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4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只要应试成绩优秀即可,综合素质的提升则显得不屑一顾。长此以往,不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每个教育人士广泛思考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综合素质的基本概述

综合素质顾名思义是其包括的内容是多维而不是单一的。一般情况下,除了文化素质之外,综合素质还包括有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而只有当一个大学生具有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之后才能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也才能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综合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取得成功的主要素质,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其应该具备的“第一要务”。专业知识是否过硬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就业之路是否顺畅。即便有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个职场人士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总而言之,不管大学生的专业究竟是什么,其都会在自己未来的职场或多或少使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就业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变化莫测,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但需要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而且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爱岗敬业的作风。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将个人荣辱与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个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为单位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2.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当今社会下,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显得至关重要。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积极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何种专业的大学生,也不管其最终选择怎样的工作岗位,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其势必能够很好地胜任任何一个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一个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而完备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4.不断吸取内容各异的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一个人文化底蕴的基础,而文化底蕴则关系着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大学生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此过程中,阅读无疑是一项既经济又简便且又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值得大学生选择和使用。

5.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发展。不少大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十分出色,但是其自身的心理防线却十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和打击,一旦遇事就变得“溃不成军”。很显然,这样的大学生明显与当代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因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挫折中“越挫越勇”,越来越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高校学生必须紧跟r代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步骤,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为,逐渐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36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学校教育教学为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地人才支持,而人才的培养,又往往与教师的培养策略息息相关。相比之下,庸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综合能力比较高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虽然教师不是绝对学生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谓“师傅领进门,成才在个人”,如果教师在最初的阶段,没有给学生指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没有给学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要走的弯路必然会非常多。因此,针对教育这个大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注重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在教师个人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策略地助力学生在求学道路上少走弯路,继而更好地更高效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最终为社会所需要。

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促使教师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呢?接下来,笔者就与大家一同来探究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加强对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是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有效方法,与时俱进是教育教学能够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教学新形势下,学校除了要及时地根据教育部门出台的教学改革策略,制定自身的教学策略之外,还要及时审时度势,对教师群体进行及时的培训工作,这一策略的关键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可以及时地组织教师们对当下新实行的教学改革策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从而对新课改这个新的概念有一个更为准确而到位的诠释和理解。

第二,通过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培训,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最新的参考依据,为学生制定出更合时宜,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新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对于学校总体教学实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可以促使学校的教学总水平有所提升,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局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说到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教学水平,实质上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师的个人着装是否要更加得体;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要及时地改善;教师的课堂互动形式是否要及时地改进;教师与学生相处及其对学生评价的原则是否要进行改善等等方面。

要想使得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有所提升,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基本内容,也是需要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内容。

其次,加强对教师个人阶段性教学监测和检查工作的力度,使得教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业绩,也是能够促使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策略。没有压力就难有动力,面对新课改的教学新形势,我们要想使得学校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助力学校的教学水平获得提升,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检查和检测力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这种形式下,教师才能及时地变压力为动力。为了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在众多同事中取得优秀,他们必然会在教学中多下工夫,为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而不懈的奋斗。这种方式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教学水平来讲,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定期通过听课、讲课比赛、笔试考查等相关形式,对教师近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和检查,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就会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课工作中,有意识地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促使教师的个人能力不断提升。

再次,开展教职工教学竞技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互相竞争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一种能够促使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提高个人教学业绩的好方法。竞争与合作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式,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学竞赛和个人特长竞赛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检查和督促,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在不断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就拿语文教学来讲,一般的教师可能只是照本宣科的给学生讲解生字词、讲解文本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背诵经典段落等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我们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组织的活动能够吸引教师的兴趣,那么,他们必然会积极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善,力争以多样化而丰富的形式开展好每一次的课堂授课,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在愉悦而享受的氛围中学习到新鲜的知识。

最后,建立更为标准而积极的职称和奖励机制,促使教师更加自觉地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质,助力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

篇3

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管理工作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通过弹性学分教育、劳作教育、校园育人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融于专业学习、融入日常生活、融进校园活动。为更好开展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建议从健全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严格监督机制、落实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机制的构建。

(1)健全培训机制。培训机制是指其培训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功能的过程与方式。这些要素包括:团委、学生处、系部、班级、学生个人等,是实现综合素质培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有创新的培训机制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制订详细的培训方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所开展培训活动进行方案的设计,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其次,精选培训内容。要求教师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职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更新培训内容和方法。

(2)完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效果,高职院校及教师应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结合贵州省某一高职院校已实施的弹性学分制、劳作教育、校园育人活动的实践现状,在这些活动中均体现了激励制。在公共选修课、劳作教育等课程上,依学生课堂表现给予不同分数的打分;在校园育人活动、创新创业等活动中,依据学生综合表现给予等级评价。

(3)严格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政策目标的有力保证。[1]当前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中的执行环节监督的缺失是影响综合素质培养实效的原因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重视培训方案的制订,轻视培训过程的执行和监督。主要表现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监督队伍力量薄弱,未能制定相应的监督标准,监督的形式和方法单一等。为此,严格监督机制要从推动学生群体间的内部监督、强化完善教师及辅导员的外部监督入手,形成内外兼备的监督机制。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经验总结

