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国经济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市场现状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国经济市场现状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经济市场现状分析

篇1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的Blues音乐为基础,最初以商业为目的,发展至今有着众多风格及多方面融合的调性音乐体系。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音乐渐渐进入的人们的生活中。1986 年是一个被乐迷们铭记的年份。在那年的北京举办的纪念国际和平百年演唱会上,百名歌手齐唱《让世界充满爱》,而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更是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于是 1986 年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元年。从 1986 年到今天,流行音乐已经发展了20 余年。但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具体到流行音乐上,就是炒作和过度的商业化。许多歌曲只考虑到了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如何获得金钱上的收益,却忽略了音乐的本身。虽然这样的制造出来的流行音乐可能会非常“流行”,但是这样的音乐缺乏认真的态度没有丝毫的诚意。随随便便写一个曲子或是干脆用国外音乐的曲子,加上三三七的直白的歌词,然后不停加重低音的编曲,就构成了一首歌曲。这样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他没有作者的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东西怎么可能感动别人。

今年是流行音乐比较萧条的一年,或者说近几年来音乐行业都在走一个下坡路,已经到了一个低谷,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如今,中国流行音乐渐渐走入了市场经济中,只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才会有激烈的竞争,有了竞争必然就会出现强者,也就会出现流芳百世的精品佳作。但是,看看中国流行音乐现状,确实让人忧虑重重。

作品的质量不高是流行乐坛的最大隐患。现阶段,中国流行音乐很难出现一首精品歌曲。而且多数人没有主动听歌,听了之后对歌曲没有深刻印象,还有很多人在听老歌。对老旧歌曲的试听将有上升趋势,而且会增加对国外流行音乐的摄取。对于市场经济下的歌曲创作,所有音乐制作人还在尝试着。

功利主义作怪,纯正的音乐精神随之日见衰弱了;整体的文化素质未见提高,相反地注入了越来越多的虚伪和虚荣;舞台上矫情泛滥,笑话百出;为祈求一种肤浅的追星效应,过多地采用了非音乐甚至不可告人的竞争手段。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平衡发展是一种完美状态。而实际情况是,总要有一个先发展从而带动后发展的另一个,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现实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国家调控,尽量使各产业间得到平衡发展。

其次,流行音乐的传播者——传媒行业对音乐事业没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确切来说流行音乐已经完全成为传媒行业的附属品。

(1)网络的兴起与繁荣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是毁灭性的。科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音乐传播形式的改变,网络试听与各种音乐欣赏终端的普及,使得欣赏音乐成为一件方便且免费的事,也使音乐公司无法再从传统唱片销售上回收高额的制作成本,由此意味着他们要通过其他渠道去赚钱,包括广告代言、商业演出等市场行为。而广告和商演看重的是艺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音乐本身的好听或难听。此时音乐变成了通往媒体之路的敲门砖,本身的好与坏不再重要。只要你是歌手,只需通过各种新闻事件与节目增加你的曝光度,迎合人们获取信息的满足感,便可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同时获得更多的广告代言与商业演出机会。当音乐成了次要的出发点,当行业内所有的人都不得不用这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起初的情况可能还不算太糟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恶性循环,音乐产品的可听性已经大大降低。

(2)选秀活动的举办,对流行音乐造成了重大影响。它们既很好地宣传和普及了流行音乐,又给了流行音乐重重一击。首先,娱乐和音乐既是关联性很强的两个行业,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娱乐行业是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断开放的生活观念发展起来的,它以提供各种娱乐性、趣味性、商业性节目为手段,以收视率为追求,以营利为目的;而音乐行业经过了多年发展,虽然也已经具有很强的商业和炒作特点,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音乐产品本身的质量为标准。如果传播形式大于本质内容,那么对内容本身的再发展,一定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今活跃在国内的歌手有一半以上出自选秀节目,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通过一个高收视率节目,瞬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马不停蹄地出唱片,还要拍影视剧,多弄几场演出,多接几个广告,能多赚就多赚,在关注度下降之前狠捞一把,对媒体和歌手本身都是件大好事。匆忙的商业行为,导致音乐和影视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多,但品质却大大下降。所以你听到这么多不动心、记不住、无病的歌;所以你看到这么多闲来无聊、胡编滥造的影视剧。为什么?为了赚钱,缺乏自律,缺乏监管。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什么,天下就是市场,想真正站住脚,高品质、高水准的音乐内容是基础。今天的流行音乐发展状况虽然不太好,但笔者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总会慢慢好起来。(作者单位:保定学院音乐系)



参考文献:

[1] 纪,凌文娟,高超.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16).

[2] 王娅.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产业化发展研究[J].企业研究,2011,(18).

[3] 石振刚.浅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特点[J].东方艺术,2011,(S1).

篇2

[3] 王惠文,孟浩.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建模方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W报,2007(4) :500 - 5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185.

[5] 张海宁.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中国奢侈品消费情况预测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13):108-110

[6] 朱晓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07 :42-48.

[7] 白金松.论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8] Luxury Goods in China[EB/OL].(2014-02)[2014-02].

