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

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

篇1

二、本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居住在联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素质的高低往往也和家长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的素质是不低的。

有些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能明白家长的苦衷,而却不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甚至会发生令家人后悔终生的事。和学生座谈时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父母都打过他们,没有挨打的学生寥寥无几。

还有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家长们对教育的投入很少,除了给孩子交学费以外,就很少有其他的教育投资了,更谈不上给孩子订阅课外读物了。这就在很大方面造成孩子阅读面狭窄,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的很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把孩子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孩子的成绩好坏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把教育孩子的事推卸的干干净净。

三、家访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3、征求家长对教师教学、班级、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4、向家长提供先进的教育信息。

5、纠正家长错误的家教方法,向家长传授较科学的家教方法。

6、家访时不可与家长发生争吵和冲突,态度要和蔼,要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

7、不能接受家长的吃请,更不能接受家长的礼物。

8、家访后要及时记录和整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四、家访重点

1、后进生,查找落后的原因及在家表现。

2、优等生,了解在家表现及家庭教育情况。

篇2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09-01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完美结合。缺少了家庭教育,孩子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继续。要搞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除大的方面外,还得从细节入手:

一、统一思想,共同教育学生

教师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对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不少长辈和父母过分溺爱,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吃苦受累,禁不起挫折的考验;另一方面,父母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旦未能达到目标,就采取强制压服、粗暴专横的手段,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这些教育方式,都违背了教育规律,只有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儿童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联系家长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他们知道教育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对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时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提高了自身修养,才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统一结合。

二、常抓不懈,不能临渴掘井

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应经常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这也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了解学生的表现,观察他们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与家长一道解决问题,使教育出现在问题发生之前,而不是问题发生之后。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和家长不闻不见,缺少联系交流,等到出现了问题再和家长取得联系,商量对策,这样的教育就显得滞后,也非常被动,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学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

三、形式多样,多多联系

在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过程中,学校要采用多种联系形式,积极创设联系的良机。教师可以采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访,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充分交换意见。除此之外,学校、老师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或者用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同个别学生家长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单纯只请家长“校访”来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唯一方式,而不去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情况,这样的联系形式太过于单向化,不能深入彻底地教育好学生。

四、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评

篇3

一、要在环境上下功夫。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耐心地给她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我们因不了解实情而错怪孩子时,我们应真诚说一句“请原谅,爸爸妈妈错怪你了。”并告诉孩们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知错就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今天的很多行为,不论是好还是坏,都直接和家长的行为有关。我们应努力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家里要热爱劳动,多学习、孝敬老人,遵守社会公德,团结同事,不随意发脾气,不嘲笑挖苦。

二、要在习惯上下功夫。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观光,到大城市体会乡村与都市的差距,与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得出结论。为使孩子养成爱学习、爱提问的习惯,家长应告诉孩子,问题都有答案,有的问题是孩子自己能弄明白的,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应坦然地说:“爸爸妈妈也不知道,等会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吧。”有些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远远重于答案本身。例如孩子问:“蝌蚪怎么会长出腿?”“蚕为会么会长大后不见了?”如果这类问题家长不能回答,就应买回蝌蚪和蚕,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得出结论。

篇4

1、由于孩子年龄小,独立性、自觉性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父母都有责任。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只有在父母共同的教育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应加强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沟通和联系。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老师也可以掌握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施教。坚持每天看一看孩子作业本、并签字,定期了解孩子在校听课、发言、劳动等各方面的情况。我十分看重与学校老师沟通与交流。

篇5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要想教育孩子,使孩子向既定的方向发展,家长也应该有向这方面的导向行为,使孩子在无形中存在一种潜意识,有着向某方面努力的潜在动力,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走近孩子,然后施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要当好保姆,也要当好教育者,更要当好榜样。当然,也要掌握一些方法,才能实现与子女的有效沟通。⑴课堂上学做“倾听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外界接触事物的增多,要想使孩子的琴弦发出和谐动听的乐曲,首先得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懂孩子才能教育孩子。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要像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⑵课后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上,家长只能陪孩子走一程,剩余行程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行程中的磕磕绊绊、风风雨雨,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⑶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是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这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幼小,需要多鼓励、表扬,更是一种正确的育人策略。关于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他认为,教育孩子时应“坚持‘我’的说法”,这样才能让孩子接受教师的教育。这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由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把父母作为倾诉内心酸甜苦辣的对象,这时也正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⑷再“等一等”。“等一等”是一种对于孩子成长进步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教育机智。“等一等”是给让孩子充分经历与体验,让孩子自我成长,给予孩子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或许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不管等来的是鲜花还是泪水,那都是一种经过努力之后的收获,等也是在塑造成功。

2.培养习惯

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转化一种坏习惯并进而形成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一定次数的反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父母更应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努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者朱永新认为,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个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因此,父母可以从生活习惯着手,从培养孩子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