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儿童的方法

教育儿童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儿童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儿童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37-02

学前教育工作能够使幼儿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对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教育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旨在调整儿童心理变化趋势,矫正不良心理发展,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去,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影响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因素不但决定儿童情绪和心理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1)家庭矛盾。家庭成员的关系出现问题之后,儿童情绪会受到重要的影响,不断争吵、父母离异、家庭暴力,这种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非常深刻的阴影,相应的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情绪波动等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2)家庭收入。家庭收入也是对儿童情绪造成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贫困对于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无法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必要需求。贫困,能够给儿童造成自卑的心理;贫困,能够使儿童的价值观发生扭曲;贫困,会造成儿童对金钱的强烈欲望;贫困,容易使儿童过早的接触社会;这些问题,导致了儿童情绪的问题性发展,从而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严重危害。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情绪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或是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方法等问题,将无法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任何有利的帮助,无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致使儿童出现各种不良情绪问题。同时,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家庭内部人员的不良情绪流露,也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年龄和性格。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3~4岁为依恋发展阶段;5~6岁为适应发展阶段;7~9岁为停滞发展阶段,阶段不同,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程度也就不同,在3~4岁的年纪,社会以及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为重要也是最大的,依恋阶段容易受到心灵上的创伤,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性别的差异,使得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存在区别。性别的差异,对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的差异,最终影响一个人得情绪和性格。男童较女童要更为好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现象也较为严重;而女童较男童则较为文静、老实、听话,减少了家长训斥所带来的情绪影响,也减少了社会不良因素对身心的影响。

3.气质因素。气质因素,是指儿童出生时所带有的一种神经生物的基础模式情绪行为的表现。在出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将决定家长对儿童的培养方向和方法,但气质是受年龄增加和家庭等因素影响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培养教育手段的一成不变,将会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学龄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教育措施

1.游戏性教育方式,促进儿童情绪培养。由于学龄前儿童对相关事物的理解能力还远远不足,因此,对于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应该采取引导性教育手段,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合理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教给孩子以正确的心理养成和情绪建立。

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时间,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园在利用游戏对学前儿童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游戏对于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家长或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儿童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角色扮演的游戏也非常热衷,利用这类游戏,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促进了自己同家庭成员或小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儿童在角色类游戏中宣泄自己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培养孩子正确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缓解心理冲突和紧张,从而达到增强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目的。教师与家长之间也应该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况,从而确定有针对的教育与指导,避免儿童不良情绪的养成。

2.儿童成长中的多样化教育。多样化教育,是指针对于不同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波动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也可以指针对儿童的不同心理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教育手段的过程,是确保儿童正常心理和稳定情绪发展的行为。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儿童的观察,并对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当教育效果不明显或是儿童心理发生某些变化时,应该针对变化进行教育策略上相应的改变,而不能仅仅一味的从自己方面出发,而不去结合儿童内心发展规律,导致儿童不良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产生。多样化教育不仅能预防儿童行为、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发生,还可达到针对性、选择性教育的目的,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拒绝家庭暴力,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一点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在进行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教育时,家长要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防止暴力行为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儿童产生恐惧感和封闭感,减少与外界的交流。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与儿童做好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寻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此外,幼儿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警示,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不能使用任何暴力手段,也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对儿童实施暴力行为,这样会给幼儿的心灵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

4.高度重视艺术对儿童的影响。美术、音乐等艺术属于一种特殊的情绪表达方式,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绘画和音乐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使不善于表达的儿童通过特殊的途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同时,艺术培养能够缩短儿童的性格差异,使男童变得稍加文静,减少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发生几率。所以,艺术培养应用于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来说,都有采取的必要,能使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更加健康,儿童的成长道路更加平坦。

学龄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建立,对于儿童以后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应该以正确的教育方式达到培养幼儿正确的心理发展以及排解情绪问题的目的。作为家长,要注意家庭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学性的育儿手段,确保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要担负起心灵导师的重任,认真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精神,在幼儿园小社会体系中以健康的情绪成长,让学龄前儿童的未来成长之路更加坦荡。

参考文献:

[1]林青.婴儿的父母和祖辈的教养方式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

[2]余文,黄美琳,黄燕.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发育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06).

