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65-03
近年来,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一个新的概念,已经引入我国并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在西方现代医学背景下产生的健康管理理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身体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调整对策。通过中医的体质测评,可以为疾病的预测和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本文就如何将中医体质辨识融入健康管理之中予以简要探讨,以期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健康与健康管理
1.1 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health)一词,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的并且不断发展深化的概念。
在古代,最初由于医学本身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表浅认识,再加上宗教的束缚,因而人们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或上帝所赐,疾病是鬼神所致。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组成,健康则是这4种体液协调的结果。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则认为人体阴阳协调则机体安康。
随着西方近代医学的形成,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完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旺盛,劳动状态良好,并常用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予以衡量。这种健康观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物,缺点在于它忽视了人们的社会特征和心理特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要求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完整良好的状态。”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又对健康的涵义作了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以上定义把对健康的解释从过去局限在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范围,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使医学真正把人作为整体看待,揭示了健康的本质,体现了现代健康观的崭新特征。
1.2.1 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一种对个体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heahh risk factors)进行全面分析和监管的过程。其宗旨是通过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达到远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经发达国家先后近20年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了一种产业。美国的健康管理研究成果显示,依靠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保持或改变人群的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
1.2.2 健康管理的实施及其意义实施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全面收集个体及人群的各种健康信息,包括心理健康测试、健康体检、生活方式测试、亚健康测试、个人既往史、家族健康情况等,对其中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评估、预测,然后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给出相应的改善方案,促使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对每个健康管理的参与者来讲,参加健康管理能调动其改善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在明显的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疾病;通过相关机构提供的改善处方获得减低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再者,健康投资远小于疾病的付出,它唤起人们科学合理地恢复健康、享有健康,经济地分配医疗开支,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2 体质辨识
2.1 中医体质分型
进行体质辨识,首先要明确体质的分类。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课题组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结合了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研究,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具体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这种体质分类法现已为中医界广泛认同和应用。
2.2 中医体质类型的辨识
在明确体质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以王琦教授为组长的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填写以自评为主,由被测者按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填写,之后由专业人员对其得分予以转化、计算,最终判定出该被策者的体质类型。此标准现已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认定为学会标准(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本课题组应用《标准》及个体化保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多个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体质诊断和健康维护,对国务院办公厅、国资委、教育部等十几个国家机关单位部级领导进行保健,均受到一致好评。
3 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其现实意义
3.1 中医体质是实施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
健康管理不是泛泛地对整个人群提供同样的服务,而是通过健康评价对个体及人群进行筛选分类,然后根据其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制定健康改善目标和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
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临床上通过客观地评价个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健康状况,获得预测个人未来发病风险的资料;通过全面调整偏颇体质的方法,可以改善个人的健康水平,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
3.2 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健康计划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健康计划是由健康学专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后,设计出的一整套安全、科学、有效的从治疗、保健、恢复等方面增进健康的方案。其目标是通过健康教育、预防和健康保护,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睡眠、嗜好等),以达到向理想的健康状态转移。
按照中医体质学理论,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的全面资料,对个人进行综合分析,辨定其体质类型。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主要包括:中医辨体膳食(药膳)指导、情志调节指导、锻炼指导、生活方式调整指导等。这对于改善个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体质辨识在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人群主要是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体质可以分为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正常体质相当于健康,偏颇体质相当于亚健康。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经临床现代医学体检,一般没有异常指标,或者某些指标仅有轻微的变化,但又尚未达到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不可能给出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型,只能给出其中医体质的分型以及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54-02
当今世界,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健康素质逐渐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因素。但在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员工的在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却对员工健康关注甚少。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全球金融危机,员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这就导致了员工的亚健康、满意度不高以及情绪低落等一系列问题,对企业和员工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员工身心健康问题已日显重要,开展健康投资与管理,实施员工健康管理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形成可持续性的人力资本,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企业应当足够重视员工的健康状况并对其整体的健康资本进行适度投资。
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1.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除了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外,还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其为亚健康状态。据研究,中国人口中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而几乎每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都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病和心理疾患。同时WHO研究表明:生物―心理―社会学意义上的健康状况=函数(15%的遗传+17%的环境+8%的医疗保健+60%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里的健康是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保健预防的途径获得,而不是依靠医疗科技的进步来避免或减少。
