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

篇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4-0018-05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经济大环境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情况。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正常经济秩序及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很大负面影响。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更使企业面临多种多样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及非财务风险。但无论哪种风险,其最终表现形式都为财务风险,所以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将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单纯企业间竞争方式已经无法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所以供应链间的竞争正逐渐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供应链管理比较严格。对制造业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估时,如果准确度不高,不仅会影响公司发展,还会使得有效资源流向无发展潜力的企业,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伴随着供应链集成和管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供应链视角下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财务风险评估水平。

二、文献综述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最终都将会以财务风险的形式出现。财务风险对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对公司发展状况最综合性的反映,只有对财务风险正确认识和评价,才能够有利于公司的不断发展。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财务风险更是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自各国学者对财务风险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于对财务风险的评价,通过对风险的量化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财务危机。Fitzpatrick(1932)[ 1 ]通过对19家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最早提出单变量模型的评估方法。Altman(1968)[ 2 ]利用制造业企业的相关数据,选取22个指标,最终获得5个财务指标并构建首个多变量模型即Z-Score模型。Ohlson(1980)[ 3 ]首次利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进行财务风险评价的研究,以310家企业为样本(105家存在财务风险的公司及205家非财务风险的公司)进行研究,同时对破产区间样本分布的状况进行概述,通过寻找分割点等来确定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具有很高的准确率。David West(2000)[ 4 ]通过对比神经网络模型、多变量模型对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的准确度,发现Logistic模型对风险评估的准确率最高。以国外学者研究为基础,国内学者不断对该模型进行改进,其中:赵坤、赵育萱(2012)[ 5 ]通过利用主成分法对制造业行业的财务状况正常及财务状况出现风险的公司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确定了各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杜运潮、徐凤菊(2013)[ 6 ]对房地产行业同一年内规模相似的32家非ST公司和8家ST公司样本进行研究,通过对指标筛选最终获得流动比率等三个变量构建Logistic模型,该模型的准确度能够达到95%,可以有效地对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于维洋和泮敏等[ 7-10 ]也对财务风险的评价及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概念、特征、风险评价指标、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等方面。各国学者们对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识别、财务危机预警及控制上,较少学者对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估。现有文献构建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影响指标因素考虑不全面,考虑非财务因素较少,且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也存在同样问题,所以不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评估企业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受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影响。借鉴国内外财务管理实践中应用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与制造业企业自身的风险特点进行结合,本文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营运活动三个维度对财务影响因素进行表现。公司的筹资风险具体为偿债能力风险,偿债能力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投资风险主要通过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及资金回收风险衡量,其中盈利能力主要通过净利润、总资产投资、研发投资及投资者的异质性等指标进行反映。成长能力主要包含营业收入、固定资产等的增长率,同时,资金回收的优劣也决定着公司投资风险的大小。公司在营运过程中会受到流动资产、应收账款、总资产等周转率的影响,所以在评价运营风险时主要运用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非财务指标也起到影响公司财务风险的作用,主要分为公司治理、供应链管理和其他因素。其中公司治理指标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及利益相关者治理。非财务影响因素除了公司治理相关指标外,同时由于制造业公司处于供应链环境中制造商地位,所以在构建供应链环境的指标体系时,主要分为公司供应商、销售商的相关指标。在考虑其他非财务活动产生的风险时,主要包含会计师事务所的品质、变更、审计意见及审计费用的相关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收集

本文在进行指标筛选时主要运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取制造业公司2012―2014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14个细分行业。剔除2013年之后上市、财务及非财务数据不全、AB股同时存在的公司,最终得到75家数据健全的公司。通过Wind及国泰安数据库获取需要的财务指标及部分非财务指标,利用查找年报的方法对供应链及相关者交易数值进行统计及计算。

本文选取2015年被ST及*ST公司作为发生财务风险的样本,同时选取所处行业及总资产规模相当的公司作为财务正常公司样本。其中ST及*ST是根据2003年沪深股市对财务状况异常及可能存在退市风险的股票实施特别处理。本文只对因为出现财务异常而被ST及*ST的公司进行研究,剔除了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处理的公司。根据上述分类标准,研究样本中有25家出现财务风险的公司,5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为了构建Logistic模型,将样本分为预测和检验两组。其中,预测组包括15家财务异常公司和3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检验组包括10家财务异常公司,20家财务正常的公司。

(二)主成分分析

为了保证财务风险评价模型更加有效,筛选出的指标应该能够将公司有效地区分成财务正常和财务非正常。所以,在构建模型之前要对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通过显著性检验将指标分为两类:一类符合正态分布,此时选用独立T检验方式对总体进行显著性检验;另一类不符合正态分布,此时则选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对总体进行检验。通过筛选获得财务正常和不正常公司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但是由于选择的指标仍然具有多重共线性,将导致很多指标无法正常构建Logistic模型,为了更加简便并完整保留相应财务指标,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指标进行降维,将具有多重共线性的指标进行重新组合,获得相互关联较小的指标,然后利用SPSS得到解释的总方差及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解释的总方差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所示,前9个成分的积累值为70.760%,已经超过了70%,所以最后选择这9个主成分对财务风险大小进行表现,命名为F1、F2、F3、F4、F5、F6、F7、F8、F9,在检验过程中获得各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中的系数,可以得到F1至F9主成分。

(三)Logistic模型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模型显著性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Logistic模型系数进行综合检验分析确定显著性。利用向前Wald方法获得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通过6个步骤最终得到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Sig值为0.000,说明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该模型是显著有效的,即说明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结果中Cox & Snell R值和Nagelerke R方值为0.590和0.819,符合检验标准,因而认为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通过对Hosmer和Lemeshow检验进行分析,确定模型是否具有优良的拟合度。该方法首先将样本数据根据预测的概率划分为10组,再根据不同的观测及期望频数构造出卡方统计值,根据自由度为8计算卡方,此时计算出的P值为0.584,大于显著性水平?琢=0.05,不能拒绝零假设,所以模型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具有优良拟合数据。通过运用逐步回归进行6步操作后,最终确定了能够存在于模型中的变量为F1、F2、F4、F6、F7、F9及常数量。具体的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结果中最终可以得到Logistic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本文利用公司数据建立了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在进行财务状况评估时先确定一个标准的临界值P*,将公司的指标数据代入到模型中可以得到公司的财务风险P值,如果P>P*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有可能出现危机,如果P

为了判断该模型评估结果是否准确,需要对模型进行准确性检验。模型的评估准确率高低能够说明该模型评估效果的优劣。本文利用SPSS软件得到评估模型预测分类表,通过预测发现案例能够获得的准确率为94.1%,但由于检验样本中ST公司样本较少,导致了一定的偏差,使得准确率降低为87.8%,结果如表5所示。

五、结语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风险评估准确度越发受到关注。如果财务风险评估准确度不高,可能会使有效资源流向无发展潜力的企业,甚至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随着供应链管理强度的不断增加,在财务风险评估时考虑供应链因素的影响日益突显其必要性。由于公司与其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在财务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风险具有一定传导性,所以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被划分为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以便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公司财务风险情况。将供应链集成指标引入至财务风险评估模型中,可以提升模型评估财务风险的准确度。本文引入了能够表现供应链集成度的指标使Logistic模型准确率达到94.1%,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估仍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如对供应链环境的评估指标可以进一步完善,为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FITZPATRICK P J. A 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J].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1932,14(2):589-737.

[2]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ns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4):589-609.

[3] OHLSON J A.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09-131.

[4] WEST D. Neural network credit scoring models[J].Computer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0(27):62-63.

[5] 赵坤,赵育萱.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9):69-70.

[6] 杜运潮,徐凤菊.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3(9):19-22.

[7] 于维洋.公司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5(21):63-68.

