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小孩认颜色的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51-0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
一、多媒体能有效地为语文教学创设情景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在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态的、变化的事物(动画片)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多媒体以声像导入,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我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在课的开始就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课题:动画中的小壁虎摆着长长的尾巴在墙角飞快地爬动,捕捉蚊子。突然墙角下蹿出一条蛇,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走了。画面中打出了课题——《小壁虎借尾巴》。动画中生动的画面配以有趣的声响、音乐,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再向学生宣布,今天学习的是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学生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画面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急于想学习课文。
不少教师的经验也都表明: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必将给语文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增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景非常重要,这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
二、多媒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在开始学习《自选商场》时,我了解到孩子对这个事物很熟悉,所以我就给孩子出示了自选商场的课件图片,并问:“这是什么地方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自选商场。”接着,我让小孩和我一起表演“妈妈和孩子”一起去商场买东西的情景,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在自选商场购物的感受。表演一开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演着,通过模拟对话,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顿时课堂的学习气氛高涨起来了,对话让孩子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劲头就更高了。
三、多媒体能轻易地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给予体验之乐,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成功解决学生的疑难,让学生冲破迷雾。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难点是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由于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我先让学生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然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直观、生动的观察到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样一来,难题随之迎刃而解。
四、多媒体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目前,有的老师误以为只要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像、声音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也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把充满美感的语文课上成了“读连环画”课。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是盲目无原则的,应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显然,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引 言
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但是现在早期阅读在很多人的眼中并不以为然,所以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把幼儿早期阅读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合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此说,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部分,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幼儿教师在新时代的研究课题,在幼儿教育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早期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每个人,0到6岁是婴儿期,是我们生命的起跑线,是人的智慧开发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表明,儿童的早期阅读、计算能力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非常大。由赵寄石、楼必生教授主编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有关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及结合一些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帮助幼儿认识语言符号和图画符号的对应转换关系,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培养幼儿将早期阅读经验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幼儿观察、想象和语言思维等综合能力。据此,我们再确定分解目标及各年龄班的层次目标。
阅读是孩子了解自然和社会,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和养成阅读的兴趣,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今后的学习所需要的阅读具备技巧。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说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可以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早期阅读的误区
因为早期阅读在当今社会如此的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各种各样的识字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让人目不暇接。但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不懂得早期阅读,以至于在某些方面走入早期阅读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
很多家长人为:“我觉得让孩子看书的目的就是让他多认几个字,只要孩子会认字,就会自己看书了。从小打下良好基础,上学以后就容易取得好成绩了。有的小孩子很小就认识很多字,但是不一定认识字就是会阅读,这是很多家长存在的问题。很多幼儿认识了字,但是很多字对于他们来说即使知道怎么读,但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所以阅读不等于识字,我们更加不能以幼儿认字的多少来判断他是否会阅读,想象力才是阅读的基础,能够想象出无法预见的故事,才算是真正会阅读。孩子更需要的是培养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想象力。
其实对幼儿来说,早期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视觉的,还包括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只要是与阅读有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是阅读。例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并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成人念图书文字等。识字,只是早期阅读中的一个成果,并不是目的。
只要处于正常的教育轨迹之中,认识字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这方面用不着太操心。天下没有爱读书的人不认识字的,但有很多认识字的却不爱读书。当然,认的字多了,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看书,识字毕竟是阅读的一种很有效的工具。但是切不可把掌握阅读工具当作阅读本身的目的,更不可为了掌握这种工具,而让孩子失去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要帮助孩子去阅读,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识字,而不是反过来,通过识字去阅读。后者事倍功半。总之,早期阅读的目的绝不在于教孩子识字,早期阅读不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其核心是“学习阅读”。
误区二:应该先识字再阅读
很多家长的思路看起来很清晰:要读书当然就得识字,不然怎么读。孩子学会了多少张识字卡片,一本书背下来又认识了多少字,他们就特别兴奋,到处跟人炫耀。其实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识字根本不应该成为学前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
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而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如此等等。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单独划分出一个识字阶段,这与儿童言语发展规律是不吻合的,也是不相适应的。事实上,识字和阅读不可分,不能脱离阅读谈识字。现在市场上有些识字卡片属于是脱离了阅读的识字,其实,在阅读中自然识字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成人在引导幼儿识字时,要克服急干求成的心态,大量地、系统地、机械地让幼儿识字是不足取的,而是应该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先培养幼儿看图讲故事的能力,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在成人给他们念故事的过程中,在口语和文字―一对应的互换过程中,学会辨别一些出现频率较多的文字。如果单纯地认读字体不仅会割裂阅读和识字之间的关系,破坏幼儿在阅读中自然形成的语感,而目容易降低幼儿识字的积极性,对幼儿养成自觉学习、乐意学习的习惯也极其不利。
误区三:看文字才算阅读,看图画、色彩不算阅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有了一定识字量,多看纯文字的书,阅读能力才会提高,只有看文字,才是阅读。其实,阅读是以书面语言为对象的,但幼儿尚未具备阅读文字材料的条件,因此,早期阅读大多是通过图画故事进行的。“图画书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因此,孩子们的早期阅读是离不开图画书的。也可以说,图画故事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孩子们的阅读生涯是从阅读图画故事书开始的。
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学前儿童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对儿童的发展,对儿童想象力、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情感、态度、社会性的发展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决不是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而且,利用好图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字,并结合上下文和图画学习生字词。因此我认为,即使在学前晚期,幼儿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图画仍然对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成人应充分重视它,利用它。但是,小孩的理解能力有限,复杂的画面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造成挫折感厌恶阅读。相反,画面简单、情节明了有趣的阅读材料,比较对幼儿的胃口。
三、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方法
1.提供新鲜、优秀的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给儿童提供有价值有味道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在幼儿阅读的时候,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体验,反映孩子们的心声,幼儿就会融入故事当中,还要注重作品的趣味性、戏剧性。往往我们在追求教育性的同时,就会忽视作品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时代在进步,幼儿的作品也闪射出时代的光彩,当然也不反对用经典的作品,在采用经典的同时,我们更呼唤能反映现代幼儿的生活特点的新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给幼儿带来戏剧性的惊喜,作品幽默的语言,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童话世界。优美的语言都会为孩子们喜欢阅读,学会阅读打下基础。
2.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所选择图书的主题和内容应富有趣味性,图书题材及文体要多样性。图书的语言要浅显、生动、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图书的画面要清晰,色彩要鲜艳,应以无文字的图画读物,图文并茂的读物,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读物这三类读物为主。
比如说,在我上《幸福的种子》里的《快腿的早餐》时,很多小朋友就会被书上的图画所吸引到,就会很好奇这个是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区推测这个故事,这就是基本的对图画的观察、推理能力:对图画的敏锐观察,由观察来推理。让孩子学会阅读,是怎么样看书,怎么样观察图画,怎么样从中进行推理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有效地阅读这些童话故事书的环节。
3.教具色彩鲜明,拟人化
教具色彩鲜明,拟人化: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很多幼儿看到了颜色鲜明的教具,都非常高兴,非常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听老师讲,就会思考。
喜欢拟人、拟物,喜欢给周围的一切都赋予生命和情感,有真实感,把自己设想到故事中去。因此,我觉得在环境布置、教具的制作中,都尽量体现拟人化、动物化的特点,使幼儿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结论
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融入社会、发展自我的重要过程。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但对早期阅读正确理解上,还存有某些方面的误区,在认识到这些误区时,我们采取了相应对策,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早期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幸福的种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教育》.让孩子形成早期阅读的良好习惯,2008年
第八期
[3]罗咏梅.《读与写•教育教学版》关于我国早期阅读的文
“为什么婆婆如此溺爱孩子却不容我们说一句?”“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怎么就不懂得革新呢?”“孩子究竟是送到托儿所还是让乡下的婆婆带呢?”……
2007年岁末,这些带有时代气息又颇具影响力的问题成了各大门户网站讨论的热点,充分表明当前年轻父母在教子和处理隔代教育方面困惑重重。我们不可否认,老人照顾孩子,为年轻父母减轻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随之而来的,受观念、教育、环境的影响,加之隔代老人过于溺爱,致使孩子易养成任性、孤僻、依赖性强、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科学地看待隔代教育,巧妙地化解隔代教育危机,已成为时下年轻父母迫在眉睫急需学习的重要一课。
故事一:爸爸妈妈,你们不能这样“爱”孙子
当孩子在晓梦的怀里啼哭的时候,虚弱的她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做梦,而是确确实实当了妈妈。母亲和婆婆在她眼前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产假过后,晓梦开始上班了。带孩子的任务落在了婆婆和公公身上,两位老人这下乐坏了,把孙子响响当宝一样。
奶奶每天一起床就开始给小孙子忙乎吃喝,而爷爷一看到小孙子的玩具坏了,就赶紧去拿工具修理,还在抽屉里准备了许多不同型号的电池给响响的玩具备用。晓梦夫妇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有时,晓梦和丈夫刘磊出差,挂念孩子就打个电话。每次,两个老人都是乐呵呵地说:“好着呢,响响乖得很,你们就放心工作吧。”
然而,时间久了,晓梦心中却有了丝丝不悦,因为老人对孙子的“爱”有些过。宠爱变成了溺爱,响响开始变得任性、不听话了。
响响喜欢换新的玩具,可每次玩不到一星期就又缠着奶奶去买新的。晓梦知道后,总会劝说婆婆不要这样惯孩子,可婆婆说:“又花不了几个钱,再说咱家也不缺,小时候不玩长大就玩不了了。”
“可是这样会让他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晓梦争辩着。
“孩子喜欢,就随他好了,又不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情。”婆婆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晓梦不解,婆婆为什么不理解自己?这样下去,响响会因早期教育不当影响一生的呀!