在美国,“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诞生已有20年之久,大多数企业都开展了员工健康促进与管理项目,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从社会、生理、心理角度来系统地关注和维护企业员工健康,通过定量预测患病风险,关爱员工健康,减少因生病缺勤等问题而影响工作进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1.2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表明,员工健康状况不佳会给企业带来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反之实施员工健康管理所带来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健康管理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健康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工具,直接服务于“选―用―育―留”的每一个环节,与薪资福利结构、绩效考核等息息相关。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使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将健康管理服务应用于企业员工的选、用、育、留环节能保护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保证企业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企业健康管理能降低企业总医疗保健费用。国外有调查显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这说明实施了健康管理的企业,其员工的患病率、住院率明显降低,绝大部分的疾病风险都以各种方式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使万一患病,也会因为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而很快得到痊愈,从而降低企业的医疗支出。
第三,企业健康管理能大大减少员工因患病或健康事假而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企业员工通过健康管理,不仅减少了自身患病的概率,其积极影响也降低其家人的患病可能性。这样企业健康管理既减少了员工的病假工时,又减少了其为照顾家人的健康事假工时,从而减少给企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
第四,企业健康管理是一项吸引优秀员工的福利项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火车头,在健康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的时代,企业的这项福利措施无疑会吸引许多既渴求事业成功也重视自身健康的优秀人才。
第五,企业健康管理能显著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研究表明做健康管理的企业,员工人均年产出总值提高了50%以上。这是因为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更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更富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自然就会为企业注入更多的创新思路。实施健康管理,企业员工的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从而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2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国内员工健康管理现状
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与发展不到10年,目前,我国员工的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很多企业对于员工健康的关注也还远远不够。
首先,传统健康管理被动低效,以往体检资料缺少统一的系统、规范的管理。由此企业管理部门难以对每次体检的结果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提高健康管理水平以形成系统、持续、全过程的管理是当务之急。
其次,企业普遍存在对健康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传统思想认为,没病就是健康,总是忽略存在于健康和生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人们对健康的提前预防重视不够。
最后,许多企业认为体检等于健康管理。许多企业也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但片面的认为体检及其结果的记录与统计就是健康管理。其实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体检之前的准备及体检后的分析、评估、预防以及健康计划、维护、促进才是健康管理的关键。
2.2 影响员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2.2.1 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①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的变换,流行疾病的影响等。此外,天灾人祸、疾病衰老、死亡等都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引起个体强烈的挫折感。②社会竞争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员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工作进度、工作保障以及顾客或委托人的数量和性质等因素增加了员工的工作压力。
2.2.2 企业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①办公环境;②文化因素。如企业的文化是否给员工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文化是否缺少对内部员工的关注等;③工作本身。如工作缺乏可控性会给员工带来紧张感,工作内容枯燥等;④企业重大事件的影响。如规模扩大、制度变革、裁员、行业不景气等重大事件;⑤其他原因。如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
2.2.3 个人因素
①个人生活习惯。比如:缺乏锻炼,饮食习惯不好,抽烟喝酒等;②个人心理问题。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紧张、烦躁等;③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家庭关系不和等。
3 改善员工健康管理的途径
3.1 打破传统健康管理模式,领导重视是关键
把无形的也是珍贵的健康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做到防治结合。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引起领导对员工健康管理的足够认识,让领导充分了解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积极作用并对其保持高度认同,积极推动员工健康管理的发展,保障其实施,从领导做起,自上而下保持高度统一。
3.2 加强宣传科学生活知识与常识,树立正确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企业应一面多角度地关心员工健康,进行健康教育与培训,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如对于脑力劳动者,每天上午10∶00要求员工做广播体操,可以缓解压力、舒缓心情;下午3∶30要求员工跟着广播做眼保健操,缓解用眼疲劳。另一面企业应努力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物理环境。通过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再设计,减轻或消除恶劣工作条件。如依据人类工效学理论,从人体舒适度出发,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温度、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同时,制订职业安全健康计划。推行职业安全健康计划可以很好地预防各类职业病。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健康保障。
3.3 增强员工的健康意识,营造员工健康心理环境,教育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里的“身体”指的就是健康,谈到健康,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健康意识,有了健康意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企业应努力创造令人鼓舞的社会环境,包括健康的工作氛围和劳动关系;再次,在金融危机情境下,员工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决定了必须制订有效的心理健康计划,大致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帮助、双向沟通、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等。
3.4 建立员工健康管理体系,关键是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在企业健康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开展不同的模式,保障员工健康,员工健康体系由企业员工健康档案系统、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员工健康帮助系统、健康环境改进系统和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构成。其实施步骤为:第一,安排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参加定期的全面体检,重点复查易引发“过劳死”的疾病,同时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员工个人和家族病史进行调查,建立员工健康档案系统;第二,以企业健康档案为基础,进行健康分析评估,将员工按健康类别进行分类,建立健康管理制度与管理系统;第三,根据企业健康数据分析,改善引起健康隐患的环境和饮食等问题;第四,建立员工健康帮助系统。与相关健康医疗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健康资讯支持和就医指导服务;第五,在企业内建立健康事故评估系统。根据企业员工健康分类,设定健康事故标准,由第三方机构或企业决策层对健康事故进行预防及应急管理,确保企业健康管理的落实与实施。在这一整体中作为细胞的个体健康状况是基础,应该切实建立起健康信息管理,努力开发“员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并设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以保证员工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序、有效地运行。
3.5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多数成员沟通遵循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对员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企业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十分必要且意义非凡,这不仅更能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且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及归属感,使员工能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4 结 论
本文由此得出结论,身心健康的员工是企业不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保证,只有有效地实施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和谐与双赢。同时也要注意到,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施健康管理之前必须一方面要考虑健康管理的收益和成本比较,合理地判断其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多方合作,应积极引入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员工的参与合作,共同推进员工健康管理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兴琼,陈维政.员工健康与组织健康关系探讨[J].商业研究,2008(10):80-82.
[2] 赵洋,蔡璐璐.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健康管理[J].经济论坛,2009(11):94-95.