从宏观上看,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高职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从学院团委、系部、班级三个层面积极开展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学院团委负责全面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从各板块活动方案的拟定、活动的指导、监督与测评;系部由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具体负责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活动,发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积极作用,并组织做好素质学分的认定、汇总等工作;班主任鼓励、支持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相关指导。

从微观上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为依据高职学生特点,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建设,并形成思想道德建设、职业素养培育、行为养成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身心健康拓展、人文素养延伸六大模块。由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经验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以深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内涵为起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走产学相结合道路。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此,要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德艺双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明确办学理念,瞄准目标定位。另一方面,坚持内涵发展道路。激发学生参与的活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量变过程引发学生综合素质高效提升的质变跨越突破的目标,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2]

(2)以提高高职学生有效参与度为关键。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即端正参与的动机,创新参与的方式,增加参与的内容,增强参与的能力,总结参与的经验并最终构建学生有效参与的长效机制。并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前提,切实保障学生對综合素质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只有真正落实学生有效参与,才能将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扎实推进。

篇4

第一,艺术素质不能替代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当说,今天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出色。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幼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于“职业训练”的教育,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忽视文化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形成了强烈反差――艺术技能上可能高人一筹,而文化水准却极为贫乏。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太差,只能报考艺术院校――仿佛学习艺术可以不需要文化知识。当然,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还有诸如体制因素、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无论什么样的制约因素,有一点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会演奏某种乐器就是艺术家,艺术院校也完成了教育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教育学生掌握艺术实践、技术等层面的技能、技巧、技术,还应侧重提高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告诉受教育者:“社会不需要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没有文化成为不了艺术家;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教育中,技巧、技能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简化为技能、技巧的传授。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当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高等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认识,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们应当在艺术教育重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艺术竞争的实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最终决定因素。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艺术门类的技巧,而且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精湛人文知识的人才。

第二,“匠”和“师”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产生最有意义的启迪。我们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艺术大师。但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不具备,或缺乏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风范、品格,无疑也是一种失败。即使我们不应期待我们的受教育者都成为艺术大师,至少也应用艺术家、艺术大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是,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成为艺术家、艺术大师,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胸无点墨的“艺术工匠”。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应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教育界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声称,时下许多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匠”气十足,“师”气太少。我们认为,此类批评不无道理。艺术家、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家”和“师”,不仅仅是他们艺术上的杰出和独到的成就,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深厚;“匠”和“师”之间的鸿沟,并非“身怀绝技”所能弭合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连安塞腰鼓和花鼓灯的流传地都说不清楚的歌手会成为艺术大师;也无法想象认为“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的演员会成为艺术家。其实,类似问题根本不应与“家”和“师”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不仅是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工作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中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匠”与“师”之间的关系,颇能说明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探索,在于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而实现这一目标,“家”和“师”的潜在优势、综合素质是任何出色的“工匠”都无法企及的。艺术和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次感悟。而这些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人的自觉“修炼”,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分内义务,尤其是对于在校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修炼”意识的增强。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觉。

第三,关注艺术教育与做人的关系。综合素质涉及到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与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对人们心灵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故此,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之其他学科更加突出。

无论是“匠”还是“师”,高等艺术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等级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理应成为核心内容。综合素质、文化素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仅包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修养。人们在批评艺术界许多有违道德现象时,常常指责当事人“艺德”太差,“素质太低”更是平常用语。我们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修养教育,但综合素质的必定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艺术造诣及发展方向。

人们在论及素质教育时,无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培养。艺术本身是技术和人文的结晶。故此,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既需要技术上的精湛,也需要人文素养的高深。在实践中,技术往往是有形的,而人文及其素养常常是无形的:技术可以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养却难以立竿见影。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大厦的建造,无疑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有人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技”、“文”、“道”三个字。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可谓一语中的,把艺术教育的技能、综合修养、做人三个大的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道”便包括了“做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必须尽快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

第四,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人们强调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需要积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一种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涉及制度建设,在考试、考核时,既关注专业课成绩,也给予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相应的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的地位。

篇5

一、研究目的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一般来说,职业能力既包括胜任某种具体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还包括进入职场之后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以及开始职业生涯后必要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时尤为看重这一要素。

基于这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为弥补传统的教学形式单调导致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不足,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多渠道的改革尝试。受体验式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也为了验证体验式学习的功效,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综合训练等课程,将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融入以上的课程之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以期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素质。

而以上这些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和提升是否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有无具体意义体现,是进行此次的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接受过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进行筛选,选出一些个案进行访谈,研究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与定量研究相比,质性访谈帮助教师在最直接的研究情境中,在真实状态下收获大学生的拓展训练的感受。

2.研究工具

主要采取半结构式的访谈,依据访谈大纲进行。既有一对一的面谈,也有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如QQ)进行的访谈。本次访谈考查的是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没有参加拓展训练之前,自我认同比较高的能力和素质有哪些?相对薄弱的有哪些?参加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之后有哪些收获?提升了你的哪些认知?大学生是否有接受拓展训练的必要?