篇3

此外,最新公布其他经济数据没有缓解中国经济预期被下调的结果。五月份汇丰银行公布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2,低于四月份的50.4,甚至回落到近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15个月负增长加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悲观预期。《华尔街见闻》评论这是“中国经济的黑色5月”。

有学者指出指出,中国式金融抑制是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2010年3月至今,我国的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在这期间的阶段性放松只发生在2012上半年。从去年下半年的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高利息,导致中国经济持续恶化。也由此说明,中国经济仍旧持续受到金融抑制的冲击。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由于金融抑制的市场现状。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的发展受到抑制是由于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的干预,而滞后的金融体系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两位教授认为,金融自由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利率价格反映出中国市场的金融抑制非常严重:非正规金融市场民间短期借贷的利率价格是20%-30%,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利率价格为14%-15%,金融衍生理财产品的利率价格位于5%-7%,此外,信托的利率价格为7%-10%。

就中国经济市场现状分析,财政政策是无法采取扩张政策的。此外,货币供应量M2已经突破100万亿的界限,货币若是继续大量投放是不明智的,所以货币扩张政策也无法实行。而且,过高的实际利率制约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进而限制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与此同时,居民收入限制了居民消费,因为居民的消费与中国居民的收入是成正比的,没有显著增长的居民收入导致中国居民消费难有起色。在这样的显示情况下,我们只能期待股市的乐观的未来预期可带动经济增长。股市可带动消费和投资的积极性,而若未来股市低迷,经济下滑会更加严重。

此外,解除金融抑制而努力实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流动性陷阱是不存在的。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降低到最低的水平时,人们将会预期利率将会上升而债券价格则会下降,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而利率将不会再下降。发生流动性陷阱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而就中国经济现状而言,虽然货币发行量指标M2突破了100万亿,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规模,因为央行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进行了冻结处理,导致银行的储蓄中有20%的存款准备金率,而且还有不足于20%的资金运转于房地产市场之中。有学者直接表明,中国正处于十年以来货币政策最为紧要的使其。一方面,中国的100万亿的储蓄总额和3.5万亿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拥有大量的资金储备;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市场上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

就目前而言,稳定我国经济是金融有效改革的一个必要的宗旨,中国需要解除金融抑制。有学者提出要取消信贷规模。笔者认为这一政策近期内无法实现,但是扩大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是可行的。在全部的金融体系中,占85%以上的是商业银行,占50%以上的是四大银行,金融市场严重不协调(田东山,2011)。这说明,在中国间接融资市场占绝对优势。并且,考虑到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政府主导的特性决定了非正规金融在经济中无法逾越的地位。非正规金融的成本优势就是具有一定的可发展环境,且难以压制(吕奕飞,2013)。以长期的角度分析,可以预期中国中小型企业所需要的金融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共同支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并扩大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发挥其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罗纳・T・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卢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邵伏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3]. 李朝民 《市场利率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飞翔 《非正规金融的利率研究》[D],CNKI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5]. 田东山 《经济转型期:民族贫困地区金融信贷投放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统计研究》,2011(10)

[6]. 吕奕飞 《金融抑制、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剖析》[J],《行业时代》,2013(9)

篇4

>> 关于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铁路货运如何发展现代物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重构的思考 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探讨 铁路货运如何发展现代物流之货物快运 株洲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策略分析 关于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探讨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分享经济发展的使命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现代物流浅析 我国铁路运输系统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分析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我国环氧树脂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货运改革思考 现代物流理念下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研究 我国铁路货运业发展现状与出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传统制造企业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研究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王瑶.铁路货运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铁道货运,2013,(5):1114.

[5]唐月卫,张爽,安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新常态“棋局”下的“急所”[EB/OL].http:///newmedia/2016-02/02/c_135068483.htm.

篇5

前言: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房地产行业发展过于迅速以及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低迷,甚至趋近于崩溃的边缘,如何挽救房地产市场成为中国政府扭转经济下行局面的关键。中国的房地产业占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同时,房地产业与钢铁、煤炭、建材等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经济的走势。

一、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在中国向制造业创新型大国转型的前提下,如何确保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和回暖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直接投资比重占社会固定投资比重的26%,这一数字充分说明了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房地产行业与其它一些国民支柱产业息息相关,如:建筑业、钢铁业、建材业、能源行业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房地产行业发生变化其它行业都会产生影响。

(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房地产行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进行融资,政府融资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房地产业的投资和基础建设的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50%以上。而且房地产行业还影响着政府财政收入,政府从房地产业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有些地方政府依赖这笔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势必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状况堪忧。

(三)对城镇化的进程产生影响。城镇化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加,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房地产行业受到影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效率缓慢,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城镇人口增速已经连续三年下滑,城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城镇化有利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二、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

(一)市场低迷,房价下行压力大。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过于迅速,房价上涨导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呈现出一种低迷的状况,由于市场需求的无限扩大和土地资源的紧缺造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楼市价格暴涨,行业利润激增,这也导致了我国房地产的无序发展,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城镇的大街小巷,没有充分的考虑供求关系,造成了供大于求,新建楼房空置率很高,开发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房价下行已成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房地产行业地区发展不均衡。房地产行业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发达地区的房地产行业普遍竞争压力大,房价高昂,如:北京、上海等。房价过高给城市居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二线、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竞争无序,不考虑市场需求,大肆开发房地产项目,造成了楼房难以售出,空置严重,开发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楼市泡沫为地方经济发展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三)国家政策调控。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行业发展的科学性,维持房地产发展的秩序。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深化改革,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有序发展,合理竞争。随着政府一系列调整政策的提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目前趋于稳定,平稳发展,出现反转的迹象。前不久,央行降息降准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房地产行业,有可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恢复了市场信心,楼房空置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解决。有关数据表明: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各项指标均趋于稳定,但是增长速度还是比较缓慢,说明国家的有关政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房地产市场投资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随着全国各地区的楼房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增加,能够有效的促进房地产行投资的回升,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三、结语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地产行业低迷的状况下锐意改革,实现产业升级,房地产企业并购,集中化发展趋势明显,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养老、旅游、文化等地产项目增多,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篇6

