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校园饮食安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14-02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在高校后勤改革中,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经验,经营者重经济效益,高校食堂已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地,近几年,各地高校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更是频频发生。高校食堂就餐人人数较多,食品供应量大,使得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已成为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现状
食物中毒是高校园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据报道2001年北京某高校发生食用银耳汤中毒事件中毒168人,吉林省某地区所属12所学校发生饮用豆奶食物中毒中毒人数2698人;2005年第三季度在学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占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总数的14%,第四季度则上升22%。2013年,西北某大学43名学生,在食用食堂的“土耳其烤肉”出现食物中毒,2003年,西安某大学167名大学生食物中毒事件,2010年河南某大学60名学生食物中毒,2004年,长春某高校139名学生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在各地高校报道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食物性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腐败霉变的食品而引起与食品加工、食品储存、销售环节卫生条件差公众的食品卫生意识淡薄等密切相关。另外,因化学性食物中毒、豆角未炒熟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也是高校食堂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除食物中毒之外,部分高校也存在着向学校提供腐败变质食品的问题,如云南某高校食堂采购病死猪肉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造成恶劣影响。
近几年,尽管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重视,但各级政府和社会学校食品安全(包括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学生集中就餐情况、饮水安全等)多次的检查中发现,学校食堂卫生和学生集中用餐等情况依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2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高校扩招,食品安全管理压力增大
高校扩招,是指中国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每年我国高校都保持两位数的扩招比率。放缓扩招比例至5%。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经过持续长达13年的本科扩招,现在,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接近3000万人左右,相对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增加了十倍。
全日制高校在校生明显增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高等,职业教育等的在校生也大幅度提高,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来不及扩建、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任务,与学生集中用餐人数不相适应,致使饭菜质量、饮食卫生难以保证部分大学生外出找小食摊就餐的现象已很普遍。许多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由于食堂小,许多食堂操作间没有功能分区或分区不明显,地基础设施差,面脏、潮湿但目前各高校财政十分困难,投入非常有限,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大,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压力明显增大。
2.2 高校餐饮服务经营模式改变
高等学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负担沉重的状况,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1999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高校后勤实体逐步与市场相融合,对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数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措施实施以后,学校基本上不再直接经营餐饮服务,而是把学生餐饮服务向社会承包,且经营者多数外地人员,员工素质低、队伍不稳定,虽然每年卫生监督所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组织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但一般都只针对承包人本身,承包人不对聘请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加之所聘人员基本来自农村,卫生意识、卫生习惯都很差,导致食物制作操作不规范。
部分学校对承包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管理。目前高校餐饮服务经营者成分越复杂,变化较大,加之近年来,因物价上涨,许多承包经营者片面考虑经济效益,忽略了食品安全问题,因品种少、花色少、价格贵,也导致学生校外就餐情况严重。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使得高校饮食服务人员流动性加强,技术人员不再稳定,新上岗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缺乏有效考核和监管,品安全质量越难以保障。
2.3 对高校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在部分高校中,相对于教学科研而言,学校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多年来就是这么过的,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有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有些学校虽然有专人负责,但管理工作运行不力,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表现为未成立以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没有配备专门食品卫生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堂工作制度或者是根本没有落实已经制定的工作制度。加之长期以来,后勤部门在吃“财政饭”的动作方式下,我们的部分后勤职工,无论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工作视野、还是工作方法都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伴随着高校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正日益加大。比如,有的学校食堂没有严格执行大宗食品(粮、油、肉)定点采购和索票索证制度,食物留样未作记录和留样样品过少、食品储存间凌乱堆放杂物,餐具消毒保洁工作未跟上。多数学校食堂缺乏餐具消毒设备设施,也只为应付检查(笔者在检查中曾问过食堂从业人员如何使用,多数不能回答);食堂虽然有“三防”(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但是餐具保洁工作较差;承包经营者素质较差,管理和操作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缺乏必要的管理员制度,或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此外,大部分学校学校外小卖部、餐馆较多,大多都是无证经营。所卖食品以 “三无”小食品较多,无购进记录台帐,食品安全风险高,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无法追踪溯源。但相关部门和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难度大。
3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职能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高校食品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校健全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高校应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构建从学校到食堂完整的食品安全组织机构框架图,从组织上充分强调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落实了学校是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内餐饮服务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食堂都有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建立公布了新的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推动了岗位责任制落实。岗位职责应明确了食品生产各环节、岗位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责任,并且制成制度牌悬挂上墙。
3.2 管理更加规范,强化制度落实
食堂物资实行统一购进,采购工作中充分发挥规模采购效益,尽可能与蔬菜基地、食品公司签订供货协议,努力降低食品原材料价格,提高了原料食材的质量,同时加强市场调查和检查监督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原料“物美价廉”。所有购进的食品原料均经过验收,查验票证,并建立了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购进记录制度,每天登记台帐,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保质期等内容。在验收环节,实行三级验收制度,进入食堂的原料经过保管、班组长和经理的层层验收把关,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加工制作上严格按照食品加工和储存要求,操作流程合理,生熟分开,成品、半成品分开,菜品烧熟煮透;餐具的清洗消毒上,采取蒸汽消毒,洗消规程为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和五保洁,并根据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洗消过程实施重点监控,洗消过程每餐进行记录、检查;食堂基础卫生上,划分卫生责任区域,落实到人,做到每天每餐清洁,每周一次搬家式大扫除;做好防蝇、鼠、蟑和其他有害昆虫工作,消灭其孳生条件。
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管理。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相应的业务能力,坚持持健康证上岗制度。从业人员实行“五病”调离,每年召集所有员工统一进行体检,从业人员均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建立健全食堂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上墙公布,严格按规范操作。
通过经理现场接待、留言本、师生意见调查、学生座谈会和校长接待日等多渠道加强与就餐师生的沟通,食堂经常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和服务质量。主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接受监督部门监督,建立食品安全自查检测制度,经常对食堂卫生、食品安全进行检查。
同时,建立和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和信息上报工作,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再次学习,同时饮食中心召开的各类安全会议、检查和培训,都以通讯的形式在网站上予以。
3.3 应加大餐馆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
应制订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利用好寒暑假这段时间进行食堂的重点改造;使学校食堂逐步做到有与其规模相配套的食堂基础设施和面积;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新建、扩建和改建食堂的指导。对房屋陈旧及工艺流程、布局不合理的食堂进行改造,对老化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增加餐用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和设备,使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加强食堂“三防”设施配套,配备数量、动力足够的风幕机、纱门、纱窗或者塑料门帘,设置诱灭蝇灯,各场所设置了丢置废弃物的密闭容器;在卫生用品方面,配有足够的工作衣、帽、围裙,打扫、洗涤、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用品作。
3.4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为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食堂为师生们提供一日三餐,饮食安全的程度直接影响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几年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从目前发生的高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力来看,更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极大促进了高校快速发展,但是把后勤工作完全的推向社会,减轻了高校办学压力但是增加了学生负担和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表现在饮食服务工作上,在饮食服务工作的好与坏、安全与否,直接影响高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影响到学校的稳定与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另外,有些高校的食堂,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实行完全的社会化改革,处在新旧食堂管理体制的过渡期间。如何利用发挥新旧食堂管理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食堂的服务和保障性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程度,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阶段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对高校食品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对高校饮食安全的影响
