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果木嫁接技术

果木嫁接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果木嫁接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果木嫁接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嫁接后管理是果树苗木嫁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嫁接苗木的成活率与正常发育。然而当前不少果农忽视了果树苗木嫁接后管理,管理做不到及时到位,导致嫁接后接穗芽萌发较晚,萌发后苗木生长缓慢,果苗出圃时难以达到合格标准。因此,有必要加强果树苗木嫁接后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果树嫁接苗木的成活率和质量,确保嫁接苗木正常生长发育。

1 检查成活

嫁接苗木成活情况的检查时间因具体的嫁接方法而略有不同。对于枝接,根接的嫁接苗通常在接后20~30d便可检查其成活情况。若接穗上的芽已萌动,或虽未萌动但芽仍保持新鲜、饱满,接口已有愈合趋势,则说明嫁接苗木成活;反之,若接穗干枯,开始变黄变黑,则说明接穗已死亡,嫁接失败。芽嫁接苗一般在接后7~15d即可检查成活情况。若接芽上表面湿润,鲜绿且有光泽,叶柄用手指轻触即掉,则说明果树苗木已成活;若接芽表面干枯,叶柄出现皱缩,触碰不落,则说明未成功接活。对于未成活的嫁接苗木,需在砧木尚能离皮时,及时进行补接,过迟则会影响成活。如枣树苗在生长季芽接后可在10d左右检查成活情况、苹果苗芽接后可15d左右检查其成活、春季梨树苗枝接后可在20d左右检查其成活情况。

2 解膜剪砧

嫁接方法不同,果树生长种类和特征不同,其解膜的时期也不尽相同。对于春季枝接的果树苗木,一般在接芽开始萌发时,用刀尖在芽眼旁边划破薄膜0.5~0.7cm,待第1次新梢木质化后或出圃时即可进行解膜。对于秋季腹接的果树苗木,需在次年春季苗木萌芽前结合接芽才能进行解膜,同时还需进行一次性剪砧,这样才能确保接芽萌发整齐,生长迅速。解膜时需靠进芽眼,以免嫩梢卷缩在薄膜内难以抽出。对于当年初夏芽接,当年出圃的果树苗木,在芽接成活后,可通过先折砧后剪砧的方法,来促进行接芽的萌动和生长发育。折砧后开始进行除萌,待接芽长至一定高度,部分新叶开始转绿后再进行剪砧,否则会使果树苗木的成活率受到很大影响。剪砧时剪口要平滑,且在接芽上部0.3~0.5cm处,并稍向接芽对面倾斜,以免影响接口愈合。

3 抹除萌蘖

当果树苗木嫁接剪砧后,其砧木基部会生长出大量的萌蘖。萌蘖生长快,会消耗过多的养分和水分,若不及时予以抹除,会影响果树嫁接苗木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嫁接苗木因养分供应不足而死亡。因此,必须及时进行砧木萌蘖的抹除,以促进接芽的萌发和新梢的迅速生长。萌蘖抹除需进行多次,第1次萌蘖抹除通常在嫁接后7d左右进行,以后每次可在发现砧木生长出萌蘖时及时予以抹除。通常萌蘖抹除进行了3~4次后,接穗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时期,这时砧木萌蘖基本已停止萌发生长,不会影响嫁接苗木的生长。值得注意的是,抹除萌蘖时最好不要碰伤嫁接部位和接穗,否则会大大降低苗木嫁接成活率。

4 立支柱扶苗

嫁接后的果树苗木根系较浅,枝条细嫩、脆弱,木质化程度相对较低,容易被大风吹断或被其他机械损伤,因此,在风口地带,当新梢长到一定高度后,需设立支柱扶苗,可用塑料带将苗和支柱捆成“∞”字型,随苗木生长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捆扎次数,以防风吹摇动伤根,影响成活率。如杏树苗木接穗上的新生枝长至20cm左右时,梨、苹果嫁接苗木新梢长到30cm左右时,需设立支柱,以防风折。

5 摘心去叶

嫁接苗木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应及时进行摘心整形,以调整苗木长势,促生分枝,提高苗木质量,促使幼树提早结果。对于抗性差的树种,通过摘心可促其停止生成,缓解顶端优势,使枝条充实、均称、丰满,安全过冬。如苹果嫁接苗木枝梢生长到10~15cm时,需摘心去叶。摘心去叶时,15cm以下的枝条,要摘去枝梢3~5片叶留叶柄,15cm以上枝梢隔5~6芽转枝,转枝后摘去枝梢3~5片叶留叶柄。桃树新梢长到30~50cm时,需进行第1次摘心,选择适当的副悄或芽的上方摘去顶心,以控制延长枝生长。对于枣类果树,当嫁接苗木生长到40cm时,可进行摘心,通常摘掉幼嫩部10cm左右,摘心部位以下,保留4~6个2次枝。