[3] 何勤,王萌.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现状分析及体系建立研究――从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1):311-312.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发放741份问卷,收回741份调查问卷,去掉回答空缺题数≥3个的73份无效问卷,共收集66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0.1%。有效调查对象668例,男326例,女342例;年龄24~69岁,平均(43.4±11.2)岁。
2.2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需求情况在调查者当中,589例(88.2%)有检后健康管理需求,79例(11.8%)无检后健康管理需求。不同性别、年龄和参检方式的体检居民的健康管理需求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参检次数、职业状况、经济状况、慢性病情况的体检居民健康管理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的需求情况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健康评估的检后报告解读需求最高,达83.2%,健康教育中健康知识短信需求达41.3%,高于健康知识讲座的29.9%,在健康干预中健康促进计划需求达56.7%,医疗随访45.1%,就医绿色通道41.9%。不同年龄和职业状况的体检居民对健康知识讲座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济状况的体检居民对健康促进计划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参检方式体检居民对健康知识短信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参检方式体检居民对就医绿色通道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在健康体检居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健康体检居民有88%的人有健康管理需求,明显高于自然社区人群的56.2%和事业单位的69%,说明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的关注比一般居民要强,进行健康管理有更高的积极性,能够更充分实现“调动个人、家庭和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达到改善健康的最大效果”的健康管理宗旨,同时也说明体检中心在健康管理理念宣传方面有较大贡献,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已经逐渐被健康体检居民接受及被需求。本次调查中发现健康管理需求与疾病状态不相关,说明健康体检居民的健康管理需求不是只针对已有慢性病的患者,没有慢性病的健康体检居民也有很好的健康管理意识。本次研究发现女性、老年和个体健康体检居民有较强的健康管理需求,这与李君等、陈正英等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人群的地区、城乡、民族差异有关。我们研究中女性健康体检居民健康管理需求高的原因可能是女性虚弱指数高于男性,即使在相同健康条件下她们的健康自评也可能差于男性,所以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就更强。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知病懂病防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01).
健康管理,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自2000年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以来,我们不断被健康管理学、健康管理师、健康管理产业等等衍生名词冲击着,但是健康管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健康管理到底离普通百姓有多远?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又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健康管理的意义何在。
一、健康管理的起源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随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之所以美国是健康管理的发源地,是因为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特殊性。美国的医疗保险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包括学生医疗保险、私营保险、儿童医疗保险等等,总的来说,大致分为公共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保险是以商业保险为主,保险公司基于经济利益,希望投保人都能保持身体健康,尽量减少生病次数和生大病的机率,于是积极推出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同时,在投保时,公司需要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根据健康状况决定保险费用的多少。此外,慢性病负担和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加剧医疗费用的持续攀升,导致医疗费用对国家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了威胁。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促进了美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受发达国家影响,健康管理在21世纪初在我国逐渐兴起,特别是2003年全国经历了“非典”大劫难之后,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有了显著提高,健康管理的概念、技术和产品逐渐引入国内,健康产业迅速发展。
二、健康管理的概念
说到健康管理,就不得不先谈谈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
健康管理是对人类身体从生理到心理状况需要长期保持符合科学的标准指数并为此努力的一种现代、精品化、多元化服务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关注生命质量并不断提升的研究过程。[2]健康管理的实质是将管理学概念应用在健康领域,包括健康维护、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及康复领域,主要分为三大职能:健康监测、健康维护、健康促进。[3]从管理的层面说,健康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找出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尽量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健康管理是基于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提炼后形成的交叉学科。
三、健康管理的应用
提到健康管理,普通民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健康管理是一门学科或是产业,是专业人士涉及的领域,离日常生活很远,暂时没有应用在生活中。事实上,健康管理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生活中应用的方式和手段复杂而多变。
1、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不等于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健康体检,顾名思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身体检查,是指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疾病时用医学技术、设备、手段进行全面检查,目的是筛查疾病,找出潜在威胁健康的因素,及时控制和治疗疾病。
健康体检与传统体检有所不同。与传统的以治疗为主的体检不同,健康体检是以预防为主的利用医学技术和手段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的现代医学模式。体检结果也从传统的一张看不懂的化验单演变为具有良好操作性及指导性的健康评估报告,同时为“客户”提供配套的健康促进方案,从而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健康管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体现在将项目检查、“售后服务”、跟踪服务集成一体,进行系统管理,同时依托医院技术和设备,有效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为客户提供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既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又能降低医疗费用。健康体检是个性化的医疗管理,是以“未雨绸缪”为主导思想的预防管理,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赋予体检更丰富的内涵。
2、移动健康管理
近两年,最热的词非“互联网+”莫属,自2015年它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健康领域也毫不例外的被融入到现代科技的大环境中。手环、手表、眼睛等等可穿戴设备进入公众的生活,通过佩戴收集人体健康数据,上传至设备云端,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云端数据库中匹配相应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这就是移动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互联网+“可穿戴”就诞生了智能移动健康管理,标志着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集合和创新,也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推向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时代。
3、健康保险
由于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高和移动健康管理的发达,民众的健康管理需求逐渐增多,在健康方面的投资日渐上升,健康保险就是健康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保险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与资金管理能力,特别是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整合和协调各种健康诊疗服务。[4]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防患于未然”,也就是由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或事中管理。此外,健康保险业还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以及所掌握的客户资源,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费用支付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健康管理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21世纪的医患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医生和患者,而是医学和社会的关系,以慢病防控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健康管理正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让健康的人更好的拥有保持健康,让患病者更早的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恢复健康。同时,基于现代技术的智慧健康和基于保险业的健康保险发展已日趋成熟,未来健康管理产业会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体育产品产业、颐养与抗衰老产业、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健康传媒与健康文化产业等等都将应运而生。因此,将健康管理与医患关系、生活保健结合起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培玉.健康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2.
