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五要素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品课程五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品课程五要素

篇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编辑整理本文。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编辑整理本文。

篇3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正日益备受关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已正式出台文件全面推动此项工作,笔者觉得这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精品课程”作为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必须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作为支撑。而最关键的是如何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力求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每一讲都是“精品课”及其优质资源的服务,才是我们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精品课程的基本要素

1.精品课程应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课程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等应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尤其应突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利于促进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形成。

2.精品课程应具有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因此,精品课程内容要紧贴行业和岗位的实际,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注意追踪学科的前沿,将先进、适用的而且能反映最新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资源和最新的市场信息为学生服务,同时规范执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务实精当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3.精品课程应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要大力推行与职业岗位相一致的学习模式、工作模式和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供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合适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4.精品课程应具有一支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理论扎实、技能过硬、责任心强、团结协作、能干肯干的师资队伍

尤其要强调的是精品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课程领域国内外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能力、有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成果。

5.精品课程应具有先进合理的课程评价与管理制度

在教学中要形成既鼓励创新,同时又严格操作的管理机制,既要重视课程成果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也要关注开发过程和实施过程的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有定性评价方法也要有定量评价方法;既要有自我评价,也要有同行相互评价,更要重视社会评价,和行业、企业的认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检查功能和反馈、激励功能。力求做到计划合理、实施规范、评价科学、反馈及时。

6.精品课程应具有一流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教学环境是精品课程在实施教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具、挂图、课件、教室、实验设备、实训演练设备、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师资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网络的支持,以及任课教师所营造的使学生感受到的课堂教学氛围等等因素所构成,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和关系到精品课程的效果,如何明确和提倡对精品课程所需要的教学环境进行营造和设计,实质上是反映了能否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否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精品课的重要问题。

二、要处理好精品课与精品课程的关系

“精品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讲精品课的实施与落实,没能达成应有的效用,没能让受教育的对象真正得到“精品”的益,那么精品课程就失去了它建设的意义。

要把课程建成“精品课程”,首先要选择专业和课程,对专业和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所有课程都适合于建设成精品课程,客观上也不可能所有课程都会成为精品课程,否则也就不称其为“精品课程”。其二在合适的专业中选择出必要的重点课程后,就需要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亦即要依据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理论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其三就是进行“课程标准”的制订,即进行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其四是“课程实施”,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过程。其五是“课程评价”,即依据实施情况,研究课程实施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旨在判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检验课程建设的效果。

然而,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前提下,如何实施“精品课”,如何使每讲课都成为精品课程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优质成果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1.切实加强队伍的培训,转变教师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精品课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建设的思想保证。每一讲精彩而受欢迎的授课,无不包含着严肃认真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师生交融的课堂组织,活泼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艺术、风格、人格的融入等等。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需要有机结合,更需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然而所有这一切其核心是人,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三方面来要求和帮助教师实现精品课程的目标,一是加强课前“教学单元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要把课程整体“结构”的意图内化并形成可操作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二是在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和必要的指导(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实践等),用好生成性的教育资源,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三是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使教师通过自己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形成和提升因新教学过程改革而产生的、一种过去不被强调的教学能力――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实际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教师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都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使教师能感受到自己作为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实施者的尊严与成就。

2.学校应建设精品课程施教规范和评价标准,要重视学生评价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则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学做结合、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行为的转变自然成为精品课程实施的显著特征,而课程教学评价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此,应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展开,着重体现“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师生创造力的发挥,是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师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实践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动手、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要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与体验,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与动手、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施教行为,表现学生的“学”的价值。使教师明确精品课程应“以学论教,学做一体,教为了学、促进做”,克服以往课堂教学评价中“以教为主,只关注教的任务”的倾向。

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讲课是否为精品课,必须以学生评价为主,听课学习的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讲课讲得精彩生动,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因此,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精品课”的实际存在。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益、各类等级证书、文凭的取得通过精品课的实施而得到收获。

建设精品课程本身应该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以实践所取得的理论来推动其前进,而对精品课程、精品课的内涵、外延分析及其建设和实施等问题,对于五年制高职校而言,目前的工作还刚刚起步,然而它确确实实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质量工程。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学生为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以及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内涵、水平的提升,乃至于对五年制高职校的生存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200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与实证研究.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个性化教育

Key words: quality curriculum;online curriculum;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43-02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以来,我国的精品课无论从精品课程的内容、现状、技术制作和运行机制,还是从实践的研究上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研究的形态也从精品课程转到了精品资源共享。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毕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完善、分析。

2 个性化教育的相关理论

2.1 个性化教育系统的构成

2.1.1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术语。比较系统全面的对个性化教育进行诠释的是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家曹晓峰教授:个性化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被教育对象的观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和培训系统。[1]

2.1.2 个性化教育系统的构成 个性化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由学生对象、师资团队、学习内容、教育装备、教学管理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个性化教育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的团队、企业和组织,它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师资团队是专业细分的,而且完全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生对象的学习需要或要求,按为其量身定制的教育策划案的项目要求进行柔性组织和管理的。团队一般是由私人教师、能力测评师、教育策划师、知识管理工程师、学习管理工程师和企业培训师等六部分组成;个性化学习内容具有个性化,就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学习能力、知识技能进行组织的;个性化的教育装备主要指教育场所、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装备可以是任何地点、任何形式、任何教学媒体,教育环境是直接融入家庭和社会的;个性化教育系统的教育要素管理主要包括教育对象管理、师资团队管理、教育内容管理、教育装备管理和教育管理的管理等。