一天中午,晓梦回家取东西,见桌上的饭菜都凉了,却不见婆婆和孩子人影。公公告诉她,说响响尝了一口菜就不吃了,非要奶奶带他去吃肯德基。晓梦一听就不高兴了,等响响回来,她拉着儿子的手,教导说:“以后不许再吃那些东西,没有营养……”没等她说完,婆婆就生气地反驳说:“又不是就咱响响一个孩子吃,那么多大人还成天吃西餐呢,怎么都没说不健康。再说你们小时候是没有这些,有的话你们也会馋得很。”
“妈,我是说这样太惯着他了,挑三拣四,而且不利于健康。” 晓梦语气有些着急。
婆婆没理会,径直走回了自己房间。
那一刻,各种滋味袭上晓梦的心头,有气愤也有委屈。
慢慢地,晓梦发现自己每次给响响纠正错误,婆婆总会替孙子开脱。不仅使得婆媳关系紧张,就连响响和晓梦也产生了隔膜。
晓梦跟刘磊谈起公公婆婆对响响的溺爱,希望他能出面管一管,刘磊很赞同妻子的说法。可响响淘气的时候,刘磊刚一张嘴,就被父亲给压住了。刘磊也不明白,为什么早年冷酷的父亲会对孙子如此溺爱,以至于他连瞪一眼儿子,都要看父亲的脸色,因为弄不好父亲就会跟他急。刘磊从小是被严厉的父亲一手打大的,只要刘磊有什么做得不对,父亲就用巴掌来解决。可如今,父亲突然变得温情起来,无论响响做什么事,都由着他。这让刘磊感到很纳闷。
晓梦感到,如果让响响再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是什么结果无法想象。她让刘磊给两位老人传话,要么改变教育方式,要么尽早把响响送到托儿所。接到消息的两位老人顿时心生怨气,他们觉得自己对孙子那么好,却还惹得儿媳不满。两位老人和晓梦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了。
专家点评:
都说隔辈人对孙子孙女疼爱有加,那是一点不假。从奶奶所说的话里可以看出,她只有一个心思:让孙子吃好、喝好、玩儿好。但她没有考虑到的是,响响这样能不能“长好”。
孩子要长得好,必须具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素质。而幼儿时期,是心理素质、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婴儿从1岁就可以出现分享,两岁就开始主动助人,所以培养孩子是要从小做起的。
而老一代人缺乏这方面知识,时代前进了,旧有观念还没有消除,这是隔代教育非常致命的缺陷,会造成孩子成长后被社会接纳有难度。
还要指出的,正是这种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有求必应,扼杀了孩子在三四岁时正常的“反抗”。这种正常的反抗,是幼儿形成“我自己做”意识的必经之路。这样,成人以后会有较强的自主性。如果一切都不需要争取,自主意识怎么能形成呢?其实,过分溺爱的反面是过分严厉,造成的危害是一样的。溺爱是造成“不需要争取”,太严厉是形成“不允许争取”,同样摧毁了孩子的自主性。
故事二:怎么办,被乡下父母带大的孩子问题多
林雪怀孕8个多月时,从上海回到了重庆的老家。理由是在重庆生孩子的花销要比上海便宜一半儿,而且孩子生下后就准备让父母带着。
林雪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新房刚交首付,每月还要向银行“贡献”近4000元按揭,剩下的钱不足3000元,靠这点收入在繁华的大上海养活一个孩子该多难呀!何况林雪父母早就嚷开了:“外孙一生下来就让我们带,孩子的奶粉钱也不要你们出一分!”这在林雪听来有些酸涩,但还能怎样呢?
2001年2月,林雪在医院生下女儿。孩子7斤8两,顺产,几乎没怎么折磨妈妈就呱呱坠地。从医院回家后,林雪母亲就带着外孙女睡觉。老人把喂奶、换尿片这些事都做得熟练利落,还能抽空给林雪熬汤做饭。孩子50天,林雪的产假将满,留下孩子独自回上海。在机场,林雪抱着酣睡的女儿眼泪簌簌地落:“宝贝,妈妈对不起你。但我保证当你回到上海时,一定是最幸福的孩子。”
对女儿的牵挂和不舍,很快被繁忙的工作代替。当上了父母,肩上担子也就重了许多,林雪和丈夫分别找了份兼职,日日忙得昏天暗地。原本定好五一长假回重庆看女儿,因为公司加班不得不放弃,父母又以重庆天气好为由不带孩子去上海。国庆节期间回家,看到母亲怀里长出牙齿笑作一团的女儿,林雪竟觉如梦般的不真实。伸手要抱孩子,女儿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儿地叫“姥姥”。林雪和丈夫很失落:亲生骨肉不认我们呢。
夫妻俩足不出户待在家里陪着女儿,她终于不再认生,还能含混不清地学着叫“妈妈”和“爸爸”。回到上海后,林雪打电话想听女儿叫“妈妈”,这小妮子叫的居然是“姥姥”,林雪心里很不是滋味。丈夫安慰她:“女儿跟着谁当然就跟谁亲。接回来了,她就只缠着我们了!”
孩子渐渐长大,粉雕玉琢,聪明可人。林雪每年见女儿两三次,女儿也渐渐和她亲了,见面了撒欢似的往她怀里蹭,分别时哭得撕心裂肺,画的画也常常是她幸福地牵着爸爸妈妈。
2007年,林雪终于熬出了头,丈夫升了职,房贷提前还清,她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将女儿接回上海。可这丫头根本不领情,姥姥回重庆后,她就不再叫“爸爸”“妈妈”;穿衣服像姥姥一样把袖子卷起来;喝汤时像姥爷一样发出响亮的咂嘴声。6年来一直跟老人生活的女儿,动作和习性都显得“老态”,这让林雪心里很不舒服。而更让林雪伤脑筋的是,她每次对女儿说话,女儿总是说“要得”“干啥子嘛”,浓浓的地方口音怎么能行呢?于是,在一次电话中,林雪跟母亲抱怨:怎么惯了孩子这么多毛病。母亲生气了:“我带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要是你们自己带,你们两个和孩子都得饿死!”
