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食品安全应急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97-01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system of Yingquan District in Fuyang City were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afety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Yingquan are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status;problems;suggestions;Fuyang Anhui;Yingquan District
1 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1.1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基本建立
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于2014年5月开始筹建,总投资300万元,改造检测实验室496.2 m2,购置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农残速测仪等仪器设备48台套。现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4名,农残化验员4名。
1.2 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颍泉区共有4个镇、2个办事处,6个镇(办)分别在农业综合服务站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农产品监管站站长由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兼任,每个站配备1名监管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6个监管站的检测室总面积为102 m2,试验台12个,农残速测仪6台(套)。
1.3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稳步推进
当前,颍泉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稳步发展,全区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共有2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 个,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超过5 333.33 hm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 000 hm2,“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35%以上。通过推进“三品一标”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推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产地准出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全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总体较高。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形成
目前,整个颍泉区的主要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过程中均采取登记制度,以保证其质量有源可查;在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备案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对于一些毒性大、残留高、禁止使用的药剂,要坚决杜绝,以防其进入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当地市场上正在逐步形成农业投入追溯源机制[1-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范围广泛、环节很多,但颍泉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较差,机构及人员等方面均较为缺乏,不能及时完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机构设置上,没有明确的机构,一般靠挂在其他的事业单位上,组织管理体系不能统一、协调,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出行政监管职能。6个镇(办)监管员都是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兼任的,平时他们还要兼顾乡镇的其他工作,监测效果不尽人意[3-4]。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保证措施不得力、信息反馈不及时等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存在薄弱环节,基层现有的技术设备能力和保障措施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求;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自检体系尚未建成;区、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尚未完善;乡、村两级“四员”队伍建设尚未健全;农民迫切需要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服务缺乏[5-6]。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投入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投入不足是全区的共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安全检测成效的“瓶颈”。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未能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列入财政预算的也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需求,6个镇办的监管站都没有单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经费。监测费是一项很大的开支,长期得不到解决,直接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造成影响。
3 建议
3.1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规范管理
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结合农业生产实际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推行标准化[7]。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一是颍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应当围绕本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的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二是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乡村两级“四员”队伍建设,即乡镇监管员、检测员,村级协管员和农产品生产单位内检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落实检测设备,配备检测人员,作为区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补充;四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区监管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3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投入
建议颍泉区政府出台保障项目运行的工作经费政策,把监管工作涉及到的费用都纳入到颍泉区的财政预算中,统筹调整现有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投融资渠道,确保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到经费常态化、制度化管理。
4 参考文献
[1] 史长菊,王杰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37-39.
[2] 王农.浅议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2):5-6.
[3] 黄梦来.乡镇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1-34.
[4] 倪华山.关于加快“三品一标”建设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2(10):22.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50―01
随着国家、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加之农产品自身的安全对人们健康有着最为直接地影响,使得农产品安全不仅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而就现阶段县级农产品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生产指导和服务方面还相对薄弱,使得在农药过程中没有被很好的重视。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然而现阶段我国国内在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奠定基础。
1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人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通常会选择使用一些具有高毒、高危险性以及我国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来进行除虫,例如,甲胺磷、久效磷等,而这些农药的使用就会使农产品本身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相应标准,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在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运输以及贮藏期间,可能会使用超过规定标准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食品添加剂,如催熟剂、催色剂、膨大剂以及保鲜剂等,进而来达到保证农场品的新鲜度、色泽、防止变质等目的,而这样一来就会使农产品农药含量超标,进而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导致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1农产品自身质量问题
长时间以来,农产品自身质量安全就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化学农药、食品添加剂以及动物激素等会提升农产品效益,但是还会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人们在长时间的食用相应的农产品以后,就会因为有毒物质的积累导致饭桌污染的发生,进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就成为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要进行重点关注和必须重视的问题。
1.2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不健全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范围内并没有制定十分完善健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并且在农产品检测以及检测方式上还较为落后。加之农产品管理部门自身职能的不明确,导致交叉管理的想象普遍存在,在监管力度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
1.3环境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
我国最近几年环境污染情况的日渐严重,使得环境污染范围和污染面积在逐渐增大,使得我国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就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
2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有效策略