2.2 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流程 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流程主要为四个基本步骤:个性化教育测评、个性化教育策划、个性化教育实施和个性化教育评价。个性化教育测评,要求在进行个性化教育前,对教育对象知识背景、学习习惯、认知方式等背景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为个性化教育策划提供可行的依据。个性化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测评、教育策划、实施等环节的整体评价。

3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

3.1 基于个性化精品课程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1]因此,精品课程的定义,就要求课程从设计、开发、管理、评价上都要进行系统规范性统筹。基于个人的精品课程开发,就是在个性化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系统的角度对精品课程设计、开发、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化设计。使精品课堂中的各个要素结合的更合理,在效率、效益上更加明显。基于个人的精品课程,它是一项系统的教学活动,因此,要以教学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强调在教中学,在学中教,重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信息资源的利用与重构。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要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自主性。[2]课程的开发更要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运用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科学的选择和设计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接受性学习中恰当的进行先行组织者。

3.2 基于个性化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个人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学习对象学习能力测评和个性化教育的策划、个性化精品课程的实施、个性化精品课程的评价。在制作精品课程前对学习对象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再进行项目的申报,并依据测评的结果,对个性化教育进行策划。在个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重点对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学习者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3]更有利于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去运用这些思维。

4 精品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

精品课程从其开发的学习者对象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自从2003年国家启动精品课程项目,2007年,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2011年提出了“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年有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的形态演变,正是其开发的发展趋势,由原来的注重资源的建设向资源共享方向转变。

5 基于个性化的精品课程开发原则

①精品原则。从开发的团队、师资来看,要体现其专业性。从课程内容上看,精品要体现授课内容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从学习者认知能力上看,“精”要体现在注重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开发。②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体现在课程开发前对学习者的研究、分析、测评,以及授课当中对学习者的先行组织,从学习的学习动机出发,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基于个性化精品课程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用多样化,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合理搭配。个性化的内容应该适合学习者的短时记忆。③共享性。共享性事精品课程的开发的初衷,也是提升课程开发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的关键。[3]共享性也体现开放性的原则,从内容、技术、标准上课程开放性体现点。

总之,既要突出精品课程的精,又要注重学习者个性的研究,是基于个性化教育精品课程开发模式的精髓。在精品课程开发细节上还应遵循媒体多样性原则,时间和空间紧凑性原则,简练原则,人性化原则和个体差异性原则。

6 精品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总设计师。精品课程从制作,既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也要从教学设计的层面来使精品课程科学化、规范化。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其课程的最终样式、质量。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在教学中,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引导学生们的学习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的效果。在精品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活跃的进入课程的真实场景中去,引导他们去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为了使精品课程共享的最大化,网络必是精品课程的最终归宿,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不在是局限在同一个物理的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的空间中得到了重新的构建,因此,老师成为教与学中不可缺少的纽带。他要围绕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7 总结

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越来越普及,网上学习在我国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上还需许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研究。本模式的提出,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精品课程的开发。但是,该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在教学和培训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精品课程及其网站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网站的可用性问题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用性在人机交互领域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决用户与设备、软件、工具等人工开发系统之间的关系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而网站可用性则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网站可用性可以理解为用户使用网站过程中对其质量体验的一种描述。因此,具有良好可用性的网站能够协助用户寻找他们需要的信息,并帮助他们高效、方便地完成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可用性表现较差。一方面,由于现有网站开发技术使得建设一个课程网站在技术上变得比较容易,这就为那些缺少经验的开发者在短时间内草率地开发和建立课程网站提供了条件,导致出现了大批可用性质量低劣的网站。另一方面,课程网站的用户群体在文化背景、语言、受教育程度、计算机技能、年龄、性别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的多样化,从而使课程网站在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上变得更加困难。而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评审环节,不惜一切代价拿到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而立项之后,由于缺乏课程共享意识和应用机制,再加上相关的教学服务不到位,导致“精品课程”网站成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孤岛,使用的几率极低。因此,如何有效评价和改善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已成为当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研究回顾

