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教学课程

儿童教学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童教学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教学课程

篇1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篇2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从《儿童文学》等刊物的发行量之大就可以看出来。但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纳入小学教育专业。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将要承担起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创作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相关高校教师对大学“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三是民族资源与地方资源发掘不够;四是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刊发阵地。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创作实践

目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落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上,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轨迹与各种文体介绍三方面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这一块则相对忽视。事实上,如果不深入了解儿童并尝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教育就很难摆脱成人思维模式,难以根除“成人幻想”的痕迹。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说:“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孩子们不需要什么辩证法的结论和证据,不需要逻辑上的首尾一致,他需要的是形象、色彩和声响。儿童不喜爱抽象的概念……他们是多么强烈地追求一切富有幻想性的东西,他们是何等贪婪入迷地听取关于死人、鬼魂和妖魔的故事。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无穷事物的需求,说明对生活奥秘的预感,说明开始具有审美感;而所有这一切暂时都还只能在一种思想模糊而色彩鲜艳为特点的特殊事物中为自己求得满足。”[2]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切实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尝试,可以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设身处地地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思维来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自己以“童心”来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这样走向小学教育岗位,进行儿童文学教育,就会更加贴近孩子们。如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通过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切实的了解到孩子们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更接近儿童的心理。如河池学院韦梦玲的童话《水晶球》、陆晓婷的童话《“小尾巴”小小》、莫雪鸿的童话《智慧的小公主》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①,不仅强化了对大学课堂所学儿童文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知识,还增进了未来小学教师与儿童心智的“磨合”,为以后高效从事儿童文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教师对大学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师范生总是要走向讲台的,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提前积累经验,进入角色。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要一起成长。学生的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可以为教师与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实习,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带队指导、巡视指导等方式,加强对一线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了解与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将先进的儿童文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相结合,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而言,我们在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做了许多思考与尝试。比如有针对性地展开儿童文学教学,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我们的学生就有选择性地找一些主人公比较勇敢地童话故事来讲给他们。正好有学生创作童话《“小尾巴”小小》,讲述了一只名叫小小的可爱的小猴子,从胆子小到变得机智勇敢的过程。这类故事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灵的启发。又如进行开放式的儿童文学教育,让小学生也“参与”到儿童文学故事、童话的教学,对同一个故事、童话,让小学生“定制”自己喜欢的结尾,或者联系自己展开想象,学生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点评与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审美教育。如我们的实习生在讲授洪汛涛《神笔马良》时,将《假如》这一诗歌结合起来,并进行开放式的结尾创作,让每一位孩子通过这个句子来写自己的愿望。这样在近乎游戏的教学中,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老师的诱导下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如在教学实践中,贴近小学生的情感与生活,选取他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发表原创性的儿童文学创作,这种“身边的故事”在小学生中的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中效果很好。如黎茵茵同学根据其在宜州市第一小学中的见闻创作的儿童小说《回答专业户》,就选取课堂上的真实一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得到这个班级小学生的喜爱。另外,对于孩子接受儿童文学的梯度也要有所考虑。低年级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简单些的、认知性的歌谣,如儿歌《数角》:“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三头牛,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牛犊没长角!一张桌,四只角,两张桌,八只角,三张桌,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圆桌没有角!”而高年级的孩子更重乐趣性,故事情节上也要求更加复杂些。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的扩充阅读,如曹文轩《草房子》、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杨红缨《淘气包马小跳》等作品,高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与成长的动力,找到纯真愿望的寄托。

三、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地方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河池学院所在的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民间传唱的很多山歌本身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资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很多故事、歌谣包含着向善、求真的积极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亲近感,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容易产生认同感,是很好的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大力挖掘与利用。在这方面,宜州市做了很好的尝试,多次举行“山歌传承进校园”活动。如宜州市第二小学,将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融入教学,通过“山歌唱孝道”,如“父母恩德重于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师恩母恩不可分,都是爱我一样深;老师教我为人道,父母教我报母恩”,将民间的、传统的山歌资源挖掘出来,既弘扬了地方山歌文化,又潜移默化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团队,应该注重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对此,我们准备带领学生进行采风,在此基础上专门开设“桂西北山歌”,选取适合儿童心智的歌谣与民间传说、少数民族传说等,如宜州刘三姐歌谣、都安瑶族《密洛陀古歌》、罗城仫佬族《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等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进入课堂教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拓展第二课堂,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四、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内部报刊

建立这一专门的“报刊”,可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没有一个这样的平台,一些学生的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得不到交流。尽管一些高校有自己的文学社,创办了一些社团刊物,如河池学院的如“南楼丹霞”、“空谷”等,这些社团刊物偶尔也刊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目前尽管还不是专门的儿童文学交流阵地,将来可以加大在这方面的力度,以此为特色,打造品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河池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交流平台,形成以高校为中心,以实习学生为纽带,以各个小学为辐射点的儿童文学创作、批评、交流机制。一方面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各小学孩子们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刊登起来,及时见报,这对学生与“小作者”们都将是极大地鼓舞;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孩子们的参与,真正地让孩子们成为儿童文学的主体,参与到创作、欣赏之中,这将有利于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培养。

总之,在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在课程教学的层面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力度,做了些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3

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众多,而且类型、题材等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对那些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现来加强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那些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表演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只有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文本教学的整体效率。