三、研究对象

本次质性研究访谈的研究对象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年龄都在18周岁以上。选取的都是主动愿意参加者,愿意主动交流,无沟通障碍。最终筛选了12名学生进行访谈,男女生各6名。受访学生编号方式按照访谈的顺序,女生为F1-F6,男生为M1-M6。

四、访谈结果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价值取向也更多的向“综合优势”倾斜。此次访谈以六个企业注重的职业能力作为访谈研究要素以及综合素质拓展训练重点,即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及适应能力。在大学生参加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之前和训练之后,分别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如下。

1.大学生参加综合拓展训练前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评价

大学生体验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前,对自己的部分能力表现还是比较自豪,但普遍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不高,有人甚至因为在有些能力上的表现欠佳而感到沮丧。

有5人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尚可,4人自述一般,3人表示不自信。M4说:“男生嘛,适应新环境还是很快的,特别喜欢宿舍热闹的氛围。”F5在访谈谈到:“我是独生女,开学时独自一人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校报道,很自豪的。”M6则说:“我喜欢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集体生活总有不自在的地方,像按时熄灯什么的,最让我意外的是大学还要天天出早操,痛苦啊!”F1则表示:“上大学前没住过集体宿舍,到现在还有些不适应。”F2说:“唉,我们专业以后一定要下工地,一想到那个艰苦的环境我就打怵!”

有6人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是特别自信,3人认为一般,3人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还不错,其中2位女生。M3表示:“高三暑假在电器超市打工,我发现自己还是蛮能说的,顾客反映也不错。”F5说道:“我高中做了3年班长,这方面还是很擅长的,不管是面对老师还是面对同学。”不过,M2谈到:“作为一个工科生,我的沟通能力实在欠缺,有一回在小组方案讨论中,大家愣是没听懂我要告诉他们什么,实在太失败了。”M1说:“有一回我的两个朋友吵架,我帮忙调解,谁知我嘴笨表达有误,反而火上浇油,这事儿一想起来就痛苦。”F3说:“我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脸红,有时声音还哆嗦,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F6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状况,平时也很少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关于人际交往能力,只有4人明确表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自信,上大学前他们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在大学的新环境里也比较迅速的形成了新的社交圈。至于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的自我评价,则是他们相对集中自述的短板。M5的话最具代表性,他说:“我们知识和经验的储备都不够,这些能力有是有,可是真的只有一点点,很难拿得出手。”

2.大学生体验综合拓展训练后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评价

针对以上的访谈结果,我们把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项目细化,分成体验-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五大模块,分别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等课程中队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结果大学生不仅对综合拓展训练对自身职业能力提升有积极的认同,而且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首先是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了一定提升。M4谈到:“每一个活动的完成对个人来讲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如盲人方阵、电网逃生。但是我们有了团队,方案都是经过大家一起讨论制定的,只要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有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我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深入的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M6说:“穿越雷区活动中,我虽然阵亡了,但却给我的队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F4则说:“罐头鞋、信任背摔这些项目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才可以完美的达到。但人多了,想法也多,分歧也就多了,矛盾就这样产生。这时就要我们懂得学会服从,这并不是弱者的表现,屈服的体现,也许这个重任并不是你所担当,想法并不是最好的也没有按照你的思路进行,但你要相信这一定是最有效的一个。当然活动的成功结果证明了一个硬道理:适当的服从,才可能得到完美的结果。抛弃个人的思想,服从大众的合议,你才可轻易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其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积极的锻炼。F1谈到自己刚加入的第一个项目团体面对面自我介绍时说道:“刚开始我很羞涩,不知从何说起,渐渐的,慢慢进入了状态,打开了话匣子,越来越顺利,越聊越投机,甚至还没聊完就换下一个人了。看男生的眼神也不再躲躲闪闪,我们一下子成熟长大了许多,第一天的收获就这么大,这是一个好的开端。”M2也谈到:“让我一个个向那么多的人介绍自己还真是第一次碰到,一轮下来,我发现文秘班的女生不会因为是异性而显得很拘谨,从她们身上学到了沟通时、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还有就是要面带笑容,一个笑容能让彼此间更亲近。作为男生的我更不能显得被动啦啦,主动点还是好的,很多同学都对我印象深刻。”M5说:“每个人都利用一两分钟时间,面对团队中的每一位陌生队员做一下自我介绍,力求让对方记住自己。这样的沟通训练方式让我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增强了不少!至少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不会脸红、心跳加速了。神奇的在半小时的沟通中,由紧张到自然地跟陌生人聊天。这种训练方法很有用,我改变了!”