篇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82-01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如在种植区糖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幼儿园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划分。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只是、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语言是连接各科领域的重要工具,各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进行离不开语言,反过来,语言又促进了幼儿行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 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这样给幼儿提供更多语言元素,使之有话可说。

(二)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

(三)多说。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

(四)多练。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 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

篇3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70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moral development, good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ood moral character. This paper fro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education of to explore the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oral behavior habits of an important rol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habits,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effec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oral development

童年是品德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道德教育最有难度的阶段。②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尤其对儿童时期的教育,它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品德是否得到健康发展。

1 家庭教育方式及类型

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③

第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们的一切,强制性使孩子听命于父母,有着无上的权威。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太过于严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自信,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从而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孩子性格不会很独立。第二,放任型教育方式表现为孩子在父母眼里无足轻重,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其孩子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是由于父母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对子女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父母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种方式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儿童的一种内在要求。④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没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会很有利,所以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儿童的道德行为。

2.1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众多的社会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⑤小孩子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喜欢模仿,所以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使孩子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直、乐观、善良、自信、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儿童,往往都有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以爱为先导,依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使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自然地接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循循善诱,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2 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儿童性格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其次,放任型家庭教育,跟孩子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视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⑦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就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家庭德育效果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要想改变以往的误区,首先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家庭教育来说,首要的就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确要以发展孩子的品德为前提。⑧在重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关心孩子学习、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更应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更应重视家庭人文环境的建设,作为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使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如此,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共生、创新的现代意识。

3.2 明确家庭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生动舞台,而不是社会的被动从属物。家庭德育理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以社会的需要作为德育培养的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的价值观是复杂的,作为家长,要懂得取舍,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新的、正确的价值为导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现代家庭应不断接受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新型关系,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念、经验、知识等反哺给成年人 。⑨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

3.3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家长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水平。

既然是家庭教育,那么父母在这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一门专门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所以家长应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自觉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⑩

3.4 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父子、母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家长充分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不能高高在上。尽管在称呼上有父子、母子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父母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不能唯我独尊,日常的关于孩子的家庭活动不妨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Z这样子的话就会看不到大人与孩子之间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孩子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从而也使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总之,要坚持一个原则: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以鼓励为前提、肯定为基础,积极发现、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注释

① 百度新闻网.

② 金生v.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4-25.

③ 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形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④ 王兆先.家庭教育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25.

⑤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70-72.

⑥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64.

⑦ 张爽.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2-113.

⑧ 缪建东.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篇4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篇5

智力是指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通常通过智力测验得到一个用以表示每个人的智力水平的分数,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智商(IQ)。在智力分布两端的儿童的心理及其发展状况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智力异常儿童的范围

人们往往把智商100作为正常儿童智商的标准线,智商在90~129的儿童都为正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也有人认为140以上)为超常儿童,智商89以下为智力偏低儿童,智商70以下为智力低下儿童。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智力异常儿童主要包括智力正态分布两端的儿童,即智力超常与智力落后儿童。

二、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2002年美国智力落后协会对智力落后定义为一种障碍,以智力功能和包括认知、社会和日常生活适应技能的适应受到严重限制为特征,根据智力程度和适应来分类。这样,智力障碍又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类。智力落后发生在18岁以前。智力落后是造成人类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最新的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智力落后儿童者约有554万人,(约占残接人群体的6.68%,由此可见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尤为重要,也需要教育者和家长们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导致智力落后的原因

从宏观上来讲有两大因素,生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导致的智力落后有清晰的病理和一定的器质性原因,而对于心理社会因素相对不太容易界定。从微观上来讲,导致智力落后原因可分为出生前原因(染色体异常、新陈代谢异常、先天性获得异常、胎儿病毒感染、药物中毒、物理及烟酒伤害)、出生过程原因(产伤、无痛分娩)、出生后原因(疾病感染、严重营养不良、社会文化因素)。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心理都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只是前者的发展速度缓于后者。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发展开始晚,生长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1.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准确。在心理活动方面常常表现为知觉发展迟缓,语言能力差,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上,表达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有明显缺陷,说话内容贫乏,感觉不稳定,视觉、听觉能力迟钝。记忆力很差,学过的东西不能保持,抽象思维能力特别差。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

2.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也与健康儿童有较大不同。智力低下儿童由于人格构造的分化程度低、僵硬、缺乏灵活性,因而难于适应新的事物,容易活在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再加之智力缺陷经常受人歧视,自卑感严重,长久以往不利于他们与外界正常健康的交往,不利于身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过多沮丧、情绪紧张、内心压抑和缺乏自信。有时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对外界抱敌对情绪或持怀疑态度,思想过于绝对固执。

3.情感起伏大,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境的支配。这类儿童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自己有什么想法就表露在外,喜欢就着自己的喜好办事。同时内心的体验不深刻,比较单调、极端,常常只表现为简单的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同时对于情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也相对较弱,很难以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及理念

1.着重恢复其自信心,激发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不足,行为有某种局限,使得他们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周围环境的冷遇、歧视,甚至欺凌侮辱,自尊心受挫丧失自信,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成功的必备因素。

