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风险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摘 要:我国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借鉴西方成熟与发达国家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才会既符合我们的国情又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而与国际接轨。文章通过分析财务的基本构建组成,加上财务的所存在的目前的问题,根据已有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偿债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22-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孙颖超(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会计学。郑立新(1968-),男,黑龙江省五常人,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领导力与企业文化。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焦点话题。企业在赢取利润的同时也面临着消息不全等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许多世界性的企业都已经倒闭,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面临着财务困境。要想走出财务困境就要进行财务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然而现在我国最关键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有一套全面的财务风险价值评估才能保证财务困境得到更好的解决,这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在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考虑到长期利润的增长,和降低风险程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风险含义及形成原因
1.财务风险含义
财务风险从广义上来讲,是属于微观风险,一个组织最终的性能最终会体现在它的结果上。
从狭义上来细化说即是在遇到财务风险的情况下,由于财务风险的多变导致了财务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进而使得财务风险产生,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方面的经济损失。
2.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首先,财务管理的宏观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的外部因素的变化,即财务管理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可观因素的改变而发生了改变,外部因素的改变也就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定,进而导致了财务的损失。
其次,使得我国企业财务有较大风险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财务活动有复杂的动力学因素。在整个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了财务管理问题,并且随着资产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复杂起来。
此外,财务决策失误也是导致财务出现风险的关键因素。目前财务分析的前提是避免财务决策的重大错误,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没有各企业科学方法的客观决策经验,从而导致了金融风险及金融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使得我国企业经常出现内部财务混乱的现象。企业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利益分配,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方法上,责任不明,从而导致资本的效率下降,企业财产受到严重侵蚀,财务的安全遭受到威胁,从而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和金融危机的产生。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在管理活动中,企业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变化,最终会导致财务状况发生和经营成果越来越差,因此只有通过分析、理解、控制和评估的方法来加强风险的管理。
2.累积性
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产生金融欺诈、虚假的支付,粉饰利润等现象产生;企业生产管理不善则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成本增加……这些问题的慢慢积累便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形成。
3.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变化是未知的,这就导致了金融风险的程度也是无法预测的。
4..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性
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造成威胁,它反映在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采取措施去避免这些不利影响。
二、体系研究
(一)财务管理的多变性
财务管理有法律、经济等许多因素在里面。这些因素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我们又很难准确的预测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如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外部的复杂环境,这将会给企业的理财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设计指标不专业
首先,企业的各种财务的能力指标影响了财务的发展。盈利能力的缺失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如若不能到期及时偿还债务,企业将会出现金融上的危机,使得降低资产的利用率,对企业利润的增长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这种种不利影响使得企业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指标大多都局限反应在企业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上,这种静态的反应缺乏了准确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企业很容易粉饰所谓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这就使得了管理者所得到的的数据缺乏可靠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基于现金基础的现金流分析,它不容易被粉饰,能够准确的将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反应出来,更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快速而激烈的变化,为了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管理状况,从而采用了现金流量表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
根据风险评价指标的四种类型,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的定义应该包含相关的现金流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
(三)设计指标不科学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设计的不科学现象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笔者就其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的部分指标具体说明一下。偿债能力风险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它是通过流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判断短期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从而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事实上,计算流动比率的数据来自于财务报表,另外有一些因素(如企业清算能力、短期债务负担)并不体现在这个报表中,这反而影响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些甚至影响更大。
(四)相关的其他指标选择不全面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之一是要求全面性,但目前金融风险评估系统设计过于简单,尤其是非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是在结合财务人员的经验,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因素分析、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等非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是该公司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财务目标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这些非财务指标的不全面性以无法充分说明企业风险的问题。如与治理问题相关的财务风险则是由高管持股,关联方交易和担保体现。
三、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一)解决好偿债风险
项目的资产负债表对现金流的影响可以用现金流量表反映出来,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三个操作:第一现金流;第二投资;第三融资。通过现金流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现金流及现金流状况。这对于我们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是有益处的,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此外,时间的价值是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所以企业的价值表现在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上,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是现金流获取力,这也是金融风险评估的基础。笔者认为,从现金流的分析角度来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增加现金债务比率指标。
(二)解决好营运风险
风险评估的指标之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的恢复能力随着其周转率的提高而增快,若应收账款周转率太低,会影响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和对债务的偿付能力。企业大量使用现金销售、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便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运营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了平均应收账款账龄指标这个参数,来科学有效的反应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能力。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某项应收账款金额×某项应收账款账龄)/各项应收账款金额。
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是一个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需要一个企业不断优化内部的财务管理措施,与时俱进改善经营理念,健全会计制度,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解决好财务风险
高管持股比例的风险评价指标,高管持股比例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的聚合。股东和高管之间的关系决定企业需要实现一个长期激励高管的薪酬系统。高管持股是一种长期激励的方法。根据委托理论,当高管持股比例过低,高管所分享的利益较少,他人承担公司的损失,从而导致忽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当高管持股比例增加,高管所分享到的利益就会增多,从而达到与其他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双方将共同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上述的回归结果我们看到,高管持股与公司成绩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即高管持股比率越高,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小。因此高管持股在企业风险上起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J].科技发展,2012(8)28-30.
[2] 孙忠欣.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网络财富,2013,(3)46-48.
[3] 吴惠吟.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3)58-59.
1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分析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电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增长显著,在财务管理中具有以下特点:
1.1资金高度密集
目前电力企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力需求强劲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30年里,全球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必须向电力产业投资10万亿美元,中国电力产业所需投资也将超过2万亿美元。根据“十一五”规划,全国未来五年电网建设投资将超过10000亿元,平均每年2000多亿元。大规模的城网、农网、县城网建设已经展开,尽管如此,电网建设速度相对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居民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来说还是稍显滞后,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和力度,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也就从可能转化为成为必然。
1.2资产比重较高
供电企业生产的主要内容是电力销售和电网维护,各级各类供电设备、网架结构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因此,在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占有绝对比重。如HB省电力公司2007年固定资产269亿,占总资产84%。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资产流动性和投资风险、资产贬值风险同时存在。
1.3融资风险较大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急剧增加,电源建设投资迅猛增长,电网结构的薄弱和供电卡脖子现象日益突出,因此,近年来供电企业对电网新建和维护投入大量资金,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公司投资12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其中大部分以融资贷款方式取得,造成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偿债风险和还本付息压力巨大。
1.4投资收益回收困难
由于电网的社会化和公益性,国家对电网投资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城乡电网改造、村村通电、户户持卡、同网同价等,造成一些电网投资带有明显的德政工程目的,不符合企业投资收益的风险控制原则。特别是电力销售价格受国家控制,企业无法根据投资行为回收合理收益,造成很大的潜在风险。
2供电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在列示供电企业财务特点及其管理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后,笔者进行分析归纳,将供电企业基于上述特点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政策风险
政策性风险是国家政策对企业资本运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风险,诸如利率调整、汇率变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供电企业作为国家骨干企业,其经营发展必然和国家政策要求有密切关系,供电企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必然面临政策性层面的财务风险。
2.2自然风险
供电企业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目前电力设备受外力损害的现象较为普遍,诸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会造成设备的损毁报废。自然灾害引发的电网崩溃、大面积停电等事故也屡见不鲜。供电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技术能力和加强企业管理来规避这种风险,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2.3筹资风险
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供电企业属于微利企业,自有资金匮乏,偿债能力不足。
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巨大资金投入,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过高,还本付息的压力相当大。再加上电力企业属于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设备更新较快,自有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面对银行利率上调的趋势,势必增加还贷压力。2.4营销市场化风险
目前电力交易逐步趋向市场化,在这种交易模式下,电价体现电力商品的需求弹性,在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电力现货价格必然上下波动,形成电价方面的风险。同时厂网分开、直供大用户的分割、用户需求、市场购买力等因素造就了客户市场资源风险。