6 土肥水管理

嫁接成活后,要注意嫁接苗木的土肥水管理,以确保苗木正常的生长发育。要及时清除杂草,疏松土壤,减少与苗木争夺养料,确保土壤的通透性。苗木生长发育需大量肥水,要及时予以施肥,施肥时以农家肥为主,辅以适量的氮、磷、钾等化肥,以满足嫁接苗木生长需要。同时施肥时要努力遵循“薄肥勤施,少量多次”的原则,以确保肥水均匀,平衡供应。另外,当苗木进入迅速生长期后,要适时追肥,翻压补肥,以保证苗木健壮生长。若发现果树苗木缺肥缺素,要及时进行叶面喷肥,以促进叶片转绿,短枝发育,提高坐果率。喷肥前要先进行试喷,观察有无药害,喷肥过程中雾滴要细而匀,不要在叶片边缘积累药液,否则会因药液的蒸发浓缩而促使叶缘受害。追肥、喷肥后要及时予以浇水。

7 病虫害防治

嫁接成活后,病虫害会随之发生,因此,果树苗木嫁接后要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在北方果树病害中,以苹果的腐烂病、轮纹病,梨的黑腥病、锈病,葡萄的白腐病、霜霉病、桃的萎缩病,枣疯病为常见。虫害以食心虫、蚜虫、毛虫、金龟子、潜叶蛾等为最常见。腐烂病可在发病初期扑菌净400~500倍液,施5%菌毒清水剂50倍液防治;轮纹病可用灭菌宝800~1000倍、扑菌特800~100倍喷施;黑腥病可用药剂富力脱1000~1500倍,施力科1500~2000倍液防治;白腐病可喷施富米多1000~2000倍,百菌清600~800倍;萎缩病可采用病毒立克600~800倍液、斗毒800~1000倍喷施防治。枣疯病可用斗毒、霜力克以及四环素族的药物治疗。防治食心虫可用20%除虫脲悬浮剂或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蚜虫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毛虫、潜叶蛾等害虫可在幼虫取食初期用20%杀铃脲5000倍液喷雾防治,金龟子可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

篇2

为促进“加拿大内容”发展,政府专门设立了加拿大电视基金(Canadian Television Fund,CTF)与新媒体基金(Canadian New Media Fund,CNMF),这两个项目便是加拿大媒体基金的前身。文化遗产部与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在2005年共同设立加拿大电视基金以用来补助本国的电视与电影制作。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每年必须将税前营业额(gross broadcasting revenue)的5%上缴到电视基金中,文化遗产部也会编列基金预算。自1996年起,加拿大电视基金(CTF)投资超过27亿加元,制作超过27000小时的电视节目。而2008-2009年度为1.2亿加元。

除了加拿大电视基金之外,政府并于1998年设立新媒体基金,用来鼓励数字互动节目的产制。新媒体基金于2007-2008年提供1100万加元补助71个互动数字内容产制计划,2009-2010年则提供1430万加元。新媒体基金为国家补助计划,用来补助互动文化内容产制,由加拿大电视电影公司(Telefilm Canada)负责管理。Telefilm为联邦政府所设的特许法人机构(Crown Corporation),属于文化部门,成立宗旨为促进本国影音产业(包括电影、电视与新媒体)的发展,提供策略与财务上的帮助。

2009年3月,加拿大文化遗产部(Ministry of Cultural Heritage)宣布,为了让加拿大民众可以在众多平台上看到更多优质的国产影视节目,文化遗产部将于2010年4月1日起将加拿大电视基金(Canadian Television Fund)与加拿大新媒体基金(Canada New Media Fund)合并,设立加拿大媒体基金(发展历程见表一)。基金重要的关键在于“加拿大”元素,包括加拿大的创意人才及加拿大产制内容。

文化遗产部Moore部长表示,政府了解广电业与节目产制业面临的挑战,基金将可帮助广电业及节目产制业创造更多优质节目内容,并可使广电业与互动数字媒体业对加拿大经济有所帮助,将可使得广电产业更能“创造、娱乐、与加拿大人民连接”(create,entertain,and connect with Canadians)。

加拿大媒体基金(Canadian Media Fund,CMF)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其设立目的是为了鼓励数字媒体内容的发展及软件应用,CMF也善用数字新科技提供基金信息(在Twitter4与facebook5上都有相关连结),除了公布相关信息,也作为与民众沟通的渠道。

该基金的来源仍然与其前身(电视基金与新媒体基金)相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文化遗产部提供,一部分则由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提供。为了减少产业冲击,原本的电视基金与新媒体基金在2009-2010年仍然会继续运行,直到2010年4月(新财政年度开始)才开始加拿大媒体基金的运行。2010-2011,每年将提供至少1.34亿加元资助加拿大的节目产制。目前这个基金约有3.5亿加元。