2009年6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为高校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正式施行,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那些制假的、贩假的责任的人食品安全法规定给予严惩,对于净化食品市场提供了强大保障,对高校食品原料的采购及使用提供了保障,原来一些承包后的食堂出于追求经济效益目的,为降低成本而不惜采购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材料,对直接用于盛放食品的容器、设备、工具等采陋就简、随便对付的做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检查,导致食堂卫生管理水平低下。校园食堂承包之后缺乏必要的检查监督是造成校园食品卫生安全频频告发的首要原因。笔者认为,加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要加强承包经营单位的日常管理,要明确高校伙食是一项福利性工作,不能一包了之,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检查监督,杜绝食源性疾患是伙食工作的基本工作。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对于原料采集上提供保障,高校伙食原料采购关键是要实行集体集中采购制度,规范采购与验收流程,严把食品质量关。首先,有利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伙食质量,增加经营者收入,稳定学校饭菜质量。其次,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定点集中采购有利与出现问题后追溯食品源头,对于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具有时间、空间优势,另外有利于统一索证,统一入库管理,防止食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质,杜绝因食品存放不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根据《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和标准,找出关系食品安全的关键点,采取合理有效预防措施与监控手段,减少食品安全时间的发生。我们总结以上法规要求,严格按照食品加工、销售环节的饮食卫生五四制度。即(1)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采购人员不买变质、过期食品;保管员不收变质原料;加工人员不用变质食品;营业员不卖变质食品。(2)食品存放实行“四隔离”,生熟隔离,成品半成品隔离,食品药品隔离,食品天然冰隔离。(3)食用具实行消毒“四过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4)环境卫生“四定”办法,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分片包干负责。(5)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针对以上提出的关键要点,严格执行,坚决杜绝饮食安全事故发生。
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行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影响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食堂管理流于形式,如何加强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教学为主的思想观念,提高员工地位,加强员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后勤社会化前高校食堂工作人员多数是在编的正式职工,人员比较固定,在食堂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并且经过多次的卫生知识培训,积累了一定的服务经验与管理经验。
劳动法施行后,餐饮公司为了降低人员成本,减少高校伙食成本,用人单位一般聘用文化层次较低、年龄较大临时人员,并且想方设法压缩用工数量,增加员工工作强度,极易出现工伤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由于高等院校学生上课相对较松,课余时间比较充分。假期多、假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炊管人员培养。大多数炊事人员都是临时工作人员,虽然有劳动合同但假期只能享受最低工资标准,好多地方是放假不工作就没有工资,完全没有保障,造成工作人员大量流失,伙食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新招聘员工在食品安全教育上跟不上,工作环境不熟悉、人员间配合不默契,有些甚至发生矛盾,造成极大安全隐患。有些高校食堂对外承包给个体商户,他们录用员工问题更加突出,更有因经营不善拖欠、抵赖员工工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首先,单位要建立健全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监督经营单位合法用工,保障员工正当权益,保障假期员工正常工资;其次,加强员工培训机制,强化食堂人员管理,提高食堂生产经营者素质,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委派员工到相关单位进修、借调打钟点工,即增加员工收入又进行技术学习与交流,通过单位间介绍减少了劳务纠纷,让员工收入稳定,安心工作。有利于保障学校食品安全卫生;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勤工俭学学生,在工作忙时(根据笔者经验主要是正常上课时间售饭紧张)干些辅工作,减轻员工作强度与时间,并且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和对后勤伙食的了解,帮助处理师生对伙食工作矛盾。
1.驾驶台资源的有效使用的意义
为了保证船舶航行的安全,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有效使用船舶驾驶台的资源。如果不能有效使用船舶驾驶台的资源,便可能无法完成某些操作,给船舶的航行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只有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驾驶台资源的内容,能够合理有效的使用驾驶台的资源,才可能顺利完成船舶的航行任务。
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经济和高速增长的贸易给航运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在数目巨大的需求刺激下,航运业也迎来了繁荣与快速的增长。然而,航运业的从业人员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矛盾给船舶的航运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船舶运送货物的量增加,然而船舶的运送周期缩短。这种高压力的运送任务也为船舶的安全航行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就更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有效的使用船舶驾驶台资源,保障船舶顺利安全的完成航行任务。
2.驾驶台资源有效使用的内容
驾驶台资源的有效使用,是保障船舶效益和安全的关键。船舶工作人员要提高相关专业技能,同时要提高安全航行意识,充分合理利用驾驶台的资源,保证船舶顺利安全的完成航行任务。
2 . 1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
驾驶台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是保证船舶安全航行的关键。当船舶进出港而需要引航员协助时,引航员作为船上临时雇员,此时船舶上的所有工作人员,具体有船长、引航员、驾驶员、动力组人员以及其它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加上工作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构成了驾驶台资源中的人力资源。统计资料表明,在船舶事故原因中除了天气原因和机械故障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可见其对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一方面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要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为船舶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另一方面要可以有效调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以应对船舶的各种航行任务。比如,当船舶由于恶劣天气的原因发生故障时,要及时寻找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和维修技能的工作人员,迅速对受损设备进行修复。每个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各有千秋,各自的潜力也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工作人员所形成的强大的人力资源,可以为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2 . 2物质资源的有效使用
驾驶台资源的物质资源是指船舶航行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工具。比如无线电通信系统、船舶导航定位系统、防撞系统等等,以及相关的操作工具。所有这些设备和工具构成了船舶驾驶台资源的物质资源,是保证船舶安全顺利航行的基础。
对于船舶驾驶台资源中物质资源的有效使用,是协助工作人员完成航行任务的关键。统计资料显示,船舶发生故障的原因中有20%都是因为船舶的设备发生了故障,可见其重要性。在物质资源的有效使用中,首先要保证各种物质资源的质量与稳定性。在设备的装配与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对其质量严格把关,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规范,保证其稳定性。另外,物质资源的有效使用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功能,为船舶的航行提供有力支持。
2 . 3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
船舶的各种信息资源,也是驾驶台资源的一种,包括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航行时的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航行路线图及总部调度信息等等,一切与航行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都属于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可以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具体的操作,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可以帮助船舶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避险操作。如果在船舶的航行中匮乏信息资源,比如当时的气象信息,那么船舶将很难顺利的完成航行任务。可见,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源,为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了保障。
驾驶台资源中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对于顺利完成航行任务是非常关键的。信息资源对于船舶来说就如同是一个人的眼睛,只有准确接收外界信息,船舶才能够安全的航行。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要求全面准确的搜集与航行有关的信息,并有效的整理和分析,进而指导具体的航行操作。同时,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顺利完成航行任务奠定基础。
3.驾驶台资源使用与引航安全
为了保证船舶顺利安全完成航行任务,除了有效利用驾驶台资源外,还应该重视引航安全。根据国际引航协会的统计数据,全世界海上事故中超过五分之四是引航事故。由此可见,引航安全是保证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因素。
引航过程是一个引航员、船舶、相关设备和船舶所处环境相互配合的过程,要保证引航过程的安全,引航员需要有效利用驾驶台的资源。
3 . 1引航安全与人力资源的使用
在引航过程中,引航员与船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要保证引航的安全,必须要有效使用驾驶台的人力资源。
一方面,引航员应与船长保持密切联系,增强信任度。船长是船舶的指挥官,掌握着一切操作的命令权。但是,相比于引航员,船长可能无法全面了解港口水文气象和潮汐潮流特点、引航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所以,要顺利安全的完成引航任务,引航员与船长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并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引航员应该充分信任船长的判断与指令,处理好权利责任冲突的地方,只有引航员和船长建立高效的配合,才能保证引航的安全。
另一方面,引航员应与驾驶台团队有效保持有效的交流。引航员在执行引航任务时,需要获取关于船舶的信息,这就要求引航员与驾驶台工作人员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同时,在引航过程中,驾驶台工作人员应该将船舶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引航员,以帮助引航员安全完成引航任务。可见,与驾驶台团队保持有效的交流,也是保证引航安全的重要环节。
3 . 2引航安全与信息资源的使用
为了保证引航的安全性,引航员必须获得准确全面的船舶操纵信息和引航计划信息。可见,对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是保证引航安全的关键。在引航过程中,引航员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与引航任务相关的信息,包括查阅资料,咨询相关工作人员等。同时,要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比如对于某个特定港口的引航任务,引航员首先要了解该港口的有关情况以及当时的水文气象和天气情况,以制定细致有效的引航方案,保证引航的安全性。3 . 3引航环节的安全
引航过程大致包括引航员登轮、离轮、航行和靠泊、离泊,在每一个具体的引航过程中,引航员都要严格按照引航流程和规范执行操作,与船舶工作人员的密切交流,保证引航的安全。
4.结语
船舶顺利安全的完成航行任务对贸易交流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船舶驾驶台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引航安全。首先考虑驾驶台资源有效使用的重要意义,然后从驾驶台资源的内容入手,分析了有效使用的内容和方法。引航安全方面,仔细分析了引航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保证引航安全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1.校园网的安全隐患
对于校园网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物理性破坏,也就是所谓的对校园网的外在设施设备进行破坏。安全威胁是电力故障导致设备断电,数据库中的信息丢失等。或者自然灾害等事故直接导致网络设备受到毁坏,网络系统崩溃,导致信息泄露等状况都属于物理破坏。其次,病毒的侵袭。现今病毒的种类以及传播途径增多,这些病毒将会直接给网络带来较大的影响,而校园网在接入互联网后,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如果网络安全防御不强,将导致用户数据丢失以及系统崩溃等状况出现。再者,受到黑客的攻击。黑客的攻击行为不仅仅是来源于外部的网络,同时也会有内部的网络参加,内部黑客对校园网比较熟悉,会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以此来影响校园网的稳定运行[1]。然后就是垃圾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信息缺乏有效的制约,这样将会导致一些不同类别的信息进入到网络,其中会有一些极端主义以及腐朽主人思想,这样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造成影响,影响学生的发展。最后,师生信息的泄露。在校园网上有大量教师以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学籍以及身份证号等,网络受到入侵,这些信息很容易泄露,导致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2.校园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1)优化系统配置。若是发现了系统中存在漏洞,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漏洞的处理主要有自身处理以及借力处理,前者就是靠系统自身的软件进行处理,禁止某项服务并且采用厂家补丁。后者则是利用第三方软件进行补救处理,可以利用防火墙以及防病毒软件进行处理,在补救之后能够对系统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及配置。
