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自媒体专业

网络自媒体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自媒体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自媒体专业

篇1

关键词 全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 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次修订的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是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此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工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 年开始招生,是东北三省首家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专业以文学、新闻学、传播学为背景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以全媒体传播、虚拟演播实验室为应用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发展,重视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12 年新目录出台,同时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8 所,2013 年又有28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教育部最新批复的2014 年有20 所高校开办此专业,由此可见,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衍生出来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现在所有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共同组建了新媒体联盟,每年不定期的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笔者切身感受到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和中国传媒大学所能利用的资源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方面我们的投入远小于中国传媒大学,那么如果用仅限的资源整合出最大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我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差异化办学,培养目标要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并且专注于一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全媒体技术应用平台特色

任何专业的培养特色所依靠的都是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学了什么样的课程直接体现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能力,现在全国新闻教育呈现的是办学规模办学点的扩大,同质化也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们所学的东西和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用什么课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去区分新媒体专业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很多高校,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传南广学院等具有传媒特色的院校,同时我们和黑龙江地区的新闻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平台现在最紧缺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新闻网、劲彪新闻app 等媒体,主要就是为了探究课程体系的设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在2014 年我们将全国主流的全媒体信息编辑平台搭建进我们的实验室,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一条新闻内容生产很轻松的可以转化成网页模式、手机app 模式,特别是对于视频内容生产的推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为止在东北高校行业内这是独有的。同时我们的课程体系紧跟全媒体平台步伐,让学生们参与手机app 制作,微信公共号内容生产、推送营销,使学生们很是受益。

二、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想让学生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高校教师首先要经常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师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学的典范,黑龙江工程学院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内最新鲜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能力需求补充到课堂,让学生们始终感受到行业动态。

那么实践基地的“学与练”对学生们的技能信心的培养就更重要了,在这里以技术类课程学习脉络为例,因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基地展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一到大四是从平面认知—立体认知—全媒体平台认知—学生自身最擅长的技术认知脉络顺序。

依据实践单位反馈行业内现在最紧缺的是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媒介大融合环境下,媒体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生产管理、受众分析、受众反馈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既会新闻写作并且能够进行ps 平面编辑,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出去,得到信息反馈之后能够进行spss 软件数据分析;同时学生们能够掌握新闻摄影摄像技术,采录完新闻事件之后回到实践单位能够进行audition 音频处理,edius 视频编辑,并且会ae 特效片头片尾制作,将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新媒体复合型人才还会将这些内容换个形式发到网络平台上,那么就要求会flash 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和手机app 制作。

鉴于行业内所紧需的人才要求,我们不仅开设了相关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更新了课程考试方式以及考核标准,其中包含了四个部分:理论测试10%、媒体实践20%、媒体类相关作品60%、课堂出勤学习态度10%,新的考核方式更好的和实践基地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中练,练中学。

三、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设想

校内实践设备和课程难以匹配,媒体类专业属于“烧钱”专业,办学投入很大,但是回馈反应慢,特别是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升级太快,新闻传播类实践教学相比其他文科实践教学是需要重装备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文科中的工科”。媒体类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消耗大、换代快。而且作为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打出名头的时候想获得大的投入很难,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2 年有第一届学生,全国至今还没有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教师工作层面来讲,目前一线教师大多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到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尤其是参与本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热情度不够。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教师带队制作的新闻采编作品、广播电视微电影作品、广告作品和摄影作品都不算科研成果,这样就造成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践作品的动力就低了。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第一,实践设备靠学校扶持,也鼓励学生们到实践单位去实际操作;第二,带学生们生产出的媒体产品,鼓励学生拿出去参加大赛,以扩大知名度,并且得到学校的资金奖励。第三,和实践单位沟通好,资源整合、联合指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培养,实现两个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共享,让学生们参与行业媒体,让行业媒体指导教学,切实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得特色鲜明,让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ahgj.gov.cn/72/view/1835

篇2

⑤吴廷俊:《论中国文人办报的历史演变》,《新闻春秋》,2010年第6期

⑥曾宪明:《旧中国民营报人同途殊归现象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2期

⑦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资 讯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21-01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这种媒介凭借其门槛低、个性化强、交互性强等特点,受到网民的普遍追捧。大学生由于年龄和技术优势,很快成为了自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自媒体已经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时代变化,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已成为高校辅导员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自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变化

(一)辅导员的教育主体地位被逐渐削弱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自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逐渐呈现出主客体地位迁移的特点,辅导员的教育主体地位被逐渐削弱:一方面,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客体化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网络化趋势,凭借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辅导员更加方便快捷,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辅导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加强,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上有广泛的朋友圈子,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实现消息传播,从而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二)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辅导员在工作中常用的教育载体有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理论学习等形式。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学生已经习惯通过微信、微博等载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人的动态,参与学校的热点问题讨论。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一方面,自媒体平台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领域,使得他们能借助手机等工具快捷方便地接收信息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自媒体中广泛使用的风趣语言和个性表达形式形成了新的流行趋势,辅导员在传统教育中严肃、单调的话语体系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网络信息复杂化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在自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未经把关和过滤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在巨量信息的影响下,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度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自主、敏捷的特点,使他们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甚至是有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信息侵害;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并稳定的重要时期,在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后,容易使个人思想和行动偏离主流方向,使得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自媒体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一)积极参加自媒体专业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自媒体应用能力

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多集中在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上,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辅导员在面对自媒体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多人无法熟练地使用自媒体开展工作。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对象是一群习惯了自媒体学习方式的学生,辅导员在面临与之相关的教育服务问题时,如果同样利用自媒体来开展工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辅导员得自媒体应用能力迫在眉睫。辅导员应加强媒体技术的专业培训,积极学习自媒体知识,提高自媒体软件的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重视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借鉴先进的自媒体应用经验;积极主动地使用自媒体工具来创新工作方法,开辟工作新路径。

(二)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强化辅导员的主体作用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最容易关注的人群。因此,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学习网络基本常识,熟悉网络语言,主动关心校园热点、社会焦点问题,并借助QQ空间、博客、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分享自己的所学知识或心得体会,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强化辅导员在自媒体平台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树立“话语平等”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说服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与学生平等交流,在自媒体平台上以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中心,加以引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拉近师生关系,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地。

(三)构建网络宣传员团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据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为24.6%;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学生是自媒体平台的主力军。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好党员和干部两条线,构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政治敏锐性强的网络宣传团队,形成从辅导员到网络宣传员再到普通学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体系,运用自媒体对国家大事、社会焦点、校园热点等进行传播并评论,引导学生在相对理性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参政、议政,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

篇4

内容和版面是当代网站的灵魂,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灵魂的设计师。自互联网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以来,网络编辑人员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就网络文学(网络连载形式的文学作品)方面而言,近些年掀起了网络文学“阅读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网站,它们的日平均点击量均超千万。相对于其他网络编辑而言,文学网络编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在稿件审定和上的筛选通常会更为严格,强调文学性。摒弃低俗的、毫无意义的内容,旨在为喜好文学的网友提供一个阅读和交流的平台。

2.在网页形式上,文学网站也需区别于其他网站,一般商业性网站无论在界面,还是在内容方面的设置都显得花哨,鲜艳的颜色采用的较多,这是为吸引一般网友的眼球。而文学网站需将内容编辑得雅观、清素,这样才能很好地符合文学阅读群体的审美需求,文学编辑要避免使用大红、大紫等或是鲜艳错杂的颜色,注意发现和迎合读者的审美需求。

1.部分文学网络编辑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网络不像电视媒体那样注重公益、慈善和品牌建设,其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在运营方面重点吸引关注和访问量,以增加收益。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为赚取网站点击量,增加网站的收入,文学的严肃性、艺术性和真实性已受到威胁,各种低俗的、毫无文学意义的创作和评论时有出现,有的编辑随意篡改已有的文学著作,使得文学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丧失基本的真实性,侵犯他人的版权,甚至出现影响极坏的黄色文学和暴力文学。以上种种虽说并不普遍,但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明显降低,尚不如传统纸质文学。从表面上来看,上述现象是由于网络管理机制的缺陷引起的,但深究起来,会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文学网络编辑人员素质低下。因为职位赋予网络编辑对任何文学内容和形式具有选择权和决定权,网络的健康发展呼吁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2.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工作滞后。网络编辑属新闻媒体专业范畴,但其一直是新闻媒体专业设置的缺口。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和专科院校设立了网络编辑专业,且设立时间都不长,更不用说在艺术、音乐、文学、政治等层面上的细致划分了。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缺口,一些在职的网络编辑人员是相关领域转过来的,短时间不具有系统的网络编辑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较大。因此需要加强“网编”学科体系建设,以缓解人才缺乏的危机。