针对国内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状况,重点在“CNKI”“维普”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检索发现,以“精品课程”“课程网站”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较多,而以“网站+可用性”为关键词的文献则相对较少,以“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为关键词的文献则更为少见(多为近期成果)。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文献相对较多,而有关精品课程网站的应用效果、可用性评价的研究较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研究方面,虽然研究者较少,但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内涵的认识上,夏洪文等人在《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精品课程(网站)的可用性是指学习者在基于网络的课程学习中可行地、有效地、满意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透明的学习环境;方便用户的教与学活动;包含默契的指导与通信过程;支持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在课程网站可用性设计上,何志勇提出应从“课程界面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站点设计”三个方面重点着手。在课程网站可用性测试方面,瞿彬等将视线追踪技术引入到课程网站的可用性测试中,为课程网站设计者提供了人的视觉参数。而袁红则探讨了基于信息构建的网站可用性标准和测试工具,并运用AIS工具栏,进行了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自动测试实践。而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评价指标方面,陈仲委等提出针对课程网站设计原型应尽早进行启发式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直观性、功能度、艺术性、反馈与帮助、出错预防、易记性、课程管理、交互性、灵活性、一致性、高效性、冗余压缩、可访问性”等13类,每一类的详细分项设计可以根据课程网站的内容、规模、性能等进行增减和修改。王颖等则认为:网站可用性评价有两个基本指标,即网站的可用性和网站价值的可用性,其中,网站可用性又分为“网站导航”“链接”“流量记录文件分析”“内容和易读性”“视觉效果”等五个要素,网站价值的可用性包括“网站创建者及权威性”“信息可靠性”和“网站的推广”三个要素。而苏文婧等]则认为网站的可用性评价指标应从“安全稳定性”“对外开放性”“网站的更新维护”“沟通交互”“导航链接”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此外,夏洪文等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学习导航”“学习监控”“教学交互”“学习帮助(答疑)”“学习评价”“资源检索、上传与下载”和“链接与程序响应”等7大指标、16项子指标构成。

综合现有研究,虽然目前对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但应看到,已有研究对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和指导。

三、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现状与评价

目前对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探讨,研究视角更多的是从工程或技术的层面来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更侧重于经验式总结或理论性阐释,而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较少。在研究结论上,一些研究者习惯于用经验性指标或直接将一些未经有效验证的指标拿来作为品评网站可用性的标准或依据,导致研究结论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在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评价方面,应遵循“既继承、又突破”的原则审慎地选取评价指标。首先,网站可用与否与开发技术、整体设计因素密切相关,这是网站可用性的基础保障,故网站可用性评价应关注“技术”“体系”等因素。其次,网站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用户使用的可接受度同样影响网站的点击率和网站的资源共享。因此,“内容”因素也是评价网站可用性的重要因素。再次,从用户体验角度,网站的互动交流以及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即“沟通”因素和“服务”因素也是评价网站可用性的重要因素。最后,网站建设者的背景及权威性也会影响用户对网站的使用。所以,网站“价值”因素也是评价网站可用性不容忽视的因素。

结合对资深教师和评教专家的深层访谈,笔者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总体可用性状况形成如下认识:

1.总体可用性较好,但仍需改善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不论是在功能设计,还是在效果评价上,基本达到了教育部设置精品课程的初衷,能较好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能较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但从可用性诸要素评价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2.价值可用性、技术可用性相对理想

目前,高校各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及其负责人,大都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且一般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声望和权威性,加之“省级”“国家级”的荣誉称号,从而使课程网站的价值可用性较好。而近年随着高校对教学技术资源的不断投入,使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具备了较好的软硬件技术条件,从而为课程网站的技术可用性建设提供了保障。

3.体系可用性、服务可用性需进一步优化

由于有些精品课程网站没有很好地进行整体框架设计,内容呈现方式不够科学,链接关系不够明确,且缺乏有效导航,学生容易在课程学习中迷航,这导致课程网站体系可用性欠佳。而随着“用户中心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对课程网站在提供灵活的站内检索、更人性化的信息定制等服务可用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内容可用性、沟通可用性亟待加强和改善

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页面无法显示、无权查看网页、非本校用户不能下载等问题,致使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开放性、共享性不强。而课程网站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案例等呈现形式多样,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内容更新不及时且多有重复。另外,有相当部分精品课程网站,虽然设置了答疑区、BBS、内部邮件列表等沟通手段,但互动交流效果较差,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应用”的弊端。所有这些都表明精品课程网站在内容可用性、沟通可用性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四、改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相关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课程网站可用性的认识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作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数字化教与学的平台,应在满足申报、展示的同时,更要发挥教学应用的作用。为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提高对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的全面认识,切实建立应用机制、注重可用性评价,实现从主抓立项建设向教学应用转变。

2.全面加强课程网站建设,逐步提升可用性水平

为了提高精品课程网站的可用性,在网站设计早期应引入可用性策略,遵循“用户中心设计(UCD)”理念,全面加强网站系统建设。具体说:增加教学软硬件资源建设投入,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提供有利的支撑平台和运行环境;采用网站地图、菜单式导航等方式,构建清晰、简洁、方便的网站导航系统;完善教案、课件、案例、习题、教学录像等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互补性、更新性,避免内容重复和陈旧;创设有效的教学交互和反馈系统,真正发挥网站的良性沟通功能;适当增加灵活的站内检索、人性化的信息定制和外部链接等网站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用户的满意体验。

3.建立健全课程网站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需要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为此,应建立健全精品课程网站动态监测机制,有效监测网站运行状态及网站资源的更新频率和质量。此外,应该积极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过程管理,以确保精品课程网站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2007,(9):72.

[2]李正.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挑战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20-22.

[3]夏洪文,郑哲,李巧丹.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03-107.

[4]Nielsen J . Usability engineering[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1993.

[5]何志勇.Web课程的可用性研究[J].微机发展,2004,14(7):82-84.

[6]瞿彬,隋光远.网络课程的可用性测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84-86.

[7]袁红.基于信息构建的精品课程网站可用性自动测试――以图书馆学和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为样本[J].情报,2008,(12):83-86.