篇2

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对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造成巨大损失。1997年由于Toyota的刹车(brake-fluid proportioning valves)配件供应商出了安全事故,使其整车生产厂停产达数月之久。19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影响了全球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网络,2001年在英国发生的口蹄疫影响了英国的畜牧业、旅游业和其他一些行业及其供应网络。2002年9月,美国西海岸发生工潮,港口关闭两周,由于美国西海岸是中远集团进入美国的主要门户,中远集团到达美国的集装箱船无法卸货返航,这使得中远集团两周内至少损失2400万美元,同时中远集团的客户也因此损失惨重。

目前对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研究。如,Vokurka,Chod and Rudi,Gunasekaran andNgai,Gaur等人分别对供应链风险中的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产品风险以及信息风险进行了着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供应链风险因素是多样化的,仅从某的因素人手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供应链风险的诸多因素,建立模型,提出了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给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指标

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很多,考虑到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本文拟选择容易度量、数据采集方便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包括以下6个指标:市场环境,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具体如下:

(一)市场环境

供应链上的产品应满足顾客的需求,其风险会因经营的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若供应链上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行业里面处于垄断地位,那么这条供应链的稳定性相对要强一些,风险也就小。反之,稳定性就要差一些,风险也就大。

(二)信息风险

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一种情况是信号膨胀,管理人员依据市场潮流和信号做出同样的预测和调整,不知不觉中夸大了市场需求。第二种情况是不平衡定单,采购部门出于种种原因不能经常下定单,供应商会因得不到可靠信息而无法安排生产。这种对市场的不确定感,将会影响供应链上的所有部分。

(三)物流风险

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的不稳定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导致供应物流的中断,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

(四)时间风险

生产提前期,订单完成提前期,完好的订单履行情况,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

(五)财务风险

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六)组织风险

供应链过程是否贯穿组织部门并水平地协调与管理,系统的变动性,系统的柔性等。

三、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步骤

(一)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基于信任、合作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明确市场和用户需求、产品类型和特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企业存在的问题,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能够比较确切的了解。

(二)确立评估的目标

对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必须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评估程序、方法等。评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防范、控制,也是企业之间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可以规范和优化企业及企业间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建立评估的标准

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是进行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应结合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

(四)建立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实施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工作。成员以来自制造、采购、质量、工程等与供应链其它企业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估小组的工作必须同时得到本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

(五)分析、论证,得出评估结果

首先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评价和决策,最终得出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值,确定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六)给出供应链风险防范的策略

针对供应链评估的风险程度的不同,通过改进供应链上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确保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实现共赢。

四、基于模糊评判法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

(一)模糊评判法

模糊评判法,也称模糊决策法。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中引入模糊概念,从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对被评价者进行综合评判,作出决策。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可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在此仅介绍一级模型。采用一级模型进行综合评判,其基本要素及方法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五、结语

篇3

一、引言

采购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环节,在产品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日趋缩短,全球采购、电子采购、外包等采购方式异军突起,这些变化在为企业带来便利与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采购风险。

二、采购风险识别

本文根据不确定性的来源将采购风险分为三类:需求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供应风险。

(1)需求风险

需求风险发生在采购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制定采购计划的基础和依据,在需求预测中面临的风险有预测风险和计划风险。

1.预测风险。因需求预测缺乏准确性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或超出预算等所带来的损失和可能性。

2.计划风险。市场需求发生变动,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采购计划管理技术不适当或不科学,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导致采购中计划风险。

(2)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主要是指在采购方与供应方达成协议或签订合同后到供应商开始供货期间对于采购方来说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采购合同风险、价格风险和管理风险。

1.合同风险。合同风险主要指签订的合同条款模糊不清或只是口头协议造成的经济损失;签订合同时供应方向采购方进行行贿使实际发生的数额远大于合同中规定数额等。

2.价格风险。价格风险主要包括市场浮动价格风险、批量采购折扣风险、回扣价格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采购方企业内部作出的一些决策带来的风险,如选取单一供应商供货的策略等带来的风险。

(3)供应风险

本文将供应风险分为供应商能力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供应市场风险三类。

1.供应商能力风险。供应商能力风险主要是指因供应商能力缺失导致供应中断或者无法按照合同要求供货带来的损失。2.产品质量风险。供应商提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导致生产出的产成品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带来的损失。

3.市场风险。汇率、原材料价格、竞争环境的变化等导致供应价格发生变化或者供应商因此做出违约行为等所带来的损失。

三、信息熵法的采购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1)信息熵

1948年,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一文,将熵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香农把信息源的信号的不确定性称为信息熵,把消除了多少不确定性称为信息。熵的获得,意味着信息的丢失,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熵也越大;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风险越小,熵也越小。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负熵。

(2)采购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步骤

本文建立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参考相关文献介绍基于熵权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分以下五步进行。

第一步,建立采购风险因素集。

第二步,数据同趋化和标准化的处理。

由于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所表征对象的属性和量纲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各指标进行对比前应该进行了同趋化和标准化的处理。

第三步,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值。

第四步,计算二级指标的熵权。

第五步,计算一级指标的熵权。

四、结论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采购风险评估作为采购风险管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企业在采购中根据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做到未雨绸缪并降低损失。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本文选择了信息熵这一本身具有测定不确定的工具对采购风险进行评估,克服了仅靠单一主观评估带来的随意性,使评估内容变得更加科学可信。

参考文献:

[1]江健凡,许火之.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铜业工程,2006,(3):11-13.

篇4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0- 0016- 02

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公司2004年开始实施ERP系统,ERP系统覆盖了财务核算的整个过程,ERP系统使用的成功经验也相应推广到集团的各分、子公司,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ERP应付模块的关键用户,笔者结合实际谈一下自身的体会。

1 ERP系统应付模块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1.1 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提升

1.1.1 提高了材料成本核算水平

当采购业务实际发生时,实际采购价格与计划成本之间存在差异,系统会自动生成采购价格差异,供应商开具发票入账时,自动匹配形成发票价格差异;根据价值工程部下发的价格通知单,每月初进行材料计划成本的成本更新,并及时维护一揽子采购协议价格,提高材料成本的准确性。

1.1.2 提高采购资金计划的编制水平

对于长期合作的零部件供应商,付款周期一般比较固定,根据与供应商的付款协议,在系统中维护各种付款条款,系统根据付款条款与条款的基准日期来计算各笔应付款的计划付款日期,付款提款的定义可以明确到天。比如:10天后付40%,30天后付60%,某供应商次月的付款计划=该供应商所有在次月付款之前需要支付但尚未支付的应付款之合计,系统自动扣除质量索赔(贷项通知单)及质量保证金(暂挂部分),通过系统中资金计划报表,每月自动导出采购付款计划,提高工作效率。传统软件无此功能。

1.1.3 往来核算管理细化和可追溯性得到提升

应付模块中能够提取各种管理数据,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传统软件的账龄分析,只能从单位三栏账中一笔一笔地提取,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低,而ERP系统根据报表要求,能够提取各账龄段的往来分析。同时,ERP系统将财务核算与业务模块集成,从财务数据直接通过系统追溯业务交易,方便快捷,如通过追溯能够查询到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入账、付款、索赔等信息,追溯查询到供应商的发票金额、税务发票号、以及每个物料的采购价格、接收号等信息。

1.2 确保应付账款的安全性

(1)ERP系统中应付模块的核算包括采购发票的录入和应付账款的支付,应付模块有保证金的暂挂功能,可以从应付账款中预留保证金,在系统中做标示,从系统设置上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与准确性。传统的应付账款软件,根本不具备该功能,无论供应商是否有余额,办理相关手续都可以付款,应付账款会出现借方余额,一旦供应商停止供货,将给企业造成损失。

(2)应付模块付款时需要支付到每一张发票,只要供应商余额充足系统才支持付款,否则系统无法运行,从而确保应付账款的安全性。

1.3 提升财务监控与预测风险能力

应付从采购到付款的管理流程看,从采购订单及一揽子采购协议开始,仓库保管员在系统中根据收到的物料做采购订单接收,应付会计在应付模块录入应付发票并按物料、数量和价格与采购接收的记录进行匹配,匹配相符的才能通过发票验证并生成应付账款,开单数量、单价等与接收数量、单价不一致时,系统在验证时会将该发票进行“暂挂”,状态提示“需要重新进行验证”。如此暂挂项在允许范围内,需要有相应权限的人进行释放处理。这样一环扣一环的业务处理,使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得到加强,有效防范了没有采购收料单或超量接收、采购价格不对就入账的风险。

1.4 与往来单位对账准确率高,提升了企业良好形象

使用ERP应付管理模块后,提升了与供应商核对往来账目的准确性,给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已经与几百家往来单位核对账目,笔者所在的企业没有出现一笔入错账目的情况发生,准确率和对账效率极大提高,而供应商却经常出现串户、入错账,这是手工账和传统核算软件所不能做到的。ERP系统的强大功能能够使供应商与物料通过批准的供应商列表,在ERP系统进行关联,从采购订单到物料入库,再到发票入账,都进行了控制关联,可以这么说,在应付账款模块中,你想入错账都难,这是ERP应付模块最大的亮点。

