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

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

篇1

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育的效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认识

一、“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人生、对生活的深沉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具独特魅力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动作、表情、小表演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其引入特定的情境,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重要策略。心理学者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

二、“模仿”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说到模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发音,纯正的发音会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别人也会对你的英语水平刮目相看。如果发音不好,即使你以后的英语功底很深,人家也可能对你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更糟的是,它对今后的听力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素,千万不要认为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个关攻不下,就会导致你学习中的残缺。学英语就是模仿那种腔,那种调,那种味儿,如果我们能够模仿得像一个Native Speaker,那就绝对成功了。

要突破语音关,首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缩读等口语表达时最常发生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可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会有进步。我们常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学英语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三、“氛围”是学好英语的途径

曾经有人向老外请教:What’s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学英语的最佳方法是什么?)老外随口便说:“Go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marry an American.(到美国去或与一个美国人结婚),如不可能做到就Watch American movies(看美国电影)。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吗?’在家看一部电影就好比在美国生活了一天。”这些话就告诉我们学语言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所以我们决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认为教学任务完不成,而随意砍掉教材中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Work in pairs,Read and speak out,Group discussion和Interview等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真实的语言环境,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对话,如起居、节假日、生日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游泳、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有的学生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课前势必去积极准备,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

篇2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美感素质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又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性格很脆弱、依赖性很强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在各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等。素质教育是一种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品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目的。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学科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物理素质教育。

一、在物理学科中应注意情感品质的培养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冲动与好奇,是科学发现和探究的开端,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一扇扇科学的大门,而学生则天生具有这种情感和品质。所有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的,这种自身情感体验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情感之一。人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可以造就自己的客观、公正、科学、无私的情感,因为任何学习和科学研究都要求人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学习和研究物理这门学科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也正是进一步培养情感品质的过程。

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等,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产生畏难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恐惧、胆怯和过度焦虑之中,这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完全失去信心。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其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和属性,以物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步形成人格健康、价值观正确的有用之才。

二、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人们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即: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则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就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

在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中学生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开拓思维领域,非常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同时,中学物理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对于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从初中时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并逐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思维逐步趋向成熟,可塑性逐步变小。因此,在中学初期阶段,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地认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三、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和定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的。比如,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方法。比如,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尾巴呢?在干燥的季节里,在黑暗中我们把化纤衣服脱下来,通常会看到火星闪烁,这究竟是什么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和渴望。成功时,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失败时(特别是多次努力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全无,死气沉沉。实际上,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问题,相比而言,非智力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设置成梯度和不同层次,开展内分层次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可根据问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回答。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篇3

关键词:教育 教学 管理 创新 认识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4

2001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的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课程的功能由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和以升学为目的,转向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发展。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课程内容也由原来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由侧重于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师的精力几乎全放在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现成的,严谨的学科知识结构。所以,课堂教学技能大都是围绕着怎样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比如讲解技能,教师的讲解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并且这些都只是局限在学科知识的范畴中,而新课程教学力求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既是习得知识、养成技能的过程,又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新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教师创造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往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写的,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的教学也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死记硬背,大量练习,再现所学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方面做的还不够。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材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推理 等探究活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作到以下几点:1、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时不要照本宣科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习惯,对教材中的既定结论,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2、教师要少讲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三、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课堂上由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综合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过去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是单向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现在新课程教学提倡综合信息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要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当在备课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的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 应用,逐步实 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 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观是: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教材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注重:1、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观念,情感,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教师应不断的探索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作为一名教师有着他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小学教师也是如此。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小学教师教师人格素养;二是小学教师教师专业素养。

一、小学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

小学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是指小学教师的性格气质、品行涵养、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教师五项职业素质。

1.对待孩子有爱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说爱心应该是第一位的。小学里的孩子最大不过十几岁。在这里我们要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生存技能。我们首先是母亲然后才是老师,这也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陈鹤琴有一句名言:“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对孩子来说,你只有真正的喜欢他,关心他,爱他,他才会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的孩子,才会喜欢上小学,才能开心快乐的成长。