[2] 喻陆.现代健康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10)19.
[3]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董文慧.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
[4] 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
【作者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而对自身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与人们的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医院管理中,对人本理念进行渗透,能够更好的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实行人本理念的管理模式,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医院声誉的提升和形象的塑造都十分有利。
1人本理念的概念及意义
1.1人本理念的概念
人本理念是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企业管理中,人本理念指的是将员工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特长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员工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能够是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员工的又是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能够极大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绩效,帮助企业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1.2人本理念的意义
在现代医院管理当中,引入了很多企业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其中,人本理念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技术密集型单位,医院在运营和发展当中,也应注重对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1]。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对人本理念进行有效渗透,对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工作积极性进行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人本理念的渗透,在医院管理中更能体现对人的尊重、理解与满足,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产生更大的工作热情,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基于人本理念的管理模式,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并时刻注重对医院形象的维护和提升。另外,通过人本理念的渗透,能够在医院管理中发现更多隐藏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医院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
2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渗透
2.1认识人力的重要性
在人本理念当中,其核心性的内容在于,将职工视为单位中最终要的资源。对于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医院来说,能够对单位的人力资源实现最为适当的使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科学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但是,人力的作用仍然是无法取代的。在当前的疾病诊疗当中,无论医疗设备多么先进,科学技术多么高超,都无法取代人力的作用,例如新技术开发应用、设备运转维护等,都需要人力操作,因此,人力资源仍是医院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医院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人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医院管理中,对人本理念进行渗透,在医院的竞争、生存、管理、运行等过程中,充分重视和发挥人力的重要性。对此,在医院管理中,应将人力作为最具价值的经济资源,加大力度进行开发和培养,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通过适当的差别待遇,体现出人才的价值,从而促使医院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2.2尊重职工基本需求
人本理念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在医院管理中,管理者应注重对职工心理状态、生活状态的关注[3]。在医院日常诊疗过程中,如果医护人员存在不良情绪,或多或少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从而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医院管理中,一旦发现职工存在不良的情绪,应及时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职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尽可能帮助其进行解决,这样能够帮助医院职工更好的开展工作。此外,管理者给予医院职工关心和爱护,能够对职工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让职工愿意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力量。对于职工提出的合理需求,医院管理者应尽可能予以满足。如果职工提出的要求不合理,管理者也不应生硬的拒绝,而是应当通过和职工的交谈,分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即使最终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也能够避免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医院管理中,还可定期组织聚餐、联欢等集体活动,从而拉近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2.3完善医院管理制度
在医院管理中,对于人本理念的渗透,也应重视“度”的问题,不能对职工的所有要求一味的进行满足。因此,在医院管理当中,除了应确保良好的人文关怀以外,还应当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让医院形成更为良好的管理秩序,形成有效的约束力量,通过正确的管理方式,对职工的健康思想、工作习惯等进行培养[4]。另外,在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多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想法,从而使医院管理制度更为有效。
3结论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院作为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机构,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医院管理中,应改变过去生硬、陈旧的管理模式,充分渗透人本理念,在管理中体现出以职工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让职工感受到被关心和被尊重。这样有助于提升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童绪龙.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0(20):313.
“胡新宇事件”引起了媒体、企业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过劳死”、“加班”、“床垫文化”等成为最出镜的热词,一时间华为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为了目标不惜牺牲的“群狼文化”受到空前置疑,之后华为舵主任正非也以“竞争文化”替代了一直代表着华为精神的“狼群文化”,可见这起事件在社会上的反响以及对于华为品牌的影响。
在此之前的2月25日,东软集团张东在周末加班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之后又有报道:“27岁的IBM女员工宁倩黄金周探险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因体力不支,对沙漠缺乏了解,不幸遇难身亡……”
人们感叹,2006年为什么屡屡发生企业员工的意外事故?其实,企业员工猝死,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压力过大或积劳成疾发生意外的事情每年都有,只是没有被如此地高度关注过。要说今年的额外关注,或许更多地体现在对“过劳死”、“员工健康”等背后问题的深度思考,尤其是一个之前并不引人注目的“健康管理”概念被屡次提及。
那么什么是“健康管理”呢?“健康管理”和企业员工的“意外事件”有多大的关联?它有什么样的管理意义吗?
