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保健纺织品测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为了更加准确、有效地检测荧光物质,避免荧光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文对现有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分析,并探讨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荧光物质检测方法与标准
在国内外的标准中,荧光物质检测的对象多为纸包装材料,方法以紫外灯目测法为主,其他还包括差值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其中,紫外灯目测法、差值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只能简单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无法区分是天然荧光物质还是人为添加的荧光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通过色谱的分离,可以有效地定量分析各种荧光物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定量准确等优点,比较便于检测机构的应用,但尚未写入国家标准。
对食品包装材料而言,荧光物质的检测可分为两类,即荧光物质含量的检测和荧光物质迁移量的检测。
对于食品包装材料中荧光物质迁移量的检测,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都有关于纸制品荧光物质迁移性(牢度)的检测标准,但这三种检测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欧洲EN648标准主要模拟的是纸制品荧光物质可能的迁移过程,与食品包装材料使用过程一致性较好,但测定过程较长,最长在28h以上,且主要浸渍介质是稀醋酸、碳酸钠、橄榄油,与纸巾、纸在使用过程中与水(汗液)浸渍的过程有较大差异。日本JIS标准与我国台湾省标准都是采用碱性水溶液浸泡和搅拌纸巾,析出荧光增白剂后再转移到纱布上,而碱性水溶液浸泡和搅拌纸巾的过程,会使纸巾纤维过于分散,比实际使用过程剧烈,从而造成荧光增白剂过度析出,且测试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要12h以上。
我国于2010年提出《纸张中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制定计划,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对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定性及定量检测,适用于对纸和纸制品中可迁移性荧光物质的检测。
可以看出,对于食品包装材料中荧光物质的检测,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特别适用的标准。
高效液相法色谱检测试验
下面,以聚苯乙烯材料中荧光物质的检测为例,对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检测效果进行分析。
1.试验步骤
(1)单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分别称取9种标准品0.1000g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三氯甲烷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线,充分摇匀备用,浓度为1.0mg/mL。
(2)混合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分别移取上述单标准储备液5.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定容至刻度线,充分摇匀备用,浓度为50mg/L。临用时,将混合标准储备液稀释到所需浓度,制作标准工作液。
(3)样品的制备
采用适当的工具,将样品制成大小约为0.5cm×0.5cm的碎片,在样品制备过程中,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对于特殊样品,可参考GB/T 5009.78-2003《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的制备方法。如果观测到样品中荧光物质分布不均匀,需鉴定所用种类时,可只选取含有荧光物质的部位进行样品制备。
(4)样品的前处理
准确称取2.5g样品置于50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超声提取后,静止冷却至室温,再用三氯甲烷定容至刻度,摇匀,准确移取10mL样品液于另一支50mL具塞比色管中,于涡旋振荡器上一边涡旋,一边在具塞比色管边缘缓慢滴加约30mL甲醇并定容,摇匀静置后取1mL清液过0.22μm有机滤膜,待测。
(5)液相色谱的操作条件
色谱柱:GC18色谱柱(250nm×4.6mm,5μm)。流动相梯度洗脱:0~15min为75%~85%甲醇,15~35min为85%~95%甲醇;检测波长:激发波长(λex)365nm、发射波长(λem)430nm;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m;柱温:35℃。
将标准工作液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测定,以色谱中的峰面积对浓度绘制标准曲线,试样溶液进样后,外标法定量。
2.试验优化分析
(1)检测波长的优化选择
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在220~800nm波长范围内,对标准工作液进行扫描,获取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经过数据分析,常见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在365nm附近,最大发射波长在430nm附近,故推荐其作为试验的检测波长。
(2)溶剂的优化选择
对比甲苯、甲醇、二氯甲烷以及三氯甲烷等溶剂对荧光物质的溶解性,结果显示三氯甲烷对荧光物质的溶解性较好。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测试样品,所需溶剂也是不同的,因此每次检测前都需要对溶剂进行进一步试验。