2.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一个对身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所以他们会不断地探索、发问甚至闯祸。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需要耐心的解答孩子的问题。对于他们的调皮行为,我们更要予以正确的引导。不要因为过度的制止和指责而对孩子身心产生伤害,以免以后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对待家长要热心。小学教师的工作不单单只对孩子,更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对于家长来讲的。只有老师和家长沟通好,才能保证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在平时对待家长工作时一定要热心积极,做好沟通,及时的反映孩子的情况,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成长。比如有时有些家长会反映自己孩子的个别习惯问题,我们要认真听取,细心观察,制定好方案,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改正。

4.日常工作要细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往往是很琐碎的。尤其是对待孩子一些特殊情况时,比如哪个孩子有些许多动症倾向,哪个孩子这次测试成绩下降,我们都应该详细的备案,并予以及时解决。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智慧把这些琐碎的事制作成备忘录,不要怕麻烦,详细备案之后及时解决。

5.与孩子相处有童心。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交流,成为孩子的朋友、伙伴。在日常相处中培养感情,让孩子充分相信你。这样更容易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更易于改正。小学教师要永远年轻、拥有朝气这对于我们小学教学是必须具备的。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程度有限容易受他人的情绪影响。平时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把我们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去。这样会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影响孩子们的情绪,以致于造成他们焦虑感。相反太过亢奋的情绪也要不得!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小学教师要有良好的仪表风度。

小学教师的待人接物、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应符儿教师的形象,做到端庄大方,从容有礼,适度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审美标准,既不能过分陈旧,显得落伍也不能一味追求奇、艳丽、花哨。因为小学特别喜欢模仿老师,潜移默化,受老师的影响很大。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它包括教师的教育观、专业知识技能等。

(一)正确教育观。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

1.小学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举例:让孩子乐学、会学,终身有益。

2.以小学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自始至终贯穿在中国《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3.一日生活皆教育。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篇6

一、前言

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能够给青少年带来不小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中主要通过发挥着教学和管理的两方面作用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但是班主任除了管理学生之外,日常还需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对于班主任来说,平衡日常教学和进行学生管理两者的比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两者之间需要互相协调,缺一不可。

二、以爱为根基

爱在我们看来是十分宽泛的一个字眼,但爱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来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琐,关系着学生心理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所以就要求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爱护,而这样的高要求对于班主任来说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只有以爱为根基才能够为班主任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念,并将这样的爱体现在工作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爱的表现形式在班主任这一职业上主要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信任。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对其进行引导,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此外,班主任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怀,当学生有任何问题时,班主任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加强对业务素质的高效追求

在感情建立的基础之上,我们就需要对班主任提出一定的职业素质要求。诚然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繁琐、细微,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班主任这一职业对于高效的要求之高。很多没有经验的班主任面临大量、琐碎的工作常常会感到疲惫不堪,不仅使得班主任自身对于工作感觉厌倦,也使得班主任的工作效率不达标,拖延教学进度或者会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就需要班主任自身增强其处理事务的能力。最明显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所有的任务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其次就是学会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再者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技巧的加强。专业技术和相关的技巧不仅是在培训时进行掌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也需要积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到更为适合的工作方法。不仅如此,班主任个人的创新能力也能够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不小的帮助。一些特殊问题可能遵照传统的解决办法不能够进行解决,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根据学生个性并结合时下潮流来引导学生们。作为新时代下的班主任,随着社会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班主任自身也应积极改变自己,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和心理指导方法,积极总结和归纳学生的特性,从而研究出更能够适应时展、更能够优化教学的处事方法和管理方案。

四、注重沟通与交流能力的训练

班主任这一职位相比较教学方面的其他学科老师来讲,是更为注重沟通和交流能力的。班主任不仅需要和学生互相沟通,班主任还需要和学生的家长、各科教师以及学校领导之间进行沟通,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按照学生自己的特点提供帮助。班主任相当于学校各个方面沟通的桥梁,若没有较为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班主任很难从学科老师处充分了解到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很难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学习规划阐述给学生的家长和学校,从而使得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出现隔阂和误解。若是出现了问题,如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产生矛盾,也是需要班主任在中间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矛盾,促进各方的和谐共处。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之下,我们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个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所以为了迎合时代的诉求,班主任自身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认识到教学中自身的不足,改善这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

