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美学的理解

对美学的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美学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美学的理解

篇1

审美理解力是审美心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说过,审美认识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的外在方面的感受和对内在本质的理解,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在感性直接观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的概念”[1],而不是让理性认识脱离形象观照,“使概念作为概念符合呈现于意识”[1]。所以,审美的理解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的认识,而是一种渗透在形象感知、想象之中的对于事物本质的把握。它不是用概念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在对形象的直接感受中自然体现出来的,这是审美理解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审美理解是与丰富的形象感受结合在一起的,是理解力和想象力、思想和形象的高度融合。它包容的内容很难用一个概念或判断来表达。叶燮说过:“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2]所以,对作品的审美理解有时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具有很大的个体体验性,仅靠教师的语言的理性讲析显然不行。既然如此,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对于学生更深地理解作品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很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呢?笔者从理解的几个层次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包含着若干个不尽相同的层次。

首先,最基本的理解是对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也就是说,要把真实生活中的事件与情感区别开来,采取明确的观赏态度。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过“距离说”,主张审美时主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就是说,第一,审美理解是一种无功利、非实用的理解。普列汉诺夫说过:“当我们看见一件艺术品时,我们身上只产生了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考虑,这样的作品就不会有审美的。”[3]我国古人审美阅读提倡“虚静”二字。虚,“罄澄心以凝思”[4];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5]。由于胸无利己的杂念而又注意力集中,读者的整个审美心理才能活跃起来,产生美感。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自由、宁静、专注的精神状态去阅读作品,理解作者的心胸。第二,审美理解需要审美主客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不可过大,过大则麻木不仁,进入不了作品;也不可过小,过小会导致距离的消失。让当今的儿童欣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他们有的会说:“那就是假的,月亮上根本没有树,没有人,银河是个星系。”这就是距离太大。一个生活中很圆滑的学生看《变色龙》,觉得作品处处在影射自己,这是距离太小。两者均无法欣赏理解。只有理解到这是一种“虚”的东西,用想象去取代现实,才能在经历和分享着作品哀乐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所以,在审美阅读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和审美对象——作品保持一个适当的审美心理距离。

审美理解的第二个层次,是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典故、题材、技巧等内容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的理解。

在这个层次的理解中,对象征、典故等内容上的理解,较为容易些,需要的是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象征高洁,“竹”象征气节,“梅”象征坚贞,杨柳喻惜别,“鸿雁”喻远游、相思等,这些需要广泛的积累才能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图式,从而参与新作品的理解。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社会学、艺术史的知识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好结合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作一些纵向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和横向的(不同地域的)作品比较。比如同是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王维的《鸟鸣涧》却是那样的空灵,静寂,不染纤尘,如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个性教养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他们各具特色的美。

除了以上两方面之外,就是对民族的深层意识的把握了。举个例子来说吧。《孔雀东南飞》中刘焦双双殉情,故事之悲,可想而知。但结尾是“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二人死后团圆了。为什么中国文学作品中多是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情侣被拆散了,死后也要化为连理枝、比翼鸟、双飞的蝴蝶,等等。为什么表达感情时,总是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原来,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是“和”,即“中和”,它的社会伦理基础即中庸,“过犹不及”。它要求以理智节制情感,表现在文学上要求“温柔敦厚”、“含蓄蕴藉”。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使其和西方的作品相比较。如将《孔雀东南飞》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前者通过合葬使悲剧性的矛盾冲突趋向中和,后者在冲突的中爱走向了毁灭,符合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观点,从而可以看出东西方民族意识表现出来的审美观的差异。这些了解,都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的第三个层次,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直观性把握。这是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意味之于形式如盐溶于水,虽无形但有味。如何通过一咏三叹的审美体验来把握那些或悠长或短暂,既有生命的节奏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形式意味呢?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及分类标准,而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来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比如,对于月亮,如果按照日常科学的标准来解释,它属于卫星。进一步对它进行描述,可以这样写:本身不会发光,没有氧气,表层荒芜,实在没美可言。我们在让学生阅读作品时,就要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以自己的审美的情感模式来想象月亮:那美丽的嫦娥,那清冷寂静、丹桂飘香的广寒宫,那时圆时缺变化不定的光影。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的意蕴。其次,要用整体的思维去把握艺术形象。这种把握既指语言上的,也指情感上的。对“枯藤、老树、昏鸦”不仅要理解为三种孤独、颓败的景物,还要理解为正是这样三种孤立的景物的并举,才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情感:饥寒、孤独、漂泊游子的苍凉、迷茫、落寞的心境,真是寓不尽之意于言外,这是句中任何一个词都无法单独表达的。又如,“有一天晚上,她又住在一个凉亭里,唯见地上一片白,好象铺了一层浓霜,抬起头来,天空挂着圆圆的月亮”(《孟姜女》)。读到这里,读者似乎也感到了寒霜满地的清凉,想起古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碛里行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月明人依楼”的诗句,也更加理解了孟姜女举头望孤月的凄寂和思念故乡及丈夫的情感了。又如,“近了,近了,黑线变成了黑带子。随后看得清长城垛口了,向左右两边望望,望不到头。最后,她走到城墙底下,抬起头来看,有二十来个人那么高,这果然是万里长城了”。这是描写性的综合陈述。由于作者完整地表达了孟姜女带着望眼欲穿的期盼,千里跋涉,一步一步捱到长城的艰辛酸楚,读者在这凄怆、绵延的句子中,不仅感受到了孟姜女的辛酸和失望,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平实、缓慢的陈述中的痛苦和悲愤,自然也能激起读者的深切同情,从而最终理解孟姜女一头撞向长城的做法实出必然。在这里,不仅写的是一个女人的悲哀与愤怒,而且写出了所有人的悲哀与愤怒,带着这样的悲哀和愤怒撞向长城,坚固的长城必然轰然倒塌了。这样,学生从对语句的理解,达到了对语句中传达的感情的理解,最终达到对作品意蕴主旨的理解,这就是对作品的整体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所以,脱离日常思维的轨道,用整体的思维去把握艺术形象,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情感的张力,是达到审美理解的关键一环。

