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教育儿童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37-02
学前教育工作能够使幼儿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对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教育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旨在调整儿童心理变化趋势,矫正不良心理发展,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去,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影响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因素不但决定儿童情绪和心理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1)家庭矛盾。家庭成员的关系出现问题之后,儿童情绪会受到重要的影响,不断争吵、父母离异、家庭暴力,这种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非常深刻的阴影,相应的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情绪波动等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2)家庭收入。家庭收入也是对儿童情绪造成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贫困对于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无法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必要需求。贫困,能够给儿童造成自卑的心理;贫困,能够使儿童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贫困,会造成儿童对金钱的强烈欲望;贫困,容易使儿童过早的接触社会;这些问题,导致了儿童情绪的问题性发展,从而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严重危害。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情绪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或是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方法等问题,将无法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任何有利的帮助,无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致使儿童出现各种不良情绪问题。同时,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家庭内部人员的不良情绪流露,也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年龄和性格。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3~4岁为依恋发展阶段;5~6岁为适应发展阶段;7~9岁为停滞发展阶段,阶段不同,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程度也就不同,在3~4岁的年纪,社会以及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为重要也是最大的,依恋阶段容易受到心灵上的创伤,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性别的差异,使得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存在区别。性别的差异,对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的差异,最终影响一个人得情绪和性格。男童较女童要更为好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现象也较为严重;而女童较男童则较为文静、老实、听话,减少了家长训斥所带来的情绪影响,也减少了社会不良因素对身心的影响。
3.气质因素。气质因素,是指儿童出生时所带有的一种神经生物的基础模式情绪行为的表现。在出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将决定家长对儿童的培养方向和方法,但气质是受年龄增加和家庭等因素影响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培养教育手段的一成不变,将会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学龄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教育措施
1.游戏性教育方式,促进儿童情绪培养。由于学龄前儿童对相关事物的理解能力还远远不足,因此,对于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应该采取引导性教育手段,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合理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教给孩子以正确的心理养成和情绪建立。
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时间,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园在利用游戏对学前儿童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游戏对于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家长或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儿童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角色扮演的游戏也非常热衷,利用这类游戏,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促进了自己同家庭成员或小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儿童在角色类游戏中宣泄自己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培养孩子正确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缓解心理冲突和紧张,从而达到增强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目的。教师与家长之间也应该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况,从而确定有针对的教育与指导,避免儿童不良情绪的养成。
2.儿童成长中的多样化教育。多样化教育,是指针对于不同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波动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也可以指针对儿童的不同心理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教育手段的过程,是确保儿童正常心理和稳定情绪发展的行为。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儿童的观察,并对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当教育效果不明显或是儿童心理发生某些变化时,应该针对变化进行教育策略上相应的改变,而不能仅仅一味的从自己方面出发,而不去结合儿童内心发展规律,导致儿童不良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产生。多样化教育不仅能预防儿童行为、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发生,还可达到针对性、选择性教育的目的,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拒绝家庭暴力,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一点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在进行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教育时,家长要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防止暴力行为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儿童产生恐惧感和封闭感,减少与外界的交流。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与儿童做好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寻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此外,幼儿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警示,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不能使用任何暴力手段,也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对儿童实施暴力行为,这样会给幼儿的心灵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
4.高度重视艺术对儿童的影响。美术、音乐等艺术属于一种特殊的情绪表达方式,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绘画和音乐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使不善于表达的儿童通过特殊的途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同时,艺术培养能够缩短儿童的性格差异,使男童变得稍加文静,减少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发生几率。所以,艺术培养应用于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来说,都有采取的必要,能使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更加健康,儿童的成长道路更加平坦。
学龄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建立,对于儿童以后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应该以正确的教育方式达到培养幼儿正确的心理发展以及排解情绪问题的目的。作为家长,要注意家庭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学性的育儿手段,确保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要担负起心灵导师的重任,认真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精神,在幼儿园小社会体系中以健康的情绪成长,让学龄前儿童的未来成长之路更加坦荡。
参考文献:
[1]林青.婴儿的父母和祖辈的教养方式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
[2]余文,黄美琳,黄燕.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06).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82-01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如在种植区糖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幼儿园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划分。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只是、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语言是连接各科领域的重要工具,各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进行离不开语言,反过来,语言又促进了幼儿行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 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这样给幼儿提供更多语言元素,使之有话可说。
(二)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
(三)多说。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
(四)多练。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 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70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moral development, good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ood moral character. This paper fro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education of to explore the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oral behavior habits of an important rol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habits,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effec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oral development
童年是品德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道德教育最有难度的阶段。②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尤其对儿童时期的教育,它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品德是否得到健康发展。
1 家庭教育方式及类型
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③
第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们的一切,强制性使孩子听命于父母,有着无上的权威。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太过于严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自信,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从而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孩子性格不会很独立。第二,放任型教育方式表现为孩子在父母眼里无足轻重,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其孩子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是由于父母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对子女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父母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种方式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儿童的一种内在要求。④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没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会很有利,所以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儿童的道德行为。
2.1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众多的社会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⑤小孩子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喜欢模仿,所以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使孩子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直、乐观、善良、自信、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儿童,往往都有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以爱为先导,依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使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自然地接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循循善诱,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2 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儿童性格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其次,放任型家庭教育,跟孩子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视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⑦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就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家庭德育效果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要想改变以往的误区,首先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家庭教育来说,首要的就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确要以发展孩子的品德为前提。⑧在重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关心孩子学习、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更应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更应重视家庭人文环境的建设,作为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使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如此,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共生、创新的现代意识。
3.2 明确家庭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生动舞台,而不是社会的被动从属物。家庭德育理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以社会的需要作为德育培养的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的价值观是复杂的,作为家长,要懂得取舍,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新的、正确的价值为导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现代家庭应不断接受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新型关系,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念、经验、知识等反哺给成年人 。⑨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
3.3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家长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水平。
既然是家庭教育,那么父母在这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一门专门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所以家长应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自觉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⑩
3.4 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父子、母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家长充分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不能高高在上。尽管在称呼上有父子、母子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父母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不能唯我独尊,日常的关于孩子的家庭活动不妨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Z这样子的话就会看不到大人与孩子之间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孩子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从而也使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总之,要坚持一个原则: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以鼓励为前提、肯定为基础,积极发现、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注释
① 百度新闻网.