CMF基金设有基金管理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董事会共有七位董事,由两个组织所提名:the Canadian Coalition for Cultural Expression(CCCE)―代表加拿大的有线与卫星电视业,负责提名五位董事;另一个机构则为加拿大文化遗产部―代表加拿大政府,负责提名两位董事。七位董事确定后,则从中选出一名董事长。董事会的主要职责为确保该基金的可信度及其运行。而实际的基金各项奖助计划的申请程序处理,则由和CMF签定服务协定的Telefilm负责。

CMF资助的奖助项目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实验计划(experimental stream):主要是资助互动、数字媒体内容,这些内容用于网络、无线、移动或者其他平台或设备上。

2 其他汇流计划:以下这些计划的申请者必须将其内容置于电视以及至少另一个平台上。

发展计划(Development Program):资助本国不同地区的节目在多平台上亮相。

表演计划(Performance Envelope Program):鼓励英语及法语节目。

Francophone少数民族计划(Francophone Minority Program):鼓励制作反映魁北克省之外的法语群体生活的内容。

土著计划(Aboriginal Program):鼓励加拿大印第安人的节目制作。

英语节目产制(English Production Incentive):鼓励加拿大境内英语节目量比过去5年的平均量减少20%以上的地区的英语节目制作。以2010-2011年为例,CMF将资助British Columbia,Yukon and Northwest Territories,以及魁北克省的英语节目。

多语节目(Diverse Languages Program):资助非英语、法语、少数民族语的节目制作。

英语观点计划(English POV Program):鼓励英语市场的观点纪录节目产制。

Versioning Program:鼓励将这些由CMF资助的电视计划能涉及到更多加拿大民众。

篇3

日光温室拱杆上、下弦杆、纵向系杆均采用镀锌钢带连续辊弯成型的U型钢(见图1a),U型钢截面尺寸根据日光温室跨度、风雪荷载实现了系列化。腹杆采用镀锌钢板,用模具一次加工成型(见图1b)。

连接方式

拱杆上、下弦杆与腹杆、纵向系杆均采用镀锌螺栓连接,见图2a,连接节点见图2b。拱杆与前墙、后墙的连接与常规日光温室基本相同,主要有两种:与预埋件焊接或与预埋螺栓连接,见图2c和图2d。该种骨架安装实景见图2e、图2f、图2g。

主要优缺点分析

骨架采用装配形式,无焊点,防腐性能好

日光温室内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而骨架构件都为薄壁材料,自身抗腐蚀能力较差,构件表面防腐性能就成为影响温室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骨架是日光温室最主要的承重构件,其中拱杆用钢量最多,对于钢桁架式拱杆,为解决防腐问题,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①直接采用普通钢管(俗称黑管)和钢筋焊接时,采用刷漆处理或者热浸镀锌处理。如采用刷漆处理,刷漆防腐性能差,维护成本高,一般应每年进行一次表面防腐处理,费工费力,而且刷漆只能刷构件外表面,而腐蚀会从钢管内壁开始慢慢锈蚀,严重影响骨架使用寿命。如采用热浸镀锌处理,由于拱杆整体焊接完毕后,平面尺寸很大,形状复杂,受镀锌工艺的影响,变形大,且很多地方工业基础较差,不具备热浸镀锌能力,异地镀锌成本提高,因此应用范围受限制。②采用镀锌钢管(俗称白管)和钢筋焊接时,对焊接部位刷漆处理,但焊接部位镀锌层受到破坏,焊点非常多且容易生锈,仅能减少部分维护工作量,没有解决根本问题。③上、下弦杆均采用镀锌钢管,中间间隔一定距离用镀锌钢板制作的连接件相连,但这种形式受力性能差。采用新型组装式温室骨架,拱杆上、下弦杆、腹杆均采用镀锌钢带,拱杆与纵向系杆采用装配形式,无焊点,无需再进行防腐处理,使用寿命长。

生产效率高,标准化程度高,质量有保证

对于桁架式拱杆,钢管和钢筋焊接常规做法有2 种常见形式(见图3a和图3b)。第1种是钢筋加工时端部平齐,与钢管焊接位置为点接触,焊接工艺性差,对焊工水平要求较高,质量不容易保证,尤其几根钢筋交汇于一点时焊接效果更差。第2种是改进型,钢筋加工分两步,钢筋折弯后与钢管焊接位置为线接触,可焊性较好。无论采用何种焊接形式,焊接工作量极大,生产效率低。而采用新型组装式温室骨架(见图3c),拱杆上、下弦杆、纵向系杆均用2 mm镀锌钢带连续辊弯成型的U型冷弯型钢,生产线可以连续生产,可工厂化快速生产,质量靠生产线保证,不受焊工水平的影响,降低了加工环节人为因素对加工质量的影响,拱杆在现场组装时,用螺栓连接紧固即可,虽然工作量也不小,但对组装人员能力要求很低,简单培训即可操作。还有重要一点,冷弯型钢是以带钢为原料,冷弯型钢截面尺寸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实现系列化,长度可以根据日光温室跨度灵活调整,对于十几米跨度的日光温室,拱杆没有接头,既节省了连接零件,又提高骨架承载能力。

