生态竞争下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们,当你们在漫漫的时尚之路上下求索,当你们在市场采风中迸发出顿悟式的灵感火花并激活了独具个性化的天才创意,“艺术染整”独特的视觉创新工艺和工艺柔性化技术将带给你们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自由。在振兴中华、打造品牌、挑战竞争、发挥优势、引领潮流和追求服装面料视觉艺术化、审美个性化、工艺差别化创新的市场国际化征程中,具有中国原创意义的“艺术染整”工艺,理应成为我国服装设计师手中的一柄崭新利器。

参考文献:

①、2003年09月15日《大连日报》:在第九届“国际服饰文化·大连论坛”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决策学专家张顺江教授首次提出“美力经济学”新概念。

②、“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顾鸣,《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出版社,2004年第1期41-45页。

③、《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日/朝仓直已著,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月第1期。

篇9

作为中国纺织行业最重要的年度会议之一,此次盛会云集了来自工信部、中纺联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并吸引了盛泽、西樵等纺织产业集群地代表、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等国内外纺织企业代表以及知名媒体代表等近400余人参与。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发言中指出,新格局下的行业创新要立足于全球视野,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他强调,行业要避免以单纯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求增长的发展方式,并关注有可能再发生的过度竞争,尤其是一些所谓一般产能的纯粹规模型扩张;进一步建立和提升创新联盟建设,加大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开发,提升联盟水平;加快行业“制造服务化、生产智能化、组织网络化”的“三化”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也出席了此次年会。他表示,产品创新对于推动纺织行业整体创新的突出意义在于,产品是技术、文化、组织、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结合点。产品是行业创新要素的综合结果,反映产业时代性,也反映产业竞争力。从产品创新的层面进行解剖,会促进技术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的提升,也会有效地促进行业尽快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在题为《重构现代纺织工业的体系化优势》的主题报告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总结2012年度行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剖析行业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环境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如何准确把握新定位,提高风险意识和控制能力,实现稳中求进。

在主题论坛“新瓶颈与新机遇”中,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分别深入分析了各专业领域所面临的现状、困境,以及行业格局变化与发展机遇。

国内外知名纺织技术专家、金融投资专家、年度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及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优秀企业代表则在“新格局与新期待”、“新技术与新需求”、“新模式与新价值”三个创新论坛中,共同探讨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及商业模式、品牌运营创新战略上的发展机遇和关键实施路径,为企业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探寻机遇与突围之道。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颁奖典礼,齐鲁宏业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56家企业被授予“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荣誉称号。同时,鉴于在推动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做好产品开发工作方面做出的突出业绩,浙江海宁经编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有限公司荣获“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推动奖”荣誉称号。

新观点:创新之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体系化创新使命紧迫

三十年来,纺织行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快速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或是自然性。当下,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在进行深度调整,行业生产成本上涨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获取各项技术难度加大等现实问题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产业加速转型。

纺织行业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要避免以单纯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求增长的发展方式,要特别重视、关注有可能再发生的过度竞争,尤其是一些所谓一般产能的纯粹规模型扩张;要进一步建立和提升创新联盟建设,加大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开发,提升联盟水平;要加快行业“制造服务化、生产智能化、组织网络化”的“三化”建设。这同时涉及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内容,为纺织工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非常紧迫的创新使命。

行业创新亦要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让大企业在做强做实的同时,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形成大中小企业和谐共融发展体系,这是纺织强国未来推进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

产品创新对于推动纺织行业整体创新的突出意义在于,产品是技术、文化、组织、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结合点。产品是行业创新要素的综合结果,反映产业时代性,也反映产业竞争力。从产品创新的层面进行解剖,会促进技术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的提升,也会有效地促进行业尽快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行业要完成新时期的创新任务,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创新思想还有很多没有超越的地方,只有具备了超越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实践;其次创新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干出来。面对扩大内需,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新期待,要注重消费者参与创新的新趋势。同时,要关注相关产业的进步,关心技术的进步,以及它们带来新的生产力。把握最本质的创新优势,即“科技优势”与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优势”。

要从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创新层面着手,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创新。要从过去单纯的制造加工型企业转变成技术创新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及流通方式、生产方式创新等方面凝聚力量,攻艰克难,最终在整个行业层面建立现代纺织工业的体系化优势。

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王黎明:纺织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这一宏伟目标既明确了我们发展的根本目标,也对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预示着我国将形成数量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这意味着,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纺织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对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工业会形成更大的压力。

行业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纺织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创新管理,依靠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来有力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纺织行业要在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中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的集成应用,即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产业价值的跃升。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的新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纺织行业正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期,生产方式有由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分散化转变的趋势。加快推进质量效益,提升品牌的创新能力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重建中国纺织竞争新优势的根本所在。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品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其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在一些发达国家,产品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要占到总产值的5%~15%,最高甚至能达到30%。