(2)建立完善的病毒防护系统。校园网要安装杀毒软件,同时要设置其自动升级,定期进行病毒的查杀以及漏洞的检查,对垃圾进行清理,升级补丁等,以此来保证服务器的安全稳定运行。病毒防护系统将会采用集中控制、分布处理的管理模式构建出统一的防护体系,建立并完善控制台,以此来实现病毒的检测工作,这也是杀毒软件远程监控的一大发展[2]。
(3)对师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现今很多校园网的师生信息容易受到泄露,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建立一个安全的信息系统,同时能够与外界网络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隔离,避免信息随意被获取。
3.校园网安全技术要求
(1)加强病毒防护。在校园网络中计算机病毒是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种,因此必须要对病毒进行有效的防范工作。一是要安装杀毒软件,及时升级,不能随意登陆不了解的网站,不要使用盗版软件等。二是要对重要的程序进行备份以及恢复,定期对其进行病毒的检测工作。对病毒进行检查是预防病毒的一种有效方式,将病毒检测与集中式管理和数据保护等功能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检测的能力,起到对病毒进行有效的防范作用。
(2)防火墙技术。防护墙主要是建立在本地网络以及外界网络之间的屏障,进行有效的访问控制,这样外部的网络无法轻易对内部的网络进行访问。同时能够对客户机以及服务器与非可信主机间的通信进行监控,以此来查看其是否满足其要求,保证其安全性。
(3)信息加密技术。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阻拦,加密的信息要由收发双方共同配合,以此来进行解密。信息加密很大程度上会提升数据保密安全,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4)入侵检测技术。该技术是具有主动性的安全防护作用,能够对外部入侵以及内部的侵袭与相关的错误操作进行全面的保护,在网络攻击前进行拦截,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在网络系统中设置一些关键点,进行信息的收集,以此来利用检测系统对其判断,以此来查看其运行是否正常。
一、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一)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注重的是身体运动,其运动的场地主要在室外,不仅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还具对抗性、激烈性的特征。由于大多数体育项目都需要借助器械等进行练习,而且许多体育活动对抗激烈,强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出现意外的机率就比较高,大多以擦伤、摔伤、扭伤为主,甚至有可能出现骨折等比较严重的现象,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困生”更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而学生若想改善身体状况,就必须锻炼,进行各种户外的身体活动,而在活动当中,就有可能产生身体上的碰撞,出现伤害现象,这样,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伤害事故的情况就会比较多见。
(二)运动器械、场地不符合安全要求
由于学校提供的运动器械、设施及场地等存在安全方面的缺陷,没有达到规定的安全标准,所以,引起伤害学生的事故出现。据有关资料显示,因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安全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占总体的29.1%,是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体育器材存在质量问题,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安装不牢固,放置不合理,场地不平整等。如篮球架螺丝松动,跨栏架破旧等,均是造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潜在因素。另外,一些小学校内存放体育器材的仓库未设专人管理,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可随意的进出器材仓库,亦会引起伤害事故;如实心铁球、铁饼等器材对于小学生来讲,都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如果不安排专人管理器材仓库,则有的学生在器材仓库内嬉闹时,很可能被器材碰伤。
(三)学生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伤害事故。
部分学生带病参加体育运动,这样,在运动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伤害事故。如心脏不好的学生参加了持续时间长、活动量大的一些项目;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段,注意力容易受外部事物影响而分散、且大多遇事急燥、自我约束能力很弱,其在体育活动当中,集体观念不强,表现的自由散漫,不按老师的要求活动,很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如在做跳跃障碍的练习当中,学生在将要起跳时,别的同学对其起哄、仍东西,甚至动手拉拽练习者,这些都可能引起伤害事故。
二、小学体育课安全事故的防范
(一)多途径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
从多个不同途径来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如举行安全操作比赛、安全研讨会等;通过校园电台、校园内部网、校园录像、校园报纸等宣传工具,对安全方面的理论与有关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内容;经由不断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在运动中懂得怎样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知晓在各种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与防范措施,主动防范危险,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与运动创伤时,自己如何进行简单的处理。
(二)所有体育教师都须增强自身的安全观念
一定要根据教学要求事先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计划与适合的安全防范办法,精心组织体育活动;在教学当中,必须要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调皮、好动,认为体育课好玩,上课站队时相互推撞,根本不能掌握力度和分寸,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较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体育项目,明确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性。所以,老师要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都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办法,以避免出现伤害情况,同时,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对安全防范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伤害的现象。
(三)加强纪律教育和课堂常规教育
纪律教育对于做好体育教学可产生非常大的作用,教师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加强纪律教育,并严格认真的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老师可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来使学生养成守纪的习惯。正所谓:“规则未立,难以成方圆”。规则显现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口令,有动作指示;行动要听指挥。另外,还要求上体育课时,学生穿运动装,不能随身带锋利的硬物,如剪子等物品,也不允许在衣服上挂饰品,要规范学生的动作,禁止学生之间互相推桑、打闹、任意行动、不听指令等,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保护方法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因种种不安定因素在实验室引发的,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使实验操作发生阻碍、失控、暂时或永久停止,并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故[1]。近年来一些高校发生的原本可以避免的实验室安全重大责任事故引起了相关部门、师生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机能学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师,多数时间是与学生们在实验室上课,保证学生们的安全也是一位教育者的重要责任,故而与学院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人员一起共同对机能学实验室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防患于未然。
1高职医学院校机能学实验室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常见类型和原因
目前,关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刘淑萍等[2]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9类: 危险化学品类、电气火灾类、压力气瓶类、放射源辐射、人身毒害类、剧毒药品类、病原微生物类、仪器设备类、化学污染类事故;温光浩等[3]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7类: 火灾、爆炸、生物安全、毒害、设备损坏、机电伤人、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由于各个教学实验室承载的教学任务不同,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有一定差别。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和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类方法,通过认真分析讨论后认为机能学实验室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容易引起以下六类事故:
1.1生物安全事故 生物安全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微生物实验室,也可存在于机能学实验室。机能学教学实验室负责的近90%实验项目需要借助于实验动物完成。实验动物在运输过程可能被携带上病菌、病毒或寄生虫卵等,对师生的健康和实验室环境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
1.2危险化学品和药物的毒害事故 其中的药理学实验常涉及一些急性药物中毒实验,便于学生观察药物的毒性作用及解救方法,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及解救,此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有机磷农药是有剧毒的。如果实验者在做实验时不了解其化学性质,缺乏个体安全防护或操作错误都易导致事故发生。
1.3环境污染事故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对生态环境有害一些试剂或药物(如麻醉剂、有机磷农药等)、体内使用了有害药物的动物尸体及动物排泄物、一次性注射器与针头等废弃物,如果不能有效回收和恰当处置则可能会污染环境(尤其土壤、地下水、大气等)。比如,实验中被剪落的动物的微细绒毛及其夹带的微尘悬浮在实验室空气中并被局限于实验室,易造成实验室空气污染。
1.4外伤事故 多数机能学实验不仅需要家兔、大鼠或小鼠等实验动物,而且还需要借助于手术器械来共同完成,但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捉拿动物方法不当可能会被动物抓伤甚至咬伤;在使用手术刀、手术剪等手术器械时操作不当可能会误伤自己或周边的同学;如果外伤时未及时、正确处理还有可能合并感染,继而再引起生物安全事故。
1.5火灾事故 机能学实验基本上都需要使用计算机及生物信号处理设备来完成整个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处理,而且每个实验室(约55m2)需配备6套设备,如果供电线路老化,又超负荷运行或及操作不当均易引发火灾。
1.6设备损坏事故 包括设备的硬件损坏和软件运行故障。计算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是机能学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设备。设备的硬件损坏主要由线路故障引起的突然停电、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和因操作不当、缺少保护装置等人为因素引起;软件运行故障主要是使用者误操作或软件运行程序遭病毒感染及恶意插件篡改导致设备故障,影响实验室的正常工作。
由于学院要求实验室主要是保证教学不允许从事科研活动,且多数实验设备应用范围较小,因而其他类型的安全事故在机能学实验室发生几率很少。
2高职医学院校机能学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2.1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是隐匿的、不确定的,所以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常常容易被忽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指出在实验室安全工作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教育不足[4]。统计资料显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故与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有关[5]。可见,一些高校在发生实验室安全重大责任事故之前对于实验室安全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1.1院校领导的安全意识不足,未建立统筹负责安全的专职机构、未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 教学与科研仍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因而院校往往对安全工作的整体重视不足。当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校园安全工作由单位的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安全职责不是十分明确,兼职人员精力有限且缺少训练,导致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明;同时,由于缺乏专职负责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难以组织、制定校园各部门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安全工作体制不健全,安全管理不落实,安全检查不到位,导致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早期防范的作用减弱,安全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
