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

篇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07-03

出版物承载着一定的信息文化知识,其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的集合,因此出版物具有文化属性。向人们提供信息文化知识,是出版行为的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社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作为承载信息的出版物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出版物和出版行为共同构成出版业,出版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文化价值属性和经济价值属性。文化价值属性和经济价值属性是一矛盾共同体,如何使这个矛盾共同体中的各种矛盾达到平衡状态,是当前出版业在追求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实现出版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是出版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当前的研究大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不细致,不紧密是其主要问题。在宏观角度下,没有严谨的数据和理论,这就使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和深度。从博弈的视角下对出版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矛盾进行研究的文献犹如凤毛麟角,本文就尝试运用博弈理论对出版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1 根据出版业独特属性设立博弈假设和模型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大多追求经济利益,越来越偏离文化发展的真正轨道。过分追求文化的经济利益这必然导致文化的价值利益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博弈论可以很好的分析文化的价值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

1.1 出版业和博弈论

博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运筹学,涵盖领域非常广泛。现代博弈论主要是指博弈各主体在进行博弈时如何选择决策和保证主体之间均衡的问题。通俗点说,博弈论就是想对方想的对策,又叫对策论。博弈论3个字并不是单纯的一种理论,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前市场就是一个冲突和博弈的综合体,出版企业如何在市场中正确对待自身对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追求,妥善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运用博弈论的基本任务。在当前对出版业中运用博弈论的研究中,出版业必须保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追求的平衡是重要观点。

1.2 模型假设

在出版业博弈论中,出版企业和市场是博弈论的主要主体。在出版企业和市场的博弈之中,出版企业想市场所想的出版企业的对策,再根据此来想办法解决市场的这个对策,双方都根据对方所想进行下一步,这就形成了出版企业和市场最原始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对出版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文献中,一般均假设博弈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在信息方面出版企业和市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出版企业和市场均为风险中性者。由于出版企业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必然追求出版物的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市场决定着出版企业的出版物符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需不需要购买。然而,并不是出版企业的所有出版物均符合市场的价值鉴定。市场对出版物的价值有极大的影响。市场在付出一定的成本后,可能会发现出版物的价值,但是也可能发现不了,发现成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现实性的假定。

1.3 博弈模型

根据上述市场发现了出版物价值的不确定性,建立的博弈模型如表1。

2 对出版企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博弈分析和纳什均衡

2.1 出版企业可能选择的博弈策略

根据表1所设条件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出版企业选择经济价值收益:

3 博弈论对出版业追求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指导

当前出版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出版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合理的,但是市场对出版企业的出版物具有反作用。如果出版物中的那些盗版、假货流入市场,势必会导致出版行业的混乱,这是不利于出版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如何把博弈论与出版业的价值追求相结合,发挥博弈论的指导作用,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把博弈论的指导作用运用到出版业的价值追求中去必须从以下方面出发。

3.1 坚定出版业的文化理念

意识具有反作用,出版业必须重视行业文化理念建设,在建设中尤其要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要不断深化认识,从博弈论来看,博弈主体的思想和动作是紧密相关的。出版业对经济利益追求过高,会导致出版业出版物的质量下滑,这样就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优秀出版物的要求,出版物的销售受阻,反过来会给出版业带来产品积压等问题,不利于出版业的发展。因此,出版业必须坚定出版业文化理念,始终把文化价值追求放在首要地位,不断深化认识。

其次,要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出版业的发展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版业要在市场经济的变革冲击下,坚定信念,经受住考验,坚定出版行业的文化价值追求。

再次,应当在市场经济下表现突出的情况下,出版业更要坚持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吸纳融合新信息知识,做到传播知识的高质量、科学化、大众化,真正实现出版的文化传播职能。

3.2 合理追求经济利益

满足人们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成果就是经济利益,出版业对正当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必须支持的,因为出版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出版业的充分发展需要其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出版业追求经济利益必须在合理范围内。由博弈论我们可知,博弈均衡需要博弈主体在利益上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出版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仅会造成质量低下和盗版的出版物在市场泛滥,而且还会对出版业的产业链发生破坏。出版企业合理追求经济利益不应畏首畏尾,应该大步流星。出版业应当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发行出版物时,应当严格遵守市场价值规律。在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出版物的同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出版业只有积极追求合理的经济价值,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3.3 降低出版业博弈分析的成本

在实现出版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纳什均衡过程中,要不断降低鉴别分析成本。首先,应当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通过对国民进行文化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干净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国民能够自觉抵制低俗的文化。国民文学鉴赏水平整体提高,才能减少因鉴别错误给出版业带来的损失。其次,国家应当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出版物的格式统一,应当最大程度的给读者的查阅带来方便,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出版业的法律保护。

3.4 重视市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著基础作用。由博弈论可知,博弈主体在博弈过程中紧密联系,互相制衡。市场应当及时淘汰落后的出版企业,优化出版市场环境。市场应当保证出版物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力促进积极的、健康的出版物的传播,并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促使出版企业重视出版物承载的文化价值。政府和相关出版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因市场固有缺陷而产生的问题进行干预,如制定出版行业政策法规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当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减少因市场的盲目性给出版行业带来的损失。

4 结论

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一种常态,出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特殊主体,应当合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出版企业的特殊主体地位决定着其担负传播优秀文化的崇高使命。出版企业在价值追求中应当将文化价值追求放在首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只有出版业和市场在博弈中达到平衡,出版业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凌,王翔.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J].上海经济研究,2010(1):35-41.

篇2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民族品牌;经济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11402

1劳动价值理论的评述

1.1劳动价值理论观点描述

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其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的劳动的含量。

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起着支配作用,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的调节产生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把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1.2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对价值理论的评述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价值创造过程中,除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和信息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因素。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对社会财富积累的贡献越来越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已造福于民”。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人这一劳动主体把科学技术融入到其他生产要素当中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出多倍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更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制度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产生不过是把社会价值共意得到一种稳定性存在的保证,把道德秩序转化为一种权利秩序,它为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交换行为规范、组织原则以及知识技能等等的人类发展的创造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世代承续的社会机制,保存了人们交换行为和关系的模式,并且通过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而扩大了社会交换的范围。这种外部意志的强加力协调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并促进或阻碍价值的创造。例如,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股份制逐渐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创造价值有激励作用。

2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及构成

2.1从商品的二重性看民族品牌的价值来源

(1)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这里就强调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是物的客观存在。物的这种“有用性”离开了商品实体就不存在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还有社会的。从另一角度看,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成为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既可能是商品本身所具备的,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发现”,还可能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民族品牌的“有用性”承载于其产品上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和社会需求层面。人们在购买民族品牌享受其基本的“有用性”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品牌走上全球化品牌的趋势的欣慰。可以说,消费者在购买民族品牌所得到的精神和社会层面的上满足,远远高于他所为此支付的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商品所提供的“消费剩余”。

