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童保健饮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的眼睛是由眼睑(上下眼睑)、眼球、眼底组成。眼球由前向后为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这4种物质均具屈光性,组成了人眼的屈光系统。人眼的屈光系统相当于一组凸透镜,睫状肌的收缩及舒张可调节其屈光力。儿童期此调节力最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其视觉发育规律为:3岁前为视觉功能快速发育期,3~13岁为视觉功能慢速发育期。因此,孩子在13岁以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1 近视的影响因素
从出生至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的用眼习惯、照明不良、用眼卫生知识缺乏、早产、饮食不当及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视力的发育。
1.1年龄和性别 正常情况下,小儿出生后不久视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因此,儿童在学龄前视力未达到正常标准并不表示异常。
1.2遗传因素 在人眼形成和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最终所形成的屈光状态中,遗传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近视的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和多因素的模式,遗传因素影响的结果相对稳定、保持不变,而长期环境因素的影响超过了3代遗传因素的影响[1]。
1.3饮食与营养 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和发育状况对视力低下的发生、发展都有显著意义[2]。视力的正常发育包括视觉器官及视神经的发育,均需要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一旦发生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出现相应的疾病,甚至影响到视力的发育。研究发现,常饮牛乳的孩子其视力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喜欢牛乳的孩子。若能在儿童中提倡多饮牛乳,可能会使儿童的整体视力水平有所提高。有学者认为营养不良,特别是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还有学者研究表明贫血的发病率与视力低下率显著相关,认为贫血可造成近视。
1.4出生情况对近视的影响
1.4.1早产及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近视眼的患病率较高,已引起人们注意。眼的重要发育期是胚胎4~6个月,而视网膜血管系统发育一般在胎儿8个月终止,其中10%在28w左右结束,但10%在出生后仍未完成。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均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不完整,且因生命力不足,围产期内常合并窒息、呼吸暂停、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造成脑功能损害的同时,可对视觉系统的高级中枢造成损害,影响视觉发育,最终导致视觉功能下降。
1.4.2出生时窒息或缺氧 窒息和缺氧可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尤其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受损害最严重。若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则视神经亦受影响,从而影响视力的发育。有资料表明,如果新生儿窒息伴有脑电图、CT异常,则出现视觉障碍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
1.5环境与行为因素 ①视近负荷:有研究提出,用眼疲劳与近距离看电视有关。长期在光线不足或光线不稳定的环境下阅读,书本与眼球的距离过近,书本印刷不清、用眼时间过长等,均可增加视近负荷,加之一些儿童未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桌椅不合适、不注意用眼卫生、视力保护意识差等,更会加重视力疲劳,加速近视发展;②用眼时间过长:看电视时间是影响儿童视力发育的重要因素。看书、画画、练琴等连续用眼1h以上中间经常不休息者视力低下率明显升高;③户外活动。户外广阔的空间和自然光线有利于儿童视力的发育。家长要鼓励儿童经常在户外活动,减少室内活动时间,保护儿童视力。
2 预防保健
2.1早期进行视力筛查 早期视力筛查,是防治儿童视力异常的一项有效措施。及早发现近视,及时配戴眼镜矫正视力,可保持正常的阅读距离,有利学习和生活,避免视力恶化。有研究报道,从婴儿9个月开始,进行视力筛查并对其进行干预,可有效地改善儿童的视力。
2.2针对儿童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①加强儿童视力保护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坐、看、书写等姿势;②加强幼儿园视觉环境的改良及儿童膳食合理搭配等的管理,从而降低儿童近视眼的患病率;③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给予充分的视觉刺激,可降低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④多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体力活动,可锻炼眼肌肉协调功能,降低眼压,使视力得到调整和改善。
2.3积极预防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功能的疾病之一。学龄前儿童在屈光度上表现为生理性远视。由于儿童调节能力较强,故生理性轻度远视并不影响其视力。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许多儿童沉溺于观看电视节目及玩电脑游戏,使眼球睫状肌处于长期调节紧张状态,导致暂时的调节痉挛,形成假性近视。假性近视眼的调节痉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缓解,就会发展成为真性近视,从而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烦恼。所以在儿童眼保健工作中,不仅要做好视力普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假性近视,还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儿童保健工作内容。
2.4注意社会综合防治 儿童视力低下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卫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参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儿童视力保护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广大医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降低儿童近视患病率,促进儿童身心发育。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儿童的健康和茁壮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环境的恶化、家电的辐射、儿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食谱等诸多不合理因素,已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黑客,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专家们尤其注意到食物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特别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农药以及铅、汞、镉类重金属等难辞其咎。分析发现:食物中的硝酸盐进入体内后可转化成致癌物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是诱发肿瘤(特别是肝癌)的一大“元凶”;食物中的残留农药潜入人体并蓄积下来,轻者损害肝、脑、肾等器官,重者可致急性中毒而丧命。因此,儿童合理的饮食与保健是健康茁壮成长的关键。