2.加强直观性教育,注重因材施教。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知识贫乏,头脑缺乏生动的表象,掌握抽象概念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且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对其的教育通过多种直观手段,如实物、图像、动画、生动的语言肢体动作、实地教学等方式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并且激发学习兴趣。智力落后儿童有着相同的身心特点,但是在发展中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应找出适合他们方式内容予以教育和指导。

3.有目标、系统地采取教育措施,并充分练习,不断巩固。在对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中,应将教育内容细化并按一定的目标按步进行。因为弱智儿童在记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他们的记忆能力差,容易遗忘,在对其教学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必须反复练习,利用一切机会加以巩固。

三、关于智力超常儿童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智力超常儿童是指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对超常儿童的分类已经比较乐观和全面,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智力发展比较全面的儿童和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这类儿童既有较高的治理水平,又具有某有方面的特殊才能。另一种是存在有障碍缺陷的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在学业上表现并不突出,有的甚至会被老师当作问题儿童。还有的儿童自身有如视觉、听觉等障碍,但并不妨碍起表现出超人的能力和智慧。

(一)智力超常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超常儿童不仅在才能方面比一般儿童要发展得快,在个性发展的速度上也比常态儿童快得多,个性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常态儿童。通过观察结合研究结果发现,学前期超常儿童在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和情绪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常态儿童。

(二)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方法及理念

坚持平等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其课程内容。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情况和学习的具体情况,为特殊儿童设置独立的班级,将他们挑选出来进行专门教育,按能力不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以特别的教育。为超常儿童提供更广、更深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潜力。

严格要求与尊重儿童本身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其严格要求的同时,学会尊重超常儿童本身,顺应自身良好发展。尊重儿童的习惯爱好,尊重自身发展,社会宽容理性对待。作为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者,应当充分了解和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抓住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教育。

3.注重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关注其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主要是健全的人格、社会的道德规范、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方面的能力。我们在培养超常儿童时应注重在培养和发展其智力和学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对环境与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篇6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多种沟通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幼儿教育和幼教老师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将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因为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养方式,所以家长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也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家长要求老师顺从孩子原有的生活习惯,不管这种习惯是否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更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关注的是孩子学了什么,老师教了什么,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是老师对孩子极不负责;倘若孩子在园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认为“我花钱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就不能有丝毫闪失。”许多老师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带,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许多老师感叹家长眼里只有孩子没有老师,无法与家长正常交流和沟通。

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与家长沟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事前要取得家长的同意,可以使沟通顺利地进行。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活动室沟通,也可以在班上所有幼儿离园后进行,休息日在幼儿园办公室或幼儿家里不受干扰的地方沟通。

2 掌握沟通技巧

与家长沟通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教师的一些体态语在沟通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掌握一些非言语技巧,应用适当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家长保持平行的目光交流,避免仰视或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的眼神,用微笑点头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用身体前倾或以“对”、“是”等短语来回应表示对话题饶有兴趣,在与家长沟通前和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

3 灵活运用沟通方法

教师应以“换位”的思考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知道家长的立场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唯一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手或头碰破一点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这时咱们要了解幼儿父母的角色,要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

学会把话说到家长的心窝里。例:当一位母亲将刚满3岁的孩子第一次交给老师手里的那一刹那,伴着孩子的哭声,她的心有些酸有些痛,不是这位母亲不相信老师,是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老师深情的对这位妈妈说道:“我也是母亲,我懂得这份爱的重量,把孩子放心交给我吧。”用这些充满理解和感情、善解人意的话来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任。

以爱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家长的意见与幼儿园要求产生较大分歧而又难以协调时,采取“退一步”的策略,通过不断的沟通使家长逐步转变态度。例:淞淞的家长以孩子不能自己好好吃饭为由,提出不让孩子在幼儿园午餐的要求,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家长还是坚持中午接孩子回家。一时难以协调好,我们只好暂时让步。事后我积极主动与淞淞妈妈交流,让她了解集体生活对培养孩子的重要性,了解在集体生活中怎样帮助孩子拥有快乐健康的心理特征。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淞淞的家长主动提出以后不再接孩子回家了。退一步,消除了家长的疑虑,改变了家长的态度,也进一步融洽了家园关系。

用真诚换取家长的信任。面对幼儿园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要勇于面对,有信心和勇气去解决,用自己的真诚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去换取家长的信任。

家长也需要表扬。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好的家长也需要我们表扬,鼓励,才能使更多的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开家长会时,我会表扬一些家长配合我们工作或与幼儿互动的事情。从那以后,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幼儿园的活动了。