三、文学网络编辑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文学网络编辑人才的能力要求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文学专栏和网站活动的策划。有关文学创作与评论的网站多为盈利性质,同样要求网页访问量达到一定的指标。此时,文学编辑人员常常需要组织读者活动、制作专题或增设网站的文学专栏,要求编辑有一定的策划能力。2.作品采集能力。文学网站发表的文章只有一部分是编辑自己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由编辑收集而来。网站的更新速度比纸质媒体快得多,这就要求编辑有较强的交际范围和素材收集能力。3.信息处理能力。文学网络编辑免不了接触读者反馈意见、读者需要、热门文学主题等信息,网络中存在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流通,要求编辑人员能够快速进行选择、判断。,计算机操作能力。编辑人员需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软件应用能力,如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网页编辑、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等。并且,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编辑人才要切实做到“不做金钱的奴隶”“不盲目跟从他人思路”“不浮躁”。

1.相关院校需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在文学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复合型师资(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奇缺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当前适宜采取“引入”为主、“培养”为辅的方法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具体来说,该方式着重“引入”,引进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国内实践岗位上杰出的专家作为一线老师,共同担任指导工作。然后借助这股引入的“东风”,积极开展国内教师的培养工作,以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尽快在国内形成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

2.利用传统文学出版行业转型这一“跳板”。传统文学出版行业由来已久,在我国的地位可谓“根深蒂固”,随着我国电子信息化产业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学出版行业迎来了变革,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在文学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方面需借助传统文学出版行业转型的跳板,一方面是因为从“无”到“有”式的培养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相较于此,动员出版社原有编辑人员学习网络技能和网络知识实现转型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文学网络编辑人才要求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网络技能于一体。一般来说,文学功底的形成与一个人的阅历关联很大,培养一个网络技术人员的文学功底,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编辑的网络技能仅仅要几个月的时间。

3.规范和完善网络编辑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网络编辑数量的快速增长挑战行业规范,各大文学网站将采取何种方式招聘编辑?怎样判断网络编辑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这些是行业领域频繁遇到的问题。一个可靠的解答是建立一套网络编辑人员考核认定标准,并为考核通过的人员颁发国家认定证书。职业资格认定有助于体现网络编辑人员的能力,这也是国家对网络编辑行业实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具体到职业资格认定的细节,由于网络编辑行业的特殊性,笔者建议实行“双考核、双证书”制度,如果是文学网络编辑行业的考核,就需进行文学水平考试和网络编辑考试两项,根据每项评分,颁发相应证书。

篇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软件和动漫等创意型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32号),标志我国动漫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动漫产业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之一,标志动漫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为更好地办好互动媒体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

1.政策支持

我国各级政府对游戏(互动媒体)行业的发展都给予大力扶持,都把它当成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为扶持中国游戏产业和行业发展设立各种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法律法规。

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我国第4个建立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城市,网游动漫产业将被纳入广州市“十一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发展规划。动漫产业是广州“十一五”期间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政府规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广州市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从2007年起的5年内每年安排1.5亿人民币,设立广州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和鼓励广州动漫业的发展。

2007年7月12日,“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番禺园区”的金匾落户番禺。动漫产业是番禺区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番禺区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措施,促进动漫游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产业发展状况

游戏动漫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经历20世纪末的形成期阶段以及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游戏产业现在正处于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

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广州的网游动漫产业发展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50%。其中,网易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广州光通通信有限公司、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广东道明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有自主开发的大型网游产品上线,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广东爱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系列片“神探威威猫”已在全国多个电视台播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为加快广州成为我国重要的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奠定了必要的产业基础。

伴随着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游戏企业对游戏专业人员的要求与日俱增。专业人才供求关系矛盾的扩大,也进一步加剧行业人才争夺。专家指出,在中国游戏的发展进程中,广东地区年收入在2011年超过250亿人民币,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成为当年中国游戏增长的新亮点。

3.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面对日益升温的游戏产业,游戏人才供给却赶不上其迅速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专业人才缺口很大,据非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内专业的网络游戏人才仅有3 000人左右,而中国游戏人才缺口达30万,国内至少有50%的企业难觅专业游戏人才,尤其是专业的设计、开发与策划人才。

最新报道显示,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著名人才招聘网站在近几个月中,平均每月游戏招聘岗位约1000个,关键岗位仍是高级游戏设计与程序开发等。游戏的开发需要从游戏策划到设计剧情、刻画人物性格、设计音乐服装,再到编辑关卡程序、开发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这其中包括很多岗位,如游戏策划与设计人员、游戏主程序员、引擎工程师、原画师、3D美术工程师、游戏测试工程师、游戏市场拓展员、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等。

我们可将网络游戏企业岗位大体分为5类:游戏软件开发设计程序类、美工设计策划类、市场推广专员等市场销售类、游戏运营经理等管理类及其他行政财务类。据统计,企业对美工设计策划和游戏软件开发设计2大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约占网络游戏企业岗位的85%,其中又以游戏软件开发设计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余岗位如市场推广专员、游戏运营经理及其他岗位占15%。国内网络游戏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比例如图1所示。

4.互动媒体专业方向发展思路和建设措施

4.1面向产业定专业,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了目前游戏产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今后的人才发展趋势,明确企业和社会对游戏专业人才在岗位、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方向培养适应互动媒体应用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既具有一定的用户界面设计修养又具有互动媒体创意、制作、编程、应用相关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一定的美工基础,了解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的基本开发流程,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Flash面向对象编程、ActionScript开发平台与网页制作,能够从事Flash网站和Flash游戏开发,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可以在Flash游戏开发团队中从事网页游戏客户端、服务器端、游戏工具、游戏引擎等方面软件编码、调试与测试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2契合产业需求,精准定位就业岗位

国内网络游戏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表明,游戏产业主要需求游戏策划设计师和游戏美工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然而,不同的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截然不同,职业岗位任务也完全不同。

游戏策划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游戏框架设定、游戏数据调配和平衡、游戏策划管理、系统分析及软件规划等,职业要求是应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操作能力,对程序、美术、音乐的鉴赏能力,对游戏作品的分析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游戏程序设计师是游戏设计的核心,主要任务是游戏引擎设计、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开发等,应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精通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并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游戏开发经验。

游戏美工设计师在游戏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游戏片头动画还是游戏,都离不开美工设计。游戏美工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策划的构想和要求进行游戏的原画设计、模型设计及特效设计。

在游戏行业,基于Flash的网页游戏近年来得到空前发展,传统的网络游戏纷纷向网页游戏转型,精通Flash编程的游戏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网页游戏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技术方向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方向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范围、主要业务工作如表1所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游戏软件、游戏美工设计、游戏策划等产业的开发和设计,将重点放在游戏程序和游戏美工设计的专业能力培养上,尽量做到直接与产业接轨,让学生将来可以更快地适应产业中的各种工作。

4.3应就业岗位需求,构建能力体系

为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面向第一线的应用型游戏程序、游戏美工设计人才为宗旨,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侧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考和就业岗位需求,我们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方向的职业能力体系,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3个方面和游戏开发、媒体设计与制作2个职业方向。

其中,职业专门能力包括:①一定的用户界面设计、审美能力;②图形图像处理、平面UI设计、音频视频编辑、2D/3D动画创意制作能力;③互动媒体项目编程能力;④丰富媒体体验的“艺术+技术”项目开发能力;⑤利用Flash技术在网络、移动设备上进行游戏设计开发的能力;⑥与他人协同工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包括:①Flash创意设计能力,主要拓展学生应用Flash的“艺术+技术”能力,将Flash作品作出新创意;②丰富用户体验的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能力,主要拓展学生利用Flash技术在网络和移动设备上进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的能力;③平面设计能力,对于艺术基础和感觉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展其平面设计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动媒体2个职业方向的能力体系如图2所示。

4.4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能力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需要根据产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认真剖析计算机应用制作各环节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素养等要素,按照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开发模式,从2009年开始确立以Flash为主线,构建互动媒体技术方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课程有Flas设计、Flash高级编程、数据库基础、Flash游戏开发,这一系列课程构成了统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核心课程完全基于工作过程,符合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高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互动媒体技术方向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4.5校企合作育专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注重联手企业共同培育高端技术人才。近几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先后与广州市倍儿悦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蓝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迪拓尔实业有限公司、广州越维信息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实现大学生学校学习、企业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链接,主动引进企业文化、生产任务与实际项目,帮助大学生拓展工作视野,尽力扶助大学生早日迈入工作岗位。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进行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互动网站、Flash广告/动画片、动画片编剧、平面创作、网页游戏设计、网页游戏编程、交互式创意媒体等实习、实训岗位的顶岗实习,从而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实训任务。

信息工程学院还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指导教师,企业工程师利用学生假期和毕业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学生在校企教师合作指导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研究实践。例如,教师在Flash游戏项目开发课程中引人广州市倍儿悦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的网页游戏,将其作为学生项目开发的内容,要求学生按企业要求进行项目开发;项目实训过程完全模拟企业场景,设有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协调员、版本管理员等;项目实训要求学生除了完成项目本身外,还要填写各种技术文档,每周进行项目展示与小结,最后进行项目答辩。

5.结语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自开办之初,依托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深入调研产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产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找准专业建设定位,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将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适应广州市文化立市的建设目标、与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邬厚民,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9-22.