2.5资产风险
农网改造形成的资产总量并没有给电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且资产产权关系尚未彻底理顺,产权主体不明晰,管理职责不到位。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大量的不良资产长期挂账,账面资产与实际发挥效能的资产存在很大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异,资产收益率低,速动资产占固定资产比率小,资产结构方面也存在风险。
2.6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包括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生产费用的控制。企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将直接误导供电企业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经营成果带来风险。
3供电企业应用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的风险预防与控制创造条件。常见的风险策略有:
3.1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RiskAvoidance)是考虑到风险事故存在的可能性较大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法。就风险管理的一般意义而言,回避风险是一种最彻底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采取风险回避的方法,最好在某一项经济活动尚未进行之前。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回避风险是人们感知风险存在并且对损失的严重性完全有把握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对某一具体的风险单位来说,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全球性经济危机、地震、瘟疫等。第三,避免某种风险,又可能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一般来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风险回避策略。如某风险带来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或者在控制风险时使用其他的方法控制风险所需成本相当大,甚至超过了其产生的效益值。
3.2风险接受策略
风险接受也称风险自留(RiskRetention),它是一种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其实质是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第三,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3.3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避免损失的产生。它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风险处置方法。风险策略的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第二,风险分离。风险分离是将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从而达到缩小损失幅度的目的。我们通常讲的“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道理。第三,分析事故成因。对于同行企业所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事故成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第四,应急计划。企业的经营者为应付潜在的严重损失环境而制定的应急的计划,包括抢救活动及企业在发生损失后如何继续进行业务活动的计划。第五,教育与培训。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风险、防范风险,知道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时如何处置风险,树立风险意识。3.险转嫁策略
风险转嫁策略是指企业将风险损失通过一定方式有意识地转移给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自己不承担。风险转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财产转嫁策略。这是将存在风险的财产转嫁给他人或其他群体的风险转嫁。第二,财务成果转嫁。这是将存在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成果进行转嫁的方式。但这种转嫁方式是在转嫁的同时可能付出一定费用,支出代价。具体有保险转嫁、非保险转嫁两种形式。
关键词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设计原则 评价体系结构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旨在能够预防财务风险,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司,只要是市场经济的参加主体都会遇到财务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还要严格遵循体系设计的原则,制定明确合理的设计目标。另外还要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性、综合性和合理性。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监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报表和数据化的资料,例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债务报表等。针对这些报表要进行科学、综合的分析,以便发现企业发展潜在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还要引进一些新的财务分析指标来完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准确的把握财务风险才能及时的应对企业发展的问题。严格把握这三个原则才能准确的分析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缘由
财务风险就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一些突发的难以预料的不定因素造成财务受损。针对企业财务来讲,财务风险就是企业负债的风险。它有可能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出现资金不足或滞后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企业濒临破产的风险。了解了财务风险的含义后,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就显得更加必要。
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原因。第一,外部环境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因素是指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企业文化的环境。用哲学的观点看,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外因。尽管它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不是直接性的,但是它却对企业内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财务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财务风险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企业成本的控制,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支出和收入,外资的投入等。财务活动的复杂和多变的特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问题增多,直接导致了风险的产生。第三,财务决策的盲目性。决策的失误是导致风险的最主要的原因。财政决策出现失误会直接影响财务风险。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等。这样不仅会使财务的使用效率降低还会使企业发展缓慢。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提出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提出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自我审视,还能帮助企业针对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频率。同时还能增强企业自身抵制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针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单项评价、多项评价、复合评价。这里的单项、多项、复合是指针对的财务对象的个数。例如单项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单一的财务状况进行预防,这样可以缩小评价的范围,使财务风险的分析更加准确。简单易行,而且大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但是它的对象过于单一,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财务状况则不能分析,不能满足风险的预防的措施。多项评价则比单项评价更加具有综合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存在盲目性,不能充分考虑实际和现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风险的分析。最后是复合评价,也叫做平衡评价,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财务风险评价。以便企业做出正确的抉择和预防风险的方案措施。
四、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缺陷及建立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要了解目前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症下药。如今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指标不完善,指标的选择性较少,同时还缺乏目标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的设计太过单调,只专注某一个方面。例如企业只关注到运营的财务状况,忽视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现实问题,对运营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不止靠经营的好坏还要关注财务的风险问题,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债务,不能如期偿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前途,降低企业的盈利,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破产。所以在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全面分析情况,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财务变化,面对不定因素要及时分析不能草草了事。在科技发达的如今,财务风险评价也要创新,不能忽视信息化的发展。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不只包括财务方面的,还包括非财务方面的指标。例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财务风险的分析评价。所以不能忽视非财务的评价指标,促进评价指标的完善和完整全面。综上可诉,可以看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准确全面的把握财务风险的对象,同时还要兼顾一些非财务的评价指标。只有做好了这两方面,再加上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快速发展。
总结: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作为关系到企业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就要求市场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好财务和发展的关系,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可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小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大者还能完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财务安全还关系着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发展,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可以在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广大债权人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还严厉打击了违法造价活动,实现共赢的目标。
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的内涵
1.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风险,站在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对财务风险加以解释。狭义上是指由于企业在筹备款项的过程中所欠下的债务造成了收益方面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又可以叫做融资风险。广义上主要指企业在开展各种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或者是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运转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最终可能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然而,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流动而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事件或者是造成的损失。
1.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基本特点
首先,具有客观性。由于人们的主观思想无法改变财务风险,所以,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比较明显。这种客观性是由构成财务风险的动因所决定的。不管是内部动因还是外部动因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就为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财务风险的无法规避性也反映了其凸显的客观性,只要某个组织实施了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其次,具有不确定性。在公立医院中,不确定性属于导致财务风险的必要因素。由于公立医院无法预测出财务风险所导致的潜在后果,因此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再次,具有可控性以及损失性。尽管财务风险具有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并且管理人员凭借既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无法全面掌控财务风险,然而,财务风险的出现以及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所以,管理工作者能够采取科学的手段估算出财务风险发生的区域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以及时使用有效的方法来预防风险的出现,有利于控制财务危机的发生。有财务风险存在就必然会造成相应的损失。最后,具有相关性。相比较而言,财务风险要比其他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理者的方法以及决策直接影响着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引起的后果。管理者的主观思想以及综合能力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间接原因。假设管理者可以正确预测出公立医院所存在的外部环境,产生对财务风险进行防控的意识,主动采用防控手段,就能够有效避免产生财务风险[1]。
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
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的中心内容就是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预防的效果如何是由其决定的。公立医院要想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首要工作就应该评价财务风险,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从而有利于公立医院提出预防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财务风险的辨别以及预算是评价财务风险的基础,同时,财务风险评价属于一个确定和估算财务风险的过程。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财务风险评价主要是根据财务报表体现出的数据来对医院的运行以及财务情况进行客观性的分析,与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来源、条件等原因相结合来对财务风险产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价。
3.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公立医院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不管是运行状况还是财务成果都要用各项指标来得以体现。然而,仅仅依靠单?指标是不可能从整体上对财务情况以及运行的业绩进行评价的,应该使用既能够起到补充作用的又可以从某一方面具体体现出其财务情况以及业绩的指标,把全部指标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一个由多项指标组成的体系,这样才能够全面地评价医院的财务情况。所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种体系可以有助于管理人员全面地对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状态进行评价,可以为风险评价敲一个警钟,预测出可能产生的财务危机;其次,这种体系还有利于监督现阶段公立医院财务运行的基本情况,并且把现存问题凸显出来,协助管理人员查找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加以改进;最后,这种体系可以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管理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有利于公立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2]。
