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服务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学科发展性健康管理学的学科内涵、理论基础、方法路径、标准规范、法规制度、人才建设等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有待不断发展创新、丰富完善。
1.2技术集成性该学科优势在于多学科融合与集成创新,其技术发展必须在吸收、借鉴相关学科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集成创新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技术。
1.3需求多元性健康管理对象是不同职业、团队、阶层、年龄、健康状况的社会人群,其健康管理标准、要求、重点都不尽相同。为了满足多元化要求必须突出个体化、个性化服务。
1.4服务持续性根据“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的整体健康管理观,健康管理是循环往返、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服务必须持之以恒,延续于服务对象的整个生命过程。
1.5信息主导性“零级预防”是指导健康管理的重要理念,需要将健康体检结果与遗传因素、生作者单位:310007浙江杭州,杭州疗养院,
2.健康管理专科
中心活动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状况、心理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健康风险与健康问题,提出干预方案,并多重分析对比。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必须加强配套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海量健康数据云储存、云计算。2健康管理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实践在深入分析上述健康管理学科特点基础上,我们将护理服务有机地嵌入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串接并整体重构。
2.1服务架构系统化
依据“功能独立、过程牵引、协同高效”的原则,依照健康管理6大功能区,配置市场维护部、客户服务部、体检运营部、评估干预部、技术研发部、质量控制部等护理服务组织架构,增设前台业务指导接待员、健康管理师、客户经理、专职导检员、信息维护员、质控员等岗位,重组健康管理护理服务组织体系。
2.2服务布局人性化
利用视觉色彩系统和绿色盆栽,设置军人专享区、女宾区、内镜区、血管检测区等人性化功能区域,分别建立健康管理宣传栏和特色项目介绍的宣教橱窗,统一制作各类检查注意事项和爱心贴士等温馨提示。在各区设置定点工作人员,开展健康关怀服务,如无障碍(绿色)通道、健康讲堂与咨询、茶艺表演、高龄专职引导,健康指导手册发放及轮椅、女性专用品、便民箱、糖果等应急物品配备。
2.3服务流程规范化
在3C模式[顾客(custom—el")、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的影响下,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模式成为健康管理关注的焦点,因而流程式管理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不同岗位和不同专业间贯通衔接的方式,做到点面结合,逐项完善院级、部门级、部门内的三级流程重建,设计各类服务的新的实用表单,以“面一点一面”的循环方式在健康体检的前、中、后各环节,规范运作健康体检预约、导诊、科间协作、为兵服务、结果评估与干预、个体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客服呼叫等后续服务流程。实行护士长一线主管负责制,通过看、听、沟通、意见征询等多种渠道准确把握各项流程与其他专业管理的融合,解决跨科之间的矛盾,第一时间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服务流程可追溯性,达到服务流程最优化和服务效能最佳化。
2.4服务标准制度化
根据服务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客户需求,区分不同人群、不同个体、不同需求、不同病种的特点,本着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界定健康体检前、中、后各环节的服务内容,制定单项与综合、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工作标准与规范、岗位说明和考评机制。完善投诉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设立投诉部门和意见征询,建立各类服务补救预案和服务问题登记本,从人、物、设备、环境、方法等层面全面塑造具有稳定性、及时性、系统性、细节性的服务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2.5服务技能专业化
健康管理学的多元性决定了护理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围绕健康管理的工作特点,努力增强从事健康管理的护理人员在评估与干预、沟通、评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异议处理、教学和知识综合7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施多样化学习培训途径,如国家健康管理师资质认证培训、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类培训班、参观见学等。专题进行服务礼仪、对客技巧、呼叫服务、服务流程情景模拟等内容的特别培训和跟班作业指导。在护理单元内开展角色扮演、服务性学习、小组合作3种形式的健康管理专业知识普及、业务项目实践、健康知识讲座、健康问题小组探讨等内容的护理教学工作。将健康管理学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学专业建设,为护士创造学习新知识、实践新技术、参与管理和交流探讨的机会,促进健康管理学指导下服务技能专业化发展。
2.6服务支撑信息化
在实验室信息系统(U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心电系统与健康体检系统对接的基础上,我院相继建造了呼叫中心和智能排队等信息平台。数据的实时联接使护理人员能在不同位点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有效调整体检运行,实现标本留样、排队取号等项目的自助服务,达到体系运作的最佳效率与质量。同时利用开展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掌上信息应用(APP)等健康管理媒体技术和联网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24小时在线的自我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网上健康体检预约、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在线报告查询、专家互动咨询、紧急医疗救助、远程健康监测等功能。
3深化健康管理护理服务模式的思考
3.1加强健康管理理论
学习与研究开展健康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健康管理的理论体系,逐步丰富和完善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并有所创新。
3.2强化健康管理专业
护理人才培育健康管理学的护理工作是由多方位、多层次的护理单元组成的。服务内容多,角色转变大,能力素质要求高,工作时间场所不固定,工作形式多样化,是现代护理学的创新过程。目前由于精简整编,护理人员队伍梯次不明显,要全方位满足客户的健康服务要求,打造护理服务品牌,亟需增加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培养力度。
3.3更新健康管理护理工作思维
由于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服务理念的认识还相对滞后,个体化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经验不足,要实现由传统护理向策划、预防、体检、跟踪和调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健康管理学护理转变,必须调整护理管理者工作思维,促进护理创新的质的突破。
一、组强措施情况