[2]李芾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9.

[3]谢建华,高职院校游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1107-1108.

[4]沈云云。以混合学习活动为中心的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2(8):80-83.

篇6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62-01

一、网络文化正兴起新媒体促成传播新格局

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它不仅囊括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独特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媒介传输平台,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互动,最终导致各类媒体边缘淡化并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共同发展之势。

现在媒体传播的突出特点为:

1.传播分众化。是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许多媒介都开始吸引特定化的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根据相似的爱好、追求、兴趣,媒介传播针对性的信息,最终实现目标受众的聚集和忠诚。

2.媒体融合后电视的WEB2.0传播。WEB2.0时代,不仅仅是媒介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融合、精神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的媒介融合,不仅仅表现为频道的整合以及与新媒体的对接,更应该是一种传播理念的革新。

二、电视媒体专业化进程中的年轻受众缺席

对于年轻人群来说,他们对于闲暇时间的分配充满了多元化的色彩。网络的出现,使得年轻人的空余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时,如果电视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将这种心理期待转移到其他方面,获得一种补偿的满足。

与互联网相比,电视面临着年轻人群的严峻选择,中国电视目前正陷入一个与年轻人脱节的尴尬境地。使年轻人远离电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电视专业化过程更多的是在轻视受众调查的前提下,以个性化的形式代替了个性化的实质,受众定位模糊,盲目模仿和生搬硬套,节目克隆现象严重,而且青年电视节目总数比较少,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精神适合年轻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年轻人产生强有力的吸附。

三、年轻受众注意力转移加速电视与网络融合

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的规模在不断壮大,为了应对他们注意力的转移,中国电视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产业融合之路。从开始的电视台上网,到电视栏目上网,到现在的国家网络电视台的建立,电视和网络,从竞争逐渐走向融合。总体来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融合还处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间在技术上联盟、分享利益或者广播电视向其他传媒业务领域扩张,创办其他媒体或发展新媒体业务,但从发展方向上看,广播电视产业融合必然朝着理念融合、精神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演进。

四、借鉴网络创新电视内容抓住年轻观众眼球

为了吸引那些年轻的电视观众,电视必须切切实实的深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用新媒体的传播精神,传播的技巧来拯救传统的电视媒体。

(一)博客与电视栏目结合丰富栏目题材

博客走进电视有待探索,但博客已经占据了电脑互联网的一席之地。最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是博客与电视栏目的结合,这将是互联网与电视台资源整合的必经之路。博客的实质是自媒体,是为个人信息的公开化场所。作为一种“零进入”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使博客们的话语权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二)“播客”不只看还要播

05年至今,播客大行其道,掀起了网络传播的新浪潮。播客可以简单概述为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沉闷了几十年的影像传播,走下高高的“殿堂”,向“草根文化”发展。通过网络,用户不仅可以搜索并收看来自各类组织机构的视频节目,同时还可以上传原创性节目,或观看其他网民上传的视频节目。

(三)网络题材为荧屏电视剧注入新活力

篇7

一 新媒体艺术的兴起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解剖学、机械工程原理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艺术理念就已经不仅局限在人文思想的有限范围之内,开始出现和科学技术相融合的端倪。到了20世纪,三大技术革命(电话的发明、电力的广泛使用、铁路系统的普及)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20世纪90年代,信息交流技术即全球性网络工具的汇总和交流,引发了第四次革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因特网的出现,这种主要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网络技术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且成为前卫艺术家的创作新宠。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现代艺术开始呈现一种反叛和挑战传统美学的姿态,随着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古典艺术强调写实和客观再现物象的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化和风格化的创作理念。新媒体艺术从属于“现代艺术”的范畴,是西方20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之一。新媒体艺术涵括的范围十分广阔,除了数字视频和录像艺术以外,还包括了网络艺术、计算机图形、电脑动画、计算机交互式媒体、电子音乐制作、激光艺术、机器人技术等,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复合产物。简而言之,新媒体艺术作为嫁接在传播学上的艺术概念。是指以新科技手段,借助电脑、录像、网络、等数字传播技术整合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形态。

二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1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新媒体作为20世纪集全面信息化为一体的新生媒介,在传播方式上摆脱了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人”机制(gatekeeping),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在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中,“把关人”主要是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编辑或者记者。在新媒体艺术传播时代,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以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新媒体给与人们一个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平台。

传统艺术是在体力劳动分工的阶级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因此而出现的“精英艺术”往往以满足权贵阶层的审美享受为优先创作条件,在创作主题上侧重于表现“重大议题”,即以宗教政治概念或者宣扬道德规范等社会功能为主体,充分表明传统艺术服务于政治宗教的从属地位。同时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下,“精英艺术”无法流向普通民众,这就造成了带有鲜明阶级性的“精英式艺术”与“平民式艺术”间的鸿沟。而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例,人们只要通过上传和下载,就能自由的创造和分享各种艺术作品,阶级等级的概念被模糊化了。在创作内容上,新媒体艺术也摒弃了单一程式化的创作主题,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业化时代科技对让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一全新领域内。新媒体艺术更多表现的是创作者的自我情感和体验。这些变化使得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更加平民化,通俗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艺术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消费文化并重建了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创作者,艺术消费者与艺术生产者之间不再有明显的鸿沟,在消费和创造的两重身份中,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的本地化和业余户,造成网络艺术环境混乱而又丰富。以往掌握在专业艺术群体手中的艺术特权被下放到普通阶层中,让艺术的创作更加民主自由和大众化,艺术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商品消费环节。审美也已经不再局限于权贵精英阶层之内,而凭借着新媒体的传播进入大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层面。

2 创作手法多元化

传统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和艺术特征,这些都是人类艺术的瑰宝,然而传统艺术教育单向度的强调历史感的思维定势局限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传统绘画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都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真实物体的平面化再现,即强调画面的真实感这一理念。因此将传授“绘画或者其他制作技术”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传统的美术教育老师在专业技能上也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这些训练包括:素描,光影,色彩等。

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技术大规模运用的取代了手工制作,新媒体艺术集合了文本、声音、图像、信息交互等功用于一体。相较于传统艺术,它是以非物质形态呈现,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运用技术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以绘画比例,以往的画笔油彩被各种软件取代,Photoshop Illustrator等图片处理软件的大量出现,让很多没有经过传统素描色彩训练的非专业画家也走向艺术创作,新媒体时代的插画更多是一种图形的拼凑,这让插画的传统艺术魅力消失殆尽。新媒体艺术本身继承了其字化的特性即非线性,多维性和自我更新传播。2004年北京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上展出的“波贝克光年”,是一个互动DVD装置,混合了新旧技术,其中包含颇具特色的绘图,数字动画,卫星图像和沉浸式虚拟现实。在作品设计的虚拟空间里再现了整个世界,是一种特殊的以三维空间编织的山峦起伏的景象。作品熔新、旧于一炉,利用了色彩、线条、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杂糅的技巧。在作品的空间内,重新想象了一个由一系列三维拓扑的地形构成的世界,显得寂静而神秘,充分表现了新媒体时代艺术创作手法的多元化。