通过对行业内优秀企业的创新做法归纳,可以将企业产品创新主要分为开发新纤维、探索新工艺和设计新流程三个方面。新纤维主要体现在原料的多样化,有效发挥不同纤维的各种特性;新工艺主要是工艺参数的优化,比如纺纱结构、后整理技术的创新;新流程主要是实现绿色环保的生产,使用环保浆料和染化料。同时,产品开发与创新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集合下游企业共同推动创新

技术纺织品的特质使产业用纺织品引领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提升,从毛利润、发展以及人均劳动生产力,在整个行业里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政府亦积极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把其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柱。未来,其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下游领域的集成创新是产业用行业的特点、难点,也是目前要重点推动的工作。这需要企业真正了解市场的用途,开拓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与下游企业一起来推动创新。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文化创新将成企业逆势突破口

化纤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这一宏观大背景。过去的十年被公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未来还有没有黄金十年?答案是有,但这十年与过去已是不一样了,行业发展将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危机属于所有人,机遇却只属于少数人。只有抓住机遇的人,走跟别人不一样道路的企业,才能够在未来十年中寻找到新的机会。机会通常诞生于产业被颠覆,这一可能性往往只存在于技术创新和消费者关系重建两个方面。

现在是内需在支撑发展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国人需要什么。国外产品将其主流价值观、流行的文化符号赋予了商品,所以它是文化商品的输出,卖价自然就高。而我们的企业在遭遇成本提升和竞争压力时,文化创新将成为其中的突破口。

篇10

    一、纺织行业背景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一)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国际上,美元急贬、人民币相对升值,原油价格跌宕起伏,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宣告着重大改变。

    伴随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政策旨在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

    (二)纺织行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从2011年年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内销、出口等均呈现了回升增长势头。国内统一的市场条件造成纺织行业向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形成了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提高了整体配套能力,缩短了交货期。

    纺织行业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的特点: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层次不高,人力资源结构相对简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主要侧重于一些事物性的工作,如劳动组织、档案保管、考核升级、报酬分配等。

    二、纺织行业战略联盟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

    (一)纺织行业转型的必经途径--战略联盟

    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含量较少,技术装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 国内纺织行业形成联盟状况

    我国纺织行业形成了产业高度集群。已存在的联盟主要是:服装业企业之间的联盟,纺机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联盟,基于纺织行业产业链的联盟。这些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技术、资金、人力培训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2. 纺织行业联盟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国际的宏观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纺织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的战略联盟的模式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与国际性企业之间基于品牌建设的联盟将增加

    (2)因拓展高端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联盟将得到加强

    (3)与其他相关行业组建跨行业联盟将进一步发展

    (二)战略联盟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限

    基于上述战略联盟发展趋势的考虑,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纺织业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纺织制造业中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主, 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电脑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人员。

    2、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纺织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忠诚度。

    3、严重短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

    纺织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两类型人才:一种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人力资源;另一种是从事专业研究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解决前沿问题的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

    此外,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人才匾乏,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经济贸易类、产品设计类等人才。

    三、基于战略联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

    (一)招聘甄选的升级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招聘以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缺少设计研发人才。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的特点,人力资源部应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要预先对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作出预测和规划,以保证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一制定人员配置计划,将选聘、任用、培训以及人才储备等纳入统一的计划体系,促进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绩效考核的升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目标的贡献,但其主要目标在于本部门的工作绩效。

    形成行业战略联盟之后,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变得十分重要。评估应根据人员岗位、职责的不同,按高层、普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

    (三)激励机制的升级

    传统的纺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低效,首先表现在工资激励缺乏力度。其次,体现在奖惩不够公平合理。这样,最终导致工资的激励作用荡然无存,造成人力资源的激励不足,没有体现人才的价值属性。

    形成战略联盟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绩效考核相匹配,制定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不同激励对策: 1、管理人员的激励对策:(1)与绩效考评制度相结合,实行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考评机制与薪酬机制相挂钩。(2)根据管理人员的业绩,逐步扩大其职责范围和适当授予其较大的工作主动权,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予以充分信任和支持。(3)实施价值观管理。战略联盟之后的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和价值冲突与对立频繁加剧。纺织企业通过对企业精神价值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2、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对策:(1)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2)建立健全激发科技专业人员技术创新的各项制度。(3)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

    3、一线生产人员的激励对策:(1)制订工作目标,并把薪酬中的个人奖金与工作目标完成度挂钩,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2)不断改善劳动感,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满足一线人员对学习各种技能的愿望,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3)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学习能力