五、精心培养班干部,组建有力的班干部团队

在进行班级管理规划时,班干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班主任来说,班干部就像是班主任的帮手,能够帮助班主任观察班内的同学动向,并且也能够帮助班主任下达班级任务。在进行班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考察班干部的号召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其中的管理能力不仅是要求班干部要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学生,也要求班干部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如此,班干部要能够做好自己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在关键时刻能够避免矛盾的产生。班主任需要对于班干部进行培训,并通过开会等方式了解班干部的心理动向和管理情况,保证班干部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班主任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对于班干部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帮助班干部在班中树立带头作用,给其他学生做好的榜样。再者,班主任也要培养班干部之间的团结,这样所有班干部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互相找到对方的不足,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

六、作风要民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到班主任的职责,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班主任的单方向管理只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只有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个性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所以班主任关于民主以及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引导对于学生以及班主任自身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于班主任教学和管理的方法的简要分析,我们希望能够给班主任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当然,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会出现更为个性化的问题。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也是班主任必备职业素质之一。跟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相信我们的班主任会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更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陈友,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4.(7):15-23.

[2]龙霞,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才智》,2014.(18):13-25.

[3]颜礼生,浅谈班主任教学与管理的时代诉求[j]《才智》,2013.(10):134.

篇7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若能够和任课教师一起参与班级德育管理,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尽心尽责地完成各自的管理任务,实现对班级的德育管理。

一、任课教师的教学德育活动参与

任课教师在参与组织班级教学德育活动方面,会起着积极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会根据学情和教情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教学效果不仅具有教学意义,同时能够实现情感教育目标,进行德育教育。众所周知,精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首先,备课时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指导性和创新性,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深刻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会和培养学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等优良品质有关,可以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德育活动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主题班队会,亲子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之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互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渗透,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不仅是班主任老师在关注着他们,任课老师也是用真心在呵护着他们,因而达到了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学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任课教师的角色特点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主要管理、组织、领导和教育者,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按照教育部署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而任课教师则要与之形成合力,共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品行,组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可见,任课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只起辅助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任课教师在班级德育管理中可以起到班主任无法比拟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以课堂为平台,充分展示教学中所涉及的德育理念,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体会德育概念。在课堂教学外,任课教师能以自由、灵活的方式与学生接触,用与班主任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更易发现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和学习行为。总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如:答疑、聊天、沟通等等。

三、任课教师个人发展

任课老师在参与班级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应与班主任多交流多学习,充分的准备,掌握工作技巧,如怎样和学生谈心,如何和家长沟通等等。因此,任课老师通过参与各种德育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为自己的班级德育管理积累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班级德育管理中,任课教师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对于课堂内以传授知识为主,德育教学为辅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环节,要实现全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任课教师要不断地需求突破与创新,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不断信服,并深入到班级德育管理中去。课堂内德育管理的参与与指导,能使任课教师清楚并了解学情,学会和学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深入学生内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健康的成长。任课教师也应与班主任就学生情况和德育管理教学情况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和对工作的支持,共同实施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形成教育合力,使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班级管理的方法,尤其是在德育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与进步,拓展了自己的教学视野,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对于今后的班级德育管理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扎实的基础。在课堂外,任课教师通过参加一些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体育节,读书节等等,同班主任学会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调控等方方面面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作为任课教师,参与到活动当中,与班主任进行商量讨论,或独自负责活动的某一部分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升。任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与学生交流,谈心和沟通,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自己的处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在工作中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因此教学效果優异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离不开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离不开对班级德育的管理。任课老师参与班级德育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德育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级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合力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理解沟通的良好契机。通过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管理的参与,相信班级会更加稳定,学生发展会更加健康,成绩的会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21.6

1.德育: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

(1)顶层设计,立德树人。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针对目前学校德育无远景规划的“短板”,要围绕学校的校训、教育目标、发展内涵等内容确定学校德育育人的具体目标;根据确定的德育育人目标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校管理各部门的德育育人的具体工作,构建出德育管理的教育体系,实现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的德育育人目标。

(2)校园文化,关爱生命。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对外教育的窗口,能反映学校独特的教育特色。针对校园文化杂乱无章、胡剽乱抄的现状,学校应在立足本校发展实际,结合当地发展历史,努力挖掘其中蕴涵“教育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文化内涵,提炼出具有个性特色、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3)班管理,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育人、轻管理,重关怀、轻指责。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救自护医疗知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绪和压力,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

2.教学:着眼学生能力培养,坚持“以学定教”