3 艺术语言的表达力充分加强

新媒体最大的特性就是社会化,这种特性使艺术创新不再局限于过去传统画室的狭小天地里,而变为在何时何地都能发生。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可以全球传播,让信息得到最大的共享。尽管有些地区和国家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会某种程度上的屏蔽信息,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受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要小得多。

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随着媒体数字化,网络开始成为所有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大融合,音乐可以转移到网上,纸质绘画可以转移到网上,电影也可以转移到网上,新媒体中可以有电影、电视、绘画、戏剧、雕塑、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形态,这也意味着过去相互独立分割的艺术形式开始变得相互依存和互相紧密联系。新媒体艺术的兼容性表现在时空关系,人及媒介的关系方面,新媒体使得艺术交流跨越了国界地区民族的壁垒,让人们用数字化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接受和借鉴不同的艺术理念。

三 我国新媒体教育现状

1 提高师资及软硬件水平

就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师资力量是核心,硬件配置为必备条件。新媒体艺术专业是文理综合的复合型学科,需要的是新型的复合型教师,他们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美术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知识,同时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制图和设计能力。新媒体领域涉及的软件非常多,比如“3D方向的3DMax,Maya,AutoCAD等。由于我国艺术教育模式长期处在学院派的精英教学,导致此方面的教师知识构成和积累偏向于理论和学术化,这就无法满足新媒体专业对技术和科技能力的要求,造成新媒体艺术教育很难得到稳定而又素质优秀的师资资源的现状。目前采用的外聘专家和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相结合的解决办法依然显得捉襟见肘,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忽视了传统教育模式对新学科造成的严重阻碍。

我国新媒体艺术专业现状比较复杂,从教育机构来看,规模大的是综合型高校的专业化教学,这种依托于综合大学的新媒体艺术专业有以下优势:硬件条件好,便于整合资源。新媒体技术是一门文理综合的交叉性学科,综合性大学在让学生可以享受到多种媒介相融合的创作能力。同时在提供理论资源方面也优于专业性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综合性大学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相对知识面较广,学科知识也较为扎实,综合素质更高,更容易适应相关专业机构的人才需求。在硬件设备方面,由于新媒体学科的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设备的投入往往决定所搭建专业平台的优劣,也是吸引师资人才的有力保障。部分高校在资金不足的状况下,盲目跟风开办新媒体专业,导致学生入学后,教学硬件匹配跟不上,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新媒体艺术这种时代性很强的专业,必须紧跟科技、经济、文化、市场等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向和教育体系。

2 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革新

我国的艺术教育先后引进了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和苏联现实主义艺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至今仍未发生重大变动。然而随着西方新艺术理念例如包豪斯,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出现和传入,中国的艺术教育也开始出现缓慢变革。传统艺术教育的“精英”模式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的教学,培养模式的单一很容易造成“知识型劳动力过剩”。以我国研究生培养为例,2009年后,我国教育部将研究生划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就是为了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培养多方向的高等教育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完全脱节,忽视了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实现“大众教育”的目标。而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来看,此专业需要的主要是市场应用型人才,以新媒体的动画专业为例“200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117亿人民币,2005年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180亿人民币,中国的动漫市场还有1000亿的产值空间有待开发。而在不久的将来,由多媒体产业带动的信息娱乐,电子游戏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人们的审美范式,让本来相互孤立的艺术形式如戏剧,音乐,绘画等都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它将精英式的艺术品信息化处理后变为消费商品投入市场,传统的艺术市场在新媒体艺术的市场的庞大规模面前只能相形见绌。艺术院校需要调整教学结构,在培养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用以适应新媒体艺术专业对市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高度技术化和标准化信息化的特点,让市场的概念在艺术领域得到空前的加强,新媒体专业与高科技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育者必须时刻加强与市场的互动,调整和改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

3 结合新媒体特性设置课程

新媒体将各媒体集合成一个彼此补充、密切相关的信息有机体,为人们提供更为方便和友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它与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一致,通过连接技术,可使用户在阅读和检索过程中从一个问题跳跃到与其相关的各类问题中,而不必按照原有的顺序进行,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学习效率。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年轻人个体,在艺术学习方面,他们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个性,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经历。程式化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艺术教育了。

篇8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浪潮席卷而来,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如何融入大数据时代,找到行业再发展的契机,是传统媒体从业者眼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新媒体以拥有巨量数据,并以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力而迅速成为传播先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在2013年举行的中国传媒大会上说:“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①因此,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就是数据收集、整合、处置和使用能力强弱的竞争。

大数据时代究竟给广播的发展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广播如何扬己之长,在大数据时代里找到一席之地呢?

大数据时代给广播带来什么?

“大数据时代”所形成的传播格局一般分为新兴媒体与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从传统观念分析,它会给广播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人人都是记者”淡化了广播的时效优势。一直以来,广播以“快”见长,其时效性优胜于纸媒等其他传统媒体。即使面对电视、互联网的冲击,传播便捷、携带方便的广播,也与电视、互联网在受众市场上各有地盘。不过,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大量涌现,自媒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对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造成极大的冲击。一台手机在手,谁在现场,谁就能成为记者。以前媒体强调的“第一现场”已经不再专属于传统媒体,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记录者,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再经过网络传播,迅速形成新闻热点。记录者身在现场,比传统媒体的“奔赴现场”速度来得更快。

其次,数据数量庞大对广播产品生产带来冲击。大数据时代伴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而来。如今的互联网,仅新浪微博用户每天发博量就超过1亿条,百度每天大约要处理数十亿次搜索请求。社交网络的兴起,大量用户生成的内容,包括音频、文本信息、视频、图片等数据海量涌现。网民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丰富信息。相比之下,尽管国内很多电台早已实现了24小时播出,但是无论数量还是信息种类,广播所能提供的内容都显得微不足道。

再次,社交媒体对广播等传统媒体舆论的抗衡。近年,随着微博、人人网、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涌现,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大增。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研报告称,截至2011年底,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达3亿,并拥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自媒体在技术上满足了网民的传播欲,大量网民通过自媒体向大众提供身边新闻,分享其真实看法。这些来自自媒体的声音因其数量庞大、个性鲜明、草根风格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继而引发更多的讨论。对于一些网络热炒事件,传统媒体也因为其高关注度而做跟进报道、发表评论。

例如:2013年2月发生的深圳学生假飙车牵出某交警真超速事件:网眼传媒《2013年2月份网络热点事件舆情报告》中显示,该事件首发平台在新浪微博,并在网络上形成两个高峰期。事件起因是:一名高二学生为吸引粉丝关注,将网上搜索到的午夜飙车的图片发上自己微博炫耀,被@深圳交警发现,警方马上在微博上公示并表示要调查,形成了第一波舆情声量。随后网友翻出深圳某交警超速的老照片,期待交警部门的反应,达到舆论的第二个高峰期。最后,深圳交警通过微博公布调查结果:该交警确实超速,将处以2000元罚款并记6分。其间,新浪微博、天涯论坛、腾讯微博等自媒体涌现网友大量的评论和转发。由此引发部分传统媒体包括《京华时报》《青年时报》等对事件作相关报道和评论。

不过,从媒体改革探索的成果去看,大数据时代对广播的影响也有其积极一面。

首先,它极大丰富了广播的信息资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广播节目制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以及文字、音频、视频素材。而自媒体的出现,更是把信息的来源无限扩大,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现在有不少广播节目就是直接取材于自媒体。

例如:广东电台新闻频率开播两年多的《微博大视野》就是一档取材于微博的资讯节目。它以当下热门的微博名人与事件作为每日话题,邀请嘉宾客座主持,实现与听众有效互动。

其次,它极大拓展了广播传播的空间。互联网时代,电台早已实现网上实时收听或节目点播。而新媒体的出现又为广播的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社交媒体的微电台功能,让受众在在线环境下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收听到电台节目。此外,由于近年来广播移动收听的快速增长,一些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移动收听应用的开发。比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等相继开发了适用于苹果、安卓系统的应用商店和各类根据媒体定位的栏目性、事件性App。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广播媒体移动应用开发的成效已经显现,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去年传统广播听众和网络访问量持续下降,但新媒体的发展弥补了这一颓势。目前国内的一些电台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广东电台2013年6月份在安卓系统上线了广东电台App,手机用户可以下载该软件收听到广东电台所有频率的即时节目、节目回放等。

其三,它极大活跃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以前广播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渠道主要是电话、手机短信,方式较为单一。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与听众互动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广播借力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众多社交媒体与受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动。从去年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电台节目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节目形象、展示节目内容,其中最大的功能是作为节目与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

例如: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至9点的伴随性资讯节目《从SUN一天出发》,就是一档把微信平台的即时互动性体现得较为立体、全面的节目。通过节目的微信平台,听众可以用语音或文字对每天的节目互动话题发表看法。同时,听众还可以把上班塞车的路段即时报料给主持人并附上图片,让主持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实时路况,为听众提供准确的交通服务信息。此外,还专门开辟时间让主持人与听众进行节目后的语音或文字互动,增加听众对主持人的信任度和兴趣度,从而提高听众对节目的忠诚度。这些多元的方式极大丰富了节目的互动性和声音的多样性,得到听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好广播?