9月份女儿上小学,不到一个月林雪接了班主任5次“投诉”:让她说普通话她却坚持讲重庆方言;课间操时拖拖拉拉老掉队;看不惯同学就说“我让我姥爷打死你”;游戏时不跟男生玩,理由是“姥姥说读书时不能跟男孩恋爱”……
林雪真是哭笑不得,闺女已被老父老母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拖沓、固执而传统。更要命的是,要想女儿像其他孩子一样听父母的话,相信、亲近父母,并能跟随父母的节拍健康地成长,似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专家点评:
在当前这个纷纷扰扰、竞争激烈的社会,像林雪这样的年轻母亲不在少数。她们想法太简单了:孩子几岁以前,先让老人带着,等长大一点儿,再自己带。殊不知,孩子从一出生,18个月内必须和母亲形成亲密关系,否则终生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自信,也难以相信他人。林雪不懂得,其实女儿画的一家三口,只是大人教给她的一个模式。是大人们告诉她:你有爸爸,有妈妈。在幼儿内心,爸爸和妈妈的概念是抽象的,不清晰的。这种概念的缺乏,会影响她一生。
同时女儿从姥姥、姥爷那儿学到的,不只是口音和生活习惯,这些还相对容易训练和纠正。最重要的是,女儿在幼儿期,形成自我认知是先从外部对她的评价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评价,3岁到4岁就基本形成。而这种评价,会永不磨灭地打上姥姥、姥爷给她的“烙印”,这种影响,是年轻的父母无法消除的。所以林雪应该明白,不是姥姥没把孩子“带好”,而是“栽什么树结什么果”,放到什么环境就一定会长成什么样。
故事三:媳妇出尔反尔,婆婆进退两难
孩子满3个月后,汪叶该回到机关上班了,谁来帮忙照看孩子,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早在孩子出生前,婆婆就多次“主动请缨”,对汪叶夫妇俩说:“我就建伟这一个儿子,你们又只生一个孩子,孩子出生后,我愿意来武汉帮你们照看。”
对于母亲来省城帮忙照看孩子,建伟没什么意见,可汪叶却不乐意,只不过当时孩子还没出生,她没有把不要婆婆带孩子的想法表露出来。
就在汪叶和建伟商量准备请保姆时,婆婆从县城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她兴高采烈地对儿子媳妇说:“这次来我就不走了,就在这里帮你们照看孩子。我有退休金,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
面对老人的满腔热情,汪叶直截了当地对婆婆说:“妈,我和建伟商量过了,决定请个保姆带孩子。您这么大年纪,孩子的事就不用操心了。”
原以为儿媳是担心自己带孩子会辛苦,后来才知道,她是怕自己带不好孩子。婆婆强忍眼泪,赌气地对儿子说:“好,不带就不带,以后你们别后悔。”结果老人在儿子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连早饭都没有吃,就赶回老家去了。
很快,汪叶从家政公司雇了个二十出头的小保姆。但令汪叶和丈夫没想到的是,小保姆很没有责任心,经常看电视忘了孩子,让孩子把屎尿拉在身上。干了不到一个月,汪叶就炒了她的鱿鱼。此后,他们又找了个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当保姆,但汪叶看不惯对方身上太多的乡下人习惯,因此也没多久就把她辞退了。此后又找了几个,都不能让汪叶满意。
看来请保姆这条路是走不通了,汪叶想到了婆婆。因为曾拒绝过婆婆,她不好意思跟婆婆说,于是让建伟给婆婆打电话。老人本不想来,但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还是来了。
婆婆把照顾孙子的任务全包了下来,白天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晚上还带孩子睡觉。一次,婆婆用方言教孙子唱儿歌,正巧被下班回来的汪叶听见,顿时满脸不悦:“妈,你干吗还用土话教孩子唱歌呀?”婆婆也来气了:“我说不来你们非要让我来,现在又看不惯我,做老人真难!”尽管没有再争吵,但婆媳心里都很不舒服。
由此,汪叶开始看不惯婆婆的做法。一天晚上,她看到儿子在木地板上爬来爬去,衣服脏兮兮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婆婆看在眼里,连忙说:“没关系,地板不凉,衣服我给孩子勤换就行。”汪叶没有理会,自言自语地说:“自己不讲卫生,把孩子也带得这么脏。”瞬间,阵阵心酸涌向婆婆心头,可一想到这是为了孙子,老人家也就没去争辩。
接下来,在孩子问题上婆媳俩的分歧越来越大。婆婆在街头给孩子买糖人吃,汪叶说既不卫生又失体面;婆婆带孩子去公园看钓鱼,汪叶就反复叮嘱要小心,千万不能让孩子有一点闪失……每一次,婆婆都忍住了,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
一天下午,孩子感冒了,婆婆自作主张买来西药喂孙子喝下,汪叶知道后又发了脾气:“妈,孩子这么小就吃药,会影响智力发育,你为什么不熬姜汤给他祛寒?你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连这个都不懂?”自己照顾孙子已经很累了,媳妇不仅没有一句体贴的话,反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联想到自己当初要来照顾孙子时被媳妇无情地拒绝,婆婆越想越气,收拾行李就要回老家。后来被儿子拉住了,劝说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但从此,婆媳俩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汪叶越来越看不惯婆婆,但又非常无奈;而婆婆呢,回老家不好,不回去也不好,进退两难……
专家点评:
家里弄成这种氛围,汪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一开始,她就不想让婆婆来带孩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孩子出生后,请来的保姆不作为,无奈之下才让丈夫请婆婆来照看孩子。婆婆不计前嫌,偶有差错,汪叶依然态度很差:“……你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连这个也不懂?”
除了缺乏基本的尊重,汪叶也完全不懂得去和老人沟通。有些老人不懂的事情,完全可以用交流和探讨来解决。汪叶的婆婆应该还是通情达理的,而汪叶的种种做法,将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对待她,难道她没想过吗?
故事四:宠爱但不溺爱,“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孙子出生后不久,儿子和儿媳就开始忙工作,退休在家的李奶奶自然担起了照看孩子的义务。为了不让小夫妻担心,李奶奶一早就对儿媳妇说:“当老人的都喜欢带孩子,有可能会宠爱过度。若你们感觉哪儿做的不太好,就直接跟妈说,妈会结合你们的意见,把小孙子培养成健康又聪明的好孩子。”一席话,消除了年轻夫妇的顾虑。
于是,李奶奶每天的生活开始围着孙子转。早上,准备早餐,还专门查询资料,确定食物食用标准,均衡营养。等孙子睡醒了,开始给他洗漱,喂饭……每每儿媳妇看到,都感觉很欣慰,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特感激婆婆。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的含意李奶奶深为赞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开始有计划地捕捉每一个机会去培养教育孙子。吃饭时,她给孩子讲粮食的来历,以此给他树立珍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理念;爷爷给买来小玩具时,要他谢谢爷爷,懂礼貌……
孩子聪明懂事,很讨家人喜欢。
一个周末,天下起了小雨,来接孩子回家的妈妈看到儿子抱着遥控电动车在雨中小跑着,李奶奶还在一边跟着。妈妈一把把儿子抱在了怀里,说:“下着雨怎么还出来玩呀?”孩子喃喃着:“我答应给小朋友拿玩具玩,可是他走了。奶奶说答应人家的事就要去做,这叫诚信。”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孩子快到3岁了,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可李奶奶却认为学校的那些知识上学后再学也不晚,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于是,在发现孩子很喜欢蝴蝶时,就买来不同的蝴蝶标本,挂在墙上,然后,一一讲解蝴蝶的各个部位名称。熟悉之后,再让孙子对比标本的不同颜色、粗细、形状等进行分辨,培养了孩子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同时,李奶奶注意小孙子的德育教育,告诉他:“爷爷陪你玩、给你讲故事,说明爷爷爱你,你也要学会关心爷爷;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但是天天都在挂念着你,说明妈妈把你当作了她的小宝贝,你呢,也要学会感谢妈妈呀……”为了强化孙子的领悟能力,李奶奶还专门做了一个互评本子,用来记录小孙子每天所做的感人事情,同时也让他来监督大人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效果甚好,每当奶奶买菜回来,他都在楼下迎接,然后接过菜拎着上楼;晚饭前,又会乖巧地把药送到爷爷面前,看着爷爷吃过后再离开。
每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评,谁的表现好,就给谁贴上一个“五星”的小贴画。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孙子入学。
红星积累多了,李奶奶就会在一定的数额范围内满足孩子的小要求。有一次,李奶奶正好和老伴在杭州旅游,正要返回时,接到了孙子打来的电话:“奶奶,我的红星够数了,我想要一个蓝色的书包,可以放很多书,好吗?”听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李奶奶当即答应。为了满足孙子这个愿望,跑了大半个杭州终于买回来了。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李奶奶发现他喜欢看电视,就主动帮其物色有利成长的内容,恰巧电视正在热播《士兵突击》,而剧中许三多身上那些闪光点正是时下孩子所欠缺的。于是,每天电视开播,一家人就围在一起陪孩子观看,结果这部电视剧看下来,小孙子竟然出现了变化,每天早上不用奶奶叫醒了,自己打理好书包就上学,而且学习成绩也很棒。
看到孩子一天天懂事,父母亲也非常感激爷爷奶奶付出的辛劳。
祖父母须知:
怎样做才能培养好孙辈
1.学习重新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新角色。作为祖父母,应该是一个辅助教养的角色,要主动地和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及其配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尊重他们的感受,随时修正自己不当的教养方式。
2.学习重新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接受新鲜的健康观念,科学有序地和孙子女生活。调整自己过时的、不健康的喂养理念。
3.学习管教态度和管教技巧。祖父母管教小孩子易走两个极端:要么一步不落地分分秒秒“严加管教”,要么“放任宽松”到说怎样就怎样,毫无约束,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条件最好看一点育儿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吸收一些新元素,提高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
4.体认现实生活形态,认知当前流行文化及价值观,尽可能地接收时下的文化元素。否则,待有一天连孙子女的话都听不懂,管教从何谈起呢?