安全是高校实验室能够很好地承担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院校领导应加强安全意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安全工作可持续的有效进行:①建立统筹负责安全的机构,并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②在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充足的前提下,由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安全责任人,并对其负责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履职情况纳入年终考评,增加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或给予一定奖励以表达对其安全工作的肯定并提高其积极性;③逐步建立一整套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针对不同功能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的特殊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规范和要求,并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④组织各级安全工作责任人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使其熟知各部门的安全隐患及有效应对措施,能够在日常的自我安全检查过程中以较为专业的眼光及早发现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2.1.2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不足 一项调查[7]表明,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所处实验环境的基本安全设施,缺乏安全逃生、消防等方面的知识;超过50%学生忽视在实验中对自身的保护,如不穿防护服,在实验中饮食等。从事实验活动的主要人员是学生、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其中学生不仅人数众多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因此做好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所以应力争从源头解决问题。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安全素养和遵守安全规则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安全责任感,在校园内形成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比如,组织编写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开设安全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或在师生中组织"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就对实验室安全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安全教育培训真正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6]。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安全考试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2.2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日常演练不足 由于学院领导或安全职能机构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或资金不足,仅强调安全教育理论,实践演练机会少甚至缺乏,一旦实验室出现突发事故很容易引起慌乱,使事故的损失加重。
为了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实验室突发事故,在事故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提早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完善的应急预案,能够让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或广大师生在事故发生后尽可能避免慌乱,使事故迅速得到有序处理或及时控制,将事故的损失减至最小。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体制、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5]。为了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够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应对、有效地处理,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定期演练,尽早熟悉应急预案,并根据实践演练情况使应急预案得到进一步完善。
2.3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必要硬件条件不足,使安全隐患增加 实验室供电线路设计不合理、陈旧老化,安全设施不足、缺少维护,消防设备配备不足或过期失效,实验室面积较小、通风不良,安全通道不通畅等均使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保证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及时配备必要的安全环保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通风柜、消毒柜、消毒液、洗眼器、口罩、医用橡胶手套等以减轻实验室污染,增加实验者个人安全防护以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及药物的毒害事故的发生;安装必要的检测、监控设备,配备足够的通用安全设施,如灭火器、烟感报警器等便于及早发现和控制实验室中的火灾事故;根据实验室功能,合理设计实验室水电线路并定期检查维护减少火灾隐患。
实验室安全既是保障实验室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验室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更是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不同实验室的功能不同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有所不同,而安全教育又是实验室安全的基本保障,师生作为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应及早了解所处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类型及应对策略才能保障实验室安全。加强各种安全教育是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素养、形成校园安全的氛围和安全文化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实验室的长期安全稳定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丁珍菊,方能虎,张建平.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414-420.
[2]刘淑萍,尹云,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6,9(2):127-129.
[3]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4]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
当前,我国中小学正进入安全事故多发期,学校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及家长的利益。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根据形势,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危害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安全如同矿山、交通安全一样,不应也不能出问题,一旦出问题就可能是大问题,就可能是伤及人的生命安全的问题。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后果不仅直接造成学生的人身伤亡和损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进而产生畏惧心理;对于受教育者家庭来说,更是苦不堪言,悲痛欲绝;对于育人机构――学校来说,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活动被打乱,学校声誉受损,面临较大的社会舆论和经济压力。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诱因
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过失和疏忽,又有客观上的条件限制和不可抗力。也就是说任何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单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然。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意识淡薄。
无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个人和家长,在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方面表现得都较为淡薄。有些学校片面强调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注重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学校安全工作及其防范举措,认为只要不出大事就没有事,对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缺乏有力监督和保障,使一些原本可能避免的校园伤害案件不断发生。另外,中小学生由于生性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好奇心强,且处在身心发展的低级阶段,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
2.安全管理疏漏。
绝大多数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疏忽和纰漏,这是校园安全事故出现的又一诱因。如一些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存在着明显的不安全隐患,校舍管理不严、食堂不达标、体育器材和实验设备老化、教学仪器设备未能及时修复等,致使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安全教育滞后。
学校安全保护意识缺乏,安全制度不健全,更缺乏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往往是出了事情才会想到对主体进行安全教育和演习,疏不知已为之过晚。更有些学校打着安全教育的幌子,蒙蔽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安全教育完全流于形式,这些都为校园事故的发生留下了潜在的隐患。
4.安全法规现盲点。
校园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会涉及多方面的责任。目前,我国也仅有一部专门针对此类事故进行法律规定的条文,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里面对不同情况下的学生伤害事故进行了大体上责任的划分。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细节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和介绍,尤其是对于一些多原因事件,并未提出明确的责任归类,出现法律法规上的盲点和漏洞。
三、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举措
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带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了严重的人身伤害,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对该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
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和在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坚决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为了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应首先建立和完善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如保安制度、值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要对学校的建筑物和各种教育教学设施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避免各种危害学生事故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在校园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培养其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远离各种危险,积极主动地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2.构建安全工作网络,营造健康社会环境。
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中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保护其身心健康和安全,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社会各界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共同构建社会安全网络,最大限度地降低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大环境。
3.健全安全法制体系,提高教育立法质量。
用法律手段规范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校园事故中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之外,我们迫切需要出台一部专门为校园安全事故作出详细规定和责任归属的法律条文,以便参照执行,公正合理地处理各类校园伤害案件。同时,利用法律手段,督促和要求学校及受教育者家庭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保证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人身权利。
综上所述,校园安全事故不可小视。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建设者,他们的安全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希望中小学校园、学生远离危险,远离伤害,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敏.浅谈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承担[J].魅力中国,2009,(10).