4 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沟通方法

篇7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感知更多的民俗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借助于已有的儿歌、童谣、故事等进行随机性的传授教育。例如元宵节前,有的教师就随机教幼儿学习一两首儿歌:“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粘又甜……”而没有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学习。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适合幼儿阶段采用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内容、题材又非常有限。为此,根据元宵节习俗,我们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开展一系列更切合幼儿需要,感兴趣的“欢庆元宵”主题活动。1、园文环境:全园师生共同创设欢庆元宵环境布置,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例花灯展:收集众家长提供的花灯办花灯展;2、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龙和狮、灯龙……;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观看各地元宵习俗;3、民俗体验:舞龙、舞狮:把幼儿制作的龙和狮并配上乐队选取幼儿组队在全园舞龙、舞狮欢庆元宵;吃汤圆庆元宵:为幼儿提供相关材料搓汤圆——吃汤圆;猜灯谜。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在主题教育的形式下,能让民俗活动更多地被幼儿感知,从而让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走入幼儿身边。

 

二、把民俗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单在集体活动中传授相关儿歌、童谣、故事,并把有关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还积极启发幼儿仿编儿歌、童谣。通过游戏、歌曲、儿歌、绘画、折纸、故事等各种活动方式,让幼儿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关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动漫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相关的习俗。例如春节:大班幼儿除了学习整合课程主题单元《红红的新年》,我们还在教学中渗透十二生肖的故事、儿歌。通过生动的动漫和生肖钟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和循环,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生肖,还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属相、生日,并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环境中渗透民俗教育。

 

各班根据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概念基础,制作、创设适合幼儿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环境,充分利用墙面环境,将班级走廊、墙面等充分利用起来,并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把收集到如相关的故事、儿歌、相关图片资料等以文字或绘画在墙面上张贴,使之生动化、具体化、多样化、情感化。除此之外,每个班级还为幼儿开辟了专门的墙面——亲子作品区,用来展示幼儿和家长收集到的相关物品资料、制作的作品。例春节临近:操场上大红灯笼合理地挂在绿化树上;植物角摆满应节的年花:、年桔、水仙花……;每班门口挂上师幼、亲子合作制作的各具特色的灯笼、鞭炮、窗花、贴上春联、吉祥语;亲子作品区:展示亲子合作制作的贺卡、窗花、吉祥语……;主题墙:春节习俗图片展、幼儿绘画作品——逛花街、看烟花……等等,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春节大花园,让民俗活动更多的被幼儿感知。除了空间环境的布置,我们的教师还积极营造文化环境:根据主题创设区域让幼儿在活动角区中去听故事、绘画、看有关的资料等,并为幼儿提供适合不同层次能力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开展《红红的新年》主题单元时我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红纸及各种色纸、卡纸、大油性笔、剪刀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贺卡、春联、窗花、鞭炮……;在益智区投放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幼儿排序、贴福字;在语言区投放故事《压岁钱的故事》、《初三老鼠取新娘》、《十二生肖的故事》……;在表演区投放师幼、亲子、生生合作制作的龙和狮子、花轿、红包进行表演……;通过听故事、手工、角色表演等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十二生肖,学习与之相关的春节风俗:贴春联、拜年、派红包、说吉祥语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合力拓展民俗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形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还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民俗教育延伸到社区、到家庭。我们根据不同节日以不同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端午节:我们就开展了亲子同乐——包粽子活动;其次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去观看我们顺德水乡富有特色的扒龙舟;有机会带幼儿去吃龙船饭,让幼儿感受短午节吃粽子、扒龙舟、吃龙船饭等民间习俗;国庆节: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外出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我们祖国的强大、富有,受到良好的熏陶;举行亲子手抄报比赛……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

 

篇8

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对孩子的危害主要是严重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一是体重增长过快,导致肥胖;二是体重增长过缓,导致发育不良,体质瘦弱,进而还会引发身高太矮等其他一系列问题。孩子若吃蔬菜过少,因缺乏食物纤维素,容易导致便秘等病症;若从小只偏爱质地较软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果汁等,天长日久,则会造成口腔运动功能问题,表现为流涎、食物在口中不咀嚼、对进食固体食物表现为恶心、呕吐等;若食物中缺乏某种必需营养素如钙、锌、铁等,则表现出这种营养素缺乏的相应疾病,如缺钙会影响骨骼发育,导致佝偻病;缺铁会导致贫血;等。此外,偏食、挑食的不良行为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导致孩子智力下降。

有研究认为,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还与父母文化较低、在进食时父母与孩子缺乏互动有关。父母与孩子互动不良可引发孩子不良饮食行为,而不良饮食行为更会恶化父母与孩子的互动。