5.学习建立新的支持网络。这是“老革命遇到的新问题”,当自己原来懂得和了解的知识经验不能适应现实时,要善于从媒体、教育界、有成长的同龄人那里得到支持。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学习。积少成多,万涓汇海,不管年龄多大,都可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年轻父母须知:
如何同时扮演好
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角色
1.首先要以最诚恳的态度请自己的父母“进入学习状态”,让祖父母们明白:请他们学习扮演新角色不是不尊重他们,而是让他们从单纯的“疼爱孙子女”的祖父母成长为“教养孙子女健康成长”的前辈。
2.要学会感恩。年轻的父母必须明白:你们的父母是没有义务教养你的子女的,他们来帮助你带孩子是亲情的恩惠。尤其是年轻的母亲,当你充满感激之情的时候,才可能以最通情达理的态度和婆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很多意见,换个方法说出来,可能就完全改变了对方的态度,由拒绝变成接受。
3.要学习扮演真正的父母亲角色,尤其解决长久分离状态的亲子关系问题。特别是母亲,不论自己工作多忙,不论自己事业心多强,都必须在孩子出生后的18个月内,放慢一切节奏,把主要精力放到孩子身上。要知道,一年半的时间,在你自己的事业历程上只是较短的时段,一切都可以再补;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段时间几乎可以决定他的一生!
4.学习调整和改善夫妻关系。大多数年轻人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由于种种的无经验和忽略,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婚姻关系。很多男人会说这么一句话:“我现在在家里是三等公民。”所以年轻父母要善于建立新的三点支撑平衡,夫妻携手,才能有力量化解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各种冲突,提升隔代教育的质量。
本刊观点:
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处理好隔代教育关系,重在改变三个模糊认识。一是改变小孩子懂事前无所谓,懂事后再教育也不迟的思想。否则,会误了孩子的一生。小孩子在0~6岁的关键期,要完成自我、认识社会、开发想象力以及人格的形成和道德观的培养。老人存在着语言沟通、价值观念、管教技巧、文化刺激、相关资源网络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和欠缺。所以年轻父母必须理解在三代人共存的架构中,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是沟通与交流的中枢环节;二是改变小孩子要成才,要尽早多学知识的观点。经过这么多年“望子成龙”,给小孩子灌输知识的风潮之后,很多父母终于开始清醒,懂得了在婴幼儿时期最关键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形成人格;三是改变教育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是人的本能,天生就可以完成的观念。这种认识在今天这样信息爆炸的年代是完全过时的。完成婴幼儿的培养是需要学习的,祖父母要学习,年轻的父母也要学习,还要教会小孩子学习和祖父母相处,三代人都有一个努力的空间。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祖父母和父母亲都要格外重视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要为孩子创立适宜伙伴关系的条件。因为这种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及尊重的需求,对培养儿童的良好健全人格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种同伴的互动,让孩子在完全封闭或者恃宠而骄的环境中长大,极有可能在碰到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出现人格障碍而酿成大问题。
建议年轻父母
把以下几点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1.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即使此时此刻孩子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也永远在爸爸妈妈心里,得到时时刻刻的惦念;
选购绿色安全食品
两年前,Linda从英国回到上海,就在自家过上了“田园生活”:习惯了西餐口味的她迷恋罗勒的香味,每当想要烹调美食,就来到露台的“新鲜基地”,用剪子从花盆里剪下后稍微冲洗下即用。“当我想要为爱人烹制一顿大餐,随手就可从露台揪下我想要的食材,用纯天然的原料,吃纯手工的心意,这难道不是最美妙的环保生活?”
以厨房为“战场”辛勤奋斗的绿色主妇,选购环保食材,也为家人购买一份健康保证。
这几年,很多主妇疯狂迷上“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从蔬菜到肉类,任何食物只要被冠上“有机”二字,其绿色指数就会扶摇直上。不过,若要提到环保,光讲“有机”可是不够分量。目前,国际环保界有一新兴名词:“食物里程”(Foodmiles),即食物由产地送到消费者手上所需运输的距离。一种“有机”食物若算上运送它所消耗的油料和随之而生的废气,其绿色成分就大打折扣。
“食在当地,食在当下”是主妇们的最好绿色准则,既环保,又健康。尽可能支持社区协力农业(CSA)商家,到当地农民市场采买食物,随时更新时令蔬果,跟随季节变换菜肴。夏日的阳光周末,可带上家人,前往郊区的菜园和农场采摘后现场入菜,第一时间品尝新鲜。当然,若有条件,就像Linda那样建立一个“家庭农场”吧:在窗台和露台的小花盆里种下一些香料或蔬果,亲自施肥,亲自灌溉,吃在嘴里也会更添一份满足和自豪。
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近年来接二连三发生的具有普遍性的食品安全大事件,叫百姓有些无所适从。食品安全绝对“零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理性对待,找到安全选购食品的方法。来自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专家为主妇选购食品出谋划策,提出六大科学安全原则:
原则一:选购地点要防“街边小作坊”
不要到不规范的小作坊、小摊贩上购买食品。选购时选正规店的知名品牌,防止非法经营的小摊小贩。
原则二:反季食物要防“异”
选购时,要特别注意防范异常的不自然的食品,不要过分追求颜色好看、样子硕大。
原则三:售卖方式要防“散”
散装食品缺少包装和食品标签,往往容易忽略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等各种食品信息。
原则四:选择原料要防“假”
如果看到价格特别低廉的食品,就要多长个心眼了。超乎寻常的低价食品很可能是商家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渠道批发而来急于销售的。
原则五:饮食习惯防“单一”
不要只盯着一样食物“猛”吃,饮食多样化不但保证营养均衡,还可以“稀释”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风险。
原则六:质量标志认“QS”
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由“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贴有“QS”标志的食品,才意味着该食品符合了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消费者可到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查询QS编码的真伪。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也分别标有专门认证。