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比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时,由于文中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就应向学生展示一些山河风光的图片。当学到“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时,可以展示蜀南竹海以及黄山迎客松,引导学生理解翠竹松柏的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当学到“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时,就可以展示丰硕的果林、一望无际的稻田,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成语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则要改变。例如,在学习《成语故事》时,三则成语故事都利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自相矛盾”,教师可以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然后双手碰撞,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凸显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二、拓宽文本内容的维度

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拓宽与延伸,这一点很有必要。有的儿童文学选文,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尤其是那些包含着相应的历史、社会背景的文章。对这一类文本,教师要引入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以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文章。教师只有有意识地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范畴与维度,才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如,《郑和远航》一文,对未曾接触过这个故事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文章描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外,也要稍微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强调郑和的精神品质,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层面上。在学完故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都会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体验。只有不断地丰富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维度,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多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对这些故事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对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文本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儿童文学作品对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很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让语文的教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篇4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者是教育模式,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生源的质量、职业的需要而有所继承和创新。同样《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导学案的产生也不例外,它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实践行动过程,更是完成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转换。

这里所谓的“导学案”,也就是指以《儿童歌曲弹唱》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弹唱指导训练为主导,学生弹唱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儿歌弹唱综合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的“主体”和“主导”,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核心原则

如果我们单从学的方面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其角色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帮助者,责任是帮助学生比自然状态下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好。

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发生作用的,同时强调教师导学作用的重要性,师生互动构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它是“一”,而不是“二”,也就是我们不能单独的去拆分“教与学”的任何方面去研究、去实践。就像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都是夸大了“教与学”的某一方面,而有所偏激。

二、最优化分析学生能力,取长补短,协作重组,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关键。

最优化,源于拉丁语“optimus”其意思是“最佳的”归纳其实质就是追求低消耗、高效能,即“低耗高效”或“事半功倍”,也就是通过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

在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中显:78%以上的学生不重视儿歌弹唱的学习。85%的学生儿歌弹唱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要求。识谱能力和琴法的基本功不扎实,缺乏良好的练琴习惯,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儿童歌曲弹唱的教学实践环节基本上与见习、实习脱节,无法胜任未来复杂的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工作。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的《儿童歌曲弹唱》学案设计中,主要对学生因素进行了分析:思想品德修养水平、文化教养程度、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学习技巧等。

对14级学前教育1班二十四名学生进行重组编号,分成A、B、C、D四大组,每组六人。同时把14级学前教育2班作为实验对比班进行实践研究。

根据参加本次课题研究组员的现状,对《儿童歌曲弹唱》课程实施的几位教师因素进行分析: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是否具有驾驭知识的能力、是否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课程实践,对四位研究组员进行了分工:教师1负责钢琴基础导学案的内容研究实践;教师2负责声乐基础导学案的实习实践;教师3负责“弹唱”导学案设计”与模拟教学;教师4负责“院”、“园”、顶岗实习实践。

三、让学生从被动学学习变成自主学习,永远是任何一种学案设计的难题和突破的主线。

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追问,即“审问”,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吹毛求疵,向文本及权威挑战.在“找”的过程中所伴随的紧张、激烈、亢奋、挑战的思维活动却会给学生以探究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审问”的成功在于过程。“点评”――重在诱导“成功”。

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学生择业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的、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习惯,是我们这一课程实践的关键。《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在学案中学习的行为变成群体效应,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给每个学生设计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分解技能重、难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一体。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突出课程的项目和主要完成的任务,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单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分类设计。

《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它的实施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三个环节。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目标 2、单项能力目标 3、综合能力目标 4、岗位实战能力综合目标。这样的设计是综合了传统教学能力目标不足的设计,既不否定知识目标的重要性,更要加强能力目标,由浅到深最终过渡到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目标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学前教育这一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是师范性和职业性的双层体现。

课程重点、难点的引出必须是实际工作的某一个具体活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项目的分解,最终为学前教育实际的教学服务,这也是我们设计这种课型和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忌讳麻木的乱编乱造,形式主义上的所谓创造和创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很重视和注意一个原则。

我们把考评期末的成绩占25%。平常成绩占75%,是由预习情况、课堂合作探究情况、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情况、“院”、“园”、顶岗实习(一个月一次)拓展延伸情况等的每个月的月评积攒起来的。所以除了导学案,还包括四组学生中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考核记录手册,在不断的重复训练中,量化训练中,使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到达横纵的质量飞跃。

(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院”中 “园”的理想实践环境,是具体实施《儿童歌曲弹唱》导学案的关键和培养学生成才的保障。

学院领导对学前教育的大力投入,在2015年的全国职业院校的不完全统计中排在第二位,我院从2007年开始建立校园网,2014年学院校园数字化建设,拟建和实施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网络教学体系,每个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装有电视机、摄像头,并配有大量的教学VCD碟片,师生借助图、文、声、动画等多种手段,教学合一,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院”(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园”(学院实验幼儿园)交互,设备齐全,实训场地丰富,现设有钢琴室230间,电子琴室78间,手风琴室78间,舞蹈室3间,画室40间,大型展室1间,富媒体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10间,大型舞蹈排练室2间,大型电钢琴室2间。整个院中园占地3.8万平方米,上下四层,软硬件设施完善,师资丰厚,正教授2名,副教授比例占78%,这些实训场所足够满足课程实践的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1-0024-03