关键词: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市场经济;地方中小企业;合作

Key words: the higher arts and design education;market economy;local SMEs;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88-02

1 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从80年展至今,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产业高标准的人才需求的情况下,高等设计教育的“人才产品”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如传统培养方式,成长的设计人才既缺乏实际应用性又缺乏创造性,不符合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学科体系构成单一重复没有特色,装潢、环艺、工业产品、染服、陶瓷等学科遍及各高校,很难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专业划分过窄,专业界限过清,缺乏交叉综合;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对话研讨,忽视对学生解决问题和自学等能力的培养;师资来源单一,缺乏整体的教师提升机制;教学方法封闭,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学生缺乏深入的实践学习等。这些都是我们高等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1.2 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辽宁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与大企业相比,更具创新和活力的优势。然而在规模和实力上却处于劣势,处于上升发展期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运作不顺畅,不愿意或认为不值得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企业形象、产品外观、产品包装等设计规划,从而出现了大量象征价格低和质量低的“山寨产品”,缺乏独立的自主品牌,缺乏技术层面后的产品外观设计开发,缺乏长远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发展设计规划等,都制约企业长远发展。而在国外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外观设计,再到品牌推广需要很长的周期和投入,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了大阔步的发展期,同时以能源消耗,环境破坏作为巨大代价,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出卖廉价劳动力获得微不足道的利润成为“MADE IN CHINA”——缺乏创造性、简单重复性和高能耗的代名词。

1.3 辽宁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地方中小企业关系分析 在发达国家,高等设计教育采取工作室的形式,企业合作于高校共同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包装、推广,相互借力,共同受益。近年我省很多高校纷纷效仿该教学法,然而没有深度实质性规划。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中小企业二者各自为政,缺乏优势互补,没有构成资源共享与互惠互赢的合作体系。造成高校大量优势资源浪费,中小企业也因资金和思维观念等问题继续忽视产品的深度开发,二者始终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

篇7

一、背景

奢侈,在传统中国人眼里用以形容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和浪费行为,因为在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代,奢侈就是浪费,甚至是犯罪。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奢侈品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按国籍划分,中国人已成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费群体,2012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达3060亿元。而从市场区域划分来看,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地区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仅次于美国。

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基于标榜个性的需求和善待自我的体验需求这两个维度,可把中国具有独特需求与特征的消费者归纳为四类:鉴赏或收藏、引领时尚潮流、获取奢侈体验,以及通过奢侈品来标榜财富和象征自己不同一般的身份。鉴赏收藏者对文化非常敏感;引领潮流者希望自己特立独行;体验享受者倾向拥有“特权”,而身份象征者则只为表达自己的身份。他们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一些特点:

1、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中国的消费群体年龄相对其他国家较为年轻,大多数为20—40岁之间,其中女性占比较大的比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进入社会工作的时间较早,具备一定的经济购买能力,他们通常是时尚潮流的代表者,这类消费者更钟爱一些能够彰显其个性与身份的品牌。还有一些年轻的女性,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她们会存上几个月的薪水去购买一个品牌手袋或首饰。

2、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单一化: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名表、包等实体物品上,而欧美国家的奢侈品消费已经进入自我满足式消费阶段,他们的消费更趋向于体验式和家庭消费,如一次奢华的假期或昂贵的服务。

3、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的不理性:中国消费者过于重视奢侈品的价格,很少考虑到奢侈品品牌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偏向于炫耀性消费而非单纯的象征性消费,而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者则比较注重奢侈品的文化内涵,更加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

4、消费心理的不成熟: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心态不够成熟可表现为三种。第一种是位于社会上层具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希望自己通过购买奢侈品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提高自己的品位。第二种是以白领为主的人群,他们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奢侈品时更多的考虑时尚性。第三种则是更为年轻的群体,追求潮流,有很强的消费欲望。

三、中国奢侈品的营销策略

目前,我国本土奢侈品牌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品牌知名度与国际品牌相差甚远。因此,面对中国尚不成熟的奢侈品市场,积极发展本土奢侈品产业,把庞大的国内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力吸引到国内商品,无疑对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借鉴学习国外成功营销经验的同时,也要针对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者行为特点,开辟出自己独特的营销对策,主要的营销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奢侈品消费者的准确定位:第一,希望通过奢侈品来彰显自身身份地位的、同时具备充分财富实力的高端人群。对他们展开营销活动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独特的设计、昂贵的价格以及突出的产品标识,用以显示其取得的成就以及获得的较高的社会地位。第二,希望通过特有的奢侈品牌的消费能够给自身带来一定满足感的年轻的白领阶层。在针对这部分人的营销活动中需要强化宣传奢侈品所代表的专属于这类人群的特有的,奢侈品的品牌能够代表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以及消费理念。第三,希望通过赠送他人奢侈品来联络感情保持社会关系的送礼者。针对这部分人的营销活动可以强调奢侈品蕴含的尊敬和尊重之意。