总之,审美理解是渗透着感知、想象、情感的直观把握,它具有三个层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其特点,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2][清]叶燮.原诗[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德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这个理论批评了以往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创作的历史,更是读者阅读和反映的历史。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阅读教学,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据此理论,我们可以从以往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观念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读者:意义的生成者

接受理论认为,当作品作为阅读对象时,只有读者介入,文学的意义及其本质才会在阅读过程中有所依附。此时的读者被容纳到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读者与文本不再主客二元对立,读者成为创作的最终完成者。而传统阅读教学认为,作品是作者意向的客体,文本的意义已由作者预设好,学生的任务就是聆听、接受,这必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接受理论却认为,读者应是第一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阅读不止是方法,它还是一种对话、体验与创造。

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熔铸了自己的感知、理解、想象等心理活动,“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读者将文本“空白点”不断充实建构、文本意义在作者和读者的双重创作下最终生成后,读者也会品味先哲的深邃,也会拓展自己的视野,也会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也会舒展自己自由的生命。

二、文本:召唤结构的开放、交流和建构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接受美学大师、联邦德国康坦茨大学教授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启示。何谓召唤结构?伊瑟尔认为,文本中的创作意图只有通过读者才能以不同方式得到现实化和具体化,并作为影响效果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现,这种文本中的创作意图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构成作品的基础结构,这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因此,召唤结构是作者与读者的中介,二者需要建立一种新型互补关系。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形成一种召唤结构。某一经典作品如何阐释、理解,我们应坚持一元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能违背作品的内在规定性,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让作品解读带上时代色彩,在分析“应该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是什么”。这样一来,作品的意义便是开放的、交流的、建构的,它在无数读者的无数次阅读中一次次生成,但却没有一个终极。

因此,高明的老师在阅读教学时会营造一个巨大的阅读磁力场,这是阅读教学的“活水”,是语文阅读课活的灵魂之所在!

三、意义:“偏见”对真理的获胜

传统阅读观念认为阅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寻求文章中的的真理,教师总是在参考书的预设下苦口婆心地把学生往既定答案上引导,从而来对文本的唯一性意义进行判定,而对其它阐释则一律“封杀”,并被扣上了偏见的帽子。

海德格尔将“偏见”称为“前理解”,他认为这是阐释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历史文化,是潜藏于文本解读中的一种传统本身具有的制约力量。伽达默尔则将“偏见”成为“成见”,他认为这是读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判断和倾向性,它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构成人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接受理论中有“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它是读者在阅读某一作品时自身所具有的生活体验,审美经验,个性志趣等对这一作品所形成的预期,这实际是“前理解”和“成见”的一种泛化。接受理论既然认为文本中存在着吁求读者的召唤结构,而这种结构又是混沌模糊的,那么读者在解读文学时就被赋予了无限性和开放性,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再是自足、封闭、静止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不会自发地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读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不同心态下所捕捉到的文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阅读过程中充满了读者的体味、创造,但这种创造要由文本的主流价值取向来制约,强调阅读的多元有界。