第三,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训练中得到发掘和提高。M2总结道:“解手链主要训练了我们的逆向思维,告诉我们凡事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法,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效果可能会更好。巧解绳结给我的启示与解手链差不多,不要按照正常思维从手开始,换个角度思考,从绳子上着手,这还告诉我们逆向思维通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F3说:“在‘天黑请闭眼’的游戏中,不管是警察还是杀手或普通老百姓,都需要洞察观色,还要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保持冷静,理清思路,思考判断。显然,想把游戏玩好,参加者的理性思维是必要的。我很满意自己在这个复杂过程中的表现,这也是对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锻炼和发掘。”

五、质性研究结论及建议

1.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要知道,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及适应能力等职业能力之所以被今天的企业所重视,是因为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产品、渠道等都容易被“山寨”和模仿,只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才是一个组织或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只有具备够优秀的职业能力的大学生才容易被企业认可和重用。通过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综合训练等课程中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借助体验式教育的优势,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拓展他们进入职场的通道。通过以上的质性访谈大学生给予我们的积极地反馈,可以有效证明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2.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意义的补充

不管是在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中,还是访谈中,学生都表现了对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欣赏和积极接受。对于通过这种方法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很多学生都表示很高效、意义不同凡响。拓展训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不是单纯灌输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通过精心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境或设定一个特殊的类职场化的环境,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情境过程,主动地去体会、去沟通、去配合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心理受到挑战,思维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团队的共同合作、协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感悟出种种具有人文精神和内涵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这种感受和收获是独一无二的,能够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实现职业能力有效提升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收到这样直接的效果的。所以,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意义的补充,并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和,李平媛,李敏.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个性发展;综合素质

声乐作为一门偏重实践能力的课程,在近些年的教学中一直以“实践”、“应用型”以及“专业人才”作为培育学生的宗旨。一定程度上,高校声乐学生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的进步体现。目前,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的共同进步依赖于高校教师声乐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改善,只有从根源上帮助声乐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观念,给予其富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模式,才能为当前的声乐专业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助力。

1提升声乐教学理念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实时更新的当下,声乐教学中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前沿的育人理念和坚定的教学信仰,才能够从根本上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从本质上实现声乐教学水平与时俱进[1]。声乐教师教学理念的正确树立离不开对教学宗旨的深刻理解,只有明确当下社会中音乐人才培育的真正目目标———为社会输出“应用型”“适用性”人才,才能够根据教改方向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色域教学效果的升华。

2规划声乐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声乐教学内容的陈旧。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声乐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改革尚需加强。高校培育声乐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声乐人才,这一目标在践行过程中受到了声乐教学内容的影响。首先,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在重点上未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教学内容与教师授课方式稍显陈旧,部分教师仍然未摆脱“填鸭式”教学方法,单纯地“教内容”、“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程度[2]。事实上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演”与“唱”的结合是当下的大势所趋,以“演唱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声乐技能与表演内容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科学规划对于声乐教学改革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3加强声乐实践训练

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声乐学科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一方面,声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个人的专业水平,着重对声乐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声乐专业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声乐专业教师,在面对学生“毕业潮”与“就业难”同时来临的时候,不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深思,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优化等同于对其发展前景的优化;对声乐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是其个人歌唱能力成长的重要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实训课程的内容管理是当前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4注重综合素质培育

对于声乐专业学生而言,综合素质意味着其理论与实际演唱能力的综合发展,意味着其表演能力与基本技巧的灵活结合,同时也意味着编曲、演奏能力的多重发展。在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复杂化的形势下,声乐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已经成为了声乐教学中必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其综合素质的培育则可帮助学生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机会,成为社会所需的适用性人才。声乐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标准的革新,其次教师应对自身的授课形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深化革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在授课手段上,将多媒体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将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3]。

5突出个性发展需求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多为“90后”和“00后”,其生长环境与生活背景造就了这一群体的特立独行与我行我素;然而,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恰恰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相符,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已经不同于以往,拥有创造力、高素质、高适应性的人才才是当前社会的普遍需求。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夯实实践能力,更要在自身特点与个性的基础上强化个人能力,力求综合发展。身为高校声乐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基础形成准确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创新,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学生的“本真与天性”,从根源上保障声乐人才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结语

声乐教学随着教改不断优化,身为一名声乐专业教师,在学生面临就业难、择业难的外部环境下,应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重点进行反思。色域教学的根本目标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只有从自身的教学方式中找问题、挑毛病,才能够不断适应教学改革与社会变化的步伐;坚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坚持走实践为重心,多种能力协调发展的道路,坚定科学的教学理念,方能培育出综合能力更强的优质声乐人才。

作者:唐博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从而使学生有效的感知汉语言文学的特色,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明确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素养,完善自身的人文情怀。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特点,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好的结合自身的学习专业来进行提升和完善,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二)有利于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

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内容,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贯彻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状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创设教学目标,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提升和完善。教师可以通过沉淀下来的优美文章以及历史典故进行教学引导,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文理念。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中,教师要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拓展,积极的利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完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意识进行充分的培养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大学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也要通过汉语言知识来进行综合素质的灌输和引导,加强学生的文学作品积累能力,帮助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拓展自身的学习理念,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可以针对历史当中的名人以及民族英雄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引导和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借助民族英雄来进行学习和拓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情操

高校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充分的贯彻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在汉语言教学引导中,利用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提高学生的个人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拓展和完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善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描述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文学作品来进行探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进行体会,完善学生的艺术把握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活泼,正处在人格发展的上升时期,所以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健全学生的学习人格,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创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被广泛的应用普及。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促发展的时期,对于网络信息没有成熟的筛选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拓展学生的个人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探索,完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进行榜样的树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好的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提升和拓展综合素质。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相应的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气质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就有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借鉴教材当中的优秀文化作品来进行教学引导,拓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借助优秀的作品来进行相应的提升和完善。教师要在教学当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从而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加深自身的学习观念。由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当中的文章文学意境较为优美,表达情感也较为深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文章当中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个人的气质。