导致孩子偏食的原因

孩子挑食、偏食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较长时间中多种不良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大的原因是与父母有关。

遗传因素这与家族中长期形成的进食习惯等原因有关。有的儿童天生食欲好,吃什么都香;而另一些孩子除了吃奶外,好像对很多食物都有仇似的。

父母影响小孩的进食习惯与父母等家长的进食习惯密切相关,而且年龄越小,受家长进餐行为的影响越大。父母喜欢吃的天天吃,不喜欢吃的一两个月不吃一次,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进食习惯。如笔者的妹妹五岁时吃猪肉吃“伤”了,结了婚后她家很少吃肉,所以,她的四个儿女都不爱吃肉。

同伴影响特别是学龄儿童受同伴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现代的孩子偏食者比过去明显增加,这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缺乏互相影响有关。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些孩子在家从不吃这种食物,等上了幼儿园或上了学,看到别的小朋友都爱吃,以后他(她)也就爱吃了。

适应过程每个人对新的食物都有个适应过程,特别是儿童对从未进口的食物(尤其是味道有些怪异的食品品种,如香菜、芹菜之类)一般需要尝试15次左右才能完全接受,所以,儿童长期拒食某种新食物的现象比较普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改善。

生理原因儿童的胃容量较小,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每次进食的量有限,发展至有规律地进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儿童进食的次数宜多,要逐渐添加辅食,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渐发展到固体食物。若一次进食过量或食物品种不适合,超过胃的负荷,则会产生不适感,久之易导致儿童对进食的反感。

养育环境主要是指父母等家长缺乏正确科学的喂养常识,或父母不良示范行为的影响,特别是溺爱、娇惯,家长长期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而不予以纠正,天长日久,则最易养成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

矫正孩子偏食有对策

1.父母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想纠正孩子的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父母等家长首先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戒掉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父母还必须加强学习儿童科学喂养的常识,对孩子决不可过于溺爱娇惯。要星星不给月亮,只能助长孩子饮食、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2.快乐进餐氛围:家庭进餐时要注意营造一个快乐愉快的氛围,让进餐成为一种享受。有不少家庭吃饭时父母大呼小叫,孩子则大哭小闹,或者家长习惯在餐桌上教育孩子。这种过于紧张的氛围,会给孩子蒙上一层心理阴影,他们不把进食作为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日久天长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良好进食习惯。

3.进行行为矫正:就是逐渐添加的方法。对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品种,可先放少量,再逐渐增加,直至完全接受。如有的孩子喜欢吃包子、饺子,但就是不吃肉,那我们就可在包子、饺子中先放少量肉末,让孩子略有感觉,然后再逐渐增加,慢慢地孩子就能接受肉食了。

4.有耐心不放弃: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对孩子一两次拒绝的食物不要轻易放弃。要多给孩子讲吃这种食物的好处(如让孩子长高个子等等),并再接再厉,让孩子从视觉和口腔感觉上逐渐接受新的食物。

5.同伴良性影响:一两个人吃饭不香,而多个小朋友在一起吃饭不但会食欲大增,而且在吃饭的品种上也会影响其他小朋友。所以,家长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到幼儿园或学校食堂中去M餐,如很多小朋友都爱吃这种食品,从不吃这种食品的小朋友也就容易接受这种食品。

6.要有饥饿体验:如果孩子在正餐时间吃得很少,则不要让孩子在两餐中间用其他食物来补充餐中营养摄入的不足,尤其是高热能的零食和饮料。因为饮料中一般含糖较高,零食中也多是甜食,含热能都很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进食。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约束和控制,家中和冰箱中要少放零食,更不要有你不希望孩子吃或应少吃的食品,如各种方便食品等,也不要以零食作为对孩子的奖赏。否则零食等吃的过多,孩子没有饥饿感,吃饭也就不会有食欲,孩子挑食、偏食的现象也就会更严重。

7.控制进餐时间:孩子吃饭时狼吞虎咽不好,但进餐时间过长也不好,一餐饭一般不宜超过25分钟。现在差不多有50%的儿童吃饭时磨磨蹭蹭,一边看电视或一边玩耍一边吃饭,把吃饭当成了“儿戏”,没养成进餐的时间观念。而进餐时间太长易导致孩子进食时分心,不但不能体验食物的色香味美,日久天长还会导致进餐时没有食欲,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

篇9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证明,人一生当中学习语言最快、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婴幼儿已经形成了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力和语言器官发育也基本形成。到三四岁左右语言系统就已经开始定型,再学习其他语言就难以改正。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就要学习正确的发音,要不然再补偿教育就会更加困难。要想讲好普通话,就要从幼儿抓起,越早进行普通话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还需要制定专业的教育方式,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发展幼儿语言水平,使幼儿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更快掌握普通话。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发音练习