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走一条符合广播传播规律、符合自身实际、符合受众需求的发展之路。

其一,针对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局限性,从深度解读、权威引导等方面拓展自身

新媒体传播信息碎片化的第一个表现是事实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等,使得受众难以获取完整真实的事实信息。而广播则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记者编辑队伍,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对新闻事实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度解读,为受众提供经过梳理整合的有价值信息。

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第二个表现是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这不仅指信息的零散性,更指观点的异质化和分裂性。自媒体的出现,让谁都可以在网络上信息、发表观点。但是,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信息的真伪程度如何?观点是否正确?这些问题在自媒体里并没有权威的引导。受众只能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对事物的有限认识做粗浅地判断。

针对新媒体“人人都是记者”的无责,应强化广播作为官方媒体的权威引导。节目中的信息须经过专业记者、编辑的深入调查、采写、核实,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广播媒体应该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的专业采编队伍,对那些真假莫辨的信息追根溯源、抽丝剥茧,为受众传递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信息。

广播还应该培养大数据时代的媒体专家,他们不同于擅长数据处理技术但对国情、社会、经济等问题相对陌生的专业工程师和数据挖掘师,广播的媒体专家因为有着大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所以能够真切了解社会,善于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广播记者编辑应该尽快了解大数据,懂得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剖析社会问题,分析处理民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因此,有专家预言,传统媒体完全有潜力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引领者,利用对大数据的挖掘获取对社会更深刻的观察、解读和预见,在深度解读上有所突破。

其二,与新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力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媒体充分意识到数据潜在的价值与海量分析的必要性。事实上,新媒体公司本质上是技术公司,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的能力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如果凭一己之力,建立大规模的行业数据分析系统似乎不太现实。但是如果能借力新媒体,通过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或许能走出一条有广播特色的发展之路。

借力新媒体,增强广播的互动性。新媒体公司在技术、设备上投入巨大,广播如果能共享这些资源就能事半功倍。在借力新媒体平台方面,国外电台已经做了不少尝试。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都是国外广播借力进行互动的平台。国外广播媒体一般在这类平台获取信息来源,进行新闻、节目互动等,以及收集网友、听众对节目的反馈,注册媒体账号并以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多媒体展示,以传达媒体理念,宣传品牌形象。

借力新媒体,创新广播的节目类型。未来广播节目的开发应该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受众研究。大数据全面开启了以“用户为中心”时代。在国外,由于新媒介方式的发展,“用户生成内容”类广播节目非常流行,受众成为广播节目选题和内容的主要来源。在这些节目里,内容完全由听众和网友提供,经过制作人员的编辑与加工,一期节目就诞生了。比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让听众在节目里朗读自己故事的《这样的美国生活》等节目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借力新媒体,创新广播的营利模式。作为传统媒体,广播长期以来的营利模式是以好的节目内容、高收听率、良好的覆盖来赢得广告。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这样的营利模式逐步走入困境。因为客户越来越注重广告目标的精准度,对自己所投放的广告究竟有没有到达目标客户最为关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精准营销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人们在网络上留下各种数据化记录,数据分析系统只要对其进行分析,就能获知每个人的上网习惯、喜好、最近关注的事情等。只要掌握了用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广播媒体就可以制作出针对性非常强的内容,提供精准的服务,从而吸引广告主。

我们知道,商业模式转型的核心依赖和利用是用户长期积累下来的数据和反馈意见。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就有可能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如果广播媒体能把众多的用户信息收集起来,建立自己的用户数据库,必定会成为广播媒体的宝贵财富。国外的广播媒体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围绕着用户的完整动态数据获取服务和机制正在尝试之中。

那么,他们是怎样实现用户数据的接触和收集的呢?其中包括以下的渠道:受众在上传节目内容之前必须要在官网上注册账户;参与节目的社交媒体互动要注册微博账号;下载广播App也需要先登陆;播客收听需要建立“个人门户”等。

利用数据分析,节目制作可以更加贴近用户需求。比如,美国的一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它拥有 3300万名全球订阅用户,对用户的详细个人信息,甚至包括使用服务终端、观看时间等都了如指掌。他们对用户评分、观看记录、用户好友推荐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甚至会收集观众按下暂停或快进的数据,从而找出用户喜欢的视频风格、内容、导演和演员等,这些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就是精确的市场调研。根据这些数据,企业可以生产出与受众需求对比性很高的电视剧。热播电视剧《纸牌屋》就是Netflix 善用大数据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根据掌握到的用户数据,一些外国媒体还推出了针对用户需求推送内容的应用软件。例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个人播客混编器”已经具有了推荐功能:账户注册后,通过分析用户所播放的音频,推送基于用户习惯的个性化音频节目。

大数据时代对于广播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广播就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迎来发展的又一契机。

(作者单位:广东人民广播电台)

注 释

①《尹明华:大数据时代的报业转型》,载中国报业网http:///News.aspx?ID=326464.

参考文献

1.彭兰 《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载《今传媒》2011年第10期。

篇9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的,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出现,新媒体传媒环境已然相当成熟了,这种新传媒环境为公民新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无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由公共新闻运动发展而来,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以上定义里的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②对于“公民新闻”的定义,实际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表述,没有统一的定论,比如邵培仁总结为:“(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③新媒体专家郭涛将其定义为业余新闻工作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④虽然缺乏权威的注解,但是基本意思大同小异。若将公民新闻的生产看作是一个传播过程,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及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模式研究,那么从中可以看出其传播模式中包含了许多“新”的要素,并表现出与以往传播范式的不同。

一、传受界限模糊

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传播过程中“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换为“多对多”的多点交叉传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共同体。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经过传媒组织过滤后发表,传达到受众,受众表现为被动接收,主动性较弱,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角色定位在整个过程中依然是清晰的。而在公民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计算机无线终端无处不在,“传受”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公民记者、草根记者们通过互联网、手机、数码相机、掌上电脑等高科技便携设备把自己采写到的新闻第一时间传播到网络上,有些甚至进行现场直播。微博、博客、论坛、贴吧、拍客、即时通讯工具等则成为普通大众的传播、获知、跟踪新闻事件的主场地,这些草根新闻草根记者们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比如“微博打拐”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公民新闻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后经网友们不断转发,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因此说,在公民新闻传播这里,传统传播过程中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听众的泾渭分明的划分标准已经悄然隐没,“传受一体化”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二、“互播模式”淡化“把关人”角色

美国新闻研究所媒介中心两位学者在他们的电子图书《我们媒介》一书中针对网络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提出了两种传播模式:由上至下的“广播模式”和由下至上的“互播模式”。“‘广播模式’中新闻由上至下经过‘广告商―媒介组织―网站、电视节目、报纸等―受众’,受广告商影响的媒介组织采集信息进行编辑,经过网站等媒体平台播出,最后到达受众,所有新闻信息在到达受众之前,都要经过各种组织的‘过滤’;‘互播模式’又被称为‘点对点’、‘社会网络’的传播,最大特点是所有参与者均以个人身份参加,并且可以随时改变角色,新闻不经过任何中间人且不需要经‘过滤’即可到达受众。”⑤显然,公民新闻以非专业的普通公民参与到新闻传播、传受主体角色互换为特色,它的运行机制毫无疑问是一种由下至上的“互播模式”。这种模式区别于“广播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人”角色的设置:“广播模式”中不同利益集团进行层层筛选过滤,反映出一种由权利关系所预先控制的级权制度;而“互播模式”另一种则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开发模式⑥,由传者、媒介、受众互相作用,互相传播,“把关人”作用在这一模式中被弱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介环境中,新闻生产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把关人”,海量的新闻信息经多个机构的层层筛选过滤,在“把关人”们审核同意后,信息再通过特定常规的传播渠道面向受众传播。受众对于新闻内容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公民新闻”的兴起,其平民化色彩使得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拥有了信息的传播权,都成了自己的“把关人”。公民新闻的不需要经过“把关人”层层的审核,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随时随地随写随拍随发,同时,信息以这种方式的层出不穷以及自主随意也使得“把关人们”无法进入信息的空间进行及时的干预和修改,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现实信息源。