[2]余孝忠.校园安全事故透视[N].记者观察,2001-07-15.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89-04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知识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食品安全法》定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王亚娟等[2]认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餐饮业处于食品生产链的末端,因此餐饮业的安全对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在餐饮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程度层次偏低、食品安全知识淡薄、营养知识缺乏及存在一些不良的从业行为问题,而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其R抵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良好手段[3-7]。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职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基线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干预,旨在通过培训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水平,并把培训作为在职餐饮从业人员教育的常态化手段,以期减少食品安全发生风险,保障就餐者的身体健康。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5~7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我院各区餐厅内包括服务员、厨师、厨师长、采购员、洗碗工、管理员等岗位的在职餐饮从业人员共63名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使用封闭式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获取资料,问卷参考有关文献[7-8]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岗位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获取知识途径、接受培训后的感受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问卷评分采用赋值法,知识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知道均计0分,满分为20分(按百分制计算≥12分为及格)。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填完后检查无缺选、漏项当场收回的方式收集资料。
2015年5月上旬开始基线问卷调查,在5月下旬~7月上旬进行干预,包括请疾控中心专家和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员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集中讲授食品安全知识与营养知识各1次,集中授课间隔时间约1个月,其间印发食品安全知识、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要求及操作规范的宣传材料1次,现场讲解主要在基线调查和学习宣传材料时进行。上述干预方式结束后再次填写问卷。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2 干预效果评估
调查对象干预前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及格率为68.3%(43/63),干预后及格率为96.8%(61/63),干预后及格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正确回答率除“餐饮从业人员工作时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3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余其他各项干预后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调查对象对培训后感受
63名调查对象中,66.7%(42/63)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很有必要,30.2%(19/63)认为有必要,只有3.2%(2/63)认为无所谓或没有必要。
3 讨论
3.1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一般情况分析
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应该是对餐饮从业人员的一般职业要求。有研究表明,目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距保证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还很不相称[9-10]。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是普遍存在现象。本调查显示,我院餐饮从业人员主要为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5.2%,与徐建华等[11]调查结果一致。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有时会制约他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理解,导致工作时忽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安全意识差。因此,开展对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培训,并定期考核培训内容,加强对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与管理,以弥补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本调查对象的从业时间主要分布在4年以下和10年以上,占77.8%;而从调查对象的岗位分布来看,服务员和厨师占74.6%,他们是餐饮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也是培训的重点对象。
3.2 重视食品安全的源头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是指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发生,应对食品生产加工时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有效地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危害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对和补充[12]。备餐时间是服务员应掌握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点,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是厨师应掌握的知识点,这两点的掌握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备餐时间和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这两个内容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干预前正确回答率分别为28.6%和11.1%,而干预后为55.6%和57.1%,干预后正确回答率虽有所增加,但仍有近二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未掌握,应引起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餐具消毒是为了把好“病从口入”的关口。何庆明等[13]和彭国芳等[14]研究表明,餐具消毒的总体合理率分别为62.75%和73.25%,由此说明餐具消毒状况不容乐观。而餐具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餐具消毒效果的直接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掌握情况在干预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调查前正确率为69.8%,调查后为68.3%,即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还未掌握该内容。分析原因可能与实际工作中不经常使用煮沸这种消毒方式有关。而对于“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这个选项正确率调查前后虽差异不显著,但掌握率较高,特别是干预后达100%,可能与调查对象平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重视,认识到扁豆、豆浆在制作时应烧熟煮透道理和危害。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如果失去控制都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全过程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基本原则[15]。
3.3 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
据研究调查显示,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多,占历年总中毒人数的58%~72%;食物中毒的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食物中毒的时间从2月份开始逐月升高,9月份达高峰[16]。提示管理者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如从每年的4~5月份开始安排培训)可强化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并从思想上引起对食物中毒的警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保障就餐者的安全。
本调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3个方式给予干预,即集中授课、印发宣传材料及现场讲解的知识培训,结果干预前后的知识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及格率有所提高。干预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进一步尝试其他方式,如参与式的、情景再现、角色互换、知识竞赛、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加深餐饮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长期掌握,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参与性。
定期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保障[17]。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关于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k法规定每年有不少于40 h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把培训和考核(包括相关内容和技能考核)作为每年在职餐饮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议与年终绩效考核、经济效益、晋级等挂钩,对在职餐饮人员积极参与培训、考核是一种激励。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调查结果显示,有96.9%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必要。
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食品安全风险往往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和不可逆的损害,为避免这种结果,不少国家都采用了预防性原则[15],如欧盟、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将预防性原则作为食品安全基本法[18-22]。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也是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餐饮加工与服务相关知识及要求的培训等即是预防食物中毒、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体现。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培训,是在职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降低食品安全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实践证明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加强监管都是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应不断优化我国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细化餐饮服务行业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经常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对不按要求操作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加大惩罚力度,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卫生防疫中心.食品安全知识[J].食品安全导刊,2014(9):17C23.
[2] 王亚娟,蒲芳芳,李晶晶,等.四川省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初步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4):321-324
[3] 余淑军.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123-125.
[4] 金伟,顾沈兵,华盛荣,等.上海市某地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3):257-264.
[5] 李香亭,陈道ィ俞爱青,等.上海市虹口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行为、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769-773.
[6] 张振奎,高强,姚明解,等.汝阳县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 24(3):200C206.
[7]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一本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8]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
[9] 张兰发,李云蕊,赵杨艳.2011年诸城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13, 19(1):41C45.
[10] 范秀红,黄旭,朱锦华,等.广东省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82C1485.
[11] 徐建华,李荔,刘安,等.广州市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4):484C487.
[12] 蔡东联.营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3] 何庆明,艾君涛.2012-2014年锡林浩特市餐饮业餐具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5):487-488.
[14] 彭国芳,王士花,安世慧.餐具消毒在餐饮服务行业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37.
[15] 任瑞平,文静,任波.新食品安全法的十大亮点(一)[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7):1-6.
[16] 罗海波,何来英,叶伟杰,等.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1):43-49.
[17] 张文,雷月萍,张慧丽,等.北京市大兴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调查[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5):34-36.、
[18] 王磊,伍丹,刘淑君,等.营养个体化供给对母婴体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6):68-70,93.