防风、保温性能好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了防风和利于流水,需要把薄膜绷紧,一般做法是在每两个拱杆中间加一道压膜线,压膜线松紧度完全凭人工经验判断,实际上松紧程度不一,造成薄膜在风压作用下与拱杆反复摩擦和撞击,容易造成损坏,使用中还需要经常调整松紧度,有的地方用铁丝作为压膜线使用,铁丝弹性小,不容易调整松紧度,夏季高温易烫伤薄膜,锈蚀后影响薄膜透光效果。组装式日光温室骨架理论上每个拱杆上弦杆都可以装卡簧,不再使用卡槽和压膜线,而且薄膜可以绷得更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表面更平滑,防风效果提高,美观大方。在寒冷季节,拱杆下弦杆可以固定薄膜(或其他保温材料),两层薄膜之间形成空气层,提高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保温效果,夜间可提高室内温度1~2 ℃。

运输方便

桁架式拱杆整体焊接完成后,形状复杂,平面尺寸大,刚度差,装卸容易变形,占用空间,需要在加工厂、镀锌厂、施工工地之间转运,装卸次数多,运输费用高。日光温室跨度在8~10 m时,运输问题可以解决,但室内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的问题也逐渐体现,近几年日光温室有向大跨度发展的趋势,运输的问题将非常突出。而采用新型组装式日光温室骨架,可以在工厂将上、下弦杆加工为直线型,施工现场弯曲成型再组装为成品,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运输量,减少运输费用。

篇4

中图分类号 S56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97-02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气温 12.7 ℃,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是云南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宁蒗县国土面积6 025 km2,林业用地面积4 610 km2,云南松占比最大,达80%以上。当地85%的居民靠山居住,合理间伐林木种植茯苓是农民的一条致富渠道。战河乡是全县的药材之乡,当地茯苓种植面积居全县最大,产量最高,年产量逾100 t,产值100万元左右。茯苓的栽培方法可以分为段木栽培、树兜栽培、松针栽培和室内栽培4种。而宁蒗县最适用最简便的是段木栽培法。栽培中只要掌握好“一个抓住”:抓住“两干”和“两好”;“两个及时”:及时备料、制种,及时栽培、接种;重视“三个一周”:重视菌种接种后一周,重视菌料入窖后一周,重视苓块嫁接后一周,基本就能达到高产、稳产。现通过对种植过程的观察及对农户的咨询,总结宁蒗县战河乡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1 抓住“两干”和“两好”

1.1 两干(场干和料干)

1.1.1 场干。一是干燥。即场地易于排水,不积水;选择栽培茯苓的地要越瘦越好,也可在林地内开沟栽培,忌选肥土栽培。如果是肥土,可荒废1年或6个月不N庄稼,使肥地里面一些对茯苓有害的物质散发掉。二是干净。除掉枯枝落叶和杂根,以免其在土壤中腐烂而影响菌种生长。

1.1.2 料干。要求料干的目的:一是使料中松脂脆化、老化,不阻碍菌的生长;二是使存于活树体的抗生素遭到破坏,不抑制菌的生长;三是料干到7~8成时,出现一些裂纹,利于茯苓菌侵入(也叫做“吃料”)。只要求7~8成干。如果过干则不容易传菌,需赶在土壤湿度大时种,或是搭配湿度大些的料种,菌种需靠湿度大些的料安放。由于宁蒗县春季较干旱,只能小半干,料接种面刮皮后出现一点头发丝状细裂即可种[1]。

1.2 两好(选用的菌种要好、种植的方法要好)

1.2.1 菌种好。菌种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母种的选择、分离、培养、转培过程及原种、栽培种的制作过程。另外,还要选择好菌种适应温度的类型,宁蒗县一般用低温型的菌种较好[2]。

1.2.2 种法好。种植方法涉及到木段长短粗细的搭配、木料和菌种的份量比例、挖槽排料的要求、开菌袋的方法、下菌的位置、栽培的季节与天气、种植后各时期(即长菌、嫁接、长苓、一次采收、二次嫁接、二次长苓、二次采收、三次长苓)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单从产量、质量上看,茯苓种植的好坏取决于4个方面:菌种好占30%、种法好占30%、各期管理占30%、其余10%主要是恶劣气候的影响。

将砍伐的树木及时剔除枝丫然后再根据树木的大小开始削皮留筋。树大的削4处左右,树小的削2处左右。用利斧头纵向削去3~5 cm宽的皮,削去松木半颗米粒的深度或见白均可,削皮对削,留皮对留。例如,在木桩的一侧进行削皮,就要在木桩削皮处的对面位置再进行削皮,留皮的方式一样。削皮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段木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木质部分和皮质部分抱合紧密,不易脱落,留皮的目的是接种以后可利于菌丝的生长。将削皮留筋后的段木堆码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使段木风干,以防腐烂和虫蛀。1个月翻堆1次,宁蒗县春季栽培一般8成左右干,见削皮面裂丝即可接种。夏季栽培木料可在5~7成干接种[3]。