三、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素质措施和建议

(一)教师在汉语文学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拓展。教师也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积极的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利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拓展和提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汲取文学的知识点,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学习技巧来进行提升和拓展。

(二)教师要创设一定教学情景,增强人文素质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专业课学习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意识。教师可以利用汉语言文学本身的文学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语境之美,从而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接受程度。

(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兴趣

在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世界的丰富性。并且要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意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项链》时,可以使学生先预习文章,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生活实际状态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意向。

篇8

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努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有效的途径。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的,最初是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努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被引进和扩展到很多领域。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通过学校培养和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包括人文精神、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是在与其他学生比较中体现的比较优势,是最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求职意向和职业理想,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计划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问题,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未来的就业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得并不好,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指导,缺少对自身的评估,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定位也不准确。

2.缺乏特色和优势。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好好利用这些优势建立核心竞争力。有些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和总结自身的兴趣与优势,失去了一些好机会。目前,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此外,的专业培养同化现象严重,缺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毕业生是难吸引招聘单位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3.综合素质不高。综合素质是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综合素质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思想道德、个人品质、健康水平、知识水平、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但是,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大学生存在简历造假、考试作弊、拖延贷款等缺失诚信的行为,这些不良现象损害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另外,在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也有明显欠缺,部分大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缺失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评估。大学生要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准确评价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评估的情况制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案。针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制订计划和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自觉执行,这样可以使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加有目的性和效率,减少盲目性,节省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

2.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环境,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制订的职业规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有特点的地方,也是最难被他人模仿的地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引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要抓紧课余时间汲取知识,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经历不同的生活和职业体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长期规划,使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工作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篇9

一、课题探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流通的增强,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愈加开阔。旅游在国内甚至国际变得越来越火热,在旅游人群这一个庞大的集体当中,大学生无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上获取知识,因其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而且时间相对较充裕,并且充满了冒险精神和探究能力,这些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

我们选择研究的对象为美术类大学生。经过调查和访问,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出游的过程中只是纯粹的游玩,并没有注重更深层次的意义,忽略了旅行对自身素质有更大的影响。随着大学生旅游人数的增加,但是探寻旅游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的课题讨论较少,我们选择了该课题,希望可以为美术类的学生建立一种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从中去探索专业的知识和领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这次课题,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查。

(一)第一次问卷

第一次是基础问卷,针对美术类大学生以不记名填写问卷并回收。其中包括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200份。范围涉及到四个年级,三个大类专业(绘画、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共500余名美术类学生,共计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76%。其中10份发生填写错误和问卷不完整,有效问卷为478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数据显示有6792%的美术类大学生喜欢旅游,依据第一次调查表显示,美术类大学生旅游趋势呈上升状态,以及旅游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影响。

(二)第二次调查

根据以上的了解,小组做了第二次调查。第二次的调查为深入调查,以走访调查的形式,走访对象是热爱旅游的学生中专业较好或在某一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一共走访80余人,其中绘画类的大学生20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40余人,数字媒体类大学生20余人。我们根据以上走访结果的探究,总结出一些观点――艺术类大学生在旅行中如何更好结合自身专业对旅游资源更好的利用,我们给予以下几点意见。

三、旅游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探索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代的教育是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更偏向于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也可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修养,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很好的掌握,其中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心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素质。①

(一)旅游对身心素质的提升

身心素质,顾名思义,也就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总合。当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前提。身心素质是保障身心健康最不能忽视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即将面对一个复杂和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种种问题,总会有许多烦恼和苦痛。这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钟爱旅行,据我们的调查统计359%的美术类大学生非常喜欢旅游;4188%的学生喜欢;188%的学生认为一般;有342%不喜欢旅游。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旅游,传统的随团旅行已经淡出大学生的视线,他们更热衷于一种自主随意的旅行方式。没有了旅行团周到的服务和安排,只有靠自己去计划和支配,无疑对心理和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所以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是自助出行的前提,也是发挥出旅游最大乐趣的保障。

(二)旅游对道德素质的提升

道德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影射出当今社会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保证。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不容忽视,而如何去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导自身发展,成了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而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走访中,76%的学生在旅行中有过帮助过他人的经历,而83%的学生曾经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这些受访的学生中,98%的人都表示,只要别人有需要,就一定会尽力提供帮助。这些学生中,865%的人强调了环境问题,比如随身携带垃圾袋,不乱丢垃圾,不乱刻乱画之类的道德素质问题。

(三)旅游对发展潜力素质的提升

发展潜力素质是人们隐含在自身中潜在的能力,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是无法估计的。发展潜力素质包括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作为美术类学生,无论是设计类专业还是绘画类专业甚至教育类专业,良好的沟通能力都是工作学习的前提。与他人沟通,通过自身素质和认知能力去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在社会中总会遇到一些个人问题,而有些是自身所遇到过的有些则是没有遇到过的。学会拥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更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767%受访的学生中觉得“旅行”十分有效的促进其挖掘自身潜力。934%的学生表示在旅游中对自身提升较多的是交流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多开口,多说,多与他人交流。旅行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与他人交流就像进入了一个他人的世界,学会交流和沟通也会对自己的交流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旅行中所看到的新鲜事物也会启发着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艺术就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中形成的,当自身开阔眼界,学会走出去,拥有了创新的思维和新的灵感,就会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特殊性。