从个人健康到组织健康
一起起“意外死亡”的背后,折射出企业对于员工管理的缺失。企业管理不是单纯的就战略、企业文化、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度制定、监督、执行,企业管理不但要为企业获得利润负责,也要为企业规避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德鲁克在他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说:“21世纪,组织(包括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个人”被再次大写。员工和管理者,不再是一个职称和职位,而是对组织、对自身的一种责任。管理者以及知识员工对于组织而言,越来越被视为创造价值的主体,是一个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由此,知识员工、管理者作为个体的价值与组织的价值越来越紧密地被联系在了一起,如何提高管理者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成了应对21世纪管理挑战的关键话题。而答案有时并不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范畴,“健康管理”应时而生。
健康管理是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健康数据的采集、动态对比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评估,根据评估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疾病治疗方案或健康促进方案,并负责指导、跟踪该方案的有效执行,从而实现健康的良性循环。
企业健康管理的宗旨是通过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来系统地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健康管理,从而降低企业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效益。属于人力资源的工作范畴。
知识员工以及管理者,作为自然人的属性在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个人的健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保健的范畴,而是与组织的健康有密切关联,从而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管理话题。管理的终极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被赋予了管理者健康的医疗保健的含义。目前各行各业高度竞争,企业往往都是高负荷运转,在追求“高效低成本”的指导思想下,“一人多岗,一岗多职”成为一种普遍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方式。透支明天的工作方式成为普遍现象。中关村人力资源协会在2004年对中关村园区的白领作出的健康水平调查表明,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水平;过度疲劳、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严重困扰知识人才的健康。健康这个基本条件竟然成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最轻易的赌注和最没有成本的代价,其结果损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同时也给企业组织带来生产效率、利润甚至是能否正常运营的问题,可见很多时候个人健康影响并决定着企业组织是否健康。
健康管理进行时
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对于“健康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是体检,是员工福利。其实“健康管理”是一个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内,由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工作强度、工作情境均趋于相近,类似于“过劳死”类的健康问题将不仅仅是某个员工出现的健康问题,而很有可能将引起多个员工集体暴发“健康事故”,在企业内形成一定的恐慌,直接面临诚信危机,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及忠诚度,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因此,引入企业健康管理势在必行,把企业员工健康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建立管理目标,设定考核机制,与绩效进行挂钩,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物理损伤”,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员工健康管理是个系统和综合性很强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在推行健康管理时必须有高层的支持并且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以保证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顺畅运行。比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员工健康管理:管理理念的革新、员工健康计划、心理培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等。另外EAP(员工帮助计划)、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建设、健康保险等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员工健康问题,特设了健康辅导人员为员工提供服务,如百度的首位健康辅导师已经上岗。由第三方EAP(员工帮助计划)机构来担任相关健康管理的工作,既专业又能最大限度地打消员工不必要的顾虑。除了一些跨国企业在华机构之外,不少大型国内企业,如联想,在几年前已经引进了EAP计划。而在发生张东猝死事件的东软集团,也在事后表示将适时引进该计划。“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所以健康管理需要医疗保健、心里咨询、社会保障等系统的多方努力。
健康管理是未来企业的必修课
“健康管理”在2006年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东西,放眼北京各大目之所及的各类广告,能和健康沾上边的都加上管理,称为健康管理,此类以体检中心、大小医院、会员服务类的单位如某某银行会员卡部为代表,能套上健康的一概不错过。自诩为“在健康、医疗事业中不断奔跑的人” 的北海医院营销总监周嫘,不无担忧地说,健康管理机构与体检机构目前鱼龙混杂,健康管理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对一个组织的健康的全面管理,不是打着健康牌的简单服务。健康管理在国内已经初具一个产业雏形,需要健康管理机构有其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首先,健康管理解决的是健康方面的问题,终极目的是通过管理(也就是干预),帮助被管理者实现健康良性循环,得以实现组织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那么,打造和设计出健康管理机构的业务模式及盈利模式,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在国外,企业健康管理的概念相对成熟,让我们看看Morgan Stanley是怎么做的。首先,Morgan Stanley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保险费用由Morgan Stanley支付,当员工出现疾病问题而就医发生医疗费用时,员工的医疗费用由其医疗保险机构进行支付;同时,该家医疗保险机构和美国著名的健康管理机构Mayo Clinic签订合作关系(合作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Mayo Clinic为企业员工进行健康跟踪及健康管理服务。
Mayo Clinic为Morgan Stanley员工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由第三方保险机构付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依法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降低赔付率及赔付风险,请Mayo Clinic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对Morgan Stanley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对健康风险实行控制。
在国外,健康管理是作为健康险公司控制赔付风险、降低赔付率的一种工具,健康管理与保险、医疗形成一个闭环体系,通常是以保险为整个体系的起始端,链接医疗及健康管理,医疗作为健康险机构的服务提供商,而健康管理机构同样为健康险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其主要通过对人群或个人进行健康跟踪及健康风险追踪、分析及评估,进而健康险公司依据这类评估进行产品投入市场前的险种设计及实现销售后的风险控制,从而降低健康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另外,健康管理机构还可根据风险因素提供各类医疗及保健服务,实现健康管理机构本身的盈利。
关于“健康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推进,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机构和专家在进行着相关努力。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副总裁饶征认为,外部的商业环境让以往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这是趋势。员工的身体、心理等健康问题,直接导致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从管理咨询本身就会对企业的这种现象进行相关管理方向的调整,比如,帮助企业设计带薪休假制度,对员工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给予相应的辅导,给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设计。管理咨询不再是单纯对管理流程和专项管理进行管理服务,更多的会考虑人的不稳定因素对各项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以便规避风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主任王海燕认为,保险公司在险种供给过程中,起到的是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和分摊风险的作用。支出最少的经营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健康保险中,参与人不仅包括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还涉及到医疗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行为对改变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或损失幅度影响很大。可见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必须走医保合作之路,共同控制医疗服务中的衍生风险,健康管理理论的应运而生为医保合作提供了理论技术的支持。
北京都市未来研究学院院长汪晓来已经在操作个人健康数据库,并提出了健康与生产力的概念。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现有文献资料检索以及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前者包括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论文、卫生统计资料和徐州市卫生局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研究资料、计划、汇报、总结等。现场调查包括CHSC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徐州市城区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以及“徐州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的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
通过研究CHSC的健康管理相关文献,理解CHSC的健康管理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了解提高CHSC的健康管理的途径及CHSC的健康管理的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
选取徐州市泉山区两家卫生服务中心(泰山CHSC、和平CHSC),对其CHSC的健康管理现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中心选取老年组和青年组各200人,两个中心总计800人,进行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回收784份问卷,回收率98%。
1.3调查问卷