四、结语

人们需要阅读,是因为它能够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学生就是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品的语言,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有此经历了一种变化:他们将获得的经验作为一种凭借尺度加诸被观察之物并开始变更它。因此从阅读教学的本质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旧我的扬弃,新我的营构与重建。学生要在一次次地阅读中建构自我意义,在旧我的扬弃中诞生一个新我。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建构性特点的另一层内涵。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38-01

一、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美育的作用在于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冲动和想像力,发展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为他们提供情感抒发的途径,使他们超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抑,开放自我,缓和因青少年情感迅速发展而造成的矛盾心理,真诚的用心灵与他人交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美的教育是很丰富的,从人体讲有肌肉美、体形美、健康美、强壮美、肤色美;从运动角度讲,有形象美、姿势美、力量美、柔软美、韵律美、惊险美;从欣赏的角度讲,有行为美、心灵美、精神美、坚毅美、品质美、喜悦的美、服装器械美等等。

健康与运动说明了体育与美的关系,人体自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强健的体魄可以使和人的运动联想在一起。希腊米隆的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就是以运动员为对象,将力量、节奏和旋律融为一体给人一种顽强拼搏的感染力,从而具有巨大的美的魅力。为什么人体美可以唤起人们种种不同的意像?因为人体美直接体现了人自身力量与热情,是健、力、美高度有机的统一。这种体育中的美不只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二、体育教学中美育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美育能调节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好的情感,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悦耳的音乐、健美的体魄、优美的舞姿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进人的愉快、幸福之感,使血液中分泌出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在美的陶醉中大脑放松、肌肉松弛,消除精神和肌肉的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乐于参与其中,改善学习效率。体育是一种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寓美育于体育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要领,可以使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动作优美、协调、富有节奏感,注意动作的造型和旋律美,进行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体育教学中,老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优美艺术化,做到形式多样、有趣味、有针对性、科学性。教师根据课的内容和美的规律有效地编排一些节奏流畅、动作新颖、科学合理的徒手操,或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培养良好身体姿势的同时陶冶情操,发展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培养一些好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作风正派,给学生美好的感染,注意引起和激发学生的直接身心效应。在教学中创造美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心情舒畅,促进其身体健康。体育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体美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注意坐、立、行、卧的正确姿势及仪表,注意用美的原则指导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脊柱弯曲等畸形发展,促进其正常发育,而且可以促进身体的匀称发展,使学生体格健壮、体态优美。

三、体育教学中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过程中,除传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燕尾服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用教育价值取向,使其身心发展保持一致性,以形成完整的人格。而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其更加完善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教育对青少年的需要而言,主要是把他们不断产生的个体需要引向正确的社会需要,并使二者相互协调发展。而美育是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是适合个体的感情发展和情感生活需要,即个性情感,创造性表现与升华的需要而成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这种需要,并提高这种需要的水平。

(二)体育教育中美育对个体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自然的优势,因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篇4

一、坚持美术创作

新课改,对教师的学科专业要求更高了,社会对教师的定位,已不仅仅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更是一位不凡的名师,因为广大家长和学生不需要“教书匠”,他们需要的是学者型的“教育家”,这是现代教育呈现的趋势。教师也不能只局限于奉献,更应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发展是硬道理”正揭示了这一内在规律。新课改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动口也要动手”的教学能力标准,因为身教胜于言传,美术教师是否具备创作能力,将对美术新课改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制约,很少有机会融入和参与到社会美术活动中,所以在美术界举办的各类展评中,鲜有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身影。在教育界,美术创作不被重视,在美术界又很难被关注,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创作活动已被边缘化,基本处在自生自灭状态,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欣慰地看到,仍有一些美术教师“自讨苦吃”,坚持美术创作无怨无悔,正是这样的美术教师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才华,支撑着中小学美术教学应有的风采和立足点。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美术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美术教育水准,必须坚持“美术”和“教学”同步发展,如二条腿走路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师,也才能胜任新课改对美术教育的要求。这样教师从“讲者”转变为“作者”,对学生的人生和成长都将会有更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陶冶性情,升华境界