合理规划正确储藏
资深主妇们深有体会,每次去采购都有种恨不能把所有东西搬回家的冲动。做个“煮出健康”的绿色主妇,不但需要强大的记忆和“与时俱进”的更新能力,其统筹执行力也不可小觑。事先做好规划,想好当日的菜谱,搭配采购适量食材,才是最为合理。每日菜,每日食,新鲜又好味,健康主妇们要的就是老公和宝贝八九分饱时的不舍与渴望。
想要拥有绿色健康的饮食,食材的安全储藏也非常重要。很多食物一旦放错了地方,即使外观、气味仍然正常,营养却在不断“蒸发”。只有学会正确保存,才能为食物营养装上一层“双保险”。
食料避开光线“克星”
光线不仅能杀菌,也会“杀死”食物中的营养素。逛超市买牛奶,最好挑藏在货架最后排的;牛奶倒出后尽快喝完;尽量挑选纸盒包装,回家后放进2℃―6℃的冰箱冷藏室里。保存五谷杂粮时,面食、大米和谷物最好放在不透明的容器或米袋里。糙米、芝麻、坚果类含有油脂,需要冷藏,甚至冷冻保存。
防止蔬果 “传染”变质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提醒,苹果、杏仁、红椒、桃子、哈密瓜、西红柿等,同其他蔬果放在一起时,会释放乙烯气体,让后者快速成熟、变质。“娇气”的绿叶蔬菜最好在冰箱里保存,并尽快吃完。萝卜、胡萝卜、白菜、洋葱、苹果、梨等属耐储食物,适合放到阳台。马铃薯等根茎类蔬菜,用纸袋储存,防止过度的光与氧气损伤其中的维C。
远离热源储存食用油
为了拿取方便,许多主妇常将食用油放在炉灶旁。殊不知,那里的高温会让油更容易酸败变质。食品科学教授建议,食用油最佳储存温度是10℃―25℃,储存时应远离热源,如煤气灶、电饭锅、微波炉旁;桶装油买回家后,可用小瓶罐分装,避免油多次开盖后接触空气而氧化。
用锡纸保鲜盒巧解难
大蒜变空、大葱变干、姜长绿毛,一直是厨房中的难题。最佳对策是:保存前,将锡纸剪成大小合适的尺寸,紧紧包裹住未清洗的葱姜蒜,这样至少能将其保质期延长至一个月以上。葱还可以在切段、切葱花后,用保鲜盒装好直接放入冰箱冷冻室。
此外,许多家庭有个爱喝茶的男主人,茶叶储藏也有讲究。常喝的绿茶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未开封的茶叶则放入冷冻室。为防止茶叶变成冰箱的“除臭剂”,放入冰箱前最好用锡罐密封。乌龙茶、红茶、茉莉花茶不用存在冰箱里,只要放在干燥、密封、避光的容器中,就可较长时间保存。
低脂健康烹饪技巧
“肚子一空,万事皆空”,此话道出了饮食的重要性。根据哈佛大学沃尔特・威莱特博士提出的“健康饮食金字塔”概念,脂肪、烹饪油等被“束之高阁”,列为“节制摄入食品”。低脂的全麦食品与植物油被放到了底层,作为饮食结构中的脂肪基础。因此,“少油”、“少糖”成为十分重要的健康饮食习惯。
然而,很多人质疑健康与美味难以兼顾,尤其少了油、少了糖,食物怎么会好吃?营养专家通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经验,得出一套独特的烹调技巧,让你全家可以在美味中轻松完成“低脂健康”饮食。
善用天然甜味剂。
白糖增加人体负担,不妨借用本身含有丰富甜分的食材来添味。蜂蜜、红枣、葡萄干、枸杞子或干燥水果如杏桃干等,都是最好的甘味剂。只要用一点点,调制蛋糕、菜肴或汤品,都可以带出鲜甜口感。
从食物中摄取油分:以食物取代油类摄取。
吃一匙油不如改吃一匙黄豆,不但脂肪热量减少,还可以增加油类中摄取不到的异黄酮、维生素E、卵磷脂、纤维质等更多营养素。芝麻、南瓜子、葵瓜子、杏仁果、核桃、腰果等坚果,可以用果汁机现打做成酱料,拌饭、拌面或做成沙拉酱浇淋在青菜或生菜上。也可以一次做好3~4种酱料放到冷冻库,方便随时取用。
有些隐藏在食物中的油脂,可以经由烹调带出来。如每100克豆腐含有30%的油脂,豆干中则含有20%~30%,经由烤箱可带出其中油分。喜欢吃饭、面,却又担心鲜奶油酱太过油腻,不妨用豆奶混点玉米粉取代,不但酥香金黄、味道口感相似,还十分简单健康。
独门绝活:用烤箱做出酥炸口感。
烤可以增加食物的色泽及硬度口感,尤其适合本身带点油分的豆制品。譬如容易软烂的豆包,通常都要先油炸过才能炒菜。你可以试试将买回的有机豆包先烤到两面呈金黄色,再冰冻起来。方便取用,还带有微脆的口感。对付非炸物不吃的孩子,用烤箱就可以摆平。将豆腐绞碎搓成丸子,沾上面包粉放进烤箱,很多小孩都以为是炸物。
将甜品做成饼干蛋糕。
没有蛋、奶不加发酵粉,饼干蛋糕怎么做?很简单,把平时吃的地瓜汤、燕麦片或西谷米等甜汤,调整配方就成了饼干或蒸糕,有点类似东南亚吃起来冰冰凉凉的娘惹软糕。
西谷米、地瓜、燕麦或是紫米等,本身就有会凝固的淀粉质,只要分量加多,就可以进电锅做成松松的蒸糕;如果再添点香气俱足的香蕉、蜂蜜、坚果等干燥固体,就可以烤成饼干。因无油,所以口感会比较软,但绝对嚼劲十足。
此外,家庭成员由于体质和年龄都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不同成员的身体需要和喜好口味,考虑他们有哪些长期病症和忌口,对症下药,分别为他们精心设计一份适合且美味的食谱,使家人的营养饮食健康更具针对性。
防止食品“过度”有毒
许多健康食品,因为搭配错误容器或者时间过久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绿色主妇不仅要保证厨房食品的安全,还要谨慎小心,防止食品“过度”有毒。
忌高温长时间煮绿豆
绿豆中含有单宁,在高温条件下遇铁会生成黑色的单宁铁,使绿豆汤汁变黑,有特殊气味,不但影响食欲、味道,而且对人体有害。
忌不锈钢或铁锅熬中药
中药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及各类生物化学物质,尤其在加热条件下,会与不锈钢或铁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或使药物失效,甚至产生一定毒性(络合物较多时)。
忌用铝锅盛菜肴
铝锅属淘汰厨具,故菜肴、酒、味精等不应装在铝制容器中过夜。鸡蛋也不宜在铝锅中搅拌,蛋清遇到铝会变成灰白色,蛋黄则变成绿色。剩饭、剩汤等也不应在铝制容器中过夜。
忌用乌柏木或有异味的木料做菜板
乌柏木含有异味和有毒物质,用它做菜板不但污染了菜肴,
而且极易引起呕吐、头昏、腹痛。民间制作菜板的首选木料是白果
木、皂角木、桦木和柳木等。
忌用油漆或雕刻镌镂的竹筷
涂在筷子上的油漆不但含铅、苯等化学物质,对健康有害,且
遇热后有异味,影响食欲。雕刻的竹筷看似漂亮,但其藏污纳垢,
不易清洗,滋生细菌,容易致病。
忌用各类花色瓷器盛佐料
佐料最好以玻璃器皿盛装。苯等致病、花色瓷器含铅、致癌物质。随着花色瓷器的老化和衰变,图案颜料内的“氡”对食品产生污染,对人体有害。
【不能过度的18种食品】
最新研究发现,许多常见食品吃得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不能吃得太过:1.盐;2.浓茶;3.糖精;4.动物脂肪;5.果冻;6.可乐;7.橙子;8.爆米花;9.扁豆;10.口香糖;11.速食面;12.菠菜;13.鸡蛋;14.葵花籽;15.肝脏;16.人参;17.海鱼;18.罐头食品。
链接:绿色主妇环保厨房
环保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6月5日为第40个世界环保日,全球掀起一股环保的热潮。而环保煮妇的绿色行动,大可不必参与那些“大刀阔斧”的形式化活动。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才是最佳良策。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就能发现很多的生活细节,只要简单地改变一下思路,就可以做到很绿色很环保。
1 .淘米水洗头,头发特别光亮,而且可以把白发消除在萌芽状态;用淘米水稍稍加热洗油腻的盘子和碗筷,十分干净;此外还可用来擦拭木地板。
2.清洗蔬菜水果,可用盐水先浸泡。切菜剩下的萝卜头、久放不新鲜的土豆,可轻松擦除餐具上的油污、不锈钢台面。
3.你还可以自制别的绿色清洁剂。