    战略联盟之后的纺织企业通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公司中形成学习型文化。营造一个增强员工对知识的渴求、确保知识得到持续的应用、扩散和创造的企业环境,进一步构建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五)人才保留的措施

    我国传统纺织企业面临的又一问题就是,人才大量流失。

    战略联盟之后,培育人才、激励人才一系列措施开展的同时,怎样留住人才,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企业从最高层到各华层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1. 事业留人:使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首先,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人才发展目标,激发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其次,"量体裁衣"指导人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创造条件助其在企业内部逐步实现职业生涯。

    2. 待遇留人:根据人才市场价格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制订出向各类人才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独特的重奖机制。

    3. 机制留人:面对战略联盟下的纺织企业应该专门制订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以及管理岗位公开竞争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从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考评、评价、交流、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以求以良好的竞争机制,营造出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4. 感情留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使各类人才从心底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在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员工的情感调适能力,形成融洽、和谐、奋进、具有凝聚力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福英.纺织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山东纺织科技,2003,1.

篇11

江苏省既是纤维产品生产大省,又是消费大省。2009年江苏省棉花产量达25.6万吨,居全国第六位;用棉量达2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总量的1/4,居全国第一位;化学纤维产量已达到894万吨,占全国化纤产量的32%,居全国第二位。全省蚕茧产量11.2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生丝产量2.2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用毛量也居全国第一位;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及服装制造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9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在江苏工业行业中居第五位;全年纺织服装业出货值达到1890亿元,占全国15.4%,居全国第三位。但从近几年质量监督管理的情况来看,纤维产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棉花、蚕茧等收购秩序混乱,各类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黑心棉”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黑心棉被” “黑心棉衣” “黑心玩具” “毒餐巾”等屡有发生;“两小一土”和土打包机破坏了宝贵的棉花资源,扰乱了市场秩序;不法分子利用再加工纤维加工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严重危害人身健康安全。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作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规范整个产品质量的一般法,法条的设置是针对所有产品。但在纤维产品监督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加强有关纤维产品专业性、特色性的立法,对《产品质量法》进行细化和补充,从而更好地强化纤维产品质量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04年,江苏省质监局会同江苏省纤维检验局(所)着手立法准备工作;2006年,《办法》正式列为省政府立法项目;2004―2006年,十易其稿,形成送审稿,报江苏省政府法制办;2006―2008年,江苏省政府法制办书面征求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工商、环保、卫生、教育、农业、林业等部门和徐州、苏州、无锡、常州市人民政府的意见,并会同江苏省质监局进行了调研,听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纤维产品生产企业的意见,组织起草《立法对照表》。2009―2010年,省质监局加强了与省政府法制办的沟通协调,江苏省政府法制办两次召开立法协调会,再次征求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民政厅、环保厅、农委、商务厅、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和13个省辖市政府的意见,对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协调,再次对送审稿进行了修改,并形成了草案。2010年8月提交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获得了通过。

二、立法的必要性

(一)推动地方立法,是提高纤维产品质量水平促进纤维产品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江苏省纤维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其质量产品水平较高,不少还是国际或国内知名品牌,但更多的是一些小型企业,如棉花加工企业,茧丝加工企业。而再加工纤维企业则呈现小、散、乱,无序经营,生产规模小,设备工具落后,产品水平不高。一些未取得准产证的单位和个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消耗了好的原料却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却因原料不足或购进了质次价高的原料而导致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下降。

江苏省具有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丝绸业是江苏省传统的特色产业,江苏省生产的茧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但近年来,茧丝收购中不法商贩不顾质量标准高价抢购 ,致使大量未正常成熟的“毛脚茧”交易上市,茧丝绸产品原料质量大幅下降,严重降低了江苏省茧丝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恶性的价格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企业也难以生产出高档产品。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发挥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对提高江苏省纤维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传统纺织产业升级,促进江苏纤维产业经济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推动地方立法,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纤维产品使用量很大、使用领域很广。从产品类型看,纤维产品涉及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纺织、家纺、服装、家具、玩具、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从用途看,纤维产品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辅材料,是普通百姓家中必备的日用品,又是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的重要物资,还是广泛使用于学校、医院、宾馆饭店、敬老院等社会服务领域的产品。纤维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百姓的 “衣”、“住”、“行”,关系群众的健康,影响着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着江苏省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黑心棉”问题仍比较突出,使用禁用染化料助剂的纺织品也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009年江苏省纤检局对南京高校军训服产品首次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军训服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安全性指标(pH值、染色牢度)合格率仅为38.3%。