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①健康知识调查,总计16题;②健康习惯调查,总计11题;③满意度调查,总计8题。分别反映居民健康知识、健康习惯以及满意度情况。
1.4质量控制
①问卷和调查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表,专家进行表面效度测试,并进行小范围的预试,并抽取部分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测试。专门培训调查人员,合格后上岗。②借助行政干预,利用及时补查的方法减少无应答偏倚。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居民健康素养问卷正确率情况
青年组在健康知识正确率总计76.01%(301/396)、健康行为正确率总计72.22%(286/396),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55.41%(215/388)、60.31%(234/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
2.2居民对CHSC满意度情况
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较差。提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
3讨论
目前,大多数多于CHSC的研究以及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关注于现状调查,卫生人力机构及资源配置,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居民疾病负担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描述。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虽然有人提出要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加大健康教育的分量,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得到落实。因此,本文研究结合徐州CHSC现状分析,以“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平台”为样本,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功能实施以及存在问题,为改进与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的目标,通过评价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念以及健康技能可以提高并改进健康管理的实施,同时随着居民健康素养提高,也将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组的健康素养明显高于老年组。结果符合杨秀娟,祝成红等人的报道。表示居民健康素养存在很大的年龄差异。在我国,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很薄弱,人们医疗知识普遍缺乏,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以及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使病患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期望通过病患自身努力来实现医疗信息的对称是不经济也是不可行的。就我国国情,可以将健康管理作为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切入点,从而使患者更好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相应的服务。健康管理在我国仍是新概念,国内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提出还不到10年,初期几乎照搬美国的商业模式,但实践效果不佳,因此借鉴与创新是建立中国特色健康管理的要素。就居民对CHSC满意度来看,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还较差。
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本文对健康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管理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公众认知和接受程度欠佳,运作机制尚不成熟,容易出现“检而不管”现象,未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等。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因此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尤为重要。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认知度还不高,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以及接受度。我国健康管理运作机制还处于生搬硬套模式,很多机制尚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应加强借鉴与创新的结合,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运作机制。对健康管理模式探讨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积极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做大胆的尝试,灵活运用理论成果寻求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管理模式。及时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理实行方式,尽早建立起有效的、适合本地区、被管理人群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加强健康管理,抓预防,治未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借鉴美国等国家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进我国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贯彻57届世界卫生大会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全球战略》及我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将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服务融入卫生(健康)城市工程,为居民的健康以及健康城市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健康管理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方法,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是一项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方法。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的话让作为中学教师的我深感汗颜,从一个中学教育者的角度看,我认为成长时时刻刻,教育无处不在。从古到今,我们习惯驯化式的教育,喜欢管教,于是学生要在老师家长的“管理”下成长。这样的成长过程学生的自主与创新怎么开发?我们也常说“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对“管理”要正确理解,它包括“管”和“理”的含义,重要的是“理”而不是“管”。
一、管理的含义
《现代管理学》这样定义: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我们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人才的培养,但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区,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管”到了大学,就像机器生产的产品,把人当成产品,自然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
二、教师是否是合格的管理者
教师在大学几乎就没有涉及管理学,所以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都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但是每个教师在踏上教育之路的时候都在计划着怎么管理学生,在众多的书籍和文献里也充斥着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所以笔者想,这样是不是在以不专业的经验之谈去“管住”学生呢?
三、管理的目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但现在社会认为,只有让学生处在老师家长视线内的环境才是健康的,于是我们密切“管住”学生,包揽一切,最后归结到有没有“听话”。所以,滴水不漏的集约化管理把学生变成了产品,产品标准是大学毕业。这是“钱学森之问”的源头。
四、从管住到关注——不做教学的“管理者”
教师往往是以管理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对学生进行“俯视”,时间长了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学生仰视惯了,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创新的源头;二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抗拒,进一步加深师生矛盾,弱化教育效果。
在跟学生交流时有同学告诉我:我们不是犯人,干嘛把我们管那么死……我苦笑,我只不过是在用我做学生时老师要求我的做法要求我的学生而已。我不断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管学生?我们的管理只是为了安静与听话吗?或者是为他们全面发展服务?但他们理解吗?没有走到心里的工作都是形式,老师没能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管理,因而老师不是合格的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照明包含城市照明设计、城市照明施工和城市照明建设管理。无论哪一部分,都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照明工程。本文着重讲述城市照明的规划设计和后期管理。城市照明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很重要。城市建设管理涉及到城市照明后期的各项管理。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
城市照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整治、地理和人文景观,表现了这个城市的自然风貌和建筑格局。同时还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特色、风格和品味。所以从城市照明的规划上就要做好总体构思。城市照明要依据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原则,总体安排部署好整体的表现形式和建设步骤,促进城市照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2.1 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
城市照明包含了功能性照明和景观性照明两种。主要包括居民住宅、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物、广告牌、桥梁、公共绿地等场所。城市照明管理涉及到城市照明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到地域、科学、文化、经济等领域,也涉及到建筑学、计算机、光学、电学、美学等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也包含了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指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上去管理城市照明,以政府的指导为前提。狭义概念是指在日常管理方面加强检查、监督、协调和管理。无论哪种管理,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照明质量。在城市照明的规划和管理方面,我们都必须重视节约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照明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城市照明管理的意义
城市照明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节能环保的基本国策。它不仅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效益,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建筑风格。它在人民生活、交通安全、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城市照明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风貌,而且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城市照明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健康发展。