2 及时备料制种与栽培

2.1 及时备料与制种

2.1.1 及时备料。春种须于上年冬季备料,秋种可于当年春、夏2季备料,这样才能确保修皮后树干有足够时间干到7~8成,种植时又有根据天气从容安排时间的余地。树放倒后不必急于截段,过早截段如不垫起码堆,贴地放置极易吸潮、生霉、腐烂、生虫,但一定要及时修皮。

2.1.2 及时制种(指栽培种)。应安排在种植前1~2个月制种,这样可确保菌种能长满袋,且处于生长旺盛状态,又不至于老化。也可到专业制种处根据时间订种。

2.2 及时栽培

清明前后种植为春种,芒种前后种植称为夏种。宁蒗县以春种为好,其次安排夏种。选择晴暖天气,种植时依坡势整成易于排水的带状长条块,土壤以偏酸性,白沙土、黄沙土、粗砂土为最好,大土泥、黄泥土次之。若是黏土则必须要于冬季翻挖后才可以进行种植。在栽培前几天将修皮干好的树木锯成70 cm左右整齐的木段,一般每包菌种配7~8成干料20 kg左右,但遇到结实松树可用7~8成干料15 kg左右,即鲜活生料22.5 kg左右[4]。菌种一律在树段缝隙处安放,接种苓块一律在树段上端或下端粘贴,这样采收茯苓就不用掀起树段,只要刨开上端或下端的覆土即可。由于连窖单产不高,一般不提倡种连窖。

2.2.1 菌和料的搭配。提倡细树段单包配料,即重15~20 kg的几根7~8成干料为一组,放1包菌种。粗树段与细树段搭配,如7~8成干料重30~40 kg,放2包菌种,依次类推。或者全部采取2~3根一组,根据料重放菌。树蔸适当增加用种量。总之,以争取好的效果为目的,以不浪费资源为准则。一般种下后15~30 d,料上茯苓菌已长通头,此时即可接种。

2.2.2 嫁接。嫁接的好处:一是茯苓生长快、生长有规律、易于采挖;二是提前收获;三是提高产量;四是可提高成品质量,加工成优质出口产品,提高经济效益。菌料下窖后15~30 d,铲开段木一端的土壤,露出段木的下部,见有菌丝缠绕并已长得浓密,刮开可见白浆汁像细汗渗出就是嫁接的最佳时机。取鲜嫩茯苓块50~100 g,将断面沾点奶粉溶液或葡萄糖液贴于段木菌丝浓密处,用土抵紧后,覆盖好。但需注意,嫁接的2种菌(菌丝和茯苓)应事先做抗拮试验,无排异反应,嫁接才为稳妥。

3 重视菌种接种后一周、菌料入窖后一周及苓块嫁接后一周

3.1 重视菌种接种后一周

即控制好菌种萌发生长初期所需要的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原种、栽培种前2~3 d保持27~28 ℃,后4~5 d保持25 ℃左右。接种1周后,观察菌种的菌丝在营养袋内培养料上生长是否正常,若菌丝没有生长则重新接种,污染了杂菌则丢弃不用。若菌种是买来的,则省略此步。

3.2 重视菌料入窖后一周

观察菌种传菌上料是否正常,长势如何,不正常的需于1周内换菌。菌料下窖1周前后进行检查,看到浓白的茯苓菌丝延伸到段木上生长,则为正常。若发现菌没有上引段木上,有杂菌污染、发黄、变黑或松动脱落,应及时补种。即趁段木未吸水变色将原菌种取去,换上新菌种。如段木已吸水,表面变色应翻出来晒干后补种。

3.3 重视苓块嫁接后一周

检查苓和菌是否吻合,嫁接块是不是在膨大(采用的嫁接块一般在50 g左右,表面有粗糙皮的应揭去)。如果不吻合、不膨大,生黄褐皮,呈僵化状或死块,应换去原块重新嫁接。一般成活率达95%以上者为理想效果。嫁接后挖好排水沟,防止穴内积水和人畜践踏,检查是否有杂草,如果有杂草要及时除草,还要保护苓穴并及时培土,以防止沙土流失、段木外露。接连下雨时,苓穴容易积水,可在天晴后将苓穴下端没有接种处挖开,露出段木晒穴半天,然后培土[5-6]。

随着苓块的生长,地面可出现龟裂,应及时培土填缝,否则雨淋、风吹苓块很快就会烂掉,此时还要防止人畜践踏,践踏过的地方应及时松土埋好。培土厚度应根据季节灵活掌握,春秋应薄一些(3~5 cm);夏冬应厚一些(7~8 cm)。遇干旱严重时,可在早晚适当灌水保湿,但要少喷水。越冬的管理比较简单,茯苓在低温环境下也不会死亡,只是生长比较缓慢或者处于休眠状态,到了冬天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选择适时加盖塑料膜或其他覆盖物,以防止过冷的天气冻烂茯苓。