2 ERP应付模块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ERP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这几年的实际应用,ERP系统应付模块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ERP系统升级后形成的漏洞问题。ERP系统升级已有半年,通过实际操作,逐步发现原有的风险控制点部分失效。比如ERP系统升级前,在应付模块中取消标准发票,财务信息能够即刻导入总账系统。ERP系统升级后,应付模块取消标准发票后,财务信息不能同时导入总账,分两天完成。取消发票当天,标准发票信息导入总账。取消发票的第二天,取消发票信息导入总账。特别是月底最后一天取消发票,到次月1号才能导入总账,影响财务信息的准确及时。

(2)ERP系统没有采用逆向物流程序,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仓储部门在ERP系统中做退货处理,对已经接收入库的物料退货,系统不能打印负数入库单,只能冲减原接收物料的数量,若供应商发票已入账或已经付款又发生退货,ERP应付模块系统无法控制,存在很大财务风险。

(3)应付模块供应商出现采购订单总数量入账问题。在应付模块中,个别供应商的采购发票不能在“收据”界面,按物料“接收号”匹配入账,出现“采购订单”总数量入账,看不到“接收号”。

(4)采购订单关闭不及时问题,影响材料各期的采购价格差异和发票价格差异。

3 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措施

(1)建立ERP应付模块风险评估机制,防范系统风险。①建立ERP应付模块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由相关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面对面的风险评估讨论,结合采购管理和内控制度,针对风险控制点进行重新评估; ②形成书面问题报告,送达信息化部专业人员,力求从系统内完善;③项目经理确认无法从系统内实现的,制订控制措施,确保形成闭环式管理。

经过信息部专业人员测试验证,完善未入账报表,运行AP管理系统会计核算流程;应付会计从应付模块导入总账核算信息时,提交日期参数为T+1,取消发票信息就能正常导入总账,解决了系统升级后的漏洞问题。

(2)制订ERP退货业务流程,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下发。仓库保管员在ERP中严格按流程操作,并做好退货历史记录;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使所有的风险点都在可控范围内。

(3)在系统维护部门或层面,建立系统运行的监控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或业务运行的异常点。供应商的采购发票不能按接收号匹配入账,是系统维护错误造成的,可见提高运维人员责任心、内控意识和管控水平非常重要。

(4)建立定期关闭采购订单的运行机制,提高采购订单、一揽子发放的及时率,保证接收物料采用最近期的采购订单。

篇5

“预付账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预付的款项。企业可按供货单位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期末一般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预付的款项,如为贷方余额,则反映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预付账款是指企业按照购买合同规定,预付给供货单位的货款和按照工程合同的规定,预付给工程施工单位的工程及备料款等。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市场供应紧张或者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等情况下。它是购货企业向供货企业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预付账款在保证商品购入的同时也形成了预付账款的风险。

一、预付账款存在的风险

1、预付账款形成坏账,增加了企业的收账成本。预付账款会给企业带来坏账成本,预付账款余额越大,期限越长,坏账成本就越高。按照笔者所在单位预付账款管理办法,每个月需要与对方单位核对一次预付账款,如对方数据存在差异,就要派人到对方单位进行现场核对。每年年末,还需对预付账款账龄超过一年的客户进行盖章确认,为此每年需要支付不少差旅费,通讯费,人工工资等费用,在对方出现信用或经营情况恶化的问题后,还要支付诉讼费,评估费及其他费用。

2、预付账款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影响资金周转的困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收益,预付账款是为购买商品、货物而事先产生的短期债权,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是这部分资金以债权的形式沉淀下来,不能参与到提高企业收益水平的资金融通活动中。

3、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如果所购货物不能按时交付使用,在企业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预付账款在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的同时,会加剧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企业只好通过银行借款或其他融资途径来维持正常的经营,增加了财务费用支出。

4、使企业在购销关系中的地位发生转变。购买方预付货款后,主动权就交到了对方手上。例如2013年一家施工单位,定制一批钢模板制作,对方单位以垫付资金太多为由,要求预付80%货款,因为工程时间要求急,签订合同后财务就把50万元的预付款打到对方账户,约定2个月后交货。两个月后,对方先是提出生产订单安排太多,要求延迟15天交货,随后又以生产工艺变更为由,要求增加材料费用,实际验货时,双方又因个别产品质量问题产生争议。供货单位因为拿到了预付款,态度强硬,拒绝退换货和开发票。

5、有可能使企业遭受恶意欺诈。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一部分购销业务得以在网上完成,对对方的资信的评价大多数依赖对方提供的证件,而少有实地考察。他们利用企业的管理漏洞,骗取预付账款后逃之夭夭,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6、企业内部控制不力,也是造成预付账款风险的原因之一。缺乏预付款风控制度,授权不明,监管不严,结果造成大量预付款坏账,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

7、不能及时催回发票,有时预付的部分货款,在原材料已经入库的情况下,采购人员没有及时地将发票催回,也只能将这部分货款长期挂在预付账款上。从而由预付账款形成税务风险。

二、预付账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预付账款风险防范须坚持合同签订前的严谨,合同执行中的紧跟,合同结束后及时清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对供应商资信审核力度。成立专业的信用审核小组,法律顾问、财务人员、供应人员、审计人员等组成,从资金规模、主营产品、成立时间等多方面对供应商的资信进行审核,提高供应商准入标准。对入围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档案,从交货及时性、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严格预付款审批程序。控制预付账款规模,凡涉及预付账款的合同谈判,供应商要提供其资信调查表,信用审核小组要对列举的内容进行复核,经过风险评估,合理授权批准后才能付款。

3、对新入围供应商预付账款或预付款金额较大时,首先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和集体决策;其次合同条款签订要严谨,在购销关系中占主动地位;最后可要求对方提供第三方担保,以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4、建立预付账款专人负责制。明确申请预付账款的采购人员为第一责任人,建立预付账款台账,主管科长、经理为连带责任人。在预付账款未结清前,不得办理工作调动及岗位轮岗。如发生坏账损失,按照规定比例承担责任。

5、建立预付账款跟踪管理制度。预付账款付出后,相关责任人就进入全程跟踪阶段。财务部门按月对预付账款进行分析,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和向领导汇报。要做到以下几点:合同执行初期,了解客户的生产安排、原料购进等信息,并时刻关注大市场变化对目标企业的影响;合同执行中期,对前期工作中没有达到预期进度的客户进行现场查看,了解客户生产状况,订单进程,即时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如发现风险系数过高或客户有欺诈行为,要马上采取措施或通过法律进行追讨;合同完成时,要及时接受货物,并催促对方开具发票,冲销预付账款。

篇6

 

1.引言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物流外包逐步被市场认可。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在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也都纷纷采取了致力发展核心 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

所谓物流外包,即企业为集中有限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 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执行。其主要任务是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比如,凯玛特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物流外包后失去了对物流的控制。

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存在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1993 年,Muller 率先探讨了第三方物流的成因和特征[1];2003 年, Chuanxu WangAmelia c.Regan 提出物流外包风险分为四种:财务风险、冲突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2];宁云才等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了评估[3]。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在企业界,现 有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主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物流外包提供者的信誉保证,主观因 素作用过大,缺乏客观的评估模型。

本文简要阐述了物流外包的作用,粗略分析了物流外包的风险种类,引入管理学中常用的人性假设,以减少由于主观评测而带来的误差,进而提出了评估物流外包风险的结构化模型,提高评估的精确度。

2.物流外包的作用

作为被市场认可的生产组织模式,物流外包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着力发展核心业务,保持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如果能将物流业 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就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

2.2 减少投资,降低运营成本

由于现在物流领域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各种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的投入非常大, 所以,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在此类项目的上的巨额投资。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运营

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能从中获益。据估计,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比自行设立配销的

网络节省 20%~30%的成本。论文参考,风险评估。

2.3 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第三方物流企业受物流外包需求者的委托,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利用其拥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对客户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利用广泛分布的物流配送网络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运送服务;利用高水 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合理优化的物流方案设计。以上这些优质服务能够使企业 借助外包的物流业务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2.4 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可以对原有的管理内容进行分割剥离,缩 小管理范围,精简公司机构,以高度应变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代替高耸的金字塔状组织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减轻由于规模庞大而带来的组织反应滞后、缺乏创 新性的问题。

3.物流外包的风险

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合同双方 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外包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物流外包企业需要有效地识别外包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进而达到 尽可能地降低和规避风险。当前企业物流外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4]:

3.1 管理风险

当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物流服务提供商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部分的控制力下降。 如果双方在协调上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从 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物流业务受到影响。

3.2 信息风险

企业要将物流外包出去,必须和合作方就从方案设计到货物运输的各项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这牵涉到信息共享的问题。如果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会导致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则涉及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可能会被泄露,成为危害企业安全的风险。

3.3 财务风险

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如果长期将物流外包, 可能会使企业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无法精确测算物流成本。这时,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 借口成本增加而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抑或是直接虚报成本,物流外包企业也往往难以及时 察觉,造成成本超支。

3.4 市场风险

企业将物流外包后,减少了与顾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获取客户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或者创新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也会阻碍企业核心业

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造成客户满意度的降低,损失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长

久发展不利。 以上物流外包风险分类仅为大致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会加以细分和调整,本文在此不做

赘述,并且假定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风险已被有效划分,作为下文论述的前提。

4. 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提出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引入了风险概率和风险 重要性的二维坐标系,着重阐述主观判断在风险概率评估上的失真,通过剔除误差部分,提 高衡量物流外包中各项风险的精确度,从而为随后的物流外包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其基本 步骤如下:

4.1 风险重要性判断

依据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评估其重要性,分为四个等级(见表 1),记为 ki。

篇7

一、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保证其经营合法合规、会计信息准确真实、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为实现其经营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内部控制、约束、规划措施。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为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保证企业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后期的审计工作打好基础。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将内部控制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笼统而言,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出现不确定性,继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根据企业财务活动范畴,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细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四类。企业财务风险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为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内部因素主要有资本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流动性风险、投资决策不科学造成的投资风险、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融资风险等。企业财务风险集中体现在企业的融资、投资、资金运营与利润分配四个环节。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关系可以归结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范并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而企业财务风险能够反映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一) 企业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范并控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可以充分反映企业面临的财务状况,为相关管理人员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继而为企业控制财务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二是良好的内部控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利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财务风险控制的职责,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财务风险控制格局,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三是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注重企业资金管理,以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指导、规范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往往注重企业库存管理及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注重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资金无效占用。四是内部控制良好的企业一般都构建了系统全面的财务风险监测与审计制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确保企业经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经营战略规划,避免了各种风险。五是严格的审计制度能够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财务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

(二) 企业财务风险同时能够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财务风险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在哪一环节出现漏洞,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引导。财务风险集中体现在企业的融资、投资、资金运营与利润分配四个环节,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定期监测并基于历史数据、同业经验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有效甄别企业存在问题的环节,如风险控制组织体系、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完善。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议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两者关系可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同时,财务风险能够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因此,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两者的关系,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个角度,提出加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从内部会计控制角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采用杜邦财务比率分析法,构建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财务风险指标是指从动态和长期的角度选取敏感性的财务指标纳入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首先,要选取具有预见性、灵敏性、配合性的财务指标。预见性可以保证所选指标能够准确预测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及其趋势;灵敏性则可以保证所选财务指标能够快捷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配合性则保证所选财务指标能够全面且无冲突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其次,要以企业现金流量为财务风险分析的核心指标。企业的价值取决于企业在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因此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应以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作为核心指标。企业现金流主要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企业最主要的现金来源,而且还是偿还债务的根本保障。因此,在设计企业财务风险指标时,将现金债务比率指标作为财务风险指标的核心指标。

基于财务风险预测系统,量化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量化是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能够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期目标进行量化。实践中较为常用的度量方法有概率分析法、杠杆分析法、资产定价模型法、风险价值度量法和风险率度量法等。概率分析法逻辑性严密且可信度强,是财务风险度量的基础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历史数据积累充足、统计资料全面、准确且经济业务具有一定规律的企业。杠杆分析法可以基于企业财务报表直接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该方法具有计算过程简单、计算所需财务数据易得、评估结果简明易了的特点。同时,该方法能够灵敏地反映财务报表的数据变化,通过与同行业对比可以得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二)从内部管理控制角度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1. 组建多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首先,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规模及经营范围合理设置其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认清企业内部控制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不同,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及内部控制制度组建多层次、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其次,分别组建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财务风险管理办公室。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共同组成,负责财务风险模式的决策,财务风险管理办公室由企业财务部门组成,负责企业各部门融资、投资申请的审批,同时负责制定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制度。

2. 构建全面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根据企业会计法、税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风险来源制定明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监督与审核制度,从而形成全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3. 构建完整的资金管理制度。首先,完善企业融资制度。每一会计年度期初制订完备的融资计划,强化预算的编制工作,建立由基层单位提出融资申请、由财务部门审批的预算编制制度。根据企业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融资规模与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防范债务偿还风险。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投资制度。建立明确的投资程序与规范,坚决杜绝人为主观决定投资计划的现象。对每一项投资项目,要深入研究投资项目的风险与回报,形成项目风险评估报告上交财务主管部门并接受审批。高度重视企业库存管理及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针对企业库存管理,一是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在年初财务部门要根据基层部门的生产计划合理确定采购规模,杜绝物料的长期积压与浪费;二是加强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降低采购成本并在库存积压时将物料出售给供应商,实现零库存管理。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涵盖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将应收账款率降到最低,盘活企业资金。

参考文献:

[1]杨懿.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

篇8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成功举办,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以及众多中外企业踊跃参展,200多万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使7 308万人次的参观者流连忘返。上海世博会运营收入累计130.14亿元,运营支出累计119.64亿元,收支结余10.50亿元,世博园区内商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本文拟就上海世博局在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上海世博会项目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践作一总结,为今后其他大型项目的财务内部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政策指引。犹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全面风险管理的政策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家标准4360号文《风险管理》中的基本原则相一致,上海世博会将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作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政策指引。

2.财务风险管理目标。(1)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收支基本平衡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2)内外部(尤其是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3)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障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其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财务目标的不确定性;(4)针对各项重大财务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尽量缓解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运用的步骤

(一)收集财务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1.基本信息。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门票收入、赞助收入和捐赠收入等;支出共分为10大类,主要包括场馆和设施维护费用,信息、安保费用,活动费用,沟通、推介、营销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礼宾费用,保险费用,BIE门票提成,布展费用和预备费用。在各大类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目标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部分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安全形势造成的安保费用大幅增加。对于援助资金部分,其收入来源于政府拨款以及增值利息收入,在支出方面,主要为参展援助国的各种参展费用支出。

对于财务信息系统方面,上海世博局使用立成财务软件与金蝶K3软件分别作为运营资金和援助资金的会计核算软件,并且使用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赞助管理系统、捐赠管理系统、税收政策实施管理系统以及援助资金支付系统作为财务支持软件。

2.类似大型活动项目的财务风险。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悉尼奥运会组织委员会1999年的年报中指出其主要风险为“千年虫”的信息系统风险,并详细阐述了应对措施。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汉诺威世博会发生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门票收入不足,即实际的参观人数远小于预计数。原因包括门票定价较高,参观的食宿、交通等成本太高以及布展内容的吸引程度不高等。

2005年爱知世博会,其关注的主要风险领域是确保采购价格为公允的市场价格。

2012年伦敦奥运会,2007年6月伦敦奥运会主管部门出具的2006―2007风险评估报告中列示了7项主要的风险,其中与财务相关的风险有:(1)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将对项目的影响较大;(2)在申办时制订的预算大大低估了整个项目的成本,而另一方面则又大大高估了可从私有渠道获得的融资额;(3)需要有完善的采购制度和流程以降低采购风险,确保采购的产品物有所值以及确保供应商的选取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

(二)财务风险评估

上海世博会项目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包括:(1)风险辨识,查找世博会项目中各财务职能模块及重要业务流程的财务风险;(2)风险分析与评价,是对辨识出的财务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以及评估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根据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收集结果,采用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等工作方法,对世博会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依据识别的主要风险制订了财务风险清单。该清单将各种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以协助风险的认定,并且还为世博会持续开展和不断改进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上述基础上,制订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三)监督与改进

监督主要风险解决方案的实施并建立持续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地收集财务风险及与风险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定期及不定期地开展财务风险评估,适时更新、维护风险数据库,形成适当的汇报体系。

