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健纺织品测试

保健纺织品测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健纺织品测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健纺织品测试

篇1

为了更加准确、有效地检测荧光物质,避免荧光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文对现有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分析,并探讨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荧光物质检测方法与标准

在国内外的标准中,荧光物质检测的对象多为纸包装材料,方法以紫外灯目测法为主,其他还包括差值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其中,紫外灯目测法、差值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只能简单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无法区分是天然荧光物质还是人为添加的荧光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通过色谱的分离,可以有效地定量分析各种荧光物质,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定量准确等优点,比较便于检测机构的应用,但尚未写入国家标准。

对食品包装材料而言,荧光物质的检测可分为两类,即荧光物质含量的检测和荧光物质迁移量的检测。

对于食品包装材料中荧光物质迁移量的检测,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都有关于纸制品荧光物质迁移性(牢度)的检测标准,但这三种检测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欧洲EN648标准主要模拟的是纸制品荧光物质可能的迁移过程,与食品包装材料使用过程一致性较好,但测定过程较长,最长在28h以上,且主要浸渍介质是稀醋酸、碳酸钠、橄榄油,与纸巾、纸在使用过程中与水(汗液)浸渍的过程有较大差异。日本JIS标准与我国台湾省标准都是采用碱性水溶液浸泡和搅拌纸巾,析出荧光增白剂后再转移到纱布上,而碱性水溶液浸泡和搅拌纸巾的过程,会使纸巾纤维过于分散,比实际使用过程剧烈,从而造成荧光增白剂过度析出,且测试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要12h以上。

我国于2010年提出《纸张中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制定计划,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对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定性及定量检测,适用于对纸和纸制品中可迁移性荧光物质的检测。

可以看出,对于食品包装材料中荧光物质的检测,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特别适用的标准。

高效液相法色谱检测试验

下面,以聚苯乙烯材料中荧光物质的检测为例,对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检测效果进行分析。

1.试验步骤

(1)单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分别称取9种标准品0.1000g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三氯甲烷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线,充分摇匀备用,浓度为1.0mg/mL。

(2)混合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分别移取上述单标准储备液5.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定容至刻度线,充分摇匀备用,浓度为50mg/L。临用时,将混合标准储备液稀释到所需浓度,制作标准工作液。

(3)样品的制备

采用适当的工具,将样品制成大小约为0.5cm×0.5cm的碎片,在样品制备过程中,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对于特殊样品,可参考GB/T 5009.78-2003《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的制备方法。如果观测到样品中荧光物质分布不均匀,需鉴定所用种类时,可只选取含有荧光物质的部位进行样品制备。

(4)样品的前处理

准确称取2.5g样品置于50mL具塞比色管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超声提取后,静止冷却至室温,再用三氯甲烷定容至刻度,摇匀,准确移取10mL样品液于另一支50mL具塞比色管中,于涡旋振荡器上一边涡旋,一边在具塞比色管边缘缓慢滴加约30mL甲醇并定容,摇匀静置后取1mL清液过0.22μm有机滤膜,待测。

(5)液相色谱的操作条件

色谱柱:GC18色谱柱(250nm×4.6mm,5μm)。流动相梯度洗脱:0~15min为75%~85%甲醇,15~35min为85%~95%甲醇;检测波长:激发波长(λex)365nm、发射波长(λem)430nm;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m;柱温:35℃。

将标准工作液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测定,以色谱中的峰面积对浓度绘制标准曲线,试样溶液进样后,外标法定量。

2.试验优化分析

(1)检测波长的优化选择

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在220~800nm波长范围内,对标准工作液进行扫描,获取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经过数据分析,常见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在365nm附近,最大发射波长在430nm附近,故推荐其作为试验的检测波长。

(2)溶剂的优化选择

对比甲苯、甲醇、二氯甲烷以及三氯甲烷等溶剂对荧光物质的溶解性,结果显示三氯甲烷对荧光物质的溶解性较好。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测试样品,所需溶剂也是不同的,因此每次检测前都需要对溶剂进行进一步试验。

(3)分离条件的优化

检测前,需要对比不同流动相的分离效果,以确定哪种流动相适合测试样品。总体原则要求目标物质在GC18色谱柱中保留较大,保留时间相对较长。例如,针对聚苯乙烯材料而言,高比例有机相的流动相能加快待测物的洗脱速度。通过实验对比,对于聚苯乙烯材料而言,采用甲醇和水作为流动相体系,同时配合梯度洗脱程序,该物质可在40min内完成分析,而且分离效果好。

篇2

荧光增白剂的基本信息。荧光增白剂(FWAs)俗称为“白色”调剂,它具有很好的增白性质,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材料可以通过它进行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强材料中不充分的蓝紫光来达到所期望的增白效果。根据它的功能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同时也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高科技的研发过程中也会用到,可见它的广泛应用性。

荧光增白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使用。现在,大部分商家在生产过程中都添加特定的荧光剂,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型(DSD-FWAs),它是荧光增白剂中的一种,常被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由于食品直接接触到这种添加剂,所以对于食品的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我国部分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应用一些废旧的材料,进行加工来制造食品的外包装,由于质量色度不够便非法加入增白剂。据了解,在国内外,很多品牌的包装材料中都含有过量的DSD-FWAs,包括方便面、饮料等多种食品。目前,人们对于这种增白剂的检测技术还很有限,所以它给人们带来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荧光增白剂的提取

DSD-FWAs的提取方法较多,加速溶剂提取法、索式提取法等。本文介绍一种通过热水进行提取的方法,首先将检测的材料剪碎,用沸水进行提取,随着时间增加会使其中包含的有机溶剂的极性增加,从而增强提取率。提取过后,接下来按照程序进行一般的分离,去除提取液中的杂质以达到对检测样本的净化效果,最后便能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结果。相比较DSD-FWAs的其他提取方法,它的提取方法较多且更为简单,易操作。

DSD-FWAs的检测措施

目前,国内外关于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检测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仍需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检测效果和准确性。

紫外分光光度方法。目前,这种方法是人们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因为它的检测方法简便可行,不需要过多繁琐的操作程序和繁多的仪器设备,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不同的物质得出结论,比如:以BBU为检测的标准,通过观察它的含量从而进行确定;也可以通过对增白剂SH进行检测来观察荧光增白剂的使用情况。尽管这种检测方式比较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一些问题,检测时要在光照不太强烈的地方,同时也要尽量减少观测的时间,因为过强的光照和较长的观测时间会使得结构变化,从而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影响观察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功能性纺织品;防紫外;抗菌;阻燃;检测方法

功能性纺织品一般指超出传统意义上纺织品的保暖、遮盖和美化功能之外的具有其他特殊功能的纺织品[1]。如防紫外线、吸湿速干、抗菌防臭、防蚊虫、阻燃、防皱免烫、拒水拒油、香味、磁疗、红外线负离子保健等林林总总的功效中的一种或几种。

功能性纺织品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制取,一是利用功能性纤维来制备功能性纺织品,功能性纤维相对于传统的纤维也被称为“新纤维”,是从特殊的材质中提取物质并纺丝加工,它不仅具有常规纤维所具有的功能,还兼有一些特殊功能,如甲壳素纤维是从虾和蟹的壳中提取纺丝的,该纤维兼具抗菌和保湿的功效。二是对纺织品进行后整理以获取特殊功能性,主要有浸轧法和涂层法。纺织品在进行功能性后整理时,所需助剂及工艺必须具有良好的环保特性、生产操作安全性及最终产品无毒副作用,且最终产品要有良好的功能持久性。

功能性纺织品种类较多,关于特殊功能性的检测也应运而生,下面对几种较为常见的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及检测做些简述。

1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性能及测试方法

近些年来,工业的发展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到达地面的辐射日渐增多,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对人的眼睛、皮肤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性日益受到重视。当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时,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穿透织物的纤维(包括从织物的空隙中透过),还有一部分被反射[2]。透过织物的紫外线越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因此,提高防紫外线性能的主要途径是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从而减少其透过量,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途径是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经过后整理方式处理过的织物对280nm~400nm波段的紫外线一般都有较强的吸收和屏蔽性能,对人体有较好的防护能力。目前市面上用得较多的防紫外线整理剂有三氮杂苯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类物质,这种类型的整理剂在化学结构上对紫外线吸收能力强,颇受厂家青睐。另外,织物的种类和结构对紫外线防护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涤纶和羊毛的防紫外线性能比棉织物要好,因为涤纶织物中的苯环结构对紫外线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越紧密的织物防紫外线性能越好,因为紫外线很难透过孔隙率非常小的织物,且深色织物比浅色织物有较好的防紫外线性能。