[8]陈仲委,肖启莉.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设计与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8(2):25-28.

[9]王颖,孙成权.网站的可用性评估标准浅议[J].图书与情报,2008,(1):98-102.

[10]苏文婧,尹传娟.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评价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0):94-95.

篇6

随着我军军事战略转型的深入,对士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士官教育的教学质量,打造一批一流的优秀课程,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培养出优秀的士官人才,以适应部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士官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 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和特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互动的、科学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士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士官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它能有效地提高士官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一步深化士官教学改革,促进现代军事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士官院校要想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的特点:一是一流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员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二是发展性。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适应部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要求,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反映学科的动态前沿。三是示范性。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性,希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四是先进性。精品课程建设反映的是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五是开放性。精品课程是通过军网向使用者开放、打破传统的闭关自守的局面,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2 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申报课程过于形式化。目前,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精品课程重心偏离,只注重申报形式,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为了申报成功,有些士官院校只按照全军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强化,把申报精品课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其结果是精品课程建设看似完整,实则毫无内涵。

二是教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建设高水平的教员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而当前,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员中,各种职称层次、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比例不当。有些专家教授虽然经验丰富,但缺乏创新意识;有些青年教员虽然经验不足,但能够跟上时代的前沿,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观点。许多院校在精品课的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将老教员和新教员搭配起来,从而阻碍了精品课程建设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三是课程内容不更新。目前,许多士官院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不给予更新,更不使用,或者内容更新较慢,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较少,绝大多数精品课程负责人不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与交流反馈对课程资源及时更新。

四是教材建设不全面。教材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最关键的要素。近年来,士官院校为打造精品课程,虽然不断编写新教材,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由于新军革的发展,许多教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各专业学科的需求,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的教材缺乏。其次,教材的编写没有跟上国内外研究发展的步伐,缺乏新颖性。再者,教材编写不完善,实验指导书缺少以及辅教材建设不够。

五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合理。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目前,许多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即使做了网络课件、电子书、视频等,也只是书本知识的搬家。而且,课程更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不配套,致使学员不能真正体会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目的,使精品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六是管理机制不科学。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许多士官院校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不足,在政策导向、课程评价、技术保证等方面没有有效地保障机制。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来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七是资源共享性差。大多数士官院校都很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但往往忽视了它的推广和应用。精品课程本应放到军网上让大家分享与学习的,可是使用时发现很多课程要么打不开,要么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也达不到为教员、学员服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3 士官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士官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深刻理解精品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精品课程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适应新军革的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时,不应只注重形式、看重荣誉、追求数量,更多的应考虑课程的内涵,使精品课程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任何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并持续发挥成效,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所有教员群策群力,既要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又要有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员。学院对于高水平的专家教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调动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对于青年教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他们严格要求,给他们压担子。总之,每个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员都要足够重视这一任务,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课程最新的教学情况,相互之间加强意见交流,并根据士官发展的现实状况,修订大纲、制定方案、编写教材,形成课程的完整体系,将课程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

三是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课程的独特作用,又要加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精品课程内容必须常建常新,跟上时展的脚步,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

四是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员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士官院校要特别重视教材的选用和教材的编写,要选用高质量、高层次并且适合士官教育特色的教材。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够启发学员的思维,反映课程的特色;教材的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要求,并引入本课程领域中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要及时根据国内外研究发展情况,修订教材和参考资料,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五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士官院校在精品课建设中,要重视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教学过程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而且,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学员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使学员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收获精品课程所带来的知识。

六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士官院校应精心组织、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以调动教员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例如对荣获军队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应按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对待,院级精品课程应按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待;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可申报院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还应与职称评定、授课学时数等考核指标挂钩。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教学评估小组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全程监控,建立评估机制,并将教员自我评估、学员评估和专家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

七是实现资源共享。士官院校应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实行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放上军网并免费对其他军队院校开放。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管理,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同学习,一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炳.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伦理问题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3):81-84

篇7

教研室是教学管理最基层的单位,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教研室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前提是搞好常规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写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教研室“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按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步骤,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本室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基本制度,使本室教研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最终达到提高本室教研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以实训教改、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它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还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等的重要平台。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效能,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务求使教研工作收到实效。在学院应用写作实训教改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为确保实训教改顺利推进,我们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实训教改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探索,寻找化解突破难点的办法。公开课,特别是专题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选择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举行公开课或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活跃教研气氛,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规律,向教研活动的深度进军。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重视格式训练,忽略思维训练的弊端,我们举行了“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研究课,探讨在知识讲授、例文导读、技能实训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专题研究课对突破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难点,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推向纵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在应用写作实训教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评估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依据,致力于将应用写作课程打造成为院级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陌生、工作量大等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站两个网站。2009年应用写作课程进入院级精品课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对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测评,拟写修订了一万多字的精品课程评估申报材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近十万字的实训题库、考试题库,进一步充实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建成了应用写作院级精品课程。

四围绕实训教程编写开展教研活动

篇8

但按照上述五个“一流”还难以看出职教精品课程“精”在哪里,必须对其进一步的细化,用贴近教学一线的语言勾勒出精品课程究竟“精”在何处的特征。

首先,职教精品课程要“精”在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在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中,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式教育理念曾大行其道,由此衍生出的“教师中心式”“灌输式”教学情境泛滥。在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当下,就要扬弃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吸收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人类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更加符合人性和个体认知规律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能够为学生喜闻乐见是精品课程成败的关键。