【作者简介】姚国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江苏海安,226600),一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海安县德育学科带头人。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已经事实地身处于光影的世界之中。丰富的影音世界区别于文字的单调,在儿童生活中大受欢迎,理当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纵观儿童当下的阅读,早已从单一的文字阅读扩展到图画、影像等多维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了。我以五年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开始了以“微电影、微写作”为案例的光影阅读与写作教学探索。

一、一节“微电影、微写作”的实践课

(一)基于儿童学情的“光影读写”尝试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制定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我执教本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寻找“光影阅读”与课堂教学的链接点。

“光影阅读”的范围很广,阅读的内容也很多,但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内,两者之间的链接点在何处?联系上学期进行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课,我想到了电影海报,电影海报不就是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吗?电影海报中的内容简介恰好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结合的落脚点。同时,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的微电影,解决了课堂时间限制的问题。微电影(儿童喜欢的)、电影海报(适合儿童的)、内容简介的写作(儿童需要的),完美链接起光影阅读、文本阅读、光影写作,使这节“微电影、微写作”课堂教学有了独特的生长点。

2.关注“光影阅读”与儿童学情的契合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能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样的阅读要求同样适用于“光影阅读”,阅读文字描述的电影简介和阅读多维变化的光影世界,创作电影海报的内容简介等,既呼应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与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紧密契合。

3.激发“光影阅读”与儿童写作的兴奋点。

微电影因其短小精炼,富有哲理的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微电影,使课堂多了满满的诱惑力。学生以电影宣传策划人的身份创作微电影海报中的内容简介,则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角色体验,易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基于这样的学情分析及教学构想,本节课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认识电影海报,了解电影内容简介;

学习电影内容简介的构成,了解内容简介的写法;

观看微电影,学写电影内容简介。

以期达到:课堂之内,学生有多元的阅读写作体验,有充分的思辨过程,有丰富的阅读写作收获;课堂之外,学生的阅读写作视线不再局限于书面文本,而能有意识地关注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素材。

(二)基于儿童需要的教学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标为课堂指明了方向,选择基于儿童需要的教学内容才能使目标接地气,让课堂富有生命力,让儿童获得生长。“微电影、微写作”案例的递进式读写材料实现了有指向、有梯度、有深度的儿童读写课堂。本节课采用板块式教学,从认识电影海报,了解电影内容简介,到观影后请学生口述电影主要内容,再到书面创作,小口径入课,小台阶上行。主要的教学板块如下:

1.认识微电影及电影海报。

在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中,出示电影海报,创设“光影阅读”的情境和氛围。旨在直入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电影海报,了解微电影及电影内容简介。

师:阅读了电影的内容简介,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大鸟盯上小蚯蚓后发生了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小蚯蚓们最后怎么样了?

师:这里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

生:告诉了大家,就不需要去电影院看它了。

师:电影简介和我们平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什么不一样?

生:在关键处留下悬念,才能激发观众的期待。

在交流中,学生了解到电影内容简介的构成,明确电影简介和概括故事梗概的区别:留下悬念,激发观众的观影期待。

2.观看微电影并创作电影内容简介。

《月神》是由美国埃里康・卡萨罗萨导演的一部7分钟的微电影,讲述的是祖孙三人去月亮上扫星星的故事,画面唯美梦幻,情节奇妙极富想象。带给学生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光影力量:原来,想象是如此美妙、神奇!

生:我喜欢它奇妙的想象,太令我惊讶了。

生:我喜欢它出人意料的那些情节,人竟然可以顺着天梯到月亮上去,月亮的圆缺,竟然是祖孙三人扫出来的。

生:我喜欢它唯美梦幻的画面,令人向往。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此环节观照了儿童对于“光影阅读”的个性体验和阅读表达,使阅读呈现开放的、个体的、真实的过程。

师:根据板书,想一想,哪些内容是可以写的,哪些内容可以不写?

生:大星星被小锤子一敲之后变成了小星星是不能写的,写了就没有神秘感了。

生:扫星星的情节是可以写的,观众会好奇,星星怎么扫?

生:圆圆的月亮变成了月牙,这个情节不能写,留下悬念让观众自己去看。

在此板块中,实现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层递上升,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

3.拓展微电影及主题阅读。

学习不能止于课堂,所以在第三板块教学中,我选择拓展阅读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短片《昼与夜》,并为其创作电影简介,同时配以主题阅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月亮不见了》和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月亮的距离》。

(三)创设利于儿童生长的教学场境

教育即生长,保持课堂的温度和深度,开展有学习内容的活动,才能创设利于儿童生长的教学场境。

1.有温度的课堂。

课堂场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元素,我努力在本节课中,保持着适合儿童生长的温度。

导入:平时你喜欢看电影吗?最喜欢哪部电影?喜欢这部电影的什么?

课中环节1:想看电影吗?你们今天学习得如此认真,那我们就任性一下,看一部微电影吧!

课中环节2:猜一猜,敲下以后,大星星会变成什么呢?

课后:推荐大家继续观看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影片《昼与夜》,并为它写一个电影简介。

课始聊喜欢的电影,课中看精彩的电影,课后作业依旧是看电影,这样的学习内容,话题聚焦,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始终保持在愉悦的场境中。

2.有深度的课堂。

不只是保持温度,还需要挖掘课堂的深度,才能形成儿童的生长力。

问题1:阅读电影海报,从电影的基本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2:再次阅读电影内容简介,关于这部电影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简介中为什么不告诉你呢?