(3)分离条件的优化
检测前,需要对比不同流动相的分离效果,以确定哪种流动相适合测试样品。总体原则要求目标物质在GC18色谱柱中保留较大,保留时间相对较长。例如,针对聚苯乙烯材料而言,高比例有机相的流动相能加快待测物的洗脱速度。通过实验对比,对于聚苯乙烯材料而言,采用甲醇和水作为流动相体系,同时配合梯度洗脱程序,该物质可在40min内完成分析,而且分离效果好。
荧光增白剂的基本信息。荧光增白剂(FWAs)俗称为“白色”调剂,它具有很好的增白性质,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材料可以通过它进行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强材料中不充分的蓝紫光来达到所期望的增白效果。根据它的功能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同时也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高科技的研发过程中也会用到,可见它的广泛应用性。
荧光增白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使用。现在,大部分商家在生产过程中都添加特定的荧光剂,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型(DSD-FWAs),它是荧光增白剂中的一种,常被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由于食品直接接触到这种添加剂,所以对于食品的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我国部分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应用一些废旧的材料,进行加工来制造食品的外包装,由于质量色度不够便非法加入增白剂。据了解,在国内外,很多品牌的包装材料中都含有过量的DSD-FWAs,包括方便面、饮料等多种食品。目前,人们对于这种增白剂的检测技术还很有限,所以它给人们带来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荧光增白剂的提取
DSD-FWAs的提取方法较多,加速溶剂提取法、索式提取法等。本文介绍一种通过热水进行提取的方法,首先将检测的材料剪碎,用沸水进行提取,随着时间增加会使其中包含的有机溶剂的极性增加,从而增强提取率。提取过后,接下来按照程序进行一般的分离,去除提取液中的杂质以达到对检测样本的净化效果,最后便能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结果。相比较DSD-FWAs的其他提取方法,它的提取方法较多且更为简单,易操作。
DSD-FWAs的检测措施
目前,国内外关于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检测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仍需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检测效果和准确性。
紫外分光光度方法。目前,这种方法是人们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因为它的检测方法简便可行,不需要过多繁琐的操作程序和繁多的仪器设备,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不同的物质得出结论,比如:以BBU为检测的标准,通过观察它的含量从而进行确定;也可以通过对增白剂SH进行检测来观察荧光增白剂的使用情况。尽管这种检测方式比较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一些问题,检测时要在光照不太强烈的地方,同时也要尽量减少观测的时间,因为过强的光照和较长的观测时间会使得结构变化,从而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影响观察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性纺织品;防紫外;抗菌;阻燃;检测方法
功能性纺织品一般指超出传统意义上纺织品的保暖、遮盖和美化功能之外的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纺织品[1]。如防紫外线、吸湿速干、抗菌防臭、防蚊虫、阻燃、防皱免烫、拒水拒油、香味、磁疗、红外线负离子保健等林林总总的功效中的一种或几种。
功能性纺织品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制取,一是利用功能性纤维来制备功能性纺织品,功能性纤维相对于传统的纤维也被称为“新纤维”,是从特殊的材质中提取物质并纺丝加工,它不仅具有常规纤维所具有的功能,还兼有一些特殊功能,如甲壳素纤维是从虾和蟹的壳中提取纺丝的,该纤维兼具抗菌和保湿的功效。二是对纺织品进行后整理以获取特殊功能性,主要有浸轧法和涂层法。纺织品在进行功能性后整理时,所需助剂及工艺必须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生产操作安全性及最终产品无毒副作用,且最终产品要有良好的功能持久性。
功能性纺织品种类较多,关于特殊功能性的检测也应运而生,下面对几种较为常见的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及检测做些简述。
1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性能及测试方法