另外,医院、宾馆、饭店、养老院、寄宿学校、公共浴室、美容美发店等公共场所使用的公共再用纤维制品,如床上用品、毛巾类用品、餐用纺织品、室内服装、工作服、病员服、窗帘等,存在着不洗不消毒、使用劣质洗涤剂、露天晾干、过水清洗不净等问题,更有甚者,将医院用的公共再用纤维制品和普通的公共再用纤维制品在一台设备里洗涤。由于对公共再用纤维制品的洗涤缺乏有效的监督,消费者在公共场所使用纤维制品后感染疾病的事例时有发生。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是被动的,消费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伪劣纤维产品的侵害,其侵害的范围更广,更具隐蔽性。而多年来,对纤维产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几乎是空白。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加强使用环节的纤维产品监管。

(三)推动地方立法,是遏制和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时,就将棉花专项打假和“黑心棉”专项打假作为打假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纤维产品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棉花、蚕茧等农产品收购、加工中混等混级、压级压价,违法收购超水棉、过潮茧、毛脚茧等质量违法问题频发,损害了农民利益。二是再加工纤维质量问题突出。纤维加工、纺织、服装加工及其他纤维制品加工中产生了大量的下脚料,回收的废旧服装、棉胎等废旧纤维制品(包括絮用纤维制品)都可能被利用生产再加工纤维。再加工纤维本身不是“黑心棉”,但却是制造“黑心棉”的主要原料,“黑心棉” 严重危及了人民群众健康。三是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两小一土”设备加工棉花的现象屡禁不止。“两小一土”加工的棉花质量低劣,是棉花掺杂使假的源头,是市场秩序的隐患,对棉花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和破坏。今年江苏省发现的从外省流入的多起掺杂掺假棉花,就来源于“两小一土”棉花非法加工严重的地区。治理“两小一土”工作难度很大, “两小一土”问题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就是有关法律不够健全,对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打不疼”“打不死”,不能实现全过程监管和打击,影响整治成效。提高打击“两小一土”的有效性,需要从源头抓监控,从采购、使用、仓储等环节严格监管,这些领域或环节都是现有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到的,急需通过立法予以补充。

(四)推动地方立法,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由于恶性竞争,导致江苏省植棉面积、种桑面积大起大落,价格低迷时出现“卖棉难”、“卖茧难” 现象,价格上涨时纺织企业“买棉难”“买茧难”,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完善流通体制,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恶性竞争,强化执法监管,建立良好生产经营和收购秩序,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全省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共有 96家合法的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但仍然有近200家小包棉企业及非法加工企业,还有一些非法加工企业和个人,假借有资质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这类企业数量大,运营成本低,经营机制灵活,加工能力可观,不仅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产生相当的冲击,而且导致棉花资源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三、主要内容

《办法》共分六章40条,主要包括:总则,纤维产品的生产、收购,纤维产品的销售、承储、使用,纤维产品的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六部分内容。第一章(总则)主要对办法的立法宗旨、适用范围、监督体制等做出了原则规定;第二章(纤维产品的生产、收购)、第三章(纤维产品的销售、承储、使用)对生产、收购、销售、承储以及在经营和公益活动中使用纤维产品的行为规定了相应质量义务;第四章(纤维产品的监督检查)对纤维产品的监管制度进行了规定;第五章(法律责任)对违反质量义务的行为规定了处罚内容;第六章(附则)就有关术语、实施日期进行了规定。

《办法》设计的主要制度有:1.进货验收制度。规定了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生产者的原料进货验收制度;规定了纤维产品销售者、承储者、使用者、经营者、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应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其中对棉花使用者创新地提出了查验生产企业加工资质的要求。2.监督检查制度。规定了纤维产品监督检查制度,首次将棉花、茧丝、再加工纤维等纤维产品列入省级监督检查范围,通过组织监督检查,可以掌握各类产品的质量状况和质量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建议和后续性的监管措施。3.废旧纤维流向跟踪制度。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从源头抓质量”的指示精神,对废旧纤维产品实行跟踪监督的制度,有效控制劣质原料的市场流通,准确追查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源头。

《办法》对纤维产品的生产、收购、销售、承储、使用及监督等各个环节的经营者都规定了相应的义务。

在生产环节,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纤维产品质量负责,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纤维产品,应当按要求标注警示用语等。在销售环节,规定销售者应当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建立废旧纤维产品销售流向记录制度等。在承储环节,规定承储者建立检查验收制度,不得故意为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伪造、冒用厂名、厂址,伪造、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或者质量证明文件的纤维产品,提供仓储服务等。在使用环节,要求使用公共再用纤维制品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建立检查验收制度,提供服务的公共再用纤维制品应当是合格产品等。在监督环节,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应根据日常管理、监督检查、投诉举报等情况,建立纤维产品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质量档案,开展质量信用评估,实行分类监督管理等。