(2)从商品的价值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筋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生产消耗”。这种劳动耗费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即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这里说的商品的价值高低对来说,既表现在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上,也表现在商品的外在质量和辅助功能、美学功能上;既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也表现在商品带给人们的精神、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差异上。民族品牌与非民族品牌以及其他非品牌商品的本质差别即在于劳动投入量与数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民族品牌商品投入的劳动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高于非民族品牌商品的投入,因此品牌商品就包含更多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就能满足人们更多、更高从层次的需要。

2.2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构成

(1)民族品牌的价值内涵。

品牌价值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赋予产品的物理功能上的情感和体验附加值。由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所以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总资产的著称部分之一。在既定的劳动投入条件下,民族品牌价值取决于生产者特殊劳动投入和市场认可的契合程度。本文主要谈及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的积累使得产品不仅仅作为实用价值的载体而存在,更使得产品在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文化更是以一种价值符号来传到产品的理念、价值观念和特殊效用,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进而转化为品牌的经济价值。

(2)民族品牌的价值构成。

从传统的角度看,民族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资源组成、技术工艺、文化特征、广告与形象等也包括安全性、实用性、特殊性所带来的效用(包括生理和心理)。民族品牌价值和其他品牌价值一样,生成过程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不同的是,民族品牌价值中更多的包括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品牌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在其著作《品牌价值论》中运用品牌经济价值曲线分析了品牌价值的构成,认为品牌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者特殊劳动投入量与市场与社会认可程度的契合点。当两者值较高时,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当前者值较大,后者值较小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小,甚至为负;当前者值较低,后者值较高时,民族品牌经济价值较大。所以,我借鉴王成荣的品牌经济价值构成理论来说明民族品牌经济价值构成,并认为民族品牌价值在其经济价值构成方面与传统品牌的经济价值并无差异性,只是民族品牌更能使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效用(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等)。

3民族品牌发展的制度性依赖

制度作为价值共意合法化或者说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约束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素在经济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核心地位。

3.1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产品和服务是民族品牌的载体,也是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增值的核心。产品创新是民族品牌提升的第一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新包装的设计与运用、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等方面。服务价值也是构成民族品牌价值的有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使产品因良好的服务而增值。

民族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技术、资金和信誉保证等以使民族品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因素无不为民族品牌提升给予支持和保障。制度是以对努力成果的承认和保护,来建立激发努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的。在一个封闭性的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或许就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努力程度;而在一个开放的制度模式中,其他因素的介入,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努力程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政府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激励、对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的政策性支持和财政倾斜。

这些年来,大家目睹了我国众多民族品牌如健力宝、活力28、乐百氏等等本土品牌一个个被外资收入囊中之后,汇源的举动确实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这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殆尽无不反应了当前国内民族企业发展的艰难和政府对民族品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基于民族品牌发展更好的环境和关怀,以必要的合理的措施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1)政府应主导国家品牌计划,扶植优势产业区域、产业集群重点突破。(2)制定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3)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干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并购。

3.2民族品牌营销传播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除了民族企业产品本身的创新,对民族品牌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样是提升民族品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民族品牌营销也需要投入资源,而资源是价值转换的前提。制度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民族品牌传播过程中也担任重要的角色。制度对信息资源获得的可能性以及获得的效率直接影响了民族品牌传播的速率和传播广度。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平台,为民族品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借鉴很多发达国家在利用首脑外交渠道为自己的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的做法,开放国家外交资源,扶植企业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

3.3民族品牌文化创新对制度的依赖

民族品牌文化是民族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核心。民族品牌物质文化是民族品牌文化的实物体现,民族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示、包装等方面体现民族品牌文化的是想和品牌价值观。民族品牌文化战略是民族品牌精神贯彻、品牌价值提升和顾客品牌忠诚的实现过程。

那么,作为文化“三层次”中的制度的文化使价值共意合法化和固定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制度文化的这种两面性质促使了价值观共意在民族品牌文化中的实现和创新。制度要素在强化或淡化因民族文化差异而致使的经济主体出发点差异上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民族企业内来看,经济主体成员对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努力程度及其效率大小的状况,依赖于制度要素的动力机制塑造,因此,一个落后的制度模式,在强化民族品牌个性和品牌文化创新出发点差异的同时,也就压抑了人们的经济努力,闲置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和对随机因素的利用可能,使整个民族品牌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呆滞的特征。因此,政府应给予民族品牌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民族品牌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品牌的国际化更具有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国家招投标法出台后,除了特定项目,基本上都采用招标方式确定承包商,经过近 几年各地招投标结果的资料分析,目前招标工程中标价普遍低于标底价达 15%以上,个别 偏差较大的甚至高达 40%的下降幅度。应该说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价和标底价差异幅

度达 到如此 的程度, 是 不正常 的 ,特别 是按照《 建 设工程 工 程量清单 计价 规 范 》

(GB50500-2003)两者都是在统一的工程量清单基础上编制的情况下,差异如此之大,就 更不正常。本文根据工作经验,结合市场情况,分析探讨建设工程标底价与中标价产 生较大差异的原因,以期对促进建筑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作一些探索。

1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对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的影响

建设工程招标的标底价是根据国家规定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地区编制的材料市场 价格信息,按单位估价法计算的,以工程实物量和货币形式表现的预算,它是用来控制基 本建设投资和拔款、编制基本建设计划、签订施工合同、成本核算和办理工程结算的重要 文件。承包商响应招标文件实质要求,以中标为目的的报出的施工图工程造价即为投标价。 投标价是承包商就招标项目向招标单位发出的价格要约,经过评标程序胜出的投标价格即 为中标价。

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实行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按照招标要求和施工设计图纸,依

据国标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的招标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应该最大程度的反映了拟建 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其作为招标人和投标人计算工程造价共同的基础,工程量数量在 两者来说没有差异。而招标单位的标底价基本上是由咨询公司或招标单位自设的造价部门 编制的,其定额依据是当地综合价格或预算价格及消耗量。所以标底价反映的是单位建筑 产品的市场价值。价格作为价值的体现是要符合价值规律的,即供不应求,则价格就高; 供过于求,则价格就低。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完成建筑产品所必须的机械、 人工、材料在建设市场上已经远远供过于求了。因此,作为投标单位主体的施工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状态,施工项目的交易价格当然低于价值了。

2 工程成本对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的影响按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计算的工程造价从招标文

件规定看应是包括各种技术、质量、进度和风险等因素在内的完成工程量清单所列项目的全

部费用,含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和规费、税金等。其中分分项工程费

和措施项目费是主体,其它项 目费以实际有无发生的情况计算,规费和税金是费率的形式反

映的。下面就分部分项工程费和措施项目费进行分析。

2.1 分部分项工程费的对比分析

分部分项工程费用是由清单项目工程量和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组成的,其与当地定额的 关系是:工程量清单位综合单价=Σ(子目综合价格工程量×子目综合价格)/清单工程量, 子目综合价格由工料机价格与管理费率、利润费率组成。现就组成综合价格的各部分进行 对比分析:

(1) 人工差异对比:定额依据是工日是一天八小时计算的,费用含劳保费,而市场

上的工日却是以一天十小时以上较高工作强度的时间计算的,而且承包商承建项目所需人 工基本上以较低的价格外包,对农民工的超额工人时间,承包商并不支付额外报酬,而农 民工劳保费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开始提及的。

(2) 材料差异对比:在工程造价组成中,材料费占 60%~70%以上,材料费的差异在 正常情况下是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幅度大的重要因素。定额所依据的材料价格基本上当地 定额站所的建筑材料信息价格,由于材料品牌、品种、规格繁多,反映的同品种同规 格的价格基本为市场平均水平。施工方使用的材料可以采取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或招标采购 的方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取得较低的材料价格,根据与信息价格的实际对比,除了钢筋 等少数材料价格与实际较为接近外,多数材料均有 15%~30%的幅度差别。当然有些信息价 格上没有的材料采用市场询价的方式所采集的价格幅度差异就要小得多。

(3) 施工机械对比:国内建筑工程市场发展日趋于专业化,对于很多施工机械,施 工方大都不愿意一次性投入大笔资金购买,而在项目施工中采用租赁的形式,解决投入大 加收时间长及占用有限资金的的问题,有自有施工机械的企业则采用加速折旧的方式在较 短的时间段内收回成本,以谋求在以后的竞争中报出较低的机械费用。

(4) 对于管理费、利润计算,目前较多采用一个有幅度的动态费率管理办法,企业报价费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投标策略自己取定,作为编制预算或标底一般则采用推荐费率,相比投标报价的费率还是偏高。如果标底价采用的费率全部按最低的费率值,在管理费及利润方面能够有效的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

2.2 措施项目费的对比分析措施项目费是指工程量清单中,除分部分项工程费外,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按照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规范、规程要求必须配套完成的工程内容所需的费用,主要包括模板、脚手架、大型机械台班及进退场费、高层建筑增加费等。

(1) 模板工程类似于分部分项工程子目,相同部分不在赘述,但是定额采用木器厂 模综合考虑的,着重在周转次数,次数越多,摊销费用越少,对单位建筑产品来说成本越 低,承包商可以根据具体项目确定最合理的支模方式,并通过精心的组织管理,减少损耗, 增加模板的使用次数,降低成本。

(2) 定额综合价格中的脚手架项目是以面积按整个施工工期计算的,这在定额使用

期间已经证明价格偏高,特别是综合脚手架。当然在新的消耗量里综合脚手架项目已趋于 合理,其计算方式分搭设和使用两阶段。对于承包商来说,脚手架钢管可以通过精心维护 增加周转次数,工日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以面积计酬的方式降低成本。对于脚手架可 以采用马凳替代,由劳务队伍承担。当然模板和脚手架也可以专业分包,从市场上选择管 理水平较高,报价最低的专业队伍,以获取管理费和利润方面的收益。

(3) 建设市场的专业化分工越细,承包商的管理方面越方便,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的转变,桩机、塔吊、垂直运输机械等专业公司大量涌现,让承包商从此脱离了施工 机械管理的桎梏,再也不用为施工机械闲置、维护保养、大修等发愁了。承包商需要做的 就是有项目时在众多竞争队伍中选取一家性价比高的企业为自己服务,进退场费都可以不 考虑了。

综上所述,由于施工企业经过长期发展,有其大量的项目施工经验,对施工工序的工

料机节余和赢利水平积累了大量数据,即使没有制定企业内部消耗量,也有其内部操作及 行为准则,以便在随后的工程项目中引用和改进。市场竞争越激烈,施工管理越严格,如 此往复,体现社会先进成本的消耗量就产生了,投标人依据社会先进成本报的投标价格理 所当然要低于按社会平均成本所作的标底价格。

3 投标报价策略对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的影响

投标策略是指承包商在投标竞争中的系统工作部署及其参与投标竞争的方式和手段。

(1) 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前,一般会根据招标工程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组织有关 投标人员进行投标策略分析,其中包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和自身实力分析、对手分析和机 会利益分析等。有的承包商出于打入市场的考虑,选择非常低的投标报价,不以赢利为目 的,只求打入当地市场,获得以后发展的机会。有的承包商则根据项目情况具体分析机会 利益,以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为主,报价方法有直接成本法、不平衡 报价法等。

(2) 投标报价方法是依据投标策略选择的,一个成功的投标策略必须运用与之相适

应的报价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一个工程投标过程中往往不只运用一个报价方法,还可能采用了多个报价方法,取长补短。

(3) 一个成熟的投标策略也是造成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较大的原因。

4 恶性竞争对标底价与中标价差异的影响 由于竞争对手过多,导致承包商为了获得中标机

会,恶意压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提出投标报价,严重扰乱了建设投标市场。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都 必须遵守价值规律,以低于成本出售的产品不是本身有质量问题就是功能不健全,否则生产商就会赔本经营,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对生产商来说都是致命的,这是市场选择。这样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建筑市场,以低于成本价中标获取的项目,会发生以下几种可能的情况:

(1) 承包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违反法律规定将工程转包。

(2) 采用质量低劣的工程材料,给工程质量、使用寿命造成极大影响。

篇4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篇5

高校美术教育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即艺术生产力。长期以来的高校美术教育形式忽略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高校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同样具有一般物质的生产特点,受到经济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制约。我们培养人才应该和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既要考虑到高校美术教育对提高人们审美素质的重要作用,又要顾及到它的“产业性”,使高校美术教育的作用更加全面,使人才的培养减少盲目性与随意性,并能与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美术学科与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正逐步地显现出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美术教育与实践能力

1.美术对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在谈论高校美术教育与劳动能力的同时,有必要首先探讨一下美育对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重要作用,因为高校美术教育是美育所包含的具体学科之一。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其工作效率的高低是由体力和智力两方面决定的。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要靠体育锻炼及营养,但并非与美育毫不相关。美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形体美和心灵美的重要意义,并能认识到体育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爱美之心的驱动下,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使自己的体质得以增强,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美育对有效发挥人的创造力作用

所谓有效发挥.是指人的体力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没有无谓的消耗。一个人有良好的体力·未必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到所从事的活动之中。决审^的体力是否能够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看他的姿态、动作、技能等是否符合美的标准。而美育是使人的姿态、动作、技能,等达到美的境界的必要前提。美育的主要作用是使人的身体在外形上美观,亦即使人的身体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有力度、节奏感和高度的协调感等。因此,体育能给人以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体力,而美育则能使人的体力在运用于生产劳动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美育对启迪人的创造思维作用