近些年来,工业的发展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到达地面的辐射日渐增多,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日益受到重视。当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穿透织物的纤维(包括从织物的空隙中透过),还有一部分被反射[2]。透过织物的紫外线越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因此,提高防紫外线性能的主要途径是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从而减少其透过量,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途径是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经过后整理方式处理过的织物对280nm~400nm波段的紫外线一般都有较强的吸收和屏蔽性能,对人体有较好的防护能力。目前市面上用得较多的防紫外线整理剂有三氮杂苯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类物质,这种类型的整理剂在化学结构上对紫外线吸收能力强,颇受厂家青睐。另外,织物的种类和结构对紫外线防护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涤纶和羊毛的防紫外线性能比棉织物要好,因为涤纶织物中的苯环结构对紫外线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越紧密的织物防紫外线性能越好,因为紫外线很难透过孔隙率非常小的织物,且深色织物比浅色织物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
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测试方法主要采用分光光度计法。该法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辐射源,产生一定波长范围(280nm~400nm)的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然后用积分球收集透过织物的各个方向上的辐射通量,计算出紫外线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越小,表明织物隔断紫外线效果越好,目前用得比较多的评价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指标是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它是指不使用防护品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效应与使用防护品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效应的比值[3]。UPF值越高,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越好,化妆品的防晒指标也是采用类似的防晒系数SPF值。
我国现采用GB/T 18830—2009《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标准,规定了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试验方法,防护水平的表示、评定和标识。该标准要求测试时均质样品需取4块,非均质样品按颜色或结构至少取2块。按照测试的光谱透射比,分别计算UVA和UVB平均透射比和平均UPF值,无论是均质还是非均质材料,以所测试样中最低的UPF值作为试样的UPF值。按该标准测定,当样品的UPF值 >40,且透射比T(UVA)AV
2 抗菌纺织品的性能及测试方法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消长过程中,细菌存在极为广泛,纤维织物不可避免地也会附着很多细菌,其数量依环境条件和纤维种类不同,分别在103个/ cm2~108个/ cm2。据统计,每克棉纤维上约有1000万~5000万个细菌,如果条件适宜,这些细菌就会迅速繁殖。在含有大量汗渍的脏衣服上,24h后细菌可增长10倍以上,这些细菌轻则使皮肤发生过敏,重则危及人体健康[3]。为此,人类企盼健康、追求舒适的愿望不断增加,抗菌织物也就作为卫生功能织物和保健功能织物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
对织物进行抗菌后整理可得到抗菌纺织品,后整理一般采用浸轧烘干的工艺,有的抗菌剂也可与染色同浴以增强织物的色牢度。目前市面上用得较多的甲壳素抗菌剂主要用在纤维素纤维上,其带有的活性基团可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胺基形成共价键牢固结合,而其抗菌原理则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由于胞内渗透压是胞外渗透压的20~30倍,因此细胞膜破裂,胞浆物外泄。这样也就终止了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使微生物无法生长和繁殖。而有机硅季铵盐类抗菌剂则是涤纶产品应用较多的一类抗菌剂,这类产品在高温时进入涤纶纤维的孔穴并牢固附着于纤维内部,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高效去除织物上的细菌、真菌和霉菌,保持织物清洁,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
抗菌纺织品分溶出型和非溶出型,溶出型的纺织品上的抗菌剂在水溶液中容易析出,而非溶出型则难溶出。抗菌织物按抗菌功效作用分为普通抗菌织物和高抗菌织物,中国标准化协会和中国保健协会共同的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对不同菌种的评价指标见表1。
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的抗菌检测方法,根据晕圈法定性判定抗菌材料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为防止抗菌织物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浮离化学物质的干扰,用于试验的织物试样均应按规定进行一次洗涤后测试。将已各洗涤一次的标准空白试样、抗菌织物试样或非抗菌的同类织物试样,按要求的规格各取5~6块。在平皿内置有培养基,将试样平贴在涂有菌液的培养基上,倒置平皿,根据菌种的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测量抑菌圈的宽度以判定试样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对同一试样至少做三次平行测试,取均值。抑菌圈宽度D>1mm,可判定为溶出型抗菌织物;若抑菌圈宽度D≤1mm,则可判定为非溶出型抗菌织物。
3 阻燃纺织品及测试方法
随着各类民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消费量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各种室内装饰、舱内装饰织物(窗帘、帷幕、地毯)和床上用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对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各类纺织品的阻燃标准,从纺织品的种类和适用场所限制非阻燃织物[3]。表2列举了中国和美国对阻燃性能的技术规定。