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测试方法主要采用分光光度计法。该法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辐射源,产生一定波长范围(280nm~400nm)的紫外线照射到织物上,然后用积分球收集透过织物的各个方向上的辐射通量,计算出紫外线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越小,表明织物隔断紫外线效果越好,目前用得比较多的评价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指标是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值,它是指不使用防护品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效应与使用防护品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效应的比值[3]。UPF值越高,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越好,化妆品的防晒指标也是采用类似的防晒系数SPF值。

我国现采用GB/T 18830—2009《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标准,规定了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试验方法,防护水平的表示、评定和标识。该标准要求测试时均质样品需取4块,非均质样品按颜色或结构至少取2块。按照测试的光谱透射比,分别计算UVA和UVB平均透射比和平均UPF值,无论是均质还是非均质材料,以所测试样中最低的UPF值作为试样的UPF值。按该标准测定,当样品的UPF值 >40,且透射比T(UVA)AV

2 抗菌纺织品的性能及测试方法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消长过程中,细菌存在极为广泛,纤维织物不可避免地也会附着很多细菌,其数量依环境条件和纤维种类不同,分别在103个/ cm2~108个/ cm2。据统计,每克棉纤维上约有1000万~5000万个细菌,如果条件适宜,这些细菌就会迅速繁殖。在含有大量汗渍的脏衣服上,24h后细菌可增长10倍以上,这些细菌轻则使皮肤发生过敏,重则危及人体健康[3]。为此,人类企盼健康、追求舒适的愿望不断增加,抗菌织物也就作为卫生功能织物和保健功能织物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

对织物进行抗菌后整理可得到抗菌纺织品,后整理一般采用浸轧烘干的工艺,有的抗菌剂也可与染色同浴以增强织物的色牢度。目前市面上用得较多的甲壳素抗菌剂主要用在纤维素纤维上,其带有的活性基团可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胺基形成共价键牢固结合,而其抗菌原理则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由于胞内渗透压是胞外渗透压的20~30倍,因此细胞膜破裂,胞浆物外泄。这样也就终止了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使微生物无法生长和繁殖。而有机硅季铵盐类抗菌剂则是涤纶产品应用较多的一类抗菌剂,这类产品在高温时进入涤纶纤维的孔穴并牢固附着于纤维内部,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高效去除织物上的细菌、真菌和霉菌,保持织物清洁,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

抗菌纺织品分溶出型和非溶出型,溶出型的纺织品上的抗菌剂在水溶液中容易析出,而非溶出型则难溶出。抗菌织物按抗菌功效作用分为普通抗菌织物和高抗菌织物,中国标准化协会和中国保健协会共同的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对不同菌种的评价指标见表1。

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中给出了抗菌织物的抗菌检测方法,根据晕圈法定性判定抗菌材料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为防止抗菌织物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浮离化学物质的干扰,用于试验的织物试样均应按规定进行一次洗涤后测试。将已各洗涤一次的标准空白试样、抗菌织物试样或非抗菌的同类织物试样,按要求的规格各取5~6块。在平皿内置有培养基,将试样平贴在涂有菌液的培养基上,倒置平皿,根据菌种的不同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测量抑菌圈的宽度以判定试样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对同一试样至少做三次平行测试,取均值。抑菌圈宽度D>1mm,可判定为溶出型抗菌织物;若抑菌圈宽度D≤1mm,则可判定为非溶出型抗菌织物。

3 阻燃纺织品及测试方法

随着各类民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消费量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各种室内装饰、舱内装饰织物(窗帘、帷幕、地毯)和床上用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对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各类纺织品的阻燃标准,从纺织品的种类和适用场所限制非阻燃织物[3]。表2列举了中国和美国对阻燃性能的技术规定。

所谓阻燃是指降低材料在火焰中的可燃性,减缓火焰的蔓延速度,使它在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自燃。阻燃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热分解过程中可燃性气体的生成和阻碍气体燃烧过程中的基本反应[4]。吸收燃烧区域中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对阻止燃烧也有一定的作用。通常用极限氧指数LOI来表示纤维及织物的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LOI)为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中保持烛状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数,极限氧指数越高,则维持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越高,即越难燃烧。不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在35及以上,难燃纤维为26~34,可燃纤维为20~26,易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低于20。

GB/T 5455—1997《纺织品 燃烧性能试验 垂直法》标准规定了各种阻燃纺织品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其测试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试样置于规定的燃烧器下点燃,测试在达到规定的点燃时间后,试样的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和损毁长度[5]。续燃时间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阴燃时间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当有焰燃烧终止后或者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无焰燃烧的时间。损毁长度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在规定的方向上材料损毁面积的最大距离。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越短,损毁长度越短,表示样品的阻燃性能越好。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周围环境安全的时候,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已成为重要的安全性指标。有些国家将服装面料的阻燃性能纳入国民消防安全法规,制定了严格的阻燃法规,对纺织品的阻燃性能作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谢云翔,刘清华.浅议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8(4):34-36.

[2]商成杰.功能纺织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高铭,汤晓蓉.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检测标准近况[J].印染,2009(3):40-43.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dic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 of the negative ions,described the anion of textile processing and negative ions of textil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status, and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nion textiles.Key words: anion textiles; processing methods; outlook

中图分类号:F76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 言

自从德国物理学家菲利蒲·莱昂纳德博士第一次证明了负离子对人体具有特殊保健功效以来,负离子的保健功能己得到医学界的公认。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的DR.CHONBEIN研究表明,人类生活环境中负离子的含量浓度,与人体健康水平直接相关。负离子对人体的有益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净化空气,活化细胞,净化血液和促进新陈代谢,稳定植物神经系统,改善肺的换气功能,增强免疫系统能力、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另外,对高血压、气喘、流感、失眠、关节炎等许多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现已被列为评价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负离子与健康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负离子与健康的关系

由于负离子拥有以上所述多种功能,目前我国已经在负离子产品开发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化纤行业,经过新乡化纤、吉林化纤、齐鲁化纤等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开发出电石气法、奇冰石法粘胶负离子功能纤维的生产方法。

负离子产生机理及负离子纺织品开发

负离子产生机理为:空气中气体分子电离,主要靠外界催离素对气体作用,催离素有紫外线、放射线、体温、光电效应等。负离子添加剂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因此在有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即使微小的变化)即能引起其晶体之间的电势差,这种静电高达100万电子伏特。从而使空气发生电离,被击中的电子附着于附近的水和氧分子,并使它转化为空气负离子,即负离子。

目前,负离子纺织品开发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制成负离子纤维;一种是制成负离子功能整理剂,施加到纺织品上。

2.1负离子纤维

将一种含有天然的能释放负离子的矿石一电气石细粉混入纺丝液制得纤维。

电气石的主要成分为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锂环状结构的硅酸盐物质,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热电效应和压电效应的矿石,因而能起到催离素的作用。具体是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将电气石制成与高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相溶性的纳米级粉体,经表面处理后,与高聚物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熔融挤出制得负离子母粒,再将其进行干燥,按一定配比与高聚物切片混合,采用与普通聚酯纺丝相同的纺丝技术路线即共混纺丝法进行纺丝制备负离子纤维。由于矿石细粉是均匀分散在纺丝液中的,制成纤维后,矿石细粉分布很均匀,经纺织染整加工以及反复洗涤后,仍能保持释放负离子功能。

目前,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开创的电石气法粘胶负离子功能纤维生产技术,已经开发成功粘胶负离子功能纤维长、短两大系列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奇冰石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因此,在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既使微小的变化)也能引起奇冰石晶体之间的电压差,这种静电高达100万电子伏特,从而使空气发生电离。被击中的电子附着于临近的水和氧分子并使化转化为空气负离子,即负氧离子。山东淄博同兴工贸有限公司,最新将奇冰石纳米级材料添加到涤纶纤维中,开发出的负离子纤维通过鉴定,填补国内空白,并投入生产,市场人士反映良好。这类产品较有名的还有钟纺公司开发的“Ionsafe”和“Ion Masonic A”纤维等。

2.2 负离子功能整理剂

将能释放负离子的天然矿石或低辐照剂量的放射性矿石,经粉碎成超细微粉(一般要求至少50%微粒粒径在lbtm以下,最大颗粒粒径不超过5μm),作为用于制备负离子功能整理剂的基础原料,通过浸渍、浸轧、涂层、印刷等方法,用粘合剂将其固定在纺织品上,制成负离子功能纺织品。常用的矿石有:硅藻土、电气石等。