2.追求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自然稀缺、技术稀缺、限量生产等途径,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用选择性和排他性的有限的销售渠道,特别设计的购物氛围,营造一种虚拟的稀缺性和高贵感。通过物以稀为贵的常识和心理,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接受高贵的价格,进而让消费者产生自信心和优越感,从而成为品牌忠诚者,如小米手机等。

3.强化文化因素在中国奢侈品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的过程中,对产品本身赋予了较多的精神需要和文化诉求。所以几乎所有的世界奢侈品品牌在进行宣传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强调自己的产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其中有许多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因此经营者在奢侈品的营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要素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品牌宣传中,赋予奢侈品以独特的文化意义。

4.引导奢侈品消费向奢侈的生活方式消费转变: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消费者往往追求最新、最流行的个人物品,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而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奢侈品消费变成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从物质消费转而追求精神的满足,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它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引导他们从消费奢侈品转向消费奢侈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利,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是中国奢侈品营销的新领域。

篇8

1、前沿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外汇储备也日渐增多。与此同时,在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波动,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危机。因此,时刻了解我国国际热钱流入现状和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2、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现状分析

2.1、国际热钱的内涵与特点

国际热钱,又叫国际游资,是指国际短期资本在流入国的金融市场上以超额利润为首要目的进行投机活动的资金,具有 “收益高、风险高、流通性高”的“三高”特点。

2.2、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分析

2.2.1、通过经常项目流入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因此也是国际热钱流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国际热钱通过“提前预付和延迟付款”、“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等途径进入中国市场。

2.2.2、借助资本市场流入

资本市场也是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途径。国际热钱常让企业境外股本以融资方式通过资本市场进入中国,主要包括“设立特殊目的的公司”、“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合作”两种方式。同时,国际热钱也常常借助QFII制度、FDI渠道、地下钱庄等途径,利用制度漏洞和监管缺位进入中国市场。

2.2.3、借助个人项目流入

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投资利润较为丰厚,部分游资以“薪金与赡养”等为借口进入中国境内,以获取超额利润。

3、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分析

热钱流入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核算热钱流入规模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答案。目前,学术界对“净误差与遗漏项法”和“残差法”较为推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本文将采用苏剑和童立(2011)提出修正后的残差法对国际热钱规模进行核算,计算公式如下:

国际热钱规模=(外汇储备新增量-贸易顺差-FDI)+(贸易顺差-合理的贸易顺差)

按此公式计算,我国2004-2013年国际热钱实际规模估算如下表:

由此可见,从2004年开始,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境内,从2005年至2011年,每年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境内的国际热钱都在1000亿以上,2011年更是达到4000亿以上。这说明截止2011年,仅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境内的国际热钱的总规模绝对数巨大,不仅能在短期内掀起风浪,并足以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相当程度的风险和冲击。因此,对国际热钱的动向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4、国际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4.1、加剧通货膨胀

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后,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剧了通货膨胀:首先,国际热钱流入后通过商品价格炒作,引起商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其次,国际热钱的涌入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稳定币值,中央银行必须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加剧通货膨胀;最后,为了稳定币值,中央银行除了需要增加货币的供应外,还需要购买外汇市场上溢出的外汇,造成外汇储备一路走高,引起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增长,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大幅增加,继而造成人民币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剧通货膨胀。

4.2、催生房地产泡沫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增长,其增速远超过物价水平的平均增速,使得房地产成为了我国税后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一方面,作为以投机为目的的国际游资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追逐巨额利润的机会,想尽办法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也追求通过不断扩大再生产而创造更多的利润,他们希望更多的资金能够进入这个市场。当二者达成这样的默契后,大量的国际热钱涌入中国房地产行业,使得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甚至远高于其真实价值,造成房地产行业的虚假繁荣,催生了大量的房地产泡沫。

4.3、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前文所述,国际热钱的流入会引起货币的兑换,造成本币供给增加,外币供给减少的情况,如果货币当局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稳定币值,就会引起本币升值。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大量国际热钱的流入使得国际货币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增加,外币供给减小,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更多的国际热钱将继续流入中国市场,继而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之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波动。

4.4、政策建议

为了控制和干预国际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我国政府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采取措施。

从宏观来讲,首先,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控制人民币升值节奏,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其次,应该调整我国外汇储备战略目标和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以适应全球金融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保证国内资产价格稳定,避免经济泡沫破裂,实现经济软着陆。

从微观上看,应该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提高甄别国际热钱的能力;同时,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强化资本账户管理,从而抵御国际热钱利用中国资本管理漏洞进入中国市场投机造势。

参考文献:

[1]苏剑,童立.近年来中国热钱流入规模的估算[J].经济学动态.2011:53-59

篇9

一、反倾销释义

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如美国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市场经济地位释义

市场经济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简称MES)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它表示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状况。按照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一般可区分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此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三、反倾销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现状

“市场经济地位”是一种生态发展的环境,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贸易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

自中国2001年前往正式加入WTO以来,已有9年的时间。作为WTO成员,中国享受到了GATT/ WTO多边贸易谈判削减关税给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以及取消非关税措施而消除或减少对外贸易的障碍,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并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国加入WTO后仍然是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并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第15条更为国外对华反倾销裁决中采用歧视性的计算正常价值的方式提供了理由,从而使中国出口企业遭受不应有的重大经济损失。