问题3:你能给微电影《月神》完成电影内容简介吗?

问题4:读一读这篇内容简介,你觉得哪儿写得好?对照自己的内容进行修改。

以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儿童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奔跑的探究姿态,课堂就变成了扎根的过程,刨坑的过程,甚至是攀岩的过程,那么,课堂带给儿童的就是生长和发展。

3.有学习的活动。

看电影,不止于看电影;读海报,不止于读海报;写简介,不止于写简介……所有的师生活动都指向于有目标、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观看影片的愉悦状态下,学习“光影阅读”的方法,言语表达的方法,文字修改的方法……课堂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活动学习场境。

二、“光影读写”微课程:建立主题、建设序列、建构体系

回眸这一节“微电影、微写作”实践课的探索过程,我认为,关注儿童语文生活的兴趣点,研究儿童语文学习的生长点,就能勾连起儿童的语文生活与语文课堂!那么,就以此为实践范例,让“光影读写”形成序列,构建儿童需要的课程。

除了内容简介,光影世界里与语文学习可以勾连的还有很多,以此课为范例,我和团队的同事们,进行了以项目主题为抓手的“光影读写”,项目学习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多元学习方式。

1.以“观后感”为项目学习主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场境、音乐背景、电影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交流,表达自己个性的阅读感受,再辅以评论、诗歌等文体方式的指导,形成不同角度、不同体裁的表达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充分的对话,在对话中提升言语能力,在言语训练中积淀素养。

2.以“电影人物”为项目学习主题。

研究同一部或不同部电影中的人物对话、行为、心理,进行情景再现、心理描述、语言揣摩,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电影人物口头或书面的介绍、展示,形成学生的言语内化。

3.以“剧本创作”为项目学习主题。

还是以微电影为操作抓手,鼓励高年级学生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围绕某些关键词进行角色、情境、情节等综合创作,实现言语表达的主体性及创造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1-0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中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最为重要,儿童舞蹈创编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儿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因本课程属学前教育专业较为年轻的课程之一,参考教材相对较少,教学模式趋于单一。因此,近年来教育界同仁都励志于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思路。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实践教学中总结的经验,结合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期望笔者的拙见能为未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有据参考。

一、分析学前儿童形体特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特点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通常把人从出生到幼儿期(0-6岁)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儿童舞蹈教育通常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为教育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头大四肢短,腹部较突出”的形体特征,这形成了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差的现象,因此在创编作品时要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动作上尽量要求舒展,短促有力,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让舞蹈作品更贴切地反应儿童的童心和童趣。本阶段儿童具有好奇心强、喜欢蹦跳、乐于模仿、好学好玩的心理特点。由此特点出发,学前儿童舞蹈创编应注重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挖掘艺术潜能,让儿童树立自如、快乐跳舞的新型理念,提高学前儿童舞蹈的兴趣。

二、学前儿童舞蹈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通过前面几学期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芭蕾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及古典元素训练,这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和舞蹈素材;除此之外,儿童舞蹈还拥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创编课程学习之初,需要学生熟练学习和掌握。例如:儿童舞蹈常用十五种步伐、经典儿童表演组合、歌表演组合。这些都是经过归纳、整合,总结出的儿童舞蹈时常用的步伐和表演形式,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即可感知到儿童舞蹈作品所需的活力和意境;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尝试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这些都构成了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汇和素材,儿童舞蹈创编的内容才能更加充实。

三、循序渐进练习创编技法的教学思路

儿童舞蹈大致分为自娱性舞蹈(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表演性舞蹈两类。儿童舞蹈的分类由简到繁,创编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的练习好每个类型的创编技法,从单一节奏律动入手,层层递进。表演性舞蹈是儿童舞蹈中较难的部分,它要求编创者具有很强的作品整体驾驭能力和舞台调度能力。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竟没有接受过舞蹈专业系统化的训练,在创作一部有情节有主题的表演性作品的时候并不能够真正驾驭。表演性舞蹈创作的过程主要分为:、确立主题、进行构思、设计形象、把握结构、创造环境等几大步骤。在这部分的创编练习中,笔者采用“分析-模仿-自主完成”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循序渐进的第一步从分析经典儿童舞蹈作品开始,教师带领同学们观看、分析经典作品,掌握经典作品的结构脉络,深刻认识表演性舞蹈创作的几大步骤;二是根据个人语汇、素材掌握内容和方向的不同,仿照经典作品A创编出与其主题、结构、环境相类似,但形象语汇有所不同的舞蹈作品A′。三是在“分析-模仿”训练之后,要求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教师加以示范和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步编创作品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

四、在实践中寻求创编能力的不断提高

实践是较快提高创编能力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创作技法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成熟,最终使编创者可以灵活运用,但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师生在创作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因此课堂中“布置作业-回课-点评-修改”的教学流程更有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实践是对学生回课内容的检验,实践的过程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创作现状,从而帮助教师找准学生创作误区,更好的帮助学生改造缺点,完善不足,更快更好的完成作品的创编。