3.2构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2.1关联性原则
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不可以实施盲目性地操作,必须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指向性。利用评价工作的开展来逐渐增加公立医院的价值,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确定评价指标之前有必要把财务目标考虑进去,评价指标不可以和财务目标背道而驰,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2.2科学合理性原则
科学合理性主要指对财务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构建时,应该把科学理论作为基础,让其更具科学性。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设定前首先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科学,不仅要使各项指标可以如实地体现出医院的财务情况,而且还要客观地反映出其财务管理潜在的风险。
3.2.3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主要指对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确定时,应该全面兼顾到各个环节并且对其加以完善,形成一个评价框架而且逻辑性以及灵活性要强。首先,评价指标的战略思想以及理论依据必须要科学统一;其次,各个评价指标应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力求和公立医院的自身特点相符合。
3.2.4全面性原则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财务活动的全部环节,延伸到财务活动?^程的所有范围。除此之外,按照医院本身的特点来决定应该加强重视的环节,然后开始从整体上展开分析或者是评价。
3.2.5可比性原则
由于公立医院所处的区域、规模大小以及级别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医院在财务活动开展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不相同的。由此可见,在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设定时,一定要有可比性,从而不仅有利于不同的公立医院间财务风险程度的横向对比,而且也有利于医院自身在不同时间开展财务活动时财务风险的纵向对比。
3.2.6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主要指采用的评价指标既应该与财务风险评价的目标相符合,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有必要选取明确、层次清晰的评价指标,从而有利于相关评估人员使用适当的方法精准的衡量以及数据的取得。
4.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4.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应用了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对繁琐的全部评价目标逐步进行分解,分解层次呈阶梯结构,然后把组成同一层次的元素展开对比,建立判断矩阵,对各个元素的相对权重以及组合权重进行计算,最后把层次进行排序,从而使得出的数值具有次序性,按照得出数值的大小来确定评价对象的好坏。
4.2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和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它按照接收到的数据,经过学习以及训练的过程,最终得出输入以及输出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模型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类似的。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把评价专家总结的经验知识传播到网络上,然后模拟专家来展开定量评价,有效地避免了由人为操作产生的失误。由于通过实际例子得出了模型的权值,所以,不会出现权重以及有关系数受到人为影响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的情况发生。人工神经网络法对于处理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问题是有效的,然而,此种方法也有缺点存在。主要体现在其使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也较低。
4.3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重视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中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主要来自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代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由于权责发生制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其相关的财务数据存在被粉饰或修改的风险,以至于相对应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值得怀疑。财务报告中关于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则由于收付实现制的原因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不易遭受修改或调整。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的状况,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水平最终也要反映在现金流量的金额上,总之,合理的现金流量对于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从而使得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企业必须引入以现金流量为代表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然后严格监督和审查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指标的变化状况,从而及时的防范财务风险。
(二)对非财务风险指标的重视不足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守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其中不应该仅仅包含财务指标,也应当引入非财务指标,从而有利于实现全面财务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很多企业重视财务风险指标的设置,对于非财务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根据调查发现,只有财务指标来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是不够全面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创新水平、研发能力、市场地位等非财务因素设计指标,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照应,从而提高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工作效率。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丰富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有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满足标准要求。有些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其不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不重视对最新的财经法规的学习,也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的工作步骤。也有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缺乏对相关业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不熟悉不了解,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进度。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决定了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培训。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
以往的财务风险指标比较重视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而缺乏对以现金流量指标为基础的重视,合理的现金流量能够保证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偿付债款的能力,企业应当逐渐引入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实现其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现金流量特点,适当引入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综合分析多种因素,设置恰当的现金流量参考指标以及浮动范围,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和防控财务风险。现金流量是企业持续运营的血液,没有充足的现金流量作保障,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稳定的长远发展。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能够偿还企业债务的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银行存款、现金等现金形式的货币资金,因此,引入现金流量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水平。另外,在综合评定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企业可以依据利润指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来反映净利润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使得盈利能力的反映更加的真实可靠。
(二)加强对非财务风险指标运用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主要依赖于财务指标的运用,而缺乏对非财务类指标的使用。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对财务风险的评价同样重要,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的发生不仅会影响经营状况,甚至会引发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和行业竞争,因此,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应当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职业特点,来设计、选取非财务指标。在非财务指标的选取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因素,比如研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因素、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因素等,从而使得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更加高效、科学。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发展需要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不是会计核算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准。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更高。首先,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是具备核算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也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同时也应当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另外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该知道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市场定位并及时关注组织的经营状况。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具备综合性的技能,才能更有利于实行财务管理工作,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因此,企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企业应当定期组织人员学习最新的财经政策以及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及时交流学习经验和培训心得,监督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岗位管理制度,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执业能力决定了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实施水平。因此,企业在具备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的推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发展,进而更好的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引言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配套设施迅速提高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高校运营质量及财务管理的有序进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筹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有效地分析高校财务状况,通过建立专门的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监测、评价和控制高校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高校当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复杂的经济形势使得高校财务管理正面临多方面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日常运营风险等。高校管理者若不能像企业管理者一样重视风险并力求规避风险,必将给高校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暂还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且针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各大高校迫切需要攻克的课题,同时科学合理地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高校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发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负面偏离的可能性。高校财务状况恶化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并不会瞬间产生。由此可见,构建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前洞悉财务状况,及时发现高校财务管理漏洞及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综合财务管理水平。
2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重要性原则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体现于所选的指标能突出反映高校在筹资、投资和日常营运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现象。此外,还应注意成本效益原则,预警指标不宜过多。
2.2横向可比原则
横向可比原则强调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有助于各高校之间进行横向财务风险的可比性。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通用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设立指标,建立统一的核算范围,促进指标体系的量化及比较。
2.3实用性原则
构建指标体系的另一重要原则是不仅要保持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还应注重其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因此,构建指标体系的所有数据均应由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料提供,以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的可操作性。
2.4动态性原则
该原则指指标体系的建立能体现一个动态的持续分析过程。它不仅用于评价高校过去的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能预测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动态性原则还体现在指标体系必须根据财经政策的新要求和会计核算的更新,逐年同步修正指标体系,以时刻准确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
3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预警指标的选取应具有重要性、代表性和敏感性。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偿债、运营、投资等方面。本文针对性地选取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将非财务指标作为辅助指标,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图1)。
