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磁辐射的概念

电磁辐射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磁辐射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磁辐射的概念

篇1

我们家里一般有的,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电磁辐射都很小,只要不集中摆放,一般不会升格成电磁污染。这些家电一般只要摆放在离人经常逗留处1.5米之外,就能大大降低对人体的损害。

不过应该重点注意的是,带变压器的低压电源磁场一般比较高,但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0.3米远的距离就能保证安全。家中最常见的辐射较大的东西,比如手机充电器,现在家家都有手机,大部分家庭还不止一部,所以会有很强的辐射,充电时应该与人保持距离,尤其不要放在床头。

在如今的“电器化”时代,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摆满各种家电产品的房间内,电磁辐射源更多。对此,消费者提高警惕是必要的,但是应该了解到,一般的家电电磁辐射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会造成电磁污染,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多少负面影响。

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日常防护:

一 ,距离:电磁辐射的传播是随距离、按指数有规律地衰减,距离越长,衰减指数越多。

因此在使用电器时,拉开一定的距离,即可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如使用电视机和微波炉时,在距离3米外就可以避免伤害。

二, 时间: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与使用的时间也有关系,作用时间越长,受损越大。

篇2

1电磁辐射的概念及其放射源

电磁辐射源通常分成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而这种电磁辐射源常常会被我们忽视和淡化!我们所一直关注的电磁辐射源,其实只是电磁辐射源的其中一种,即:人工型电磁辐射源。人工型电磁辐射源、来自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或装置与设备,其中又分放电型电磁辐射源、射频电磁辐射源及工频电磁辐射源。

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五大影响但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三种。

3防电磁辐射服装织物及面料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面料对于电磁波的防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选用电磁辐射防护服装时,应了解防护服装所采用的面料,及其工作原理。由于电磁辐射的频率高低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按其高频和低频辐射的特点,用不同的织物及面料进行防护。对电磁辐射的防护需要材料有好的导电性或导磁性,所以不锈钢纤维、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银、镍、铜的电镀纤维或织物、填充炭黑、导电化合物和吸波添加剂的有机复合导电纤维便应运而生,而且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磁屏蔽织物和面料。

制成方法:利用金属材料,如采用金属丝网罩隔离装置和用金属粉处理过的服装;利用金属纤维和其他纤维混纺成纱,再织成布。

3.1防辐射织物、面料的一般分类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防电磁辐射织物有三种,工作原理都是通过基料表面所形成的良好导电性能,使其具有抗电磁波的功能。通过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而形成屏蔽作用:

(1)合金纤维混纺:采用不锈钢纤维与其他化纤、棉等纤维混纺形成电磁屏蔽织物,具有耐洗涤、耐磨、柔软、手感好、透气、抗静电、防电磁辐射等功能。

特点:透气性好、服饰感强、耐洗涤、手感好。

适用范围:这种面料目前使用最广,其可以被制成各类防辐射服装,如医护类、孕妇防护类等。

(2)多离子织物:采用多种金属离子涂敷粘附在普通织物上,形成一定的电磁屏蔽功能的织物能保持原普通织物的性能、颜色和手感。

特点:柔软、透气、服饰感强、服饰使用范围宽。

适用范围:可以制成T恤、内衣、床单、蚊帐等。

(3)金属化织物:采用化学沉积方法在普通织物表面牢固地“镀”上一层高导电金属层,形成电磁屏蔽织物。

特点:镀膜薄、附着力强、柔软、透气性好、使用频率宽、屏蔽效能高。其中,金属化织物是目前国内外最新一代技术产品,比前两种织物更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工作频率宽、屏蔽效能高、使用领域广。

3.2屏蔽高频电磁辐射面料的类型

3.2.1混纺梭织屏蔽布

外表与普通面料一样,采用纳米金属屏蔽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成,屏蔽纤维直径只有头发的112,比蚕丝还细腻柔软。

此面料经过及测试中心检测屏蔽效果达到99.9%(30dB以上),同时保留了普通面料的柔软性、均匀性、透气性、耐洗性、致密牢固、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3.2.2纳米离子屏蔽布

采用高科手段,将金属纳米离子置入到织物的内部,从而达到电磁屏蔽的作用。屏蔽率达到99.9999%(70dB以上),防辐射能力强,适合电子电器内部防辐射;电信发射机房、基站、电视广播雷达发射台等的电磁防护,可作为机器设备的覆盖物,或制成衣服的夹层,只可轻轻擦洗,不可揉搓。同时这种面料还可以起到远红外保健、抗静电、杀菌作用:能促进和改善人体浅表组织微循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对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3.3检测防电磁辐射面料的一般方法