② 金生v.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4-25.
③ 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形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④ 王兆先.家庭教育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25.
⑤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70-72.
⑥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64.
⑦ 张爽.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2-113.
⑧ 缪建东.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智力是指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通常通过智力测验得到一个用以表示每个人的智力水平的分数,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商(IQ)。在智力分布两端的儿童的心理及其发展状况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智力异常儿童的范围
人们往往把智商100作为正常儿童智商的标准线,智商在90~129的儿童都为正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也有人认为140以上)为超常儿童,智商89以下为智力偏低儿童,智商70以下为智力低下儿童。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智力异常儿童主要包括智力正态分布两端的儿童,即智力超常与智力落后儿童。
二、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2002年美国智力落后协会对智力落后定义为一种障碍,以智力功能和包括认知、社会和日常生活适应技能的适应受到严重限制为特征,根据智力程度和适应来分类。这样,智力障碍又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类。智力落后发生在18岁以前。智力落后是造成人类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最新的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智力落后儿童者约有554万人,(约占残接人群体的6.68%,由此可见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尤为重要,也需要教育者和家长们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导致智力落后的原因
从宏观上来讲有两大因素,生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导致的智力落后有清晰的病理和一定的器质性原因,而对于心理社会因素相对不太容易界定。从微观上来讲,导致智力落后原因可分为出生前原因(染色体异常、新陈代谢异常、先天性获得异常、胎儿病毒感染、药物中毒、物理及烟酒伤害)、出生过程原因(产伤、无痛分娩)、出生后原因(疾病感染、严重营养不良、社会文化因素)。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心理都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只是前者的发展速度缓于后者。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发展开始晚,生长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1.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准确。在心理活动方面常常表现为知觉发展迟缓,语言能力差,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上,表达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有明显缺陷,说话内容贫乏,感觉不稳定,视觉、听觉能力迟钝。记忆力很差,学过的东西不能保持,抽象思维能力特别差。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
2.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也与健康儿童有较大不同。智力低下儿童由于人格构造的分化程度低、僵硬、缺乏灵活性,因而难于适应新的事物,容易活在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再加之智力缺陷经常受人歧视,自卑感严重,长久以往不利于他们与外界正常健康的交往,不利于身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过多沮丧、情绪紧张、内心压抑和缺乏自信。有时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对外界抱敌对情绪或持怀疑态度,思想过于绝对固执。
3.情感起伏大,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境的支配。这类儿童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自己有什么想法就表露在外,喜欢就着自己的喜好办事。同时内心的体验不深刻,比较单调、极端,常常只表现为简单的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同时对于情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也相对较弱,很难以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及理念
1.着重恢复其自信心,激发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不足,行为有某种局限,使得他们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周围环境的冷遇、歧视,甚至欺凌侮辱,自尊心受挫丧失自信,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成功的必备因素。
2.加强直观性教育,注重因材施教。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知识贫乏,头脑缺乏生动的表象,掌握抽象概念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且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对其的教育通过多种直观手段,如实物、图像、动画、生动的语言肢体动作、实地教学等方式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并且激发学习兴趣。智力落后儿童有着相同的身心特点,但是在发展中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应找出适合他们方式内容予以教育和指导。
3.有目标、系统地采取教育措施,并充分练习,不断巩固。在对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中,应将教育内容细化并按一定的目标按步进行。因为弱智儿童在记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他们的记忆能力差,容易遗忘,在对其教学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必须反复练习,利用一切机会加以巩固。
三、关于智力超常儿童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智力超常儿童是指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对超常儿童的分类已经比较乐观和全面,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智力发展比较全面的儿童和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这类儿童既有较高的治理水平,又具有某有方面的特殊才能。另一种是存在有障碍缺陷的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在学业上表现并不突出,有的甚至会被老师当作问题儿童。还有的儿童自身有如视觉、听觉等障碍,但并不妨碍起表现出超人的能力和智慧。
(一)智力超常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超常儿童不仅在才能方面比一般儿童要发展得快,在个性发展的速度上也比常态儿童快得多,个性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常态儿童。通过观察结合研究结果发现,学前期超常儿童在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和情绪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常态儿童。
(二)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方法及理念
坚持平等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其课程内容。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情况和学习的具体情况,为特殊儿童设置独立的班级,将他们挑选出来进行专门教育,按能力不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以特别的教育。为超常儿童提供更广、更深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潜力。
严格要求与尊重儿童本身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其严格要求的同时,学会尊重超常儿童本身,顺应自身良好发展。尊重儿童的习惯爱好,尊重自身发展,社会宽容理性对待。作为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者,应当充分了解和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抓住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教育。
3.注重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关注其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主要是健全的人格、社会的道德规范、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方面的能力。我们在培养超常儿童时应注重在培养和发展其智力和学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对环境与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