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示范、讲解等让幼儿进行科学的发音练习。先要向幼儿做出示范,让他们先看清楚发音的部位,如果幼儿没办法准确发音,老师不仅要正确示范发音部位和方法,还需要对发音方法进行讲解,把发音原理更具体更形象的给幼儿讲解。比如发出舌尖音的n和l,老师可以先给幼儿指出这两个音的具体发音位置,让幼儿看见舌尖的位置,讲清发音方法,n发的是鼻音,声音是由嗓子发出的,l是边音,音是从舌的两边发出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示范,让幼儿准确掌握发音的动作,准确的发音。

二、培养幼儿正确的听音能力

听力是说得好的基本条件,想让幼儿能进行准确发音,首先需要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让幼儿能准确分辨出语言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对那些近似的发音,例如:c、zh、ch、sh等,只有幼儿能分辨出它们的不同,才能正确的发出这些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听力进行培养,外国就非常注重对幼儿视听训练,各个年龄班级,都设有训练听力的设备,四岁和五岁班,还准备图书和耳机。让幼儿在看书的时候能听到耳机里传出的准确、动听的语音故事。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一些和幼儿进行谈话、和别人讲故事、互相倾听并交流等方法来培养幼儿对普通话的感知能力。

三、引导幼儿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需要根据各个阶段幼儿实际发展情况,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幼儿开展活动,三四岁的幼儿语言飞速发展,这时的幼儿并不能准确发音,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还没有发展完全,所以要想使幼儿对普通话学习产生兴趣就需要选择一些游戏性的儿歌或是绕口令,这样既能听又能读,还能边做边玩,这样既能做到寓教于乐,又可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像小朋友特别喜欢“小兔走路蹦蹦跳,小乌龟走路慢吞吞”这个儿歌,可以一边说一边模仿小动物做出动作,让他们愿意说儿歌,对儿歌产生强烈兴趣。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三四岁幼儿很难发准f音,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用牙齿咬住下唇带动下额发音,还有些孩子发不清s的音,说不清四和细,对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进行锻炼。游戏“小鸡吃米”就能更多练习“吃”的发音,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发音学习,更不能歧视那些说话晚的孩子,要有耐心多和他们交流,多和他们说标准的普通话,鼓励他们说出完整的句子,这就是好的语言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优势。四到五岁的孩子词汇积累比较快,所以想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就需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词汇量。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或是表演,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可以表演的小故事,让孩子以这种形式提高普通话水平,比如《金色房子》的故事当中短句优美而又朗朗上口,在欢快的氛围中就能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教师在和幼儿交谈时也要讲普通话,同时注意要表扬普通话讲得好的孩子,如果遇到不能准确讲普通话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改正。针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每月可以组织一次讲故事活动,也可以让幼儿续写故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可以使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为孩子顺利升入小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对于中班或小班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模仿,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普通话,应用多种语言训练方法,让幼儿喜欢上普通话。

四、引导幼儿提高讲普通话的积极性

语言环境在幼儿正确发音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为幼儿第一个教育环境的家庭,父母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对孩子具有深远影响。幼儿园要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成长创造合理的普通话学习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积极性。如果幼儿每天都在规范的普通话环境中成长,则可以准确掌握发音部位,掌握更好的发音办法。日常对话过程中,家长就应注意自身发音,这样才能对孩子有积极影响。幼儿都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家长可以调动幼儿讲好普通话的积极性,鼓励幼儿说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能力。如可以利用猜谜语、拍手谣等亲子游戏,不但练习了孩子的普通话,同时使幼儿得到了快乐。在平时生活中,这样的活动很多,如洗澡时、接送过程中、游乐场所,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普通话。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特别要重视的是,父亲应该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训练孩子的普通话,可以促进孩子讲好普通话。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只有母亲独自参与是不够的,只有父母共同作用,则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幼儿学习普通话是一个长期任务,教师只在善于创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学习环境,坚持经常练习,幼儿才会喜欢普通话,才能说好普通话。幼儿时期的教育具有关键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幼儿说好普通话工作。只有让幼儿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才能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利。因此,学好普通话要从幼儿做起,这是我们应该明确的任务。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善于创造规范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幼儿则一定能够说好普通话。

参考文献:

篇10

在近年来,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从而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行为上缺少管教,从而造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的我,根据政府和学校实施“关爱留守”工作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管理采取了一些策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学习。

