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在儿童智力开发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目前,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开发儿童的智力。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称号,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家长进行启蒙教育的首选乐器。而作为启蒙教育主体的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够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老师”角色

作为一名钢琴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的就是“老师”这一角色。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所以教师必须要和蔼可亲,让孩子先喜欢上老师,再喜欢上他所传授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十分有限,孩子可能会先接受一个人,喜欢上一个人,再喜欢上他所传授的知识。一是教师要有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这样才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将钢琴的魅力全部展现,进而吸引到儿童的注意力,征服孩子,使其迷恋上钢琴,迷恋上艺术,从小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培养一种优雅的气质。二是教师必须要因材实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一方面,虽然儿童还处于人生的初期,孩子的个性还没有形成,但是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儿童某方面的特长,并且努力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同时不断改正儿童的缺点与不良习惯,这样更有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二、“玩伴”角色

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融入孩子的世界,成为孩子的一个“玩伴”,这样会有利于钢琴教育工作的展开。所以钢琴教师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这样孩子就可以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这比直接说教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成为孩子的真诚友爱的“玩伴”是钢琴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不只是要成为个教导者,同时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来感受快乐与忧愁。”当然,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启蒙教育。虽然孩子对于世界认识还处于朦胧的状态,是一个稚嫩的个体,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交朋友,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的愿望。教师同孩子成为朋友之后,更加巩固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

三、“倾听者”角色

儿童虽然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少,但是他们也有对世界感知的能力,他们也有自己对这个世界阐述。而钢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出现,认真的关注孩子,聆听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从而仔细观察他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表面出来的行为方式,进而分析他们的心智发展方向,对于孩子所提出的音乐方面的问题,生活方面的问题,都有一一解答。教师要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花尽可能多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从而实现达到更好的钢琴教学效果。而倾听并不仅仅要针对儿童的语言,还必须对它背后的意义进行分析,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要了解儿童想法,解答问题,还要分析他们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保护者”角色

篇2

当前我国幼儿启蒙教育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幼儿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还存在,使得幼儿启蒙教育显得困难重重。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各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劲烈。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整个国民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显得意义非凡。

一、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启蒙教育,就是指在人处于幼儿时期时,使用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幼儿进行启发、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活动。人在幼儿时期时,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的因素,幼儿在启蒙识字和学习知识技能的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一方面,它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启动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能在幼儿时期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启蒙教育能使孩子获得自我和主体意识,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树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接轨。

二、我国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教育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幼儿的教育也有所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幼儿启蒙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经费不足

幼儿启蒙教育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政府来讲,对学前教育有足够的重视,而且越来越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到今天为止,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学前教育财政拨款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虽然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边会提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但是倾斜多少是没有保障,因为没有数字在里边去督导政府,所以总体来说还是经费投入不足。

2.师资匮乏

在幼儿启蒙教育方面,不仅我国的研发队伍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师资队伍也是数量不足。在我们目前全国现在有超过14万所幼儿园,在教师队伍里还有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素质低下。可见,幼儿启蒙教育这一块,师资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令人堪忧。

3.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一方面,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创设符合孩子启蒙教育的课程、环境等,孩子的学习比较被动,兴趣不足,导致幼儿启蒙教育效率低下。

三、实施幼儿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

针对以上幼儿启蒙教育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幼儿启蒙教育质量的一些方法

1.加强幼儿启蒙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幼儿启蒙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扶持幼儿启蒙教育是他们的责任,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投入是他们的义务。在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同时,对学前启蒙教育的投入也应增多。应保证学前启蒙教育财政拨款有一个固定的比例,随着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应不断扩大比例。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也应包含这项内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总体上解决幼儿启蒙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 提升幼儿师资的整体质量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研发,使其能满足幼儿启蒙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研发队伍的研发能力。其次,加大对幼儿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在各大高校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培养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对于已经就业的幼儿教师,要不定式地进行再培训。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坚决不能让其上岗,要严把教师质量关。

3.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在教师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4.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重幼儿启蒙教育

首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生活化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为了在课上使幼儿更好地学习,在课前我会组织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如某物体的形状、大小、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等,这样在课堂上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很顺利地进行。