[19]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基本法及其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0] 陈燕辉,匡庆贵,朱三玲,等.饮食营养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 6(7):121-123,191.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68-02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老龄化社会已然来临,同时基于我国“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大量存在,导致人们对于老年人生活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强。为了满足于日渐增长的这一社会需求,各种类型的养老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一方面满足了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但另一方面也由于各类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养老院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问题,致使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怎样应对这一问题,提高养老院的消防安全保障,便应引起有关养老院工作人员、政府及消防部门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1 目前养老院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1.1 建筑耐火级别低
目前许多养老院均是从老建筑上直接改造而成的,甚至部分木质结构、砖瓦结构的建筑仍在继续使用,这些建筑由于建设时间长,普遍都存在着屋面老化、破损、开裂等情况,同时在内部装饰与消防疏散通道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易燃材料,因此天然性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同时,此类老旧建筑往往也并未能够依据有关的建设标准采取防火设计,使得建筑物普遍存在着空间布局不合理、防火间隔距离不足、在火灾发生时无法及时分隔等问题,一旦出现火灾险情便会迅速扩散,引发大规模的火灾事故[1]。
1.2 用火用电不规范
在部分养老院当中,其厨房与居住场所甚至安排在同一栋建筑当中,甚至有的厨房就直接放在楼梯间中,场地极其狭小并未采取适当的防火隔离,在厨房当中所应用的液化天然气或其他易燃介质,一旦引发火灾问题,其最终所导致的后果危害将难以想象。大量的养老院中其电力线路的铺设也不符合标准要求,普遍存在着私接乱拉现象,因此将会导致电线短路或接触不良受热而引发火灾问题;甚至有的养老院因为用电量经常超负荷而频繁出现跳闸情况,其为了省事图方便而私自更换保险丝,从而造成在电力线路超过载运行时不能能够及时熔断而导致线路起火;一些老年人在房间内点蚊香、吸烟等行为也会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1.3 消防设施与器材配置不足
绝大部分养老院,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养老院其经营者常常是对相关的消防设施了解程度不足,抑或是为了节省成本支出,未依据有关规定要求布设室内外消防系统,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的养老院数量则更是少有。一些情况更加严重的养老院甚至连最基本的干粉灭火器都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数量进行配置,抑或是灭火器已经过期也未能够及时予以更换。上述问题均会导致在火灾出现的第一时间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扑救,从而导致原本仅是小型火灾最终演变为重大火灾,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2]。
1.4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经费有限,绝大部分养老院所聘请的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均缺乏专业性,且常常都是年龄较大者,这些管理与护理人员自身对消防安全管理知之甚少,相关的消防制度与职责落实不到位十分常见,主动检查与预防消防隐患则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未经过专业化的消防安全培训,存在着严重的消防安全意识缺失情况,消防法制观念不强。而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年人通常年老体弱,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且行动迟缓甚至存在障碍,因此很难在火灾发生时及时躲避,较易受到火灾事故的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提高建筑耐火级别
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养老院建筑的耐火级别最低不低于4级。在建筑耐火级别为3级之时,其楼层高度必须为1层与2层,而建筑耐火级别为4级使仅可将养老院设置在1层。这主要是由于在3、4级耐火级别建筑当中一旦出现火灾险情便会在短期之内迅速发展扩大,老年人行动多有不便,疏散起来难度较大,非常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为了提升养老院建筑的抵御火灾能力,减少人员伤亡数,应当将养老院建筑的耐火级别提高到不低于2级的水平[3]。
2.2 制定消防规范标准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提高对养老院的资金支持力度,对于养老院而言也应借此契机,及时加强有关的消防应对措施,制定出相应的消防规范标准,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及时予以消除。相关的消防部门也应当同民政部门加强联系,及时掌握需改造的养老院项目,以便能够为有关的建设单位提供一些消防设计建议,从而在养老院改造的设计阶段便充分考虑到消防安全设计;针对新建养老院也应制定出科学性的消防规范标准,将人、物的承载能力进行充分的考量,对养老院的经营规模提出合理化的控制要求。
2.3 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与器材
同样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针对超出设置标间的养老院建筑,应当在室内、室外同时设置消防栓、火灾自动报警等系统,同时还要对楼梯间及安全疏散通道等做好合理的规划。并在这些重要路口设置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识,同时有条件的养老院还可配备消防软管卷盘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养老院还应当配备充足的灭火器材设备,并将之放置于方便取出并应用的位置,加强定期检测与维修工作,针对过期的消防器材及时予以更换,确保一旦发生火灾险情能够在第一时间有可用消防器材来对其进行扑灭[4]。
2.4 加强消防教育宣传力度
组织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开展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常识的学习,将消防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工作,确保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够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以便能够在火灾发生的初期便对其予以扑灭,要能够掌握人员疏散方法。对于所聘用的养老院管理及护理人员要针对其在上岗之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工作,确保其经过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工作,利用宣传学习工作的持续开展,来促使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价值,以及自身所肩负的工作职责,促使其能够从主观思想上加强重视,转被动为主动,进而逐渐提升养老院的消防安全意识。
除了对养老院工作人员要开展消防教育宣传工作,对于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也应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向他们讲解消防安全制度,使其能够认识到错误用火、用电、用气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有关的火灾预防常识,掌握逃生路线以及自我保护及求助方法,从而促进老年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得以全面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养老院的消防工作有着其特殊的复杂性,老年人群的思想意识与行动能力均较为迟缓,在面对意外突况时往往不能够及时察觉。因此,作槔夏耆说闹匾生活场所,养老院的消防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火灾情况,很有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对此,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在养老院中开展好消防安全防范工作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意义,要能够以全新的理念与技术来确保养老院不发生大的消防安全灾害。
参考文献
[1] 张苏文.养老院消防设计浅议[J].中国西部科技,2014(7): 83-84.
中图分类号:TU714;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35-0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是存在较大火灾隐患的区域,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在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及公安消防部门的有效监督下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要从根本上预防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建筑施工现场起火原因
1、 建筑施工现场在平面布置和划分工作不当
在建筑施工中,很多施工企业在搭建施工场地和摆放施工材料方面都有着巨大的随意性,施工现场虽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功能区划分,但是在区域划分的效果上无法达到预计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发生了火灾,火势根本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性废弃物处理不当
相关部门经过了详细的研究调查之后发现,在很多工程的建设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漆、锯末等,这些原料都有着很强的可燃性,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没有非常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区域对材料进行有效统一的规划,有些施工企业甚至会对这些废弃物进行集中的燃烧,这样的话就会给施工现场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损害。
3、施工人员在操作不规范,技术标准的采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就开始了建筑的消防建设,有些单位虽然已经获得了相关单位的批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按照原来的施工标准和计划来进行建设,甚至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将大量的可燃材料应用在建设中,这样就会对建筑本身的耐火等级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建筑本身需要承受的火灾隐患,有些工程建设还会出现明显的偷工减料的现象,还有很多室内建设材料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的防火措施,有很多的装修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遮挡了消防措施,同时消防通道的建设数量也比较缺乏,疏散通道设计的宽度也无法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这样也给建筑埋下了严重的火灾隐患。
4、 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的不足,给消防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
由于建筑施工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承包单位的数量也非常多,这也给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即使出现了火灾隐患也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棚的构建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分区上也有着很大的问题,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建筑的耐火等级非常低,在防火间距的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消防设施的建设上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施工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在消防意识上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火灾,就一定会给很多人员带来重大的伤害。
5、 消防器材的配备数量不足,消防通道存在堵塞现象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在一些是工程的施工现场,只是配备有少量的灭火器材,甚至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工地根本就没有设置消防器材,一些施工人员为了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便利,将一些可燃物品直接堆放在了施工重地,这样就会给施工现场的消防通道造成堵塞的现象,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火灾,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措施
1、强化施工队伍管理和消防安全培训, 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
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法规规定, 从事建筑施工、装修施工的单位, 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 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经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未取得资质证书的单位或个人, 一律不得从事施工作业。施工单位要制定消防培训计划, 对临时招募人员要开展经常性培训活动, 使其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和防火灭火技能, 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对重点工种人员的培训;电工、焊工必须持有关部门颁发的培训合格证方可上岗。
2、加强现场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可燃材料管理
施工现场往往大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 如木龙骨、胶合板、宝丽板、塑料板、刨花板、麻袋、聚氯乙烯材料等, 这些材料随意堆放现象十分严重。在施工现场电焊、气割溅出的高温火花及灼热物体以及其它明火( 如烟头) 掉在易燃、可燃材料上,极易引起火灾。施工现场还经常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 如油漆、汽油、香蕉水等,这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存放常常无专用仓库, 随用随放, 且不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通风等安全措施。施工作业中不严格遵守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储存、使用、操作规定, 极易引发爆炸等伤亡事故。
3、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
施工单位要确定一名经过消防安全培训合格的电工,正确合理地安装及维修电气设备,经常检查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线路接头是否良好、有无保险装置、是否存在短路发热、绝缘损坏等现象; 电气设备周围是否有可燃物,尤其是危险物品库房内电气设备、灯具是否符合防爆要求。
4、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
建筑施工现场的各个楼层和重点防火部位, 要设立临时消火栓, 要配备齐全的手提式灭火器、消防水桶、消防沙袋等灭火器材。各种消防器材一定要放在明显和方便提取的位置, 并作“消防用品, 不得挪用”的明显标志。要落实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水源供给, 在设备安装施工阶段,宜最先安装消防水管及其相关设备, 提前供水。建筑工地内要设置标明楼梯间和出入口的临时醒目标志, 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和障碍物, 特别是那些可燃、易燃的物品更要坚持每天清理, 确保发生火灾时现场施工人员和消防人员下行、上行畅通快捷。
5、明确主体责任,加大防火检查巡查力度
公安部有关条令规定,在建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实行施工分包或转包的,由分包或转包单位向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工程总承包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对于在建工程多方施工的情况,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各方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划分责任片区,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工作网格。在明确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的基础上,防火巡查检查是在建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重点。各施工现场应当明确开展每日防火巡查检查的人员、频率、内容,强化防火巡查结果的处置,确保发挥作用。通过走访、调查个别施工现场的防火巡查情况来看,施工现场防火巡查工作,应重点从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消防器材配置是否到位、消防水源是否正常、明火作业程序是否规范、用电是否规范、可燃易燃材料堆放区是否管理得当、应急情况处置是否到位等情况开展,施工作业时应每隔一个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不施工作业时应每隔两个小时开展一次防火检查,确保消防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所以必须要关注建筑行业的安全发展,只有解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隐患,才能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十分重视施工现场的消防管理,因为这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云波.建筑工地火灾成因分析及消防安全管理对策[J].建筑安全,2013,13(11):119-124.