所谓阻燃是指降低材料在火焰中的可燃性,减缓火焰的蔓延速度,使它在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自燃。阻燃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热分解过程中可燃性气体的生成和阻碍气体燃烧过程中的基本反应[4]。吸收燃烧区域中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对阻止燃烧也有一定的作用。通常用极限氧指数LOI来表示纤维及织物的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LOI)为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中保持烛状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数,极限氧指数越高,则维持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越高,即越难燃烧。不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在35及以上,难燃纤维为26~34,可燃纤维为20~26,易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低于20。
GB/T 5455—1997《纺织品 燃烧性能试验 垂直法》标准规定了各种阻燃纺织品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其测试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试样置于规定的燃烧器下点燃,测试在达到规定的点燃时间后,试样的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和损毁长度[5]。续燃时间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阴燃时间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当有焰燃烧终止后或者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无焰燃烧的时间。损毁长度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在规定的方向上材料损毁面积的最大距离。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越短,损毁长度越短,表示样品的阻燃性能越好。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周围环境安全的时候,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已成为重要的安全性指标。有些国家将服装面料的阻燃性能纳入国民消防安全法规,制定了严格的阻燃法规,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作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谢云翔,刘清华.浅议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8(4):34-36.
[2]商成杰.功能纺织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高铭,汤晓蓉.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检测标准近况[J].印染,2009(3):40-4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dic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 of the negative ions,described the anion of textile processing and negative ions of textil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tatus, and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nion textiles.Key words: anion textiles; processing methods; outlook
中图分类号:F76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 言
自从德国物理学家菲利蒲·莱昂纳德博士第一次证明了负离子对人体具有特殊保健功效以来,负离子的保健功能己得到医学界的公认。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的DR.CHONBEIN研究表明,人类生活环境中负离子的含量浓度,与人体健康水平直接相关。负离子对人体的有益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净化空气,活化细胞,净化血液和促进新陈代谢,稳定植物神经系统,改善肺的换气功能,增强免疫系统能力、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另外,对高血压、气喘、流感、失眠、关节炎等许多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现已被列为评价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负离子与健康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负离子与健康的关系
由于负离子拥有以上所述多种功能,目前我国已经在负离子产品开发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化纤行业,经过新乡化纤、吉林化纤、齐鲁化纤等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开发出电石气法、奇冰石法粘胶负离子功能纤维的生产方法。
负离子产生机理及负离子纺织品开发