3.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高校偿还到期负债的能力。高校只有具备良好的偿债能力,才能抵御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才能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及可持续经营水平。(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指高校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高校利用举债资金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反映高校长期偿债能力。高校资产负债率并不是越低越好,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资产负债率保持在30%~50%较为适宜。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高校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用于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速动资产是除去高校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实验器具、维修配件、储备药品等资产后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是稳定型变量指标,指标值为1.0最为适宜。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3.2营运能力指标
(1)收入支出比。该指标是高校收入总额与支出总额之比。指标值越大,反映出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属于极大型指标。收入支出比率=收入总额/支出总额。(2)应收款项占流动资产比率。该指标是指高校年末应收款项余额与年末流动资产之比,可以有效衡量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及时体现高校资金回收情况。指标指越小,说明高校应收款项对资金的占用越小,营运风险越小。根据我国高校现状,该指标值应控制在50%以内。应收款项占流动资产比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年末流动资产×100%。(3)招生计划现金比率。该指标是指当年实际收到的学费与应收取的学费之比。学费是高校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指标有效衡量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该指标为极大型变量指标,最大值为1.0,即当年所有学生均已缴纳学费。若有近50%学生欠费,就可认定已出现财务风险。招生计划现金比率=当年实际收到的学费/当年应收取的学费。
3.3收益能力指标
(1)资产创收率。该指标是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加总与资产总额之比。高校资产的主要投资产出体现在教育和科研成果收入,所以该指标较好地反映了高校资产的收益能力。资产创收率=(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资产总额。
3.4发展能力指标
(1)货币资金余额增长率。该指标是指年末货币资金与年初货币资金的差额与年初货币资金之比。该指标值较好地反映了高校财务调控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支付能力越强,进而有助于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货币资金余额增长率=(年末货币资金-年初货币资金)/年初货币资金。(2)固定资产增长率。该指标是高校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与年初固定资产总额的差额与年初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了高校固定资产增长程度。该指标属于区间型变量指标,体现高校资产管理效果。该指标值越低,说明高校发展潜力欠佳,该指标越高,说明资金有风险。固定资产增长率=(年末固定资产总额-年初固定资产总额)/年初固定资产总额。(3)自筹能力比率。该指标是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加总与本期收入之比,可以衡量高校除财政拨款外多渠道筹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表明高校自我筹资能力,进而看出高校的自我协调发展能力越强。自筹能力比率=(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本期收入总额×100%。
3.5非财务指标
(1)新生报到率。新生报到率反映了高校的美誉度及声誉,一定程度上能体现高校的综合评价度。新生报到率=当年报到新生数/当年新生录取数×100%。(2)生师比率。生师比率反映高校人力资源利用率,生师比应符合高校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在合适的范围内。生师比率=在校学生年平均数/教师年平均数×100%。(3)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高低可以作为高校专业设置或调整的依据。分为初次就业率、年底就业率或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4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为更好地规划高校各项经济活动,高校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合理的审批授权机制,尤其对于大额资金经济业务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并设立多层次监督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各方面保证高校正常运作。
4.2强化预算管理
财务风险控制需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的规范。首先,应将财务信息公开作为高校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预算标准和程序公开,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情况公开。其次,应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主要从加强预算管理责任、制定科学的预算标准、细化预算项目等方面考虑。
4.3优化融资结构
新形势下高校应克服对财政拨款的过度依赖,积极推进多渠道筹资方式,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筹资模式。在政府主导下,积极通过市场自有机制和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来合理分摊高校教育成本。
4.4建立可行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高校应在现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上,根据高校实际构建适合高校本身的预警指标体系,设置预警值,由预警组织机构定期及不定期提交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报告,适时对高校风险点进行排查及整改,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5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全方位地量化评价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为高校决策管理层提供风险管理决策依据,指导高校事前、事中、事后综合监测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及时做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本文针对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只是从总体角度出发,尚不具体,各高校在实际运用时可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设置指标预警值,从而达到有效监测财务风险的目的,并针对预警结果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2]黄青山.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估[J].商业会计:上半月,2009,(19):39-40..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是以酒店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其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监控和预报。酒店财务风险预警包括财务风险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财务预警是度量某种财务指标偏离预警线而发出的预报,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经济损失。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准确预警财务风险的关键。
本文所阐述的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基于预测功能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可为酒店财务风险预测提供科学直观的基本预警方法及预警标准。有助于酒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显著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一、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特征及体系建立的原则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依据酒店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敏感性,一旦财务风险因素萌生,就能够在财务指标值上迅速得到反映;二是较强的预测性,它们是财务风险萌生时的先兆指标。而非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的结果指标。能预示财务风险可能或将要发生。
确立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财务数据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反映财务及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会导致预测结果的错误及调整措施的不当,甚至给未来经营造成严重损失。二是系统性原则。从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人手。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检测酒店财务运行及经营活动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实用性原则。指标必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能在实践中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易于理解、易于取值、易于计算、易于预警。四是重要性原则。注重成本效益,根据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有侧重地选择、确定能够揭示酒店财务运行规律和如实反映重大潜在风险的指标。五是预测性原则。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该指标体系应有依赖历史财务信息分析预测未来的特性,能够及时预测到引发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变化,及早提出预警。六是动态性原则。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系列基础财务指标及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预警数值组成。这些指标及相关的预警指标值能从整体上说明酒店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其主体指标应包括现金状况、盈利状况、负债状况等的预警指标及预警标准值(见图1)。
1.现金状况预警指标
酒店经营与其他行业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差异。正常经营酒店的财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现金管理在酒店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其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和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1)基本现金置存标准。该标准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基本现金置存的最低标准值。酒店应依据自身经营规模和财务活动要求进行确定。在酒店经营过程中。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应发出预警。
(2)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现金流入量除以现金流出量。表明酒店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求有保障;小于1时,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足以弥补其现金流出量,持续下去,将引发财务风险。
(3)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现金流出量。营业现金流量是酒店整体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存在的保障。营业现金流量指数是对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该指数大于1,表明企业现金支付保障基础较好;反之,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营业现金流入匮乏,支付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4)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所得税+营业税),(营业税+所得税)。纳税现金流出量具有刚性特征,因企业一旦取得应税收入或利润,无论其质量如何或有无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保障。都必须及时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否则将受到处罚。因此,该比率应大于1。如果小于1,企业将不得不通过借款或压缩未来营业活动必要现金支出的方式来上缴税款,这势必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以及现金流入能力造成危害,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机率。
(5)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应纳税款)/到期债务本息。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额是指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后,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额度。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大于1,说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6)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它等于自由营业现金流量除以营业现金净流量。自由营业现金流量=税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须追加资本性支出一到期债务及利息。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与稳健性的保障,企业对其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并且该部分现金无论怎样处置以及实际效果如何,都不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构成危害。因此。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越高、金额越大,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现金支付能力越强。同时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也就越大。
2.盈利状况预警指标
盈利状况指标可以间接地揭示财务风险的大小。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财务风险越大。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和盈利方式,盈利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与毛利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现金率和资产现金率。
(1)营业收入净利率与毛利率。营业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表明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高低。正常情况下,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如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可能导致现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所投资产及设备价值逐步丧失,从而预示财务风险即将爆发。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当企业净利率为正数时,表明毛利有可能为负数或在较低水平,所以净利率有可能掩盖主营业务的真实市场竞争力,而毛利率能对此进行较准确的反映,因此毛利率较低或持续下降。更应引起管理者的警惕。由于各酒店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所在地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净利率与毛利率的预警标准值,一旦发现净利率与毛利率有异常变动,应立即实施风险预警。
(2)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该指标越高,酒店成本费用盈利能力越强。即该酒店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利润:如果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尤其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企业设置的警戒值,说明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成本费用有可能严重超支,如不及时预警纠正,极易引发财务风险。此指标还可以按不同经营项目进行设置、测算。以便更准确地发出预警信号。
(3)营业现金流入比率。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收入净额。营业现金流入量是酒店生存的命脉。该比率越高,其现收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安全。如果该比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营业收入的质量不高,现金收款状况较差,应收账款过高:如不及时预警控制,随着现金流入量的减少,将发生现金支付困难,爆发财务风险。此指标预警标准值。应依据酒店实际经营需要结合现金预警指标加以确定。