篇7

随着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改变,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过去,儿童文学都是作为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现在,儿童文学开始作为课文走进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不仅传播了儿童文学,也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一)儿童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随着新课改对课程教学要求的变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同时,儿童文学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前的儿童文学只是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扩展知识面,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儿童文学对小学生的影响。但是现在,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以小学课文的形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让儿童文学的地位得以提升,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环境的改变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心智成长和发展的启蒙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将儿童文学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教学目标,以儿童文学的形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前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拒绝课外读物的,不希望课外读物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但是,现在的许多童话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都开始作为儿童读物融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这些儿童文学的引入,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小学生的思维和心智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教育效果比较好。

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现在的小学生教学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教育环境的不断改革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教学发展的需求。但是,如何更好地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也成了社会广泛谈论的问题。

(一)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学

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小学生的特点教学。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也比较跳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儿童文学比较有针对性,它的设计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儿童文学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讲故事要充分表达出故事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学习。这些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也要充分掌握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二)要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对各种事物总是感到新鲜和好奇,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或者听到新的故事,他们也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学生的思维比较广阔,相应的观点就需要教师去加以引导,教师不能直接去否定学生,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打击,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尊重学生的思想,并不断去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它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仅可以听到故事,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除此之外,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展开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学

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应用了一些对小学生知识的实践教学,这些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能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起到巩固作用,也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种需要发散思维的练习,能帮助学生锻炼语言能力,也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篇8

比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时,由于文中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么老师就可以借机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山河风光的图片。当学到“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时,可以展示蜀南竹海以及黄山迎客松,老师也可以趁机教育学生学习翠竹松柏的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当学到“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时,就可以展示丰硕的果林,一望无际的稻田。这些图画色彩艳丽,景色优美,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而会在欣赏图片的时候将课文记忆下来。

除了图片图像外,一些夸张的动作姿势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并争相模仿,老师也可以趁机将学习内容“动作化”,以便让学生模仿时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在学习《成语故事》时,里面的三则成语故事都能利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自相矛盾”,老师可以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然后双手碰撞。还有“滥竽充数”,可以学南郭先生佯装吹竽,最后仓皇逃跑,这些姿势动作一定会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还可以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通过合作的形式将成语故事演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深刻印象,也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儿童文学天真童趣,如果教学方法太过生硬死板,以小学生的天性和能力一定接受不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把握儿童文学的特点,掌握好方法,将知识柔和的传授给学生。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

儿童文学因为它的特点,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例如,学生会更加热衷于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的课文,而忽视一些有教育意义和科普性的课文。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平衡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得到应有的趣味,也能收获一些实用的知识。

以《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为例,老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也要稍微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强调一下郑和的精神品质,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故事的层面,那样学生也仅仅是听了一个故事,往往过后就忘了,不会引起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老师要向学生科普克隆的定义,但不能局限于只让学生了解克隆就是“一分为二”那么简单,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仅仅说明克隆就像孙悟空吹猴毛。而是要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克隆的科学依据,克隆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潜在的隐患。这样学生才会对克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才能达到这篇课文的教育目的。

丰富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扩展语文教学课程,即将课文的阅读放宽。比如在阅读《三顾茅庐》时,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与此有关的三国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读本,丰富学生的阅读,不仅丰盈了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三、合理恰当的想象启发

小学生的大脑容易受直观刺激,此时是培养他们想象思考的最佳时机,而儿童文学本身就是充满想象与活力的文学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想象的启发教育就顺理成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启发的度,不能脱离儿童文学的范畴,不能将那种沉重和阴郁带入到教学氛围中来,而应要围绕着儿童文学的特征,合理恰当地进行教育。

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因为这篇课文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老师在介绍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故事续写。老师可以稍作引导,例如,原文表现了狐狸的虚荣和虚伪,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在思考后就会知道,还表现了老虎的霸道愚蠢和其他动物的胆小怕事。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将故事进行下去。例如,老虎在事后越想越不对,终于知道了狐狸的诡计,又找到了狐狸。又如,丛林里的动物看到老虎这么笨,于是齐心合力想办法将老虎赶出了丛林,等等。类似这些合理的想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

再拿《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科普课文来说,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无尽的想象。因为外太空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学生在课外读物和电视上或多或少都接收了太空的一些知识,对于这个话题的展开就有足够的积极性和拓展性。学生可能会构思一些对火星的探索开发,可能会说在火星上碰到外星人,还可能想象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宇航员去火星冒险。这些想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9

一、促进儿童文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融合

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使专业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的岗位需求,利用多元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利用动画等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课堂的方法,弥补文字在视听效果上的不足。如我们在对经典名著、民间故事以及志怪小说进行改编应用的过程中,如《西游记》片段就可用多媒体作为切入点,使动画效果辅助儿童文学阅读,这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教学方法。

二、实现儿童文学与文学从部分到整体的结合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教学课程[1],整体立足整个儿童文学发展历史,部分则主要针对知识常识。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兼顾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儿童文学课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强化语文类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不断夯实语文知识基础,为后续的进入教学岗位奠定基础[2]。如我们在指导儿童文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有效介绍有关的文学背景,并将儿童文学和其它文学类型做出比较分析,促进知识结构完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样式和文学发展史,使学生逐步建立学科意识,形成文学类学科的系统性学习方法,这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指导性作用。