在棉花监督方面,《办法》对《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做了补充性规定。针对“两小一土”无证加工极易反复,整治成效难以巩固的现实情况,《办法》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制度设计,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同时监管,从准入、收购加工、销售、抵押和储存乃至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力争最大限度地遏制和打击“两小一土”无证加工等违法行为。所谓“事前”就是资格认定制度,“事中”就是在其加工环节的监管,即在加工环节,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纤维产品质量负责。取得棉花加工资格的企业,不得在规定之外的场所加工棉花;不得以挂靠、委托加工、承包等形式,允许未取得棉花加工资格的企业和个人在加工的棉花上使用其厂名、厂址和质量证明文件。“事后”即销售、买卖、承储、使用作了规定,即在销售环节,规定棉花销售者不得销售无加工资格企业生产的棉花,在承储环节,规定承储者承储棉花,应当执行检查验收制度,查明包装、标识、质量证明文件和棉花经营者的资质,不得承储包装、标识、质量证明文件不符合标准要求以及无加工资格企业生产的棉花。在使用环节,规定棉花使用单位购买棉花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查验生产企业的加工资格,不得购买无加工资格企业生产的棉花。

四、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纤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江苏作为纺织强省,近二十多年来纺织服装工业总产量持续增长,纺织服装市场前景广阔。《办法》针对当前纤维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了相应监管措施,在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等方面为质量振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规范流通秩序,在江苏省推动经济实现“三个转变”的战略目标进程中,将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促进纤维产业由低端粗加工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纤维产业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篇12

随着中欧、中美就未来几年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但是由于我国的服装业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水平有限。打造服装企业的敏捷供应链,通过管理创新可以使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能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采购模式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扩大服装出口。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

服装作为一种创新性产品,其产品特点主要有:生命周期短;种类多、颜色多、尺码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服装的流行易受气候、流行文化等的影响);顾客购买时宜受冲动情绪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需求难以预测,产品需求平均偏差,偏差率大于40%。服装零售企业普遍存在存货率高,销售季节过后降价幅度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选择服装供应商时,一项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服装供应商的供应速度和灵活性,以迅速应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需求,降低因产品脱销,季节降价和库存过时所造成的损失。服装供应商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QR)。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的特点

敏捷供应链,又称反应型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和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组成部分构成的快速反应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核心是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以尽快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充分利用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主要有以下特征:市场敏感性—迅速对最终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虚拟性——组成虚拟组织,供应链所有的成员信息共享;基于网络—整合各节点的企业,各尽所能,从而获得供应链的灵活性;过程的集成性—供应网络各成员之间业务流程是一个整体。图1反映了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中四个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市场敏感性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最本质特征。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指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最终顾客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多渠道快速、准确地收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服装生产计划。服装零售商通过对POS机提供的销售数据,可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的变化,然后把这些信息及时反映到供应商进行分析整理,整理后的数据反映到设计部门,设计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打样系统(CAM)及时生产出合适的样品,同时推向市场,通过敏捷供应链的运作,从得到最新服装流行的信息到新的款式上市,一般只有数周的时间。

基于网络敏捷供应链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在内的供应链网络,在该网络内实现合理的库存分布,在网络中实现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协调、重构及利益分配,迅速传递顾客需求。服装的供应链网络是以品牌持有人或零售商为核心企业,众多供应商组成的统一的供应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各节点的成员信息共享,技术上合作,资金上相互支持,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需求的突然变化。服装敏捷供应链网络的成员大多是小企业,这一网络中各成员的业务关系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参与所有的项目—核心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企业构成供应网络。

过程的集成性(流程一体化)敏捷供应链要求各节点的企业要打破组织界限,站在整体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跨企业的业务过程集成,在供应链网络中各相关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共享信息,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缩短供应链渠道,协调各实体对变化的实时性响应,达到敏捷、快速响应需求的目的。在传统的服装供应链中,从产品设计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需要1年时间,但是在敏捷的服装供应链中,由于有基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虚拟团队的合作,使业务流程高度集成,能使这一时间大大缩短。

虚拟性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是自己优势的方面交给其他成员完成。近年来,服装采购趋于集约化—采购商希望一站式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多种产品这就要求供应商有能力有效的控制供应链,建立虚拟组织,进行虚拟经营。在服装敏捷供应链中,面料、辅料供应商,服装厂,出口商,经销商,零售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组织,在这个虚拟组织中,零售商是核心,而出口商是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敏捷供应链的QR策略