2.2.1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要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绿色照明工程”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用量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节约。我国的电力资源也相对贫乏,所以加强绿色照明工程,对实现节能和环保,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照明是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和主管部分加强对城市照明管理工作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来加强城市照明的管理。提高城市照明管理工作的水平。
2.2.2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照明的质量和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已成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美化城市夜间环境,还能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2.2.3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可以带动城市的商业、广告、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血液。城市照明工程的节能规划、设计施工,不仅能繁荣城市经济,也能促进投资和经商,加快城市的建设发展。
三、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在城市照明建设中,我们也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城市照明中央监控系统的建设。现代的城市照明设施数量广泛,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大,所以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我们的管理技术,多运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加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2 搭建服务平台,重视城市照明服务工作
城市照明最主要的功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在城市照明管理中,要加强服务热线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及时处理和反馈群众的建议。建立健全信息传输机制,规范服务流程,加强责任追究,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让群众满意。
3.3 加快城市照明的节能建设
在城市照明的规划中,注重城市照明的节能和环保,推广节能技术。在城市照明的建设中,多选择高效节能产品和绿色能源产品。在城市照明的后期管理中,加强集中监控,合理安排照明开关时间,合理的分时控制,加强对陈旧照明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努力降低电耗。加大对节能照明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
3.4 建立健全城市照明法律法规
在城市照明管理中,要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依法打击偷电行为和破坏公共照明设施的行为,对于违章的行为和个人要加强处罚措施。只有依法管理,才能保障好城市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
3.5 加强城市照明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照明的后期管理也非常重要。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城市照明倡导绿色照明,要求以人为本,在管理中,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城市照明节能环保的宣传,增强人民的节能环保意识,自觉的付诸行动。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减少不必要的耗能,在家里多安装节能产品,遇到恶意破坏城市照明设施的行为及时举报等,增强城市主人翁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照明建设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城市照明规划和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还能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再加上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王兆明. 城市照明事业管理的思考[D].山东大学,2008.
[2]杨春宇,陈仲林. 中国城市照明建设研究[J]. 灯与照明,2004,03:2-7.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对企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财务管理是否有效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笔者将对财务管理的概念加以简要分析,并且对影响因素加以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1.财务管理的定义。财务管理就是依据法律法规,遵照综合性目标的指导,管理企业的资本流通、房产购置、利润划分及经营现金的流量。作为企业的核心,良好的财务管理水平对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2.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依据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划分。从企业财务组织活动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包括筹集资金、投放资金与分配资金。从财务关系处理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包括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与受资人之间等复杂多样的关系。3.财务管理的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因素,其作用包括:第一,财务管理需要以企业的良好运行状况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案,严格控制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支出,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第二,管理监督。高水平的监督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运转,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第三,资金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以资金作为支撑,依据实际数据合理调配资金,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产环节与产品流通的全球化提高了资金的流通速度,因而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金融投资管制有所松动,导致了国际化资本与商品资本之间产生断裂,脱离于生产发展并且急剧膨胀,通过改善财务管理来促进企业发展是明智的选择。2.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电子商务广泛运用于企业经营之中。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就可以完成贸易协商、签订合同及支付资金等活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综合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制定资产安全管理规则与安全支付制度,创新财务管理,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到来的要求。3.科技创新对企业财产管理影响深远。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需要通过资金投入或贷款等途径来实现。在生产环节引入科技创新成果,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4.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当前,由于缺少市场竞活力与自主经营权力,企业财务管理潜藏着风险。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理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将企业利润用于技术投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风险。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相应举措
财务管理改善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财务管理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认清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运转的重大意义,对于其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1.1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预算计划,并且严格执行预算制度,避免出现不科学的决策。依据变动的市场形势与企业工作进展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和决策方案。1.2财务管理部门要踊跃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在企业成本、税收及风险等方面的策划作用。1.3在实施企业经济管理分析时,对所涉及的材料展开全面研究,以此为基础开展预先控制,在控制中高度重视资金运行,合理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资金运转效率,降低成本,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评价标准。2.强化预算,以节流为基础,拓宽获取经济效益的途径。财务管理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更为高效、开放的理念。第一,企业应该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重视客户的经济利益。第二,企业应该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升对市场情况分析的准确性,制定具有操作性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且严格落实,对企业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核查,确保资金利用的公开性、透明性。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汇聚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开展数据分析提供强大的支撑。3.有效管理企业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设备以及材料价格对企业成本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采购组织,明确组织内各个成员的责任,采购之前需要申报,并且时刻关注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确保企业资金的高效利用。4.有效处理存盘货数量和沉淀资金。充分利用闲置资金是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需要明确处理积压产品及物资的审批流程,对仓库开展资金额定,立足实际进行奖惩。5.完善财务防范体系。这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得财务人员能够适应当前的知识结构,有效应对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结语
重视财务工作是我国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科学组织财务活动,增强企业的运转能力,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立足实际调整财务工作,进而真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骆晓宇.财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32-132,133.