(1)测导电性

用万用表检测到有良好的导电性,普通面料则没有导电性。

(2)用火烧屏蔽布

混纺布会剩下一层屏蔽丝网;而纳米离子布则剩下一堆金属粉末。

(3)使用手持式电磁辐射测试仪

有辐射时红灯亮,用防辐射布挡住后,绿灯亮,表明辐射已被屏蔽。

(4)包裹测试发

将手机等包裹在防电磁辐射屏蔽布或服装中,看其信号是否减弱。

3.4dB和屏蔽率的换算

dB和屏蔽率的换算率是:3dB50%;6dB75%;9dB87.5%;

12dB93.75%;30dB99.9%;70dB99.9999%;

3.5防辐射服dB值是否越高越好

答案是否定的。作为防辐射服装,首先要有服装的基本性能,比如可洗涤,透气性,穿着舒适性,同时要能满足家电的防辐射。除非在雷达,发射台等特殊高辐射场合,美国军用标准规定大于15db。一般家用电器,如防电脑,微波炉等的辐射,由15db即可。大于60db,99%的织物表面上可以包住手机的辐射,但大多是电镀金属的织物,洗涤几次就不行了。

4防电磁辐射服装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目前市场防辐射服装品种单一的情况,但我们可以将研发制作方向分为:金融、广电、IT、电力、电信、民航、铁路、医疗、生活进行分类。在接下来的产品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产品的防电磁射功能,同时还可以增加服装的防紫外线、防风、拒水、防污、防蛀、抑菌、防臭的功能。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256-01

1 引言

物联网概念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er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的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常用的有低频(125KHz~134.2KHz)、高频(13.56MHz)、超高频等电磁波频段。无线信号是通过发射某个频段的电磁波,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电子标签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电子标签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电子标签中存储的信息,在数米之内都可以被接收和识别。在物联网设备中使用的射频识别技术,与其相关的电磁辐射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噪声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物联网设备的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2.1 对人体的影响

物联网设备发射的电磁波与人体相互作用,可以为人体所吸收,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人们都会被电磁辐射所伤害。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电磁辐射频率。电磁辐射频率越高,机体的热效应就越明显,对人体的伤害越重,在相互作用下,脉冲波对人体的伤害比连续波严重。②电磁场功率。人体周围电磁场功率越高,人体吸收能量越多,伤害就越重。③电磁波进入人体的传输距离。电磁波进入人体越多,对人的伤害就越大,电磁波进入机体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电磁波的波段、电流形式、电磁波进入人体角度(入射角)、组织含水量与组织类别、组织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等。④辐射时间。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人体接受辐射的时间越长,间隔时间越短,伤害就越重。

2.2 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影响

电磁辐射可直接影响周围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使信息失误,控制失灵,对通信联络造成意外。当医院附近的电工器产生高频电磁辐射时,可干扰脑电图、心电图和血流图设备,使之无法正常工作。当铁路控制信号失误时,会引起机车运行事故。当飞行器指示信号失误时,会引起飞机、导弹或人造卫星的失控。

3 电磁辐射的监测与屏蔽

3.1 良好的监管机制

由于我国电磁环境近场测量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开展比较晚,目前国产的近场测量仪器及设备存在屏蔽性能差、灵敏度低、频带范围窄、测量费工费时、型号少、精度差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建立了一批电磁环境实验测试中心。但是,目前我国对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某一实际干扰问题的防护水平上,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必然带来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射频辐射,所以大力研发应用于物联网电磁环境分析和预测的软件。

3.2 良好的屏蔽措施

对于物联网设备附近的人、设备进行屏蔽,比如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屏蔽技术、传导回路的防护控制、吸收防护技术、隔离与滤波防护等技术。加强对重要的物联网设备强电磁辐射源的研究,建立电磁环境实验基地,对电磁辐射产生的机理、对人的作用机理、污染范围、分布规律、抑制方法等进行研究。

4 结语

综上可知,物联网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的电磁辐射,如何降低电磁辐射对周围人类及电子设备的影响是物联网设备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O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完善,区域性的经济沟通与交往呈现出了极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更加的频繁,通信如何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非固定状态下的通信行为而言,移动通信是实现该通信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换句话来说,在移动通信方案的作用之下,为了确保社会大众的通信需求能够得到最为有效与可靠的满足,就不得不构建大量的移动通信基站。而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在移动通信基站覆盖面积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发射天线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环境发射相应的电磁波信号覆盖,进而引发周边区域环境中,比较严重的电磁辐射问题。为了探究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主要特点,评估安全性的防护距离,本文结合试验方式对该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说明。

1 试验方法分析

本文通过试验方式,就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试验过程当中所选取的主要对象为:GSM移动通信基站。测定该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射频率取值为900MHz。在试验实施的过程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为:结合我国现行“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检测仪器和方法”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进行详细于此。同时,配合环境监测的方式,对移动通信基站进行详细检测,所获取的相关数据用于完成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评价工作。与此同时,预测模式应当选取为:基于远场轴向功率密度的计算工作。