2.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相关人员责任意识
在对农产品进行监管过程中,不仅要对生产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使其自身能够对农业生产及其安全技术进行有效掌握,还要对农产品检测人员、生产经营者、执法者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
2.2加强对农产品的管理,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生产者以及经营人员都不具备对农产品优劣进行辨别的能力,因此相关部门就一定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例如,农作物种子、秧苗、化肥、农药、添加剂以及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消耗的物资产品等,只有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才能更好的提升农产品自身的安全性。
2.3提升农业标准化推进水平,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
第一,要确保政府部门的有效投入,推动农作物产业化进程发展。如,农业技术指导、财政投入、技术人员投入等。第二,要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宣传,对生产者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科学生产的必要I生。如,定期举办农产品质量培训会,组织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相关人员参与,或者是张贴宣传标语、引发宣传手册等,进而从根本上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水平。第三,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为农产品生产奠定基础。如,引进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覆盖面积等。
2.4构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消费者自身权益
要制定出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实际情况的监督体系,为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与安全体系的认证提供参考。例如,可以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内设置相应的监督编码,然后建立起良好的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农产品标示以及检测方案的制度,严禁不合格的农业产品流入市场,如果发现就要对其进行处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进而却保消费者自身受到保障。
2.5构建完善的农产品预警机制
要根据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农产品预警制度,提升对农产品的监管水平,做好送检、抽检工作,进而在第一时间内对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以免有害食品趁机进入到市场中,给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2.6开展农产品质量整治活动,确保农产品质量达标
近几年, 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事件的不断曝光,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已经到了零容忍的程度,尽管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众多的综合性管理措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每年仍有大量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建立可靠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1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责任主体不清,执法不严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各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确立了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机制。从最近两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处理各事件的监管部门基本上对应了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相关规定,然而看似天衣无缝的分段监管,却隐含了很多的缺陷。首先,分段监管造成了权责不明。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将监管权分别划拨给质检、工商、药品监督等不同的行政部门,破坏了监管权的完整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很难界定、认定、追究相关机构责任。其次,分段监管造成了监管效率低下。由于各部门专业知识、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监管不平衡,违背了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性的较高要求。同时,分段监管易引致职能部门对监管权行使的掣肘与推诿,在相互推诿与掣肘中无谓地耗损与抵消了权力的威慑力度与执行力度,导致低效率,甚至行政权运行限于停滞。第三,地方政府执法不严。由于目前地方以gdp来评价地方官员的业绩,地方政府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造成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职责异位,不仅没有充当好居中裁判、监督、惩戒的角色,反而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扮演了与中央政府政策、法律博弈的角色。甚至有时一些“逆向作为”纵容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违法执法行为。
1.2 生产主体对危害分析肤浅,危害控制措施不切实际
危害分析是制定控制措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进行全面充分的危害分析,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目前,企业在进行危害分析时,相关危害的信息及资料收集渠道不多,没有完整的原辅料清单,不能识别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潜在危害;制定的工艺流程图不完整,并与现场的加工过程不一致;加工工艺的相关参数描述不详尽,如缺少时间、温度、压力、转速等参数;控制措施描述不周全,如原料控制只描述进厂验收过程的控制,而不能考虑收购前种养殖、运输、入厂等前期控制。并且,所采取的的危害控制措施不切实际:一是ccp点确定的数量不合理,ccp点制定过多过滥,有的有六、七个,既没有能力全部控制到位,也大大增加了控制成本。二是控制措施的选择不合理,例如添加剂的使用完全可以通过oprp来控制,但是也用关键控制点来控制,还有的把应该采用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工序而用oprp来控制。三是选择的监控对象方法不合理,如某方便米饭加工厂,对采购大米的转基因控制,采取对供方仓库的每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这在实施中可操作性不强,也不在自己的监控能力范围内。
1.3 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
规范合理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是提高食品安全,有效控制危险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安全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应对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对潜在的食品安全危机无法进行有效预警,对已经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进行科学评估,一旦危机出现就会迅速扩大,导致民众恐慌,以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 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
2.1 整合监管主体加强安全管理
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部门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最佳的选择,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随着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多头分段管理的状态正在改变。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整合卫生、工商、质检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的职权,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监管机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力度,提高效率。
2.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力度
政府除了要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要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
规体系,以此对那些违规生产企业进行惩罚,同时给予其他厂商以警示效应。为此,政府要尽快出台和完善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加以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3 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国家要加快各类食品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加大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力度,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要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修订。有条件的企业应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以规范企业的生产、储存活动,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2.4 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形成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国家对重点企业的食品安全要素的直报网络;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强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环境,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
2.5 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培训演练基地建设,提升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后,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多起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作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问题多,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也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要把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食品安全的内容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法制、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市场认证、食品市场准入、食品安全社会信用。首先是食品安全法制,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与标准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制;二是食品安全检测,建立对食品流通、加工企业进行自检、社会中介检验机构委托检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专项抽检,加强上市销售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三是食品市场认证,按照《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和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市场认证建设,并积极探索制定市场分级管理办法;四是食品市场准入,建立索票、索证、检测、QS认证、认定等市场准入制度;五是食品安全社会信用,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上述五项安全中,食品安全检测和食品市场准入是与食品安全监测有着直接联系。