其次,职教精品课程要“精”在有先进的,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需要,顾及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课程中,教师只能选择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但精品课程则必须打破这种传统。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课程、虚拟现实教学情境等手段,为不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同时,还要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藩篱,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的枯燥化为实践活动的直观与生动。

再次,职教精品课程要“精”在以行业、企业的标准作为教学绩效的评价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被动地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而考试的标准均为学校教师制定且具先验性质。以职教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视角观之,教学绩效的评判标准必须改弦易张。毫无疑问,检验职业教育质量最有发言权的是企业,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评价引入企业和行业的标准是顺理成章的。既然是按照企业的标准,那么为了保证不出次品或少出次品,就要强化学生不满足于99分的思想,树立起“要么不干,要干就要百分百正确”的企业思维,相应的要将“终结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转变。

当然,职教精品课程还要“精”在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以及有满足教学需要的设备。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生产实际,同时要及时吸收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使学校的课程内容成为“活水源头”。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设备精的含义并不一定是指要多么先进,但一定要非常适用,要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安全、可靠、高效、实用。

篇9

课程是高校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成果,也关系到一个高校在教育水平方面的成效。一门课程至少涉及六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的目的;二是课程的理念;三是课程的知识体系;四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五是课程的教学资源;六是教师。这六个要素是相互融入、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制约或促进的。

实验课程是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课程将这六个基本要素进行更多的丰富和创新,并融入更多现代化技术,它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中学习到的内容付诸实践,进行实际操练,在实验中学生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高校实践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都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在保证了足够的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辅助以实验教学,因此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也相应的处于一个从属的位置,缺少更多学习、交流和提升的机会。与此同时,实验课程的内容、教学大纲更是多年不变,缺少创新,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高校忽略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所导致的。

实验课程的开展是理论指导实践最直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创新以及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梳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切实开展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精品课程建设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所在学科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

因此,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加有利于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报刊编辑是实践操作性强、同时需要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验教学课程,它是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的一门课程,如何将它建设成实验精品课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模式、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出发。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设置教材,使教材内容安排更加合理

实验教学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课学习的内容与实践更好的结合,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报刊版面的设置与排版、报刊内容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图形与文字的配合等等内容。传统的教材多是类似于说明书的形式,仅仅介绍各种控件及案例的操作方法,但是操作方法的理论依据、各操作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整个版面的编排、设计等内容很少涉及,因此在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教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要首先进行改革。在教材的设置与安排上,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用于介绍报刊编辑的基本设置和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字、段落、图片、图像、色彩等的主要操作,让同学们先熟悉整个报刊编辑的内容,也是进行报刊编辑学习的提前热身。下篇则安排几类重要的报刊实例,包括报纸的编辑、杂志编辑以及海报的编辑。每个部分介绍一个完整的刊物编辑过程,使上篇介绍的基本操作能够与之更好地融合从而运用到完整的实际编辑当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让整个报刊在编辑过程中更加合理、科学。整个教材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编辑、设计,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这样一来,使得整本教材在设计架构方面更加全面,内容安排方面也更加合理。

二、建立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

报刊编辑学是一门操作性强、对排版、编辑、设计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课程,这门实验精品课程的教学需要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实验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以教学团队为基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给予老师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报刊编辑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新闻理论、报纸编辑学、读报评报、新闻采编、报纸编辑软件操作技巧、版面设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研究新闻学、新闻采写、设计等方向的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为报刊编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让业界在报刊编辑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士走进课堂,用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进行教学,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业界老师可以将报刊编辑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课堂中可能不会碰到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将业界的操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这门课程的实际指导意义和价值更高。

三、整合资源,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

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报刊编辑这样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必须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信息时代下,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与网络的结合。除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报刊编辑的资源、课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使得获取海量信息、资源变得方便快捷;同时学生作品以及搜索的资源可以上传至网络服务器,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验室变成课堂,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互动,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模式的束缚。

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整合了各种资源,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运用的实际教学中去,模拟真正的报刊编辑操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真实体验到报刊编辑的工作环境,软件操作、报刊打印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当电脑屏幕中的报刊真正呈现出报纸、杂志的模样,便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方便学生进行修改,在不断地操练、观察、修改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报刊编辑的过程,也更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实验课程的实验室环境也要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高校需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设备、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升实验水平和质量,逐渐与业界实验室接轨,用先进的技术、生动的教学来创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

四、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前了解业界工作氛围

实验精品课程建设就需要搭建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更早地也更快地了解到业界的工作环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能力。

报刊编辑课程需要了解新闻理论、报刊版面设计、报纸编辑软件操作等,这些内容的掌握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来指导实践,因此在课后需要为学生创造完备的实习实践基地。学院可以与当地的报社、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等新闻类工作单位通力合作,为学生搭建学界与业界的桥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和真正有报刊编辑经验的人学习与沟通,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求知的能力,培养主观能动性,了解更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编辑知识和技巧。学界与业界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实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界和业界优势资源的互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五、提升管理能力,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实验室设备众多,随着实验课程不断被重视,设备利用率提高之后,加强实验室管理,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变得更加重要。这些细节得到落实才能更好地保证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及时解决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建立更加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