在试验过程当中,从环境监测布点的角度上来说,需要严格参照我国现行“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以及“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检测仪器和方法”中的相关规定,设定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范围为:相对于移动通信基站发射天线中心半径100.0m单位内的区域。同时,在有关点位的设计上,需要优先布设于整个区域,大众日常生活可达的最近距离位置。

而,在有关评价依据的选择方面,针对本文所研究的900MHz的移动通信基站而言,在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支持下,所对应的工种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应当严格控制在每平方米0.4W单位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之上,对于环境监测评价中,单个指标项目的影响评价可以参照1/5*可取功率密度方式进行确定。同时,需将电磁辐射公众照射导出限制控制为每平方厘米8uW。

2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实施条件为:900MHz移动通信基站GSM 900#下所对应的发射功率max取值为20.0W单位,移动通信基站所对应天线增益倍数为18dBi。在试验基础之上,可以分别获取有关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预测数值以及实测数值。数据分析过程当中,可将电磁辐射环境相对于发射天线之间的距离换分为10m、20m、30m、40m、50m、60m、70m、80m、90m各档。数据预测过程当中,所获取的预测数值是均值概念,而在实际测定过程当中,所获取的测定数值需要进一步划分为城市移动通信基站、以及农村移动通信基站这两个方面。因此,有关实际监测数据的获取,需要按照30m、40m、50m、60m、70m、80m、90m各档进行取值。详细的试验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见表1、表2)。

表1:预测数据示意表

表2:监测数据示意表

3 评价结果分析

在有关数据预测的过程当中发现:在监测区域相对于移动通信基站发射天线距离不断增加的趋势作用之下,电磁辐射功率密度指标呈现出了一定的降低趋势。数据分析发现:在距离天线距离高于20m的情况下,所对应的预测数值为7.2uW/cm²,已基本低于现行标准规范当中,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功率密度的安全标准(8.0uW/cm²),能够充分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从预测数据的角度上来说,距离天线距离为20.0m的情况下,可将该数值作为此类移动通信基站的有效安全防护距离。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预测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综合对比发现:无论是对于城市移动通信基站,还是对于农村移动通信基站来说,各个监测点点位所生成的实测数值基本与预测数值保持契合状态,这部分数值所呈现出的规律在于:随距离天线距离的增加,电磁辐射功率密度一定比例的衰减。

现阶段,社会大众对于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认知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与缺陷,将移动通信基站与常规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磁场、电台磁场、以及输变电工频磁场概念相混淆。这一认知方面的误区会使得部分群众对生活环境周边所建设的移动通信基站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然而,通过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方式发现:移动通信基站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集中于发射天线的20m半径范围之内,只要能够确保生活环境与发射天线的直线距离满足现行标准中的安全防护要求,并不会对公众的正常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在社会发展以及通信技术日益完善的背景之下,移动通信事业可以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它使得社会大众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建设移动通信基站的最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接收单元的灵敏度水平能够得到持续提升。为了防止其运行中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就需要对其辐射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与评价。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的方式,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工作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希望相关问题能够为同行人员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陈成章,年冀等.广州市GSM移动电话基站发射电磁波对环境污染影响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2,18(2):55-58.

[2] 陈习权,孙杰,韩海林等.城市小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场强的计算机仿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0):7821-7825.

篇5

关键词:防辐射;服装;必要性;标准

目前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防辐射服装,这些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检测方面长期无标可依。因此,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势在必行。

1电磁辐射的危害

一般来说,日常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对普通人体的危害不是很大,但是当人体所处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或产生累积效应时,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高强度电磁辐射可对人体造成一系列不适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孕妇和病人等特殊人群危害性更大[1]。1998 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五大影响: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2)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3)电磁辐射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的发育、骨髓发育,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肝脏造血功能下降;5)电磁辐射可使下降,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2防辐射服装的发展

2.1防辐射面料及防护机理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科学工作者就开始寻求屏蔽电磁波的良好方法,电磁屏蔽服装也就应运而生[2]。目前常见的抗电磁辐射的织物主要有金属丝和服用纱线混编织物、金属纤维和服用纤维混纺织物、化学镀层织物、金属喷镀织物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多离子、多元素和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织物[3]。