食品安全监测从原料来源到上市销售的整个过程如下:
原料来源检验检疫收购加工监督检验检疫贮存成品检验运输商品检验,在整个过程中要检验的指标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生物毒素以及商品的质量、数量等是否符合安全、健康、卫生的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凡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二是对出厂产品实施强制检验,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销售;三是对检验合格的食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即QS标志,向社会作出“质量安全”承诺。
二、加强食品检测 确保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五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三、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
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000余项。当前,我国食品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间存在着交叉、矛盾、重复,重要标准短缺等问题,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比,接轨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标准的可信度在国际上不高。
四、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一、总体要求
通过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切实解决食品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监管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公众满意度,着力提升全区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流的食品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积极整合食品安全协管队伍,区、街道、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100%;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举报和奖励办法;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对各食品监管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率达100%。
(二)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切实做好种养殖环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防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农产品种养殖环节;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三)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应取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杜绝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限制保留的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监督抽查的力度,辖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认真贯彻《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巩固压点成果。
(四)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严厉打击无证无照及超范围经营行为;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检验、检测,辖区内农贸市场、大型商场和大型超市设立检测检验室或配备快速检测设备;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100%的街道、90%的社区要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全面落实酒类流通各项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的打击力度。
(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重点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学校(幼儿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辖区内各类餐饮企业重点是城乡结合部餐饮店的食品卫生抽验合格率达90%以上。
(六)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在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中推行索证索票制度和台帐制度,做到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
(七)建立科学、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经费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检测水平,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检验、检测任务;按照《*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职责的通知》(锦食安委〔20*〕1号)要求,适时信息,并将的内容报送区食安办。
(八)积极推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真实可信的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信用记录进行分类管理,实行扶优限劣、奖优罚劣,促进企业自觉守信,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增强示范效应,全区至少在3个行业30家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九)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应急准备、应急反应、应急组织协调能力的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检查、培训、宣传力度,食品安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
(十)积极开展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协管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全年对各类人员的培训不少于2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辖区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70%以上。
(十一)构建全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三、创建步骤
从20*年10月至20*年10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20*年10月)。部署全区创建工作,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任务。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街道、本部门实际,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广泛开展宣传和动员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11月—20*年8月)。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各类登记档案和管理制度,定期向区食安办报送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区食安办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街道的联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三)总结验收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照创建标准认真开展自查。20*年9月25日前,由区食安办牵头组织对各单位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向市食安办申请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夏先义同志担任,成员单位由区政府办、区目督办、区应急办、区外宣办、区教育局、区统筹委、区服务委、区卫生局、*工商局、区质监局、区食药监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食安办),负责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工作的协调、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办公室主任由区食安办主任兼任。
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列入全年重要工作任务,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抓好工作落实。
很有必要,也很及时。首先,请充许我代表市政府对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赛运和处长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培训一直开到县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规格较高、规模较大、人员齐整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专项培训。培训主题重要而集中,内容丰富而实在,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仔细消化吸收。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对全市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提几点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应急意识,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从实践"*"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优化事故查处流程,抓好《预案》的落实,切实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把《预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部门应急预案。同时,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旦面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能够协调、快速、准确、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加强学习、强化各项措施,提高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能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研究,熟悉业务,把《预案》的内容吃深吃透,最大限度地利用预案来指导和帮助自身的工作,提高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水平。