“未病”,《素问》解释为“已疾之后、未病之先”。“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其预防学思想可概括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1]。“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既病防变”注重于阻截传变,遏制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瘥后防复”着力于固本扶正,防止疾病复发。究其核心,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就是一个“防”字[2]。
1.2后医疗管理的概念
后医疗管理的概念源自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时至2003年,国内学者才就维系医院与出院病患间的医疗关系提出了这一概念。后医疗管理就是指患者出院后至再次就诊前之间整个时段的医疗服务管理,它包含了医患间各种医疗与服务关系,如随访呵护、咨询预约、医疗监管等。
2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在后医疗管理中的应用途径与作用
2.1中医“治未病”应用于疾后调养
防其复发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痊愈后如调养不当,极易造成食复、劳复等不同的疾病反复,这种疾病愈后的未复发状态即属于“愈后未病态”。对于出院患者的疾后调养,“治未病”强调的是个性化的顺势调理,体现在尊重机体自身内在规律性,分析离院在家患者病史、不适症状等临床资料。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判定健康状态,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康复调养方案进行临床干预,使患者机体自行提高与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达到无病自调的养生目的[3]。以祖国医学理论中“冬病夏治”的思想为例,就是利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肌肤腠理开泄的“天时”,采取针灸、擦浴、按摩、理疗等中医药疗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抑阴祛寒、补充阳气,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与其他养生保健品相比较,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中医药疗法具有简、便、廉、安全、副作用小等优势,对于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控制疾病复发及防范并发症发生具有更加明显而持久的疗效。此外,开展好疾病调养的“治未病”医疗管理,不仅有助于医院业务范围的拓展,对于加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治疗特色,树立文化品牌也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医食疗调理应用于慢性病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威胁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糖尿病2000多万人,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早期干预各种慢性疾病的病情进展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针对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迫切需求,积极推广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中医药膳疗法,辨证配剂、辨病配剂,做到以食防病、以食治病,可以有效配合医疗机构的慢性病早期干预管理。比如:双耳汤(白木耳、黑木耳各10g),泡发洗净后加适量冰糖隔水炖食,可缓解冠心病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玉米须冬瓜皮赤豆饮,取适量玉米须、冬瓜皮煎汤取汁,同时食用赤小豆,长期使用可利水消肿、降低血糖。此外,羊骨胡桃粥可温肺平喘,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慢性咳喘。诸如此类,在医嘱下科学食用,对慢性疾病的长期防治均具有一定疗效。
2.3中医药“治未病”应用于体检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疾病已不再是医学革命的主要对象,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病的早期预防上。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关注程度,早期干预和调理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是践行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任务,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变卫生保健工作的被动状况。医院应尽可能的在较大范围人群中开展定期健康检查,针对亚健康人群建立中医个人体质健康档案,辨识评定中医基本体质类型,如平和、阴虚、阳虚等。有针对性地从饮食、运动、情志管理等方面组织健康教育,传播中医药“治未病”文化,为亚健康人群开具拟定辨体施养的个性化养生方案,早期干预和逆转处于未病态体检者的亚健康状态,调理体质,扶正祛邪,以达未病先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2-01
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是现代医学观的体现,实践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1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概述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活动的功能,把一个组织(机构)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效率,产生最大效益,达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定义: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的科学管理。从管理的职能作用方面包括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
1.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有助于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其管理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管理者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最典型的特点是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属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实践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广泛性。社区卫生管理必须依据组织进行分工合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最大特点体现的另一个层面是是团队精神。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1.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定义: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按照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的责任、权利及其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系统集合。是一个开发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和综合系统。
(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征:组织必须具有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满足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3)职能组织: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2社区卫生服务与区域卫生规划管理
2.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解决医疗保健服务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推进企业卫生机构社会化、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与布局的关键环节。
2.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是城市卫生改革的方向,也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举措。区域卫生规划将极大地推进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下,调整医院功能,满足人群卫生需求,以优质服务保证其持续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
2.3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全科医学是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疗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运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全科医疗的最显著的特点具有对病人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照顾;对病人早发现并处理疾病;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在社区对病人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协助利用社区外的其它资源。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社区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基地,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其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任务。
3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对策
3.1确立卫生服务消费者的满意模式:强调顾客对服务质量的主观看法、消费者是否会再购买服务,是否与服务人员合作,是否会向他人介绍服务,都是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估确定的。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由下列因素决定:可靠、敏感、能力、礼貌、方便、沟通、安全、移情、有形证据。在购买服务前,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往的经验、其他消费者的口头宣传和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对服务质量形成预期想法。在接受服务后,对各种服务措施产生某种感觉。将预期的质量与实际比较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看法。
3.2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的概念: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各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干预措施,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制定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依据;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发现社区存在哪些问题;社区内居民有什么需要和需求;在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哪些是需要优先解决的;为将要实施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供资料;为社区内开展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础;动员和争取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等。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这个政策框架下,绩效管理才能起到作用。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消费者是否有卫生服务的需要应该以医学专家的判断为准。需求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工作周期,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工作。
3.3进行有效社区卫生的人力结构配置:在一定职位上,选拔相应人员,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由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社区卫生人力能力的多层次性。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能级排列是交叉、互动的。卫生系统的人力的岗位结构,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卫生人员职责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是否合理配置卫生人力的重要指标。依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设置岗位并明确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确定人员配置,以实现卫生服务目标。将岗位分成低水平操作岗位和高水平操作岗位,使岗位与用人、岗位与任务高度关联,更节省人力资本。
3.4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而情报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和实效性,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高层进行当前决策和行动方式起到参考和支持的作用的,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能力,才可以强化管理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