人的智力是构成人的工作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美术、美育的培养对各种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的发展有着直接作用,美育对智力发展的间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智力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任何一方面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只有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时协调发展中才有可能。而美术、美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塑造完美,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无疑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美育却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具有的独特作用。因为美术、美育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美育通过创造美的产品,发现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没有美术和美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而,也难以使人的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高校美术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

美育对科技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造性的劳动态度、旺盛的求知欲望、严格的自我要求、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勉和坚持等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品格,也在科学创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美育是人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有效手段,因此,它对于个体科学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培育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和使他们掌握美与科学的联系,促进科学的发展,进而推动技术的更新。科学活动以揭示真实世界为目的,大自然所具有的对称、和谐、奇异、壮丽等,必然会体现在科学体系之中,从而使科学理论这种抽象的精神产品本身呈现出对称、和谐、协调、奇异等,成为美的东西,具有审美价值。美与真的这种内在一致性,决定了审美标准可以作为科学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尺度。首先,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科学活动主体用美感或美的尺度做出的选择能够结出真理之果。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韦尔曾宣称:“我们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选择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活动主体可以从科学是否美的角度检验科学成果,对科学成果进行美的完善化处理,以科学成果的真与美的统一为目标,不断完善、美化科学成果。一生追求科学美的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如果物理方程在数学上不完美,那就标志着一定的不足,意味着理论有缺陷,需要加以改进。

审美标准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发挥上述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科学活动主体必须懂得科学美和一般美,掌握美的规律,具有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活动主体的必备素养。这便决定了仅仅重视科学教育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美育特别是科学美的教育。目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美术和美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作用

18世纪中叶以来,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实施高校美术教育和美育重要动机。著名德国美学家朗格曾说:“高尚的艺术,最有益于经济,为任何事业所不能及。”美国未来学家、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列举了西方社会近十多年来在美术、出版、戏曲、舞蹈等领域出现的新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后,提出了“现代文艺复兴经济学”这一新概念。

西方的艺术教育经济价值的观念,对于我们是一个极重要的启示。当我们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迫使我们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学校高校美术教育所潜在的经济价值,思考高校美术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注重生活质量。美正向生活生产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审美因素正超越使用功能而备受重视。观赏性艺术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艺术品交易空前活跃。现代社会已离不开艺术,这种需求直接带动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并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市场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有望发展成为相当可观的新兴市场。通过学校高校美术教育和美育培养大量热爱艺术并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社会群体,可以促进艺术欣赏阶层、艺术消费阶层和艺术投资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不仅如此,高校美术教育还培养出了大批艺术家,他们创作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为艺术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观众的需求,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形成。

技术美学与环境艺术的兴起,是现代工业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二者都离不开设计艺术。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十分繁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经济的发展将艺术推向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美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进程。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置于一个战略位置。美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美术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普及高校美术教育的基础,而它的提高又离不开高校美术教育观念的改变与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由此可见,美术、高校美术教育与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美术及美育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全面的学校高校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审美艺术素养,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篇6

中图分类号:S43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7-1

1 经济作物的概念

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2 经济作物发展概述

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3 五大连池市发展经济作物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较大

对于经济效益好容易销售的经济作物,就会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与青睐,种植面积将会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就会带来种子的供应问题。当种子的供应渠道单一、不畅的时候,就会影响经济作物种植。下面是有关德国甜菜种子3418的案例。由德国研制的“3418”甜菜种子是五大连池市极具经济效益的品种。它的产量大、含糖量大、价格高,逐渐得到当地农户的认可,因此被广泛种植。但是2010年由于德国制种产地出现失产现象,所能供应的种子只是2009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种子的供不应求,黑市交易逐渐频繁,假种子也多次出现在市场上。种子的价格上扬,影响了种子市场秩序。农户对于趁机涨价的现象十分不满,投诉不断。五大连池市相关部门为了降低农户的利益损失,积极联络其他品种进行替代。但是与3418相比,其他品种产量减底,价格不高,效益低下。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五大连池市对外入种子的依赖性太高,引入种子渠道狭窄,预见性较差造成的不良后果。

3.2 盲目种植,形不成产业化经营

无论是对传统作物的种植还是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我国都存在种植的盲目性。农民缺少对风险意识的预判和对市场的调研。他们习惯了跟风种植,缺乏市场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为分散,没有根据当地土壤特点、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这样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五大连池市也同样存在这类现象,从不进行市场调研,只是盲目的跟从。在高投入的情况下,低成本卖出。

4 促进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规律对资源进行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节,需要政府的监督、监管的。市场规律体现在商品上主要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规律对商品价值进行调节,即商品价格。但是市场规律不是万能的,存在功能缺陷和不足。因此,政府的调节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1.1 完善市场机制

4.1.2 促进市场信心畅通,纠正市场的不合理分配

4.1.3 保证市场商品价格的公平

4.1.4 价格部门应当加强价格监管

4.1.5 农业部门应加强对种子特许经营制度的监管

4.1.6 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扶持种子、农产品的龙头企业

4.1.7 公安部门应严厉打击买卖伪劣种子的行为

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强有力的打击了市场黑市交易现象,保证了市场中商品的公平交易。这样经济作物在投入市场时,可以获得公平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4.2 建立经济作物专项网站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对于农民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建立供农民参考的网站是十分必要的。要把网站内容分成不同的版块,尽量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农民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阐述。分成不同的版块包括:专家有关经济作物的论坛、经济作物的市场前景、国际有关经济作物的专项座谈经验交流、经济作物病虫害的解答(在线解答)等版块。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84―03

近年来,文化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纵观之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状况,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主要局限于探讨文化与经济的各种联系,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还不多见。一方面,传统上的大多是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乃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研究;另一方而,即使国内外现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文化产业内部运行,还是研究其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一个必要的从经济学角度全方位、整体的研究框架支撑,更没有建立系统的文化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在吸收周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经济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文化生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化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经济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科学概念。如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用把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看作文化现象来进行分析与认识的大文化视角去界定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是用一种大文化视角去审视社会经济现象(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学问,是探讨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揭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层动因,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学问。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方家良,1991;程恩富,1999;胡惠林,2003)则比较倾向于以经济学的角度定义文化经济之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经济范畴的角度和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的经济性和蕴涵的经济逻辑,以揭示文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变化趋势和客观规律。虽然传统上,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被运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给许多人造成了似乎经济学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假象。但是,近20多年以来,经济学当作一种方法论,运用于分析了政治、家庭、制度、历史等多种社会现象,已经把经济学的分析领域拓展到了多个领域。可以说,文化经济学也正是这些拓展逻辑的合理延展,它是经济科学向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经济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的结晶。因此,文化经济学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文化经济学是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出发,运用有针对性、适应性的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说明文化之本体,并把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是作为整体的文化经济学,它并不研究文化经济各分部门的特殊经济规律,而是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是透过这些规律的分析,揭示其共同普遍的经济规律..