环境及食源的污染。对策:首要一条是对孩子的食物巧加选择,选择那些无农药污染、无霉变、硝酸盐含量低,且新鲜干净的食物,如米、面、豆类、芹菜、葱、蒜、韭菜、土豆、萝卜、地瓜等。对疑有农药污染的蔬菜可用臭氧解毒机处理,或用蔬菜清洗剂或小苏打浸泡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根茎类蔬菜和水果,一律要削皮后再烹调或直接食用之,以维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乱用补品:有些父母对孩子偏爱过度,费尽心机,不能以平常心对待补品;听信广告误导;一些家长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也不惜慷慨解囊满足孩子的要求,洋快餐,高营养;导致早熟及“文明病”,成了“小胖墩儿”。而“小胖墩儿”又易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脑等多种疾病结缘,严重危害其身体与智力发育。对策:以平常心对待补品,拒绝广告误导。专家建议,5岁以下的孩子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糖食:糖食口感好,加之包装精美、做工考究的糖类点心与零食比比皆是,这便成为儿童又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嗜吃糖食却可给儿童带来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使儿童情绪失常,表现为激动好哭、撕书毁物、爱发脾气、打架斗殴等,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研究表明,由于糖分摄取过多,致使大量维生素B因帮助糖分代谢而消耗掉,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维生素B,缺乏而产生上述症状。对策:限制甜食,减少零食,三餐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物的比例应维持在1:3:6的水平。
酸性食物:这里说的酸性食物并非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其性质而言,如各种肉、蛋及糖类等。这类食物正是被人们所看重的“高营养食品”,往往被家长作为首选食品而列入儿童的食谱中。但是,它们进入人体后的最终代谢产物为酸性成分,可使血液呈酸性,改变血液正常的弱碱性状态,导致酸性体质,从而使参与大脑正常发育和维持大脑生理功能的钾、钙、镁、锌等元素大量消耗掉,引起思维紊乱,使孩子患上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特别是性情孤僻、不爱交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差。对策;调整三餐结构,适当减少蛋白质、脂肪、糖类所谓“营养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蔬菜、水果等食物。
精食:不少家庭追求“食不厌精”,将进米白面视为时尚。医学专家认为长期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不仅减少了B族维生素的摄入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而且因损失过多的铬元素还会影响到视力。现已确认,铬元素的不足乃是近视眼的一大成因。铬是人体内一种重要荷尔蒙-胰岛素的辅因子,其量不足可使胰岛素的活性减退,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致使食物中的糖分不能正常代谢而滞留于血液之中,导致眼睛的屈光度改变,最终形成近视。对策:适当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粗粮糙米,供给足量的铬元素。
方便面:方便面是时下流行的快餐食品之一,其制作方法也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而这些恰是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对策:不能让方便面成为孩子的主食,否则可诱发营养不良,危害孩子的身体与智力发育。
巧克力:儿童应适当限制,否则易与遗尿症结缘。美国一位医学博士的解释是:巧克力可在小儿体内产生过敏反应,使膀胱壁膨胀、容量减少、平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同时这一过敏反应又使小儿睡得过深,使其在尿液充盈时不能及时醒来,于是造成尿床。随着小儿进入青春期,巧克力不再产生过敏反应了,遗尿现象即可消失。对策:小儿期,临睡前应少吃或不吃巧克力。
咖啡:咖啡含有较多的咖啡因,而咖啡因有阻碍婴儿骨骼发育的不良作用,故常饮咖啡、吃咖啡糖果或咖啡饼干的孩子,有成为“武大郎”的危险,父母不可不当回事儿。对策:提倡孩子多喝白开水,少接触或不接触咖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98-02
儿童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做好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促进妇幼卫生事业顺利进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1]。为此,本文就各种基层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提出几点对策。
1基层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1基层儿童保健机构建设不够完善儿童保健工作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作,工作量比较大,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性也很强。这就对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需要较强的责任心及综合职业素养。然而目前我国的很多基层保健机构中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缺乏投入,工作人员数量不够多、专业技能不够强,尤其是很多偏远农村及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儿童保健工作几乎都是由妇保医生或从事其他科医生兼职完成,甚至有些地方的儿童保健工作是由无医疗知识的村妇女主任担任,而村妇女主任要面临多项工作的管理,这无论是从专业水平还是工作范围方面讲都对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基层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2]。
1.2缺乏专业的基层保健队伍由于儿童体质和性格特点关系,儿童保健工作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人员才能完成。而目前很多地区由于基层儿童保健机构建设不够完善,对于专业队伍的建设缺乏投入,现有的保健人员并非专业人才,而是由医师兼任或者一些业余人员担任,这就使得保健人员往往比较缺乏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专业理论差,管理水平低,缺乏系统理论。而由于人员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缺乏,使得儿童保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相关资料收集整理不协调、不完整,缺乏逻辑性、准确性,同上级部门沟通能力差,致使工作衔接不上,造成工作被动等等[3]。严重阻碍了基层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