(4)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反映每元资产赚取净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总资产盈利能力越强,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指标较低或在下降,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均在下降,管理者应及时予以调整,否则将引发财务风险。
(5)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全面反映了酒店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越高,企业权益资本盈利能力越强,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出现财务风险。但如果该指标过高于同行业水平,说明该酒店可能是一个高负债、高利息费用的企业,一旦财务状况恶化,由高债务带来的高风险将一触即发。净资产收益率是监测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其预警标准值应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确定。
3.偿债状况预警指标
偿债状况预警指标包括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指标。短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该类指标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可以预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本息偿付倍率,该类指标表明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可以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1)流动比率。它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2比较安全,即每1元流动负债至少应该备有2元的流动资产。由于酒店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较少。其最大的存货实际为客房,因此其流动比率保持在1.2~1.5范围内较为合适。具体预警标准值在不同规模的酒店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酒店应依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实际流动比率低于警戒线或存在持续下降趋势,则应及时预警。
(2)速动比率。它等于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由于酒店行业存货较少,速动资产应等于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之和。由此可见,速动比率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流动比率,该指标能进一步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的最佳值一般为1,但由于酒店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预警标准值应由企业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3)应收账款周转率。它可以用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或周转天数表示,为了取值方便,我们用周转次数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人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值,赊销收入净额=营业收入-现金收入-营业收入折扣与退回,应收账款平均值=(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当酒店销售规模稳定提高时,该比率越高,其资金回收越快,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酒店经营中存在大量的赊销客户,如果不加强管理,会导致现金流入量降低。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可是,过分严格的信用政策会提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同时也会导致客户的流失、销售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最终将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和财务风险爆发。因此,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来确立应收账款周转率预警标准,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预警与控制。
(4)资产负债率。它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负债状况。该比率越高。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具体预警比率应依据企业规模、风险意识、盈利状况和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出了警戒线或持续居高不下,则应发出预警信号。
(5)本息偿付倍率。它等于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到期负0债本金,1-所得税税率),表明企业一定时期的本息偿付能力。该指数大于1,说明企业有充分的收益来偿付本息;若小于1,说明企业到期盈利无法偿还本息,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三、运用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的有效性与酒店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酒店财务风险预警需要引用、分析、计算大量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因此要求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计算分析时,必须保证所使用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
二是结合经营管理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酒店经营一般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建立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其经营特点、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及时向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
三是确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将呈现不同的特征,譬如经营淡季会出现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的状况。因此在依据主要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时,必须结合各酒店的经营发展周期,计算确定符合其实际经营状况的、较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以保证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四是结合趋势分析法。长期跟踪比率的变化趋势,及早发出财务风险预警。酒店发生财务风险是由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的长期积累造成的。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警计算时。可以结合趋势分析法,将该期的计算结果与前期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趋势,及早向管理者发出财务风险预警。
“风险”一词源于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于论证企业收益与隐藏的或有代价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财务风险是把风险概念具体到财务领域。因此,了解财务风险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财务的主要内容:财务是指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含筹资阶段、资金投入阶段、资金转化阶段和资金回收及分配阶段。因此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目前学术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面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导致公司在财务经营状况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主要指在公司筹融资、资金投放运用、资金回收及分配上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稳定性风险及持续现金回收风险等。此处所指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偿还债务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需要衡量其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观测其与债务结构的匹配性如何。企业偿债能力目前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相关财务指标予以监控。
本文讨论的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日渐健全,资本市场愈渐开放,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了解程度也日渐提高,如何提前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及时防范财务危机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重视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兰艳泽(2001)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在于不断地规模扩张导致企业资源不能及时最优化整合,管理层级结构不断深化造成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集团公司管理能力下降,出现“臃肿综合并发症”,从而提高了企业筹、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唐晓云(2007)年在“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文中,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难以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国内学者也对风险评估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多种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财务结构,了解其真实财务状况,构建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油晓峰(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一书中,总结了现有国内文献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回归模型的方法。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成因
(一)外部成因分析
企业存活于市场中,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人体的细胞,那么市场环境就好比于人体的细胞液,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如何需要受市场宏观环境的外部影响。总体而言,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
1. 经济环境风险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受外界影响的宏观环境,其风险在于外部宏观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致使公司财务不确定性增加,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强。概括而言,经济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受外部税收政策、经济宏观政策、国家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相关整体层面的变化。对于单个公司而言,经济环境风险很难避免,不可改变,只能提前做好规避风险措施,但难以将风险降至为零。
2. 市场环境风险
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依赖于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环境风险。具体而已,如果一个行业,其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那么企业如未能及时改变产品针对的市场人群,并及时做出调整,则企业就要面临被消费变动所导致的产品滞销风险,最终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下降,资产负债配比结构不合理等一连串反应。
(二)内部成因分析
外部成因只是导致财务危机的一部分,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需“因人而异”。本文,笔者将内部成因概括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筹资结构不合理、现金流预算不合理三方面。
1.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一家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企业,能及时监控各项经营指标,对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然而,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单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更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负责日常经营行为的合规及风险规避工作,以至于在操作执行部门为个人利益不顾公司风险继续发出有关指令时,公司管理层难以得到监控,最后导致风险被放大。
2. 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筹资行为是企业保证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重要经营行为之一,筹资结构包括债务结构、债务成本结构以及与之对应的企业资产结构和公司产品利润回报结构。如何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科学筹资,在保证满足公司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前提下,最低成本低筹资,并合理配置筹资结构,避免在短期间内大额支付负债是合理筹资的重要要求。
3. 现金流预算不合理
前文已述,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难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因此提前对现金流做出合理、科学预算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企业都在上期期末和本期期初制定资金预算,并编制报表,但是能否按照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完整是衡量该预算编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标准。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步骤
对财务风险评价并非是一个单一步骤,而是一集业务程序梳理、风险识别、风险指标选择、风险权重确立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确定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
对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是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财务风险的识别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如德尔菲法、表格分析法、压力测试法等)并用,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分析风险来源,测试风险条件发生时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前文已述,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外部成因和内部成因。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主要分为对系统风险的识别和非系统风险的识别。系统风险主要是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识别,如政策风险、税收风险、法律风险、市场环境变化风险、经济形势风险等;对非系统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经营环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
(二)初步确定财务风险指标,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排除剔除共线性指标、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依然清晰主要的风险大类,其次需要着手对风险指标的筛选。首先,需要初步确定风险大类及风险大类指标。风险大类主要有系统风险定性类、短期偿债能力类、长期偿债能力类、盈利能力类、发展能力类、现金流稳定类,而各项大类具体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众多财务指标,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斟酌。
其次,需要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剔除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从而避免各变量之间因共线性而对最后评估体系的影响。
最后,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各子风险指标予以降维处理,得到各风险指标的得分矩阵,从而确定各财务风险指标的权重。至此,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
(三)运用历史数据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修正
一、引言