其次,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结合,也不是纯粹的学习,只有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幼儿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所以,我不是单纯地讲、让幼儿枯燥地学,而是让幼儿动起来在快乐中学习,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后,从尊重幼儿出发。 幼儿都是聪明的,不论是上哪一节课我都能做到走近幼儿,走进幼儿的心灵。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物体不同的模型和不同的颜色,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这时我就对她的兴趣作了鼓励,下课后幼儿可高兴了,因为她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愿意表现自己,发挥想象能力。

育人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无法即时看到教育的果实,有待同行们去探索、交流。但愿我们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需要,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5.树立榜样的作用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孩子来说都是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拜的人,所以成人要起到典范作用,加强自身修养,遇事要持积极态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树立起自信的观念,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教育的开始时期,位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幼儿的启蒙教育,才能给抓住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缓解幼小科学教育脱节现象,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 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盘古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 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 当代学前教育 2007.5

郭声健 罗红. 音乐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p184-185

杨丽华. 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王景瑶 王懿颖. 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 [J]. 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 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韩棣华. 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篇4

一、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现状

1、家庭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职业生涯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小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小学生会通过游戏、玩具、书籍、收听收看多媒体等渠道,对于职业的种类、内容等方面有了一些模糊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于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憧憬。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进入大学深造,考虑职业问题是将来的事。经过调查发现,在家庭里,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没有玩过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三分之二的小学生没有关于职业的儿童书籍;一半以上的小学生从来不看与职业有关的电视节目;三分之一小学生的家长从不和孩子谈论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虽然有个别学生能说出《职来职往》这种电视节目名,但是较多学生喜欢看像《我爱发明》这类科普节目。这些体现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他们没有注意开发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教育资源,营造出适合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环境,主动给孩子必要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

2、学校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位。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重要任务。然而,学校在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上,严重缺位。①学校领导、教师对于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统考、调考、升学等压力,使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失。统计表明,学校老师经常和有时在课堂上讲授关于职业认知知识的分别占6、2%和17、8%,有近30%是偶尔讲,有40、6%是从来不讲。②目前还没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正式而系统的课程内容。小学虽然有劳技课,主要以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动脑动手的习惯、做生活的小主人等为目标。这虽然看似有一些联系,但是与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培养职业兴趣和准备意识方面相差甚远,并且每学期的课时也相当少,评价体系不完善,很难保证其有效实施。③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和其他科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体系,需要专业教师对其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演绎。然而,目前就连一些示范学校也很少配备专职的职业启蒙老师,这方面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④缺少与职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别于学历教育,它需要大量的社会体验和实践来支撑。调查表明,学校还没有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部分学校一般每学期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春、秋游),主要还是以玩为主,就连这也很难保证,在组织学生关于职业的社会考察活动方面,几乎没有。

3、社会上人们的教育观、成才观影响着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小学生接触这类教育为时过早。社会媒体缺乏这方面的指引,社会资源没有开发利用。社会儿童职业体验馆发挥了很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但没有充分被利用。比如,城市周边的学生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中并不占显著优势,但是,他们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表示十分了解的比率远远高于城区部分学校的学生。这与他们去过星期八小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比例高有关。从这点来看,儿童职业体验馆体现出较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效果。在那里,大部分学生有过十种左右的职业体验。这种给儿童印象美好而深刻的职业体验方式,培养了孩子职业教育观念。但是,去过儿童职业体验馆的学生比例,只占三分之一。估计,这与它较贵的门票,以及父母、老师的观念和视野的局限性有关。另外,经常或有时去父母工作的现场,对于父母职业特点和要求的认知度也比其他学生要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和了解职业特点的方式。可是,人们没有注意利用这一资源。由此可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层面来看,武汉市的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都比较缺乏。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这一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研究、实践。

二、加强武汉市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对策

1、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走到了前面。比如,美国孩子的职业生涯教育从6岁开始,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本倡导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系统的职业生涯理念教育。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学习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资源平台,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①树立职业生涯教育观念。老师和家长,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及特长出发,帮助并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今后职业的向往,让他们在生活中做诸如升学、分科、兴趣培训等这些重要选择时,自觉地将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克服目前小升初激烈竞争带来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根本上缓解我们孩子心理上巨大的升学压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系统化的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全套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开发教材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比如,日本的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内容里,有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内综合学习时间和校外职业体验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各地各校的优势,采取讲座、参观、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校的情况,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教师,或者发挥教师的特长,由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兼任,并对所任课的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帮助教师系统地了解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含义和价值,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研究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