三、儿童文学与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专业理论课程交叉渗透

篇10

随着三级师范逐步向二级师范的过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师资向培养直接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幼儿园师资过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全面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实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完备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的总体功能。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本文主要从“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角度探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不同层次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结合学院实际,我们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良好教育理念和崇高师德等要件,才能服务于今后的教育教学。据此笔者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分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认知性实践教学目标:学习相关的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模块,具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所需的音乐基础知识,积累一定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性经验。

(二)能力性实践教学目标:具备基本的音乐能力;具有较强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能力(包括观察、了解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状况;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积累儿童音乐教育资源的能力;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具有初步的音乐教育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

(三)情感性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教学;专业定位明确,喜欢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二、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实现内容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支撑。紧紧抓住实践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模块的划分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认知、能力、情感目标在内容模块中的落实,设立的各个内容模块应具有自己的目标指向,并具体落实于各领域活动内容模块中。认知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在每一个领域模块中应有具体的要求,情感性目标可渗透于各个实践模块中。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的各领域内容模块实践学时分别为6个学时,共四个领域(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合计24个学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2,这一实践教学学时比例的安排,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模块设计的系统化

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课程内部知识体系,涵盖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又要考虑各实践内容模块的层次性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各内容模块相互联系所能发挥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内容模块的设计上,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思考:横向设计的内容模块涵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四个领域的内容,学生在每一领域都能得到实践,全面系统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知识与技能;纵向考虑每一实践模块的层次与特点,渐进地、层层深入地安排实践次数和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建构起一个实践内容全面、实践内容模块渐进、实践次数灵活、实践要求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可操作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中各内容的安排应突出可操作性。首先,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课时安排要合理,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时间;其次,实践教学内容完成要求所需的设备设施、实践基地要便于准备,能够充分保证实践的条件;再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专业基础和能力,实践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学生可以经过练习完成,能够充分保证实践任务的实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总体设计,考虑预留实践教学所需的时间、系院提供实践所需设备和实践基地,为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性。

结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结构,我们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设定为表1所示内容。

三、立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特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只有通过多次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内在联系,并尝试运用学习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行为的有效转化。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孰先孰后,需要依据实践项目的目的、实践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1.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理论先行

音乐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目标撰写模块的实践教学,需要先通过理论的教学,给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活动目标的制定,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提高其实践的效果,达到准确地选择音乐活动的内容,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理论与实践并行

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模块的实践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实践设计各领域音乐活动方案和学习运用儿童音乐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获得感性的支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说课、模拟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先行

说课、模拟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可采用实践先行的做法:学生先对某一活动内容(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模块)进行设计并试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寻找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内在规律。实践教学先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还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相关理论学习提供支持。

(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联系,完善实践教学方式

1.课内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导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将实践知识、实践原理、实践经验、实践技能等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课内实践教学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常用的几种课内实践方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案例(视频、教案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结合案例思考、研讨、学习,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是教师或学生收集整理出幼儿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的方向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堂所学习的理论支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付诸实践。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接近真实情景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场所和情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和幼儿),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设计与模拟教学练习,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技能,这种实践方式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的无缝对接。

2.课外实践教学加以补充、拓展

课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补充课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可以完成一些不宜在课内进行的实践教学项目。如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摩、见习,感受优秀幼儿音乐教师的魅力,学习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亲自设计与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把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反思、提高。

课外实践教学还可以采取课程专业技能技巧比赛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展示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在比赛与展示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个人、小组和集体实践教学相联系,丰富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个人、小组、集体等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实践项目的内容要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实施实践教学。

1.活动设计与评价——个人实践教学

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实践项目。教师在实践前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后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实践的正误,学生进行修正。

2.环境创设、模拟教学——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实施个人实践教学较难完成的实践项目。如模拟课堂的实施、教学环境的创设,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小组实践来完成。可由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实践教学团队,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制定实践计划书,明确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

3.认知见习、观摩课例——集体实践教学

集体实践教学是个人实践和小组实践的有效补充,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实践教学,用于教师向全体学生展示实践教学项目的共性规律,往往与个人实践教学和小组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对幼儿音乐活动中儿童认知规律的观察以及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在重视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突出所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只有这样,学前教育专业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优秀师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突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只有充分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3—008.)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余少英.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方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颜晓燕.试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职业培养导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8).

[4]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63-02

课程是教学必要的程序,这个程序包括课程的定位、选择和组织内容,决定方法,设计检测和评价的手段等环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核心问题,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就是对教与学这个程序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设计。本文对“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的情景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课程定位

“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是应用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总课时64,学分4分,教学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它是一门培养学生儿童英语教学能力的技能技巧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儿童英语教学技能(一、二)、儿童游戏活动组织与设计,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应当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专业课儿童英语教材教法和班级管理。

在课程理念上,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技术领域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坚持“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理念设计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并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任务导向以及“教、学、做”一体化来整合课程。

根据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和研讨,我们梳理出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即学生应能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教学技能开展儿童英语教学实践,包括能根据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难点讲授清晰等,为教育实习和适应未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确定了“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习任务的设计除涉及儿童英语助理教师必备能力的训练,还让学生在儿童英语教培机构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相处等基本素质,特别是加强学生弹性素质的培养,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情商的养成,着眼于个人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内容为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岗位需求调查、儿童英语助理教师工作过程分析、儿童英语教育培训机构参与研讨以及在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工作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据此,我们把“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确定为13个学习子项目。

教学活动的安排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为主,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按任务需要合理安排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以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1.自编讲义。课程组在参考国内主要幼儿英语教学法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色,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儿童英语助理教师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的具体特点,自编一套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讲义。