医学类高职院校拥有设备齐全、品质精良的各种化学实验室,并且针对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专业学生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医用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易燃、易爆、有毒、具腐蚀性等危险化学试剂,如若缺乏相关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容易引发实验事故,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丰富学生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保障安全,构建和谐、稳定、平安的校园,维护自然环境,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一、存在的问题
从近三年来基础化学课程从教经验来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极度缺乏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前
学生不提前预习,对实验目的、原理、内容一知半解,经常出现看一次教材做一个步骤的情况。相当数量的学生着装不规范,部分学生不穿实验服;女生披散长发进实验室;夏季身着短裤、短裙、拖鞋,将大部分皮肤暴露在外;冬季将棉服穿在实验服外面,帽子、手套、围巾不取下就做实验。
2.实验过程中
偶有学生带饮料、食品进入实验室,边做实验边进食;不按要求佩戴护目镜、使用通风橱、摆放药品和仪器;态度不端正,边做实验边聊天,甚至出现追逐、打闹的现象,实验室环境嘈杂;取用药品的方法、用量不规范,抛洒滴漏;操作不规范,时常损坏仪器,并且不及时清理和报修;遇到紧急情况,第一反应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询问,不懂得独立思考、及时处理,且不清楚实验室的应急处理设备的具体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
3.实验结束后
学生不及时整理实验台面、药品试剂架和水槽里的残渣、水渍、废物等,随意处理实验废弃物,时常造成下水道等管路堵塞,对环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不及时关闭各种仪器,既耗费能源,又减少仪器使用寿命,还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课后很少反思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以上问题,在医学类三年制、五年制学生中均有发生,五年制学生更易犯此类错误。
二、原因分析
1.抵触情绪
近年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化学这一门学科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人们谈化学色变,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科。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庞大、繁杂,题海浩瀚,高职学生不免会对化学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在药学、检验和护理专业中,由于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部分学生更是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满足于课程考核过关,不愿意去了解化学实验的相关安全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异地就学,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学生接受实验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不同,造成入学后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在新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高职院校校课程体系缺乏对化学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一般不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往往将其作为辅技能训练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由于课时限制,在实验课程编排中,教师更注重实验内容的完成和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并不系统讲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只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每次实验的具体项目和潜在危险有针对性地做提醒和示教。采用此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是零散、不全面、不连贯的,因此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差。当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惊慌失措,不能及时联想、调用过去所学及时处理。
4.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占课程考核比例低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考核,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课程总评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10%~20%,其中对于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考核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是造成高职学生化学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三、对策
1.深化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加强实验考核过程性评价
为了让高职医学类专业学生增强化学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力求够用、实用,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考核评价纳入实验考核范畴。对于高职新生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教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对于老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强化安全意识。在实验考核的过程中,从实验态度、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安全设备的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工作、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反思总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提高考核结果在总评中所占比例。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更是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科学。教师应联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减少课程讲堂讲授、笔试这种传统的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教学考查模式,多邀请国内专家进院校开设化学实验安全知识讲座;与院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联合举办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给予优胜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利用学校的微博、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和推送相关化学安全知识;定期和院校保卫部门开展化学实验事故安全演习。
3.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德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高等职业学院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理论和实验教师定期培训,从药品管理、实验准备、实验规范、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理等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适当增加实验辅带教师的数量,提高师生比,消除主带教师和实验教师在实验课程中无法照顾每一位学生情况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岳玮,吴琼.化学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J]. 考试周刊,2014(70):143-144.
[2]单贺年.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1):42-43.
[3]赵良厅.情感教育如何促进化学教学效果[J].学园,2013(35):124-125.
中图分类号:T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007-01
0 引言
密封是保证液压系统正常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装置。在液压、气动系统中大部分泄漏是由于密封失效造成的。目前常用的密封件以其断面形状命名, 有O 形、Y 形、Yx 形、V 形以及组合式密封等。O 形密封圈的横截面为圆形,可作为油、水、气体等各种流体的密封使用,有静密封和动密封2 类。O 形密封和密封装置的性能和可靠性是衡量系统设计与制造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密封不当,会引起元件和系统的内、外泄漏,不仅会使系统的容积效率降低,严重时会建立不起压力而使系统无法工作;外泄漏还会弄脏设备,污染环境。因此,正确使用O 形密封圈对保证液压系统正常工作十分重要。
1 O形密封圈的工作机理
O形密封圈是流体动力系统中使用最多的密封形式。由于O 形密封圈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性能良好、摩擦力小、沟槽尺寸小、易制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液压与气动元件中。
O形密封圈的工作机理:把O 形密封圈装在密封沟槽中,通过油(或气)的压力使其发生变形,向沟槽一侧挤压,封住被密封的接触面,使液流(或气流)不得通过,如图1所示。这种密封在流体动力系统中密封效果良好,但是,如果O 形密封圈的设计和使用不当,也容易造成密封性能的失效。
2 液压系统对密封圈材料的要求
(1)在液压油中有较好的稳定性,即体积变化小,膨胀、收缩率小,不易溶解、不会引起硬度的变化;当温度在使用范围内变化时,弹性和硬度变化要小;
(2)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适宜的弹性,在液压油中压缩复原性大,永久变形小;
(3)耐磨性好,摩擦系数小,运动灵活,工作寿命长;
(4)结构简单,加工、使用、维修方便。
3 O形密封圈正确的安装方法
(1)安装过程中不允许出现O 形密封圈被划伤和位置安装不正,以及O 形密封圈被扭曲等情况;
(2)装配前,密封沟槽、密封耦合面必须严格清洗,并对O 形密封圈装配中的触及面涂剂;
(3)为了防止O 形密封圈在安装时被尖角和螺纹等锐边切伤或划伤,应在安装的轴端和孔端留有15°~30°的引入角;当O 形密封圈需通过外螺纹时,应使用专业的薄壁金属外套,套住外螺纹;
(4)要防止漏装和使用报废的O 形密封圈。
4 引起O形密封圈失效的原因分析
4.1 结构设计问题
O 形圈压缩率过大造成密封过早磨损;配合间隙太大造成密封圈被挤入间隙;密封槽太宽,摩擦力大,易发热,造成密封圈爬行或损坏;密封槽太窄,因射流造成密封圈磨损;配合表面太粗糙,密封圈磨损剧烈;管接头与压力、使用条件不符,因振动或高压造成密封泄漏。
4.2 安装问题
安装工具不合适,采用起子等锐角工具,造成密封圈损坏以至过早发生故障;安装不当或安装行程太长,O 形圈扭转或由于螺旋断裂而泄漏;安装时密封边扭曲,起动时密封圈发生翻转泄漏。
4.3 密封存放问题
由于包装不好,当灰尘贴在密封圈上或异物刮伤密封圈,使用者未检查就安装;密封圈的断面受损,影响密封效果;用铁丝、绳子悬挂密封圈会加速橡胶变质和尺寸的变化;在阳光照射或靠近热源的地方会加速密封圈老化。
4.4 油液污染问题
由污染颗粒造成密封圈磨损引起泄漏,尘埃通过刮环密封进入导引件而引起功能性损害;油中有水造成液压油水解(如聚氨酯);系统中有固体颗粒,造成密封圈研磨磨损。
5 O形密封圈的常见失效形式及解决措施
5.1 O形密封圈在安装过程中损坏