日本东丽公司的舒适整理技术“Aquaheal”便属于此类。该整理技术系采用硅藻土为原料,将其施加在纺织品上,面料在服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和振动等物理激发能产生负离子,经检测,经40多次洗涤后,仍具有释放负离子的功能(1500个/cm3)。

国内外开发现状

人类发现并重视负离子的功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掀起了一股热潮,逐渐席卷到纺织品上。目前,负离子纺织品市场正处在这种热潮之中。

国际市场上,近年来负离子功能纺织品正呈现出功能多、质量好、面料种类多、规格花样全等特点。日本是负离子功能纺织品最先研制开发成功的国家,也是目前负离子功能纺织品品种多、性能质量优、规格花样全、市场销售规模大、开发生产能力强的成熟市场。据日本染织经济新闻社纺织印染信息网在其“负离子整理呈酣战状态”的报道中指出,日本负离子整理已从助剂开发、试生产走向多功能整理的发展阶段,参与开发负离子产品的企业已超过千家。成功的产品有:钟纺(Kanebo)公司的“lone”纤维、Komatsu Seiren公司的“Verbano”织物、Sakai Nagoya生产的具有负离子效果、耐久吸水性和抗紫外线的产品MioUV、QⅡ等。

在国内,负离子纺织品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掀起一股热潮,并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将产品推向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参与企业众多,已成功开发出许多产品。但由于价格、保健意识等因素,目前国内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培育。

4 负离子纺织品的功能及应用

4.1负离子纺织品的功能

医学界公认,负离子对人体具有活化细胞、净化血液、消除疲劳、稳定植物神经系统、增强抗病能力、改善过敏体质等保健作用。科学研究表明,82%的负离子都是通过皮肤吸收。因此,能与人体经常性直接接触的负离子纺织品无疑是发挥负离子健康功效的最佳途径。

由于负离子纺织品中负离子是由所添加的负离子添加剂产生,其自身又有一些特殊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

a)辐射远红外线功能

我们知道,远红外线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而负离子添加剂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远红外线辐射功能的材料。它的单元体的正、负电荷无对称中心,即具有偶极矩。当它们做热运动时,相应的偶极矩发生变化,使极性分子激发到更高的能级,当它们向下跃迁时就把多余的能量以远红外线的方式放出。

b)抗菌抑菌功能

负离子添加剂具有很好的抗菌抑菌效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抗菌抑菌率≥97%。其抗菌抑菌的机理是由于负离子材料周围有104~107v/m的强电场。细菌在电场中受电场作用及电场所形成的0.06mVA微电流作用,被杀死或抑制其分裂增生。据测定,细菌大多带正电荷,在空气或水中被大量H3O2-1 包覆或中和,使其失去增生与繁殖的条件。负离子材料的远红外线辐射能力也使靠远红外线辐射的电磁波能量起到抗菌抑菌效果,以消除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增进人体的健康。

c)抗电磁波辐射功能

负离子添加剂具有的永久释放负离子作用可以中和电磁波的正电性,同时添加剂吸收电磁波,一方面转化为远红外线发射,另外也可以刺激添加剂发射更多的负离子,从而具有抗电磁波辐射效果。

综上所述,负离子自身和负离子添加剂所体现出来的诸多保健作用赋予了负离子纺织品优异的保健功能。

4.2 负离子纺织品的应用

负离子纺织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装

内衣内裤、外衣外裤、西装套服、羊绒羊毛衫裤等,无论是春夏时装,还是秋冬防寒保暖装,让人们随时享受到负离子功能纺织品的益处。鞋垫、袜子、手套、帽子等,可以从头到脚呵护人们的健康。

室内用品

室内用品包括有地毯、窗帘、沙发套、桌台布及被褥等,既可以营造室内负离子空气氛围,又可以除臭去异味。

产业用织物

汽车内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洗衣机内用布袋、空调过滤网等,既能杀死空间内细菌又能净化空气。

体育用品

护膝、护腰、护腕等,既可以保护人体免受伤害,又能起到舒筋活血、减轻伤痛的作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当今纺织品市场上,负离子织物开发正处于上升态势,同时还具有深厚的技术发展潜力。但由于目前适合人体负离子的数量还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在对产品负离子释放量的测量上,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同一产品利用不同的测量仪器得出不同的负离子释放量,导致企业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因此,业界必须尽快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统一负离子测试方法,以促进负离子功能产品的健康发展。

鉴于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市场发展的态势,我们能预见未来负离子纺织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们应尽快致力于做好以下几方面事情,以促进负离子纺织品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标准的测试方法,加强测试仪器评估,使检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着力改变传统的负离子添加剂原料较单一局面,不断寻求新的高效负离子释放物质使负离子纺织品向功能高效化、新型化方向发展。

积极寻求与其他技术复合,使功能向复合化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医疗保健用新型功能纺织品 《合成纤维》白越等2004年第6期

篇5

双面集圈网眼织物在UP372提花圆机上的编织

腈氯纶/棉混纺纱的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靛蓝染料染棉织物时还原剂的应用研究

纺粘和熔喷复合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新型双氧水漂白活化剂的应用研究

浅析洗净毛的质量控制

大麻牛仔布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探讨

智能防盗纺织品系统及开发应用

图像法评价织物变色牢度等级探讨

PTT纤维的性能研究分析

黄色植物染料的研究现状

牛奶丝纤维的性能与研究进展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纺织上的应用

纺织品生态化检测指标及生产控制措施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检测系统分析研究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测试方法研究

保健纺织品的发展及应用

香蕉茎杆纤维资源综合利用初探

涤纶绉线捻度及碱减量程度对织物绉效应的影响分析

织物结构相与拉伸断裂性能关系分析

双面集圈网眼织物在UP372提花圆机上的编织

腈氯纶/棉混纺纱的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靛蓝染料染棉织物时还原剂的应用研究

纺粘和熔喷复合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新型双氧水漂白活化剂的应用研究

浅析洗净毛的质量控制

大麻牛仔布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的探讨

智能防盗纺织品系统及开发应用

图像法评价织物变色牢度等级探讨

PTT纤维的性能研究分析

黄色植物染料的研究现状

牛奶丝纤维的性能与研究进展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纺织上的应用

纺织品生态化检测指标及生产控制措施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检测系统分析研究

机织物表面摩擦性能的测试方法研究

保健纺织品的发展及应用

香蕉茎杆纤维资源综合利用初探

桑树皮工艺纤维化学脱胶工艺的优化

国产磁性紧密纺装置在棉纺企业的研究应用及推广

细旦有光涤粘混并纱线的开发实践

大豆纤维针织物漂白工艺探讨

PVA的分子量及醇解度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

优选皮辊,延长皮辊使用寿命提高粘胶紧密纺纱质量水平及产品竞争力

抗起球涤纶与竹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机织三通管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应用

聚苯硫醚纤维合成工艺的研究

羊绒织物整理优化设计

织物干洗工艺探讨

导电纤维的发展与应用

竹炭纤维性能研究与测试

纺织检测及上位机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服装品牌核心价值之浅析

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造型设计和视错运用

篇6

与会委员、委员单位代表和专家对6项行业标准送审稿进行了认真审查,建议将《纺粘法非织造布》改为《纺粘法热轧非织造布》、《热轧法非织造布》改为《短纤热轧法非织造布》。与会委员、委员单位代表和专家审查后认为6项行业标准送审标准格式、内容等基本符合国家标准编制要求,在原送审稿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后,一致通过了6项行业标准的审查,并且要求会后各标准起草工作组按审定会的意见修改后,通过中国纺织品标准化委员会,上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萧山检验检疫局主持完成的两项纺织行业标准通过审定

近日,在国家认监委组织的全国检验纺织专业标准审定会暨2011年标准开题报告会上,由萧山检验检疫局主持完成的《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抗菌性测试方法》(计划编号:2006B324X)和《羽毛绒与化学纤维定量化学分析方法》(计划编号:2010B226k)两项标准顺利通过标准审定委员会专家组审定。

其中,《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抗菌性测试方法》为我国检验检疫行业首个抗菌类检测标准,不仅适应于系统内进出口纺织品抗菌定性分析的评定,亦适用于国内市场,有利于标准的规范统一;《羽毛绒与化学纤维定量化学分析方法》也是我国检验检疫行业首个羽绒检测标准,方法准确可靠,体现了标准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填补了羽毛绒/化学纤维混合材料定量分析的行业空白。标准审定委员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这两项标准既符合国家技术法规要求,又适合国际贸易的实际需要,满足了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广阔。