结语

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必须要求学校至上而下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勇于创新,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贡献力量;与此同时,不断开拓教学团队视野,吸取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教学团队、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高效的教学管理,只有这些教学资源之间优势互补、不断优化,才能为实验教学改革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促进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教学项目《新闻传播信息共享教学平台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①冯婉玲、段远源,《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制度保障——兼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②精品课程,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058442.htm

③郑家茂,《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升教学工作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④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D].天津大学,2010

⑤刘艳,《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⑥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10

尽管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但研究者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着相似的见解,即一切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事物和条件,与学习有所联系并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资源,都属于课程资源。学者们对课程资源的范畴也进行了探讨,但无论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或者物质课程资源与精神课程资源,都难以涵盖所有的资源类型。加之各种课程资源之间本身存在着交叉、融合,更是无法完全分割开来。比如现实中的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了上述的两种功能,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网络、人力和环境资源等,它们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再如,无论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都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范畴,如果单单根据某一种分类去思考课程建设的策略,难免会存在偏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等。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是制订本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包括课件制作)、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实践、课程资源上网及完善维护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程资源内容的网络化建设及精品课程的网络化评审。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使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起到更好的精品课程示范作用,并对其他课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由此可见,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必须实现以网络为载体,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其他非精品课程起到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专门就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建设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将精品课程的这一特点与课程资源的广阔范畴相联系,笔者认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从符合网络化需求的资源人手去思考优化策略。

二、精品课程资源筛选的优化策略

从资源的形式来讲,由于精品课程资源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共享,所以在筛选资源时应当把重点放在能够以网络为载体的资源上。相对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往往无法直接放到网络上,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教具、实验仪器等工具设备。因此,在筛选精品课程资源时,第一步应加强对素材性课程资源加建设。在完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第二步是运用媒体技术再开发有关的将某些条件性课程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如将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化资源制作成CA3或PDF格式的文件,对某课程内容链接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运用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制作成视频文件,将实验操作步骤制作成FLASH格式文件,等等。

从资源的内容来讲,在筛选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汇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精品课程资源应代表着国内同类课程资源的最高水平,承担精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应当是在该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保证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当将重心放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资源中筛选出体现课程特色和教师理念的内容上。另外,还应在同类资源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如使用权威的教材,列举经典的案例等,应避免资源在多个网站上的重复建设,使精品课程资源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教师资源的优化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只是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课程,对课程进行解释并推向学生。而在建设精品课程时,教师首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然后才是实施者。勿庸置疑,教师资源是精品课程资源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而要使教师在建设过程中发挥起积极的作用,可通过多元、多级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角色。

首先,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改变把教材、书本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阔的,将视野拓宽到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上,使精品课程资源贴近生活、符合现实。同时,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学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

其次,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由于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将课程资源转化、制作成电子素材的技能。目前,不少高校采取的是精品课程资源的筛选者和实施者与制作者分工合作的方式,即承担某门精品课程的教师负责确定课程资源的内容,如大纲、教案、讲义等,然后交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资源的上网。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技术人员往往是这门课程的门外汉,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制作出来的网络素材难以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容易出错。因此,任课教师应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制作能力,尽可能地使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师的课程理念相符。

四、学生资源的优化策略

从新的课程资源观来看,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任何课程的开发者都不能抛开这一基本资源。由于精品课程面向全国免费开放,受众广泛且层次复杂,对于课程

内容的需要也各有不同,这就对精品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应具有最大程度的普遍适用性,另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选取素材时还应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特点,将课程资源进行分层归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另外,建设者在搭建网络平台时,应设计可供学生反馈的平台,使学生能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融入到课程活动之中,既能为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也可在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起到借鉴、启发的作用。

无论是加强教师作用还是开发学生资源,其实都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建设策略,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能动性。除了教师和学生,文化界、科学界、艺术界的学者、大师以及学有专长的社会名人,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只不过这一部分人力资源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而是将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贡献出来,进而转化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五、信息技术的优化策略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66-03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课程之一。在青岛理工大学最早开设于2000年,一直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多年来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该课程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建设,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资助。在已有基础上,深化教育革新,强化内功,系统性地建设、完善精品课程,需要教学团队深入研究和把握。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1]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资源,提升其内在价值,有效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3]

精品课程建设是大学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科学技术在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层出不穷,一方面,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否则课程的生命力就会丧失。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在不断进步,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革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将导致昔日优秀的课程不再优秀,甚至落伍淘汰。[4]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简化如图1所示,对学生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系统内主要部分。

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规定了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顺序与内容,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依据。教学设备条件是教学质量的职称条件,包括校园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设备、实验设备条件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态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大师对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人生观形成,都十分重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执行力要素规范教学流程、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成果,使学生合乎毕业条件。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与提高管理执行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学风,教师形成严谨与创新的教风。

将教学系统相关要素展开,得到鱼骨分析图,如图2。一方面,要明确因素与建设精品课程目标的相关关系。即当所有因素为正相关时,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妨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明确所有的支持要素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精品课程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遥不可及,而在于脚踏实地地完成方方面面的建设工作。