三、“无处不在”的传播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播信息传送的工具。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经早期符号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公民新闻的兴起离不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在微博贴吧论坛上传播信息。随着互联网和无线终端的结合,可以说,每一个公民都是媒体,以“自媒体”传播为特征的公民新闻时代,传播模式也实现了“从上至下”向“从下至上”的转变。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说:“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眼睛和评判的平台。”⑦即便是最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可能在世界各地拥有自己的派驻记者,而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决定了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无法亲自参与报道事件的全过程,而那些处在现场的普通公民便即时以手机或图片或录像或文字记录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再将其到互联网上,公众依然可以获知新闻现场信息。

四、议程设置呈现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引领和控制社会舆论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行议程设置,对媒体自身希望公众知道的问题进行报道,彼时公众生活在一个完全由媒体所渲染出来的拟态环境当中。而出现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议程设置进行了改变。尽管议程设置在“公民新闻”领域同样存在,但是议程设置的主体和议题均发生了根本改变。

1、议程设置的主体多元化

在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主体变成了普通公众,因此就如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媒体组织一般,议程设置的主体也由原来的大众传媒变成了公众,公众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关心的话题与兴趣点各异,于是这些独立的个体就自主设置了自己的议程,并经由网络这一平台以期达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和认同,最后形成社会舆论。但是,这并不是说公众完全主宰着媒介议题的设置,而是公众与大众传媒共同决定着媒介议题的设置,他们是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在网上被热议的新闻事件会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从而两者共同进行议程设置。比如,2010年被天涯论坛首先的“犀利哥”新闻,最后由公众与大众传媒共同进行议题设置。

2、议题设置碎片化

相对于传统媒体议题的设置内容受到政府、广告商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左右,公民新闻的议题较为单纯,它所关注的内容主要出自于公众自身对某个话题或事件的兴趣,其内容集个人化和公众化于一体,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相对于传统媒体设置总是围绕着一个议题展开讨论,或为营造某个社会舆论而进行特定的议程设置,公民新闻的议题则更具有多变性,它常常是始于一个议题但不知不觉中就转向了另外一个议题,如此一来,公民新闻报道中的议题很难完全单独的被某个媒体所掌控。网上流传一个经典的表达:因为达芬奇,郭美美只火了两个星期;因为赖昌星,达芬奇只火了一个星期;因为动车,赖昌星只火了半天。这既形象又传神地概括了设置的议题在公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碎片化。

参考文献

①熊澄宇:《新媒体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②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1)

③邵培仁、章东轶,《颠覆还是重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J].《当代传播》,2005(1)

④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⑤陈养凯,《公民新闻的理念与实践》,暨南大学,2008

⑥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⑦张朝阳:《互联网提供无处不在的眼睛和评判平台》,news.省略/internet/2008-12/11/con-

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截止到今天,国内招收数字媒体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还不是很多。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在北京市教委重点扶持下申请成功的新专业,于2006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该专业第一批本科生已经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

众所周知,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法》[1]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3-5]。因此,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积极组织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即“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

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连续主办三届“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竞赛作品形式多样,分为设计类、艺术类、策划类及其他类。设计类包括游戏设计、计算机动画、DV制作、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等;艺术类包括绘画、雕塑等;策划类包括各种创意新颖的游戏、动画作品及稿本;其他类包括有代表性的调查或论文等。“卓立杯”竞赛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卓立杯”竞赛的开展,也促进了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

2开展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必要性

2.1满足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专业人才奇缺。针对当前的形势,国家、北京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成立了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数字影视、网络文化传播、现代文化服务业等文化产业及衍生产业。而北方工业大学是石景山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北京市、特别是石景山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出优秀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做好准备。

2.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过程中,既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又参与了竞赛。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大学生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实用技术。而竞赛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选题、分析、查找资料、浏览文献、确定方案、设计、编程、测试、调试、撰写论文、答辩等若干步骤和过程。复杂的过程考验了大学生的耐心,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3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开展竞赛时,我们鼓励指导教师提出企业实用课题供学生选择,使得竞赛内容趋于实用化。同时,我们还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竞赛成果评审专家,使得企业了解我们的竞赛水平。企业在招聘本科实习生或者本科毕业生时,首选竞赛获奖的学生,其次是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因此,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增强了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4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大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促进了我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专业设计竞赛学分的人才培养机制。北方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设立“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取得2个学分,该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实施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制度,表明北方工业大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

3开展数字媒体竞赛的有利条件

3.1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人才培训中心”的落成

2005年,北京市经过多方考察及论证,最终决定将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北方工业大学,依托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计算机系丰富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基地内上百家数字娱乐公司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亲临讲台,为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培养大批合格的数字娱乐人才。培训的内容都是根据企业目前的实际需求讲授的,可以大大缩短大学在校学习与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差距。我系教师在给学员进行培训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入的了解了目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技术,这为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选择实用型题目与技术指导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内容实习基地的成立

2008年初,北京市石景山区发改委投入巨资与北方工业大学共建北京数字内容制作公共服务平台及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内容实习基地。该基地配有国内外先进的动画制作软硬件、非线性制作软硬件、平面制作软硬件等。学生的很多实践学习与培训都在该基地进行,这为数字设计竞赛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3.3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我院开展数字媒体领域合作研究

2008年4月29日,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数字媒体、模式识别等先进技术领域的研究。该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将引导学生对国内外数字媒体领域内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将会提高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内容的科技含量,将会大大促进我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

4保障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顺利开展的措施

4.1修订教学计划

2008年,北方工业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我系结合大学生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在教学计划中列出了“人工智能基础”、“游戏引擎应用实践”、“网络游戏设计与开发”、“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Max script程序设计”、“Max SDK程序开发”、“Maya API程序开发”、“Maya MEL程序设计”、“嵌入式技术”等专业选修课。同时专门设计“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取得2个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的学分。

此外,北方工业大学还对课程中的实验进行了认定,包括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学校积极鼓励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2保证经费

北方工业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专门批准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专项,用于购置各类数字媒体软件、硬件设备,以满足竞赛需求。自从2006年9月,学校相继批准了600多万元成立了“数字媒体基础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实验室”三个大型实验室,购买了国内外先进软硬件设备,这为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北方工业大学每年还批准若干项大学生申请的数字媒体研发项目,每个项目1万元,用于资助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研发。

4.3开放实验室

北方工业大学为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免费开放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免费开放,采取学生选做公开的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

5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5.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四年不断线

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张扬个性,突出特点,分层次设置实验课,并开设必修性实验课、选修性实验课、创新研究性实验课等。其中,创新研究性实验又分为短期型和延续型;短期型是一学期完成,难度系数低;延续型是分四个学期完成,分步骤学习先进技术,难度系数高,创新型强。通过延续型方式,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应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大作品或软件。

5.2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明确强调要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设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这促使专业教师们按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重新修订和编制新的实验指导讲义。实验项目的设置在深化理论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能够循序渐进地反映基本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由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再到综合性实验。当然,真正落实实验时,不拘泥于理论教学的次序,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实验。

5.3鼓励参与研究性实验

北方工业大学提倡,专业教师要安排学生参与研究性的实验。研究性的实验一般与教师的科研有关。先由教师提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兴趣选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现,测试最后以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采用这种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活动。我系大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有本科生参加。

5.4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

大学生在进行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时,一般需要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进的人机交互设备、先进的数字媒体软件,这些仪器设备软硬件价格都非常昂贵,传统的实验室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结合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和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2008年,北方工业大学批准了专项,购买了先进的设备,包括数据手套、头盔显示器、六自由度空间位置追踪器、三通道环幕、三维模型扫描仪、网络游戏平台、学生专用手写板等。这为数字设计竞赛的开展奠定了了良好的基础。

6结束语

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连续主办三届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即“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竞赛的开展还促进了我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如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研究性实验题目、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等。

当然,我们的这些研究只是开始,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搞好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数字娱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中国国家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policy_673/20060323/t20060323_150372.shtml, 2005.