负离子产生机理为:空气中气体分子电离,主要靠外界催离素对气体作用,催离素有紫外线、放射线、体温、光电效应等。负离子添加剂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因此在有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即使微小的变化)即能引起其晶体之间的电势差,这种静电高达100万电子伏特。从而使空气发生电离,被击中的电子附着于附近的水和氧分子,并使它转化为空气负离子,即负离子。
目前,负离子纺织品开发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制成负离子纤维;一种是制成负离子功能整理剂,施加到纺织品上。
2.1负离子纤维
将一种含有天然的能释放负离子的矿石一电气石细粉混入纺丝液制得纤维。
电气石的主要成分为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锂环状结构的硅酸盐物质,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热电效应和压电效应的矿石,因而能起到催离素的作用。具体是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将电气石制成与高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相溶性的纳米级粉体,经表面处理后,与高聚物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熔融挤出制得负离子母粒,再将其进行干燥,按一定配比与高聚物切片混合,采用与普通聚酯纺丝相同的纺丝技术路线即共混纺丝法进行纺丝制备负离子纤维。由于矿石细粉是均匀分散在纺丝液中的,制成纤维后,矿石细粉分布很均匀,经纺织染整加工以及反复洗涤后,仍能保持释放负离子功能。
目前,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开创的电石气法粘胶负离子功能纤维生产技术,已经开发成功粘胶负离子功能纤维长、短两大系列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奇冰石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因此,在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既使微小的变化)也能引起奇冰石晶体之间的电压差,这种静电高达100万电子伏特,从而使空气发生电离。被击中的电子附着于临近的水和氧分子并使化转化为空气负离子,即负氧离子。山东淄博同兴工贸有限公司,最新将奇冰石纳米级材料添加到涤纶纤维中,开发出的负离子纤维通过鉴定,填补国内空白,并投入生产,市场人士反映良好。这类产品较有名的还有钟纺公司开发的“Ionsafe”和“Ion Masonic A”纤维等。
2.2 负离子功能整理剂
将能释放负离子的天然矿石或低辐照剂量的放射性矿石,经粉碎成超细微粉(一般要求至少50%微粒粒径在lbtm以下,最大颗粒粒径不超过5μm),作为用于制备负离子功能整理剂的基础原料,通过浸渍、浸轧、涂层、印刷等方法,用粘合剂将其固定在纺织品上,制成负离子功能纺织品。常用的矿石有:硅藻土、电气石等。
日本东丽公司的舒适整理技术“Aquaheal”便属于此类。该整理技术系采用硅藻土为原料,将其施加在纺织品上,面料在服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和振动等物理激发能产生负离子,经检测,经40多次洗涤后,仍具有释放负离子的功能(1500个/cm3)。
国内外开发现状
人类发现并重视负离子的功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掀起了一股热潮,逐渐席卷到纺织品上。目前,负离子纺织品市场正处在这种热潮之中。
国际市场上,近年来负离子功能纺织品正呈现出功能多、质量好、面料种类多、规格花样全等特点。日本是负离子功能纺织品最先研制开发成功的国家,也是目前负离子功能纺织品品种多、性能质量优、规格花样全、市场销售规模大、开发生产能力强的成熟市场。据日本染织经济新闻社纺织印染信息网在其“负离子整理呈酣战状态”的报道中指出,日本负离子整理已从助剂开发、试生产走向多功能整理的发展阶段,参与开发负离子产品的企业已超过千家。成功的产品有:钟纺(Kanebo)公司的“lone”纤维、Komatsu Seiren公司的“Verbano”织物、Sakai Nagoya生产的具有负离子效果、耐久吸水性和抗紫外线的产品MioUV、QⅡ等。
在国内,负离子纺织品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掀起一股热潮,并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将产品推向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参与企业众多,已成功开发出许多产品。但由于价格、保健意识等因素,目前国内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培育。
4 负离子纺织品的功能及应用
4.1负离子纺织品的功能
医学界公认,负离子对人体具有活化细胞、净化血液、消除疲劳、稳定植物神经系统、增强抗病能力、改善过敏体质等保健作用。科学研究表明,82%的负离子都是通过皮肤吸收。因此,能与人体经常性直接接触的负离子纺织品无疑是发挥负离子健康功效的最佳途径。
由于负离子纺织品中负离子是由所添加的负离子添加剂产生,其自身又有一些特殊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
a)辐射远红外线功能
我们知道,远红外线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而负离子添加剂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远红外线辐射功能的材料。它的单元体的正、负电荷无对称中心,即具有偶极矩。当它们做热运动时,相应的偶极矩发生变化,使极性分子激发到更高的能级,当它们向下跃迁时就把多余的能量以远红外线的方式放出。
b)抗菌抑菌功能
负离子添加剂具有很好的抗菌抑菌效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抗菌抑菌率≥97%。其抗菌抑菌的机理是由于负离子材料周围有104~107v/m的强电场。细菌在电场中受电场作用及电场所形成的0.06mVA微电流作用,被杀死或抑制其分裂增生。据测定,细菌大多带正电荷,在空气或水中被大量H3O2-1 包覆或中和,使其失去增生与繁殖的条件。负离子材料的远红外线辐射能力也使靠远红外线辐射的电磁波能量起到抗菌抑菌效果,以消除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增进人体的健康。