金属纤维与常规纤维混纺织物电磁波辐射屏蔽机理主要是利用金属纤维(如银、镍、铜、不锈钢等)或金属化纤维的导电功能。这些导电性很好的金属对电磁波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当电磁波辐射在织物上时,织物中均匀分布的金属或金属化纤维成为导电介质而将部分电磁波反射回去,减少了电磁波的透过量;同时导体中的电子在电磁波的作用下感应形成涡流,涡流在导体中传导产生热效应,从而损耗电磁波;还有一部分电磁波进入导体内部经多重反射能量耗尽。随着织物中导电纤维含量增多,导电性越强,反射能力愈强,涡流形成越多,多重反射增多,电磁波透过量愈小,屏蔽作用也就愈好[4-5]。目前较为高端的产品是由银纤维面料制成的服装,由于银纤维良好的导电性,其屏蔽效果远远好于其他纤维,但是由于价格昂贵和国家对银使用的限制,一般工薪家庭只能望其项背,无法大面积推广普及。目前电磁屏蔽织物中的金属丝多采用铜、镍、不锈钢纤维,其中不锈钢纤维的制备工艺较为成熟,且价格低廉,其屏蔽效果也相当优秀。

2.2防辐射服装结构设计

由于服装的开口及缝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功效,因此在防辐射服装的结构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开口的数量与面积,减少布片间的缝合,使防辐射的屏蔽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适当地加长衣长和袖子,领口、袖口,下摆尽可能收紧,加厚服装面料,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防辐射空间,可抵挡电磁波的强穿透力。如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肚兜式防辐射服对电磁波的屏蔽功效就会比夹克款式的相对差一些,因为电磁波容易从的背部袭入[6]。

2.3防护服装的功能性和设计美感

可根据人们的职业、个人品位及体形的不同来设计防辐射服装,细分消费市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各异的款式。如从事特种作业行业的急需防护措施的人们,应耐磨、耐水,面料较厚,色调偏暗耐脏,样式以工装为主;孕妇防护服装的设计重点可放在身体上部,在宽大的衣服上打褶或加以花边,局部使用刺绣等工艺手段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装饰部位,并且考虑孕妇各个时期,尤其是怀孕后期的体形变化,尽可能地做到穿脱方便自如;防辐射内衣强调面料柔软舒适,女式内衣尽可能地合体,体现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儿童及男士内衣则相对宽松舒适等。当然,防辐射服装的设计也要从保温性、透气性、轻薄、穿脱便捷等方面不断改善服装的设计,增加服装的舒适度,从而使防辐射服装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群认同。

3防辐射服装市场现状

防辐射服装的种类包括内衣、背心、肚兜、孕妇装、衬衫、马夹等。随着人们对优生优育的重视,孕妇防辐射服已经广泛普及,几乎每一个孕妇都会选择一件孕妇防辐射服作为保护宝宝的第一道屏障。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防辐射服装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普通消费者对防辐射产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观地认为价格越高质量必然越好,面料越厚防辐射功效越明显,款式越长越能够更大程度地抵挡辐射的危害,至于产品的防辐射功能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却没有概念。虽然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能拿出检测报告让消费者相信产品的性能,但很少有人认真查看检测报告,而且一般报告中标注的被检样品是面料而非服装。对面料样品的检验报告无法代表防辐射服装的防护功能,所以即使这些防辐射服装所采用的面料抗电磁辐射效能很好,能屏蔽掉99%以上的电磁波能量,在被制成不同款式的服装后,真正的屏蔽效能也无从得知[7]。

目前我国只有防辐射性能检测的试验方法标准,相关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远远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为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规范防辐射服装市场,积极引导健康消费,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辐射服装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4防辐射服装标准的制定

目前人们可以检测出防辐射面料的屏蔽性能,但是对面料制成服装后的屏蔽功效的检验存在漏洞。防辐射服装的屏蔽性能虽与织物的性能有关,但在服装的生产过程中,摩擦、高温等作用必然会使面料的物理性能有一定的变化;服装的暴露面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辐射的功效:在进行防护织物的屏蔽性能测试时,接收天线会被织物所屏蔽,反射和散射的信号很少,所以抗辐射作用优良;然而由于衣物的领口、袖口和下摆等处都存在开口和缝隙,环绕在人体周围的电磁辐射很容易从各个开口处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服装的屏蔽效果,使服装的屏蔽效能与织物的屏蔽效能存在差距。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防辐射服装屏蔽效果测试的方法和标准,规范检验市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生产厂商的信用度。

建议具有承检能力的检测及科研机构充分关注防辐射服装的性能检验,尝试模拟真人试验空间,在辐射程度、光照、温湿度等各个指标符合一定参数设计条件下,对密闭空间内的人体模型穿上防辐射服装,利用天线发射不同强度的电磁波,根据放置在人体内部的接收信号的强弱,对其进行防辐射性能鉴定,并得出其防辐射服装的真实屏蔽功效[5]。

参考文献:

[1]查振林,许顺红,卓海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护[J].北方环境,2004(6):25-28.

[2]贺娟.防电磁波辐射针织物的性能与功能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9.

[3]刘国华,王文祖.电磁辐射防护织物的开发[J].产业用纺织品, 2003(6):16-18.

[4]汪秀琛,张欣.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机理[J].纺织科技进展,2005(5):26-29.

[5]刘畅.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测试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