篇11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当今一直是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但是这种过于热门化选择往往也对真各个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在新媒体融合环境日渐的今天,学生自身的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总的说来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以这个为研究背景,通过播音主持现状、播音主持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环境之间联系、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对自身的择业定位观念的分析进行探究。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专业,播音和主持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教育自2000年以来,从鼎盛过渡到平稳,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革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这些年来,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已达到300家,又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对这个专业越来越关注,报考此这个专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前景更是广阔。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具备语言与表演这两方面的人才,目前国内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以及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就总体状况而言,学生的素质都呈现出逐年在提升的情况,而他们毕业之后投身于影视、网络传媒、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广播等领域,为繁荣当今社会文化奉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即在当今新媒体融合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也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改进的定位问题。

二、基于新媒体融合环境影响下的播音与主持专业

所谓的新媒体融合环境指的是不同媒体的资源交换、共同享有的合作状态,其中也包含了媒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新媒体融合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环境完全不同。虽然当今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人才的速度已经落后于新媒体发展速度,然而置身在当下环境中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明显已经受到了感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送方式的丰富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影响。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信息传送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网络,它将图形、声音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无限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中,除了之前所用的方式之外,信息的传播通道还来源于自媒体,为了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送,各个媒体之间就必须实现高效地融合,做到彼此之间资源的共同享有以及利益获得的公平化。正因为这样,现代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要熟悉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操作,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从业要求,即现今社会下的播音主持在掌握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加与时俱进。

第二,新媒体融合环境要求增强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个人参与积极性。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自媒体环境的出现,使得大众个体更具有自我的发言权,而传统媒体中的主流声音逐渐被大众的不同声音所覆盖,综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就是媒体自身。现今多使用的播客的前身就是自媒体,播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在社会的快速传播。因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对于大众个体不同的发言权,要有能力去判别好恶,以规范自媒体信息的传播。

第三,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瞬间报道社会新闻、信息的能力也是新媒体融合环境对该专业的影响。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大、速度变快,因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扩散的主体,因而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这种敏锐感,抓住值得报道可以报道的信息的机会,以免社会大众个体的扩散造成了不必要的恶劣影响。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正确的择业定位

通过上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及新媒体融合环境对播音主持专业人员从业的影响分析,可以总结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观念。

(一)了解自身的需求,准确定位。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考虑到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现实相符。别因为选择行业的错误,耽误自己的前程。所以毕业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首先要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同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素质的提升上,要以新媒体融合环境为基点提升自身能力。

(二)调整好自身心态。首先,毕业生可能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为自信心已满,就能走向社会,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进入企业就想担纲主持或负责人,这样只要一受到打击他们就会就会崩溃,因为结果往往令他们后悔莫及。但如果心态过于消极,因为丧失信心,也容易在选择行业上出现误差。其次,就业精神现如今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有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因为受社会条件限制,不能找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但不想无所事事,就想利用别的工作当作跳板,想等到时机成熟时,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正因为这种工作心态,经常导致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出现择业误差。

(三)明确目标。播音与主持毕业生一旦毕业,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但他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不学习名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见好就收,他们的频繁跳槽,只会导致择业的误差。而有些人不考虑自身因素,就一昧地观望大城市,认为在那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名人,一味的追求好的工作环境,这是典型的错误观念。

四、小结

本文通过媒体融合环境与播音主持专业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分析,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适应媒体融合环境,提升自我提供可供有价值的建议。

篇12

本文对高校图书馆自媒体阅读推广的现状调查,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图书馆为例,对基于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保障机制”的“新常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自媒体;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新常态

1 关于自媒体时代和图书馆“新常态”研究

1.1 自媒体时代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要强调在社会阅读中的主导地位,需要靠阅读推广工作来推动实现,尤其是将新技术应用到阅读推广活动中,如手机移动平台、自媒体等。

所谓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是公民用以自己所见、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和 BBS 论坛等网络社区。在自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是互联网上内容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任何媒介都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载体和必然选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者,能在网络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媒体的独特属性是公众自由话语权,用户在信息的同时可以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

基于自媒体时代图书馆也顺应时代、推陈出新,将阅读推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加入社交网络大军用自媒体服务信息,成为了社交网络“刷屏圈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公共、高校馆、出版社,甚至中小型书店和文化传播公司的微博等自媒体,让书香透过屏幕,把越来越多的跨地域关注者改造成自身的用户。

1.2 图书馆”新常态”研究

关于图书馆“新常态”,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认为:“新常态,new normal,大概意思是,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适应如何在低增长或者零增长的环境中过‘紧日子’了。今天,‘新常态’已经成为我国各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共同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换一种方式生存了”。

“新常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外。美国图书馆协会2012年出了一个特辑《2012美国图书馆状况: 美国图书馆协会报告》,在报告中称高校图书馆新常态的特点是停滞的预算 不持续的支出、增长的学生入学率、减少的工作人员,高等教育证明其价值的压力,在 2011 - 2012年有了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笔者认为新常态不仅只是指经济拮据,更是指在网络时代图书馆遇到的各种挑战已经成为常态。这些挑战包括用户信息方式的变化、读者信息素养的下降及读者的不断流失,经费下降及文献购置费用上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几乎完全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往借助专业文献收藏所形成的学科文献提供能力和参考咨询能力,由于网络信息的普遍性、易获取性而荡然无存。图书馆正一步步沦为数据库商和它的使用者之间的中介和一个可供读者学习“空间。

因此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核心能力”,建应对新挑战的图书馆服务“新常态”。

2 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和保障机制

2.1 自媒体时代阅读特点

自媒体时代阅读具有以下特点:阅读手段多样化、阅读方式碎片化(一是读者群的碎片化;二是读者的经济能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意识等日趋多样性、碎片化);微媒介的碎片化、移动微时代信息及信息的者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越来越浅显化等特点。

2.2 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新常态分析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图书馆建于2004年,现馆舍2007年正式启用,并于2009年暑期完成了对图书馆进行了扩建改造工作。图书馆由图书馆主楼、国际交流中心的第三阅览室以及各系部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24200平方米。阅览座位2770余个。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资源95万余册,报刊1370种。“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琴岛学院图书馆永远不变的宗旨,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有的文献资源和设备的作用,加强数字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复合型大学图书馆目标。

阅读推广作为服务读者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利用书店、出版社等社会机构,针对各级各类读者利用自媒体工具进行阅读推广。确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关系,解决阅读推广的服务目标和价值定位,指导图书馆人自觉开展阅读推广。

(1)推送经典书目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此,琴岛学院图书馆将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目进行整理,定期推送以海报和微信的形式推荐给用户,并将部分精彩片段章节,为读者做了深入透析,从而吸引读者对整本书进行深入阅读,从而将碎片化阅读引向精读。图书馆员按照专业等标准建立了用户群,针对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群体进行分析,为这些用户推送专业的热门图书信息等。琴岛学院图书馆建立阅读群,通过这一平台,用户交流互动形成新的文化生态语境。同时,图书馆微信平台专门设置了“我的图书馆”等快捷回复,方便读者查询和了解馆藏图书,并向读者推荐热门图书。

(2)设立阅读推广人,举办读书论坛

学科阅读推广人每学期向读者举行各专业的阅读推广,利用读书交流的形式将阅读推广注入鲜明的草根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吸引阅读爱好者发表评论,并对其进行挑选和精心编辑,再向用户推送优秀书评。不仅调动用户的阅读兴趣,也丰富了读者阅读体验。利用读书论坛引领特色阅读推广,从而提升学子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效率。

(3)金秋读书节,提高阅读推广吸引力

琴岛学院图书馆每年都开展金秋读书节活动,比如专家讲座、与图书馆0距离、探索图之奥妙、朗读者等弘扬传统文化的各项活动,以其丰富视听信息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琴岛学院图书馆还设立琴悦读报纸、琴苑之声专栏,通过纸质和电子的结合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从而提高图书馆强化阅读推广的效果。

(4)开辟真人图书馆空间

自媒体阅读推广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开辟真人图书馆空间,实现真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隐性资源与琴岛学院读者的分享。利用自媒体,线下实体真人图书馆与移动真人图书馆共存的模式通过真人图书馆空间得以实现。根据当代大学和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邀请真人发表独具风格的人生经历、感悟,并将此链接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读者可以参与互动评论,互相间的理念共享和思想交流碰撞,从而实现移动真人图书馆。例如,琴岛学院图书馆利用自媒体公众服务平台邀请优秀毕业生写自己的毕业后的感受经历和当时在大学的故事等真人图书内容,组织实体听众用户群体交流,从而实现实体真人图书的阅读与共享。