三是虽然文化经济学着重考察和研究文化活动中的经济要素,揭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的经济学品格但由于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是文化领域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原则,因此,对文化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的本质特性。

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这一广泛地被使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因此,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就有200多种,其中较为著铝的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之父”E・B・泰勒(E-B-TYh)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我国《辞海》曾为文化下过较为权威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根据以上定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视作文化现象,文化表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涵。

然而,作为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文化本身。“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文化经济学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利学,就因为它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对文化资源、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市场、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化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作为文化经济学的对象性研究范围,主要是指和文化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有关的文化活动现象,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文物博物、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与组织机构、如艺术表演团体、出版社、影剧院场、影视制作公司、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

文化经济学建立的主要依据是的经济哲学观,的经济哲学是关于社会经济运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消费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消费精神生活资料。文化生产属于精神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文化生产以文化产品来满足社会的文化精神需要。而且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他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并指出:“宗教、家庭、国家、道德、法、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所说的“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实质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生产或精神生产。因此,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虽然不同于哲学、科学、教育和宗教等其他精神生产,更不同于物质生产,但文化艺术生产同样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总之,文化经济学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的利学。其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

同时,文化经济学是一个独立的、涉及面相当广的兼有文化和经济双重特性的领域,它有着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表现出种种特殊的矛盾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经济学是文化生产活动与经济生产活动相互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在根本上把自己同其他经济学分支和文化学分支区别开来的经济分支学科。

此外,要注意文化经济学与经济文化学和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文化经济学分析的应是各个文化领域的经济问题,而经济文化学分析的应是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东亚经济崛起中的文化因素等,而文化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和范围也不尽一致,知识经济学是单纯研究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

三、文化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

由于文化经济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生产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因此,文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内容应是一般经济学的拓展。如经济学中的资源、商品(产品)、价值、价格、供给、需求、消费、市场、成本、效益、资本、投资以及分工、贸易,竞争力等。文化经济学则有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产品)、文化价值、文化供给、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生产率、文化资本、文化投资以及文化分工、文化贸易,文化竞争力等;另如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文化经济学中的市场是以文化商品为经营对象的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活动,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从以上罗列对比可以看出,文化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概念、范畴和内容应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并以这些基本范畴为核心,再加上其他派生的范畴,一起构成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对这一系列范畴的分析,阐明整个文化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正如概念、范畴和内容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样,文化经济学的也应需要吸取经济学科学体系的精华,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要注意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而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文化生产中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如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中研究的“商品”(产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本身没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但文化产品一般都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文化经济学没有必要也不应机械地模仿经济学,应根据自身特点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体系。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的配合,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应着重从文化资源配置角度,以文化资源的分析为开端从微观、中观、宏观乃至全球层面层层展开其他内容。微观上阐明文化资源配置与开发、文化供给与需求、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文化投资与消费、文化市场等现象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中观上研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与发展等问题;宏观上研究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及宏观调控等问题;全球层面上阐述文化经济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总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如下:

微观基础篇中观产业篇宏观发展篇国际竞争篇

1.文化与文化资源2、文化产品及价值决定3、文化产品的供求机理4、文化投资与消费5、文化市场6、文化产业的结构7、文化产业的组织8、文化产业的管理9、文化产业的发展10、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11、文化经济与收入分配12、文化经济与劳动就业13、文化经济与宏观调控14、国际文化分工15、国际文化贸易16、国际文化竞争力17、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四、文化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几个矛盾

不断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根据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结合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经济它不仅引出了诸如民族文化资本化等“经济”问题;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背景等对一定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影响和意义等“社会”问题;而且基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甚至扩及于文化安全等“政治”问题。因此,在推进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众多的尖锐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物质商品属性与非物质精神属性的矛盾、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矛盾、文化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矛盾、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以及文化经济效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的矛盾等等。这众多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重矛盾之间。在众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物质商品经济性与非物质精神文化性之间的矛盾。

篇8

2.思自身的实际情况 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选择致富项目。①有的项目资金、资源、技术等条件都具备,能结合市场未来一定时期的供求预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平衡、合理安排,确定选择给自己带来利润最多的项目。②有的项目只具备致富所需的一部分条件,应想办法创造自身所不具备的条件,再结合未来市场供求情况选择恰当的致富项目。③有的项目虽然各种条件都具备,但这些条件的具备程度不同,应该想办法加强不太充分的条件,使之与致富要求相适应。④有的项目对不少农民来说不完全具备致富所要求的条件,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弥补、创造这些条件,但也可以结合自己有限的条件,寻找市场需求,增加自己的收人。

篇9

“保姆荒”,“革”了城里人的“命”

现在找保姆,可愁煞了海口的张大爷。张大爷家以前有一个小保姆,但春节回家过年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因儿子儿媳都要上班,4岁的小孙子上幼儿园得有人接送才行。他和老伴都上了年纪,于是想找个保姆来帮自己照看小孩。他先后在海口市大英村、西沙路的两家家政公司登记过,但一个月过去了,关于保姆的消息仍是石沉大海。日前,张大爷又来到了第三家家政公司,结果还是一样――等待。海口大同路的一家政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春节过后急着找保姆的家庭登记在册的现在就有30多个,但是目前应聘保姆的人却很少。因此,他们也只能按先来后到顺序排队。

为解燃眉之急,保姆队伍连连“扩编”,一些精明的商家甚至从外地“引进”大学生保姆。如北京春节前就迎来了来自四川10所高校的25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高级家政助理。保姆的工资也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其中,春节前上海保姆薪水就翻了两三倍,但“荒”的事态并没有多少缓解,保姆供应量远远赶不上需求的爆发性增长。

找不到保姆,城里人急呀!春节过后家里的劳动力都上班了,家里剩下了孩子和老人,都得需要人照顾;还有那一大堆没有头绪的家务,都在等着人来料理。不得已,一些大城市兴起了“团购保姆风”,几家人合伙聘请一个保姆。可是保姆们好像都约好了一样,搞起了集体“罢工”,甚至私下召开“跳槽峰会”。这下可“革”了雇主的“命”,慌了城里人的“神经”。

价值规律的杠杆翘起了保姆的“二郎腿”

保姆生意边涨边旺。按常理,物品或劳务价格上涨后购买量就多半会减少,要不就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物品和劳务供应增加后价格会慢慢下降。可这条规律对目前的保姆市场不起作用。

做保姆身价既然这么高,为什么没有大批人从事这一行呢?