敏捷供应链的需求反应机制为QR战略,即在最终顾客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以提前期为供应链的管理核心,通过提高供应、生产、销售及物流的柔性和速度,实现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快速反应。从1985年以后,美国的服装业中大量采用QR战略,成效显著。Blackburn的研究的结果是:以休闲裤为例,零售商Wal-mart、服装生产企业Semiloe和面料供应商Milliken通过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使销售额增加了31%,商品周转率提高30%(Blackburn,J.D.,1994)。

快速反应(QR)是一种运营战略(Lowson,2002),对于服装行业来讲,一方面要利用快速反应战略来处理服装的复杂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零售商来说,将快速反应和离岸采购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国外采购商对服装的供应有两种选择:低成本的离岸采购和本地快速柔性生产,采用何种战略取决于交货时间,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供应商供货速度,其中有两个条件和供应商有关。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快速反应战略,缩短面辅料采购流程和生产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例如缩短打样时间,接受小批量订单等)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输时间长所带来的竞争劣势。

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打造敏捷供应链的必要性

适应国外采购商的要求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价值链,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是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GaryGereffi和OlgaMemedovic(2003)认为,服装的价值链分为五部分:原料供应(纺织原料),面辅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和零售环节。服装产品的价值链是典型的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在服装的价值链中,大量的零售商和品牌专卖店起核心作用,而服装出口企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部分,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既是生产企业和下游供应商的排头兵,又是国外买方的供应商。不难看出,服装出口企业能够控制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是供应链的前端:原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

在全球服装价值链,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工人的熟练程度,企业的规模影响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应得利润。由于零售商为维持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投入,为增加收入,降低风险,零售商需要建立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机制。由于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末端的零售商大部分都在欧美国家,我国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不如北非和中美洲国家占优势,只有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缩短供应链的流程,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是弥补地理位置偏远的有效途径,通过打造敏捷供应链,及时,准确,快速的将货发到客户手中,才能增加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国外客户-进口商或批发商为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对外贸出口商提出的要求。

适应精益零售和跨国采购新特点要求

精益零售最初出现在美国的服装零售业,服装零售商通过对库存和销售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技术和POS机等,可以准确及时地收集销售情况,预测库存数量,从而减少了采购和库存数量,增加了采购次数。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同传统零售模式下的大批量采购不同,精益零售的出现使采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零售商通过及时掌握库存水平,要求批发商(进口商)小批量,多批次的发货。研究表明,零售商补充新货的频率达到每周一次甚至3天一次(Abernathy等,2000年),这一要求沿供应链传递,这就大大提高了对供应商及时生产,及时供货的要求。精益零售的出现,促使批发商要求国外供应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

近年来,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零售商在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对跨国采购的管理日益增强。国外零售商和采购商凭借对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掌控,对商品提出质量,价格,服务等需求,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生产者或供应商,最后销售到全球市场中。其采购特点主要有: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或采购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或办事处,直接与供应商洽谈,快速传递流行信息和客户信息;缩短采购周期,供货时间成为竞争焦点。这使得企业必须具有产品创新快、价格有竞争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频繁少量供货能力。建立敏捷供应链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国服装出口敏捷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建立以出口企业为核心的虚拟组织

通过以上对服装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装的供应链被分成了两部分:供应链的前端—生产供应部分(国内部分)和供应链的后端—销售部分(国外部分)。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正是连接这两部分的关键节点。

服装出口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中有其特殊的优势:有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专门的外贸人才,对出口的流程和国外市场开发有经验;资金充裕,可以为面料辅料供应商和服装生产厂商提供资金保障等。

因此构建我国服装企业敏捷供应链,就是要以服装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虚拟组织,建立有效的供应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整合供应和生产流程,最大程度满足国外进口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对服装供应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先进的设计开发设备的投入

从服装的全球敏捷供应链角度来说,零售商是实施快速反应战略的起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供应链各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满足进口商和零售商的要求,就要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在信息化方面同国际接轨,以便更好地同零售商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同国内其他供应链伙伴共享流行信息,销售,库存甚至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敏捷供应链是需求拉动的,只有信息畅通,顾客的需求才能通过进口商逆供应链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连续的订单流。

由于服装产品必须要看到实物后才能预测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服装出口和生产企业提高复样的速度,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以及配套的设备有利于对国外客户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快速生产和推销样品。有的客户甚至带设计人员到工厂洽谈订单,当场修改设计,及时看到样品,这大大提前了产品上市时间。

建立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柔性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在两个生产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要么提供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低成本的大路货产品,要么提供小规模生产的客户化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当然,成本相对也高。但是随着国外零售商和进口商对供货速度快和产品批量小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打造敏捷供应链的要求。而大规模定制却能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交货时间短的产品,即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