年初制定了项目工作实施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组织乡村医生召开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培训会,对“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65岁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医保健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培训人数8人。
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管理老年人456人,其中接受中医药服务管理老年人256,;0-36个月儿童数329,其中接受中医药服务儿童125人次。全年开展中医药管理专项培训1次、中医健康教育讲座2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1次、健康宣传专栏2期、播放中医健康影音资料1种,发放中医健康宣传折页2种,累计发放中医药宣传资料300余份。
三、存在问题
1、专业人才紧缺,师资培训不到位,大部份医务人员专业性不强,问诊经验欠缺,评价结果无法反应老年人身体状况,群众不易接受。
2、工作压力大,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启动以来,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及乡村医生工作极端繁忙,而绩效工资未得到提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a)-0196-03
[Abstract] To our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integrated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model to optimize the article on China'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integrated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model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medical center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ion services Construction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described the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integration points. The status quo in our hospital and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ion services, primarily in our hospital provides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management, file management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 management and other services. Proposed to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ncept of medical services, health monitoring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after the equally important, the prosecution service after quick reports in three directions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Health management integrated services; After the Special Services Unit; Health examination; Fi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健康管理是榇τ诩膊∽刺、亚健康或者健康的各类群体提供身体健康评估服务机构,并根据健康评估报告对其健康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指导与建议。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健康体检中心是健康管理的先导服务机构,在康复治疗、保健预防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常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该文结合该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策略。
1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1.1 医院体检中心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健康产业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健康体检中心已经达到了7 000多家,并且每年还会以几百家的速度快速增加。而医院开展体检服务业务具有着仪器设备共享、资深专家团队等优势;另外,投资规模较小、经济效益明显、潜在的病员客户群体开发等优势让我国的各大小医院都成立了自己的体检中心[2]。国家健康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三个转移”卫生工作的推进,为我国的健康管理模式的成立和展开带来的发展机遇。
1.2 健康管理工作展开的价值分析
在疾病的发病类型中,慢性病发病率占着越来高的比重,人们的健康状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每年一次的健康体验已经不能满足疾病诊断和预防的作用[3-4]。健康体检除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外,取得健康信息的健康管理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医院体检中心的工作方向已经转向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疾病健康知识管理、患者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以完善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服务。
1.3 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
该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的建立是根据该院体检中心现状和广大市民对健康体检服务要求的基础上,成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目前,该院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的主要核心内容包含着以下内容[5]:①为体检者提供体检前后的健康教育和培训;②提供数字化的健康档案管理及健康体检服务模式;③根据患者的需求与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服务;④逐步完善健康服务管理模式。
1.4 现阶段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要点
①服务流程要具有覆盖面广,级别较低,能够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服务;②应用便捷、迅速;③包括很多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丰富全面,能够为体检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方法;④建立起符合于国民健康的风险评估模型;⑤健全的健康服务机构是保证健康的主要路径,是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收入。
2 该院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与内容