据专家分析,一方面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其购买服务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愿意支付这项服务的人群增加,需求越来越庞大、多元化和专业化。许多雇主反映,好保姆就像是“高级的技工”,难觅。因此,“高级”保姆的紧俏就成了最近“保姆荒”的新特点。

据媒体报道,年前到达上海的30名大学生保姆,很快被“抢聘”一空。他们大多数是大学本科生,月薪为2500-3000元,是普通保姆工资的两倍;广州一家教助理的月薪已经开到了6000元。雇主需要保姆不再只是简单洗衣、做饭、看孩子、照顾老人,更重要的是人品、素质成了雇主首先考虑的条件,甚至还得要会家庭理财、教育孩子……

广州一家劳务公司负责人称,高级保姆一般要求学历在大专以上。 其间有报道说,有个“川妹子”公司与加拿大一管家学院合作培训涉外私人助理,其参加培训的人员就要求持大专以上学历,英语达到三级。私人助理涵盖了管家和普通家政,在自身素质、技术技能、英语水平等方面要求更高。

可见,保姆这个行业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开始融入更多的知识、技术含量。用经济价值规律的原理讲,保姆这种“商品”的价值的提高,必然导致价格的上涨。普通保姆没人干,高级保姆少之又少,价值规律的杠杆翘起了保姆的“二郎腿”。

解决“保姆荒”“解铃还须系铃人”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参差不齐,目前不可能所有的家庭都聘得起高级保姆,普通保姆大可不必担心失业。现在的事实是,不是求职保姆的着急,而是寻求保姆的上火。面对高级保姆的“荒灾”,许多雇主拿出了高价雇佣的“法宝”,但这个办法不是每个需要保姆的家庭都能用得起的。3000元、4000元或是5000元,这个价也许超过了高级保姆本身的价值,但现在是供不应求,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也是正常的。

篇10

⒈从宏观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不可分割

一定的经济需要一定的文化。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取代封建自然经济后,相应的道德文化没有建立前,自然经济呈现无序状态。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没有建立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的精细的道德文化,使经济活动的许多空间失控,使权钱交易、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这些都严重冲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包含尚公精神,即崇尚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经济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三个有利于”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树立公平意识、进取意识、诚信意识、互助意识。

⒉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必须要求发挥道德的协调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经济关系必然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的调节和支配,这样使得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市场交易规则,发生多种利害冲突,如果不及时地得到合乎市场规律要求的妥善解决,就必然导致市场规则的破坏和市场秩序的紊乱,从而危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一种深入人们内心的、具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广泛影响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来进行监督。

⒊道德可以弥补市场法治的某些不足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地说,法是通过“抑恶”来扬善的,而道德是通过“扬善”来抑恶的:法诉诸于惩戒,往往只能除“恶”于已然,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道德则诉诸良心,可以防“恶”于未然;法长于治“标”,道德则长于治“本”:法遵循实用性原则,主要是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道德则遵循应然性原则,还可以引导社会走向理想。另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道德需要良心,而且法也需要道德、良心的扶持,一个社会良心和公众良心泯灭的社会,法律不仅会丧失其公正性,同时也会丧失其权威性。在历史长河中,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也还是会有空隙可钻的,随着情况的变化,制度规章也会有不适应之时,所以,在许多法律干预不到的地方,道德恰恰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⒋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依靠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还有赖于各种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知识的投入和道德精神的注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50%的比重,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理论、价值观念、伦理原则、道德人格等便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因素。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内涵了诚实、信誉、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并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种效率和公平兼顾的价值观,仁中取利、义中取财的经营方略,诚实信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使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后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活水源头”。

⒌道德对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作用重大

道德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者一定的智力和体力,同时,还应包括一定的德力,劳动者只具有健康的体魄、灵活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在道德的作用力下,自身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在社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地配置劳动力,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外,还要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的管理人才,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控手段和监控机制。

(二)在各个环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突出以下相应的道德思想和观点。

⒈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需要道德机制发生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商品的生产、交换,还是分配和消费,都涉及到如何在道德范围内进行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或“亚洲资本主义”以集团为本位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规则,这样才能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和谐完成。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的原则”等等,以上市场主体的行为既有法律具体规定,也包含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精神贯穿了整个教材,可以说,道德思想是经济生活的灵魂,经济生活教学如果没有德治思想或德治思想体现得不充分,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

⒉经济竞争的有序性也离不开道德的监督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得维护自由、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这些规则有法律性的,也有

在人们内心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由这些信念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市场机制往往不会失灵或者扭曲.市场好比运动场,竞争就象比赛,都讲究友谊第一,都主张在道德范围内的积极参与。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纸币”,第二课“商品的基本属性”,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第十课“对外贸易”等内容,它们的顺利进行,除了法律规定外,都离不开人类共同道德的规范作用。

⒊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依赖于道德

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由的,任何胁迫行为和欺诈行为在交换活动中都是无效的,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的竞争自由,就得依靠道德,发挥道德的监督功能。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价值决定价格”,第四课“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竞争地位的平等性”,第五课“劳动和就业”“劳动合同制”“社会保障制度”,第六课“效率和公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和税收”,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这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细心阐述。

⒋契约(合同)的效力需要道德发挥维持作用

市场经济必定导致生产者之间发生商品货币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商品货币关系往往采用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而这种合同关系除需要法律规定外,道德机制也必不可少。例如,教材第五课中“劳动合同制度”,第六课“银行的作用”,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第十一课“世贸和金融组织”“对外开放坚持的基本原则”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

⒌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

经济生活课程标准清楚地说明我们学习经济生活的目的包含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在教材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经济和市场秩序”等都始终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

篇11

分类号 G322

共享包含的意思有:共有、同享、分享、分担、参加、参与等。科技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实现科技资源的共建、开放及共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并充分体现资源使用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权利。

1 制约科技资源共享的因素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提出有多种因素导致科技资源难以有效实现共享,主要是管理、机制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为:

・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包括共享法规及促进共享的运行机制、社会氛围,缺乏为推动共享提供增值服务的技术平台等。

・缺乏畅通的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渠道。由于缺乏科技资源共享观念,许多单位或科研人员没有意识与拥有科技资源者通过共享来解决问题,不积极寻找信息渠道和搜寻共享信息,结果是许多单位或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也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资源。

2 科技资源与市场经济

从经济角度看,科技资源是经济资源的一种类型,是指进行科技活动、生产科技成果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产生出的阶段性和最终性科技成果本身。

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不仅仅要有人才保障、制度保障,还要有市场的保障,应当确保有市场机制的参与,市场经济是各种专有经济资源通过市场不断交换的经济。这一特点决定了任何资源都是通过市场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和经济价值的。科技资源也是如此,其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市场发挥,离开了市场,再强大的科技资源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市场定位也就成了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如图1所示,市场机制是科技资源与市场之间的契合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资源通过制度界面与市场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制度界面创造并调整各种交换流,促使科技资源系统内各部分协调发展。

因此,利用市场这一平台能解决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信息封闭、封锁的现象。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相互封闭,使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运作和协调。这符合市场的配置方式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利益原则引导资源的配置。

本文提出的科技资源共享信息中介的服务模型,是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类似现有的科技中介,不同的是它在“委托-”的模式下较为彻底地贯彻了市场机制的利益原则,并通过价格杠杆功能及价值规律的灵敏性优胜劣汰,及时调整科技资源的供给需求。