原因: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动、静密封中。主要原因是密封沟槽上有尖锐棱角或导入的倒角不符合标准,安装时没有涂抹油,从而使密封圈被尖锐的刃口切伤、发生扭曲或卡住,表面产生凹(或凸)痕、起皮或剥落现象;
解决办法:按照设计要求加工密封沟槽,不得留有锐边,安装时在沟槽及密封圈上涂上油液,当O 形密封圈通过螺纹时,在螺纹上套金属薄片或带等,以使密封圈顺利地插入。
5.2 O形密封圈磨损
原因:这种失效形式多出现在有相对移动和振动的密封中,可通过观察密封圈与滑动面接触部位磨耗量来判断。主要原因是:密封的滑动表面粗糙,导致密封圈过早磨损;密封滑动表面太光滑,使密封不良;油液系统中含有污染颗粒;
解决办法:按照推荐的加工粗糙度来制造,保证滑动面与密封圈在运动过程中充分(主要是内部),保证系统中过滤器精度,用耐磨性更好的O 形密封圈材料,如聚氨脂橡胶等。
5.3 O形密封圈受热硬化和氧化
原因:由于工作温度超出正常使用范围,使弹性体硬化,增塑剂蒸发、氧化,导致密封圈产生与作用压力方向垂直的小的表面裂口,从而出现了局部凹痕或开裂现象。这种失效主要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动静密封或与其他空气污染物接触的密封圈上。
解决办法:采用抗氧化性能较好和耐高温的材料,降低系统油液工作温度。
5.4 O形密封圈用后呈扁平形状
原因:主要原因是密封圈的材料弹性和抗热性能差。O 形密封圈在液压系统工作介质中使用一段时间后,常出现密封圈过度膨胀,压紧力增大的现象。这是由于密封圈在生产过程中,橡胶硫化不够完全,因而在压力的作用下,密封圈截面的三边被压成扁平形状;
解决办法:应采用低凝固性能的橡胶材料。在一般工况下,选用耐热橡胶材料(因在工作中摩擦会产生热量)如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等;确认密封圈材料应与所使用介质相容,检验密封圈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6 结束语
O形密封圈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性能可靠等优点,在液压元件及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O 形密封圈的工作机理、失效形式、失效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分析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O 形密封圈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灏.密封[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2] 章宏甲,等.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07-02
消毒供应室是负责医院无菌医疗器械及一次性物品的供应科室,既负责全院无菌医疗器材的发放,又肩负着全院各临床科室污染再生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和发放。工作中接触许多感染原因不明且又危险性极高的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品,有发生职业损伤和暴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以及客观环境如:化学消毒剂、高温、噪音等潜在隐患,操作不慎会导致感染、中毒、烫伤等[1]。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噪声环境中。如何做好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改变使用防护态度和行为,减少职业隐患的发生。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有床位1773张,消毒供应室负责全院所有病区、门诊、手术室等临床科室的复用器械、自备器械、氧气湿化瓶、手术器械等物品的集中处理、配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发放。供应室工作人员共有17人,其中护士10名,消毒员2名,合同制工人5名;拥有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名,助理护士2名。
2 危险因素
2.1 物理因素
2.1.1 噪声 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各类清洗机、空气消毒机、烘干机、高压灭菌器等,以及各种不锈钢器皿之间发生的碰撞。长期工作在噪声大于90分贝的环境中,可能影响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使听神经受损,听力下降,导致焦躁、耳鸣、血压升高、失眠等[2]症状。
2.1.2 温湿度 由于清洗工作岗位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专用鞋,护目镜等体内水分不易排除。清洗机,烘干机,高压灭菌器在使用时散发的热量水汽使室内温湿度明显升高。清洗机开启舱门,卸载物品时设备内温度大于93度,烘干温度高达120度,操作不慎会被烫伤,并对人的眼睛,皮肤,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1.3 光污染因素 工作时全部开启日光灯,查对包装需要强光照射。另外紫外线照射是供应室空气消毒物体表面的主要方式。消毒和检测时会辐射到人体表面,引起灼伤、红斑、皮肤过敏等症状。
2.1.4 布类纤维 各种布类辅料在包装时,极易引起大量的粉尘和纤维在空气中弥散飞扬,刺激呼吸道及眼睛,使其受到伤害。
2.1.5 锐器伤害 供应室每天回收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再生医疗器械。在清点、分类、清洗、包装时,被锐器刺伤,导致感染机会大大增加。
2.2 化学性危害 供应室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等,对人体皮肤、眼睛、呼吸道、神经系统等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长期接触可引发皮炎、哮喘等。多酶清洗剂危害更甚、如果工作时将其溅到皮肤会造成伤害,对呼吸道也有一定的刺激性。
2.3 生物性因素 供应室每天回收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穿刺针、管道。这些在冲洗过程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呼吸道而致感染,伤害则更大。
2.4 生理心理因素 由于工作性质和场所的特殊性,工作繁重琐碎,长时间站立,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单调重复,装缷较重物品,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差,容易造成身体不适,尤其是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心理疲惫等[3]。
3 职业安全防护
3.1 建立完善制度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学习,普及医院感染知识。
供应室工作人员健全的职业防护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保护,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实行有序的发放原则,收集各临床科室的信息和建议,增进沟通协调,统筹利用时间,进一步规范优化消毒供应的运送流程。通过网络系统根据各科室需求请领,规范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下送管理。供应室是医院医疗用品的供应中心,我们应该尤其重视供应室工作的危险性及缺乏防护意识的危害性[4],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及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宣教。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物品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等医院感染知识考核,对新到供应室的人员进行消毒供应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重点培训,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制度教育和规范操作学习。让其从思想上重视对自身进行保护的必要性,自觉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实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职业伤害,确实提高职业防护的效率。
3.2 强化工作人员屏障保护
3.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为减少噪声的损害,应该注意各类机器的保养和维护,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手册定期对清洗消毒器、灭菌器进行日常清洁和检查,保养和维修,轴轮要经常加剂保证仪器性能运转良好。各类灭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轻拿轻放各类不锈钢及用品。安装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室内的水蒸气排放。及时关闭水电气各种阀门,降低温度和湿度。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者需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操作程序,配有高温手套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物品包装使用一次性医用包装纸、减少布类纤维污染。不经常使用的器械包用纸塑包装,使诊疗包使用有效期从1周延长到半年。降低包装成本,提高质量,减少工作量[5]。
3.2.2 化学品的防护 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配置及使用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防护镜,防止溅到眼睛、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
3.2.3 生物防护 工作人员在器械回收、分类、核对、装载、刷洗、检查、整理过程中,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鞋套,预防被锐器损伤皮肤或污染液溅入黏膜。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被朊毒气、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工具,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作人员安全。
3.2.4 定期体检 供应室人员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并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发生职业伤害时,按职业暴露伤口处理流程正确消毒、包扎创面,并及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院感科,根据暴露源实际状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防止职业暴露引起的医院感染
4 讨论
供应室工作人员安全隐患发生与工作性质、自身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有关。而频繁接触具有传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器械和物品,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危群体。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两规一标”《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标准》及“职业暴露防护与措施”的要求。加强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坚持标准预防措施,规范各岗位操作流程,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消毒供应室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供应室全体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引进新理念,开展新技术。自觉地将防护措施应用与日常工作中,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6]。有效避免了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段振兰,胡范彬,池淑红,等.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2):226-227.
[2] 扈玥,董继平.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141-142.
[3] 孙艳华,赵庆兰,王秀琴,等.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1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