三、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系统分析,抓住重点与全面解决问题相结合,从课程的建设计划、队伍建设、内容和体系改革、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和实践并重等方面着手,实现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工程学课程在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制定的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特点,是精品课程群中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必须要做好课程之间知识体系的衔接。

(二)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依托课程组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结合。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级精品课程乃至省级精品课程,成为山东省区域本专业业内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成为管理学领域重要的学习中心,实现教学效果和学术地位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先进性

该课程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交通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应用的需要,既注重该课程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又注重该学科理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用获国家教委一等奖的教材,但又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内容。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我们在内容上将实现两大突破:第一,在讲授内容方面,在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系统讲述相关知识,注重深度控制,是学生构建交通工程学科的体系。第二,部分知识模块可以深入讲授,以便后来不再占用学时,如交通环境等。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课程组所有教师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重新设计和优化了多媒体课件,以扩大授课的信息量和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同时,建立了管理学课程网站[5],通过作业练习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程网站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主动和积极的课程学习。除此之外,课程组利用将购置的教学视频辅助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网站,如利用Google街景功能看国内外道路设计、优酷视频网站了解交通事故等,搜集短小精悍的案例视频资料,根据需要引入课堂。

(五)课堂及教学改革

本课程组通过实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交互式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教、实践体验学”的教学模式[6],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交通工程领域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以案例、图片、录像等形式客观地展现交通工程专业精髓。

在教学方法上,总体遵循“课前引导、课堂精讲、课后作业、团队讨论”四个环节,增加随堂测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精讲与多练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式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脑、动手,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为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进记分办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严格、全面记录课堂讨论和作业检查情况信息。

(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组加强了实践教学,以更好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第一,加强课内实习环节,设计好几个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利用二年级初始,学生对专业的满怀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第三,与学院团委联合通过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七)网络平台建设

丰富网络平台的结构与功能,除了陈述内容和下载材料的功能,更要增加和扩大互动功能和内容,如网上答疑交流。继续完善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全部课件上网、教学视频上网、实践教学上网、作业上网、参考资料上网。

(八)采他山之石,纳百家之长

学习、参考国内外名校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互联网,可以参考学习其他高校的交通工程学和其他课程的网站建设情况。通过到其他高校访问,学习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组织过程等,做到取长补短。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会良,张玉柯.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研究 2005,(4):58-60.

[2] 杨玉娟.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问题探析[J]. 新课程研究,2010,(207):38-40.

[3] 周广林,刘春生,徐文娟.精品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30(1):66-68.

篇12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Upgrading the Teachers' Skil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sior Course

MA Lunjiao, LI Dongsheng, WANG Hua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5)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key to building the excelsior course.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must be continuing to grow and to enhance their own overall qualities from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kills, knowledge structure, research ability, and even instruments of their own style and so on.

Key wordsexcelsior cours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kills

在高校招生规模迅猛增长的情况下,为了继续保持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2003年决定实施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并于2003年启动了“质量工程”的先期具体项目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其目标要求建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教师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五个“一流”的关键。我院“统计学”课程是2010年度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教师要不断成长,从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甚至仪表风范等方面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水平素质。

1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指挥棒。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一总体目标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

一是要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摒弃“教师本位”观念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应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教学活动应是教学互动的“双边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强调学生潜能开发和能力培养。

二是要合理定位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服务思想。传统的思想观点是高校教育的产出是人才,或高等教育的产品是人。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是教育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对象。①为此,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学生服务。要调查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要研究怎么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时代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是形成“生成性教学”理念。精品课程是示范性课程,应该在创新型开拓型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起着重要的示范性、引领性、辐射性作用。因此,其教学理念要体现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精品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学设计不能只是闭门造车,不能只是想当然或凭自己的“权威”设计出来的,而应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由学生需要来确定,即由学生在学习现场生成,这是唯一正确的教学起点和学习起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树立“生成性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轨道,而可以根据现场“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引导课堂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生成性资源很多,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②“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预成性教学”的,是对“预成性教学”的批判和超越,是对“预成性教学”的修正和补充,执行有力则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 掌握超群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技能水平状况是精品课程是否“精品”的最生动、最直接体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根据实际需要,应从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以及教学研究技能等五个直接方面,以及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辅助方面来全面提升教学技能。

篇13

从教二十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部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体制的转变与改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单一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等等。特别是2003年推出的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涵义。

一、精品课程的涵义

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近10年来,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的国家、省、市、校精品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课程类别涉及众多,有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医学等。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实践条件和课程管理等方面。所谓的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一种符合课程发展趋势的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一)精品课程建设成效

围绕课程建设标准,2010年我校《基础会计与实训》申报市级精品课程成功,近几年《出纳实务》等几门课程陆续申报成功。建设过程中成效体现在:

1.根据市场调研,课程定位科学合理。

专业老师通过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区域市场对各会计岗位需求状况与发展趋势,行业、企业专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及对课程开设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根据调研结合苏州区域性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专业定位、专业内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与人才培养方案。

2.重视教材建设,完善教学内容

如精品课程《基础会计与实训》的建设,有李建红老师主编,学校部分专业老师和其他兄弟学校教师参编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集》等自编教材,教学内容也做了合理的增删。