当处于旅途中,很多事情需要自身去考虑并且计划,学会思考和分析,形成一种分析的能力,并且将这种思考方式延续下去,就会逐渐培养良好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

(四)旅游对人文素质的提升

《辞海》这样解释: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人文素质则是建立众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外在特征。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而是要求更加全面的素质。人文素质对艺术的创新有帮的提高,而创新则是艺术的重要灵魂。

在旅游前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媒介了解出游地点的文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史学知识、艺术学知识等,以加强自身对该旅游地点的了解和深入。调查的对象中,有631%的人在出行旅游时会对一个地方的人文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知识的了解是他们出行前的必要准备。我们在旅行时应该多加强人文知识,如当地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并让这些人文知识穿插在我们的旅行中。这些人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并且了解当地的风俗以一个更理性的方式去旅游。

(五)旅游对专业素质的提升

专业素质首先是指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知识掌握状况.其次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再次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②在大学的学习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尤为重要。而作为美术类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是必须的。进行作品的创作,对自然对象的探究息息相关,自然中诸多的形态与色彩的法则给予了我们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基础。大自然是最纯粹的艺术家,它包罗万象,在无形之中形成了艺术表现的法则和规律。如果很好的掌握了这些法则、规律,就能更好的对艺术进行创作。

作为美术类的学生,首先,在平时就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理论上扎实的基底还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旅行中,要不断注意和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行走。作为美术类的学生,本身就应该培养对事物观察的敏感性。所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身专业素质才能逐渐得到提高。

根据访问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们发现专业较好的学生,他们在旅行中往往会将旅行中所看到的景色与专业融合,并极具心思地去探究。绘画专业的学生比较侧重于关注一些富有强烈人文思想的景观和自然景观。所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赋予作品更多的人文思想,这是成为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旅行或者采风能为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分别划分了很多方向,如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动画设计等。和绘画类专业相比较,设计更趋于理性,由此看来,对作品的严谨和考究,是优秀设计作品诞生的重要条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旅行中,优秀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往往更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去感知当地特色性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创意和新意。从而不难看出,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灵感也大多都来自于感知之后的提取。

在社会化的今天,网络以及媒体的发展,数字媒体类的设计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崛起,数字媒体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旅行中更多的是去关注一些交互类的设计,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也会有不同的媒体传播,在旅行中去观察这些方面,成为他们的设计灵感的途径之一。

四、结论

经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是会对美术类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影响的方面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潜力素质和专业素质。而这些影响是潜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只有我们发现他们,重视他们,运用他们才会对我们的自身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对提升综合素质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更多的美术类大学生在走出去看世界的同时,丰富自我,提升综合素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第九批科研创新项目

注释

① 蓝琳:《“卓越计划”视域中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绥化学院学报,2012期号4期。

② 李品玉:《大学生该如何塑造和提升自我人格魅力》,文教资料,2008第17期

参考文献:

[1] 向小壮,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

篇10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从原本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另外,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迫使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超越对手,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来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外部竞争力和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学校的知名度、家庭背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户籍区别等。内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一个人的外部竞争力是不可变因素,因此只能从内部竞争力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就业竞争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和高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知识缺乏及结构不合理

学生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片面重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技能,热衷于考证考级,一部分学生因此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第二,受到不合理的大学学习观点的影响,学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造成学习领域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修养。这种知识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吸纳能力弱、更新能力慢,缺乏创新思维,也就制约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

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和家长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影响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表达交际能力。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缺乏灵活处理的能力。另外,当今大学生个性特点愈加明显,我行我素,做事、说话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直接导致一方面能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欠缺合作精神,制约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的发挥。

3.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

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天气稍有变化,就会感冒发烧,每年的新生军训,总有学生晕倒送医院的事发生。有些大学的校运会记录还是80年代的,至今无人打破。正如北师大一位校领导所说的,“大学生中看球的多,踢球的少;化妆的多,健美的少;讲营养的多,讲锻炼的少。”现代社会快而多变的生活节奏,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适应控制能力,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不能承受压力,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冷静思考,一片慌乱。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信心,说话不诚实,做事马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高校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社会大背景下都在实施学分制,这无疑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原因,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延续原来的结构单一、重复低效,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脱离实际。另外,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校园文化缺乏实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塑造良好的性格、高尚品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存在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实效的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或者出于被迫参加。主要因为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单调,缺乏新意,是为了搞活动而活动,参加活动学生可能收到的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参加的积极性减退。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而没有老师去积极引导。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在培养方案上,根据社会、学科发展适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其次,是在教学模式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能好进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更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就是:需要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整合,建立多方向、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建构新的学科体系和概念框架,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深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交叉,并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