2、开发身边的潜在教育资源。以职业生涯教育观念为指导,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广泛开发身边潜在的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比如玩具、书籍、电视节目、职业体验馆等。与职业相关的玩具以丹麦玩具LEGO为例,它有以警察、建筑工人、消防员、铁路运输工、司机等不同职业为主题的拼装套装,模拟了这些职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不知不觉地体验了各种职业的特点。适合儿童的职业教育书籍,像美国绘本《忙忙碌碌镇》等书籍图文并茂,都非常适合孩子的阅读需要。市场化的儿童职业体验馆,比如武汉市的星期八小镇,让孩子在轻轻松松地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社会常见职业的体验。家长们平时多提供各种机会,比如节假日,让孩子了解、认识和接触,甚至亲身体验周围人的不同职业,带孩子一起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给孩子心中从小埋下职业的种子,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度。

3、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要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不是单靠家庭和中小学校校方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参与,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整合并调动起各类资源。比如,以上所列举的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和书籍,主要都是进口产品,这类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我国的教育界和企业,特别需要看到并瞄准这块巨大的、潜在的、迫切的需求,针对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自主开发与儿童职业教育相关的玩具、书籍和儿童电视节目,主动满足孩子们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需求。

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全社会资源的整合,特别是纳入社区资源和社会企业等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上海近些年就在实践这样的地域性资源整合职业教育模式,已经取得较好效果。这种实践模式可以给武汉市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像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近邻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个大学社区,就具有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如有大学生职业训练营、水稻试验田、花卉培育室、农机实验工厂、生物标本馆等;武汉市还有钢铁企业、造船厂、汽车制造销售企业、光伏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人才支持。我觉得,武汉市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借用周边诸多大学的珍贵资源和社区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还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贯通起来,以弥补目前学校短期内缺乏相应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由此可见,只有全社会广泛树立全民化的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打通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封闭、隔离的关节,慢慢整合、协调各类资源,才能为我们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协同、良性发展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支其.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1,(36).

[2]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J].2013,(8).

篇5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篇6

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的左右半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管理,主要处理与分析语言、数学等方面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是处理音乐、美术等形象思维。只有将二者交叉运用才能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功能。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细胞,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身智力潜能。

1.音乐启蒙教育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启蒙教育的音乐不同意其他的音乐种类,它是与幼儿本身气质相符合的一种纯真、活泼、可爱并且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旋律。美妙的音乐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让幼儿对音乐更加融入、更易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影响幼儿的德智发育与创造能力的塑造。幼儿也能够对音乐中的美感与艺术形象进行活灵活现地展现,引起内心与音乐的共鸣。比如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童歌曲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创意性的表达,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模仿能力,童真地来表达小老鼠上灯台的肢体动作,扩充幼儿的思维附着力与想象空间,这对幼儿双脑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2.音乐启蒙教育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语言,它能够交流人内心的活动,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很重要。音乐为父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幼儿平时听到一些歌曲逐渐增多的时候,也许会无意间哼哼几句,父母或者幼师这时应该有意识地区鼓励和引导幼儿,而不是去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此时,幼儿的语言能力在随着提升,并且也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对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能够提升幼儿的听力。另外,幼儿在学习歌曲时,还需要记忆歌词,这又有效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育。

(二)音乐启蒙教育可以陶冶幼儿情操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最好的刺激。音乐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的节奏、起伏的力度以及或缓或急的速度都是来表达音乐的丰富情感。幼儿通过感觉,使音乐输入大脑,对其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兴奋情绪的动力。例如:当幼儿情绪烦躁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听轻音乐,不仅能够安抚情绪,还能增加食欲。因此,幼儿经常受音乐熏陶,可以让他们的心情舒畅,内心平静,情绪稳定。

(三)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这一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能为他们的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幼儿都很喜欢听的一首歌《安全教育儿歌》,用幼儿天真纯朴的语气、愉快的情绪唱出了歌曲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教育启迪:红灯停、绿灯行,危险物品不能摸。这就让幼儿在音乐学习的同时接受了安全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良好道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是音符。

篇7

“请问,大人小孩都好吗?”“母子平安。”“男孩女孩?”“恭喜,是个千金!”这是妇产科门外常见的情景。这一场景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段人们习以为常的确定个性性别的过程,根据婴儿出生时外生殖器结构决定该婴儿的性别,贴上了男孩或女孩的标签。但家长和教师又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教给孩子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如何向孩子讲解性方面的知识并让孩子在健康的性知识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研讨。