我国学者对财务预警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真开始正切入研究企业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学者们都想从中找到其“因果”关系,确定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二、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别
1.按风险形成原因分类。根据风险形成原因不同,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1]。(1)所谓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多,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影响,而经营风险又是普遍存在的。如产品销售决策的不当、产品成本的不稳定、固定成本的比重较大、产品价格的波动、市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消费者的选择变化、通货膨胀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2)所谓财务风险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筹资融资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中总会借入资本,企业负债经营,不论利润多少,债务利息是不变的。因此,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之一,它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同时会加大企业的风险。
2.按投资主体分类。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风险又可分为市场风险和公司特别风险两种[2]。(1)所谓市场风险也称为系统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是指所有对企业产生影响大多数公司的因素而引起的风险。如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国际政治形势、天灾人祸、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的改变;又如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变化、经济危机、通货紧缩、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经济衰退以及高利贷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因素会对大多数投资对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企业无法回避,最会诱发企业的市场风险,所以也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2)所谓公司特别风险也称为非系统风险或可分散风险,是指发生于某些随机事件导致的,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个别公司遭受火灾,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诉讼的失败、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等。也就是说,企业特别风险可以通过将资金投资于多种资产来有效地分散风险的。
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形式
财务的表现形式就是财务指标。目前我国常用的财务指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等用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本文是研究财务风险预警,要分析的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灵敏地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及时预警[3]。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两个方面来直接反映财务风险。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等[4]。
例如: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也是考核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 ×100%
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运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常认为,流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短期债权人利益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
例如:以某企业2011 -2012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有关资料为例,对该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行计算分析,见表1。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2011年每1元流动负债有0.86元的流动资产作保障;2012年从86%的基础上提高到123%。从债权人角度来看,这当然很好,因债务的保障程度提高了;从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短期偿债能力提高,其财务风险就降低,企业筹集资金也容易了。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直接反映出财务风险[5]。
2.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一个企业要持续经营和稳步发展必须取得利润,而利润获得多与少体现盈利能力比率的大小,企业如果有足够的利润,就可以偿还各种债务,支付股利或借款利息,同时还可以对外进行投资等。因此,评价和判断企业盈利能力主要通过收入盈利能力比率分析、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分析、投资盈利能力比率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率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与分析。
(1)收入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 ×100%
(2)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成本费用盈利能力比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营业成本利润率两种。
例如: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 ×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是反映企业支出与耗费的直接比较,是反映企业增收节支,促进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3)投资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企业取得营业收入的大小,必须与企业原始投资为基础。而获得利润的多少,与该企业投资规模的大小和投资质量有直接关系。我们在考核企业获利能力时,必须要对投资收益能力和资产的获利能力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
例如: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息税前利润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4]。它反映了企业资产综合营运效果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取得经营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 ×100%
= ×100%
其中:平均总资产=
(4)公司盈利能力比率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但可通过一般股份公司盈利能力的比率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市盈率、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每股净资产和股利保障倍数等比率进行分析。
例如:市盈率
市盈率就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普通股每股收益之比。也是反映投资者对每股收益所愿支付的价格(又称市价),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 ×100%
一般来说,市盈率是反映股票市场的期望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者对股份公司越来越看好,其股票投资风险较小。
3.企业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企业驾驭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能力[6]。该指标既可反映财务风险,又可反映经营风险。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运用资产的效率,使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计量
企业财务风险,可根据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研究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最好方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掌握分析研究的情况,把风险程度予以量化。风险与概率直接相关,对风险的衡量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确定概率分布
什么叫概率分布,概率是度量随机事件发生的一个数学概念。例如,掷硬币为例,投掷一次硬币,正面向上向下的概率各为50%。如果将所有可能的事件或结果都列示出来,并且对每一种事件都赋予一个概率,把他们列示在一起,便构成了概率分布见表4。
概率分布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离散型的概率分布,可能出现的概率结果有限,比较容易计算。在经济决策分析中,大都采用离散型的概率分布来分析问题。
所有的概率分布都必须符合以下两大要求:
(1)出现每种结果的概率( )都在0~1之间,即:0≤ ≤1;
(2)所有的概率之和应等于1,即 =1
例如:M公司有项目甲和项目乙两个投资项目,投资额相等。假如未来的经济状况有繁荣、一般、萧条三种。根据市场调查、预测,项目甲和项目乙两个投资项目在不同季节情况下的预期报酬率和概率分布见表5。
表5 投资方案的预期报酬率及概率分布
2.期望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是各种可能的报酬率按其概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报酬率,它是反映集中趋势的一种量度。其计算公式为:
= i
上式: ——期望报酬率;
——第I种可能结果的概率;
i——第I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
n——可能结果的数目。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算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期望报酬率。
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0.3×45%+0.5×23%+0.2×10%=27%
项目乙的投资报酬率=0.3×15%+0.5×21%+0.2×25%=20%
显然,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27%大于项目乙的投资报酬20%,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项目甲的投资报酬率的分配程度也大于项目乙的离散程度。投资报酬率的离散程度不同,说明风险不同,通常情况下,报酬率分散程度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
3.标准离差
标准离差是各种可能的报酬率偏高期望的报酬率的综合差异,是反映离散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衡量风险大小的统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
上式: ——期望报酬率标准离差;
i——第I种可能结果的报酬率;
——期望报酬率;
——第I种可能结果的概率。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标准离差如下。
标准离差越小,说明离散程度越小,风险也越小;反之,风险也越大。但是,标准离差是一个绝对值,而不是一个相对值。它只能用于反映某一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的比较,需要采用标准离差率这一相对值指标。
4.标准离差率
标准离差率是标准离差与期望报酬率之比。它与相对数来衡量待决策方案的风险。其计算公式为:
标准离差率(V)= ×100%
根据上例资料,可分别计算M公司项目甲和项目乙的标准离差率如下。
项目甲标准离差率(V)= ×100%= ×100%=62.30%
项目乙标准离差率(V)= ×100%= ×100%≈65%
在期望报酬率不同的情况下,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风险概率的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等[7]。
1.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是所有企业应首先考虑的风险对策。当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可能获得的利润予以抵偿时,规避风险是最可行的简单方法。如我们要拒绝与不诚实的企业进行业务往来。放弃有可能导致企业损失的投资项目减少风险。
2.降低风险
降低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发生;另一方面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的程度。降低风险的常用方法包括:①进行准确的预测,提高风险意识;②对决策进行多方案的优选,准备代替方案;③采取降低风险的保护措施,预先防范风险。
3.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企业以一定的代价,采取某种方式、措施将发生的风险损失转移出去的风险防范方式。转移风险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项目部分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指将项目的一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项目承包方,如在联合开发、租赁承包、合资合营、安装施工等过程中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合同方承担。
4.接受风险
对于损失较小的风险,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损失,可以采取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担是指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是指企业预留一笔风险基金或有计划地计提风险基金,如坏账准备金、跌价准备金等。
六、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只有收集了相关资料,采用相应措施和研究方法,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信息表现,对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和运用。就能找到相关的应对方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我国系统性地深入研究企业财务预警体系起步是相对较晚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进行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分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调查分析法、分阶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和管理评分法的定性分析法。有通过对预警指标进行筛选,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模型,用数字比较对企业财务危机作出判断的方法,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的定量分析法,具体包括(1)迈耶和皮弗的LPM模型和马丁的Logit曲线回归模型;(2)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3)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4)Z得分模型[8]。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些探索研究中,学者们有的选择了国企公司为研究主体,有的选择了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有的选择了企业财务风险定量分析法,有的选择了定性分析法,如此等等。研究对象都比较单一,研究方向单纯,都没能以一概全。但实际上,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财务风险发生、发展情况分析,以及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现象、形式等的探索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企业而言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取得胜利而进行战略管理的重要方式。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润华.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8
[2]张平韬.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J].价值工程,2011.(7)
[3]胡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会计之友,2011.(2)
[4] 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1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
1 财务风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偏离正常轨道,存在形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共生性、激励性。
2 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组成
2.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得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
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
3 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应用
3.1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