二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监测、分析和评估,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通报系统,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构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沟通平台,确保信息报告的畅通、及时、准确。三要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全民参与。要广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的能力。要特别重视城乡基层和各项基础工作,做好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五要结合实际,加强培训和演习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预案在实践中落实。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1-02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化热点,受到大众和媒体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爆发,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从地沟油、塑化剂到镉大米、假羊肉等事件,表明了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已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限于我国国情和发展状况,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监管等方面仍不完善,因此需要系统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诸多原因,并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和做法,进而全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民众健康和社会安定提供有力保障。
1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食品安全属于动态概念,其涵义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曾出现严重的“食物危机”,在此情况下,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食品安全概念,其意义即在数量方面满足人们对食物的基本需要,保障食品供给。经过多年发展,食品安全概念被不断延伸,目前其意义涵盖了食品质量、生产和流通、消费、法律、政治、社会和经济等诸多方面。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害、无毒,与应有营养要求相符合,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在这一点上,我国规定与国际规定一致,注重食品质量的安全。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概念涵盖诸多内容和对象,由与食品安全相关各方,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标准技术部门、食品生产者、经销商、行业组织、消费者等 [1],共同组成相互依赖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应通过各方反馈循环和持续学习来提升系统的整体应变能力,还应具有在危机时刻进行快速反应与协调能力。整个系统应更注重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监督[2]。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终目标就是要充分保证食品安全,从而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
2 国外食品质量保障体系特点
2.1 美国
美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由覆盖所有食品的法律体系构成了食品安全保护网;通过综合高效的监管体系保证了对食品安全的有力监管;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的决策基础等[3]。
2.2 德国
德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完善的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和标准,几乎涵盖整个食品产业;七项食品安全保障基本原则构成了食品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的基石;通过将食品生产者、加工企业、销售商、检验机构、消费者保护机构等联合起来,形成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食品安全保障网络等[4]。
2.3 英国
英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法律责任严格,监管职责明确,坚持立法与监管并重;实施食品追溯制度,实现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拥有较为健全的食品危害报警系统、食物中毒通知系统、化验所汇报系统和流行病学通信及咨询网络系统等。
2.4 日本
日本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特点:以基本法律和专业法律法规组成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主要保障;通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作为监管执行部门的基础;涉及的监管的农业、卫生、环境和商业等多部门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重视消费者参与,建立起完善的消费者监督舆论体系[5]。
3 构建和健全我国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3.1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仍待完善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当前和今后的新情况,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就现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来看,违法惩罚力度依然不够,相关法规制定仍不完善,配套法规不健全[1]。因此有必要参考拥有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建立并完善适用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6]。
3.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仍需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需要改进,将多部门管理模式转变为明确分工、协调统一的新模式。这样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既可以避免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职能发生交叉,又能防止监管漏洞的出现,防止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7]。因此,需要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既沿用历史做法,也应借鉴国外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面取得有益经验,建立起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为了使食品安全监管取得更好效果,国家已经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使得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完善。
3.3 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仍待规范
我国现有的各类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抵触的地方,如同一指标的检验检测标准和方法不同,不同标准对同一指标的含量限值要求存在差别等等,导致食品生产者面对此类标准时一头雾水,而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往往也难以确定执法的技术依据[8]。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需要尽快规范和完善。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包括第三方机构检测、企业自检以及行政监督检测。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通常都实施食品安全日常监测制度,采取食品生产到消费终端的全过程监管。目前,我国仍以实行突击式监督抽查检测为主,尚未对做到日常化和全程化监测食品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也亟待完善[6]。
3.4 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需完善,预警体系缺乏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仍缺少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监管部门往往是事后仓促应对,这种事后应急处理的方式早已不适应当前和今后食品安全发展形势,难以达到高效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目的。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健全应急处理体系并建立预警体系,不但可以监测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而且可以有效的应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并做到提前防范,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3.5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需适合国情
我国应逐步建立符合现阶段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危险性开展及时且适宜评价,从而为制定国家标准以及法律法规提供依据;收集全国范围内对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污染以及食品中所含有毒化学物质等有关数据资料;及时获取国外有关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价等等,逐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9]。
3.6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有待加强
2004年4月,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另外,在《食品安全法》中也明确要求监管部门在监管中应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可以为监督部门和民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并可以促使企业规范自律[9]。
3.7 食品安全消费者舆论监督体系应初步建立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良好经验,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消费者舆论监督体系,发挥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和巨大潜力,共同维护涉及大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听取消费者的建议,确保相关工作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和政策制定等过程中,发动社会力量预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5]。此外,该体系可以通过宣传和培训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我国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全民重视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全面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对防止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和提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洪群联.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审视与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1(9).