(1)课堂改革,生本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着力点。如何才能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更能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我们要在课前研究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2)合作探究,共享提升。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摒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积极实施新课改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积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会相互交流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兵教兵”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享与互补,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3)分层优化,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努力学习的“果实”,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许。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好查缺补漏与提优补差工作,及时弥补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差距,让两极分化消灭在萌芽状态。

3.活动:着眼学生综合素养,坚持“全面发展”

(1)关注全面,特色活动。相关文件明确规定,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校管理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进而提高其各项综合能力。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和平台,开设各种兴趣学习班,开放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功能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培养并发展自己的舞蹈、绘画、音乐、围棋、篮球等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学生凭自身的才艺一展风采。

(2)学生参与,锻炼能力。在学校的各种活动组织中,要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参与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避免某项活动成为一些优秀学生的“演唱会”“时装秀”,而导致其他同学失去能力锻炼的实际价值。我们还要学会放手,把活动的组织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甚至全员设计、规划、组织、安排集体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追求在于求真。学校管理,首重“育人”,其次“教书”。学校管理要避免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的短视发展思想,坚持“学生本位”的现代教育思想,立足校本、学本,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育人”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篇9

初中数学新大纲中突出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并增加了“数学探究性活动实验课”。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如:计算、作图、测量等许多探索活动都是数学实验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再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把握题目的特征,发现解题思路,使问题获得简捷解决。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巧搭实验平台,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验参与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依托数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常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定理教学时,要根据需要设置合理情境,巧搭数学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定理的建立过程,使学生在动手中弄清概念、定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概念、定理的实质。

例如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

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2、利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是(如图1):

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大正方形的边长是■。但接下去的“用计算器探求■的小数部分”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1)输入大于1小于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在省略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1.414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

三、利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他们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提高群体的协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互相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动学习上来。话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同时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愉悦的情境关系中,能学会如何与人共处。这样我们的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老师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识,学习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活动实验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讨论的氛围,它必将慢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六、数学实验课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通过,又能心情愉快,得到激励。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开火车”、“抢答”、“分组竞赛”、“小制作”、“数学游乐园”等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总之,我们期待通过数学实验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其自我发展,进而用这把钥匙打开其它科学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国庆.快乐学数学(1―3)[M].海南出版社,2001

[3]谢云荪.数学实验[M].科学出版社,1999

篇10

许多教师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半时,会正确读、写整时,并了解电子表示法。认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已达到,学生掌握很好,课堂教学任务已完成。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把这个环节讲一讲,那就更加完美了。也就是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指针所走的方向我们定为顺时针方向,反之为逆时针方向,学生开始对方向概念有所接触,反复强调,让每一个学生能用手比划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这样,可以为今后教学位置中的左、右这个内容打下基础。

2钟表的认识与位置中上、下、前、后的认识的关系

在教学位置上、下时,有些教师认为较简单,如有教师这样教:以人为例,人的头朝上,脚朝下,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趟在地上,或者我上体育课时做倒立运动,那么还能说头朝上,脚朝下吗?这时我们的教师就有所迷茫,不知道怎样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上、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其实,上、下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要依据参照物和地球引力而言。首先是针对地球而言,因为地球是有引力的,受地球引力的方向为上,相反方向为下,在这一理论上,有参照物的上、下就好判断了,那就是以参照物为标准,朝天的为上,朝地的为下,这样就可以回答这位学生的提问了,也就是说,人倒立时,接触地面的是头,那么头就在下,脚朝天,脚就在上。总之,上、下的判断关键点是根据地球有引力。这样告诉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方向和位置、认识钟表等知识的理解,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

篇11

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对成人教育院校培养学生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成人教育院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只懂得高级技术理论的人才已经不再受到企业的追捧,拥有更好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身有良好工作定位的人员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要把企业管理理论的精华部分,通过成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更直观、深刻地让学生了解整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通过企业管理理论在成人教育院校中的不断深化发展,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将优秀的企业管理理论融入到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校园人文文化环境塑造中、校园师资力量建设中,可以有效加快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

二、企业管理理论与成教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间的

企业推行管理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形成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秩序,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减少在工作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企业管理理论不仅仅可以帮助员工树立一个工作行动标杆,同时也可以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企业的管理理论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与变革、积累了无数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成人教育院校的特点是大部分学生有企业工作经验,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远高于理论能力;也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直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成人教育,如函授、自考等。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观念,拥有熟练的职业技术技能。成人教育院校通过在教育过程之中加人企业管理理论,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执行力、纪律性。既能打造出学校文化新内涵,也可以提升学生素质。