财务风险的成因分为两大类: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对所有的企业都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企业无法回避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市场变动,即市场由于政治形势、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供求关系的改变。b.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如一国的经济形势变动会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动、通过膨胀、通过紧缩、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收政策变动等。影响财务风险的这些外部因素,企业无法回避,但是对这些因素进行及时监控,可以帮助企业采取措施应对,避免产生较大的危机和损失。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企业特有因素,是由企业自身事件产生的因素,包括内部管理因素,财务管理因素,财务因素和经营因素。
在内部因素中,有些因素在短期内将引起财务风险,而有些因素是在长期内将引起风险,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由于内部管理不当、财务管理失误、经营决策错误,最终引起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应收账款过多、现金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务等财务风险的出现,而在财务风险预警中,我们对这些“因果”都要反映,才能真正实现预警的目的。内部因素是企业可控因素,外部因素是企业不可控因素,但外部因素也会通过内部因素引起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中无法将两者分开,但在分析中,应区分原因,采取措施。
二、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可能产生的现象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会引起财务风险,但财务风险毕竟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必须了解财务风险的具体现象,即财务风险的征兆,一旦发现,即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引发财务风险的具体现象有:
1.规模过度扩张。企业经营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后,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新建项目或对原油厂房进行大规模扩修,或者同时在许多地方收购其他企业,涉足许多不同领域,都可能使企业资金负担过重,如果没有进行严密的资金预算,都会导致企业支付能力下降,引发财务风险。
2.企业内部管理层做出了不同以往的特殊决策或管理层突然出现重大人员变更,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引发了管理风险,必将引起财务风险。
3.销售出现不正常的下滑。从表面看,销售下滑是市场问题,但引起的原因很多,如果不是由外部宏观因素引起,很可能是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或市场出现了强有力的替代产品,无论哪种原因,都可能在短期或长期引发财务风险。
4.非计划的存货积压。非计划的存货积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销售出现非正常下滑,但除此原因外,管理层的错误决策或者财务的粉饰需求都可能引起存货的非计划积压,引发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
5.过度依赖贷款。过度依赖贷款,意味着企业丧失了其他的融资能力,意味着企业丧失了以往的信用,标志着企业资金周转失调或盈利能力下降。
6.财务报表公开不及时。如果频繁出现财务报表不及时公开,应警惕财务粉饰,关注报表附注。
除以上提到几点外,还有许多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现象,如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新产品研制,如果此项经营决策失误,同样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现金周转困难;另外,客户交易记录恶化,可能导致赊销款项无法收回等。因此,引发财务危机的现象很多,对这些现象应进行仔细分析,查找原因,才能及时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
三、引发财务风险现象的财务表现形式
引发财务风险的现象,并不都是财务现象,有管理现象,还有经营现象,它们可能引发狭义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等,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可以通过在管理环节和经营环节中发现,采取措施予以规避,但风险的产生和危机的引发是个逐步的过程,对于在管理中和经营中没有防范住的风险,最后都会反映为千百万,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引发账务风险的现象的财务表现形式,而最好的财务表现形式就是最好的财务指标。
目前我国常用的财务指标从四方面来界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营运状况指标、偿债能力状况指标和发展能力状况指标,用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而本文我们是研究财务风险预警,这里要分析的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应能灵敏地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及时预警,因此我们根据财务风险的成因和现象构建了四方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它们是:管理状况指标、财务结构指标和运营状况指标。
1.管理状况指标
管理状况可通过高层领导决策失误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等指标来反映,它们可直接反映出管理风险,在一段时间后反映为财务风险,是财务风险预警的早期指标。
高层领导决策失误=某时期高层领导的错误决策数/某时期高层领导的总决策数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已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数/已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数
2.财务状况指标
财务状况可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收益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和权益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直接反映出财务风险。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流动负债
现金流动负债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总额
净资产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权益增长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3.财务结构指标
财务结构可通过流动资产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坏账率等指标来反映,反映企业应对负债的能力。
流动资产率=流动资产/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坏账率=应收账款坏账/应收账款总额
4.运营状况指标
运营状况可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投入产出率、不良资产占有率和现金流入流出率等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既可反映财务风险,也可反映经营风险。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投入产出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期间费用)
不良资产占用率=不良资产/资产总额
现金流入流出率=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我们这里构建的指标,是从一般意义出发形成的,企业在具体运用中,应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四、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
从广义上说,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包括前面介绍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信息表现,只有收集了资料,才能进行必要的研究,因此,这里所指的构建方法是指如何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和运用,得到企业所处财务危机的程度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出危机判断的具体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方法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定性分析的方法;二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包括专家调查法、分阶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和管理评分法。定量分析法是通过对预警指标的筛选,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模型,用数字对企业财务危机作出判断的方法,一般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a.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b.Z得分模型;c.迈耶和皮弗的LPM模型和马丁的Logit曲线回归模型;d.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使用,如对管理状况就可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前期的分析,判断管理风险的程度,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计算管理状况的指标,使得指标得以量化。
五、结语
我国学者对财务预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研究了企业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1998年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非ST公司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建立了Z得分模型,2000年张玲以12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财务指标和Z得分法模型对我国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有较好作用。在这些分析中,学者们都选择了定量分析法,而忽视了定性分析法,同时他们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进行横向研究。实际上,对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进行财务危机预测,这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趋势,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9.
当前,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了满足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各项需求,高校进行投资建设是增加财务来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教育部门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有要求,部分高校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没有经过调查评估的前提下盲目扩建,不仅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现象的情况。另外,高校内部的各项采购活动、基建工程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期间很容易出现支付风险问题。《高校财务制度》指出,高校可以对拥有的闲置资源通过货币、实物等形式向其它单位进行投资。这一规定有利也有弊,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资产,获得增值效应;另一方面,投资决策不当很容易给高校造成经济损失。在高校实际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盲目投资的情况,这部分投资导致的收支不稳定性非常明显。此外,部分高校存在违章使用教学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加大财务风险。
(二)内部财务控制风险
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结构,财务系统不健全,财务违规使用、财务信息丢失、会计核算出错、收支不实等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制造财务系统漏洞,例如,利用学校基建工程建设、后勤、学生入学、设备采购、图书采购等机会进行权钱交易。此外,部分人员如财务人员没能及时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不能适应当前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固执保守,不善于突破创新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财务风险危机的原因。
(三)筹资风险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师资紧张、设备缺乏、校区急需扩建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政府给予的教育经费不足,满足不了学校各项工作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高校会通过贷款、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高额贷款虽然解决了学校的各项问题,但高额债务带来的债务风险通常很难控制,主要表现:第一,高额债务会严重降低学校的办学质量,严重阻碍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二,贷款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资金运作不合理,不仅会造成资金不足,还会进一步加大高校的债务风险;第三,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债务量会不断加大,导致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不仅会降低债务人的信誉保证度,也会增大财务风险,严重影响高校日后的发展。
二、高校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投入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需要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但我国投入的教育经费多用在九年义务教育建设方面,虽然政府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高校资金的投资力度,但仍满足不了高校各方面的财政支出。所以,高校不断通过贷款来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行,这就导致高校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其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也随之不断深化。
(二)高校财政收入失衡
当前教育事业拨款以及教育事业收入是我国高校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前者是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的定期拨款;后者是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以及住宿费。高校财政支出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教育经费以及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等。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各类型的项目费用在加大,同时也存在学生欠费情况,引发高校财政赤字、资金运转困难等,加剧了高校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融资意思薄弱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贷款融资方面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在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贷款数额过大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财政支出,如果不能及时缴纳贷款金额,将会直接导致高校资金链的断裂,出现重大融资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构建
(一)高校层面风险管控构建
1.不断加强对高校预算的控制力度。首先,财务部门应当建立权责明确又相互制约的机制,可以分别设立财务会计以及与之相应的管理会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其次,财务部门在进行投资、融资等项目的时候,应进行事前调查分析,在确保可行性前提的条件下,结合学校的综合实力,并根据未来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预算计划;最后,在编制财务资金预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零基预算方式,把握财务使用的主要部分,尽可能的减少对学校其它项目造成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以零作为起点,合理的使用,确保预算使用的有效性;