[2]郑风田.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仅有政府是不够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2).
[3]刘俊敏.美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及其经验启示[J].理论探索,2008(6).
[4]梁珊珊.德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 2012(11).
[5]金雪梅.日本食品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食品工业, 2008(12).
[6]张琳,盛凤杰,成文林.浅析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法制与社会,2009(2).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分管的工作,2017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综合协调管理方面:
一、继续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一)承担好食安办日常运行的具体工作。
一是对州食安委成员进行适时调整。二是出台《xx州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三是拟定《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与各县(市)政府签订《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四是拟定《xx州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议办法》,组织开展对州食安委成员单位及各县(市)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考核评价工作。五是组织协调州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全面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充分发挥监管合力。六是按时保质完成民生工程分解任务。
(二)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统计工作。各县(市)局要明确专人负责,利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信息系统,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统计、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分析工作,充分掌握情况、指导工作、制定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三)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
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确保会东县顺利通过验收。
二、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全力完成国抽、省抽、州抽任务。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制定2017年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切实完成2017年国家级、省级、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加强对县级食用农产品等抽检监测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实时维护国抽、省抽、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平台,做好数据汇总分析和结果通报工作。
(二)切实做好核查处置工作。切实按照《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相关工作规范和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样品和不合格样品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在时限内上报产品控制情况、排查整改复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等核查处置情况。
(三)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风险预警。各县(市)局按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规定,认真组织开好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开展风险研判和风险交流。
三、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
(一)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和事件报告网络,完善信息报告体系,熟练使用“食药舆情”APP,及时分析舆情,提高处置效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
(二)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按新《食品安全法》修订《xx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农村坝坝宴、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为重点,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响应及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好在会东县开展的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
(三)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健全风险监测、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危害控制等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严格事故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
(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确保应急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四、继续做好食品药品加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的原则,构建长效监管体系。二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完善食品药品行业安全生产长效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四是实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行业生产安全的“两个安全同时确保”、“两个安全同时部署”、“两个安全同时检查”的“三同时”工作法,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食品生产监管方面:
今年,全州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省局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州局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研究把握监管工作规律,着力构建食品生产许可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努力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和效能监管,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推进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完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定期对其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自查并报告。加大日常检查,要以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法律义务为重点,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对食品企业生产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网格化”“痕迹化”等监管要求。各县市局要按照“管行业管安全、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继续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
一是严格落实“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改革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实施新版许可管理办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理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机制,优化许可流程、严格审批把关、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体系。二是加强食品生产许可事后监管,加大对新获证企业、换证免于现场核查企业事后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对不符合生产条件和提供虚假声明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撤销)许可证书,把好准入关口。三是加强审查人员管理,完善核查工作机制,加大对核查人员学习培训,提高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水平。
三、突出两在重点,严防严控食品生产环节风险隐患。
一是狠抓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产品辐射广,社会影响大,是防范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主战场。抓好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企业法人和质量安全负责人的集中培训力度,督促企业建立实施自查报告制度,主动排查隐患,严格落实原辅材料查验、生产过程、产品出厂检验、食品安全授权人等制度,提升产品质量管控水平。按照省局安排,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HACCP体系,发挥好大型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坊监管。小作坊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监管制度缺失等原因,存在相当的食品安全风险,一直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要掀起宣贯“三小”条例及监督管理办法的热潮,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条例》和《办法》规定,加强摸底调查、完善监管档案,制定监管计划,规范食品小作坊监管,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四、在重点产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立以索证索票、台账等传统方式为主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倒逼机制,引导推进有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电子追溯全覆盖,实行全程监控,实现“生产经营有记录、食品流向可查证、主体责任能追溯”今年要继续完成乳制品、白酒、肉制品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鼓励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保险机制。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按照省局《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部署,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用目录和数据库,及时录入并动态更新食品生产企业基础信息、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产品抽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并与相关监管部门推进信息共享交换、信用结果公开,联合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六、督促企业落实人员培训制度