一、幼儿性教育的现状

“我从哪里来的呀?”在日常的幼儿园工作中,时常会有孩子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的疑问完全显露出对性的好奇与困惑。

一般来说,三周岁开始幼儿会常常问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小班的孩子会对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无法肯定;到了中班会跑去问妈妈:“我和他(她)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到大班时,幼儿对人体结构、器官产生一定兴趣,对“我从哪里来的”感到好奇。由此可见,幼儿时期孩子的性问题集中在认识自我、性别认同及自身由来等几方面。然而,有些家长在孩子提及或问到此类有关性话题时,往往不是回避,就是采取搪塞或者干脆胡编乱造,打发孩子了事。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识到应该对孩子说些什么。但说什么?怎么说呢?具体涉及家庭中性启蒙教育该如何进行时,家长们开始迷茫了,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性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树立科学观念,坚持正面教育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们从周围孩子的比较中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逐渐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别,甚至会就自己的生殖器官向父母提出“为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父母不应该回避,而是要正面如实地给予回答。比如,对于生殖器官,可以这样解释:“这就像我们身上的手和脚一样,也是人的一个器官。”从而打破孩子的神秘感。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在教孩子认识器官时,也不要有意识地避开性器官,让孩子们知道两性差别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不要让他们对性带有很多疑问。教给正确的名称,要尽可能地教给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这将有利于与孩子更方便地交流性方面的问题。

2.避免消极强化,适当转移兴趣

幼儿的好奇可能会引发许多不恰当的行为,大人一旦发现后不应该指责,更切忌耻笑。比如说托班有个别孩子里面还穿着开裆裤,到了午睡的时候,他们就不停地捏着自己的小,下身被玩得很红。我要求他的妈妈不要给他穿开裆裤,以减少触摸的机会。中大班的孩子在睡觉时也会出现一些类似的问题。他(她)们有的睡觉时喜欢两条腿紧紧夹着被子,有的趴在床上,两手则放在下身处,玩得全身发抖,脸涨得通红。碰到这样的孩子,我往往会告诉他趴着睡觉对身体是不好的,把心脏给压住了,让她们换一个舒服的姿势睡觉,孩子都能够接受和改正。

3.结合生活经验,丰富教育方式

幼儿园是除了家庭之外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的第二大课堂,教师应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各阶段心理特征,对幼儿开展各方面的教育,性教育也不例外。

对于小班的孩子,教会他们认识自己的性别是根本任务,面对孩子的困惑,教师可自编一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讲讲宝宝是怎么来的;还可在自然角里种下一些植物种子,让他们观察种子是怎样发芽长大的,这形象直观思维的方式对托小幼儿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到了中班,孩子们不再满足于看老师种植物了,他们多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若给他们自己亲身体验种植种子的机会,会加深巩固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更进一步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

大班的孩子认知水平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性的探索活动也更注重科学性。对大班的孩子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性道德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对幼儿来说,性启蒙教育的开展不仅是一个性认知的过程,更形成了自身的定位。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进行,性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在他们看来,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它与我们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知道了生殖器官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自我保护;知道男和女的区别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同时明白不同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别、行为差别、价值差别,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受到周围人们的肯定与欢迎;明确自身的由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懂得尊重别人,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与亲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同伴。

参考文献:

[1]石筠怡.从零岁开始性启蒙教育[J].妈咪宝贝,2006(12).

篇8

一、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一岁到五岁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培养的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分阶段进行,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营造丰富的音乐环境,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够为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多元智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即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能力。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辨别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即兴创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其他的智能的发展。比如音乐故事的讲述、歌谣的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乐器的合奏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律动表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等等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0~3岁主要以多听音乐为主,聆听儿歌及经典的器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节奏感、听辨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4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和模唱训练,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能力,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识谱的学习,为学习乐器做好准备。

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方法

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聆听音乐、演唱儿歌、演奏乐器和律动表演”这几种形式。根据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音乐的体验。比如儿歌《小毛巾》这首幼儿歌曲由朗读和演唱2个种形式交替进行,可以让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认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词,采用叠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这个音乐活动时可以结合一些“讲卫生”的故事绘本展开,先以讲故事做为铺垫,然后再进行音乐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聆听音乐

在聆听之前家长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关注,然后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节奏拍打孩子的双肩,再次聆听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拟洗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演唱儿歌