台湾与法国恋爱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以两个偶剧团偶遇为背景的舞台剧在欧亚两洲已公演数次。5月27日,《戏箱》登陆北京天桥剧场。剧场并未提供法语对白的中文翻译,这使得剧中法国部分的笑点未能充分展现。但演出结束,北京的观众依然给了Philippe和他的搭档们足够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戏箱》的故事简单得几近单调:两个偶剧团偶然相遇,惺惺相惜,暗合了当下世界各地偶剧都不甚景气的现状,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双方好奇地把玩对方的人偶,几天下来竟然也玩得有模有样。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则是一对偶师男女在这场邂逅中坠入情网。难怪在《戏箱》台湾版宣传册上,设计者颇为用心地将这场跨文化的交流比喻为:台湾与法国恋爱了。
《戏箱》的舞台是一个360印度旋转的超大戏箱,两层楼高,可推、可关、可揭幕、可掀盖。神奇的戏箱可以打造出一个万花筒般的剧场效果:既是演员的家,是台湾的彩楼,也是法国的戏台,是光影的屏风。参加演出的法国Zonzonz偶戏团和台原偶戏团几乎是本色出演,拒绝按剧本一板一眼地排练。Philipe和主演陈锡煌坚持放弃文本,只求“抓住相遇时刻激荡出的感觉和火花”,这让习惯剧本的伍姗姗有些惊恐。谈起这出剧的创作过程时,这位在欧美研习过多年剧场表演的女导演说:“排练时的每天早上,面对未知,我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做什么,但我还是一副很专业的样子,大声指挥大家现在要干嘛干嘛,就这样每天磨,终究磨出这部戏现在的样子。”
在《戏箱》的场景中有一副楹联:一人谈笑千古事,十指弄成万军兵。伍姗姗对这群偶师充满敬佩:“我们学西方表演,学了20年,一个角色都演不好,人家一只手演一个,一次演两个,还演得那么精彩。这边演男的,这边演女的,男的说爱她,女的哭,说再见,两人就一起哭,依依不舍。真是让人看得掉眼泪啊。”
年轻偶师
陈锡煌今年已78岁高龄,他是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儿子。“如果我没了,掌中戏就没了。”这是陈锡煌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比起法国的Guignole,布袋戏在台湾面临着更加尴尬的境地。近20年来,台湾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欣赏这项在台湾传承了400多年的古老艺术。陈锡煌的技艺从父亲李天禄那里习得,但陈的儿子却对布袋戏并无兴趣。陈认为小孩子不喜欢的东西不可勉强,他把这项“家学”传给了外面的学生,《戏箱》中的另一演员赖世安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这代人最难的就是在这里,因为喜欢就去学,可是学好了却没有出路。”38岁的赖世安长了一张80后的脸庞,他现在是台原偶剧团的台柱子。赖世安第一次看到布袋戏演出是在7岁那年,其时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风靡全台湾。“看着觉得好厉害,拔刀,收刀,大侠气功打出去,另一个被震飞了!”赖世安说。每天中午12点,几乎所有的台湾人都守在电视机旁,等着电视台播放《云州大儒侠史艳文》。
在那个年月,观看电视布袋戏是台湾人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子。除电视外,人们也可以在逛庙会时免费欣赏到布袋戏的现场演出。年幼的赖世安喜欢拉着父亲的手,到市场,庙口看布袋戏。他趴在舞台前,看戏偶下的师父充满活力的表演。赖世安10岁那年第一次看到陈锡煌的演出。陈操拉着戏偶,口中念念有词:“准备酒宴、酒菜伺候!”戏台前的赖世安瞧了桌子一眼,顽皮地说:“骗人哎!桌上没酒也没菜,要人家吃什么?”陈锡煌回头瞪了赖世安一眼。他没想到,七年后这位“砸场”的顽皮少年竟拜倒在他门下,成为布袋戏的传承人。
赖世安最早的兴趣在这些布袋戏的偶人身上,他开始自己在家琢磨制作一用保丽龙球当偶头,养乐多瓶做身体,为每个不同的角色上色、制作戏服。“在脖子那儿插着棍子,抓着玩。我家那时候开小吃店,要经常去银行换零钱,就拿那个装零钱的布袋当偶人的衣服,前面看是白色的,后面还有个红色印章:华南银行,哈哈。”每天放学回家,赖世安把书包一丢,拿起戏偶,左手跟右手对打,煞有介事地练习电视里黄俊雄布袋戏的口白。
很快赖世安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起来,因为他的“保丽龙球头”每颗都是圆的,远没有电视里那些有着各式各样鼻子的偶头好看,他决定改用木头雕刻。看到邻居哪家在拆房子,他就跑去把那些废木头捡回来,“自己随便刻,五官一定要出来,其他就不要求了。”赖世安说,“其实我不太会画画。但我对角度逻辑的理解、立体感比其他人好一些。”
只要有掌中戏表演,赖世安都会去看,看偶师“扮偶”。“噢,原来里面还有衣服,分内衣外衣呢,帽子是可以拔的,不是粘上去的啊。”赖世安自言自语地说。偶师对这位小朋友也很好奇,便友善地与他交谈。17岁那年,赖世安鼓起勇气,带着自己雕刻的木偶,到台北新公园(现为228纪念公园)看李天禄演出的过年特别节目。当天,通过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副教授廖灿辉的引荐,赖世安把作品拿给李天禄看,希望能拜师学艺。
李天禄对着眼前一脸青涩的男孩,惊讶地说:“这些都是你自己刻的吗?如果你真的对制作布袋戏有兴趣,那年初五你就来我们家开工吧!”
传统日渐式微
赖世安开始跟随李天禄长子陈锡煌学习戏偶雕刻和演出技巧。但赖的父母亲对儿子的决定忧心忡忡。布袋戏在台湾日渐式微,当偶师不要说出人头地,恐怕连自己温饱都有困难,亲戚间更是闲话不断。为了打消父母顾虑,高中一毕业,赖世安就去铁厂当学徒,做大楼保安等工作,只为了让父母放心:他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这种并不费脑费力的工作,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揣摩演练心爱的布袋戏。
布袋戏是个集体协作的工作,主演、二手和乐师配合得越默契,戏就越好看。自从拜师后,赖世安一直给师父当二手。看着电视布袋戏着了迷,但真正人行后,赖世安才明显感到传统布袋戏深受“电视派”的冲击。电视布袋戏派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崛起,《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红极一时。但经黄俊雄改
造的木偶与手掌比例很不协调,致使表演者无法发挥掌上功夫。特别是采用摇滚乐等西洋乐,伴以台上摇摇晃晃的文偶、磕磕碰碰的武偶,已失去了传统布袋戏的风格。在庙会、剧场演出的传统布袋戏则越来越无人问津。
门派的隔阂和对艺术理解的分歧,让两派的矛盾很难弥合。另外,中南部同行的恶性竞争让环境更加糟糕。“他们把整个行情都给弄坏了。”赖世安说,“我们音乐是现场演奏,演出费就高,因为你的人头多。那他就跟你拼,把后场乐师全部切掉,放录音带,还加演一场电影,人家观众觉得,哎,这个比较便宜实惠。年长一些的人会认我们的牌子,但他们慢慢过世,年轻人也会觉得,凭什么让我请个价钱更贵的团来演呢。”赖世安所在的偶剧团“一个月能演上一次就阿弥陀佛”,他能拿到手的收入也少得可怜。“从收入上来讲,肯定是有点后悔。但最主要的还是不知道该演给谁看。”赖世安感叹。
他的师父陈锡煌,还有太师父李天禄,都赶上了布袋戏的好时代。全台湾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像样的娱乐活动只有布袋戏和歌仔戏。这些才子佳人、英雄救美的故事总能让台下的几百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李天禄将京剧的文武场引进布袋戏的后场,并大量采用京剧的唱曲及口白,他把京剧的锣鼓点加进布袋戏,使演出充满张力和节奏感。李天禄创办的亦宛然剧团曾经从1952年开始,连续20多年获得全省布袋戏比赛北区冠军,这阶段也是李天禄的事业最高峰。几乎每天,亦宛然都在演出。一年365天,演出的日程已经排到400多天。
李天禄也尝试过电视传播布袋戏。1962年,台湾当时唯一的无线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上午播出李天禄全本的《三国志》,下午则是国语版的《西游记》,这是布袋戏首次登上荧幕。但因传统布袋戏不适合无线电视,所以并没有造成预期的轰动效果。在这一点上,李天禄没有黄俊雄好运。
传统布袋戏于70年代迅速没落,1978年农历正月,亦宛然宣布解散。来年,已经70岁的李天禄最后一次参加台北市戏剧比赛,获得金狮奖。随后亦宛然将所有的戏棚和戏偶道目都封箱,暂时划下休止符。
前景何在?