(四)财务风险管理的其他内容

1.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按照《风险管理指引》就财务风险管理形成三道防线:(1)财务部各职能模块负责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执行;(2)财务风险管理岗位负责重大风险、流程与事件的判断,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建立风险清单及维护风险数据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并确保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岗位等;(3)内外部审计(上海市审计局、上海世博局审计监察部门)将负责对控制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专项检查,发现控制缺陷可能对防范风险带来的影响,确保相关的内部控制能有效覆盖所有的重大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涵盖了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因此,上海世博局财务部门特别关注相关信息系统的风险监督、识别及控制功能。

3.风险管理文化。世博局财务部门通过对员工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以加强员工对财务风险的类型及防范方法的了解,形成符合世博特点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

三、财务内部控制系统

在政策指引方面,世博会将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及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以下分别简称为《内控规范》及《内控评价指引》)作为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工作的主要政策指引。同时,针对财务信息系统,还参考了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颁布的《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以下简称“COBIT”)和英国政府商务办公室颁布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最佳实践库》(以下简称“ITIL”)。

财务内控目标主要包括合理实现:(1)财务管理的总体战略目标;(2)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3)遵循国家与财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监管要求。

财务内控的评估步骤:(1)了解内控现状,分析世博会项目的特点,建立初步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2)进行相关文档的审阅,完成流程图、流程描述文档以及风险控制矩阵的记录与匹配;(3)结合对未来可预测的情况以及现有控制作进一步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较高风险领域梳理确定风险点,并完善或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上海世博局财务部门包含以下主要的职能模块:会计核算、预算与合同管理、现金赞助与VIK管理、捐赠管理、援助资金管理以及税务管理等。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办法》、《费用管理办法》、《财务审批权限管理办法》、《服务采购比选管理办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捐赠办法》、《经济合同管理》、《非现金赞助收入使用管理办法》、《非现金赞助收入处置管理若干规定》、《上海世博会参展援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上海世博会赞助收入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业务用汇管理暂行办法》、《财产采购、更新、核销、清查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世博局会计核算办法》。

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以流程分类为基础,分为四大类九个环节,四大类主要包括:整体财务工作内部控制、财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财务报表编报内部控制及制度支持内部控制。

四、财务内控风险点与内控措施

(一)整体财务工作内部控制

1.风险点之一:人员和岗位的变化、业务流程的变化、信息系统的更新等情况可能会造成不适当的职责分工,即内部控制不相容岗位的产生。采取的内控措施:梳理各项业务流程中涉及的不相容岗位与信息系统权限,建立完整的职责与权限分配表。比如针对销售与收款流程,不相容岗位包括:前台的门票销售与中后台的审核,票务的信用调查评估与票务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票务销售合同的审批、签订与门票发货,票务销售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退票的处置与相关会计记录等。

2.风险点之二:缺少对内部控制流程的书面记录可能导致相关控制的执行无据可依,或者在人员进行调整时导致控制的执行缺乏一致性及连续性。采取的内控措施:通过内控文档的建立,规范各流程的操作,在完善内部控制书面记录工作的同时有效地对现有的控制进行持续的监控以及定期的评估,并且为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合理保证。针对各流程制订标准工作手册以规范具体的流程控制措施的执行,标准工作手册包含流程图、相关表格模板、相关报告模板以及其他支持性文档。

3.风险点之三:由于审批权限的不明确、内控执行人员对审批权限不了解或未及时获知审批权限的变化,可能导致相关经济业务无法执行或者其执行未经过适当的审批。采取的内控措施:制订有一套系统的权限指引来加强内部审批权限的管理与控制。除常规性的审批权限外,还加强对临时性授权制度的管理,包括规范临时性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的记录措施。

(二)财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

1.销售与收款。包括门票收入、赞助收入和捐赠收入。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为针对网络销售模式,收款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损失的产生。采取的内控措施:网络销售根据其销售模式可分为票到收款、网络支付或银行汇款等,无论何种方式,都涉及到与商的核算,包括门票配送、网络支付以及汇款账户的银行,尽可能地减少的数量,以增加财务结算管理的可控性与统一性。(2)风险点之二为针对现场销售模式,自有销售点现金与门票的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损失的产生。采取的内控措施:财务部门设立营收核算中心,设置相应的核算与稽查岗位,督促各自有销售网点的资金管理工作;制定统一的门票销售的资金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流程;进行现场检查,对现场销售门票的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等。(3)风险点之三为未能建立退票管理流程,并进行适当的会计处理,可能导致预收账款或收入的错报或漏报。采取的内控措施:针对网络销售、销售以及现场销售分别制定相应的退票管理措施。

2.费用与付款。(1)风险点之一:由于实际提出采购需求的部门和接受实物或服务的部门是同一部门,可能会造成实际收到的实物或服务与要求付款的条件、数量和金额不相符,导致付款的错误或舞弊情况的发生。内控措施:在供应商选择与合同签订过程中,要求有多个部门参与及监督,这样能够适当地控制其风险。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尽可能地降低订单、收发货环节的风险,如对于付款的申请,除了实物资产的采购要求有相应的验收单据外,对于服务类费用也尽可能提供服务内容的明细清单或付款金额的计算依据,对于特定性质的付款还需出具第三方的相关证明(如广告费用中的第三方监播报告),以此合理地防范对于不真实的服务或收货进行付款。对于实物的领用发货环节,加强对实物领用发货记录的抽查,及时发现未按规定进行审批或虚假的领用发货。此外,还加强了实物的抽盘,在原有年度定期盘点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实物资产进行不定期的抽盘以及收发存记录的检查。(2)风险点之二:随着世博会筹办推进,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审核付款申请、核对原始凭证和录入项目代码等的工作量剧增,可能导致差错发生。内控措施:进行各费用类别的分析、制定规范的审核程序;合理进行审核人员的配置与培训;安排专人负责专项费用的报销审核等。同时增加财务人员数量以应付工作量的增加。(3)风险点之三:由于与供应商之间交易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双方应收应付余额的不一致,重复付款或错误付款未被及时地发现。内控措施:与主要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建立定期核对往来账机制;设专职人员与供应商对账,及时查清差异原因、编制调节表并交财务主管审核;对预付款建立定期审核制度,对于账龄较长的交易需及时了解原因等。

3.捐赠管理。针对捐赠管理,世博局制定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捐赠办法》。主要风险点为:对捐赠资产以及会计核算的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捐赠资产的损失、信息披露的错误或者世博声誉受损。内控措施:(1)加强对获赠实物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每季度定期盘点制度,确保受赠资产账实相符。(2)在财务系统的捐赠相关科目下设立二级或三级明细,对捐赠相关交易进行单独的核算,如捐赠利息收入、捐赠的存货、捐赠的固定资产等,并与捐赠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核对。(3)为了保证捐赠资金和实物资产使用和管理的信息公开、透明,制定了详细的捐赠信息披露流程,定期对外公布从各个渠道获取的捐赠收入情况、捐赠资金的使用等情况。

4.现金赞助与VIK管理。上海世博会赞助的特点主要包括:(1)金额大――审计公告的赞助收入总金额达到39.73亿元;(2)内容和形式多样――除现金赞助外,赞助企业还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非现金赞助(简称“VIK”),包括实物产品、服务、包装、活动组织等;(3)涉及的部门广――现金赞助的接收由财务部门负责,VIK的接收和管理由归口管理部门(包括行政、信息化、工程、活动等多个部门)负责。针对现金赞助与VIK管理,世博局制定了《上海世博会赞助收入财务管理办法》、《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非现金赞助收入使用管理办法》和《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非现金赞助收入处置管理若干规定》。

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为未能与赞助商进行定期的沟通,造成赞助收入与费用未被及时确认,赞助商权力与义务的履行与合同的要求不符。内控措施:①完善定期与赞助方进行对账的机制;②通过赞助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赞助商其他相关权力与义务的监督。(2)风险点之二为由于缺少充分以及完整的支持文件,未能正确地确认赞助收入与支出的金额,从而造成财务报表数据不准确。内控措施:对于实物VIK和服务VIK,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世博局的需求向赞助商下达产品或服务订单,赞助商根据接收的订单在规定时间内将货物送达制定地点或完成相应的服务,归口管理部门对其进行验收确认,并获得相应的供货发票,提供给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5.援助资金管理。控制目标为:(1)将各受援国和受援国际组织的援助金额控制在相应《援助合同》所规定的范围之内;(2)援助资金总额控制在一亿美元之内。针对援助资金管理,世博局制定了《援助资金使用整体方案》、《援助资金支付程序》和《上海世博会参展援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为未能对受援国或受援国际组织的援助资金支付申请进行适当审核,可能导致付款错误的发生。内控措施:制定审批操作规范,设置完善的控制流程,对外币的费用报销,通过定期(每月1日、15日、30日)获取主要外币币种的汇率进行核实,若其差异在可接受的波动范围内则予以支付。(2)风险点之二为对账机制不完善可能造成系统支付金额的差错未被及时地发现。内控措施:完善与受援国或受援国际组织进行援助资金对账的流程;建立援助资金支付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每月定期核对机制以及差异分析和审阅的制度。