该院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设备精良、项目齐全、服务较好,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获得了“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该院一体化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教育、健康管理、体检者的档案管理以及患者的疾病管理等内容。
2.1 健康知识宣教
为体检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让体检者对相关的疾病知识有着一定的认识,让体检者明白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为每位患者提供检前咨询服务、检中指导服务以及检后健康服务,开通短信、手机APP等网上健康知识服务模式;②该院开展了健康管理一体化模式会议,探讨发展方案及健康管理办法的探索;③为体检者提供检后健康评估服务,并针对每位体检者展开疾病防治解说。
2.2 为体检者建立起电子健康档案
①为每位体检者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该院可以安排相关医学专家、健康专家定期的对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针对每个人制定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当发现患者某种疾病风险增加时,则对患者发出健康提醒,这有助于重大疾病的预防;②以个人的信息档案为基础,通过微信、QQ、电话等为个人提供问药问医咨询服务,让体检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用药指导、准确服用药物,避免了乱用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2.3 数字化、信息化体检服务的建立
数字化、信息化体检服务是早期发现疾病、健康状况评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这是健康管理的基石。信息化的体检服务流程能够显著的提高服务效率、健全体检报告、减少错误率,并能够自动的生成项目、疾病和财务等有关的统计分析,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减少了运作费用。
2.4 健康信息管理服务可以向群体、个人提供多种的信息咨询
①信息:通过微信、QQ等媒介向个人、群体发送机构服务消息、健康知识、健康促进知识等服务;②为群体提供信息查阅服务:为个体、群体建立起个人的健康信息档案、体检机构信息和健康知识等信息平台,方便个人自主查询相关的服务信息;③健康信息通知服务:通过微信、QQ等现代社交媒介向个人、群体定期的发送健康知识保养方法、体检和健康信息管理内容以及疾病治疗服务方式;④建立网络服务:网络服务能够为体检者提供快速、便捷和随时的服务特点,相对于传统的服务机构具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网络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提供所有健康管理有关内容,能够为个体提供干预服务。网络健康管理可以提供健康信息查询、健康知识、健康教育、体检网上预约、专家就诊预约等系统的全面的信息服务。
2.5 个体健康促进服务
个体健康服务包含对患者健康的体检、检后评估以及健康促进服务等。并根据每位体检者的体检信息报告,为体检者提供特色的健康保养、康复模式和个性化的中医疗养服务。制定出适合于个体的保养计划。
3 该院优化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策略分析
虽然该院的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但该院为了更好医疗事业发展而需要不断的进行管理优化。该院对体检服务现状进行总结,并吸取先进管理服务经验,对该院的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以来,已有3万5千多人次得到了初步应用,并给体检者带来了较好的服务。
3.1 转变体检服务理念
很多企业、事业单位员工是每年为员工提供一次健康体检,然而很多体检群体对健康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已经由从前的体检预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健康保养、健康咨询;因此,该院的健康体检管理服务也转变了服务理念[6-7]。另外,院体检中心也完善了健康管理与服务,采取以“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个体服务;到目前为此,该院的“体检服务”已经得到了广大群众认可。
3.2 健康监测与促进同等重要
在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后,为个体建立健康信息档案,为个体提供健康管理后的定期监控和健康促进教育是预防、控制慢性病、常见病的有效途径,也是个体维持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8];这是健康管理服务是否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真正落地”的关键举措[9];也是该院体检中心实现持续服务于老群体、开发新群体、扩大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到目前为止,该院已经与很多单位进行合作,定期的为员工进行健康咨询、体检等服务;并向广大群众宣扬中医特色养生之法,以为广大群体带来健康信息服务。
3.3 检后快捷报告的形成及检后特色服务
为了对体检质量进行控制,体检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虽然该院体检服务流程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该院的软件工程师会定期更新体检服务软件,简化操作程序。每项体检完成后都会自动集成体检结果,每位体检者都会经过报告汇总,系统初筛,结果入库,质控,资深专家总检,审核,质控等环节[10-11]。体检结果可通过个人的用户帐号登录“一生健康”APP查阅,并配对专家进行针对性体检报告解读,提供体检报告和注意事项等优质护理服务。对于群体体检单位,除能提供专门的报告解读外,还由总检专家组进行整体分析后给单位负责人出据一份关于该体检单位体检状况分析报告。
另外,该院体检中心正推出“我们不仅做体检,而是您的健康管家”的检后服务理念,由于该院临床医疗技术较为薄弱,为延伸检后服务,已与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及专科医院达成医联体合作模式,整合省内知名专家更好地为体检者建立“防、治、养、康”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住院绿色通道、优质就诊等服务,同时该院体检中心派出专职人员进行预约挂号、床位预约、住院手续的协助办理、专家会诊等优质服务,争取为每一位体检者提供最周全最优质的体检服务。
4 结语
总之,医院体检中心在制定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体系时,必须要以个人和群体为基础做出健康管理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中要以健康体检服务流程为主,其健康服务流程应该包括健康管理系统的完善、健康知识教育、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以及健康促进等相关的服务系统,让健康保险与管理服务计划等均建立起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从而实现对慢性病、常见病的有效控制与预防,让很多慢性病、常见病等疾病在群体中的发病几率不断降低的目标,当然这也是我国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12]。目前,该院的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有些服务还不尽满意,但经过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优化,能够为体检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在不远的将来,该院不仅能够为客户带来健康体检的同时,还可以为客户带来优质化的身体疗养计划。
[参考文献]
[1] 丁步祥.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 2012,25(4):47-48.