在重构敏捷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流程上,大规模定制就是用定制点有效地衔接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两部分。服装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原料供给-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裁剪-缝制-整烫-包装,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敏捷服装供应链的定制点应以织造和印染直接为界,因为服装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颜色和款式上,适当保持合理的坯布库存,有利于迅速组织染色,满足客户需求,当然,对于长期客户,可以为其保留一定数量染色布的库存。

服装的生产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生产流水线,特别是缝制的流水线,在人员配备和机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符合柔性生产的要求,例如,一个28-30人生产班组平时可以生产批量大的订单,必要时可以分解成2-3个小班组生产数量小的订单。

生产流程中引入服装柔性加工系统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技术支持。柔性加工系统是采用生产调度控制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的吊挂运输、生产加工单元所组成的柔性加工线。对于品种的适应性广,效率高,服装出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国内部分的核心,应该适当投资或向下游服装加工企业推荐推广。

建立敏捷供应链,对生产决策的要求就是要使面料辅料的供应和服装生产有足够的柔性以支持大规模的定制。

建立敏捷供应链的快速物流管理机制

快速物流是快速反应战略从生产向物流领域的延伸,通过针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迅速、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运输。

建立敏捷供应链既要保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供应链迅速转移,以便节省时间,还要保持合理库存,节约成本,适应柔性生产的需要。对基于出口的敏捷供应链来说,保持一定库存是保证生产的柔性和灵活性所必需的。

出口的快速物流要保证成品能够迅速运送到进口商的仓库。由于客户下订单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特点,出口运输需采用拼箱方式,但国外的拼箱提货费用高,时间长,这就需要外贸出口企业将所需出运的订单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货运)提供的方便,将同一国家、不同客户的货拼在一起出运,然后直接送到客户仓库(例如使用CIP价格术语成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和物流费用。

打造敏捷的服装供应链是服装出口企业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主动适应国外客户对供应链的敏捷性的要求,联合供应链上所有的伙伴敏捷应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的一种企业运营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运营战略。本文对服装敏捷供应链做了初步分析,对如何打造敏捷供应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模式,但在具体运用方面,还需要各企业针对自身的性质和经营情况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篇1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25-02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服装加工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内有服装出口转内销压力,外有国际品牌竞争进入中国。我国服装加工行业中占大多数的是缺乏设计研发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型服装企业。企业资金来源单一、固定资产投资有限、流动资金占用少、利润率较低。服装类企业库存占其总资产的平均比例在20%~35%。库存成品占用资金现象严重,成为抑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现状

我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在服装制造业中,中小型服装企业单位数占到总的企业单位数95%以上。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大多数是为国内外品牌代加工和生产部分自主低端品牌服装,多属于单纯加工型企业或应用服务型企业。以中低档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重数量、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业务不够精、不够专,普遍是粗放型经营。中小型服装企业主要是靠低成本占领市场,主要表现为品牌的弱化、产品技术上的克隆模仿缺乏创新、靠廉价的劳动力做低端产品、挣加工费,只能以数量求效益,缺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对山东某地区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DX服装企业进行调研,针对该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DX服装企业是一家规模中等的服装成衣加工企业,企业凭着良好的信用、优良的服务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生产、销售各类出口服装,也广泛开展国内企业来料加工和企业自主进料加工业务。服装企业正常的库存比例为10%,而DX企业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一些外贸订单剩余服装、出口剩余服装、过季服装的库存问题已经成为DX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受市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金融海啸之后,DX公司外贸订单下降,库存高涨,企业难以负荷营运压力,急需消化库存产品来盘活资金链。在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分地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已成为过去,国内产品生产成本也日渐高涨,DX服装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压力。DX公司管理者也发现,这几年企业的艰苦创业打拼使得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销售额翻了几番,仓库也越建越多,但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却没见增长,积累的利润都随着积压的库存品转移到仓库中了。

2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成因

许多服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库存问题,库存积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针对DX服装企业来分析,主要的成因有几个方面:

2.1 企业订单式生产中合理的库存浮动

DX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和国内来料加工等业务,有订单式生产的性质。服装加工企业中的订单式生产是要存在一定数量库存浮动的。这些库存成品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不可能依据生产的数量与订单完全一致,那样是理想化生产。只能是生产的数量高于订单数,包括为客户准备样品、批量生产中替换次品。客户提出服装款式方案后,企业的样衣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小规模生产环节,生产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企业库存量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自身没有发现产品瑕疵,在交货过程中客户检查发现部分不合格产品时,企业可以迅速地进行抽换替补,将不合格的产品替换掉,这样才能防止交货时的意外情况,避免延迟交货。这一部分库存称之为尾货,尾货是指订单的剩余品。它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仿冒商品、残次品、洋垃圾,也不是旧货,而是合格的产品,但是超过了客户的正常订购数量,形成了仓库的积压品、过季产品和出口剩余产品。DX企业平均每个订单存有尾货20件到50件,每月订单在旺季时达300余单,淡季时也能保持50余单。可想而知尾货的存量之大。