一、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作为班主任切忌因为留守学生缺少监护,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就歧视他们或放任不管,应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从细微之处做起,用心去爱护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把自己关在狭小的自我生活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所以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同时,教师要了解“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经常与他们谈心,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还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总之,教师要用充分自己的言行和集体的温暖去感化教育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经常通过电话联系,情感沟通了,孩子的幸福感增强了,家长也强烈地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自X的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传统的家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居两地,鸿雁传书是最为经济的联系手段。引导学生与父母情感沟通的书信来往,老师的“穿针引线”很重要。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与语文老师密切配合,要求孩子与父母经常书信交流,孩子们可向家长询问打工的经历,外出打工的生活,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家乡的变化,以可以说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启迪。在孩子与家长的书信对话中,学生感受这浓浓的亲情。通过书信活动,孩子们可以时常感受远方父母的关注,而远方的父母也可以跨越万水千山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我班开辟了“鸿雁传书”专栏(当然为了尊重个人隐私,家书公开前都征求了作者同意),展览学生与家长的信件。学期还评选出孩子与家长的优秀书信,隆重进行表彰奖励,增强了书信写作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定期给生活费、零花钱,所以他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部分学生缺乏对自己、对集体的责任感,读书好坏无所谓,因而教师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篇11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给幼儿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回望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牢笼里。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被颠倒、被曲解。我们怎样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打破“依样画葫芦”式的美术教学呢?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篇12

(一)音乐治疗的起源

早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人们把音乐治疗就当作一门专业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学习。可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影响则可以追溯至人类发展史的早期。在人类早期的部落文明中,一些巫师及宗教就使用音乐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教化”,以达到净化心灵,驱除妖邪的作用。

(二)音乐治疗的发展状况

时至今日,音乐治疗在医学界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都拥有独立的音乐治疗组织。每隔两年,都会如期召开音乐治疗相关的学术研讨峰会。

1.国际发展状况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就提出“音乐对人的身体是有影响的”这一论点。而真正将此论点加以运用的应算是古希腊人。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可以驱除人心灵上的病痛”。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对音乐对人们情绪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音乐是人体健康的预防性药品”这一观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Robert Burrton所提出。那时的医生用音乐去治疗人和动物忧郁、自闭等心理疾病。音乐治疗的实践性大幅度提升,为日后的理论积累留下了宝贵财富。

到了17世纪,人们不再把音乐治疗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实践,而是更多的加入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音乐治疗的理论性进一步进行扩充,作为治疗焦虑、惶恐,使人放松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后直至20世纪末,音乐治疗的主要发展国家在美国、英国和法国。

2.我国的发展状况

音乐治疗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据资料记载,在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讲座活动中,“在6月27日的最后一次讲座中,刘先生(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介绍了‘音乐治疗学’,第一次将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自此之后,音乐治疗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等院校教育方面,多个院校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为音乐治疗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各个医院也在临床治疗时关注到音乐治疗这一治疗手段,在对于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减轻患者生理痛苦等方面都开始着手运用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案。而在学术界,众多有关音乐治疗的研究相继问世,也为其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音乐治疗在心理障碍儿童教育中的方法与运用

(一)心理障碍儿童病情简介

常见需要进行治疗的儿童一般分为智力障碍和心理障碍两种。智力障碍,就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导致的智力低下;而心理障碍,则一般是说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某些自闭、自卑、抑郁等心理现象。在对待这些孩子时,我们作为治疗人员应该有区别的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而其在日常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如有些孩子会沉默不语,不与他人交流;有些孩子会在教室来回走动,情绪波动较大;而有些孩子则会时而沉默寡言,时而热情活泼。因此,我们在面对不同孩子的时候,都应通过他日常的行为去分析他深层次的内心活动,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音乐治疗的方法简介

由于音乐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形成非常体系化、系统化的治疗模式。又因为在面对不同患者时治疗师对于整个的治疗过程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音乐治疗的方法可谓是多姿多彩,各有不同。在下文中,笔者将就其中主要的三种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歌曲治疗

歌曲治疗是在音乐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我们知道,嗓音是由我们的声带振动带动空气振动而发出乐音的,它不通过任何外在的乐器,是我们人类直接发出的声音。因此,歌曲演唱相对于器乐曲等其他形式来说会给患者带来更加亲切,更加适应的感觉。同时,又因为在歌曲中含有歌词这一特殊的音乐内容,这就使得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在歌词上面做文章,通过叙述、描写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引导患者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会带领患者聆听音乐、理解音乐、讲述音乐,然后通过回忆、探讨等多种手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获得愉悦。