虽然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之间有部分差距,但是成人教育院校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针对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行业所输出的高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的能力,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学生的这种适应能力,需要通过成人教育院校的一系列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氛围来培养。

企业管理理论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借鉴到学校中来,但是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理论主要针对的受众是员工。而成人教育院校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成人教育院校的“产品”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两者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在借鉴企业优秀管理理论的时候应当有所选择要选择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比如使用“PEST”理论来分析环境,使用“SWOT”理论对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研究等。总之,对于企业管理理论,成人教育院校要发掘适合自己发展之路的部分去吸收,让这些优秀的企业管理理论进入到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并且不断地在此基础上创新提高,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三、提高成人教学管理质量,关键是系统科学的管理

(一)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个性化实施方案

成人教育院校在实施企业管理理论过程中,不能拿来就用,只学习不思考的“拿来主义”永远无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得到进步与提高。企业管理理论的应用,需要与成人教育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要取其精华,注重运用企业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吸收融合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成功经验,参考了解其他成人教育院校在与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最适合当前情况的实施方案,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管理断层与停滞不前等情况。

(二)依托企业的支持,实现校企高度合作

成人教育院校大多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培养的学生也需要依托相关行业、企业来实现对口就业。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企业可将员工送入学校进行进修,学校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源进行实训等教学工作,举办企业宣讲会,针对未步人社会的学生开办订单班,实行企业员工“1带N”教学模式,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带没有经验的学生,等等。因此,成人教育院校要与订单培养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把企业管理层人员请进校园指导企业管理理论的具体实施,指导学生实习并在现场直接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改进,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快捷地深入领会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运作的重要意义,领会学校实施企业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接受企业管理理论思想,更自觉地遵守企业管理理论的行为习惯。

同时,具备企业管理理论推行成功经验的企业在与成人教育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后,可以采用针对性、点对点的培养形式,将企业管理理论从“概念化”转变为“实战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意识,快速帮助学生形成规范化的操作习惯,逐渐拥有“职业化”的工作学习态度。

传统成人教育院校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需要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企业、学生双方都需要经过一段磨合适应期,要浪费更多的资源与时间。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也担任了培养成人学生的角色。企业与成人教育院校合作培养学生,按照企业用工标准来培养的学生更加熟悉企业的生产规范和流程,从而在毕业后可以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1.人力资源对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人教育院校以培养企业提升发展中所需要的发展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针对全体教师员工开展企业管理理论培训。让教师进入企业了解紧跟时代步伐的企业管理方法经验等,以点带面,转变思维。只有在师资力量上先转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通过老师影响学生,改变整个教育教学模式。

2.各种优势资源共享。对于可以合作发展的资源要采取开放式原则,将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资源、企业高端管理层人力资源,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有机统筹运作,形成教学设备设施、多样化课程、多层面师资、多媒体教材、新教学模式在系统内的共享,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育教师队伍新素质、开发学生创新思想、成果实现产业化而服务。

3.知识共享。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知识、生产管理经验等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转化为成人教育院校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四)教育教学方法应以学导式为主

学导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19-02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很多人都在社会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在自我利益的选择和集体利益的实现之间徘徊,丧失了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部门,中学更应该发现这个问题,重视这个问题,抓紧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理想、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历史科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开展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过程,明白国家发展的艰辛,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断地推进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初中历史教育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状况,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一 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去努力地践行社会责任感,将践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行动,而非是说说而已。

1.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中国的历史波澜壮阔,风云起伏,初中历史对中国各时期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介绍,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使学生们产生历史观念,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其次,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能够让同学们明白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我们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非常伟大、不可低估的。让学生们通过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深刻地明白这一点,能够促进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历史发展中的责任,即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从而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最后,认识中国古代史异彩纷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史,而则是血泪史和奋斗史的交融。学生们在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个时期历史的对比学习,能够树立起统一的民族感情,从而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能够在国家和集体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而非是袖手旁观。

2.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由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到社会责任的践行是需要一段时间和距离的,而由践行到主动践行就更需要一段时间了。学生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让学生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目前,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社会产生剧变,而人们的心理由于其自身的迟滞性,没有能够发生转变,或者说没有发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的转变,产生了人们普遍社会责任感较弱,只顾自己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的现状,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制约。教师通过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加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践行社会责任感中获得社会需要的满足,进而促使其不断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整个社会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和践行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