新乡化纤起草的竹炭粘胶纤维行业标准

由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共同起草的《竹炭粘胶短纤维》行业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日前,该标准已由中国标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标准编号:FZ/T 52014―2011)。

竹炭粘胶纤维是新乡化纤自主研发并首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新产品(发明专利号:CN200310110113.9),该产品推向市场以来,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但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严重扰乱了市场的运行秩序,竹炭粘胶纤维产品质量标准亟待规范。因此,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由新乡化纤主笔起草了该标准。该标准规范了1.10 dtex~6.70 dtex竹炭粘胶短纤维的生产、储存、运输等标准,也适合于鉴定和验收指标。其他植物炭的粘胶短纤维可参照使用该指标。

保健压力袜标准起草工作进入实操阶段

2011年11月23日,中国保健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委托香港中大实业有限公司义乌织之道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牵头组织的”保健压力袜标准起草座谈会”在浙江义乌召开,目的在于及早制定保健压力袜标准,界定保健压力袜与普通袜的区别,规范保健压力袜生产。

与会代表及有关专家就保健压力袜标准的起草原则、技术要求、产品检测、市场准入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参加会议的保健压力袜生产企业和检测设备企业发表了各自意见。大家认为,出台我国保健压力袜标准,引导保健压力袜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立我国自己的人体脚模数据库势在必行。据悉,一旦保健压力袜标准实施,袜业生产企业生产的袜子产品,必须有保健标识的才能称为保健压力袜。

生态环保纺织品认证新规公布

为了进一步提高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标识纺织品的安全性,同时也为了促进Oeko-Tex体系中Oeko-Tex®100认证和Oeko-Tex®1000认证的更加协调和更好结合,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日前表示,从2012年1月开始,APEO中的NPEO、OPEO、NP、OP将被纳入检测范围。

据了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主要包括: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和壬基酚(NP)。这些物质常被作为表面活性剂用于纺织品生产加工,如洗涤剂、工业清洗剂、分散剂、润湿剂以及其他工业化学品。尽管目前尚未有公认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说明,穿着含有NPEO类化学品的服装有损人体健康,但此类化学品对环境存在巨大危害已成为广泛共识。NPEO和NP均属不可降解类物质,一旦释放于环境,将会积聚并以NP形式侵入人们日常的食物链中,污染食物链中食品,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针对环境友好工厂认证Oeko-Tex® Standard 1000中,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限制了此类生态有害的表面活性剂(同时也包括OP辛基酚和OPEO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使用,且已成为Oeko-Tex® Standard 1000认证的重要考察项目。基于目前尚未有公认的数据表明,上述表面活性剂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因此在协会的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认证中,尽管考察的有害物质和化学品高达300多种,但未将表面活性剂类物质纳入考察范围内。

为了增强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纺织品的安全性,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将从2012年1月开始,将上述新的考核物质及其限量值加进Oeko-Tex评估目录中,获证企业将从2013年4月1日起遵循上述物质规定。具体限制规定如下:NP:100ppm、OP:100ppm、NP(1-9)EO总量:1000ppm、NP(1-9)EO总量:1000ppm。

该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Oeko-Tex®100标准对NPEO、NP等物质的扩展考察,将促进纺织产业减少使用此类表面活性剂,从而促进全球纺织产业链的绿色健康发展。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将立即在零售端的监督中,对采购的获证产品考察上述表面活性物质,以提醒获证企业对此类物质的关注,并帮助企业在生产供应链环节辨识和避免此类物质的流入。此外,协会所属15家成员机构在常规的现场审核(每3年1次)时,也将及时与企业分享祛除APEO类物质使用的相关信息。

日本纤维抗菌性能评估方案入选ISO

2011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审议抗菌、除味等功能型纤维评估办法的国际规范标准会议中,日本首次提交的除味评估方案取得了5项中仅1项反对票的好成绩,顺利通过认证。日本提供的抗霉菌评估法(发光测定法)将于2012年6月至7月纳入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此外,日本还提交了抗病毒评估方案,但由于涉及医疗范畴,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达到合格还有待改进。

纤维评估技术协会作为此项目的推进办公室,在京都、大阪相继召开了工作组会议,会议主要针对抗菌及抗霉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新添了除味功能的标准,以期该抗菌新标准再次赢得国际认可。

日本抗菌ISO/CD20743于2007年在JIS的标准下运营,历时4年定期的评估,调整到了与抗霉菌ISO评估标准一致的性能,并取得了与试验环境相同的试验结果,同时,相关专家还在此过程中新添了菌种,并完善了抽取菌值的方法。

韩国修订纺织品安全和质量标志标准的通告草案

近日,韩国向WTO秘书处通报了修订纺织品安全和质量标志标准的通告草案(G/TBT/N/KOR/336)。

为确保婴幼儿和儿童的安全,防止有毒物质或火灾对其造成危害,韩国提出了安全和质量标志标准的修正提案,修订内容如下:

限制纺织品中为拦截电磁波而使用的重金属镍;

篇7

中图分类号:TS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95-01

普通纺织品对微生物细菌或真菌等没有抑制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纺织品被认为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媒介物,当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遇到适宜的营养、湿度、氧气和温度时,即迅速在纺织品中生长、繁殖[1]。纺织品上细菌的存在,不仅会对纺织品性能,也会给服用者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防止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减少其在环境中的传播与蔓延,我们需要对纺织品中微生物进行人为的处理和控制[2]。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抗菌剂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抗菌剂整理纺织品的方法,以及最终的抗菌纺织品抗菌效果测试。

1 对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要求

要使纺织品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并且在整理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不产生不利因素,对纺织品的抗菌整理要求如下:(1)抗菌剂抗菌性能良好,对细菌或真菌具有广谱性,同时要求抗菌剂低毒或无毒,对人体无害,满足生物相容性;(2)经抗菌剂整理的织物抗菌效果持久性有效要好;(3)纺织品在经过抗菌剂处理后,对织物外观、性能等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2 抗菌整理剂的分类

抗菌剂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手段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并降低其活性的物质,少部分整理在织物上会赋予其良好的抑菌效果。抗菌剂由其组分可分为三大类,即天然、有机和无机抗菌剂[3]。(1)天然抗菌剂从植物和甲壳质动物中提取,在酸性条件下被溶解成含有氨基,能够吸附并与微生物细胞壁阴离子成分结合,阻止了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进而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抑制作用。对天然抗菌剂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安全性高,但来源受限,耐久性差。(2)有机抗菌剂分为低分子、高分子、天然型及季铵盐类抗菌剂,杀菌过程中菌类的细胞膜被损伤是在化学反应中进行的,进而使得蛋白质变性,细菌的正常代谢作用被破坏。对有机抗菌剂杀菌能力强,但毒性较大,对机体环境要求苛刻,耐热性差。(3)无机抗菌剂对细菌或者真菌杀菌机理是利用Ag、Cu、Zn等金属单质对细菌作用来实现的。对于无机抗菌剂抗菌性能广、持久有效、安全性高、热稳定性良好、微生物抗药性小。目前此类抗菌剂在纺织品抗菌整理方面被广泛应用。

3 抗菌剂抗菌机理

对于细菌或真菌来说,主要是典型的外细胞壁结构,此细胞壁对其细胞内部成分的完整性起到了保护作用。细胞壁向内一层为细胞膜,有选择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通过,还是部分酶的反应场所,因此细胞的完整性和各组分的正常运行对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尤为重要。当纺织品经抗菌剂整理后,在使用中,抗菌剂就会对环境中的细菌的细胞壁起到破坏作用,使其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从而抑制酶的活性,蛋白质变性,丧失了分裂增殖的能力而死亡。

4 纺织品抗菌整理

目前纺织品抗菌整理主要分为两类:抗菌纤维法和后整理加工法。(1)抗菌纤维法主要用于针对合成纤维,在熔融纺丝阶段将抗菌剂混入纺丝液中,可制成抗菌性能的纤维。此法能使抗菌剂均匀分散在纤维中,抗菌效果持久、安全、溶出量小,但要求抗菌剂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并且不适用天然纤维,应用受到了限制。(2)后整理加工法是指将织物通过浸渍、浸轧或交联剂交联的方法浸入含有抗菌剂的溶液中,在经高温焙烧后得到具有抗菌性能的织物。根据纤维和抗菌剂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溶出型和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前者是指抗菌剂能够从纤维内部慢慢扩散至纤维表面,在其表面形成抗菌环,仅适用于一次性抗菌。后者指抗菌剂与纤维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共价接枝,抗菌过程中抗菌剂不能扩散,但是当细菌接触到纤维时就会被抗菌剂杀灭,抗菌效果持久有效。此类抗菌纺织品在家庭床上用品、内衣中应用广泛。