2.乐器治疗

相比于歌曲治疗,乐器治疗显得覆盖面更广。我们知道,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色,因此,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就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乐器对其进行引导。如患者精神压力大,需要进行疏导时,就可以欣赏优美流畅的提琴、长笛等音乐;而当其精神萎靡时,则可以欣赏钢琴、交响乐等热烈、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以此来振奋精神,重拾信心。同时,通过对某样乐器的学习还可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这尤其适用于经历挫折、信心受挫的患者。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当有一天患者可以把一件乐器很好的掌握,去演奏乐曲时,他的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音乐教育法的应用

相比于之前的两种音乐治疗方法,音乐教育法的应用为音乐治疗的整个体系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前两者不管是歌曲治疗还是乐器治疗,主要就是以对音乐的欣赏为主,这对于帮助患者舒缓心情、排解压力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它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方面,如在面对创造力、想象力较弱的患者时,上述方法就无法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时,音乐教育法作为综合性的、自然的教育方法,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其强调的是解放人们的天性,提倡用即兴性、原创性的音乐对患者有所启发,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同时,由于音乐教育法中运用的音乐通常是很多患者一起进行协调创造的,因此这对于一些在交际方面有困难的患者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三)音乐治疗的方法选择与所要达到的效果

音乐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音乐治疗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方法的选择对于治疗过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治疗方法选择错误,则会使得治疗的效果下降,过程延长。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治疗师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选择不同的音乐治疗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应该结合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来选择适当的音乐治疗模式。如对于一个存在自闭、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现象的儿童,我们就应该多让他进行即兴性、创作性的群体音乐活动,使其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并能够融入正常的生活当中。音乐治疗师还要在治疗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其鼓励,让他在鼓励中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心理问题。其次,音乐治疗师还应选择孩子所熟悉的音乐形式对其进行治疗。因为一个熟悉的歌曲或器乐可以给其带来舒适感,容易使其与治疗师进行良好的配合,而一个陌生的治疗环境不仅会使孩子毫无兴趣,更可能导致其产生抗拒心理,拒绝治疗。

我们应该明白,音乐治疗并不是为了使孩子们都成为音乐家或具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而是通过音乐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的困扰,给他们一个舒适自然的内心环境。因此对于音乐治疗师来说,正确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他是音乐治疗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

三、音乐治疗的前景展望

篇13

强化的方法来源于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行为治疗最早是由斯金纳等人于1954年提出的。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而强化的方法就是建立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不加思索地从事着各种强化活动,如表扬、批评、关注等。下面就主要谈一谈如何通过运用强化的方法来影响儿童的行为,即如何用强化手段来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的行为。

正如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所见一样:某一行为如果能得到奖励,那么,以后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得不到奖励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可能会减少。另外在时间间隔的方面也遵循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强化的类型有四种:1)正强化,2)负强化,3)正惩罚,4)负惩罚。所谓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如何让一个孩子养成爱做家务的习惯呢?用正强化的方法来解释就是当这个孩子偶然出现做家务的行为时给予其喜爱的小食品。以后一旦出现做家务的行为就给予其奖励及经常的表扬,并向他说明做家务是好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这样长久下来,孩子就会以做家务为自己的习惯,这一行为模式就会固定下来了。负强化与正强化正相反,是指去掉一个坏刺激。这种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较大一点的小孩依旧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应该做什么来帮他改正这一坏习惯呢?从负强化的观点来看就是当这个孩子吸吮手指的行为一出现就要受到指责,而一旦其不再吸吮手指了,就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吸吮手指行为的频率就会渐渐降低直至消失。。与正强化相对的是正惩罚,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就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严厉的批评、罚款等。如要想使一个经常说谎的孩子慢慢来改正他的这一行为,就要在其说谎时给予严厉的惩罚。使他对说谎这一行为望而生畏,渐渐降低说谎行为的频率,直到消失。另外对于随地吐痰的人,立即罚款也是正惩罚的一个生动例子。但是这种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强度要合适,要记得过犹不及的道理。最后来谈谈负惩罚,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为常用。所谓去掉一个好刺激,就是指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其原有的奖励。如一个孩子爱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怎么来改正呢?就是告诉他:只有在完成作业后才允许他看最爱看的《西游记》,否则就不允许他看。这样他就会为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而自觉的来完成作业。

在运用强化的方法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强化物要适宜,即要注意有针对性得来找强化物。例如一个儿童做好了一件事情可以以糖果为奖励,可是这对成年人就很不适宜了。2)强化物的呈现要及时,意义要明确。表扬什么,惩罚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而且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是强化发挥最大的作用。3)强化的标准要逐渐提高,强化的次数要逐渐减少。对正强化而言尤其重要。正强化的目的就是要使适应行为持续出现,不适应的行为减少乃至消除。

另外,强化也可由实物渐次变为语言,即先采用效果明显的强化物,再逐渐改为语言的强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