1.3资金投入少,见效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各种医疗费用也随之增加,这就使得基层财政时常出现困难,保健机构收入往往比较少,投入的资金也只能够做好日常的基础维护工作,比如设备维修、房屋维修、日常工资开支等等。资金的缺乏就使得对儿童保健工作的投入经费比较缺乏,且见效慢,开展相关保健人员的培训、学习深造也就无从谈起,有一些地区采用农村妇幼人员兼职方式,而由于工资比较少,使得兼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比较缺乏,加上兼职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就非常低,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4地理环境受限,管理存在较大问题这主要是针对于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使得道路交通的建设也非常缺乏,加上医疗费用在不断地上升,就造成了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典型的就是集居、散居儿童无法纳入系统管理中,使得存在很多漏洞,一些医院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并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政策开展日常儿童保健工作,没有积极的对儿童进行免疫、接种以及贫血化验等等,新生儿疾病筛查、访视工作更是无从谈起,而很多农村家庭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疏于儿童的日常保健,一些留守儿童及流浪儿童更无法接受日常的保健。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乡村地区大部分偏远山区5岁以下儿童均散居,无人看护,以致在智商、安全程度均大大低于城市儿童[4]。
2加强基层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对策
2.1完善保健机构,加强逐级管理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建立管理机构进行引导和监督,要加强基层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对策,首先是要完善保健机构,加强逐级管理。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应由县级以下逐级努力创造优越条件,建立健全儿童保健制度、常规和职责。尽量改变兼职现状以及其他不合理的现状。落实责任制度,加强规范流程管理,层层把关,分清责任,突出重点,对于农村众多思想观念较落后的人员予以思想引导和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保健的认识和重视。在基层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结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要从这三个部分入手,找准切入点,完善保健机构,加强逐级管理,切实推动儿童保健工作的健康发展。
2.2加强保健人员的培训首先是要加强对各级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保健人员的专业水平,尽可能的为保健人员争取短期学习或进修的机会,同时要引进新力量,尽快提高儿童保健队伍的专业水平;其次是要加强保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保健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基层儿童保健工作应积极和各相关部门联系,调动起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村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儿童保健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积极投身儿童保健工作中来。
2.3加大儿童保健事业的经费投资这就需要引起各财政部门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加大经费投入使得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得到财力保证,以加强各项保健项目的开展、设备的维修,以及提高基层保健人员的工资待遇,从而提高保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从而促进基层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
3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基础医疗儿童保健事业由于受到人员队伍、机构建设、环境条件及经费投入的影响而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这就需要政府牵头,加大经费投入和宣传教育,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推动我国的基层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锐.一生致力于我国的儿童健康事业的儿童保健专家——钱倩教授[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2:9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1]。通过对民胜社区2008~2010年保健系统管理儿童的结果分析,了解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建议,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1]。通过对民胜社区2008~2010年保健系统管理儿童的结果分析,了解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建议,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儿童164人,流动儿童29人。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儿童164人,流动儿童29人。
方法:整理健康档案,检查各项记录,统计分析数据。
方法:整理健康档案,检查各项记录,统计分析数据。
结 果
结 果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得到新生儿访视180人,访视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儿期访视达不到3次;实施母乳喂养126人,母乳喂养率65.3%;接受“4.2.1”体检178人,体检率92.2%,但3岁以后儿童有体检记录的很少;体弱儿专案管理只有2人,这不符合自然情况。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得到新生儿访视180人,访视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儿期访视达不到3次;实施母乳喂养126人,母乳喂养率65.3%;接受“4.2.1”体检178人,体检率92.2%,但3岁以后儿童有体检记录的很少;体弱儿专案管理只有2人,这不符合自然情况。
讨 论
讨 论