分析《议定书》第15条规定,WTO既没有肯定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确定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且15条的(a)款的规定并不是针对中国整个国家是市场经济地位或非市场经济地位,而是针对中国应诉企业是否有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在应诉中能否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就要看在不同反倾销案件中的应诉企业能否提供充分的材料证明自己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这种模糊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成为中国企业败诉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业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4年开始,已有新西兰、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正式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陶泽邦《在理性对待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反倾销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现状分析》一文中写道: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对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承认,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可,对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保证我国正常的外贸出口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占中国进出口总额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无一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十分不利。

中国未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国外就具有了实施对华歧视性反倾销的条件。在反倾销中,“正常价值”是确定倾销是否成立的一个要件。根据《反倾销协议》,“正常价值”的确定一般有三个标准,即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第三国出口价和出口国结构价。以上这三种正常价格的确定方法仅适用于来自市场经济国的商品,而对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品,可采用特殊标准。欧美等大多数国家一般采用“替代国”的取价方法,即选择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代替正常价。从欧美对华反倾销案件看,被作为替代国的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外,奥地利、日本、瑞士等经济发展程度远高于中国的国家也常常入选。如此一来,本来没有倾销,却被别人替代,产生的倾销幅度可能会很高。1998年中国水表在巴西反倾销调查中,选用了西班牙为替代国而计算出284%的倾销幅度就是例证。

有关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正如2009年8月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的那样,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事实上是反倾销中的一个技术概念。“正如我跟大家说到的,它与裁定倾销幅度时是否选择替代国问题有关,所以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参与公平竞争,也防止个别国家和企业采取这些措施歧视中国的企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坚持对外开发,加速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既定的目标,这才是问题的根本。那么,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呢,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将该问题正式纳入WTO的多边贸易谈判之中。第二,要通过双边谈判,促使更多的国家在国内立法上确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截至2006年底,在对中国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的31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21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由此可见,双边谈判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第三,比对国外市场经济标准,继续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08年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许多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优点,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市场标准,但一定坚守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第四,当对华反倾销中替代国选择不可避免时,选择正确的替代国是关键,中国不轻易接受进口国主管当局提出的替代国的建议,要敢干怀疑对方的替代国选择,进而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替代国的选择。第五,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运行机制,增强自身反倾销应诉能力。第六,对国外的双重歧视应予以坚决抵制。

参考文献:

[1]胡晓红.中国反倾销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唐玉臣.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企业应诉反倾销[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8).

篇10

一、引言

众所周知,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几乎呈现出明显的双顺差格局。双顺差的格局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大量资源的输出,货币政策乃至宏观调控政策的削弱。而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更意味着双顺差格局使得中国经济更加陷入这一窘境。

中国长期规模巨大的双顺差已经使得国内的投资和资源配置严重扭曲,经济结构日益分裂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大孤岛。本文从双顺差所呈现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内经济的利弊影响,分析双顺差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同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如何克服现有的困境,希望能够找到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调整现有的畸形机制,从而改善现有的不利贸易条件,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对于国际收支顺差,最早提出相关理论的应该是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曼。托马斯·曼认为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外贸要“少买多卖”,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这一系列理论构成了早期国际贸易收支顺差的理论依据。

对于双顺差问题的研究,一般是集中于国内的学者著作。

余永定认为我国的双顺差主要是源于外商的直接投资被央行的货币回笼,增加外汇储备,没有直接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这就造成了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加并存的局面。卢峰认为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内的自由流动所引起的产业专业促使了中国出现双顺差的格局。汤玉刚认为长时期的FDI的优惠体制所造成的企业待遇上的差异是形成双顺差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赞同余永定的调整外贸政策的提议。覃东海根据FDI的四种不同分类方式,将我国的双顺差归结结构性问题。哈继铭则认为双顺差是由于过多的储蓄造成的。

相对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将从正负两个层面对双顺差进行定量分析。

三、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双顺差的正面影响

(1)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双顺差所造成的大量外汇流入需要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回笼。人民币供给的增加又会使得投资的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与产出的增加。无论是就业的增加还是产出的增加都会使得人们的名义或实际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会带动人们的消费需求,最后消费也被带动起来,这样三驾马车以此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

Y=C+I+G+X-M

可以得出Y={c/{1-c(1-t)+m}}*X 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乘数效应,每单位的商品出口可以为国民收入带来{c/{1-c(1-t)+m}}*X的增幅。同理,由FDI所做引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为国民收入带来的乘数可以表示为{1-c(1-t)+m},每单位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可以为国民收入带来{1-c(1-t)+m}*I的增幅。

(2)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

通过双顺差的现状分析,我们得出了双顺差的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正是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迫切愿望。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用来购买战略物资,引进技术设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这种外向型的经济体提供了很大保障。

2.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贸易争端不断

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尤其是商品贸易的巨额顺差,是中国商品生产上比较优势的体现。但也和过于推崇出口的贸易体制、多样化的出口鼓励政策相关。在2009年成功占据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以后,巨额的贸易顺差势必找来更多的摩擦。毕竟经常账户的顺差是以中国的某些贸易伙伴的逆差为代价的。中国商品贸易出口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势必会威胁他某些国家的利益,加剧全球出口行业的竞争,势必会带来金融危机下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打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保护本国产业,防范自己国际市场的萎缩,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纷纷出台。同时,在西方国家所鼓吹的“中国”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发起了对中国的贸易调查。