c)抗电磁波辐射功能
负离子添加剂具有的永久释放负离子作用可以中和电磁波的正电性,同时添加剂吸收电磁波,一方面转化为远红外线发射,另外也可以刺激添加剂发射更多的负离子,从而具有抗电磁波辐射效果。
综上所述,负离子自身和负离子添加剂所体现出来的诸多保健作用赋予了负离子纺织品优异的保健功能。
4.2 负离子纺织品的应用
负离子纺织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装
内衣内裤、外衣外裤、西装套服、羊绒羊毛衫裤等,无论是春夏时装,还是秋冬防寒保暖装,让人们随时享受到负离子功能纺织品的益处。鞋垫、袜子、手套、帽子等,可以从头到脚呵护人们的健康。
室内用品
室内用品包括有地毯、窗帘、沙发套、桌台布及被褥等,既可以营造室内负离子空气氛围,又可以除臭去异味。
产业用织物
汽车内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洗衣机内用布袋、空调过滤网等,既能杀死空间内细菌又能净化空气。
体育用品
护膝、护腰、护腕等,既可以保护人体免受伤害,又能起到舒筋活血、减轻伤痛的作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当今纺织品市场上,负离子织物开发正处于上升态势,同时还具有深厚的技术发展潜力。但由于目前适合人体负离子的数量还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在对产品负离子释放量的测量上,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同一产品利用不同的测量仪器得出不同的负离子释放量,导致企业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因此,业界必须尽快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统一负离子测试方法,以促进负离子功能产品的健康发展。
鉴于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市场发展的态势,我们能预见未来负离子纺织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们应尽快致力于做好以下几方面事情,以促进负离子纺织品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标准的测试方法,加强测试仪器评估,使检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着力改变传统的负离子添加剂原料较单一局面,不断寻求新的高效负离子释放物质使负离子纺织品向功能高效化、新型化方向发展。
积极寻求与其他技术复合,使功能向复合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医疗保健用新型功能纺织品 《合成纤维》白越等2004年第6期
双面集圈网眼织物在UP372提花圆机上的编织
腈氯纶/棉混纺纱的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靛蓝染料染棉织物时还原剂的应用研究
纺粘和熔喷复合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新型双氧水漂白活化剂的应用研究
浅析洗净毛的质量控制
大麻牛仔布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探讨
智能防盗纺织品系统及开发应用
图像法评价织物变色牢度等级探讨
PTT纤维的性能研究分析
黄色植物染料的研究现状
牛奶丝纤维的性能与研究进展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纺织上的应用
纺织品生态化检测指标及生产控制措施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检测系统分析研究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测试方法研究
保健纺织品的发展及应用
香蕉茎杆纤维资源综合利用初探
涤纶绉线捻度及碱减量程度对织物绉效应的影响分析
织物结构相与拉伸断裂性能关系分析
双面集圈网眼织物在UP372提花圆机上的编织
腈氯纶/棉混纺纱的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靛蓝染料染棉织物时还原剂的应用研究
纺粘和熔喷复合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新型双氧水漂白活化剂的应用研究
浅析洗净毛的质量控制
大麻牛仔布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探讨
智能防盗纺织品系统及开发应用
图像法评价织物变色牢度等级探讨
PTT纤维的性能研究分析
黄色植物染料的研究现状
牛奶丝纤维的性能与研究进展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纺织上的应用
纺织品生态化检测指标及生产控制措施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检测系统分析研究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测试方法研究
保健纺织品的发展及应用
香蕉茎杆纤维资源综合利用初探
桑树皮工艺纤维化学脱胶工艺的优化
国产磁性紧密纺装置在棉纺企业的研究应用及推广
细旦有光涤粘混并纱线的开发实践
大豆纤维针织物漂白工艺探讨
PVA的分子量及醇解度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
优选皮辊,延长皮辊使用寿命提高粘胶紧密纺纱质量水平及产品竞争力
抗起球涤纶与竹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机织三通管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应用
聚苯硫醚纤维合成工艺的研究
羊绒织物整理优化设计
织物干洗工艺探讨
导电纤维的发展与应用
竹炭纤维性能研究与测试
纺织检测及上位机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服装品牌核心价值之浅析
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造型设计和视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