1998年,李天禄病逝。出殡那天,台原偶剧团团长罗宾――个热衷于中国民间艺术的荷兰人,找到陈锡煌和赖世安,希望他们能加盟台原。在台原的一个好处是,演出的安排有专门的人去负责联系,偶师们只需要认真演好戏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台原的包装,他们可以风风光光地飞到世界各地演出,“挣的都是外汇啊。”赖世安说。
他们开始尝试着对布袋戏做一些改革。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40分钟,内容变得紧凑,把颜色设计得鲜艳些,吸引小朋友看。在创新戏《马可・波罗》中,赖世安试着雕刻不同类型的木偶,加入使用闽南语和意大利口白,古老的南管音乐和意大利歌剧穿插其中。“这样外国人看才不觉得无聊。”赖世安说,他们正在考虑设计一些法语,西班牙语的对白。“我们布袋戏,有人问为什么这么讲究,因为一开始是演给知识分子看的,对白、身段都不能乱来,可是你到了外国,讲究那么多他不见得能明白,你得去适应他们。”台原偶剧团在近年来推出的《戏箱》、《重别》、《大稻埕的老鼠娶新娘》都是这种“创新”布袋戏。
不过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革新。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木偶戏,赖世安发现台湾布袋戏在细节上的讲究为他们的演出加分不少。“一个小生上台,看风景,开扇子。这个开扇子的动作对于他们外国人来讲,很新鲜的东西,因为他们的偶就是拍拍手、点点头,做不了复杂的动作。但我们的偶能开扇子,很有趣,实际上不难,就是技术和技巧,有根竹子在里面。再比如抽烟,外国人拿起烟斗就抽。我们就不同,先拿个椅子坐好,把烟丝拿出来,塞进烟袋,看一下塞好没有,含在嘴里,点火,再开始享受。这么多精细的东西在外国人眼里简直就是神话。”
赖世安的演出看起来也在远离传统,但师父支持他,并且常和他一起离开台湾演出。“他说这可能以后就是你们的出路,既然台湾看不到,我们就放弃,去国外生根发芽,师父年纪大不可能住在国外,你们还年轻,如果国外有你们的市场就去做!他的思维很开放。”赖世安说。
但,不可能永远都靠着外国人的新鲜劲撑着票房。赖世安并不希望他们总是像个马戏团一样在地球上跑来跑去,他承认现在自己也在认真考虑“留在哪一国”的问题,“目前来看是法国最好。法国是我最常去的地方。现在还有很多法国人来台湾学,有个女孩跟着我师傅,连一些简单的闽南语都会了。”
“真的不骗你,在台湾我演完这个没有人理你,大家很快就散掉了。可是我在法国演出完,女生把你当作偶像一样,要签名。我说:哇,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感觉自己像电影明星一样。”赖世安说。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记述重大事件,往往在石壁上刻制一组图。图画成了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用图画给尚未识字的孩子讲解知识,儿童读物的作者和编辑们,便应该对它好好做一番研究了。
在此,我想谈谈几本值得研究的知识绘本。
一、《好饿的毛毛虫》——用巧妙的装帧设计将抽象概念化为可感可知
《好饿的毛毛虫》是美国作家艾瑞克·卡尔的作品,全世界累计发行2 000万册以上。这本书,无论是书名还是内容、绘画以及装帧制作,可说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一只饥饿的小小毛毛虫爬出来了,开始了它的七日大餐。星期一,它吃了一只苹果,可还是很饿。星期二,它增加了食量,吃了两个梨子,还是没有吃饱,接下来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直到星期六,它的食量与日俱增,它吃过的东西有李子、草莓、橘子、蛋糕、冰淇淋、黄瓜、奶酪、香肠、棒棒糖等一应孩子眼中的美食。然后,就到了星期天。毛毛虫在这一天吃了属于毛毛虫自己的食物——绿叶。这时,这只一直吃个不停的毛毛虫已经变得巨大无比,再后来,又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艾瑞克用绚烂的颜色、写意的拼贴画和缤纷的果实,架起了一只明快的摄影镜头,让小读者目睹了一只毛毛虫化蝶的整个生命历程。
在寥寥二十几页中,作者通过一只贪吃的毛毛虫吃食的活动,巧妙地在故事里糅进了水果、数字、星期、生命周期等知识概念。在表达“吃”这个概念时,作者独具匠心地利用装帧工艺,在每个水果上挖了一个洞,当读者翻过这页,就会欣喜地发现,一只毛毛虫正从洞里爬出来,就像一个人酒足饭饱地晃出饭店。
毛毛虫一个洞接一个洞地爬,它吃掉的东西越来越多,小读者认识的物品也随之增多。但故事并没有让毛毛虫就这么一成不变地吃下去,以便省事地将知识继续灌输。就在小读者差不多已经形成思维定式,猜想着毛毛虫又要钻进下一个洞中去吃什么的时候,作者让毛毛虫戛然而止了,它突然不再吃任何东西,而是爬进了自己建造的小房子(茧子),静静地待着。这时,小读者的视线只能看到那间小房子的外表。即将发生什么事呢?这一停顿,产生了极大的神秘感,思维惯势带来的倦意顿时烟消云散。这是一个铺垫,一个阅读时的心理调度,它起到能量集聚的作用,以使小读者在后面即将揭晓的突变中,产生更大的惊喜和感动——那个生命终于钻出茧子来了,然而它不再是胖大可笑、总也吃不够的毛毛虫了,而是一只婀娜多姿的蝴蝶!它吃下去的营养让生命得到了升华。
这是一本经典的幼儿认知绘本,软化了的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中,四条知识链互相交织:一是时间的认知——通过毛毛虫活动的时间,引出从星期一到星期天的概念。二是物品的认知——苹果、梨子、李子、草莓等丰富的食物,当然,这里介绍的不是毛毛虫的真实食物,但这是故意犯下的一个错,正是这种并不叫真的空灵,使作品获得了向幼儿介绍水果和食品知识的空间。三是数字的认知——一个苹果,两个梨子……数字1~5的概念和数与量的相应关系被引出来了,这种数量关系用装帧设计绝妙地配合着,从1~5页,页面被裁成五分之一宽,五分之二宽……直到整页宽,这种直观的量化表达,在抽象的数字和具象的实物个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便让小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四是生命周期的认知——从小毛毛虫到大毛毛虫再到蛹,最后收尾于破茧化蝶的。
通常,一本幼儿的认知读物能将一条知识链展示清楚已属不易,《好饿的毛毛虫》竟然一口气铺设了四条,而且这四条同时出现的知识链互相并不犯冲,而是有机地配合着。四条知识链有明有暗,时间的认知、物品的认知、数字的认知是明的,生命周期的认知是暗的。明暗互相交织,互为关照。在吃这个吃那个的明线活动中,小毛毛虫在悄悄变化,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在这里,作者发挥绘本的优势,用绘画和翻页呼应着内容的发展,将这只毛毛虫一页比一页画得长一些、大一些,身体上浓烈的红色块和绿色块渐渐膨胀,华丽的色调释放着成长的欢欣。
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好饿的毛毛虫》将知识巧妙地编成内容的一部分,融入故事之中,知识的软化可谓非常到位。但这样的方式因为要配合故事的情节,所以介绍知识往往受到局限,难以具体周到。不过对以启蒙为主要目标的幼儿读物来说,认知并不一定非要追求系统和全面。
二、《金老爷买钟》——让阅读和知识学习成为一场充满快乐和疑问的求知探秘之旅
《金老爷买钟》是1974年英国凯特·格林威奖首奖得主——美国作家佩特·哈群斯的作品。这是一本温暖而快乐的书。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憨憨的金老爷在自家阁楼里找到了一只钟。为了弄清楚这只钟准不准,他买回了一只新钟,并把它摆在三楼的卧室里。金老爷先看了这只钟的时间,然后爬到阁楼上再去看那只旧钟,结果,发现两只钟相差一分钟。这下他不知道该相信哪只钟了,他只好再去买一只钟……这样接二连三地买回了几只钟之后,金老爷还是搞不清究竟哪只钟是准确的。最后,受到钟表师傅的指点,他上街买了一只怀表。从那以后,他所有的钟都准确一致了……