在演唱儿歌的环节中,家长可以先尝试与孩子玩“接词”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比如家长读“小小毛巾爱玩……”把“水”这个字留个孩子接,家长读“洗了眼睛鼻子……”让孩子接“嘴”,从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后2个字、慢慢递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对接。音乐中的休止符,家长可以很夸张地做“亲亲嘴”的动作,但不发出“啵啵”的声音,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当孩子对于歌词熟悉后,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当然孩子的声带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在音准上都会有一些偏差,家长不能过于着急,随便就给孩子贴上“五音不全”的标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让要鼓励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3.演奏乐器

在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乐器,家长和宝贝各拿一件小乐器,如手铃、沙锤、圆舞板等,跟随音乐进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长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龙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乐器圆舞板、沙锤等)

4.律动表演

家庭亲子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各拿条小毛巾、拿个小脸盘、再拿一块积木当香皂,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搓毛巾、拧毛巾、洗洗脸”等动作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锻炼;再次聆听、表演时也可以拿个布娃娃让孩子跟随歌词的变化,给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兴表演能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家庭亲子音乐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家庭活动中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条件应该添置较好的音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听觉效果,适当添置一些小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和纱巾、头饰等道具,让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

篇9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启蒙教育 探索 实践

平凡的人总是将创造伟业的希望寄予在自己或后人的身上。所以千百年来,为人父母的都在竭尽全力教导子女。在社会生活日渐丰富多样的今天,有关下一代成材的话题就被赋予越来越深重的意义。

人生没有绝对平等、公平的起跑线,先哲们说:“人生而平等”。但人往往生而不同,家庭、天分、社会环境太多的因素造成了人成长道路的差异。在我们这个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国度里,最先认识这个问题的是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渴望孩子成材本是无可非议,可是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孩子的起跑线并不在于物质和填鸭式教育的堆垒,毫无疑问,很多人输在了最不显眼的起跑线上——启蒙教育,而作为教师,怎样帮助孩子从起跑线上顺利迈开脚步呢?

一、萌发幼儿自我意识是启蒙教育的基础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我国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后提出小班幼儿是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即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因此,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萌发幼儿自我意识的几种策略

(一)爱,是萌发自我意识的一把金钥匙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用爱构建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建立亲和的师生关系,才能自觉的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

(二)创造力是启蒙教育的的阶梯

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颗沉睡在土壤中等待萌发、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创造力是一种容易受到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丰富和超越一般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常常是无法教的,教师教,孩子照着做,充其量只是模仿的过程。力求做到: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独立的思考,大胆的想象;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萌发幼儿自我意识和启蒙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在教学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要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小班入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备受呵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认识得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入园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约束。对于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如《我》:介绍我和我的家庭;认识自己的身体;《我的物品》:认识自己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 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悦纳周围的环境。

其次,抓住日常生活契机树立幼儿自信心。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对于小班孩子树立自信尤为重要。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尽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自己吃饭了。

篇10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之初,正值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二、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稳固基石。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断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新世纪的“国学热”正逐步升温。而且世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所以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也是顺应潮流不可逆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才竞争力。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是实现青少年素质、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而且能够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是青少年能够自觉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产生一致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从出生开始发展,一到六岁即有明显快速的发展,六到十三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小学生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一名小学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级开始启蒙, 那么他顶多只有三四年时间接触经典,然而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启蒙的小朋友则大不相同, 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四、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如何有效地使国学渗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呢?

首先,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 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再者,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尽量配合幼儿喜闻 乐见的形式。国学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 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学习《弟子规》时,我们很多时 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幼儿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电视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义 的经典故事制成幻灯,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儿就能从中获取新知。

最后,家庭、学校紧密配合,使国学经典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

转贴于

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好读书,不求甚解。”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五、国学启蒙教育旨在“正德”、“启智”

篇11

1前言

农村儿童启蒙教育问题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引发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很多孩子不能跟随父母进城而与祖父母留守家乡。这群特殊的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却在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无法得到父母充分的引导和教育,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走向两种极端:一部分孩子在事物认知和价值观形成方面可能偏离正常轨迹,个性、心理发展异常;还有一部分孩子会过早独立,性格异常坚韧果敢,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宝剑锋从磨砺出”即是如此。然而,育人的工作是国家的千秋伟业,国与国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之基础又在小学,因此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责任重大。然而,农村青壮年为了减轻家庭生活的重担,给老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为祖国建设做贡献,远离家乡而留下年幼的孩子与隔辈的祖父母生活,老人们文化水平不高,容易宠溺孩子,多数都不懂英语,这就给农村儿童英语启蒙教育增加了困难。