4 病虫害防治

4.1 “瘟窖”

若窖内菌丝发黄,或有红褐色水珠渗出为“瘟窖”。应及时清沟、排水,铲出窖面上的土层,露出段木为准。曝晒3~4 d,然后覆土。若仍无效,需整窖铲除。

4.2 腐烂病

发病时流出黄色黏液,失去特有的香气,品质降低。在茯苓生长旺盛期排水不畅或窖底积水,通气性差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办法:一是段木要清洁、干净;二是苓场保持通风透气和排水良好;三是发现此病,应提前采收。

4.3 虫害

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一是所选场地无虫害和虫害来源;二是加大嫁接量,尽快上菌结苓;三是发现有少量虫害的,下种前用呋喃丹7.5 kg/hm2,或白蚁粉等高效、低残留药物对苓场进行撒施;四是如苓场有香虱(即臭虫)可在料头土壤里下樟脑丸。

5 采收与加工

5.1 采收

茯苓接种1次可连续收获3~4年。段木接种后,快者4~6个月,慢者7~10个月就可以采收。一般小的木料茯苓成熟较早,木料大的成熟较迟。生长期的长短除了木料大小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受气温、土温的影响。采收时揭去嫁接端土层,露出段木和茯苓,用刀割断茯苓,不要伤及木料上的苓皮和树皮。采收完毕后再用沙土盖好穴,原来生长茯苓的地方很快又会长出茯苓。也可以选择新的、木料养分还多的地方再嫁接。由于茯苓的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时应采取采大留小的原则,将长大成熟的茯苓陆续分批采收。下一批采收茯苓时,如果木料是白黄色就能继续生长茯苓,采收后将木料埋在土里,继续生长下一批茯苓。如果木料全部变成棕褐色变轻易碎就证明不能再生长茯苓了,需要换木料重新N。采收的具体标准:一是如果窖土经过一段时间不再开裂,说明茯苓已成熟定形。二是揭开表面土层,见到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裂纹不见白痕,说明已成熟。三是凡是手按绵软的,说明茯苓中还是苓浆,此时不可采收。四是段木成棕褐色变轻易碎,显示养分已耗尽,应立即采收。如果管理得当,可收鲜茯苓25~50 kg/穴。

5.2 加工

5.2.1 生加工。将茯苓在通风的场所用竹板或木板搭起离地面高15 cm台子,铺上稻草或松毛,将鲜茯苓按不同起挖的时间和大小分开,分层堆放在草上,四周和上面用稻草覆盖,每隔1~2 d翻动1次,翻动时上下、内外交换位置,使其均匀发汗散发表皮水分,发汗1周左右开始加工,5 kg以上大茯苓适当延长发汗时间。第2周继续发汗,每隔2~3 d翻动1次,2周后,当有机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时,取出擦试干净,去掉覆盖的稻草,晾干表皮水分,晾至茯苓表皮起皱纹时,用刀削去表皮,中间肉质部分用利刀切成1 cm的方丁,方丁均匀一致,晒干即可;如遇阴雨天,需用坑灶焙干。干燥后茯苓丁,用纤维袋规装后,贮藏备售。

5.2.2 熟切法。将茯苓分大小装进大蒸笼,蒸30~60 min,用竹签扦入获苓内不沾茯苓粉为度(蒸透心),冷却后削掉外皮,切成1 cm左右颗粒,晒干,包装即可。

6 参考文献

[1] 王伟平,周新伟,李根岳.茯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4(2):102-103.

[2] 杨艳娟,陈光明,阮金华.茯苓栽培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5(12):30-31.

[3] 王桂娟,王焕章.茯苓的高产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3(5):19-20.

篇5

中图分类号 S616;Q949.7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14-02

Study on Grafting Technology of Rosaceae

TAN Cheng-jing

(Offic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Pingqiao District of Xin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Xinyang Henan 4641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grafted plants,seedlings growth of survival plants,the consumption of time and work,the complexity of the actual operation,the common grafting technology of Rosaceae(split,plug and socket)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urvival rate of culting and grafting plants was high,the growth of plants was good,the cousumption of time and work was little,the methods of operation was simple,which was better than split grafting and approach grafting.