(三)财务报表编报内部控制

2009年根据需要制定了《上海世博会计核算办法》并报财政部批准实施。主要风险点及内控措施包括:(1)风险点之一是随着世博局业务量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也将日趋复杂,若未制定细化的财务报告流程,可能将影响最后阶段的财务报告编制。内控措施:制定了一套标准的财务报表关账流程,明确各个环节关账的先后顺序、具体开始与完成时间以及负责内容与责任人,涉及其他部门配合提供相关信息的也具体明确其截止时间,通过以上措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编制的及时、完整、正确。(2)风险点之二是因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误导性陈述,造成不能正确反映出世博局经营状况和收支情况。内控措施:以《上海世博局会计核算办法》为依据,制定了完善的信息披露流程,明确了规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建立信息披露岗位责任制和相关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负有披露义务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未经过管理层授权和批准,任何部门及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披露信息。

(四)财务信息系统的支撑

上海世博会财务信息系统,以财务系统及相关业务支持系统为组成部分,建立在独立网段内并与世博内部网络及互联网逻辑分离的独立架构。主要包括:立成财务系统(用于运营资金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预算与合同管理,通过手工方式接收来自立成系统的凭证,进行预算与合同信息的汇总,并提供分析数据),援助资金支付系统、金蝶财务系统(用于援助资金支付的会计核算),捐赠管理信息系统,赞助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和免税、保税、退税税收政策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以《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征求意见稿)》、COBIT和ITIL作为依据,对上海世博会财务信息系统相关风险进行了识别、归类与评估,主要风险包括:

1.整体构架风险。主要包括:(1)由于世博会项目的特殊要求,系统变更的风险很大;(2)财务信息系统数量多、相关业务流程多,可能产生流程周转时间长、问题处理效率低等风险,以及存在非授权人员访问信息资源的风险。内控措施包括:(1)专门制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主要规范变更管理、逻辑访问管理和运行管理流程。(2)专门设立信息服务岗位,其主要职责包括:①归集及整理用户的问题与需求,确保需求经过变更管理流程的适当授权,并协调需求的后续处理。②协调系统开发商进行问题处理或程序开发,协调并监督用户与开发商完成必需的授权、测试、审批等。③担任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用户的创建、权限修改、及禁用,保证用户权限的合理性,实现系统管理与业务操作的职责分离。④负责或监督各系统数据的备份相关工作。

2.系统特定风险。包括:系统接口;主数据;功能有效性;系统权限。内部控制措施:(1)系统接口。对系统间的接口建立管理与控制规范,要求以系统方式或相关用户验证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保证经过适当授权的人员才可访问、修改数据或执行相关操作;保证针对接口程序的修改经过适当的变更管理流程。(2)主数据。主数据的创建、修改、删除需要经过归口部门领导的书面审批,并进行归档备案;对主数据的维护权限仅赋予具有相应业务责任的人员。(3)功能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对系统及其变更的功能性测试要求,将可能的业务流程纳入测试方案,并结合变更管理流程的要求,记录相关控制文档,保证系统功能满足需求。(4)系统权限。系统权限的设置与实际工作职责保持一致,结合业务流程的需要,保证不相容权责的充分分离,同时由专门信息岗位人员担当系统管理员角色。

3.IT一般控制流程风险。(1)变更管理风险:缺少变更管理制度的指引,系统开发及程序变更将可能无法得到规范,可能导致未经授权、或未到达用户要求的变更进入系统,降低系统的可靠性,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分配与使用。内控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变更管理制度,用于规范变更需求的提出、变更授权、变更测试、上线审批等主要控制流程。(2)逻辑访问风险:缺乏用户账号管理制度的指引与规范,将可能产生未经授权建立、删除或修改用户权限的可能,带来未授权用户访问系统信息的风险,也对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带来威胁。同时,缺少制度的指引,也可能使管理层无法有效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法明确流程中的职责关系。内控措施包括:制定用户管理制度,系统用户或权限的创建、修改由用户提出申请,填写《用户账号申请表》,经归口部门领导书面批准后,由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进行操作维护。用户禁用也由离职或转岗用户的归口部门领导及时提出申请,由系统管理员在系统中进行操作。(3)IT运行风险:缺少备份的定期恢复性测试和灾难恢复计划,在出现事故的情况下,将有可能无法保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以及系统的可恢复性,从而可能影响财务世博运营工作的持续性。内控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备份管理制度,明确规范备份的操作、周期、类型、介质、恢复性测试、灾难恢复等内容;编制灾难恢复计划,用于安排在灾难或事故发生后恢复系统、数据的计划,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作者为资产管理部助理总经理、高级会计师、硕士)

参考文献

[1] House of Commons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 Preparations for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R].Thirty-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6-07.

[2] 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连华,张雷,等.中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阐释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篇9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为了巩固核心优势,开始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非核心业务的外包活动。物流业的兴起也使物流外包的作用突显出来,物流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有效运作模式并逐渐被供需双方所认可。虽然企业物流外包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较高风险。

二、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浅析

(一)环境风险

物流外包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暴风、雨雪、交通事故甚至地震、火灾等这些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因素,会使物流外包的过程受阻或中断,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损失。

(二)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首要风险。根据物流外包业务来设计外包合同,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不能完成合同所规定的任务,或者物流委托方不能按时、按合同支付费用等,从而带来合同风险(周立军,2010)。

(三)信息风险

在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获得服务时,往往面临对有价值运营信息失控的风险。具体而言,企业为了更好的迎合顾客需求,适应市场需求私自调整产品结构,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仍然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物流活动,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可能会使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影响到预期的物流绩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发生在工业或流通企业与物流供应商合作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存在着差异,因而会造成合作上的管理风险。

(五)财务风险

由于将部分业务外包,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这时就会产生财务风险。另外,企业还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来寻找合适的物流提供商,在谈判和监督服务水平的过程中会产生隐含的交易成本。

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控制模型及相应策略

针对企业物流外包所存在的一系列风险,本文在周立军(2010)所提出的物流外包风险控制的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改,具体如图1所示。在控制模型中,首先分析了物流外包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两大战略决策制定具体策略,这些策略与风险相对应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一)战略层的相关策略

(1)以“双赢”为原则

物流业务的外包意味着双方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合作良好将使双方共同受益,反之将使双方受损。这需要企业以长远的、发展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达到供需双赢的良好局面。

(2)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

区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分析物流外包是否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并获得战略经济利益。

(二)具体的实施策略

(1)选择合适的外包伙伴

选择外包伙伴需要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综合评价找出最适合企业的供应商。

(2)深化战略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系统,提高物流外包的信息共享程度和水平。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实行长久互利的合作。

(3)规范合同的签订与管理

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企业要对外包合同的签订和管理进行规范要求,例如,建立合同跟踪管理体系与矛盾协商章程,以期在签订和管理合同的环节中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应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物流外包进行绩效考核。要根据相关的物流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指标对其管理绩效进行考核,并着重分析财务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

(5)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

为适应物流外包的需要,企业还要考虑对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便选择最优合作伙伴,并与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一种适合双方的健全的管理体系,来取得物流外包的顺利实现。

结论

本文通过对企业物流外包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环境风险、合同风险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物流外包风险控制模型,并以此为依据,介绍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有效降低物流外包中的风险,为企业提供有益参考。(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周立军.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0,11:120-121.

[2]刘萍萍,裴葆春.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理论基础解析[c].商业时代,2009(8).

[3]赵临风.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7(1).

[4]Bardi E J,Tracey M. Transportation Outsourcing: A Survey of US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1. 21(3):15-21.

[5]邹建平.企业物流外包及其风险防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5-9.

[6]杨国军.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6-11.