各县市局要组织对辖区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业主、质量管理员、配料人员、检验人员开展培训,重点对《新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培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集中培训不少于40小时,督促企业抓好全员培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七、突出抓好高风险食品监管
一、正确分析形势,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以来,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认真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整顿和规范食品产业经济秩序取得了新的成效,较好地完成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我县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成绩主要有: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作为县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自成立以来,致力于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指导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并先后与各成员单位及镇区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并制定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全县食品安全责任网络,为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一年来,多次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了海鲜干货市场、肉类食品、“含苏丹红号”、“乳制品”等专项检查,出动执法车辆辆次,执法人员人次,查获伪劣食品公斤,货值万余元。全面开展了节日市场食品安全集中检查整治活动,有效遏制了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了我县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成效显著,食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现有的食品加工、销售企业、餐饮单位、种养殖、市场、商店的生产经营状况,逐步建立起相对完整、准确的质量档案,形成了详实的调查报告,取得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认可。一年来,全县出动宣传车辆次,散发宣传材料余份,制作宣传条幅条、接待咨询群众余人次,通过立体式、多层面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四是深入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通过对田桥镇种养殖户、餐饮服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实现了以点带面,强化了对全县各类食品行业的调查摸底,获得了客观详实的资料,为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镇区、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食品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食品市场依法监管的力度还不够,综合执法监管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食品检测体系不够健全;二是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安全意识薄弱,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有的甚至违法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三是种植养殖、餐饮消费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农药残留超标以及滥用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和激素等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城区及部分乡村饭店、个别学校食堂还存在着一些食品安全隐患五是食品安全事故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直接影响了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根治“问题食品”,必须长期抓、反复抓,既要重拳出击,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更要防范在前,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使“问题食品”在巨野无藏身之地。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年食品安全工作
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解决最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领域、群众最不放心的食品和管理最薄弱的部位,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一)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强化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不断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名牌产品、名优企业和产品带动战略,努力推动食品质量的提高。继续强化日常监管,规范行政审批,严格市场准入。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管。
(二)搞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市政府年初确定的专项整治,食品安全被列入一项重要整治内容。我们要严格按照市里要求,继续抓好肉类、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的整治,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坚决把节日市场、集贸市场、城郊结合部、医院周边、学校周边及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食品摊点作为专项整治的重中之重。狠抓薄弱环节,加大对食品专业镇、专业村、专业一条街和餐饮、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重大案件久拖不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采取切实措施,限期整改。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县,农村人口多,更要积极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模式,不仅为保障我县群众饮食安全,也要为全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找出新路子,带个好头。进一步理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食品监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监管空白问题。要立足于长效监管,坚持疏堵并举、纠建并举和监督举报电话进农村,逐步解决农村食品质低、价高、不方便的问题。
(四)加快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应急体制,形成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责任。进一步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综合利用,保证应急费用的足额、及时到位和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和救援机制,努力完善我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尽快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并通过加强演练不断完善,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五)扩大信用体系建设试点面。继续抓好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我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信用征集制度、评价制度和信用信息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互动。今年,将选择一个镇开展奶制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通过研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下步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六)严格执法,搞好服务。各职能部门要把加强队伍建设贯穿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始终,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抓监管,搞服务,促发展。大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真心实意地为地方经济发展,为促进全县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搞好服务。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我县食品安全工作的新局面
(一)领导要到位。确保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天,县政府要与各镇区、各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查,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搞好协调,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事故处理的组织领导、应急救援等工作,特别要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避免群体性食品伤害事件,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饮食安全。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二)全县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覆盖面达到90%,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食品召回覆盖面达到80%。
(四)县城区的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
(五)彻底解决县城区的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食堂和县城区的餐饮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行为,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六)食品量化分级管理≥95%。
(七)全县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县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八)县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九)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畜、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农(畜、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十)全县100%的乡镇、90%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
(十一)食品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符合相应卫生要求,防鼠、防蝇、防尘、通风、防潮、消毒等设施完善,使用率达100%。
(十二)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80%以上。