3.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如精品课程《出纳实务》,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讲座,校外实践教学等,学生思考积极,乐于实践,教学效果有提升。

4.强化教师梯队,做好三项工程

青年教师系统培养工程,骨干教师优化提升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现在这三项工程正在有效持续的发展中,向着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积极进取、业务精湛、善于创新的高素质、“双师型”会计“名师”队伍努力。

5.不断完备实训基地,保障实践教学

学校建有实训楼,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设备总值419万元。目前已建立的实训基地有苏州德福信会计事务所,苏州市航海绳网厂,苏州毅诚记账公司等30多个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良性发展。

6.规范相关制度,优化课程管理

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每个班级有“教师教学情况记载”;每学期进行二次教学“七认真”检查;每周做好“教与学巡查”等;从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保障了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总而言之,会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推进课程改革、课程特色上已初显成效。不过在此同时也看到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困惑

困惑一:重形式,轻内涵

1.精品不精,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申报材料上,轻视课程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有限,缺少课程内涵。

教材是培养人最直接、最关键的要素。各精品课程在申报时都建有自编教材、

电子教案、习题、实践指导书、课件、录像、软件程序平台等,但往往没有足够

的精品意识,没有考虑具体课程的特征、校本教材内容与书本内容基本雷同,胡乱堆砌,并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更新;教学策略多却难尽人意,缺乏激情等等,结果是精品课程只是“有”而实际意义不大。

2.网页设计制作缺乏规划和特色

精品课程的展示有赖于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我校网页设计有计算机专业老师制作设计,但由于缺乏对会计专业认知,故只是侧重于界面设计而忽视了栏目本身所要呈现的具体内容。而课程团队教师虽有各种职称层次、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教师组成,但对于网站的后台操作能力有限,导致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从而影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困惑二:重评审,轻评价

1.精品课程的申报经专家评审通过,除建设中期专家检查外,缺少对精品课程持续有效的交流、监控评估;

2.我校专业教学评价采用的是校外专家、校内督导、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是收效甚微。该评价只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缺乏对学习者自身和同伴的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过程性评价。

困惑三:重产权,轻共享

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但是无论是我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还是其他院校的网站,课程教师往往为保护自己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申报成功后就会立刻删除某些原创性或精彩的电子资料,学习者点击进入看到的只是一些常见的、没有特色创新的,甚至是过时的资源,再有就是点击进入后显示“找不到网页、该页无法显示、正在建设中或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使得精品课程成为名义上的精品,无法访问到有价值的内容。

困惑四:重理论,轻实践

1.校内实践教学中,通过仿真教学资源和会计软件方式进行实践训练,但由于老师有时难以掌控上课进度和处理电脑技术上的问题,有些“望而生畏”于是乎会被“理论实践”课所替代,软件使用率不是很高。

2.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一般不愿意拿出账本,实训资料难以收集,经典案例较少。拿《成本会计和实训》课程来说吧,每个企业的成本核算环节都有所不同,有些资料还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能公开,虽有企业专家开讲座,做辅导,却往往集中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和企业用工素质的层面上,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技能实训锻炼等方面交流偏少,实践渗透不足。

3.会计岗位实践的局限性,企业实践时不可能大批量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同一家企业,多数单位只需要2-3名的顶岗实践学生,故人人参与对口的顶岗实践有一定的难度。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精“宜”求精

精品课程之所以为精品,在于其内涵,在于课程的示范性作用,在于精品课程所传递的知识及内容。我们不是为了精品而建“精品”,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完善自编教材、习题和实践案例库、课件等教学资源,若再加以精彩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方便地获取参考资料和素材,加深对课程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更能激发成为教师创新性施教的平台,把精品课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益求精。

(二)审而有“价”

1.申报成功后,对各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和质量的监控不能放松,评审部门要出台相关的监控评价体系。致使课程建设不得不进行维护、更新、革新。如师生交互平台只在评审期间启用,评审结束后基本无人问津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

2.要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特点,有所侧重,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如在教学

评价中,既要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更要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从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著”享其成

在精品建设中的课程资源花费了教师团队成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长期的知识收集、积累和整合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著作”。如何解决“著”“享”问题呢?

1.教育部曾出台了相关文件,但仍需科学合理完善方案。可多方采集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精品课程成功推出后维护知识产权同时提供资源免费共享作出规

定或指示;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或奖惩制度。

2.我个人觉得江苏省教育厅与凤凰传媒旗下的创壹软件公司共建的江苏省国示范中职校课程资源库的做法不免也是一个好的方法。它把学校精品课程教师从一大堆网络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教师就可以在已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精心做好属于自己学校共享的教育资源,或多校联动,共建共享。从而保证精品课程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提高精品课程的共享教育资源质量。

(四)内外“践”修

教学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1.校内教学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施,进一步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一方面会计仿真实践教学尝试结合ERP沙盘教学,另一方面在校内注册、设立记账公司,进行会计全真模拟训练,弥补现有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不足,不断优化会计专业实训功能。

2.校外实训

把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通过实际工作过程的参观,切身感受制造企业的财务核算过程。接受企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老师的实地指导,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课程发展没有止境,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后坐享其成,相反建设与发展将作为永恒主题贯穿于其整个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 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