篇10

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关键环节。在铁路施工企业中存在着部分财务风险内容,对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一、财务风险概要

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的各项活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不能够提前预测或者无法进行很好的控制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能够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进而导致计算结果和实际结果不同,企业将因此遭受损失。由于财务活动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它存在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因此控制财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二、铁路施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

在铁路施工企业中,其财务管理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资金管理。在铁路施工企业中,通过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实现企业资金管理。主要责任成员是包括董事长在内的相关财务负责人。他们主要对资金的运用和筹集进行控制和负责。

投资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这是一项对公司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及公司的证券投资等资金管理任务。

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三、财务风险的具体内容

投标风险。在进行项目投标时,企业需要向相关部门缴纳投标保证金。当下,缴纳保证金的形式以现金形式为主。在实际投标过程中,企业的某个项目标段常常要用几百万元的资金作为保证金。这些保证金一经缴纳,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就无法被退换,即使企业没有中标也无法短时间内拿回保证金。中标签订合同时,要根据投标时的报价进行签订,如果有出现报价不合理或者是有漏项时,企业也无法进行报价的修改,否则保证金就会被相关部门没收。在实际投标中存在项目的不合法立项,有的招标企业项目资金根本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投标人将会遭受的财务风险将空前扩大。

合同签订风险。在企业进行施工时,为了保证双方能够合法的执行自己的义务,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施工开始前选哟签订合同。在建筑市场,承发包双方进行的是先定价后成交的一种期货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远期交割的性质,这种特性导致了建筑行业遭受很大的财务风险。

施工过程的风险。在工程施工阶段会产生一些财务风险:

施工材料的供应风险。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承包方资金不足或者运转不开的现象。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承包商必须保证施工用材的供应充足。由于资金短缺,承包商在进行材料采购时经常会赊销或者采用有欺骗性质的手段向材料供应方采购建材。由于资金的长期短缺,材料供应商为了保障自身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资金安全,就会向承包商催款,在得不到相应款项支付时,供应商就不得不采取诉讼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相关执法部门就会将工地的资产封存,并且对承包企业的账户或者施工项目进行冻结,这样以来将会给施工造成很大的损害,同时施工企业的信誉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成本管理风险。成本管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成本管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施工项目能否按照预定的成本计划进行施工等。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到位或者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引起财务风险。

铁路施工质量引发财务风险。由于一些企业忙于扩大自身的规模,企业中会出现以下不良情况:企业对工程的管理力度不够;资金运作出现问题以及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不重视等,从而导致企业施工质量不达标,项目就会出现安全质量问题,这也造成了财务风险。

分承包商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风险.项目分包时,由于总承包商的管理缺陷,导致分包合同的签订不够及时,结算过程存在缺陷等问题。由于监管缺失,分包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在施工时偷工减料、怠工等,这些都给施工单位带来的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

四、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增强风险意识。为了减少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首先应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现行的决策程序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前期工程承接的论证、调查以及决策程序,并且将在企业管理机制中成立投标风险评估部门,减少投标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规定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以下三点:招标企业资金不到位时,坚决不投标;大量垫资的项目坚决不接;没有科学规划的项目不能接。

强化收款机制。在企业中建立专门收款人员,加强收款管理制度。相关人员要全面负责收集应收款项的信息,并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将信息传输给上级领导;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对收款业务人员负责的业务实行责任承担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铁路施工企业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技能改革。企业一方面要培养内部技术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要实行对外技术研讨,交流新技术。为了保证铁路施工的科学严谨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企业应该增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及时把握铁路技术的最新技术,并和同行业高技能人才进行交流研讨,吸纳新技术。同时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这样既可以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又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就能够让建设单位在技术以及服务上对企业存在依赖性,增强铁路施工企业的主导性,提高其在经济合同中的地位,从而最大的减少财务风险。

工资支付。在对农民工的使用情况上,施工企业要和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这样方便实名制管理,在工资发放过程中能够将工资发至每一个工人,并保存农民工身份证。这样就会杜绝不合理的讨薪情况的发生。对于分包公司,企业应该同其签订借款协议,由企业直接支付部分资金供分包公司发放工资,这样就减少了工资发放的环节,效的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

五、结语

总之控制铁路企业施工的财务风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企业针对自身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提升自身的地位等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篇11

由于市场经济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市场内任何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谓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投资经营、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活动中产生的风险。根据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可以将其风险来源分为三阶段分析:

1、投标阶段的财务风险随着我国市场制度不断完善.招投标已经成为建筑行业非常重要的工程承包手段。施工企业要想获得工程承包,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投标程序。然而在投标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1)标价过低 由于我国施工企业众多,许多企业没有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不明确,这就使得工程施工进入卖方市场时代。发包方往往看重的是施工企业的报价高低,而不是品牌和质量信誉等因素。因此,施工企业要想获得工程投标的成功。就必然需要在投标中尽最大可能的降低标价。然而有些施工企业没有详细论证施工成本,随意降低了报价,这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

(2)合同管理施工企业为急于承揽到工程任务.往往在签订合同时放宽评审尺度,导致合同“先天不足”。如合同中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对发包方因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时违约、赔偿金的计算方法或数额不加以明确等。这样的合同从签订之日起就存在着风险。

(3)前期贷款施工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会提前筹措一部分资金,以应付中标后的资金紧张问题。然而,一旦投标失败,企业仍须支付银行大量的贷款利息,这无疑也是施工企业的一个风险来源。

2、施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施工过程是最为关键的。在施工阶段必然蕴含着大量的财务风险。(1)资金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需要大量垫支工程资金,而且许多施工企业并不仅仅从事一个工程项目,常常是几个施工项目同期进行。而施工企业自身积累资金一般较少,不足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在工程款无法及时回收时,极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资金结构不合理等财务风险。

(2)施工成本控制施工成本管理及控制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能否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实施控制,对工程各项费用是否核定费用指标,现场管理卡控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如果工程费用核定不合理或者现场卡控不到位,工程成本可能就会超出预算。给企业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3)工程质量 施工企业的工程最终需要业主验收,如果施工企业在工程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工程不能通过验收,施工企业也就无法按时获得应付的资金。工程无论是修补还是返工,都意味着施工企业将会承受较大的损失,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3、竣工结算的风险

按道理来讲,竣工后的施工企业不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然而,施工企业竣工后承受的风险却非常大。现实中。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拖欠工程款的现象,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二、降低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面临的上述财务风险,来雨绸缪,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规避、防范,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

1、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建设,风险评估体系,内控措施确立,企业信息沟通与交流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针对施工企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管理 目前,许多大型企业或者风险较多的公司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财务风险评估职能部门。对于存在大量风险的施工企业来说,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评估部门。

(2)完善合同签订评审 第一,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应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必要时,可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如律师等)对合同进行进一步的评审,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第二。重视合同中索赔条款的设定。第三,重视分包合同的签订。

(3)做好预算规划 制定清晰的项目预算规划,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在规划和计划中,充分考虑利率、物价等不确定因素。

(4)施工过程控制施工企业管理的关键是施工过程。首先,要保证施工的质量,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必须经过论证审查,并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实施。避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给企业造成损失;其次,严格执行预算规划,推行责任成本核算,确定目标成本,并分解下达到项目部和各个费用控制部门,对各项费用的节超及时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做到奖罚分明,体现责权利的统一。

2、建立政策分析机制

篇12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采购活动越来越频繁,所涉资金越来越多。若缺少完善的采购方式、透明的采购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可能出现各方面风险。要规避各种风险,地方高校就必须对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以“五力模型”理念为指导,努力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一、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不明确 权责不清晰

当前,多数地方高校都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作为物资采购工作的制度依据。实际上,上述法规都只是一种宏观上的指导和规范。在具体采购实践中,由于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厘清各个岗位的职责界限,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牵制,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有的采购由教学单位进行,有的采购由后勤处进行,有的采购由国资管理部门进行,甚至还存在由个人将采购价格、供应商、采购种类和采购数量等独自确定下来,自行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的不良现象。

(二)预算不充分 采购不合理

在物资采购环节,部分地方高校缺少统一的采购标准与管理约束机制,加之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本就名目繁多,从而造成采购计划编制困难,采购预算大幅偏差,出现多头采购、过量采购、重复采购、超前采购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降低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的效率 [1]。

(三)程序不完善 方式不谨慎

部分地方高校对政府采购的定义把握得不准,或者故意钻空子,为了“省”时间而跳过层级审核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部分采购活动一味考虑小集体、本部门的利益而忽略全局利益,没有认真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工作,就擅自采用自主采购的方式,选择供应商也过于随意,往往导致采购到的商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审核不专业 合同不周全