(二)高校推行非专业素质学分改革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计划就是考虑到学生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全面的素质,即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完善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非专业素质计划应包括“活动内容设计、建立评价体系、认证、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在活动内容设计方面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环节要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认证证书》的认可度。

第二,依托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考虑如何深化“挑战杯”竞赛,利用好社会、企业、媒体等资源,将学生的纸质计划付诸于实践,使竞赛真正成为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创业激情的源泉。

第三,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坚持校园文化活动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方向,开展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平台。

(三)学生自身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1.营造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有利环境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活动能力,学校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其他身心技能。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都极利于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生学会积极的综合素质自我强化

一是学校要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多去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学生建立信心。二是学生学会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锻炼自己的承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是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干部和实践工作中要培养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细心、勤奋、敬业的良好品质。四是在平时注重锻炼自己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3.大学生自己有计划开展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有计划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社区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参与学生社团、学生会干部等等,在这些具有多功能的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职业角色和就业心理强化。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知道生活的不易,不仅会增加其对工作的责任感,更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张炳武.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2]王雷.浅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教文汇,2009(6).

[3]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19-0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校园内普及高雅艺术是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建设校园文化的必经之路,更是提升学生艺术品味以及个人素质的关键环节。在高职院校普及高雅艺术可以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念,从而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其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是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的良好育人途径。

1 高职院校内普及高雅艺术的意义分析

1.1 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为这关系到高职学生的自我形象建设以及全人发展,对于其行为举止以及生活态度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审美素养的提升关系到高职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仅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非艺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在高职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其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将可以更好的对工作中的艺术元素进行辨别与分析,对于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将起到重要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当下多种文化杂糅的大环境中,这种艺术审美能力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

1.2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美

高雅艺术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工作,可以借助多种文化载体来让学生在艺术体验活动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散发出的思想美以及道德美,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格美。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因为高职类学生学习时限较短并且多安排教学实习活动,所以就更加需要在在校时期内通过高雅艺术的普及来提升其人格魅力,让这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跟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生一较高下。高雅艺术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工作,能让学生在欣赏到艺术美的同时,被艺术作品中可敬可信同时又性格鲜明的艺术人物、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艺术作品的超凡艺术价值所折服,在感动之余形成对于艺术品味的自我提升,同时也使人格自我培养的责任意识得到提升。

1.3 通过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虽已占据我国高等院校半壁江山,但在重视培养技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过于重视技术的传授,而忽视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忽视艺术感知能力和识别能力的培养,高雅艺术的熏陶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高雅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基点,是具有深厚思想内涵以及美学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经典作品,正因如此,高雅艺术才历经千百年成为艺术经典,而高职学生通过对于高雅艺术的学习和领悟可以了解高雅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化艺术价值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个人综合能力提升了进而就能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必然能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

2 高职院校内普及高雅艺术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面向学生

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始终把育人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素质培养是育人工作的核心,提倡高雅艺术进职业院校是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充分认识到在高职院校内开展艺术普及是提升高职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不管是建设艺术课程还是普及艺术素质的活动开展,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结合起来,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普及的功能。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内开展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应该从凝练工作理念、制定规章制度、实施具体工作等三方面着手。

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来说,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高雅艺术普及工作,就是要努力地教育以及引导高职学生深度的参与到高雅艺术中,使其更好地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全身心地享受高雅艺术的成果,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开展高雅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其最为本质的工作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普及工作的受益者。

2.2 内涵和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内开展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其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既可以直接开设艺术课程来进行艺术知识普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展览、表演、模仿、讲座等。在运用这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形式的时候最为关键的环境就是要注意内涵和形式的统一。要加强在艺术普及中的文化内涵的传达,用丰富的形式以及多样的途径让学生在高雅艺术普及工作中接纳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其审美经验,有效提升其精神境界。内容决定形式,因此,不管形式如何新颖其本质都应该是传达艺术文化,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对于艺术内涵的追求。

2.3 无界化协同原则

在高职院校内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系统化的工程,其特点就是内涵丰富并且形式多样,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决定了单个部门或者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工程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此进行系统化的设计,用无界化的协同合作来持续的推进高职院校内的艺术普及工作。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在专门的艺术普及工作小组的带领下,学校宣传部门以及学生会、团委和学生社团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共同来进行系统合作推进工作。

篇12

说到警察,给人更多的印象是电影中抓捕坏人,机智神勇的镜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警察的职能和面对的社会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不断更新,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警察系统内部违规和犯罪行为也在悄然上升,这些情况都对我们警察系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警察综合素质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当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

目前,在我国为提高警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培训,一般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体能拓展训练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合理且有效的体系,用一套宏观的思维来对其引导,所以相应的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那么从警察的职业特点考虑,要想提高综合素养,应该从下几点着手:

1、法律素质教育

法律素养的高低,是法治社会下警察素质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警察行事的标准往往是“自身的所谓正义感”而不是法律。警察若缺乏法律素养,克制力便会受到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件时,容易打草惊蛇或是发泄私愤,最终给自身和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王某是四川某地刑警,因长期和当地黑恶势力抗争遭到当地黑恶势力头目刘某报复,将其儿子殴打致残,后在以故意伤人罪对刘某实施抓捕时,王某在并无需要的情况下开枪,刘某中枪死亡,王某最终也因故意伤人致死遭到了法律和组织的严厉处置,由此可见,法律素质的不足将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法律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且持续地开展普法活动,在警察心中牢牢树立“依法执法”的观念,同时也要大量宣传因不懂法而执法不当的案例,让警察在对比和总结之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