建议: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开展系统管理建档,母乳喂养指导,健康体检,新生儿访视,体弱儿专案管理,但还需提高、加强,针对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开展系统管理建档,母乳喂养指导,健康体检,新生儿访视,体弱儿专案管理,但还需提高、加强,针对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现有工作成绩: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儿童系统管理模式,做细、做实儿童保健工作。如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便于跟踪管理;将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指导提前到产前健康教育,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2],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儿童母乳喂养率;配合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切实开展新生儿访视并指导育儿方法;认真做好儿童“4.2.1”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积极指导,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必要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治,回到社区后及时进行随访,发挥“双向转诊”优势;做好体弱儿专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及时改进,提高儿童系统管理质量。
提高现有工作成绩: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儿童系统管理模式,做细、做实儿童保健工作。如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便于跟踪管理;将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指导提前到产前健康教育,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2],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儿童母乳喂养率;配合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切实开展新生儿访视并指导育儿方法;认真做好儿童“4.2.1”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积极指导,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必要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治,回到社区后及时进行随访,发挥“双向转诊”优势;做好体弱儿专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及时改进,提高儿童系统管理质量。
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目前儿保科仅有软尺、体重计、听诊器、卧式身高测量仪等简单仪器设备,有些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需补充仪器设备,扩展服务范围;儿保医生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目前儿保科仅有软尺、体重计、听诊器、卧式身高测量仪等简单仪器设备,有些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需补充仪器设备,扩展服务范围;儿保医生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工作能力。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琐碎,跨科别,跨年龄,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儿童家长、托儿所、学校的支持,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相互配合,促进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琐碎,跨科别,跨年龄,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儿童家长、托儿所、学校的支持,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相互配合,促进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有侧重。比如新生儿期,应注重开展母乳喂养,保温保暖,保证睡眠,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婴幼儿期应注重开展合理养护,辅食添加,早教开发,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大一点儿后应注重开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发生,培养生活能力,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开展咨询,出板报,发传单等。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有侧重。比如新生儿期,应注重开展母乳喂养,保温保暖,保证睡眠,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婴幼儿期应注重开展合理养护,辅食添加,早教开发,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大一点儿后应注重开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发生,培养生活能力,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开展咨询,出板报,发传单等。
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特色服务: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儿童多了,可以为肥胖儿童建立专项健康档案,进行个案分析,了解营养状况和饮食结构,观察体重,及时干预,进行指导,比如指导他们在饮食上要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选择瘦猪肉、牛肉、鸡、鱼、海鲜、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汤,吃鸡鸭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凉拌的方法烹饪食物。指导他们有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
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特色服务: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儿童多了,可以为肥胖儿童建立专项健康档案,进行个案分析,了解营养状况和饮食结构,观察体重,及时干预,进行指导,比如指导他们在饮食上要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选择瘦猪肉、牛肉、鸡、鱼、海鲜、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汤,吃鸡鸭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凉拌的方法烹饪食物。指导他们有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