中国的出口产品已经成为全球75%反补贴调查与40%反倾销调查对象。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遭受的贸易壁垒案件超过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三分之一之多。

后危机时代中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出了手段更加多样化、技术壁垒成为主要手段、羊群效应明显、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的特点。中国的遭受的贸易摩擦损失将会越来越重。

(2)内部经济失衡加剧

双顺差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也维持或加剧了国内的原本失衡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就存在这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的弊病。国民经济的增长过度依靠投资与储蓄,而作为驱动经济稳定器的消费去日渐萎缩。

高投资、多出口的模式推动了双顺差的产生、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在这种不合理的模式推动下的经济增长使“唯GDP”论的政府长期忽视消费的重要性。回顾各地政府的发展计划,很多量化的招商引资规模、出口规模、投资规模数不胜数,但真正扯到消费的数字却是少之又少。同时,双顺差所造成国际收支失衡使得国内流动性过剩,刺激了投资规模的膨胀,价格的上升,消费的相对萎缩。可见在高储蓄、低投资模式下催生的双顺差又进一步的维系或加深了这种畸形模式。

(3)压缩了民族企业的生存空间

双顺差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内外有别的超国民待遇,为了吸引外商的进入,我国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优惠政策。自80年代以来,为了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资本、吸收管理经验,政府不断量化招商引资指标,给予外资以尽可能的优惠政策。但这些导向性的政策在吸引FDI大量来华的同时,却带来了一个庞大的“挤出效应”,其“溢出负效应”应该更加值得我们注意。

(4)热钱涌入

以逐利为目的的热钱自2000年开始便大规模的流入中国,而双顺差下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人民币高达25%以上的升值更是坚定了热钱流入中国的信心。自2000年至2010年,热钱平均流入250亿美元,约占外汇储备的9%。

追逐短期利润的国际游资大量来华,一方面是觊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更大程度上是攻击中国的股市与楼市。人民币升值不是热钱进入的目的,而只是直接导火索。无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国内信贷机构不够发达,资产市场仍有大量的盈利机会。大量的游资一方面可以坐等人民币升值之利;另一方面也可以投资于处于发展不完全的资本市场,推动资本价格上升,获取高额回报。但大量的热钱涌入资本市场推动价格不断上涨,诱使国内企业增加向这些企业的资本投入,形成类似于80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

(5)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受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按照保罗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最多只能实现两个的理论,我国要想实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在现行结汇制度的前提下必须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回笼外汇。根据下图也可以看出伴随着伴随着1994年以来的双顺差我国的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2008年的增幅达到17%之多,2009更是有27个百分点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增长。

货币独立性的丧失,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我国经济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而当这部分增发的货币投入商品市场以后将会带来持续的通胀。

四、总结以及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双顺差的负面效应已经愈发凸现出来。如何抑制双顺差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经济效率低下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难题。根据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我们要确定不同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的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因此,针对双顺差造成的内外失衡,我们需要多种政策进行搭配:①通过财政刺激扩大内需,继续深化收入体制的改革,“提低、扩中、限高”。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得数量,提高低收入者得水平将有利于推动国内需求的增长;②要通过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当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同时提醒“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③改变现行的融资渠道单一与行政干涉过于浓厚的现状,将有利于促进国内民营经济的发展;④转变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减少“外向型”企业对“内向型”企业的生存挤压,更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的产生与发展,早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行转轨,减少贸易摩擦;⑤取消对各地政府对FDI的引资限制,出台相应措施制止将FDI引入的多少作为政绩的参考标准,制止一些污染高、能耗高、趋同性强的FDI来华投资,提高政策门槛;⑥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面对美元的不停贬值,我国外汇储备将要面对越来越惨重的损失。未来的管理方向应该是如何减少损失程度,减轻贬值带来的福利流失。中国应当增持欧元、日元、黄金的储备比例,以多元化的投资减少外汇风险;借鉴新加坡、挪威等国的经验,建立储备管理公司,将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更高的海外股权或债券。这些举措都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余永定.见证失衡[M]三联书店,2010

[3]肖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06)

[4]于渤,张晓京,葛虹.经常项目顺差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效应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7)

[5]汤玉刚.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 2008(1)

[6]孙玲,陶士贵.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2008(2)

[7]刘晴辉.我国"双顺差"成因的实证分析:1994-2007[J].财经论丛,2008(5)

篇11

目前我国单体经营的经济型酒店较多,规模小且比较分散,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于外资酒店而言较弱。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在缺乏资金和管理机制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建设自身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品牌,突出个性化、品牌化,才能在酒店行业竞争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个性化民族品牌发展是酒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土经济型酒店一定要改变现有管理制度,建立特色品牌,创造民族品牌效应,从而促进规模化发展,带动特许经营模式,为本土酒店行业在该行业市场竞争中增强发展优势。

(二)注重专业化人才培养

在当今社会各个行业发展中,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因此不管是哪个行业,人才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中国经济型酒店这个行业,更是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在酒店集团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体制,注重培养员工的管理才能和文化素养,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在酒店员工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上升的同时,酒店便可以在内部选取精英员工再加以培养成酒店高级管理人员。这样,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忠诚度都会相应提高。在经济型酒店这样一人多岗的工作制度下,应相应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社会福利,让员工更好并更安心地为酒店服务。在酒店集团外部及其高校等培训基地中,根据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不断培养专业性、技术性、管理型等综合素质的员工,以满足经济型酒店对人才的需求。