(十三)整合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实现统一检测计划和信息,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0%。
(十四)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
(十五)县、乡镇要100%建立食品安全协调工作机构,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食品安全工作100%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
(十六)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十七)完成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全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跟踪和追溯制度;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的处理能力。
加强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高风险食品和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专项整治。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依法推行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包装、容器和工具等制品及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加工食品强制检验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产品公布、召回、销毁、退市制度;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制度,加强巡查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年度报告审查和执法检查工作。
全面实施生猪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加强屠宰监管工作,督促定点屠宰企业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屠宰加工,严格牲畜产品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建立病害肉无害化处理保障制度。
继续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检查,消除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事故隐患。进一步加强城乡制水供水的管理,严格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加强对全县供水管网末梢水质的抽查检测,以及矿泉水、纯净水等直饮水质量卫生安全的监督和检测。完善饮用水供水应急体系,提高紧急情况下县城安全供水能力。
(二)推进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严格食品上市准入和退出制度。逐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逐步推行肉、禽、蛋、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凭产地质量合格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才能上市交易的制度。积极推进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以及进口食品实行凭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上市制度。
强化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市场法人主体登记制度,实行市场开办者、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制,建立食品安全告知、承诺和先行赔偿制度。完善各类食品市场内部卫生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和公示制度。
加快完善食品监督监测制度。强化对上市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开展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和强制检验等日常监督。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打击无证无照经营,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加快标准化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建立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配送系统,完善加工食品物流配送体系;推行优质农产品和食品推介制度,鼓励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连锁店、专卖店进入城镇社区并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现代农村食品流通网;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实现农贸市场超市化目标。
(三)推进食品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质量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强制性标准。加快我县农业地方标准的修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快推行农产品和食品商品条码制度,逐步推行初级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上市前实行佩戴耳标、脚环、内外包装标注等形式,注识统一的商品条码,做到上市商品来源可追溯。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鼓励企业创立名优农产品和食品品牌,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四)推进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逐步整合全县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充实、发展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发展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社会中介和企业内设检测机构,全面建立企业自检制度,全面加强产品的企业自检自测和监管部门监督监测。
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建立原粮污染监控制度,开展原粮质量安全和卫生监测,建设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系统调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况。
建立重点食品强制性标准的专项检查制度,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逐步完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和管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我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制度,继续抓好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企业的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广试点行业和品种。推进行业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制度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六)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五进(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及专项整治成果,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教育,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技能培训,强化依法行政;加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普及,增强青少年的食品安全意识。
(七)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开展综合评价工作
应该说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总体来讲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具体的标志就是我们国家总的食品合格率在15年以前只有50%到6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0%左右,所以我们总体的食品安全是好的,是可以放心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不存在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个是我们现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分散地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我们所吃的鸡、鸭、鱼、肉、蛋、奶、水果、蔬菜……而这2亿多农户的知识水平、守法意识还有所欠缺,再加上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现在的市场经济来诱惑农民获利甚至于犯法。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有效手段
二、工作重点
(一)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强化综合监管
1、突出薄弱环节安全监管,强化重点品种专项整治
(1)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突出粮、油、肉及肉制品、饮用水(含桶装水)及饮料等重点品种,学校、旅游景区、农家乐、餐馆等人群聚集场所、农村、集贸市场等重点地区,传统节假日、夏秋两季和中考期间等重点时段的专项整治,配合各职能部门深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2)突出抓好农村和学校(托幼机构)等薄弱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秩序整顿、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和群体性聚餐监管,有效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完善综合监管方式,增强综合监管合力
(1)强化层级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追究。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二是逐级逐部门签订《年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继续坚持镇、村两级责任体系,各村(居)民委员会要与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学校签订责任书;三是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督查和通报制度。
(2)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
(1)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结合湔氐实际,以学生、农村群众、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为宣传教育对象,开展以“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系列活动,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能力。
(2)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法人代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其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提高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深入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