[2] 武留信,楚俊杰,吴非,等.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2012年现况调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1):36-39.
[3] 黄燕, 季雪梅.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初步探讨[J]. 医院管理,2013,17(31):4189-4190.
[4] Carl H. S, Kristi L. K, Wajdan A.Preparing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 to Manage Patients Infected With Ebola: Experiences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J],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2015,9(5):558-567.
[5] 丽.探究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J].医学美学美容,2014,23(12中旬刊):734.
[6] 张艳美.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6):66.
[7] 刘广丽, 童文霞,侯沙,等.人性化服务在妇女健康体检中心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18-119.
[8] 孙立梅,张秀梅,王文玲.优化服务流程中全面实施健康体检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 5(23):123.
[9] 郑小红,陈勇前,戴碧茄,等.短信平台在体检后续服务中的评价[J].当代护士,2014(6下旬刊):187-188.
[10] Barbara A.P, Janette F.R.Adding Value―Supporting Patient Education Services at the Bedside[J].Journal of Hospital Librarianship, 2015,15(3):262-273.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健康管理 疗养 云计算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63
近年来,我国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检中质量控制与检后服务规范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提高,我国多家疗养院也相续建立了体检中心,开展健康体检业务。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意识的的日益提高,体检者在要求优质服务和体检质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疾病危险因素的筛查、评估和干预、指导等高水准的健康服务,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中高速宽带通信的应用和3G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非常迅速的高新技术领域,现代网络信息系统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1]。因此,作为疗养院的体检中心,如何积极实现从体检模式向健康管理模式转变,健康管理与疗养相结合,同时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网络技术,探寻一种集远程健康筛查、评估、干预,疗养院体检、疗养、心理疏导、导医服务,两者为一体的科学、持续、有效、全面的全新健康服务模式,是当前疗养和健康管理人员应该关注的管理思想。笔者试图做两者结合,建立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和前景展望。
1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市场的现状
在最早提出健康管理概念的美国,早在21世纪之初,美国就提出了“管理出健康”的理念,如今已有超过9 500万人参加了健康管理服务,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因此下降了30%[2]。根据国外经验,在健康管理方面每投入1元钱,可以有效降低因慢性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并减少以后6~9元钱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开支。《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近3亿人口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达1.6亿,慢性病患者2.8亿,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85%,并呈持续上升趋势[3]。我国在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全部医疗支出70%,所以我国卫生部2009年颁布 “新医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加上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使人民健康意识迅速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的健康管理集合监测、预防、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原先让普通老百姓可以在家中能及时、实时地体验健康管理服务概念和幻想,由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成熟,日渐成为现实。
我国众多的人口和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使我国具有巨大的健康医疗市场。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元,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
巨大的市场吸引众多商家的投入,2011年以后:Google、IBM、NEC、搜狐、新浪,腾讯、东软等各大IT厂商纷纷宣布进军中国健康管理领域,杀入健康云、医疗云市场。