关注现代儿童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年轻家长多重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掌握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开展儿童心理保健,预防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与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相比表现为任性、抱怨、行为偏异、过分害羞、攻击倾向、进食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时机,及时干预,尽早矫正,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注现代儿童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年轻家长多重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掌握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开展儿童心理保健,预防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与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相比表现为任性、抱怨、行为偏异、过分害羞、攻击倾向、进食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时机,及时干预,尽早矫正,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卫生服务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3],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并确保安全、方便、有效,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卫生服务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3],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并确保安全、方便、有效,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1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2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2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4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全面发展阶段, 此阶段发育状况的好坏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健康, 因而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进行, 具有重要意义[1, 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何使孩子赢在起点, 亦是所有家长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接收的96例婴幼儿资料, 旨在探析不同的儿童保健方法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 年12月接收的96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年龄1.4~ 3.6 岁, 平均年龄(1.54±1.31)岁。研究组年龄1.5~3.0 岁, 平均年龄(1.56±1.10)岁。经检查所有幼儿均符合标准, 无遗传病及其它禁忌证。两组幼儿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法保健,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进行保健, 具体如下:①早期教育。对家长传输健康育儿与科学育儿知识, 例如在孕期可对胎儿进行声音的传输。在婴幼儿期间, 根据其心理的变化与生长过程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主要有进行身体触摸运动、语言沟通色彩感知等方面, 以提前给婴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②饮食营养指导。遵循婴幼儿饮食营养指导原则, 对新生儿一般至少需要进行6个月的母乳喂养, 以此保证其摄入充足的营养。6个月后可给予奶粉、麦芽类等适当的食物辅助, 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辅食, 以进一步保证婴儿体内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均衡。需注意的是由于饮食过多出现偏食或消化不良。③对于婴幼儿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注意保持婴幼儿身体卫生, 防止滋生细菌导致的疾病[3]。同时进行定期疫苗注射, 以预防各种传染疾病。按时对婴幼儿进行相关疾病检查、筛选, 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较低, 应加强保暖措施。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两组均给予1个月相应的保健后, 通过电话询问家长其孩子的饮食营养状况、疾病预防、治疗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等, 比较两组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 并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使用蒋新液等[4]文献中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Gesell)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智力检测, 内容主要包括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3个方面。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婴幼儿智力发展情况比较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婴幼儿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及身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的早期智能发育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 而且受后天诸条件的制约。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则需要非常丰富又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 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结构与整个大脑的性能[5, 6]。这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与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几年来, 本院保健科接收的幼儿, 无论是从儿童健康成长、疾病控制还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都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同。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保健是保障婴幼儿早期身心健康发育的关键, 有利于提高婴幼儿智力及身体健康[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静息动作、大运动及适应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给予婴幼儿早期教育、饮食营养指导及婴幼儿疾病防治教育等正确的儿童保健方法有利于婴幼儿早期各方面的发育,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娣.有关婴幼儿保健工作的讨论.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2):347.
[2] 张辉.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24):135-136.
[3] 高春梅, 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9):967-970.
[4] 蒋新液, 马玉杰, 陈雅芬, 等 . 480 名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12):1321-1323.
[5] 曲华, 魏益民.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