佩特·哈群斯的诸多作品都让我们沉浸在大智若愚的趣味中,《金老爷买钟》亦然。从表面看,主人公金老爷憨实得可爱,有点懵懵懂懂,本来只需要一只表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却大费周章,不辞辛劳地买来一只只钟,而且还一趟趟在家里楼上楼下地来回核对……这样一个直线思维的人,作者写他,当然不会仅仅是为了取悦读者。这本书的一个隐性目的,便是教会孩子认识钟点。金老爷尽管每次都是赶紧跑,然而后看的钟还是比先看的多走一两分钟。正是这小小的一两分钟时间差,引导小读者渐渐学会了认识时钟。
不同于普通的知识读物一页接一页,按部就班地说教知识,《金老爷买钟》是娱乐化的知识读物,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更隐秘的教育形态,知识的传授若有若无地见诸主人公的生活之中,藏在有趣的文字和画面里,留给最善于发现细节的孩子去发现,去学习对他们而言颇具难度的“认时钟”。
因此,阅读《金老爷买钟》便成为小读者的一场充满快乐和疑问的求知探秘之旅。时间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作者设下的一个迷局,正如一切成功的探案故事,答案到最后才会揭晓,原来所有的钟其实都是准确的,只是这位金老爷没有明白“逝者如斯”的自然规律。
时间如流水,一刻也不会停滞;空间无边无际,绵延不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时空的概念是模糊空洞、难以理解的。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感觉。在他们看来,时间归时间,空间归空间,空间的变化对时间没有影响,正因为如此,金老爷这个老小孩才搞不明白为什么每间房间的钟的时间都不一样。故事看似简单,却有着小小的悬疑和趣味盎然的推理思考。小读者会在这样的思考中初步建立起正确的时空概念。
三、《蚯蚓的日记》——日记为“藤”,牵出一个个知识的“瓜”
《蚯蚓的日记》是美国作家克罗宁和漫画家布里斯合作的作品。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绘本,故事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只小小的蚯蚓的生活。人格化的小蚯蚓用尾巴夹着铅笔,坐在啤酒瓶盖凳子上,一本正经地在书桌(蘑菇)上记着日记。“桌”上赫然放着一个地球仪,暗示着蚯蚓和地球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故事的层面而言,这本书记述的是一只蚯蚓的日常生活;就知识的层面来看,这本书展示的是小蚯蚓与大地球之间的依存关系。小蚯蚓的日记犹如一根“藤”,顺着藤,读者能摸到不少知识的“瓜”。
小小蚯蚓的日记,从3月20日开始。这是一个刻意的选择。“二月惊蛰又春分”,3月20日前后,正是春分之日,惊蛰也才刚刚过去,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蚯蚓的活动也开始了。书中并不明说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然而通过日记的日期以及蚯蚓在这一天的活动,已经把这个知识传递给小读者了。
接下来,日记写到蚯蚓妈妈要小蚯蚓记住的三件大事:“1.地球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2.我们钻地道的时候,也同时帮忙照顾了地球。3.绝对不要在爸爸吃报纸的时候烦他。”前两条很明显是在传授知识,而第三条,似与知识不相干,纯属蚯蚓妈妈给孩子立下的私房家规,但是稍加思索,依然是一条重要的知识。后面的情节也提到了吃纸——忘记带午餐的小蚯蚓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纸吃掉了,连老师罚他抄写的作业它也止不住吃掉了。这些大胆而有趣的行为,使小读者的神经兴奋,然而在它们的背后,分明是作者向孩子吐哺知识的细微心思:通过这些描写,孩子的脑海中肯定已经深刻地烙上了蚯蚓是喜欢吃纸的知识印记,进而,他们也不难领悟到,人类给地球制造的废纸垃圾,有一些是由蚯蚓帮忙清理掉了。
在此之前,谈到动物的长相问题,凭经验的人多以为文字描述不如插图来得准确直观,文字难以说清楚的东西,图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但是在《蚯蚓的日记》中,我们却看到在图画无能为力的地方,文字是如何绝妙地展示着它的讲解才能:小蚯蚓怀着小男生恶作剧的心态,对在镜子(水坑)前流连的姐姐说:“不管花多少时间照镜子,她的脸永远长得跟她的屁股一个样。”这固然不是什么文雅的说辞,却精妙地点出了蚯蚓首尾相同的外貌特征,令人拍案叫绝。小读者在哈哈大笑之后,一定已经牢牢记住了这一点。
严格地说,《蚯蚓的日记》不算是一本典型意义上的知识绘本,其中的知识,隐藏在妙趣横生的情节、自白和图画之中,就像一根藤上随意结出的瓜,这里一个,那里一个,既不系统也不连贯,然而却是点点滴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不着痕迹地深入小读者的心田。但受过训练的少儿读物编辑出版专业人员,只需加以深思,便能心领神会。
四、《大家来逛动物园》——将绘本和认知捏合得天衣无缝
《大家来逛动物园》是日本童书作家阿部弘士的作品。
动物园,是每一个孩子想要一去再去的地方,是孩子最初的探险地,认识生命的启蒙园。《大家来逛动物园》就像是一个带着孩子游览动物园的家长,娓娓介绍着眼前的一个个动物。如果说前三本绘本还是隐秘型的知识读物,那么这一本则是在大张旗鼓地谈知识了,连故事也不讲了。但它依然是好看有趣、让人爱不释手的绘本。
首先是它的绘画,承袭着绘本一贯的手绘风格,而不是知识读物通常采用的照片或写实画。外形、比例、色彩只求基本属实,注重的是画面的述说能力。介绍长颈鹿的长腿时,画面是一个成人挥舞着扫帚站在长颈鹿的肚子底下,打扫这只动物刚刚落地的粪便;为了说明鹈鹕嘴巴的袋子大,将鹈鹕的嘴透明化,然后在里面放上一群沙丁鱼;介绍大猩猩的力气大时,则画的是一只胖大的猩猩和十个成人正进行着拔河比赛,标志输赢的绳结被大猩猩远远拖过了界河,就连那一队拼命挣扎的对手也快要一并被它拖过来了。如此无拘无束、天真烂漫而又明白易懂的表述方式,是属于绘本的。
文字,是《大家来逛动物园》另一出彩的地方。“骆驼的驼峰,是便当,塞满了像奶油一样的营养”“乌龟的龟壳可以躲猫猫”“驯鹿是圣诞老公公的好朋友”……我想,一个成人一定是先把自己变成了孩童,才能作这般童话的痴想。
豪猪妈妈全身都是刺,
豪猪宝宝全身也都是刺,
还好,妈妈的上没有刺。
书中介绍豪猪的主体文字就只有上面这三行。然而它不仅把豪猪的特点说明了,也解除了孩子心中的疑问和担忧。既然豪猪妈妈浑身是刺,那么豪猪宝宝喝奶的时候会不会被戳到嘴呢?于是书中赶紧做一点补充:“还好,妈妈的上没有刺。”不是光顾着介绍知识,还同时照顾着小读者的心思并加以细心呵护,这是童心和爱心兼备者才会有的手笔。
此外,作者写黑猩猩是千面怪人,野鸭子排着队游泳,红鹤粉红色羽毛的秘密,松鼠喜欢储藏食物,狮子一直睡到傍晚……这些都是对动物极其了解的人才会注意到的题材。但每一种动物只注重一个主要的特点,则又是孩童的观察视角。
小乌龟做龟缩,把头藏起来,把手藏起来,把脚也藏起来,连尾巴也藏起来,这下,终于可以安心了。
小松鼠藏橡果,先挖一个洞,把橡果放进洞里,铺上泥土把洞盖好。然后,就忘记藏在哪里了。讨厌,只好再藏一次。
作者笔下的小动物,已经不是单纯的小动物,它们被赋予了孩子的灵性,仿佛一个孩子的灵魂随着观察的目光辐射了出去,浸入对象的内核里了。从教育的方式看,《大家来逛动物园》并无太多的新意,仍然是生动形象的比喻加简明有趣的画面,然而因为处处闪耀着童心的光辉,遂成为出类拔萃的上品。
此外,像《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引导小读者熟悉一天的生活)、《谁嗯嗯在我的头上》(通过不同的动物大便认识动物)、《我不知道我是谁》(通过一只兔子的自我认知引导小读者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等,也都是非常优秀的知识绘本。我们或许能够通过研习它们,学到一些如何用图画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