3 “委托-”下的共享信息中介模型

本文提出的模型中的科技资源共享信息中介机构是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负责收集和输送共享信息,它的运转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如图2所示:

它需要在传统的科技信息收集与整理业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丰富和信息加工技术先进的优势,不仅要做好信息收集加工,更要做好共享信息的分析与传送。

3.1 委托-

委托-理论是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主要目标是通过考察委托人和人所面临的风险分担、利益分享和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产权结构安排,提供设计激励机制的基本原理。所谓委托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Jensen和Meckling(1976年)将委托关系定义为“契约下,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人(人)为实现委托人的效用目标最大化而从事的某种活动”。

3.2 模型分析

如图2所示,科技资源共享信息中介机构是整个模型的核心所在,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是科技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使用者,与中介机构进行交互,产生信息交流和共享等流程。中介机构经过一番调查后共享信息,将信息传送到有共享需求的双方,并负责资源需求方与拥有方之间的谈判工作。整个过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运作和协调,中介机构企业化、市场化,科技资源采用有偿共享的方式。

市场环境下,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共享信息中介机构间形成了经济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委托-”关系。

・共享信息中介依照市场化的服务方式运作。首先派遣专业人员走访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如图2环节1所示,了解这三者拥有的科技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宣传该中介的服务项目。中介机构的主动是该模型的关键点之一。

为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中介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较为深厚的科技背景,专门的咨询知识、经验、技能及创造性,市场观念、系统观念和实战能力,较强的职业道德理念,广阔的视野,通晓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以确保提出的决策建议让对方觉得可信可行。

・若委托方同意共享,并将共享资源的详细资料送到共享信息中介,中介的专业人员收集分析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资源价值评估并提供供求信息,为资源需求双方寻找合作伙伴以及组织谈判。基于市场经济的属性,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是委托方,中介是方。他们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如图2环节2所示。

方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信息,通过锌种渠道搜寻可供共享的资源或为委托方的资源寻找共享方。这个环节不仅需要收集国内科技资源的共享信息,也要适当地把触角延伸到国外,如图2中环节3所示。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将共享信息传送到国外,以便国外的中介机构帮助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以便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全球化运营的科技共享信息服务体系,为高校、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共享科技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

共享信息中介构建自身的网络服务体系应考虑国内网、国外网两大部分,建立科技共享信息的网络服务系统,以实现境内境外服务的对接。应当集合国内非公益性共享信息、在华跨国中介及国际互联网提供的共享信息,建立数据库,实现网络化协作,以提高中介的运营效率。同时,应用互联网征询和共享合作的有关项目、业务的供给与需求信息,实现虚拟空间中不同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对接,提高中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如图3所示:

・如图2环节4所示,方为委托方寻找到共享对象,委托方从方获取共享信息并同意资源的共享,需到机构的办事处与专业人员签订最终的服务协议,形成真正的委托――关系。

协议内容包括:机构根据委托方的情况,协调资源需求双方间的谈判。机构的专业人员经过一系列评估后,提供一个共享费用额或是利润额供委托方参考。机构评估前,委托方先提出共享的费用或利润数额,作为方服务的目标。在委托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方评估后得出的共享费用

额或利润额与委托方之前指定的可能存在差距,最终需依据双方的费用及利润方案折中达成协议。

・资源共享双方通过科技共享信息中介机构达成一致的意见后,可以正面交接手续,并依据各自的情况协调资源共享的进度和其他的细节。这个过程遵循协商契约原则,共享双方经协商确定共享协议的具体内容,之后共同履行。

方向委托方收取中介费用,主要依据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举例详述如下:协议中委托方事先为机构设定一个工作指标,确定委托方租用某种资源给付费用的最高数额为1000元,中介机构收取固定报酬500元。若机构超额完成计划,为委托方找寻到另一种同样的共享资源,共享费用只有800元,则委托方以节省出的金额200元为基数给机构一定比例的“提成”,即利润分享;另一种情况,委托方租出某种资源需要收取共享费用1000元,给付机构固定费用500元。在机构超额完成计划的情况下,委托方可以收取1500元的共享费用,此时委托方除给付500元的固定费用外还需从差额500元中按一定比例“提成”支付给方。

即机构除了向委托方收取固定费用外,还可以委托方的差额利润为基数提取另一部分的报酬。这是一种激励过程,督促机构为委托方的利益而努力。机构表面上看似是为委托方谋取最大的利益而发挥作用,实际上方的最后终目的是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市场利益,这符合市场规律,利益驱使方的专业人员尽可能地为顾客提供最适当的共享决策。

・整个过程中,方应当保持独立性与专业性,为客户服务诚实守信,只接受力所能及的工作,不以自我标榜的方式作广告等。如果资源拥有方较为分散且是独立的个人,中介机构可能比较被动,无法如上述先派遣人员上门造访了解共享信息。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塑造服务机构的文化,树立服务品牌,增强科技共享信息中介机构的影响力和无形价值来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发展。

・模型中的方单向收费,主要向委托方收取费用。方为委托方找到的资源需求方或供给方,出于鼓励的政策,服务中介不能向他们收取费用,甚至要制定合适的奖励政策,鼓励对方更加乐意配合提供共享信息或主动到机构登记共享信息。即委托方B委托方c寻找某种资源,如果A的资源能满足B的需求,此时服务中介只向B收取费用。

如果资源持有方A和资源使用方B利用各自的科技资源优势开展合作研究的共享活动,双方共同享有合作研究产生的成果及效益,即合作研究性的共享,则方可以双向收费。另一种情况是纯粹的交换性共享,资源持有方以对等的原则,互相从对方获得取各自所需的资源进行共享。这时共享双方既是资源拥有方又是资源使用方,双方为满足各自的需要,遵循等值交换的原则,相互从对方获取所需资源。这种情况下,方的中介费用也是双向收取。上述收费方式会促进中介机构努力为双方寻找更多资源共享的契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共享的范围。

对于某些不具备直接共享条件的资源,或应使用方的要求需对资源进行再加工的,资源拥有方可以向使用方收取材质费、人员工时费、设备使用费、包装费、运输费等。

・委托方不论是租用资源还是租出资源,考虑到科技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以及委托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协议中预定的共享期限不超过一年,一年合同期届满前,委托方可以先再次委托中介找寻共享利润更多或是共享费用更少的另一方。

上述模型中的共享活动是有偿共享,关键环节是共享利润和费用的确定,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共享的进程。采用有偿共享的方式可以调动资源持有者共享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共享意识,最终达到共享双赢的局面。有偿共享是市场机制运作的一个最好体现,在共享价格的驱动下,驱动科技资源向效益高的部门、高校或是企业流动。通过价格杠杆功能,让科技资源共享遵循价值规律的灵敏性优胜劣汰,促进供给和需求的及时调整、协调,加快科技资源的共享速度。