2农村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学业成绩普遍偏低。纵观农村儿童英语学习现状,与同水平的同龄城市儿童相比,英语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后者。除此之外,也存在其他方面的明显缺陷,如发音不准、听力薄弱,羞于开口等。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将来的任何职业都是一门必修课。我国大部分地区英语都已从娃娃抓起,初高中阶段更是将英语列为主干课程,大学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英语学习者需要通过专业四八级。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英语等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这些足以证明英语对于个人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农村学生学业水平。例如,在城镇,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已开始普及英语启蒙教育,而部分农村学生到小学甚至初中才初触英语,他们英语启蒙教育的时间短、起步晚、整体基础薄弱。加之,很多愿意留在农村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专业知识欠缺,尤其在发音方面,地方口音较重,加之外教资源短缺,学生难以掌握标准的发音,更难以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业水平自然难以提高。另外,大部分农村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其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三,评价方式单一化。教学评价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而当下很多学校或地区英语教学评价仍停留于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价层面,并非课堂及时评价,在语言知识技能获得、情感态度培养、性别评价均等、表扬性评价方式的使用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是影响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3农村儿童英语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3.1加大农村地区英语师资力量的投入

首先,加大对农村英语师资力量的投入。完善日常教学设备,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从而推进农村地区整体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创造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的机会。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模拟情景,将枯燥的英语知识以动画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将静态的教材内容以图文结合、视频等形式生动呈现,更加方便孩子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进行《MyFamily》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家庭关系图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所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下载与主题相契合的英文歌曲和情景对话等,以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提升语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在进行《HappyBirthday》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播放英文歌曲,并将中西方过生日的不同场景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为广大师生创造了全新的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开拓视野,各取所长。同时,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紧密联系,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可引入翻转课堂、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开发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可为教学科研做出相应的贡献。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要立足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善学善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模式,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3.2加强德育教育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英语教学体系不完整。对英语启蒙阶段的儿童而言,家庭、学校、任课教师和社会等方方面面,都会对其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大背景下,英语课堂中,除了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教师还要适时地渗入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明确榜样力量,树立学习标杆。第三,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等,在合作中互帮互学。第四,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经常对儿童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分享喜怒哀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3.3丰富农村儿童生活

农村儿童思想单纯、生活方式单一。作为农村英语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拓思维,解放思想。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还可能抑制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采用角色互换、情境模拟等方法,鼓励学生“人人争当小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备课、讲课,教师及时点评,为学生查补缺漏。课余生活中,鼓励学生将教材内容改编为情景剧,排演英语话剧,教师幕后指导,更好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How’stheWeatherToday?》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便可将教材文本改编成情景剧,练习重点词汇“snowy、windy、rainy”及句型“How’stheweathertoday?”“It’s…”等,让学生在会话交流中对课本知识学以致用。此外,还可积极开展英语演讲比赛、歌咏比赛、野外郊游等活动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能够丰富农村儿童单调的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3.4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而且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幼儿去进行事物的尝试,满足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教师一同培养幼儿的心理自助能力,避免一切事情代办的行为,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脱离开成人,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感受基础的心理情绪变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有效的引导幼儿去消除不良的情绪,关怀幼儿的心理需要。

一、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意义

幼儿自助启蒙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研究人员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情绪特点以及性格等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产生自我帮助行为的过程。幼儿阶段的行为意识较差,缺乏心理自助的方式和意识,这种自助启蒙教育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启发幼儿形成初步的心理自助意识,引导幼儿学会生活中较为频繁使用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心理发展。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在于唤醒幼儿内心初始的自助意识,逐步引导幼儿去自觉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消除不良情绪,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时能够及时作出自我调节,增强生活的适应性能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保健工作,通过多种训练方式,维护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幼儿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样要重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长要协同所有教师一起,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认识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幼儿的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扩展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高质量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幼儿心理教育的价值。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自助的主体是幼儿本身,让幼儿不断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让他们自助的去察觉心理和情绪问题,试着去处理这些心理情绪,通过亲身感受,与内心的这种情绪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外部行为。自助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参与到自身力所能及的行为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正确发挥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独立和自我创造、调节情绪的机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参与到外界环境中,进而健康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的完成。