Key words Rosaceae;gradting technology;survival rate;seedlings;growth;consumption of time and work;operation complexity

嫁接在林木花卉上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园林花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在果木及花卉繁殖中广泛应用,对不产生种子的果木繁殖意义重大[1-2]。蔷薇科植物(桃、杏、李、梅、梨等)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具有重要的生产和观赏价值。蔷薇科植物的嫁接在果树花卉生产中应用广泛,嫁接可保存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增强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使林木提早收益以及培育新品种[3-5]。嫁接在蔷薇科植物繁育上的应用,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达到早结果以及增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能力,还能经济利用繁殖材料、增加苗木数量[6-8]。

目前嫁接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就嫁接材料看,从普通的枝接、芽接发展到嫩枝接、叶接、胚芽接、生长点嫁接、鳞茎和块茎的芽眼嫁接,乃至花序、柱头、子房和果实的嫁接等,几乎植物所有的部分都可用来嫁接[9-12]。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种嫁接技术都存在各种难题,如成活率低、成活植株长势差、发芽少、耗时长等[13-21]。从嫁接植株成活率、成活植株幼苗长势、耗时耗工量、操作复杂程度4个方面,对蔷薇科植物常用嫁接技术(劈接、插接、靠接)进行探索,以期找出最适合蔷薇科植物繁育的嫁接技术,为生产者进行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增加经济效益。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用杏梅和杏树作为试验材料,以杏梅作为接穗,选择嫁接代数少、健壮的杏梅母树,于花芽萌发前采集一年生枝条作接穗,50条或100条为1捆,挂上标签。放在低温保湿的深窖内贮藏(温度要求低于4 ℃,湿度达90%以上)。在窖内贮藏时,应将枝条下半截埋在湿沙中,上半截露在外面,捆与捆之间用湿沙隔离,盖严窖,保持窖内冷凉。以杏树作为砧木,选择二至三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杏树植株作为砧木。

1.2 试验方法

1.2.1 劈接嫁接。①断砧。每株杏树选择2~4枝不同方向、杆直皮光滑、无病虫的主枝作嫁接砧木。砧木在离地面40~80 cm处截断,断砧时防止砧木撕裂,断砧后切口略加修光。每树留2~3个枝作营养枝和遮荫用,多余枝锯掉。②切砧。按接穗大小和长短,用单面刀在砧木断口处往下切,带点木质部,若1株砧木上要接2个以上接穗,要在砧木两边平行往下切2刀。切砧刀口的方位要考虑接活后新枝生长的方向,以有利形成梅花的优点树姿为宜。③削接穗。将削接穗的枝条放在木板上,一手按住枝条,一手拿单面刀片在芽的反面从芽基部下方3~5 mm处平直往下削1刀,削面上2 cm,稍见木质部,向内倾斜,在接穗基部斜到髓心。在接穗另一面基部切一短切口,切成20~30°斜面,在芽上方5 mm处切断即成1芽1叶接穗。接穗上留1叶(叶片大的留1/2~2/3片)。接穗削好后放入清水中待用。④插入接穗。接穗长削面向内,皮对皮(形成层对形成层)插入砧木切口,然后把砧木切开的皮覆盖在接穗短切面,使双方皮贴合好。⑤绑扎接穗。用宽1.0~1.5 cm的塑料薄膜带,自上而下绑扎接口,并注意防止接穗移动和遮荫保湿。

1.2.2 插接嫁接。①断砧。与劈接相同,每株杏树选择2~4枝不同方向、杆直皮光滑、无病虫的主枝作嫁接砧木。砧木在离地面40~80 cm处截断,断砧时防止砧木撕裂,断砧后切口略加修光。每树留2~3个枝作营养枝和遮荫用,多数枝锯掉。②切砧。按接穗大小和长短,用单面刀刀尖在砧木断口处往下划破树皮即可,不要伤到木质部。若1株砧木上要接2个以上接穗,要在砧木对称的另一侧平行往下划。切口的方位要考虑接活后新枝生长的方向,以有利形成梅花的优点树姿为宜。③削接穗。将枝条剪成10 cm左右的接穗,放在木板上,一手按住,一手拿单面刀片在芽的反面从芽基部下方3~5 mm处平直往下削1刀,与劈接不同,留有少量木质部,将接穗基部削成箭头状。在芽上方5 mm处切断即成1芽1叶接穗。接穗上留1叶(叶片大的留1/2~2/3片)。接穗削好后放入清水中待用。④插入接穗。用单面刀将划破的树皮与木质部剥离,接穗削面向里,插入砧木树皮与木质部之间,上端露出接穗木质部少许。⑤绑扎接穗。用宽1.0~1.5 cm的塑料薄膜带,自上而下绑扎接口,并注意防止接穗移动和遮荫保湿。

1.2.3 靠接嫁接。①移栽。将砧木与接穗母树近距离栽在一起,使接穗与砧木接触,使新栽树木成活。②削砧。在砧木与接穗接触的位置,通常离地面40~100 cm处,用单面刀沿砧木平直往下削出2~3 cm的削面,稍见木质部,切口方向应易于绑扎。③削接穗。在接穗与砧木接触的位置,沿砧木削面相同的方向,用单面刀平直削出2~3 cm的削面,稍见木质部(不与母树分离)。④对削面。接穗与砧木削面相对,皮对皮(形成层对形成层)紧贴一起。⑤绑扎接穗。用宽1.0~1.5 cm的塑料薄膜带,自上而下绑扎接口,并注意防止接穗移动和遮荫保湿。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嫁接方式杏梅成活率及成活植株幼苗长势