物资采购中,一些地方高校虽然按规定走了程序,但审核环节很不专业,尤其是在最终签约时,缺乏必要的采购合同签订环节监管。就我们观察到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充分考察供应商即签订合同;未经学校法人的有效授权就擅自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时未经审计监察部门的批准和咨询法律顾问意见;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双方职责及权利义务不明确等。上述各种不周全现象,为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埋下了诸多隐患。

(五)结算不规范 风险不防范

在物资采购工作中,一些地方高校存在大额资金未定期核查、与供货商债权债务混乱、预付款项管理混乱、应付款项管理混乱、重复付款、单据不齐等各种支付结算审核不严格的问题,规范意识非常薄弱,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六)沟通不顺畅 监督不完善

部分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存在招标时与供货商沟通不畅,导致错失最优选择,或者采购部门与审批部门沟通不畅,导致决策缺陷等问题。部分地方高校内控监管机制不完善,内部监察、审计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到采购活动中来,无法充分发挥监督引领作用。

(七)验收不认真 控制不生效

部分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由于存在各方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验收环节往往出现验收人目标不明确、验收时走马观花、不具备验收资质的人员进行验收等情况,从而无法严格执行商品验收程序,严把采购物资质量关。具体的验收工作中还存在人情验收现象,使得对物资采购的监管控制和努力流于形式,成了无用功[2]。

二、“五力模型”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一)“五力模型”概述

20世纪80年代,波特提出“五力模型”这一理念。他认为,有五种力量决定某一行业的竞争规模和程度,它们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共同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这五种力量分别是: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购买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后来,波特的“五力模型”理念成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通过对五种力量进行此消彼长的态势分析,企业就能对自身的内在竞争力和外部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制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市场策略[3]。

(二) 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中的“五力模型”

在实践中,波特的“五力模型”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受此启发,我们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梳理出了影响高校物资采购的五种力量,它们是:学校后勤采购部、招投标管理中心等采购部门,对应物资采购部门的执行能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等供应食堂物资、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相关物资和设备的同业竞争供货商,对应同业供货商的竞争水平和供货商的议价能力[4];食堂、科研、实验、教学等物资使用部门,对应物资使用部门的评价能力;财务、审计、监察、学校行政等监管部门,对应监管部门的监督能力。这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三)“五力模型”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启示

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中,存在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环境等五大要素。其中,内部环境是地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程序严格的控制活动是开展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信息与沟通是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得到真正落实的保障因素。显然,地方高校的内部控制要素和“五力”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适切性,共同组成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结合,能有效促进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工作形成良性发展。

1.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中,后勤采购部、实验与设备处、招投标管理中心等属于主要参与者,财务、审计、监察等属于内部监督者。物资采购部门必须科学编制采购计划和预算,对各部门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严格把关,完善物资采购的规章制度,对内部环境进行最大优化。另外,地方高校要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不断提升自身勤政廉政建设水平。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学校财务、审计、监察部门必须全程参与监督,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专业的审核,认真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消除工作隐患,防范财务风险[5]。

2.同业竞争供货商。为了在地方高校物资采购中实现成功竞标,各种同业竞争供货商都会以服务质量、价格优势、产品特色等为切入点,在采购部门面前充分展现自身的竞争力,甚至可能会采用一些非正当的竞争手段。地方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必须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加强与供货商的信息沟通,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识破各种花招,抵挡住各种“糖衣炮弹”,严格挑选物美价廉的供货商。

3.物资供货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供货商进行准确科学的选择。选择供货商,必须利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充分了解供货商的内部环境,严格审核、评估供应商的资质、财务状况、产品质检等方面情况。审核、评估物资供应商,其目的在于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和责任风险,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审核付款手续是否健全等都是降低上述风险的有效手段。

4.物资使用部门。只有地方高校的物资使用部门才能客观评价采购回来的设备和物资。物资使用部门对物资价格、质量和性能等的评论,能够充分体现某次物资采购活动是否成功。为实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管理,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应保持通畅。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采购工作的基础数据,明确采购工作的目标,发现采购工作的问题,正确评价采购的成效,促使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日臻完善。

5.上级监管部门。主管地方高校的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从政策引导、制度建设、预算控制、风险评估、流程跟踪、信息沟通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进行全覆盖式的控制,营造合法、透明、廉洁的内部环境,促进信息的充分流动,确保整个采购活动规范有序进行。

三、基于“五力模型”完善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以制度化建设培育良好的内部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地方高校的内部环境,归根结底是各种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必须有人员配备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招投标制度、审计制度、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的支撑。上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密切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有利于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整体环境。

(二)以专业化评估降低采购风险

物资供货商的多元竞争给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潜在的采购风险。如果地方高校对自身需求、市场信息、行业趋势、供货商详情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潜在的风险就可能更大。降低采购风险,必须借助专业性的人员和专业化的审核评估。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地方高校物资采购人员必须依托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设定相关采购物资的目标,做好对物资采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工作,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

(三)以规范化程序加强采购过程控制

地方高校物资采购过程涉及物资使用部门申请,监管部门审批,采购部门招标、谈判、采购等多项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在执行过程中程序不规范,必将造成内容的混乱、风险的提升乃至整个采购活动的失控。加强对采购过程的控制,必须从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活动审批、采购价格申报、采购合同签订、采购计划执行、采购物资验收、采购经费管理等各个环节出发,严格按照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规范的程序化操作,将采购过程控制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监管者手中。

(四)以开放和公平促进信息流动与沟通

作为购买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全面掌握市场供需状况、竞争状况、产品质量、供货商信誉等相关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地方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必须要保持开放的状态,聆听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各种观点的公平讨论,分析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公平竞争,通过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沟通,过滤掉对采购活动无益的内容。这种开放状态既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功能,更要积极开展线下的部门沟通、市场调研、供需谈判等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保证信息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物资采购工作。

(五)以督查和问责强化内部监督

保障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的规范有序,建立完备的制度只是第一步。要将建立好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开展强有力的内部监督,而督查和问责则是这种监督的有效形式。督查者要独立于物资采购活动之外,督查内容要指向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相关人员。督查时,一旦发现问题,就应立即启动问责机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督查和问责结果要在全校范围内公布,接受师生员工的质询与监督。只有这样,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四、结语

波特“五力模型”为我们审视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确定了影响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成效的五种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我们找到了促进地方高校物资采购工作良性发展的框架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来完善地方高校物资采购活动的制度建设,可以完成物尽其用、廉洁高效的采购活动。这既能最大化规避财务风险,又能满足学校发展需求,适应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潮流,是地方高校发展进程中管理者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李生贺.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的ST研究所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

[2]罗桂兰.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

[3]邬学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建议分析[J].会计师,2015(24).

[4]杨荻.高等学校资产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着力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

[5]张晓莉.关于高校财务建立内控制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09).

篇13

二、发扬民主,实施全方位监测

财务制度明确要求财务公开透明,对此很多单位都做得很好。如:对于基层伙食管理,很多单位在全总队或支队范围内应用了伙食管理系统,实现了伙食管理网上动态监控。一些单位在经委会的作用基础上采取定期发放伙食情况调查表、坚持帮厨制度等方式实行监督,收效不错。在广泛听取基层民主意见的基础上,许多基层官兵对于经费的投向、投量作为实际使用者有了更为贴切的感受。如:在各种装备器材的使用中,对装备器材的性能、维修情况、装备器材的适用性等方面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笔者认为,应继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鼓励广大官兵树立参与理财的意识,实施全方位的监测。

三、部队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部队与企业性质迥异,以开源节流,合理把握经费的投向投量,提高战斗力为主要目标。因此,部队财务风险评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考核具体业务项目的基础上,把内部控制要素放在最基础的层面上,科学借鉴、吸收COSO框架体系思想。

(一)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管理框架划分为三个层级:一是目标;二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三是各个层级。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中除了内部控制框架中的5个要素,增加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对策。即:(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项识别;(4)风险评估;(5)风险对策;(6)控制活动;(7)信息与交流;(8)监督。部队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可从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与事项识别、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等5个方面建立。

(二)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基础,设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目前所应用的审计调查项目有:被审计领导干部问卷调查、党委研究后勤重大事项记录、执行规章制度情况、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纪律情况;落实政府采购制度情况、装备建设成果统计、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经费预算收支情况、内部票据使用情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落实情况、资金管理情况、家底经费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库存物资管理、基建营房管理情况、房地产租赁情况、有偿服务情况、公务接待情况、福利发放情况等。这些审计调查项目在风险防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部队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借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建立的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