(三)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

经济型酒店行业必须要有行业标准来约束,这样才能保证酒店行业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多的消费者注重公平和保障。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就意味着不管人们到哪里居住,不管品牌酒店落户在任何城市及地区,其设施设备标准、价格标准和服务标准都是一样的,这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保障的,人们在出行的时候才会更加安心,从而也节约了选择住房条件的时间。虽然我国也有一些经济型酒店相关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都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行业标准对经济型酒店来说,是品牌和质量的保证。因此,制定经济型酒店的行业标准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

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导致收益不显著,员工效率及服务水平低下,甚至给酒店带来负效益。因此借着外资酒店入驻中国,我们应抓住这个机会,近距离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引进他们先进的管理方式、优秀的服务意识、专业的服务水平、个性化的经营特色、创新的营销模式等系列企业经营优势,同时与自身酒店文化相结合,建立属于自己本土特色的先进管理体制,完善工作体系,健全企业的管理机制,提高酒店整体效益。

(五)加强市场定位标准和服务营销策略

目前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大多都是盲目模仿外资酒店或者如家、锦江等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定位标准,忽视了自身酒店的市场定位,造成客源的不集中,因此很容易使酒店陷入困境。所有的经济型酒店都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经营方式和个性化服务,发扬自己的经营优势,创新营销策略。同时经济型酒店要格外注重服务营销策略,员工的服务水平一定要高,如果能够融合当地文化特色,加强服务创新营销策略及理念,注重酒店文化的细节,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的推广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将会给酒店带来更高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捷二.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我国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2).

[2]薛秀芬,尹晓华.中外经济型酒店比较与启示[J].商业经济,2006,(10).

[3]陈思.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4]唐岭.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2006,(1).

[5]杨疏.中国经济型酒店集团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6]胡林,张伟强.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分析研究[J].企业经济,2006,(4).

[7]李松柏.经济型酒店品牌构建的差异化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0,(28).

篇12

3、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创新

5、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

6、我国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研究

7、河南省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8、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9、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10、论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危害和对策

11、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2、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

13、保险销售误导现象研究

14、论保险业与银行业的渗透、竞争与合作

15、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6、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

17、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18、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19、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探讨

20、积极财政政策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规律研究

22、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思考

2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2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分析

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27、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考

28、论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9、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31、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研究

32、大小非解禁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33、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模式及运作分析

34、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35、股指期货交易制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36、新农村建设下河南省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

3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某一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

38、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3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40、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41、家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42、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的探讨

43、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

44、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5、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46、我国中小银行竞争力探讨--以××银行为例

47、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4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初探

49、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0、中国风险投资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1、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5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

53、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54、汽车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55、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竞争特点及对策

56、保险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

57、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创新发展

58、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理性选择

59、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

60、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61、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

62、创新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63、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64、论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65、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变的效应研究

66、我国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成因及对策

67、关于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68、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70、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71、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扩张问题研究

72、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7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75、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及对策

76、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探讨

77、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78、巴菲特投资管理策略研究

79、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80、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81、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与金融危机

8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

83、我国垄断性行业暴利的来源、影响及治理对策

8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风险研究

85、银行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86、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87、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88、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89、如何看待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与管制

90、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的认识

91、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92、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3、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思考

94、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9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6、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9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篇13

对外贸易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采取比较优势、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外贸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近年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保持着贸易顺差的状态,这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贸易总额也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都是过分依赖外需的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外贸条件不断恶化等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直的贸易顺差并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停滞不前,对于中国而言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出口市场需求锐减,对外贸易严重受阻,这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为了调整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在“十二五”规划别指出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强调要依靠内需,旨在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贸易顺差的概念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进口与出口,对于出口总额大过进口总额一方而言,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的差额就叫作贸易顺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处于贸易的有利地位,而另外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但是贸易顺差不是越多越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本国经济增长非常依赖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会带来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一个国家若是长时间保持贸易顺差,很容易引起与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

中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2001年之前的十多年间一直是在20%上下波动,进口总额占GDP中的比重则总是在13%到19%之间波动。但是2002年之后,中国的贸易总额开始大幅度提升。2006年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9%和36%,贸易对外依存度达到65%。此后的一段时间,进出口总额占GDP中比重都有所下降,幅度不大。但是到了2010年,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重又回升到23%和27%,对外依存度达也回升到50%。

换一个角度,从贸易顺差的规模来看,2001年之前的十多年间贸易顺差的规模变化不是很大,但在2002年之后贸易顺差的规模上升却非常迅速。对外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顶峰——2955亿美元,随后的三年都在下降,至2011年则降至1831亿美元。贸易顺差在2002年的加速扩张,反映了中国成功加入WTO后经济获得了新的巨大推动力。而贸易顺差在2008年后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贸易受到了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实施的各项减小顺差的举措产生了相应效果。