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在欣赏教学中,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优秀的欣赏课应既充满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规要求,注重教师讲课,突出授课的主要性;注重学生欣赏,突出活跃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和适当的取舍,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理论教学,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理论教学首先应重视基本概念,如美术常用名词“美术”、“观察”、“素描”、“透视”等概念。其次是基本原理,如构图原理、透视原理和各类画的表现原理,等等。再次是美术史,了解中外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作品。同时,对中外美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建筑、工艺等有所了解。

美术理论看似是“画外功夫”,却永久地引导学生在艺术上的成长。通过美术理论教学,练就学生“广博的视野、开阔的胸怀、观察的眼睛、感悟的心灵、丰富的技法”。

四、正确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要注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从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对学生的美术作业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篇5

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是由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社会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历史渊源能够表明一种理论产生、发展、演进的轨迹,现实的社会条件则是推进原有的理论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发展、创新的基础。理论的演进伴随着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变化,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的深化不断转化成形形的理论,充实着现行理论的体系。当代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和演进也必然遵循着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下即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起源及现状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和描述,从中探寻美国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并将其与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进行对比,力求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理论指导,从而真正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效结合。

美国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起源及现状

从标准学术意义上来说,公共管理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真正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理论渊源来源于公共行政学。回顾公共行政学发展演进的历史,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期形成的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末,公共管理学在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的强烈影响下,终于形成自己的体系。如今的公共管理学已成为一个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交叉整合型的学科体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书,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是公共行政的奠基之作。随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一系列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延续相继诞生。20世纪60年代的布凯南的“政府失败说”,以其实用性和创建性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他们认为,政府官员们追求私利是导致政府管理无效性的必然的结果,因此必须对整个政府的管理体制重新进行设计,否则就不会出现行政改革家们所追求的行政行为的高效率。伴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加深,传统的官僚制政府体制的危机也随之凸显,发达国家政府又掀起新一轮行政改革的热潮,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于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诞生。奥斯本认为,官僚制的政府组织形式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今天的社会环境与官僚组织产生的环境大不相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追求效率,因此,用企业家精神来重塑政府是相当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演进,先前的理论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许多批评,在这些批评之中能够直接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一套具有替代性的新理论被提出来,即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建立一些具有完整的整合力的公共机构,坚持管理的自由化和管理的市场化理念,关注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以解决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为核心目标。通过对各个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重新创建一个公共管理的新知识框架,从而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问题为核心,融合来自于各个学科的知识,突破了先前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限制。它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提供公共服务时,除了拓宽和完善官僚机构之外,其他机构也可以提供所有这些职能”,并围绕该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公共部门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问题远远包括以往的公共行政学涉及的主题,如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选择、政府腐败等。总之,一系列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理论的提出,共同拓宽了公共政策研究的主题和范围,形成了广泛综合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及新的公共管理方式。

美国公共管理学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学的可信性。随着上述众多的公共管理理论学说在美国的诞生及发展,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所吸收以及包含的知识框架也越来越多。然而,美国的公共管理学仍然存在众多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者Van Riper就已经提出警告:学者要认真了解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否则便会误解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传统。然而,直到2001年,芝加哥大学的林恩教授(Laurence E. Lynn Jr)才开始关注到该问题。林恩在2001年发现,许多著名的学者连学科发展的真实情况都不能掌握,因此他们所建立的理论的可靠性以及所提供的建议的可能性都存在众多疑问。例如,威尔逊在1887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后,并无意推广这个并不恰当的主张,这个事实就被当时的众多学者所忽略。

重要问题研究的肤浅。即使众多的公共管理理论发源于美国,事实上,美国的公共管理学者的学术水准以及对政府改革的影响并非如外人想象中那样理想。许多美国学者也没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公共管理现象,而是只对其作镜花水月式的简单描述,没有深入分析可以随环境、价值以及权力的转变而改变的公共管理的本质。例如,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严重经济危机,直接致使美国政府权力极度扩张,公共管理部门膨胀,对大企业监管加强,继而导致美国大政府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美国的公共管理学者们在针对具体的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并没有把握住公共管理的实质,与此同时,在关键时刻也缺乏先见之明,没能够深入研究公共政策在运行之初可能带来的后果。

美国公共管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鉴于以上对于美国的公共管理学的现状以及问题的描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公共管理学在为该学科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因此,认清美国公共管理学的现状,了解美国与中国在公共管理之间的差距和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任晓林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借鉴、学习、吸收与创新的道路,包括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以下即为笔者总结出的几点启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