(5)优化自媒体个性化服务

自媒体环境下,琴岛学院图书馆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开展数阅读推广服务,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提供用户个性化服务。用户通过微信、qq等咨询问题,获得自助或人工解答。馆员也可通过自媒体平台推送阅读内容及回答问题。此外分析研究用户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研究方向,提供优质个性化阅读新媒体服务。

2.3 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平台的建立

(1)创新理念,突出阅读推广作的核心地位

图书馆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界对于自己责任或使命的一种系统说明,表达的是图书馆人的基本理念。而阅读对于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众选择的结果。 因此确立阅读推广在图书馆价值体系中地位和作用,对阅读推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突破传统观念,琴岛学院图书馆把工作重点由文献收集、整理、借阅服务等传统工作向阅读推广转移。图书馆书刊的借阅、归还,馆员的定点看守等传统工作已被阅读推广超越。放眼世界,成功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开展阅读推广既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更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阅读推广也从传统的新书推荐、阅读辅导等服务发展,升级为通过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延伸和展现,且读者作为活动主体的特点尤为突出。

(2)多措并举,筑牢阅读推广的资源保障

阅读推广固然重要,然而如何整合资源,服务于阅读推广,为读者所用,是图书馆人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课题。随着读者规模的扩大和需求多元化趋势影响,单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只靠自己的馆藏力量满足读者的所有文献信息需求。利用图书馆联盟的资源、挖掘网上资源为本^所用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列措施加以解决。琴岛学院确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关系,解决阅读推广的服务目标和价值定位,指导图书馆人自觉开展阅读推广。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引进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利用书店、出版社等社会机构,针对各级各类读者利用自媒体工具进行阅读推广。

(3)抢抓机遇,抓实自媒体市场的主导权

阅读“碎片化、浅表化和非经典化”成为自媒体环境下读者的显著特点。阅读“市场”的大多份额已被网络阅读、移动阅读(以手机阅读为主)占据。以琴岛学院学生为例,学生为了升学、就业,进行考研、考公务员等功利阅读成分越来越大,而网络资料和在线模拟考试备受热捧,在200名受访学生中,使用过自媒体的比例为100%。因此,还要在更新观念、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媒体工具,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并使阅读更健康、有效。琴岛学院图书馆每年新生入学后,都开展一系列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讲座、读书论坛、专家讲座、金秋读书节等,除了继续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示范等外,还应利用微博平台开展互动教学;利用微信公众帐号如何利用信息资源的相关知识,实现移动教学;利用QQ等实时通信工具,传递文献、回答读者的咨询。此外,还可把经典著作碎片化,以微课形式发至微信公众帐号,让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逐渐占领自媒体市场,让更多的学生加入经典阅读、深层阅读的行列,引导大学生转变碎片化阅读、网络化阅读和浅阅读的习惯,扎下身子,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从经典著作和深度阅读中汲取营养。

3 图书馆开展自媒体阅读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3.1 当前,自媒体尚处于新生事物阶段,图书馆界尚未与之很好的结合,或者说图书馆界没有广泛重视,“自媒体+图书馆”模式没有形成。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图书馆面临的难得的机会与空前的挑战,图书馆人应该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图书馆事业与互联网,与自媒体深度融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结合读者的爱好和习惯,开发文化品位高雅,娱乐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特色自媒体,从而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为读者提供文化饕餮大餐。

3.2 自媒体优势明显,制作成本较低、传播实效快、影响范围广,对于塑造专属品牌意义重大。建立自媒体专属品牌对图书馆的实际业务工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成效明显,同时对对于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也具有积极作用。

3.3 策划先行,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对图书的推荐、话题的选择,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知识储备丰富的专家来进行前期策划自媒体节目。与此同时,可以在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时做一个图书的推荐或直接与他们合作。或者借助读者与社会力量,公开向读者或社会征求话题。

3.4 全程控制,确保制作质量。自媒体视频的录制、剪辑、等操行,在全程管控的基础上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然后,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等向主动关注图书馆的读者,还可以在一些交互性较强的社交网站例如大学论坛、百度贴吧等,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关注这一内容,并以此为话题,聚集各类人群观看讨论,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力。

4 小结

篇13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艺术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传播学等学科,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设计在制作过程、效果展示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艺术设计的需求也为相关技术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要求。以动画制作为例,动画艺术是在逐格绘制传统动画的基础上,采用更加便捷的电脑图形图像技术,使数字技术全方位地进入了动画绘制的过程中,改变了动画艺术的创作方式,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度。[1]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快速发展,市场应用与价值不断提升,像《魔戒》、《黑客帝国》、《海底总动员》等电影都采用了大量特效特技,在我国仅电视卡的市场规模每年就超过200亿元,而且随着人们对视觉美感要求的不断提升,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可观。然而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高端人才,每年的人才缺口大约在15万左右。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促使高校在艺术专业建设方面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已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寄希望培养出具备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实结果却不甚乐观,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

二、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数字媒体专业学科建设不合理

受数字媒体行业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与人才需求、高校的招生率与就业率等因素影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其中有的是由艺术类学科转变过来,有的则是直接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盲目的专业扩建导致学科建设及专业定位及不合理,很多高校学科建设目标都大同小异,而且专业建设、学科定位与之前传统学科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简单的将艺术学院改成了数字媒体学院,名称的修订可能在招生及宣传上更加便利,但对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却无益,可谓是换汤不换药。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上没有立足于本学校的发展现状,盲目定格在综合均衡发展,专业建设没有侧重点与特色,注重发展数量而不顾质量,导致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与质量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理念与模式发展滞后

功利性的学科发展思想导致学科基础建设与发展速度严重脱节,再加上教学经验匮乏、师资硬件条件的不足,导致教学理念与模式发展滞后。虽然很多高校将专业名称改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但是其教学理念还是停留在之前的教学模式中,以教科书死板的理论知识传输为主,老师将书本知识的要点通过PPT展示,在课堂上予以走马观花式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对行业内新的新动向与技术应用缺乏关注度,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思维创新能力,好的作品与效果除了靠技术实现外,前提必须有完善的创意理念。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艺术而非技术的博弈,于是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品位、思维水平、审美眼光等便会产生基础性作用和影响[2]。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建议

(一)加强数字媒体艺术特色专业建设

鉴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叉综合性的特点,其覆盖了学科领域范围也较为宽广。高校在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本校的专业基础与学科优势,合理定位学科专业目标,不必全面发展该综合交叉学科。特别在本校艺术设计学科、计算机技术学科建设落后或缺失,单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招生与宣传而对学科建设进行“跨越式”发展,盲目的融合扩建学科,不但不会培养出综合性人才,而且还会导致之前学科的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在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当中,应找准专业定位,高校应依据本校的专业特色与发展现状,借助已有的学科优势与经验,增强补短,以点带面,制定适当的培养目标。高校应正视自我,借助本校的专业优势特色,不应过度追求全面均衡发展,依据本校专业教学特点与优势,加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艺术学与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融合与创新,融合补长,深化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二)转变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多元化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传统相关学科教学相比,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媒体课件内容展示、分组交叉、课堂主题分组讨论等模式,使教学课堂主体由老师转变成学生,教学目标与重点由重理论向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向转变,教学地点由传统教室向工作室、实验操作室的转变。老师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学成果的评估也不再是通过“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现,其更多要求学生通过作品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体现,提升W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当引导使学生完成设计方案与工作流程。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巩固所学知识与内容。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是对传统艺术教学的突破,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时间以及空间对教学的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模式,使学生求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随时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的选择更具多样性。[3]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学生的每个阶段都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

(三)注重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专业科研的优势,借助于企业的实践市场经验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既推动了科研转化能力,增加了科研经费,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社会应用眼界与认知。根据专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不同岗位的实习锻炼机会,包括平面设计、影视动漫制作、网页交互类设计等工作岗位。与优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以企业为平台提高实践锻炼,以市场行业需求为教学导向,实践教学应用紧随行业发展前沿焦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定位,促进学生技能与理论、素质与创新的协调发展,锻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国际合作

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具有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国际化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并运用与体现到本校学科建设与教学培养目标中。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设,在引进先进人才的同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人才的国际化交流与培养,包括增派老师的海外进修学习、交流访问,与国外大学的学生交换互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渠道。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与国外优秀大学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联合办学,利用高校合作的平台,资源互补,加强本校数字自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