2.逐步健全财务部门内部公开制度。首先,主要内容表现为财务风险评估后所采取的应对方案。其应对方案内容主要为: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的降低以及财务风险的可承受度。另外,财务部门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规划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潜在因素、风险应对成本以及风险收益等方面的影响;其次,财务环境控制。管理部门要率先树立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充分调研论证项目之后再决策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再次,进行财务风险评估。正确的风险评估不仅能合理的确定筹资规模,平衡负债,规避财务风险,还能够有效的预防财务危机的形成;最后,高校应针对财务管理问题建立起由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以及资产部门等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同时,还要加强财务信息流的沟通。通过信息流的及时沟通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3.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阶段在财务预警系统方面的构建。由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高校财务资金紧缺,财务风险问题日益严峻,所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逐渐成为当前高校财务持续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后,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控制,首先,建立财务使用综合分析体系,逐步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其次,根据财务融资计划,编制投资预案,制定完善的财务计划表。
(二)政府层面财务预警体系构建
1.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当前,我国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为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国债的方式,转换教育经费的方向来源,扩大高校经费的投入力度。
2.完善财务监督体系。首先,政府部门应针对高校基建工程、投资等的资金需求进行严格的审批,并严格禁止审批超过预算的基建工程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完善贷款审批制度;其次,对于没有经过政府部门审批便动工的高校基建工程,政府部门应对其做警告处理,如果高校仍进行违规建设,政府部门则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严肃处理,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贷款约束机制。
(三)社会层面风险管控体系构建
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必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自主办学,这样必然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预测以及控制高校财务风险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思
近年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日趋成熟。在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然而,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高校不同于企业的性质。因此,在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又要区别于企业。
1、高校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企业一般是从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资金流转环节分别考察其财务风险,目的是增值。高校的资金流转环节与企业类似,但目的是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研究事业。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从资金流转环节入手,但是具体设定指标时又要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2、高校财务风险的来源不同于企业。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存在失衡风险,即高校的流动资金可能出现短缺现象;二是在资金运作上,存在金融风险;三是校办产业投资过程中,校办产业自身的财务风险以及学校的连带责任风险;四是在举债过程中,高校存在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问题,带来的过度举债风险。因此,衡量财务风险指标,应从这些财务风险的来源来考察,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3、现在各高校实行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范围、方法和口径等作了具体规定。所以,选取的财务风险指标要能直接利用这类会计信息,力求简便、快捷和实用。高校年度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和其他有关附表组成。由于没有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因此,在构建财务指标时,无法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评估高校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4、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因素中很多是财务因素,但一些非财务因素,特别是反映高校办学社会效益的因素,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需要增加社会效益方面的量化指标。
二、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但是,高校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存在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本文从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以及非财务因素四个方面构建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一)偿债能力
高校虽然不太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是流动资金可能出现短缺,可能出现发不出工资,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因此,针对高校可能产生的失衡风险,从偿债能力方面考察高校财务风险是很必要的。其中,偿债能力又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变现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以及支付能力。当然,与一般企业的负债不同,高校不具备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高校的负债仅仅是高校进行财务分析时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状况的一种工具。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一个组织变现能力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表明高校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高校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高校拥有的营运资金多,而且表明高校可变现的资产数额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因为除了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满足,还要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不然会占用过多流动资产,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分析高校流动比率时还需注意流动资产的结构和周转情况等。
2、资产负债率。学校资产负债率是指学校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它用于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也反映高校长期偿债能力。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学校的净资产越多,由所有者提供的部分就越大,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低;反之,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越高。根据经验,高校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以下才能说明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正常。
3、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是指高校年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它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弱。该指标不能过低。
4、潜在支付能力。与现实支付能力不同,潜在支付能力分析的是年末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资产,是现实支付能力指标的补充。
潜在支付能力=(年末货币资金+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缴税金)/月均支出额
它反映了高校货币资金与所有短期可变现资产扣除短期应支付款后满足正常运行管理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后两个指标主要是从资金周转的角度,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用现有货币资金存量来分析保证正常支付的能力。
(二)运营效益
高校办学资金的筹集渠道有很多,比如:财政拨款、收费收入、产业收益、社会捐助、基金捐赠等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对自身的资金运作逐渐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但是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高校的资金运作活动也充满风险。因此,针对资金分配、资金运用以及隐形连带财务风险,从高校运营效益方面,构建财务风险指标。
1、生均总经费收入。学校总经费收入是高校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经费之和,揭示了学校在年度的经济发展中“靠国家、靠自己、靠朋友”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和成果,体现了学校所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表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学校总经费收入是个绝对值,应与学校规模、学校学生总数相匹配。因此,用生均总经费收入取代总经费收入,来衡量学校的财务实力。该指标不应过低,否则不利于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2、学校自筹收入能力。自筹收入能力是学校自筹收入与学校总收入的比值。其中,自筹收入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以及其他收入。它反映了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的依赖程度,也反映了高校自我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由于高校的财政拨款数额基本上为一定值,所以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差。该指标值不应过低,否则将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
3、经费总支出收入比。该比率是高校本年度经费总支出与经费总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效益以及高校对总经费的运作把握度,也反映了经费结余率。若该比值超过1,反映学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财务结余。数额越大,说明学校财务运转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入,说明学校的财务运行处于正常状况。
4、校产投资收益率。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收益已成为高校筹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也给学校带来隐性连带风险。校产投资收益率是校办企业投资收益与校办企业投资的比值,它反映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的收益状况,是衡量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对校办产业投资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高校利用其自身优势,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校产投资收益效果越好;反之,投资收益效果越差。该指标过低时应引起关注。
5、基建投资支付能力。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张的需要,新校区的建设、旧有基建设施的改造与更新等都需要用到大量资金,再加上基建投资的范围大,时间周期长,将基建投资的支付能力纳入财务风险考核范围尤为必要。基建投资支付能力是基建借款与基建应付账款之和与基建年末货币资金的比值,它是指主管基建投资的部门为保持正常运行和基建项目能顺利完工所拥有的偿债或付款能力。该比值越小,证明支付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小于1。
(三)成长能力
与企业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之间也充满着竞争。高校要吸引生源和优秀人才,就需要抓住市场经济提供的有利时机,取得长足发展。因此,高校的成长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成为考核高校财务状况的重要方面。
1、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是年末货币资金与总支出的比值,它反映高校每份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高校未来的总支出中货币资金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该指标不应过低。
2、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是指学校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包括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和专用基金。其中,专业基金中的留本基金因不能动用,应剔除。即:自有资金=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是应收及暂付款、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借出款之和与自有资金的比值。该指标越小,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动用得越少;反之,该指标值越大,则高校未来的发展越有可能受到制约。当该指标大到一定程度时,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到了警戒线,出现了潜在危险。一般来说,该指标不应超过100%。
3、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是本年净资产的增长额与上年资产的比值。高校的净资产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基金(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经营结余,是衡量高校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成长能力越强,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越大。
4、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是本年现金净额的增长额与上年现金净额的比值。它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的运作风险状况,更深刻地反映高校的成长能力。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发展潜力越大,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四)非财务因素
高校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着投入、产出和效益的问题。不同的是,高校的产出有其特殊性,人才及科研成果才是高校的主要产出。从根本上讲,我国高校的目标应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统一。高校只有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才能受到社会的公认和尊重,这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坚实基础。因此,需要把一些重要的非财务因素纳入衡量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
1、师生比。师生比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生人数折合平均本专科学生人数。这一指标说明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间接反映办学效率。师生比越高,说明学校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越好。
2、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收入总额比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总和。它一方面反映学校科研的能力与规模,另一方面也反映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与学校财务的良性循环有较大关联。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对科研水平重视程度越高,学校科研的规模和能力越好。
3、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是指每个教职工当年为社会培养毕业生的贡献能力,主要是指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水平主要从国家科学技术奖、数、学术专著数等方面来考核。通过学术界专家打分,对各个方面重要程度赋权来量化。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产业化趋势,高校不再单纯是以前的“卖方市场”。高校作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构建一套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非常重要。通过这套指标体系,为正确评价学校财务状况,为主管部门提供宏观管理的工具,为学校自身加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为关注高校的社会各界提供财务分析资料等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