5 抗菌性能评价

5.1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灭菌浓度(MBC)

MIC法将细菌分别滴入经阶梯式稀释过的抗菌剂中,然后定量检测抗菌剂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操作过程是将一定浓度的抗菌剂注入液体培养基中,接种菌液,振荡试管使二者能够充分地均匀接触,静置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MBC法检测步骤同MIC,对于抗菌剂和菌液需充分振荡1 h,得到抗菌剂的最低灭菌浓度。该法用于检测灭菌的抗菌剂最低浓度,但需1 h才能产生结果。

5.2 抑菌圈法

也叫琼脂扩散法,是一种定性评价的方法,对抗菌剂抗菌效果做以最初的评价。在琼脂培养基中注入菌液,振荡均匀后倒入培养皿中,或者将菌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培养皿表面,然后在含菌的平板上将抗菌剂以不同的方法放置,培养一段时间,以圈的大小来对抗菌剂的抗菌效果做初步的评价。

5.3 振荡接触抗菌法

采用强烈的振荡使得抗菌剂与菌液接触的机率增高,一般应用于非溶出性材料。对于纺织品和表面粗糙的样品测试抗菌性能,此方法是最合适的。我国卫生部于1996年了GB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并在2006年了纺织行业标准FZ/T73023-2006,至今一直使用。

6 结语

抗菌纺织品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人民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和公共环境交叉感染率的降低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检测方面还没有相关技术质量部门,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安全存在隐患,同时无法用肉眼从产品外观上鉴别其是否具备抗菌性能。因此,我们需要在抗菌纺织品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对其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探索开发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无毒害、高效抗菌,且不影响纺织品本身品质的新型抗菌纺织品。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77-01

1生态纺织品概念及特点

达到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并通过检测的纺织行业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即可称为生态纺织品(ecological textiles)。生态纺织品应同时具备生产生态性,消费生态性和处理生态性3个特点。生产生态性1是指纺织原料在种植、养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自身及对环境无污染。消费生态性是指纺织品中不残留或最少程度的含有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影响的有害物质,处理生态性是指纺织品在回收、降解及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消费生态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染色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2 生态纺织品的染色

生态纺织品需要特殊的环保型的染料和助剂,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工艺对其进行染色。染色后排放的有色污水量要少,而且要易于净化处理,耗能要低。

2.1 天然染料

天然染料又称生态染料,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天然染料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无毒害,原料还可以再生。染色后的织物具有自然的色泽和香味。

2.2 环保型染料

环保型染料按规定2不能含相关标准中所规定的致癌芳香胺,不具过敏性或急毒性,不含环境激素,不含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不含变异性化合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含被限制的农药,甲醛的含量在规定的限值以下,可萃取的重金属含量也要在限值以下,真正的环保染料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具体说,环保型染料又分为很多种,环保型活性染料3色泽鲜艳,色谱齐全,强度高,固色率高,色牢度高。新型环保型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羊毛、丝绸和锦纶的印染,并具有较好的耐日晒牢度和耐水洗牢度,色泽鲜艳。新型环保型分散染料,色泽鲜艳,具有高发色强度,有很好的提升力、良好的吸尽率、很好的重现性和对多种纤维的防沾污性及优异的染色牢度。环保型直接染料主要用于棉、粘胶纤维和丝绸的印染,广泛用于涤/棉、涤/粘、毛/粘等混纺织物的染色。环保型还原染料4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专家的潜心研究,已经实现了真正的环保,主要用于高档棉织品,性能优异,色谱齐全,特别是一些中间色(如绿、橄榄绿、棕、灰等色泽)具有较佳的印染效果。“绿色助剂”是符合环保和生态要求的印染助剂。染整工程5涵盖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后整理等加工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施加相应环保助剂,纺织品才能达到特定的生态效果。只有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生态化,才能真正是“绿色”生产条件、“绿色”染整工艺、“绿色”纺织产品的“三绿”生产工程。

3 生态纺织品问题处理

我们的初衷是想生产出完全环保的生态产品,但是无论从原材料本身还是制造、加工、染色环节,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原材料酸碱值的过酸、过碱或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化学物都可导致皮肤过敏或是一定程度的损害布料。有些天然材料在生长过程中使用杀虫剂,加工后纺织品中也会残留一部分,被人体吸收后有可能致癌,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皮革制品和纺织品防缩防皱防水整理剂,鞋材黏合胶及印花浆等可刺激皮肤和呼吸道,还可能致癌。还有一些用于染色和印花的染料能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对人体皮肤和呼吸有致敏作用。一些染色加工助剂会对皮肤、眼睛有刺激性,并危害到呼吸、肝脏及肾脏系统,还会致癌及引起生殖系统功能紊乱。有些衣物附件如标签、热转印图案,钮扣散发的毒性重则致癌、引起贫血、聚积于肝、肾、脾和骨骼中,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轻则刺激皮肤,导致皮肤炎。由此看来,生态纺织品在原材料的生产和后期的加工过程中都容易积累下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影响的有害物质,不同程度上有悖于生态环保本身的意义,也有损于消费者的利益。我们从事生态纺织行业的专业人士也积极地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例如按产品分类,婴、幼儿类产品各方面指标把关要非常严格;把产品分成可直接接触皮肤或是非直接接触皮肤及装饰材料类等;对产品适当增加水洗次数,对酸、碱超标的产品可用弱碱和弱酸进行中和;尽量使用不含甲醛或低含量甲醛的助剂;因甲醛的水溶性,可适当增加衣物水洗的次数和强度;又因甲醛的可挥发性,可适当调高水洗时所用水的温度,洗后将其置于通风处挂置;可适当使用甲醛捕捉剂;对于有涂层的纺织品,可以同时测量,以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对于不同种类的纺织产品,严格选择相关测试标准进行监测。

“绿色生态消费”冲击着市场,生态纺织品的认证也已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打造生态品牌,需经过官方认证方可有效,认证机构要对产品就芳香胺、甲醛残留物、可溶性重金属残留物、色牢度、五氯苯酚、气味和PH值等方面进行检测,有些国外的认证机构还可能要求对有机氯载体和杀虫剂残留量进行测定。这些方法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态纺织品的质量,实现了生态环保的目的,同时也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张世源.生态纺织工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2-126.

[2]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篇9

为确保资金来源,他们还创办了一家大财团,由国家纺织研究院(TRI)直接领导。国家纺织研究院是波兰最古老的科研机构,成立于1945年,TRI总部位于波兰中部罗兹市。这里属于波兰纺织工业中心。他们把研发重点放在纺织行业、Nanomitex的最新研发上,并让当地从业者购买股份。

为了促进研究和开发这个项目,该财团已获得了欧盟的资金支持。根据欧盟2007―2013年期间运营的计划,它可随时获得创新经济驱动资本的扶持。Nanomitex项目直指功能纳米和超细纺织材料。该机构负责人马乌戈热塔博士说,他们已开发出的纺织品适用于自身,其目标是让创新纺织品产生增值效益,其中有些是单功能或多功能,它们具有生物保护特性,也属于物理与化学范畴。

在材料解决方案中,他们既专注宏观纺织功能潜力,又从微观开发与利用,即注重纳米和微技术的潜力。不仅如此,波兰项目还涵盖了环境亲密型的医用化学技术皮毛。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提高了纳米和微变质剂的有效性和功能。在这一关键领域,他们称之为“热活性”或温度调节材料。他们认为,合并特种纤维和复合材料结构与相变微胶囊结合,能够产生不同的温度转变域。基于这一点,他们就能创造“热活性”材料,既有各种用途的功能,又有服装所拥有的用途。

Nanomitex的“热活性”的主要功能是积累过多的热量并在服装温度降低的情况下释放在纺织品上。“热活性”具有电磁和静电场保护功能,以及防火和防紫外线辐射功能。

根据该财团负责人介绍,他们开发的技术适用于各类织物。即生物活性能力,包括抗菌、抗真菌和抗螨虫的功能及光催化,此外,还具备“自洁和加速有机污染物分解的能力”,并且这种技术也可应用于空中和水中的纺织物。Nanomitex开发的纺织品潜在用途还包括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防护服和工作服,这类服装还拥有生物危害响应包等功能,可用于军事和消防。