篇12

引言

公共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资产,但不参与市场运作,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是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相应的事业单位的机构的国有资产份额的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大。本文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市场配置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新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的政企关系,政事关系和事务方面的关系,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标准化,多元化,高效率和权威机构。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公共权力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必须依据法律的前提和基础,行政和法律管理工具是基于市场的管理制度。市场经济必须是行政调节,市场监管,有效的法律调节相结合,以保证公共权力和权威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和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监督机构,建立紧密的法律制度。

应该对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机构改革以弥补国有资产和政府失败。任何管理缺乏系统的安排将导致一个漏洞。因此,价值管理不是一个单一的资产管理的科学方法,必须是双方有机结合,改变观念,制度和方法创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分配方法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国有资产的资本和机构的预算公正和公平的制度。

二、形成和国有资产的配置改革

中国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绩效评价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对本单位的公共绩效评估管理单位的现行数目为重点才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效率和成本,拥有了自己的经营效率评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作为经济基础的资产活动的机构,其效率直接关系到有关的公共财政的效率,因此实现改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改改是国有性质的内在要求管理。

各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分配的形成是一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要单位。如何提高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的配置效率以及事业单位的资产活跃的股票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国有资产的分配制度主要是传统的以行政手段违背了价值规律,是不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应该改革国有资产形成和配置事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的资产,市场或准市场化的分配方法的引入,对国有资产管理和有效的方式改革的新形势事业单位。

提高政府资金的预算审批制度的立法机构。立法机构的在预算中按照资产配置与政府预算的详细的项目审查和批准的资产,加强立法和政府预算,政府监管。在资本预算制度的变化,统一的预算部门。根据对公共部门预算制度,预算编制流动资金和公共资产属于不同的部门审批集中管理。资产预算是金融业,公共工程部门预算是一个发展计划,资产处置资产管理预算,其中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预算编制制度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科学统一的资本预算的编制。

三、国有资产价值管理与成本会计制度改革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用户可以不关心的资产并不需要担心的资产和事业单位的实际价值,然而,市场经济价值是唯一所有产品的共同措施。事业单位的价值和资产价值是有形资产管理的统一,实现资产的分类,管理和维护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重要的,但本身并不能满足需要的资产管理物理管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是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

资产价值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资产管理形式的价值应该是全面的,必须是动态的平衡资产价值。如果有一个环节忽略会导致至在整个管理制度的文件外泄,因此我们应该是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落实各环节的价值。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价值应该是贯穿于资产管理的全过程,从资产形成,使用,转让资产或转移到生命的最后结束时,谁应该得到控制,因此对价值管理的内容资产的资产值将覆盖整个周期。

建立科学的补偿费用机制是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价值是基本要求。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生产生产本质上是相同的,是转移和价值创造过程。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被抽调的消费价值还必须能够得到充分补偿,这是确保公共产品的生产,以维持基本的前提,它的来源和测量补偿值是国家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的成本补偿。

四、结论

近年来,中国的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改革重视不够管理。随着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作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收效甚微,不仅没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事业单位,削弱了其管理。文章基于此主要提出了几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建议,期望能对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方法的探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2]贾娟娟,徐红,王红霞,宋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73

篇13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采用明星这个载体产生轰动效应来拯救民间艺术是当前艺术发展很有必要的传播策略。近几年东北二人转之所以在全国走红就是靠有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领军人物,而二人台缺失全国知名的领军人物,便很难唱响全国。

民间艺术的文化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决定了这一价值的不断发展。当前二人台艺术的国家级传人有7位:冯来锁、史万富、冯俊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利平、杜焕荣、贾德义、淡文珍(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在培养年轻传人上力度还是远远不够,致使人才出现严重断档,这对二人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面对二人台艺人主创群体的老化与后继乏人的严峻现实,要加强二人台创作精品人才队伍的培养,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二人台艺人走上职业化道路。二人台艺术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有一批人才来支撑、推动。这类型的人才,包括优秀二人台艺人、传承人,懂得二人台艺术价值的政府官员,从事二人台艺术保护和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二人台文化艺术周边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

充分借助传媒力量,全面打造二人台强势品牌。搭乘现代传媒的便利快车,使二人台能够广而告之,是开发和传播二人台艺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以感性、具体、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培养一个稳定的二人台受众群体。在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近几年,内蒙古电视台文体娱乐频道推出的《西口风》,是一档重要品牌节目。这档节目是由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任艺术总监,节目演员来自本土的二人台优秀演员,其中不乏青年新秀。该栏目通过现代传媒影像的方式,将诸多二人台优秀演员的表演摄录下来,里面囊括了许多二人台的经典剧目。此举受到业内人士以及广大爱好二人台艺术的观众的普遍好评,更增强了二人台艺术对人们的感召力。

即便如此,借助传媒力量传播二人台的方式还稍显单一,内蒙古电视媒体尤其是上星频道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对外推介、宣传的主要平台之一,应该着力打造具有民俗、民艺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内蒙古、绿色二人台的高水准宣传片。此外还应该如同东北二人转那样进驻有更大影响力的电视剧圈,在推出本土电视剧的同时,巧妙加入二人台艺术元素,向全国观众展示二人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依靠市场化运作,推进二人台文化艺术产业化。合理、科学的产业化开发是抢救、保护和传播二人台艺术的唯一出路。如果不能和市场连接,如果没有人喜欢,做得越多,浪费越多,最终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只有二人台文化遗产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了,有了物质基础。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对二人台进行产业化运作时,必须采取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策略,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和民间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在保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加强监督和调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创新、市场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使二人台文化艺术产品的开发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要努力造就一批熟悉二人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规则的人才,以及二人台艺术经纪人,强化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增强他们的市场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财务营销和管理技巧。努力提高二人台艺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促使二人台文化艺术由资源化向产业化的转变。二人台艺术作品在不丧失传统精华和本土特色的前提下,被附上经济价值,被赋予生存意义,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播和发展下去。

政府部门强力扶持,并尽早出台民间艺术保护法。在推进二人台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强力扶持。政府首要的支持是政策导向,如果政策上没有形成产业导向,文化产业将很难得到一个大的发展。政府部门应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出发。将二人台艺术纳入文化政策和建设规划之中,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作用,尽快建立起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二人台艺术保护和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以机制的高效运转来尽快推动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同时,要充分沟通协调政府部门与学术界、社会组织、剧团之间的关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使二人台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建议在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的同时,也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

目前多数二人台剧团没有排练的场所,食宿条件很有限,文化资源的配置也不尽合理,政府部门要下定决心整合资源,创建二人台艺术文化中心或基地。各旗县政府部门也应建立当地二人台艺术博物馆,着重于收集和宣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二人台艺术品种和资料,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内蒙古二人台文化艺术的历史和现状。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领导的重视固然重要,但为文化保护立法更重要。相关单位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尽早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让文化保护有法可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