2.模拟教学。每一次的教学任务实施都要进行多次的模拟教学,让学生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和扮演小朋友学习者的角色,在模拟的课堂中让学生锻炼教学技能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为真实的教学任务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3.把课堂搬进英语教培机构,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充分利用本校附属幼儿园的有利条件,与行业紧密结合,在教学基本技能初步形成阶段就开始到幼儿园领真实的教学任务,由学生组成的“教研组”在培训机构指导老师和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巩固和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使用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在语言难度和编写体系上更适合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因此把这本教材作为主教材使用。为了补充课外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的知识,还选择了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些内部活动策划方案作为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四、课程实施情况

1.教学模式。“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设计,学生、校内专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英语培训机构四方共同参与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校内外教师与培训机构搭建的良好实践平台中将知识与教学技能融会贯通。在课程教学中,为达成教学目标,课程采用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常规讲授和工学结合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提炼,开发典型的工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出任务―合作―问题―解决―反思的反复循环模式,逐步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校企互动”的“互动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同时创新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演课活动和活动策划组织真正在英语培训机构当中进行,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尝试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突出行动学习的特点:根据行动学习法的原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同时在教学中采用课堂的案例分析、课堂外的模拟训练、儿童英语教学机构的实地实践等方式来实践教学。

3.课程课例:以儿童英语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为例,教师以英语培训机构组织的典型特色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任务,如“六一英语活动方案策划”、“圣诞英语活动方案策划”、“英语演讲比赛方案策划”、“家长汇报课活动方案策划”等。学生以完成这些任务为载体,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模拟、汇报交流等方法来策划该项目,通过到英语培训机构实地现场调研,校外兼职教师给予指导后编写符合培训机构要求的一份活动方案。完成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修改,然后提交报告,根据培训机构的需求跟进该项目的实施。

4.教学手段:(1)课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2)实物、模型、教具。(3)教学课件、优秀教师教学视频。(4)网络共享资源库,英语培训前沿资料、网络相关教学视频等。同时,通过在儿童语言实训室与英语培训机构进行模拟教学。通过仿真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在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中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5.课程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目前有校内专任教师7人,副教授1人,讲师6人,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0%;所有教师均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占教师总数的100%;校外兼职教师3人,来自南宁周边的英语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担任课程校外课程实训指导和课外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教学任务。

6.课程实训情况。实习实训设施与基地。在实习实训硬件保障方面,学校现有2间儿童语言实训室,多间多媒体教室,能满足该课程校内实践、实训教学。同时,学生还在校外6所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培训机构现状和发展方向,密切融合在实际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

7.考核方式。(1)出勤和课堂纪律(10%)。(2)课堂展示(50%)(分组演课、项目策划)。(3)期末个人展示(20%)(个人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片断演示15分钟)。(4)期末集体展示(20%)(分组设计儿童英语活动策划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张明红.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翠云.低幼儿童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4]张鹤.活动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4

篇12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25-02

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首先,对美术类课程的定位不确切、不完整。英国艺术教育家赫博・里德认为美术课程的使命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与家长的思想认知中,视觉课程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刻体会。主要的成见表现在:将艺术视为学校教育整体系统中的附加装饰。

其次,模式化、格式化,过分地追求画面效果和手工作品的形式美,要求孩子构图、布局、制作与下笔统一性,所以学生没有思考,其作品没有创新性,幼儿没能将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表_美有机地融合,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再次,重表现轻表达,教师求美的效果,结果是家长辛劳制作,而幼儿以一个局外人的角色旁观,失去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后,部分教师布置的美术类作业的工作量与幼儿的实际能力不匹配,幼儿无法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没有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环节不完整。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感觉统合

一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实际上我国中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者达15%一20%,表现形式以亲子矛盾、伙伴关系紧张、厌学和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现象为多。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多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多是源于其心中时常涌出的各种非理性情绪。表现在儿童时期是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目前感觉统合的研究局限于行为学、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以及问题儿童的被动治疗研究,如果能普遍推广、融入基础教育中将会是一件积极、有益的项目。

视觉课程既是身体机能精密运动机能领域的一项意志运动,同时也是一项细致入微的感观活动――视觉、触觉与运动觉和平衡觉共同作用。感官运动影响大脑细胞、细胞组、大脑各个区域的区分、塑造和连接成网过程。当幼儿关注物体和材质的自然特征与感官特征时,创作和观察艺术能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触摸不同的材质获得不同触感,会丰富幼儿对物化世界的感触和认知。操作、使用各式艺术材料和工具可提升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协调;运用所学所掌握技能对艺术材料进行重复制作,会历练孩子受挫力,磨炼意志,增益耐心。当幼儿们协同合作、分享材料,孩子们互相的沟通、交流、协作能较早地有机地融入集体,能以一个社会人的姿态而独立。幼儿能表达艺术鉴赏而得之所观、所想与所思,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成果可现。

以感觉统合为宗旨展开的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是幼儿健康、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真正体现和实施。以感觉统合为切入点重新定位学前美术教学目标研究。从素质教育和教学论价值的角度,重构学前美术类的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完善。在“去小学化”趋势下的学前教育中,基础的美术教育和手工制作课程教学中以课程为媒介,可以积极、主动、有效地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进行,从而使学前儿童的大脑与身体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互相协调,提升专注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性格的养成以及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感觉统合在美术类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感觉统合在美术类课程的应用研究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主动学习展开的高宽课程和多元智能理论。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认知因素是有结构的。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即认知结构。感觉通路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外界刺激传输到大脑,然后以认知结构对刺激做出反应。