如前所述,波兰政府一直致力于振兴技术纺织产业,以期带动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不景气的波兰经济。波兰城市一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今年早些时候,波兰政府宣布,计划向研发机构投资约9500万欧元,当地纺织生产商也将大力资助研发活动,并不惜血本资助创新性纺织品的研发。以上举措结合Nanomitex的开发项目,可为罗兹纺织工业带来切实可行的效果,并参与全球市场的新品竞争。

当问及其项目的商业化进程时,该负责人强调,正在进行中。开发成熟的技术纺织品都必须走商业化之路。波兰政府将为技术大开绿灯,发放许可并促进其实施。波兰政府还将开展预期性的测试。他们利用与西欧近在咫尺的便利条件,采用最现代的科研设备加快研发速度 。

篇10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人们的保健意识。尤其当空气负离子的作用机理日益被认清之后,一种具有负离子功能的纤维,作为真正意义上能改善环境的功能吸引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

负离子纺织品泛指用负离子纤维仿制成的服装、壁布、窗帘、床单和汽车用装饰布等。这种纺织品能不断放出负离子,以发挥保健和消除异味、净化空气的双重作用。负离子纤维及负离子纺织品作为功能性产品的一类必将得到发展。

本实验利用负离子整理粉Ⅰ、Ⅱ对纯棉织物进行负离子功能整理,分析棉织物整理中负氧离子整理剂的浓度、分散剂对织物负氧离子释放量、白度、吸湿性及手感的影响。

1.实验

1.1实验材料和仪器

材料:负离子整理粉Ⅰ、Ⅱ;粘合剂;分散剂;棉织物。

仪器:轧车;烘干机;电子天平;烧杯;玻棒;负氧离子测定仪;白度测定仪等。

1.2实验方法

1.2.1整理工艺

整理液制备:在机械搅拌的条件下,将负离子整理粉缓慢加入含有粘合剂和分散剂的水溶液中,加完后继续搅拌制成整理液。

浸轧工艺:预处理后织物二浸二轧预烘(80℃,5min)烘焙(160℃,2min)清洗晾干

1.2.2测试方法

1.2.2.1用负氧离子测定仪测定负氧离子的含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我们应使负氧离子浓度达到都市公园里的水平(1000~2000个/cm3)。

1.2.2.2白度测试方法:按GB/T 8424.2-2001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相对白度的仪器评定方法。

1.2.2.3吸湿性测定(毛效测试):滴水法:将水滴从一定高度(1cm)滴至试样表面,测定液滴刚好落在布上至液滴镜面刚好消失的时间。在不同的位置测定七次,并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1.2.2.4手感测定:根据手感模糊测定其柔软性能,做一块未加柔软剂的织物与之对比。

2.结果与讨论

2.1分散剂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分散剂能减少负氧离子粉分散所需要的时间和能量,防止絮凝,防止沉降,提高分散稳定能力。现对分散剂浓度进行研究,配方如下:

整理液配方:分散剂:10g/L 20g/L 30g/L

粘合剂:50g/L 负氧离子整理粉:30g/L

对整理后的织物进行各种性能测定,结果如下:

2.1.1对负氧离子粉Ⅰ、Ⅱ整理后的织物进行负氧离子含量的测定

对整理后的织物表面随机选取测定,测定六个值后,进行筛选,取平均值,结果如表1:

表1 分散剂浓度对负离子含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整理后的织物比原布负氧离子含量有所增加。并且负氧离子粉Ⅰ在分散剂为10g/L时,负氧离子含量较高;负氧离子粉Ⅱ在分散剂为20g/L时,负氧离子含量较高。

2.1.2对负氧离子粉Ⅰ、Ⅱ整理后的织物进行白度测定

对整理后的织物表面随机选取测定,测定三个值取平均值,结果如表2:

表2 分散剂浓度对织物白度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整理后的织物蓝光白度均比原布有所降低,但分散剂浓度的改变对白度的影响不大;同时,也可以看出负离子粉Ⅱ比负离子粉Ⅰ的白度较低。

2.1.3对负氧离子粉Ⅰ、Ⅱ整理后的织物进行吸湿性及手感测定

将水滴从一定高度(1cm)滴至试样表面,测定液滴刚好落在布上至液滴镜面刚好消失的时间。在不同的位置测定七次,并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平均值。其结果如表3:

表3 分散剂浓度对毛效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整理后的织物和处理前的毛效相差不大,吸湿性也较好,对织物影响较小。而织物的手感较差,因为没有加柔软剂。

综上所述,负氧离子粉Ⅰ选用的分散剂为10g/L;负氧离子粉Ⅱ选用的分散剂为20g/L。

2.2负氧离子粉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

负离子粉浓度对织物整理效果具有关键作用,浓度的改变对织物的整理效果影响较大。因此,以下研究负离子粉浓度对织物的整理效果。

整理液配方:粘合剂:50g/L。

负氧离子整理剂:20g/L、30g/L、35g/L、40g/L、45g/L、50g/L。

分散剂:负离子粉Ⅰ为10g/L,负离子粉Ⅱ为20g/L。

2.2.1对负氧离子粉Ⅰ、Ⅱ整理后的织物进行负氧离子含量的测定从下表4可以看出:负氧离子的含量随着负氧离子粉Ⅰ、Ⅱ的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大,当增大到40g/L时,负氧离子粉Ⅰ、Ⅱ的含量变化不大,以免浪费原料,故应选用40g/L。

表4 负离子粉浓度对负离子含量的影响

2.2.2对负氧离子粉Ⅰ、Ⅱ整理后的织物白度测定

表5 负离子粉浓度对织物白度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随着负离子粉浓度的增大,负氧离子粉Ⅰ的白度变化不大,且逐渐增大,而负氧离子粉Ⅱ的白度逐渐减小。总体来说,负离子粉浓度对织物的白度影响不是很大。

2.2.3对负氧离子粉Ⅰ、Ⅱ整理后的织物进行吸湿性及手感测定

表6 负离子粉浓度对织物毛效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负离子粉浓度的增大,负氧离子粉Ⅰ、Ⅱ的毛效时间逐渐增大,然后减小,表示其整理后的织物的吸湿性先降低再升高。在35g/L时吸湿性最差。

综上所述,负氧离子粉Ⅰ选用的负离子粉浓度为40g/L;负氧离子粉Ⅱ选用的负离子粉浓度为40g/L。

3.结论

经过上述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3.1通过对织物负氧离子释放量、白度、吸湿性及手感的研究,确定负氧离子粉Ⅰ在分散剂为10g/L;负氧离子粉Ⅱ在分散剂为20g/L;负氧离子粉Ⅰ和负氧离子粉Ⅱ选用的浓度均为40g/L。根据实验可知:由于未用柔软剂,故织物的手感总体较差。

3.2负离子粉Ⅱ在整理织物时,由于负离子粉Ⅱ不溶于水,整理后织物,织物上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渗圈,粉末覆盖不匀,织物上负氧离子含量不同,白度也会不均匀。

3.3整理织物时棉织物的手感改变较大,故需要对柔软剂种类及用量进行研究,整理液配方中加入,以改变柔软性能。

4.结语

考虑到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开发功能保健型纺织品将成为纺织业发展的趋势。国外已经在这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国内还仅仅是开始,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负离子保健纺织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健康和环保已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主题。不少国家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开发绿色环保与舒适健康的生活消费品,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提供者的纺织行业也不例外。人们对服装面料要求越来越高,开发个性化、高档化以及保健、吸湿、透气、防臭抗菌、抗紫外线、环保等功能性纺织品已成为纺织服装面料的发展趋势。整理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促进功能性纺织品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纺织品整理从磨毛、起绒、防水、抗皱、阻燃等几种,发展到目前的一百多种。功能整理则从简单的化学整理,发展到目前的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

1整理的应用方法

1.1涂层

涂层是在织物表面均匀地涂布一层或多层高聚物等物质,赋予织物以某种功能的一项表面整理技术。涂层整理是在织物表面涂敷,不渗入织物内部,所以能保持纤维本身柔软的特点。涂层的加工方法有许多,目前用于工业生产上主要是干法涂层和湿法涂层。干法涂层是用溶剂或用水稀释涂层剂,并添加必要的助剂配制成涂布浆,藉涂布器均匀涂布于基布上,然后经加热,使溶剂汽化,从而涂层剂在基布表面形成坚韧的薄膜。干法涂层的工艺及设备较为简单,涂层时应注意:一是要防止涂层浆在涂布时渗透基布;二是必须控制溶剂或水的汽化速度,以防止形成针孔和涂层起泡。湿法涂层是利用强极性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能与水无限混溶的特点,将直链分子的聚氨酯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中制成涂布浆。湿法涂层工艺较为复杂,设备较为庞大,但其透气性及弹性较干法涂层为好,尤其是较厚的涂层。在生产多品种的染整厂中,以干法涂层为宜。