由表1可知,不同的嫁接方式对杏梅嫁接的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其中插接嫁接的成活率为87.28%,明显高于其他2种嫁接方式。运用插接和靠接方式的杏梅植株幼苗健壮,长势很好,用劈接方式进行嫁接的杏梅植株幼苗偏瘦弱,长势一般。

2.2 不同嫁接方式耗时耗工量及操作复杂程度

由表2可知,不同的嫁接方式耗时量不同。其中靠接嫁接每人每天平均嫁接65株,耗时量最大;运用劈接嫁接每人每天嫁接87株,次之;运用插接嫁接方式进行嫁接,每人每天可嫁接113株,耗时量最小,插接嫁接方式最省时省工。插接嫁接的操作方法最简单,劈接次之,靠接嫁接的操作方法最复杂。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砧木与接穗,不同的嫁接方式对杏梅嫁接植株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插接嫁接的成活率为87.28%,明显高于其他2种嫁接方式;成活幼苗粗壮,生长态势优于其他2种嫁接方式,插接省时省工,操作方法最简单;对于蔷薇科植物,插接嫁接优于劈接和靠接嫁接方式。

插接嫁接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劈接和靠接,是因为嫁接植株成活的关键在于形成层成功愈合,这就要求在插接穗过程中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必须对齐。而采用插接嫁接方式接穗与砧木形成层自然对齐,相对于劈接和靠接的人工对齐,成活率自然大大提高。靠接嫁接成活率略高于劈接。是因为靠接嫁接接穗未脱离母树,在形成层愈合过程中,母树可给接穗提供一定的水分与营养。因此,靠接成活率略高于劈接。

采用劈接嫁接的植株,幼苗长势弱于采用插接的植株。其原因是:采用劈接嫁接的植株,接穗形成层与砧木形成层不能完全对齐,只有部分接穗的形成层能与砧木愈合。因此,劈接嫁接的植株幼苗长势弱于采用插接的植株。采用靠接嫁接的植株,幼苗长势好于采用劈接嫁接的植株。这是因为靠接植株的接穗未脱离母树,在形成层愈合过程中,母树可给其提供一定的水分与营养。

插接嫁接比劈接省时省工,主要由于插接操作不需要切砧,只需沿砧木断口处划开树皮即可,且不需对齐接穗与砧木形成层,大大节省工时。靠接嫁接比劈接嫁接耗工费时,主要由于靠接嫁接在削接穗削面时,接穗连着母体,且需考虑砧木削面的离地高度与削面朝向,最终导致靠接比劈接耗工费时。

总之,对于蔷薇科植,插接嫁接总体表现优于劈接和靠接,但目前劈接与靠接方式仍然广泛使用,没有接方式取代,原因在于插接嫁接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砧木离皮(木质部与韧皮部易分离)时才便于使用。当砧木不离皮时,通常采用劈接嫁接方式繁育苗木;而当接穗与砧木愈合所需时间长或不易愈合时,常采用靠接嫁接方法繁育。

4 参考文献

[1] 王永祥,杨国锋.黄金槐的嫁接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6(1):93.

[2] 宋永海.黄瓜嫁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45.

[3] 王学忠.改良黄瓜嫁接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03(1):37.

[4] 张加正,潘仙鹏,洪莉.梅花嫁接繁殖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6(5):539-540.

[5] 孔小新.黄瓜嫁接中应注意的问题[J].新疆农业科技,1997(2):29.

[6] 傅山秀.推广三项作物嫁接技术获成功[J].河北农业,2001(4):17.

[7] 李亿坤.柚冬季幼砧嫁接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1991(3):40.

[8] 黄俊文,伊铭,门志平.浅议人力资源管理哲学[J].森林工程,2001,17(4):19-20.

[9] 李志刚,邹纯静.巧用嫁接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6(2):23.

[10] 孙冬伟,邬俊财,岳杰,等.栗与柞嫁接技术[J].林业科技,2006,31(2):16-17.

[11] 王广印.提高嫁接黄瓜成苗率的途径与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1992(11):30-31.

[12] 张万春,关佳蕙,张娜娟.黄瓜嫁接技术研究[J].吉林蔬菜,2009(3):88-89.

[13] 比列克孜·马木提.黄瓜嫁接技术[J].农村科技,2010(4):47-48.

[14] 栗淑芳.黄瓜嫁接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09(11):186-187.

[15] 王月民,杨文秀,卢建民,等.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的嫁接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6(11):29.

[16] 陈海燕,寨秀兰,马艳华,等.黄瓜嫁接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9(4):22-23.

[17] PERLAK F,DEATON R,ARMSTRONG T,et al.Biology of Plants[J].Biotechnology,1990(8):939-943.

[18] BAYLEY C,TROLINDER N,RAY C,et al.Botany[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2(83):645-649.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