2.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操作与人、物、观念、情景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

高宽课程是基于主动学习理论的践行体系。高宽课程认为幼儿逻辑运算能力尚没有充分发展,他们主要依靠动作,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幼儿需要成人的鼓励以及对他们思维的挑战,需要亲眼去看,亲自去尝试。

3.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人的智力应该是量度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是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二)教学目标

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意象和图像思考;通过美术类课程锻炼、提升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运动觉,促进儿童各感觉通路协同、和谐发育;塑造幼童的身心,以美育为核心,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美术类课程表现形式多样,主题保罗万象,以此可以引领孩子亲近自然,体现美,了解人文,体验人类历史与智慧,在幼童之期有开创丰富多彩人生的底气;以视觉艺术为切入点实现学前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三)教学程序

注意教材的目的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和季性,明确每一节课程训练的目的、意义和与感觉统合的通路融入:

引入――引入主题,组织幼儿交流已有经验

创作――幼儿确定目标,深入了解材料,运用所有的感官发挥想象力,以行动载幼儿的创新

反思――反思既是幼儿的艺术创作活动的回顾,充分锻炼幼儿的品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从具象到抽象,由形象到概括,是幼儿综合素质的锻炼。

(四)实现条件

1.学情分析与幼儿的亲力亲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幼儿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此,教师的第一步是观察每一个孩子,可采用图标法、抽样法、书面法和检查清单法等方法完成观察每一位孩子的细化任务,建立孩子的观察档案,最终根据一定时期观察汇总,做出专业的评价和建议。教师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幼儿的视觉课程的细分任务。针对感觉统合不协调的幼童,积极寻找、发掘有治愈作用的教学方法,及早协同家长帮助孩子迈入健康阳光之列。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幼儿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功能。然而,在过去和现在的许多幼儿园中,教师盲目地追求形式美,在此标准的引导下,许多幼儿的艺术作业是家长的代劳成品。此现象下,对幼儿的能力的提升百害而无一益,相反地幼儿从小耳濡目染了成人世界目前的丑陋――弄虚作假。应该即刻停止此做法,社会、幼儿园、教师、家长重塑理念:让幼儿去动手、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允许幼儿的失败尝试,允许孩子有爱因斯坦的“第一只”“第二只”小板凳。

2.教学内容

确定开放式的课堂主题开放性主题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形象思维;用二维或三维的材料表达、创造幼儿对人、物、事的表征并提升感觉通路统合,通过绘画和涂鸦表达、黏土和积木或其他材料造型,讲模型、图片、照片与真实场景和事物联系起来。

3.教学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独立表达和创造性表现提取了儿童的真实经验,强化了儿童的表象,将隐含在儿童生活中的符号背后的意义变得生动。儿童接触视觉材料对儿童大脑发育十分关键,对感觉统合有裨益。

支持性互动: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分享控制;教师的注意力投放在幼儿的优点上;运用鼓励而非赞扬。

单项深度法:以幼儿为中心,重视儿童的艺术探索过程,主张对儿童一种或一类艺术材料或媒介进行深度的持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

感官运动影响大脑细胞、细胞组、大脑各个区域的区分、塑造和连接成网过程,感觉通路的统合、机体协调能力的提升、意志的磨炼等感觉统合的成果品鉴,需要伴随样本的儿童的成长轨迹记录。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审慎评价。

单纯从生理学的角度评价感觉通路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运动觉的细微变化,在目前的科技支撑下仍有执行的难度,在入园调研所开展的相关工作中确定以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客观考核标准。同时制定量化表格与观察记录表,一点一滴真实的反映儿童成长轨迹。教师细致解读幼儿的视觉艺术作品,由表及里,轻表现重表达,从客观考核指标综合进行评价。

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所构建的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构建以视觉传达与语言表述、肢体表现相辅相承的多元化并行体系完善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理性的。

四、目前广泛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1)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班级的幼儿较多,充分开展感觉统合为切入点的视觉艺术课程仍有许多的难度。部分细节与目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理念有不小的距离。

(2)教师必须受过相关培训,能够观察、理解和支持幼儿感觉统合的学习,帮助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3)课程理念一旦形成,需有一个稳定、持续的体系,并能与小学顺利衔接。感觉统合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开展是起点,绝不是终点。因此需要构建并恒有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体系保障,纵观现行体系的要素与本理念的要件比较,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4)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不是全部,儿童成长还有赖于家长、社会的携手与共。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篇13

二、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

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时同样存在一些知识的应用实践教学,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对于知识的应用实践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巩固,这也能够让学生深化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让大家对于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语言的运用实践,可以让学生尝试如下形式的语言应用:走进大自然,野花、鸣禽要与我们联欢,那么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节,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野花说:

。小鸟说:

。这个习练过程不仅是对于文本语言的一个很好的巩固过程,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及语言技能。此外,这个过程还能够引导儿童喜欢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让大家能够融入语言深处,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拓展与升华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针对文本的特征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不仅要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对于文章中一些好的语言形式与写作模式,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模仿,这对于学生自身语言素养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