涂层施加化学药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有以下方法。

(1)刮刀涂层法。刮刀涂层法是使用各种刮刀在底布表面涂上涂层助剂。该法因设备简单而常被采用,但涂层厚薄的均匀性难以控制,易产生横向的条纹。

(2)辊涂法。辊涂法类似于经纱上浆,底布与附着有涂料的回转辊接触,从而达到涂层的目的,常用的辊涂法有同向辊涂层、反转辊涂层、凹板涂层、浸渍辊涂层等几种。

在选择涂层方法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认真考虑:纺织品的性质、涂层剂的流变性及其他性质、涂层剂是泡沫型的还是浆料型、涂层剂在常温下还是在热熔条件下使用。另外,非常值得考虑的还有涂层剂的用量,以及涂层剂是用在织物的表面,还是尽量充满到织物结构内。所有这些都要由最终产品的性质及所要求具有的特种功能来确定。

1.2功能纤维加工方法

功能纤维生产方法大致可分为表面涂覆改性法、共混纺丝法、共聚法等等。目前,开发功能纤维主要停留在化学纤维上,采用共混法或共聚法进行纤维改性,以合成纤维研究为多。

(1)表面涂覆改性法。表面涂覆改性法是在纤维的后加工过程中,将功能整理剂固着在纤维表面。

(2)共混纺丝法。共混纺丝法是生产改性和多功能合纤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就是在聚合或纺丝前,将功能整理剂加入到聚合物熔体或纺丝液中而制得功能纤维。与表面涂覆改性法相比,整理效果的耐久性更好。

(3)共聚法。共聚法属于化学反应,是把功能整理添加剂在聚合过程中加入,制成切片后纺丝。一般共聚法所得切片添加剂分布均匀,纺丝成形性好。

1.3后整理加工方法

采用功能整理剂进行整理的工艺正在随着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后整理技术的优势在于可应用于所有类型的纺织面料,且工序简单,不同于常规将矿物质混入纱线的工艺。目前,后整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 3 种。

(1)浸渍法(吸尽法)。整理剂与溶剂形成均匀溶解的功能整理剂,随溶液渗透到纺织品内纤维之间的空隙中,与纤维表面形成分子间表面吸附或化学反应而附加在纺织品上。

(2)浸轧法。指将待整理的纺织品浸入整理溶液中,经过轧压后,使助剂随溶液被挤压到纺织品纤维间隙中。

(3)印制法。将功能整理剂运用印花或印刷的方式施加在待整理的织物上。

1.4物理机械整理方法

利用水分、热量、压力、拉力等物理、机械作用力达到整理目的。例如机械手感整理、机械表面整理、机械防缩整理等等。

1.5各种加工方式复合

如前所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并用的加工方式,例如树脂整理与轧纹整理相结合而得到耐久性轧纹整理。

2物理机械表面整理技术

物理机械表面整理技术是采用机械方式改变织物表面形态和光泽,以及纤维在织物表面的排列状态等,以赋予织物特殊的外观。其加工方法包括轧光、轧纹、起绒、磨毛等。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以获得特殊的风格,或是使织物符合特定的使用要求。

物理机械整理技术的发展主要与设备功能的发展相关,目前这些设备与整理技术有了飞速发展。Lafer(拉发)公司的UltraSoft刷磨毛机是一个很成功的理念,对圆筒形针织物的表面整理进行了实际性的革新,在此设备开发之前,针织物都不进行磨毛整理,而现在已成为标准工序。 拉发开发的Microsand金刚石起绒设备,专用于机织物,以获得清爽的微细桃皮绒效果,这在目前极其受欢迎。意大利Lamperti(林巴迪)公司的组合式起绒设备,将所有最新的磨毛技术,包括陶瓷和碳素磨毛刷都组合在一个设备中。例如其金刚石磨毛刷可将刷子的使用寿命延长 1 倍,加工织物提高到 800 万m。该机器适用于各种面料,包括机织物、平幅和筒状针织物、经编针织物等。Saspe公司开发的Esstta Warp剪毛机能将毛圈的分离和剪切以经纱中浮线的剪除一步完成、Xetma公司开发了Soft Touch(刷毛和金刚砂起绒)、Plush Touch(起绒)、Even Touch(剪毛)、Level Touch(地毯剪毛)和Clean Touch(服装清洗)等一系列设备,提升了纺织品表面整理水平。

3化学功能整理技术

织物化学整理是藉特定的化学品(或称整理剂)与纤维作用,从而能赋予纺织品新的服用功能。最近几年的化学功能性纺织品发展异常迅猛,主要表现在气候适应功能(如温度保持、防水透湿及防风拒水等)、运动休闲功能(如柔软、弹性、吸湿散热、抗拉伸与撕破等)、卫生保健与医疗功能(如防污、抗菌、保健与皮肤护理、芳香治疗、负离子生成等)、易护理功能(如机可洗、快干、免烫等)和防护功能(抗静电、阻燃、隔热、介质防护、辐射防护等)。

3.1拒水拒油整理技术

拒水拒油整理就是在织物上施加一种或数种整理剂,改变织物的表面性能,使织物不易被水和常见油污所润湿或沾污。目前常用的整理剂是有机氟类整理剂,例如邦达国际纺织有限公司采用美国Nano Tex公司的相关助剂,采用如下的加工方法,生产了数百万米的织物,所加工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拒水拒油性,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处方(g/L):环保有机氟整理剂NT X 620:65;增效剂JVA:60;特殊柔软剂WFS 1:10;特殊渗透剂PA 1:1;HAc:1;免烫整理剂WFR 4:40 ~ 100(随织物品种不同而调整)。催化剂C 1:20% ~ 40%(相对于树脂用量,随织物品种不同而调整)。

工艺流程:浸轧(带液率 65% ± 2%) 烘干(110 ~ 130 ℃) 焙烘(170 ℃,3 min)。

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防止发生浸轧液的浓度配制错误;去除织物上残留的一些染色中的亲水性助剂如分散剂、匀染剂、清洗剂等,加强织物热水洗;加工前应对拼用助剂的配伍性能进行测试,以确保浸轧液稳定性万无一失;尽量缩短浸轧液追加交换周期;追加液的添加次数应尽量多些;使用新包装前,应经技术部门进行小样测试;要提高耐久性,最好与合适的配套树脂一起使用。

3.2阻燃整理技术

纺织品经过某些化学品处理后遇火不易燃烧或燃即熄,这种处理过程称为阻燃整理。纺织品的燃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们的易燃性除了纤维的化学组成以外还和织物结构,以及织物上染料等物质的性质有关。

3.2.1涤纶及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

对涤纶进行阻燃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生产过程和阻燃剂的引入方式,涤纶的阻燃改性方法可归纳为以下 5 种:在酯交换或缩聚阶段加入反应型阻燃剂进行共缩聚;在熔融纺丝前向熔体中加入添加型阻燃剂;以普通聚酯与含有阻燃成分的聚酯进行复合纺丝;反应型阻燃剂在涤纶或织物上进行接枝共聚;涤纶织物进行阻燃后处理。目前后整理法仍是涤纶及混纺织物阻燃的重要方法之一。佛山南方印染有限公司采用中纺化工相关助剂,采用如下加工方法对涤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处方(g/L):FK 106:300;FK 103:200;6D树脂:60;尿素:50;85% 磷酸:20;氯化镁:10;JFC:4;有机硅柔软剂CGF:4。

工艺流程:浸轧整理工作液 烘干 焙烘 碱洗 烘干。

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化料时,所有助剂都用冷水预先稀释后加入料缸,树脂整理剂6D最后加入。焙烘温度应严格控制在 150 ℃,焙烘时间 2 ~ 3 min。由于FK 106不溶于水,是分散体,在使用前可加入非离子型乳化剂 0.5 ~ 1 g/L,并加适量水稀释充分搅拌后再加入料缸,在使用时,料缸要不断搅拌以保持FK 106的分散性。磷酸作为催化剂,用量宜低,在整理结束时必须充分水洗去除,采用平洗机加纯碱水洗的方式去除。下机布测pH值,要求控制在中性至略偏碱性。