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时,最重要的过程时引导幼儿去认知自身的消极感受,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性,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心理自助方式。其次就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去参与到心理自助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努力去尝试自我心理的自助调节。最后就是让幼儿深刻感受到自身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以及经过自己努力自助后的效果。这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不良情绪后才能为之后的两个阶段提供前提条件,三者相互交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这三个阶段,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心理自助教育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方式,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例如,设计一些情境、幻灯片等,让幼儿认识到伤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与开心等积极情绪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否定消极情绪,启发他们形成不良情绪的自助意识。利用一些简单、儿童化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尝试,通过角色互换化、替代活动法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去想办法消除不良情绪,在产生这种情绪时可以转换思维,去找小朋友玩,找父母和老师诉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教师要进行一些专项训练,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自助教育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创设一些儿童情境,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进行心理自助能力的集中训练。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心理自助方式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较强,父母很容易就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很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要增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常常与家长配合互动,一同去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助教育方式和技能,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与家长一同努力,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协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心理自助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各种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后情绪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各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静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04):135-136.

篇1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60-01

幼小衔接是当代世界教育一个及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普遍被定格为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对于少年儿童而言,良好的启蒙教育,将为他们成人以后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奠定基础。其重要意义可以用这样的一段对话来诠释,一个记者问一位科学家:"您的知识是从哪里学来的?"那位科学家回答说:"是从幼儿园学来的,我从幼儿园那里学会了有东西和小朋友一块吃……"可见,启蒙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意义是多么重大。

一般说来,1-3周岁的儿童大都是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成长起来,他们适应的是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式的生活。而4-7岁儿童则处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转折和衔接时期,即幼小衔接。在这一时间,他们的身心有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的智商、情商、个性心理、兴趣爱好等也逐渐凸现了出来。

笔者在盘锦实验小学做副校长工作,主管教学。我们学校招收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市直机关干部或下属各单位公务员的子女,这些孩子在入学前都在颇有知名度的幼儿园里学习,在入园前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说,他们大都是在起跑线上比一般小学的学生跑的快的学生。按理说,这样的孩子的幼小衔接是不成问题的,他们很快就会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况且,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设备堪称全市一流。可不适应的孩子每个教学班都有4-5人之多,他们闹学、拒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有对学习有逆反心理。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这部分孩子在家庭教育阶段,都被看做是最优秀的学生,经常受到父母的夸奖,在家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这说明他们的家长虽然关注孩子的成长,却没有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在幼儿园里,教师注重的是他们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忽略了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他们进入学校后,老师们又没有及时对他们进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教育,这说明,家庭--幼儿园--小学对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层面缺失,因而致使儿童入学之前面临较大的坡度,加大了儿童入学的难度。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儿童入学适应性问题,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情况。

我们如果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立足于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就会帮助孩子逐渐地摆脱对周围环境事物的依赖,及陌生东西,不顺心、不顺眼的人和事物的排斥与逆反,从而合理地制定个人计划并努力追求,达成学习目标,这就为他们在面对小学新环境时继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我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1.在学习中能保持适当的主动性

自我监控不同于外在监控,它是孩子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过程。我们知道进入小学后孩子们每天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但教师已不可能再像幼儿园老是那样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如果孩子这时还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在老师的帮助和家长的提醒,甚至是代替上,这是不现实的。况且,新出现的考试只能有孩子自己来完成,而只有具备了自我监控能力的孩子才能意识到任务的所在,注意到自己活动的进行及活动结果的好坏,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就保证了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投入精力,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如我上文所述:每班为数在4--5人的闹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就是说没有自我监控能力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没有主动投入精力,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有感于斯。我认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都应该痛下功夫来培养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

2.在知识的构建中保持必要的连续性

儿童的学习不是单纯接受外来知识的灌输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对儿童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而是一个在已有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构建的过程。如:儿童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已有的知识"祖国"构建成"我们的祖国多可爱,我们热爱伟大的祖国"等这样的知识结构。再如,儿童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把已有的知识1--10构建成1+4=5,5+5=10等的知识结构.这种构建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自我询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自我询问的基础上将已有知识进行储存,进行分类,进而寻找到合理的归因,寻找到适宜的途径;从而保持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连续性。如上所说,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就缺乏这种自我监控能力,因而其知识构建则是时断时续或断断续续的,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