2、科技素质教育

目前,高科技、高智商犯罪层出不穷,这一趋势使得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因为唯有此我们才能以更快捷、精准、有效的方式来打击犯罪。首先,我们应该在警察系统大规模地开展科普教育,在系统内部引进或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开设诸如外语、IT、网络等基础科技知识的教育,其次,还应根据警察的分类,如经警、刑警、民警等,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再次,我们应该和国外先进国家、组织、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设备,充实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装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从高技术人才中选拔出专门应对高科技犯罪的人员担任警察。最后,还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开展大规模的交流和轮岗,以“培养一个精英,带动一群精英”为指导精神,唯有从些方面入手才能快速且有效的提升我国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

3、心理素质教育

警察这一职业的危险性和事情的突发性都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若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势必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工作。在面对坏人时,我们希望警察能快速出动,迅速制服,而法律又要求他们三思而行,这使得我们警察在很多工作中常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整个社会大力宣传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警察赢得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同时,应定期在警察系统内部展开调查,摸清警察的心理动向,再以此为依据,邀请心理专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建立“发泄室”等心理释压场所,以供时刻处于高压状态的警察缓释心理压力。

4、业务素质教育

业务素质教育有两层要求,一是要针对各警种展开职能培训,包括射击、耐力、谈判、驾驶、修理等等,从多个层面提高警察的综合办案能力,缩短我们的办案周期。第二,则是要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警察进行培训,在办案的时候除了从破案的角度思考,还更应该从社会影响方面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警察队伍才能从单纯的立案破案过渡到兼顾个人与社会的新型警察。

新时代警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唯有在把握警察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综合型素质教育,我们的警察才能完成由传统警察到新型警察的转变。只要我们根据警察的职业特征合理规划,有的放矢,我们整个警察系统的综合素质推进工作必将得到强有力的推进。

参考文献:

篇13

据报载,2011年人力资源市场将迎来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挑战,作为办学机制灵活的独立学院,正在成为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供给源。大学生就业现实充分证明,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同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密切相关。如何通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大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为内涵的就业能力,是评价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现实问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差距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环境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不论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都是以减员增效和定岗定编为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地减少了就业机会。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录用毕业生实行考试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公平与公正性,但公务员通用考试的课目《申论》与《职业综合素质》以及通过统一考试后的面试,对毕业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折射的知识覆盖、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品牌企业的招聘和有高科技内涵的中小企业,有的加大了公务员招聘考试内容,有的则效仿世界500强综合能力测评。

第二,“学会做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这一最基本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单位最看重的是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员工。有关数据表明,除少数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以外,大多80、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短板。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缺乏诚信、敬业精神以一及盲目从众和依赖,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导致对就业现状的茫然和准备不足。

第三,高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校企”见面的双选会,从学生角度分析一些效果不佳的招聘会,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进入校园几十家甚至百余家企业同时招聘,缺少对行业与企业的综合认知与分析能力,而在短时间内不能对行业、企业基于潜力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深入了解,只能问问薪酬待遇,看看招聘条件,难以找到自己期望的单位。从企业的角度只能对学生有个基于目测的综合素质了解,而招聘会上的双向沟通。就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以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的素质体现。以此导致的精英型就业定位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第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从大学招生的源头上,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同时,高等院校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教育内容,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生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缩小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二、发展趋势:综合性素质与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任何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都是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并使他们为社会所用作为办学之本。而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学生工作要全面分析发展趋势、密切配合教学部门、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不仅要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包括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自我适应、自主管理、团队合作、善于沟通、诚实可信等必备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合格毕业生。为此,大学的学生工作要面对就业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如下几个方面,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办实事。

第一,用多元目标,将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本。思想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它涵盖了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水平、人格品质等。就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首先要配备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处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着高尚品德、较强法律意识、诚实守信有敬业精神的大学生,奠定就业基石。

第二,用多种方式,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品味,特别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区域文化的学习、挖掘和研究。利用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基本功比赛、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等活动,“讲座”、“论坛”、“讨论”、“广播”、“课外读书”、“观摩”“对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到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置身在浓浓的文化建设氛围之中,在深深体会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转贴于

第三,用多种途径,将加强学生健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力。只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踏入社会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学生就心理压力与焦虑,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等问题,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抗挫折能力。如:采用心理剧、心理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三、系统对策: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提升

当用知识管理的理念研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时,在解决了“为什么”与“是什么”之后,关键是要找到“如何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广义学习与实践过程,强化学生自我、自主、自觉性,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之策。

第一,搭建平台,激发自我,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中提高综合素质。将自我在提升学生多元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的结合上落在实处。有层次有重点的建设一批系级、院级创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类的社团。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和就业方面的竞赛,为学生搭建综合能力平台,并向综合能力提升注入创新内涵,在活动中将专业知识

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