3.2.2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发展很快,目前技术比较成熟。暂时性或半耐久性阻燃整理方法主要有:硼砂/硼酸工艺、磷酸氢二铵工艺、磷酰胺工艺、双氰胺工艺等。纯棉耐久性阻燃整理方法主要有:Proban/氨熏工艺及Pyrovatex CP整理工艺。邯郸新维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翟保京等人采用Huntsman(亨斯迈)公司的相关助剂,采用如下加工方法,获得了 成功。

处方(g/L):阻燃整理剂Pyrovatex CP new:325;树脂整理剂Lyofix CHN:55;柔软剂FSA:40;渗透剂JFC:0.5;85% 磷酸:10。

工艺流程:浸轧整理工作液 烘干 焙烘 碱洗 烘干。

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化料时,所有助剂都用冷水预先稀释后加入料缸,树脂整理剂CHN最后加入。磷酸作为催化剂,用量宜低。生产时,应保证织物轧液率在 70% 以上。烘干要充分,为了防止整理助剂泳移,进烘缸前,要先经红外线预烘和烘房预烘。使用定形机进行焙烘,焙烘温度 170 ~ 175 ℃,焙烘时间 1.5 ~ 2 min。磷酸作为交联催化剂,在整理结束时必须充分水洗去除,采用 8 格平幅水洗。第 1 格浸轧 100% 烧碱 20 g/L,第 2、3 格分别浸轧纯碱 20 g/L和 10 g/L,后 5 格用 60 ℃热水洗。下机布测pH值,要求控制在中性至略偏碱性。

3.3抗菌整理技术

理想的纺织品抗菌整理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对细菌和真菌具有广谱抗菌有效性,但同时对消费者的毒性低,如不会引起致毒、过敏或刺激性。经抗菌整理的纺织品上市前,必须满足兼容性试验(细胞毒性、刺激性和敏感性)的标准。

第二,整理效果应具有耐久性,耐机洗、干洗和热压烫。这是抗菌整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纺织品在使用期间会经受多次洗涤。

第三,整理不会给纺织品的品质(如强力和手感)或外观带来不利影响。

篇12

甲醛是甲烷循环中的一个中间产物,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它略重于空气,易溶于水。我们常说的“福尔马林”,就是含35%~40%甲醛的化学试剂,实验室常用来浸泡标本。甲醛在大气中、动植物循环消化过程中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它可以自然产生,比如有机物经生化反应能生成甲醛;也可以由人工产生,比如在燃烧废气中,就含有大量的甲醛。即使在人类的生化过程中,甲醛也是重要的新陈代谢产物,它在血液中的含量约为2.05~3.05毫克/克。甲醛能被氧化成甲酸,所以游离甲醛的存在时间不长,在空气中半衰期约为35~50分钟,在人体内约为1分半钟。甲醛无积累作用,在人体内会很快转化为甲酸、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物被排出体外。

然而,甲醛也是一种可以使人慢性中毒的化学品,对人眼、皮肤、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作用。人类对甲醛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少数人接触甲醛后会发生皮肤骚痒,严重的能引发皮炎、气管炎、哮喘等,但停止接触后,刺激作用造成的症状会很快消失。甲醛对生物细胞的原生质有害,可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结构并将其凝固,其杀菌防腐作用即由此而来。目前,在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上,职业安全与保健管理局(OSHA)将甲醛列为可疑致癌物。

为何含甲醛

在衣物里怎么会有甲醛?其实,甲醛不单纯是一种化学制品,同时它也是一种极佳的溶剂。主要应用于纺织工业的纤维生产和印染后整理两个方面,作为染色助剂以及提高防皱、防缩效果的树脂整理剂,甲醛溶液赋予纺织品的是防缩、抗皱、免烫和易去污等功能。特别是在面料的整理方面,甲醛大量存在于经抗皱整理的衣物中,如加衬布保证衬衣领、袖口圆挺而不变形。这是因为大多抗皱整理采用的是含羟甲基团的抗皱剂,这种抗皱剂是以乙二醛、尿素、甲醛为原料而合成的化合物。甲醛反应性能活泼,价格低廉,常常将其直接作为反应剂或用其作为原料与其他物质反应交联。所以,经抗皱整理的衣物,或多或少会残留甲醛。

含有甲醛的纺织品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在穿着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逐渐释放出甲醛,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影响健康。甲醛的来源有游离甲醛和释放甲醛两类。游离甲醛就是在对纤维进行醛化处理后,后期没有进行去除甲醛的精细化处理,或处理不充分而仍然残留的。而释放甲醛是由于交联反应生成物不稳定,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以及在运动、光照、摩擦等作用下,有些本来与纤维以共价键交联的羟基和甲醛会因结合键断裂而重新分解为甲醛。

释放出的甲醛不仅对穿着者,对周围的人也有危害。一方面,甲醛直接溶于汗液、水等溶剂中,通过与皮肤接触作用于人体,直接危害衣物的穿着者,汗液中甲醛浓度较高时,能引起皮肤炎、手指及脚趾疼痛等;另一方面,甲醛释放于空气中,通过空气作用于人体,主要危害生产、储运过程中的工作人员。

重点检测项目

随着人们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防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衣物中的甲醛作为重点检测项目。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将甲醛用于织物整理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甲醛对人身健康具有危害性的国家。到80年代后期,各国陆续接受了日本关于甲醛含量限定的标准。现在有关纺织品上甲醛含量的测定,已经作为一项常规测试项目,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订过相应的纺织品甲醛含量测试方法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日本的JIS L1041标准(液相法)和美国的AATCC112标准(气相法)。欧洲标准委员会会同ISO技术委员会共同制订完成了ISO14184标准,该标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对应于前面两种检测方法,在技术条件上并无大的差异。而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401-20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规定在纺织品整理时必须对甲醛加以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其在纺织品中的含量。

如何杜绝

资料显示,我国纺织服装界对纺织品服装的安全健康问题认识起步较晚,有的企业负责人对此比较漠然。甚至毫无所知。对于国际上经常变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以及不断增加或变化的设限有毒物质,也无专门的机构或专家有组织地进行跟踪、分析、研究,定期给有关生产、贸易部门提供预警信息。这些都给纺织品甲醛问题的解决留下了漏洞。

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甲醛在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初使用时,更多考虑的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比如人们希望衣物不用每次洗后都要熨烫就可以直接穿着。而经含有甲醛的树脂加工剂处理过的织物抗皱性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具备了平常我们所说的免熨烫的特点。但是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管理部门和生产者对于甲醛的使用限制正在日益趋向严格,甲醛的残留正逐步符合规定,现在也有部分服装的检测结果中甲醛残留为零。

篇13

浙江春江轻纺研发高强高耐磨纱线

近日,中纺集团控股的浙江春江轻纺公司研发的“高强高耐磨特种纱线”顺利通过浙江省纺织行业专家验收。评审认为,项目在纺纱工艺技术上有较大创新,开发产品达到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的技术指标,具有产业化效益。中纺集团一直致力于技术研发的持续创新。高强高耐磨特种纱线是春江轻纺于2007年底开始研发的新产品,产品被列入2008年浙江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产品开发后被我军总后勤部指定用于生产07款军用作训服。截至2009年9月底,已生产和销售该产品达8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创利税逾2600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来源:中国纺织报)

新疆农垦科学院试制成功超细型羊毛纺织品

2009年12月中旬,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研制的中国美利奴超细型羊毛纺织品试制成功,受到多方好评。中国美利奴羊毛毛纺织品试制工作从1988年开始,历时21年,到2009年,经过试制,羊毛平均细度16.77微米,达到了80支以上毛条品质。

据了解,用中国美利奴超细型80支羊毛试制的毛纺织品毛条外观、手感及物理指标基本符合80支进口澳毛毛条要求,有个别指标优于80支进口澳毛毛条。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其工艺性能、染色性能与80支进口澳毛相比基本一致,制成的成品精纺呢绒外观高档,手感弹性好,投放市场后受到客户一致好评。 (来源:中国纺织报)

日本成功开发出新型环保人造革

据日本权威机构介绍,日本相关企业近日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环保人造革。这种人造革性能优良,可广泛应用于许多产业领域。据介绍,这种人造革在制造过程中,首先使用高密度孔纺出的由不同聚合物构成的超细复合丝,制作成高密度非织造布,并浸渍分散于水中的特殊聚氨酯液,通过短时间凝固,在致密的纤维间渗入聚氨酯成为新型环保人造革产品。这种人造革除了纤维结构紧密外,还在表面设置了多孔层,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这种人造革在纺丝工序、非织造布工序、聚氨酯成型过程中实现了连续化,大大缩短制造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来源:中国经营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