虽然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布局,但目前在我国真正应用到数字化健康管理的个人寥寥无几,各大IT厂商真正通过B2C模式盈利的并不多。分析主要原因有:①技术实力:同时具有卫生保健资源和信息技术背景两个限制条件后的企业极少。②价格问题:我国健康管理费用并不被列入医保报销,同时移动健康监控设备、网络流量等都加重用户经济负担。③产业链不完善:无法对需要就医的病患进行持续的关注,尤其健康管理服务对掌握优秀的医疗资源的大型国有医院来说是鸡肋,很难再分出精力从事健康管理业务。④用户对信息安全的忧虑和健康数据无法得到医院承认。这些原因也造成我国目前虽然健康产业发展迅猛,但各中小健康管理机构依然还是以健康体检为主要业务,健康管理业务基本很少开展,
市场潜力大、商业巨头纷纷布局、目前没有进入全面盈利阶段,这就是我国远程健康管理市场的写照。
2疗养院开展远程健康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疗养院开展了健康体检服务,甚至建立了专门的体检中心,这些部门有无可能在远程健康管理的新兴前期,进入该领域,甚至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体检-远程健康管理-疗养养生-导医的医疗服务模式这需要就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从优势和契机,弱势和对策两方面进行分析。
2.1优势及契机
①正如前面分析,目前国内远程健康管理正处于新兴阶段,很多大型医院很难再分出精力从事健康管理业务。而各大IT厂商急于产业布局,寻找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此时正是疗养院养老院之类中小医疗机构进入该领域的契机。② 相对成熟的医务人员队伍,已经开展的体检和门诊业务,是进入远程健康管理的良好基础。可以以此医疗力量对服务对象进行长期持续的医疗服务。③疗养院普遍具有独有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疗房设施、健身设施,是其他医疗机构无法拥有的,这就为开展全新的体检-远程健康管理-疗养养生-导医的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可能。
2.2弱势及对策
① 技术实力的薄弱。包括前沿网络技术薄弱和处理重症疾病技术力量薄弱,可以与拥有技术的IT厂商和大型医院合作,来弥补技术不足,并实现多赢。② 没有庞大的客户基础。疗养院普遍缺乏大流量的病员,建立健康管理的大数据库的客户来源,除了充分开发既有资源以外,可以与IT厂商联手寻求与政府部门合作。 2009年“新医改”提出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各地政府卫生部门纷纷开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举措,但因为技术、资金、民众认知等原因,并非一帆风顺,而健康管理除个别地区外都尚未实施。此时,进行合作,可以将“公共医疗卫生要以预防为主”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此外,尚可与保险公司进行相关合作。
3远程健康管理与疗养结合的前景
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催生的云健康概念,为远程健康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无线传感以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对服务对象健康信息采集、人员及物资的身份识别精确定位,这奠定了“无边界”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使用者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通过应用互联网、蓝牙、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检测设备相结合,将采集的健康数据传至云计算数据中心,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会通过蓝牙和3G网络传输至后台服务器,后台会根据托管对象的检查结果给予分析、评估、提醒和建议,并且建立永久的健康电子档案。通过健康监控发现的需要点对点处理的健康问题,由疗养院的医疗力量与托管对象点对点沟通并管理,依托疗养院体检中心、自然环境和疗房设施、健身设施为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进行日常体检、疗养、健身、养生的服务。而如果发现服务对象有需要医院治疗的疾病,由健康管理中心监督陪护服务对象到合作的大型医院进行治疗。另外,该模式也可以通过交互性、多媒体化的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的监管[5]。
将远程健康管理引入疗养概念,建立新健康服务模式,将持续化、日常化、贯通化的健康管理与定期有针对性的体检、经常性的疗养健身及全程导医相结合,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体检-远程健康管理-疗养养生-导医为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是我们将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发展方向。这一健康服务模式的开展,不仅是疗养体检机构发展的需要,也是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为我国健康文化和学科品牌建设工作探寻新的思路和发展[6],更可以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种实践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郑颖,杨烨.远程医疗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91-194.
[2]张晓燕,唐世琪.美国健康管理模式对我国健康管理的启示[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0(5) :315-317.
[3]汪春丽.慢性病管理应由政府主导 [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11) : 111-113.
[4]庞国明.外资抢滩国内健康管理市场?[J].当代医学,2006(10) :124-125.
[5]陆大江.基于云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3(11):8-17.
[6]卢放. 加强健康文化与学科建设打造健康管理学科品牌[J]. 现代医院,2013,13 (5) :149-150.
体温对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