2.2 企业自主生产中的季节性库存,喜忧参半

对于自行生产销售的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服装具有很强的时令性、时尚性及地域性特点,与众多日常生活消费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企业必须提早一个季节甚至是半年作为周期进行生产。这会导致服装企业提早生产,产生一定的合理或正常库存。如果企业分析市场合理、满足市场需求,提前生产出来的是适销对路的好产品,这样的库存其实应该是“假库存”。因为它们可以很快就能够卖掉,转变为现金。但是如果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产品不畅销,那么这些库存只能是变为压在服装企业老板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2.3 “牛鞭效应”在服装企业也是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接单加工还是自产内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生产企业需要来自下游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于各方面的外部原因和供应链固有属性的影响,会将信息扭曲放大。最低端的客户可能只是小量的需求,需求就可能会被变异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这样被扭曲和放大的产量与销量之间肯定会产生滞销的库存。

DX企业同时为多家国内品牌保暖内衣做贴牌生产。正常情况下销售商按需求量下单购货即可,但是这些销售商与DX企业之间有多年的业务关系,他们熟知DX企业受规模制约,旺季生产能力有限,担心在需求大量的冬季,DX企业无法及时为自己的品牌产品做出补充。为缓解生产加工不足,DX企业往往会根据这些不同品牌销售商的订货量限额配给。这时,这些品牌内衣商为了得到更多的配额量,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以按照限额配给的比例,获取更多的订货量。

3 DX服装加工企业产品库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DX企业来讲,如果库存过大,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停滞、原材料商拒绝供货,这样资金链、原料供应链都会断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都不约而同受库存所累。合理压缩库存、减少库存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在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占有市场一席之地的有力手段。我们针对DX企业产生库存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除了能够处理库存、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降低风险之外,企业应该更注重在今后的生产中合理控制库存,将库存量直接压缩。

(1)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尾货库存,这类产品应该是数量很少且质量优异的。完全可以在客户大规模订购后将其计入订单中,或者剪标对内销售。对于为防止次品产生而生产的部分备用产品,这需要在次品产生上面加强控制与管理。只要企业管理严格、流水程序效率高,产品的次品率下降,这种备用库存自然会变少,即使未被用作次品的替换,也可以作为正常的成衣进行出售。

(2)对于自主经营的季节周期性成衣库存,在成因形成中已经提到了,只有适销对路时才能保证这部分库存只是暂时的、可周转的。这就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这就不单单是依靠企业一个生产部门可以控制的。这需要服装企业整个策划团队、营销团队、设计团队综合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到“以销定产”、“定期跟货”的产品管理方式。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期越靠近销售期,预测应越合理,但是服装是手工生产产品,从原、辅材料采购到生产再到成品出厂,存在一个固定的生产周期,如果服装还有其他订牌辅料加工,周期会更长。合理的控制周期就需要整个生产的供应链要保证畅通。服装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货商要能够货源充足,将采购源头控制住,保证随时有货。下游的销售商可以及时销售。如果销售环节不畅通,那么成衣库存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经销商手中,这也不是解决的方法。

(3)对于产生“牛鞭效应”可以合理规避。服装生产企业完全靠自己销售是做不过来的。许多企业采取按客户订单生产的方法来降低库存风险,由于供应链环节的影响,需求量被放大,使得生产企业产量放大,引起库存。服装制造企业打破传统的依据订单补货的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购货者需求作为补货的依据,减少信息从销售商向生产商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大大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服装制造企业可以采用与下游销售商之间按照买断制进行生产,可以达到“以销定产”及“零库存”的目的。这样等于把库存压力转嫁到了销售环节,作为生产企业可能库存单纯减少了,但往往成为变相的库存转移,如果不能产生实际的市场销售量,这部分产品就到了经销商的仓库中。这就不是简单地就服装生产企业控制库存的问题,而是将控制库存这一个环节放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就需要整个社会从体制出发来调整供应链。

4 结 论

针对DX服装企业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于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由于它们技术条件、人力资源、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在成衣库存问题上无法像大型服装企业那样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控制和规划好企业成衣库存。只能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成因引起的库存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减少。最大限度地回笼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对DX服装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库存的减少提出一点思考。对于我国的广大中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来讲,提高竞争力、使企业上下游之间供应链畅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大量库存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马建民.中小企业开发老年服装市场前景广阔[J].甘肃科技,2009.08(16):97-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