虽然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之后总体上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但是加工贸易顺差和非加工贸易逆差受影响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前者在减小后又迅速膨胀增大,后者则是在持续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受到的影响基本上是对称的,它们在受到这种影响后的恢复力也都是很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是“加工贸易顺差、非加工贸易逆差”,中国一直以来的贸易顺差规模如此之大,大部分都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但非加工贸易的中间投入品主要是在国内生产的,在一定程度上非加工贸易比加工贸易更能反映出一国贸易结构的改善和技术升级。目前,中国非加工贸易的发展和加工贸易的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说明中国在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技术升级方面做出的努力还不够,仍要继续努力。

此外,中国贸易顺差规模持续增大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据分析,2000年之后外商投资企业对华的加工贸易顺差增长迅速,而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中国贸易顺差总额,这其实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策略的体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其失去劳动力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节约劳动成本来打造自身新的竞争优势,而中国有着充裕的劳动力,这使得中国成为了跨国公司转移产业的重要目标。跨国公司采取的主要战略是先从其他国家(一般是其母国)进口关键的零部件到中国,然后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其组装产品,最后再把组装好的产成品销至海外。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加工制造基地,生产和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就是中国的外资加工贸易持续顺差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外资非加工贸易又呈现出逆差状态呢?机器设备是外商在中国进行投资时所必须的物品,进口这些设备需要较大的支出,但是在核算时这部分支出是包括在非加工贸易里面的,所以致使非加工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状态。逆差值与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逆差值越大表示投资规模越大。事实上,外商投资企业还是主要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中国仅仅作为其海外的生产基地,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中间品并没有实现自主生产,这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以来呈现出“双顺差”的状态。在对外贸易的经常项目中,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而在资本与金融项中,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资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在对外投资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但是,中国的证券投资资产和负债规模还比较小,波动比较大,所以金融领域的发展上还很不完善,有待改进。

贸易顺差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回顾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跨国公司专业的产业基本都是低附加值、高耗能的制造业,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正是随着这种产业的发展而实现的。低附加值、高耗能的产业是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的,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现实生活中,低附加值、高耗能产业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已经被认识到。从资源丰富变到资源匮乏是后果之一,现在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材料,这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中国的原材料外部供应市场受到冲击,或者原材料供应链断裂,中国的制造业将无法生产。另一方面,在前面也已经说到,中国的贸易顺差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所以若中国输出低附加值制造业产品,则中国企业从其中能够获得的利润肯定会十分少,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十分有限。若是这样的话,对外贸易就不能达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更不能实现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目的。

目前,中国已经把美国和欧盟作为产成品的主要输出对象,但是这会使中国本国的企业同美国和欧盟的企业处于十分激烈的竞争当中,很容易导致国家之间产生各种严重的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目前正值新兴经济体国家国内结构调整升级的时期,中国产品在销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过程中,又使得本国企业的产品同新兴经济体的同类企业处于竞争状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加入WTO后,中国经常遭受到世界上各种类型经济体的反倾销诉讼,俨然已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这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中国很多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好不容易出口成功了,还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使得对外贸易利润饱受损失。不仅如此,其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也纷纷成为阻碍中国商品出口的工具,比如说“中国特保”、反补贴、各种保障措施等。这些贸易争端和摩擦不仅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利益饱受损失,还危及中国经济安全,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

为了转变严重依靠外需市场的不平衡增长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内外平衡,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彻底调整目前的对外贸易结构。其实早在2007年,“减顺差”的一揽子政策就在政府的组织下实施过了,只是后来赶上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政府不得不把政策从“减顺差”又转向“保增长、调结构”。但是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已经到了必须实现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了。那么在外面领域该怎样调整?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在于提升国内制造业水平。国内制造业不能只是停留在加工组装阶段,不能只是加工出的产品是高技术产品,要改变一直从东亚等经济体进口核心零部件的局面,真正实现在国内生产高技术核心零部件。既然新的目标是高技术核心零部件在国内生产,那么以前追求大规模出口产成品的思路也应该一并转变。因为关键零部件都产自本国了,那么本国企业就要有意识地控制产成品的产量,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来确定生产规模和出口规模。同时还要注意市场的开拓,促进出口流量多元化。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得到调整,使得对外贸易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作用。

此外,虽然中国政府很早就把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平衡发展提上日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制造业和服务业也还是缺乏竞争力,没有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前者呈现出巨额逆差,后者呈现出巨额顺差。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局面,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长足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资金的投入都是关键因素。一旦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在中国实现了腾飞,不仅会为中国带去更多的就业岗位,还能缓解中国严重的资源问题。所以,从根源着手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减小服务业的贸易逆差也许是促进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内外平衡是实现中国经济未来新增长模式的关键,但是也不能走极端。目前对外贸易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实现外贸健康发展,让对外贸易发挥该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调整各项政策,逐步从依靠外需市场转变为依靠内需市场,摆脱过分依赖外需市场的状况,并力争实现内需和外需的协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在调整制造业贸易顺差的过程中,不能单纯抑制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在调整服务业贸易逆差的过程中,也不能只是限制消费者购买相应的服务。中国政府要从根源着手,增强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和研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提升服务业质量、培养消费者的偏好、拉动国内需求层次的提升,最终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结论

贸易顺差虽然存在问题,但是它确实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是要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对外贸易差额结构,让对外贸易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还从对外贸易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想真正实现新经济增长模式,关键是实现内外平衡,既要重视外需市场也要重视内需市场,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政府要找准根源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最终实现内外平衡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孝松,谢申祥.对外贸易差额结构与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2)

2.杨华贵.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解析.商业现代化,2012(6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