1.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社会责任感培养充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

初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初中生历史责任感的良好阵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社会责任感,能够促使学生们以历史的视角为出发点主动建立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历史知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历史时间点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记忆之中,没有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作用。例如,在对中日的一节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教师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概况,然后就让学生们进行知识点归纳记忆,比如战争发生的时间、起因、后果等,却没有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充分地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没有让学生们思考或感受如果自己处于邓世昌当时的环境之中能否做出相应的决策?这种没有将社会责任感充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作用,使历史教学没有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

2.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相脱节,使学生们不能感受并且树立社会责任感

认识历史是为了以古为镜,让学生们从历史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发现一定的规律,从而充分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促进自己不断地按照规律的要求进行发展。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将现实问题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明白如果现实社会中发生相应的事情,自己应如何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去应对。但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没有将现实问题融入进历史教学中的意识,出现了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相脱节的现象,使学生们没有办法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更不能具体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感知社会责任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但是,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是死的,除了教师的教授,学生没有办法发挥主动性去认知历史,所以,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并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能够收到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效果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历史进行感受,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社会责任感承担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例如,在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可以让学生们说说如果自己是大禹会怎么办?自己是否认同大禹的做法?大禹选择了国家,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是否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就一定要有牺牲?如果大禹不去治水会怎样?等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明白社会责任感承担过程中需要付出的牺牲以及受益群体的巨大,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树立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仅仅通过历史知识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指出在相应的热点问题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使学生们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由更加明确的了解,进而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关系密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学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不断地建立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篇13

我国相关的教育法规定:“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技校的教育又有所不同,它既不是义务教育,又不同于成人的高职教育,多数学生是由初中升高中筛选下来的,素质条件相对于同龄的其他人来说要差很多。所以,作为技校的班主任,除了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外,更多地要教授这些才十几岁的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适应社会,怎样去适应所选专业、职业等。

技校的学生文化功底普遍不好,纪律性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贪玩等。但是他们往往聪明,好动,精力旺盛,对待他们要有耐心,善于引导,指导他们去如何做人,为了自己的将来掌握一技之长。因此,作为技校的班主任,其工作就要更为务实,付出更多一些。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技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一、要有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

班主任工作不是谁都愿意承担的,也不是谁都可以承担的,尤其是职业学校。技校学生来源复杂,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具有品德发展不够健全,责任心缺乏,自身心理素质普遍较差,个性心理、自制力不稳定,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成就感低等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因而,把一盘散沙的学生凝聚成一个团体将有很大的难度。班主任工作要比任课教师多付出几倍的努力。笔者接手的这个班级是学校的“题问班级”,全班男生心特别齐,在第一学期时曾四处打架,所有男生一起上,而女生也是异口同声地支持男生。但越是这样的班级,越能锻炼一个人,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只有带过这样的班级,并将这个班级带好,才能算是一名好的教师。

在接下这个班后,笔者做好了管理计划。首先,去掉惯常的“有色眼镜”,以发展的眼光,满腔热情地对待班级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独特的个人、发展的个人,都是可塑之材;把全班40多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并与每个学生至少详谈一次,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追踪调查,关注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帮助。其次,既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好生”还是“差生”,也不绝对地以过去的档案记录来看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视现实和压力,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在自己没课的时候尽可能地多在班级随堂听课,监督管理每一个学生。然后利用班会时间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

二、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因为生源复杂,班主任要面临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笔者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校学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考不上高中,感觉低人一等,在家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表现极为消沉。

2.家人对学生的失望,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

3.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无法继续上高中,所以既不满现状又无处发泄。

4.学生成长于单亲家庭、离异后结合家庭,性格孤僻。

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睡觉、说话、不看书、不听讲,严重的甚至顶撞教师。作为班主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难免就会与学生出现冲突。但笔者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与他们沟通谈心,生活上给予帮助,从根本上转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毕业时这些学生都成为了合格的好学生。

三、技校班主任的最主要工作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只有先学会做人,知识才会有用,所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尤其重要。为此,班主任工作要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身心健康教育。“言传身教”不是一句空话,用自己的知识、感情、人生观、道德观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笔者把自己工作以来的经验和社会上常见的成功或失败的例子讲给他们,为他们在踏上社会的第一步上把握好方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